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3 17:5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媒體教育專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計算機技術發展出的云技術在各行各業都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反過來將云技術應用于計算機的創新教學中,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云技術的本質是共享,同時具有大量、高速、多樣和準確的特點。云技術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桎梏,推動了計算機教學方式的改革。本文分析了云技術的特點,并且對其在計算機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云技術 云計算 計算機教學 數字媒體藝術
云教育技術推動了教育信息化,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自由化和個性化。計算機是一個需要學生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科,同時需要有大量的新技術和新資源,云教育正可以為計算機教育提供這些便利。
1 云技術特點
云時代使得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云的最大特點就是資源共享。共享是云的本質特征,云技術可以提供虛擬化的計算模式,處理設備和計算設備并不再局限于用戶正在使用的某臺設備,用戶的計算機在使用云技術的情況下僅僅作為交流需求和結果的輸入輸出終端設備。云技術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軟件應用能力。云的本質是共享,云的特點是大量、高速、多樣和準確。云技術的計算能力遠遠超過單獨地一臺計算機的CPU處理能力,云的存儲量可以高達YB計算。云技術應用于教育中將會帶動教育中的一場改革創新,是推動資源共享,個性化學習的一大助力。云技術應用在計算機的教學中將會大大帶動學生的學習效率。
2 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技術是一個發展與變化都十分迅速的學科,對于資源的需求量以及更新速度都有較高的要求。計算機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共享資源,很多技術人員為了方便學習都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源代碼公開。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豐富與充實學生學習資源是非常困難的,導致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習的都是過時的技術,與社會上公司的應用需求完全不符合。目前的計算機教學中資源的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2.1 教學資源分布不平衡
對于資金充足的學校,可以購買先進設備和技術進行實驗,尤其是進行大數據的計算時,需要有資金購買計算數倍。但是大部分的學校資金是有限的,擁有的技術是較為落后的,計算資源嚴重不足。
2.2 先進技術更新速度慢
計算機學生的學習到的資源如果跟不上時代,就會導致進入社會的時候無法適應。例如學習FLASH動畫設計的時候,很多高校在進行教育的時候教學重點仍然是較為落后的普通幀動畫技術,對于最新的ActiveX等技g卻沒有教學。
2.3 共享程度低
每個學校都擁有一定量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有重合部分也有不交叉的部分。但是無論哪個學校的資源都是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因此進行這些資源的整合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 云教育技術在計算機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方式中的應用
3.1 以地域范圍為單位建立分布式教育資源網
域域網教育資源使用的組織結構是三層結構,即為校、縣和城。可以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建立一定的資源共享機制。國內已有省份建立了高校論文搜索共享的平臺,很多高校已將圖書館資源進行了整合。域域網的共享資源中心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個網站,而是多個站點組成的。這三層組織結構從低級向高級進行資源整合,因此資源中心是組織結構中的上級,而不是某一個站點。通過三層組織結構整合的資源非常豐富,并不只是教育和學習素材,一同整合的還有很多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學習需要的工具資源,例如搜索引擎,討論組和郵件等。
3.2 建立“分布建設,共享使用”的資源建設模式
計算機本身就是一個計算的工具,學習計算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這個工具對其他行業進行服務,因此計算機有學科交叉的性質是必然的。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實驗室的計算機研究方向不同,各個實驗室研究的方面更具有專業性。為了建設基礎教育可以按照學科和教材兩個維度建立分類管理的資源群。雖然學生的研究方向是不同的,但是計算機的特點導致研究時存在較大的交叉性,因此為了整合區域內的教師資源、軟件資源和硬件資源可以建立分類管理數字化網群。學科群資源網站的建設模式可以表示為如圖1所示。計算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按照學科進行組織和管理方便學生進行查找和學習。在涉及到交叉學科的知識的時候, 學生可以通過檢索工具迅速進行學習。但是實際上資源庫存儲的是資源的索引目錄,并不是資源,這樣可以提高云技術的運行效率和用戶的使用體驗。
3.3 利用MOOC等網上教學模式
云技術改變的不僅是資源共相的模式和范圍,同時改變的還有學生的學習方式。云技術對于終端設備的要求非常低,只要有作為輸出的連接網絡的設備即可,既可以是平板、手機等手持設備,也可以是計算機等計算設備。目前的云教學平臺的搭建模式主要是“云+網絡+終端設備+應用軟件”。最典型的的教育方式就是mooc學習方式。網絡教學是計算機教學方式的重要改革,計算機的學科本身是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自學能力的,因為計算機技術不斷有新知識和新技術,甚至一些領域還無人涉及。通過mooc,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的時間更加自由,而且可以使得學習的范圍突破教室。而且云技術為教學提供了一條不受時間于空間限制的交流渠道。
3.4 云技術科學進行教學評價
云平臺可以存儲各種數據,包括教師的教案以及學生的課堂交互等。這些數據是具有很高的潛在價值的,通過合適的算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核實,可以進行科學迅速的教學評價。例如學生的作業情況得分是否符合正態分布,學生學習的峰值在什么時間等。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數據對學生進行了解和評估,這樣可以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態度和教學策略。
4 結語
本文分析了“云”的特點,以及目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云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云教育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的共享程度還存在一定局限,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于這種新型的教育方式也都需要進一步適應,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朱驍.論“多媒體”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中的應用[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04(01).
