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1 11:3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西方教育的優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也要求子女與學生要絕對尊重聽從與孝敬順從父母師長。雖然時代變遷,觀念不斷進步,很多父母師長都已改變做法,在許多事情上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見,但是仍有不少人對待教育過于急躁,出了問題不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
西方的教育觀念崇尚寬容,對孩子是YES多于N0,在我們看來似乎太過于放縱,而中國人家教注重的是嚴以律己,自省自責。中西方的教育方法孰優孰劣,孰利孰弊,不能簡單取舍,一概而論。
家教是什么?有的家長把它稱之為“管孩子”。所謂“管”,就是批評、責備、督促。這就誤解了教育的使命。教育與醫生治病有根本的不同,教育更需要鼓勵、表揚,要盯住孩子身上的亮點、優點,使之發揚光大。哪怕孩子身上的亮點、優點很少、很微弱,也要大張聲勢,讓它成為明天的現實。家教的范圍很廣,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一定不要人云亦云,沒了主見。我們既不能簡單地將“拇指教育”奉為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更不可一概地認為“食指教育”百無一利。只有根據教育的不同內容和孩子的不同情況,區別孩子所處的不同場合,選擇運用不同的 “指頭”,贊貶交替,各有側重,方能奏效。
比方說,甲的孩子平素嬌生慣養,寵呵過分,一味遷就。上學之后,學習習慣不好,成績很差,品行不端。碰到這種情況,家長著急是沒有用的,惟一應該做的事,就是對孩子更耐心一些,同時要想辦法盡快“矯枉”。這時家長就應該多出“食指”,少伸“拇指”,該說“不” 時就說“不”。
孫國森
男,1939年生,海南省屯昌縣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民族藝術名師,獲中國世紀專家,書畫藝術名人,中國教育家名人,中國藝術十大領軍人物和“國際金馬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跟李劍晨教授和著名畫家張眉孫學習水彩畫。1962年在海口市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創種》被廣東省群藝術館收藏,多次參加省、全國美展。作品《海南特產》被中國美協外聯部選送美國展銷,2014年參賽中國油畫作品《豐收在望》榮獲第三屆全球“風云人物杯藝術成就”金獎。出版有《孫國森美術作品明信片》《孫國森水彩畫集》和《孫國森油畫集》在全國新華書店銷售。
1981年,在海口市創辦海南第一家私立瓊美學校。為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20年中走遍了祖國各地,走訪了25個國家,學習了不少繪畫知識。現以水彩畫、中國畫和油畫相結合的方法探研自己的油畫風格――既有水彩畫的透明,中國畫的情調又有油畫的風度。
中國繪畫要繼承又要創新,同時繼承前輩大師的作畫方法。中國畫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是世代評一幅作品的藝術規律。中國畫的山水構圖有三遠――高遠、深遠和平遠,這三遠的構圖作品使人看后心曠神怡。中國畫的用筆非常講究,筆筆有力,濃淡干濕快慢粗細往往一筆而成,這些都是中國畫的部分優點;水彩畫的部分優點是流暢輕松透明,而油畫的部分優點是容易修改,顏料覆蓋力強,畫樹和石頭層層加厚的立體感很好,如畫石塊用各種顏色在油畫刀上一刮,石頭上各種的顏色效果就出來,石頭的棱角和質感表現得很真實。
總之各畫種都有各的優點,我就用了它們各自優點集中在我的畫面上,形成了我的繪畫風格。有人說我用油畫顏料畫水彩畫,有人說我用油畫顏料畫中國畫,又有人說我畫的畫不像油畫,其實這些說法可以說都對,也可以說不對,也許這種集各方優點于一身的創作特點就是我的畫風特質。齊白石大師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就是說要繼承又要創新。徐悲鴻大師提倡“盡精微,改廣大”;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盡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用者融之”。因此,我吸收了西方繪畫和中國畫的某些優點成為我的作畫方法。我的作品中水畫得很透明,河里的沙石和游魚可數,我畫的《下雨》一幅畫中的雨如水彩畫那樣的淋漓。至于西畫的透視(消失點)有一個或兩個,而中國畫的透視點有無數個,可以從上畫到下,從左畫到右,可以畫好多的景區連起來。我的作品《黎寨之夢》和《山河秀色富水流來》等作品用中國畫的高遠構圖法,樹用點葉法,水是透明的,石和樹用層層加厚的油畫顏料而畫成。以上是我自己淺談的一點作畫方法,僅此探研我的風格。
【關鍵詞】傳統文化 孕育 中西方 教育思想 比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10-01
當前,“減負”和“素質教育”無疑已經成了教育行業的熱門話題,國內近年來的出國熱潮也持續高溫不退,針對這些社會現實,我們希望一探其中究竟,將中西方目前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進行一番比較。
一、教育之意義及對當前國內教育現狀的反思
如果將教育比作一條大河,那么文化便可謂是這條大河的源頭以及源源不斷注入其中的河水。文化給予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教育給予文化以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學記》中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由此可見教育對于國家社稷大業之重要。人生來互有不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及生存狀態,教育對于人的積極作用從來都是被肯定的。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教育愈來愈被社會所關注。教育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發展程度,一個國家的教育現狀也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在我們國內出國熱潮持續增溫,國人大有一付傾家蕩產擠破頭也要把子女送出國門的背景下,我們是否應該深思:難道西方的教育就真是如國人所想象之完美?我國現行的教育思想果真難有可取之處嗎?經過筆者的調查研究分析,對我國的教育有很多感受和想法,也對其懷有很大希望。
二、中西方學校教育上所存在的差異
(一)我國“素質教育”尚未能真正得以施行
我國現階段正在大力推廣普及“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而在實行素質教育之前,我國歷來施行的基本都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通俗點說即是“填鴨式”以考試分數為目的的落后教育模式。
