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管理學基本概念與知識
時間:2023-12-28 16:14: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學基本概念與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學科體系上,行政法被稱為動態的憲法,二者之間的緊密關系自不待言。同時,行政法與民法等私法之間的關系也并非“井水不犯河水”,相反,公法私法化與私法公法化,是現代法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私法原則與規范在行政法中進行適用就有了較大的空間[2]。因此,法學專業的行政法課程教學往往以這些課程為基礎。盡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并非和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完全一致,但是沒有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公共管理類的學生學習行政法學課程可能會造成囫圇吐棗、似懂非懂的不良后果,開設行政法學課程的目標恐怕也就難以達成。當然,一些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開設了《法學導論》或《法律概論》等課程,普及了最基本的法學知識,這為行政法學課程的教學奠定了一定基礎。不過,《法學導論》等課程一般只有兩個學分,且其內容十分豐富,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其知識的獲取量并不一定非常理想。故而在行政法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課程中的一些基礎知識做適當的補充,例如,講授“行政法律關系”,那么有必要講解什么是法律關系;講授行政法學的學科性質,有必要對什么是公法?什么是私法?其劃分標準是什么?等內容做簡要闡述;講授行政賠償的歸責原則,有必要說明什么是歸責原則,以及解釋它與民法侵權賠償的歸責原則有什么區別。當然,由于課時的限制,在講解這些基本法律知識時要做到適可而止,沒有必要做過多的理論上的追問。在此,有些人可能認為,由于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定位決定了該專業的學生并不是為了進行法學理論研究,所以,行政法學課程教育應更注重理念的培養。筆者對此不敢茍同,正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于理論學習,如果僅知曉“果”,而對“因”一概不解,我們很難想象公共管理類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有效地運用理論,尤其是對那些進入公共組織部門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二、注意基本概念的闡述
任何宏達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的,行政法學自不例外。筆者在講授行政法學的課程中,常常有學生向我抱怨該課程的概念太多、太繁雜。但是,如果不掌握基本概念的內涵,就無法準確理解相關法律法規。筆者認為,闡述行政法的基本概念,應注意如下兩個問題:第一,適當培養學生的法學思維。公共管理類的其他課程也會涉及大量概念,但相比而言,諸如公共管理學、非營利組織管理、行政倫理學等課程比較“年輕”,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等課程在我國產生的時間不過是十多年或者是近幾年的事情,所以,這些學科的研究范式尚不成熟,許多概念的界定不同教材常常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內容甚至還存在較大偏差。比如“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非營利組織”與“第三部門”、“電子政務”與“電子政府”,這些概念組是否存在差別,是有不同觀點的。再比如公共事業管理到底包括哪些具體的方面,亦是眾說紛紜。故而,很多時候,對這些概念的講解,教師除了表達自己的主張,恐怕更多是依據學界權威的觀點。然而,行政法學的概念更加講究其精確性,其原因:一是行政法學作為一個學科在世界范圍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盡管與民法、刑法相比還稍顯稚嫩,但基本概念還是較為成熟的;二是行政法中的許多概念有法律上的依據,比如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復議等概念法律做了明確界定,有些概念如行政行為、行政征收、行政賠償等,法律雖無明確界定,但這些概念的界定必須緊密結合相關法律,在法律文本的框架之下進行闡釋。所以,對行政法的一些概念,必須逐字逐句的講解,如行政主體的概念,主體要素、權力要素、責任要素,缺一不可。第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其他一些課程如公共管理學與行政法學有許多類似的概念。如行政機關(構)、行政處分、行政行為、行政程序等,但是在不同的學科語境下,它們的差異性卻非常明顯。例如,在公共管理學看來,行政機關與行政機構在用詞上并不需要做過多的區分,行政法學對這二者的區分卻非常明顯。前者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后者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成為行政主體。再如行政行為,在行政法學視域內,其主體既可能是行政機關也可能是被授權的組織,而公共管理學只會將其視為行政機關的行為。可是就行政行為的內容而言,行政法上的行政行為僅指產生法律后果的行為,公共管理學上的行政行為則包括行政機關作出的所有行為,且不會注重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的區分。其他類似的概念還有法規與規章、行政許可與行政審批、行政賠償與行政補償,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并不做太多的區分,講授行政法學課程時,任課教師卻有必要對這些概念進行梳理。
三、注重案例教學與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
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法學知識的薄弱,決定了在講授行政法課程時必須要做到通俗易懂。倘若教師滿課堂的理論分析,其場面可能是“教師臺上唾沫橫飛、學生臺下昏昏欲睡”。當然,這不是指理論講解不重要,恰恰相反,上文一直強調理論講解的重要性,而是指必須以大量的案例來支持理論分析。在“行政國”時代,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政府的影響,行政法學強烈地體現了實踐性的一面。因此,“行政法案例就成為支撐行政法學科的基點,作為以這個學科之狀況為依據的教學活動就不能離開行政法案例。”[3]行政法學的任何一個知識點都可以舉出大量的案例或事例。而且,行政法案件也是當下新聞媒體經常播報的內容,高質量的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欄目,對一些行政法案件的剖析具有較高的水準。同時每期節目時間也比較適合課程放映,并且發達的網絡為我們獲取這些資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案例教學,既可以使理論知識生動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吸收,還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發現法律文本與實踐執法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并反思今后立法或執法應注意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與良好的公民德行。當然,作為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行政法學的教學還應該讓學生參與其中。囿于硬件設備和學生法學知識的不足,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不太可能組織起類似于模擬法庭的活動,但也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發言。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鼓勵實踐性教學,行政法學安排了0.5個學分的實踐教學課程。為此,筆者采用了案例討論的方式來實現實踐性教學。具體做法是,由筆者提供行政法方面的事例并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課前準備時間,2至3位學生一組,課堂上的事例分析時間限定為15分鐘,之后再由其他學生提問進行五分鐘時間的討論。每次課結束前我對學生表現、存在問題做簡單的點評。坦誠地講,由于課時的限制,整個實踐性教學的過程安排非常緊張,以至于常常需要提醒學生注意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揮。但是,從總體上看,學生的表現是令人滿意的,有的可以說超乎了我的預期,比如有的學生對案例的梳理非常細致,較好地把握了案件的核心要點;還有的同學結合公共管理學的知識,從國家宏觀政策出發,立足于行政法的理論,得出頗為新穎的結論。盡管一個學期只有8個課時,無法給予學生太多登臺講演的機會,但與學生的私下溝通得知,他們在分析案例、準備講演課件的過程中有實質性的收獲。
