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發展的優勢

農業發展的優勢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25 15:2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發展的優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發展的優勢

篇(1)

關鍵詞:農業;品牌;路徑

一、加強領導與考核,切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

濰坊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家庭經營收入仍是濰坊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濰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濰坊農業品牌的建設。但是,雖然這些年來濰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濰坊農業發展優勢作為一項重大決策,但隨著農村提留、農業稅和農林特產稅的取消,部分領導對農業的重視程度明顯不高,對農業品牌的建設關系度不夠,這成為制約濰坊農業品牌建設的主要因素。對此,一定要加強領導與考核,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培育濰坊農業新優勢的重要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更好更快發展。

二、抓好宣傳與培訓,提升農產品品牌意識

提升農產品品牌意識,培育農產品品牌,主體是內因、是核心、是關鍵。要以提高農民的科技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為重點,加大各層次農民的培訓力度:一是搞好農村帶頭人和實用人才培訓。要發揮農廣校的優勢,以提高社區干部學歷教育為突破口,搞好培訓招生和管理;要組織搞好對農業園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社區分管農業負責人、農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村帶頭人和實用人才的培訓。二是加大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對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掌握一定專業技能、擁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農民開展培訓。三是搞好社區新型農民培訓。充分利用社區服務平臺,發揮農業科技遠程視頻培訓系統作用,根據農時季節,組織農業首席專家或外聘專家教授舉辦技術講座,每年舉辦大型培訓班、社區培訓班,大規模培訓農民。四是認真實施農民培訓項目。組織農民參加陽光工程培訓、科技致富帶頭人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等各類培訓活動。

三、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引導發展農業品牌

培育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事關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事關我市農業能否繼續領跑全國。對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培育濰坊農業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決策部署上來,切實增強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更好更快發展。

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用活用好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將其優先安排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帶動金融、民間、企業、外資等社會資本及人才、技術等因素進園入區,著力破解示范基地發展擔保難、貸款難問題。重點引進一批實力雄厚、市場開拓能力強的企業投資示范基地建設。在破解土地制約瓶頸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償前提下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又要積極對上爭取用地指標優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設。同時,認真研究制定稅收減免、示范基地企業出口創匯及人才引導等優惠政策,為示范基地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加快農業園區建設,打造品牌農業發展載體

一是搞好規劃引領。要按照規劃設計科學、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資金等要素,大力發展農業種植園區、科技園區、種苗園區,形成園區化發展新格局,園區內農產品要求通過認證,提升農業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要求,在設施農業發展較好鎮街,培育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高科技農業創新園等現代農業園區,重點規范完善千畝以上農業示范園。通過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每處鎮街新建2處以上規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二是鼓勵加大投入。積極爭取出臺相關扶持獎勵政策,鼓勵引導各類工商資本投入農業,形成以社會工商資本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高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實現農業規模化、品牌化經營。三是培育特色農業社區。要立足社區產業發展,積極培植社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社區經濟發展推動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提升社區新建園區建設質量和檔次,打造種植業特色品牌社區。

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夯實品牌農業發展基礎

要圍繞發展品牌農業,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目標,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實現全域、全品種質量安全監管。一是健全監管體系機制。健全完善市、鎮、社區三級監管體系,逐級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和包靠人員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責任清晰,監管、檢測、執法、服務“四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監管網絡。全面落實和完善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連鎖經營、質量承諾等制度,逐步建立有獎舉報和質量可追溯制度,為全力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提供體系機制保障。二是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加強對農產品從農業投入品銷售使用、田間生產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監管,尤其加大農業投入品源頭監管力度。深入開展“放心農資進社區”活動,狠抓大要案查處,嚴厲打擊各種制售假冒偽劣農資不法行為。三是加強生產基地管理。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投入品購進使用、技術規范、生產檔案、質量檢測、包裝銷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測。提高各縣市區檢測中心實驗室建設水平,爭取通過省級資質認定,增加對葉菜類、可生食類農產品及認證農產品的抽檢數量和頻率;按照“七有”標準,完善鎮街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建設,加強檢測人員技術培訓,確保檢測工作正常運行,實現市鎮檢測數據共享,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為發展品牌農業奠定良好基礎。

六、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積極培育農業品牌

一是加大農業品牌培育力度。借鑒先進縣市的做法,盡快研究出臺我市鼓勵農業品牌創建的相關扶持政策,促進我市品牌農業快速發展。充分挖掘我市區域優勢和傳統優勢,篩選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優勢農產品,采取整合資源、改造工藝、加大品種選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新特農產品,努力打造檔次高、叫得響的高端農業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發揮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在認證中的主體作用,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在嚴把質量的基礎上,努力增加認證數量,促進農業品牌總量膨脹。三是搞好農業品牌運營。加強指導與協調,鼓勵龍頭企業聯合打造區域集合品牌,形成整體優勢,提高競爭力。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農業品牌的公益性宣傳,使生產者創品牌、消費者識品牌、用品牌的意識不斷增強,進一步提高農業品牌的社會知名度及社會影響力,提高我市農產品知名度。四是創造公平的農業品牌市場競爭環境。規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標志使用監管,組織開展打假治假、保護品牌專用權、查處虛假廣告,運用法律保護名牌產品和知識產權,規范市場競爭,嚴厲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營造有利于培育和發展農業品牌的市場環境。

