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時間:2023-12-24 16:37: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由此農村留守兒童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打工,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3億,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造成約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出現。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嚴重缺失。從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都偏離成長發育的軌道,對兒童今后的認識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開,基本上屬于隔代撫養,而隔代撫養中由于長輩精力有限或者處于對孩子的溺愛,對小孩的管教不嚴,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同時由于缺少父母的愛,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內心的活動很難向外傾訴,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具體表現在缺乏自信,過度怕羞,拒絕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礙
親情對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來說至關重要,在父母的關愛下,在家庭溫暖的環境中,兒童從小就在心理播下愛的種子。而農村留守兒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在留守兒童身上很難找到這個年齡孩子們應有的那種天真與活潑,被錯誤地認為他們懂事了,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替代的。缺少關愛和交流的留守兒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比如有困難沒地方傾訴,有焦慮、孤獨傾向等問題。這些心理障礙造成農村留守兒童經常不能集中注意力來學習,經常不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甚至不愿意回家。
3.認知行為上的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有疑問都無法得到解答,使得他們不能對事情有個正確的認識,造成認知行為上存在偏差。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現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情緒化。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1.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諸多問題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視發揮家長在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心理成長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家長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盡可能地保證每天跟孩子通電話,多跟孩子談談心,多跟孩子溝通,對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2)家長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不要等老師來主動聯系你,通過跟老師的交談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可以跟老師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
2.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特別是學校,更要高度重視,不歧視老師兒童,平等地對待他們。要特別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多給留守兒童一些熱情的幫助,比如城里留守學生之家和心理咨詢室,以解答學生成長中的煩惱。村里可以聘請離退休的老師當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負責孩子思想、情感輔導。
3.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筆者認為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護的缺位。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中,可以通過講座、“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來進行。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前心理學;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現階段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頻繁發生,孤獨、抑郁、自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幼兒自殺現象,學前兒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時代的呼喚!?!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學前教育的目標為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我國學前教育總目標為“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都突出了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兒園組織活動中應用學前心理學的必要性
1.學前心理學的應用價值
學前心理學是論述入小學前的兒童(0~6、7歲)身心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其中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及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特別是學前兒童年齡特征和思維發展特點為幼兒園教師了解學前兒童打開了一扇大門,為在幼兒園組織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根據學前兒童在成長前期、中期和晚期階段的不同表現,從學前兒童語言活動、科學探究、社會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藝術活動入手,學前心理學為心理發展各異的幼兒認知、情感以及個性養成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引導方式,在結構上以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作為導向,采用貼近學前兒童生活實際的引導方式來促進其成長。學前期正處于向義務教育過渡時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內心世界多樣化明顯,學前心理學則對學前兒童成長中涉及的感知覺、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語言、情緒控制與宣泄、意志行動、個性表達等進行系統性總結,為學前兒童的成長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作用,在幼兒園活動組織中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
