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3 14:5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科學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概念地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兒科學;教學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0.130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17)20-0-02
1概念地圖相關概念及特點
這里所提到的概念地圖主要指的是需要進行學習的人對相關主題構建的相關知識結構的視覺化表征。概念地圖通常也被稱為心智地圖、思維地圖、心智工具和思維工具等。換句話來說,概念地圖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語義網絡的可視化表示手段,是人們對某一個特定范圍內的各種知識內容根據其蘊含的內在聯系進行構建而得出的可視化類型的語義網絡。概念地圖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全面而細致地闡述了在相關知識所涉及的范圍內學習者是如何將這些概念進行聯系的,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知識結構的細節部分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
概念地圖主要由節點、連線和連接詞進行連接。節點是用來代表概念,一般都是選擇幾何圖形或者一些圖案等來表示。用來連接各個節點的連線代表在各個概念之間蘊含著各種聯系,這些連線既可能是單方向的,也有可能是雙方向的,當然也有可能是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連接詞也就是指在連線上面的文字,主要是對節點相互之間存在的關系所作出的文字描述。
2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配合模型練習的優點
2.1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配合嬰兒模型練習擁有幾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比如說生動和形象。以往教師只能夠利用一些抽象的文字以及比較簡單的繪圖等來向學生教授兒科臨床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這樣一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經常感受到兒科學習的枯燥和無聊,很難認真投入,造成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沒有有效掌握臨床技能見習的相關內容。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練習能夠利用一些大屏幕投影來生動地展示在兒科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相關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將實際的操作過程進行很好的演示。
2.2信息容量大、操作簡便快捷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信息容量豐富、操作簡單方便的特點,所以應用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兒科臨床技能學習的效率,而且能夠非常有效地縮短教學過程所使用的時間。在課堂上利用比較少的時間,就讓學生盡快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如此一來,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豐富的知識,增強對一些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的學習和理解,這樣就能夠有效地縮短教學時間以及教師備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在下課之后,學生也可以復制和拷貝教學課件,這樣一來,在上課的時候學生也不需要慌亂地記筆記,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去聽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3使教學標準化,具有可重復性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具有教學標準化、可重復性等特點,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有效地解決兒科臨床技能見習實踐機會稀少等問題。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向學生展示兒科臨床技能的操作規范和標準,學生也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控相關的知識,而且這種教學方式能帶來更逼真的效果,還能使學生反復觀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4豐富兒科見習教師的備課手段
兒科學主要研究小兒生長與發育所蘊含的客觀規律,致力于增強小兒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練習屬于一種非常先進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備課手段。教師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理論內容和實踐相統一,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
3使用概念地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法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3.1重視教師授課能力的提高
在兒科臨床技能的教學過程中,即使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也是發揮主導作用的,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主體地位。要想獲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應該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然后把概念地圖引入教學中。
3.2注意知識的科學性、準確性,防止產生誤導
在使用概念地圖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時時刻刻地重視教授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教師之間也應該經常進行交流和溝通,盡可能地避免產生誤導。
3.3結合教學內容,注意時空的容量度
概念地圖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學提供幫助,但是也應該避免過度使用,應該充分地考慮實際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應該重視時間和空間的容量度。不能夠過多地、沒有任何目的地去使用概念地圖多媒體輔助教學,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兒科學教學過程都需要使用概念地圖多媒體計算機,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然后再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當教學內容需要使用很多的圖或者很多的動畫時,就需要使用概念地圖多媒體計算機來進行輔助教學,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直觀性,而且能夠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