四、突出公共管理的學科背景
眾所周知,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法學的共同研究對象,作為兩個學科,二者存在一定的功能劃分,即“行政法屬于法學的一個領域,其主要課題是提出對行政的規范性要求……而行政學則是要分析行政的組織與功能的實際情況,闡明其相互關系、作用方法、存在條件,其對象涉及行政運行于行政環境”。[4]258-259但非常遺憾的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法學之間長期以來缺乏有效溝通,形成了很強的學術壁壘及相互對峙的“兩面理論”,后果是二者的距離越來越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學者認為法學方法應當單獨應用,以其他社會學科豐富行政法不符合研究領域的劃分原則,導致方法合成主義[5]106。在法教義學的影響下,行政法以法律解釋為主要方法,對現行法律進行描述,對法律概念———體系進行研究,進而提出解決疑難法律案件的建議。按照這一要求,多數教師在講授行政法學時的主要任務即:對有效法律的描述;串聯法律之概念體系,提供建議以解決法律案件的問題。其中核心問題是法律解釋的方法與技術。但這樣的教學方式永遠使我們無法告訴學生什么是最好的行政政策,什么是理想的政治圖景[6]。事實上,“每一種行政法理論背后,皆蘊藏著一個國家理論。”政府系統本質是它運作其中的社會的一種宣示,只有將行政法植根于它存在其中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歷史背景下,這樣一種方法才可以確保我們對行政法性質的探究牢牢扎根于各個時代的現實之中。因此,“公法只是一種復雜的政治話語形態,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論證的延伸。”[7]31而且,近十年來,行政法的發展充分展示了它的寬容性與創新性,固守行政法傳統研究“陣地”與研究方法的學者也越來越少。相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鼓吹行政法政策學,探索每一個行政法案例背后的制度因素。如我國臺灣學者葉俊榮教授所提倡的“三層次分析法”,既強調傳統的請求權基礎的分析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又重視私權救濟的分析過程中的背景因素,將解決個案的智慧回饋到制度層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案例背后所隱含的政策問題以及推動的策略考量[8]42-43。在我國大陸,知名行政法學家章志遠教授亦是這一分析方法的鼓吹者與實踐者,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且全球治理與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為行政法的發展提出了眾多挑戰,也為行政法的創新提供了大量的現實素材。“行政法學的知識體系日益開放,傳統屬于公共行政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知識元素被有序呈現在行政法理論框架之中,多學科知識在行政法學中日益累積。”[9]公共管理(行政)學、政治學是公共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等是公共管理專業的選修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擁有比法學專業學生更加寬泛的知識背景,這應該成為該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學習行政法的有利條件。而教師的任務則是在課堂上充分挖掘與行政法理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公共管理理論、政治學理論。比如,在講解行政法的產生背景、發展趨勢時,必須用政治學的國家理論、民主理論來闡釋;講解我國行政法基本原則與西方國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比較時,必須結合各國的政治體制安排;在講解為什么存在行政立法時,在列舉行政法理論的一般觀點之后,可以再運用政治經濟學的“交易成本”理論作出適當分析;在講解行政相對人、行政程序等問題時,有必要結合民主理論來分析公民參與的必要性;在講解行政委托、行政授權、行政合同等問題時,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民營化”則是不可繞過的內容;在講解行政給付時,就不能不提及服務型政府理念;講解行政許可的立法背景、行政許可的作用時,有必要從政府管制與政府尋租等視角切入;在講解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的設置權的立法安排時,不能不從我國中央與地方關系說起,等等。在行政法學課程教學中,適當凸顯公共管理學的學科知識,能夠把行政法融入到公共管理的學科框架之中,不至于使學生產生“法學”與“管理學”是兩張皮的感覺,進而學生對行政法理論的理解也會更加容易。
五、結語
關鍵詞 公共管理碩士 系統科學 復雜系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公共管理碩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縮寫為MPA)是為適應社會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要求而設立的,其培養目標是為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培養德才兼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管理人才。課程設置在MPA教育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利于學員知識結構的構建以及指導學員的工作實踐。我國MPA課程設置尚處于初步完善階段,課程結構一般分為核心課、選修課、社會實踐與研討。本文討論了面向MPA開設系統科學選修課程的必要性及意義,并介紹了國防科技大學在開設相關課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1 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必要性與意義
MPA專業學位教育的學科基礎是作為公共部門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領域的公共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是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公共管理活動,是研究公共管理機構的組織機構設置、管理過程、管理手段、管理效能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隨著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發展,公共管理問題日益復雜,其理論和實踐都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①
公共管理研究對象復雜是公認的,而且其研究重點、范圍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有學者形象地將其比喻為“變形蟲”。②單一學科、簡單還原論的方法是難以滿足公共管理科學這種“變形蟲”式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圍繞社會公共事務的解決,研究者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整合來自各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包括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數學、統計學、運籌學、未來學和系統分析等。多學科交叉與方法融合始終伴隨著公共管理的發展,非還原論研究策略也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目前對方法的關注主要來自統計學、數學、管理學等其他領域的研究者。當以復雜系統為研究對象、方法論研究為特點的系統科學發展并日益受到其它研究領域關注的時候,公共管理學相關的研究還不多見,也不十分系統,這樣的情況在國內尤為突出。③④
系統科學是一門研究事物整體的學科,是一門從事物整體性的角度觀察世界、研究事物、認識問題的學問,是人類對于系統規律認識的總結。⑤系統科學作為橫斷學科,比一般的交叉學科如生物物理等涵蓋的范圍更寬。系統科學把事物看做系統(物理系統、化學系統、生物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大量實際經驗的基礎之上,總結出人類認識、描述、設計、管理、控制系統的一般性的理念、方法與具體步驟,是各門學科的方法論和基礎。系統科學以系統論為哲學基礎,一般系統學作為基礎理論,運籌學、控制學、信息學等為基本方法,以系統工程為工程技術,為人類從整體的觀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和技術方法。
