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4:5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醫結合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腫瘤治療中醫治療腫瘤中西醫治療腫瘤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060-01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是我國醫學界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的優勢[1]。但是在長期的臨床治療當中,無論是利用中醫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都未取得應有的成績,自然也未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因此,對于我國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方法,我們必須進行認真仔細地分析,將以往的不足加以改正,吸取治療當中的有效經驗,爭取做出讓國際醫學界認可的成績,以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也能夠認識到中醫證的理論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1人類疾病治療的方法
在對人類疾病進行治療時,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治療:病因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以及病理生理學治療[2]。
1.1病因學治療。病因學治療法是一種比較基本的疾病治療法,它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疾病治療法。病因學治療主要是從病因產生的原理來對疾病的產生及發展進行消除。但其只適用于病因比較單一且明確的疾病,對于腫瘤這種病因不明確且發病機理不清楚的疾病,其就不能發揮多大作用了。
1.2病理解剖學治療。病理解剖學治療是指利用手術、物理學或是化學等方法將所需要進行治療的部位進行直接破壞或是消除,其主要是對患者的最終結構性病變進行靶向治療[3]。其是現階段西醫臨床治療腫瘤的最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對于很多其他類型的疾病也有著很好的療效,比如說治療冠心病可直接利用激光將粥樣硬化斑塊給消除等。
1.3病理生理學治療。病理生理學治療則是指利用藥物或是治療方法使得患者體內的各種病理生理學發生變化,調節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它是治療疾病的一種基本策略[4]。對于很多不明病因的疾病都能產生很大的治療作用。
2中醫治療腫瘤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采取中醫當中的辯證及辯病治療兩種方法[5]。
2.1辯證治療。辯證治療是利用中醫進行疾病治療的最基本特點,同時也是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的最基本策略。辯證治療主要是通過傳統的望、聞、問、切等方法對患者的病證首先進行了解,其次再根據所了解的情況進行治療。通常來說,辯證治療所遵循的原則主要有滋陰、益氣、補陽、養血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以及化痰祛濕等。經過眾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其實利用中醫的“證”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是病理生理學理論當中所提到的基本病理過程中的一種,辯證治療其實包含于病理生理學治療的范圍內。利用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對腫瘤進行治療所產生的效果如下:利用辯證治療所產生的最基本效果就是利用中藥對患者體內所出現的因腫瘤而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異進行調節,對其異常病理進行改變,使患者機體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以使患者的癥狀得以緩解,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據臨床資料顯示,辯證治療還可使部分腫瘤的體積縮小,這表明,辯證治療可能會對抑制或是殺傷腫瘤細胞產生作用。另外,實踐表明,辯證治療可與其他治療方法結合使用。比如說在利用辯證治療法進行手術時,可同時配以中藥進行治療,以加強辯證治療的效果,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2.2辯病治療。通過多年的辯病治療經驗,我們了解到,有很多中藥可以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甚至有些還可以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在臨床當中,利用中醫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會先選擇一些抗癌的中藥對患者進行辯病治療。利用中醫中的辯病治療法對腫瘤進行治療時通常遵循以下原則:以毒攻毒、清熱解毒以及逐瘀散結等。利用辯病治療腫瘤其產生的療效機理比較復雜,簡單來說,其就是利用中藥“以毒攻毒”,對腫瘤細胞的生長及繁殖起抑制作用,同時還可能會產生殺死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6]。通常來說辯病治療所用到的中藥有喜樹堿或是紫杉醇等。
3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中西醫結合就是指利用西醫的病以及中醫的證來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及反映,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就是指利用西醫的辯病治療法結合中醫的辯證治療法來治療腫瘤,相對于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來治療腫瘤,其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
中醫中利用疾病的“證”來進行診斷與治療也包含于西醫病理生理學當中所使用的診斷與治療的范圍內。所以,利用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腫瘤的方法。其一,中醫中的“證”可以對腫瘤的綜合診斷進行完善,而西醫中的“病”可以對腫瘤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進行指導。也就是說,現在臨床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可以在利用西醫病理治療的解剖學治療的前提下,再將中醫當中的“證”給利用上,以對病理生理學進行診斷,即同時將西醫的病理解剖學治療結合中醫的病理生理學治療。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利用西醫的解剖學進行治療,即使用手術、放療或是化療等各種解剖學治療法將腫瘤細胞給消滅掉,這樣做可以達到祛邪的目的,同時又可以獲得腫瘤治療后的近期療效以及其遠期療效;其次,在腫瘤的發生及發展過程當中,病患體內會有很多異常的病理會產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利用中醫中的辯證治療法來對這些導常現象進行糾正,以使得患者體內的陰陽平衡得以恢復。這樣不但可以將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提高,而且還可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提升。如此看來,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不但可以將患者的很多癥狀進行改善,而且可以對患者的近期及遠期療效進行長期的保證,以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
4未來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基本研究。利用中醫治療病癥其核心為證,因此,必須盡快使中醫理論實現現代化,利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說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及合理性,讓國際醫學界能夠理解中醫中證的內涵,明白中藥所能產生的作用,認識到利用中醫可進行同病異治以及異病同治的科學性原理。這將是我國未來發展中西醫結合所要做的最基本的研究,因為只有讓國際醫學界人士了解到中醫中證理論,國際醫學界才可能會接受利用中醫辯證治療腫瘤的思想,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才能真正實現。
其是臨床研究。在了解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之后,就需要對其進行臨床研究。患者患上腫瘤的早其是沒有任何異常癥狀的,因此,現在臨床就診腫瘤的患者都屬晚期,對于晚期腫瘤的臨床治療方法也有很多,但是至今為止,業界人士還未找到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單獨使用中醫或是西醫都未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而通過分析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腫瘤治療的臨床道路上,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將會是以后臨床研究的方向。另外,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雖然會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但應該明確臨床研究目標,努力找到治療的突破口。現在,對于腫瘤患者的治療,我們不僅關注治療后的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同時也很重視將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提高。而經過多年的中醫病理治療腫瘤的研究表明,中醫對于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今后的臨床治療當中,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過程當中應該明確研究目標,找到治療當中的突破口,使得臨床治療當中能真正取得成績,也讓國際醫學界認可中醫對于治療腫瘤的效果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優勢。
