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8 15:2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基本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固定綜合單價是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最常見的計價形式,以固定綜合單價為基礎構成合同,約定業主承擔清單工程量的風險,承包人承擔投標報價的風險。在約定的風險范圍內綜合單價不得調整。通常情況下,在合同的專用條款中約定綜合單價所包含的風險費用和承擔風險的范圍,以及風險范圍之外的調整方法。
(一)對生產要素價格變化情況進行審計
當生產要素(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價格波動超出合同約定的風險范圍時,將導致承包人生產成本劇增或劇減,對承包人(發包人)形成了事實上的經濟損失。很顯然這類情況屬于索賠的范疇,審計時應按合同中的索賠條款進行審核,查驗有無相應的索賠報告、索賠批復,審查索賠事件的真實性及索賠計算的準確性。故對于在結算審計階段提出的此類調價要求,若審計人員無法通過現有的資料真實還原當時的情況,根據索賠時效條款,應該予于拒絕。
如果合同雙方未對綜合單價的風險范圍進行約定,而實際中確實出現較大的變化,應如何處理?未約定風險并不代表雙方放棄協商的權利。由于合同的存在,證明雙方在權力和義務上享有對等的地位,根據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本文認為可參照結合工程慣例,在價格波動超過±10%以上時,雙方各承擔超出部分50%的風險補償,以便公平合理地解決合同中的此類調價糾紛。
(二)對工程量變化情況進行審計
《陜西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則》2009版第3.1.2條規定“采用工程量清單方式招標,工程量清單必須作為招標文件的組成部分,其準確性和完整性由招標人負責”。第4.1.4條規定“招標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單標明的工程量是投標人投標的共同基礎,竣工結算的工程量按發、承包雙方在合同中約定應予計量且實際完成的工程量確定。發、承包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工程量的計量不得違背本規則3.1.2條規定。”由此可見,發包人應始終以確定完整準確的清單工程量為已任,并承擔清單計量不準、不全及設計變更引起的工程量變化風險。在工程進行中或結算時,雙方應首先對用以確立合同基價(即合同協議書中的合同價款)的清單工程量(本文稱之為名義工程量)進行復核。這種形式的審核是對該工程工程量清單固有錯誤的糾正,它的依據是設計文件,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不需要有相應的簽證文件來證明。因此雙方均不得以無相應簽證單為理由來拒絕修正錯誤。例如,對于工程合同范圍內的必要分部、分項工程的漏項或少算,既使是在結算審計階段由承包人提出,也應予以更正。
(三)結算價款的確認
結算價款等于合同價款和變更簽證價款之和。其中,合同價款由合同基價和合同內變更價組成。合同基價是簽訂合同時的合同價款(合同協議書中的合同價款)。在合同執行過程中,由于合同所約定的風險條件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綜合單價變更,以及清單名義工程量的變化(也稱審計量差),進而構成合同內變更價。變更簽證價款則是由變更工程量形成,由這種方式組成的結算價款概念明晰,符合工程發展過程變化,更有助于雙方進行審核和修改。
二、固定總價合同下的工程結算審計原則
固定總價合同是指合同價款在約定的風險范圍內保持不變,同時約定在超出風險范圍情況時對工程價款及工程量變化的具體調整方法。 由于在投標階段就需要全面考慮影響工程條件的各種不可預見因素以及可能發生的施工條件變化對工程造價的影響程度,因此報價對風險因素的考慮是綜合性的,工程量及其綜合單價的計算是這種綜合性的具體表現。所以據此簽訂的合同,表明發包人在合同承包范圍內及約定的風險條件范圍內的工程總價固定不變,只有當約定的風險條件范圍發生變化時,方可調整合同價款。
(一)對生產要素價格變化情況進行審計
和固定單價合同類似,在約定風險范圍外的價格波動,由承包人(發包人)按索賠程序執行。審計時,對相應索賠報告及批復進行核準。但是如果雙方未進行風險約定,將不能按固定單價合同那樣由雙方協商調整。因為固定總價強調的是約定范圍條件內的一次性包死,承包人必須承擔工程量和價格因素的風險,合同著重強調工程承包范圍內總價不變,只要承包范圍及內容未改變,均不得調整總價。
(二)工程量變化的審計內容
固定總價的前提是簽訂合同時的設計圖紙深度、技術條件和承包范圍不變。當合同確立的前提條件遭到破壞時,應按合同約定的條件對總價進行調整。如果約定不明的,應本著“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協商解決。工程中大部分變更都是由于設計文件深度不夠和業主需求發生變化造成的,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工程量變更情況,以及本文提出的解決建議。
1.承包人投標工程量與名義工程量有偏差,甚至漏項。無論正偏差還是負偏差及漏項,在合同承包范圍內,所有漏項和與實體名義工程量之間的偏差都應視作承包人應該合理考慮到的風險因素,投標報價中的單價和工程量只是用來確定工程總造價的計算過程。承包人竣工提交的合格產品數量,應以承包范圍內的實際工程量為準,并且合同價款不能因為此類偏差而進行調整。
2.發包人造成的分項工程量增加(或減少)。顯然由于發包人行為導致承包范圍發生改變,應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變更簽證調整。簽證工程量應等于變更后工程量減名義工程量,而非承包人的投標工程量。此外當工程量發生變化,必然會影響到其綜合單價風險水平。由于是發包人造成的,發包人應對此負責。簽訂合同時,雙方應約定對此情況的調整方法。如果雙方未約定勢必產生嚴重合同糾紛,這一點往往是固定總價合同審計中最大的矛盾所在,經常導致審計工作停滯不前。
