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3 17:5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藝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材編排
教師要結合阿壩州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具體條件來進行教材的編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教學,因此,要結合已有一些教材作為基礎,選擇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茶藝百科知識手冊》,和其他茶文化相關教材為資料,學校專職教師根據茶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阿壩州的具體情況進行編撰,確保實用。
(二)教學設施
1.教學設施:多媒體演示配套設施、電腦、收錄機、舒緩音樂等設備。
2.教學設備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類茶葉若干、茶葉罐等。
3.教學場地:茶藝學多功能實訓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園、茶藝館等。
(三)課程設置
茶文化的課程設置主要從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來考慮,課時的比例應該是1:1.茶文化理論講解主要從茶的飲用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茶與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對茶藝和茶道的重點介紹。比如:客來敬茶,茶與民俗民風,茶與歌舞及楹聯,茶會,茶館與茶藝館,茶的傳說;茶與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結及旅游,品茶與茶藝,茶與茶藝,茶與文學,書畫藝術欣賞等;茶性茶德,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詮釋,茶道與飲茶,名家與茶,中日茶道史實比較;茶文化之當代實踐,茶文化和東方文化與現代化,發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論教學,實踐操作也是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畢業后是否能夠熟練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是否能夠從容流暢的介紹茶文化的相關知識,旅游管理學生是否能夠開發茶文化旅游品牌資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內容,因此學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同時需要到茶藝館進行參觀、學習各種茶葉的沖泡方法和茶藝的表演等技巧。學校還可以聯系旅游公司讓學生到相關場所進行頂崗實習,給學生充分接觸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師資情況及學分計算
由于該課程的操作性很強,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行為個性及交往中的表現形成對學生的認知,學生接受了教師行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據期望的方向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學校安排一個茶道方面專業技能教師與學生互動,教師對茶藝的欣賞水平和茶藝表演的展示會感染、帶動學生的創造力,幫助學生創造自己的輝煌。該課程由于是新開設的課程,可以作為旅游專業的學生的選修課,在大二的時候開設,時間為一年,共72個學分。
(五)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理論考試。這部分考核可以從平時的學習狀態、課堂展示、學習心得、考勤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據期末檢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從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等方向讓學生撰寫論文或者開展課題研究。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范要求,規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其次是操作考試,這部分的重點放在茶文化講解和茶道茶藝實際操作的考核上。兩種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綜合評定,以此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結論
我國飲用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氏,茶葉是中國的國飲,中國人有“來客敬茶”的傳統習慣,“茶”屬于“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民間有“茶祖節”的習俗。茶文化正是中國樹立文化產業特色,區別于其他各國文化產業的重要標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國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倒是鄰國日本卻將茶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以免再次出現中華傳統被別國剽竊的現象。
(一)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參與世界文化產業競爭的需要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優勝劣汰。茶文化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
(二)培養茶文化人才是社會溝通發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談到其話劇作品《茶館》時曾說到:“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會友于茶館,也有商賈老板談生意于茶樓,更多的中下層市民將茶館作為聚集休閑之所。近現代以來,人們通過茶館聊天聚會、娛樂休閑,達到溝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見,茶館成為社會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公共場所。
(三)培養茶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要中國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由茶圣陸羽所著的最早的茶專著《茶經》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飲茶器具、民俗、行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陳出新,內涵不斷豐富。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傳統茶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嘗試讓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現代元素,使其發揚光大。
