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1:5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文化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創新思維的必然趨勢
(一)世界性的發展。創新推動著世界向前發展,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創新,都離不開創新的思維。而每一個領域對于創新性的人才,都十分渴求。(二)人口眾多的社會分工。人口基數多,社會資源有限,創新思維就顯得十分的必要了。人口眾多,每個人的社會價值也不同,必然會有革新者出現,推動社會再一次進步。
二、東北地域文化藝術研究
(一)何為東北地域文化。東北的北面是遼闊的草原,西北連著廣袤的沙地以及無數的游牧民族,東北文化就是在這樣獨特背景的醞釀下形成了自身的一種文化形式,并在時代的帶動下不斷發展。(二)文化同化。東北文化有著和中國文化一樣的特性,那就是同化。就拿美食為例,全國各地的美食來到東北,即便是最簡單的麻辣燙,也有著不一樣的創新和改革,融合當地人的口味和審美,這就是同化。自然,各個領域也都有著同化的標準,都在吸收不同的東西發展。
三、創新思維作用
(一)推動文化產業良性發展。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要素之一,沒有文化產業的推動,經濟基礎也必然會有著巨大的影響,會導致城市的各個層面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而創新思維卻能夠讓文化領域有著非同一般的改變,使它內部存在一個永動的機制。(二)新視野。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點也在慢慢的改變,東北地域文化藝術研究,也要不斷發展,那么擁有新的觀念陳述過去沒有發現的東西就是必然的。而且每一個創新的思路,所帶來的都將是巨大的發現,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問題,還有史觀的改變,也將是這個地方未來走向的巨大變動。(三)思維方式的改變。創新思維方式帶動不僅是一個或兩個的具體的變動,還有精神層面上的改變。思維形式的改變,思維方法的變革,系統思維的變動,都將是巨大的改變,都會給東北文化領域藝術研究帶來良性的改變。(四)重要性。曾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迎接文化藝術研究上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
四、案例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之中,已經有了許多的創新例子,給世界或者一個地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一)喬布斯的蘋果手機了整個世界。喬布斯即便已經離開,但是他的創新思維還有他的蘋果手機卻一直留在這個世界上,讓人們趨之若鶩,這就是創新思維的作用。(二)文化產業化。文化從來都不是作為一種產業營銷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化成為了必然。誠然,在文化商業化的同時,卻也因為經濟的必然性使得它推廣甚遠,加快了文化的傳播。(三)戳出來的發明。日本一位K先生,他發現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鉆個小孔,可以給打火機灌一次油由原來的使用10天變成50天。由此可見任何的一種創新都會有不斷地進步,而且取得進步都是巨大的。
五、東北地域文化藝術研究的未來走向
(一)創新方式。當思維創新融入東北地域文化藝術研究時,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思維模式的改變,新思路的產生,都將給研究帶來新的變化,不斷地前進、豐富和發展。(二)帶領東北文化的變革。東北地域廣闊,文化地域廣博,其中的歷史文化也十分的雜亂,但當新的思維模式融入,便會將不同的思路串聯起來,產生新的變化。而且這也將引領東北文化的變革,朝良性的趨勢發展。(三)創新人才。創新思維必然來源于人才的創造,只有培養新時代人們的創新思維,這才能夠真正的給一個產業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帶來真正的發展。故而創新人才的培養也將是未來東北地域文化發展的方向。
六、結束語
關鍵詞:實驗室波普藝術波普廣告藝術文化
矛盾使人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空間變成了一個大的實驗室,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都是在這個實驗室里得到產生、檢驗、重生和升華的,廣告藝術文化也不例外。它借助社會發展出現的審美矛盾沖突,為時代的潮流要求,不斷地把藝術和設計,甚至是多種語言形式融合在一起,試圖尋求它獨特的社會美學風格。不同的社會時期有不同的審美傾向,廣告藝術文化要以不同的精神姿態表現、影射時代的審美特征,就必需不斷地尋求最佳的時代設計表現語言,才能求得它的社會商業出路;波普藝術的誕生發展,給廣告設計藝術注入了新的血液,借助波普表現語言發展起來的廣告藝術文化,我們暫且稱之為波普廣告藝術文化。波普廣告藝術文化也跟其他的廣告一樣,也是要不斷地進行試驗和嘗試才能更好地尋求社會商業出路的,因此,我們說,波普廣告藝術文化是實驗室里的文化。
