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政治哲學的學習方法
時間:2023-12-22 15:24: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政治哲學的學習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政治 ; 教學策略 ;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7-0076-01
一、轉變教學觀念是首要任務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大家都認為,要想學好政、史、地這些文科課程,就必須下大力氣去死記硬背,只有“背”得好,才能考得好。因此,目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更多的還是在延續著這樣的教學模式,政治老師在課堂上首先是向學生進行各個知識點的解釋,然后在剩下的時間里就由學生們自己進行背誦記憶。政治老師源源不斷地向學生們進行政治理論知識的灌輸,學生們不斷地死記硬背的被動接受,實際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改的指導思想,提高高中政治教學的效果,改善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廣大的高中政治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要擺脫傳統的政治教學理念,積極學習新的高中政治教學理念,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更有效地進行政治學習。
二、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傳授方法
由于面臨升學壓力,高中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很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任務很重,因此分配給高中政治的課時比較少。在有限的政治課堂上,老師很難把所有的政治題目都完全仔仔細細地給學生進行一一講解,也不可能做到將所有學生的疑難問題都一一地進行解答,因此,政治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們進行政治學習方法的教授,使學生們在正確的政治學習方法的指導下,開展自主學習,從而使自己的自學能力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高中政治老師大多數都有多年的政治教學經驗,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反思,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政治學習方法,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們正確理解各個知識點,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對學生們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傳授,從而可以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還可以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與實踐的結合
理論性強是高中政治的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因此高中政治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尤其是在哲學這部分。但是,這些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而是讓學生們在對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高中政治老師一定要注重將理論和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
1.注重時事政治。
時事政治是高中生進行政治學習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時事評論方面的文章,可以大大的增強學生們的判斷能力,并且在高考中,很多題目都是以時事政治為載體,讓學生用學習過的相應的政治理論對時政進行深入分析。那么學生們如何有效的把握好對于時事政治學習呢?首先,高中政治老師在課堂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盡量的多舉時政方面的例子,引導學生們把時事政治與理論知識結合,逐步培養學生用政治理論分析時政問題的能力。其次,高中學生自己本身要積極和主動,畢竟政治課堂一起學習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就需要學生們在課下自己還要多下功夫,多多的關注新聞,并試著用政治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對事件進行分析。
2.廣泛的關注社會現象。
各種社會現象的背后都隱藏著深層次的東西,如何去挖掘發現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對于個人的政治理論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高中政治老師要多留意一些社會現象,以社會現象為基礎,可以開展各類的課外時間活動,啟發學生們自己去發掘社會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這樣,政治課就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論,而成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增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
四、創設政治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廣泛參與
在高中政治課堂上,高中政治老師要鼓勵學生們進行大膽的質疑,并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因為解疑的過程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有效提升的最佳時機。高中政治老師在設置政治問題的時候,要以學生們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設置出難易程度比較適合的問題,從而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在參與的過程中彼此之間進行探討,交流不同的觀點。在思想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路得到很好拓展,可以幫助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各類問題,同時學生們也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可以進一步的強化自己的優點,努力的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交流,還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習信心更加十足。
