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減少地震災害的措施

減少地震災害的措施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31 10:54: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減少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減少地震災害的措施

篇(1)

一、地震災害對于高層建筑的破壞性

1.地震能夠摧毀建筑的原因

地震對于高層建筑具有強烈的破壞性,造成破壞的原因主要是通過對地基的破壞、對地表結構的損壞、因房屋建筑自身缺陷而坍塌這樣三種情況。我們逐一分析,深入了解具體過程,才能做出一系列防范措施。

第一種情況即地基的破壞。我們都知道對于高層建筑來說地基是最關鍵、最基本的,一旦地基遭到破壞,那么整棟樓就極有可能出現坍塌的情況。因為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表就會有細微的走動的情況出現,這個時候因為地板層部的交疊問題,所以就會出現地表層突然塌陷或者是原本堅硬的土地突然之間就變得松軟等現象,這些同時使得整個建筑的地基也受到影響。特別的,如果地震的移動幅度過大,那么整個建筑地基就會變得松軟,建筑就會直接向著地表下部塌陷。

第二種情況則是對于地表結構的破壞。因為地震的爆發會同時引發一些其他的災難的產生,例如地陷、山崩、山體滑坡等等情況,這就是給地表層帶來的嚴重的影響。不可否認,這些并發性的災難使得建筑物除了受到地震的威脅外還受到其他方面的威脅。多重打擊之下,建筑物腹背受敵,更加無力反抗。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房屋自身缺陷的問題,這明顯是在建筑的建造過程中出現的瑕疵。因為很多建筑在施工的時候被偷工減料、敷衍完成,或者是其結構的設置并沒有按照相應的標準來進行,從而由于建筑本身的脆弱導致其不堪一擊。所以大量建筑物就出現了在地震當中變形、坍塌的情況。

2.地震對于房屋建筑的危害

一般而言,地震過程當中引起的建筑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向地表內部塌陷,即建筑向下深陷;另一種就是建筑向左右方向倒塌。從安全性能的方向來考慮,房屋建筑向地表深層即向下塌陷的情況對于居民來說是最安全的,也可以保證傷亡人數的最小。因此,一般應用防震技術合理的建筑比起向左右坍塌會更加傾向于向下陷的情況。

在對于建筑本身的損壞力上來看,縱向坍塌對于建筑的損壞相對較小。雖然后期的再利用已經不太可能實現,但是就其本身而言是好的,我們可以更高效的回收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另外,很多足夠堅固的建筑加上合理的防震設計以后,可能在地震中沒有一絲的損傷。

顯然上下縱向的坍塌方式更有利于居民在地震時的逃跑,而左右搖擺的方式會使得建筑整個向側面倒塌,失去平衡。這對于居民來說是有一個阻礙,逃跑的可能性降低。這時,不僅整個建筑會毀于一旦,地震中的人口傷亡量也會大大增加。

二、地震災害下房屋建筑面臨的問題

房屋的建筑方法可以說是一種正在不斷發展的高新技術,目前很多建筑企業對于新技術的應用并不是十分到位。就如今國內的建筑技術水平而言,我國仍處于技術水平較低階段,技術研究人員缺乏,很難有突破性進步與發展。所以,我們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國外學習,盡早熟悉掌握新的發展,熟練應用這些技術,從而尋求創新突破。減少地震災害對于建筑的損壞情況,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傷亡情況,特別是位于地震高發帶,我們更加迫切的需要這樣的設計技術。

三、防震技術對于建筑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成功戰勝了很多自然帶來的麻煩,但是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及發生的地點,對于現在的技術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晚上發生的地震,大多數人處于睡眠狀態,防范意識最低。在災難來臨的一瞬間,成功逃脫的機會渺茫。因而為了防止突發性地震威脅到過多人的生命安全,堅實穩固的建筑便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需與保障。即使現在的高層建筑沒有辦法完全保證建筑在地震來臨時不會坍塌,但是通過針對地震災害的一些設計,也完全給了人們從樓房到達安全地帶的充足時間。可見,高層建筑的防震技術對于確保人身安全來說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四、高層建筑防震技術

1.建筑行業的防震措施

高層建筑防震技術的第一點就是要采取一些基本的防震措施。通過地震災害后的不斷總結,我們可以了解到地震對于建筑物的破壞作用主要產生于地震對地表結構的影響,所以很多傳統的防地震的方法就是依靠減少地震對于建筑地表層產生的地震能量。但是因為這傾向于被動的去承載地震所帶來的損害,所以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針對地震能量的問題,主要有下列解決方式。

第一,就是在建筑當中建設一些可以滾動的墊層。這種墊層一般是設置在房屋建筑的底層,主要是應用砂礫、鋼珠、鋼球以及石墨等等材料所制成的,在受到地震能量輻射的時候,整個建筑就會因為這能量源的沖擊發生移動,從而減少能量源對于建筑的壓力。和滑動性墊層的設計理念相同的一種就是擺動式的墊層設計,這是一種將軟墊層在建筑內部使用,使其在受到地震沖擊的時候建筑隨之擺動,從而減少整個建筑的受力點,減少受力壓力。

第二,采用軟墊層阻隔地表與建筑物本體之間的接觸,減少地震所產生的能量的破壞性。具體的作法就是設置一些帶鉛芯的鋼板橡膠隔板于建筑的底部 。這種隔板具有高的柔軟度,其阻礙作用就使得地震時產生的能量沒有辦法接觸過多的建筑底層,實現危害最小化。

