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職業教育

初中職業教育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7 10:4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職業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初中職業教育

篇(1)

關鍵詞:中職學校;初中學校;加快接軌

一、推進中職學校與初中學校的接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從客觀上講,初中畢業生選擇上高中、考大學,最終成功的只有30%,受高中“三限政策”(限分數、限錢數、限人數)的影響,大部分初中畢業生不能踏進普通高中的門檻。這部分初中畢業生出路在哪兒?前途在何處?

搞好中職學校與初中學校接軌,對這些畢業進行合理引導,讓這些學生從自身愛好、家庭經濟情況和對前途的向往出發,選擇學知求藝學校,既是對學生和家長負責,又是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從學生和家長的角度而言,初中畢業后盡早考慮他們的未來,對考大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及時引導他們報考相關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既可使家長以最少的教育投資獲得最滿意的回報,又能使學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接受職業技術培訓,變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有施展才華、發揮才能的領域和舞臺。因此,實現中職學校與初中學校的接軌,引導并鼓勵那些上大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積極報考適合自身發展的中職學校,接受職業教育,是家長和學生理智而務實的選擇。

就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需要而言,人類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既需要高層次、高學歷的科研人員和技術創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高素質勞動者。社會有分工,不管多高水平的研究、創新和設計,最后還是要靠工人、農民去生產、去應用,在實踐中把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對創新技術的擴展對社會形成的推動力遠遠大于技術創新產生的推動力。而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主要是靠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完成的,從目前情況看,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勞動者素質低下;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和農村實際來看,通過讓農民的孩子上普高、考大學來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不僅不可能,反而不現實,唯一可行且積極有效的途徑,是引導那些考大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走職業技術教育之路。

由此看來,立足社會經濟發展,充分考慮國情和區域經濟實際,引導初中畢業生報考中等職業學校,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加快中職學校和初中學校接軌的建議。

1.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

長期以來,人們由于對職業教育重視不夠,研究不深,對職業教育產生鄙薄思想和認識誤區,社會上許多人不知道何為中職,總覺得職業學校不是很“正規”的學校,甚至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勞動者的教育,學上兩三年,最后還是回到家里,還得待業,因而不支持子女上中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為使家長和學生走出認識誤區,消除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是一個有效途徑。例如,以職教就業學生杰出代表和先進典型為榜樣,對家長和學生進行宣傳引導,使他們從國家政策、社會需要及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認識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所以,著眼社會需要,轉變社會認識,職業教育發展將大有可為。

2.加強與初中學校的聯系溝通。

“走出去”,深入中學,與學生、與教師開展面對面招生宣傳,讓農村初中教師、學生深入了解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就業安置、辦學特色等,讓學生對中職學校產生濃厚興趣,愿意到中職學校學一兩門技術,這對家長、社會消除對中職學校的偏見,減少學生初中畢業后盲目流向社會必將有益。中職學?!白叱鋈ァ?,到各農村中學也可獲得初中畢業生各方面的信息,如學生學習素質、思想動態和畢業生升學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中等職業教育與九年義務教育的“斷層”和“脫節”,有利于中等職業學校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更好地為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服務。

3.落實并加大貧困生資助力度。

中等職業學校實施“走出去”策略,是解決農村家長思想觀的問題,而對農村貧困生的扶貧資助,是解決農村家長對子女高額教育投資負擔的問題。不少家長想送子女讀中職,卻沒有經濟能力,他們更渴望能享受到國家政策的扶貧優惠,讓子女在九年義務教育后,繼續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所以中職學校要盡最大努力爭取政策,積極落實并加大貧困生資助力度。

4.解決好學生就業問題是根本。

中等職業學校在抓好招生,解決“入口”的同時,應花大力氣解決“出口”問題,這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源問題、增強職業學校吸引力的有效措施。為此,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一方面教育學生正確面對現實,客觀分析就業形勢,公正認識、評價自我,找到自身定位。另一方面積極與有關部門、企業和社會團體聯系,與他們建立長期、深層次上的合作關系,為他們培養所需人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以此拉動招生,推進中職教育和初中學校的接軌。

5.加強對初中學生分流工作的指導。

篇(2)

要實現縣級中職學校突破式發展,就要改變思維定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課程體系、教材和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就業或升學的需求。改革辦學模式,積極與高職院校貫通辦學、與企業合作辦學、與城市職業學校聯合辦學、與普通高中融通辦學、與普通初中合作開展職業教育滲透。建立縣級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升學和繼續學習聯動機制,推廣“知識+技能”的考試考查方式。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利用縣級中職學校配套的教學、實訓、生活、體育等設施和“雙師型”師資力量,整合資源,發揮各部門各行業的優勢。

第一,進一步加強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建設。拓寬中職學校畢業生升入高職學習的渠道,支持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采取“2+3”或“3+2”形式聯合舉辦五年制高職教育;對從高三轉入或高中畢業接受“一年制”中職教育的學生,采用“1+3”形式,免試注冊升入高職院校。進一步擴大本科院校招收中職學校優秀畢業生的試點規模。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招收的中職畢業生全部進行單獨整建制編班教學。此外,還應根據學生意愿,允許學生在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之間雙向流動、允許學生在中職學校不同教學班之間雙向流動。