5結語
利用中醫治療腫瘤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醫學界治療腫瘤的特色,而利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則是我國醫學界人士一直以來都致力研究的方向。中醫治療腫瘤主要是利用辯證治療法,而西醫中則主要是利用解剖學進行診斷,兩者在對腫瘤進行診斷及治療方面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將兩者結合起來治療腫瘤成為了我國一直都努力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國今后對腫瘤進行治療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林及龍,張金光,張力,張世春,李利清.關于腫瘤與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思考[J].中醫研究.2010(03)
[2]沈紹功.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的優勢[J].世界中醫藥.2009(05)
[3]王曉玲,李江濤,徐瑞榮.腫瘤的中醫治療對策[J].癌癥進展.2009(06)
[4]楊文娟,田永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探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08)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科學研究;新思考
中西醫結合的提法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臨床方面取得了許多令人滿意的成果,但關于中西結合的思路至今仍無清淅的認識,沒有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究其原因,與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在科研上完全機械地借用西醫科研方法而忽略中醫自身的特點有關。本文通過對現今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關于科研常見模式與誤區、中西醫結合建設現狀進行分析,探索解決中西醫結合學科科研方法誤區的思路和方向。
一、現今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關于科研常見的模式及誤區
1.1 單味藥或藥物提取物的臨床療效隨機對照研究
臨床療效隨機對照研究是現今借鑒西醫研究方法較為完善的一種中醫藥現代科研方法,這也是中藥藥理學研究、中藥新藥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藥現代提取工藝研究、中藥或提取物在機體內產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單味藥或藥物提取物臨床療效實驗研究。這種模式將中藥完全按照西藥開發過程進行研究,最有名的當屬青蒿素的研究,其他還有黃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有益氣、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藥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藥抗病毒、抗腫瘤有效成分研究等。雖然較多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但也明顯存在“舍帥保車”的誤區,丟棄中醫整體觀,不以中醫系統理論指導中藥使用,致使藥效發揮受到限制,藥物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突出,特別是在西醫院應用時,中藥制劑的不正確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屢見不鮮。
1.2 Meta分析與文獻綜述
這是一種很好的臨床經驗積累學習的方法。Meta分析作為科研與臨床的良好紐帶,在西醫基礎研究-臨床成果轉化-聯系指導臨床醫生的過程中被應用得淋漓盡致,以致發展為一個專門學科――循證醫學。在國內,由于缺乏如國外科研嚴格謹慎的態度,很多研究結果存在偏差,借鑒現象較為嚴重,科研創新較少,對于Meta分析、文獻綜述的真實性、前沿性有一定影響。
1.3 中西醫結合療效與西醫療效的對比分析
查閱文獻可以發現有不少此類研究,很多疾病都有兩種治療方法的相關療效對比研究,其最后結論常常是中西醫結合的療效更好,值得推廣。這類研究多以西醫為主,中醫僅為輔或從屬性作用,對于中西醫結合的推廣有著積極作用,但其對于中醫、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少有實質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對某證、某病的臨床療效研究
這是傳統中醫臨床研究的延續,借助統計學、流行病、傳染病等方法結合相關電腦軟件等現代工具使得中醫研究更加高效、深入。這種模式也是一種很好的中醫學習方式,但在研究開展的過程中卻不免讓研究者力不從心。因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嚴謹、周密、精確的西方醫學研究方法,這種模式在技術方法設計上難度較大,很難達到統一標準,在推理環節更是難以按數理等還原論邏輯讓人達到信服。方藥、針灸取穴組合靈活、變化多樣,所以在中醫的學習中對規律方法的總結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靈活運用需要臨床積累,萬變不離其“宗”,醫“宗”需要在臨床中長年摸索,慢慢領會感悟。
二、中西醫結合建設的現狀
在現階段中西醫結合建設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癥、骨折、針刺麻醉及針刺鎮痛原理,多臟器衰竭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和研究,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劑治療白血病等研究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醫院建設及臨床發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國已建立中西醫結合醫院256家,擁有中西醫結合醫院執業醫師13568名,中西醫結合醫院診療人次為27 025 861人次,門急診人次為26 336 118人次。通過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國際學術交流,及中醫藥西醫科研數據支持,使中醫藥在更多國家尤其是歐美國家醫學界得到更廣泛的認識和傳播。當然,中西醫結合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誤區,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贅述,這些問題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以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為例,中西醫結合治療有著突出的優勢,如今關于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已經由傳統胰島素注射擴展到中醫湯藥、針灸以及太極拳、五禽戲、推拿、氣功等養生鍛煉。除血糖控制外,中西醫結合在疾病癥狀緩解、并發癥預防等方面有著突出的療效,這也是現今醫學界有目共睹的事實。
三、中西醫結合在國內的發展趨勢
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我國的疾病譜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慢性非傳染病的比例大為提高,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單純采用中醫或西醫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而中西醫結合能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這種改變無疑為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大環境。特別是目前我國在基層醫療機構大力推行全科醫生團隊服務模式,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需要大量的全科醫生,而全科醫學在我國發展很緩慢,目前基層醫療機構需要的全科醫生只有通過轉崗培訓,既懂中醫又懂西醫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生無疑是轉崗培訓的首選對象,中西醫結合轉型的全科醫生將是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主要力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鑒于中醫和西醫各自的特點,既要“中醫西化”又要“西醫中化”,要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比如在藥物運用上不能以中藥代替中醫,診治上要正確處理“四診”與西醫檢查的關系,療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醫衡量中醫療效,也不可以僅在實驗室驗證中醫。本文非對現有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方法全盤否定,而是將查閱文獻、參與科研和平時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常見誤區羅列出來,供初涉醫學的新人吸取前人發展中醫道路上的探索經驗。做到正確學習、運用和研究這兩門醫學,既要認真學習西醫,特別是西醫分子生物學、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礎學科,又要回顧中醫經典,結合臨床,從傳統中醫角度感悟中醫,認真思考,準確把握研究的切入點。加強中醫基礎研究,從根本上吸收中醫精華,并以基礎研究發展帶動臨床發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產生之初必定存在著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問題所在,不斷改善,隨著認識的深入、理論的完善、經驗的積累,相信在我們共同努力之下中西醫結合學科會有一個美好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鄧崇平.中西醫結合現狀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6,27(3):77-79.