另外,還有一種防震的方法就是采用結構阻尼器。像上面說的,這種阻尼器可以盡可能的吸收地震所帶來沖擊力,使得建筑不會受到過多的力的壓迫,保持建筑承受力在其范圍內。這種先進的設計可以減少地震能源的沖擊力,防止地震能量對于建筑的損害。

2.建造防震型樓房的具體要求

因為我們要對抗的是對于現在人類僅有技術來說還沒有辦法戰勝的地震災害,所以通過研究地震災害的發生原理以及其對于建筑造成破壞的原因,現在我們得出對于高層建筑防震技術的幾點要求。

首先第一點,建筑的堅固性是很重要的,保證在地震突發時有堅強的防御系統。所以,在進行建筑建造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嚴謹的實施整個建筑工程的每個步驟,不能出現偷工減料、建筑結構不合理、建筑技術不嚴謹等情況,盡量避免因為建筑自身缺陷而導致的地震當中的重大損失。

其次一點就是減小地震災害對于建筑本身的危害性。很多人覺得要減少這樣的危害性就是加強建筑結構的堅固性即可,其實不然。僅僅有堅固的建筑并沒有真正結合地震發生的原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地震對于建筑造成危害是因為地震時候會引發的一些地表、地下的一些土層發生變化,這是通過一種“能”產生的,只有減少這種能對于建筑的侵害才能減少地震的破壞力。這個時候就要求在建筑當中使用結構阻尼器,這是一種專門的可以吸收來自于地表層以下所產生的能的東西,他可以減少“能”對于建筑的沖擊,從而減少地震的損害度。

最后一點就是建立高效優質的通信系統,確保居民在地震來臨的最短時間內收到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在房屋建筑的內部設置一個類似于安全警報的東西,能夠最大限度的通知受害區人民,從而爭取做最充足的準備。越早的接收到地震信號,越有利于人群的疏散和撤離。

篇(2)

關鍵詞:高層住宅;抗震結構;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條件,由此,建筑行業高層住宅的建筑結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多層混磚結構變為現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土地資源日漸緊張,住宅建筑逐漸以高層為主,高層建筑聚集了更多的人民群眾,一旦發生地震災害,由于人員的密集和住宅的高度等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地震災害,因此,為減少災害損失,就必須做好建筑抗震結構優化設計,提高高層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

1 高層住宅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重要性

(1)地理位置原因。我國處于太平洋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山地震帶的交界處,受到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相互擠壓,致使我國的地震頻發,遭受了較大的地震災害,我國的地震活動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據資料顯示,20世紀里,全球共發生三次7.6級以上的地震,中國占兩次,并在1920年的寧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中分別造成23萬和24萬多人死亡。20世紀以來,地震也是所有自然災害中最頻繁、傷害性最大的災害,因此,地震災害的嚴重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為減少地震災害,就必須進行抗震優化設計。

(2)測量科技水平的限制。由于現今科技水平方面的局限性,抗震計算的依據還很難確認,當地震災害發生時,震波由震源傳到地面的過程中,要通過巖石或不同土層的折射或者濾波,整個傳播過程是復雜多變的非線性傳播,所以,地震的強度和傳播加速度很難確認。另外,由地震引起的地面運動有六個自由度,而依靠當今科技能記錄到的只有三個簡單的運動記錄,其他的扭轉分量還未被掌握。

2 高層住宅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原則

為保證高層住宅建筑在經受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損失最小、安全性最高,就需要在進行住宅結構抗震設計時結合實際的工程情況和施工地點,保證高層住宅建筑具有較好的抗震能力。抗震設計時要采取剛柔并濟的原則,選擇適合的抗震結構,制定合理的抗震設計措施,保證在遭遇較小的地震時,不影響建筑結構,在遭遇較大地震時也要保證建筑物的變形變化不能太大,且經修復后不影響正常使用。住宅建筑較高時,可以在保證整體結構安全的同時,允許加入彈塑性狀態。另外,六級以上地震一般都伴有多次余震,若建筑構件的剛度小,則會導致初次地震時建筑損壞,無法抵御余震的沖擊,因此,住宅建筑應既滿足變形要求,也要減小地震作用,避免建筑的局部受損。

3 高層住宅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存在的問題

(1)抗震規范問題。在進行抗震建筑結構設計時,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使用抗震材料的延性進行等級劃分,利用不同的地震強度來確定所需要的延性,用較小地震的最高強度來確定所需延性的最低要求,同時,在較低烈度的區域使用較低延性的材料,在較高烈度的區域使用較高延性的材料。但是,在我國,沒有對地震作用進行細致的劃分,而是將不同地震取一個固定數字進行分析,這樣就導致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相同,在地震作用較大時,也就無法滿足抗震所需的延性,從而增加了災害造成的損失。

(2)抗震設防目標不明確。我國的抗震設防目標一直是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為原則,來規范抗震建筑的抗震效果,但是,這樣的抗震設防目標太過籠統,不適用于所有的建筑,目標范圍太過模糊,違背了國際上“多層次、多形態”的控制目標,因此,應對不同地震等級中,不同的抗震建筑進行靈活的等級劃分,比如,可以分為,一類是經過地震災害后可能會出現次生災害的建筑,另一類是在遭遇地震后影響其使用而必須進行及時的搶修的建筑等。靈活的抗震設防目標才能使抗震工作更細致、更深入,保證抗震設計的抗震作用。

