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景觀生態學定義

景觀生態學定義精品(七篇)

時間:2024-01-09 11:16: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景觀生態學定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景觀生態學定義

篇(1)

關鍵詞: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景觀生態學;應用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基礎

(一)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農業研究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Rodale研究所共同組織的首次國際土地持續利用系統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

對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定義,不同學者因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種表述方式。從經濟學看,根據《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盡可能減少對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土地資源破壞與退化,維持一個不變或增加的資本貯量,旨在人類生活質量的長期改善,即在追求經濟發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維持和改善土地資源的生產條件和環境基礎”;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共榮,即土地資源的生產能力和景觀環境,要滿足人類不斷發展的生存活動、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從土地資源供求關系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達到土地供求的持續平衡,即是通過把土地資源無彈性的自然供給量,轉化為有彈性的經濟供給量,來持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土地資源需求。

從1993年內羅必擬定的《持續土地管理評價大綱》中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定義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生產性)、降低土地生產風險(安全性)、保護土地資源潛力和防止土壤與水質退化(保持性)、經濟上可行(可行性)和社會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結合”,這5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否則認為是土地資源的非持續利用;從土地資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就是實現土地生產力持續增長和保持其穩定性,保護土地資源生產潛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即達到生態合理性、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可接受性。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闡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證土地資源持續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定義為 “能夠持續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土地生產力和景觀環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

(一)景觀生態學內涵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是德國地植物學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東非的土地利用時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國際景觀生態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標志著景觀生態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另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遙感與GIS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景觀生態學的研究與應用。景觀生態學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環境資源的經營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組分的影響。

我國學者肖篤寧(1999)將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總結為:景觀系統整體性和景觀要素異質性;景觀研究的尺度性;景觀結構的鑲嵌性;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及景觀價值的多重性。

(二)景觀生態學基本理論

1、景觀和區域。生態學中,景觀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塊或生態系統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復出現的,具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

2、景觀結構與功能理論。景觀結構與其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是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觀層次上的過程,包括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它們對景觀空間結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觀結構對過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過程,過程反衍機理,機理揭示規律”,一定的景觀結構才能實現一定的景觀功能。景觀生態學認為,在景觀尺度上,每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均可看作是一個寬廣的斑塊(patch)、狹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質(matrix),能量、物種及營養成分等在景觀元素間的流動形成景觀功能,景觀功能的發揮主要涉及廊道、基質和斑塊的功能特征。

三、我國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我國景觀生態學應用研究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是在風景園林學、地理學和生態學等學科基礎上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主要應用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農村景觀生態規劃、旅游風景區的景觀生態規劃和自然保護區的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景觀生態學強調無機環境為基礎,以生物為中心,以人類為主導,正確處理天、地、人、文的相互關系,合理調控現有景觀生態系統和規劃設計與建造的景觀生態系統。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周華榮等(1995,1996,1998,1999,2000)對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生物多樣性保護作了深入研究,并進行了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設計。

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利用規劃:邱揚等利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對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概念、原則、理論基礎、指標選擇、評價方法給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觀生態學應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目標

資源永續利用的思想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當時更多關注土地資源的保護,而對其實現的可行性考慮不多。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明確,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也得以明晰。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基本目標,而這些目標也構成了評價土地利用持續性的基本標準。在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首要的任務是實現耕地資源的保有數量,提高耕地生產性能和生態功能。

(二)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利用規劃

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續利用,在我國尚不多見,僅有部分學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對土地持續利用評價概念、原則、理論基礎、指標選擇、評價方法與過程都有重要影響。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土地持續利用規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綜合整體性,不僅包括環境、經濟與社會等多因素評價,還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統與景觀或區域等多等級評價。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重點尺度。

3、空間格局與土地生態過程,二者的關系分析是土地持續利用的基礎。

4、干擾與人類影響,干擾是景觀或區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發展土地利用系統與景觀的適應性機制,人類土地利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土地的持續利用有借鑒作用。

5、多重價值與多目標,景觀生態學強調土地持續利用的目標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標之間的優化,而不是單目標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觀生態探討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與土地規劃、管理和恢復等實際問題聯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響物質流和能量流,注重結構和過程的相互關系分析,使其在空間土地利用規劃中得到廣泛應用。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生態空間研究范疇,其理論核心集中表現為空間異質性和生態整體性。土地作為地表自然綜合體,是一種特色鮮明的系統整體,具有突出的空間異質性,而生態整體性正是實現土地持續開發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內容涉及到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核心。

景觀生態學同時研究生態景觀與視覺景觀兩個方面,注重協調形態與內容、結構與功能的統一,以人類對于景觀的感知作為評價的出發點,追求景觀多重價值(經濟、生態、社會與美學)的實現。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續性作為其功能目標,應該追求生態、經濟、社會以及美學等多重價值的優化,充分發揮了土地自身的生態系統生產功能、空間場所功能和景觀功能等三大功能,綜合技術、政策和行動來實現土地利用的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與接受性。

土地生產力的維持與景觀的結構、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研究不僅要包括對土地功能的優化,還包括對景觀格局(土地利用結構)的評價,同時分析景觀結構與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這種格局與過程的關聯分析,正是近年來我國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視的地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景觀生態學與持續發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與功能理論、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理論、等級尺度理論、景觀變化與穩定性理論等基本理論,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的理解。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聯系密切,是實施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同時,土地利用的持續性具有明顯的時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續性特征大不相同。離開了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范疇,將無從談論土地利用的持續性。

傳統的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認為是在時間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續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分析的內容。在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研究范疇,既強調空間格局分析,又考慮生態關聯,有助于實現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時空尺度上的綜合分析、評價與管理,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應進一步整合景觀生態學的思想與理論,深入對土地可持續利用內涵的探討,重點加強土地可持續利用結構、功能與動態變化等的基礎理論研究,尤其需要關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變化過程的相關分析。土地可持續利用中景觀生態學的引入,也將是實現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可忽視的很好途徑和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白金丹.景觀生態學與土地可持續利用[J].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2007(2).

2、周亞鵬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我國土地資源利用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5(2).

3、李哈濱,J.Franklin.景觀生態學――生態學領域里的新概念構架[M].生態學進展,1988.