第二,開展城市職業院校結對幫扶。實施城市中職與縣級中職學校對口幫扶制度,鼓勵二者廣泛開展合作辦學。建立健全中高職銜接招生、管理、教學和評價制度體系,形成中高職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高職院校要幫助對口幫扶的中職學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接收中職學校教師來校進修培訓或跟班學習,多種形式派出專業教師到中職學校參與和指導教學,安排三年級學生到中職學校協助實踐教學。鼓勵高職院校組織學生到縣級中職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縣級中職學校學生的校園生活。

第三,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縣級中職教育。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支持行業企業以混合經濟體方式開展聯合辦學,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研發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政府相關部門在財政資金、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扶持。企業因接收實習生實際所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按現行稅收法律法規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政府及其部門向職業院校進行捐贈。支持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實行校企“雙元”聯合招生訂單培養。

第四,因地制宜開展職業教育滲透。以送教上門方式在初中階段教育滲透職業教育,利用普通初中勞技課時,由縣級中職學校將職業教育課程開設到普通初中。以舉辦職業初中方式在初中階段教育滲透職業教育,辦學資源相對富裕的縣級中職學校可增設職業初中并接收從普通初中三年級第二學期開學轉入的學生,實行半年學制,在繼續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課程的基礎上增設職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

篇(3)

一、活動思路

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宣傳國家、省、市、縣有關資助政策,宣傳優秀技能型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貢獻;大力宣傳我縣近年來職業教育取得的突出成績,向社會展示職業教育風采。通過宣傳,深刻轉變社會、家長、學生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就業觀,掀起全縣上下重視、關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熱潮,促進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

二、活動主題

轉變就學觀念,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服務轉型跨越發展。

三、活動時間

2012年4月

四、活動方式

職業教育宣傳月活動由縣教育局具體負責,各中等職業學校、各初級中學積極配合,動員各種媒體廣泛參與,采取面上宣傳與學校特色宣傳相結合的方式。

五、活動內容

(一)開展職業教育“特色宣傳”活動。各中等職業學校制作專題宣傳片,在電視臺播放;在教育信息網上開設職業教育宣傳月活動專欄,各中等職業學校提供文字和圖片資料。專題片和專欄內容要緊扣職業發展主線,具體內容如下:

1.發展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

2.學校辦學特色和亮點(包括辦學理念、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教學、專業特色、實訓基地、教師隊伍、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技能大賽風采,就業方向以及畢業生就業后取得的成就等)。

3.國家資助政策和學校招生政策;

4.學校今后發展的方向。

(二)開展職業教育“訪談”活動。邀請新聞媒體對職業教育戰線涌現出的優秀校長、教師、學生進行采訪,對教育局負責人進行采訪,對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進行采訪。訪談的內容緊扣“教育結構調整”、“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對教育觀、人才觀、就業觀的看法”、“職業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招生和就業方向”、“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

(三)開展職業教育“上街”宣傳活動。組織全縣各中職學校學生上街宣傳,營造職業教育宣傳聲勢,切實掀起職業教育宣傳的熱潮。各中學在學校門口懸掛條幅、橫幅,各中職學校制作職教宣傳車,設立宣傳點(宣傳點現場要有宣傳板、宣傳資料和電視等播放設施);組織學生組成方隊上街進行宣傳,縣新聞媒體對宣傳進行全面報道。

(四)開展職業教育招生“面對面”宣傳活動。各中等職業學校要從4月份起,集中3個月左右的時間,組成招生宣傳組深入村社、校園、家庭開展“面對面”宣傳活動,各中職學校要動員學校教師和學生當好招生宣傳員,根據戶籍所在地組成宣傳小組或小分隊,利用周末時間深入村社和家庭開展“面對面”宣傳;各初中學校要開展好職業教育“進班級”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校會、班會集中開展宣傳,校園設立“職業教育宣傳欄”,校門口懸掛職業教育宣傳橫幅、條幅,公布咨詢電話。各學校要把中職宣傳活動列入班主任年度考核,在宣傳過程中,要積極主動,耐心講解,想方設計擴大宣傳面,動員和鼓勵初高中畢業生、社會適齡青年、農民工、復轉軍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其他群體接受職業教育。市教育局統一編印《2012年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指南》和《致全市初中畢業生和家長的一封信》,由各宣傳組工作人員負責發放。

(五)開展職業教育招生“培訓”活動??h教育局將組織召開全縣中職招生工作會議,對各中職學校校長、中層干部、各初中學校校長進行培訓。通過培訓,讓各中職學校校長、中層干部及各初中學校校長充分認識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和支持職業教育招生工作。同時,縣教育局要與各初級中學簽訂職業教育招生目標管理責任書,把招生任務向初級中學進行分解。各中學要嚴格執行《市教育局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辦學行為的通知》要求,統籌安排招生計劃,嚴禁普通高中一年級超計劃招生,嚴禁各初中舉辦初三復讀班,初三復讀生的數量控制在初三應屆生總數的3%以內,對違規舉辦初三復讀班的初級中學校長實行“一票否決”,直接免職。