2.學前心理學的應用意義
早在上世紀初期,兒童心理學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便日漸普及,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學前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學科。學前心理學是學前兒童成長中的掌風舵,為家長更好地撫養學前兒童以及幼兒園教師更好地教育學前兒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其次,在學前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幼兒園老師有意識地結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關注并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多樣化活動中表現出的行為特征,以學前兒童為中心、從學前兒童興趣出發是確保幼兒園組織活動穩步開展的前提。學前心理學還綜合考慮了學前兒童成長的延續性特點,將服務教育對象拓展至0~3歲的嬰兒,對學前兒童入園前后的心理發展起到重要的銜接作用。
再者,在學前教育中游戲活動是最主要的認知途徑和學習方式,學前兒童在游戲活動中不知不覺接受了學前教育,在學前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多樣化游戲活動為不同學前兒童個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自由空間,從他們心理發展規律入手,探索其心理發展的內在優勢,改善學前兒童接觸新環境、新事物時的緊張和封閉狀態,降低與父母等主要撫養人的分離焦慮,促使他們能夠盡快融入幼兒園大集體,促進心理健康良好發展。
最后,學前心理學為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科學性的指導。在學前兒童成長的過渡時期,幼兒園教師對學前兒童觀察能力、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等進行計劃性和系統性的指導,可以激發他們濃厚的求知欲,加速他們積極主動、樂觀向上、樂于學習、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對學前兒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來成長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兒園活動組織中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現狀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過于落后
近年來,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家園糾紛問題不斷出現,受此影響,許多學前教育工作者為了“免責”,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保護學前兒童安全、確保平安回家等方面,為了避免與家長產生糾紛,獲得家長的“完全滿意”,甚至縱容學前兒童在學校里的各種錯誤行為,在學前兒童出現錯誤時不及時指正,影響學前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而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其次,多數幼兒園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不足,許多學前兒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觀認知,片面認為保障身體成長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視了學前兒童心理問題的發掘和解決,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沒有與兒童教育有機融合,更沒有得到落地實施。
2.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許多幼兒園老師在活動組織中僅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動組織、飲食安排、上下學分配安排等各種教學任務方面,留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和精力嚴重匱乏,而且在繁雜保育工作之余,也難以很好地開展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數幼兒園園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缺乏新鮮血液的補充,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等心理問題,一些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得不到根本解決,出現了幼兒園教師責罵幼兒、體罰幼兒、掌摑幼兒甚至是針扎幼兒等極端現象;在心理健康整體水平不高的現狀下,多數幼兒園也缺乏對幼兒園老師心理健康引導方式的培訓,使得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較低水平,難以實現顯著提升和改善,對學前兒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傷害。
3.人際關系教育不夠健全,學前兒童間關系和諧度有待提升
當代社會,教育領域對知識掌握的關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學前兒童活動組織過程中,多數老師重視活動形式,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沒有從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入手,導致許多活動盡管被機械化地開展,卻沒有實現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學前期階段又是從家庭生活到幼兒園集體生活的過渡初期,處于發展期的學前兒童缺乏社會交往技能,在新環境里會長期處于一種封閉的心理狀態,難以敞開心扉與周圍的伙伴友好相處,久而久之,會讓學前兒童產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獨感,在家里被父母當成“小皇帝”“小公主”集萬愛千寵于一身,而在學校里卻感覺不到關注,這種心理落差下,也容易產生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幼兒園園活動組織中靈活應用學前心理學的建議
1.加強教師培訓,強化學前心理學在學前兒童活動中的應用
