時間:2024-01-10 14:5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內經濟發展的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 發展新趨勢 生態化 和諧化
一、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
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我國國際經濟貿易亦呈現出了更強的全球性與區域性,世界各國、國家內各地區聯系不斷加強,在國際經濟貿易自由化與區域化更為加劇的前提下,伴隨著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新發展趨勢下的不協調問題不斷的增多,而目前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國際貿易自由化、區域化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秩序與協調,對于國際經濟貿易的生態與協調問題研究較少,筆者將以此為研究基礎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新方向進行論證。
二、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瓶頸
1.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不斷加速,我國的適應能力如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劇,其作為一個必須經歷的經濟過程,國際經濟貿易緊密聯系,國際經濟的微微變化都將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世界經濟總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價值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國際經濟貿易加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是否可以做出積極應對,是否可以緊隨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在全球經濟開放的大市場中,我國經濟貿易是否能積極、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技術和資金,并且達到優化配置?這均是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適應能力所要承受的。
2.區域化、貿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斷加強,我國內地經濟產業何去何從?
從1980年開始,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經濟全球化不斷地推動者貿易自由化,貿易全球化的對象不斷再擴大,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絕大部分經濟行業,均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貿易中。國際貿易的涵蓋范圍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貨物貿,發展到包含金融、服務、技術等在內的多種經濟貿易。貿易全球化的不斷加強,我國的國內經濟和世界市場及國際交易緊密聯系起來,而我國內地的經濟行業,包括貨物貿易以及非貨物貿易的其他種類貿易經濟競爭力如何?能否在國際經濟貿易全球化不斷加強的趨勢之下,推動自身的加強(例如2012年——2013年我國光伏出現的困境以及歐盟對我國光伏產業設定的經濟壁壘)?這將會明顯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國際交易阻礙,使全球資源優化配置”與“保護國內經濟貿易”之間相互矛盾,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未來發展中,將勢必面對的問題。
國際經濟的全球化,勢必會產生國際經濟的區域化,由于國際貿易的不斷自由化,加強國家自身的國際經濟競爭實力,將在一定區域內的數個國家之間建立起相互合作與依存的貿易關系,如此的區域化設置,將會減少區域內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但是,在區域內經濟貿易協調發展的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經濟行業亦會產生經濟貿易全球化下的經濟矛盾問題,(“最大限度地拆除國際交易阻礙,使全球資源優化配置”與“保護國內經濟貿易”之間相互矛盾)。
3.國際經濟貿易是否面臨可持續、生態化問題?
對于我國國際經濟貿易可否持續、能否生態化問題,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國際經濟貿易引發了極大的環境問題,這不僅僅是我國將要面對的問題,是世界各國均要面對的挑戰。世界經濟貿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斷加快,經濟發展不斷加速,但是隨著而來的,不僅是積極影響,其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資源的消耗、浪費嚴重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其次,雖然國際經濟貿易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仍然以勞動力、資本為主要貿易方式,價值與技術含量較低,而目前世界各國對于出口商品的種類以及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均開始向綠色方向跟進,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隨之而來的就是“綠色壁壘”,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在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懲罰是非常嚴重的。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已經或者是早已面臨著可持續與生態化問題。
三、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發展面臨的新趨勢與新挑戰
為了積極應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面臨的新趨勢,良好的解決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與生態化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的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做出完善:
1.積極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強我國國際貿易行業的比較優勢,達到進出口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結合國際經濟區域化的優勢,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實現國內經濟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擴展貿易空間,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2.完善我國國際經濟貿易法律體系,加強國際貿易的法律保護。我國應當積極制定相應的國際經濟貿易法制政策,維護我國正當的國際貿易權利,防止那些利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權和解釋權損害我國正當國際經濟貿易利益的貿易伙伴國。
3.正確尋求我國國際經濟貿易與環境保護以及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平衡點。在完善產業機構與“綠色”貿易立法的同時,積極發展與貿易有關的多項環境服務,如環境咨詢、環境評價等等服務,同時提高企業的環境技術認定標準意識,以促進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化、生態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敏.國際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商業研究,2008年總第370期