隨著科學技術、工業的發展,知識爆炸的社會面臨著層出不窮的問題,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在所難免,傳統的美學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一次考驗和歷練。事實證明,傳統的繪畫已很難滿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在這樣的情況下,20世紀50年代,在社會這個實驗室里,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波普藝術”應運而生,并且成為那個時代時尚的代名詞。廣告藝術往往是通過把握藝術文化潮流來把握流行的商業文化的,當波普藝術沖擊著傳統繪畫領域并試圖打碎生活與藝術的界限時,作為大眾文化實用藝術的廣告藝術也同樣被“波普”風潮所波及。為了迎合人們的審美口味,也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廣告設計者把波普藝術的觀念和其大膽的表現手法嘗試引用到廣告設計中來,使得廣告藝術幾乎在一夜之間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時尚的大街小巷上時,讓那些追求“酷”生活的現代年輕人噴發出了對它火一樣的熱情。這種不循規蹈矩的廣告藝術實驗,它粗糙卻很是標新立異,它抽象但又個性鮮明,它平面但意會的簡潔圖案、隨性但隱喻的訴求文字、抽象但張揚艷麗的色彩,還有純粹舞動的表現線條,所有這些都恰恰象征著青春的一種揮霍,一種潮流年輕人的自由自在的寫照。這次廣告藝術與波普藝術的混合反應,不管是物理反應還是化學反應的實驗結果,都暫時迎合了具有復雜審美傾向的年輕新一代的口味,抓住這樣的一種口味傾向,設計者更是相信了安迪·沃霍爾說過的一句話:“Everythingisbeautiful.Popiseverything.”(所有的事物都是美麗的,波普就是所有的事物。)
因此,任何事物都成了設計者嘗試用來設計廣告藝術的構成元素,所有的構成元素都被試圖在實驗過程中求證它們的存在價值,或許是浮躁的現代年輕人喜歡新奇的藝術視覺沖擊力,或許是毫無禁忌的表達游戲更能體現時尚氣息和現代人的生活態度,年輕人喜歡借助這種文化潮流來宣泄情感,標榜自己的個性,同時證明自己跟藝術文化走得最近;雖然廣告藝術的這種波普實驗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一些人的審美傾向,但波普廣告藝術畢竟是踩著年輕的步子而來,它在一點點地逼近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生活,淋漓盡致的波普廣告藝術,也誘發了我們對廣告藝術領域的更多期待。但通俗、趣味、大眾和即時的時尚之風,無論是在概念上還是在行為方法上,它們都是有待于人們的發掘和發展求證的。因此,波普廣告藝術文化也仍然需要設計者們不斷地探索和把握,仍然需要時間、空間對它的考驗,仍然被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審美情趣所左右,它注定要帶著實驗室的味道一路走去,這樣,它才能把準流行文化的脈搏,才能更具時代的時尚精神內涵,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商業市場。
波普廣告藝術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又產生在觀念藝術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在一定嬗變的時期內,其概念的定義,需要一定的實驗求證過程。波普藝術是踏著工業的塵埃而來的,是后現代美術的征兆。一開始,波普藝術就是以理性的、批判的、自然的、直白的、嘲諷的、矛盾的等這樣一種復合姿態出現的。對于這樣一種新的藝術形態,理論家們關于“波普”的定義最初也曾有過多種不同的解釋,那么,在藝術文化多元化的新觀念激發下,借助“波普”來刺激和推動廣告藝術發展和變化而形成的波普廣告藝術文化應怎樣來定義,這是人們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當科技不斷地被運用到藝術領域里來時,藝術和生活的界限逐漸消解,純藝術的波普藝術和大眾藝術的波普廣告藝術,它們無論是在手段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交集,更何況它們還存在于不同的社會時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對它們的含義界定是不同的,正如“……各種不同類型的圖像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地增加。因此……例如廣告、電影和電視等,也要求我們對其作出新的文化闡釋。”①那么,怎樣把握波普藝術和波普廣告藝術之間的界定,需要一個相當的求證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社會的肯定和人們的認可。什么是波普藝術,什么是波普廣告藝術,這要由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來決定的。這個決定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驗證,況且,概念又是一個抽象物,要想正確地把握一種新生事物的概念,需要人們長時間的實踐活動才能證明概念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因此,我們說波普廣告藝術文化的概念也一樣,在多元化的藝術文化概念遍地開花的社會時期里,在一定時期內,其概念的定位注定是要在社會實驗室里來等待著最終的最佳結論。
廣告藝術要想借鑒和融會波普藝術來實現它的不一樣的社會價值,就得尋找兩者之間的藝術交匯點,尋找就是不斷地嘗試和實驗。要想波普廣告創造出最大的商業經濟價值,再精明的廣告設計者也要在藝術思想、題材選擇和表現手法上學會怎樣去把握波普藝術的內在魅力,消化并有效地利用其積極因素,這樣,波普藝術才能真正地服務于廣告藝術,最大限度地為廣告藝術帶來商業賣點。達爾文的《進化論》里說道: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波普廣告藝術也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要發展、要立足于市場,甚至要滲透到商業的各個領域去,這需要波普廣告藝術既要恪守傳達信息的職責,又要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的欣賞需求;既要對審美潮流“見風使舵”,又要不斷地緊跟時代的潮流。當波普藝術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擴張到廣告設計領域時,要個性化、要全球化品位的廣告藝術設計,當然不能對波普藝術進行簡單的復制、移用或是全盤照搬,而是要設計者不斷地探索和尋求設計藝術與波普藝術的切入點。考慮時代、人文、時間、空間的不同,嘗試運用、投放市場、總結經驗,最終找到更能贏得人心、深入人心,更能保持鮮活生命力的經典波普廣告藝術文化的發展思路。所有這些,都是設計者們絞盡腦汁地去嘗試、去研究的結果。有研究就有設計實驗的可能,設計者的設計實驗行為,其實就是波普廣告藝術在社會實驗室里的實驗行為過程。