七、深化農業產業化升級,提升品牌農業整體實力

一是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紐帶作用。要以國家級、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和省種植大戶補助政策為切入點,加大種植業專業合作社、農場建設鼓勵力度,規范完善一批糧食、蔬菜、果茶等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培育具有典型指導作用的農產品生產合作農場或合作社。要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園區(生產基地)”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高端、高質、高效農產品基地或園區建設,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堅持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路子,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組織分散的農民參加產業化生產,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意識。二是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為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要積極開展種植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統計調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創新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以建設“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為抓手,通過各種方式,進一步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打造“中國食品谷”農產品加工基地。鼓勵龍頭企業下沉農村社區,設立原料生產基地,開辦加工車間,以企業先進理念,帶動社區產業發展壯大,訂單農業覆蓋面達到60%以上,農戶參與產業化生產經營的比例達到85%以上。圍繞新興的花卉、苗木、果茶等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龍頭。加快龍頭企業升級,培強做大現有龍頭。引導、鼓勵發展前景好、產業集中度高、市場潛力大的中小型農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抱團合作、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等方式,膨脹規模,做強實力,形成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集群。組織龍頭企業建立定期聯系、溝通交流機制,實現技術、信息、市場等資源共享,形成規模競爭優勢,共同拓展國內外高端市場,促進品牌農業發展。

篇(2)

>> 南陽市核桃產業發展探討 南陽市綠色產業發展探討 南陽市有機肥料資源情況調查 南陽市有機肥料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研究 南陽市:涉農協會力促農業發展 南陽市城市發展策略研究 南陽富興林:發展有機農業,探索扶貧路徑 南陽市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南陽市光武大橋設計探討 南陽市屋頂綠化的發展空間 南陽市街頭綠地現狀及發展建議 南陽市新城區發展策略研究 南陽市核桃發展現狀及對策 南陽市城市東區發展新思路 南陽市水稻生產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 九江發展有機農業的探討 加快遼寧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的探討 有機農業及其發展 對南陽市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調查 后農業稅時代南陽市農民負擔問題調查與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滕晶,鄔元娟.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優勢[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2):16.

[5] 孫嵐.南陽市發展有機農業的優勢、機遇和對策[J].河南農業,2014(15):54-55.

[6] 陳新娟,朱祝軍,徐志豪.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優勢、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陸建飛. 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其研究趨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4):4-7.

[10] 王玉霞.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5(1):18.

篇(3)

1.指標體系構建依據

本文基于文獻綜述以及現代農業內涵與特征,以國內外權威機構典型觀點的高頻指標為基礎,根據信息含量最大、指標冗余信息剔除、指標代表性與可觀測性強、指標能夠反映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階段性特征等指標篩選標準,利用K聚類將同一準則層內的指標進行分類,利用變異系數篩選出信息含量最大的指標.0,最終構建了由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科技水平、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農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支持保障水平等7個準則層,包括有效灌溉率、道路密度、單位面積勞動力數量等20個指標在內的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

2.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陜西省西安、寶雞、銅等10個地級市為評價對象,現代農業評價原始數據來源于《陜西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年鑒(2014)》以及陜西省10地市2013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二、基于循環修正的現代農業評價原理及方法

1.循環修正的組合評價原理

當利用多種單一評價方法對現代農業評價進行排序時,可以得到不同的評價排序,例如,第:個評價對象在第j種方法下的現代農業評價排名為rij運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pealand法三種組合方法對評價排名rij進行組合評價,尋找能通過SpeaYman一致性檢驗的組合評價排名,則該排名為第i個對象最終評價排名,這就是基于循環修正的現代農業評價原理。

2.循環修正的現代農業發展綜合評價模型

循環修正組合評價模式采用主客觀賦權法來確定權重。其中,主觀賦權采用G1法、客觀賦權采用嫡值法、均方差法、離差法三種方法。若組合賦權評價排序能通過Kendall檢驗,則進行組合排名,直至通過Spearman一致性檢驗。三種評價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平均值法。用排序打分法將陜西省10地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評價排名轉換為分數Rij。

式(1)中,R,表示第z個地區在第7種方法下的分數,:名。i=1,2,w,n;t=1,2,w,m。其中,n表示地區總個數,YY表示第:個地區在第7種方法下的排表示評價方法總個數。均值法的組合評價表達式為:

式(2)中,R為現代農業組合評價值,R,為排名的分數。

按組合評價值R,按照數值大小由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序,如果兩個地區的評價值相等,需要計算均值法得分下的標準差。

若標準差不同,則,越小則排名越靠前;若標準差相同,則兩地區評價排名相同。(2)Boarda法。定義Y01YCla矩陣B=(/,,)x},其中:(4)式(4)中,二S二,代表主觀認定的評價地區:比評價地區:“好”的個數,此時記為1。若認為評價地區:

評價對象:的Y01YCla得分的計算公式為:1,x,5x0,其它比評價地區7“好”的個數多于評價地區7和評價地區J一樣“好”,則記為。。B一藝。

3)Copealand法。Copealand法與YOaYCIa法評價原理相同,但是在主觀認定的評價地區價地區J“好”的個數少于評價地區J比評價地區:“好”的個數時,記為一to(5)比評定義Copealand矩陣C=(。,)x},其中:

評價對象:的Copealand得分的計算公式為:C一叉。

Boarda法、Copealand法的評價排名方法與平均值法評價排名方法一致。3.評價結果的一致性檢驗(1)事前一致性的Kendall協和系數檢驗。1)提出假設。假設H?:所選的評價方法對陜西省10地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評價不具有一致性;:所選的評價方法對陜西省10地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評價具有一致性。2)構造統計量。構造統計量X}為:

式(8)中:

3)一致性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查得臨界值X2-(n一1)。當X2(n一1)>XZ-一1)時,拒絕H?,接受H,。反之,則需重新選擇單一評價方法進行組合評價。