1.從事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授課教師的現狀
在授課教師方面,教授哲學課程的教師幾乎都是畢業于綜合性大學的人文專業,對醫學知識知之甚少,也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將哲學與醫學聯系起來。與此同時,專業課教師也普遍缺乏人文科學知識,尤其是哲學知識。由于醫學專業知識龐大而復雜,許多專業課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一直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有限的學時內,主要通過教師單方授課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然而,醫學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緊密,如果沒有哲學思維的引導,學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的精髓,易學而又易忘,將已學內容無法深刻理解并記憶,新內容學習起來也很吃力,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醫學教學也經常會出現專業課教師“反復溫故”的情況。此外,授課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基礎與臨床的科學研究中,也同樣忽略了哲學思辨能力在教學及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指導意義。
2.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的現狀
在當前醫學生哲學思辨能力的培養中存在突出問題。首先,學生受既有理論的束縛,不敢對書本、教師說不,滿足于接受與背誦現成的結論;思考問題的思路單一,缺少思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哲學思辨能力的欠缺極大地限制著醫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次,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醫學生的專業學習任務比其他專業學生更為繁重,沒有時間去進行哲學思維的拓展,當然也無法將各門類專業課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交融,更不能將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融會貫通。此外,相對于感性直觀、有現實實效性的醫學理論,哲學思維則更為抽象,大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去重視它,更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去探究。以上3點對于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來說,矛盾尤其明顯。學生既要學所有的現代醫學基礎和臨床知識,同時又要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的內容。由于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的巨大差異,如果沒有哲學思維、思辨的引導,讓學生將兩種醫學體系融合于自身,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都會提到一些很尖銳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兩種不同醫學模式要結合在一起?”、“學中西醫結合就是西不西,中不中。”調查統計表明安徽中醫藥大學10-12屆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畢業生中,對于“經過五年的本科學習,你認為什么是中西醫結合?”問題的回答中,有56%的學生回答就是用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去解釋中醫;有49%的學生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很難真正結合在一起;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對中西醫結合的未來發展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很難對中西醫結合醫學具有整體性的把握,也很難將中西醫結合發揚光大。這種現象無疑嚴重影響了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以上3個方面決定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生在哲學思辨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創新能力上有待進一步地提高。思辨能力是醫療能力的核心,是臨床醫生科學素養的集中體現。而在高等醫學教育中普遍缺乏相關的內容和指引,使得學生不會思考,不愿思考,極度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能力及發展潛能。對于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他們很難自發自主地將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融合于自身。沒有二者的有機結合,他們就不能創新地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因此,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中學生哲學思辨能力的探索,對培養具有批判精神、創新思維能力的新世紀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中加強哲學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及意義
1.加強哲學思辯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對中西醫學整體內容的把握
現代醫學的各門基礎課程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加強哲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運用事物的普遍聯系的哲學觀去學習相應的課程,進而才有可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穿針引線”,運用跨學科的綜合問題組織教學,運用辯證哲學思維打破學生的思維框架,訓練學生從普遍聯系中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前后學習的內容中架起橋梁,對學習內容進行思維加工,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醫學知識。比如將現代醫學中具有普遍聯系的概念—“平衡”(如生物化學中代謝的協調調節與代謝平衡、免疫學中的免疫自穩及生理學所強調的穩態)與傳統醫學中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相互類比并建立哲學上的關聯;又比如介紹被譽為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新方向、終極目的和最高階段的3P(Prevention,Prediction,Personalization)醫學。其強調的“Prevention(預防)”就完美的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Personalization(個性化治療)”更是體現了中醫中辯證論治的思想。通過相關內容的講解,將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這兩種表面上的矛盾對立體通過哲學思維中的事物普遍聯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用聯系的、發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索的熱情。此外,作者所在院校正在積極探索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醫學課程體系改革,就是從局部與整體的聯系中把握醫學理論。在實驗教學方面,積極探索基礎醫學實驗課程之間的整合,增強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開設了一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大腸桿菌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養基上生長,要求學生利用辯證思維及綜合思考的能力,將微生物學實驗中的細菌的培養與分子生物學實驗中質粒的提取與轉化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綜合設計實驗的能力。
2.加強哲學思辯能力的培養為醫學生批判性、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動力
哲學是科學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是提高醫學類大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的指導思想。學生具有了哲學思辨能力,才能跳出和超越本學科的局限,對事物的理解才能趨于深刻。例如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講授基因敲除技術時,強調雖然該技術是現代醫學研究中研究單個基因的功能的最重要最具有說服力的研究手段,但是這種方式過分強調了單一基因的作用,對理解復雜的基因網絡幫助不大。事實上,很多耗費巨大的基因敲除實驗未觀察到任何陽性結果,或出現意料之外的結果。這是因為任何特定的基因產物僅是復雜調控網絡的一小部分。另外,背離還原論和決定論的基因冗余和基因多效性也使敲除實驗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所說“當我對生命中各個分子都了解清楚時,我對生物的整體圖像反而模糊了。”通過以上內容的引申分析,既讓學生明確現代醫學的優勢,同時也了解其不足之處,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為增強醫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作者所在院校在講授課程中采用了將相關知識與創新思維實例有機整合的方法。比如在降解蛋白質變性的時候,引入腫瘤治療的熱療法,將學生在醫用化學課程中即學到的堿金屬遇水產生的放熱反應與腫瘤治療聯系起來,介紹中國科學院理化研究所在腫瘤熱療法方面的相關進展,通過學科之間的普遍聯系引導學生什么是創新。在講解PCR技術產生的背景時,強調生物體內的有關DNA合成的理論都已掌握,為什么不能把它拿到體外的試管中進行呢?而穆利斯想到了,并做到了,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通過以上內容的引申,讓學生在領略到醫學大家創新成就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醫學教育也應如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所倡導的那樣,讓新思想的產生不是教育者給受教育者的,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結論。因此,哲學思辨能力的培養對醫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啟迪與導向作用。