[2]付苗苗.淺析國際經濟與貿易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東方企業文化》,2012年第1期
關鍵詞:進口貿易 經濟結構 技術進步經濟增長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各國的資源、人才、資金和商品等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通,帶動了整個國際經濟的共同發展。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對外貿易(包括進口和出口貿易)不斷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帶動國內經濟發展(GDP)的“三大馬車”之一。
當前,在進口貿易不斷發展的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也成為了信息時代的一大特點,并對經濟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在經濟理論上,經濟學家一直在探討進口貿易結構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一方面,調整并完善我國的進口貿易結構,可以改善進口商品的層次及品質,使我國從進口的優質商品中借鑒并吸收外國先進的技術經驗,為科技創新注入新鮮血液,從而促進技術水平的進步。另一方面,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提高國內產品的科技含量,及其自身的質量,從而增強國內商品的競爭力,以此影響并改善進口貿易結構,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雖然,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政府忽略了對進口貿易的重視,尤其是沒有深刻認識到進口貿易結構與技術進步之間的相互促進的關系,導致近些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嚴重的失衡。為此,本文以實證分析為研究方法,收集各方詳細數據,對進口貿易結構與技術進步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與分析。
1、進口貿易結構與技術進步應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出現嚴重的失衡,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由于國內產品的科技水平含量較低,導致商品缺乏市場競爭力,于是,我國對外的進口商品大幅度增加,迅速占領了國內市場,從而造成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嚴重失衡,貿易順差不斷增大,使我國在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地位,嚴重制約了對外貿易以及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的發展。
1.2、政府有關部門對進口貿易沒有給予充分的支持及重視
國家有關機構缺乏全局觀念,對進口貿易的作用認識不足,過分的重視出口,忽視了進口貿易的結構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機制,導致我國的進口貿易只是以“關稅保護”這樣的落后手段來維持進口秩序,不利于進口貿易的發展。
1.3、國內科學技術的進步并沒有與經濟發展充分地結合起來,忽視了技術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由于分別處在不同的兩個領域,導致了其本身具有的相互的分離性和排斥性,再加上政府的技術的推動作用的忽視,造成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并不能與經濟發展充分地結合起來,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2、完善進口貿易結構與促進技術進步應用的必要性
2.1、完善進口貿易結構與促進技術進步應用是改善對外貿易嚴重失衡的需要
不斷完善進口貿易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可以有效地改善市場結構,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改善我國當前對外貿易中的不利局面,減少對外貿易順差,促進對外貿易的穩定、均衡發展。
2.2、完善進口貿易結構與促進技術進步應用是促進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
隨著進口貿易結構的完善,進口貿易將會得到合理有序的控制,從而規范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其帶動國內經濟的進步;同時,再加上技術的進步,改善了經濟的發展方式,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3、完善進口貿易結構與促進技術進步應用的具體對策
3.1、努力改善進口貿易的商品結構,充分利用進口商品的技術傳遞,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目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較低,一些生產制造設備陳舊落后,再加上法律對商品市場的秩序的制約不完善,導致當前國內市場的商品不能滿足人們對高質量、高品質商品的需求,于是必須大量從國外進口。因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調整政策,改善進口商品的結構,以滿足國內需求。同時,要加強自身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努力從進口的國外商品中,學習和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從而壯大自身,促進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
3.2、大力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改善國內商品結構,以技術競爭來完善進口貿易的商品結構
我國應該大力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教育體制,培養一代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創新人才,從而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資力度,完善科技創新的獎勵機制,促進科學技術與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的結合,從而改善國內商品結構,以技術競爭來完善進口貿易的商品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4、結論
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對進口貿易結構與技術進步的關系研究的探索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雖然取得了一些讓人滿意的成績,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再加上當前國情及溝內政策的限制,一些研究分析工作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我國對進口貿易結構與技術進步的關系研究的探索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貫徹落實黨的政策及方針路線,加強對對外貿易與技術進步的重視,加大投資的支持力度,努力促進經濟體制調整與轉型,完善進口貿易的經濟結構,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使二者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加快經濟現代化進程,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春蘭.進口貿易結構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技術進步視角的實證分析.[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04).