表面上看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過渡是一個極大的質的飛躍。但是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目前所施行的素質教育卻并不十分滿意,學生中普遍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遠沒有滲透到他們的日常學習中。經深入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我國現行的教育機制問題。
在部分家長和學生眼里,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升學率,升學率成為了學校、學生、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唯一看中和追求的目標。在這一大環境下,學校只能是一味地追求考試分數,老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也只會著重去講解所謂的考試熱點知識,不設計考試范圍的知識就會被忽視甚至干脆從不在課堂上涉及,這樣的做法無疑對于學生的知識面增長毫無裨益,長此以往,又談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呢?
(二)我國現行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性操作
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紙上談兵”的理論化訓練,卻忽視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運用結合教育,如此一來,學生往往掌握了大把的理論知識,卻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去應用所掌握的這些理論,更加難以體會前人是如何得到和積累這些理論知識的。換言之,我們的學生缺乏動手實操的基本能力,缺乏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缺乏科學鑒別力。這種教育現狀直接導致了我國很多學生的知識基礎扎實,但缺乏創造力,學生主動性差,心理壓力重。子女依賴性強、任性,沒有自己的見解。
(三)我國當前教育模式的優勢所在
當然,我國現行的教育也并非一無是處。由于我們的教育重視文化基礎課,學生學到的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知識比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學生要多,這無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而且我國的學校管理相對嚴格,要求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精力集中,洗耳恭聽,對書本上的東西記得牢固。這種教育方式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范行為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西方國家教育現狀及其優勢
反觀如英美等西方國家,情況則與我國大為不同。學生一星期只要求做一到兩次的家庭作業。日常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也都是以肯定和鼓勵為主,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發,英美國家學校從來沒有考試排名的做法。學生因隨家人旅游缺勤這類現象在英美國家的學校中也是很普遍的,然而這在我國簡直可謂是天方夜譚。此外,英美國家的教育中提倡個人的生存能力訓練,有意培養學生在特定簡陋甚至是惡劣環境下的個人戶外生存能力,其意義就是讓學生經受磨練,訓練學生的體能、冒險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我們國家的學生中間,這幾乎成為僅僅是在電視上才可能出現的事情,多數學生畢生難有這樣的實踐機會。
(五)西方國家教育思想的弊端
英美國家的教育對學生的管理比較放任于寬松,學校很少強制學生去做一些事情,包括上課的狀態,考試成績,課后的作業等。這樣一來,往往會造成學生的勤奮度降低,缺少上進心,有調查數據就表明,西方學生的勤奮程度遠遠少于中國學生。社會評論家認為美國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至少部分歸咎于學校管理不嚴格。概括地說,西方教育的優點是重視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方法,從而為進入一個重視創造性思想的社會做好準備。而它的弊端是,學生基本功不扎實,性格放任,紀律渙散。
三、結束語
有人說:“除非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現在的考試制度,否則老師和學生將永遠是考試的奴隸,素質教育的美好愿景也將難以真正得到施行。”這一觀點看起來有些偏激,但卻點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認為,要改變中國落后教育現狀的最好方式就是改革當前的教育體制,從細節上點滴改變令它更具科學性,更加適合學生的身心成長。在繼承以往優勢的同時,取西方教育思想之長,補自己教育模式之短。
參考文獻:
[1]王維國.芻議我國當前教育體制的若干弊端[J]青年與社會.2011年08期
[2]唐麗萍.探討解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沖突的有效途徑[J]陜西教育.2012年03期
[3]周娜.新課程下學校素質教育改革淺談[J]中學時代.2012年11期
摘 要 網球運動的起源比較早,是在13世紀的法國貴族當中開始流行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運動逐漸的實現了大眾化,但是由于其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技術動作復雜等原因的存在,其推廣速度較為緩慢,但是在近幾年高校對體育網球運動的發展開始重視,其發展前景逐漸開闊。
關鍵詞 高校體育 網球運動 發展前景
網球運動的開展有助于強化并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還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等。所以,面對開展網球體育運動所具有的諸多優點,體育網球運動的發展前景必然十分樂觀,本文將從在高校中開展體育網球運動的優點入手,對體育網球在高校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