4、宇振榮.景觀生態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5、梁積漢.論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實現途徑[J].廣西社會科學,2003(9).

篇(2)

關鍵詞:道路;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281-1

0 引言

道路作為一種基礎性設施,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將該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道路中去,逐步形成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道路生態學。因此將其定義為:研究道路、道路網絡空間結構和功能時空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機理,進行道路景觀評價及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和保護道路景觀中集成生態、地理、經濟和人文各要素,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具有生態、文化及美學價值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在國內,道路生態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邊坡生態恢復、綠化設計、道路環境污染等方面,而真正涉及到景觀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就比較的少。

1 國外道路景觀生態學研究現狀

人們關注道路景觀是從重視道路景觀的美學價值開始的,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最初在美國道路景觀美學一直是研究主題之一,研究的主要是對道路景觀進行美學評價。后來利用景觀格局指數與大眾審美感知相聯系,結果顯示景觀指數可以解釋約一半的景觀感知,這是個有待研究的新方法;同時將3s和未來3D空間模擬技術也引進到道路景觀美學評價中來,也是種突破。

而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歐洲和北美開始對道路的生態學影響開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對道路對生物物種的生態影響做了研究;此外,道路對景觀格局和過程具有強烈的改變過程。進入20世紀90年代,道路網絡和交通廊道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分割、干擾與破壞方面的研究涌現,是由荷蘭和澳大利亞的學者率先提出來的。90年代末期美國學者將研究重點轉移到道路網絡、道路影響帶及其相關領域。2002年,Forman等人出版專著《道路生態學:科學與解答》,詳細論述了道路生態學的形成基礎、發展過程等。

在當前,土里利用/覆蓋變化是當前研究的熱點,道路也是導致區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對森林景觀的影響分析上,因此對道路與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研究比較少。

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道路生態學的研究也經歷了由探索到逐步深入的發展過程。國內還沒有對道路生態學提出明確的概念時,就已經開展了少數屬于此方面的研究。1996年,陳華新詳細的論證了道路建設運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開始研究道路的生態影響,對公路建設對環境的主要影響。同時期,公路的生態環境影響成為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重要因素。進入21世紀后,中國道路生態學研究領域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研究內容開始由單一的生物影響,逐步與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分析相結合,主要道路對景觀格局的研究和對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等領域。

關于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研究。張鐿鋰通過研究公路對沿線景觀格局的影響,表明道路導致沿線景觀破碎化程度加劇、景觀多樣性加劇。

在中國,部分學者通過從生態、視覺、經濟等角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對道路景觀進行評價。如王紅通過對道路景觀敏感度指標評價,建立了評價道路景觀數學模型。

3 問題與展望

篇(3)

關鍵詞:景觀設計, 景觀生態學,原理,應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ecology is a good combination.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is paper, from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how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guid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下列幾個方面:空間異質性或格局的形成及動態;空間異質性與生態學過程的相互作用;景觀的等級結構特征;格局——過程——尺度之間的相互關系;人類活動與景觀結構、功能的反饋關系以及景觀異質性的維持與管理。

一、景觀生態學概念

隨著人們對大尺度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重視,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日益豐富, 土地鑲嵌體被作為研究對象, 并且在研究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一些獨特的一般性規律, 使景觀生態學成為一門有別于系統生態學和地理學的學科。該學科的特色是研究水平過程與景觀結構的關系和變化, 這些過程包括物種和人的空間運動、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干擾過程的空間擴散等。這一切又進一步奠定和鞏固了它在環境科學中新興和交叉學科的地位。現在它已經成為現代生態學體系中一個年輕而活躍的分支, 它的主體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 其理論和方法主要來自于現代生態學和地理科學的發展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積累

景觀生態學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層次,關鍵是理解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關系。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十分廣泛,最突出的包括生境破碎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護,城市與區域規劃、自然保護區設計等方面的應用。

二、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景觀生態學是指反映地形地貌景色的圖象,諸如草原、森林、山脈、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區域的綜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們放眼所映獲的自然景色。而生態學中,景觀的定義可概括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景觀是指幾十km2至幾百km2范圍內,由不同生態系統類型所組成的異質性地理單元。而反映氣候、地理、生物、經濟、社會和文化綜合特征的景觀復合體稱為區域。狹義景觀和區域可統稱為宏觀景觀。廣義景觀則指出現在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尺度上的,具有異質性或綴塊性的空間單元。顯然,廣義景觀概念強調空間異質性,其空間尺度則隨研究對象、方法、和目的而變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態學系統中多尺度和等級結構的特征。這一概念越來越廣泛地為生態學家所關注和采用。因此,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可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面:

一是景觀結構:既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及其空間關系;二是景觀功能:既景觀結構與生態學過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觀結構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三是景觀動態:既景觀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功能,而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又受到功能的影響。景觀生態學研究的具體內容很廣,而且常常涉及到不同組織層次的格局和過程。比如,景觀結構特征與生理生態過程、生物個體行為、種群動態、以及生態系統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作用都屬于景觀生態學觀察、研究的范疇。

三、景觀設計中景觀生態學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的景觀規劃設計領域現在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但真正以景觀生態學原理進行規劃設計的成功項目還很少, 很多都是打著生態的招牌卻很少見到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用景觀尺度和景觀格局分析現狀的多, 而進行規劃前的分析少, 對規劃設計成的項目預期效果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在于應用, 西方發達國家景觀生態學的應用領域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的規劃、管理, 城鄉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景觀建筑的規劃設計。

很多人把綠色與生態等同起來,認為生態的景觀不過是多種點樹,甚至認為搞園林就是種樹的。盡管從外在表象來看,大多數的景觀或多或少地體現了綠色,但綠色的不一定是生態的,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觀,并不是生態意義上的“綠色”的。席卷全球的生態浪潮讓西方的設計師看到了景觀生態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們不斷探索生態的設計,逐步形成了兩大生態理念:生態恢復與促進,生態補償與適應。西方的生態理念和手法傳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中國近年來也在探索生態設計的新路子。

如:杭州為了建成一條長五公里的湖濱西湖景觀帶,南線景區整合工程搬遷了西湖邊上百余戶住戶和十幾家單位,拆除不符合景觀要求的建筑三萬多平方米,新增綠地七萬多平方米。對原有構筑物的保留和再生利用,修建親水棧橋保護原有水生植物,開渠成島,保護古樹等等,這些做法都是生態理念的具體體現。