五、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政治學習活動
1.組織多種多樣的小型政治辯論會。
由于政治學科自身的特點,組織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小型辯論會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政治老師可以提前從學生們中征集辯題,學生自主進行準備,老師只是起到指揮性的作用,學生們負責整個辯論會的各項事宜。經過辯論,學生們的觀點變得更加清晰,學生們的思維變得更加的活躍,同時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協作精神。
2.開展政治小論文比賽。
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是政治課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因此,高中政治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緊跟時展的潮流,照本宣科只會使學生們的政治學習效率低下。開展政治小論文比賽,要求學生們更加深入的分析問題,同時還要組織好書面的語言。這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高中政治課程與初中政治教學有著很大的區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高中生政治能力的培養;同時政治學科本身有著自己突出的特點,抽象程度高,因此,老師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意引導學生們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廣大的政治老師,要以新課改的要求為基礎,積極的嘗試課程教學方面的創新,發散思維,積極借鑒和學習,促進高中政治課程教學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思維能力 培養方法
引言
高中政治思維能力運用有利于學生理解高中政治知識點,對政治學、哲學知識框架體系掌握更透徹。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對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有著積極的意義。傳統政治教學采用的是原始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大綱“填鴨式”教學,主要以完成教W任務為出發點,不利于學生強化政治學習的思維能力,是一種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思維能力的分類
高中政治的抽象性決定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以下思維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對政治知識點的把握能力,豐富課堂,使政治課形象、生動,培養學生對學習政治的興趣。
(一)分析性思維能力
根據高考考綱,選取高中政治教學的知識點,學生對政治知識點的分析能力越強,解題效率越高。現行人才選拔體制――高考制度制約了學生政治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生大多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缺乏分析能力,對政治知識的學習并不透徹。在傳統高中政治教學中,一些老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不完全深入,缺乏深刻的見解,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對學生分析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未產生積極作用。
(二)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即對知識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延伸,在掌握的知識前提下,基于基礎的知識點思維,對知識點進行創造性分析,提出創造性想法。這種創造性想法是一種更深刻的見解,是上升到一定層次的想法,是比分析性思維更高級、更深層次的思維能力。這種思維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識沉淀,是經過知識積累后期形成的思維。教師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使用啟發性的教學手段,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課堂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環境。
(三)實踐性思維能力
政治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實踐出真知,因此培養實踐的思維能力,是更深層次的思維能力。實踐的思維能力是在實踐基礎上發散思維,形成總結性思維。課堂上對此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手能力,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促進學生對抽象性知識的掌握。知識被賦予實踐性,學生能遷移學習。學生通過實踐積累經驗,經驗越多,對知識的拓展越有寬度和廣度。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分析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一,運用概念解釋法。高中政治教學內容是一個知識體系,是由抽象性知識構成的,知識的最基本反映是概念。概念是客觀事物最基本、最本質的反映,對概念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學習。學生在學習概念時,對概念的理解能激發分析性思維,有的概念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對相似概念進行分類學習,總結不同點和相同點,本身就是一種分析性思維的學習。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清楚地解釋其概念,幫助學生在理解概念中發散思維。舉例來說,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學中,對“民族”這一課題的學習,首先對“民族”這一概念學習,民族概念教學要從民族的基本特征開始,然后講解民族的發展到民族的壯大這一歷史過程,接著對民族的相關概念進行解釋,如部落、氏族,進行比較分析教學。第二,線索式教學。高中政治課不僅注重個體概念教學,還時刻對學生灌輸系統性的知識。高中政治知識具有連貫性,理論體系的教學尤為重要,要注重培養學生政治學習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馬克思體系是最基本的理論體系,教師在對每個知識的講解中,時刻傳輸馬克思理論體系輪廓,把靈活地運用到課堂內。政治學習圍繞馬克思理論體系,既方便理解又能解決分析問題。第三,比較法教學。抽象性的相似概念,需要進行比較才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講解市場經濟的特征時,市場經濟的四個特征,即平等、競爭、法制、開放,通過分析比較各個特征的具體體現,通過市場交易出現的現實行為反映各個特征。同時,通過四個特征學習聯系資本主義市場,從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進行對比教學,尋找差異,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的學習。
