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5:11: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校德育的主要功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德育工作的長期性
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我們要有一個長期的計劃和安排,將德育德育教育內容貫穿于職校三年的生活中。分階段完成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習慣養成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技能過硬,明禮誠信、自信自強、志向遠大”的優秀職校生,也就是以后的優秀技工和優秀公民。在這三年中,要各有側重,如第一年側重于習慣養成和遵紀守法的教育,第二年側重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第三年側重于理想信念的教育,但又互為補充,這樣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細細品味,反復強化,自然而然地將德育內容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成為一名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二、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職校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切忌急功近利。德育德育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德,我們面對的是有著不同思想的一個個學生,和生產機器零件不同,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所以在抓德育工作時,要落實“時時抓、處處抓”的原則,讓每一個學生意識到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種習慣。如落實好每日常規,從早起床、上早操、上課、就餐、晚休等每一個時間段都考核好紀律、出勤、衛生等方面;從宿舍、教室、餐廳等各處都進行評比,并且在學校的每一處都有名言警句等宣傳欄,加上廣播、黑板報等多種形式,給學生營造出濃厚的德育氛圍。
三、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這不僅需要學校領導和班主任共同努力,還需要所有的任課教師共同配合,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教書育人是一體的,各科的教學不能僅是本學科的知識傳授,還需要結合本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相關的道德教育,這樣才能實現教育的總體目標。對于整個學校來說,只有把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課內與課外、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德育德育教育的整體目標。不同學科在教學時要深度挖掘學科中的德育素材,將其中的典型事例或人物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這不是純粹的說教,這樣才能易于學生接受,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教育。
四、結語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學校管理機制創新;校本視導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09)04-0013-02
校本視導,顧名思義是以校為本的視導。其視導的主體是學校,視導的客體也是學校。其中視導的主體,既可以是校內人員,也可以是學校聘請的校外人員;視導的客體既可以是校級層面的,也可以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層面的,如教研組、年級組等。因此,校本視導的產生,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教育督導的重心下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學校內部變革、管理機制創新的產物。我校所開展的校本視導屬于第二種情況。
一、校本視導的特點
我校開展的校本視導具有如下特點:
1、運用“新基礎教育”核心理念
我校開展的校本視導,是在參與“新基礎教育”成型性研究過程中,運用“新基礎教育”的核心理念,推進學校管理變革的探索和創造。
2、體現學校的自主性
校本視導必須真正體現自主性。它的開展必須扎根于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必須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必須鮮明地體現學校和教師發展的價值追求。
3、聚焦教研組和年級組
在校本視導中,我們所關注的是教研組和年級組日常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以及教師和學生在學校的生存狀態。我們開展校本視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教研組和年級組的建設,探索促進學校和教師發展的機制。我們把校本視導分為兩部分:校本教學視導和校本年級社區視導。對教研組進行的視導,我們稱之為教學視導;對年級組進行的視導,我們稱之為年級組社區視導。
4、視導隊伍以非行政人員為主
參與校本視導的人員全部來自校內,其中主要以學校的非行政人員為主。這也是我校組織變革的獨特之處。
二、校本視導的組織和運行流程
校本視導要取得預期成效,必須在開展日常研究的基礎上,在學校組織變革和管理機制創新中形成一系列有效措施。
1、校本視導的組織變革和管理機制
兩個非行政組織――學科委員會和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的創立,是我校在進行學校管理改革過程中的一種組織創新。
學科委員會的成員為主要學科的教研組長和學科帶頭人,其主要功能是參與學校的管理,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過程監督、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發揮專業引領和輻射作用。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由骨干班主任、骨干年級組長以及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主要成員組成,其主要功能是擬訂學校德育目標、設計重大德育活動、推進德育課程化、在學校德育示范性項目的審批和過程性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這兩個組織分別以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思想教育為關注的對象和工作的側重點。
校本視導是這兩個組織的主要職能之一。其中學科委員會主要負責校本教學視導,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主要負責校本年級社區視導。兩個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專業人士,這使得校本視導更能體現專業權威性和評價民主性。