關鍵字:數字媒體;實踐教學;培養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4)02—0078—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1
引言
隨著我國動漫、多媒體、影視等數字媒體產業的高速發展,數字媒體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導致媒體人才緊缺狀況。根據國家權威機構的人才需求報告,在未來十年,我國多媒體、影視、動漫等數字媒體人才需求在100萬左右。數字媒體人才短缺成為制約數字媒體產業發展的瓶頸。所以,各高校以及高職類院校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進行正規的高技術人才培養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國內各高校、高職類院校分別開設了數字媒體專業,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以及全國14000左右的職業學校中,大多數已經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但就培養模式各有特色。本文重點探討被社會譽為“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的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創新型“一體化”師資的培養模式。
一 培養目標
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依托學校現有學科優勢,緊密結合國家、天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面向市場、突出特色、創立品牌的辦學理念,制定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基本藝術素養和較高數字媒體開發技術基礎和專業知識,能夠在本專業領域從事網絡多媒體開發、數字視頻及特效制作工作的“一體化”職教師資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經過四年學習后,學生熟練掌握虛擬仿真技術、數字動畫技術、影視特效制作技術、以及Web3D技術等,能夠在職業教育中從事數字媒體技術及相關專業的教學,或者從事實訓類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二 “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結合我校的辦學特色和職業院校對數字媒體師資需求而提出的,與職業教育發展對一體化數字媒體職教師資的需求是相適應的。“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以培養職教師資為培養主體,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和師范技術技能為驅動力,通過五個結合架構的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能力培養體系實現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1 “一個主體”明確培養目標的特色化,是培養模式的根本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是專業能長期存在并發展的根本所在。培養特色人才的關鍵是人才定位準確。對我校而言,辦學特色是秉承“動手動腦、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為全國培養“雙證書”、“一體化”的高素質職教師資,所以,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人才定位從兩方面考慮:
(1)為中等職業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及相關專業培養師資。近五年來,高職類學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大量開設,導致教師的緊缺。據不完全統計,數字媒體技術及其相關專業教師缺口在4萬名左右,尤其缺少具有“雙證書一體化”的職教師資。并且,大部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師基本都是相關專業轉型而來,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技術能力也急需發展和提升。所以,當前廣大中、高職院校十分缺乏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具有較豐富實踐技能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職教師資。我校作為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應首當其沖擔當起重任。
(2)立足于天津,服務于天津。作為北方重要的經濟發展中心和國際化港口城市的天津,已建成了國家級動漫園。數字媒體產業的飛速發展,也造成了大量數字媒體人才缺口。據不完全統計,為了滿足人才需求,天津市已有近100所中、高職院校和技工學校開設了數字媒體技術相關專業或課程,急需大量高素質的數字媒體技術教師。因此,就具體情況顯示:天津一方面需要大批數字媒體職教師資;另一方面也需要大批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根據學校辦學特色,結合人才定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以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為主,以培養高級媒體應用人才為輔。“一體化”職教師資是培養目標的主導方向,專業特色是培養模式的根本所在。“一個主體”決定了畢業生的就業取向:
(1)面向學校:從事于天津乃至全國與數字媒體技術相關的職業院校教學,能承接國家和省部級數字媒體技術相關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加強企業交流,了解當前新技術,做到與時俱進。
(2)面向社會:從事于動漫、影視、游戲開發等急需行業的研發工作,尤其是在教育類企業,能為各類學校開發機械、數控加工、建筑等專業的交互式仿真教學軟件,體現我校學生具有職業教育領域高端培訓課程的開發能力。
2 “兩輪驅動”體現專業發展能力,是培養模式的靈魂
“兩輪驅動”明確了數字媒體創新人才需具備的兩種能力:專業技術能力和師范技術能力,簡稱“專業技能”和“師范技能”,由培養目標確定,是培養模式的靈魂,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專業技能: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水平;掌握虛擬仿真技術、數字動畫開發技術、影視特效制作技術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相應的開發工具;并獲得至少一種職業資格證書(高級)或專業技術資格證書(中級)。
師范技能:掌握職業教育學、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教學的基本方法,具備良好的教師職業素養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本專業教育、教學的能力(師范類):
專業發展能力的實現主要通過設置合理化課程體系,由此,提出“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1)“兩輪驅動”實現方案——架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考慮到我校數字媒體專業依附于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招生來源主要是理科生,邏輯思維較好,對技術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媒體藝術感覺相對較差。為此,在設計課程時,從技術類、藝術類和教育類三方面考慮,實現技術、藝術和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在技術、藝術和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中,以技術為主,藝術和教育為輔,主要分為5類:藝術類、技術類、教育類、技術一藝術類、技術一教育類和技術一藝術一教育相結合的綜合類,參見圖2所示。
(2)“兩輪驅動”的具體實現——課程知識結構
“三位一體”課程體系的5類課程,是相輔相成的,強調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內容交叉和重復。課程安排采用了課程鏈的方式,找出了課程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加強課程間的銜接和協調,獲得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如圖3所示,充分顯現技術與藝術結合、學科與教育類課程相結合、學期內或學年內課程緊密耦合。