(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第一,鼓勵學生創造創新個體。政治學習不僅是對概念和理論的把握,更要發現知識點背后的人文主義光芒,只有政治知識富于人性化,學生才能感受到政治中哲學的智慧。可以通過演講、播放短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教育等。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播放歷史短片,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歷史感、責任感,才能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通過濃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的傳遞,學生將這種情感轉換為內在的學習動力,轉換為探索知識的創造性思維。第二,不否定學生的標新立異。學生對傳統思維的否定,追求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就是求異思維,這種求異思維通常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學生的求異思維越強烈,老師越應站在教輔的角度,通過扶正的方式鼓勵學生繼續思考。舉例來說,哲學的辯證知識點教學中,選擇傳統意義上的真理作為教學素材,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學生對此“真理”提出異議時,善于傾聽學生發表的駁斥理由,從而對學生傳輸辯證知識的教學。第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哲學的學習具有抽象性,知識富有生動性,才能加深學習。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學生在視覺上受到沖擊,在看得見的素材的基礎上,通過心理建設,創造新的概念形象。對課本內的白紙黑字的抽象概念想象出更貼切生活的具體形象。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一些具有情景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進行想象,即使與理論相悖、矛盾,也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對原始概念理解更深刻。
(三)實踐性思維的培養
實踐性的思維指不僅在實踐中聯系理論,還在實踐中聯系理論之后總結實踐性思想,提出實踐性的思想,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第一,以導學式的常規課為主導。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出真知。最基本的實踐是對考題的解答。在課堂上,對政治考題進行解題能力的分析,判斷學生積累的知識是否具有實踐性。構建導學式的常規課堂體系,在這種常規課堂體系下,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發現政治學習的難點,運用聯系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在思考環節加入現實中的人和事物,通過實際現象和事實加深對自學的理解。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確定實踐的目標,并探索實踐方法,模擬實踐效果。第二,課堂教學形式采用主動式的活動課。活動課中心內容是政治課的學習內容,采用富有實踐性的活動形式,不僅培養學生對理論實踐的興趣,還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活動課以豐富學生經驗和積累實踐真知為目的。哲學學習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在活動中設計需要解決問題的環節,強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哲學的理論知識,既積累了知識,又豐富了哲學的實踐性。模擬實踐教學對教師具有挑戰性,對活動課的把控是最重要的,保證學生在實踐課上不偏離主題軌道,維持課堂正常秩序,活動形式的編導要科學合理,才能促進學生在課堂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性的魅力。
結語
素質教育是當代教學的需求,開展素質教育并非一味灌輸知識,應當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上。高中政治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通過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并在學習思想政治中不斷提高各種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靜.試論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赤子,2014(8):135.
[2]趙國民.關于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J].高考,2014(6):94.
[3]王遠.試論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校園旬刊,2016(9).
[4]尹君.基于思維三元理論的高中政治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師,2016(2).
【關鍵詞】高中政治 政治知識 運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85
高中政治知識涵蓋了人文社會的全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四方面的基礎知識,學習政治知識是從這些理論知識中汲取營養,了解社會各種現象背后的本質,把握事物規律。高中政治學習具有其基礎性和重要性,所以我們要探究出如何才能讓學生學懂知識和會運用知識。
一、政治知識學習
政治知識學習是我們以往教學和學習的重點,我們關注的主要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找到方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政治基礎知識,并且牢固掌握。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我們要對高中政治知識的特性作分析,并提出相對應的方法。
(一)高中政治知識的特點
1.復雜性。高中政治知識第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復雜性,首先,四本教材的內容要涵蓋各個方面的人文知識,大至政治國際關系、哲學宇宙規律,小至產品物價、個人價值觀等等,由此可見,政治這門學科的知識結構是極其復雜的。其次,政治這門學科知識密度相當大,教材內容既要提出社會現象,又要從中總結出深層次的含義并加以系統說明,由一句簡單的總結性語言延伸出長篇的說明性語言,在教師進行講解說明的時候又會不斷增加知識點,以求把知識點講解清楚透徹,而且需要所學知識更全面,課外的補充學習同樣必不可少,所以知識內容呈現出一種只增不減的狀態。