Kendall協和系數檢驗的作用:考查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離差法等以上4種評價方法對各地市評價對象的評價結果之間是否具有一致。

C2)事后一致性檢驗的Spearman法。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Pu表達式為:

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檢驗的作用:若PuPu}1,則說明評價結果不一致,因此仍然需要進行重復組合評價,直至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全部為1,使最終的組合評價方法得到的評價結果一致。

三、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

1.單一方法評價結果分析

對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到各評價指標的標準值。分別運用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離差法對陜西省10地級市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由此可見不同的評價方法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根據式(8),得出統計量XZ(10一1)=34.636,在給定顯著性水平。=5%下,查表得臨界值X2},.},;,2-19.023,有34.636>19.023,即在給定顯著性水平。=500(置信度為9500)的條件下拒絕原假設H?,接受原假設H,,即4種評價方法具有一致性。

2.循環修正組合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循環修正模式的評價過程,分別用平均值法、YOaYCIa法、Copealand法對單一評價結果排名進行循環修正,得到3種組合評價法的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綜合排名,如表3所示。

通過表3可以看出,三種組合評價方法對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綜合評價結果是一致的,根據式(11),組合評價結果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全部為1,即為最終評價結果。

為了揭示各地區現代農業在投入、產出等方面的差異,利用循環修正模型對各準則層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

利用三種方法對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評價排名,均通過Spearman相關系數檢驗,即為最終評價準則層排名。

3.各地市現代農業發展聚類分析

利用SPSS21.0軟件,運用K一均值法對陜西省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以及各準則層發展狀況進行聚類分析,聚類結果如表5所示。

陜西省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為寶雞、西安、咸陽、漢中、渭南、榆林、延安、銅、安康、商洛,通過K一均值聚類將各地市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分為三類,可以發現:第一類為關中地區的西安、寶雞、咸陽三市,該類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較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其現代農業發展綜合發展水平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第二類為陜北的延安、榆林以及關中渭南、陜南漢中市,該類地區具有明顯的區域資源優勢,社會經濟發展與現代農業發展均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第三類地區為陜南的安康、商洛兩市以及關中的銅市,該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二三產業不發達,與周邊經濟發達城市聯系不緊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為落后。

由各準則層評價得分以及K一均值聚類分析可以得出,關中平原、漢中盆地在農業投入、農業產出、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以及農業支持保障方面位于全省前列,在農業經濟結構方面處于全省劣勢地位。陜北、渭北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優勢并不明顯,對于其自身發展而言,在農業經濟結構、農村社會發展、農業保障水平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由于之前大規模、高強度開發現象所帶來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礦產開發造成的水資源破壞和水源污染、地表塌陷等次生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陜南的安康、商洛在農業產出、農業經濟結構、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農業投入、農業科技水平、農村社會發展以及農業支持保障水平方面處于全省劣勢地位。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本文通過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循環修正模型對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并利用K一均值聚類分析了各地市現代農業發展差異。研究結論: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且呈現出關中一陜北一陜南梯度發展態勢;通過各準則層排名分析得出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因素與制約因素,關中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優勢因素明顯,陜南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制約因素較多,而陜北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受環境因素制約加劇。

2.建議

(1)立足地區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要基于不同地區的資源票賦條件,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關中地區應立足區位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向技術集約型和資金集約型農業轉變。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設施農業和有競爭力的外向型農業,推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陜北、渭北地區應立足于區域資源優勢,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綠色農產品、名優特色農業、果業、畜產品加工業,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和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陜南地區應立足于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創立生態型特色農業發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的發展旅游農業、生態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帶動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2)加大投入力度,化解區域農業發展瓶頸。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投入力度,如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科技投入、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業技術設施裝備條件,全面推進以節水灌溉為重點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業技術裝備“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強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培訓農業現代化經營主體。開辟新的農業投融資渠道,吸收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形成政府、社會、農戶個人廣泛參與的投融資機制。關中地區應將農業投入重點放在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實施農業資源規模化配置和產業園區配套上面,大力引進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陜北地區應加大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投入力度,加強對草業和現代畜牧業的投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陜南地區應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

篇(4)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怎么發展,黨的十報告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從上述兩段論述中看,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有效供給,另一個是競爭新優勢,無論是有效供給還是競爭優勢,都要有品牌作支撐。黨的十報告中把“技術、品牌、質量、服務”列入了提高競爭力的核心,品牌列為了第二大核心,這充分表明了品牌在競爭中的重要性。從有效供給來說,一是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筆者認為有兩層含義,首先是無論在什么條件和任何風險下,要保證人民有飯吃,做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其次是要有優質的糧食,有些糧食雖能保障供給,但對人體健康有害,這些食品對人體有害,即便是保證了供給,也談不上安全。所以保證糧食安全,要保證量,更要保證質。有量有質就形成了糧食自己的品牌。再從競爭優勢談。從目前來看,我們的農產品(不僅是農產品)競爭優勢不強,究其原因是生產技術滯后,品牌意識不強,質差量少,服務水平不高,這是我們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所以培育品牌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怎樣才能通過培育品牌農業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筆者認為:

一是要增強發展品牌農業的意識,要在培育和提升農業品牌上下工夫。所謂品牌農業是指經營者通過取得相關質量認證,取得相應的商標權。通過提高市場認知度,并在社會上獲得了良好口碑的農業類產品,從而獲取較高經濟效益的農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多年來,農產品市場面臨著國外農產品進口壓力,農產品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突出地表現為市場上的競爭將不再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競爭。盡管我國農產品品牌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牌,但是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政府對農產品品牌發展的扶持效應不夠明顯,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農產品品牌意識較淡薄,導致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通過建設和實施農產品品牌來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成為必然和現實,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因此,無論政府和企業以及農產品擁有者和生產者必須要增強品牌農業的意識,強化品牌農業建設、管理和保護、創新。農業品牌是農產品的生命,要把培育和提升農產品品牌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戰略選擇引起高度重視。提高我國農產品品牌效應,需要政府、農民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從農民和農業企業的角度講,就是要積極采用先進科學技術改善生產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從政府的角度講,就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有利于品牌農業發展的體制和政策改革,加強產品質量的監督與管理,提高政府對品牌農業的支持力度,改善政府對品牌農業創建的公共服務,營造保護、培育和提升品牌農業的良好環境和良好氛圍。

二是保護與創新結合,重點在有利于品牌農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上下工夫。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品牌農業也不斷發展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在消費者中形成的傳統品牌也不斷涌現。如射陽大米、煙臺蘋果、宜昌蜜橘、吐魯番葡萄、和田玉棗、膠州大白菜、云南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武定狀雞、劍川的木雕、 “兩煙”、普洱茶等。這些傳統品牌,為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而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培育品牌農業要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保護。政府對品牌農業發展的支持重點應把保護和創新結合起來,加大對品牌農業發展的領導力度和財政投入力度,推進體制和制度的創新,建立起發展品牌農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的科技支撐體系,建立推進品牌農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建立品牌農業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加快非國營機構和服務的發展,使農民和農業企業發展品牌農業中有更多的融資渠道,獲得更為優惠的貸款條件;大力發展農業企業化、品牌化進程,發展大型品牌的農業龍頭企業,多渠道推動農民和農業企業發展品牌農業,引導他們把創品牌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牢固樹立沒有好品牌就不能有好的發展、大的發展的意識,達到培育品牌、發展品牌、提升品牌、保護品牌、應用品牌的目的,從而推動現代農業向深度廣度進軍。

三是品牌農業和現代農業密不可分,培育品牌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現代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它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重點是圍繞土地建立一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農產品公共品牌引領,“專家大院”的農業科技支撐、“農業服務超市”的社會化專業保障,農村基層融資平臺推進,搭建現代農業與品牌農業發展的平臺,形成了品牌農業和現代農業密不可分的有效載體,要想實施現代農業必須有品牌農業作支撐,沒有一定數量的品牌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有些省份在品牌農業發展上作了一些探索。例如,云南根據省情和區域特點,大力發展具有高原特點和特征的品牌農業,創建“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6個特色品牌;培育“糧食、煙草、蔗糖、茶葉、咖啡、橡膠、果類、蔬菜、畜牧、蠶桑、花卉園藝、生物制藥、淡水漁業、木本油料和林下經濟”等14個特色農產品。

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要把品牌農業發展同步推進,品牌農業與現代農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品牌農業的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培育品牌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及形成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

篇(5)

關鍵詞:特色農業;綜述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2

20世紀50年代,特色農業的研究在發達國家興起,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加入到特色農業的研究中,特色農業是相對常規農業而言的,是農業的一個特例。

一、特色農業的概述

特色農業在我國迅速發展并得到政府的廣泛重視,國內許多學者也在不斷探索特色農業的發展問題,由此而形成的理論探討及實踐對于我國特色農業的良好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孔祥智(2003)首先總結特色農業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西部地區發展農業的優勢,包括物種資源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接著探討了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背景、機遇、現狀和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西部發展特色農業的總體思路,認為特色種植業、特色畜牧業、中藥材開發、農產品加工業是西部應該重點發展的特色農業產業[1]。

陳印軍(2003)論述了特色農業的概念、特點及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環境優勢,此外,還詳細分析了影響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如粗放經營、品質退化、科技落后、生產趨同、信息網絡建設落后與市場服務體系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大戰略舉措促進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2]。

楊祥祿(2003)針對四川特色農業的發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其意義、條件、思路及目標的基礎上,指出四川特色農業的主導方向應是特色茶葉產品、特色水果產品、“兩高雙低”優質油菜、特色中藥材產品、特色蠶桑產品、特色蔬菜產品、特色名品雜糧等[3]。

陶性潛(2003)的分析是圍繞貴州開展的,指出貴州特色農業的發展重點是中藥材、野菜野果、雜糧雜豆、苦丁茶、辣椒等方面,還指出加強市場調查,實施名牌戰略、加強資源調查,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搞好區域布局,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是當前貴州發展特色農業時需要關注的三個重要問題[4]。

張濤(2001)通過分析甘肅特色農業的發展優勢,明確其發展格局,并強調在發展特色農業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六大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傳統農業與特色農業的關系、特色農業與水資源的關系、特色農業與環境的關系、區際之間的關系及短期與長期的關系[5]。

呂火明(2002)對于特色農業的內涵、特征、類型、作用、原則、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分析和闡述,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6]。

李強、程科運用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特色農業發展與產業進入障礙之間的關系,在分析產業進入障礙類型及各自形成原因的基礎上,探討不同產業進入障礙類型下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7]。

曹國華、張禎祥認為市場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發展特色農業農民自主的經濟行為,為避免市場盲目性,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培育市場體系,發展市場中介組織,促進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建立風險防范和承擔機制[8]。

劉晏良(2001)依據市場形勢及發展機遇,以新疆為研究區域,通過綜合分析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優勢、必要性、總體思路、產業布局等方面,指出新疆應重點發展優質棉產業、特色林果園藝業、紅色產業、中藥材產業、特色經濟小作物、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六大產業,并提出了促進新疆快速發展特色農業的對策[9]。