波普藝術的發展經歷了矛盾曲折的道路歷程,通過把脈文化潮流而發生發展的廣告藝術,受波普潮流起落的影響,波普廣告藝術文化也隨時經歷著市場的考驗。流行的藝術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的晴雨表,社會的某個時代、某個階段都有它相應的不同的藝術風格產生、流行,就算是同一種風格,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解釋技巧等現象出現,并且,波普經歷的盛衰也是眾所周知的。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審美情趣也隨著在發生變化,懷著想做現代先鋒設計師雄心的廣告設計者,密切關注波普藝術在社會文化領域的變化動態,隨時準備嘗試調整自己的設計思路,以便使自己的思路能趕上潮流、引領潮流。如:當波普喊著“顛覆”或盛行或混沌于人們的生活時,設計師就在審視波普元素在設計中的地位,領會波普的實在精神意義和其他設計元素的關系,種種。以此企圖形成鮮明個性風格,獨占市場,因為,畢竟廣告藝術不是設計師一個人的藝術行為,而是社會對商業信息的視覺藝術要求的行為。廣告的目的是為了傳達商業信息,信息又在觀眾讀取時經過消化形成“加式”的信息藝術內涵,觀眾的參與使波普廣告藝術受時尚文化思潮的影響很大,波普廣告藝術要不斷地迎合和引領人們的審美時尚。它需要學會怎樣精致地去言明他物,需要隨著時尚文化、藝術思潮的浪頭,調整和挑戰自己的藝術領域極限,讓設計更加具有品位,以求社會、商業市場對它最大限度地接納。調整和挑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實施試驗的過程。
我們不難看出,當人們試圖要給波普廣告藝術定義時,當設計者們不動聲色地把波普的精神引領到廣告藝術中來時,實際上,他們在做著一件非常了不起的藝術文化實驗活動,他們真正地使“波普藝術”的“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藝術生活化”的宗旨得以實現,從而也使廣告設計藝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表現、視覺效果境界,波普廣告設計藝術文化的社會生活化,正是關注大眾文化的藝術思潮的結果“……通俗的、大眾的、可消費的、便宜的、大批生產的、年輕的、機智詼諧的、詭秘的、有刺激性和冒險性的……”②是它的本色,它的視覺符號通過與“波普”的日益撞擊與交融,使現代的街頭表現得異常的活躍,易于辨別的公共圖像使冰冷的街道多了幾分調侃和浪漫。大眾文化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時刻影響著設計文化的發展,就像有一句話說的“更有意義的是,大眾文化對于設計的影響作用也從此成為設計領域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③既然是課題,就不會沒有試驗,波普廣告藝術就是一個要有試驗的設計藝術課題,所以我們說,它是社會實驗室里的產物。
注釋:
①(德)漢斯·貝爾廷等著,常寧生編譯.藝術史的終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第24頁。
②門小勇主編.平面設計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5頁。
③同②,第156頁。
參考文獻:
[1](德)漢斯·貝爾廷等著,常寧生編譯.藝術史的終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2]李世丁,袁樂清著.溝通秘境:廣告文案之道.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3](英)杰里米·安斯利著,蔡松堅譯.設計百年——20世紀平面設計的先驅.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05年2月.
一、浙東沿海傳統漁船裝飾藝術的歷史變遷
浙東沿海海洋捕撈漁船的演變發展歷史悠久。作為浙東前沿的舟山群島,其舟山之名就與“舟”有著不解之緣。《昌國州圖志》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或曰:舟山“島形如海中之舟。”舟船乃舟山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題中應有之義。舟山時屬海外,島民時稱“島夷”或“鳥夷”,俱屬東夷部落,亦稱東越之民。《越絕書》道:越,“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如飄風,去則難從。”越人與船相依為命,由其地理、生活環境使然。當時,越人使船,人習以為常,其造船工藝及航海技術在當時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傳說海洋捕撈漁船是由內陸江河使用的舟筏演變的。舟山海洋捕撈漁船是在涂灘采捕向沿岸淺海捕撈延伸時出現的,并且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夏商時期捕撈漁船小而簡陋,無定型規格和名稱,一般船身長4.5米-5.5米,載重約1噸-2噸,稱“丈八河條”。后隨著木板拼裝船建造技術工藝的不斷進步,開始改革捕撈漁船的結構模式,在船身一側裝飾“玉肋”(船肋),稱“單擱河”;兩側皆裝上玉肋的稱“雙擱河”。船體狹小,無“門頭蓋”(無艙蓋)。宋始,漁船逐漸增大,一般船長8米-10米(約3丈),載重3噸-4噸。船頭兩側沒有裝飾“船眼睛”的稱為“瞎眼龍頭”,宋后期至清初,漁船船頭兩側均裝上“船眼睛”,稱之為“亮眼木龍”。并隨涂灘捕捉向沿岸淺海作業延移,開始給漁船冠以名稱。
二、浙東沿海傳統漁船裝飾藝術
漁船的制作技藝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所沉淀下來的,傳統漁船的裝飾藝術中蘊含了許多我國勞動人民積累下來的寶貴技藝。
(一)漁船裝飾手法的獨特性
作為船體結構來講,它按照捕撈種類的不同分為大對船、大捕船、小對船、小捕船、流網船、小釣船、張網船、拖烏賊船和舢舨船等漁船;還有打洋船、小白底船等木質漁船。船型從宋代初步成形的浙江帆船型為主。如圖1所示的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代表之一,其特征是船頭像一只鳥。這種造型是中國舟船史上的四大名船之一“浙江鳥船”。在距今65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遺址上出土一塊象牙雕刻,上面用陰線刻著兩只飛鳥拱護著中間一個火焰熊熊的火球搏擊升空的畫面。遠古的人們認為太陽是靠神鳥作為飛升天穹的運載工具。河姆渡先民的后代面對變幻莫測的大海,出于對鳥文化的崇拜,把“雙鳥昇日”文化信仰融入至制造舟船的勞動中,期盼自己駕駛的舟船能象飛鳥一樣,自由搏擊大海。這種誕生于浙江沿海地區的舟船型制的鳥的造型是延伸了6500年中國舟船文化的縮影,具有很高的海洋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二)漁船裝飾的構圖形式