技術類課程、藝術類課程和教育類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用于夯實各類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為其他課程奠定基礎。其目標是:具備較高計算機水平,具有基本的藝術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彌補理科生在藝術方面知識和能力的缺陷,掌握教學設計的基礎知識。
技術與藝術課程結合是將計算機和藝術基礎有機銜接起來,體現數字媒體專業的優勢。技術與教育課程結合是用計算機方法對教育進行評價和測量。其主要目標是:學生能夠具備網絡多媒體的開發、影視特效制作、游戲設計與制作以及各種數字媒體的開發能力。掌握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教學方法、技能。同時學生參加相應的職業(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相關證書,實現“雙證書”。
技術、藝術和教育的綜合,是讓學生走上講臺,使用所學的師范技能進行數字媒體課程的講授,體現“一個主體”思想。其主要目標是從整體出發,充分挖掘學生創新潛力和激發學習激情,獨立制作完整的創新作品,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意識。同時,充分發揮職教特長,訓練學生的教學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教師素養和駕馭課堂的應變能力。
3 “五個結合”是培養模式實施保障,是培養模式的基石,實現了“四個全程”不間斷
“五個結合”是“一個主體、兩輪驅動”實現保障。“五個結合”立足于實踐、強調全程學習以“實踐”為中心,以教學內容項目化、工作實施任務化和作品產品化為目的,將師范技能、專業技能、以及藝術鑒賞能力有機銜接,實現“四個全程”不間斷,即師范能力不間斷、專業技術能力不間斷、技術藝術結合能力不間斷、媒體作品開發不間斷。
(1)課程和教學法相結合
由教師引導學生研究課程與方法的基本理論,讓學生掌握課程開發、設計與評價的基本技能,采用微格教學的形式針對具體課程進行實踐教學,并分析、探討和反思講授中遇到的問題。
(2)技術和藝術相結合
媒體作品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藝術是美的體現,技術是作品的創作技能,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是優秀媒體作品誕生的源泉。在校期間,重視藝術和技術課程的結合,合理安排開設時間,實現高質量創新作品量的增加。
(3)課程實驗實訓和工作坊實踐創新相結合
好作品的產生需要長期實踐積累豐富的素材和經驗。實驗實訓課程由操作性實驗和項目性實驗組成。操作性實驗是知識點練習,一人一組驗證或實做一個作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項目性實驗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的綜合性實驗,小組合作設計和開發作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4)校一校結合
校一校結合是課程與教學法的補充,讓學生走入職業院校走上講臺,由職校名師和學生結對子,一帶一或一帶多,讓學生切實了解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教學能力。目前,我校已與天津海河教育園區建立了聯合培養的教育實習基地。
(5)校—企結合
“走進企業、開展校—企結合”是學生了解行業發展所需專業技能的必經之路。學校與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走出去”參與企業項目的啟動、設計與開發,培養學生面向工作過程的技術能力。通常企業人員都有豐富的經驗知識,“請進來”企業的工程師到校講解數字媒體專業國內外現狀和未來趨勢,以及人才需求等核心問題,開拓學生視野。坐落于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區的國內最大的動漫產業園為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從事專業實習提供了絕佳的實習基地。
“五個結合”重視實踐教學,實現了教學內容項目化、工作實施任務化和作品產品化。在實施過程中,引入CDIO思想和翻轉課堂。
(1)基于CDIO思想授課形式
根據培養目標,專業課程講授方法引入了CDIO思想。即依據CDIO工程理念,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專業課程創設了基于項目的教學情境。此方法體現“做中學”,在實踐中講解理論,在理論中解決實踐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創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溝通和合作能力。伴隨著整個項目的完成,學生還了解和掌握數字媒體技術產業的方針、政策、法規;同時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意識。
(2)翻轉課堂優化課堂教學
數字媒體課程多以媒體制作和軟件開發的實踐課程為主,介于上課時間有限,學生難于較好掌握。鑒于此,整個教學采用了延長課堂時間的翻轉課堂來加以知識補救。具體實現是課前教師對課程內容研究分析,劃分成獨立成章的小知識點。根據教學設計原理,錄制多個大約長度為10分鐘左右的微視頻。課后學生學習微視頻,對知識點鞏固,并完成項目工作。
“五個結合”以完成作品為目的,實現“四個全程”不間斷。不僅讓學生學以致用,并且能及時掌握前沿信息及市場動向,提高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為將來走出校門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確保學校專業教育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是實現“兩輪驅動”的保障,是培養模式的基石。三“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培養模式的特點
(1)“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培養模式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明確了人才定位,培養有特色的數字媒體技術的創新人才。
(2)“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培養模式更改了教學方法,強調實踐與理論融為一體,以優秀“作品”為驅動力,培養了學生藝術素養和技術運用和開發能力,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形成自身獨特設計風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作積極性。
(3)“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培養模式實現了大學、企業和職業院校三方聯動提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環境和動力,強調了技術與藝術、具體課程與教學法研究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師范能力和媒體開發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四 結論
職業院校數字媒體專業的大力發展,重在解決職教師資的缺口。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職業學校對一體化數字媒體職業教師的需求,提出了“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的數字媒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個主體”準確定位專業發展方向、是專業特色所在。“兩輪驅動”定義人才的兩種能力,確定了課程設置注重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教育與技術的結合。“五個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聯動大學、企業和職業院校的聯合培養,強化實踐環節。“一個主體,兩輪驅動,五個結合”培養模式從根本上挖掘學生創新潛質,提高學生的師范技能、專業技術能力,努力培養具有創新和創造能力、具備良好的教師職業素養的職業院校優秀師資,為其他院校數字媒體技術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望秀,譚敏生,汪風麟.地方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生態化培養模式[J].現代教育技術,2013,(4):89-91.