(四)培養茶文化人才是促進茶葉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種茶文化活動的舉辦,如茶文化節、茶藝大賽、茶具展覽、茶葉博覽會、國際茶文化交流會等文化活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品茶、愛茶。這些文化活動能對茶文化起到交流、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國茶文化和茶葉推向市場,帶動茶葉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傳統茶文化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著茶葉產業的不斷擴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整體來講,我國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后于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茶文化存在著散、亂、雜的現象。一些地方、企業各自為政,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茶文化的發掘和傳承,隨意杜撰、抄襲模仿,擾亂了市場環境,同時也降低了自身信譽。目前,我國茶文化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培養專業少
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設立了我國至今唯一一個茶文化本科專業,從2011年的招生計劃來看,該專業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數幾個高職高專院校也在培養茶文化的專科學歷人才。人才培養的數量顯然不能滿足茶文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專著和論文少
從國內最大的購書網站當當網,以“茶文化”為主題搜索圖書,只能找到113本圖書;從CNKI上以“茶文化”為篇名搜索相關期刊論文,也只能找到2272條搜索結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條記錄。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與茶文化相關的職業目前僅限于茶藝師。茶藝師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主要是對茶藝操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藝方面創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國仍然缺乏生長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外部保障機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茶文化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為茶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創造有力的政策環境。從人才培養方面,在產茶大省的農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茶葉企業和研究院所定向培養茶文化專業人才。從人才應用平臺方面,在旅游開發、外賓接待等場合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市場對傳統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資金保障
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方面講,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養在短期內看不到經濟效益,也必須堅持和發展下去。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包括人才培養經費、課題研究經費和適當的企業補助等。只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傳統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勵茶文化研究人員和支持茶文化發展的企業。
3.社會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關人才的培養不是自娛自樂,不能閉門造車。它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實現文化傳承,而是要走向社會、面向市場、實現價值,促進和推動茶文化產業以及茶葉產業的繁榮發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養需要獲得社會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須走出去,與茶葉企業或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小組,采取項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學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產品。
(二)內部保障機制
1.活躍茶文化的科學研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茶文化研究嚴重缺乏學術性乃至嚴肅性,自科學者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學者也沒有把實踐操作與學術研究聯系開來,這就導致茶文化一直處于被動的傳承階段,而幾乎沒有學術創新。要培養傳統茶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留在傳統茶文化領域,就必須活躍傳統茶文化的研究氛圍,以學術研究帶動人才培養。
2.創新課程體系農業院校可以在茶學專業加大對茶文化相關課程的教育力度,將原有的選修課升格為必修課。也可以在全校開設茶文化和茶藝方面的公共選修課,讓學生了解茶的故鄉在中國,充分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學習茶藝。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很多人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只在意文中的內容是不是新穎,忽略了論文的參考文獻,對它也不重視,覺得寫不寫參考文獻都不要緊,只要論文內容寫的好就夠了,其實讀者在閱讀論文時都是通過參考文獻來評估這篇論文是不是有質量水平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在寫作當中閱讀借鑒。
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文員會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講義[M].臺北: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韓英四國茶道[M].北京:中華書局,1991.