漁船的裝飾藝術手法繼承和發揚了祖先留給我們的傳統裝飾的制作手段。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學會了在陶器上裝飾紋樣和雕刻花紋。這些圖案,同樣也被運用到漁船裝飾中。主要的構圖形式有折枝紋、纏枝紋、幾何紋等,這些造型豐富的紋樣極大地豐富了漁船的裝飾內容。折枝紋:以數枝花卉對稱形式構圖,形成交錯、均衡、對稱的布局,互為呼應。有的漁船裝飾的折枝花構圖中,有一枝大的花卉,與周圍的花卉形成主次關系,十分熱鬧。纏枝紋:纏枝花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圖案,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廣泛的使用,并且一直流傳至今。纏枝又稱穿枝,是中國工藝美術作品中常見的紋樣。纏枝紋由兩個對稱的纏枝方向均齊,對稱的對向式和纏枝的主體和形態朝一個方向延續伸展的順向式。以二方連續為骨骼,自下而上,從左到右,在船體的裝飾部位卷曲伸展。纏枝圖案一般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還有牡丹與鳳凰組合“鳳穿牡丹”,蓮花與龍組合的“纏枝龍”等紋樣。這種紋樣一般裝飾在舊時木質船頭根部位(船舷兩則),或如今機動漁船駕駛臺的前壁四周。漁船裝飾中的纏枝紋,吸收了建筑雕刻中和陶瓷裝飾中的造型進行構圖。自然流暢的纏枝曲線,迎合著船體的造型線條,比折枝的裝飾更為生動、活躍。豐富的線條加強了漁船的視覺變化,增強了裝飾形體線條的節奏感,使得紋路和船體融為一體,體現了漁船裝飾圖案的藝術化民族風格,如圖2所示。幾何紋樣:有回紋、工紋、三角紋樣等,以長、短、橫、豎線組成。有一正一反相連成對的,也有連續不斷的,幾何紋樣常用作為主體畫面或者船舷兩側的邊飾圖案,這種裝飾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三)漁船裝飾的典型圖案
漁船裝飾圖案的變化,從古到今,歷代都有典型圖案紋樣傳承下來,這些圖案中,不僅有大量的太極八卦圖案、還有佛教中的八吉祥、暗八仙等典型圖案。八吉祥:海螺、圓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既是佛教中“八吉祥”,也是漁船裝飾中的傳統圖案。在佛教中,海螺具有妙引吉祥之意,圓輪是圓轉不息,寶傘曲復眾生、白蓋偏護一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寶瓶福具圓滿、金魚活潑灑脫、盤長是回環貫徹之象征。在漁船裝飾中,一般以輪、螺、蓋、傘、花、魚、瓶的順序排列,既有以“八吉祥”圖案作為主題紋樣,也用作邊飾圖案。暗八仙:八仙手持的法寶—寶扇、寶劍、漁鼓、玉極、葫蘆、橫笛、花籃、荷花,被稱為暗八仙。這也是漁船裝飾中的吉祥圖案,在裝飾過程有時用做主題紋樣,有時作為邊飾圖案。山水圖案:把繁雜的山水景物濃縮成一副畫面,是今日漁船駕駛臺上主要圖案。從中國山水的基礎上進行加工,綠油油的松柏旁,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的圖案,色彩對比強烈,觀賞性極強。
三、浙東沿海傳統漁船裝飾中的民俗文化
傳統漁船裝飾藝術中的圖案,大量的題材來自于我國民間傳統的吉祥紋樣。那些紋樣往往有象征、諧音、用典等手法,來寄托人們對美好理想的期望,這些在漁船的裝飾藝術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歸納漁船裝飾藝術中的民俗文化觀,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對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
富裕的生活是窮苦勞動人民的向往。人們通過把吉祥圖案融入到漁船裝飾中來反映內心的愿望。如在船尾勾畫牡丹花、八仙和八寶等紋樣。牡丹花姹紫千紅,自宋以來牡丹即被稱為“富貴花”,從氣質上給人以富貴之感。八仙八寶的紋樣也有吉祥、幸福的寓意。
(二)對航行順利的祈求
舊時漁船出海講究順風順水,在旗桿上、船尾等部位雕刻鳳凰圖案以表虔誠之心。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有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中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處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山海經•南山經》云:“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的意思。
(三)對魚神或龍的圖騰崇拜
魚神或龍的圖騰崇拜是海洋文化傳統觀念中獨特的吉祥內容。民間常在船頭的正中擋浪板中畫一條小魚和魚尾,似魚跳躍之狀,稱之為“鯉魚跳龍門”。舊時漁船尾部左右兩側,還各畫一條翹首生須,擺尾欲游的神魚,相傳,神魚勇猛無比,連大鯊魚也懼之三分,故稱其“猛”。凡畫有“猛”的船出海,不會碰上大鯊魚。值得一提的是漁民會在船頭畫上各種魚旗,畫中多為海泥鰍和海鰲旗。漁民相信鰲足能立四級,被譽為是辟邪的神魚。而海泥鰍在本地的傳說中是東海龍王的外甥,為統管魚類的魚皇帝,因此這兩種魚類受到漁民的普遍崇敬,是漁船裝飾中繪畫中相當普遍的題材。
(四)對生產工具的崇敬
漁民一年四季皆漂泊在茫茫大海中,時常與風流險灘打交道。船是他們的生產工具,也是在海上唯一的依靠,所以漁民相信船和人一樣具有魂魄和情感。據《舟山博物》記載舟山船飾文化的有一奇特之處就是船有魂靈一說。船魂靈俗稱“水魂靈”。它既是一種船飾,也是漁民敬龍崇龍,視船為木龍,期望木龍有靈性,以求庇護的圖騰崇拜心理的反映,體現了船飾文化的深刻豐富內涵。漁民造新船時,當船的骨架(俗稱“龍骨”)搭成后,即取一小塊硬木,在硬木上挖個小小圓孔,將替作船魂靈的銅板(或銅鈿、銀圓),釘在小木塊的圓孔中央,然后定置于漁船或冰鮮船的水艙。船眼睛,大凡漁船都有一對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博中頭兩邊。其形狀似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中內壁還各嵌一枚銀角子和銀元。關于眼珠的視中線還頗有講究,一律朝下,遠遠望去,烏博溜溜的眼珠子正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海面。漁民說,漁船眼珠必須朝下,這樣才能看到海中之魚,捕獲到滿艙魚蝦。船眼睛一般選較好的樟木,請造船師傅精制而成,然后擇定吉日,將其嵌釘在船頭兩側。釘船眼規定用博釘三枚,不多不少;下釘位置要準確,不偏不倚。