我們規定:每學期安排4次視導,每次視導的時間為3天~5天。依次在期中考試前后各安排兩次教學視導和年級社區視導。
2、校本視導的工作流程
(1)校本教學視導的工作流程
①聽隨堂課。學科委員會一般依據教師發展的狀態將被視導的教研組的教師分為3個不同的梯隊來聽課,以全面了解該教研組的整體教學情況;或對某教師進行跟蹤聽課,旨在了解教師個體的發展情況。聽課小組由3位~4位委員組成。每位委員聽課后在進行即時指導的同時,還要寫出評價意見。聽課過程一般持續一周左右。聽課任務全部完成后,各委員向被視導的教研組的組長進行反饋。
②全體學科委員集中觀摩教研組的專題教研活動,聽取組長關于教研組建設和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匯報,旨在了解教研組日常研討的內容和實效。
③學科委員檢查被視導教研組的學生作業、教師教案等,以及教研組特色工作的亮點材料。
④學科委員再次集中,對被視導教研組的隨堂課聽課情況、教研活動情況和被檢查資料情況以及本次活動本身進行集體評議,肯定成績,總結經驗,指出問題,提出建議,最后做出反饋與評價。
⑤在學科委員會集體評議的基礎上,各學科委員寫出書面視導報告,反饋給被視導教研組的組長,再由教研組長反饋給教研組全體成員。
(2)校本年級社區視導的工作流程
①確定本次年級社區視導的重點。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考察其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著重考察各年級社區的文化創建是否具備核心價值追求,是否開展了在核心文化引領下的社區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是否能有效地延伸到各個班組。通過考察,評價各年級社區的實踐能力,特別是關注年級社區內成員之間的智慧支持與融合共享。
②聽班會課。除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的全體成員參加聽課外,還要求本年級的全體班主任參加。
③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全體成員集中觀摩被視導年級社區學生工作的研討活動,同時聽取年級組長關于年級社區建設和開展日常學生工作的匯報,并檢查年級社區有關學生工作的常規資料和特色資料。
④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成員從班會課和研討活動的質量兩個方面進行集體評議,總結經驗,指出問題,提出建議,最后做出反饋與綜合評價。
⑤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成員將參加視導的感受、體會以及對問題改進的建議進行梳理,形成書面意見,委員會綜合大家的意見,最后形成視導報告,反饋給被視導的年級組長和該年級組的班主任。學校將視導中的經驗作為對全體班主任進行校本培訓的資源予以存檔。
此外,為了不斷完善校本視導工作,學校還出臺了獎勵制度,為校本視導的良好運行提供保障。
三、校本視導的功能與價值
1、校本視導的功能
作為一種管理機制,校本視導實現了以下功能:
(1)創新學校管理機制
完善了我校的二級管理機制,構建了相應的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基層組織負責人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激活了教研組和年級組的活力。
(2)了解并促進基層日常工作
了解和掌握組室日常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和創新性工作情況,及時總結優秀組室的經驗,并在校內加以推廣。
(3)形成校內專業氛圍
我們充分發揮學科委員會和學生成長工作委員會的指導、評價功能,提升了學校骨干群體的專業權威性,在校內形成了“專業自豪、專業尊重、專業支持”的氛圍。
(4)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視導,提高被視導組室的校本研修的水平和本年級學生工作的有效性,進一步促進組內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
(5)提升基層組織的管理水平
通過參與視導,學習和借鑒其他組室的先進管理模式,提高組長作為組室領導和管理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和能力,提高組室建設和日常管理的水平和成效。
2、校本視導的價值
校本視導逐步展現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
(1)建立“成事成”的學校管理理念
我校開展校本視導的主體主要是學校非行政性組織的“兩委會”。在校本視導實施過程中,“兩委會”成員有時是評價者和指導者,有時又是被評價者和被指導者。因此,他們在校本視導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著角色轉換,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互動共生,共同提高。這就實現了“新基礎教育”“成事成人”的管理理念。
(2)激發學校自主管理的自覺性
校本視導是學校內部的自主評價和自我指導。它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和目標,是以改進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現教師和學校更主動發展為核心價值的自主管理。因此,校本視導的主體和客體都表現出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沒有脫離道德的實踐,也沒有脫離實踐的道德。所謂道德學習的“實踐性”,就是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學校德育目標,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理論知識的空洞說教,更應該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品行的自我陶冶。這就要求廣大思想品德教師緊緊把握新課標要求,在突出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特點的同時,重視“實踐性”特點的行為落實,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確立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學過程和方法。為此,筆者覺得思想品德教學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建構正確的人生觀