首先,開展網球運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網球屬于全身各器官共同參與配合的一種運動,它能夠對人體的各個部位進行鍛煉,并提高人的快速反應能力與靈敏程度,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開展網球課程可以要求學生在場地通過跑動訓練大量的消耗體力,并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情緒,在鍛煉的過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將負面情緒轉化成力量,刺激學生全力沖擊,從而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不僅如此,通過網球體育課程的開展,學校可以進行網球課程設置,增加學生網球訓練項目,并開展網球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與負面情緒控制能力。引導學生勝不驕,敗不餒,鼓勵學生增強網球技藝的學習,為未來發展再創佳績。
其次,在高校的內部推廣網球運動,可以有效的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鍛煉。由于網球運動考驗學生的身體協調、反應、模仿、學習、分析等能力,所以在進行網球運動訓練時可以通過網球運動技能、手法的學習不斷的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雖然網球運動存在較大的難度,但是這種高度卻能夠激發學生勇于攀登的斗志,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網球運動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毅力,通過在高校不斷的深入推廣網球運動,必然可以通過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對學生的意志、心性進行磨練,讓學生養成敢于虛心求教的習慣,使學生能夠在未來其他科目的學習中奠定堅如磐石的心性,讓學生取得更加優異的學習成績,所以其發展前景必然會越來越好。
通過體育網球運動在高校的推廣,能夠有效的將西方體育文化快速的引入學生的生活當中,為學生填補西方文化空白,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豐富文化底蘊。由于網球運動產自西方貴族階層,所以通過網球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有效的了解西方貴族發展文明,了解西方生活面貌以及精神素養,從而為學生樹立“紳士”典范。通過大力推廣網球運動,有助于學生對西方禮節的攝取以及學習,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以及知識積累含量,借助網球運動的發展了解西方歷史發展過程,豐富自己的見識,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高尚運動素質、情操、教養的人,提高學生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識,強化學生的道德涵養,有助于學生的未來學習以及發展,所以其必然受到高校重視。
最后,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明文化差異:網球運動起源于法國,后來相繼傳到西方各國,直到1885年才傳入中國,被中國人所學習。由于網球運動發展時間悠久,所以其訓練的方式也存在差異。由于文化背景、傳統習俗、地理環境等之間的差異,東西方網球運動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往往差異顯著。比如說西方網球運動重在爆發力與接發球力量等,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極為苛刻。它還是對于學習網球文化差異的一種認識。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各國文化也開始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并產生了璀璨的火花,這對于高校體育網球運動的發展提供了了解外來網球文化、知識、技術的機會,為高校學生學習以及練習網球運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理論,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素質,為其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
綜上所述,在高校的內部進行體育網球運動的發展,必須做好對網球運動的合理定位。由于高校屬于一個特殊的社會,所以在高校發展體育網球應立足于高校的發展實際需求,通過網球運動的開展達到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謙讓、進取、懂禮儀等的目的,切記不應片面的追求所謂的競技成績。經過上述分析,在未來高校的發展中必須提高網球運動的師資水平。提升網球教師的業務水平可以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路。即:引進專業水平高的網球人才,來帶動本校的網球師資水平;二是對本校有潛力的教師進行再培訓,以提高其業務水平。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走出去”應加強。只有不斷的完善高校的體育網球的發展措施,才能夠進一步推動高校體育網球運動的發展。通過對網球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各項實際效果,體育網球運動在高校內部的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是朝向全面推廣、普及師生、完善理論及實踐技術的方向邁進。由于開展體育網球活動可以鍛煉并提升學生心理及身體素質,幫助學生鍛煉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潛力,還可以有效的為學生傳播中西方之間的文化文明差異,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明,使學生能夠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中快速的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相關專業知識的精華雖在,為學生奠定堅持的文化基礎,所以其未來發展前景不可小視,必然會成為各高校之間熱捧的體育專業之一。
總之,面對開展體育網球運動的眾多優點,高校勢必會將體育網球運動的價值開發到極致,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必然一片光明、不可限量。
參考文獻:
[1] 向茂娟.西安市業余網球賽事開展現狀調查及前景展望[J].內江科技.2015(05).
關鍵字:初中 英語教學 新教學 新思路
新的教學必定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法才能得到突破,打破傳統并不是說完全建立在一個新的基礎上,傳統教學有它的不足之處,但也有它的精華,我們老師要善于去挖掘好的方法,又要敢于在原有的基礎上去打破常規,把教學推向另一個高點。