(六)開展職業教育招生市場“治理”活動。縣教育局協調監察、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門在5-9月份集中開展職業教育招生市場專項“治理”活動,堅決查處和清理各種非法招生攤點、非法招生機構,打擊有償招生、傳銷式招生等行為,切實凈化招生環境。

六、活動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中職學校要高度重視,加強對此次宣傳月活動的領導,要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認識組織實施,確保宣傳活動取得實效。

篇(4)

 

與此同時,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8億元專項資金設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2007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大約安排82億元用于中職國家助學金,占國家助學金總數154億元的一半以上;2008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國家助學金達到308億元,其中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也超過一半°3。2006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的資助范圍是全部中職學生的5%,到2007年受資助的學生達到1600萬人,占整個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總數的90%,資助額度也從2006年的1000元增加到2007年的1500元。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資助范圍越來越大,且資助的力度也是越來越強。

 

在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大環境下,有研究者認為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政策充分發揮了公共財政的導向作用,為改變社會上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吸引更多優秀的青少年報考職業院校起到了重要作用12-3。但也有一些學者通過調查發現,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政策不是學生選擇讀中職的主要動因H。在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政策這么大額度與范圍的資助,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學生就讀職校,是否能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僅關系到教育經費的有效利用,還關系到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增強及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本研究選用官方的統計數據和實證調查數據兩個維度的數據來進行統計分析,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國家助學金資助政策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數據分析

 

為了有力地研究國家助學金政策對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作用,在使用調查數據的同時,作者也選取了官方公布的權威數據進行研究,力求研究結果全面且可信。

 

(一)基于統計數據的分析

 

2006年,隨著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的若干意見》(財教2006]74號),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資助開始全面實施。而國家助學金對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體現就是,是否能吸引到更多的初中畢業生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本研究選取國家每年公布的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進行研究,因為招生人數是否增加能直接反應資助政策是否吸引到更多的初中畢業生就讀職業學校,也即能反應該項政策是否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5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為655.66萬人,2006年到2010年招生人數分別是747.82萬人、810.02萬人、812.11萬人、868.52萬人、870.42萬人。從下圖可以看出,從每年招生人數的增長量可以看出,在資助政策開始實施的2006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比上年增幅最大,為92.16萬人,而之后的2007年中職招生人數增幅也比較大,為62.2萬人。2009年國家開始實施免費政策,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比上年增加56.41萬人。雖然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維持增長的趨勢,但是2008年和2010年的增量卻較小,僅為2.09萬人和1.9萬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資助政策開始實施的當年吸引力比較大,而隨著政策的實施,政策后勁顯得不足,也即資助政策對學生吸引力的彈性較小。

 

(二)基于調查數據的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國家助學金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作用,本研究在河南的鄭州、漯河、信陽三市共發放學生問卷3700份,回收問卷3542份,回收率為95.73%,有效問卷3529份。在問卷中專門設計了針對學生資助的問題,即當問及中職學生“就讀職業學校的原因時”把“接受職業教育可以享受1500元資助”作為一個選項。經過分析,資助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首先,資助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資助政策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學生在選擇職業學校時考慮到了資助的因素。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7%的學生認為“接受職業教育可以享受1500元資助”。從調查結果7%的比例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學生上職業學校是因為能得到資助,也就是說資助對中職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次,資助政策對農村、家庭經濟貧困生源影響較大。具體來看,在這7%的學生當中,有71.2%的學生來自于農村,16%的學生來自于鄉鎮,11%的學生來自于縣級市或縣鎮,1.8%的學生來自于省轄市。從中可以看出資助對農村學生的吸引力較大,其次是鄉鎮,再次是縣級市或縣鎮,最后是省轄市。其中,對農村生源學生的吸引力明顯大于鄉鎮、縣市和省轄市。另外,就家庭收入來看,來自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6000元、6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的學生分別占25.6%、24.4%、14.9%、17.9%、17.3%。數據顯示,資助對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家庭吸引力比較大。

 

最后,資助政策對一年級新生的影響較大。在這7%因為能得到資助選擇職業學校的學生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人數分別占總人數的62.6%、19.3%、18.2%。從中可見,資助政策對一年級學生,即初中畢業生是具有一定影響的。

 

三、國家助學金資助政策對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統計數據和調研數據的分析,資助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主要呈現如下規律,即資助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作用整體較小,且資助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主要作用對象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畢業生。這些結果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長期性、復雜性

 

由于受社會環境、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缺乏吸引力,所以中職吸引力不強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增強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需要融合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對于如此長期、復雜的問題,試圖通過一項政策的出臺予以解決是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這也就決定了資助政策的作用后勁不足,不能持續吸引到更多的學生就讀職業學校,同時也決定了僅有7%的學生在選擇職業學校時受資助政策的影響,國家助學金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作用不強。

 

(二)中職就學價格因素的影響較小

 

雖然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多來自于農村5,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例,2005年到2011年分別為3255元、3587元、4140元、4761元、5153元、5919元、6977元。7年間增長了3722元,增幅達到114%。與此對應的是農村居民的教育支付能力也在顯著提高,而1500元的資助對于農村家庭的影響也越來越小。相關研究結果也顯示,經濟因素不是人們教育種類選擇的主要原因63,就學價格因素不是初中畢業生選擇上中職還是普通高中的關鍵因素,而學習成績是影響學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選擇的最重要的原因67。這一原因也決定了國家資助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較小,即使有吸引力也是家庭經濟特別貧困的學生。