關鍵詞: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幼兒科學教育啟示
陶行知在流亡日本時,對他觸動最深的是日本發達的科學,想要國強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陶行知大力推行“科學下嫁”運動,目的是營造人人愛科學、人人學科學、人人懂科學的氛圍。他進行了長期的教育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今天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思想的內涵
陶行知總結多年的研究,概括出了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它包括: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對教師的要求,從這些方面來引導我們進行科學教育活動。
陶行知認為,兒童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為科學的國家和民族“造就科學的孩子”。“科學的小孩子”不僅要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還要懂得科學知識和掌握科學方法,有一定探究科學的能力和創造力。日常生活中善于發現科學知識方法,并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是指科學知識要來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兒童創設符合他們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條件。單純的讓幼兒學習科學是枯燥乏味并且難以理解。因此陶行知鼓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幼兒要從生活中體會,在幼兒的生活環境中取材科學內容,便于他們理解和引起他們的興趣。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科學教育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幼兒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是“讓幼兒手腦并用、運用多種感官,玩科學的把戲、做科學小實驗”,即必須去“做”去行動。陶行知強調學習科學必須要親身實踐,讓幼兒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觀察發現科學現象并理解科學原理。可見,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十分重視玩科學把戲和做科學實驗,發掘幼兒的創造力。
陶行知認為科學教育的關鍵在于科學教育的教師。他從兩方面提出對教師的要求,首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培養科學的頭腦以解答幼兒的疑問;另一方面,教師要具有“三心”――童心、愛心和耐心。用童心來看待世界,用愛心來感染幼兒,用耐心來教導幼兒。以上兩者結合起來,會有助于兒童的發展,并增進師生關系。
今天,我們在研究其內涵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它,使之與現代要求相聯系,開始了新的幼兒科學教育改革。未來,它將對我們有更大的啟示意義,因為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思想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二、陶行知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對幼兒科學教育的啟示
(一)注重創設符合幼兒生活的科學教育環境。兒童對萬事萬物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理解方式,因此,要根據幼兒的已有認知水平和發展特點創設一個適合的、有趣的、豐富的科學教育環境。幼兒對大部分科學概念難以理解,要選擇簡單易懂的內容,并且貼近生活貫穿于幼兒生活的每個環境每個角落,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找到了開展科學活動的線索和依據。
幼兒年齡小,任何科學內容都要有實物的支持。因此應該為幼兒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和充滿奧秘的大自然,啟發他們的好奇心。比如小班的科學活動《摸一摸》,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哪些東西滑滑的、軟軟的、硬硬的。教師就可以準備幼兒見過的石頭、毛巾、鏡子等具有鮮明特點的實物讓幼兒用小手摸一摸,兒童自己便有了答案。還要為幼兒提供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要積極鼓勵他們去觀察探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每個教師都變成小孩子,加入小孩子隊里玩把戲,在玩兒中接受科學教育。
(二)將幼兒帶入自然界,使課程活動回歸到自然和生活。陶行知強調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探索生活。
陶行知這一理念明確地告訴我們,幼兒的科學教育不能只在教室里進行的,而是要幼兒走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讓他們接觸花草樹木,觀察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從顏色、聲音等探索其中的奧秘,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幼兒知道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比如幼兒園里都有植物種植區,讓幼兒親自從翻土、播種、澆水,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甚至收獲果實,使幼兒親子感受、體會、了解科學。
讓幼兒走出教室、走出幼兒園、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在幼兒園小課堂和社會的大課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學教育任務。
(三)讓兒童去觀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幼兒的年齡特點就是好奇心強,在意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從材料、方法上要生活化,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陶行知指出學科學應從“教幼兒學會觀察”開始,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自己看,能觀察周圍環境的科學現象。幼兒對事物充滿好奇,總想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是他們的天性。因此讓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大自然中,觀察感知周圍的世界,每個幼兒觀察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這樣更加豐富了他們的感知經驗,為科學教育做好先前經驗。比如教師帶幼兒戶外時可以讓幼兒自己撿樹葉觀察顏色,形狀,大小,教師抓住時機給他們講解春夏秋冬樹葉的變化,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開闊了幼兒的視野,而且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
總之,陶行知的幼兒科學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今的課改有相當的啟示作用,不斷引導科學教育向著多元方向發展,他的強大生命力在未來還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對幼兒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J]. 理論導航學前課程2007(8).
[2]王志明.幼兒科學教育[M].上海:上海二聯書店,1998.
