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0:3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云計算的可靠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云計算;體系架構;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3-0035-02
云計算相關概念早在1961年就有一定的思想雛形,人們預言計算資源可以發展為一種公共設施被人們使用,隨后出現的效用計算、服務計算以及網格計算等技術,均是云計算的發展基礎。就一般情況而言,云計算習慣利用計算機集群構成相應的數據中心,用戶通過付費獲得相應的服務,具體模式與用水、用電類似。云計算對于服務彈性具有一定的要求,還需綜合考慮經濟性、可用性、運行可靠性等內容。
1 云計算基本特征分析
云計算具體特征與其實際使用要求關系緊密,具體包含彈、資源池化、可計費服務、按需服務、泛在接入等。
1)彈特征分析
云計算相關服務可依據業務負載實際變化,自動完成相應的快速伸縮變化,具有良好的服務彈性。這種彈可有效增強用戶使用與業務需求的一致性,從而避免因服務器性能冗余或過載,造成的資源浪費或服務質量下降問題。
2)資源池化特征分析
云計算所有資源均通過共享資源池模式進行管理,以保障管理的系統性和統一性。這種管理模式借助虛擬化技術,實現不同用戶的資源分享,并保障資源的管理、放置以及分配對用戶完全透明。
3)可計費服務特征分析
云計算可自動完成用戶實際資源使用量的監控,并依據相應的收費標準,對用戶使用的服務進行計費。
4)按需服務特征分析
云計算系統可依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完成資源的自動分配,以資源服務的形式,為不同用戶提供基礎設施、應用程序以及數據儲存等資源。云計算相關服務不需要系統管理員進行干預。
5)泛在接入
云計算系統對于終端設備并無具體要求,在互聯網條件允許情況下,用戶可使用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以及PC電腦等設備訪問云計算服務。
2 云計算體系架構分析
云計算以一系列的服務集合為主要表現形式,從而滿足彈性資源、按需服務的實際需求,結合當前云計算相關研究、應用分析,其體系架構主要分為三層,具體包括服務管理、核心服務以及用戶訪問接口三部分內容,如圖1所示。核心服務層主要負責間應用程序、硬件基礎設施以及軟件運行環境抽象為可用性高、可靠性高且規模可伸縮的服務,以充分滿足云計算的應用需求;服務管理層負責給予核心服務層相應的支持,以提高服務的安全性、可用性及可靠性;用戶訪問接口主要負責實現用戶端到云的有效訪問。
1)核心服務層
就一般情況而言,核心服務層具有三個子層,分別是平臺即服務層(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層(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以及基礎設施即服務層(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礎設施即服務層主要負責提供硬件基礎設施相關的部署服務,根據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虛擬或實體的網絡、儲存、計算等相關資源。用戶在實際使用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過程中,需將基礎設施相應的配置信息提交給IaaS層的提供商,同時包含基礎設施運行的程序代碼及其他數據。就基礎設施即服務層而言,數據中心是基礎,其優化及管理問題一向是該部分的研究重c。隨著云計算研究不斷深入,IaaS層應用了虛擬化技術,以進一步提高硬件資源分配的科學性,同時為用戶提供規模可擴展、可靠性更高的優質服務。
平臺即服務層是指應用程序的具體運行環境,主要負責相關管理服務及程序部署服務的提供。借助平臺即服務層的開發語言和相應的軟件工具,應用程序開發者通過上傳具體數據和程序代碼即可獲得相應的服務,有效避免了底層操作系統、存儲以及網絡的管理問題。
軟件即服務層是一種在云計算基礎平臺基礎上,開發的應用程序,主要用于解決企業的信息化問題。企業主要通過租賃的形式實現該平臺的使用,以GMail為例,企業并不需要對服務器相關的維護、管理問題分心,均有Google數據中心負責。
2)服務管理層
服務管理層主要負責保障核心服務層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可用性,具體分為安全管理和服務質量保障兩部分內容。
云計算用戶客觀要求其實現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且成本低廉的個性化服務。但云計算本身結構復雜且規模龐大的系統平臺,提高了這些要求實現的難度。因襲,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常需圍繞服務質量與用戶進行有效的協商,并通過服務水平協議的形式,名列雙方的服務需求,以控制雙方需求的一致性。如提供商未能遵照協議提供相應質量的服務,用戶可依據協議內容獲得賠償。
安全性也是用戶重點關注的問題。采用資源集中式管理模式會導致云計算平臺出現單點失效問題,即發生停電、地震等突發事故時,可能導致數據中心的數據丟失問題。因此,云計算平臺還需加強個性化安全管理相關探索,利用隱私保護、數據隔離等技術,提高平臺使用的安全性。
3)用戶訪問接口層
用戶訪問接口層是云計算平臺實現泛在接入功能的基礎,具體包含Web門戶、Web服務以及命令行等形式。其中Web服務和命令行模式,既可作為應用程序的開發接口,又具備多種服務組合的能力。Web門戶則是另一種訪問接口形式,借助Web門戶,云計算可實現用戶桌面至互聯網的遷移,完成這種遷移之后,用戶可借助瀏覽器完成相關程序及數據的訪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從而極大地提高用戶的實際工作效率。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其計算接口逐漸趨向統一化標準發展,從而實現了不同企業間的無縫合作。
3 云計算關鍵技術
云計算平臺的最終目標就是低成本條件下為用戶提供可靠、安全、彈性的個性化服務。為全面滿足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云計算廣泛應用了虛擬化技術、數據中心管理技術、QoS保障技術等關鍵技術。
3.1 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關鍵技術分析
IaaS層是整合云計算平臺的基礎,承擔著海量硬件資源提供、按需配置硬件資源以及個性化基礎設施服務的重要職能。該層應用的關鍵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數據中心關鍵技術分析
數據中心作為云計算的絕對核心,其運行可靠性及資源規模,關乎于云計算服務的整體質量。該部分內容的技術應用要點主要分為兩點,其一數據中心網絡拓撲應滿足成本經濟性、運行可靠性要求,其二加強節能技術研究,以減少環境污染。
就現階段云計算數據中心而言,通常由近萬個計算節點組成,且隨著云計算平臺不斷發展,節點數量有進一步上漲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樹形網絡拓撲結構具有較大的應用局限性,包括可靠性地、可擴展性差以及網絡寬帶有限等。為解決數據中心網絡拓撲問題,相關研究人員相繼提出了PortLand、BCube、VL2等網絡拓撲結構。這些創新性網絡拓撲結構,通過類似mesh構造的融入,相同提高了節點間的容錯能力和連通性,增強了節點負載的均衡性。此外,這種形式的拓撲結構通過小型交換機即可完成,進一步降低了建設成本。
云計算平臺數據中心普遍規模較大,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涉及計算機設備、制冷裝置、通風系統、不間斷電源等多項耗電單元,會消耗大量的電力能源。因此,加強綠色節能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虛擬化技術分析
數據中心作為大規模資源的提供基礎,需滿足平臺資源按需分配的實際需求,即虛擬化技術的應用,包括虛擬機快速部署以及在線遷移兩部分技術內容。虛擬機模板技術的應用,極大地簡化了其部署過程、縮短了部署時間;在線遷移技術具體是指保持虛擬機運行狀態下,實現不同物理機轉移的技術,其應用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增強系統運行可靠性;(2)促進負載均衡;(3)便于節能方案設計。
3.2 平臺即服務層關鍵技術分析
平臺即服務層在核心服務層中處于中間位置,需同時滿足上層分布式編程框架和下層復雜數據調度管理的雙重需求,該層的技術重點在于數據的儲存與處理。