4 抗震結構優化設計方案

(1)地理位置選擇。不同的地理位置,發生地震時的破壞程度也是明顯不同的,因此,應選擇抗震能力較強的地區避免危害性大的地區進行建設,在住宅建筑開始之前,進行必要的地基勘察,根據建設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標準的分類和等級劃分,以便對該地區進行合理的抗震設計。比如根據地區地基液化等級和抗震設防類別,進行相應的消除地基液化或采取鞏固地基的措施,以達到更好的抗震效果。同時,避免選擇不利于住宅建設的地區,為日后的建筑安全排除隱患。

(2)優化建筑結構。抗震優化設計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力求對稱,對整個建筑結構中的構造和承載能力進行綜合的考量,以此來判斷整個結構的抗震能力。地震時高層建筑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取決于它的動力特性,與建筑所具有的剛度、承載力力度分布和延性有關。高層建筑的結構是由縱向和橫向的承重結構組成的,承重結構的穩定性和剛度決定著建筑抗震能力的大小,因此,要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就應首先增加承重構件的延性,可以采取增加構造柱,并配置鋼筋構造的方式來增強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另外也可以配置鋼筋圈梁來解決散落問題,增強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較大時,就需要結構的延性來避免建筑的變形,因此,建筑的延性也是增強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為了在地震作用下使鋼筋混凝土保持足夠的延性,就需要把塑性變形集中在具有良好延性的構件上,首先是選擇合適的塑性變形構件,然后人為地增加構件的抗剪力,避免在地震作用下出現剪切破壞,影響構件及建筑的延性,最后通過相應的措施,保證塑性鉸的位置具有較強的轉動能力和耗能能力。

(3)抗震材料的選擇。對于許多多發地震區來講,結構上的抗震性設計遠遠無法滿足抗震要求,還應當把高性能的資料結合使用,并且結構體系要優質。目前為止,我國住宅建筑中高層建筑使用的結構體系主要有剪力墻、框架、兩者結合及簡體等。然而,外國地區抗震住宅建筑多采用鋼結構,但我國抗震住宅仍有90%以上使用鋼筋混凝土,兩者相比較,鋼結構的延性、韌性和強度都比混凝土結構好得多,因此,鋼結構的抗震能力更強。且據實踐證明,鋼結構出現破壞倒塌的情況較少,是適合做抗震建筑材料的首選,況且,我國的鋼產量居世界前列,鋼材的品種和類型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應在抗震建筑中多使用鋼結構或者鋼管混凝土結構,來提高高層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

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居住也越來越密集,住宅建筑樓層越來越高,但我國又是處于地震帶交匯處、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為避免在人口密集的地區發生較大的災害損失,就必須加強住宅結構的抗震設計,從地理位置的選擇、建筑結構的優化和建筑材料的選擇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設計,達到增強建筑抗震能力、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保證人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篇(3)

[關鍵詞]城市建設;居住區規劃;抗震防災措施

地震災害是自然災害當中危害最大的一種,雖然城市建筑有牢固的基礎和一定的防震能力,但是在地震災害面前還是非常脆弱的。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地殼板塊運動也越來越活躍,逐漸從平靜期走向地震活躍期,因此,城市居住區就應該做好充分的防震抗災工作,對居住區域空間進行一個全面的規劃處理,盡量減少地震災害對居民的危害。

1城市居住區規劃工作中抗震防災的重要性

1.1災害程度控制

地殼運動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一種對人類安全危害極大的自然現象,地震的破壞能量巨大,從人類出現至今,全球地震災害大大小小的出現,給人類的生存空間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我國部分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之上,因此屬于地震高發國,一旦出現地震災害,那么國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必定受到威脅。

1.2城市發展的保障

近幾年,我國城市建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市人口基數劇增,中小型城鎮的建設速度也隨之加快,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形成不同規模的城市集群。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化發展,城市居住區也會得到擴散性發展,城市用地也將越發緊張。而為了進一步滿足城市人口密集化發展的居住需求,建筑物的建設密度也將越來越大,一旦發生地震災害,那么所導致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城市的經濟和發展也將退步一大截。所以,對城市居住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就成為了保障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人身財產安全的關鍵性工作。

我國城市建設的高速化發展和地殼板塊活動進入活躍期,因此,我們應該全面做好城市抗震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尤其是城市當中人口集中的區域,如居住區、商業信息中心等,結合城市的人口特點和建設密度,對抗震防災工作進行全方位的規劃和研究,這項工作不僅關系到城市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同時還對城市科學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保障了社會的安定和諧。

2我國城市居住區抗震防災工作規劃的現狀

我國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亞歐地震帶之間,近幾年的地震現象較為活躍。目前,我國內地大部分地震烈度都處于四級以上,全國有二十四個省會城市和近3/4的人口處于地震高強度范圍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做好城市居住區的科學規劃工作,加強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能力,進而創建一套基于城市建筑空間的全面化災害預控體系,同時還應該提高人們的災害應急逃生和防災意識。

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抗震防災工作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在抗震防災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經在災前防控、災中應急反應和災后避難重建這三個方面逐漸形成一套相應的工作管理體系。但是我國城市的抗震防災工作與我國的城市經濟發展形勢很不協調,其整體工作能力還相對較差,其缺陷主要有這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的地震監測預控技術還相對較為落后,絕大多數的地震監測站都不能對一些具有毀滅性的地震災害進行預報;其次,城市居民的地震災害的危機意識較弱,對于地震災害的認識性還不強;再次,當地震發生時,地方政府缺乏針對性的管控預案,在人員調動、安置這幾個方面還需完善;最后政府部門的抗震防災資金還相對較少,具備專業技術的人才也比較稀缺。