關鍵詞:縣域經濟 章丘 經濟結構
隨著濟南市政府經濟戰略的制定和調整,章丘市近年來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發展成績。通過大量地區經濟優勢條件的挖掘和應用,以及明水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章丘市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明顯。但是,面對豐富的區位和地域資源,章丘市必須進一步加大資源開發和運用的力度,打造特色經濟體系,以取得更為突出的經濟發展成果,打造山東地區優秀縣域經濟標桿。
一、章丘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章丘市作為濟南市副中心城市,東連淄博,南交泰安、萊蕪,地理優勢顯著。在2015年全國百強縣排名中,章丘市位居第46位,也是濟南唯一上榜縣級市。據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章丘市全市生產總值833.9億元,較2013年增長9.7%,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502.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250億元,增長幅度整體較為可觀。章丘市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社會綜合實力較強,依托省級中心濟南市,章丘市經濟發展勢頭非常樂觀。目前,章丘市擁有100多家大型工業企業,如海爾、重汽、銀鷺等國內知名企業,同時明水經濟開發區內一干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較強的區域影響力。
二、章丘市縣域經濟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收入比重較小
2014年,章丘市地域財政總收入為62.4億元,較上年增長3.3%,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僅為43.4億元,國稅、地稅收入為55.2億元。綜合來看,章丘市財政收入保持著增長趨勢,但是與國內其他優秀縣級市相比仍舊保持著一定差距。財政收入比重較少,暴露出章丘市經濟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財政收入的不足,將直接導致政府經濟鼓勵政策和各項經濟發展戰略難以落實,使縣域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二)經濟增速較為緩慢
從章丘市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是章丘市經濟的重要支柱。然而,隨著國內經濟整體增長速度的放緩,章丘市縣域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一定的疲態。特別是隨著國內房地產業的低迷,以及全球經濟活躍度的下降,導致工業產業發展也因此受到較大影響。章丘市主要的工業企業,如海爾、重汽等一批知名企業經濟效益下滑。與此同時,政府對于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旅游業等產業發展緩慢,而這也嚴重限制了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步伐。
(三)資源優勢未充分利用
章丘市資源優勢顯著,無論是自然資源、區位資源還是歷史文化資源都擁有著極大的開發價值。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例,章丘市歷史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且章丘市是龍山文化的發源地,在國內外都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其次,章丘市境內擁有大量的古建文物及遺址保護單位,如王推官遺址、興國寺、白云寺以及三清觀等,都極具旅游價值。但是,目前章丘文化旅游業整體發展趨勢并不理想,大量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三、章丘市縣域經濟發展對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針對章丘市縣域經濟發展,章丘市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更為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地方政府必須加強政策調整,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動力。例如,對于工業企業、房地產企業,地方政府應該適當降低企業財政負擔,使企業獲得更為充足的經營和發展資金,保持企業良好的發展勢頭。其次,章丘市政府必須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支持政策和扶持計劃,使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獲得更為良好的發展空間,并依靠新興產業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保持縣域經濟的整體良好發展勢頭。
(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
就目前章丘縣域經濟現狀來看,第二產業仍舊是章丘市的主要經濟支柱。對此,章丘市政府必須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揮第三產業影響力,提升機構合理性,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首先,政府必須明確第三產業地位,加大第三產業扶持力度。章丘市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這為旅游業、住宿餐飲業以及房地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章丘市政府應該根據產業具體情況,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借鑒和學習其他地區的旅游發展經驗,打造生態化旅游新概念,使旅游業成為章丘市特色產業,并帶動其他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提高地區開放水平
地區開放水平的提高,對于章丘市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依托重要的區位優勢,章丘市應該加強對交通物流運輸部門的建設,形成山東省中部物流運輸中心,充分利用地域資源,提升地區開發水平。其次,章丘市需要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細化目標任務,明確招商方向和重點,走精準招商路線,以帶動地區企業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的穩步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章丘市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注重對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和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加快特色經濟建設,提高地區開發水平,以進一步提升政府財政收入,打造特色經濟發展路線,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1FDI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
學術界對FDI與經濟增長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并大范圍地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生產范圍也出現了國際化的趨勢,資本的流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學者們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東道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由于自身逐利性的特點,資本流動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會從收益率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動。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資本的邊際收益率大大低于發展中國家,因此,資本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而現實中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大量資本流動,該理論不能很好的解釋這一經濟現象。