1)數據存儲技術分析
就云計算平臺實際需求而言,其數據存儲需綜合考慮文件的可用性、可靠性要求,和系統I/O性能要求。以Google公司的數據存儲技術GFS(google file system)為例,在其實際運行過程中,大文件被有效分為若干數量的數據塊,每塊數據塊具有統一的標準大小,分布存儲于節點對應的本地硬盤中,且每一塊數據塊均具有多個副本,以確保數據存儲的可靠性。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一,數據存儲能力強,通過文件分塊,GFS可滿足PB級的存儲要求;二,并行讀取模式;三,可有效解決數據塊副本同步的簡化問題;四,數據存儲可靠性提升。
2)數據處理技術分析
除數據存儲外,平臺即服務層還包括相應的數據處理功能,由于該平臺建立在大規模硬件資源上,故而其數據處理要求相應的抽象處理過程,同時要求規模擴展功能。
以Google公司的數據處理技術MapReduce槔,是一種建立在GFS之上運行的數據處理技術。在實際運行階段,可將完整的作業分解為多個Map任務及Reduce任務,從而通過兩個階段的數據處理過程完整相應的數據處理工作。第一階段為Map階段,該階段主要讀取Map任務,并完成相應的處理,其中間結果通常保存在對于的Map節點中;第二階段為Reduce階段,讀取Reduce任務的同時,完成Map中間結果的合并。
3.3 SaaS層關鍵技術分析
SaaS層主要面向用戶終端服務,負責互聯網軟件應用服務的提供,在Web服務、Mashup、Ajax等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帶動了SaaS應用的迅猛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云計算是一種新型的信息技術,具有彈、資源池化、可計費服務、按需服務、泛在接入等特性。云計算體系架構主要分為三層,具體包括服務管理、核心服務以及用戶訪問接口三部分內容,分別對應不同的服務功能。同時為進一步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云計算廣泛應用了虛擬化技術、數據中心管理技術、QoS保障技術等關鍵技術。目前,云計算還處于研究發展階段,針對其運行可靠性、可用性、成本經濟性要求,仍需相關人員不斷進行探究,以促進云計算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軍舟,金嘉暉,宋愛波等.云計算: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J].通信學報,2011(7).
[2] 黃曉雯.云計算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J].中國新通信,2014(13).
[3] 楊通國.云計算的體系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J].科技展望,2016(25).
關鍵詞:云計算;發展
1 引言
如今,云計算技術打破了高端技術“獨享”的局面,讓每個普通用戶和中小企業都能以極低的成本享有原先只有大型企業才能享有的高端技術服務。云計算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商業模式,云計算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
2 云計算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狹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分布式計算和虛擬化技術搭建數據中心或超級計算機,以免費或按需租用方式向技術開發者或者企業客戶提供數據存儲、分析以及科學計算等服務。
廣義的云計算指的是廠商通過建立網絡服務器集群,向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在線軟件服務、硬件租借、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不同類型的服務。廣義的云計算包括了更多的廠商和服務類型。
通俗地講,云計算是一種基于Internet的超級計算模式,在遠程的數據中心里,成千上萬臺電腦和服務器連接成一片電腦云。因此,云計算甚至可以讓你體驗超乎想像的運算能力,用戶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方式接入數據中心,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運算。
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
3 云計算的特點及其關鍵技術
基于云計算概念及原理,云計算應至少具備如下特點:一是以網絡為中心,云計算的整體架構是建立在由多臺計算機或其他硬件設備構成的網絡環境中;二是以服務為提供方式,以按需服務的方式根據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推出多層次的服務;三是高擴展性和高可靠性,基于網絡構建的云計算可以快速靈活地適應用戶不斷變化的需要,同時通過網絡冗余機制實現高可靠性;四是資源透明化,底層資源(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等)對用戶透明,用戶無需了解資源具體實現和地理分布等細節。
為了實現上述特點,云計算采用了如下關鍵技術:一是數據分布存儲技術,通過采用分布式存儲的方式存儲數據,采用冗余存儲的方式保證存儲數據的可靠性,提高軟件可靠性彌補硬件的不可靠,從而提供廉價可靠的系統;二是并行計算編程模型,將任務自動分解成多個子任務,通過Map和Reduce兩個步驟實現任務在大規模計算節點中的調度和分配;三是高效數據管理,通過采用列存儲的數據管理模式實現在規模巨大的數據中高效地找到特定數據;四是分布資源管理,云計算系統在多節點并發執行環境中可以保障關鍵節點出現故障時的自動遷移及其狀態的同步。
4 云計算的服務方式
云計算已在日常網絡中隨處可見,以各種形式提供服務,云計算的主要服務方式有: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三種形式,其中IaaS是把計算、存儲、網絡及搭建應用環境所需的一些工具當成服務提供給用戶,使得用戶能夠按需獲取IT基礎設施。它由計算機硬件、網絡、平臺虛擬化環境、效用計算計費方法、服務級別協議等組成,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按需付費的資源服務,例如虛擬服務器、存儲等;PaaS是把分布式軟件的開發、測試和部署環境當作服務,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可擴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平臺能力與資源服務,例如云應用開發與運行環境、用戶數據、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能力;SaaS是一種基于互聯網來提供軟件服務的應用模式,它通過瀏覽器把服務器端的程序軟件傳給千萬用戶,供用戶在線使用,其表現形式是為用戶提供基于云基礎架構的應用軟件服務,例如CRM、文檔編輯,典型的商用代表是Google公司基于云計算平臺提供的Google辦公套件,只用瀏覽器即可訪問使用。
5 云計算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以及云計算應用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云計算,不僅僅大中小企業廣泛應用云計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像離不開煤氣、水電那樣,離不開云計算。
云計算已經從前期的起步階段開始進入實質性發展的階段。互聯網公司、基礎運營商、軟硬件IT企業及各地政府等多方力量都在積極推動云計算發展。我國已將云計算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點領域,“十二五”將給予大力扶持。與此同時,運營商在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開始大規模部署云計算解決方案來加速云實施。云計算在企業中正變得無處不在,大多數公司正在嘗試云計算。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大中型企業開始應用私有云及混合云,而針對小型企業的公有云項目也開始啟動。“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將步入高速發展期。
參考文獻
[1]中國云計算網..