我們不能單純的講某個景觀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也不能講某個景觀是民族的還是世界的,更不能認為綠色的等同于生態的。如何繼承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而又不乏現代,如何借鑒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而又能體現民族特色,如何設計信息時代人們想要的生態型景觀,才是我們要從理論往實際探尋的道路。

在道路工程建設中景觀設計要考慮,它與周圍的環境是具有連續性的。在修建后,會形成廊道,破壞原來的景觀要素結構。由于道路工程的修建會降低景觀生態學功能的穩定性,道路工程明顯可以看作是對景觀結構的干擾。其一,它會改變景觀要素結構,對物種運動形成造成障礙物。其二,它會影響本底周圍的生物多樣性,公路、鐵路等通常在空間上是連續的,相對較直,常有人為干擾。因此,他們常把種群隔絕為符合種群,主要是耐干擾種活動的通道,是侵蝕、沉積、外來種入侵以及人類對基地干擾的源端。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應當進行在景觀生態學的穩定性,景觀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景觀結構功能。

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觀結構中的鑲嵌體,它鑲嵌于整體景觀中,顯示出明顯的空間異質性。鑲嵌的特征是對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邊界,連續空間發生中斷和突變。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經之處就會形成一道很獨特的景觀,一些道路工程中較為宏偉的橋梁,也逐漸成為當地的奇觀。一條公路或者鐵路通過某個城市或者山村,本身就會是一道風景。道路工程的修建,其彎曲度,通直度的設計,自然有其技術和經濟效果,但是也應當把景觀效果納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鐵路橋梁等是否能與周圍的景觀合適地融合,能否滿足其美學規律,能否創造出爽心悅目的環境形象,對這些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這個小狹長綴塊本身的景觀環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駛的道路工具如汽車和列車中的人,視眼狹小,道路的生態綠化也顯得非常重要。

在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研究范疇,既強調空間格局分析,又考慮生態關聯,有助于實現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時空尺度上的綜合分析、評價與管理,為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景觀設計應進一步整合景觀生態學的思想與理論,深入對景觀尺度和景觀格局規劃設計項目效果分析, 掌握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與過程、異質性、尺度推繹、臨界閾值、邊界及流的交互作用等主題豐富了生態學的內容。景觀生態學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空間異質性在生態學中何時是重要的,嚴格驗證它的概念框架的普遍性,強調從機理上深入理解格局與過程間的相互關系并加強應用研究。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陳勇. 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J], 1999 , 12 (6) : 28- 311.

[2] 傅伯杰.陳利頂, 馬克明, 等.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1.

篇(4)

關鍵詞:景觀;生態;園林;綠化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生存環境危機。也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或者通過各種手段來模擬自然環境。園林綠化作為其重要手段,可以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來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生態園林更是以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導思想,因地制宜的按照各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讓各種生物有機地組合成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

1、園林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景觀生態學給生態學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為當今北美生態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園林景觀生態學是以景觀生態學為依托,突出表現在對園林規劃設計的指導性方面。主要有兩個層次:景觀對園林設計的限定性。自然景觀作為地表某一空間的綜合特征,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選擇域,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它對人類的影響是積極的。人為設計必須適應自然景觀原有的“設計”,使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所帶來的副作用最小,以保證整體景觀和功能的完整性;園林景觀對自然景觀的再創作。人類對景觀的影響是把人對景觀的認識和沖擊理解為一種循環和控制的過程,通過反饋和調節,形成對園林景觀的設計和改造[1]。

2、景觀生態與園林綠化的關系

2.1城郊綠地

城郊景觀具備物種多樣性的特點而區別于城市景觀,城郊景觀內的斑塊以引進斑塊和殘存斑塊為主。殘存斑塊雖然往往很不健全,但原來的許多自然景觀的物種總體上還存在,并且這些斑塊的面積往往相對較大,致使殘存斑塊往往對整個景觀的影響較大。因此如果城郊綠地面積足夠大,能對城市景觀內的生態因素產生影響,如改變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調節氣體溫度和濕度等,同時城郊綠地往往也是城市景觀中物種的重要來源。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當充分重視城郊環境的綠化工作,首先要盡可能的擴大城郊綠地面積,并且盡可能的將城郊綠地之間以及與城市綠地之間最好能連接在一起,以促進綠地內物種的互相流動,同時也可為人類提供良好的近距離旅游點,調節人類生活節奏。

2.2公園綠地

公園由于具備為城市人類提供游覽休憩場所和能夠很大程度的調節城市生態系統,因此在城市景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園中綠地往往作為引進斑塊或由人工種植而成,在一些古老城市內也有部分公園綠地是作為殘存斑塊保存下來的。公園綠地內由于具備多種多樣的動植物而可形成一個小型的相對穩定的微森林生態系統。但城市公園經歷長時間后,由于公園面積遠遠小于原有的森林面積,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殘存斑塊中保存下來的一些原來的物種可能會逐漸消失,導致原來生態系統消失,原有生態系統的消失致使生態系統的重建工作顯得更為困難。因此,在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應當首選當地原有植物群落中的植物種群作為公園綠化的主要樹種,這樣不但能夠保留鄉土樹種還能更好地滿足生態要求。

2.3行道樹

道路兩旁的綠化由于具備寬度小、周圍環境惡劣的特點而使物種難以在其中生存繁衍,甚至難以存活,因此其對景觀中的物質和能量流動的影響較小。但在一個城市景觀規劃良好的城市中,由于行道樹具備能夠凈化環境和作為城市景觀內物種遷移的重要通道的作用也顯得非常重要。因為行道樹不僅能夠連接城市中各分散綠地,同時對于一些鳥類和小型嚙齒動物的休息、活動非常重要同時對靠行道樹傳播種子的植物也十分重要,因此,城市景觀規劃時要加大行道樹的寬度以便形成立體綠化,從而為小型動物和鳥類提供活動、交流、休息場所,也能完成各綠地間物種的互相流動,同時行道樹由于具備良好的防沙、擋沙能力而能夠為人類提供良好的城市環境。