在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下,由于受邊際收益率遞減規律的作用,外國資本對東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應該是逐漸降低的,而現實卻是FDI不僅僅在短期內影響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在長期內對東道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存在影響的。因此,在這一理論不能更好地解釋FDI對促進東道國長期經濟增長的經濟現象。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企業在吸引外商投資的同事也會主動向外部學習技術及管理經驗,這種正效應會在較大程度上抵消企業內部的邊際收益率遞減造成的負增長效應,從而保證經濟增長。顯然,這一理論的解釋符合現實中的經濟現象。DeMello(1997)以新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認為FDI可以通過增加東道國的資本新品種,從而促進其經濟實現增長。
1.2外商直接投資與國內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學者對關于外國資本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影響有較多研究。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和斯特勞特于1966年提出“兩缺口”模型能較好的解釋。該模型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主要受儲蓄和外匯約束。赫爾希曼等學者在該模型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技術和企業家管理等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了“三缺口”模型,技術和企業家管理方面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的第三個缺口。1974年,考慮到稅收因素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保羅•斯特里頓進一步提出了“四缺口”理論,將稅收列為第四缺口。外國資本的流入,不僅彌補了發展中國家資本不足的缺陷,還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東道國可以通過對外商投資企業征稅來增加政府稅收。上述理論模型的共同點是:外國資本的流動(僅為貨幣資本方面)與東道國經濟發展相一致,對東道國經濟發展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錢納里等人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外資的使用來逐漸擺脫儲蓄、外匯和技術的約束,增加國民總儲蓄和總投資,彌補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不足,進而擴大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然而,外國直接投資活動與東道國經濟發展之間也存在不一致的現象,FDI對經濟發展也可能會帶來損害。海默(1960)、凱夫斯1971)、巴蘭(1973)、詹金斯(1990)等學者先后指出,由于跨國公司在其母國和東道國中多分布在集中程度最高的產業部門中,且大都是寡頭企業,因此依靠這種對市場的控制力可以長期獲取壟斷理論,還可能會收購、兼并和排擠東道國國家的民族企業進行“逆民族化”的經濟活動。此外,由于外商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利潤幾乎可以不受約束地匯回母國,會造成外匯和儲蓄“缺口”的擴大,使東道國獨立經濟發展能力弱化,對外依附日益加強。
2國內學者的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主要進行的是實證分析,取得的一些研究結論包括:羅云毅(1999)根據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和國家所采取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特點,對FDI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進行了研究。他采用的是中國、美國、日本和英國的生產要素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的經驗數據,結果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楊俊等(2007)構建一個反映FDI的區位分布與該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的結構模型,利用我國跨省份Panel數據進行經驗研究,表明FDI區位分布與該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確實存在正向的影響關系。同時也證實了經濟政策、勞動力成本、基礎設施對于吸引外資存在較大的影響。
一、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動因
如果將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放到國際國內客觀經濟條件不斷變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就會發現我國加工貿易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動因集中于以下五個方面:
1、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是加工貿易發展的初始動因。開展對外貿易、積極利用外資、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是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加工貿易恰好能夠將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經濟合作緊密聯系起來。由于存在大量廉價勞動力可以利用,又急需外匯用以進口國內經濟建設急需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緊缺物資,再加上周邊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地區和國家有發展加工貿易的現成經驗可以借鑒,因此,選擇和發展加工貿易就具有了“歷史必然性”
2、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和利用外資政策的推動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盡快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產業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成熟是實現工業化的必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制造業技術水平較低,國際競爭力弱,基本上屬于需要保護的幼稚產業,所以,對外貿易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為了既保護國內產業,又鼓勵出口,政府采取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方針,對用于出口產品生產的進口零部件、中間投入品以及機器設備減免進口關稅,而對制成品的進口征收較高的關稅。