【關鍵詞】 磨牙;全瓷冠;可靠性;有限元;最大咬合力
【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reliability of ultimate strength allceramic crown of mandibuler first molar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i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other prosthesis. METHODS: To calculate the reliability of ultimate strength of allceramic crown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ith respect to the random variable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normal maximum biting force,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stressstrength inference theory. RESULTS: With the random variable of load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ultimate strength under horizontal loading and vertical loading were 99.65% and 70.5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liability theory can be applied in the analysis of ultimate strength of allceramic crown, which explores a new way of application of reliability theory in other oral prosthesis.
【Keywords】 molar; allceramic crown; reliabilit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aximum biting force
0 引言
對于傳統口腔生物力學研究方法[1-2]的分析結果,通常采用的是傳統的安全系數法進行分析,即將各參數視為定值,直接比較計算應力與材料抗力,憑經驗判斷結果安全與否. 事實上,口腔修復體的質量和預期壽命是由許多隨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我們首次嘗試將在工程中已廣泛應用的可靠性理論引入到口腔修復體分析的研究中,以下頜第一磨牙全瓷冠為例,計算其在最大咬合力作用下的可靠度,以期為今后開展各類修復體的可靠性分析打下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DELL OPTIPL EXGX260 商用臺式機; SDSSSTDCⅡ(標準彩色型)掃描儀(上海數造機電科技有限公司); Geomagic Studio 8.0(美國Raindrop 公司); CATIA(V5R16)軟件CAD軟件 (法國達索飛機公司);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美國Ansys公司).
1.2 方法
1.2.1 實體模型的數字化三維重建 根據我國人牙的測量和統計報道[3],選擇形態正常、咬合面無明顯磨耗的下頜磨牙1個. 通過掃描獲取下頜第一磨牙的咬合面、根面及4個軸面6個方位的點云文件,掃描數據導進逆向功能軟件Geomagic Studio 8.0中, 將三維表面點云進行減點、去噪及平滑拼接處理,最后精修及細化,最終獲得下頜第一磨牙的三維點云數據. 將點云數據導進CATIA軟件, 利用Quick surface reconstruction模塊里的Automatic surface命令自動生成曲面, 并對模型進行缺陷修補及曲面優化, 進而獲得下頜第一磨牙三維實體模型. 通過BOLEEN運算分別得到聚合角為80°,肩臺為90°的基牙和頸緣厚度1.0 mm, 瓷冠軸面及咬合面厚度均為1.5 mm的全瓷冠實體模型,最后以IGES格式保存.
1.2.2 可靠度分析 將所有IGES格式的實體模型坐標導入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公司, 美國),假設模型中的各材料和組織為連續、均質、各向同性的線彈性材料,并對以上實體模型設定材料參數, 各材料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選自有關文獻[4-5](表1). 假設受力時模型各界面均不產生相互滑動,最后采用20節點95面體單元(Solid 95) 對其進行自動網格劃分,實體模型共劃分78791個單元及155670個節點. 根據參考文獻[6],下頜第一磨牙正常最大咬合力為(401.4±185.4)N,假設正常最大咬合力分布符合正態分布. 將其函數均值401.4 N加載于全瓷冠近中頰尖頜面及斜面,加載方向包括垂直向及水平向,約束條件為完全約束于牙槽骨底部. 從計算結果中分別提取全瓷冠上Von Mises應力最大值的單元,此單元即分別為在垂直向與水平向荷載下整個全瓷冠失效概率最大的單元,即可靠度最低的單元. 修復體在正常行使咀嚼功能時,由于各種隨機因素的影響,會導致修復體部分或全部完全損毀,對于這樣一個隨機事件,需通過對各隨機因素進行可靠性分析,從而得出確切概率值.
可靠度計算公式如下:
βi =(μr-μs) /(σr2+σs2)1/2 (i=1,2,…,n)
Ri=Ф(βi)
(i=1,2,…,n)
R=Min {Ri}
(i=1,2,…,n)
其中:μr,σr分別為修復體材料i單元許用應力(最大咬合力作用)的均值和均方差;μs,σs分別為在最大咬合力作用下修復體i單元最大Von Mises應力的均值和均方差;β,R 分別為可靠性指標和可靠度, 即每個單元的可靠性指標對應一個可靠度概率值. Ri為i單元最大咬合力作用下的可靠度,Ф(X)表示標準正態分布函數; R為整個修復體最大咬合力作用下的可靠度,即修復體單元中可靠度最小的單元處的概率值.
表1 有關材料的力學參數(略)
2 結果
2.1 基于ANSYS的全瓷冠應力分析 采用SDSSSTDCⅡ掃描儀,逆向功能軟件Geomagic Studio及CATIA軟件結合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比較理想的建立了下和第一磨牙全瓷冠的有限元模型(圖1,2). 通過ANSYS軟件,分別對下頜第一磨牙基牙及全瓷冠在垂直向及水平向最大咬合力下的應力進行分析,垂直向時,應力峰值分布于全瓷冠遠中頰側頸部,Von Mises應力值最大為68.31 Mpa; 水平向時應力峰值分布于荷載施加區域及冠內表面,Von Mises應力值最大為77.49 Mpa.