3、園林綠化對城市景觀的作用[2]

3.1綠地系統的作用

城市綠地系統(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區或規劃區范圍內,以各種類型的綠地為組分而構成的系統。從內涵上歸納,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園藝,生態和空間三種內涵。從這種意義上來解釋城市綠地系統,可以將它定義為在城市空間環境內,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的能發揮生態平衡功能,且其對城市生態,景觀和居民休閑生活有積極作用,綠化環境較好的區域,還包括連接各公園,生產防護綠地,居住綠地,風景區及市郊森林的綠色通道(green way)和能使市民接觸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連續性,動態穩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城市綠地系統的職能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居民休閑娛樂要求,組織城市景觀,美化環境和防災避災等。

3.2風景區的作用

城市附近郊區的自然風景區、森林公園、防護林帶等屬于城市園林綠地中的另一類景觀。由于這些景觀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干擾因素的結合體,這些景觀內往往既有引進拼抉又有殘留拼塊;同時具有鑲嵌度高、異質性大、景觀元素類型多的特點;這類景觀能夠自然的把自然景觀引入到城市之中,不僅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由于具備開敞度大、貼近自然的特色與魅力而吸引人類,并能為人類提供游憩的功能。

4、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應用[3]

國內外出現的生態園林都呈均衡和各有重點的分布格局作為城市點綴,從而來改善人類居住、生存環境,滿足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和觀賞需求,同時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市區內分散的小面積的綠化植被往往被看做是被大面積的城市基質包圍著的殘余斑塊或人類加工形成的干擾斑塊等。在這些綠色斑塊建設時,斑塊內的動植物物種合理配置是該群落能否長期存在的關鍵,也是景觀能否成為長期景觀和持續發揮生態效益的前提。通過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限制和協調好植物物種的比例,在不發生相互干擾的前提下盡量使同一綠色斑塊內部異質性增加,形成繽紛多彩的群落景觀,不僅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欣賞,也能夠減少因城市的擁擠和建筑物的高大及單調而給人類帶來的壓抑感,并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5、結語

國內有著悠久歷史的園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標志與結晶。在工業高速發展的新時期賦予了園林新的歷史使命。要求園林不僅要保持地域內物種,并要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在創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廣泛地借鑒、利用人類已有的文明成果,并使之與新興學科接軌,將景觀生態學引進城市園林綠化,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城市園林綠化的規劃與設計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鄒統釬.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湯惠君.淺論生態住宅小區水環境的生態設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8-8.

篇(5)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結構模式;空間動力;威海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reasonabl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patial combination optimization for various internal elements to optimize the city overall layou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ast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rom coast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as a ca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history, study on coastal city spat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 explor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the proposed development mode, reasonable and Weihai future city space structure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to cre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ble, open, find ways to optimize futur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n Weihai City,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ihai cit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structure model; dynamic space; Weihai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

本文通過對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探索,吸取國內外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經驗,并以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為案例,在對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的歷史演變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趨勢,探討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提出合理的發展模式和威海未來城市空間結構構想,以創造開放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空間結構,尋找優化威海市未來城市空間結構的途徑,以更好地指導威海城市建設。同時為其它城市提供借鑒和參考,為探索生態恒動性條件下的城市空間理論研究提供實證基礎。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背景

1.1景觀生態學的內涵

景觀生態學最簡單的表述是研究景觀結構、功能和動態的一門新興學科。國際景觀生態學會(AILE)指出,景觀生態學是對于不同層域上景觀空間變化的研究,包括對景觀異質性、生物、地理及省會成因的分析。

目前,新一代的景觀科學以景觀生態學為代表。同時,景觀生態學也是生態學的一門新興應用分支,其發展歷史較短,理論體系尚不完善,對其理論的認識并非一致。簡言之,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組成類型、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可概括為三個基本方面:

①景觀結構,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及其所在空間關系。

②景觀功能,景觀結構與生態學過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觀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③景觀動態,指景觀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

景觀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這正如其它生態學組織單元(如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是相輔相成的一樣,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功能,而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又受到功能的影響。

1.2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

1.2.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景觀生態學的一般原理為城市景觀空間結構的研究提供理論與方法的依托。其主要原理與功能歸納為:景觀整體性、景觀異質性、景觀層域性、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生態流、鑲嵌體、斑塊-廊道-基質、景觀韻律、源-匯系統、一般應用原理與方法等十方面[1“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鄔建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雜志2000,19(1)](圖3)。

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1.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景觀系統。即景觀要素有機聯系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2.對景觀系統整體性的認識是景觀生態學得以整合的理論基礎,從整體性角度出發研究景觀系統結構。3.突出作為自然-文化綜合體的景觀的整體極其空間異質性[2《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蘇偉忠楊英寶科學出版社2007,6(1)]。

2.2對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的簡要概述

景觀異質性原理。包括三個方面:1景觀異質性是景觀系統的基本特征。景觀是由異質要素組成,是景觀的結構特性,景觀異質性主要源于自然干擾,人類活動和植被的內源演替,體現在景觀的空間結構變化及其時間變化上。2包括空間結構,空間組成,空間相關三部分,景觀格局是其具體體現。3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異質性的層域特征。

景觀層域原理。包括層域及其判斷標準和等級理論。層域本質上是自然界固有的特征或規律,而為生物體所感知。

景觀結構與功能關系原理。景觀結構包括景觀的空間特征和非空間特征,景觀結構與景觀功能,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景觀格局與生態流之間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的核心部分。

圖1主要景觀結構類型圖2景觀變化的主要過程

景觀生態流及源-匯系統。生態物種與營養物質和其他物質、能量在各個空間組之間的流動稱之為生態流。

景觀結構鑲嵌性原理。景觀空間異質性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即梯度和鑲嵌。鑲嵌的特征是對象形成清楚的邊界,連續空間發生中斷和突變[3“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格局變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區為例”張振龍馬國強生態經濟2010,6](圖1)。

景觀韻律。景觀韻律是對一定時空內景格局的定量描述,提供的是關于鑲嵌體內容的信息,韻律特征與一定的生態功能和過程聯系起來[4“以城市綠地系統為先導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石崧華中師范大學2002,5]。