一、借鑒西方教學法
現在人們得出的傳統教學法主要是包括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讀書指導法、布置作業法、角色扮演等。而其中講授法是傳統教學方法中最主要的一種,要想教學得到突破,就必須讓傳統的主要講授法變成教學中的一個輔助,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作為關鍵,進一步去提升教學質量。西方教學主要的就是上面所說的這種模式,在這一點上,中國教師應該借鑒西方教學的這種好方法,讓中國式的教學得到一個新的突破。
在美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可以隨時示意教師,然后將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提出來和教師同學一起探討,直到問題解決完為止。在西方課堂上,這是隨時都有的情況,學生能主動的去發現問題且敢于提出來,在這種問與答中,使整個課堂教學氣氛都很活躍輕松。而在中國在課堂上,教師一般把理論教學講得頭頭是道、層次分明、邏輯清楚,把知識重點都幫學生勾勒出來,所遇到的難點疑點不讓學生自己思考就說出解決的辦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可以應對考試,可以把課本知識學好,但一旦要延伸知識點或是在現實中解決問題時,學生就是“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了;長此下去,降低了或是直接讓學生喪失了自主思考的的能力,形成死板的學習法,對學生自身的發展而言,基本上都沒有什么幫助,對社會今后的進步也起不了任何作用,讓他們變成只會學習的優等生而變成了“現實生活的差生”,中國教師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必須要轉變的,而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參照者,老師要積極的汲取西方好的教學法,同時也應該鼓勵學生向西方學生一樣,大膽的說,大膽的提問,積極的參與到學生和老師的討論當中,即便是說錯了,也要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從教師、學生雙方面去突破原有的教學,收到的效果會更好。
二、在中國特色教育教學方法下,實行中西結合教學法
創業創新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全新理念和新的價值觀,創新的前提是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一直在老師的思想下走不出來,那么就很難有創新的想法可言。那么如何可以保有中國教育教學的優點而又能突破新的思想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中國的特色基礎上,實施中西教學結合。
西方教師追求師生關系平等并提倡學生獨立思考,希望學生和自己是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去交談去學習,在遇到的問題上也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中的常規問題,而是鼓勵學生能提出有思考性、有建設性的問題,勇于提出不同看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西方教師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也是特別的,他不同于中國,他是從學生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對問題是不是有自己的見解,是否敢質疑老師的觀點這些來說的。而在中國,老師是希望學生聽自己的話,希望學生能安分的在課上聚精會神的聽老師授課,做好筆記,把老師說的重點、難點記在本子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中國老師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是這個學生解題如何,考試成績得到多少分來做標準的,兩者之間的比較是,前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了解,善于思考,勤于比較,并能在交際中得體地應用所學語言和知識,后者是難點、要點通過強化訓練后,記憶和掌握的清楚牢固。好的教學就是要有西方的開放性教學,又有中國自家教學的嚴謹性,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互取好的教學思路,那么教學就會達到另一個高點。
三、讓學生深入生活
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其可取之處,教學的目的就是先讓學生在學校得到鍛煉,得到知識的淬煉,然后在今后的社會中能獨立的生存。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老師必須在學校的時候就培養學生學會適應社會;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作為以后溝通的一種需求,在教學上更要提倡“現實教學”,要不斷的給學生營造那種社會環境,從而培養其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比如老師可以經常布置學生閱讀新聞版、教育版和其他時事報道,并且要求敘述讀報時回答4Ws―Who, What, Where, When或者5Ws和1H―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利用4Ws和5Ws1H的閱讀方法和形式,讓學生的閱讀可以得到鍛煉,提高他們精讀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國際時事,讓他們對社會的現況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以后他們走出社會來說是很有用的。
四、順應時展,跟上社會潮流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拿來主義;任務型語言教學本土化
國家先后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 普通高級中學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這兩個《課標》明確提出,應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即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earning,TBL),也稱任務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任務型(語言)學習,以下同。]的建議,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式,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由此可見,應用任務型教學實為實現兩個《課標》的必然,是貫徹落實兩個《課標》精神的關鍵。但任務型語言教學畢竟是舶來品,如果一名英語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觀念陳舊,或過于偏激,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生搬硬套或全盤否定,那么學生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和實驗品,簡直是對兩個《課標》最大的摧殘。那么作為一名英語教學者或英語教學研究人員應該如何對待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呢?