圖1 基牙三維有限元模型(略)
2.2 全瓷冠強度可靠度計算 進入后處理,分別提取水平向及垂直向荷載時,全瓷冠上Von Mises應力值最大點處的應力值,即此時的工作應力. 通過正常最大咬合力函數分布可求得變異系數γ為0.06. 垂直向加載時,根據均方差公式σs=γ.μs, 求得此時工作應力均方差σs為4.10 Mpa;水平向加載時,根據均方差公式σs=γ.μs, 求得此時工作應力均方差σs為4.64 Mpa;選取日本松風株式會社的Shofu Vintage全瓷冠(松風株式會社,日本)為研究對象, 假設其材料極限強度為正態分布,根據“3σ”則有材料極限強度均方差σr =(μmax-μmin)/6,查表得材料極限強度為(80.11±4.61 Mpa),則σr=1.53 Mpa. 將導致修復體損壞的兩個主要因素材料的物理參數及其受到的最大咬合力作為隨機變量. 假設應力(最大咬合力)與強度(材料許用應力)均為正態分布函數,通過建立正態-正態模型,應用應力-強度干涉理論[7],可以計算修復體的可靠度指標,并通過正態分布函數表找到對應的概率值(圖3). 將以上各值帶入可靠度計算公式β=(μr-μs) /(σr2+σs2)1/2,分別得到水平向及垂直向時全瓷冠極限強度的可靠度指標以及對應的可靠度概率. 垂直向荷載時,下頜第一磨牙全瓷冠正常最大咬合力荷載下可靠度指標為2.7,查表得其對應的可靠度,即不發生破壞的概率為99.65%. 水平向荷載時,下頜第一磨牙全瓷冠正常最大咬合力荷載下可靠度指標0.54,查表得其對應的可靠度,即不發生破壞的概率為70.54%.
轉貼于
3 討論
可靠性定義為:使用對象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可靠度為可靠性的數學量度[8]. 在可靠性研究中,結構的一系列基本變量都具有不確定性,可靠性設計理論正是通過對研究對象失效模式及機制的分析,根據重要度分析及敏感性試驗篩選出影響因子較大的因素,通過對這些對可靠性影響較大因素的改進來提高產品的可靠性[8]. 采用基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法的可靠性理論對修復體進行研究,使針對義齒的分析更為精確,更符合實際. 因此采用結構可靠度理論對口腔修復體進行研究是較為理想的方法,量化了口腔修復體的性能和使用壽命的評估,從而有助于口腔修復體的壽命預測及優化設計.
圖2 全瓷冠三維有限元模型(略)
圖3 應力強度干涉理論(略)
我們將修復體材料的物理參數及其受到的最大咬合力作為隨機變量,計算出在正常最大咬合力荷載下分別進行垂直向及水平向加載時,下頜第一磨牙全瓷冠的可靠度分別為99.65%和70.54%,即在制作出的所有SHOFU全瓷冠[9]中,在某一次正常咬合狀態下,其不發生破壞的概率為99.65%和70.54%. 陶瓷材料雖具有很高硬度,但由于其為脆性材料,因而在受到側向力時,易發生崩裂.
臨床固定修復體口內服役壽命的離散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修復體在口內的破壞受到很多因素的控制和影響,例如口腔唾液的浸泡以及其它一些腐蝕性的環境因素使得修復體瓷強度下降;或者在功能狀態下,循環咀嚼應力引起材料疲勞[10];此外,外力創傷和進食咀嚼過程中的意外應力[11]也是導致修復體破壞的因素. 要準確預測全瓷冠壽命需要綜合考慮材料疲勞、環境腐蝕等諸多因素才能較為準確地計算修復體可靠度. 我們從導致修復體損壞的兩個主要因素材料的物理參數及其受到的最大咬合力角度對全瓷冠的可靠性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徐學軍. 口腔生物力學問題有限元分析的研究進展[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42(4): 411-419.
[2] 段媛媛. 有限元方法及其在口腔醫學中的應用[J]. 醫學與哲學, 2004, 25(10): 48-50.
[3] 皮 昕.口腔解剖生理學[M].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76-77.
[4] Fischer H, Weber M, Marx R. Lifetime prediction of allceramic bridges by computational methods [J]. J Dent Res, 2003, 82(3): 238-242.
[5] 于海洋,周仲榮,何立弘. 表面處理工藝對長石質牙科陶瓷摩擦學特性的影響[J]. 摩擦學學報, 2004, 24(3):207-211.
[6] 趙云鳳. 不同年齡正常牙合力值的測定[J]. 華西醫科大學學報, 1994, 25(4):414-417.
[7] 靳 慧,周奇才,張其林.應變疲勞可靠性分析的有限元法[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34(4):438-442.
[8] 呂震宙, 馮蘊雯. 結構可靠性問題研究的若干進展[J]. 力學進展, 2000, 30(1): 21-28.
[9] 禹智濤, 韓大建. 基于可靠度的橋梁結構優化設計[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2002, 19(3):50-55.
[10]Ozcan M. Fracture reasons in ceramicfusedtometa1 restorations [J]. J Oral Rehabilit, 2003, 30:265-269.