2.抽象性。高中政治知識的另一特點是知識的抽象性,這也是所有人文學科的一個共性。政治是我們學習人文科學的基礎學科,通過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探究出其紛繁復雜表面下的本質和相互聯系,運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說明,甚至不能用圖片加以說明;相比于自然學科可以將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物體作為研究對象或者是參照物,以政治學科為代表的人文科學知識就沒有一個客觀物體或者固定的參照對象,人文科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一系列事件,所以它的參照學習對象也是較抽象的。
(二)高中政治知識的教學方法
高中政治知識的復雜性和抽象性既是其兩大特性,也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我們的教學方法要以其特性為依據,探究出高效的教學和學習方法。
1.從整體出發,構建知識框架。雖然高中政治知識復雜且內容多,但是其知識的延伸都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中進行,所以我們首先要用整體眼光來看問題,從全局角度把握知識框架。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注意先整體后局部。許多教師在教學時會從一個知識點出發講解,一個點講完又跳躍到另外一個點,例如講《經濟生活》中“神奇的貨幣”這一章節,第一點,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第二點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以這種方法講解,知識點是零散的,學生對某一個知識點有印象,但是總體回憶起來卻是模糊不清的,且對其相互聯系、知識規律并不了解,隨著學習內容的逐漸增加,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不樂觀。
因此,我們采取先整體后局部的方法,在教學時先運用多媒體或者板書等方式把所學內容的知識框架展示出來,然后進行細化填充。例如,學習《經濟生活》這本教材時,首先要告訴同學們我們將把經濟生活劃分為四個方面來學習:生活與消費,生產、勞動和經營、收入與分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后講解每一章節都以這樣的方法構建框架,逐層講解。不僅教師要采用這種方法教學,我們也要督促學生以此方法學習,我在日常教學中發現,教材目錄就是一個最好的知識框架,所以要讓同學們學會看書先看目錄,背書先背目錄,然后再去學習或者回憶具體知識點。當然,同學們有不同的學習情況,我們也要鼓勵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理解總結出所學知識的框架結構,最好是將它寫下來,隨時參考、修正和補充。
2.著眼局部,與實踐相結合。把握整體知識結構,要對每一個知識更好的記憶,就需要對這些知識點作深入的理解,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的理論呢?許多老師在教學時習慣于就理論談理論,或者是用理論來說明理論,結果導致知識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當然學習效果并不好。政治理論知識雖然具有抽象性,但是它是從實踐問題中總結而出的,所以在學習時也要結合實踐問題進行說明,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知識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例如講《經濟生活》中的消費知識,我們就可以結合最近的時事新聞,以最近的物價情況等等為例進行說明。在這樣一個現象到理論、理論到現象的過程中,一個理論知識就會逐漸立體,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更深的記憶。
二、知識運用能力培養
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是我們高中政治教學和學習的出發點和主要目的,也可以說是為了迎合考試需求,但是真正地掌握一門課程,不僅要對所學知識熟練掌握,還要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人文學科知識的運用同樣與其知識特點一樣具有抽象性,自然科學知識的運用可以通過實踐實驗來實現,但是我們不能說用實驗來運用政治知識,人文學科知識的運用主要還是在理論范圍內進行。本文所談到的高中政治知識的運用主要包括兩方面:能夠用理論去解釋社會現象和能夠從現象中總結出理論。主要的教學方法為:實踐性教學和學生主體教學。實踐性教學方法在前文中已經進行了說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把理論和知識一一對應,學會用理論知識去解釋現象,或是從現象中看到本質。
大學思想政治課程與高中生所接受的政治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溝通機制等諸多方面相互關聯。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普及,考試制度的變革等使得高中的政治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程度的變化,因此大學的思政課也應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學變革的基礎上進行相應改革,使大學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與高中能夠良好銜接,才能取得雙贏效果。
一、問題的提出
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培養的對象是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但政治課程教學往往僅局限于各自教學階段“小圈子”,對加強雙方教學銜接的認識不足。對學生而言,高中生出現一部分“高分低能”群體,相當多數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并不能完全適應大學課程的學習,表現出專業素養不高、自學本領差、靈活運用能力不高等問題;對于教師而言,不利于教師熟悉課程改革狀態和學科發展動態,限制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發展;而對于社會而言,正如陶行知曾指出“要用四通八達的教育來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中學與大學的教學效果不高則會進一步制約民族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剖析
1、教學目標缺乏靈活性、層次性