首先,幼兒園應充分認識到學前心理學在學前兒童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及時轉變過去忽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錯誤觀念,將學前心理學相關理論普及應用到學前兒童活動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對學前兒童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更不應忽視老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個幼兒園應結合實際情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培訓講座,必要時還可以將幼兒園老師的心理健康培訓納入繼續教育的范疇,鼓勵老師在做好學前教育之余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并且廣泛學習,并且立足學前兒童心理特點,認真分析學前兒童表現出的各種行為動作,積極主動地貼近學前兒童生活,分析學前兒童內心世界,讓學前兒童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營造溫馨和諧平等自由的師幼關系??傊?,幼兒園老師應在長期的摸索和實踐中,有意識應用學前心理學,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學前心理學為指導,為學前兒童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
對學前兒童而言,幼兒園是學前兒童走出家庭后接觸最多的社會環境,由此,學前教育應立足學前心理學理論指導,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前兒童在參與中獲得認知,提升交際水平。
首先,應定期開展分享活動為學前兒童提供自由表達和表述的機會;學前兒童與同伴交往、分享總結、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認知方式;針對兒童內向和靦腆的特點,老師可以攜帶學前兒童感興趣的玩具或者喜歡吃的零食一塊進入課堂活動,當學前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色時,便可以給予棒棒糖、小紅花、貼紙、五角星及微笑、鼓擁抱等作為獎勵,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師還可以引導學前兒童將自己攜帶的零食分享給小伙伴,在分享的過程中,學前兒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漸變得開朗和活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變得自信和主動,而這些又會激發學前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過程,又是幫助學前兒童敞開心扉、進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學前兒童興趣點入手,豐富活動形式
學前兒童對周圍事物充滿著各種懵懂和好奇,當遇到新鮮事物時,會產生感覺新奇而又會因膽怯不敢去接觸和嘗試而糾結,此時,老師應以學前兒童的興趣點作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學前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如游戲,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滿足學前兒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學前兒童對節日充滿著好奇和興趣,老師可以適時開展一些與節日相關的趣味性游戲活動,讓學前兒童在多樣化的游戲形式中,感知無拘無束且豐富有趣的春節氛圍,讓學前兒童在活動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4.針對學前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學前兒童活動中準確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時機
兒童階段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留守兒童的境遇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沒有尋求幫助的對象,長此以往,其人格方面會產生攻擊性強、容易出現抑郁情緒等問題,集中表現為沖動、好怒、焦慮、神經質、自閉等不良心理特征。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個性自私冷漠、敏感多疑、任性霸道且情緒多變,有的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終生發展有重要意義。而留守問題導致家庭教育缺失,直接影響兒童的社會化進程,甚至導致出現心理危機。年幼時缺失父母關愛,兒童很難形成對周圍人的信任感,性格容易變得孤僻。尤其在心理啟蒙階段,當遇到困難,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時的引導及鼓勵,留守兒童很容易感到孤獨無助,缺乏安全感,甚至陷入自暴自棄的困境中無法自拔。
(二)學校教育不完善
家庭生活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很多困惑,這時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學校教育應該降低親子關系缺失給留守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多幫助與疏導。但限于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等各種因素,學校在開設心理課程,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諸多方面存在缺失,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引導。另外,師資匱乏,導致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很少有時間與留守兒童進行單獨溝通,這種被家庭及學校雙重忽視、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三)政府缺乏有效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也與社會大環境有密切關系。地方政府部門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農民外出務工,但對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機制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搭建與外出父母的溝通橋梁。一是必須轉變家長觀念,提高其教育意識,將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外出打工的家長意識中,為孩子賺足夠多的錢,讓孩子在物質上獲得滿足,就是為孩子負責、關愛孩子的表現,同時也是自己作為父母的價值體現。由于這種錯誤觀念的影響,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在心理及情感上對父母的需要。對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要為孩子樹立學習和生活的榜樣,并在必要時對孩子進行有效引導。二是慎重選擇委托監護人。外出家長必須重視與委托監護人的溝通,對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及時進行了解。不能一托百托,對子女的成長和教育不聞不問。三是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提供便捷的溝通途徑。務工單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創造父母與孩子聯系的便利設施、渠道及機會,在兒童放假期間積極提供住宿條件使其與父母相聚等。