3強化城市居住區科學規劃中抗震減災水平的措施

眾所周知,近幾年我國的地殼板塊運動逐漸進入活躍期,地震災害層出不窮,尤其是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2011年的東海海域地震等。因此,城市的抗震防災工作就應該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尤其是城市當中人口密集的居住區。

3.1做好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調研工作

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中抗震防災工作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唐山出現那次毀滅性的大地震之后,國家政府部門才開始意識到城市居住區抗震防災工作規劃的重要性,在后續的一段時間中都在不斷地深化研究,編制出相應的抗震防災文件和制度,而在國外,如日本、美國、英國等,對城市抗震防災的研究起步都比較早,技術觀念都相對比較成熟,因此可以借鑒參考。

想要提高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水平,就必須對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基數和建筑特點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對其開展綜合性的研究,主要對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能力進行一個初步評估,并且制定出相應的標準文件和法律規定來提高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能力。若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抗震防災體系,就應該從震前預測防控、震中緊急響應和震后人員科學管理這三個方面來進行,所以,科學的抗震防災工作就是要從震前、震中和震后這三個階段來進行。除此之外,還應該制定完善的抗震防災的技術標準文件,對部分環節的抗震防災工作進行強制性的管理。

3.2城市居住區建筑和技術設施的科學規劃

3.2.1城市居住區建筑的規劃

城市居住區中的建筑通常可以分為一般建筑、老舊建筑和重要建筑,科學的規劃工作就必須對居住區中的重要建筑、密集型建筑群和老舊建筑進行抗震防災評估,使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創建一套科學的抗震防災建筑規劃體系,為城市居住的后續規劃工作進行指導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降低地震發生時而受到的損失。

3.2.2城市居住區基礎設施規劃工作

對于城市居住區中的基礎設施規劃應該從三個方面出發,即:需要照顧人群的基礎設施(幼兒園、敬老院);人流量大的基礎設施(學校、政府單位);關鍵性基礎設施(消防隊、警察局、醫院)。想要做好三個方面基礎設施的抗震防災規劃工作就應該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把城市居住區內的小學、幼兒園、敬老院等基礎設施集中規劃,并且保障建筑周圍一定要有足夠的疏散空間,減少地震對該群體人員的傷害;其次,還應該提高需要照顧人群的災害疏散能力,在學校內外部設置多個應急疏散通道;最后,還應該增加學校用地,設置專門的家長等待區域,同時在救災工作中還可以作為應急場所來使用。

3.3對城市居住區的土地進行科學規劃

隨著城市建設不斷高速發展,城市的地價也在不斷攀升,城市居住區的容積率也在不斷激增當中,但是城市居住區中的公共用地卻在不斷減少,因此,城市居住區內的土地應該合理規劃,降低居住區內的建筑容積率,開拓更多的公共綠地。建筑容積率其實是一個彈性指標,在確定了容積率的同時可以根據占地使用的性質、基礎條件等因素對其進行綜合考慮。

3.4對城市居住區的開放空間進行規劃

一是均衡布局開放空間,設置專門的避難通道和快速應急疏散場所。二是將空間較大的公共綠地作為災中應急反應指揮場所。三是增加城市居住區內的路網密度,增加區域內的災害應急車輛出入口,無論是在災中還是平時,這對居民生活保障都是十分有益的。

4結論

總而言之,地震災害對我國城市發展的危害是巨大的,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更是嚴重的,因此,我們就應該時刻具備地震防控的危機意識,在平時做好城市居住區的抗震防災工作。

參考文獻:

[1]卜雪D,曾堅.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研究[J].建筑學報,2009(1):83-85.

[2]卜雪D,曾堅.居住區規劃編制和法規體系的抗震防災控制力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53-256.

[3]高杰,鐘慧,馮啟民,等.考慮抗震防災要求的居住區規劃方案評價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9(4):52-58.

[4]庹彬彬,王銀珍,曾春.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研究[J].建筑設計管理,2013(1):32-33,40.

[5]莊麗,高杰,馮啟民,等.城市居住區抗震防災規劃達標模糊評價[J].世界地震工程,2008(2):78-84.

篇(4)

關鍵詞:地震,災害,結構設計

 

地震是人類在地震區建筑結構設防與不設防,震后結果大不一樣。要使工程建設真正達到能夠減輕以至避免地震災害,把握好抗震設計關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措施。 地震是人類在繁衍生息、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種可怕的自然災害。強烈地震常常以其猝不及防的突發性和巨大的破壞力給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和社會穩定、社會功能帶來嚴重的危害。據統計,歷史上各種自然災害曾毀滅了世界各地52個城市,其中因地震而毀滅的城市有27個。地震之外的其它各種災害,如水災、火災、火山噴發、風災、沙災、旱災等毀滅的城市為25座。因此,地震占災害總數的52%。可見地震災害確系“群害之首”。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約占95%)。無數次的震害告訴我們,抗震設防是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

另一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因此,我國的地震災害可謂全球之最。上個世紀,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數為110萬人,其中我國就占55萬人之多,為全球的一半。因此,粗略地說,我國的國土面積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4,地震占1/3,地震災害占1/2。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設防問題是我國減輕自然災害、保障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持續發展,特別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