關鍵詞:民族;民間藝術;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非常廣泛的概念,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被當地人感知的文化現象都包含其中。甘肅地區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這為民間藝術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民間藝術則是當地勞動者為了豐富生活并滿足審美需求形成的各類藝術形式,是當地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相比學院藝術,民間藝術雖然未曾在高等教育中設立專業,但是種類更加豐富,并分布在鄉村小鎮,有著別樣的魅力。
1甘肅民族民間藝術的形式
1.1香包。甘肅的香包源于當地農耕文化以及民眾的風俗,是甘肅民間的特色工藝品。[1]甘肅香包不同于外表細膩的湘繡和蘇繡,其特點在于傳統手工所體現出的質樸和寧靜。從審美的角度上來看,甘肅香包所體現的實際上是農耕文化。甘肅香包在外形上體現出一種折疊感,看似簡單,實際上立體與平面相互折疊。例如,“無毒香包”,其外形扁平,但“五毒”卻在主體上表現得十分立體,因此形象非常豐富,也體現了以毒攻毒的獨特思想。此外就是甘肅香包體現的一種獨特的夸張美,外形更加寫意,如動物造型的香包,在香包上的動物往往是雙目圓睜,神態十分夸張。甘肅香包體現的是純真的美好,其靈感源于淳樸的生活與自由的意識。1.2剪紙。剪紙在甘肅地區可以說是婦女群體的智慧,是婦女對自身情感的一種抒發。[2]當地婦女在生活中將現實逐漸轉變為藝術作品,從而在不斷實踐與改良中掌握純熟的剪紙手法。甘肅剪紙的形式非常多樣,與當地民俗傳說有關,通常都是寓意吉祥,如生命繁衍、驅災降幅等,還有一些剪紙則是描繪某種圖騰。甘肅剪紙不同于其他地區的剪紙藝術,其體現出獨特的地方文化,其中由于歷史因素,可以從中發現西夏和金的文化特征,很多北方的圖騰也是通過剪紙的形式保留下來的,因此甘肅剪紙一直以來都被稱為參考歷史的“活化石”。
2地域文化對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滋養
2.1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民間藝術往往體現的是當地人的現實生活,幾乎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其中不僅可以看出娛樂性,也能從中感受到當地人在不斷使用和把玩這些工藝品時所養成的生活習慣和特色風俗,或者說是基于生活需要才創造出這些藝術形式。例如,甘肅剪紙中的很多紋樣代表著吉祥和平安,經常被貼在婚房中,這樣就可以對新婚夫妻給予祝福。香包則是當地人在歷史發展中常用的一種日常工具,是當地人對審美以及生活品質的需求。因此,民間藝術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創作藝術品的靈感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用于生活。2.2民族民間藝術體現地域審美觀念。地域文化的不同導致處于不同地區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審美風格。民間藝術可以說來源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勞動人民的審美意識,無論是在題材上,還是風格上,與當地民俗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樣以甘肅剪紙為例,剪紙的題材有動植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歷史圖騰等,這些實際上表達的是當地人在歷史中發展出的某種信仰或者對生活的憧憬。香包也是如此,其簡單的造型無不體現出甘肅當地人對自由和淳樸的追求,因此民間藝術體現的其實是當地人的審美特點,若是外地人,盡管也是欣賞,但是在態度上總會與當地人有所差別,這是因為不同地域的人,審美觀念是存在差異的。
3民族民間藝術體現地域文化特點
3.1藝術造型質樸。當地人在制作工藝品的時候,通常都是就地取材,用抽象的手法將質樸的面貌表現出來,因此在造型上往往更加夸張。在寓意方面也體現了一種文化特色。甘肅當地人的憨厚、質樸的特點決定了當地人的意識形態,也形成了當地文化。而民間藝術本就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甘肅剪紙往往體現的是民眾趨利避害的愿望,香包也體現了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皮影則表現出一種詭秘、朦朧的特點,不同造型相互組合,將當地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體現出來。甘肅皮影造型十分精致,體現出強大的魅力以及當地人的美學趣味,在形式上渾然天成,用絢麗的顏色將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3.2色彩艷麗。之所以色彩艷麗,體現的首先是觀賞性,無論是剪紙、香包還是皮影,實際上都有自身的觀賞性。尤其是剪紙和皮影,剪紙通常被當地人粘貼在房屋各處,本身就是用于裝飾的,色彩艷麗則是為了營造出吉祥和幸福的氛圍。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剪紙需要盡可能節約材料,這樣在形象上就顯得簡單而抽象。其次就是主觀性,民間藝術往往表現出具有飽和度的色彩,如黃、紅、紫等,這些顏色十分鮮亮,表現出當地人性格的豁達與憨厚。從審美的角度上來看,色彩往往不是孤立的現象,畢竟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長期生活在各地的環境中,審美和情趣各有不同。另外就是象征性,不同的色彩往往表達的是不同的含義,黃色在東方往往是尊貴的象征,但在西方則被看成是恥辱的含義;白色在我國一直被看成是哀思,常常被用于喪事,而在西方則以白色裝飾婚禮。因此,當地民間藝術形式往往體現出自身的文化特點,裝飾性體現的是生活情趣,主觀性體現的則是民眾的向往,而色彩表現的往往是藝術本身的象征意義。