面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各國的高等學校都在進行教育改革,探索如何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加強通才教育,提高學生的思維素養,重視文理相通,擴展學生的視野,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MPA學員作為政府部門以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的高級管理人才,除了學習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還非常有必要學習系統科學這類通識性選修課程,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面:(1)系統科學的思維。通過系統科學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MPA學員從整體出發、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的系統思維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2)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系統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得MPA學員掌握構建、管理、運行公共組織以及合理高效處理公共事物的方法。(3)系統科學的工具。通過系統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得MPA學員掌握相關系統建模、分析、仿真的工具。
2 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教學實踐
國防科技大學是在錢學森倡導下在國內最早開設系統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遵照錢老的專業建設思想和規劃,經過20多年建設和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教學科研成果。⑥依托相關學科優勢,作為全國首批試辦MPA的院校之一,國防科技大學自2001年招生以來,開始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不斷探索、積極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員熟悉系統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重點掌握動態系統理論、自組織理論、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復雜網絡理論以及系統工程方法論,使學員具備初步運用系統思想、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中的復雜系統問題的能力。
2.2 教學內容
按照錢學森提出的系統科學體系結構,系統科學可分為“三個層次一座橋梁”,其中系統學為基礎科學層次,信息學、運籌學、控制學等為技術科學層次,系統工程為工程技術層次,系統科學哲學為連接系統科學與哲學的橋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如下。
第一講:系統科學的基本概念。
重點介紹系統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包括系統的分類、結構、行為、功能、狀態、演化;系統科學的概念及內涵;系統科學的體系結構。
第二講:系統科學的發展歷程。
主要介紹古代系統思想的萌芽;近代科學中的系統思想;現代系統科學的興起與發展;系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三講:系統學基礎理論。
主要包括確定動態系統理論,包括軌道、暫態和定態解、軌道穩定性與結構穩定性;隨機動態系統理論,包括隨機過程與隨機漲落、主方程與福克普朗克方程;自組織與他組織、序的概念與內涵;靜態有序、動態有序;耗散結構與協同學;自組織理論的應用等。
第四講:復雜適應系統理論。
主要介紹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基本概念,包括Agent及其相關概念,包括聚集、非線性、流、多樣性、標識、內部模型、構筑快;復雜適應系統的基本觀點,即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復雜適應系統的主要特點。復雜適應系統整體建模方法,包括刺激響應模型,包括規則的表示、適應度的修改與確認、新規則的產生;回聲模型,包括資源、位置;復雜適應系統軟件平臺等。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人工生命等。
第五講:復雜網絡理論。
該部分內容主要有復雜網絡的結構屬性,包括度分布、小世界性、積聚性、度關聯性;復雜網絡的結構模型,包括規則網絡模型、隨機網絡模型、小世界網絡模型、無標度網絡模型。復雜網絡同步動力學、復雜網絡傳播動力學、復雜網絡交通動力學、復雜網絡抗毀性等。
第六講: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
控制、控制論、控制系統;控制的任務,包括定值控制、程序控制、隨動控制、最優控制;控制的方式,包括簡單控制、補償控制、反饋控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度量、信息的傳遞;信息論的概念、信息論的歷史、信息論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運籌學的概念、運籌學的發展、運籌學的分支。
第七講:系統工程概述。
系統工程的基本概念及發展歷史,系統工程的基本方法等。
第八講:系統工程案例。
系統工程發展史上的典型案例,以及當前國內外的熱點大工程項目等。
2.3 教學方法
理論、技術、方法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MPA教育質量與效果的重要保證,其中理論、技術與方法是核心,實踐是理解消化理論、技術、方法的重要途徑。系統科學是一門理論性、技術性都很強的課程,甚至被學員戲稱為“MPA的哲學課”和“MPA的數學課”,很容易陷入“聽不懂、沒有用”的尷尬境地。
考慮到MPA學員哲學、數學基礎普遍較差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案例驅動的教學方式,除了第一講、第二講以理論講述為主外,本課程教學內容均以實際案例作為入手點,通過案例引出理論、技術、方法,通過理論、技術、方法歸納總結實際問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例如,第三講動態系統理論我們從計劃生育政策講起,第三講自組織理論我們從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區別講起,第四講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我們就從股市震蕩、大規模講起,第七講系統工程我們就從三峽工程講起。
此外,我們還引導學員結合現實世界中的熱點問題利用系統科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思考和討論。例如,我們在課程中討論了“從系統科學角度看中醫”、“從系統科學角度看風水”、“從系統科學角度看科學發展觀”、“從系統科學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機”等等。同時,我們還鼓勵學員結合自己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去理解和認識系統科學,并把它作為開卷考試的論述題。
3 結束語
MPA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學位教育,為培養我國公共管理領域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開辟了一條新路。但同時也應看到,MPA教育在我國尚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時期,特別是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尤其薄弱。為此,必須不斷進行教育創新,以促進MPA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探討了面向MPA學員開設系統科學課程的必要性及意義,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介紹了國防科技大學開設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希望與廣大從事MPA教育的工作者們一同探討。
注釋
① 查爾斯?藍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進展[J].公共管理學報,2006(2):60-69.