教育起源于生活,學生的道德生命應該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真實生活中成長。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經驗,特別關注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利用他們生活世界中的有效資源,圍繞德育目標精心選擇、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在課堂實踐中及時有效地加以使用,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才能使課堂精彩紛呈的同時,使學生在道德學習的過程中參與情感體驗、感悟人生真諦和社會的道德要求,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二、拓展學生生活空間,促進學生道德踐行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實踐既是品德教育的手段,也是品德教育的目的。德育課堂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沒有時空界限的生活課堂,可拓展到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讓學生將課堂教學獲得的人生觀、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為生活服務。只有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校園、社區、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道德學習的意義和自身價值的提升,從而能夠有效地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激發其參與意識,將教育內容及要求滲透和潛隱到學生生活的廣闊空間,在無形中提高思想品德課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創設多種教育渠道,綜合評價學生德性
新的評價理念是對發展、提高、未來的關注。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做人有時比成績更重要。但由于一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不良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使得一些學生的人格具有多面性,在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在同學、教師、父母、陌生人面前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德性。因此,道德學習的評價一定要打破傳統的評價機制,不僅僅看考試分數,還要注重日常行為規范、人際交往能力的考核;而對其行為規范、人際交往的考核,也不能只看師生、同學交往的表現,還要綜合考核其在家、在社區與父母、鄰居的人際交往。總之,要充分調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協調功能,才能形成良好的監督機制與有效的評價機制,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心理健康、充滿愛心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
四、注重學生慎獨修養,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一、從政治課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看其學科功能的基本內容
在階級社會,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社會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我國人民民主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從根本上說,中學各門學科都與我國社會制度存在著聯系,但是,由于各門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不同,其與社會制度聯系的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樣。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與我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存在著十分特殊的聯系。思想政治課與我國社會制度的這種密切聯系決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學科功能:政治功能。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對待個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敗,進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上述三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政治功能是政治課的首要功能。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堅定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為首要任務。淡化了政治功能,必然使政治課的品格教育、文化教育步入歧途,動搖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從根本上違背我國的教育方針。品格教育是政治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學科功能。政治課品格教育功能的發揮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將來事業的成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對勞動者的人格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品格教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地位也愈來愈突出。文化教育是最基本的一項學科功能,也是政治課政治、品格教育功能得以實現的前提。削弱了文化教育功能,政治課只能成為空洞無物的說教,不能說服學生,政治課的政治、品格教育也就必然會被架空。
二、從理論和現實看增強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政治課學科功能是三方面的統一,但各方面的地位并不一樣。德育始終是政治思想教育課的主要功能。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大開放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另一方面,由于舊體制尚未徹底打破,新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整個社會還存在著各種矛盾。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和改進政治課的德育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在孰是孰非問題上作出正確的抉擇,激發他們為中華騰飛而不斷進取的強烈愿望,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增強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也是為每一個學生前途高度負責的具體表現。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朝氣蓬勃有活力,思維活躍敢于創新。但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的心理世界又具有不成熟的一面。他們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服務意識比較淡薄,容易片面地看問題,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等等。在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上,每一位科任教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政治教師的責任尤其重大,因為政治課直接回答的問題正是一個人應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教育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正是政治課根本宗旨所在。