【關鍵詞】網格單元 接線模式 負荷密度
目前,城市配電網逐漸向網格化形式發展,網格化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新型規劃模式,是在城市控制性規劃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提高可靠性作為發展目標,經過網格化這一改造內容后,配電設備的平均利用率會得到明顯的提升,網格之間及網格內也會產生定向的轉供能力,使下級電網能夠更好地支撐上級電網。網格形式的配電網布局有利于接入的便利化,確保配電網的安全供電,引導配電網的健康發展,因此網格化配電網的推廣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文的配電網分析計算平臺是以網格式配電網為基礎,不僅消除了網格規模大小配置的問題,還解決了網格間及內部聯絡和供電可靠性問題。通過“聯絡組合”這一理念的充分應用,使網格內部各分段、網格與其上級變電站組成定向聯絡,對現有電網的聯絡進行恰當的梳理,結合重要客戶的所在區域和負荷大小,有效提升高峰用電時期的轉供能力和可靠性,用電低谷時期的設備閑置問題也迎刃而解,為之后的配電自動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1網格化研究模型
1.1模型構建功能結構
本次研究利用計算機程序來設計并建立基礎分析平臺,并植入匹配結果、計算模塊、負荷密度設置、邊界參數設置、配電網組網模型、網格化供電單元模型、高壓電源點模型等功能。配電網基礎參數的設置包含環網結構設置、供電能力、高中壓設備參數、位置、面積、負荷、定為坐標等,將6至40MW/ 作為負荷密度的范圍。基礎參數不同時,研究對象也會發生變化,分析平臺依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應用模塊,這種層次結構設計具有應變能力較強的優點,其計算結果也會更貼近實際電網。
1.2高壓電源點分布建模
高壓電源點在分布建模時必須符合一個前提,即上級高壓電源點符合下級的出現要求,首先35kV和110kV變電站的高壓電源點分布建模時會采用同樣的空間坐標,這是為后續研究作基礎;其次,一個圓形區域即一個高壓電源點的供電范圍,必須均勻出線,四個同規模的高壓電源點正好形成一個正方形的供電區域。
1.3網格化供電單元
將正方形供電區域網格化劃分成更小的供電網格,將其作為最小的供電單元進行研究;供電網格一般會根據普通街道的形成方式或小區變電器的供電距離來劃分,網格的單元邊距一般在0.5至1km以內;供電網格劃分完成后,每個網格會依據所在的空間位置,配備面積、負荷、定位編號這三個基本參數;網格面積和負荷密度的關系可進行統一設置,也可單獨修改,具有較好的拓展性。
1.4可靠性計算單元
在分析基礎平臺頁面上有可靠性計算參數設置,用戶可以結合管理特征或區域電網設備進行設置,設置參數不同,其計算結果也不盡相同;接線方式、負荷密度與可靠性計算單元關系密切,接線模式從最初的架空線到四聯絡,從單環網的電纜到雙環網,組成不同的分段數,構成接線方式的不同,負荷密度也從0.6至40MW/ 不等。
2配電網可靠性分析
2.1可靠性分析方法
配電網可靠性的評估方式包括近似法、網絡簡化法、狀態空間圖評估法、可靠度預測分析法、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目前較常用也最符合實際的就是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這種方法可以清晰反應配電系統的運行特征和系統結構。本文依據《城市配電網規劃建設技術原則》,采取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先計算網格單元在負荷密度不同情況下的區域面積,依照不同的接線模式,最后計算網格單元的供電可靠率。
2.2可靠性分析計算
計算分析可靠率時,需要提取若干線路組合的環狀結構,在系統中輸入采集的運行數據后方可進行可靠率計算,將環狀供電和典型線路作為基礎,以概率分析的方法推算出整體樣本的供電可靠性。配電網正常運行的指標之一就是供電可靠性的計算結果,試驗將會反復核實校驗模塊參數和計算結果,并與實際電網進行對比,依次確定合適的計算參數,但鑒于不同地區的運行時間、設備檢修時間有所出入,因此計算可靠率時加入了人工輸入端的設置,使計算結果能夠更加貼近于實際地區特點。
3配電網可靠性分布研究
3.1模型匹配可靠性計算結果
中壓配網組網模式的關鍵指標是分段和聯絡,本試驗從這兩者入手,逐漸導入有關模型來匹配分析,匯總對比試驗結果后,在負荷密度確定的區間內,無聯絡和無分段的情況下,改變分段數量和組網聯絡,獲得的匹配計算結果將用于基礎材料分析。
3.2架空網接線方式下的可靠性
架空網線路的聯絡和分段對供電可靠性的影響十分深遠,分段不同、接線模式相同的供電線路出現故障時,停電的用戶數量是不同的,線路分段數的增加可有效提升供電可靠性,降低由線路故障引發的停電損失。
試驗結果表明,負荷密度增大時,供電半徑會隨之減小,供電可靠率呈整體上升趨勢;在單輻射、單聯絡、二聯絡、三聯絡、四聯絡這四種接線模式中,單輻射的供電可靠性最低,而四聯絡的供電可靠性最高;負荷密度小于12MW/ ,分類供電區域后的有限聯絡數小于2個以內;負荷密度大于32MW/ ,分類供電區域后的有限聯絡數小于3個以內;在網格單元中,可通過局部聯絡點的增加或采取“三雙”接線來滿足用戶的高可靠性需求;增加聯絡數或分段數,基本不會對提高供電可靠性產生作用,甚至還會增加對設備機械的保養維修費用。
3.3電纜網接線方式下的可靠性
電纜網絡的環網單元作用和規模和架空網絡存在差異,因此另作單獨分析,供電方式會以中心環網和復雜雙環網作為代表來進行分析。試驗結果證明,由電纜網組成的電網模型擁有較高的供電可靠性,在單環網、雙環網和中心環網站這三種組網模式中,雙環網的供電可靠性最高,單環網的供電可靠性最低;負荷密度逐漸上升時,單環網和雙環網的供電可靠率曲線增長幾乎一致,待上升到20MW/ ,單環網的中心環網站的供電可靠率已經十分接近了;中心環網站具有結構簡單、運行簡便的優勢,但一旦負荷密度增加,用戶數量提升,供電可靠率的增長速度也會趨于緩慢;組網模式采取中心環網站后,供電可靠率與負荷密度成正比例關系,指標變化率漸漸趨于平均狀態。
4結語
綜上所述,供電單元的負荷密度處于6至12MW/ 時,此時單元面積居于4至1.98 時,單元負荷約為1.5至30MW,中壓配網的組網方式可采取單環網、雙環網、二聯絡方式,電纜接線的可靠率約在99.9983%至99.9989%,架空接線的可靠率約在99.975%至99.989%,分類供電區域后的有限聯絡數小于2個以內。
供電單元的負荷密度處于12至22MW/ 時,此時單元面積居于1.98至1.08 時,單元負荷約為3至55MW,中壓配網的組網方式可采取單環網、雙環網、二聯絡方式,電纜接線的可靠率約在99.9983%至99.9990%,架空接線的可靠率約在99.981%至99.990%,分類供電區域后的有限聯絡數小于3個以內。
供電單元的負荷密度處于22至32MW/ 時,此時單元面積居于1.08至0.74 時,單元負荷約為5.5至8MW,中壓配網的組網方式可采取雙環網、“三雙”接線方式、三聯絡方式,電纜接線的可靠率約在99.9990%至99.9991%,架空接線的可靠率約在99.990%至99.991%。
供電單元的負荷密度處于32至40MW/ 時,此時單元面積居于0.74至0.59 時,單元負荷約為8至10MW,中壓配網的組網方式可采取雙環網、“三雙”接線方式、電纜接線的可靠率是99.9991%,架空接線的可靠率是99.991%。
參考文獻:
[1]王成山,王賽一,葛少云,等.中壓配電網不同接線模式經濟性和可靠性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2,26(24):34-39.