3.加強哲學思辯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本質及方向的把握和信心
關鍵詞 裴正學 中西醫結合 十六字方針
裴正學教授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十六字方針是裴老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已被全國中西醫界所關注,成為當前中西醫領域的重要學派。通過跟隨裴老多年的學習,將自己對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十六字方針”的體會淺析如下,與同道共勉,敬請批評指正。
中西醫結合反映了醫學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裴老在《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文中指出“縱觀中西醫近百年動態,雙方已各自開始了針對自身缺陷的糾偏。一切事物,但凡發展,都是以逐步糾偏、逐步完善為前提的,這也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1]。”根據科學發展規律,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在目前我國特有的歷史條件下,中醫和西醫并存,中西醫結合自然成為我國的必然產物。
中醫學要在當代存在和發展,就要利用和吸納現代科學技術,要和西醫學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裴老從中醫和西醫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入手,認識到西醫注重疾病的微觀發現,中醫注重疾病的宏觀表現;西醫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現,中醫側重疾病的整體表現;西醫注重疾病的致病性,中醫側重機體的反應性;西醫采用的是實驗研究的方法,中醫則采用的是邏輯推理的方法。中西醫結合正是建立在中、西醫學之不相同但彼此又有密切聯系的不可分離關系及互補關系基礎上的“和而不同”。在中醫理論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不斷完善西醫片面和孤立的認識,在微觀物質和理論相對清楚的基礎上回到對機體的宏觀把握上來;對于中醫藥,則可以認識和補充其微觀方面的不足,明確其深層次的物質基礎,拓展其應用領域。因此,裴老反復強調,“把宏觀辨證推向微觀辨證是當前中醫學術發展的當務之急”。重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逐步在明確西醫診斷的前提下,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并注意引進生命科學前沿領域以及其他現代科學的理論與技術,運用多學科手段進行跨學科協作研究去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規律和整體調節,逐步達到“西醫診斷,中醫辨證”創新層次的中西醫結合水平。
病證結合是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重要模式
裴老提出的“西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為主,西藥為輔”的中西醫結合模式,實際上反映了病證結合的臨床診療思想。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對醫護人員有了更高的要求,醫療糾紛“舉證倒置”就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點。因此單純根據中醫的診斷和辨證來診療疾病就顯得不夠了。中醫大多是根據病人的主癥來命名疾病(中醫),不同疾病(現代醫學)的中醫病名和辨證可以完全相同,而同一種疾病(現代醫學)的中醫病名和辨證也可以完全不同,許多中醫疾病和辨證與預后并無太多直接的關系。如中醫的胃脘痛(或上腹部不適),它可能包括了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痙攣,消化道潰瘍,胃癌,冠心病,甚至肝癌等疾病,上述疾病的預后是完全不同的,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可比性,有些疾病并不需要經過特殊治療,癥狀即可緩解,而像肝癌等病,一旦延誤診斷,患者就有生命之虞。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自身健康狀況也有了更高的預期,如果仍然使用一些無法定性、量化的中醫概念去解釋、說明人的健康狀況已經難以令人滿意。病癥結合的診療模式一方面很好地體現了中醫的特色和優勢,另一方面,又能采用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觀準確地反映人們的身體狀況,減少診療過程中的模糊地帶,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裴老在臨床工作當中反復強調,“西醫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中醫的發展水平就有多高”,充分說明了病癥結合的重要意義。
建立完善的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是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關鍵
中西醫結合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知識、技術、方法來整理研究中醫的理、法、方、藥,取兩種不同體系學術的優點與精華,將兩種醫學融匯或整合,形成一個更完善的醫學體系,提高臨床療效。
中西醫結合醫學體系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其臨床地位的確定。通過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的雙重診斷,使我們對疾病的認識和對療效的評價都更加全面。可以說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發揚了中醫藥的精華、豐富了現代醫學的內涵。促進中西醫結合體系形成的關鍵是教育, 要進一步加強人才的培養。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包括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理論研究、臨床研究、藥物開發都應該有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可行性的規劃[2]。將中醫的宏觀概念與西醫的微觀概念相結合,會形成一門很好的、很系統的理論。這需要我們廣大中西醫結合醫務工作者加強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
借鑒循證醫學的方法,促進中西醫結合發展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與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一樣,必須進行方法學的突破和思路的創新,循證醫學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現代醫學模式是在經驗醫學基礎上強調循證醫學。因此,重視并應用以國際評估標準進行科研設計和評估方法的規范化,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學可信,并不斷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臨床及科研水平并與國際接軌。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的確定,即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措施、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應根據現有客觀的、最可靠的科學依據進行。強調任何醫療決策的制定都應遵循和應用科學證據。這就要求臨床醫生應具有高素質和掌握優良的醫學技能,以及具有臨床流行病學的基礎、理念和方法,掌握現代化醫療設施,以最佳證據作出醫療決策。由于環境污染,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及疾病譜的變化,化學藥品、藥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日益增多,現代醫學模式正在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類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維護需要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循證醫學為此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3]。因此,借鑒循證醫學的方法,使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成果更加科學可信,并不斷在獲得已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臨床及科研水平并與國際接軌。
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是對中醫的促進和發展
當前無論中醫、西醫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現代以及未來醫學發展的模式,因而將兩者的合理內涵有機地結合,吸取兩種醫學的理論精華,將現代醫學體系的解剖概念、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等與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論相結合,這就是中西醫結合。也可以用“與時俱進”四個字來概括,即緊跟時代的步伐,采取一切科學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發掘和研究我國傳統醫藥。①中醫藥是醫學寶庫的寶貴財富,有著豐富的內涵和不可估量的珍貴價值;②由于中醫學是經驗醫學,缺乏科學理論基礎,在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需要運用現代化的研究手段,用“科學”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因此,中西醫結合是對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不是簡單的中醫和西醫的疊加,更不是中醫西化。裴老提出中西醫結合的十六字方針好就好在以“中藥為主,西藥為輔”來進一步發展中醫。裴老曾說:“只有大膽的把中醫學術伸展到微觀,中醫才能既保住自己的特色,又能加入到現代技術的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網絡系統中去。只有這樣,中醫才能和現代科學技術同步前進。”
參考文獻
1 裴正學.裴正學醫學經驗集[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7.