 

(三)高中階段適齡受教育人口的持續下降

 

國家資助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作用不強的另一個原因,是不斷下降的高中階段適齡受教育人口。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卓有成效的實施,我國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我國已于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近年來初中毛入學率也在不斷提高,到2010年14鑒于國家助學金政策對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作用較小,要使國家助學金政策真正發揮應有作用,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政策針對性,設計針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政策

 

從統計數據和調研數據可以看出,資助政策對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作用不強,且主要起作用的對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級學生。從中可以看出,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真正需要資助的。而當前,我國實施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政策是一項普惠性的政策,從2007年開始,每生每年資助1500元,且2007年當年受資助的學生已經占到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90%。這樣一刀切、大范圍的資助政策必然會損害真正需要資助學生的利益,使國家助學金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為了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使國家助學金政策真正起到資助貧困學生的作用,應該針對資助政策主要起作用的對象制定資助政策,把資助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二)加大義務教育投入,確保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質量

 

義務教育階段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在義務教育質量相對較差的狀態下,提升義務教育的質量不僅能提升整體教育的質量,還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相對緊缺的教育資源。就目前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差的情況來看,很大原因是因為義務教育質量落后。鑒于此,國家應該繼續加大義務教育教育,特別是農村、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進一步落實,確保教育規劃優先、財政投入優先、公共資源配置優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質量,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三)堅持內涵發展路線,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篇(5)

關鍵詞 丹尼森系數法;中等職業教育;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16-0057-06

國內學者已經就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了一些很有意義的研究。崔玉平采用與丹尼森大致相同的方法,得出1982~1990年間我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84%[1]。杭永寶利用修正了的丹尼森系數法對我國1993~2004年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估算[2]。凌云莉、唐志丹運用丹尼森基本模型研究認為,遼寧省1996~2006年間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世界水平而與全國水平相當[3]。燕玉鐸等以丹尼森因素分析法為基礎,全面測算了1991~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4]。從以上文獻梳理來看,研究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少,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方法

(一)基本模型

本文主要運用丹尼森系數法研究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Denison E. F,1962)認為,勞動包括數量和質量兩方面的構成因素。如果把同質工人的數量和人均勞動小時數作為勞動數量方面的構成因素,把教育作為勞動質量方面的一個構成因素。那么,柯布—道格拉斯函數變成如下形式:

Y=SKa(LE)b (1)

S表示技術水平,K表示資本投入量,L表示不包含教育質量因素的勞動投入量,E表示教育投入量,Y表示國民收入產出量。對(1)兩邊求時間t的全導數,且兩邊同時除以Y,經過推導,可得國民收入產出增長速度模型:

y=s+ak+bn+be (2)

其中:s表示年技術進步率,a表示產出對資本彈性率,k表示資本投入量年增長率,b表示產出對勞動的彈性率,n表示不含教育質量因素的勞動年增長速度,e表示教育投入量年均增長速度,y表示國民收入年均增長。因此,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可以表示為:

Re=ye/y=b×e/y (3)

這就是目前被國際教育經濟學界廣泛采用的計量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模型。模型中,y代表國民收入總的增長率,ye代表由教育的作用所帶來的國民收入增長率,Re為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的貢獻率。

(二)數據來源和說明

選取2001~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和《遼寧省統計年鑒》GDP和各層次教育程度人均收入及從業人員的比例等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由于在確定2001年中職從業人員百分比時,需要1961~2001年中職畢業生數據,而1961年前數據查詢困難,即使存在部分數據也很模糊。

1.關于b的取值

本研究擬采用麥迪遜的b系數值為0.7,實際上,我國的b值可能低于0.7。也就是認為勞動對產出的彈性為0.7,即認為勞動投入每增加1%,產出增加量為0.7%。

2.關于e的確定問題

由于e的投入還包括勤奮努力程度、個人天賦、家庭背景等因素,因此,依據丹尼森等西方學者通行的算法,把教育程度提高帶來的勞動量增長率用0.6做折算。

由于丹尼森模型中沒有給出分別估算各類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具體方法,本文在杭永寶權數分配法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各類教育重新賦權。將我國的教育分為六個主要層次,分別為:本科以上、高職(大專)、中專、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及以下,設這6種教育投入增長率分別為e6、e5、e4、e3、e2、e1。

二、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估算

(一)遼寧省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估算

1.計算勞動力數量換算系數

依據我國實施市場經濟年間接受六個主要層次教育從業人員年平均收入,推斷出接受相應教育層次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的比例倍數,進而推導出接受大學以上、高職、中專、高中、初中、小學教育所提高的勞動力質量換算為勞動力數量的系數。本文采用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李實教授對遼寧地區收入分配問題研究所調研的不同學歷層次的年工資收入數據,計算2001~2010年間不同教育程度從業人員的勞動力折算系數,主要依據是:采用丹尼森系數法估算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估算期間勞動力折算系數不變。2002年遼寧受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專、高職、大學以上教育從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分別為5702.70元、9117.90元、10170.24元、11327.17元、12888.56元、15675.40元。其勞動生產率比例倍數為1/1.60/1.78/1.99/2.26/2.75[5]。由此可以得出,受大學以上、高職、中專、高中、初中、小學教育從業人員的勞動力數量折算系數分別為:2.75、2.26、1.99、1.78、1.60、1。