[4]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5]魯絲·本尼迪克特(美),昌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菊與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6]岡倉天心.茶之書[M].社會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
[1] 村井康彥.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日本的發展[J].日本學,1995(5):273.
[3] 千宗室.〈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5-26.
[4] 錢樸.茶道淵源初探[J].農業考古,1995(38):51.
[5] 鈴木大掘.禪與日本文化[M].北京:三聯出版,1989.
[6] 鈴木大拙.禪與藝術[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
[7] 吳平.禪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 趙天相.〈茶禪一味〉尋蹤有感[J].農業考古,2000(58):126.
[9] 東軍.日本茶到的神髓[J].農業考古,1994(36):243.
[10]滕軍.茶道與禪[J].農業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論文參考文獻:
[1]江靜,吳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4]王雅茹:淺析牧溪《六柿圖》的創作意境表現,《大眾文藝》,2011
[5]王雁玲:牧溪《瀟湘八景圖》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學,2007
[6]胡建明:東傳日本的宋代禪宗高僧墨跡研究,南京藝術學院,2006
[7]韓天雍: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首都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省屬普通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改革嘗試
1.背景
中國高等教育在改革進程中面臨著實用主義造成的困擾。一方面,大眾教育的發展趨勢促使各高校擴大招生規模,造成學生文化素質客觀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學生重理輕文,在學習應用技術的同時,忽略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缺少對藝術的感悟和審美能力,致使人文學科有越來越邊緣化的趨勢。與此同時,高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浮躁,喪失了對知識的興趣[1-3]。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因此,開設人文社科類公選課,以通識教育的辦學模式對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養,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和諧發展的當務之急。
茶文化是人類在認識和利用茶的實踐過程中,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稱[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種從容、寧靜的心理狀態,學會從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品味和鑒賞美,這與現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謀而合。因而近幾年來各地茶文化發展很快,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紛紛將茶文化作為一門課程納入到教學中來[5-7]。
《茶文化》是一門面向我校全校大學生開設的公共任選課,已有多年的開課實踐。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基本目的使學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與傳播、茶區分布、茶葉加工及分類的基本原理、茶的營養與保健功能、茶的選購與品質評定方法、科學飲茶的方法與客來敬茶的禮儀及各種茶俗文化。同時,在課程教學中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開拓學生眼界和心胸、培養良好品行和優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見端倪。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現對我校茶文化的教學現狀進行初步總結分析,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不足之處,以期為進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時為其他教學型省屬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與完善提供參考。
2. 教學現狀分析
2.1學生情況
廣東海洋大學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理工農文經管法教等學科協調發展,以應用學科見長的多科性大學,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研究生、留學生2.7萬余人,獨立學院1.2萬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萬余人。因此,以廣東海洋大學的教學現狀為例進行分析在學生數量、辦學層次、學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課程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公選課,不同學院、不同年級,學生興趣和質量參差不齊,選課動機差別較大,因此教學效果差異很大。有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學習的動機就是要學習關于茶文化的知識,主動性很強,積極參與課堂的互動,對這類學生只需略加引導,其學習效果足以令人滿意。有的僅僅是為了混夠學分,勉強來聽課也是心不在焉,對這類學生必須要有特別的措施來引導和激發興趣,必要時要有一定的懲罰性措施,否則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而絕大多數學生處于中間,既有一定的興趣,同時又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感興趣的就聽聽,不感興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對這類學生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有取舍得當的教學內容和設計精彩的教學方式。
2.2教學內容
以前我校茶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多集中在茶葉分類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營養與保健功能,較多地體現了茶文化的物質層面,而對于中國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紹內容偏少。以“和”為核心的茶德內涵,其中的“和”不僅包含著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還包括與自我的和諧等方面。在人與人的和諧方面,就是人際關系的調整。重視人與人和睦相處,待人誠懇、寬厚,互相理解、關心,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友愛,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在人與自我的和諧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因此,以強化“茶德精神”的教學內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3教學方式