由此可見,在新形勢下通過改革進一步增強政治課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相當一段時間以來,由于主觀上認識的偏差和客觀上升學壓力的存在,許多政治教師對政治課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獨鐘,而對思想品德教育則忽視了很多。他們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動去研究當代中學生的思想實際,很少直接去關心中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煩惱和苦悶,而更關心的是本學科在高考、會考中的名次,對政治課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視。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錯位,是目光短淺的表現,其結果必然是損壞政治課在德育工作乃至學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響學校德育工作整個體系的建立和運轉。
三、總結經驗,立足改革,開創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
目前,我們面臨的德育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人民對思想政治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要適應當前的國內外形勢的要求,在政治課教學改革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新考試制度的實行,通過高考來維護政治課特殊地位的“護身符”不復存在,在“應試教育”尚未真正向素質教育轉化的今天,新考試制度無疑會助長“領導不重視政治課,學生不愛學政治課”的現象,給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極大壓力,使政治課教學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如何適應新考試制度的要求,使政治課教學走出當前的困境,是擺在廣大政治教師面前的又一個艱巨任務。
要使政治課上的更好,要使政治課教學走出當前的困境,開創一個生機勃勃的新局面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應提高對思想政治課使命感的認識,切實把政治課當做一門戰略學科來抓。中學政治課,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是主渠道,是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把政治課當做一門戰略學科來抓,是黨和國家的既定方針。怎樣把這個“既定方針”落到實處?關鍵在于轉變學校領導的觀念,糾正“升學率至上”以及忽視德育工作,把政治課當作三等學科的錯誤傾向,確保政治課的主科地位不被架空。
其次,要大力加強政治教師隊伍建設。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各門課程學科功能的發揮程度,關系到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是學校各項工作的頭等大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建設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開展政治課教學的新局面,全面增強政治課的學科功能,最根本的途徑是加強政治教師的隊伍建設。新晨
[關鍵詞]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在大力投入教育資源的前提下,如何應用好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已成為學校改革的重要課題。在一些農村學校,多媒體、校園網已像校舍、教學儀器一樣成為學校的設施,給教育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作用絕非僅此,計算機特別是互聯網帶來的大信息量及時空結構的變化,使我們得以在新的觀察視野和操作環境下預設和創新我們的教育體系。
1加強教育信息化認識
目前,正處于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發展的迅猛期,與此相適應的通訊設備、家用電器等電子產品都在迅速的更新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開發出新功能。與之相比,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功能開發和利用就顯得遲緩,跳不出傳統的框架,少有革命性創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及網絡在教育中的作用應從一種輔助手段躍升為基礎手段之一,我們一方面,要根據當前教育的需要來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另一方面,要根據現代信息技術所能提供的條件來設計教育,或者說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來實現教育的創新,幫助我們對傳統教育作出實質性的突破。
2統整教育信息資源
信息容量大是計算機網絡最大的優勢之一,計算機網絡的教育改革應充分考慮這一特點。龐大的信息資源為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要篩選和梳理網上的有關信息,發掘、整合學校和有關部門的教育信息資源,以此實現建設我們適用的教育網站和信息資料庫。并且這些都要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的功能優勢,充分體現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以學生最喜歡的方式呈現。這樣,從質或量上才會對傳統的教材、教參、習題集等產生巨大的超越。
3優化教學內容