3.發包人造成的某分項工程部分工作內容變更。如某分項2000m2外墻涂料有500 m2變更為外墻磚,而且經雙方核實,該分項合同范圍內名義工程量為1800 m2。按約定對于變更部分-外墻磚,其綜合單價由承包人提出,發包人進行審核;但是對外墻涂料部分如何調整?本文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對原分項綜合單價重新組價,即外墻涂料按名義工程量1800 m2重新組價,原該分項價款減重新組價價款即為合同扣減價款;而不是原分項綜合單價不變,僅扣減500 m2涂料工程量。
本刊訊,為更好地適應我國審計工作的科學發展,有效推動審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近期,審計署出臺了進一步加強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意見。
圍繞進一步加強審計理論研究工作,意見提出了充分認識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進一步明確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務與基本原則;建立健全審計科研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推進審計理論研究深入持續發展等九方面要求。
意見提出,今后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標,一是以服務審計實踐為導向,不斷提升審計理論研究層次和水平,為審計工作科學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二是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加強審計學科理論建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體系:三是培養造就一批審計理論研究領軍人才和骨干人才,提高審計人員理論研究素養和能力,促進審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意見強調,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審計署審計工作發展規劃和審計科研所、審計學會相關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總體要求,認真總結審計發展規律,著力深化審計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研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體系;圍繞審計工作中心和審計實踐需要,進一步突出審計應用理論研究,著力解決審計事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增強審計理論研究的針對性、有效性: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深化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各相關領域的研究,重點研究財政、金融、企業、投資、民生、資源環境等主要被審計對象改革與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拓展審計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對世界審計組織和主要國家審計的跟蹤研究,積極借鑒國外審計有益做法,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
意見提出了審計理論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則,即,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緊緊圍繞審計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注重理論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解決理論脫離實踐的“兩張皮”現象;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在繼承已有審計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不斷提出新理論、新方法;堅持統籌安排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樹立全國審計理論研究“一盤棋”理念,避免各自為戰、簡單重復,逐步形成合理分工、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理論研究工作格局;堅持立足國情與吸收借鑒相結合,在認真總結提煉我國審計實踐經驗的同時,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審計和我國其他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
有關審計獨立性的內涵,中外不少組織和學者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較早給出權威解釋的是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以下簡稱AICPA)。AICPA在1947年的《審計暫行標準》(The Tentative of Auditing Standards)中指出:“獨立性的含義相當于完全誠實、公正無私、無偏見、客觀認識事實、不偏袒?!眰鹘y觀點認為,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包括兩個方面——實質上的獨立和形式上的獨立。AICPA也在職業行為守則中要求:“在公共業務領域中的會員(職業注冊會計師),在提供審計和其他鑒證業務時應當保持實質上與形式上的獨立。”國際會計師聯合會職業道德守則也要求執行公共業務的職業會計師(執業注冊會計師)保持實質上的獨立與形式上的獨立。