為了配合國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國家也努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在繼續鼓勵密集使用勞動力要素的輕紡產品出口的同時,努力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因此,積極鼓勵外資企業和國內加工貿易企業進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加工領域,給這類企業在場地使用費、水、電、運輸條件以及通信設施、信貸資金、所得稅、工商統一稅、進口許可證等諸多方面給予特別優惠。
3、國際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是加工貿易發展的根本動因。一方面,由于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國與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農業國之間的垂直分工繼續發展,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之間的水平分工進一步深化,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垂直水平型”國際分工格局,比如,簡單加工工業與復雜加工工業之間的分工,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之間的分工。另一方面,國際分工形式開始從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轉化。由于通訊和信息處理技術的突飛猛進、使用全球資源的成本降低和遠距離多時空經營的便捷可行,以及由投資政策自由化所引致的要素流動,使得價值鏈上的各項功能性活動得以在國際間實現更加專業化的細分,國際分工越來越表現為相同產業不同產品之間和相同產品內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環節之間的多層次分工。這種分工是價值鏈上具有勞動要素密集、資本要素密集、技術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性質的各個環節之間的分工。
國際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使生產的國際迂回程度不斷加深,帶來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分布。這正是加工貿易發展的深刻的國際分工背景。
4、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國際化是加工貿易發展的現實基礎。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都假定要素同質并且在國際間不流動,以外生要素稟賦或內生要素稟賦的差異來解釋一般形式的國際貿易。而加工貿易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方式,恰好是以要素的國際流動為前提的。加工貿易是生產與貿易一體化過程,它作為生產過程必須有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多種要素的國際結合。同時,市場規模制約著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進而制約生產規模,因而“貿易”又成為“加工”的前提。加工貿易的實質是國際迂回生產,無論是整個循環過程,還是其中的各個環節,都具有規模經濟特征,而產品市場的國際化是實現這種規模經濟的必要條件。
5、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是加工貿易發展的內在動力。由于國際分工由國家層次向企業層次發展,跨國公司逐漸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宰。大型跨國公司日益趨向于更加狹隘的專業化,將越來越多的功能分包給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獨立公司。越來越多的企業受制于同一控制體系或有固定契約關系的分包商。在跨國公司的全球資源整合戰略下,現代加工貿易具有了與傳統境外加工顯著的不同特征,它在總體上已屬于跨國公司控制的產業內貿易和公司內貿易。
在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以要素分工為特點的國際分工體系中,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和配置資源,進行全球化生產和經營,使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高度一體化。這在加工貿易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在這里,貿易和投資都是圍繞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進行的,貿易是跨國公司國際生產價值鏈上的貿易,投資是發生在價值鏈各個生產環節上的投資。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貿易實現分工利益,而貿易是實現投資行為目標的手段。只有貿易與投資的聯合作用,才能實現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
因此,加工貿易只是跨國公司實施其全球戰略的一種手段,而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卻成了加工貿易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進入新世紀,基于現實的發展要求,我國加工貿易進一步轉型升級亟須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
1、我國加工貿易中的網絡化效應。
目前,即使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較好的地區,其制造業加工企業的人才交流不暢,自身研發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國某些產業在國際分工鏈條中的定位,呈現出被鎖定“LockIn”網絡化效應,如果打破這種效應的不利影響,需付出很大代價。
2、在華外資企業戰略目標影響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我國加工貿易微觀主體是外資企業,這種局面導致加工貿易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資企業進行,人員流動也主要發生在外資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和技術外溢效應有很大的局限性。
3、勞動力比較優勢的逐步減弱影響加工貿易的持續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發展20多年來,逐漸形成兩大塊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地,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也在逐步攀升,從而使我國加工貿易面臨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
4、我國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中西部地區無論從規模還是發展速度看,都存在較大差距。中西部地區承接轉移的條件還不成熟,從而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轉移和升級。
5、國內中小企業配套能力不強。目前國內中小企業對加工貿易的配套能力發展不足,有條件的大企業發展境外加工貿易還有很多困難。
6、市場競爭加劇造成加工貿易產業增值量降低。近幾年來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相應削薄,有的企業甚至已處在虧損邊緣,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斷降低的趨勢。
7、我國社會政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社會政策環境包括法律政策環境、商務環境、社會環境等,它們從不同方面影響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途徑
1、我國采用逆比較優勢戰略發展加工貿易的時機漸趨成熟。