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我們不僅要考慮如何及時將教育資源整合到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同時還要考慮如何根據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條件來調整教學內容。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的選擇,農村信息教育應統籌考慮人和技術兩個方面,即哪些內容是計算機可以代替我們去做的,哪些是人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包括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帶來的新的教學內容。我們一方面要充分開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清除網絡污染,加強網上正面信息的力度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在學校德育內容上要緊密結合現代信息環境的實際,改變疏離學生的枯燥內容的灌輸,增加鮮活的有利于培養學生辨別和選擇能力的素材,特別是注重學生的自律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升。
4更新教學方式
現代化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化,要求我們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最基本的教學中的教材、教參、黑板、粉筆等載體和手段,可以被計算機及網絡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學環境,如多媒體學習系統、資料庫、演示環境、輔助學習工具、師生交互環境等所取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充分表達教學意圖;學生可以通過下載學習軟件、網上查尋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BBS等與教師、同學交互聯系等方式來完成學業。
5改善師生關系
教學民主、師生平等是我們一貫的追求,并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此都有探索。但從總體上看,教師仍占據著優勢地位,甚至師生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著不平等。在面對面的教學中沒有多少學生敢頂撞老師,不用說體罰、貶損學生的事時有發生,就是教師對學生一個臉色也足以影響學生在班級中的地位。網上教學可以從一個方面改變這種狀況,師生不直接面對,學生對教師的敬畏程度可以大大降低。
6變革學校體制
據悉,截止到2003年,教育部批準的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在內的高校遠程教育試點校達67所,網上大學生達124萬人(數據摘自中國遠程教育2003年第一期)。網絡學校的出現,本身就是對傳統學校體制的一種創新。它沖破了傳統學校的時空限制,使主辦學校的教學影響迅速擴張。特別是一些重點學校的教育理念、信息資源、師資力量等得到大力開發和利用。這既滿足了社會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又為學校帶來騰飛的機遇。通過網絡學校不僅把學校的教育資源向外界輸出,也導致了大量社會信息和資源的輸入,豐富了學校的內容。
一、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是育人的重要途徑。為此,我校充分挖掘潛力,廣泛運用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包括:
1、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根據新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目前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我校創設了三大主題班會:養成教育(主題有: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做一個有責任的人、朋友與友誼、我心中的偶像、自信與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題有:感謝父母、感謝老師、關愛、名人激勵我成長等);心理輔導(主題有:如何適應新環境、克服心理壓力,做生活的強者、心理調試——相信自己、如何正確對待失意等)。有時還邀請家長參加,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如黃太福老師的主題班會——感謝父母,生動精彩,父母和子女相擁而泣,班主任及前來聽課的兄弟學校的老師也留下了感動的眼淚,并響起了陣陣掌聲。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已成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得到了家長、社會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
1 2 3 4 5 6
2、國旗下的講話,莊嚴的正面教育。
我校堅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充分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等。話語雖不多,但非常注重實效,在莊嚴的國旗下,嚴肅的氛圍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國旗下的講話已成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發揮媒體的作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我們充分利用好廣播、櫥窗、黑板報等校園文化設施,充分發揮其宣傳作用,努力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學校廣播室每天廣播時間1小時,除了宣傳學校好人好事、扶正貶邪外,還根據學生年齡和興趣特點,在不同時段設計了不同的廣播板塊,大大活躍了校園文化氛圍。櫥窗、黑板報也成為學校專題教育的宣傳窗口,學校和社會的重大事件、評論及學生對專題教育的體會都能夠在校內櫥窗和黑板報中得到直接的體現,有力地配合了學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4、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搭建個性發展平臺。
我們充分廣泛地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為全面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搭建起一個又一個發展平臺。如“創建安全文明校園”、“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珍愛生命,拒絕”、“拒絕管制刀具進校園”、“節約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的小學生”等專題活動,既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拓了同學們的視野; “祖國在我心中征文比賽”、 “元旦文藝匯演”、“手抄報比賽”、“書畫大賽”、“六一游園活動”等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舞臺,展現了學生的個性特長; “消防應急演練”、“地震應急演練”等實踐活動,讓師生學會面對突發事件緊急自救的知識,大大增強了師生的安全意識。
1 2 3 4 5 6