行性惡化難治的臨床綜合證候群。血液凈化療法和腎移植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
但限于條件尚不能普及,因此非透析療法更具有實際意義。我國學者經過30余年的
不懈努力,采用中西醫結合非透析療法在CRF的治療和基礎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
的成就。中西醫結合非透析療法的核心是緩解癥狀、保護殘余腎功能、延緩病程發
展、推遲必須透析和腎移植時間等,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本文試就
其研究現狀作一概述,并略陳管見。
1 臨床研究
1.1病因防治 引起CRF的原因較多,必須認真查找原發病,進行有針對性的病
因治療,防止腎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在原發性腎臟病中,慢性腎炎占居首位,其次
為慢性腎盂腎炎、腎動脈硬化等,在繼發性腎臟病中,糖尿病腎病、狼瘡腎病較為
常見。中醫藥在防治原發性腎臟病中確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繼發
性腎臟病中中西醫結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2控制可逆因素 CRF的病程是漸進性發展的,但在某一階段受到某因素的影
響,可出現腎功能的急劇惡化。因而及時祛除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認為是防止
腎功能急劇惡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腎功能急劇惡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腎臟
的疾病復發或加重;②水、電解質紊亂;③各種感染;④高血壓、心力衰竭;⑤應
激狀態;⑥其它各種不利因素。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醫常規措施,常能取得滿意
的療效。中醫認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風熱或風寒;②痰熱;③水濕
;④濕濁;⑤濕熱;⑥瘀血;⑦風動;⑧風燥。中醫針對這些邪實證,除常用的辨
證口服湯劑外,還采用如專方、專藥、內服、外洗、灌腸、靜脈給藥等措施(3),
不僅療效較好,而且還有標本同治之妙。
1.3 飲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療法 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腎小球
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腎單位”的濾過率減低,延緩腎小球的硬化過程,從而保
護了殘存的腎功能。為了防止低蛋白飲食帶來的負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張
采用(1):①低蛋白飲食+EAA療法;②低蛋白飲食+α-酮酸療法。飲食療法歷來
被中醫所重視,但由于CRF的特殊性,雖有虛證諸象,但其“氣化不足”,易生濁
毒。因此,其“虛則補之”而不能呆補、膩補、純補,必須補而有節,特別是應以
腎的氣化功能和邪的兼挾情況為參考,辨證進補(4),這樣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 辨病與辨證治療 治療原發病和糾正可逆因素是治療CRF的關鍵。CRF非
透析治療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減少尿毒癥毒素和代謝廢物的蓄積,利用腎外途
徑增加尿毒癥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劇惡化的危險因素;③治療CRF原發
病,控制CRF漸進性發展的各種原因;④針對各系統癥狀和并發癥予以治療。中醫
辨證治療,主要是針對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五個
證型辨證選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腎虧虛為本、濕毒內蘊為標的特點,其組
方多以虛實并理、補瀉合用、攻補兼施為特點(5);而中醫內科腎病專業委員會,
也主張依據脾腎陽氣虛、脾腎氣陰虛、濕熱中阻并濁邪犯腎、脾陽虛弱并濁邪內蘊
、脾腎虛弱并水瘀互結證型特點,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由于CRF是一個病情不斷
變化的過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療貫徹始終來處理如此復雜多變的疾病。病
癥結合,標本兼顧,方能靈活地解決正邪、標本、病證之間變動著的矛盾。病證結
合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地緩解臨床癥狀,更有確切延緩CRF進展的作用。
1.5 胃腸及結腸透析 胃腸透析是利用人體自身生物膜—胃腸粘膜清除代謝
廢物的原理,但因傳統的方法進液量較多而腹瀉劇烈,病人無法堅持。隨之研究的
化學吸附劑,如陽離子交換樹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仍有其
局限性。針對傳統的胃腸透析治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良,首先是中西醫結合方法
解決了進液量過多和腹瀉頻率的問題。如成藥尿毒清及含大黃的復方湯劑等透析藥
,其藥性緩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數,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結腸透析療
法又是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一大改進,它是在胃腸透析的基礎理論前提下,利用中藥
復方大黃制劑進行結腸透析,又進一步推動了胃腸透析療法在臨床的廣泛運用,大
大地彌補了中西醫各自的不足,使胃腸透析療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胃
腸及結腸透析療法,不僅融匯了現代醫學的理論,更發揮了中醫中藥全身性調節與
治療作用,對于延緩CRF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藥物研究
尋求與研制防止CRF進展與惡化的有效藥物,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熱點之一。
臨床研究表明大黃為治療CRF的有效藥物之一,并經多種動物實驗證實其有延緩、
阻止CRF病情進展的作用。大黃治療CRF的機理主要為(6):①對血BUN(尿素氮)的影
響;②對系膜細胞的影響;③對腎代謝的影響;④對血脂的影響;⑤對血液流變的
影響;⑥對免疫功能的影響;⑦對過氧化脂質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黃對多種C
RF動物模型具有顯著療效外,在動物實驗研究中還論證了黃芪、參類、附片、當歸
、川芎、地黃、冬蟲夏草等藥物防治CRF的機理(7),這些藥物均是在中醫辨證施治
的方中篩選出來的,將這些有效的藥物組方應用到臨床中則更進一步提高了臨床療
效。
3 方法研究
由于中西醫對CRF認識上的差異,既談中西醫結合,就應該是有機地結合。如
南方醫院潘氏提出:降尿毒、維護腎功能、延緩CRF的自身進展速度以中藥為主,
以西醫的飲食療法、利尿降壓、維持水電酸堿平衡、祛除可逆因素等手段為輔的方
法即為中西醫結合。這種觀點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蘇州醫學院的盧氏則提出
:CRF的中西醫微調優化療法,即建立在功能腎單位理論、超濾過理論、矯枉失衡
理論、小球小管反饋理論以及中醫陰陽平衡理論、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理論和CRF
病理生理特征基礎上,著重優化觀點,取中西醫藥二者之長而避其短,緊密與病人
(具體)病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將中西醫有機地結合。方法研究的目的還在于
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新途徑。如筆者曾撰文探討尿毒癥皮膚透析療法的思路與方法
,這種機理便是現代醫學的自身代償、皮膚排泄和中醫汗法理論融為一體的方法。
南京中醫藥大學則發展成為腎衰水浴方,利用中藥與水浴的雙重作用,加速出汗排
毒,利用皮膚半透膜的生物特性,達代償性治療的目的,經治后有效率達88.4%,
臨床療效顯著。這種中西醫結合新思路、新方法的探索,更豐富了臨床治療理論。
4 問題與展望
4.1 如何結合 中醫藥的長處在于能促進氮質由腸道排泄,從而有效地阻止
廢物蓄積,而西醫藥擅長于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處理腎功能不全的增惡因子
及各種并發癥方面發揮作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思路與方法主要有上述特點,并適
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療。正是這種方法有效地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防治CRF的研究進
展。但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種結合尚處于最簡單的階段,因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醫
學體系,其結合不僅僅是臨床的相加,更應有相適應的中西醫結合理論來指導臨床
實踐,目前這種理論體系尚未形成,特別是如何有機地中西醫結合、病癥結合,仍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腎疾病; 研究思路; 方法
Abstrac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 high mortality and case fatality, and multiplies the risk for complic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uge medical cost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with less adverse,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questions that we don't know well.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are: (1) enhance the study of optimized scheme for single entity; (2) accelerate the step of new drug exploitation; (3) augment the study of ac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KD; (4)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crude drug which is poisonous to kidney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5) utilize the systems biology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kidney; (6) establish a guideline f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KD; (7) preach up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KD, pay attention to mass screening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CKD.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K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carrying out the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Key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idney diseases; research design; methods