4結語
關鍵詞:文化審美情趣;現代社會;美術藝術
現代化審美是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相對立的文化現代性,而脫胎于其中的文化審美情趣,則更詳細的代表著一部分社會群體在固定的環境中,形成了對美的基礎感知與看法。審美的變化改變著現代美術藝術,現代美術藝術的發展影響著審美的轉變。這種現代化的文化審美對于美術藝術所引起的變化,更是個性與文化、外觀與內在產生的多重對立、多重影響的最直觀體現。
一、現代審美注重藝術設計的“形式美”與“內涵美”
過去所流行的現實主義更加注重作品的外形與結構的美感與沖擊力,作品擅長在第一時間把握人的眼球,使其注視自己的作品。但是過度重視整體的構造與外形的華美,缺乏內在的美感與文化的沉淀。僅僅給人予視覺上的享受與刺激,但是缺乏對內心的沖擊,不能觸動觀賞者的靈魂,再美麗的作品也會在時間的洗滌下顯露其空洞、蒼白、單薄的本質。在全新時代下,文化審美情趣使得人們對美術設計藝術的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整體性上越發重視,對美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作品在外部整體的華美下,其內在也有著不遜于外在的藝術之美、文化之美。在設計中著重文化的沉淀與作者心血的凝聚,前者融入文化的厚重,使得作品在外表產生一種多層次的美感;而后者才是一部藝術作品的核心,作者在創作作品之時,將自己凝聚著一切心血、藝術、執著、感情熔作靈魂,賦予作品之中。在觀看其作品之時,首先就會看到作者的靈魂所在,這是外表之美所不能掩蓋的精神,這是作品內在的最高表現形式。一部作品需要做到的是在給人予視覺上的享受之時,也會對觀賞者的靈魂產生顫動。這是美的綜合性表現,在雙重沖擊下,觀賞者們會產生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觸動,這才是一件美術藝術品的價值最好體現。
二、現代審美注重藝術設計的“簡約性”
在藝術設計中,為滿足人們所需要的簡約性,在設計相關作品之時,會限制復雜的表現形式,突出作品本身簡約的美觀外在形式與簡單的核心表達性,以最簡單有力的方式表明其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藝術來源于生活,也同樣融于生活,簡約性在生活中最大表現形式就是對家的修飾。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與絢麗多彩的視覺沖擊之下,對生活于其中的都市人群產生生理與心理的雙重負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視覺上的簡約性,給予人們在一天的勞累下以良好的心理放松與緩解生理上的勞累。整潔、寬廣的大廳設計可以使每一名剛結束工作,回到家中的上班一族都得到心理上的舒緩;點綴小物品增加家的氣息;房間內部簡單的色調可以避免壓力增大,減緩心理壓力;干凈的白色燈光與暖色調的黃色燈光是家庭燈光的主要顏色。來源于生活的美術藝術,會對人們所關注的現代都市設計做出合適的改變,這種改變就是文化審美情趣對現代社會中的美術藝術設計的實際意義之一。
三、現代審美注重藝術設定的視覺“沖擊力”與“大膽性”
藝術設計的服務對象就是人,產品的目的就是吸引人,而視覺的沖擊力就是作品吸引住人的直觀感受。在當今這個信息高度飽和的環境中,大量同類商品與出格的商品設計層出不窮,作品要具有視覺上的沖擊力與風格的大膽性,也要避免對消費者產生過度的內心刺激。涉及的類型不只有單純的色彩、外形、整體構造等,還應增強設計的創意性與風格化,采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設計,在多種措施下,得到有著優秀的創意與風格的作品。作品的核心需要就是要被人們所關注,例如商業化作品,作品的需要就是吸引更多的關注,每一次的更新換代,都是在尋求潛在消費者的更多關注。作者需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作品的出現就是利用其沖擊力與大膽性,震撼每一位消費者的眼球的同時,引起直觸內心的震撼,產生消費的需求,最終,從無數的同類中脫穎而出。
四、現代審美藝術設定趨于民族化與全球化
民族化的本質就是一個民族的自身在悠久歷史下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獨特文化與藝術風格,這是令每一個民族都引以為傲的文化底蘊。文化審美情趣就是在民族化與全球化的影響下形成符合時代特色的審美觀念。西方文化注重尋求自我、大膽奔放的文化理念,而東方文化則表現的更為含蓄與內斂。東方的藝術審美講究“求全美滿,統一和諧”的整體風格,代表如北京的故宮、蘇州的園林、的布達拉宮等等,服飾如旗袍、唐裝、中山裝等等。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象征,在全新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審美也在不斷的與時俱進,代表著現代工藝與審美的水立方和鳥巢就是其中的代表典型。
五、結語
人們的文化審美情趣經過每一次的變化,都會引起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的相應改變,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每一次突破性的變化,都會引起人們的文化審美情趣的變化。在大變革時代的大環境下,審美情趣與美術設計都在其影響下相互改變著。美術設計外在與內在的表現形式可以說不斷改變,形式美與內涵美、個性化與簡約化、沖擊力與大膽性、民族化與全球化都是其改變后的產物,這是商業性與功能性、藝術性與審美性的大融合。只有以現代文化審美為核心,以改變美術設計的方向為目的,產生更多具有強烈目的性與風格多變化的優秀作品,未來才能在人與藝術、設計與生活的和諧互助下共同改變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孫磊.淺析現代藝術設計與民族文化符號[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3.