1.震害多發點

地震作用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和復雜性,要求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仍保持在彈性狀態,不發生破壞是很不實際的;既經濟又安全的抗震設計是允許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破壞嚴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彈塑性變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設計的特點,提高結構的變形、耗能能力和整體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設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設計要達到的目標。

1.1結構層間屈服強度有明顯的薄弱樓層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整體設計上存在較大的不均勻性,使得這些結構存在著層間屈服強度特別薄弱的樓層。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的薄弱層率先屈服,彈塑性變形急劇發展,并形成彈塑性變形集中的現象。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13層蒸吸塔框架,由于該結構樓層屈服強度分布不均勻,造成第6層和第11層的彈塑性變形集中,導致該結構6層以上全部倒塌。

1.2柱端與節點的破壞較為突出

框架結構的構件震害一般是梁輕柱重,柱頂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邊柱易發生破壞。。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發生柱中剪切破壞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彎曲破壞,輕者發生水平或斜向斷裂;重者混凝土壓酥,主筋外露、壓屈和箍筋崩脫。當節點核芯區無箍筋約束時,節點與柱端破壞合并加重。當柱側有強度高的砌體填充墻緊密嵌砌時,柱頂剪切破壞嚴重,破壞部位還可能轉移至窗洞上下處,甚至出現短柱的剪切破壞。

1.3砌體填充墻的破壞較為普遍

砌體填充墻剛度大而變形能力差,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壞,在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墻的裂縫明顯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規律一般是上輕下重,空心砌體墻重于實心砌體墻,砌塊墻重于磚墻。

2.抗震結構設計

較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壞機制,應該是節點基本不破壞,梁比柱屈服可能早發生、多發生,同一層中各柱兩端的屈服歷程越長越好,底層柱底的塑性鉸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設計應使梁、柱端的塑性鉸出現盡可能分散,充分發揮整個結構的抗震能力。

2.1抗震計算中的延性保證

從用樓層水平地震剪力與層間位移關系來描述樓層破壞的全過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設防的第二、三水準時,框架結構構件已進入彈塑性階段,構件在保持一定承載力條件下主要以彈塑性變形來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結構需有足夠的變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試驗研究表明,“強節點”、“強柱弱梁’、“強底層柱底”和“強剪弱彎”的框架結構有較大的內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極限層間位移大,抗震性能較好。

綜合大量實驗研究成果,影響不同受力特征節點延性性質的主要綜合因素有:相對作用剪力、相對配筋率、貫穿節點的梁柱縱筋的粘結情況。

2.2構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證

四川大地震實踐證明,當建筑結構在大地震中要求保持足夠的承載能力來吸收進入塑性階段而產生的巨大能量,因為此時的結構在震中進入到一個塑性階段,容易產生變形。所以,根據這種特點和抗震的要求,多發地震的國家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均要求按延性框架結構進行設計,所以建筑結構的設計必須保證結構局部薄弱區的承載力與剛度,保證了建筑構造的整體性,延性的增加也就提高了變形能力,這樣可以減少地震的破壞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結構布置上,按擴大了的柱端抗彎承載力進行設計,理論上可將柱屈服的可能性減少,保證“強柱弱梁”的設計原則。但因各種原因,如梁的實際抗彎承載力可能增大,高振型使柱中反彎點的轉移等綜合因素影響,要使柱中完全避免塑性鉸是困難的,同時為實現“強剪弱彎”的要求,保證塑性鉸區域的局部延性,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構造措施來保證結構的延性,具體做法如下:

(1)限制軸壓比與縱筋最大配筋率合理的受力過程可明顯提高構件延性,為實現受拉鋼筋的屈服先與受壓區混凝土壓碎的破壞形態,以提高塑性鉸區域的轉動能力,規范限制軸壓比與縱筋最大配筋率,同時對混凝土受壓區高度也提出相應要求。。

(2)限制約束配筋和配筋形式。加密塑性鉸區內的箍筋間距是很重要的一點,為保證“強節點”、“強柱弱梁”、“強底層柱底”和“強剪弱彎”的設計原則及塑性鉸區域的局部延性,有必要加密塑性鉸區內的箍筋間距,這不但可提高柱端抗剪能力,還可約束核心區內混凝土,對縱向鋼筋提供側向支承,防止大變形下縱筋壓曲,從而改善塑性鉸區域的局部延性。

(3)限制材料。拒絕豆腐渣工程的第一關就是把握好材料質量,材料延性對確保構件(結構)延性極為重要。

3.結語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是我國大量存在的建筑結構形式之一,歷年震害資料表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柱端與節點的破壞較為嚴重,其抗震設計中必須滿足“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強底層柱底”等延性設計原則和有關規定。在多層及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設計的實踐中,由于設計人員對規范的理解和掌握尺度上,以及因地因人在結構選型、布置以及計算方法上相互差異較多而對設計產生較多的爭議,抗震設計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鴻晶,宗德玲.關于工程結構抗震設防標準的幾個問題的討論[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3,(2).

[2]陳天虹,李家康,馬曉董.對“高層混凝土結構與抗震”課程教學問題的探討[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5,(1).

