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4 10:02: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邏輯學基本規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摘要:邏輯教育是邏輯學回饋社會的最重要方式,也是邏輯學關心社會的最重要體現,只有能關心社會的邏輯學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也只有能關心社會的邏輯學才能獲得自身發展的根本動力。邏輯學的發展離不開邏輯教育,我國歷史上邏輯學發展的每一次黃金期的到來都得益于邏輯教育的蓬勃開展。劉培育教授在總結20世紀末邏輯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時就曾指出“我國邏輯界對社會‘關懷’不夠”①,而這正是中國邏輯學的低谷時期。
關鍵詞:邏輯教育 邏輯學 中國邏輯學
On the logic of education thoughts
Jiang Jinjin Yang Aihua
Abstract:Logic is the logic of Education Society ’s most important way,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logic to care the society, only able to care for the social logic in order to obtain social support, only able to care for the social logic to get their own development basic power.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logic of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every gold coming benefited from the booming of logic education. Professor Liu cultivation in late twentieth Century logic research summary of problems once said“ China logic of social ‘care’ enough”, which is the trough period of logic in china.
Keywords:Logic education Logic Chinese logic
1 關于邏輯教育目標的思考
邏輯學的歷史有2000多年,現代邏輯的歷史卻不足200年,但是現代邏輯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之前的任何一個時期。這些成果基本上是屬于西方學者的,我們只是處于不斷地學習過程中。那么,我們能不能通過學習最終超越西方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關系著邏輯教育目標的確定。我認為在某些領域或許能夠領先,但是要想全面超越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關鍵不在于200年中西方學者得出了多少結論,而在于1800多年的時間里他們擁有多少積淀。結論可以學會,時間卻無法彌補。這就像人類的歷史有幾十萬年,猿人進化成人的歷史卻是幾百萬年。沒有這幾百萬年的進化,幾十萬年的文明幾乎不可想象。黑猩猩錯過了進化成人的時機,即使他們現在99%的基因都和人相似,但還是黑猩猩。當然我們決不能否定通過若干萬年的進化黑猩猩可能比人聰明,但是也沒有必要認為,黑猩猩一定也要進化成人才可能超過人。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由于環境的改變,它們正在朝著另一個高級的方向進化。中國邏輯學的發展也一樣,西方的研究成果要學習,但是不一定要沿著西方的路走,更不一定要完全重走一次西方的路。我們中國人要真正崇尚邏輯、崇尚理性,也應該以現在的實際環境為出發點,走適合中國人自己的邏輯復興之路。
現代社會是各種信息充斥、生活節奏快速的社會,人們在快節奏下辨別信息利害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快速決斷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反思決斷才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誰也不能保證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不容商榷的,我們很可能出錯,而且由于節奏不斷加快,我們出錯的幾率也更大。事實上出錯是沒什么大不了的,關鍵是要能意識到自己出了錯。如果我們不去反思,總以為凡是自己的決定都是正確的,那只能走更大的彎路。反思自己是我們這個民族所缺乏的素質,也是我們5000年的歷史從古代輝煌走向近代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的民族非常需要養成一種反思自己思維認識的習慣,而這就是邏輯教育的目標。
2 關于邏輯教育內容的思考
有了邏輯教育的目標,邏輯教育的內容就不難確定了,那就是為人們提供批判和反思的工具。首先是思維的三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三條基本規律是對客觀事物確實性的反映,能夠保證人們思維的確定性,是人們進行正確思維的基礎。因此這三條基本規律也是批判和反思的最基本武器,反思自己就從反思自己的思維是否保持同一、是否前后矛盾開始。其次是常見推理的基本規則,比如三段論推理規則、復合命題的推理規則和直言命題的直接推理規則。這些推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推理,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些規則不僅可以使人在辦事說話時謹慎起來,還能使人在反思時有據可依。最后是一些簡單的形式推理方法。有時候符號推理確實比用自然語言推理更明了,更容易用于反思。但是也沒必要讓所有人都學會數理邏輯的演算方法,生活中的很多復雜事情是沒辦法用符號準確表達的,數理邏輯的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學或能學會的。總之,邏輯教育的內容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要便于人們使用,幫助人們學會反思。
3 結論
在國際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已將邏輯學列為七大基礎學科之一并且排名第二,在許多發達國家邏輯學不僅作為一級學科而且位居眾學科之首。而在我國,邏輯學卻長期作為二級學科屈居于哲學之下,待遇也不好,這的確讓從事邏輯學研究的學者感到“郁悶”。但是一門學科的地位是與它的作用發揮的程度緊密相關的,尤其是它對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作用。那么,一門學科的地位也就應該由人們的重視和它的作用的發揮來共同決定。現在,邏輯學的處境是:只是邏輯學者們引起了重視,絕大多數人尚未重視,并且邏輯學的作用尚未有力發揮。這也就決定了邏輯學當前的學科地位。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只能通過邏輯教育。通過邏輯教育使人們能學邏輯用邏輯,讓邏輯學的工具性和基礎性作用得以發揮出來。