周凌云[10](2005)總結了國際上著名的特色農業發展經驗,如美國、新加坡等國的“觀光農場”、德國有機食品、以色列的沙漠農業和節水農業、日本愛知縣的“空中菜園”、“耕作社區”、“市民農園”等。

湯秀平認為,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處理好六個關系:一是正確處理龍頭帶動與基地建設的關系;二是正確處理積極開發與科學管理的關系;三是正確處理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戶自主發展的關系;四是正確處理廣度開發與深度開發的關系;五是正確處理常規農業與發展特色農業的關系;六是正確處理總體規劃與分步實施的關系[11]。

吳敬秋認為,發展特色農業應突出區域、科技、市場、生態、規模五大特色[12]。張金云等[13] 分析了特色花卉產業發展的現狀、優勢及存在問題。熊添祥的研究重點是貧困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14],楊祥綠、陳彥研究了四川的特色農業[3],陳印軍、楊瑞珍對西部地區的特色農業進行了研究[2],而梁錦波等研究的是縣域的特色農業[15]。

上述研究主要從宏觀上對特色農業的內涵、優勢、存在問題、發展思路等方面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探討,為我國發展特色農業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為特色農業發展指明方向。但關于特色農業發展的微觀研究則非常薄弱,基本沒有實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特色農業內涵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以色列節水灌溉、美國生物農場等特色農業的成功,使全世界廣泛接受特色農業。我國對特色農業的探索和實踐起步較晚,目前,關于特色農業的內涵,國內學術界尚沒有統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都是圍繞著區域性、獨特性、產業化、規模性、資源性、市場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等方面來定義的,請見表1。

綜合以上的觀點,應從七個方面定義特色農業的內涵:

首先,特色農業必須立足在區域優勢的基礎上,一方面根據農業區劃,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的差異性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農業要求的生產、技術水平和自然等條件并非能夠滿足所有地方,因而特色農業的地域性特征就更為突出。區域性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特色農業所生產的產品應該是獨特的,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并要求其產品在營養、口感、外觀、健康等方面應是優質的,否則就沒有市場競爭力,特色農業無法健康發展。

第三,特色農業必須具有規模效應。在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特色農產品生產的產業化經營,從而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特色農業的報酬遞增規模經濟。若不具備一定規模,其產品則無法進入市場,因為它只能是樣品或展品。

第四,特色農業一個系統的農業產業工程,是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特征的市場型農業。

第五,特色農業必須具有高效性,其投資回報率應高于常規農業,否則,生產者就不愿意進行創新而從常規農業生產轉入特色農業開發。此外,特色農業又是以質量和效益為標準的高效農業,其最大的特點是高投資、高風險、高效益。

第六,特色農業的可持續性強調以特色占有市場,并強調區域自然、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統一。

第七,特色農業必須與市場需要和社會需求相一致,因為社會需要和市場需要是衡量特色農業是否特色的重要標準。

總而言之,特色農業的內涵豐富,應從區域性、獨特性、產業化、規模性、資源性、市場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等特征予以綜合把握。

參考文獻:

[1]孔祥智,關伏新.特色農業:西部農業的優勢選擇和發展對策[J].農業技術經濟,2003,3:34-39.

[2]陳印軍,楊瑞珍,等.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優勢、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1:21-24.

[3]楊祥祿,陳彥,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增強四川農產品市場競爭力[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1:11-15.

[4]陶性潛,許軍.發展貴州特色農業大有可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3,1:8-10.

[5]張濤.甘肅省發展特色農業的幾點思考[J].甘肅高師學報,2001.

[6]呂火明.論特色農業[J].社會科學研究,2002,3:27-30.

[7]李強,程科.產業進入障礙與發展特色農業[J].山西農經,2002(5):52-55.

[8]曹國華,張禎祥.發展特色農業中政府行為的若干問題[J].老區建設,1997(7):7-9.

[9]劉晏良.新疆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與對策[J].新疆農業科學,2001,38(3):111-116.

[10]周凌云.衡陽市特色農業的發展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論文,2005,11.

[11]湯秀平.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處理好六個關系[J].農村發展論壇,1997(3):63-63.

[12]吳敬秋.發展特色農業應突出五個特色[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25(5):473-475.

[13]張金云,等.安徽省花卉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6):966-968.

[14]熊添祥.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問題初探[J].農村改革與發展,2002(5):29-30.

[15]梁錦波.發展新興縣特色農業的思路[J].廣東經濟,2003(3).

[16]王建農,鄧祖龍,周凌榮.特色農業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J].農業經濟問題,1997(2).

[17].發展特色農業 促進山區經濟增長[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Vol.17.No.1:24-25.

[18]陳東景,王曉峰,程國棟,薛玉琴.新疆特色農業發展初探——新疆農墾經濟,2000(5).

[19]李金良,賀洪海.必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J].經濟師,2000(5).

[20]郝廣華,孫曉強.跨越式發展特色農業.經濟與管理,2001(6).

[21]劉貞富,賀志強.特色農業與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2(19):52-54.

[22]賈萬志.發展區域特色農業[J].發展論壇,1997(2):31-33.

[23]徐琪.欠發達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探討——以蘇北地區為例[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12):73-78.

[24]郭光榮.特色農業:人才經濟與可持續發展[J].作物研究,2001,15(1):12-14.

[25]顏合洪.特色農業的內涵、形成條件和發展對策[J].作物研究,2001,15(1):9-11.

[26]鄒冬生.特色農業理論初探[J].作物研究,2001.

[27]柯建中.淺談發展特色農業的六大關系[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9:6-7.

[28]張達珍.發展特色農業的幾項技術措施[J].安徽農業,1998.

[29]葛承群.發展“特色農業”的幾個認識誤區.農業經濟問題,1998.