[2]楊哲.數字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分析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2,(12):88-93.
[3]菅光賓,詹青龍.基于中職師資培養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11,(6):60-63.
近十年來,數字科技不僅改變了科研、生產、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而且對于傳統的高校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藝術媒介的變化和基于數字手段的內容整合,使得以數字科技、藝術設計和新媒體研究相統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如何培養出能夠橫跨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兩棲型”藝術設計人才,這是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對大學藝術教育提出的重大課題,因此,對于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的探索也成為高校相關專業所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為此,清華大學出版社規劃出版了“高等學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數字媒體藝術概論》(ISBN:9787302139560,李四達編著)就是其中的重要理論指導教材之一。自出版以來,該書先后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成為國內眾多數字媒體或數字藝術專業的首選教材和重點參考書,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一朵奇葩。
《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由我國數字藝術資深研究學者、北京服裝學院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設計專業副教授李四達編著,該書是作者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多年研究和教學經驗的結晶。該書從科學和藝術發展的角度,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范疇、實踐方法和應用領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闡述。特別是該教材通過案例分析闡明了數字媒體藝術的來龍去脈和發展現狀,探索了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相關領域的聯系和區別,使得讀者能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加深對數字藝術、數字媒體和信息設計本質的了解。文字生動、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教材,也可作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愛好者的自學用書。
該書也獲得了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副院長兼動畫系主任張駿教授,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常務理事兼數碼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兼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余輪教授,著名圖形圖像研究專家、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王小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旅美博士肖永亮等均對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王小銘教授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適合于高等院校本專科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入門基礎課教材,也是一本供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士,包括藝術設計、影視、動漫、網絡游戲、媒體內容創作和廣告等從業人員或愛好者自學的好書。我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肖永亮先生更進一步指出:“該書無疑是一本填補目前數字媒體藝術概論出版空缺之作。作者有從事數字媒體相關專業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寶貴經驗,又進一步在理論上對數字媒體藝術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和藝術作品,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個人見解,顯而易見作者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該書是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受益匪淺。”從上述專家的評述中,不難看出該書對于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材建設的重要影響。
此外,清華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與該書配套的《數字媒體藝術史》(ISBN:9787302181927)、《迪斯尼動畫藝術史》(ISBN:9787302193265)、《FLASH游戲編程教程》(ISBN:9787302178637)等一系列教材,為我國數字媒體和新媒體藝術教育貢獻了更好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 教學模式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發展概況
20世紀80年代,數字技術的發展迅猛,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便依托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進入90年代,數字技術更加成熟,多媒體類的電子產品成為人們日常溝通交流的主要通訊工具,數字媒體藝術進入全新的階段并逐步形成勢頭強勁的產業。
我國數字媒體產業起步比國外晚了至少十年,但近幾年的不斷努力,中國已經進入到一個混沌中發展的階段。現在已形成動畫、網絡、數字設計等為主體形式,以數字化媒介為載體的產業鏈,涉足傳播、信息、廣告、通信、電子娛樂、網絡教育等多個領域,形成較龐大的產業隊伍。據相關統計,我國數字媒體產業產值至2008年已經達到9000億元,成為我國的支柱型產業。
目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是必然趨勢。本國從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人才正在成為市場中非常具發展潛力的一個新群體,吸引著大量的年輕工作者投入到數字媒體的設計工作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目錄外專業,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心專業學科,其交叉性強、應用領域廣。因此目前,各相關學校都在積極申辦該專業,截至2009年,全國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院校54所。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涉及了科技、傳播、藝術(設計)等學科相關知識以及在各個領域里的廣泛應用,因此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大多都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科有針對性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以體現本校專業特色。數字媒體產業的迅猛發展,人才缺口的巨大,使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得以在全國高校普遍展開。
2 當前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不準
面對新的數字時代的到來,一些院校借鑒國外辦學經驗的同時,從課程結構、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數字媒體藝術是一門新興的藝術形式,目前國內外尚沒有深厚的理論積淀,國內在數字媒體藝術教學中突出缺乏理論基礎和創意啟發。在制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偏重計算機操作,而忽視藝術美感培養和扎實的藝術理論知識。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門集文理、藝術、技術綜合型的學科,需要有相關學科的只是作為理論背景來進行藝術創作。而高校過分注重軟件的學習,院校開設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課程實際上就是大量數字媒體設計涉及的軟件課程,美術理論課程只是蜻蜓點水帶過。過多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最后培養出只能成為一個復制現有數字媒體作品的技師,毫無自己想法和創意的學生。這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造成極大的局限性。