高中政治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學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以期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教師容易過度關注知識目標的落實,片面訓練學生的做題能力,而在大學思政課程教學中同樣存在著教師偏重關注知識內容教學任務是否完成的問題,且大學多采用大班授課模式,一堂課學生數量甚至多達整個學院學生之數,因此教師很難根據學生實際靈活設定個性化目標和相對于高中的提升性目標。而處于高中和大學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認識水平、愛好特長等方面又不盡相同,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也易忽視教學目標的靈活性和層次性。
2、教學內容重復率高
高中政治課程與大學思政課程專業課均屬于理論體系,大學思政專業課程《政治經濟學》與高中政治《經濟生活》一脈相承;大學思政專業課程《政治學原理》與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相承;大學思政專業課程《文化概論》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相承;大學思政專業課程《哲學》與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相承,此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等專業課程以及高校政治理論公共課也與高中政治課程密切相關。而在大學的思政課程教學中,多數教師對中學政治老師已經教授過的內容仍反復咀嚼、重點不突出,致使眾多大學生喪失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食之無味又不可棄之一旁,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
3、教學方法缺乏創造性、評價體系不完善
近些年一些中學為追求高升學率,教師在課堂中常以考綱為依據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較封閉缺乏創造性,將課程內容一口一口嚼碎了喂給學生,而學生也習慣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到了大學階段,教師更強調專業語言的準確性,重視對概念的討論、原理內容的嚴格論證,要求學生向專業素養上轉化,而學生的思維方式暫不能與大學自由開放的教學方式相適應。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與大學均主要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致使雙方的思政課程教育又共同存在著忽視實踐課程教育方法,片面強調理論教學方式的問題,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大學與高中思政課程教學有效銜接對策探析
1、教師在備課和教學均中應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與銜接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課程總目標中涵蓋“知道、識記、理解”等知識性目標、“培養、運用”等能力性目標、“感悟、熱愛、熏陶”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大學思政課程教學目標更是在高中課程三維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雙方教師在備課中都要明確三維目標,教學中更應切實落實三維目標。
以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課第一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為例,高中教學中除了要達到相應知識目標之外,教師還應注意能力目標如“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領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的落實[2],那么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便可以通過播放帶有民族傳統文化氣息的音頻資料和圖像資料,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向學生展示如傳統文學作品、書法繪畫作品等,通過學生小組交流感悟,切實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大學階段《文化概論》的教學中同樣也應在課程知識目標達成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感悟和思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在高中基礎上落實和提升三維目標,如設計課堂辯論、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嘗試寫作小論文等方式提升學習效果,與高中階段教學目標達到有效銜接。
2、充分了解學生,注意教學內容上的銜接
大學思政課程教學是在中學基礎教育的基礎上邁向專業教育的重要一步,教學內容涉及面更廣、難度也逐步加深,但二者又存在眾多教學內容重復的地方,雙方在具體教學中都可在教學內容中貫穿時事政策教育和德育。同時,在教學中都應考慮與對方教學內容上的銜接特別是大學階段,高校教師應了解高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水平,在具體教學中盡量避免不該重復的重復、應該深化的沒有深化的問題和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能力脫軌的問題,爭取構建一個有序的、層次分明的、服從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教育過程。
【關鍵詞】 高中政治 學習方法 理解性記憶
高中政治對于很多人來說難度并不大,但是想學好卻又不容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政治就是死記硬背的科目,因此很多學生并不喜歡這一學科,也正因此,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但王偉老師告訴大家,其實高中政治并不是背出來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聯系社會實際和理論知識才能運用自如,在考試中,高中政治題的答案也可以多角度思考。
政治的學習主要要抓住兩點:⑴基礎知識,即全面把握教材知識體系和重要知識點,沒有知識儲備,難以形成能力;⑵研究問題的審題和答題,把是什么、為什么(重要、必要性、意義)、怎樣做(啟示)的問題答法總結好,再具體問題具體復習。
第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識,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和網絡,從宏觀上駕馭知識。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除了在試卷上“紙上談兵”外,應該將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時,注意知識和感性材料的積累。實踐證明,政治學科的高分同學都具有知識廣博的共同特點。