[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2008版[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篇(5)

[關鍵詞]七度地震區 框架結構 抗震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73+.3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4-328-1

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而地震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地震區的框架結構設計作為當前減輕地震災害最為有效的措施,在我國地震區的建設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而當前我國框架結構設計人員對抗震設防的理念不是很清晰,設計的規范也不夠嚴格,導致了地震區抗震建筑安全隱患的存在。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對“七度地震區框架結構抗震設計探析”這一課題進行相關的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項目概況

本研究工程屬于某小區的居民樓,該小區所處的位置是七度抗震區,抗震設防的類別屬于乙類,其建筑的總層數為7層,建筑物的長度為53.01m,寬度為16.15m,其建筑的總面積為3856.53m2,占地的總面積為723.12m2,該結構的類型主要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的框架結構,結構設計的使用年限為50年,該設計的基本地震的加速度是0.05g,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是二級[1]。

2七度地震區框架結構體系特點及震害特點

2.1框架結構體系的特點

框架結構體系的主要組成構件有柱、梁,能夠承受水平載荷和豎向載荷的一種承重結構的體系[2]。在進行該結構的設計時,通過合理的抗震設計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發揮結構的良好的延性性能,因此,可以有效耗散地震對結構的輸入能量。框架結構體系的主要特點就是自身的重量比較輕、平面的布置比較靈活。

2.2框架結構震害特點

框架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震害特點主要表現為:柱端形成彎剪破壞,上下柱端會形成水平裂縫或者斜裂縫,有時候也會有交叉裂縫的形成,混凝土的局部會出現壓碎,梁端會形成塑性鉸;框架柱的震害比框架梁重,短柱的災害比一般柱重,柱上端的災害比下端的重,角柱的災害比內柱重;框架梁的震害主要在梁端上發生,梁端縱向鋼筋的屈服會導致交叉裂縫和垂直裂縫的出現;節點處構造措施的不合理以及節點搭接的不合理容易引發框架結構的破壞;柱身的剪切破壞會導致柱身出現交叉斜裂縫的現象,進而導致箍筋彎曲崩斷[3]。

3地震區框架結構設計理念

(1)嚴格要求主體結構的質量。在進行框架結構的設計時,應該要對抗震構造的措施進行嚴格的考慮,以選擇最為合理的承重方案,同時要求上下墻以及縱橫墻的對齊,要按照合理的要求布置樓梯、構造柱、圈梁、窗間墻、墻角等,并對構造柱的澆灌、墻體的砌筑進行嚴格的要求。另外,如果框架結構的墻體出現削弱,應該要進行及時的驗算,并給與相應的加強措施[4]。

(2)保證建筑平面以及立面布置的對稱、保證結構剛度、規則以及質量的均勻。框架結構平面、立面布置的對稱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規則的建筑立面容易導致建筑物應力變形的集中和局部振動過大,而不規則的建筑平面容易導致空間振動、局部振動以及扭轉振動的出現,因此,在進行框架結構的設計時,要規則布置抗側力構件的平面布置,保證豎向抗側力呈現出材料強度與截面尺寸自下而上逐漸減少的均勻變化趨勢。

4地震區框架結構設計要點

4.1重視“強剪弱彎、強柱弱梁、強節點弱錨固”的原則

“強剪弱彎、強柱弱梁、強節點弱錨固”的設計原則可以有效保證建筑物的延性。具體的設計要點是:要求構件受剪的承載力比其彎曲時的實際剪力更大;要對框架節點核心區截面的抗震能力進行驗算,以保證縱向鋼筋有足夠的錨固長度;要保證柱端實際的受彎的承載力大于梁端實際受彎的承載力。

4.2嚴格要求軸壓比、保證安全儲備

對框架結構的軸壓比進行嚴格限制的目的是對框架結構的延性進行控制,一般來說,軸壓比越大,柱的延性也會越差,就越容易發生混凝土柱的脆性受壓破壞。而七度地震區所處的結構是屬于三級結構,根據我國相關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三級結構的軸壓比應該要在0.85以內,因此,對軸壓比進行嚴格的限制可以有效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儲備,同時,結合經濟因素的考慮,一般將建筑物的軸壓比設置在0.80-0.85之間,本工程的軸壓比就是屬于這個范圍之內[5]。

4.3合理設計框架結構的構造措施

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構造措施:

(1)保證柱的截面的高度和寬度在300mm以內,保證圓柱的直徑在350mm以內,保證剪跨比在2以內,保證截面的長邊和短邊的比值在3以內;

(2)保證梁截面的尺寸在200mm以內,保證梁截面的高寬比在4以內,保證凈跨和截面的高的比值在4以內;

(3)柱縱向鋼筋的配置應該要滿足最小的總配筋的要求,應該要對柱箍筋進行加密,以提高柱的變形能力和抗壓能力。

(4)框架節點核心區的箍筋的最小直徑和最大的間距應該要根據柱箍筋加密的相關要求進行采用。

5結語

綜上所述,地震區框架結構抗震設計對地震災害的損失的預防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而七度地震區框架結構的設計理念是嚴格要求主體結構的質量,保證建筑平面以及立面布置的對稱、保證結構剛度、規則以及質量的均勻,其設計的要點是重視“強剪弱彎、強柱弱梁、強節點弱錨固”的原則,嚴格要求軸壓比、保證安全儲備,合理設計框架結構的構造措施。筆者認為,只要相關的工作人員切實做好以上設計要點,就一定能完善我國七度地震區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進而有效減少地震對我國的損害。

參考文獻

[1]曲哲,和田章,葉列平.搖擺墻在框架結構抗震加固中的應用[J].建筑結構學報,2011(09).