[2]肖峻,高海霞,葛少云 等.城市中壓配電網評估方法與實例研究[J].電網技術,2014, 29(20).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可靠性;優化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6-0056-02
1 計算機網絡可靠性定義
一般而言,計算機網絡可靠性指的是網絡信息系統的特定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如性能要求、時效性要求)達到一定標準的功能特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可靠性已經成為信息系統最為基本的要求保障,是信息系統提供可靠服務必須遵守的設計與運行原則。根據業界標準,度量計算機網絡可靠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人為或者自然破壞條件下的網絡抗毀性要求、不可預知條件下信息系統生存能力和網絡信息系統提供服務的有效性要求。
具體而言,人為或者自然破壞條件下的網絡抗毀性要求指的是信息系統在人為或者自然破壞條件下,出現部分網絡節點或者線路失效后,信息系統有效供給能力以及提供持續的能力,其主要側重點在于破壞條件下的網絡可靠性保障。簡言之,提高網絡信息系統抗毀能力能有效的應對網絡大面積癱瘓事件。而不可預知條件下信息系統的生存能力則是在隨機破壞條件下網絡信息系統的可靠性保障。隨機性的破壞主要是指由于網絡設備癱瘓或者損壞以及網絡線路的老化等因素引起的網絡拓撲結構變化,從而造成的信息系統存在持續不足。而網絡信息系統提供服務的有效性更多的是側重于具體網路業務方面的要求。以常見的網絡數據為例,網絡數據延時、數據的通達性都是具體的表現。
通常計算機網絡設計與應用人員將信息系統可靠性保障歸結為各種設備的硬件保障,而忽視了人員可靠性、軟件平臺的可靠性保障,因此,可靠性保障不僅僅關乎于硬件設備,對于人員管理以及軟件平臺管理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今后的系統優化升級以及平臺保障方面應予以綜合性考慮。
2 研究計算機網絡可靠性意義
1)提升計算機網絡服務和抗破壞能力
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研究就計算機網絡自身而言,有效保障了其網路服務的持續性要求以及抗破壞能力,這是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的本質要求。通過一定的手段以及優化設計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和應對由于人為破壞、自然災害、設備損壞、軟硬件平臺的不穩定性等因素帶來的信息系統網絡數據交付處理能力以及各種基于網絡的數據服務持續性保障。正如上文所述,無論是在生存性、抗毀性方面的要求,還是在有效性方面的要求,都是以網絡基礎作用作為出發點來討論的,由此可見,探討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意義首先要能夠有效提升信息系統網絡服務以及抗破壞能力。
2)應對當前嚴峻的網絡信息安全重要手段
信息安全已成為當前信息系統發展面臨的重要威脅,從橫行網絡世界的木馬病毒、到令世人瞠目結舌“棱鏡門”事件,再到現如今每年數以億計的信息數據損失,網絡信息安全無不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網絡可靠性研究,可以在兩個方面應對當前日益突出的信息安全問題,首先,從物理支撐方面,通過一定的冗余設備等設計手段,能夠為各種網絡設備提供相對安全的電磁環境保護,有效地避免人為或者自然因素帶給信息系統的破壞性;另一方面,網絡可靠性研究還通過整合軟硬件平臺來提供信息系統的保障,尤其是針對軟件平臺的一些措施,對于增強數據完整性、保密性以及有效性保障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3)為新技術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撐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的作用,加強網絡可靠性為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撐。以當前十分流行的云計算大數據處理技術為例,首先應架設一定的主機集群,集群中的主機數據交換基于必要的物理網絡支持,再通過必要的軟件處理手段屏蔽各種物理設備的差異性以此來提供海量數據存儲以及計算服務,可見,網絡有效性保障、數據的可靠付都是云計算大數據處理基礎;除此之外,移動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都需要可靠的網絡支撐。因此,從新技術發展應用方面而言,提供可靠的網絡保障為其奠定了堅實的物理支撐。
3 計算機網絡可靠性設計和優化策略實施原則
1)突出“標準化”設計
標準化設計是遵循網絡體系模型,實現網絡各種異構設施平臺互聯互通的基礎,是計算機網絡可靠性設計以及優化策略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實際運行的TCP/IP網絡模型,還是國際化標準組織的OSI網絡模型,其都遵循了標準化的設計理念,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的標準化設計能夠使得網絡平臺具有較好的適應性以及可拓展性,新技術、新設備只要符合標準化的網絡接口即可進行標準化的應用,這是計算機網絡不斷成熟的必然要求,更是網絡不斷發展的前提保障。鑒于上述原因,網絡信息平臺優化實施首先應遵循標準化的設計實施原則,以達到系統在通用性、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2)提升網絡“互通”能力
互聯互通優化設計也是計算機網絡優化設計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一方面對于不同的系統平臺(軟件平臺和硬件平臺兩個方面),應保障其數據的可達性和暢通性,另一方面對于不同的數據傳輸協議應做到較好的支持。除此之外,還應使得各種物理設備具有較強的一定容錯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互通不代表任意設備都必須實現可達性,有時候為了數據安全或者是數據傳輸效率等方面的要求,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或者硬件設計人為的阻斷了不同網絡層次的可訪問性,常見的設計如不同部門之間利用交換機設備進行VLAN的劃分。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原則是網絡信息平臺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網絡交付能力,保障網絡運行穩定性重要實施設計原則。
3)提升網絡資源可管理性以及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性保障
網絡信息平臺的可靠性不僅僅是對各種物理設備的要求保障,同時對于網絡資源可管理性也應做好相應的設計。一方面,應保障主干網絡的帶寬要求,將常見的FTP服務或者訪問數據較大的WEB服務進行單獨帶寬供應,以實現其高度的響應服務能力;另一方面,網絡線路設計、各種網絡設備設計以及網絡管理軟件應在系統安全穩定、可靠性、可服務性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以達到優化設計的目的。除此之外,為了盡可能地提升網絡優化設計的經濟效益,在設計實施的時候應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整合,通過原有線路改造等手段提升整個優化過程的性價比。