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學校應在意識層面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視,認識到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制定有效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留守兒童問題研究、教育工作。同時,建立專門的督導小組,實時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及生活,讓留守兒童在學校各方幫助引導下“感受關心,學會用心,建立信心”,實現留守兒童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首先,村委會要對留守兒童的人數、住址、年齡、家庭情況等基本信息進行調查,以便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督促留守兒童的父母、委托監護人及學校,實時了解兒童學習、生活及思想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教育指導;最后,為留守兒童舉辦豐富的公益活動,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活動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及行為進行正確引導,使其感受到社會的關注及愛心,并鼓勵其發揚自律、自強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四)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關鍵詞】教育 留守兒童 關愛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成為當今民生問題之一。國家實施一系列關注留守兒童成長舉措。如建“春暉之家”“家長、父母”等志愿者活動,得到社會和家長的好評。但是,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從層面上來說還不夠全面,為切實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教育,筆者提出如下觀點:
一、留守兒童關愛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長期的制度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有的是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姑姑等親戚一起生活,還有的留守兒童出現無人監護的現象,回家面臨的是“空巢”現象,有的兒童回家冷鍋冷灶,沒有父母在家為其監管衣食住行,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勞動來自己照顧好飲食住行,甚至出現生病無人照顧的現象,只有依托鄰居、學校老師代為照顧,這都是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留守兒童監管制度,建立社區、鄰居、學校及社會四維一體的監管網絡,填補留守兒童監管空白和盲區,這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的共同努力,共同監管,實施志愿者服務等項目,加強留守兒童的監管。
二、留守兒童關愛教育需要心理上的援助
留守兒童常年遠離父母,而且正處于成長階段,心理發展還不夠完善,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更多是需要從心理上的援助。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有必要每周與留守兒童進行一次交流,通過交流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心里之所想,同時傳遞給留守兒童身邊人對其關注、關愛的信息,消除留守兒童常年父母不在身邊的孤獨感和冷漠心理。有條件的學??梢越⑿睦碜稍儥C構,建設留守兒童“春暉之家”等,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開設留守兒童親情視頻,讓留守兒童定期與家長交流、溝通,增進親子感情,解除留守兒童心理上對父母的怨恨和冷漠,這都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三、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需要社會成員的參與
學校老師、社區居委會的人力、財力遠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的需要。如留守兒童假期、節假日的監管等問題,因此,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需要在政府監管下的社會機構積極參與,有的留守兒童從小遠離父母,在生活上不能自理,甚至有的留守兒童上初中寄宿制學習還不能很好的安排每周生活開支,洗衣做飯等,而學校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課教育,因此留守兒童更需要生活能力的教育,“家長、父母”能夠填補這一教育的盲區,召集社會志愿者,每周深入社區、深入留守兒童的家庭,手把手地教留守兒童洗衣、做飯,為留守兒童做上一頓香噴噴的飯菜,讓留守兒童感受“家”的溫暖,這都是非常必要的。學校開設家長義工,讓家長深入學校,為留守兒童服務,監管留守兒童每日生活起居安排,鍛煉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留守兒童自助關愛機構,無償為留守兒童提供醫療心理援助、生活援助甚至法律援助,定期開展留守兒童健康體檢、心理健康測試、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定期對留守兒童開展安全法制講座,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和法制意識等,當留守兒童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等,使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教育策略
近年來,我縣城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而他們的子女則留在家中,由祖輩、親戚或民辦寄宿機構照管,形成留守兒童現象。由于無法享受父母的親情呵護,家庭教育嚴重缺位,這些孩子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性格偏差等,這些問題在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中表現尤為突出,對他們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也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
一、城郊學校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親情饑渴
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們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在對父母長期的思念中,孩子由最初的企望、焦慮、缺乏安全感到對父母逐漸冷漠,甚至仇視。而且孩子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對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親情呵護的缺位,使孩子不懂得去享受愛,去關愛別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鼓勵和肯定,導致孩子自信心不強,對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二)封閉、自卑心理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許多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留守的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沒有傾訴、尋求幫助的對象,逐漸的形成了封閉、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在小學高年級學生中比較常見。部分孩子常表現為逐漸與父母、同學開始疏遠,沉默寡言、孤僻,不愿意與人交往;在課堂上不愿意回答問題,課后不想參加各種活動,怕被同學看不起;生活中,對老師、同學的關懷不易接受,甘愿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