2.推算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分布

通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可以直接查出2001年和2010年研究生、大學、高職、普通高中和中職、初中、小學、小學以下從業人員的比重,見表1。

表1 2001年與2010年遼寧省從業人員受7種教育各占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2002)》。

由于年鑒中受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從業人員的百分比未直接給出,只給出了兩者之和為13.7%。將中職從業人員所占百分比從13.7%中分離出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整合相關統計數據進行復雜的推算。依據我國制度規定,有效適齡勞動人口的年齡(男16~60周歲,女16~55周歲)和中職生入學年齡、教育體制推算中職畢業生在從業人員中的人數。假定中職畢業生完全在本省區域內就業。2001年中職教育程度從業人員為1996~2001年間的畢業女生人數與畢業男生人數之和。

推算時,女生和男生的比例用2001~1961年全部中職畢業生人數減去1965~1961年中職畢業女生人數。同理,2010年中職教育程度從業人員為2010~1975年間的畢業女生數與畢業男生數之和。推算時,女生和男生的比例用2010~1970年全部中職畢業生人數減去1974~1970年中職畢業女生人數。

由表2可知,1965~1961年間中職畢業生人數為77493人,1975~1971年間中職畢業生人數為36820人,平均每年的畢業生人數為7364人,則1974~1971年間中職畢業生人數約為29456人;1970年為19477人。因此,1970~1974年間中職畢業生人數約為48933人。1961~1965年和1978年中職女生所占比重分別為35.8%、39.7%、39.5%、32.7%、37.9%和35.3%,1965~1961年間中職女生的平均比重為37.12%,因而可以推算出1965~1961年中職女畢業生數為28765人。由于1966~1976年中國發生,中職女生所占比重數據缺失[6]。因此,用1978年中職女生比重估算1974~1970年中職畢業生中女生人數,則1974~1970年中職畢業女生人數為17127人。

根據表2可推導出2001年中職教育從業人員人數為174663人;2010年從業人員中中職畢業生人數為2878349(2895476-17127)人。由2001和2010年的《遼寧統計年鑒》可知,2001年和2010年遼寧從業人員分別為2069.3萬人、2317.5萬人,則2001年和2010年從業人員中接受中職教育者所占比重分別為8.44%和12.41%。結合表1,2001年和2010年從業人員中受普通高中教育所占比例分別為5.26%和1.92%。

3.分別計算從業人員人均教育綜合指數

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對表1數據進行修正,可以得出遼寧省從業人員受8種教育分布的百分比。見表3。

表3 2001、2010年遼寧省從業人員受8種教育分布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2002)》,根據上述計算整理獲得。

根據我國目前執行的學制和表3,分別計算2001年和2010年遼寧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

2001年遼寧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

研究生=0÷100×3=0

本科=1.3÷100×4=0.052

大專(高職)=4.9÷100×3=0.147

中職=8.44÷100×3=0.2532

普通高中=(5.26+4.9+1.3)÷100×3=0.3438

中學=(51.3+5.26+8.44+4.9+1.3)÷100×3=2.136

小學=(26.7+51.3+5.26+8.44+4.9+1.3)÷100×6=5.874[7]

2010年遼寧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

研究生=0.47÷100×3=0.0141

本科=(5.5+0.47)÷100×4=0.2388

大專(高職)=7.6÷100×3=0.228

中職=12.41÷100×3=0.3723

普通高中=(1.92+7.6+5.5+0.47)÷100×3=0.4647

中學=(53.9+1.92+12.41+7.6+5.5+0.47)÷100×3=2.454

小學=(17.5+53.9+1.92+12.41+7.6+5.5+0.47)÷100×6=5.958

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帶來的勞動投入量用教育綜合指數來表示。把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看作是權數分別乘以勞動力數量折算系數,據此計算出勞動力人均教育綜合指數E1(2010年)和E0(2001年),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10年遼寧省勞動力人均教育綜合指數

資料來源:根據不同教育程度勞動力折算系數與2001、2010年從業人員人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積(年限平均),再對2001年和2010年不同教育程度的年限平均求和,即得出2001年、2010年人均教育綜合指數分別為10.882652和12.663198。

4.計算從業人員人均受6種教育投入年增長率、教育綜合指數平均年增長率、受教育年限平均年增長率。

基本公式運用幾何平均法,見(4):

(4)

其中n為起始年與終止年之間的間隔年限數。根據公式(4),計算遼寧省從業人員受本科以上、高職、中職、普通高中、初中、小學教育綜合指數年平均增長率、教育平均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按上述公式計算不同教育程度的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N,N6、N5、N4、N3、N2、N1表示本科以上、高職、中職、普通高中、初中、小學教育綜合指數年平均增長率。則有:

N6=(0.695475/0.143)1/9-1=19.214%

N5=(0.51528/0.33222)1/9-1=4.998%

N3=(0.827166/0.611964)1/9-1=3.405%

N4=(0.740877/0.503868)1/9-1=4.375%

N1=(5.958/5.874)1/9-1=0.158%

N2=(3.9264/3.4176)1/9-1=1.554%

可以看出,本科以上教育指數增長最快,其次就是中職和高職教育,分別為4.386%和4.998%。

遼寧省2001~2010年間教育平均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

E=(12.663198/10.882652)1/9-1=1.697%

5.分別計算6種層次教育指數增長率占年均總教育指數增長率的百分比

可以用本科以上、高職、中職、普通高中、初中、小學教育指數年均增長率與各類教育勞動力數量折算系數的乘積作為權數(比例),直接計算(分配)其占年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百分比,分別計算6種不同層次教育引起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實際值(E6,E5,E4,E3,E2,E1)。其結果為:6種層次教育占年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權數分別是2.75×N6、2.26×N5、1.99×N4、1.78×N3、1.60×N2、1×N1,則具體數值分別為52.839%、11.295%、8.706%、6.061%、2.486%、0.158%。假定權數的公約數為M,則有M×(52.839%+11.295%+8.706%+6.061%+2.486%+0.158%)=100%,可以求出M=1.226(100/81.545)。2001~2010年本科以上、高職、中職、普通高中、初中、小學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占年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百分比分別為64.781%、13.848%、10.673%、7.431%、3.048%、0.194%。2001~2010年遼寧省本科以上、高職、中職、普通高中、初中、小學教育指數增長引起的年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實際值為用其所占百分比分別乘以遼寧省2001~2010年教育綜合指數年平均增長率1.697%,即E6,E5,E4,E3,E2,E1分別為1.697%、1.099%、0.235%、0.181%、0.126%、0.052%、0.003%。

6.分別計算6種層次教育投入增長率

結果分別為:

e6=0.6E6=0.6×1.091%=0.660%

e5=0.6E5=0.6×0.235%=0.141%

e4=0.6E4=0.6×0.181%=0.109%

e3=0.6E3=0.6×0.126%=0.076%

e2=0.6E2=0.6×0.052%=0.031%

e1=0.6E1=0.6×0.003%=0.002%

7.計算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y)

實際增長率是以本國貨幣可比價格為基礎計算的。根據2002和2011年的《遼寧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設遼寧省1952年的GDP為100,則2010年GDP指數為13683.4,2001年GDP指數為4555.1。采用幾何平均法計算實際年均增長率(y),則y=(13683.4/4555.1)1/9-1=13%,GDP實際年均增長率為13%。

8.計算6種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根據基本模型公式Re=b×e/y計算各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結果見表5。

表5 2001~2010年遼寧省不同程度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資料來源:e代表不同教育程度投入增長率,b=0.7前面已經論述,e×b/y為遼寧省不同教育程度從業人員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計算整理獲得。

(二)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估算

1.勞動力折算系數

國家統計局“2004年中國城市住戶調查數據”,對不同性別各學歷階段的年工資收入求平均來計算2001~2010年不同教育程度從業人員的勞動力折算系數,再把受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職、高職、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從業人員的勞動力質量換算成勞動力數量的系數,即勞動力數量折算系數分別為:1.00、1.05、1.30、1.43、1.78、2.41、3.82[8]。

2.推算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分布

通過推算得出全國從業人員接受不同教育程度分布比例,見表6。

表6 2001、2010年全國從業人員接受不同教育程度分布百分比(%)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2002)》,根據上述計算整理獲得。

3.估算不同教育程度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表7 2001~2010年全國不同程度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資料來源:e代表不同教育程度投入增長率,b=0.7前面已經論述,e×b/y為全國不同教育程度從業人員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經計算整理獲得。

三、結果分析

(一)省內不同教育層次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分析

由表5可知,中職教育對遼寧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585%,遠高出普通高中、小學和初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中,相對于普通高中,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高出0.178個百分點。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于高職、本科以上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體來說,其比高職低0.174個百分點,比本科以上教育低2.967個百分點??傮w來看,遼寧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處于中間水平,但與同是高中階段教育的普通高中相比,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具有明顯優勢,主要原因是中職教育以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為主,中職畢業生就業后直接能創造社會價值;而高中教育主要以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為主,高中畢業生與中職畢業生在直接就業、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水平上差距很大。另外,通過估算不同層次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影響其結果的主要是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而影響教育綜合指數的是勞動力折算系數和受教育年限,因此可以認為,當經濟年增長率一定時,受教育年限越上,勞動力折算系數越大,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越大(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受教育年限相同除外)。