[3]劉占蘭.幼兒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 幼兒科學教育 定位 自主探究
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目前,我園(玉門市中坪幼兒園)正在開展“機靈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在初步的實驗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科學發現與技術之間的聯系。實際上技術是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科學與技術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近一年來,我園在怎樣把“機靈猴”科學技術教育中的科學與技術聯系起來上進行了一些探索。
1.科學教育的內容
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是教師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個問題。選擇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應把握如下幾個原則:(1)只要設計有所區別,同一個主題可以在不同年齡的兒童中出現。很多教師在設計科學活動時,認為幼兒曾經涉及過的主題就不能再組織了。事實上,在具體的教學中,同樣的主題可以在不同年齡的兒童中出現,但是在設計上要有所區別。(2)那些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論意義的知識內容更值得讓兒童去探究學習。在科學探究中,為了發現和認識自然現象或事物的特征,揭示自然的發展規律,個體要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包括觀察、比較、分類、測量、交流、預測、假設、實驗等來尋求關于自然問題的答案,獲得關于自然世界的理解。例如,像“如何使熱水冷得快”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使幼兒通過使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有關熱水變冷的簡單的物理常識,而且在探究過程中能夠使幼兒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因而是有價值的教育內容。(3)在選擇和組織科學教育內容上,要注重連續性和層次性。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和層次性,這種連續性主要表現為要給孩子提供連續的對科學的理解和體驗,而不是隨意的、盲目的活動;層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動的難易和重點。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要讓幼兒觀察,有的活動就可能側重幼兒對于科學方法的認識。同時,我們要注意不要把一個活動設計得過于寬泛,要挖掘一個活動的核心科學概念,以及各個核心科學概念之間的遞進關系,使活動能夠成為順應孩子思維發展特點的連續的過程。
2.科學教育中教師的定位
(1)不過多干預,引導幼兒充分探索。為了給幼兒充分探索的自由,以及積極主動地去感知、發現的權力,由靜態汲取變為動態探求,教師在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并采用多種方式讓幼兒明確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規則后,應大膽放手讓幼兒充分操作,反復感知,讓幼兒在獨立自主的操作過程中經歷科學探求和發現的過程。教師應該關注、肯定幼兒的別出心裁和新奇操作,引導他們大膽地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操作和發現。對于幼兒操作中的失敗,我們不僅允許,而且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失敗的能力,鼓勵他們鍥而不舍,在失敗中學習自我修正,尋找成功的途徑。成功的喜悅激發幼兒產生更為強烈的探索熱情,而教師積極地等待,代替了簡單地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辦法,給幼兒帶來更多的快樂、更多的自信。
(2)不急于下結論,激勵幼兒多角度發現。在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時,教師要以足夠的耐心等待他們描述操作中發現的現象及提出的困惑和需求,以多種方式鼓勵幼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不斷發現和提出新問題。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我們不要急于馬上給予解答,而應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一份期待,鼓勵和引導他們把好奇心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動力,通過自己的操作去尋找答案。在幼兒充分感知操作經驗之后,教師再和幼兒共同驗證操作過程和思維結果是否正確,不僅能給幼兒帶來成功的快樂,增強他們進一步主動探索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幼兒的感性認識得到升華。
3.讓幼兒走向自主探究的成長之路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時代大潮,當今的幼兒教育已由單一、封閉逐漸走向多元、開放,它強調創設開放自由的學習空間,建立良性的師幼互動關系;課程應回歸和發展兒童的自由天性,但這種自由主要是思想的自由,通過思維的挑戰去促進思想的開放和多元,倡導幼兒要有自己的見解。課程要為幼兒的探究提供條件和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課程應該是探索的課程,是鼓勵和指導幼兒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是課程最大的價值。讓幼兒走向自主探究的成長之路的策略包括:(1)重視操作。科學教育應注重解放幼兒的頭腦,解放幼兒的雙手,讓幼兒在與具體豐富的科學材料的互動中,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自覺、自主地去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同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每一個幼兒在科學探究的操作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幼兒在各種認知沖突中,逐步樹立敢于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信心。(2)同伴參與。“自主探究”的幼兒科學教育要求教師作為幼兒的“同事”、“伙伴”,乃至“朋友”,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一起“樂而樂”“憂亦憂”;同時通過積極的引導,激發“童心”,培養“童趣”,換回“童真”,在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真實情境中,樹立新穎、和諧、平等、民主的良好師生互動關系。(3)重塑師資。教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科學知識、科學態度與科學品質。但鑒于幼兒師范學校傳統課程中技能技巧尤其是藝術領域的知識與能力比重過大,致使幼兒園教師的科學素養不容樂觀。因此,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路徑選擇,欲走上自主探究這一成長之路,務必重塑教師群體,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重視“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科學品質”的養成。此外,我們在學歷進修、業務培訓、繼續教育的學科、專業與課程方面,要有意識地安排與設計自然科學類的內容和考核評價機制;在職稱評審、年終評優、物質獎勵等方面制定針對性、操作性兼具的規章制度,以盡快扭轉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一手硬、一手軟”的不正常現象。只有提升幼兒園教師的科學素養,幼兒科學素養的提升才能實現,素質教育才會不是一句“口號”,自主探究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偉麗.探索幼兒科學教育之良策[J].學校管理,20008,(3).