注釋:
①劉培育.知識經濟呼喚邏輯學的發展[J].哲學動態,1999,(02):9
參考文獻
[1] 張家龍.邁向21世紀的邏輯學[J].社會科學戰線,1996,(04)
[2] 劉培育.知識經濟呼喚邏輯學的發展[J].哲學動態,1999,(02)
[3] 黃順基.展望21世紀邏輯學[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S1)
[4] 蔡曙山.論我國邏輯學的發展和學科建設[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
論文摘要:邏輯學是研究推理的一門學問,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題組成的,不懂得命題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邏輯學在研究命題時,主要是從二值邏輯的角度研究命題邏輯形式的邏輯值與命題形式之間的真假關系。本文著重從認識論的角度闡述邏輯真理的內涵,同時詳細論述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區別。為了探求真理必須保證思維的邏輯性。
邏輯學離不開“真”這個概念。一般來說人們是從下述意義上使用“真”這個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題真。這種真是指命題的思想內容是真的。任何一個命題的內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狀態的,而是評價命題或陳述的內容的。它的核心是針對其所表達的知識或信念的,例如:“臺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這個命題的內容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是個真命題。
(二)推理真。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結論真之間的關系。演繹推理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前提真而結論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結論相對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這里“真”指的是否再現邏輯推斷關系而不是對命題內容的評價。
(三)指派真和賦值真。在邏輯學中(特別是在現代邏輯中)把命題形式當作真值形式,而且只從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種命題形式的邏輯特征,真和假是命題的唯一屬性。邏輯真在這里指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變項與公式的真假,這時的真假和具體命題內容的真假無關,而只是一種假定的真假和根據這種假定而推論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邏輯學中有一類公式,對其中的變項可以代以任何命題、謂詞、個體詞總能得到真命題。這類公式的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變項P賦真值或是假值,這個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統真。現代邏輯建立了形式系統,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個系統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這種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種系統的真。
在以上這五種“真”的情況下,邏輯學不考慮第一種意義的“真”,而只關注后四種“真”。后四種“真”在邏輯學中有各種表現,在其他科學中也有這些意義上的真的表現,就被稱為邏輯真理。
所謂邏輯真理是一種特殊的真理,是一種因邏輯關系或邏輯原因而成為真的一種真理。邏輯真理不能憑經驗而得知其為真,它需要我們借助邏輯分析、語義分析、關系分析確定它們是真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真理是有區別的。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實或者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看,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邏輯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任何邏輯學家都要回答:邏輯真理是否與客觀現實一致?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關于這個理論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邏輯基本規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在談到矛盾律時認為,事物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規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因為它符合“事理”。亞里士多德肯定了邏輯規律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其根據就是真理符合現實的理論,即所謂真理符合論。它在解釋真與假這對概念時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論,一切真理必需與現實一致,邏輯真理也不能例外。可見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觀,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個真理論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亞里士多德只強調邏輯真理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卻忽視了邏輯真理的特殊性。
萊布尼茲是現代邏輯的創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為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分歧。康德認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理邏輯的成果,發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可見邏輯真理的概念直接依賴于形式語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為真同樣是因為它們與現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認識論認為,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思維中的正確反映。同樣邏輯真理也是客觀世界規律性的反映。列寧指出,人的實踐經過千百萬次的重復,它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格固定下來,而最普遍的邏輯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關系。列寧認為邏輯的公理、正確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關系,是由人們實踐中千百萬次的重復而反映和鞏固在意識中。列寧說的最普遍的邏輯格是指三段論推理的正確形式。在這一點上我們說邏輯真和事實真是相容的,事實真是基礎,邏輯真是建立在事實真基礎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邏輯真理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