② 劉霞.公共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趨勢[J].公共管理學報,2004(2):38-43.
③ 杜海峰,李樹茁,朱正威,白萌.公共管理與復雜性科學[J].浙江社會科學,2009(3):13-20.
④ 朱正威,杜海峰,李樹茁,白萌.公共管理中復雜性科學研究的進展與展望――以農民工流動研究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09(4):114-119.
1.核心基礎地位
我國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審核授予學位的學科、專業范圍劃分的依據。同時,學位授予單位按本目錄中各學科、專業所歸屬的學科門類,授予相應的學位。在目錄中,旅游管理是屬于管理學學科門類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因此,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學學位。
旅游管理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學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于1979年開設旅游專業,隨后,南開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學校也相繼開設相關專業。時至今日,幾乎每個本科院校均開設了旅游學科的相關專業,旅游專業一度被看成熱門專業。但是,直到上世紀的90年代初,旅游專業名稱還不統一,全國各地出現了諸如:賓館管理、風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歷史與文化等各種稱謂,畢業生最后拿到的是經濟學、文學、工學等學士學位,1998年以前畢業的旅游專業碩士拿到的是經濟學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從1998年開始,把旅游學科統一劃歸到管理學門類,國內與旅游相關的專業開始重視“管理學”課程的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生與博士生入學考試幾乎都把“管理學”列為考試課程,因此,“管理學”受到旅游專業師生廣泛重視,而成為旅游學科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
此外,從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可以發現,四年制本科教育中開設的核心課程中屬于管理類的還有:“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區管理”、“旅游市場營銷”等,即管理類的課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學”在旅游學科中處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學好“管理學”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2.開設目的與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多門核心專業課程都屬于旅游企業管理類課程,因此,這些課程開設的前提是學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學知識作為基礎。旅游管理專業本科開設的“管理學”,又稱為“管理學原理”,主要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開設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應用這些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為將來進入社會、參加實際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礎。
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涵蓋多方面的內容,同時又處于不斷發展與變化之中,因此,要求學生能比較系統地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學基本框架和知識體系,培養管理思維,鍛煉其應用管理學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學習“管理學”現狀分析
1.“管理學”的多科性特點與學生的學習階段不匹配
“管理學”的內容包括經過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對各類管理活動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學”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從“管理學”與許多學科(經濟學、數學、工程技術學、心理學、生理學、行為科學、運籌學等)的相互關系來看,它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需要綜合利用上述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學”具有多科性或綜合性特點。
“管理學”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是后續專業課的先導課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開設。這個學習階段的大學生剛剛踏入大學校門一個學期,可能還沉浸于考上大學的沾沾自喜中,學習缺乏計劃,自學能力不強,沒有養成良好的大學學習習慣。然而,“管理學”涉及多種學科知識,剛上大學半年的大學生不可能掌握這些知識,因此,學生普遍反映其綜合性強,不容易學。
2.“管理學”特點的一般性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錯位
“管理學”作為一般管理學,區別于“宏觀管理學”和“微觀管理學”,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動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礎理論學科。因此,“管理學”是各門具體的管理學科的共同基礎,具有一般性特點。由于“管理學”的內容以基礎理論為主,案例分析為輔,因此,盡管學生們知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注:老師一開始就告訴學生,“管理學”是旅游管理專業碩士生、博士生入學考試的必考課程),但是,由于基礎理論部分占的比例較大,因此,不適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學法。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學生感覺管理學枯燥,難以理解。
3.“管理學”特點的實用性與學生管理實踐不足的矛盾
“管理學”以基礎理論知識為主,主要講述管理過程的基本原理與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結合身邊的客觀現實去認真思考,則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處于某一個管理系統中,該管理系統是按照管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和方法建立起來的,只是我們缺乏管理思維而不善于發現而已。因此,管理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但是,剛入大學半年的大學生不但缺少多種綜合知識,而且缺少管理實踐,所以,根本沒有管理思維。此外,他們對自己所屬的旅游管理專業僅接觸了半年時間,專業方面的知識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學”課程實踐活動不宜在旅游企業中長期開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業中開展實踐活動,學生會說和旅游企業無關而沒有興趣。
三、教學改革思路
“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較強的課程,但是由于其開設的時間較早,學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認識和對旅游管理知識體系的整體理解,因此,一般在課程學習前期興趣濃厚,后期則興趣減弱,熱情降低。作為任課教師,應在這門課程的整個教授過程都引導學生保持高漲的熱情,比較深刻地理解管理學原理和規律,培養管理思維方式,避免出現不少旅管高年級學生后悔當初沒有認真學,現在意識到重要想再跟著一年級學生重學一遍的情況。筆者結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學”教學經驗,從以下幾方面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1.耐心細致,適當補充相關學科知識
由于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時間較短,管理學又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心理學、市場學、統計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知識,這個階段的大學生根本不具備這些知識。而且,他們對旅游管理專業方面的知識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還沒有養成課后自學的學習習慣。因此,要求教師循循善誘,耐心傳遞包括學習方法、相關學科知識和專業知識等在內的各種知識,彌補因該課程開設時間早給學生造成的綜合性強、難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論講授為主,案例教學為輔