[30]郭世明.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大力開發特色農業[J].黑河學刊,1997.

[31]葉永青.論特色農業產業化[J].農村發展論壇,1996.

[32]程炯.閩東南區域特色農業的生態學研究——以漳州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1.

[33]蔡運龍,BarrySmit.持續農業及其中國態勢[J].可持續發展研究論文集[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194-206.

[34]章家恩.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六大支持系統[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

篇(6)

老撾人民共和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老撾在過去近30年的農業經濟探索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本文試圖通過探析老撾農業的發展階段、發展現狀、影響因素和戰略措施,對老撾農業發展進行全面的了解,以利對中國有所借鑒,更好地促進中國農業經濟朝著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老撾;農業;經濟發展;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發展戰略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產部門,同時也是工業和服務業等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發展的基礎保障。老撾是以農業為主導經濟的國家,其農業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可借鑒范本。老撾的農業生產可以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3個農業生態區,其中北部農業生態區有7個省市、中部農業生態區有6個省市,南部農業生態區有4個省。北部地區人口較多,工業發達,但勞動力流失比較嚴重,農村土地耕作面積減少,農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中部地區是農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該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全國最高。南部依靠湄公河航運優勢,農業發展水平次于中部地區。不同地區農業發展面臨情況不同,因此老撾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農業區域發展戰略。

1老撾農業發展的歷史

老撾農業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老撾人民共和國成立(1975—1985年),第二階段是老撾第二次改革之后(1986年至今)。1975年,老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政府遵循自愿、互利及民主管理的原則,建立農業合作社,將生產資料歸入國家所有,農戶實行按勞分配。除此之外,老撾在萬象地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對外農業貿易和推廣農業生產技術,引進新型農業工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該項政策的出臺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85年,相比老撾成立之初(1975年),煙草、棉花、甘蔗和咖啡分別增長了18.5%、30.4%、329.4%和117.9%。第一次改革由于政府在政策的實際操作中沒有很好地維護農民的利益,農業改革陷入了危機。1986年,老撾召開第四次黨代會,會議決定廢除農業合作社制度,實行家庭農業承包合作制,農業生產資料再一次被重新分配,或轉賣給農戶,或將經營權轉移給農戶。農戶自主經營農業,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農業產量也有所上升。農業改革的第二階段,政府注重吸引外資來發展本國農業和實現現代農業的市場化目標。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農業經濟以年均4%~5%的速度實現穩步增長,各項農業生產總值實現了質的提高。農林業生產總值在1990、1995、1999年分別達到3718.4億基普(100基普約合0.08元人民幣,2016)、4536.8億基普和5562.0億基普。國家不斷加強農業投資力度,2002—2003年,國內投資達到10790億基普,國外直接投資9570億基普[1]。

2老撾農業發展現狀

2.1老撾農業發展戰略及前景

老撾政府明確了在“五五”(2001—2005年)規劃以及10年(2001—2010年)和20年(2001—2020年)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中農業經濟的重要地位。2001年開始,政府致力于各項農村經濟的發展工作,確立了重點把農村建成開發基礎單元的目標。10年和20年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則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完全消除貧困的總目標。與此同時,政府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政策,主要做法有:①參與性計劃。該項計劃旨在削減中央政府對農業發展項目的過度操控,實現行政權力下放,基層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項科學合理的支持農業發展的措施。②實施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模式,轉變成為綠色生態有機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爭取擴大平原和丘陵地帶的農作物灌溉面積,增加該地區的農產品出口,改進農作物的耕作模式和提高種植技術水平,引進經濟效益高的新品種,開展農林牧副漁業的產品加工、包裝、運輸和銷售一體化服務。③出臺有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管理制度,設立專門行政機構進行管理。④注重科學技術人才的引進和開發,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⑤營造科學良好的商業發展環境,政府可以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的調整,制定出更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2]。

2.2老撾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2.2.1農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

老撾國民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業,且農業在其產業經濟結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比例。自獨立以來,老撾的農業經濟貢獻比例占全國總產值的90%~95%。在政府實施新計劃政策后的1986—2012年,老撾GDP年均增長6.4%,2012年國民收入達到94.2億美元。但老撾的城市化水平較低,2002年城市化率還不足10%,到了2010年才上升到約33.2%。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3大產業的產值已經有了比較均衡的發展,2010年3大產業產值分別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1.06%、26.96%和41.91%。但老撾的工業仍處于不發達階段,主要以傳統的手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也不突出,主要以餐飲業和小額貿易為支撐。

2.2.2周邊國家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威脅

近年來,中國、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周邊國家農業的迅速發展也為老撾帶來一定的威脅。與周邊農業大國相比,老撾的農業資源、生產力水平、經濟基礎、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農業發展遠遠不及周邊國家,尤其與中國的差距更為明顯。老撾周圍接壤的農業大國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相對比較強,特別是水稻、玉米、薯類、咖啡、煙葉、花生、棉花等農產品在地域市場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2.2.3地區安全和自然環境的影響

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約,比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具體表現在政局動蕩、經濟危機、恐怖活動、氣候異常等不可控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的變化,老撾農業必須順應時展的潮流,加入國際貿易競爭中。由于與外界的貿易聯系業務頻繁,摩擦也不斷增加,地區的安全性遭受到了挑戰。老撾若要在世界貿易經濟一體化中保持競爭優勢,還需要努力解決好國際貿易的紛爭以及維護地區的安全[3]。