[2]周淑惠.幼兒自然科學概念與思維[M].臺灣:心理出版社,2003.
[3]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摘要:在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和物理進行融合優化,能夠提高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所以,本文重點研究了如何將物理和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優化,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夠為今后的教育活動開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物理;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整合優化
前言
當前在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確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積極汲取各個學科的教學精華,融合更好的知識點,進而提高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
1 物理和科學教育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整合課程是指采用有機整體的形式,把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分化的各種課程進行整體、整合、綜合、融合等課程形態,以適應課程因學科分化而產生的隔離及與現實生活相脫離的形象,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經驗。從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改革的實踐來看,以整合為取向的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按整合對象和整合程度的不同大致可劃為:分領域的教育活動整合和跨領域的教育活動整合等不同的類型。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中,五年制的物理教學是安排在中專階段,一般一學年完成;學前科學教育活動設計則是安排在大專階段,一般半學年完成。而三年制大專則沒有開設物理課程。物理課程一般是由物理專業的老師教授,而科學教育活動設計則由教育學、心理學的老師擔任。
1.1課程和教材編排的不合理導致物理教學困難重重
在中專階段物理課程學習中,由于學生的基本素質局限,教材和教學中的知識相對過難,而實用性不強。學生便產生了厭學情緒,同時認為以后在幼兒園工作這些知識根本就用不上,自然對知識的學習就沒有興趣。
在幼師物理課的教育過程中,部分老師沒有擺脫高中物理的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傳授,很多時候忽略了教學的對象。同時物理教材(幼兒師范學校教科書〈試用本〉)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和高中課程幾乎區別不大,并沒有突出學前專業的特色和實用性。這樣的課程設置、這樣教材,最終的結果就是老師無法教,學生工作后發現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1.2基礎及專業知識的薄弱導致科學活動設計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學前科學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評價:首先,課程本身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專業知識運用情況:科學活動設計;第三,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所學知識的情況。筆者認為要有一個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學生需要有良好的通識課程基礎;其次,需要有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素養;最后,把這前兩者充分的結合起來,運用到實際的幼兒園教學活動當中。
而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學生沒有把中專階段的文化基礎課程掌握好。在學習W前科學教育課程時,薄弱的文化基礎便影響了其學習效果。比如,幼師學生在設計《讓小燈泡亮起來》科學活動中,部分學生沒有完全好握好物理課中“電”這部分的知識和規律,導致活動設計一開始便夭折。
2 物理與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整合優化的策略
要解決以上物理教學以及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面臨的困難,就必須整合優化現有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對學前教育專業中兩門主要的科學課程進行整合優化,一方面讓物理教學輕松、有效,讓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不再受到基礎知識匱乏的限制;另一方面,通過對課程整合優化,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整體科學素養和科學活動設計的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2.1改革物理教學目標、評價機制,優化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是教師開展科學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幼師生對物理等基礎課程知識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科學教育活動實施效果。本著“以物理知識為載體,幼教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思想,根據幼教專業實際需要優化教學內容,使幼師物理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積極開展專業化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和發展她們的科學思維能力,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實施適應幼教專業的教學評價,重視過程性評價和自我評價,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和興趣,提高她們服務幼教的能力和對科學的熱愛。