鑒于該課程的理論性強,學習者是一年級學生,缺乏相關的各種知識與對管理活動的感性認識,因此,課堂教學應以理論講授為主。在課程學習早期,教師應放慢速度,深入淺出,多用通俗語言和學生熟悉的身邊例子來講解,讓學生感覺管理學不難理解,使其盡快熟悉相關的管理原則與理論,形成管理思維習慣。在課程中后期,可適當加快速度,精講難點重點,增加課堂討論的時間。例如,對于組織部門化基本形式之間的比較這個教學重點,教師僅對職能部門化、矩陣型結構等精講,然后,設計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種部門化的應用對象是什么?對應于現實社會哪些組織中的部門劃分?一個組織能否獨立使用某種形式進行部門劃分?等等。這樣,課堂教學就把單純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學生為兩個中心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其辯證思維能力。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理論聯系實際,在課程中后期適當引入案例教學。具體可通過分析知名成功企業與旅游企業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管理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3.主次分明,增加學生的管理實踐
報考專升本層次的成考生,如果選擇的是理工類專業,參加全國統考時,除政治、外語2門公共課外,還要加考高等數學(二)。從現行大綱的復習要求看,高數(二)要求考生掌握高等數學、概率論初步兩部分內容。
高數(二)的復習考試大綱適用于經濟學、管理學及職業教育類、生物科學類、地理科學類、環境科學類、心理學類、藥學類(除中藥學類外)6個一級學科的考生,是報考這些學科的考生復習備考的指導。
相關輔導老師介紹,從大綱規定看,考生具體復習考試內容共有極限和連續、一元函數微分學、一元函數積分學、多元函數微分學、概率論初步5類內容。
考生要對不同部分的內容做相應程度的掌握。其中,對“高等數學”部分中的極限和連續、一元函數微分學、一元函數積分學和多元函數微分學部分,以及“概率論”部分中的古典概型、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其數字特征等內容,要了解或理解其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復習時,考生還要注意各部分知識結構及知識的內在聯系,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和運算能力。同時,還要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判斷和證明,準確計算,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從高數(二)試卷內容比例來看,一元函數微分學和一元函數積分學兩部分所占比例較大,分別為30%和32%,考生復習時可重點加強這兩部分。在一元函數微分學部分,考生要了解導數的定義、左導數與右導數等概念,掌握導數的四則運算法則與基本公式,掌握復合函數、隱函數、對數等的求導方法及其他內容;在一元函數積分學部分,考生要掌握不定積分、基本積分公式、換元積分法等知識,同時要掌握定積分的概念、性質及計算等知識。
關鍵詞:管理學原理 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效果 管理思維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種管理實踐
理論源于實踐,管理理論是管理實踐的升華。《管理學原理》是關于一般性的管理問題的科學,傳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論和實踐,可應用于不同部門的管理活動。教師的課堂教學無疑也是一種管理實踐活動,如果教師能夠將管理理論默化于教學行為中,自覺地用管理思維管理課堂教學過程,不言而喻,對提高教學效果將大為有益。做為教授《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師,教學效果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積累的關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課程要傳授給學生的理論同時也應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本質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論能否與管理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是檢驗教師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實踐方式。
簡言之,管理思維就是用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規范管理行為的心智活動,是有意識地應用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管理實踐的系統思考活動。要用管理思維管理課堂教學過程,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過程中管理的基本問題。管理學教材中對管理有不同的定義,我國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義是: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組織內外環境的約束下,運用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組織的資源,協調他人的活動,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問題,從《管理學原理》課堂教學的視角分析這些基本問題,是在教學中確立管理思維的起點。
課堂教學過程中管理的基本問題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個內涵要點,分別是管理的主體、管理的客體、管理的職能、管理的載體、管理的環境和管理的目的。這六個內涵要點又可稱為管理的基本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問題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幾個方面。
1.誰是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主體
管理者是管理活動的發起者和執行者,是承擔著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的組織成員,是管理的主體。傳統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訴別人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做的組織成員。現代組織結構、管理活動和管理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的屬于管理者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職位中,例如在目標管理及團隊管理方式中,在學習型組織這樣的組織形式中,所有的組織成員均參與制定計劃和制定決策。據此,現代管理者是承擔著協調與整合職責的組織成員,他們最主要的工作是協調組織的人財物力資源,整合他人的行動,達到與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目標的目的。無論從管理者的傳統含義還是現代含義來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是管理的主體,承擔著協調與整合課堂教學過程的職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不是管理學意義上的管理,所以學生不是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主體。
2.誰是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客體
管理學概念中所蘊含的管理的客體是指組織的各類資源,即管理活動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關系資源、時間資源。其中除財力資源外,《管理學原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都會涉及到。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學生,與其他資源相比較,人是一種特殊的客體。課堂教學過程的目標是否能夠達到,學生起著主導作用,是轉化其他教學管理客體的關鍵性資源。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教育“雙主體”論中認為,學生是學的主體。課堂教學過程管理中的物質資源以教材和教學手段為主;信息資源則為教師要所要傳授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關系資源不可忽視,教師做作為課堂教學管理過程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協調好與教學管理最主要的客體——學生的關系,在特定的課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為有效,是教學方法研究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保證,也是教育“雙主體”論探討的主要關系。當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種資源時,就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3.