2.2 專業師資和教材缺乏
許多高校在組建數字媒體專業教師團隊時,都遇到很大的困難。由于數字媒體體專業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專業教師接受的教育多數都是傳統的美術教育或者傳統的理科教育,部分教學者也是本身對“新媒體藝術”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認識情況下,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這些也是成為制定一個合理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方案的障礙。國內根本沒有對數字媒體的專業培訓機構,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也成為了難題。也正因為學科年輕,國內與數字媒體專業相配套的教材也十分缺乏,而教師也就只能就地取材,甄選一些較為符合要求的教學教材。
2.3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有待完善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門藝術性與技術叉很強的學科,這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傳統的藝術教育方式。根絕專業特點對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過于藝術過于理科都不行。教育方法上要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的素質,不斷進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嘗試,讓學生更加快更加好地接受知識。此外,還要有相應的新設備來作為強有力的保障。新思維、新創意以及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軟件的層出不窮,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直接引來了一場數字藝術教育領域的革命。而高校現實教育過程中很多教育方法和理念以及技術設備問題由于種種原因得不到很好的解答而很難貫徹到教學中。
3 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的新思想
首先是認識的問題,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大致可以歸納三個大的方面:(1)計算機輔助藝術設計。(2)數碼新媒體藝術設計(包括網絡、多媒體、電子產品、動畫、游戲等方面)。(3)非商業化藝術類數碼藝術創作在平面、環境等一些學科方面,數字技術是一種輔助手段,而在廣告、新聞等方面它是傳媒的載體和形式,或是一種工藝和創作手段。(4)數字媒體設計是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藝術結合的新型學科,同其他的藝術學科相比,它具有實用性、時代性、跨學科和符合性的特點。對于新媒體藝術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還保持原有對藝術類理念的認識,它既不符合學科的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正確地認識理解和探索新媒體藝術及其相關領域對于數字藝術設計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教學模式的改革。數字媒體藝術的教學模式應該要分成兩大模塊,一塊是藝術理論模塊,一塊是計算機軟件模塊。這兩個模塊既要互相有所區別,也要有所聯系。藝術理論對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和美學素養的培養是做出有內涵和深度作品的基礎。所以在藝術理論在授課過程中,要多注重學生美學素養的培養。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和分析市場的多媒體作品,重點剖析作品制作過程。在制作數字媒體作品中,要更加注重人機交互方面的設計。在數字媒體產品不斷飛速發展的今天,用戶對數字媒體產品提出了越來越人性化的要求。設計者不能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設計產品,更多時候需要站在用戶的立場去設計產品。只有做到以人為本的設計,產品才更加容易在短時間得到用戶的信賴和支持。
再者是學生生源的改革。國內許多高校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招生中,只招收藝術生或者文科生。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所以需要不同類型的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對問題的思考,也會有不同的角度和想法。所以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招生中,應該招收藝術、文、理科目的學生。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思考和交流,有利于學生在此過程中開闊思維,產生更多富有創意的想法。
最后是學校多支持教師外出參加國內有關數字媒體課程的培訓,提高教師對數字媒體藝術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將知識更好地教授給學生。對國外一些最新關于數字媒體的資料和教材,應及時地購買,以保證教學資料的品質。
傳統的媒體產品逐漸地被數字媒體產品所替代,人們依靠數字化媒體更加及時、方便、快捷地獲得大量的信息。數字化環境的形成,改變了并將更加深刻地影響人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密切地關注市場的動向,與時俱進,只時調整教學模式和方案,培養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景東,易龍.論復合型數字媒體人才培養目標下理論類課程的設計及教學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12.1.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基礎課教學 教學改革
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體系在中國并不完善,大部分院校由于師資人員稀缺,在課程設置以及教材的規范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如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沒有規范統一的要求與內容;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盲目照搬國內外同類院校的相關課程,形成了現階段基礎教育與后續專業課程教育脫節的問題;課程設置不利導致學生在就業時無法直接面對工作崗位,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繼續教育。針對這些現象,本文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為切入點,力圖通過對設計教育方法沿革的研究,以及對國內外相關院校優秀教學模式與經驗的借鑒,找到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合理方式,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整體學科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一、基礎課教學對基于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重要性
國內高等教育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主要依托于傳統藝術院校及綜合性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而開設。依托于藝術學學科門類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造詣,輔之以培養其熟練操作各類設計軟件的能力;依托于工學學科門類下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主要側重于向學生傳授計算機及信息處理技術,輔之以適量藝術類課程的培訓。本文中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指的是依托于藝術學學科門類設計學類下的專業學科。
與傳統藝術學門類的課程設置體系一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的首要環節是基礎課。從培養學生專業素養方面來講,基礎課教學為學生未來進行藝術設計提供了基本藝術構思與實踐能力,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對專業的初始學習興趣的濃淡,以及學生本科學習階段和職業生涯中執行能力的高低。藝術設計以創意為本,除了對學生基本造型能力的培養外,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還肩負著啟迪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重任,是引導學生進入專業創意與設計領域的關鍵。從完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方面來講,基礎課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與教學成果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科全面的課程體系設置與建設,對探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課程建設之路,乃至認識教學教育規律都起著前提性的作用。因此,基礎課教學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本教學與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目前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教學現狀與弊端分析