通過廣泛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進一步凈化了校園文化,抵制了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抑制了低級、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傾向,引導了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也推動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二、扎實抓好品行養成教育
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是德育工作中最“實”的部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反映學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我們突出抓了兩個方面:
一 是完善“他律”,倡導“自律”。
通過《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實施及校規、班規的制訂與實施,使學生熟知并達到學校生活中具體的行為要求;建立良好的獎懲與激勵機制并及時分析總結學生品德行為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班級中創設產生良好行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輿論,
杜絕不良行為的發生,形成“他律”。有了嚴格的他律,還要輔之以受教育者的內心自律。因為一個良好言行習慣的養成通常都需要經過自覺地練習和實踐才能定型。我們鼓勵并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樹立榜樣,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言行習慣的主人而不是奴隸。良好的言行習慣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人將外在的要求內化為自身需要的過程。
二是扎實抓好生活細節,促進養成教育。
在師生中廣泛倡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等古訓和格言,提倡 “寓卓越于平凡,寓成功于細節”等理念,及時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等集體輿論手段,并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讓學生真正“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 2 3 4 5 6
經過不懈努力,我校全體師生講學習、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已蔚然成風,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人人是赤小形象,個個是赤小環境的保護者”的局面已經形成。
三、創建優美的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是校園文化的“硬件”,沒有完備的“硬件”系統,校園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為了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蘊的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從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學校歷史、發展規劃、師生規范等方面綜合考慮,形成特色鮮明、統一和諧的校園形象。
1、加大經費投入,科學規劃校園整體布局。
我們以優化育人環境為切入點,以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為突破口,以創建“縣級名校”為發展目標,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對校園進行了布局調整,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已完全分開,新建了特色鮮明、寓意深遠的學校大門和硬化了寬敞美麗的校道;美化綠化了整個校園,使學校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美麗幽雅。
2、重視人文建設,提高校園文化品位。
“處處是教育之地” ,是我們力求讓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體現出學校文化特有底蘊的校園建設原則。走近校門,“改變自己從今天開始,良好習慣成功的起點”的大型標語,激勵著師生拼搏進取;進入校園,“文明、自信、求實、創新”的校風,“厚德、博學、自強、奮進”的校訓,“博愛、嚴謹、敬業、奉獻”的教風和“自主、好問、樂讀、精思”的學風,莊重、醒目,催人奮進;“奮斗改變人生,拼搏創造輝煌”等警句,耐人尋味,時刻激勵著學生的斗志;文化長廊中的《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時刻提醒著學生;巨幅《中國地圖》、《世界地圖》讓同學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時刻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學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質教育的成果。潤物細無聲,墻壁會說話,花草也賦詩,設施能啟智,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知識的載體。通過精心設計,把教育目的和科學文化知識,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1 2 3 4 5 6
3、人人參與,構建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
教室是學生在校園里感情最深、影響最大、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對他們潛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環境,也為了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才華,挖掘潛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在校園整體規劃的同時,學校還創造性的讓全校學生共同參與年級、班級文化建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設計的班級環境,凸現出班級特色和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教室的墻壁變成了學生學習創造的天地。走進教室如同走進了知識的海洋,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欄目。一扇扇別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門脫穎而出;彰顯個性的班風折射出班級特色;室內的環境設計別有新意:名人畫像、名言格言、學生書畫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社會一角”使學生對社會多一份關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責任;“學習園地”展示了學生各類優秀作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知識的魅力;“心里話”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班級之星”帶動了全班,堅定了信心,每一顆“星星”都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驕傲的告訴同學和老師:我能行,我最行;“父母的叮嚀”讓孩子們讀懂了父母的融融愛意、良苦用心,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巧手慧心”展示學生的個性、才華。經過一年的實踐和不斷完善,班級文化建設又成為了我校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充分肯定。