(三)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差
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低年級學段大部分孩子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到了中高年級學段,極少有留守兒童能表現優秀。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孩子學業期望值不高,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導致孩子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內在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監管太少,導致孩子學習習慣不良、成績差、厭學情緒嚴重,甚至自暴自棄。此外,家庭教育嚴重缺位,還導致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習慣不良,自私、任性,惹是生非。(四)道德意志薄弱由于留守兒童祖輩代養人疏于管教和溺愛,對孩子的生活包攬包干,對孩子的錯誤時常袒護,造成留守兒童依賴心理嚴重,是非辨別能力差,道德意志薄弱,不能經受學習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缺乏責任感。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則常常以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來彌補親情缺失,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由于長期缺乏父母正確的引導,他們的道德行為處于放任的狀態,思想觀念易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分子的拉攏、教唆,經受不住誘惑而走上歧途。
二、城郊學校高年級留守兒童教育策略探究
(一)改善家庭教育環境,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家庭。父母要轉變觀念,將孩子的健康成長放在首位,盡可能做到家庭、工作兩不誤。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孩子接到身邊,讓孩子在接受更好教育的同時,增加與孩子的溝通機會;如果不能將孩子帶到身邊,父母要通過打電話、寫信、回家探親或接孩子到打工地團聚等方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外出務工的父母還應加強與學校老師、監護人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動態,了解孩子的心理、學習狀況,讓孩子感受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親人的愛、老師的關懷時時伴隨他們,幫助他們擺脫孤獨、無助的陰影,形成活潑、開朗的心理素質。
(二)發揮學校作用,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家庭教育的缺位,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諸多的困惑與問題,需要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這就需要學校轉變育人觀念,通過“愛”的教育來“補”位。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教師針對各班留守兒童建立詳實的檔案,檔案中除記載詳細信息外,更要記錄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心理、學習、生活習慣等發展情況;有針對性的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和內心想法;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幫助解決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2.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成立留守兒童心理咨詢機構。首先,心理輔導教師要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并有意識地教給留守兒童適應環境、調節情緒、人際交往等心理調試的技能,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自我心理調節,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其次,根據孩子個體心理特點,通過個別咨詢方式加強指導,做到對癥下藥,減輕孩子心理壓力和負擔。再次,學校還可以開展“知心姐姐”信箱等活動,為孩子提供傾訴的渠道,并有專人給孩子回信,幫助解決學習、心理上遇到的種種問題,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的疏通和引導。此外,學校針對留守兒童實際情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達到長期、有效的預防心理問題之目的。3.在活動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學校應針對留守兒童開設文藝、體育等興趣小組,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班團隊活動等,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孩子收獲成功、增強自信,在提高自己的獨立性的同時,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與支持,從而緩解自卑、叛逆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整合社會資源,共同關愛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還需要社會的關注、參與、齊抓共管。首先,有關部門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提高他們的責任感,把教育孩子的任務擔起來;其次期望有關部門要動員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在留守兒童較多的村鎮、社區創辦“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教育、興趣活動等服務,引導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再次,期望社會服務管理機構加大力度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為孩子創建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全面、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衛紅.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18):31-45.