3老撾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老撾農業發展主要受到了其經濟的發展水平、科技人才隊伍、資金投入、家庭經濟結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老撾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農業發展的進程,其中國家對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的完善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保障。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人才的支撐,人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人才資源建設和科技的投入將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農業基礎設施包括了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氣象基礎設施、農業防護林設施等,都是農業發展的關鍵保障,可以抵御一定的農業災害風險。

3.1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

老撾自成立以來經歷幾十年的發展,老撾國民經濟呈現出可喜的增長勢頭。僅在2003—2012年,老撾GDP總量增長了3.6倍,人均GDP也翻了兩番。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更為老撾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由于老撾實行對外開放,國外資金不斷融入,刺激了經濟的發展,此外國民收入的增加也為其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國民擁有更多資金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拉動農產品貿易經濟。老撾的主要經濟支柱是農業,農業為國民經濟的第一產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老撾經濟要想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支持和投入。

3.2科技人才隊伍薄弱和資金不足

老撾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由于缺乏專業的生產技能培訓和專業的技術人才,產品在市場發展中有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要加大專業技術和人才隊伍的投入。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專門農業人才的支持。另外,資本的短缺也是一個關鍵的要素,老撾農業基礎設施短缺,可以用于農業運轉的資金投入相當有限。一旦出現基金鏈的斷裂,農業生產會遭受到巨大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業建設資金的投入,出臺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和銀行信貸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境外資本,吸引外來資本的投資并用于發展本國農業。

3.3家庭經濟結構制約

雖然大多數老撾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維持收入,但農業收入所占比例并不高。老撾多數家庭中的人力通常是通過從事第二或第三產業來增加收入。老撾農村家庭中的青壯年多數傾向于外出打工,年老體弱的家庭成員則留守家庭,從事農業的青壯勞動力的缺失導致農村耕作土地的大量荒廢,因而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需要勞動力的投入,缺失了這個生產要素,農業發展必然會受到阻礙。

3.4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缺失

老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經營規模小等弱點都有賴資金對農業的投入。由于老撾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無法吸引企業或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使得老撾的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了限制。農村經濟結構和金融機構是目前影響其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政府必須意識到該問題的存在,并努力予以完善。

3.5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中關鍵的生產要素有耕種土地,水利設施、肥料和資金,這方面農業生產要素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程度。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了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氣象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防護林建設等。水利設施是影響農業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據有關部門統計,將近53%的老撾農村地區缺乏相關配套的水利設施,由于缺乏水利灌溉,耕作的次數必然減少,從而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公路是打開農產品市場的基礎設施,如果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一些時令新鮮水果就無法及時運到市場,農產品銷售通道不暢間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從而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4]。

4老撾農業經濟的發展戰略

由于老撾本土北部、中部、南部受到不同的地形、環境、氣候、經濟發展水平、政策環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各自發展的農業耕作品種以及農業發展戰略也有所不同。老撾因地制宜,根據北部、中部、南部各自不同的情況,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發展戰略。

4.1北部地區農業發展戰略

從全國看,老撾北部從事農業的人員相對比較多,但是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遠遠比不上其他地區。由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的進程,北部地區勞動力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導致了農村土地耕作面積的減少,農戶需要雇傭外部勞動力進行農業耕作。北部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發展極不平衡,難以實現農業的集約規模化經營。北部鄉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以至于交通、水利灌溉、用電、機械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都比較突出。北部地區相對于全國而言,降水量比較少,因此適宜種植甘蔗和橡膠作物。北部背靠中國,地緣優勢明顯,農作物市場比較大。北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人口密集,土地分散,基礎設施不足,不利于農產品的機械化和產業化發展。同時北部地區與境外市場,比如中國、緬甸、泰國、越南均有接壤,農業資源較為豐富,應該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等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政府在北部地區實施的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為政府主導,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加大幫扶力度和增加信貸支持,建設規模的旱季水稻生產基地、甘蔗生產基地和橡膠生產基地。

4.2中部地區農業發展戰略

中部地區是農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該地區的農業現代機械化水平全國最高。中部地區農作物人均種植面積最大,大多數實行農業規模化生產。隨著老撾國民經濟的發展,中部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也最為完善。健全和完善的農村信用機構使得農戶可以及時高效地獲得相應貸款用于抵御農業風險,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其中沙灣拿吉省則是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中部地區還大規模種植木薯和發展養殖業。中部地區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利用高機械化,借助農業產業化的優勢,農戶將產品推向多元化的市場,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農產品交易,保持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為農業打開一個新的契機。現在,老撾正致力于發展網絡化農業和精細農業,利用科技力量來實現勞動成果的最大經濟利益化。中部地區善于利用科技,培養高端知識人才,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加強與國外交流,借鑒相關先進技術發展生產力。老撾中部地區農業經濟戰略為實現產業一體化,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注重對農民的科學生產技術培訓,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農業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4.3南部地區農業發展戰略

南部地區農業發展水平優于北部,但又不及中部,其交通優勢是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得益于湄公河航運的優勢,該地區可以利用航運資源發展外向型農業。南部地區農產品自給自足程度比較高,所以農產品在有剩余的情況下,農戶一般傾向于將其投入市場,因此南部地區農產品市場化程度高于北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南部地區大多發展訂單農業、客戶與農戶簽訂農作物種植合同,主要以種植濕季水稻為主,通過不同品種的雜交,水稻產量也在逐年提高。老撾南部適宜種植咖啡,約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90%,產品遠銷國內外。老撾政府在南部地區發展農業經濟的主要做法是利用水運資源優勢,發展集約化現代農業模式,建立與國外市場貿易聯系的外向型經濟[5]。

5結語

老撾在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善于根據實際地區情況,分別在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實施不同的發展戰略,戰略視野具有開放性和前瞻性。雖然老撾農業經濟發展與其他農業大國相比,仍有差距,但老撾政府抓住歷史發展機遇,使得本國農業正朝著穩定良好的方向前進。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因此要積極向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利用優勢更好地反思與發展本國經濟。

作者:江麗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潘明.云南-老撾農業合作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6.