1 2 3 4 5 6
四、樹立可學的師生楷模
榜樣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和激勵,激勵是第一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邊榜樣的作用必然更大。我們非常重視挖掘師生中的積極因素,樹立榜樣,大力宣傳,讓榜樣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如在文化長廊中開辟專欄展示“教師風采”;對在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以及榮獲各種榮譽的教職工、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勞動積極分子,及時通過光榮榜的形式進行公開表揚,并在每學期開學典禮上公開表彰;各年級,各班也成立了“進步之星”、“星光燦爛”等宣傳欄,及時表揚在年級、班上有進步的學生。這樣,既讓受表彰的師生擁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又讓他們感覺到肩上的責任,同時更為學生樹立起可學、可追趕的榜樣,讓師生明白榜樣就在身邊,讓榜樣成為鞭策自己和激勵他人的力量,讓學生更加信任和熱愛自己的老師和校園。
律師參加訴訟活動,有權按規定查閱案情材料,有權向有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取證。律師擔任刑事辯護人時,可以同在押被告人會見和通信。這些都是一般公眾不可能做到的,對于處理人可能面臨的難題,維護合法權益,往往具有決定意義。
二、如何聘請律師:
1.當事人應首選通過一定的方式確認律師機構的合法性及真實性。
2.了解該機構的業務側重,以權衡是否與自己所委托的案件相適應。
3.與律師業務交往時,最好分階段進行。
4.如當事人決定聘請某律師做人,雙方需簽訂“律師委托書”。“委托書”應包括:事由、制空權范圍、人工作內容、有效期限、費用及給付方式、當事人義務、雙方溝通等基本內容,以明確相互權利和義務。如發現人沒有履行“委托書”所約定的條款,甚至發生嚴重違反律師工作準則與職業道德的情形,當事人應及時予以指正,乃至向有關部門投訴。
5.請律師做人,最好不要摻雜朋友情分,因為當事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而不是友情關系。
三、公證的功能和業務范圍
公證的主要功能是預防糾紛,減少訴訟,保障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
法權益,促進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公證的主要業務有:
1.證明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如經濟方面的公證,證明各類經濟合同;民事方面的公證,證明繼承、遺囑、贈與委托;涉外方面的公證,證明出生、學歷、經歷等。
2.辦理其他法律事務,如辦理財產清點、證件保全、提存、現場監督、解答法律咨詢、起草法律文書等等。如申請人購房,公證處可代為審查賣主的資格,使購買的房產有合法的保障;如債務人不履行義務,債權人可以依據公證的債權文書,不經訴訟直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另外,證據保全、提存等公證法律服能及時提供可靠的法律幫助,避免發生有理無據的爭執。
四、如何辦理公證:
1.申請人應親自到公證處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同時還需提供以下材料:
身份證明(居民身份證、工作證、戶口簿等),法人資格證明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人的身份證明(人申請明);需要公證的文書原件(合同、協議、遺囑、畢業證等);與公證事項有關的財產所有權證明(贈與產權證明、房屋產權等);與公證有關的其他材料。
2.公證處根據收到的材料決定是否辦理。
3.審查,即公證處在公證期限內,對申請公證的事項及提供證明材料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進行審查。
4.公證處根據審查的結果,對符合公證條件的公證事項,按照法定程序審批、制作、出具、送達公證書。如在公證過程中因出現法定事由使公證無法繼續辦理或繼續辦理已無意義,公證處可終止公證。如公證處在公證過程中發現證明對象不真實、不合法或有其他違反法律的事實,公證處將拒絕公證。
五、涉外公證須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涉外公證事項也不斷增多。在公證的當事人、證明對象或公證文書使用地等諸因素中至少有一個以上涉外因素的公證事項即為涉外公證。其公證文書主要是發往境外使用,具有特殊的境外法律效力。與國內公證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公證的當事人不同。多數是外籍人士或準備出國留學、工作、安居、探親的我國公民以及與外國企業、社團組織或司法行政機構等有公務往來的法人單位。
2.辦理公證的程序不同。考慮到涉外公證的重要性及認證的方便,大多數省、市都指定專門的公證處辦理涉外公證業務。為使公證文書能在境外發生法律效力,要根據使用國要求辦理必要的認證手續;公證書一般附外文譯本;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當事人可在境外提出書面申請。
3.公證書的境外法律效力僅限于發往國,而不是世界通用。
4.涉外公證在適用法律時,既要符合我國法律,又要受使用國法律的約束。
采編:中國質量信譽咨詢系統管理中心
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主課堂、主陣地。以法制教育為重點,以平安教育為主線,利用活動增強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是全面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大的教育是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感悟人生,從而逐漸完成從他律到自律的社會化過程。我校在“樂學尚美求真拓新”校訓的指引下積極探索了新時期的學校法制安全教育,讓學生在參與中主動發展,在活動中創設育人環境,實現了法制安全教育的創新。