除此之外,計算機網絡可靠性設計原則還應在先進性與通用性、鏈路的截止等方面進行優化設計,限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就不一一的進行論述了。總的優化設計與實施策略原則,應從可拓展性、安全性、通達性、經濟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實現網絡信息平臺高度可靠性的要求。
4 計算機網絡可靠性實施方案
1)提升網絡設備的冗余設計
冗余設計實施方案主要是通過增加設備以及線路的數量來實現網絡的高可靠性,這是目前常見的一種設計實施手段。冗余設計過程中,涉及的設備比較多,無論是供電設備、核心層的網絡數據交換設備、還是數據處理終端的主機設備等都可以進行冗余處理,以常見的備用電源設備和服務器磁盤陣列為例,通過故障時供電系統的及時切換以及數據磁盤多層次備份能夠有效提升網絡的可靠性,另外對于網絡設備以及線路的冗余設計,可以在一條線路或者節點出現問題的時候,啟用其他通信線路,從而實現了數據傳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通過冗余性實施,對于提升處理端的數據容錯能力也有積極的意義,當然隨著各種設備冗余度的提升,處理好可靠性保障與經濟效益的平衡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
2)做好網絡系統分層設計
分層處理是計算機網絡可靠性處理以及優化設計的重要方面,這主要是基于網絡模型,依次分別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傳輸層和應用層。物理層對應了各種物理接口、電氣化標準的數據要求,數據鏈路層則是將網絡傳輸層的IP數據報進行數據幀的包裝過程,并對下實現數據幀進行01代碼的轉換過程,網絡傳輸層則重點是進行IP數據的傳輸過程(UDP以及TCP傳輸),應用層則是通過將不同的應用數據進行分裝的過程。不同的網絡層次對于數據可靠性要求都是不盡相同的,并且每個層次關注的重點差異性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在具體的網絡系統優化實施的時候按照網絡模型進行分層次的設計檢測,使得每個層次都能達到預先的設計目的也是實現網絡可靠性保障的重要手段。
3)加強網絡體系結構性設計
網絡體系結構的優化設計對于信息平臺的可靠性也有重要的影響。通常而言,網絡體系結構包括網絡操作系統,如常見的Windows Server操作系統,Linux/Unix操作系統平臺,網絡操作系統通常提供了網絡管理的一些功能,是整個內部網絡控制的中心;網絡控制設備,如常見的路由設備、交換機設備,這類設備拓展了網絡結構,實現了不同區域的主機互聯互通性,并且提供了一定的安全管理例如訪問控制管理,內外網數據交換等等;網絡主機,這是最終用戶工作的平臺,用戶利用各種軟件完成各類辦公任務;網絡服務器,如各種文件服務器、WEB服務器、郵件服務器等等,實現網絡服務的各類功能。優化這四類設備設計結構,將服務器設備以及網絡操作系統放置帶寬資源相對充足的網絡節點中,并且合理的配置路由、防火墻設備可以提升網絡可靠性保障。
4)合理的運用“試湊”方法進行優化設計
試湊是通過在諸多可行方案進行多層次、多角度比較,選擇綜合優勢較高的的一種優化方案。試湊是一種常見的優化實施手段,再加之當前先進的軟件模擬工具,能夠較快的進行費用、可用性、可靠性方面的比較,通過綜合權衡比較以實現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因此,信息平臺優化注重試湊方法的合理運用。
5 小結
綜上所述,計算機網絡可靠性是提供可靠用戶服務、應對信息安全以及適應技術發展要求的重要保障,本文通過介紹可靠性相關概念,分析了其重要意義,并總結了計算機網絡優化設計以及實施保障的具體措施。通過加強分層設計、網絡體系設計、冗余設計以及試湊方法的有效利用實現網絡信息平臺的高可靠性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佳音, 余子偉, 趙典. 計算機網絡可靠性優化設計問題的研究[J]. 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2014 (9): 46.
[2] 王應邦, 孔春麗. 可靠性優化設計問題在計算機網絡中的分析[J]. 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 2015(12): 26,28.
關鍵詞:云存儲 安全架構 分散式存儲
中圖分類號:TP39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9-0079-02
1 前言
2013“第五屆云計算中國峰會”聚焦云計算商業模式與業務發展表明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好。隨著網絡從IPV4逐步向IPV6的過渡,網絡的復雜化程度日益增強,而當前云計算服務商的數量越來越多,云盤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云計算服務。在這樣的前提下,數據服務的提供和安全保障對改善用戶的云計算服務體驗和云計算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云存儲系統存在的安全問題
2.1 多層云存儲系統結構
云存儲技術的本質是將網絡中原來已經存在的數據存儲設備通過虛擬化技術進行管理和提供訪問服務。對內則實現各個存儲系統的分工與協調,對外則通過統一的接口提供海量數據的存儲與訪問。借助軟件開發的分層思想,將云存儲設計成一個四層架構的體系,從數據訪問的角度來看外到內分為訪問層、接口層、管理層和存儲層。云存儲系統需要網絡、服務器、存儲設備、系統軟件、接口等各個系統相互協作。
2.2 云存儲系統安全性分析
云計算服務系統的優勢在于共享和易于訪問,但是互聯網絡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云計算的云存儲系統在安全性方面存在較大的壓力。由于云存儲依賴網絡作為數據的IO通道,網絡中的數據竊聽、篡改和非法訪問的威脅同樣存在,網絡滲透、拒絕服務攻擊可能造成云存儲系統無法正常提供服務。數據在存儲層保存后,數據的完整性、一致性、可靠性、可用性等問題也需要一一解決。由于云存儲系統建設是階段性,隨著用戶的訪問量的增加,存儲的容量需要逐步擴大,存儲層需要不斷投入硬件設備,設備和子系統的增加必然會帶來數據管理難度的增加,數據之間的邏輯卷管理、虛擬化管理等也需要進一步優化,否則將帶來無法繼續保持數據的高速訪問與傳輸服務,導致云存儲系統的性能下降。
3 云存儲安全架構設計
針對該問題,本文將采用分段存儲管理的方式來提高云存儲的數據安全性問題。根據云存儲的結構模型可知,不同的層可以采用不同的安全技術來保障數據在本層的安全性,同時要需要考慮層與層之間的數據安全傳輸問題。
3.1 訪問層到應用接口層的安全加固
訪問層是訪問云計算服務系統的入口。主要目標是提供便捷、透明的服務。本層主要面向用戶和應用程序,可以借鑒已經成熟的訪問控制與身份認證技術,認證技術采用雙向認證,采用安全性較高的數字簽名和證書甄別技術。通過客戶端和服務器端認證后,采用安全通信通道進行數據訪問與存儲操作。接口層是訪問程序訪問云存儲的接口,訪問程序根據統一的協議和接口參數進行編程。接口層的存在讓訪問程序的訪問實現了跨平臺性。
3.2 管理層安全設計
該層可以采用目前已經相當成熟的集群技術、分布式存儲技術、網絡存儲技術等。該層還可以具有數據加密、備份、容災和壓縮等數據的可靠。本層主要借鑒Rabin提出的信息擴散法(Information Dispersal Algorithms,IDA),將一個文件進行分段,分段可由分配器完成,或者直接使用網絡協議中的網絡層ip數據分組格式,使數據由于擴散后不具有明顯的關聯性而無法被第三方識別。相對于非對稱加密,該方法具有實現容易,速度快,計算壓力較小等特點。分段后的數據也是保存在不同的存儲設備中,攻擊方即時能獲得某個存儲設備中全部的數據也無法從部分分段數據中還原出其他部分的數據。采用分散存儲的方式也能使數據存儲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恢復性。分然后利用分段進行文件重組。雖然數據進行了分段,當用戶訪問的時候,分段器將根據分段算法的恢復算法將分散的各段數據進行恢復,整個過程對用戶而言是透明的。
3.3 存儲層安全設計