通識教育最重要的是實踐, 而不只是理論的說教, 但實踐通識教育遠比討論通識教育更困難。在茶文化的教學實踐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論教學,一方面是教學時間有限, 教師沒有充分的時間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建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受條件所限戶外茶藝活動相對缺乏,對茶藝和茶具的學習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體視頻上,學生缺乏更加直觀的感受。筆者也曾借鑒臺灣“無我茶會”的形式,在授課班級上嘗試現場多名學生參于各種茶類的泡制和品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備茶、泡茶、品茶等實踐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感恩思想和團結協作精神。以后類似教學活動還需加強和完善。
2.4考評方式
課程評價是檢驗和完善課程的依據,之前的茶文化授課考評主要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老師將平時授課內容發給同學,同學稍微復習后參加考試,分數主要由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構成,其中卷面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平時成績主要根據學生出勤率和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判定。這種評價方式在保證學生出勤和參與課堂教學方面的確有較大的作用,但成績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數,而卷面成績又與考前突擊有相當大的關系,結果是學生平時被動學習,考前隨便突擊一下就可以取得較好的分數。近幾年,我們改變了這種考評方式,將課堂或平時讀書筆記、課堂討論和學習心得等納入到教學檢測中,將開卷考試改為課程論文,題目不限,但主題是關于茶文化,論文的格式嚴格按照核心期刊雜志要求進行撰寫,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以相對開放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中完成本課程學習要求,最終達到提升人文素養的課程教學目標,同時鍛煉和增強了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3. 改革嘗試
人文社科類課程是高校公選課最受學生歡迎,也最易于參與教育實踐的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因接受對象來自不同專業,其興趣愛好和基礎有著明顯差異,這類課程又很容易讓學生因過高的期望而產生失望情緒,這便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近年的茶文化教學實踐,筆者以為教學活動應在以下方面進行強化:
(1)在講授為主的課堂授課方式下,著意增加討論互動的環節。
師生互動在一個層面上反映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思想的進步。進步的標志是師生平等,本質體現是人的平等,這種平等的巨大意義在于使教育對象獲得全面發展的充分條件[8]。茶文化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有著較高的要求,面對接受通識教育的不同專業學生,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茶學知識,而且還要通過富有情感的講述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講授過程中,應重視與學生互動討論,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發表個人的見解,使他們及時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茶學知識轉化為人文素養。
(2)在明確目的的同時,應強化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將現代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通過實物、圖片和音像制品等綜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論講述通過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如在茶藝的鑒賞過程中,可以將與茶相關的文學作品背景資料通過圖片或影像在多媒體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過音畫渲染,給聽眾帶來視聽感受,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打破單一的教學手段,也必須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突破被動的傳統考評模式,采取適應通識教育目標的檢測方法,選擇與教學對象相適應的多種檢測方式。具體而言,就是將審美感悟與人文精神作為茶文化課通識教育的一般性教學目標,考試時重點考查學生對茶文化的審美欣賞和人文精神的體驗感悟,將讀書筆記、課堂討論和學習心得等納入到教學檢測中,以課程論文代替期末筆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 以相對開放的考試方式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中完成本課程學習要求,最終達到提升人文素養的課程教學目標。
(3)在課堂為主要授課地點的同時,有意識地將教學活動引向課堂以外。
通過課堂講授相關知識,使學生系統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識,激發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但茶文化課程本身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理論授課的同時,如果有條件輔以適當的參觀實習、茶藝欣賞與表演、無我茶會等各種課外活動,則不僅使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論知識有更直觀深入的認識,而且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感恩思想和團結協作精神,在實踐中熏陶和培養人文情懷。