《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內容特征是什么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客體。《管理學原理》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一般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是一門系統地研究管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目前國內外的《管理學(原理)》教材一般圍繞管理過程(職能)形成課程體系主線,在介紹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按照管理過程來展開相應的內容。對初涉管理學知識的大學生而言,這門課程的具體特征可概括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內容的廣泛性,以及原理與實踐的關聯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來解釋基本原理,學生必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所涉及的內容是廣泛的,不僅要求教師有管理方面的足夠知識,還要求教師涉獵人文、社會、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識領域,根據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自如地運用學生已有的最恰當的知識來解釋抽象的管理理論,將管理理論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實踐之中,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能動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應用性和實踐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課堂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案例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學與課堂教學舉例的區別在于,舉例是為了說明原理,案例是為了考察學生對原理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
4.教師要具備怎樣的技能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主體,要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客體之一——學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課堂教學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說,教師是通過學生來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的技能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學者孔茨將管理技能概括為三種,分別為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來,技術技能對基層管理者最為重要,人際技能對各層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對高層管理者尤為重要。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管理者的教師,根據《管理學原理》課程內容的特點,應當集三種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時具備三種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5.如何界定課堂教學管理過程的范圍
管理活動要利用管理職能來實現管理目標。管理的具體職能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又稱為管理過程。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課之前,首先由計劃職能開始,課程教學計劃和相關教學文件在上課之前就要完成。課堂教學過程管理中的組織職能體現在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過程等方面。領導職能的兩個重要方面是溝通和激勵。溝通首先是師生間的信息的交換,教師怎樣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即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定位問題;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管理的主體,如何將“雙主體”理念體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領導職能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此外,教師在具備前述三種技能的基礎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對學生能產生個人影響力,有助于溝通和激勵措施更好地發揮作用。控制職能貫穿于課堂教學管理過程的始終,作為課堂教學管理過程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的控制職能,主要包括上課之前的教學資料的教學計劃積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時控制最為重要,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無論是“互動式”、案例教學、討論式、情景式、游戲式或其他形式,沒有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的控制和協調,都可能演化成圖有虛名的機械過程。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新設計教學過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環節。
6.課堂教學過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的目標。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的目標是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具體為:了解和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過程;了解現代管理實踐變化與理論發展進程,理解管理問題的特點,體會管理思維方法;聯系實際,學習必備的觀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鍛煉發現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管理過程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分工協作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的目標。引領學生一起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是教師作為管理者的職責,教師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進度和效率而不講求教學效果。
提高《管理學原理》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
1.準確把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角色定位
從管理組織的變化和管理者現代定位看,與傳統的管理者不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的管理者起著協調與整合管理客體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團隊成員,是一個協作者,處于協作的軸心位置,成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引領者、啟示者,而不能充當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師應當其沖地培養學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協作性的團隊意識,通過營造團隊學習的氛圍,將管理學原理的精髓潛移默化到學生的學習行為之中,與通過說教的方式讓學生接受某個原理相比較,起到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形成是的一種自然的自主行為。
2.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完成教學任務必須喚起學生的內心互動,通過學生轉化課堂教學內容,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在初涉《管理學原理》課程的學生看來,教學內容似乎沒有什么難度,一看就懂,用不著怎樣學習。教師如果不能起到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的啟示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去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學生會產生教師無用的感覺,產生諸如“即學就忘”、上課“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消極心態。第一節《管理學原理》課最為重要,教師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用最恰當的技能闡述管理學的基本問題,讓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學習本門課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識和原理,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3.研究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相容性