[2]陶燁,郭蘭慧,王玉銀,邵永松.多層組合結構住宅的設計與對比分析[J].鋼結構,2011(06).

[3]黃東升,周愛萍,張齊生,蘇毅,范.裝配式木框架結構消能節點擬靜力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1(07).

篇(6)

關鍵詞:地震預警;物聯網: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08-0000-01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泛在網絡的融合應用,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1]。

一、物聯網及其應用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2]。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物聯網用途廣泛,交通、環護、公共安全、家居、消防、工業監測、護理、農業、水系監測、偵查和情報搜集、空間探索、抗震救災等多個領域。物聯網把把一種新一代的網絡充分運用到各種領域當中去,就是把無線傳感器布置到電網、道路、橋梁、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房屋、汽車等各種物體中,然后將這種無線傳感器網絡與現有的互聯網進行很好的結合起來,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充分發揮現有網絡和無線網絡的各自特點,對整個網絡的人員、機器、設備進行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從而使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二、物聯網在地震災區的信息傳播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大地震,地震的發生造成了雅安地區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造成了當地電力和通訊設施的毀壞,尤其是通信的阻斷給抗震救災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如今在物聯網時代,人與物、物與物的時刻相連與動態感知,以及智能決策和泛在應用,使城市減災救助服務工作的重點前移,從災后救助逐步轉移到以防為主的感知預警。可以說這是革命性的轉變,大大減少了災難的發生,從被動應急救助逐步轉向主動的預警防災。物聯網在救災中的應用給災難救援帶來極大的便利。我們所說的物聯網,是將人與物、物與物的時刻連接在一起,并能夠實時的檢測他們之間的變化關系以及及時對所發生的事件進行處理,使得城市地震災區的工作能夠提前做出預警,可以說物聯網的技術對于地震的預警機制的建立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發明,物聯網預警機制的有效建立將會大大減少地震災難對于城市人員和重要財產的破壞程度,從而實現有被動應急救助向主動的預警防災方向轉變。

物聯網在地震預警的應用同樣對于地震災后救援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英國研究者已開始研究使用RFID[3]和傳感器來監控地震中的房屋稱為“自治愈”房屋。房屋墻體中留有一點間隙,墻體中放入一種可特殊材料,這種材料在強壓力之下可以變成一種流體材料。因而一旦有地震發生,墻面受到擠壓的時候,流體材料就會深入墻縫隙當中,這樣大大減輕了強震對房屋墻體的破壞房屋減小了房屋倒塌的幾率,即使是房屋發生偏移,房屋一會完好無損,通過無線網絡收集的數據會用來判別房屋的位置偏移量。而RFID標簽和傳感器可以共同構建一套地震房屋警報系統,通過這一套系統人們可以提前來預警即將到來的地震。而災后的救援工作物聯網技術也會發揮其獨有的作用,在有些地震頻發的國家,物聯網技術應用比較廣泛的是對災后人員的搜救上,大家很清楚傳統的搜集方式就是通過施救人員的逐一排查,對建筑物進行逐一的清理,費事又費力,尤其是對于搶救被困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會大大方便施救人員對被困人員的施救。被困者可以通過內置RFID標簽的手機提供搜救人員自己的具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開營救,為生命贏得寶貴的時間,另外還可以在安全避難所設置RFID,這樣可以起到對避難人員的一個及時的引導作用,使得他們脫離危險區域。而災后的救援工作RFID也盡顯神通,在日本,RFID標簽被貼在避難道路路面上,這樣避難者可以通過便攜設備清楚地知道安全避難場所的具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如果有人被埋在廢墟當中,被困者可以通過內置RFID標簽的手機提供搜救人員自己的具置信息,以便搜救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展開營救。

另外通過物聯網,將地震預警技術與軌道交通互相結合在一起,這樣無線傳感器會實時的對地震進行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和發出預警信息,使得人們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地震災害有一個很好的判斷。最主要的原理就是運用物聯網技術自動在軌道沿線和車輛上布置無線傳感設備,實現對地震災害的實時檢測,及時準確告警,為相關部門應對地震災害提供準確數據和各種決策。在地震監測儀上安裝的無線傳感器,一旦有地震發生,傳感器會馬上向指揮中心輸送信息,并且把傳感器檢測時設定關于地震強度信息,一旦地震級別達到了預先設定的數值,那么系統就會立即發出警報并將地震強度信息發送出去,同時啟動防御系統和防御方案。這樣在地震造成破壞之前,列車會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避免在地震中側翻。指揮中心發出警報,組織乘客緊急疏散,尋找安全庇護場所,這套預警系統可以在地震來臨前半分鐘進行預報,那么這個寶貴的時間增加了乘客應急逃生時間,減少更多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

三、結語

此次四川雅安地震中,在災區大部分地區停水停電的情況下,物聯網的技術平臺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人們通過無線網絡等形式和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勝利提供技術支持。相信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將會在地震災害預防和施救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暉.物聯網標準體系研究與產業發展策略[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0,8:18-21.

[2]黃迪.物聯網的應用和開發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1,2:20.