目前,國內各院校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都比較重視,有的院校還專門成立了基礎教學部來負責基礎教學。絕大多數院校制定了相對完善的基礎課程體系和明確專向的教學目標,并要求教師結合較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努力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然而,作為在我國起步較晚的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課程設置與專業建設中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在發展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弊端。作為本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首要環節,基礎課教學肩負著聯接傳統的藝術素養教育與現代的創意設計教育的重任。但是在現階段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卻呈現出以下諸多弊端:
第一,缺乏與專業特征相適應的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的后續教育與就業。一些院校盲目照搬國內外同類院校的相關課程建設,在基礎課程的設置上仍以傳統的三大構成課程為主。在教學實踐檢驗中,我們發現三大構成的傳統教學內容與新媒體方向并不完全適應:三大構成之后的大多數專業課程中很少有手繪的項目,使大多數學生無法將基礎課所學應用到后續學習與設計中,形成了與后續專業課程教育脫節的問題,更造成了學生在就業時需要再培養的難題,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就業。
第二,沿用傳統的教學體系與模式,不利于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大部分院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基礎課教學中還采用傳統的蘇聯或者德國包豪斯學院時期的教學模式,無法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時代性相適應。在教學過程中,基礎課教師大多采用相近的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向學生傳授相似的教學內容,仍以傳統的“教師講,學生練”的教學模式為主,缺乏對現代設計所需要的人才的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對專業的媒體特征重視不足,缺乏藝術素養與數字技能之間的銜接。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仍以傳統的藝術素養教育為主,弱化了對學生的媒體意識和數字技能的培訓,致使學生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與傳統藝術專業相混淆,無法準確進行自我定位,并在后續的專業課學習中出現對數字技術的學習困難乃至心理排斥。
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教學改革探索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多學科與新技術相融合的新興專業,其專業涵蓋內容廣,作品表現豐富,形式多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程既不是傳統的三大構成與手繪技能培訓,也不是簡單的用電腦繪制圖形的課程,而有其自身的特性,即藝術與技術的綜合性、多媒體融合的表現性、人與新媒體的交互性、與時俱進的創新性。因此,只有在基礎課程的設備上兼顧新媒體的特性,才能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在未來的數字媒體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中,應努力做到以下措施:
(一)在課程培養內容中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
好的思維方式會改變學生學習的思維模式,會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探索性和求知欲望。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程的設定要在前期就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使其不但能在知識的理解上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還能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從而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實效。
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重新設定數字媒體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形式與內容,將一些平面專業的思維訓練課程,如圖形聯想、創意課程、字體設計、版面設計等適當引入其中。在授課時也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模式。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的普及,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學習路徑,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單一授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教師可以在授課前設定主題作業及框架,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方法和自學能力,使其獨立探索教師課前布置的任務并在其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到課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解答學生的問題。這種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成果的最有效方式,它改善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局面,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充分檢驗了教師對于知識的全面掌握。與此同時,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習得了良好的自學能力,其未來的學習責任心、對藝術求索的進取心也都得到了鞏固。
(二)在課程培養方式中強化數字化的技術手段
數字媒體專業是傳統藝術與數字技術相融合的學科,它既要求學生對藝術專業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又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理科基礎。在基礎課授課過程中嘗試把數字化教學方法引進傳統的教學體系,將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新探索,具有可研究性、可探索性以及非常高的實用性。
在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從以下幾個具體方面引入數字化技術手段:第一,將基礎課程的作業以一些數字化形式表現,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重點的必要手段。這種方式在啟迪學生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藝術水平并掌握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從而以數字化教學手段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第二,實施循序漸進的基礎課程練習,在探索科學合理的學科內容和訓練方法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形成合理的創作思維方式的終極目標。課程的循序漸進練習表現形式有三種,即以數字化的手段表現圖像作品、以數字化的手段表現抽象形態、以數字化的手段創作具有新媒體藝術特征的作品。這三個階段是一個遞進的練習過程,第一階段可以本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讓學生將一些簡單的圖形圖像以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第二階段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內容與主題來完成,注重培養學生再創造的思維與技能;第三階段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后續課程作為目標來鍛煉,注重對學生多維性、交互性的練習。第三,培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字化技術,使其在具備基本數字化技術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建立起對綜合媒體技術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興趣與習慣是本階段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基礎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對后續課程的輔助學習能力是本階段的教育內容。