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我國采用逆比較優勢戰略發展加工貿易的時機漸趨成熟。逆比較優勢戰略是,有選擇地發展重點是戰略性產業的加工貿易,以期這些產業能不斷壯大,加工鏈條不斷增長,且最終貿易方式能向一般貿易方式轉化。
從國內經濟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已具備采用逆比較優勢戰略發展加工貿易的基礎。我國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增長,已擁有了極為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和較為可觀的產業技術基礎。現階段政府應當制定有關鼓勵政策,推動加工貿易的發展,積累實力。同時著手培養一些戰略性出口產業。
從人力資本的積累和發展來看,逆比較優勢戰略更能促進我國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提高。近幾年,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發展戰略性出口產業,正是大量吸納這部分人力資本,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避免人才流往國外及過多地流向外資企業的良好途徑。
2、政府在實施逆比較優勢戰略中的作用
政府應完善加工貿易的產業評估制度。商務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加工貿易涉及的產業進行認真評估。通過評估,可為各產業的加工貿易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市場準入標準。堅決抵制對經濟、社會和環境有長期負面影響的加工貿易投資,限制擠占一般貿易出口市場、技術水平不高的加工貿易投資,鼓勵高技術、戰略性產業的加工貿易投資。
四、結論
從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看,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戰略不會改變;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目標的產業政策,以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以貿易拉動國內經濟發展并實現國內經濟良性循環為主要內容的貿易政策,以及繼續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外資政策,在今后較長時期內也不會改變。
從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看,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進一步加強,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公司內分工進一步深化。產業分工向要素分工轉化為特征的國際分工新格局已經形成并將進一步鞏固;區域化和全球化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已經形成并繼續膨脹;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繼續實行資本擴張和生產擴張戰略,其國際產業鏈相互交織形成國際產業網。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不斷加強的投資、生產、和貿易高度一體化趨勢。在這樣的國內國際經濟背景下,我國加工貿易繼續蓬勃發展是客觀必然的。
關鍵詞:投資;外商;影響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投資背景分析
1.世界形勢
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經濟的飛速發展,部分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逐漸趨于飽和,而部分欠發達地區或國家經濟則剛步入正軌。于是,世界市場迫切要求世界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重新分配,借以滿足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2.國內形勢
從國家建設初期到改革開放時期,國家建設的重心一直擺放在經濟建設之上。盡管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可喜成效,但就目前我國發展要務而言,經濟發展仍是重中之重。于是,在新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國家出臺了多項規定及政策條款來促進國內對于國外資本的吸收。
二、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影響
1.滿足國內資本市場需求
就國內目前資本市場而言,所呈現現狀為:數額小、股份多、分散、難以聚攏,這樣的特點直接影響著我國國內依靠巨額投資謀求生存及發展的企業的發展,進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然而,外國直接投資的開始,國外大量資本以大數額方式涌入國內,解決了目前國內資本市場上對于大數額資本的需求。
2.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就目前國內產業結構而言,第一產業占據了我國接近50%的產業結構比重,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總體才占據了50%左右的產業結構比重。而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僅占據不到30%,而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占據比重則超過70%。由此可見,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就在于產業結構與世界產業結構發展的相脫離。然而,就國外直接投資而言,其主要投資對象是具有發展潛力的第二及第三產業,這樣伴隨著國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國內產業結構勢必將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為依托、第一產業為基礎的現代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長遠化、科學化。
3.促進國內生產技術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經濟發展動力源泉的追溯。可以說,在目前國際市場上,有超過70%的成功企業是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取得成功的。然而,就外國直接投資形式而言,有超過投資比例20%的投資形式是先進的生產技術,在這樣一定比例技術投資的影響下,國內各接受投資企業在生產技術得到迅速提高,進而促進了國內同行業領域內的生產技術的提高,實現我國依靠科學技術而帶來的經濟的快速發展。
4.緩解國內就業壓力
經濟的發展不僅僅直接表現為經濟效益的提高,還同時表現為與經濟效益提高的其他效益得到保護,如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而就我國經濟建設而言,與之相關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經濟發展中的社會效益的保護,其中以民生問題為中心,而民生問題中又以剩余勞動力為最大難題。然而,通過國外資本的直接投資,大批企業在國內建成,這樣就形成了對于勞動力資源的強大吸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的就業壓力問題。
三、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1.不利于民族資產的發展
近年來,為了積極吸取國外資本發展本國經濟,我國在經濟政策上及稅收政策上等給予了外國直接投資以十分優惠的政策條件,這些條件的積極作用在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然而,人們卻忽視了這些政策的不利影響。由于這些政策的實施,外商投資享有了“超國民待遇”,這些投資轉化為商品的價格就會遠遠低于國內未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國內民族企業,于是國內民族企業在價格戰上占盡劣勢,不利于我國民族資產的發展。
2.地區經濟發展失衡