源-匯系統。在地球表層系統普遍存在的物質遷移運動中,有的系統單元作為物質遷移源,而另一些作為接納遷移物質的聚集場所。

圖3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

2.3弗曼的空間方法

弗曼的空間方法是指通過生態系統或者土地利用的格局,保護任何區域、景觀、主要地段的自然過程、生物多樣性的數量和重要屬性。主要把景觀生態學的一些關鍵原理整合到規劃中,概括出一個一般性的景觀生態規劃原理。首先需要一些關鍵資源的調查和制圖,并利用五個主要原理原則作為指導,他們分別是:景觀背景;景觀整體;景觀內的關鍵趣味;生態過程目標[5“生態導向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綜述”葉玉瑤張虹鷗周春山許學強 城市規劃2008,32];空間屬性(圖2)。

由于涉及眾多規劃與實踐調查內容,在本文里就不再贅述。

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

1城市空間結構的定義

城市空間結構的形式是指物質要素和活動要素的空間分布模式,過程則是指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各種交通流。相應的,城市空間被劃分為“靜態活動空間”(如建筑)和“動態活動空間”(如交通網絡)。

城市的地形。例如,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形成城鎮較多,河流交匯處或者河流入海處,往往形成比較大的城市。如蘭州這樣的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江狹長布局;十堰這樣的山區城市則沿山谷綿延擴展;大連以港口為中心向腹地擴展:像保定這樣的平原地區的城市則以中心城區為中心向四周均勻擴展。本文主要通過景觀學派對濱海城市空間結構進行探索。

2濱海城市空間結構模式的異同

濱海城市空間結構的地域結構模式,并不同于傳統城市的同心圓模式或扇形模式,而是更加偏重于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提出的多核心模式(圖5),城市內部結構均為單中心,而忽略了重工業更是濱海城市結構的重要特點,重工業以及住宅區多零散分布于市郊。

圖4扇形城市地域結構圖5軸向同心圓地域結構

1 中心商業區 2批發和輕工業地帶 3 低收入住宅區1 中心商業區 2 過渡性地帶 3 中產階級

4 中收入住宅區 5 高收入住宅區住宅區

對于濱海城市而言,除CBD為大城市的中心之外,還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而由于同類活動集聚效應而集中,在不同片區內形成不同性質和空間使用功能的差別。再加之某些活動負擔不起理想區位的高地價,使得海岸線形成高密度區域形成高密度,低專門性的景觀商業帶,而其他區位則呈現中低密度,高專門性的多核心區域。現代濱海城市,正是由于這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歷史遺留習慣和局部區域的特殊性,才導致城市地域多核心的產生。

假設付租能力較高的高密度住宅傾向于接近中心點和其他主要經濟體,但最接近這些經濟體的空間卻被商業和輕工業所占領。由于這種多核心模式(圖6)并沒有假設城市土地是均質的,因此個土地功能區的布局并不成一定序列,而是像扇形模式一樣(圖4),在每一個核心區位中,呈現出不定的輻射運輸路線,其空間布局也是非常具有彈性的。

圖6 多核心模式的城市地域結構

1 中心商業區 2 批發與輕工業地帶 3 低收入住宅區

4 中收入住宅區 5 高收入住宅區 6 重工業區 7 衛星

商業區 8 近郊住宅區 9 近郊工業區

2.3濱海城市空間結構動力模式

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本質上是城市社會經濟要素運動過程中在地域空間上的反應,集聚是城市空間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形式,表現為向心聚合的傾向和人口增加的趨勢。而分離則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表現為更多的復雜化和多樣性,社會的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成為了其存在和運動的基礎。因此,誒里克森的要素運動模式成為了濱海城市的主要空間動力模式,其核心內容包括外溢、分散、填充三個階段(圖7)。

圖7 城市空間擴展動力模式

3.1外溢--專業化階段

早年,城市各種功能溢出,在周圍的不同地形的作用下,形成專業化結構,擴散作用主要發生在城市附近地區,收到參差不齊的海岸線的制約,擴散主要以扇形擴散為主,對市中心的依賴性很強。

3.2分散--多樣化階段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后,城市迎來了擴張發展的高峰期,城市邊緣區迅速膨脹,除了人口與工業的發展外,由于私人轎車的發展,商業及城市其他基礎設施向外延伸突出,扇形擴散的同時,進入不規則的圈層擴散階段,邊緣區獨立性加強,以非農產業為主,并依托海岸線和港口優勢,形成獨立性更強的小型核心區。

3.3填充--多核化階段

現代濱海城市形成后期,空間上以內部填充為主,地域擴展進入穩定階段,在伸展軸與環形道間的未開發土地以及已經形成的小型核心區與市中心之間的縫隙區域得以開發,而一些更加具體的核心區位,形成新的核心。

基于景觀生態的濱海城市空間結構探索--以威海市區為例

1威海市區主要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威海市區區域概況

威海市區三面臨水,一面臨山,地勢北部山巒迭起,南部平坦寬闊,海岸線參差不齊,凹凸交錯。威海市是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也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城市,成為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被評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1996年威海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1997年被國家環保部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1999年成為第一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03年成為國內第一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中國城市。2009年被評選為國家森林城市。

威海市位于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區內除昆崳山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為200米~300米的波狀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丘中谷地多開闊,多平谷;平原多為濱海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島嶼占0.28%,灘涂占4.01%。河網密布,河流暢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勢中部高,山脈呈東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東南三面環海,海岸類型屬于港灣海岸,海岸線曲折,岬灣交錯,多港灣、島嶼。

威海市域生態敏感區分布圖威海市區地理信息分布圖

1.2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對于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探索和研究的主要方法:試圖根據人類影響強度對市區景觀進行分類,并對城市景觀生態結構與功能進行簡要分析,對威海市區景觀要素的組成進行功能性分析和再布局。最后,基于景觀生態學,對市區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趨勢進行調控。