1、實質上的獨立。,實質上的獨立是一種內心狀態,是要求注冊會計師與委托單位之間必須實實在在地毫無利害關系,本質上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保持一種公正無偏的態度,一種發表審計意見時不屈服于外界壓力的精神狀態
2、形式上的獨立。形式上的獨立是對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冊會計師必須在第三者面前呈現一種獨立于委托單位的身份。簡言之,就是注冊會計師、委托單位、會計信息使用者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三者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系的。
實質上的獨立和形式上的獨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又密不可分。實質上的獨立性是無形的,難以測量的;而形式上的獨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觀察的。實質上的獨立性和形式上的獨立性結合起來構成審計獨立性的全部內涵,二者缺一不可。豍
二、與獨立性相關的概念
1、獨立性威脅。獨立性威脅是指審計人員面臨的、可能危及或按理性預期會危及審計人員做出無偏見的決策的能力而導致潛在偏見的因素。根據歐盟(European Union, EU)、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 IFAC)及美國審計委員會(Auditing Standards Board, ASB)對劃分,獨立性威脅主要可以分為自我利益威脅、自我復核威脅、擁護(倡導)威脅、熟悉(信任)威脅以及脅迫威脅等五種。審計人員處于或認為他們處于審計客戶或其他利益集團公開的或秘密的脅迫之下。比如,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過分依賴某一客戶;會計師事務所在對客戶提供財務系統的設計或操作服務后,又對系統的運行有效性出具審計報告等。鑒別特定活動、關系及情形所帶來的威脅有助于審計人員理解他們的性質及其對獨立性的潛在影響。
2、獨立性決策者。獨立性決策者是指對獨立性問題作出判斷的個人、團體或機構,包括審計人員、事務所、客戶的管理當局、審計委員會、董事會、獨立性準則制定機構及監管機構等。
3、獨立性防護。獨立性防護是指能減輕或消除獨立性威脅的控制手段,包括禁止、限制、披露、政策、程序、慣例、準則、規則、制度安排和環境條件等。在具體工作中,應對措施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層面的防范措施,比如,領導者強調遵循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重要性及強調鑒證業務項目組成員應當維護公眾利益等;還包括具體業務層面的防范措施,比如與客戶治理層討論有關的職業道德問題、向其說明提供服務的性質和收費的范圍等。
4、獨立性風險。獨立性風險是指對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威脅達到防范措施無法消除的程度,已危及或按理性預期會危及審計人員做出無偏審計決策的能力的風險。獨立性風險隨著獨立性威脅的出現而增大,但可以用防范措施加以減輕或消除。
5、獨立性基本原則。ASB設定了審計人員為保持獨立而應該遵循的四項基本原則:評估獨立性風險水平、確定獨立性風險的可接受水平、考慮成本與收益和考慮各利益方觀點。這四項基本原則被作為獨立性決策者在分析廣泛領域的獨立性問題時的指南。
三、獨立性的意義
(一)維護證券市場秩序。
財務報表是財務報表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信息來源,是非常重要的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作為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在投資者與籌資者之間公平、公正、公開地交流,那么就能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發揮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注冊會計師只有保持獨立性,才能有效緩解或解決處于劣勢地位的公眾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之間存在的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投資者進行決策,更好地維護證券市場的秩序。
(二)保護市場投資者的利益。
如前所述,由于信息屏蔽,市場投資者遠離公司控制中心,無法及時、準確的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特別是當下,很多上市公司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常會有粉飾財務報表或者隱瞞公司重要信息、甚至傳播虛假財務信息、詆毀競爭對手等舞弊行為。這些無疑增加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而審計師的審計報告,對他們極具參考價值,可以就企業會計、財務問題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財務狀況、持續經營、經營業績、資產質量和現金流量做出綜合評估。
另外,由于投資者的持股比例不同,他們對企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有著較大的不同,利益點存在差異。對于控股股東和大股東而言,他們往往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被持股企業管理層的人事安排、發展戰略、投資決策、經營決策、利潤分配等。而中小股東卻相對處于劣勢地位。豎 總之,獨立的注冊會計師能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意見,揭示企業在經營、管理、財務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對于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維護注冊會計師自身公信力。