(二)遼寧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與全國的比較分析

與全國相比,遼寧教育對經濟增長的總體貢獻偏高。遼寧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585%,略高出2001~201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0.525%的0.06個百分點。分析其原因,影響因素主要有不同層次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占年均教育綜合指數增長率的百分比和經濟年增長率。全國中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占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為0.137%,小于遼寧省中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占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0.181%。換言之,遼寧省中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占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是全國中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占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的1.32倍。全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0.96%,小于遼寧省經濟年均增長率的13%。由于遼寧省中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占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相對于全國中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占教育年均綜合指數增長率的倍數高于遼寧省經濟年均增長率相對于全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的倍數,這使遼寧省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出全國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0.06%。假定教育綜合指數一定,實際上教育年限(學制)無論是全國還是遼寧在某個教育層次上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勞動力折算系數。因此,可以假定勞動力折算系數全國和遼寧相同,這與丹尼森系數法估算假定又不謀而合。由此可見,經濟年增長率是影響中職教育對經濟年增長貢獻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四、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與高中教育相比,遼寧的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大,同時與全國相比中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略高,因此國家財政應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支持強度和保障力度。

一是國家應對中職教育財政審批、預算編制等環節給予政策傾斜,并從總量上增加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并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對中等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責任。中央政府投入提高的同時,地方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財政投入的努力程度也要增強,使中等職業教育對經費的需求與中央、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形成一種相互協調的機制[9]。二是落實好國家支持中職教育的優惠政策。三是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財政支出保障機制,制定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教師編制標準、校舍建設和維修以及設備配置標準,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崔玉平.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J].教育與經濟,2001(1):1-5.

[2]杭永寶.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類測算及其相關分析[J].教育研究,2007(2):38-47.

[3]凌云莉,唐志丹.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0(1):5-7.

[4]燕玉鐸,等. 我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算及分析[J].情報科學,2011(5):774~800.

[5][6][7][9]王鳳羽.農村職業教育財政投入問題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1.

[8]魏巍,岳昌君.性別工資差異研究[J].北大教育經濟研究(電子季刊),2006:16.

Study on Contribution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gainst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Denison Coefficient Method

WANG Feng-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Yangtze Normal College, Fuling Chongqing 408100, China)

篇(6)

>> 淺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加強環境教育的途徑 初中科學課程與學生的能力培養 初中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淺論初中科學課程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淺析初中科學課教學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關系 探討大學《物理》課程中科學素養的培養 職業高中物理教學中科學方法的教育探討 初中科學課程網絡化教學模式:建構與探討 初中科學課程對課堂模式轉變及素質教育的影響分析 淺析在初中科學課程教育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初中科學課程“問題導學法”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對初中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對策及思考 淺析初中科學課程改革教師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初中科學課程“自主、合作、探究”式實驗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初中科學課程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實效性探究 試論初中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追問初中科學課程的“中國問題” 探討在生物教學中加強科學素養的培養 中學物理教學中加強科學素養培養的探討 德育教學中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0-7-29.

[2]龐超.瑞典高中職業教育改革新動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0):67-69.

[3]孫祖復.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嘗試——談北萊茵ˉ威斯特法倫州綜合高中模式實驗[J].外國教育資料,1990(2):16-24.

[4]鞠玉華.日本的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以職業高中為例[J].教育與經濟,2003(1):58-62.

[5]鄧宏寶.國外發展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策略的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2(12):21-25.

[6]章鵬遠.澳大利亞高中職業教育培訓[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6):36-39.

[7]莫莉莉.英國興起新職業主義——職業教育進入普通高中[J].上海教育,2004(23):55.

[8]王洋,劉炳升.淺論理科教學中的STS教育思想[J].學科教育,1999(3):30-31.

[9]魏冰.STS與理科課程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1999(2):33-35.

[10]蔡鐵權.中學科學教育要關注學生技術素養的提高——《美國國家技術教育標準》對我國中學科學教育改革的啟迪[J].教育科學研究,2006(6):59-61.

[11]董仁忠.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整合綜述——兼對我國綜合高中課程的再思考[J].職教論壇,2005(27):58-61.

[12]湖北省教育廳.加強職業教育統籌,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J].政策,2008(11):55-57.

[13]沈佳樂.均衡與融合:高中段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芬蘭高中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0(25):89-93.

[14]穆玲.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化學職業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5):107.

[15]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職業教育[J].生物學教學,2011(2):20-21.

篇(7)

關鍵詞: 中高職銜接;高端技能IT人才;中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4)19-4507-02

1 研究現狀與研究價值

1.1 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述評

在國外職業教育中,德國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半p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企業在職業教育中起主導地位,學校依據企業的需求與并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在德國,中職畢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就業、進入繼續教育(即高職)學習或者平等的進入研究型大學進行深造,實現了中高職的無縫對接。職業教育在德國深受學生青睞,這源于德國政府的重視、學生和家長及社會的認可度,這是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的。

在國內,隨著近幾年部分省市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的共同探索與研究,總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銜接模式。目前計算機類等大多數專業的中高職銜接培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五年一貫制,即學生初中畢業后,可進行5年制職業教育學習,通過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最終獲得大專文憑。此模式大多是在一個學校進行學習。

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畢業生首先在一個中等職業學校進行為期3年的中等職業教育,期滿后通過選拔考試進入另一所高職院校進行2年的繼續學習,最終獲得大專文憑。