為了實現德育目標規范化:一是加強對全體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二是加強對學生的“五愛”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三是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四是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思想教育;五是加強對學生的國防意識教育;六是加強對學生的遵紀守法教育;七是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八是加強對學生的文明守紀、艱苦樸素教育;九是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實踐的教育;十是加強對學生的衛生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這些德育管理機制,確保學校德育工作持續、規范、有效開展。
二、強化素質教育,關愛每一位學生
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優化育人環境,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要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實施教育優質工程,提高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禮儀修養和文明習慣;要真心實意地給后進生奉獻愛心,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進步。有條件的學校要辦好學生心理咨詢室,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等形式,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實施關愛教育工程。
三、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實現德育工作家園化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直接教育,導致家庭教育匱乏。很多留守兒童因為父母長期不在家,有話沒處訴說,心情憂郁。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親情,對周圍的親友又缺少信任,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心理封閉。一些留守兒童由祖輩老人撫養,祖輩老人只負責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很少關心思想,且教育觀念落后,思想保守,嚴重制約留守兒童的成長,導致一些留守兒童有厭學或輟學外出打工的想法。因此,我們要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育人意識,通過指定閱讀書目、開展競賽活動等,拓展家庭教育知識,提高綜合育人素質。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起著不可低估也無法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及時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做教育的有心人和探索者。只有以人為本,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
農村中小學要改革德育課程模式,打破中小學德育課程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實際,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如小組討論、情景表演、社會調查、主題實踐等形式讓學生親自體驗,促使農村中小學德育方法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把德育課堂與德育實踐同社會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同時拓展綜合德育實踐活動。農村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農村中小學要積極借助這些優勢,開發利用身邊資源,讓學生接受鄉土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建設和服務家鄉的熱情。開展紅色文化進課堂活動,建立和拓展中小學德育基地,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生活、愛社會。
眾所周知,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親情缺失,普遍缺乏心理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不能正確調控自己的行為問題。根據我們多年的教育實踐研究看出,留守兒童的情緒問題并不是隨時隨地都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段或重大關鍵性事件里明顯地表現出來。筆者認為所謂“節”,就是從時間的角度來看,是指假節日、開學、放長假、春夏之交季節變化等時間段。如“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最好的寫照。所謂“點”,即關鍵事件點,就是考試失利、情感上遭遇重大挫折、遭遇突發性創傷或刺激、與同學父母等發生嚴重人際(甚至肢體)沖突等時候。如果我們特別關注這些節點,施與干預措施,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特殊節點期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根據多年實踐經驗,以下四個特殊節點期的留守兒童值得學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特別關注。
1.春夏之交季節變化期
每年春夏之際油菜花開之時,漸漸暖和的天氣,使得學生的代謝進入旺盛期,容易擾亂學生的生理功能,加劇心理機能和大腦分泌的激素紊亂,導致機體平衡失調,引發人體內部環境變化,進而影響人的情緒。此時,我們應該關注那些個性內向;情感受挫、情緒失控;個性暴躁易怒;患有心理障礙且出現心理或行為異常(如患有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癔癥、焦慮癥等心理障礙的)的留守兒童。
2.各類考試前后期
學生由于長期處于學習緊張狀態,身心比較疲勞,面對因考試等帶來的種種壓力,如果受到外界因素誘發,容易引發多種心理問題。此時,我們應該關注留守兒童中優秀生初次重大考試失?。挥行睦砑膊〖易暹z傳史;考前復習及測試不理想;對考試產生認知偏差,如把各種考試成績的好壞當成人生成功或失敗的惟一標準,以至于產生“考不上大學這輩子就全完了”的念頭的留守兒童;期望過高的學生,如經常流露“一定要讀最好的中學或大學”“一定要比某某考得好”等想法的學生;個性偏消極的學生,如內向、孤僻、煩躁、人際關系差、自卑等學生;經常性考試前后心理焦慮的學生,如經常在考試前后出現嚴重心理焦慮、深度自責、情緒低落的學生。
3.各類假節日、各學期開學或結束時和寒暑假
近年來,來自社會各個方面對留守兒童開展的關愛活動可以說是紛至沓來,應接不暇。但是他們看到的僅僅是留守兒童物質生活方面的匱乏,大多是送錢或學習用品,而較少關注留守兒童內心情感的缺失,孤獨無依的感受,我們更應該情感關注大于物質饋贈。此時對那些失眠、煩躁、情緒不穩、話突然變多或變少;從外地(校)轉學、因病住院或休學后復學;性格內向的女性留守兒童等,給予特別的關注。
4.遭遇各種重大變故、突發性創傷或刺激的關鍵節點期