一、應該知道“拿”什么
看一下任務型語言教學的進步性,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它體現了新的語言學習觀和教學觀。學習是一個自主的過程,學習者的創造性思維和積極的認知參與是學習過程最有效,最活躍的因素。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語言和想法都是不受控制的,他們提出的問題可能五花八門。這對于教師的目的語水平,應變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無疑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此看來,教學的目的不在于使學習者達到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而應是為學習者提供有利于語言學習的條件和環境。教師的作用不是傳授、或解釋語言知識,或指望一步到位教會學習者什么。教師的作用應該是學習環境的創設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支持者。正是這種全新的學習觀和教學觀導致了教學范式的轉換,使課堂上的師生角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其次,拉近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傳統課堂受到的最嚴厲批評是教學與生活脫節。任務型教學則縮短課堂與生活的距離。這首先體現在學習材料的真實性和任務與現實生活的相關性。完成課堂交際任務的目的是使學習者有能力去完成課堂外的類似交際任務。這種真實和相關使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建立了直接聯系。其次,任務型教學所倡導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生生間的交互作用,意義協商,若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即是將課堂看作了一個“小社會”,視教學為人際交往的過程。
再次,任務型教學的另一明顯進步性體現在:它不僅意識到使學習者學會學習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還試圖把這一目標落實在教學過程的具體環節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報告《學習,財富蘊含其中》中將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可以說,任務型語言教學正是以這四大目標為宗旨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任務型語言教學強調“做中學”、“用語言做事”,它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任務為途徑,其“其意義表達第一性、有交際問題要解決、完成交際任務是首要的考慮”等原則關注語言的運用,強調真實意義上的交際,把培養學習者語言運用能力置于語言學習首位。它代表了重視輸出的語言學習文化。這種思想在我們建構具有本土化色彩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是應該借鑒的。若運用得當,它將使我國以輸入為主的外語學習文化得到有效匡正,使外語教學呈現新面貌,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將從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應該知道怎樣“拿”
第一,要形成正確的拿來主義觀。目前國內的教學專家及廣大一線英語教師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爭論的焦點是它的實際性問題。由此形成了四派,即保守派、激進派、反對派和本土化派。對于如何拿的問題魯迅先生在其“拿來主義”一文中指出:“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古今中外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廣大英語教學者應該繼承和發揚“拿來主義”,從“拿來主義”的新視角去看待外語教學法。即我們不但要從國外拿,還要從國內拿;不但從城里拿,也從鄉下拿;不僅要從現在中拿,還要從過去中拿;拿來的目的是為了送出去。廣大英語工作者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態度和觀點直接影響其在中國本土化的進程和能否實現的問題,是結癥所在,必須重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業、高校或社會力量在院校和學科上開展共同的投資和作何。近年來隨著教育部門的監督和各級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辦學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而隨著辦學項目規模的擴大,辦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異而帶來的教育矛盾,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因此我們需要重視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關工作。
一、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文化差異
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是由中外的雙方教師共同來實施的教育活動,而教育的對象是中國的公民,這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中西文化差異。具體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師生觀的差異