2.2在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教學中,關注物理等基礎課程知識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實踐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指導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幼師生完成從學習科學知識到科學教學實踐的過渡,起到一個銜接學前教育理科課程到幼兒科學教育的作用。首先,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強調基礎課程知識的重要性,有必要針對幼兒科學教育的一些常見主題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從幼兒學習的角度進行講解復習,進行案例分析。比如幼兒科學教育涉及物理中的“慣性”、“速度”、“磁鐵”、“電流”等概念。其次,應指導學生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前充分準備,對涉及主題的相關課程知識在不同學段幼兒學習的特點應有充分的了解,注重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幼兒可接受的科普知識。
2.3學前教育專業院校要加強理科教師幼師專業化的培訓
科學教育課程的整合優化需要掌握現代幼兒科學教育理論,熟悉幼兒園保教規律,具備完善的學科知識結構的理科教師。無論是物理等基礎課程的教學,還是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都需要理科教師根據學前教育的專業特點選擇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精心設計課程整合視點,提升教師課程整合藝術,對課程實施專業化的教學。
課程建設是當前高職高專及高等師范院校推動素質教育的核心舉措,也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渠道。學前教育課程不斷優化整合是大勢所趨,但無論怎樣整合優化,其根本原則就是要適應幼兒科學教育的實際需要,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培養高質量的幼兒園教師。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物理和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進行整合優化,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探討物理學融入到學前科學教育活動指導課程的一些有效思路和措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科學素養;基礎知識;實驗技能;實驗設計;實驗實踐
一、提升高職學前專業學生科學素養重要性
幼兒科學潛能對未來科學思維和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創造力的關鍵期是2―6歲。幼兒階段是兒童積極獲得基本概念、學習基本技能、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訓練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據調查世界上75 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一致認為:幼兒園使他們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領。幼教科學領域的活動課對幼兒自然科學素養及科學潛能的激發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活動完成結果的優劣的關鍵就取決于幼兒教師所具備的科學素養。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把科學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部分,并對其對幼兒的未來發展的作用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其中科學探究部分提出三個目標: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如何按《指南》中的教學建議科學有效的完成規定目標,其關鍵還是取決于幼兒教師具備怎樣的科學素養。幼兒園教育改革為為幼兒教師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和創造可能性,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缺失的想象也逐步暴露出來。因此,如何提升高職學前專業學生科學素養,使其具有可持續的成長和發展尤為重要。
二、科學構建提升高職學前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平臺
美國學者赫德最早提出科學素養這一概念:科學素養代表個人所具備的、對科學的基本理解。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能夠有效地組織科學教育活動;應具有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幼兒教師所具備的科學素養應有明顯的先進的時代特征和自身的職業特征。在高職學前專業實際教學實踐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實驗設計和實驗實踐。下面論述如何為高職學前專業學生構建提升科學素養的平臺。
1、構建基礎理論知識平臺
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具有奠基性作用,高職學前專業生源各個院校基本都是文理兼招,學生原有具備的基礎理論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如何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尤為重要,構建學生理論知識的平臺也必須以此為出發點和終結點。
首先在學生思想意識中構建科學素養對未來幼教事業的重要性的平臺。大到國家社會,具體到適時為學生提供現實幼教科學活動中因基礎理論知識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使學生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從而建立一種科學有效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愿望。