三是對口升學模式,即學生首先在中職學校完成3年制學習,然后通過高考或者單獨招生考試選拔后進入高職院校進行對應專業的學習,最終獲得大專文憑。

1.2 選題意義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明確提出要協調發展,實施銜接,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點》第十六條指出,制訂中高職教育銜接計劃,及部分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推進課程體系建設?!督逃柯殬I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點》第四條指出,推動中高職銜接取得實質進展??偨Y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執行情況,啟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印發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三年行動計劃,制訂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確定一批中高職銜接試點專業,制訂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著力打通和拓寬各級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成長空間和發展通道。從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國家非常重視中高職銜接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正在采取措施積極推進。

2 預期目標與研究內容

2.1 預期目標

通過將高職院校與所對接的3+2、對口升學和單獨招生等各類中職學校生源基地的實際情況,總結各種中高職銜接模式,分析各種模式的優劣,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通過應用本科教育對口培養的模式。最終,根據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計算機類各專業特點,探索校企合作途徑,總結形成一套切實可行且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包括專業銜接、校企合作、課程銜接等銜接模式。隨后在省內進行推廣,推進其他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好的實現中高職緊密銜接。

2.2 研究內容

2.2.1 中高職銜接模式研究

目前中高職銜接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五年一貫制,即學生初中畢業后,要進行5年制職業教育學習,有“2+3”和“3+2”兩種模式。首先完成中等職業教育(2年或3年),然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3年或2年),最終獲得大專文憑。此模式大多是在一個學校進行學習。二是3+2分段模式,即初中畢業生首先進行3年的中等職業教育,期滿后通過選拔考試擇優進入另一所有合作協議的高職院校進行2年的繼續學習,最終獲得大專文憑。此模式學生只能進入簽有合作協議的高職院校,不能進行自主選擇。三是對口升學模式,即學生在中職學習3年,然后通過高考或者單獨招生考試進入本省內的高職院校進行對應專業的學習,最終畢業時獲得大專文憑。

本課題主要結合計算機類各專業的專業特點,結合目前的幾種模式,探索出利于中職和高職招生培養的貫通模式,比如成立專門升學班,招生考試內容的標準化等機制,從而促進中高職繁榮發展。同時探索通過應用本科教育對口培養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機制。

2.2.2 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養是中高職銜接的核心。在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和高職院校同屬于職業教育大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不斷滿足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高職教育只是學生起點不同,教育機構不同,但都致力于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2.3 課程銜接研究

課程銜接是中高職銜接的重點。由于中高職銜接模式不同,中高職的課程體系又存在差異,因此課程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中職階段主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高職階段則更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全面培養。但是,現有的中高職教育課程設置重疊,課程內容和要求層次不清。

對于五年一貫制而言,職業教育大多都在同一學校進行,因此課程體系比較完善。而對于分段3+2銜接模式,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在不同學校進行,也意味著有兩套課程體系。課程銜接就會出現重復課程的情況,這樣就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3 課題研究方案

以某高職院校和部分中職學校的中高職銜接為切入點,研究計算機類專業的中高職銜接問題。根據目前合作途徑,進行分析和總結,提出一些改進方案并實施驗證。主要策略有:

3.1 建立良好靈活的選拔機制

目前,中職畢業生主要是通過由高職院校組織的“3+2”升學考試和對口升學考試選拔進入高職階段的,主要根據成績進行擇優錄取。但這都是在學生完成3年中職學習后,統一進行考試。其實對于中職學校接受能力快的優秀學生,可以由中職學校提前推薦到高職院校進行面試后直接進行高等職業教育。對于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的中職學生,可以采用免試入學機制。高職教育可以打破“3+2”的固定時間限制,提前介入。另外為了促進中高職的繁榮發展,可以實施升學專班,探索應用型本科招生,吸引更多的適于進行職業教育的優秀生源。

3.2 組建階梯式教學班級

由于各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不同,同是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的學生在中職已經具有高職學生的應用素質,而相反有部分中職院校學生水平相對較低。如果將他們統一編班,采用同一套人才培養方法很難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可以考慮采用階梯式教學,制定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合各個層次的技能型人才。

3.3 校企加強課程合作并貫通于中高職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中

中高職銜接的最終目的就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那么課程體系銜接就是重點。因此,中高職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中高職課程系統相互獨立,造成學生在中職學習過的課程,到高職院校重復學習。這樣,不但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也無益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

4 總結

在河南省,共有中職學校460余所,2011年參與3+2招生的中職學校有82所,2012年中專招生計劃中包含“計算機專業”的有228個學校。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高等職業教育是另一種辦學形式,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IT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中研究中高職銜接模式,對于促進中等職業院校發展,提升高等職業院校影響力,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能型IT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冉隆平.中高職銜接教育人才培養的對策研究[J].重慶醫學,2011(21).

[2] 產文良,張文凡,梁方波.“中高職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考試周刊,2011(48).

[3] 劉育鋒,周鳳華.中高職課程銜接:來自實踐的訴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一区|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视频90分钟|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色欲人妻aaaaaa无码|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最大胆裸体人体牲交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黄网站欧美内射|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欧美大屁股xxxxhd黑色| 69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国产a级三级三级三级| 美丽的熟妇中文字幕| 美女张开腿让人桶|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动漫| 国产无遮挡裸体美女视频|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网| 成人无码区免费a片www|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成片免费观看|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