第二,要培養理解分析知識的能力。將理解和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提高放在平時,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知識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怎么樣。要從多層面、多角度理解知識、分析知識、運用知識。
第三,要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注重建構知識體系,學會用多個知識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問題,培養辯證思維、發散思維能力。
第四,學會答題的方法和應試的技巧。掌握一些審題和答題技巧,是提高我們應試能力的重要條件。要想掌握科學的審題和答題方法,就必須要了解政治試題的題型,如選擇題、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性試題,都有一個立意中心,審題時應先把握住這個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簡單辦法是對材料進行提煉,找出“誰在什么條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確可減少答題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針對性。對選擇題來說,審清題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錯誤、無關或重復性題肢,將剩下的題肢與題干條件認真對應,慎重比較后做出選擇。
同學們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的學習方法外,還必須努力做到:
第一,努力培養學習知識的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及創新意識。不少人常常以為創造能力很抽象,離自己很遠。作為學生,離創造性成果可能會有一大段距離,但作為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卻是常見的。充滿童趣的想象是,在學習中,最常見的提問也是。不要小看問題意識,能提問題、發現問題恰恰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有了問題,才會去思考,才回去探究,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積極關注國際國內大事,擴大視野,啟迪思維能力。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平時關心國內外大事的同學,政治考試,特別是高考的成績往往就比較好。這是因為有了時政熱點的知識儲備,思維會更開闊,而政治考試是不回避現實熱點的。生活是鮮活的,是不斷變化的,由于教材的穩定性以及時間上的限制,教材對此往往不能及時反映,教材內容存在滯后性的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與現實的脫節。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政治課的過程中,關注變化的生活,及時的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補充進來。
第三,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提高信息能力。信息社會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就是指獲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開闊思維,學會將“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要利用搜索引擎,訪問相關網址,學會選擇相關資源。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利用,培養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
第四,高度概括。有人總結了很好的經驗:經濟學——要理解其國家經濟措施、政策的原因,極其原理。根據原理,解析相關問題,根據相關問題制定相關措施、政策以解決之;政治學——要明白其只是一種政治宣傳理論足以,無非就是按照設問的主體進行框定,主體(比如政府)干了什么事,必定體現其宗旨,性質,理念等等;哲學——就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抽象文字,可以利用橫縱向,關系圖,結構圖來解析其中原理間的關系。
總之,學有法則,學無定法。每個同學在學習這個問題上要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而不要盲目模仿別人,照搬別人的方法。萬事開頭難,但如果你能夠長期堅持做好上述工作,就會培養一種科學的思維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參考文獻
1 周漢球.論高中政治記憶方法的重要性及培養.中華少年·研究青
少年教育,2012(9)
2 王大鵬.高中政治記憶方法初探學.讀寫算:教育導刊,2012(10)
3 李元寶.試談對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認識[J].學周刊,2011
摘要:隨著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個學科的教學改革也在逐步展開。政治這門課歷來被學生認為是枯燥無聊的課程,學生在面對政治課程中的定義和大段論述時很難將其運用到實際操作中,這導致了學生的政治學習與生活脫節,這不是政治課程設立的最初目的。因此,高中政治課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本文將著眼現下政治課程中暴露出來的教學問題,并這對這些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讓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的。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方法;課程改革
隨著各科的教學改革的展開,高中政治教學的新課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實,可是,現行的教學模式教授學生的知識仍然無法很好地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傳統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一些課堂中還是存在。這讓很多學生仍然感覺政治課是枯燥沉悶的。筆者今天將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策略。
一、現下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下政治教學讓人感到沉悶,不是教學中某一方單獨導致的,而是在教學中涉及的各方面都有責任。因此,想找到這些問題的原因,也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