2威海市區景觀空間與格局

3.2.1根據人類影響強度對市區景觀進行分類

根據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強度,可以可以把景觀分為五類

自然景觀。包括森林,海岸線,海岸灘涂,海巖和山地,以及沿海濕地。

經營景觀。包括經營性林地和草地,綠地綠化或高爾夫球場海水浴場等。

耕作景觀。包括丘陵耕地以及平原耕地,果園等。

城郊景觀。市區和鄉鎮的交錯地帶,相見分布有住宅,商業農田等。

2.2對威海市區景觀生態結構的簡要分析

威海市區擁有重要的自然景觀資源,跨度極大的海岸線和起伏的山脈走向,使得城市空間結構呈垂直和平面三維布置,并不斷沿海岸線延伸,自然景觀很好的對城市公共空間和大型建筑以及城市職能分區進行了天然的區分,并呈現沿海岸向內陸由高密度向低密度過渡的分布,而城郊景觀很好的鏈接了各個小型核心區之間的空白區域,人工造景例如經營景觀和耕作景觀則更加偏重于內陸,經營景觀以山林和人工造景為主,呈點狀分布于市區非中心區,生態系統相對簡單,人為影響并沒有太多的對地區生物多樣性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是相對緩慢溫和的進行生態改造,并逐步向人工生態轉變。

威海海濱公園

2.3對威海市區景觀生態功能的簡要分析

威海市區景觀生態鏈的相對穩定和簡單,也很好的為海濱城市的城市職能所利用,很好的服務于城市的人口遞增和輕工業發展,并能適應多邊發展的城市平面發展趨勢,同時自然景觀能夠服務于城市生態鏈周邊的野生環境,并相對完整的保留自然本色,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溫床。

3.3威海市區景觀要素組成的再布局

3.1生態功能優先是出發點

城市綠地系統應成為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核心。因此綠地系統規劃要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步參與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結構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利用現有自然地形地貌,盡量增加自然生態要素,追求整體生產力,健全景觀生態結構;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到最低限度。

3.2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基礎

城市生物多樣性指城市范圍內除人以外的各種活的生物體,在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體現出來的基因、物種、群落及生態系統的分異程度。它與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直接聯系,是城市生物間、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與人類間復雜關系的體現,是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功能的前提。所以,應該恢復和重建城市生物多樣性。優先按本地原生鄉土生態群落、次生生態群落、人工生態群落的適生要求來規劃、重建和維護適宜的種群或群落結構。

3.3因地制宜是保證

城市自然系統異常脆弱,綠化建設應依據土壤、環境、位置和功能等綜合因素,適應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氣候、土壤和地下環境,促進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與城市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如應用植物學界的“宮脅昭方法”,用地帶性的、潛在的植物種,按“頂級群落”原理建成生態綠地。

3.4種間關系是關鍵

綠化植物種間應充分借鑒地帶性演替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師法自然,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通過密度或頻度制約等方式調整群落種間關系,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

3.5群落自維持是核心

綠地群落要讓自然做功,運用其自組織和能動性,進行生態恢復,創造豐富景觀。如城市綠化應改善種植結構,利用綠地調落物和綠肥等土壤適宜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同時通過物種多樣性引導,為有益昆蟲和動物提供適宜生境,形成病蟲害生態調控機制,調節目標植物與有害生物動態平衡。

3.6自然保護是目標

綠地系統要發揮健全城市生態的功能,將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引回城市,滿足市民與大自然接觸的需求。而保護和建立半自然棲息地是實現自然保護的重要途徑。

4威海市城市空間結構發展趨勢調控

基于以上幾點原則,結合城市空間結構的發展趨勢加以考慮。當今世界各國海濱城市空間擴展的一大趨勢是城市由同心圓環狀外向擴展轉變為沿軸向發展或多核心逐個激活發展。希望借此來緩解中心城區的擁擠狀況并加強與城市區內其他城鎮間的聯系。首先應注意控制伸展軸數量,以免各發展軸間空地綠化被蠶食,造成全地域惡化蔓延和最終形成新的圈層式布局;其次要在伸展軸間要留出足夠的農田、森林等形成綠楔;再次,還應注意主伸展軸內功能及實體建成環境的組織,避免采用城市伸展軸不間斷連綿增長形式,而宜采用一系列獨立的城市單元新區增長形式,通過綠地加以適當分隔。因此我們應該以“設計結合自然、綠色引入城市”的思想為指導,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且相互聯系的綠地,才能發揮應有的自凈和自動調節能力,實現對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宏觀調控。

參考文獻

1“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鄔建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雜志2000,19(1)

2《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結構研究》蘇偉忠楊英寶科學出版社2007,6(1)

3“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空間格局變化研究_以南京都市區為例”張振龍馬國強生態經濟2010,6

篇(6)

[關鍵詞] 高速公路 景觀生態設計

一、項目概況和建設背景

(一)項目概況

項目起于宜昌市秭歸縣334省道的曲溪橋附近,經過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夷陵區(三斗坪鎮)、點軍區(艾家鎮、橋邊鎮、聯棚鄉、土城鎮)、宜都區(紅花套鎮),終點設宜昌長江大橋橋南樞紐互通,與滬蓉西高速公路宜昌至長陽段交叉。路線呈北西~近東西向延伸,全長約57.378km。由于是山區高速公路,橋隧所占比重較大。

(二)建設背景

三峽翻壩公路位于宜昌市境內,連接三峽大壩上游庫區和下游湖北省宜昌市城區。三峽大壩建成后雙線五級船閘已成為客貨船舶過壩的主要通道,但用時較長,平均為3個半小時。為緩解宜昌三峽壩區、葛洲壩區水運壓力,保障其運行安全,國家決定興建翻壩高速。它的建成對構筑三峽壩區公路骨架網,改善三峽壩區的交通面貌,帶動沿江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對加快沿線城市化進程及整合湖北省和重慶市旅游資源,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與景觀生態學理論

(一)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在道路工程中應用較多的是生態護坡和道路綠化。道路兩旁的邊坡為景觀生態學上的邊緣和邊緣地帶。它屬于誘導邊緣,過渡顯著,在工程上會有邊坡不穩定的效果,在景觀上它是一個不連續的邊緣地帶。因此,采用綠色植物材料對斜坡和山體進行覆蓋,以防止坡面和山體的侵蝕、風化。有其在工程上的效果,同時豐富道路景觀,而且公路本身也需要綠色植物的平衡和調節。綠色植物能增加道路建筑藝術效果,豐富道路景觀,使駕駛員和乘客在綠的世界中得到享受,有利于消除旅途的疲勞。