存儲層是最低層,該層主要是具體的數據存儲設備,同時還包括不同存儲設備之間的連接系統。存儲層的安全問題主要在數據保存的可靠性,云存儲中的數據不斷增加,存儲層需要不斷擴容。也會導致存儲操作出現錯誤。本文將采用Reed-Solomon碼來提高容錯和恢復性能。采用此技術同樣能滿足異地存儲數據容錯的需要,如果數據出現了錯誤或者損壞,本層能迅速發現并能將錯誤迅速消除,從而將差錯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進而提高了整個云存儲系統的數據安全性和可靠性。整個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4 系統的安全性分析
用戶使用云計算系統的數據存儲服務時,首先需要通過身份認證,在此處可以阻擋大多數非法用戶的越權訪問。在此過程中,用戶與系統交互的信息是通過非對稱加密的,攔截者無法獲得有效的認證信息。當數據進入管理層后,數據進行分段或者重組。由于數據來自存儲層不同的存儲系統,分段后的數據經過信息擴散處理,信息段之間的關聯性不明顯,竊聽者一方面無法獲取全部分段信息,另一方面也無法通過有限的分段還原整個信息。從而避免了數據的泄露。數據通過管理分段后,根據相應的調度算法將數據分散存儲在不同存儲設備中。保證了數據在存儲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層次模型,在各層內部、層與層之間運用相應安全保障技術,建立了相應保障措施實現了數據的全方位保護。
5 結語
云計算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云存儲主要存在數據間分開存放?數據恢復?數據加密?數據完整性保護等問題。本文提出的層次架構和安全技術解決方法基于內容保存的數據存儲方式具有較好適用性,同時本系統模型還具有較好的數據備份、容災恢復能力。當然該實現技術是需要消耗系統較多的空間資源和時間資源,需要較為強大的硬件設備支持,下一步將進一步優化存儲方式、提升數據的分散與組合效率等軟件優化的措施來提升本架構的性能。
參考文獻:
[1]馮丹.網絡存儲關鍵技術的研究及進展[J].移動通信,2009,33(11):35-39.
【關鍵詞】云計算運營商技術應用
云計算是將大量的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的計算、存儲以及其他網絡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分配,構建一個有序、高效的資源池向用戶提供其所需要的計算、存儲和信息資源。與其他計算機計算技術相比,云計算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資源共享以及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等多重優勢。正是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優勢,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
一、云計算技術
云計算技術應用按照其應用模式以及實際效果的不同,可以分為資源共享、彈性計算以及終端管理等方面。云計算的實現需要建立在資源虛擬化基礎之上,因此云計算應用最基礎的過程是對數據信息虛擬化的過程,主要通過對內存、CPU以及網絡存儲等資源的虛擬化,實現資源的共享。云計算應用另一個重要的特性是自動化,資源的收集與調度全部是由自動資源調度系統實現,既能保證計算運行的準確性也能提升計算安全性。除此之外,多樣化的終端管理服務也是云計算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云計算將復雜的計算任務在網絡的服務器內實現,并且通過簡單、標準化的接口對用戶終端開放,對用戶接入終端的要求較低,一般的智能終端設備都可以成為云計算的輸出設備[1]。
彈性計算以及擴展存儲是針對傳統操作平臺中的計算或存儲擴展能力不足、靈活性差的問題進行的升級。云計算的存儲與計算方式為橫向拓展,在計算存儲擴展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能夠直接從資源池中調用其他的虛擬設備,彈性計算和存儲拓展能力在處理突發需求狀況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運營商云計算技術應用
云計算技術在信息共享、使用便捷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推動了其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與完善,各大運營商從試驗階段走向大規模應用階段。下面就運營商云計算技術應用領域進行詳細分析。
1、應用于運營商內部業務管理系統。運營商對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內部業務管理系統中,包括內部支撐系統、網管系統、業務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建立在云計算基礎之上的運營商內部業務管理系統能夠快速的部署,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內部服務質量,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和效率,實現內部業務的集中化、重點化管理。借助云計算虛擬化技術,可以構建多個物理資源整合的資源池。由資源池向使用者提供的計算、存儲、網絡和信息數據資源比傳統模式更加靈活方便,計算、存儲以及網絡等各種類型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提升。云計算能夠準確的識別和調配不同類型的需求指令,以資源池的方式形成內部系統供應資源,根據用戶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行資源靈活分配。自動化調度系統最大的亮點在于一臺計算機出現問題故障或性能不足時,會自動安排另一臺設備進行接手或參與服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用戶使用資源的便利性與可靠性。云計算技術的成熟,也推進了驗證計算、儲存以及服務自動化、安全管理等技術的推廣與使用[2]。
2、應用于運營商外部業務管理系統。云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運營商的外部業務管理系統是提升運營商業務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能夠推動運營商業務范圍的擴展。特別是客戶個性化定制服務的升級與完善,使得建立一套高效、穩定的外部業務管理系統成為運營商面臨的主要問題。具體來說,對于中小型客戶,運營商主要以計算、存儲能力的出租為主,推出成本低、彈性高的計算和存儲虛擬化資源服務,在滿足客戶實際需求的同時,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采用云計算技術構建起來的綜合性外部業務管理系統能夠通過虛擬化技術,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對資源進行統一分配管理。借助于運營商獨特的政策優勢、資金優勢以及強大的技術優勢,積極的與外部采取技術合作,大力開展云計算技術推廣應用項目,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總體來說,云計算技術自出現以來,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優勢,獲得了迅速發展,被廣泛的應用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運營商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也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推廣不斷擴展,已經成為運營商重點競爭的領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