4. 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面臨著不斷調整和創新的歷史重任,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共同發展已成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模式,只有將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讓學生在不斷積累科學知識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人文情懷,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現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體現現代大學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這門面向全校大學生開設的人文類公選課,既有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知識,也蘊含優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對不同學科背景和基礎的眾多學生,如何將茶學知識較為完整、系統地向學生傳遞并為學生接受,并不是理論的空洞說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及同仁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改革考試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對茶文化的物質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長有關茶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得到了熏陶和培養。
參考文獻:
[1] 方守金.關于構建我院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體系的若干思考[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5(2):5-11.
[2] 馮永泰.教學型大學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實施[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0(1):141-144.
[3] 劉學明.重視高校通識教育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文學類公選課與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實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4): 135-138.
[4] 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曾斌.茶文化教學中素質教育實施的途徑探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20-22
[5] 鄧敏. 茶文化進入校園的現狀分析與理論思考[J].農業考古,2011,2: 43-46.
[6] 吳紅英,朱紅英.從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農業考古,2010,5: 11-14.
結束了對詹羅九的專訪,對他的初步印象。只覺得他很專業。他是一個閱茶無數、與茶為伴了數十年的茶學教授,甚至覺得單用“專業”來形容似乎還不夠,他的很多言論與評價稱得上權威了。但是,“教授”、“專家”這些名號僅僅是表面的光環,他的喜怒哀樂、他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又豈能用只言片語來形容呢?
戀水情結
詹羅九有很濃的戀水情結。和茶相比,水是自然界最單純的造物,一滴水折射的不僅有太陽的光輝,還有返璞之后的真實與回歸感。
他喜歡到山里去,不僅因為山中有好茶。更因為山里的好水。他說,到了山里。先不急著泡茶喝,只去找那天然的山泉水舀著喝。過足了“水”癮再說。問及山泉水的好,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像在細細回味。隨即振奮異常,那些與水在一起的記憶像被喚醒一樣,“山里的水很甜很柔,在山里喝到好水要比喝到好茶更讓人興奮,那種純樸自然將要被人遺忘的東西可以因為一杯清甜的山泉水而鮮活起來。”
詹羅九曾經為“水”著寫過書。書名也如水般淡雅,叫《名泉名水泡好茶》,他說,茶和水自古關系緊密。泡茶用水也有講究,如果三分茶七分水,茶水便算七分,反之,亦是如此;同樣一款茶,用山中的泉水和城市中的自來水泡出的茶水是截然不同的感覺,所以有人把水比成綠葉,雖扮演著陪襯的角色。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念念不忘的“女子”
對于茶,詹羅九很博愛,他喜歡烘青型的高檔綠茶,喜歡福建的鐵觀音和巖茶,還喜歡潮州的單叢。還有六安瓜片、祁門紅茶、黃山毛尖、君山銀針……在他看來,如數家珍。
在這么多茶中。有一歉六安瓜片讓他念及至今。那是2002年,詹羅九在六安瓜片的一次選評賽上擔任評委,當時有10多款瓜片參賽。編號、沖泡,然后一字排開。當他喝到中間一款,有股淡淡花香爬上味蕾。既似一見傾心,又如一見如故,有一種美妙難忘的感覺。他當機立斷,把那款瓜片往前一推,驚呼這是難得的好茶啊,后來其他幾位評委也都英雄所見略同,這款瓜片也理所當然封上“茶王”。
他感慨道。茶有花香不難,味有花香卻算珍品,當年的那款六安瓜片已然是珍品中的珍品了,只可惜事隔一年,重游故地,那瓜片已不在了。他覺得好茶就像美貌的女子,并不稀有。但是能讓人心動的,終歸只有一人,那款讓他心動不已的瓜片想來應是天上的仙子,只在人間稍作停留,卻抓住了他的心。
把感情放進茶里
詹羅九是教授,在許多人印象中教授或許都和“傳統”、“守舊”這類的字眼掛鉤,但在和他聊天中,不僅找不到那些字眼,更會驚訝于他的奇思妙想,被他的幽默與時尚所同化,并羨慕他對茶所投入的那份獨特的情感。
拿紅茶來說,在六大茶類中,它在各方面的表現都顯平庸。因此讓紅茶真正“紅”起來并不容易。談及此話題。詹羅九的想法就獨具創意,也博得周圍聽眾的陣陣掌聲。他認為紅茶的“紅”。關鍵在于把感情放進茶里,給“紅”字附上生命力。
他說,有一款新產品名為“紅牡丹”。泡在水中能開出花來,這就是一種煥發生機與美麗的“紅”,如果以此延伸開來。像調制雞尾酒那樣。把兩款以上紅茶按比例調配起來,或者在紅茶中添入其他成分,讓紅茶也能帶著花香、果香。或者還有更奇妙的口味,再搭配上“情人紅”、“鴛鴦紅”、“女兒紅”等這樣動人的名字,惹人遐思無數。平添幾分朦朧的浮想,從而把“紅”字的美好寓意發揮到極致。
后記
由于興趣所致,我用“詹羅九”三個字在網上簡單作了搜索,他上過CCTV;研發過名優茶;也出過書。在普洱風靡時曾做過理性分析,被人評為敢于講直話的茶學專家……還有更多諸如此類的事跡。但在我看來,褪去那些光鮮的外表后,他回歸成一個平凡的愛茶的人,他和所有人一樣,有豐富細膩的情感,他戀水,有時候甚至于茶;他愛茶無數,卻只動心一次;他一生專情為茶,滿心情愫為茶綻放。
鏈接
元泰紅茶精彩講座
摘要:茶葉芳香滿英倫。英國茶文化是英國文化的標志性特征之一,具有高貴優雅的氣質,并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本文以“英國茶文化”為研究主題,簡要介紹了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內涵,以及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展示了文人大師筆下的茶魅力。
關鍵詞:英國 茶文化 文學 影響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1848年,東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園溫室部主管羅伯特?福瓊來到中國,他將茶樹種子放入一個用特殊玻璃制成的便攜式保溫箱中,偷偷地帶上了從中國開往印度的輪船,由此千萬株以上的茶樹苗在印度生根發芽,繼而形成了大規模的茶園。茶葉傳入歐洲后,并沒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樣受到過多的歡迎,直到它進入遠離歐洲大陸的英倫三島,竟然奇跡地掀起了飲茶的風尚,并由此產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國的茶文化[1]。