如近期家庭(或學校)生活中出現重大變故(親人死亡、父母離異、父母下崗、家庭暴力等)時;遭遇性傷害、意外懷孕、自然災害、校園暴力、車禍時;與同學、父母等發生嚴重人際(甚至肢體)沖突等時候;身邊的同學出現心理危機(如自殺)時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心理焦慮、驚恐、易激動等問題。此時,我們應該關注有自虐自傷自殘記錄;網絡成癮;五種類型家庭者(單親型、個體暴發型、暴力專制型、溺愛型、犯罪型);心理測試顯現抑郁傾向較高者、有狂躁傾向及型邊緣人格特點者;近期身體出現反常現象(如食欲不振)等問題的學生。
二、特殊節點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干預體系的構建
根據“積極輔導、預防為主”的原則和“及時發現、及時保護、及時干預、及時治療(轉介)”的工作方針,有效地開展節點期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學校干預
首先要建立預警機制。學校一定要落實班主任與班級心理委員、專兼職心理教師與學校各部門組成的校內預警機構,經常開展心理保健,關注重點預警對象,爭取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全面了解摸排學生心理狀況。通過學生訪談、家校溝通、心理普測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尤其要重點關注情緒和行為有異常表現的學生,適時調節學生因假后及季節變換等原因產生的各種心理不適,以便及時進入預警干預程序。其次,學校在特殊節點期為留守兒童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環境,如有針對性的主題班隊活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活動等,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社會對他們的關心。 再次是合理飲食的及時調理。寄宿制學校和提供中餐的學校,要調理好學生的飲食結構,避免給重點預警對象食用刺激性食物。學校也要敦促這些學生的家長在家不給孩子喝酒、茶、咖啡等,多食用黑木耳、核桃、百合和蜂蜜等,有助于孩子清心安神。
2.教師干預,經常開展心理保健
對于重點預警對象,學校要給其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懂得學做放松訓練可以讓自己身心放松,找人傾訴可以釋放自己的壓力感受,借助運動、散步、看電影等可以轉換心境,通過改變思維、學會轉換情緒、調整期待、滿足渴望等改變認知的方式來釋放心情,使其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積極應對考試壓力??荚嚦晒κ撬薪處熀蛯W生的共同心愿,學生平時知識的積累是考試成功的基礎,而考前心態的調節則是考試成功的重要因素。廣大教師要盡量維護學生正常的情緒,營造溫馨向上的班級氛圍,避免過度焦慮。敦促學生睡眠充足。一般說來,心理疾病的發生多由睡眠改變開始。因此教師應告誡家長關注學生睡眠狀況,注意孩子生活起居要有規律,睡眠充足適當運動,提高心理的自我調節能力。
3.家、校、社合作干預
加強家、校、社溝通,要讓家庭和社會認識到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要與留守兒童家長或托管人溝通。首先幫助他們轉變養育觀念,糾正一些家長只管孩子的溫飽,極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的觀念。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維持家庭正常的生活狀態,多肯定和鼓勵孩子,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其次,教授正確的家教方法。比如,怎樣幫助孩子釋放負面情緒? 耐心陪伴孩子和“情緒”待一會兒,想哭就哭一會兒;陪他大聲唱歌,瞎編亂造也行;帶他去體育鍛煉;布置一面“心情墻”,和孩子一起把自己的情緒寫或畫出來;陪孩子說話,聽他傾訴心情,并給他情緒支持。再次,與社會單位的聯系溝通。工會、共青團、婦聯、企事業、志愿者、醫療單位等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能只停留在節假日的送錢送物這種單一的形式上,應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讓留守兒童在節假日的活動更豐富,讓他們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如,走出去認識社會和不同家庭;假節日爸爸媽媽等形式都是值得提倡的。
三、特殊節點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干預技術
在各種特殊節點期對重點心理預警的留守兒童一般采用“穩定情緒”“放松訓練”“心理輔導”三步驟,開展心理干預。
第一步,穩定情緒。以理解的心態接觸重點預警學生,給予其傾聽和理解,并作適度回應,不要將自身的想法強加給對方。增強安全感,減少重點預警學生對當前和今后的不確定感,使其情緒穩定。 適度的情緒釋放,運用語言及行為上的支持,幫助重點預警學生適當釋放情緒,恢復心理平靜。 對于重點預警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關注、解釋及確認,減輕疑惑。 實際協助,給重點預警學生提供實際的幫助,協助他們調整和接受因災難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盡可能地解決他們面臨的困難。重建支持系統。幫助重點預警學生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建立聯系,獲得幫助。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災難后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與應對知識,幫助重點預警學生積極應對,恢復正常生活。 聯系其他服務部門,幫助重點預警學生聯系可能得到的其他部門的服務。
第二步,放松訓練。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離反應(表現為:對過去的記憶、對身份的覺察、即刻的感覺乃至身體運動控制之間的正常的整合出現部分或完全喪失)明顯者不適合學習放松技術。
第三步,心理咨詢與輔導。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來減輕心理危機對重點預警學生造成的心理傷害,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咨詢與輔導。首先,了解心理危機后他們的內心反應。通過問卷的形式了解心理危機給重點預警學生帶來的應激反應,并對此進行程度評估。引導重點預警學生說出在危機中的感受或體驗,幫助重點預警學生明白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其次,尋求社會支持網絡。讓重點預警學生確認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明確自己能夠從哪里得到相應的幫助(包括家人、同學、朋友及社區內的相關資源等)。強調讓重點人群確認自己可以從外界得到幫助,有人關心他(她),可以提高重點人群的安全感。最后是心理危機的應對方式。幫助重點預警學生思考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強化個人的應對能力,思考采用消極的應對方式會帶來的不良后果,鼓勵重點預警學生有目的地選擇有效的應對策略,提高個人的控制感和適應能力。
任何心理問題或障礙都是人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對外界刺激作出的行為反應。留守兒童在一些特殊時間段和關鍵重大事件刺激下容易出現諸多心理問題或障礙,關注這些時間和事件,有效防范有特殊經歷、背景人群的心理問題,施以干預措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