第一,邏輯系統的公理和定理的真是邏輯系統設定,其為真的根據是某種初始的邏輯關系。第二,邏輯公理和定理經過解釋的真命題,其為真不取決于解釋中的內容,而取決于這些公理、定理所顯示的邏輯關系。第三,邏輯推斷關系這種推論的結論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真。第四,根據邏輯聯系詞的性質,由邏輯真得到邏輯真。如:A、B是邏輯真命題,那么A并且B、如果A那么B都是邏輯真命題。第五,數學中的邏輯真命題,是建立在公理演繹基礎之上。以上這些邏輯真由于邏輯的原因或者邏輯關系而真,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在局部意義上,相對于特定的邏輯系統而言,邏輯真理可以說是分析的,是以邏輯意義為根據的,而與任何具體的經驗事實無關。
邏輯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這門科學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創立。從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墨子和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近代英國思想家培根、穆勒,從19世紀的馬克思、恩格斯到20世紀對持不同見解的羅素、卡爾納普都曾經對邏輯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邏輯學與哲學、修辭學和論辯術等方面的學問交織在一起。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才逐漸從相關學科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到了歐洲近代,才通用“邏輯”一詞來指稱研究推理或論證的學問,這種用法沿用至今。
一、法律邏輯學的功能定位
法律邏輯學作為一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才逐漸形成的。在我國,對法律邏輯學的研究起步更遲,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才有法律邏輯學的教科書問世。從功能上看,法律邏輯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主要是為人們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工作提供有用的邏輯知識及邏輯思維方法。法律是人們的行為規范體系,承擔著保障社會有序、正常運做的職能,同時它還是人們維護自身權益、懲治犯罪行為的基本依據。法律必須具有嚴謹性和準確性,否則它就不可能具有權法律邏輯學教學思維威性,所以在法學理論研究及法律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諸如立法、司法、執法都要講究邏輯。法律與邏輯之間向來有著密切的聯系。就立法來講,作為一種行為規范體系,法律必須明確地告訴人們: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公民享有何種權利、承擔何種義務,等等。法律條文不容含糊其詞,更不可以自相矛盾,不然人們就會無所適從,社會生活就會陷于混亂。所以在制定法律時,必須注意對概念作出準確嚴密的定義,注意條文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不同法律之間的協調一致不得沖突,這些都需要運用法律邏輯學知識加以推敲和衡量。就司法過程而講,我國的基本原則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而查清事實、核實證據、適用法律一直到審理結案,各個環節都離不開判斷、命題、推理、證明、反駁這些思維活動。由于法律邏輯學以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和邏輯規律為研究對象,而這一點又與普通邏輯相同,所以對于初次接觸法律邏輯學的人而言,概念、內涵、外延、判斷、命題、推理等普通邏輯中的術語顯得過于抽象,由于不易于理解,便會使初學者對于法律邏輯學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進而由畏懼到抵觸法律邏輯學的學習,從而不能達到學科教學的要求和目的。然而作為任何一個研習法律的學習者或者法律工作者而言,法律的特點之一是講究準確、嚴密,無論是制定法律法規,抑或適用法律過程中對案件的審理、定性和量刑,還是律師進行辯論、擬定各類法律文書都是這樣。法律工作者的思想表達和論證過程是否準確、嚴密,直接關系到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關系到涉案當事人的命運,關系到社會秩序和社會正義的維護,因此決不可以掉以輕心。而法律邏輯學恰恰是幫助法律工作者掌握理性思維、嚴密推理的有效工具,如果沒有法律邏輯學的根基,那么研習者就無法真正掌握法律這門技藝。
二、法律邏輯學理論教學思維探析
法律邏輯學是一門關于科學思維和表達的基礎理論學科,它的抽象性往往使人在學習原理時覺得乏味,而思維的確定性和表達的靈活性又常常使人在運用邏輯時感到困惑。為了改變以往那種法律邏輯學教學高頭講章式的艱深和書齋擺設式的空泛,收到既能提高學生邏輯素養,又能陶冶學生高尚情操,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效果,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明確學習目的并激發受教者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任何一個法律邏輯學的初學者而言,單一地對他強調學科的重要性,倒不如讓他對該學科產生興趣更能讓他對學習有欲望。本人在從事法律邏輯學的教學過程中,深知法律邏輯學以抽象的推理讓初學者生畏,如果一味地照搬教學大綱,很可能導致大多數學生聽課如同嚼蠟,懈怠之心一生,再往后聽講如同聽天書,實在貽害無窮。故本人在授課伊始便注重培養學生興趣,比如春晚是國內收視率極高的節目,而近年來春晚有小品類節目以腦筋急轉彎為賣點,以該節目為例,指出所謂腦筋急轉彎其實不過是故意違反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而已。以此為例,學生會感覺看似晦澀難懂的法律邏輯學其實并不深奧,于是向學之心漸強。再比如,部分學生癡迷于偵探作品,有些甚至帶到課堂上來看,針對此種情形,本人舉出福爾摩斯如此深入人心,正是因為他屢屢使用科學的演繹法來偵破案件,而演繹法正是邏輯推理方式之一。