注冊會計師是市場經濟中維護經濟秩序的“經濟警察”,沒有了公信力,注冊會計師行業就沒有了存在的根基。保持獨立性就是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公信力。只有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行業誠信建設,提高其執業的獨立性,塑造獨立、客觀、公正的執業形象,才能把該行業建成社會公眾信得過的專業服務行業,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四、獨立性的影響因素
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比如,經濟利益,貸款和擔保以及商業關系、家庭和私人關系,與審計客戶發生雇傭關系,與審計客戶長期存在業務關系,為審計客戶提供非鑒證業務,或有收費,市場競爭,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和組織形式,被審計單位的影響力等都會影響審計獨立性。
從獨立性受到威脅的來源來看,影響獨立性的主要因素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以下主要強調外部因素。
1、市場競爭及由此帶來的生存壓力。在審計市場中,審計者即是審計產品的提供者,審計委托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即是審計產品的需求者,審計信息即是這個市場的核心。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很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而且,從我國審計市場的供需現狀來看,審計市場供需失衡。主要表現在有效供給不足和外部不經濟兩個方面。極度的市場競爭使得市場的競爭結構和手段變得相當復雜,審計機構和專業人員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客戶。其審計質量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他們正處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階段,選擇業務的自主性非常小,怎么能保證他們不會為了生存壓力而放棄原則,降低收費,搶奪市場,降低執業質量呢?
2、政府影響和管理當局的力量優勢。某些政府管理部門憑借其政治權利,壟斷行業,以各種形式“指點”或變相指定某個會計師事務所承接某行業或某項業務,更有甚者,直接干預審計意見。而管理當局也有權聘請或解雇注冊會計師,并且決定審計收費以及審計工作條件。這些都無疑給審計工作帶來很大的威脅,使注冊會計師處于兩難處境,很難不受影響的發表意見。
3、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審計中存在著委托人、被審計人與注冊會計師三者之間特殊的委托關系。被審計人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層。然而我國國有股東的缺位,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不能真正起到對公司經營管理層應有的控制作用,經營者實際上集公司決策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于一身,股東大會形同虛設。豏
4、監管體制不到位,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及誠信壓力不夠?,F行體制下,注冊會計師絕大多數失信行為還不至于進入法律訴訟程序,還沒有受到政府強有力的監管。
五、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建議
1、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
2、加強政府的監督和行業監管,使政府與市場力量相結合。明確政府、行業自律組織、或獨立第三方之間的職責分工。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善審計委托關系。
4、加強披露管制,抑制管理當局施壓。
5、改革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結構,明確責任合約安排。
6、注冊會計師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守則的基本原則:誠信、獨立性、客觀和公正、專業勝任能力和應有的關注、保密、良好職業行為等。
六、結語
關鍵詞:經濟法;基本;原則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具有普遍意義的調整經濟關系的指導思想,是經濟立法、司法、執法活動中的根本準則。它不僅貫穿于經濟法的始終起指導作用,而且是經濟法的性質、任務、目的、調整對象的綜合概括,是經濟法本質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在法律上的反映。
1 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
1999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寫進了憲法。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皣冶Wo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以法律形式把我國各種經濟形式的地位加以明確,并對其合法權利加以保障,不但是我國以宏觀調控為己任的經濟法的首要的、基本的原則,而且還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法律依據。