(三)在課程培養目標中明確實踐性的終極教學成果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對虛擬內容不感興趣,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基礎課設置要以明確的結果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實踐項目為主,加大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進行藝術創作的實踐項目比重。通過“項目帶動教學”,引導學生以實踐的應用為目標來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在具體實施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在前期基礎課程的設置上具有目標性,最終達到“以項目帶動教學”。將大一新生上學期的基礎課程目標設置為在學期末能夠完成一項帶有目標性的項目,將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在向學生傳授基礎課程知識的同時為其制定學習目標與方向。第二,按照課程教學的實際方向,建立工作室項目責任制,以工作室制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具體教學中,強調實踐性教學的導向作用,打破課內外界限,搭建校園與產業溝通的橋梁。學校與院系應積極開設各種工作室和實驗基地,使其成為學校與社會對接的窗口,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設計經驗并反哺基礎課教育,為深化課程體系建設做出貢獻。第三,在基礎課程的檢驗環節引入市場驗收機制,以市場標準檢驗學生的作品。除了學期考核外,還要與一些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聯系,經常性地組織社會從業人員對學生作業做檢驗,使校園中具有創意的作品能夠被應用到實踐中,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昊.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現狀及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2]王曉芬,陸凱,苑鵬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與軟件課教學新理念[J].電影評介,2009(7).
[3]馮文博,羅維亮.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1(6).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創新技能;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0) 03-0092-0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rt Design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Li Xin
(Liaoning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110164,China)
Abstract: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s aimed to culture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ith higher art accomplishment and skillful ability to use computer for digital media creatio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requirement of art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detail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exploring a way to culture skillful professional designers.
Keywords:Digital art;Innovation skills;Higher educati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
一、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在教學管理系統中的概述
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家全方位地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平臺。數字技術介入藝術領域,為我們勾畫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藝術圖景,數字媒體藝術正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0”和“l”是數字時代的基本代碼,正是這兩個簡單的數字,經過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組合,打造出千變萬化、變幻莫測的數字藝術世界。
數字媒體藝術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蔓延開來,幾乎進入所有與視聽媒介相關的領域。從好萊塢的數字電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響電視,從計算機網絡游戲到虛擬現實場景的構建,數字媒體藝術成為一個區別于傳統藝術形式的嶄新的藝術領域。
二、數字媒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為加強專業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保證傳媒類人才培養質量,組建了“數字媒體教研室”,構建了文學、工學、管理學三類學科結合的“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形成了數字媒體專業的綜合教育特色和優勢。
(一)構建多學科專業融合的實驗與實踐教學新體系
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是國家根據數字傳媒文化、科技迅猛發展和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在近年來設置的具有跨學科特點的新專業,專業之間有著很強的互補性。為了體現這一專業特點和實現“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學校將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和公共事業管理等三個專業的教學實驗室進行了整合,在共同培養數字媒體人才的大目標下,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統一管理,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實驗與實踐教學新體系,形成了多學科融合的跨專業、跨領域的實踐教學大平臺,發揮了文、工、管各自學科的優勢,增強了專業的交融與互補性。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進入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的實驗子中心和實踐子中心,進行不同階段和層面的學習,培養了實驗與實踐能力,增進了專業之間的相互了解,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二)形成集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于一體的育人新模式
為了滿足區域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加快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強化實驗與實踐教學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學校在“數字媒體教研室”的結構體系中,將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作為兩個層面和兩個階段,并將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貫通、相連的新構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專業的學生按照培養方案的教學進度進入中心學習,首先進入第一層面和第一階段的實驗中心,在各功能實驗室學習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理論、應用技術等。充分發揮各專業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劃、管理、技術水平和藝術形式等方面上均體現出較高的質量和水平。
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傳播特點
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旨在培養集數字技術應用與藝術創作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具有扎實的有關數字媒體技術的理論知識、藝術原理、創作規律,還得掌握數字媒體行業發展的各種動態,具有很強的藝術鑒賞力和創新能力,富有團隊精神和不怕輸,不怕吃苦的頑強精神。
(一)更加貼近人類觀念的傳播媒體
數字媒體系統能夠處理文、圖、聲、像等多種信息,適合人類交換信息的媒體多樣化特性。多媒體的實質不僅在于多種媒體的表現,而且在于媒體的可重復使用和相互轉換。