第二、構建完整體系知識脈絡平臺。合理編排取舍教材,高職學前專業學生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獲取除初高中原有的部分,基本來自于大學的科學素養課及選修課。所以如果為學生構建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的知識脈絡平臺尤為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才能自主地進行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探索改革,使每一節課都成為學生獲取學習掌握知識金鑰匙的提供最有效途徑。幼兒園科學探究的內容都應該是和周圍事物現象密切相關的,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結合幼兒科學教育的實際,將龐雜的科學知識系統化,既有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涇渭分明,更要有橫向的交錯,同時還要不拘教材,將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就及時補充進去;使學生獲取學習基本理論知識方法的同時學會利用網絡科學的獲取新經驗新知識,使原有的知識結點不斷更新擴大,從而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理念。
2、構建實驗技能的平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幼兒的科學學習應注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培養初步的探究能力。
培養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就要求教師具備扎實過硬的實驗技能。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如何為學生構建實驗技能平臺是實現學生掌握實驗技能的有效途徑。
學校提供的完善的實驗設備,專門的實驗室是構建實驗技能平臺的保障。但據調查高職學前專業的科學素養學習多為理論性的,實際實驗操作還不盡人意,長期以往形成了畢業生敢講不敢做,畢業后不能馬上勝任幼兒園科學探究教學任務的完成。在走訪一些省市級幼兒園時,基本都會出現科學探究活動課上的不規范操作,例如:如何聞氣味,怎樣做小解剖等。
作為高職院校應該盡學校最大的能力給與支持,而作為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積極創造條件,舉一反三將實驗基本技能分級歸類,為學生實驗基本技能的掌握可持續的方法和手段。
3、構建實驗設計的平臺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探究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實驗設計能力本身就是對學生探究性的一種具體測試方法,學生能否獨立設計出一個有創造性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是學生科學素養水平的具體體現。要實現這一目標,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實驗設計平臺。學校構建的實驗設計平臺除硬件設施外,更重要的是實驗設計的科學體系和創新的理念。科學體系主要體現在,基礎理論知識和幼兒科學探究內容的具體結合,教師要具有全面的知識應用的掌控能力,為學生盡可能提供與所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內容,具體的設計方法,基本的設計模板等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實驗的創新理念具體現在實驗材料的創新,啟發學生充分收集利用身邊,周圍的物質代替實驗中的標準實驗用具,盡可能在現有條件下設計出具有意念創新和材料創新的探究活動。形成學生終生受益的方法和能力。
4、構建實驗實踐的平臺
有了好的實驗設計,能在實踐中應用和檢驗,學生能親自體會自己設計的實驗在實踐中運用的結果,學生會真正體會提高科學素養具有的重要意義。學校要積極的從兩個方面為學生構建實驗實踐平臺。一是校園內,主要通過課堂學生互為教師和幼兒完成,同時還可以定期舉行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競賽,促進學生實驗實踐能力的提升;二是幼兒園和學校互動,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幼兒園實際實踐的場所,選拔優秀的實驗設計到幼兒園具體實施;同時還可以利用學生見習、實習的機會開展實驗實踐的具體活動。一次成功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會給學生極大的鼓舞,同時對不成功的實驗實踐也會產生鞭策和激發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需要學校和任課教師積極科學的構建有效的平臺,以上四個平臺的構建不是個個孤立的,這四個方面是一個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整體,需要教師做好全面的科學的掌握,可以將前兩個平臺稱為輸入口,后兩個為輸出口。如何能在輸出口為幼教師資輸送知識能力零距離的優秀人才,是高職幼教工作者不朽而艱巨的探索重任。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國家教育部.
[3]王月蓮.現代幼兒教師應具備的科學素養[J].文教資料, 2010,(21).
[4]張紅霞.論現代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4,(10).
[5]石長年,程為文.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思考與實踐[J].甘肅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穩定性。對任何事物都易感興趣,同時也易厭倦,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住幼兒心理,采取靈活的教育手段,寓教于樂,于教育游戲之中,從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語言到環境設置,從教學方法到內容安排都應符合幼兒年齡發展水平,從而使他們在快樂中接受教育,感受科學的奧秘,產生“我要學”的愿望。因為有了興趣,才能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會有探究,才會有創新與成功。現以中班科學活動《磁鐵》為例,談談幼兒科學教育的魅力。