1 慢性腎臟病的危害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統計表明,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占美國醫療人群的7%,卻占醫療預算費用總額的24%;終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費用為65 000美元,預計2010年美國用于ESRD的費用將高達290億美元[1]。目前我國尚無準確的CKD流行病學數據。據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區40歲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KD患病率為9.4%[2]。據此推算,我國CKD病人將超過1億,ESRD病人超過300萬。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300萬ESRD病人中僅有6萬人接受腎臟替代治療。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統計,替代治療每人每年費用10萬~13萬元人民幣,僅這6萬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ESRD病人每年的醫療費用就高達60億~78億元人民幣,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療,醫療費用將高達3 000億~3 900億元人民幣。CKD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超過150 μmol/L時,死于心血管并發癥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癥患者死于心血管并發癥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給患者本人造成終身遺憾。雖然ESRD目前無法治愈,但CKD還未進展到ESRD時,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去積極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與不足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自然滲透的產物,存在于我國中醫院及相當一部分西醫院的醫療實踐中。許多腎臟病專家都在積極探索腎臟病治療的中西醫結合之路,如著名的腎臟病專家黎磊石院士開發研究中藥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為臨床腎臟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藥物;陳香美院士獲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為IgA型腎病的中醫證治規律提供科學證據。他們是腎臟病領域中西醫結合的典范。中西醫結合在腎臟病領域有明顯的優勢并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
2.1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
2.1.1 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副反應 著名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專家葉任高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要源于中醫,而高于中醫;源于西醫,而高于西醫。”這才是中西醫結合的目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所在。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在使用潑尼松、細胞毒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blocker, ARB)等治療的同時,再結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藥湯劑等中西醫結合療法,其療效較單純中醫或西醫療法顯著提高。中藥還可明顯減輕大劑量激素引起的醫源性柯興氏綜合征副反應,減輕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引起的消化道反應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 中西醫結合一體化治療 中醫、西醫對疾病不同階段的治療,各有優勢和劣勢,中西醫結合能取長補短,使病人得到一體化的治療。如,IgA型腎病表現為單純性血尿時,西醫無特異性療法,中醫湯劑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表現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時,以小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大量蛋白尿時,則以大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療;出現細胞性新月體時,則以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出現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1、2期時,以中藥湯劑口服、中藥保留灌腸及中藥熏洗,同時配合減輕腎臟“高灌注、高濾過、高壓”的ACEI和ARB等治療;到尿毒癥期以替代治療為主,中藥配合改善營養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為輔。中西醫結合在疾病各個不同階段切入,各施所長才能得到最佳的一體化治療。
2.1.3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判斷疾病預后,提高治療敏感性 例如,腎病綜合征不同的病理類型都可以表現脾腎陽虛證型,而微小病變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好,預后好,局灶節段硬化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差,預后差。西醫診斷下的中醫辨證,提高了中醫對腎病預后的認識。
2.2 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2.2.1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方法還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盡管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腎臟病報道很多,但絕大部分都停留在專家個人的經驗和各自單位的臨床觀察,沒有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其療效的客觀性很難確定。
2.2.2 療效機制不明 中藥的成分復雜,經過炮制、配伍、煎煮和體內代謝后,成分的變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藥很難用單一指標去考察其療效,作用機制不明。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西藥治療,其療效機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療效機制只能用“黑箱理論”去解釋。
2.2.3 行業內尚無《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腎臟病指南》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無規可循,中西醫結合腎科醫生臨床診療缺乏權威的參考和指引,醫患安全性差。
2.2.4 基礎理論研究較迷惘 中醫學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其“證”的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中醫現代化的瓶頸。但目前對腎虛證等“證”的研究還沒有找到特異性的客觀指標,離揭示“證”的本質還有很大距離。
2.2.5 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 目前中醫臨床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系統論思想指導實踐;西醫是以“還原論”為主導思想,以邏輯思維為特征,以實驗手段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手段來指導實踐[4]。中醫、西醫都是在各自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新理論的形成還有待漫長的時日。
3 中西醫結合防治CKD的思路與方法
3.1 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報道很多,療效也比較好,但現在還沒有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化方案出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已經開始資助中醫腎病臨床優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醫院王永鈞教授牽頭的11家醫院腎科參與的“CKD 3期中醫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陳以平教授牽頭的“中醫綜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5]。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將為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優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鑒。另外,建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科技部門以及企業以各種形式支持中西醫結合腎病優化方案的研究,為編寫中西醫結合防治腎病指南提供證據,為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為行業診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腎病的診療水平。研究優化方案時,需注意以下問題:(1)為使臨床試驗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會公信度,請在臨床試驗開始前,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 WHO ICTRP)認證的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2)為優化出最佳的方案,請在做優化方案時,先將專家的經驗在協作組內討論,并在協作組外征求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藥理學專家、統計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倫理委員會以及護理學專家的意見。優化方案制定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客觀評價其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第一次臨床試驗結果出來后,針對臨床試驗存在的問題,將方案再優化再試驗直至優化出滿意的方案。(3)CRF應按原發病進行單病種優化研究。CRF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病因不同,其進展的機制和速度不一樣,臨床療效和預后也存在差異。因此,CRF應按其原發病分類進行優化研究。另外,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和慢性腎小球腎炎也要按病理類型進行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