[2]劉暢.文化審美情趣對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的重要意義分析[J].戲劇之家,2014,11.
【關鍵詞】藝術設計 城市文化精神 傳承 創新
自20世紀初開始,城市文化以一股無法阻擋的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開始出現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現象,這無疑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但是這種高速的城市化發展導致了一系列城市的“頑疾”:如城市建設缺少個性、交通擁堵、居住擁擠、環境污染、就業困難等,城市形態更是缺少形象性與多樣性,城市建設缺乏創造性。觀此現狀,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就是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創造城市個性、凸顯城市特色。這些不僅是專業人士的理論課題,也是當前各級政府的行政目標和城市居民的日常話題。①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隨即出現了“園林城市”“花園城市”的概念,也出現了城市藝術形象、城市文化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美學等涵蓋內容比較寬泛的學科。而在這些學科中,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傳承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一、城市文化精神的界定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在其誕生與發展進程中歷經無數年和無數人的努力、積淀,最終形成于該城市的情感與靈魂所在,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長期積淀并得以深度呈現的結果。城市文化精神是隨著城市進程化快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高級文化形態,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積淀而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尤其是一個城市在長期發展中所形成獨具特色的一種城市思想、價值觀念、公民信念、城市精神行為規范制度等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文化的內核,同時也是城市的深層結構,又兼具鮮明的個性色彩。②
在城市文化精神起始和形成的過程中,藝術要素伴隨其中,并且藝術設計擔當了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和形態呈現的責任。在當下,推進城市化進程、彰顯城市個性、打造獨具風格城市風貌的格局下,重視和研究并深刻認識城市文化精神的內涵,解讀文化發展中的諸多新的觀念,充分認識并發揮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精神塑造中的作用,可以促進城市文化在科學與理性的指導下獲得更迅捷、自由的發展。
二、藝術設計應盡的城市文化精神傳承和創新使命
藝術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借助文化學、藝術學、心理學、營銷學、策劃學等學科而付諸實施。近年來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迅速,勢必在城市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城市文化精神作為城市文化的積淀,兼具城市古老生命記憶和語義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象征,代表著城市居民普遍心理認同和文化精神傳承,代表著城市智慧和城市精神的本土文化。而藝術設計作為一個融合智能、知識與信息的認知傳播活動,首先應當加強對本土文化符號精神象征的認知,進而推廣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推進作用。
考察、研究、分析影響城市文化精神的因素,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科技文化等。藝術設計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構成,擔負起城市文化精神建設的歷史使命。首先,藝術設計強調靈性、悟性、巧性和創新性,同時藝術設計是靈動性很強的文化活動。其次,藝術設計是一種大眾傳播方式,具有很強的傳播力和滲透性,其審美的特質會對城市居民產生影響。再次,藝術設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一項設計一旦采用,就形成久遠的影響力,并且存在于城市和人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具有強烈的普遍性和普及性。因此,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傳承和創新中具有重要意義,藝術設計勢必在城市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傳承和創新中的作用
藝術設計是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設計的發展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個城市文化精神的發展水平。對于藝術設計的分類,當今比較認可的分類方法包含:產品設計、環境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可以說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支柱。城市中積聚了大量的藝術設計資源,藝術設計正是在這些資源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藝術設計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藝術設計對城市的宣傳起到推介效應,增強城市的識別性、美譽度和知名度。可以說現代城市是現當代藝術的溫床。③
藝術設計將創意、文化帶入市場,同時,把城市藝術精神帶入大眾消費世界,藝術設計給給城市中的人們帶來接觸藝術的機會,營造城市藝術氛圍。藝術設計把藝術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價值標準和審美價值取向通過特殊的形式被觀賞者接受和推崇,進而達到影響人、教化人的作用④。
綜上所述,藝術設計對城市發展具有很強的推進作用,而藝術設計所具有的精神,如城市視覺識別系統設計對城市的識別性、美譽度、認知度所形成的促進作用,環境設計、景觀設計、城市雕塑、城市規劃等設計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精神對城市品質的提升,都對城市文化傳承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推進和促進作用。
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藝術設計更好地與城市相契合,城市藝術文化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藝術設計的介入使城市的品質得到質的提升和飛躍。藝術設計對城市精神的凈化提升和傳承創新,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一個城市也要對藝術設計行業進行扶持監管和重視。從城市的長遠發展看,強化藝術設計的創新性,必將彰顯城市的個性;發揮藝術設計的審美性,必將反映城市的歷史文脈。希望城市與藝術設計行業有更好的合作、更好的監管,營造更好的藝術設計氛圍,培養扶持一系列高層次的藝術設計隊伍,這必將會實現藝術讓城市更美好的城市建設夢想。
(注:本文為成都師范學院科研處2013年度重點項目“藝術設計在城市文化精神傳承和創新中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S13SA02)
注釋:
①②藝術學編委會.藝術學?藝術與城市:空間與想象[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74,431.