(二)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自然植被斑塊、河流水系、地形和稀有生境及物種以及不同位置其生態影響的性質和程度都不同。在自然植被中,道路穿過斑塊之間。如高速公路與通道相交或者阻礙通道時,將會導致使用這個通道的動物失去原有的生活條件,破壞了該區域的生態資源。公路位置是評價道路多種生態影響的重要測度指數,道路和自然保護規劃中要重點考慮道路與大型自然斑塊、河流水系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

(三)道路工程對原有景觀結構的干擾。道路工程在修建前,所經之處本來可以定義為本底,它與周圍的環境是具有連續性的。在修建后,會形成廊道,起運輸作用。這個新形成的景觀要素基本上不存在生物量,則該系統與周圍聯系在一起時,該系統的物理特性和易發生變化,而談不到生物學的穩定性。簡而概之,道路工程的修建會降低景觀生態學功能的穩定性。道路工程明顯可以看作是對景觀結構的干擾。其一,它會改變景觀要素結構,對物種運動形成造成障礙物。其二,它會影響本底周圍的生物多樣性,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應當進行在景觀生態學的穩定性,景觀結構功能變化的評價。

(四)道路景觀與周圍景觀的協調。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觀結構中的鑲嵌體,他鑲嵌于整體景觀中,顯示出明顯的空間異質性。鑲嵌的特征是對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邊界,連續空間發生中斷和突變。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經之處就會形成一道很獨特的景觀,但是也應當把景觀效果納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鐵路橋梁等是否能與周圍的景觀合適地融合,能否滿足其美學規律,能否創造出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對這些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這個小而狹長的景觀環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駛的道路工具如汽車和列車中的人,視線狹小,道路的生態綠化也顯得非常重要。

三、高速公路的景觀元素

景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是指天然形成的地貌、地形,如山區、平原、草原、大海等景物,也可以稱為是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公路的景觀設計指的是公路的線形、構造物型式與沿線自然景觀相協調的美學設計。對于高速公路的修建來說,是一個從選線、勘測、設計,最后到施工的過程。因此,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要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從如下幾方面探討高速公路景觀設計

(一)綠化

綠化是大地景觀的主色調,在高速公路景觀空間中,綠化景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包括行車道中間的隔離帶、路側綠化和相鄰大地空間上的森林植被及農作物等三個層次。道路兩側的綠化帶及隔離帶可以經過種植和養護,最終成為人工景觀元素。在翻壩高速公路的設計中,將綠化的重點放在了分離式路基中。分離式路基是路段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由于這一區域寬度較寬,在設計中為了有效地防止眩光,在分離式路基中營造的地形可以有效的阻擋對面的光線,并且區域可結合地形種植了喬灌草復層混交的植栽體系,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與周邊的環境遙相呼應。

(二)邊坡

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誕生及邊坡的垂直高度不同,在高速公路在興建過程中,為了避免山體滑坡和路基崩塌,需要將上坡上的巖石和土壤進行加固。作為山區道路的翻壩高速公路有大量的邊坡,以往的老式土工加固的方式會對高速公路空間的垂直界面景觀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在景觀設計中,除保留必要的土工防護(錨桿加固),建議取消了其他土工的防護形式,采用噴播喬灌草混合的鄉土植物和植生帶加固等方式,加速邊坡與周邊環境的融合。

(三)隧道

由于隧道洞門垂直于路面,處于道路視線行進的正前方,因此從隧道開挖之初就應該減少對山體和植被的破壞,在施工前期做好地質調查工作,建設過程中中控制開挖面的大小,盡量減少水泥錨噴面的面積和高度,為隧道口景觀處理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隧道洞門的主要形式有端墻式和削竹式。從環境修復的角度來說,削竹式的洞門最有利于自然和生態的恢復,隨山就勢的削竹式洞口可以很好的將被破壞過的山體恢復,將洞門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對于條件不允許的,可以將端墻式改成半明洞式,即將明洞部分加長,在明洞兩側筑矮擋墻,仰坡回填后留出部分的明洞頂。建議回填土坡度最小為1:1.5,矮擋墻高度控制在2-3米,這樣可以大大減小硬質部分的面積,留下的小部分硬質可以通過植物來遮擋,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

(四)山水

山體是空間的垂直界面,也類似于城市中的建筑,對豐富空間層次及分隔空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體則像玉龍一般的時隱時現,蜿蜒在公路的兩側。設計利用借景的手法,將高速公路周邊的風景納入到自身的景觀體系。山水作為景觀元素,必然優于生硬的城市硬質景觀,其優美酣暢的曲線加上奇峰異石,都能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感受,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翻壩高速公路經過地區植被繁茂,人文自然景觀眾多,部分路線穿越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區域,周邊風景優美,層巒疊嶂,秋季層林盡染,借景的優勢得天獨厚。

四、高速公路景觀生態設計

生態設計的終極目標就是生態恢復。生態恢復是指一切旨在改良被破壞損壞的土地并恢復其生物學潛力的措施。對于高速公路的生態系統恢復是以恢復生態學為基礎的,目標是恢復受損的生態系統到接近于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生態恢復過程是破壞過程的逆向演替,這一逆向演替可以使沿著被破壞的軌跡復歸,也可以是沿著一種新路經渠恢復,也可以通過人工支持和誘導完成這一過程。根據翻壩公路的自身特點,我們選擇通過人工支持和誘導的方法去完成高速公路生態的恢復。生態恢復措施主要是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這兩類措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是一個綜合完整的生態恢復防護體系。高速公路生態恢復一般是以工程措施為先導,穩定土壤、積土蓄肥,然后以植物等生態措施治本,達到保水保土、標本兼治、恢復生態的目的。

篇(7)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臨沂人民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是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城市公園是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開放空間。城市公園是城市居民活動與休憩的場所,在城市中具有多種價值,如生態價值、文化娛樂價值、美學價值、社會公益價值與經濟價值等。

1 城市公園的定義及分類

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的生活領域,同時兼具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城市基礎設施。行業標準CJJ/]r 91—2002 J 217—2002園林基本術語標準定義公園:“公園是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戶外科普、文體及健身等活動,向全社會開放,有較完善的設施及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按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和內容,將其分