在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更是將教師尊崇為較高的位置。傳道授業解惑也規定了教師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在新時期下,這種師生觀任然影響著我們的教育體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師只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西方的教育傳統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在現代西方教育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挑戰教師權威。
(二)教育價值觀的差異
教育價值觀是指對教育的根本觀點和認識。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從一開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觀點。在現代我國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已經發生了改變,而中國與西方的教育價值觀仍然具有差異,在教育的目的、教育與社會關系、教育的人性觀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釋。
(三)知識觀的差異
中外的教育界對于知識的態度上存在著很多的差異。在中國教育觀念看來,知識是靜態的。學生的學習是為了從書本中獲得知識。而西方的傳統觀念上,知識是動態、可以改變的。書本中的知識指是總結和積累了前人的經驗,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辦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最早的中外辦學起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開始舉辦中美經濟學培訓班,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后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識別文化差異,建立相同價值觀
為達到中外合作辦學的順利必須實現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點和差異處。合作的雙方應加強交流、加強溝通,了解雙方文化教育中的優點,互相吸收對方的先進思想,研究出對雙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盡量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其次雙方需要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這樣才能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統一的價值觀可以有效的減少內部管理矛盾,統一管理理念,發揮文化優勢,從而形成雙方優勢的共同體。
(二)設置跨文化課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中充分重視跨文化教育的設置,特別是中方院校應該把跨文化的課程列入合作辦學的教育體系當中,鼓勵教師開發相關的跨文化知識課程,推薦合適的教師來教授跨文化知識。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設置跨文化教育課程上給予指導。同時在中外合作辦學中也應注重培養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課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質量。而目前一些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較欠缺,學校可以通過開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或出國短期訪學活動,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并通過實踐來得到提高。
(三)構建跨文化環境,加強教育管理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中外合作辦學包括了兩種不同文化的溝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應構建多元化、開放性的校園文化,重視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在構建文化環境中應以我國文化為主,外來文化為輔,這種一體多元的文化環境,可以有效發揮我國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導作用,同時也吸收和融合了外來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諧發展的國際化辦學環境。中外合作辦學中實施的跨文化教育應重視學生的管理工作,從教育管理上加強跨文化教育,將跨文化教育和學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注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強跨文化交流的知識。
(四)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增強協調能力
中外合作辦學中由于雙方管理人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異,會帶來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難,也造成中外文化難以融合,難以進行跨文化教育。因此應加強管理人員的素質培養,提高管理人員的協調能力,實現一個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層,有效的進行中外合作辦學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影響到中外合作辦學在未來的發展,隨著中外高校間不斷的擴大合作辦學規模,由于雙方文化差異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應受到更多的重視。而中外文化中既有沖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匯合作的一面,在合作辦學中應注重跨文化教育,解決辦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各項措施來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贏的前提下尋求雙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實現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靜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繼橋.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