1.1 教師主導地位的弱化。現在有很多學校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弱化教師的主導地位,以為這就是遵循了課改的精神,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政治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中不能只要求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討論知識,而不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不在課堂中與學生合作學習,就會導致二者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久而久之,學生的自由是得到了實現,可是學習的水平依然無法得到提高,教學的目標也沒有實現。這樣的情況只可能導致學生最終對學習喪失了信心,從而厭倦了學習。
這樣的問題是由于教師沒弄清楚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導致的。課堂由教與學兩方面構成,不能單方面強調學的重要性,而弱化了教的作用。教師應該把握自己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1.2 考核方法與現實脫節。應試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應試會影響到課堂教學中的很多方面。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教師把讓學生應付高考作為首要的教學目標,很多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只是變更了教學的內容,其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依舊和以前一樣。政治課被上成了純理論課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全憑一張卷子來審核。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對政治課產生厭學的情緒,必然會讓政治課背上枯燥、無聊的名聲。
1.3 教學內容不接地氣。雖然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學以致用的古訓,可是,很多教師在政治教學過程中仍然是將知識束之高閣,不夠接地氣,學生在學習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學到的知識到底有什么用,說到底,在考試之后不過廢紙一張。
其實,作為人生的一個重要時期,高中階段是一個人的三觀養成的黃金時期。而政治課程的內容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引導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三觀體系,這對于學生的為人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應試教育的大旗下,很多的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把成績作為第一目標。大家都忽略了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性。學生學習政治的主要方式就是死記硬背,許多的思想和觀念甚至脫離了這個時代,完全看不出一個青年應有的希望與朝氣。
二、解決政治教學中問題的策略
上述三種問題在現在很多學習的政治課堂中都比較普遍,很具有代表性。作為教育者,在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后,就必須要找到相應的策略來改進現在的教學狀況,達到我國對于高中生的培養目標。
2.1 讓學生對政治學習感興趣。大家都知道,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能認真地投入到政治課的學習中去,政治教學的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現在高中政治課的主要內容分為四個方面:經濟學、政治學、文化生活和哲學。
關于經濟學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到的實例很多。學校里的商店、學校門口的小飯店,他們都是什么經濟類型,在他們的經濟類型中,每個人都扮演哪些角色,這就可以為學生具體地講解不同經濟形態的構成問題。學生在平時的消費中,一定會涉及到貨幣的交易,那么針對這些日常生活中都會存在的行為,教師就可以講解市場交易的原理等知識。
政治學主要包含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政府機關的構成,社會契約的形式和重要性。學生了解了這些,就可以對其生活的社會有一個真切的了解和認知。教師在講課時就可以舉身邊的例子給大家來理解,比如每年三月份都要召開的兩會,兩會的委員們在國家權力體系里是怎樣的構成,他們都負責哪些事情,他們的提案又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造成哪些影響,這都是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在文化生活的教學中,目前教育界很注重運用鄉土資源進行教學。比如在北京,市民們普遍喜歡聽京劇;在蘇州,昆曲是當地的本土劇種;在天津,皮影戲和相聲是市民常常會接觸到的文化表演形式。教師在講授文化生活課程內容時,讓學生從身邊的文化現象出發,去理解課程內容,就會事半功倍。
關于哲學,看起來是理論占主導,可是,中國特色的其實是來源于生活的。教師隨便就可以找到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哲學中的理論。比如,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就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缺少了任何一方,課堂就不會存在。這種非常具體鮮活的例子,會讓學生很直觀地理解抽象的哲學概念。
其實,只要用心教研,教師就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很多具體的例子為學生豐富政治常識。
2.2 教師要擴充自身知識含量。教授政治課程需要教師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上文講到,政治課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教師只有擁有足夠的知識含量,才能在人格上首先具有感染力,然后才能在課堂中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進行政治課程的學習。
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研中,應該時刻擴充自己的知識、關注各個領域的前沿信息,勤于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還應該時刻意識到哪些內容是對教學有價值的,并將有利于教學的內容收集整理,在課堂中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開拓視野。這樣才是上文所說的教師與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正確形式。同時,教師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政治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深入自己對課改的認識、加深對課改的了解,并對于改革做出合理的規劃,積極地探索政治課程與素質教育、與當下社會環境相結合能產生的新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政治教師,也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3 為學生樹立信心。