一、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英語中有Teatime一詞,指的就是占據英國人l/3生命的飲茶時間。英式紅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內容豐富聞名于世,其主要的內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國人在晨起時要飲“早茶”,又名“開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時在早茶之前還會有“床頭茶”,即清晨一睜眼靠在床頭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紅茶為主要飲料,是英國當家招牌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集濃郁和清新于一體,色澤和口感都相當出色。正統的早茶要精選阿薩姆、錫蘭、肯尼亞等地紅茶調制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來自錫蘭、濃度來自阿薩姆、色澤來自肯尼亞[2],可見英國人的早茶還是相當講究的,最適合早上起床后飲用。
2.英式上午茶
這是最不為外人所知的英國飲茶習慣,又稱為“公休茶”,大約持續20分鐘。英國人在上午1l點(亞洲時間上午10點左右),無論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貴族還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這一時間休息一會兒,喝一杯茶,他們稱之為elevens,即早上十一點時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國人工作間隙的一種很好的調劑方式[3]。總體說來,上午茶由于客觀條件的約束,不可能很繁雜,所以成為英國茶中最簡單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稱Afternoon Tea,這其實才是真正意義英國茶文化載體,英國茶正是憑借其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紅茶文化享譽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為英國人典雅生活的象征。下午茶的專用茶源是大吉嶺茶、伯爵茶、火藥綠茶或者錫蘭茶等傳統味的純味茶,若是選擇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禮儀十分講究。首先喝茶的時間應該是下午四點鐘;其次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必須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第三,在茶會中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讓女傭協助,從而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最后就是下午茶的點心了,通常是用三層的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甜烙餅)、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并且一定要是從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國茶文化的內涵
1.從藥用價值到飲品文化
茶傳入英國時,茶的賣點在于它的藥性。因此,當時在英國出售的中國茶是一種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藥物。1699年,一位名叫歐靈頓的牧師寫下一整篇論文論及自然與茶葉的品質。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療糖尿病,膽結石,尿路結石,腎結石,水腫,視力虛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并一再推薦每個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認為飲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時心情愉悅,是一種享受型的飲料[6]。
當“紅茶皇后”――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于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后,茶與茶道開始在英國推廣,中國茶逐漸由具有藥性的植物轉變為時尚生活的象征,英國的上流社會將其演變成為一種具有異國情調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開始作為一種飲品活躍起來,即使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依然有著固定的市場和消費群。
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隨著英國殖民貿易的擴大,海外茶源地不斷增加,英國進口關稅也逐年遞減,茶葉終于從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隨消費階層下移,英國人對茶的消費方式也發生巨大轉變。英國人非常有創意的在紅茶湯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時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黃油和雞蛋等更奇怪的東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質,是茶消費的一次改革,茶因此變得更加實用。而英國人對中國茶的變革也完成了茶在引進后的本土化,飲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后,茶已經成了英國中產階級黃油烤面包的慣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飲品。
2.高貴典雅的休閑文化
一個多世紀間,茶幾乎變成英國的民族飲料。從17世紀最初的藥品開始,到了18世紀已然成為一種全民消費品。消費社會的繁榮反過來提高了飲茶的格調。18世紀,英國社會出現了專門消費茶飲料的茶園,出現了飲茶必需的服飾與器皿,甚至誕生了茶舞這樣的藝術形式。
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茶文化誕生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發明意味著飲茶擺脫了簡單的飲食文化地位,逐步成為一種高雅生活的代名詞。而成為休閑文化后,飲茶也反過來促進英國社會的消費模式和社會價值觀發生新一輪的改變。
英國下午茶是最華麗、最精致,也是最奢侈的飲食方式。在英國的下午茶活動中,對環境的要求極為嚴格,必須能體現英國式的高雅文化與自然生趣之間的緊密結合。同時,下午茶一定選擇的是高檔茶葉,茶具和餐點也有明確的規范。這種系統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種更高級的文化形式地產生――不是單純解決溫飽的手段,而是綜合了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生活方式,也成為社會娛樂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復的英式茶道
英國的茶藝是英國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的。茶藝與茶道結合,才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能真正體現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國人對于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禮儀的講究。