就外國資本對我國直接投資投資地區分布來看,東部地區占到全部投資比例的85%左右,中部地區占有約10%左右的比例,而西部地區則僅僅占有約5%的國外直接投資比例,由此可見。國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在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在外商投資的拉動之下經濟進一步發展,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中西部地區則會由于資本欠缺而繼續保持低迷的經濟發展態勢,最終導致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進一步失衡。
3.增加了行業壟斷危機
對于國外直接投資控股企業及國外投資獨資企業而言,其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威脅在于行業壟斷的危害。由于這些國外投資企業擁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再加上他們所享有的一系列國內企業所不能享有的優惠條件,這一切,都為國外投資控股企業及國外投資獨資企業發展成為行業霸主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4.增大貿易順差
據稱,我國貿易結構里加工貿易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占50%左右,還有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是58.5%。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FDI)保持了每年五、六百億美元流入規模。鄭京平說,加工貿易本身就意味著順差,因為我們進來的產品,通過在中國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價值高于進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沈坤榮: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管理世界,1999,(3)
[關鍵詞]中國;外貿依存度;分析與思考
[DOI]10.13939/ki.zgsc.2016.16.174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外貿依存度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進出口貿易對本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同時還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外向程度,即外交程度。外貿依存度指標的大小充分的顯示出了此國家在世界競爭當中的優劣程度,而且還可以看出該國家的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比值越大就代表著國家經濟對外貿交易的依賴程度越大。深刻認識外貿依存度的含義以及各要素間的關系,對國家經濟發展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1 外貿依存度的概念及現狀分析
1.1 外貿依存度的定義
所謂的外貿依存度意思是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時間內其進出口的貿易總額與自身國家經濟貿易的總額的比例,這一比值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對其國家經濟的影響程度大小的一項重要指標。外貿依存度又包括進口和出口兩種對外貿易的依存度,進或出口外貿依存度就是一個國家進或出口的貿易總額和其本國經濟貿易總額的比值,這一指標反映出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以及依賴程度的大小。
1.2 當前我國外貿依存度的現狀及其分析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越來越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外貿依存度逐步的提高。通過對我國自1978―2012年的歷史依存度的調查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在1978年我國剛剛對外開放時外貿依存度僅僅是9.8%,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間隔十年時間我國經濟則逐步地融入到了世界經濟體系當中,外貿的依存度指數不斷增高,直到2000 年時就已經達到了40%,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組織之后,中國對外貿易更是迅速的增長,隨之外貿依存度也有很大的提升,從2001―2007年外貿依存度將近增長了一倍,但緊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產生,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也受到影響,稍微有所下降。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迅速增長,一方面,意味著中國在國際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高,同時國外對我國產品的需求也更大地影響著我國的經濟,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已經成了無法分離的整體;另一方面,外貿依存度的迅速增長以致如今偏高的狀態也暴露出我國外貿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 影響中國外貿依存度的因素
中國外貿依存度不斷地增長,這不僅存在內部因素的原因,也包括外部因素帶來的影響。
2.1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世界經濟逐步的走向全球化是我國外貿依存度一直上升的外部因素。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關稅以及非關稅得到了調整,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多邊自由貿易越來越多,帶動了國際貿易迅速的發展。
2.2 中國的外貿交易方式的不合理
從我國加入WTO組織以來,加工貿易的形式就占據主要地位,至今,加工貿易已經成為了我國不可缺少的貿易方式。我國過于依賴加工貿易會造成對外出口結構的升級得到降低。如今我國的外貿發展的實際情況是:過于依賴加工貿易,且加工貿易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這樣就削弱了技術溢出的效應。因此,加工貿易的依存度指標不能完美地反映出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這一指標大大地夸大了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大小。
2.3 目前我國制定的產業結構不完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第三產業的發展阻礙了貿易依存度的增長。因此我國產業結構分布的不合理是造成外貿依存度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我國貨幣匯率被低估
我國的匯率制度緊隨美國變化,即使是外貿總額也都是轉換成美元來計算的,以人民幣計量得到的GDP然后再以變質后的人民幣值按占美元的匯率計算,這也是造成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
3 依存度現狀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3.1 影響了我國經濟安全
現階段,我國進口的商品大多數是高新技術和資本的工業制品,這表明了目前我國國內的科技水平仍然處于滯后的狀態,對世界高新技術、資本產品的依賴程度比較高。故而,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經濟的穩定發展,如果國際經濟出現不良狀況,我國經濟就會受到不可估量的影響。伴隨著重要戰略物資,核心產品和技術的進口數量日益增長,進口正進一步地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安全。
3.2 對外貿易摩擦加劇