2 資源優化配置原則
在現代社會大生產中,經濟資源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是計劃和市場。我們要善于運用這兩種手段的長處,發揮各自在資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來對資源優化配置。計劃,主要是按照政府預先制定的計劃,依靠行政指令來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為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所以,在資源配置中必須加強和改善對經濟的國家干預,而計劃是國家干預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資源的配置要把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結合起來,使經濟資源得到更為合理、優化的配置。
3 國家適度干預的原則
所謂國家干預,是指國家運用行政手段和監察、審計、司法等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參與干步,以保證經濟活動的順利合法進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國家干預體系。市場調節是自發性調節,是基礎層次的調節,對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在微觀層次上往往有比較好的效果,但在宏觀層次上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經濟總量的平衡、重大結構和布局的調整、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兼顧、市場效率條件的保證以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等重大問題難以調節,這就需要國家進行適度的干預。國家為了實現經濟總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健康地發展,以間接手段為主對國民經濟總體活動進行適度干預,有助于發揮其長處,彌補市場調節的短處,防止或消除經濟中的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關鍵詞:綜合性價比原則;設備招標采購模式
儀器設備管理的重點環節和關鍵性組成部分就是儀器設備的招標采購工作。綜合來看,我國政府和各個單位部門在儀器設備的招標采購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進步,但是在問題和不足依然存在,需要改進和完善。積極采用以綜合性價比為基本原則的設備招標采購模式對于提高招標采購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綜合性價比評價原則
綜合性價比評價原則的核心要求就是在盡可能符合招標采購文件所列出標準的基礎上,綜合性地評判招標采購文化當中的各項影響性因素,并對每一項因素進行打分,將分數進行匯總,總分最高者便能夠確定為儀器設備的實際供應商或者是候選供應商。綜合性價比評價原則需要考察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設備價格、設備的技術狀況、供應商的商業信譽、經營業績、財務現狀、售后服務水平以及對招標采購文件的影響程度及其相對應的權重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招標采購文件應該對以上內容進行提前性的規定。根據相關規定,采用綜合性價比評價原則,評判總分數當中,儀器設備的價格分數所占的比例(即權重)應該保持在30%至60%之間,即最高不能超過60%,最低不能低于30%。采用綜合性價比評價原則的參考計算公式如下:
(1)
在上述公式(1)當中,Z表示評標的總分數;F1、F2、F3……Fn表示各項評分因素的總得分;A1、A2、A3……An表示各項評分因素分別所占的權重,其中,A1+A2+A3+……+An=1。
二、以綜合性價比為基本原則的設備招標采購模式
在進行儀器設備的招標采購時,需要由招標單位或者招標部門以招標通知或者招標公告的方式告知所有具有相關資質的企業,向其明確準備招標采購儀器設備的各種要求和服務標準,說明相應的交易條件,具有投標意向而且具備相應資質的投標人需要在招標單位或者招標部門制定的期限之內提出報價。在招標方式的選擇方面,既可以選擇公開性招標方式,也允許選擇競爭性招標模式、邀請式招標方式、詢價招標模式以及單一來源采購模式。本文所倡導的以綜合性價比為基本原則的設備招標采購模式主要是建議相關招標單位或者招標部門應該在充分滿足招標要求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儀器設備的價值和性能之間的綜合平衡,堅持所采購的設備必須要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
(一)保證招標組織具有很高的嚴密性和公正性。招投標工作的組織須做到公正、民主、嚴密。招投標工作組應由評標專家組、監督組、協調組三部分組成。評標專家從企業評標專家庫或更大范圍專家庫中抽選。評標專家庫的工作系統應是封閉式的。專家庫成員對相關類型設備均應比較熟悉,其成員的綜合素質高,一般是企業領導、設備管理人員,也可以將具有較高的操作水平的一線操作人員納入其中。使用部門一般應有專家代表參與本部門設備項目的評標。每次評標均根據需要在評標前半天至一天內(特殊情況不超過兩天)隨機抽調專家。監督組主要由監察處、審計處、財務處等部門的人員組成。協調組主要由設備主管部門和使用部門的人員組成。根據標的大小確定工作組人數,三部分組成人數分別以3至9人、2至3人和2至4人為最佳。
(二)保證評標的程序必須要具有高度的規范性和公開性。評標程序做到公開、科學、規范。評標專家組負責評標打分或投票。監督組負責評標過程的監控。協調組負責招投標項目的前期論證,起草招標文件,組織招投標會議。協調組和監督組的成員不參加評標打分或投票。每個項目的評標辦法必須在即將開標前由招投標工作組會議決定,評標辦法確定后,評標過程中不能隨意改變。對標書有效性的確認,投標人資質的確認,招標項目內容的限定,評分原則和標準等,不能在開標后更改。遇有特殊情況,比如發現明顯違規而嚴蕈影響評標結果等情形,必須通過現場集體討論表決,不能達成一致時,可以終止評標,另行招標。招標結束要當場宣布中標結果,并將招標結果及時對外公布,有關信息要及時反饋,合同洽談須有審計部門和使用部門的人員參加,做好設備項目內容的最后確認和合同的審簽。