同時,除了有嚴格的品茶規范,英國茶文化對于品茗的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國人崇尚的是貴族式的優雅生活,下午茶會是品判個人文化修養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研習社交禮節、展示紳士淑女風采的最佳途徑。男人們穿著正式、大方得體,茶具都是輕拿輕放,以保證茶室內的安靜;女士們談吐優雅、舉止從容,有人從身邊經過都會很有禮貌的微微挪動身體并且報以微笑。在一個正式的下午茶會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國人的文學氣質和個人修養所帶來的沖擊。
因此除了茶藝和茶禮的內容,英國的茶道還體現在英國的文化中,而這才是一個國家真正具備“茶道”的理由。英國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國民族精神的體現,英國人標志性的優雅、高貴完全濃縮在這個民族考究華麗的茶道中,即使歷史的輝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傳統的追憶,已經深入英國人的血液,無法抹去。
三、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
相比中國和日本,英國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年的飲茶歷史,但英國文學家卻對茶葉有著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國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逐漸融入英國文化,之后與英國文學有機結合,成為許多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葉帶給英國文學家一種全新且豐富的創作主體[8]。
1.茶與詩歌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描寫情人們等待喝茶的情景:一點一點地吃著烤面包,在嘆息聲中等待茶涼。拜倫稱茶為“中國的淚水”,他“為中國之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自然也是飲茶族中的一員[9]。據《拜倫傳》記載,即便是在前往希臘參加武裝斗爭的時候,他也保持著飲茶的習慣:“早上一起床,他就開始工作。然后喝一杯紅茶,騎馬出去辦事。回來后,吃一些干酪和果品。晚上挑燈讀書。”當然,紅茶并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國茶時,他往往提到紅茶和綠茶兩種類型:
我竟然
感傷起來,這都怪中國的綠茶,
那淚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還靈驗得多,因為只要我喝它
三杯純汁,我的心就易于興嘆,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紅茶;
真可惜飲酒既已有害于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認真。
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雪萊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長詩,“致瑪麗亞?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寫道:
那藥師醫士抱怨的飲品,而我
會不顧勸誡大口痛飲,當死神來臨
我們將拋幣決定為飲茶而死誰第一。
2.茶與散文
茶葉是圣潔的,散文是優美的,那么茶葉和散文的相融會是什么樣呢?英國散文中留給我們的是愜意的,悠閑的、美妙的飲茶記憶。《四季隨筆》,原名《亨利萊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喬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敘述的是隱士亨利?萊克洛夫特醉心于書籍、自然景色和回憶過去的生活,作者記錄了下午茶和茶會的時間、人物、禮儀等景象,抒發自己對茶和家庭茶會氛圍的感情和觸動[8]。
“我一天的光明時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后稍稍疲倦了回來,脫掉靴子,換上拖鞋,將戶外的上衣掛起來,換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軟扶手椅上,等著茶盤,或者在喝茶的時候,這些是我最為享樂安閑的感覺。隨著茶壺的出現,濃郁的香味飄然吹進我的書房里面,多么美妙啊。第一杯帶給我心中怎樣的安慰,以后則怎樣從容不迫地啜飲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后,它帶來的是怎樣暖熱啊!同時看著我的書籍和圖畫,安然品位著擁有它們的幸福。我看看煙斗;或者我帶著似乎有所思的神氣,準備裝上煙葉。事實上,煙葉再沒有在茶后――它自己便是溫和的感性人的東西一一那樣安慰人,那樣暗示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了。”
3.茶與小說
茶葉到達英國之后,不僅僅是“繆斯之友”,“眾神的甘露”或詩人的靈感源泉,也受到許多小說家的追捧。據說,“飲茶覆蓋了幾乎所有英語的小說”。此言雖說有些夸張,但事實也足以證明,英語小說中充滿著茶香和茶文化。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數多達86次,數量遠遠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寫的關于“禮拜堂戒酒聯合會布瑞克大街分會”的一次月會情景,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當主人公維勒先生看到他們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時,驚訝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寫不僅表達了當時人們對于戒酒運動的高漲熱情,而且肯定了茶葉在英國戒酒運動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結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食品,也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部文化史、醫學史和文學史。透過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和文學等。茶葉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英國,經歷了坎坎坷坷,猶如人生的成長過程,最終日漸成熟。在英國,茶最初是“藥品”,隨后上升到貴族的奢侈品,最后才成為必需品國民飲料,進而演變成當今風靡世界的紅茶文化。這一過程雖然漫長但是卻增添了英國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李榮林.茶葉傳歐史話[J].農業考古,1992(2).
[2]陳文懷.歐非茶市及茶文化見聞[J].中國茶葉,2001(3).
[3]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辜振豐.英國紅茶文化的光與影[J].農業考古.1999(4).
[5]郝賽麗.英國人的飲茶風俗[J].中國茶葉.1998(6).
[6]周景洪.英國茶文化漫談[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報.2007(6).