(二)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提高受教者的主觀能動性
蘇格拉底教學法歷來倍受推崇,一方面是因為它能讓施教者與受教者同時參與,另一方面是在這種平等的討論的同時,雙方產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從而使真理得以發現。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首先能讓學生感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受到重視,從而會更加認真地去思考問題和理順自己的思路;其次,學生的廣泛參與討論可以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通過討論,學生必然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界限分明,施教者主要以講授為主,受教者主要以被動接受為主,二者之間缺乏有效互動,而且受教者可能只是機械理解了施教者的思路,卻很難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蘇格拉底教學法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教與學的關系,不僅是教師,學生在整個教學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通常是教師隨機向某一學生發問,只要該學生能夠回答問題就會被一直問下去,在這一問一答中向在座的學生傳遞著所要教授的信息。教師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和理解。整個課堂就是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回答、甚至互相爭論中度過。逐步地,不同的個人見解可以形成統一意見,對法律邏輯基本理念和原則的理解也可達到一定程度的共識。而且,不同角度的回答和辯論,還帶來了新的法律思維和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得法律邏輯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充分地職業化的法律思維和技能的訓練。
常言道:“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學習方法對于受教育者的重要程度,同時,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受教育者自學意識的樹立,因此在法律邏輯的教學過程中,除了采取蘇格拉底方法提高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還應該讓學生意識到作為法律邏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社會科學緊密相聯系的,比如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多讀社科類書籍,并不僅局限于法學書籍,從而達到知識的積淀,分析問題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角,正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法律邏輯學實踐教學探析
(一)教學內容上要體現法律邏輯的特點
開設法律邏輯的目的主要在于讓學生能利用邏輯知識來解決法學領域中的邏輯問題。教師在講授這門學科時,一定要注意把基本的邏輯原理與法律知識結合起來,并根據法律邏輯自身的特點進行講授。那么,法律邏輯究竟有沒有自己的特點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概念而言,形式邏輯在論述概念與語詞的關系時,認為概念與語詞不是一一對應的。但在法律領域內,概念與語詞卻是一一對應的。例如,“判決”、“裁定”、“決定”、“法人”、“”、“抗訴”、“非婚生子女”等語詞,它們與自己所表達的概念之間,都是互相配對的,不能替代也不能拆換的。同樣,法律定義也有自己的特點。由于法律是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是人們的行為準則,所以,法律定義必須是統治階級根據本階級的利益決定的,只要經國家依照法定程序規定出來,就要求全社會遵照執行。即使該法律規定得不夠恰當,只要國家沒有修改或廢除,它仍然是合法的、有效的。因此,法律定義只有恰當不恰當的問題,談不到真假問題。此外,法律定義在結構上也有它自身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被定義概念反映的對象必須具備若干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缺一不可。如“”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國家工作人員;2.利用職務上的便利;3.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其次是被定義概念反映的一類對象包括若干種不同的情況,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征,這些特征用“或者”聯結。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這個定義提示了犯罪中止的兩種情況,只要行為人的行為符合其中一種情況,就屬于犯罪中止。這種定義事實上是一種選言判斷。在推理中,定罪三段論與量刑三段論與一般的三段論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以上例子說明,法律邏輯確有它自身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如果忽略了這個問題,那么他所傳授的就是一種邏輯基本規則加法例證的“皮加毛”式的法律邏輯,而并非真正意義下的法律邏輯。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抓住法律邏輯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對于模態判斷,要詳細分析實際判斷和必然判斷的區別,對法律條文中常用的帶有“應當”、“必須”、“可以”、“不得”之類的模態詞的判斷要進行邏輯分析。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如:“撤消”、“撤回”、“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的人”等概念應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方面去區別。此外,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結合案例講授推理的邏輯性、有效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善辯能力,應把邏輯知識與法庭論辯技巧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諸如法庭辯論中反駁的基本技巧、法庭論辯中的論證、各種推理在法庭以及辦案過程中的運用等等。
關鍵詞:邏輯思維;素質教育;邏輯教學
一、 我國邏輯教學的現狀