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過程由備課開始,課堂教學方法是備課時在確定的重要內容。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選擇不同教學方法;針對同一教學內容,則應當設計幾種教學方法從中選擇優。有的教學內容需要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有的要在教學過程中發起討論加深理解;還有的需要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或尋找案例來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學方法闡明相對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的統一性
教師定位于課堂教學團隊中的一個成員,職責是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確了以上三點后,教師的管理技能還要與學生的特點、素質及知識水平相適應。教師必須熟悉管理學專業知識,但這只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如果教師不具備得當的人際技能、不善于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學生溝通,不能深入淺出地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可能產生的效果是“陽春白雪,和者蓋寡”。教師的概念能力表現為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讓學生感到“眼前一亮”,啟發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產生舉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維,真正體現“學高為師”的教師風范。因此,從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相統一的角度分析,與專業知識相比較,方法和思想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樣從自己的“一桶水”中給學生倒出來一碗,并讓學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觀察課堂教學的情景因素并適時調整教學方法
根據課堂教學的情景因素調整教學方法、適時管理課堂教學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維。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計劃并已選擇好的教學方法只是一個框架和思路,不能機械性地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師生間的適時互動具有不可重復性,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在教與學中產生“靈感”,都會在彼此的互動中產生“頭腦風暴”,都會有情緒的漲落變化。教師事先計劃并選擇好的教學方法是事前行為,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不可能預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變化、或調節的情景。教師要觀察課堂教學的情景因素,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響應程度、學生的表情等,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有意識地管理課堂教學過程,在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靈活利用教學方法,處理好與學生間的交互關系。這就是管理中的權變理論之精髓。 參考文獻:
王續琨,劉世玉.管理思維與管理思維學[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第七版)》[m],孫健敏,黃衛偉,王鳳彬,焦叔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喬穎麗,《管理學原理(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考試大綱是針對某一門課程制定的,用以規定該門課程考試的方法、內容要求、考試題型及試卷結構的一種指導性和規約性文件。考試大綱應在該課程開設之前制定完畢,在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特定的渠道向學生。
考試大綱是規范考試方法和內容的重要教育文書,它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是教育管理部門對考試進行有效管理的手段。考試大綱一經管理部門批準,就具有法規的性質,不得任意更改和違反。第二,它是教師命題的基本依據。在什么范圍內命題,命題的難度有多大,包括那些題型,各種題類所占的分數比例等,大綱中都有明確的規定,教師命題必須按大綱的規定執行。第三,它是學生考前復習的指南。一門課程的內容浩如煙海,復習必須有一個重點范圍,否則很難抓住要點,有了考試大綱,學生復習就避免了盲目性。
(二)考試大綱的特點
1.法規性
考試往往是決定人生道路的大事,必須做到科學、準確、公正,不可輕視,它需要法規予以規范。可以說,考試大綱就是考試的法規,如果沒有它的約束,考試很可能出現隨意化的情況,例如考試內容選擇不當,考試難度把握不準,考試結構搭配有誤等等。而考試大綱一旦頒布實施,就會對該門課程的考試起到長期的約束和指導作用。
2.指要性
考試大綱并不是教學大綱的重復,更不能照搬教材內容。它是根據教學大綱對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提出的要求,專門針對該門課的考試制定的指要性文件。考試方法、試題類型、試卷結構等,自然無需多話,三言兩語便可說清。但有關考試的內容要點的提示,卻涉及廣泛,必須在詳略上準確把握。原則上,只點出重點掌握哪些問題,一般掌握哪些問題,了解哪些問題即可,這就是所謂的指要性。
3.科學性
科學性體現在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兩個方面。首先對考試內容的規定要科學,重點章節、重點內容把握要精準。其次對考試形式的規定要科學,采用哪些題型,主觀性命題和客觀性命題各占多大比例,試卷結構如何安排,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根據之上。
(三)考試大綱的寫作
1.標題
一般由專業名稱(或年級名稱)、課程名稱、文體名稱三部分構成標題。
2.正文
第一部分是考試方法和考試時間。具體包括考試是開卷還是閉卷,是筆試還是面試等。考試時間以分鐘或小時為單位。
第二部分是考試的基本要求。概括寫出要求學生了解本課程基本概念,系統掌握本課程的理論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學的本課程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考試內容和要求。這部分最為重要,篇幅也最長。要把課程主要內容分為若干單元,分別予以表達。就一個單元內部而言,要點出重點掌握哪些要點,一般掌握哪些問題。
第四部分是考試題型和試卷結構。題型常見的有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解詞題、簡答題、分析題、論述題、證明題、計算題等,針對本課程特點選擇若干類型。試卷結構是指各類題型所占的分數比例,用百分比加以表述。
3.頒布大綱的單位署名
頒布大綱的單位署名,可在標題之下居中,也可在正文之下偏右。
【 例 文 】
企業管理專業《管理學》考試大綱
一、考試方法和考試時間
管理學考試為筆試,考試時間為2小時。
二、考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學生了解管理學的基本概念,系統掌握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學的管理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考試內容與要求
1.企業與管理
重點掌握:組織及其要素、管理的概念及一般特征、企業管理的性質、系統理論的若干啟示。
一般掌握:企業及其特征、企業管理的內容、系統的特征。
了解內容:系統及其類型、系統的結構的功能、改革中的社會主義工業企業。
2.管理理論的歷史演變
重點掌握: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梅奧的結論與人際關系學說、決策理論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
一般掌握:韋伯的科層組織理論、從人際關系學說到行為科學、社會系統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對現代管理理論的思考。
了解內容:照明經驗、梅奧的參與與繼電器試驗、訪談計劃、繞線試驗與非正式組織、工廠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3.經營條件研究