(三)保證評標方法具有很高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需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保證評價方法要與所采購的儀器設備保持一致性。同時,不同的招標模式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評標方法,公開性招標方式、競爭性招標模式、邀請式招標方式、詢價招標方式如果有超過三家企業參與投標,則需要通過談判或者開標的方式進行,單一來源采購方式則可以實行虛擬兩個以上投標人的辦法。實際的招標工作當中,不但可以采取某一種招標采購方式,也可以綜合運用幾種招標采購方式以實現預期的招標效果,但是評標方法必須要進行相應地必要變化。
初次之外,在編制評標標準的時候需要充分而且廣泛地征求專家的意見,并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來確定。在意見的征求和協商方面,建議采用綜合性價比的基本原則,盡可能符合招標采購文件所列出標準的基礎上,綜合性地評判招標采購文化當中的各項影響性因素,例如,設備價格、設備的技術狀況、供應商的商業信譽、經營業績、財務現狀、售后服務水平以及對招標采購文件的影響程度及其相對應的權重,并對每一項因素進行打分,將分數進行匯總,總分最高者便能夠確定為儀器設備的實際供應商或者是候選供應商。但是需要特別注意容易發生的兩種特殊情況。首先,候選投標企業的儀器設備技能性能基本一致,此時為了實現最大化的采購資金效益,應該以價格最低者中標;其次,候選投標企業的儀器設備價格幾乎相同或者差別非常小,為了以同樣的價格買到更加優質的儀器設備,應該選擇質量較高者或者售后服務更加完善者中標。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保證評標方法具有很高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所有的評標應該經過充分而且民主的評價和論證。
參考文獻:
[1] 李哲峰. 大型儀器設備采購中應重點把握的幾個環節[J]. 價值工程,2010,(31) :147-148.
[2] 尚煥成. 應用性價比法進行設備招標采購的探討[J]. 采礦技術,2009,(06) :209-211.
[3] 徐軍. 完善儀器設備招標的思考與若干建議[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09) :136-137.
[4] 朱飛燕,熊夢輝,陳志中,曹旭. 淺議政府采購招標中應把握的幾個問題[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08):228-229 .
[5]袁燕. 淺議圖書館中文期刊招標采購――以宜賓學院圖書館為例[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7):220-222.
一 我國政府采購成本控制模式構建的目標
1.經濟性和有效性
從交易費用的視角出發,政府采購的經濟性和有效性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最有利的價格等條件在合理的時間內采購到質量合格的貨物、工程或服務,這是政府采購最基本和首要的政策問題。另一方面,就是采購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節約談判、簽約和執行成本,防范公共財富的流失。把節約政府采購交易費用、提高經濟性和有效性作為政府采購的首要目標,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2.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
就其本質而言,政府采購的交易費用與其他交易費用具有共同點:都集中體現為交易過程中發現信息、鑒別信息,信息化決策的信息成本。最大限度的發揮電子商務平臺和新型交易手段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市場交易的信息成本,提高委托關系中委托人對人的監管效率,從而可以推進政府采購相關交易費用的下降。因此,在知識經濟社會,國家可以通過大量采購高科技含量產品,以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
3.增強公眾對政府廉潔采購的信心
就政府采購的委托關系鏈而言,政府作為公眾管理公共事務的代表,具有典型的人特征。公眾和納稅人才是政府采購委托關系的最終委托人。以公共的信任和信心為核心,規范政府采購各環節,反映了政府采購的終極目標,體現了政府采購“源于公眾、服務公眾”基本宗旨。
二 我國政府采購成本控制模式構建的原則依據
政府采購是用財政性資金為政府和公共利益提供服務,其原則與一般的商業采購有不同之處。在借鑒國際慣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政府采購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公開透明原則
所謂“公開”原則是指,政府采購整個流程必須達到這樣的程度,使每個采購供應商掌握的信息是一樣的,并接受有關單位監督。⑦公開透明是政府采購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因此,政府采購被譽為“陽光下的交易”。公開透明要求做到所有與政府采購活動有關的信息和行為,都要向社會全面公開,并且要完全透明,禁止搞暗箱操作,為供應商參加政府采購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為公眾有效監督政府采購活動創造有利條件,使政府采購活動在完全透明的狀態下運作,全面、廣泛地接受社會監督。
2.公平競爭原則