3.2 加強確有療效的新藥開發研究 目前已開發上市用于治療腎病的中成藥有雷公藤多苷片、腎炎康復片、尿毒清、腎炎四味片、黃葵膠囊等,但還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為了豐富臨床醫生治療腎病的手段,滿足臨床患者的需要,擴大中西醫結合方法在國際腎病界的影響,則需加強確有療效、安全的中藥新藥開發研究[6]。中藥新藥開發應注意以下問題:(1)臨床療效是新藥的生命,只有療效好且安全的藥物才會在醫療市場生存周期長,經久不衰;(2)組方藥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為藥味太多,工藝復雜,服藥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長期服用;(3)掌握新藥的最新分類,因新藥分類的不同,藥學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樣,請及時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上去查詢;(4)組方的藥物如果是沒有質量標準的地方藥材,要先制定該藥的質量標準;(5)中藥新藥臨床適應證必須為先確定西醫病名下的中醫證型,不能只有西醫的病名,沒有中醫的證型;(6)藥效學研究如果沒有公認的動物模型,自創的動物模型要有相關專家論證;(7)臨床試驗方案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試驗的指導原則》,若是該原則沒有的病種,臨床試驗方案要請相關專家論證;(8)對照藥的選擇,最好是同類最有效的中藥,沒有同類的中藥要選擇公認有效的西藥,對照藥是不同的劑型時要做雙模擬。
3.3 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探索中醫腎本質的研究 中醫理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證”本質的研究是中醫現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腎陰虛證、腎陽虛證進行了環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環磷酸鳥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內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沒有找到中醫腎虛證的特異指標。系統生物學是由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組成,通過生物信息學把基因、蛋白質、代謝產物及表型等橫向的研究結果整合起來,采用系統綜合的思路和手段從整體水平上動態地對一個集合體的存在特征、活動規律和相互聯系加以描述。中醫傳統理論最具特色的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觀”,與現代的系統生物學思路不謀而合[7]。以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為核心的系統生物學方法,將為中醫腎虛證本質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手段。
3.4 加強中醫藥治療CKD作用機制的研究 中醫藥治療腎臟病的作用機制研究是目前的熱點,許多腎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腎病中藥復方或單味藥對腎臟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對細胞因子和基因的調節作用,為臨床尋找有效的藥物,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鑒于中藥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和多效應的特點,很難判斷有效或無效成分,也很難用單一指標考察其療效,對它的代謝途徑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療效機制還是用“黑箱理論”去解釋。所有的湯劑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藥都是每天吃3次。鑒于目前的技術和方法所限,這種研究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前面所述的系統生物學方法與中藥多成分、多途徑、多靶點和多效應的特征相吻合,但技術條件要求比較高,建議有條件的單位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去探討中醫藥治療腎病的療效機制,為腎臟病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3.5 加強馬兜鈴酸等有毒中藥腎損害的機制研究 1964年,吳松寒等[8]報道了2例服用含關木通的藥物引起急性腎衰竭,隨后也有報道,但例數少,未引起重視。1993年,Vanherweghem等[9]發現9名婦女食用含中藥成分的減肥食品后出現腎間質纖維化,其中2例初診時已為ESRD,經對其藥物分析發現,減肥藥物含馬兜鈴酸,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國內諶貽璞教授等[10]也做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等。其他引起腎損害的中藥還有苦參、補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蒼耳子、枳實、白頭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樸、牽牛子、草烏、巴豆、使君子、土貝母等。腎損害表現為急、慢性腎衰竭及腎小管間質纖維化[11]。中藥腎損害已引起世界范圍內對中草藥安全性的懷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藥。其實這些藥源性腎損害除藥物本身藥理效應外,與劑量過大、使用時間過長以及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藥有關。因此,必須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中草藥的產地、服藥時間、劑量和配伍關系,禁止確有腎損害的藥物如關木通、馬兜鈴等中藥及其制劑在市場上流通,進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機制,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為臨床提供治療腎病安全有效的中藥。
3.6 組織編寫《慢性腎臟病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 西醫有美國組織編寫的《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開始組織中國中醫藥學界專家撰寫《中醫臨床指南》,希望該臨床指南既符合國際通用的疾病標準,又能體現辨證論治的中醫藥特色,成為標準化、國際化的中醫臨床實踐指導性文件,該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臨床證據不足[12]。建議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及中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會牽頭,中華腎臟病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的中西醫結合腎病專家、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統計學專家、流行病學專家、護理學專家以及衛生決策部門專家參與,對中西醫結合治療CKD比較成熟的病種,以病證結合的方式、公認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對證據進行分級,為臨床醫生提供具有權威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醫結合防治CKD指南。
3.7 加大宣傳,重視普查,早期預防 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增加,醫療費用昂貴,但知曉率卻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沒有做過尿液檢查,腎臟有沒有問題一無所知。因此,2006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Kidney Foundation, IFKF)聯合倡議,將每年3月份的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目的就是喚起全球各界人士對CKD的高度關注。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已經在媒體開展宣傳,舉行講座,組織普查,但還有待其他相關學會及政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宣傳,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并組織專業人士參與大規模尿常規普查。建議及早建立我國在臨床廣泛應用檢測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的方法,對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體檢者進行GFR評價;對高血壓病、糖尿病、痛風等引起繼發性腎臟病的因素及早進行預防;對已有腎臟病要積極干預治療,防止腎損害的進展;對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Chen XM, Wang HY.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for reducing the health hazard to people.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6; 45(6): 44144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陳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減輕對國民健康的危害. 中華內科雜志. 2006; 45(6): 441442.