在今天的社會中,很多新的技術都在快速地發展,在不經意間就會進入我們的生活,然而受到教材更新的限制,很多新技術沒能及時地運用到教學之中。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并鼓勵學生打開思路,嘗試將自己感興趣的新技術運用到教學當中。在今天,全息投影、3D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可以更快速地獲得很多直觀的新鮮體驗。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如果可以將這些新技術運用到教學之中,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教師將課堂引向學生感興趣的領域時,學生對于學習就會產生信心,在這同時,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學生鼓勵,看到學生的進步,肯定學生的思考和成績,這樣學生才能夠樹立足夠的自信,學習的效率才能提高。
綜上,目前政治教學的改革中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只要教師肯認真教研、相信學生,為學生找到好的學習方法,政治教學的目標就可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 張大為.淺談生活化融入鄉村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具體舉措[J].新課程(下).2016(09)
1.自主性。
反思性政治學習是一個主動自我反省的過程,只有通過學生自我反省和自學兩種主要途徑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2.批判性。
反思性政治學習需要學生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和探索問題,從而使問題能夠更加的完整和深刻,學生的思路也會變得更加開闊,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
3.層次性。
反思性政治學習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剛開始可能反思的層次較低,但是隨著新知識的增加,反思的層次會提高,學生看待問題也會更加深刻。
4.探索性。
反思性政治學習同時具有探索性的特點,在反思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缺點,進而使自己思維變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5.遷移性。
反思性政治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對學習過程和思路的簡單回顧,更是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概括,并且形成新的知識遷移的過程。
二、開展反思性政治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1.引導學生對高中政治概念進行反思性的學習。
高中政治概念語言一般都比較準確、精煉和高度抽象,學生普遍反映記憶起來很困難,為此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反思性的學習方法學習和記憶高中政治概念。比如在學習稅收這一小節時,可以首先列出記憶提綱:第一,稅收的主體是?第二,稅收的目的是?第三,稅收的手段是?第四,稅收的主要內容是?第五,稅收在整個國家財政收入中占據怎樣的地位?通過反思性的記憶方式能夠較為準確地記憶稅收的概念,然后再根據稅收的定義向它的外延進行延伸,進而了解了稅收的特征和作用以及納稅人的相關知識點。高中政治概念之間其實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對相似的概念同時記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在解題教學中進行反思性學習。
解答政治題目之后的回顧也就是反思的過程,通過回顧和反思能夠讓自己的思維得到深化和提高,從而構建出更深層次的知識點。首先,完成一道政治題目之后不要僅在意正確的答案是什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清整道題目的解題思路,學會通過分析題目的特征和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尋找思維的突破口。其次,完成一道題目之后,通過改變題目的條件或者是前提,創設出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新命題,能夠培養學生用政治的思維模式去解答題目。最后,引導學生將題目從頭到尾進行解析,將所有相關的知識點都剖析出來,這樣不僅能夠防止出現解題的漏答,而且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和再創造的能力。以“環境”問題為例,近幾年來環境一直是熱門話題,所以在經濟常識中經常會涉及環境的題目。想到環境問題不可避免地就會與經濟相掛鉤,然后聯想到自然規律和發展的問題。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還有較大差距,為了盡快發展經濟,前期主張快速發展經濟,反而忽視了環境的問題。等到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之后環境問題則成為了需要迫切解決的難題。而從哲學的角度可以聯想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是運動發展的過程以及唯物辯證法的知識點。綜上依托環境問題展開,將所學的知識點通過橫向的或者縱向的聯系,就能夠完整地解答出題目了。
3.善于對所學內容進行批判性反思。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類問題“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的價值量之間成反比的關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可以舉出一些反例。比如糧食的價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糧食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但是我國的糧食價格卻一直沒有降下去,反而提高了好幾倍。還有“天價月餅”等現象好像都違背了教材中所學的價格規律內容。那到底是教材有問題呢,還是二者受其他方面的影響造成的呢?帶著這類問題,學生進行反思性的學習,收集和整理資料。比如糧食漲價的問題: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可耕面積在銳減,加上城市人口的大量涌入,農民的數量在減少,飼養業以及食品加工業等快速發展,農民種植糧食的成本增加等都導致了糧食的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所以雖然糧食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但是價格卻沒有降下來,這本身是由于其他各種因素導致的,而不能說教材中的結論是錯誤的。
4.引導學生對政治課堂內容進行反思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