一、在玩樂中,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
教師在活動中選擇了孩子們熟知的物體――磁鐵,首先教師出示不同樣子的磁鐵讓孩子們感知磁鐵的形狀,問磁鐵的樣子像什么?問題的提出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他們努力從生活經歷中搜尋答案,展開想象,有的說像盒子,有的說像馬蹄,有的說像……教師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并將零散的知識規整為磁鐵有正方形的、長方形的、馬蹄形等,由此可見孩子們獲得的知識來自教師的順應、支持、鼓勵幼兒思維活動的結果,給予了孩子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掌握了正確的概念。并為后面活動的展開做了鋪墊。緊接著教師采用明確且有啟發性的引導語“用磁鐵和你面前盆中的材料碰一碰,會發生什么事兒?”教師的設問里透著一種神秘感,及時抓住了孩子們急于想了解事物的強烈的求知欲心理,引發了孩子探究的興趣。孩子們帶著明確的問題任務興致勃勃“玩”起了磁鐵,很快他們從玩中發現磁鐵會“粘”鐵釘、曲別針等,而不會“粘”布料、木塊、塑料等。教師引導孩子將磁鐵“粘”與 “不粘”的材料分開,那么如何將“粘”字改為“吸”呢?教師在尊重幼兒發現的基礎上針對磁鐵的“吸鐵性”做了細致的演示,將磁鐵和被吸物體拉開一定的距離,伴上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們感受吸引的全過程,使幼兒深刻體會到鐵制品是被磁鐵吸起來的,自然而然“粘”字被巧妙地替換成了“吸”字,科學教育活動就是這樣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動手,在有意義的玩中獲得正確概念。
二、在榜樣示范中,樹立幼兒嚴謹的科學態度
幼兒由于思維的自我局限性,在認識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傾向,他們不會也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導致通過看實物在認識客觀現象、解釋科學事實時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只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觀想法與客觀事實,甚至無視曲解事實。如:教師請幼兒用磁鐵找教室中的鐵制品,孩子們在分享交流發現結果時,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不銹鋼水杯也能被磁鐵吸起來;老師對孩子的說法既沒有否定也沒給予肯定,而是讓他們繼續驗證,經過再次探索孩子們仍固執己見,認為不銹鋼水杯是鐵制品,能被磁鐵吸起,這就說明孩子只相信自己的“信念”。這時老師并沒有急于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將鐵制品和不銹鋼水杯讓孩子仔細觀察,結果從外觀看都是鐵,這一點和孩子們的初步想法相吻合,老師沒提出異議,接著老師在集體面前進行再次驗證不能被磁鐵吸起的物體就不是鐵制品,然后讓孩子再次自己操作親身體驗,使孩子們在多次的驗證中了自己的“信念”,糾正了原有的錯誤概念,獲得了正確認識。老師多次實驗的精神不僅給孩子們教給了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會應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且樹立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了幼兒的科學素養。
三、在探究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
新《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教師在引導孩子圍繞“磁鐵能隔著一些材料吸引物體”環節中,給孩子們提供了立體折紙小花貓,曲別針、磁鐵;提出問題并強調磁鐵放在桌子下面如何使小花貓在桌子上跑起來?孩子們在已有知識磁鐵能吸鐵的基礎上去探究,他們在操作過程中發現曲別針可以隨著桌下的磁鐵移動,這一發現給他們帶來了驚喜,孩子們探究的興致更濃厚,有的將折紙小花貓放在曲別針前方,由桌子下面的磁鐵帶著曲別針推著小花貓移動;有的直接把曲別針別在折紙小花貓底部,小花貓便在桌子下的磁鐵的移動下飛跑起來,孩子們興高采烈大聲交流著,體驗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生活;教育;幼兒科學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先生認為:“教學內容應貼近生活。”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結合生活,才能顯示成效。
“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科學教育帶領幼兒走進科學的殿堂,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學知識的神奇,體驗科學創造的快樂。它是幫幼兒造一條漫游世界的飛機,而不是造一間嚴格控制的實驗室。幼兒園是航空母艦,真正的駕駛員不是教師,而是幼兒自己。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應源于幼兒的生活,更要體現其趣味性、啟蒙性和融合性,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即使是很小的嬰兒也已經具有對周圍世界的理解能力,而且他們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解釋還具有某種意義上的一貫性,被稱為天真理論。這種天真理論雖然不能和科學理論相提并論,但也是一種系統性的認識。它來自幼兒早期的生活經驗,在幼兒早期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過,由于經驗的局限性,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認識與科學理論常常是相悖的。例如,他們看到影子總是跟隨著某個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會告訴他“這是某某的影子”,于是,他們就會認為影子是個人或物的附屬品,而不是光線照射產生的現象。“即便在黑暗的地方,影子仍然會存在,只是我們看不見它。”單純學科學是單調枯燥的,特別是幼兒由于年齡小還不能理解許多復雜和抽象的概念,他們必須在活動中學習,通過操作和實驗來積累經驗,否則他們很容易會厭倦。
那怎樣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進行科學活動?