活動初期,我校提出了“我自護、我平安”的口號,分籌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由“成都市錦江區少年兒童平安行動啟動儀式”、“搜尋預防校園侵害自護金點子”、“平安校園征文活動”、“平安校園知識競賽”、“平安校園訓練營”、“平安校園論壇”、“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總結表彰”等七大系列活動組成。和轄區交警“共建警民平安學校”,使法制安全教育進入課堂;以“校園小衛士”和“校園110”為載體,不斷實施宣傳、訓練和實踐,逐步增強少年兒童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全社會預防少年兒童意外傷害的責任意識,繼續營造全社會維護少年兒童合法權益、為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服務的良好氛圍。
一、開展爭創“平安校園”五個一的活動
1、搜尋一個自護金點子,號召每個少年兒童尋找一個自護自救的金點子,倡導“平安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安全文化建設活動。
2、參加一次“平安校園”征文活動。開展“我心中的平安校園”的征文活動。通過開展“火眼金睛”搜索、“安全曝光”等活動,用文字的方式記錄校園內及周邊所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合理化建議,暢想心中對理想的“平安校園”的憧憬,規劃“平安校園”的藍圖。
3、參加一次“平安校園”知識競賽。開展以“交通安全”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活動,評選“平安小使者”讓少年兒童通過知識競賽,學習更多的自我保護知識。
4、參加一次“平安校園”訓練營。利用校外社區實踐體驗基地,聘請少年兒童安全教育專家、公安干警等為學生進行認真的講解、嚴格的訓練,教會學生相關自護自救的實際操作本領。如隊列訓練中要求隊員站姿挺拔、行進整齊,精神面貌好;手勢操訓練中教給隊員們交通指揮手勢,如轉彎、停止、直行等動作,要求反應靈活,動作準確。選拔出優秀的學員在每日清晨、中午和下午上學、放學時,手持安全警示語橫幅,用標準的軍姿,迎送同學,用微笑和行動時時提醒著全校師生及過往車輛、路人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樹立交通安全意識,讓少年兒童親身參與在體驗中提高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
5、舉辦一次“平安校園”論壇。校內開展“平安校園”的論壇活動,引導少年兒童圍繞熱點安全事件、話題展開討論,讓少年兒童自由參與討論,提高認識能力,提高全面素質。
二、警民共建平安學校
學校和交警、社區聯合成立警民共建的平安學校,聘請法制副校長、校外法制輔導員,充分發揮他們作用,利用班隊會、朝會,配合學校對師生普及法律常識,開展了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講座。邀請110巡邏總隊的警官們,與全校師生一起開展“110在身邊”的活動;小白鴿廣播站開通“交通安全你我他”欄目;開展以交通安全教育為內容的板報小報評比;在全校師生、家長中開展“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知識競賽”“交通安全知識競賽”“禁毒知識競賽”,讓師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增長法律安全常識,增強依法自我保護意識。成立“校園110”,建立了《校園110制度》,明確責任范圍,由小交警們通過“執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帶動其他孩子自覺遵守《小學生守則》及《小學生行為規范》。維護校園秩序,讓家長放心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學校“校園110”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學法、守法的自覺性、積極性,為進一步普及法律知識,杜絕校園大欺小現象,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自律意識提供了有效途徑。課外,我校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軍營訓練,使學生牢固遵紀守法的信念;參觀成都市交通事故展,可怕的事故使孩子們意識到違反交通規則的嚴重性;參加公益活動,從實踐中感知守法的重要性。節假日期間,在成都市交警一分局和青石橋社區的支持下,我校雛鷹小隊定期上街值勤,糾正違章,宣傳環保、交通安全知識;結合“暢通工程”,要求每一名學生隨身攜帶“交通安全聯系卡”,不僅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而且爭做交通安全知識宣傳員;與成年人一道參與“告別不文明交通行為”活動等。同時學校專門針對家長開展了《少年與法法制課堂系列講座》,聘請律師結合現實案例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家長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提供了指導。利用警民共建的平安學校切實開展平安教育活動,我校學生法制意識增強,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蔚然成風,校園秩序井然;通過各種教育途徑,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進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警民學校堅持以素質促發展、以創新促特色,使法制教育活動系列化、常規化、多樣化,不僅優化了育人環境,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開設心理健康課,成立心語小屋
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成立心語小屋,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和家長搭建溝通的橋梁。有專人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年度計劃,有受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健康輔導教師,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場所,有開展工作所需的充足書籍報刊資料,有向學生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的開課情況資料,有心理輔導課的課程設置,有學生心理檔案;能及時發現學生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能及時化解學生心理發展中的矛盾與沖突,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校德育處和心理輔導教師還根據學生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問題舉辦心理講座,使學生始終保持健康、樂觀的學習、生活心態。針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現狀,學校積極開展德育研究——小學生安全系列講座:單親家庭孩子管理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障礙與預防犯罪;班集體建設;后進生轉化等,開展了多維廣角的課題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