所謂“公平”,是指政府采購提供的市場機會對盡可能多的供應商是平等的。公平原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法則,是政府采購的基本規則。政府采購的競爭應是有序競爭,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供應商,不能有歧視某些潛在的符合條件的供應商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現象,而且采購信息要在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媒體上披露,確保政府采購活動在競爭的前提下公平地開展。
3.誠實信用原則
所謂“誠實信用”是指,政府采購當事人在政府采購活動中應該遵循真實、可靠原則。它要求政府采購各方都要誠實守信,不得有欺騙和背信的行為,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力,尊重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忠實地履行約定義務。
在這些原則中,公平競爭是核心,公開透明是體現,公正對待和誠實信用是保障。
三 我國政府采購成本控制模式的運行機制
基于企業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論,根據我國政府采購成本控制模式構建的目標,按照政府采購成本控制模式構建的原則依據,我們得出我國政府采購成本控制模式的運行機制,也即政府采購成本控制的基本著力點和對策體系。
1.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的法律體系,推進相關配套改革
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有效競爭、誠實信用的原則,盡快構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完善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堅持和完善我國政府采購立法之規定,完善質疑與投訴制度,為提高采購效率奠定良好基礎。同時,遵循全局性、平衡性、效益性、明晰性原則,結合國有資產規范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借鑒美國成本會計準則的實施,改革現行預算會計核算制度,使之與政府采購制度相適應;擴展政府采購審計內容,加強對財政部門、采購人、采購機構、供應商、中介機構和采購效益的審計;建立政府采購發展量化指標體系,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規模,提高政府采購績效。
2.建立健全政府采購管理和自律機構,加強集中采購機構管理
建立健全明確的政府采購管理體制,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采購的監督;建立政府采購主管機構,發揮上級政府采購管理機構對下級采購管理機構的業務指導作用;設置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專司日常政府采購事務的“政府采購中心”,形成財政部門、供應商、購買主體三者之間的分離、相互監督機制;建立以行業規范、行業自律為主要特征的行業協會,幫助解決行政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促進政府采購事業的發展。
3.積極培養政府采購專業人才,加強采購隊伍建設
從建立一項高效的用人制度入手,強化政府采購專業知識培訓,盡快建立適時的政府采購培訓制度和辦法,實行持證上崗,推行資格認證制度;加強對政府采購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政府采購工作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廉潔高效。
4.建立健全政府采購制度的監督約束機制,實現采購成本全方位的監督
建立內部監督、法律監督、人大監督、紀檢、監察、審計監督為一體的監督體系,明確各監督主體的工作對象和工作范圍,加大對違反政府采購行為的查處力度。此外,還要加強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對政府采購的外部監督,提高政府采購的透明度,樹立采購中的廉潔政府形象,以保證政府采購在“陽光”下運作,沿著法制化的軌道前行。
參考文獻
[1]施錦明.政府采購(第1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胡樂明、劉剛.新制度經濟學(第1版)[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 會計核算 應用
謹慎性原則也稱穩健性原則,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國在1993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首次引入該原則,其為會計核算中的去確定因素提供了衡量的辦法,在會計實務中的作用無可替代,在運用核心是“不高估資產,不低估負債”因此可以使企業投資者提前預知企業經營存在的狀況,從而起到預警作用,經營決策者可以據此及時發現問題,把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謹慎性原則具有主觀隨意性,可操作性不高,易受人為因素干擾,在會計實務中容易被濫用。
一、會計實務中謹慎性原則的應用
經濟社會的發展,既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經濟環境中不確定因素給企業運營帶來了很大風險,謹慎性原則針對經濟環境的不確定的因素,要求會計人員合理的預測可能的收入和費用,讓投資者保持清醒的頭腦,可以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謹慎性原則的運用范圍越來越廣,作用也越來越大。謹慎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不高估資產不低估負債。謹慎性原則在收入確認和計量、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或有事項的確認等方面都有體現。謹慎性原則可以對經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進行預測,這就提供了財務分析中不確定因素計量的途徑。財務分析在企業財務分析中以報表的形式體現企業的經營狀況,并進行財務評價。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在以下方面有所體現:企業債務的確認、流動比率的計算、速度比率的計算等。