[2]方蕓.老撾農業發展現狀及前景[J].東南亞,2005(1):39-43.

[3]鄭一省,王建坤.老撾經濟發展及其與中國的經貿合作[J].亞太經濟,2012(5):106-110.

篇(7)

關鍵詞:都市農業發展與規劃;城市化與工業化;建議與參考

1 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的發展背景

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取得農業發展先機,不斷總結最新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實現地區農業化現展,需要不斷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具體農業發展規劃綱要,不斷總結地區一般性發展經驗,不斷制定相應的地區規劃發展前景展望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都市農業以其獨特的綠色生態性、現代科技性以及規模生產性在不斷地引導著地區農業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東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實現農業產業的不斷轉型與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有效地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劇了土地稀缺性問題的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之下,進一步發展都市農業對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首先要明確其基本發展成果,現代都市農業有利于優化城市農業發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促進農業從業人員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斷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因此,制定切實有效的都市農業規劃,應當著重以科學標準、可持續標準為基本規劃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基本指導思想,不斷總結經驗開拓思路,積極構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體系格局。

2 如何不斷推動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策略措施

2.1 不斷推動現有用地政策改革

發展都市農業,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斷改革與創新農業用地政策,在現有的基礎上,應當對于農業用地進行嚴格的把控與限制。在都市與鄉村結合部應當盡量減少與杜絕違規用地,進一步劃定永久性農田范圍,將已經劃定為永久性田杜絕再進行建設性違規使用。同時,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切實采取多線措施,加強農業土地規劃控制力度,可以開辟農田基本保護區試點項目,在根本上起到保護性作用。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要始終堅持科學的用地政策,開展規劃與建設比例協調一致的項目標準,總結一般性建設經驗,統籌安排,科學梳理,從而達到農業產業園不斷發展,項目不斷推進的良好效果。(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2號文件)國家對于農業用地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在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東莞市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中的用地政策改革應當以國家農業用地政策為基本前提,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創新與改革,從而達到符合地區實際發展的優勢政策效果。都市農業發展的優良與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有關部門應當不斷統一意見、協調政策,在實際應用中達到政策的不斷健全與完善的優勢效果。東莞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擴大用地范圍,簡化現有的用地手續流程辦理。

2.2 不斷加大財政性政策補貼力度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科技技術的提升標準在于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的體現。在財政性政策方面,應當著重以不斷推動地區農業科技進步為政策前提,在農科專項創新資金、農業高級人才培養資金、農業技術推廣資金等三個方面不斷加大現有補貼力度。同時,在現代農機設備技術應用方面,對農業設施、農機裝備、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等各個方面設立專項補貼資金。東莞市也可以根據地區發展經驗與地區農業實際生產需求,開展農業設備補貼與示范性基地補貼等措施。在東莞市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為了不斷推動其可持續健康發展,應當著重加快一些財政性補助項目的建設與發展,園區基礎性設備建設、發展專項獎勵資金、鄉鎮級的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及多種措施的配套資金建設均可以作為農業產業園的財政性補貼范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續的產品銷售環節,由于都市農業發展的獨特性,應當以實際的農業產品銷售市場為基礎,有關部門應當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工作,確保農業產品市場穩定。(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4號文件)東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級土地流轉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補貼力度,將原有市級農業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獎勵補貼增至30萬元,科技示范戶獎勵補貼增至5萬至十萬元之間。

2.3 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在土地流轉政策方面,東莞市對于土地流轉5年以上以及經營規模50畝以上的流轉雙方進行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在后續推動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應當不斷全面推動地區土地流轉獎勵政策的落實與發展,不斷推動與扶持地區農業企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注:引自東莞市政府辦公室[2013]34號文件)特別是在農合組織的建立過程中,應當加大對農合組織的重視力度與資金投入,積極投入專項資金,創新發展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取得現代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推動地區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中,還要不斷增加現有的農田補貼標準,鼓勵與發展地區農業品牌,實行重點獎勵措施與政策,對地區農產品品牌要加大宣傳與推廣力度。對于都市農業發展而言,除了基礎性措施,還應當積極開展多項發展措施,農業產業轉型也可以進行第三產業轉型措施,實現產業轉型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產業轉型需要現代機械化農業設備的支持,東莞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改革開放工業建設前沿陣地的優勢,加快引進現代農業機械化設備產業,對這類企業進行一定的幫助與扶持。

3 東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規劃總結

對于都市農業的最終發展,還可以采取相應的科學配套措施,積極總結國內外先進的農業發展經驗,要在不斷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力度、營造良好的地區發展環境、加強土地流轉方式的管理與控制、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農業產業扶持機制與措施等方面不斷進行政策與資金支持,同時,還必須要不斷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最終促使地區都市農業的不斷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健,王薇,華景清,等. 蘇州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江蘇農業科學,2010(06):629-630.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国产99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15|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18成禁人视频免费网站| 熟睡人妻被讨厌的公侵犯|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下载| 中文字幕在线日亚州9| 男女真人后进式猛烈动态图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人人摸人人操| 黑人上司粗大拔不出来电影|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韩国 |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在线| 成 人 免 费 黄 色 网 站 无 毒| 婷婷无套内射影院|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123区免费视频 |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 800av凹凸视频免费观看|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成人爽a毛片免费| 放荡的丰满少妇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 | 爆乳女仆高潮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