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出口總額有了顯著的增加,其他國家自然而然就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進行抑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強了對我國經濟狀況的研究和調查分析,通過研究和調查分析,出現了一系列的手段比如說“綠色堡壘”“技術堡壘”來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進行有效的抑制。然而,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對外貿易的發展,并且我國外貿依存度仍然在不斷的提高,因此我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對外貿易摩擦的加劇。
3.3 貿易條件惡化
一直以來,不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我國對一些進口能源需求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由于我國對這些能源產品的需求量很大,受進口貿易量的影響這些能源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將會相應的跟隨提升,這就進一步增強了我國對進口能源產品的依賴程度,并且會使貿易條件得到不斷的惡化。
3.4 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
我國對外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產品,比如鞋類、紡織品以及玩具等,缺乏高端商品的出口。鑒于我國出口商品的特點,我國這些低附加值商品的企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導致了我國產業結構發展處于被動狀態,想要提高外貿競爭力就會更加的困難。隨著我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升,凸顯出我國第三產業發展依然處于滯后的狀態,表明了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合理。
4 我國外貿發展的策略
4.1 加強開放性經濟調控機制的改進和完善
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機制構建的目的,在于對我國內部經濟的有效調控,忽視了對外貿易方面的問題,造成了我國內外部關系的失衡。因此,目前我國開放性經濟調控制度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我國應該盡快構建一套完善的經濟調控制度。目前,我國的經濟貿易正處速發展的階段,在國際經濟圈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在我國經濟貿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外部環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因此,我國要建立健全經濟調控機制,從而在面對國際經濟突發狀況的時候能夠做到從容不迫,減輕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在此過程中,我國應該加強對國際通行規則的利用,促進我國國內產業與國際接軌并合理促進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同時,我國還應該加強對開放性經濟風險形成機制的研究,盡快著手完善開放型經濟的風險防范機制。
4.2 拉動內需,鞏固外貿
國內、外市場的發展是研究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我國應該一方面加強發揮國內市場對國內經濟的作用;另一方面鞏固對外貿易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制定國內外兼顧的戰略方針,這樣才能確保我國市場經濟在國內外經濟動蕩的時候能夠從容不迫的應對,從而保證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對國內經濟市場而言,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出口貿易的單方面增長都是非常不利的,我國應該充分利用國內市場在國內經濟市場的影響力,并制定國內外兼顧的經濟方針,從而防止任何一個市場出現不良狀況而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擴大內需能夠有效地降低我國對國際經濟的依賴程度,我國人口數量大,對任何商品的需求量也就比較大,故而國內市場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并且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也就代表了我國國內市場需求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相比的。所以,我國要走出一條獨特的工業制品經濟之路,盡可能地降低國際經濟市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實現我國企業的生存狀況完全由自己掌控。
4.3 推動服務貿易的發展
世界產業結構經過不斷的調整及改變,服務業貿易逐步占領了世界貿易的領端。和貨物貿易相比,服務業貿易的增長速度更為快一些。我國經濟受服務業貿易增長的影響在規模上也有了很好的擴大,這樣就有效地實現了降低外貿依存度的目的。但目前,在我國的服務業貿易和其他國家比起來發展還比較落后,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發展服務業貿易,有效地滿足服務業貿易的出口質量,進一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合理的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4.4 調整外貿政策和目標
我國外貿政策的主要戰略方針是鼓勵出口,但是隨著我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升,我國外貿政策和目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不斷向著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國需要戰略性對外貿政策和目標進行調整。近年來,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提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出臺的這些政策只是單方面有利于企業的出口。實際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的根源是企業自身實力的提升,因此我國企業想在國際經濟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實力,這就需要政府對外貿政策和目標進行戰略性的調整,貿易政策的戰略性調整不單是對外貿易的改革,同時要充分地利用相關的政策來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對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進行調整,同時加強多種相關政策的協調統一,從而使各政策之間的矛盾和不協調進行消除。
5 結 論
中國作為經濟飛速發展中的國家,外貿依存度的增長是必然的。特別是在近幾年,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優勢逐漸的顯現出來,國外貿易的發展對我國外貿依存度有著一定的影響,我們需通過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改變來了解我國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結合實際經濟的發展狀況,找出合理的對策,抓好時機,使得我國在國際當中的經濟地位得到穩固,促進我國外貿的發展,推動我國快速成為國際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1]胡煒.我國外貿依存度分析與思考[J].經濟論壇,2012(12):97-98.
[2]陳曉霞.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分析[J].國際商貿,2012(1):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