二、目前我國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會計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其了解充分,在會計核算中認真貫徹并持持謹慎態度,充分考慮到可能的收益和費用,不高估資產不低估負債,使投資者和決策者對可能的風險保持警惕,把損失降低到較小的程度,因此謹慎性原則在運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由于謹慎性原則的主觀隨意性及人為因素干擾,如果謹慎性原則不能得到恰到的運用就會導致不利的一面。一是過度謹慎,如某些企業為了自身利益,經營者采取瞞報利潤的手段達到逃避稅收的目的。上市公司故意夸大利潤以達到提高股票市值的目的。目前,我國的會計核算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問題。
(一)可操作性差
由于謹慎性原則是日常經濟生活復雜多變的前提下產生的,針對的是會計核算中的不確定因素,眾多的不確定因素給會計核算和財務分析帶了困難。因為沒有確定的標準衡量,在實際使用時,謹慎性原則的可操作性不高。如何把握謹慎的“度”是謹慎性運用的關鍵所在。
(二)會計從業人員素質低
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國家、企業、投資者的經濟利益。經濟知識更新很快,很多會計人員忽略知識的更新,對會計制度不理解。另外雖然我國對會計工作有法律要求,但會計核算中做假賬的現象并不少見,同時由于謹慎性原則在實務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企業有了進行暗箱操作的空間達到高利潤、逃稅的目的,同時企業的財務信息失去了真實性。
(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差
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各企業相同交易信息可以相互對比,這對審計部門的統計并及時發現企業財務狀況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就需要不同企業在會計核算中使用相同的會計政策,謹慎性原則的主觀隨意性必然導致企業之間的核算方法不盡相同,從而影響其可比性。
三、堅持謹慎性原則
雖然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在現在仍存在很大的爭議,濫用謹慎性原則導致會計信息不真實的現象很難根除。但市場經濟復雜多變,謹慎性原則的運用可以讓企業預知潛在的風險,及時作出反應,其作用無可替代。因此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趨利避害,發揮其最大作用。
(一)改善企業經營環境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得到很大發展,這也給企業的生存帶了更大的挑戰,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往往會濫用謹慎性原則。國家應做好宏觀調控,及時公布市場信息。
(二)增強謹慎性原則的可操作性
必須在協調會計各原則的基礎上,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會計政策,建立一套可以被廣泛接受的會計核算標準。
(三)加強審計監部門監管
謹慎性原則在執行中沒有規范的標準參考,再者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難以避免謹慎性原則被濫用,導致會計信息失去真實性。為防止濫用謹慎性原則的行為,必須加強審計部門對企業財務的監管,在會計報表中應詳細說明謹慎性原則的使用情況,對濫用現象及時糾正,確保謹慎性原則的正確使用。
四、結束語
謹慎性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基本原則之一,在會計核算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主要針對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因此在會計核算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要求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處理上持謹慎態度,不高估資產不低估負債,對具體會計核算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同時可以對潛在的風險起到預警作用。因此會計人員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認真貫徹謹慎性原則的運用,監管部門應做好監督工作防止謹慎性原則濫用,充分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靜.會計職業道德探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2]李建金.中英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若干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5
[3]美國會計學會.未來的會計教育[Z].1988
[4]黃裙,蔣穎歌,潘美霞.高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