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和街旁綠地5類。

2 現代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的相關理論

2.1 景觀生態學理論

1)景觀系統的整體性和景觀要素的異質性;

2)景觀研究的尺度性;

3)景觀結構的鑲嵌性;

4)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

5)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

6)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

7)景觀價值的多重性。

2.2 園林美學學理論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應以園林美學作為景觀營造的基本理論和依據。科學合理組織各種景觀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觀體系,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園景觀環境。

2.3 人本主義理論

城市公園景觀規劃需要納入廣大人們群眾的力量來參與規劃、監督規劃,才能使規劃真正體現民眾的意圖,真正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本著以人為本、為人們服務的規劃宗旨,科學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園景觀空間,這也是實現公園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2.4 可持續發展理論

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建設生態型、區域性、綜合性游覽公園為設計目標,滿足生態原則、文化原則和效益原則。注重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同時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將空間形態與環境韻律有機結合。

2.5設計理念

1)開發與保護:公園的開發建設要以保護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為前提,重點生態環境,重視歷史文脈的延續,尊重歷史和文化。

2)規劃與建設:要建設“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公園,必須對公園進行統籌規劃,同時又必須考慮分期實施的可操作性。

3)“加法”和“減法”:必須發掘公園的文化底蘊,增加新的旅游景點和服務配套設施,這是“加法”。同時要注意原有自然環境和保護,對違章和影響景觀的建筑必須予以拆除,這是“減法”。

4)“小”交通和“大”交通:結合城市交通規劃,合理組織公園交通,理順公園交通和城市交通的關系。

5)景觀設計:在充分發掘、利用公園自有的旅游景觀資源的基礎上,將公園建設成為寓藝術性、文化性、現代性的公園。

3臨沂人民公園景觀規劃

3.1總體構思

3.1.1園區概況

臨沂人民公園位于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路東段。景觀規劃范圍東至沂河、南至人工湖懷園道路、北至銀雀山路、西至臨沂市園林管理局,面積約為20公頃。南北長約530米,東西長約470米,整體地勢西高東低。

臨沂人民公園利用現代的景觀設計手法使公園的生態性、功能性、藝術性得到全面的詮釋,為臨沂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標志性的綜合性主題公園。

3.1.2規劃指導思想

1)遵循公園總體規劃,以現代園林構成與傳統園林理論規劃設計,通過園林小品、水景、綠化造景等景觀設計手法提升公園景觀,創造富有生機、蓬勃發展的現代綜合性主題公園。

2)對原有功能分區進行重新組合,改造原空間布局,形成與城市相和諧的功能區域。

3)貫徹“以人為本,生態環保”的思想,繼承傳統造園思想,融入當地文化充分發揮綠地對環境的改善作用,形成完整的綠化環境體系。

4)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指導,重點處理好園區集中綠地和人工湖的改造,使之形成生態的、可持續的景觀空間。

3.1.3景觀規劃目標

1)強化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標志性節點功能,構造出一個怡人而健康的公園環境。

2)力爭打造成綜合性自然音樂主題公園。

3)拉升周邊地塊的商業價值,促進其經濟效益。

4)強化公園的社會效益。建立起城市與山水間的內在聯系。

5)將公園營造成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斑斕、動靜蒼翠四季變幻的美麗景觀。

3.1.4景觀規劃原則

1)功能原則:公園分為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功用。景觀規劃與之相符合,提供休憩、游覽,文化活動等不同環境,滿足游客的不同功能需要。

2)生態原則:設計采用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多種物種生態原則,盡可能多地布置多物種的植物群落,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濕、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的作用。

3)美學原則:根據不同的欣賞角度,擺布好形體的組合,層次排比,達到多方景勝的效果。

4)地方性原則:公園文化也有其特色。因此在做景觀設計時既應體現地方精神,體現歷史文脈,臨沂文化特色,個性鮮明。

4 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主要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4.1 片面強調景觀美學,忽視人的行為活動

城市公園綠地真正意義上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休憩、活動、交流的場所。經常在公園內看到寫著請勿踐踏草坪的標志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對人的行為的忽視。

4.2 忽視殘障群體、老齡群體的行為活動需求

城市公園使用者構成包括老年人、兒童、女性、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園中較少有體現滿足這些特殊社會群體行為活動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適宜的活動場所和相關的體育設施,輕視無障礙設計,缺乏必要便利殘疾人的游覽設施,如殘疾人坡道、導盲設施等,應當為殘障人士設置無障礙系統、專門的殘疾人景區和場地。

4.3 以人為本原則的迷失

城市公園景觀要求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充分考慮人們的心理需求,使公眾參與到公園景觀規劃和建造過程當中,而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則卻在漸漸地迷失。如現在一些公園在入口處布置廣場,宏偉氣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壇邊緣閑聊與交流。

4.4 公園景觀規劃不夠深入

公園景觀規劃者往往注重運用一些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法,如軸線、對景、框景等,而忽視了公園的本地文化內涵,導致公園景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

5 結語

現代城市公園使得市民能更方便地享用近在身邊的“第二自然”其“城市氧吧”的作用越加明顯,并在人們的日常休憩活動中充當主角,同時空間上的開放也使公園的景觀與城市景觀互相滲透,從而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整體面貌,體現著城市的精神風貌和市民的文化位。

參考文獻:

[1]肖篤寧,李秀珍.國外城市景觀生態學發展的新方向[J].城市

環境與城市生態,1995,8(3):29—32.

[2]吳家驊.景觀形態學(景觀美學比較研究)[M]、葉南,譯.北

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qlJ/T 85-2130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綠她分類標準 [4肖篤寧.論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概念框架,景觀生態學研究進展

[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10.

[5李瑜青.人本思潮與中國文化,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特征

與基礎[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24.

[6吳良鏞,周干峙. 臨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 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所,清華大學城市與建筑研究所.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荡女精品导航| 欧美老妇性bbbbbxxxxx盗人|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 无码一区二区| 短篇公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疯狂做受xxxx国产|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人妻|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黑人处破女免费播放|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服务器|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国产情侣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搡老熟女国产| 永久免费的av在线电影网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亚洲 高清 成人 动漫|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亚洲av综合av一区| 欧美猛男军警gay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