篇(7)

關鍵詞 建筑結構設計措施 探討

近些年來,四川的汶川地震、青海的玉樹地震以及最近的日本地震都造成了巨大損失,這都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是否充分考慮抗震問題、是否合理的運用了相關的抗震措施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建筑結構中的抗震設計尤為重要。下面分別敘述一下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的措施。

1、 建筑結構中減震措施

減震措施主要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來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消耗地震傳遞給建筑物結構的能量,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損害。不僅可用于新建結構的減震設計,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采用特殊處理之外,還可以借助消能減震裝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對建筑物的作用力,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可用于現結構的抗震加固,在對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礎進行隔震設計時,我們一定要在建筑物沒有動工以前按照隔震設計的措施,完成相應的工作。最遲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過程當中,在建筑物的關鍵部位設置特殊的隔震裝置。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如果想對其進行抗震加固,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辦法,在建筑物的結構上重新添加消能減震裝置。從適用的部位來說,也是很廣泛的,它不僅可以應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結構,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夾層。消能減振技術是用特別設置的機構和元件將地震動的能量加以吸收耗散,以保護主體結構的安全。

2、建筑結構的主要隔震措施

(1) 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

建筑物基礎隔震,主要是對建筑物的基礎部分進行特殊處理,削弱地震時的地震波,從而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傳統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交替鋪上粘土和砂子,或者直接設置粘土或砂子墊層。以前曾經有人以糯米為原材料,在建筑物的基礎部分設置墊層,減少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害。目前在這方面已經有新的進展,以瀝青為原料研究出一種特殊材料,以此設置隔震層效果更好。

(2)基礎隔震

基礎隔震是在基礎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隔震裝置,減小地震動往上部結構傳遞,降低上部結構的地震反應。該種隔震方法適用于體形規則的低層或多層建筑結構,用于高層建筑結構的效果較差(隔震結構延長了結構的自振周期)。基礎隔震包括粘彈性隔震、滾軸(珠)滑移隔

震、摩擦擺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多種形式,隔震裝置有夾層橡膠墊隔震裝置、基底滑移隔震裝置、混合隔震裝置等等。

(3)建筑結構的層間隔震措施

層間隔震是結構隔震與抗震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它是在原結構上安裝由質量和隔震支座組成的耗能減震裝置,地震時,耗能減震機構吸收并消耗地震能委,減小結構的地震反應。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舊房改建,在施工方面具有簡單、易操作的特點。與建筑物基礎部分設置隔震裝置的辦法相比,層間隔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顯,減震的效果可以達到1/10―3/10的范圍。雖然層間隔震的效果不如基礎隔震,但它可利用結構的加層或原結構的隔熱層,做適當的改建而達到減震的目的,簡單易行,隔震裝置采用橡膠支座。在上海,幾棟高層建筑用此方法控制結構的第二振型反應,收到很好的效果。

(4)懸掛隔震措施

懸掛隔震是將結構的全部或大部分質量懸掛起來,使地面運動傳遞不到主體質量,產生不了慣性力,從而起到隔震作用。當地震來臨時,地震的能量不會傳遞給懸掛起來的結構,從而達到減小地震損害的目的。這種隔震方式最常見于大型鋼結構,大型鋼結構總是采用鋼結構懸掛體系,以此隔震。大型鋼結構一般分為主框架和子結構:主框架同―般框架結構:子結構采用索或吊桿懸掛,分布有主要質量,此體系可以有數地隔離主框架和子結構,減少地震作用的傳遞,控制結構的地震反應。地震的能量到達這個部位的時候就會削弱,不至于傳遞到子結構產生慣性力。

3、 建筑物走向設計抗震問題

地震是由于地殼的運動而引起的,與地質結構有非常重要的關系。房屋例塌和震向密切相關。所謂的震向,即地震發生以后,導致房屋震動的方向。因此,我們在建筑物選址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當地地質條件,分析當地地震的震向,讓建筑物的走向與地震震向垂直,盡量避免兩個走向平行。從剛剛發生的四川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實際情況來看,與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的倒塌率更高,與之相反,與地震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就不太容易倒塌。研究發現,與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在地震發生時。隨地震波運動的幅度更大,因此更容易倒塌。

4 、無粘結支撐體系減震問題

無粘結支撐體系是建筑物結構減震體系中最為機敏的一種,在內核鋼支撐和外包鋼管之間不粘結,或者在內核鋼支撐和外包鋼筋混凝土或鋼管混凝土之間涂無粘結漆形成滑移界面。在支撐中段設置外包層,在支撐兩端適當部位露出內核鋼支撐,再用高強度螺栓與框架結構連接,以保證壓力和拉力都只由內核鋼支撐承受。滑移界面的材料和幾何尺寸需要精心設計和施工,以允許內核鋼和外包層之間相對滑動,同時約束內核鋼支撐的橫向變形,防止內核鋼支撐在壓力作用下發生整體屈曲和局部屈曲。在地震發生時,通過內外鋼之間的配合作用而消耗地震能量。但是,這種設計的弊端是在設計和有關部件的計算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在這個體系中,建筑物的重最主要由內鋼來承擔,外鋼主要起到配合和輔助作用,還可以防止內鋼彎曲變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 新版天堂在线www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永久免费看|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免费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妓女|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欧洲mv日韩mv国产|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日韩少妇人妻vs中文字幕| 中国xxx农村性视频|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人人妻在人人|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老妇女| 华人黄网站大全| yy111111少妇影院|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无码精品电影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观看 | 成人爽a毛片免费视频|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中国浓毛少妇毛茸茸|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女人让男人桶30分钟| 美女裸体a级毛片| 露脸内射熟女--69xx|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