一、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生成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
幼兒親身經歷的生活是科學教育中最好的教材,只有抓住幼兒感興趣且熟悉的內容,幼兒才有話可講、樂意交流。科學活動的內容可以是縱向的、橫向的,抑或是隨機的、日常的,甚至是可以誕生的。以“水”這一內容為例,從知識自身體系和特點出發,對事物進行豐富、擴展或延伸可以設計出如“水的特點”“水的三態變化”“雨、雪、霜的形成”“水與地球生命”等。以事物之間橫向聯系為線索進行設計,幫助幼兒了解事物之間的一些內在聯系。如:設計多種樣式的筆、樹、杯子等。“有趣的車”可以抓住“車”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一線索幫助幼兒了解“車”的演變史,既豐富了幼兒知識,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又讓幼兒體會到了科學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好處。以單元的形式將一些相關的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如圍繞“環保”這一主題,設計出“別亂扔垃圾”“甜甜的小溪水”“垃圾去哪里了”“廢物巧利用”等科學環保活動,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從而也將科學融合到其他教學活動中。“為什么夏天熱?”“為什么冬天冷?”等科學活動,則是根據幼兒日常經驗展開討論,然后教師再進行引導、總結,同時引申,提醒幼兒夏天應該注意什么?冬天應預防什么?這樣的內容往往都源于幼兒日常生活中,相互之間又存在著聯系。
二、創設科學探索的環境,將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給了科學活動很大的啟示。科學需要求證,需要幼兒解放思想,解放課堂,回歸生活。科學小實驗應該說是幼兒很感興趣的一項活動,所謂“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幼兒已經不滿足教師的一加一等于二的教學,更希望通過自己實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引路人的教師更應該解放思想,鼓勵幼兒大膽去實踐。
在“兔子喜歡吃什么?”這次實踐活動中我事先準備了一些食物,如蘋果、胡蘿卜、面包、巧克力、生菜、香腸等,同時,還準備了畫有這些食物的圖片。第一個環節是讓幼兒猜想兔子喜歡吃的食物,我將兔子放在幼兒面前,拿出畫有食物的圖片,讓幼兒說出圖片上面畫有什么食物,接著便將問題拋給幼兒:兔子喜歡吃這些食物嗎?它喜歡吃香腸嗎?它喜歡吃蘋果嗎?……為什么?幼兒根據自己的原有的生活經驗進行了猜想。幾個幼兒認為它喜歡吃香腸,而另幾個孩子卻認為它不喜歡吃。我回答道:“我們做個實驗,看它是否吃香腸。”在觀察的同時,有幾個孩子馬上搶著回答:“它喜歡吃生菜,還喜歡吃胡蘿卜。”這兩個答案得到了一致認同,同時也是觀察的時候顯而易見的,于是,我又問道:“它不會吃什么?”孩子們認為它不會吃巧克力和糖果,我請幼兒親自喂兔子吃,驗證自己的想法,實踐完之后我拿出畫有食物的表格,請幼兒把自己認為兔子喜歡吃的食物記錄在表格上。然而當我再問的時候立即引起了幼兒的反應:吃蘋果,吃生菜,吃胡蘿卜,吃糖。答案不一,這個概念顯然有問題,有待進一步觀察取證。因此第二堂課,我著重讓幼兒討論:“兔子是怎么吃的?”“它是真的吃嗎?”“它只是聞聞,沒有真吃。”“它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它是看的”“聞味道的”我立即啟發:“我們做個實驗,研究一下,兔子吃食物究竟是看到的,還是聞到的。想一想,怎樣做到這一點呢?怎樣知道他們不是聞到的,而是看到的呢?”“把它的眼睛蒙住”,于是我們嘗試去蒙,但是蒙不住,幼兒又提出給它一個假的胡蘿卜(水果店里的塑料胡蘿卜),看它會不會去吃,結果兔子走過去聞了聞,沒有吃便走開了,同樣顏色的真胡蘿卜,兔子也走了過去聞了聞,吃了起來。很快我們便得出了結論:兔子吃東西時是先看,再聞,然后用嘴巴嘗。
科學探究依靠問題的不斷推動,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知識。在課堂中進行“做中學”首先從提問開始,孩子們是提問的中心,探究的問題應由孩子們提出并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則需要為幼兒創設一種提問的氛圍,使孩子們感覺到他們能提問、可以提問、有權利提問。在科學活動中,每一階段的探究都有明確的目標,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能夠獲得概念。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路徑可以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的內涵是廣博而深邃的,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增進幼兒探索欲望并初步形成探索的能力。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科學活動中閃爍出自己的光彩!
參考文獻:
[1]童富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若干特色[J].教育評論,2003(4).
[2]高一敏.幼兒科學教育新探[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