(二)趨于個人化的雙向交流
在數字媒體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必須得能進行實時的通訊和交換。這種雙向交流的互動關系使反饋簡單,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間的關系也可以隨時改變。
(三)技術與人文藝術的融合
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藝術,這為它的藝術表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數字藝術無與倫比的可復制性,在藝術傳播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藝術教育市場
數字藝術教育體現在數字、藝術和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數字指的是數碼技術。現代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技術也日臻成熟,因而帶來廣泛的應用領域;藝術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發掘個人的潛質,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面對國際國內大市場,市場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順應時代開拓和發展數字藝術教育,設計一套完整系統的專業學科體系,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數字藝術教育的主要問題
1.數字藝術設計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國內一些院校師資隊伍中,最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藝術修養,同時又擁有實際項目操作能力和創作經驗的老師。
目前有些院校的課程設置問題很多,過多考慮使用器材、軟件的能力,缺少相應的人文課程,如戲劇學、影視心理學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視賞析、影視剪輯、音樂剪輯課程,去掉一些計算機課程的設置,這樣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2.數碼藝術教育體系不完備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動畫學院圖形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鑒北美的教學體制,把教學體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個等級:最底層的是技術手段型,以軟件、硬件為側重點來教學的模式;其次是原創內容型,以培養創意為主的教學模式;最頂層的是人文關懷型,與國際化接軌,培養可用性研究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
我國現在還停留在底層的教學模式,以技術培養為主,開設很多計算機課程的階段。
3.理論研究領域空白
數字設計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直到現在,已經過了10多年的風風雨雨,嘗試性的高校數字設計專業教學也不下8年,但數字設計的專業理論研究在國內幾乎還是一項空白。全國為數不多的專業刊物和相關大學的學報很少能見到數字設計的研究論文,也看不到較規范的數字設計教材。
4.輕視設計創意,注重技術操作
當前數字設計教育習慣以軟件的操作熟練程度來評價水平高低,主要看誰的軟件玩得精到。數字設計作品缺乏創造力、相互抄襲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學生當中。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曲建方教授認為,各個院校可根據自己的特點去培養、發展學生創造力。技術只是種手段,藝術創造力才是核心。
二、數字藝術教育發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視學業修養和基本功訓練
通過開設數字媒體的基礎性課程、方法類課程等,加強學生在數字媒體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寬厚的基礎。
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服務于學生的人本思想
開設多種可供選擇的、有針對性的課程,使學生能夠靈活、自主、充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利用開放實驗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時期給學生提供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訓練,使學生的數字媒體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與培養。
美國的大學在選修課程的設置方面,各個學校都結合本學校以及該專業的發展特點,并根據社會需要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選擇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與需要。
專業的設置面對不同的就業去向,如影視、動畫、游戲、廣告、網絡,使得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實踐課程安排。學校可以建立一套獨立完整的數字化技術系統,甚至是完整的數字化生產線。影視數字化系統可以全部采用數字化手段,從攝錄到制作的全過程都采用DV,貫穿影視的前、中、后期。游戲專業同樣根據游戲行業的取向來設計專門的游戲制作訓練。
學校也可能按照學生未來不同的職業崗位,教師完成了基礎課教學后,根據就業的要求來設計他們的專業課程。在美國的大學中,往往是學生選老師,學生有條件根據自己的設想,選擇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選的課程中。
3.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適應市場需求
數字藝術橫跨藝術、技術兩個領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養也要實現藝術、技術的結合,同時兼顧原創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階梯培養。
目前國內數碼設計類公司在招收人才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藝術人才與技術人才之間難以溝通,懂藝術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理解藝術。有專家分析說,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高校等相關教學機構對市場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太差,專業設置和調整尚未跟上產業發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現在現有的學科分割嚴重,對數字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起點不夠。
4.建立院校高端師資資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軟件學院和媒體與設計學院聯合辦學招生,融合了計算機和藝術兩方面的科研教學資源。另外,還依靠與國際數字媒體業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設數字藝術產學科平臺,并定期聘請國際業界專家執教。
北京大學為教學配備最有效的師資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學力量,以培養實用高級專才為目的。
5.定期舉辦全國性高校數字設計教學論壇或會議
對當前數字媒體教學及影視動畫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討。深入領會教育部門、文化部門等有關領導與專家圍繞數碼藝術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市場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國內外數碼藝術教育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與國內外數碼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富有成效的交流與互動。
6.許多專家提出數字教育與市場中的企業建立聯系
請有豐富經驗的業界人士擔任客座教授,引入業界的實戰經驗和新鮮創作理念。院校和企業探討的問題是目前數字藝術教育領域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教育與市場的接軌。參與院校教學的企業人員要保證課程質量、時間安排;企業與學生之間要將寶貴的經驗傾囊而授;安排好學生參與企業的項目制作等。
結語
如今信息時代是建立在以電子計算機為平臺的基礎之上的。視覺藝術和視覺藝術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將來,以計算機為平臺的數字藝術將成為視覺藝術的主流,數字內容和文化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因此,我國的數字藝術教育應該不失時機地把握住時代主流,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學科建設,建立和發展面向21世紀的數字藝術教育,推動中國數字藝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軍.適應與轉換——高速經濟發展下的中國設計教育.國際設計教育大會ICSID論文,北京:清華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