③薩拉?柯耐爾.西方美術風格演變史[M].杭州:中國美院出版社,2008:385.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藝術;教學滲透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整體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中華文化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優秀的文化以及誠實守信、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文化要結合時代的新面貌,注入時代的血液。在當代,我們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教學中,把二者結合起來,使傳統文化成為藝術發展的土壤。
一、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教學滲透中遇到的問題
1.學生的民族文化觀念淡薄
當今高校中,很多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不以為然。有很多學生不注重中國的傳統文化。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這幾個方面:(1)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漠不關心,不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2)平時對傳統文化的接觸較少,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3)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不斷入侵,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崇尚西方節日;(4)學校教育沒有對傳統文化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高校學生學習藝術時,他們過多地重視了外國的教育文本,忽視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導致他們對本國的傳統文化了解很少,對國外的一些文化卻能侃侃而談。此外,他們在學習中,也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文化,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由于學生不熟悉民族文化,加大了教師授課的難度。此外,一些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也是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缺乏的原因之一。中國自清朝以來,民族生命的意識開始淡化,以后,中國開始慢慢衰落。前人們學習西方的措施導致了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和摒棄,在那個時候開始,傳統文化受到了冷遇。這也是當代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不了解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高校在藝術教學中,對傳統文化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國學素養,讓學生了解只學習藝術的技巧是不夠的,只注重皮毛,不注重本質,對于自身藝術的發展是欠缺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在講解藝術的時候,要融合進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藝術的土壤,藝術是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學生也應該對文化有足夠的重視。知道只學習繪畫的技巧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和他的民族是離不開的,要始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這就要求學生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把藝術作品賦予傳統文化的精神。這樣自己的作品才能有更高的層次,不會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
2.學生設計理念表現空洞
很多學生進入高校的藝術學習之前,是通過高中的強化與突擊通過考試的。有些考生沒有學習系統的繪畫方法和技巧,只是學習了片面的繪畫方法。這導致了學生在進入高校學習以后,缺乏自己的設計理念,沒有自己設計作品的思想。導致藝術創作出來的作品比較空洞,沒有思想上的價值,只有技巧和方法上的運用。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土壤是學生藝術創作的根源。中華傳統文化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無數的創作大家,這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在我國古代,中國文化是領先于世界的,自然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當代學生研究學習的典范。這就要求學生積極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文化中汲取營養,彌補自己的思想理念,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設計理念。所以,在高校的藝術教學中,要滲透進傳統文化,這對于學生的設計理念和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
3.學生設計水平有待提高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大都是通過模仿別人的作品來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學生進入高校之前,大多都注重繪畫的模仿,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缺少自己創新的意識。而且,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許多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在對知識沒有形成體系之前,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缺少自己的觀點。設計不是借鑒別人的東西,融入自己的想法形成的,而是自己需要努力觀察,有創新的想法,立足于生活,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設計作品。高校藝術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不是教導學生去模仿他人。在現代生活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迅速,大量的信息能夠被查詢和借鑒,往往很多學生不去自己設計,大多借鑒互聯網上的內容,稍作修改,形成自己的作品,這也是導致高校學生設計水平不高的因素。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有利于學生設計水平的提高。在《功夫熊貓》中,國外就利用了中國的“熊貓”和中國的“功夫”,結合了國外的制作技術,形成了一部水平很高的藝術作品。這說明我國的傳統文化對學生設計水平的提高會有很大幫助的。融合了現代技術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對于學生的設計水平有很大的意義,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別,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且還能夠為學生的藝術創作打下基礎,為以后的畢業工作積累經驗。
二、實現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教學中的滲透的措施
1.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我們的高校藝術教學中,要融入傳統文化。在學習中國古典藝術時,體現的是遵循自然和諧之美,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這樣可以設計出很多的優秀作品。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就是遵循這樣的規律。高校應該開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課程,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學生在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學的多媒體技術,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讓學生在文字和圖畫之間找到靈感,對學生藝術設計能夠有所幫助。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述中國古代創作的故事,讓他們受到感染和熏陶。還可以展示優秀的作品,講述作品創作的歷程,為學生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和學習。教師還可以利用學校當地的藝術資源,帶領學生學習中國傳統地方特色,到群眾中去,要知道,所有的創作都是根植于廣大的人民群眾的。這樣有利于學生創作的作品不空泛,富有生活氣息。
2.豐富藝術教學手段
在高校藝術教學中,應該采用多種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更有興趣。注重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使教學成為研究和實踐的基礎,研究成為教學和實際的聯結,實踐成為藝術創作的源泉。在藝術教學中,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的融合,不斷地促進學生創作水平的提高。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采用互動式教學,改變以往學生學習的被動地位,主要是學生自己進行創作,向教師表達自己創作的目標,然后教師提出修改意見,提出學生作品的不足之處。教師根據學生的水平和發展情況,對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課題,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融合,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則起著引導和指導學生的作用。教師要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互相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藝術的創作。
在進行高校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有效地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色與現代藝術相統一,要積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水平。要注重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促進文化的傳承。這對于高校藝術教學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也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一代青年,促進我國藝術和傳統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飛.藝術設計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教育,2014(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