一般掌握:經營環境研究的必要性、內部條件分析的必要性、經營條件研究的作用、經營環境研究、內部條件分析、市場研究。
了解內容:經營條件研究的程序、市場調查、市場預測。
4.經營決策理論
重點掌握:經營決策的本質和內容、經營決策的特征、經營決策的制約因素。
一般掌握:確定經營方向的分析方法、研究現狀判斷改變的必要性、明確企業目標、經營方案的擬定、經營方案的比較和選擇。
了解內容:決策方案經濟效果的評價方法。
5.經營決策實務
一般掌握:產品決策的任務、產品競爭戰略、產品決策的分析方法、技術改造的內容、價格決策、促銷決策、分銷決策、財務決策的地位和內容、籌資決策、投資決策。
了解內容:技術改造項目的評價技術。
6.經營計劃
重點掌握:計劃管理的作用、計劃管理的原則、長期經營計劃的作用、年度經營計劃的編制、計劃的執行和調整。
一般掌握:經營計劃的特點、長期經營計劃的主要內容、長期經營計劃的編制、年度經營計劃的內容、年度經營計劃的指標體系。
7.組織結構
設計重點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層次與組織結構的基本形態、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組織設計的任務、組織設計的依據、組織設計的原則、職能部門化、產品部門化、權力的性質與特征、組織中的集權傾向、分權及其實現途徑。
一般掌握:區域部門化、綜合標準與矩陣組織、集權與分權的相對性、個人活動與集體活動。
8.人員配備
重點掌握:人員配備的任務、人員配備的原則、管理人員的來源、管理人員選聘的標準、管理人員考評的目的和作用、管理人員考評的內容、管理人員培訓的目標、管理人員培訓方法。
一般掌握:管理人員考評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訓與管理隊伍的穩定、管理人員的選聘程序和方法、管理人員需要量的確定、人員配備的工作內容和程序。
9.組織力量的整合
重點掌握:非正式組織的影響、有效利用非正式組織、直線和參謀及相互關系、運用委員會的理由、委員會的局限性、提高委員會的工作效率。
一般掌握:正式組織的活動與非正式組織的產生、直線與參謀的矛盾、正確發揮參謀作用。
………
當前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都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理論夠用,實踐為主”的思想指導教學,強調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程教學中既要重視和掌握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術,學好理論知識,又要重視理論的應用,以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未來實際工作的需要。 因此,傳統的比較單一的考核方式與考核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高職管理學教育的需要,也不利于實現高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因此改革現有高職管理學考核辦法與考核制度已成必要。
一、目前高職管理學考試存在的主要問題
1.考試觀念落后、守舊
傳統的考試觀念過于強調課本知識的掌握,考核方式偏向應試而很少應用,最大弊端就是導致學生為考而學,高分低能。只是單純地為了考試而考試,并未從高職教育的特點與方向出發。考試以試卷的批改及分數的評定為結束點,不再進行反饋,不及時點評解決學生在考試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去彌補調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手段的不足之處。高職教育圍繞的是以“能力為本”的職教思想,不僅要考核學生管理學理論知識的情況,更要考核學生所具備的職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的情況。而傳統的考試考核方式是考不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能力、理論結合實際的動手能力就在傳統的考試中被埋沒了。
2.考試方式過于單一
大部分現行高職管理學的考試與中小學的考試考核方式基本一致,以閉卷筆試為主,通常只是在期末進行一次筆試閉卷考試,最后卷面成績占該門課程的70%—80%,平時上課出勤率占該門課程的20%—30%。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以一卷定乾坤,即使結合采用其他考試方式,也極其簡單,隨意性較大,經常會顧此失彼,學生的真正學習情況并沒有很好的檢測出,缺乏系統化、綜合性的考核方式。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在大多情況下不能準確反映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無法準確測試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和素質。
3.只注重考核結果
長期以來我們把卷面分數看成能力的具體外在表現,分數越高的學生能力越強。老師也只以最終的考試分數來界定學生,大家都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都為了分數斤斤計較,甚至有些學生為了分數不惜舞弊。導致學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時,只注重分數不注重實踐。考試功能異化的現象, 使學生容易養成平時不學習、臨考抱佛腳的壞習慣和投機取巧的心理;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未體會到學習的真正意義。
二、高職管理學考試改革的建議
1.更新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科學考試觀念
如何充分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將高職管理學教育引向培養會學習、能思考、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軌道,要想在考試制度設計上體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的張揚,就必須改變思想觀念、改革考試制度,樹立科學的考試觀念。要變以前對學生知識繼承、對知識掌握程度為判斷質量標準改為對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幾方面的綜合評價。在考核過程中堅持體現學生的能力,將實踐應用考核作為質量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以能力強弱來衡量學生成績的高低。考核中堅持以管理的計劃與決策能力、組織與人事的能力、領導與溝通的能力和控制與信息處理能力四大關鍵能力為核心。即在考核內容上要以管理的四大技能為核心,將課程中的知識點轉化為技能點要求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是考核的總目標、總標準。
2.實行開放式考核
考試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強調通過考試讓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因此,可實行開放式考核,所謂開放式考核,具體表現在:第一考核范圍開放。考試范圍既包括教師課堂上講授過的以及實訓操作過的,也包括教師課堂內教師沒講,但是要求學生自學或者教師參考資料中包含的內容,還包括應該和必須具備的管理常識;第二,考試答案是開放的、多元的。傳統的考試,考試答案是唯一的、標準化的,往往會忽視學生的不同見解,忽視思維的碰撞。為使管理學考核成績能真實體現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說明和解釋。特別是思維力與能力的考核,可以有多個標準答案,可以超出教材與課堂講的范圍。第三,考核方式的開放。在平時過程考核時,可采用了開放式的大作業、小論文、案例分析、口試、答辯等多種多樣的考試方式。這種課程教學和課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填鴨式教學的枯燥,減輕了學生死記硬背、一卷定高低的負擔,引導和促使學生不僅關注教材知識,而且主動圍繞課堂講授內容,通過查閱圖書資料、網上搜索等多渠道對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和拓展,充分體現了大學教學的學術性、開放性、探究性的特點。
3.建立全程化全員參與的考核體系
所謂全程化全員化考核體系是針對管理學課程應注重實踐性和實際管理技能培養的要求,改革“期末一張卷”的傳統考核方法,把所有的教學環節考慮其中,對學生的課程成績考核將課內課外、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融為一體,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融為一體,全方位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不僅有理論考核,更有對實踐環節的考核,要對學生平時出勤情況、課堂討論與案例分析的參與程度、作業完成情況,特別是實踐教學中的表現等進行全面考核,計入成績,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在實際操作中,以小組為單位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學習模式,將課堂表現、團隊管理、案例討論、角色模擬等全部計入平時成績中。
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根據課程特點采用終結性和過程性的考核方式,最后成績由筆試和平時成績(包括任務完成情況、訓練表現)的綜合形成(平時成績占50%,期末筆試占50%)。同時對于實訓環節和任務完成情況考核,由老師、學生本人和學習團隊同學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