[7]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論文摘要: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能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認識到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本文分析了培養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方法和意義,旨在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了一個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和審美情緒,具有強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精神,是我國古老文化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樂寶庫中的一朵奇葩。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學生將會拓寬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一、培養學生學習民族音樂興趣的方法
音樂作為學生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生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應積極主動地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用小學生的眼光觀察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為他們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和快樂的音樂世界,讓他們在民族音樂中得到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教學內容需要童趣化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角度了解與民族音樂相關的文字、音響、圖像等多種信息,幫助學生形象、準確地感受和認識。通過欣賞各種音樂資料,學生如身臨其境,從而反復聆聽與體味,加深對作品資料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民族音樂進行調查研究,使其近距離、真實地接觸民族音樂,而通過學生的自我介紹則可讓大家了解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體驗,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此,我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使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更好地學習民族音樂。如在《茉莉花》一課中,我用一段康師傅茉莉花茶廣告的錄像引出課題《茉莉花》。這一設計,讓學生一開始就被茉莉花的魅力所折服,進而有了學習歌曲的強烈愿望。于是我便利用CAI向學生展示了二胡演奏的《茉莉花》和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以及歌唱家李丹陽演唱的《親親的茉莉花》等,讓學生欣賞不同風格和不同表現形式的《茉莉花》并談談自己的欣賞感受,從而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方式需要游戲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讓學生真正領悟音樂的美,創造美的音樂,民族音樂是必上的一課。然而,對于今天的學生,似乎只有流行音樂或者說是流行歌曲才離他們更近些。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并熟悉他們喜歡的音樂,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教師還可通過音樂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欣賞的能力。例如,在欣賞民族音樂時,我先給學生欣賞一首《大中國》,因為熟悉,學生興趣盎然,還搖頭晃腦地跟唱。然后,我將其中秧歌的音樂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的創作也可以民族音樂作為素材。又如在引導學生欣賞《盼團圓》時,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節課的內容,我放了一首王力宏的《龍的傳人》。這首歌很多學生都會唱,但對其內涵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便深情地把這首歌的歌詞及歌曲的創作背景介紹給學生,重點描述祖國母親的偉大,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無論身在何方我們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當再聽這首歌曲時,教室里靜極了,一股濃濃的溫情在教室里悄然彌漫著,歌曲把師生的情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學內容的同時,我還會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一些音樂,如欣賞中國優秀的民族歌曲和優秀的外國歌曲,以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在強調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時,我們應當吸收西方音樂教育的優秀成果,借鑒一些西方優秀的教學方法、手段,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方法。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實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每每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時時保持一種對民族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讓民族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實效性。
(三)教學示范需要生動化
自制簡易樂器的教育價值很大。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它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堅強毅力――不怕困難、堅持到底。自制簡易樂器的含義很廣,它既包括自尋音源材料(如課桌、書本、玻璃杯、身體各個部位等),用以探索、表現、體驗音樂的進行、休止、速度、力度、段落、情緒等,還包括制作各種簡易的樂器,如鈴鼓、酒瓶吹奏樂器、自制彈撥樂器等。如在欣賞民樂合奏《彩云追月》時,我讓學生組建快樂的小樂隊,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主題的演奏活動。但樂隊的組建對一般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困難,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從自制打擊樂器入手,降低演奏的難度,提高參與率。課前我把主動權讓給學生,讓他們自帶茶杯、酒瓶等適合做打擊樂器的材料,而上課時,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制作能力也很強。有的學生甚至連家里的鍋碗瓢盆都帶來了,并用這些打擊樂器為樂曲設計伴奏。敲敲打打,悅耳動聽,整個教室成為歡樂的海洋。合作學習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一種節奏型練習,為樂曲伴奏,最后再演一演。如我讓有器樂特長的學生上臺演奏主旋律,其他學生進行節奏伴奏。這個環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整個欣賞活動中,陶醉在創設的音樂情境中,盡情地表達對樂曲的感受。
(四)教學評價的合理化
音樂理論家修海林曾說:“音樂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形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再現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對象化,意境是審美意象性活動的產物。”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對學生尤其重要。如在聽賞《采茶舞曲》一課時,我先進行茶藝表演,一邊泡佛手茶,一邊介紹茶道“韓信點兵”、“游山玩水”等。學生欣賞完我表演的茶藝后,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爭先恐后地品茶,并贊不絕口:“張老師,您太棒啦!”“我也要跟您學習茶藝表演!”“這茶真香啊!”看著孩子們可愛純真的笑臉,我的心也洋溢著快樂喜悅。整節課師生都沉浸在淡淡的茶香中,溫馨快樂。我又示范了“鳳點頭”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節奏,引導學生即興創作采茶的動作,通過提壓手腕來夸張動作,將韻律感表現得更優美、柔和,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動起來。有的學生還三兩成群地一起編排采茶的動作,連平時上臺靦腆不敢表演的學生也躍躍欲試:“老師,我也要上臺表演。”雖然他們的動作不是很到位,但是全班都給予熱烈的掌聲,并對其表演進行評價,我也及時給予肯定。
二、 培養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民族音樂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素質教育則使音樂教育目標更為明確。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個學生都擁有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而要完成這一目的就不能脫離民族音樂教育。只有在小學時期就接觸并學習民族音樂,學生才能更全面地具備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