2 Zhang LX, Zuo L, Xu GB, et al. Communitybased screening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ong population older than 40 years in Beijing. Zhonghua Shen Zang Bing Za Zhi. 2006; 22(2): 677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張路霞, 左力, 徐國賓,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區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研究.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06; 22(2): 6771.
3 Wei LB, Ye RG, Luan T,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57 patients with repeated recurrent 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 Zhong Yi Za Zhi. 2000; 41(10): 598600. Chinese.
魏連波, 葉任高, 欒圖, 等. 中醫辨證配合治療成人常復發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57例遠期療效觀察. 中醫雜志. 2000; 41(10): 598600.
4 Sun ZT, Nie ZH, Deng CP.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 Xue Yu Zhe Xue. 2006; 27(3): 777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孫澤庭, 聶正懷, 鄧崇平. 中西醫結合的現狀與思考. 醫學與哲學. 2006; 27(3): 7779.
5 Chen YP. Development survey on study of nephropathy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7; 27(6): 554555. Chinese.
陳以平. 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的發展概況.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07; 27(6): 554555.
6 Wang 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rospect of neph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4; 5(6): 360362. Chinese.
王鋼. 中醫腎臟病學研究方向與展望.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04; 5(6): 360362.
7 Liu Y. Thinking o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a Tai Chuan Tong Yi Yao. 2005; (1): 6466. Chinese.
劉源. 中西醫結合的思考. 亞太傳統醫藥. 2005; (1): 6466.
8 Wu SH. Two case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duced by caulis hocquartiae. Jiang Su Zhong Yi. 1964; 10: 12. Chinese.
吳松寒. 木通所致急性腎功能衰竭2例報告. 江蘇中醫. 1964; 10: 12.
9 Vanherweghem JL, Depierreux M, Tielemans C, et a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Lancet. 1993; 341(8842): 387391.
10 Chen YP, Chen W.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Shen Zang Bing Yu Tou Xi Shen Yi Zhi Za Zhi. 2002; 11(1): 6366. Chinese.
諶貽璞, 陳文. 馬兜鈴酸腎病的研究進展.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2; 11(1): 6366.
11 Yuan L. Chinese medicine and kidney damage. Xin Yi Xue. 2005; 36(9): 542543. Chinese.
原玲. 中藥與腎損害. 新醫學. 2005; 36(9): 542543.
12 Liang WX. Problemssolving strateg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guideli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1): 1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慢性支氣管炎; 生活質量; 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6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7-0026-02
慢性支氣管炎作為呼吸內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單純的中醫或西醫治療都難以達到理想的療效,給患者及社會均帶來嚴重的困擾和影響[1]。故為最大限度改善和推進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現狀,特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給予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以期為提高和改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12例,其中男60例,女52例,年齡20~78歲,平均(46.28±8.57)歲,病程1~18年,平均(10.14±3.25)年,入選患者均與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標相符合,并經相關體檢而排除存在惡性腫瘤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且治療前1周內未使用其他藥物。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6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療法的臨床治療,具體方案:鹽酸嗎啉胍片(吉林長白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2024451)0.2 g,口服,3次/d,分別于餐后溫水送服;將4 g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3286)加入到250 ml濃度為0.9%氯化鈉注射液(吉林科倫康乃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3093)中靜脈滴注,1次/d,以上藥物均以10 d為1個療程。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療法的臨床治療,具體方案:方劑組成包括白芍1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麻黃10 g,白前10 g,桔梗10 g,黃芩10 g,巴戟天10 g,五味子6 g,細辛6 g。以上藥物充分浸泡45 min后水煎取汁600 ml,口服,3次/d,分別于餐后溫服,10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分別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咳、痰、喘等主要癥狀基本控制,病情穩定,無復發;顯效:病情相對穩定,發作次數及程度明顯減輕,飲食、睡眠、體力明顯改善;有效:病情欠穩定,但發作次數及程度有所減輕,飲食、睡眠、體力有所好轉;無效:發作次數和程度以及飲食、睡眠、體力無改善或加重[2]。治愈率和顯效率以及有效率之和計為總有效率。生活質量采用SF-36簡明健康狀況量表進行評定,每項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臨床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字2=5.15、14.26,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生活質量考察項目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1.60、7.67、8.20、13.16、18.02、14.21、10.14、12.46,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慢性支氣管炎患病人數的不斷增多,其具體的發病機制也逐步顯現,該病往往是在多種病因共同作用下所導致的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3]。慢性支氣管炎一般以長期反復咳嗽、咳痰,反復感染或伴有喘息為主要臨床表現[4]。大量資料證實,慢性支氣管炎往往發病率極高,且病程相對較長,并呈現出病情遷延不愈或容易反復發作的趨勢,從而給臨床治療帶來諸多困難,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5]。
西醫療法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方面雖然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但同時也存在易于復發的弊端[6]。故為積極鞏固西醫療法的效果,并提高遠期療效的穩定性,應充分結合中醫療法的聯合治療[7]。傳統醫學認為,慢性支氣管炎主要是由于外感六邪氣,肺失宣降,痰飲內伏,氣機不利所致,故應以宣肺止咳和化痰平喘為治則[8]。在西醫療法的基礎上通過本研究中所用中藥的相互作用以期達到溫肺化飲、斂肺止咳、宣發肺氣而平喘咳的治療目的。結果顯示,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臨床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提高,同時生活質量考察項目均得到顯著改善。可見,中西醫結合療法對于提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智剛.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12例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 2012,8(12):68-69.
[2]諸海城,鐘國球,古雪輝,等.中西醫結合治療5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4):100-101.
[3]趙巍,劉戰英.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2,4(3):27-29.
[4]王曉英,李曉輝,曹彬.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44 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1):1359-1360.
[5]陳永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42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20):101-102.
[6]王素利.中西醫結合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北方藥學,2011,8(6):63-64.
[7]張弘毅,李艾芳,吳明霞,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68例臨床觀察[J].福建中醫藥,2010,4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