邏輯學的發展是科學技術進步發達的一個必要條件,邏輯思維傳統的缺乏是造成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和近代科學的重要原因。而西方的傳統卻是重理性和邏輯思維。邏輯學的昌盛是科學事業發展和發達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國在邏輯學研究和應用方面一直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這是我國近代科學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的重大根源之一。
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更有一些人認為邏輯沒能有什么實用價值,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邏輯學的作用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邏輯學不可能像經濟學那樣,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也不可能像數理化那樣直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邏輯學的普及力度較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并列為七大基礎學科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邏輯,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六門學科在小學或中學就已經開始學習,在幼兒園中甚至已經開始接觸些簡單的數學知識了,而邏輯學也是一門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人們的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在中國邏輯學課程在大學才開始開設,其中只有部分文科院校的部分專業開設邏輯課程,有少數的一些院校把邏輯學作為公共選修課,但是課時極少。有相當一部分人,甚至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邏輯學為何物?不知道邏輯學是研究什么的學問?所以,邏輯學在許多人的認識中認為是“神秘”的。我國的教育體制不重視邏輯學教育,邏輯學課程沒有占據它應有的位置,沒有把訓練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忽略了邏輯在現實社會中的價值與作用。
二、 邏輯學素質教育的基石
1.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的素質教育在教育改革深化的理論研究以及克服“應試教育”傾向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完善,越來越強調把創新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它要求智育工作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而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素質,實現由傳統的知識型人才向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轉變成為問題的焦點之一。
2. 邏輯學無可替代的作用
而邏輯學作為一門關于思維的科學,恰恰是上述目標的實現的關鍵。邏輯思維能力是人才素質最重要、最基礎的素質之一。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邏輯學列為與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相齊的七大基礎學科,足見邏輯學在各門學科中的重要地位。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基本規律的一門工具性的科學,它的自身具有全人類性。邏輯科學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科學,既有人文社會科學特色更有自然科學屬性。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廣泛進行現當代邏輯科學的素質教育,不但有助于推進我國大學生素質教育,而且是加速培養21世紀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也無可置疑是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舉措。
人們思維(要有邏輯性)就得準確地使用概念,恰當地進行判斷,有效地進行推理,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加強邏輯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國高等院校文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尤其在法學、哲學、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等專業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在本科教育中,形式邏輯是各院校普遍開設的課程,也有一些院校開設有辯證邏輯 、數理邏輯課程。我國素質教育的目標包括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預見決策、高效思維、應變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均受制于邏輯思維素質,有的本身甚至就是邏輯思維素質的具體表現。素質教育不應該只是培養一些只會死記硬背的工具,而是具有較高創造性思維的人。當前,我國大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整體水平不高,尤其是綜合推理和復雜推理的能力很低。要使大學生思維達到理性、嚴密、系統的自覺水平和具有較高的創造性,就必須接受系統的邏輯教育。因而正確認識邏輯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成為理論和實踐的迫切要求。
三、 實踐中的邏輯教學與人才培養
1. 提倡和加強邏輯應用研究
眾所周之,邏輯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有較強應用性的工具學科。自人類誕生之日起,邏輯學就與理性、語言、思想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現代社會,邏輯學又與科學、民主、法制等觀念有著內在的相關性。邏輯學發展至今,已是一門紛繁而系統的科學體系,尤其是現代邏輯,它已是與現代數學相通相融的一門精確性科學,不僅與數學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符號數學、邏輯代數等多門數學分支,且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等結合起來,本世紀以來,邏輯學發展的第一個趨勢就是它在各個領域的高度滲透,與各門學科高度結合,涌現出大量的分支。我國為了適應國際競爭與國際發展的大環境,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要實現“科教興國”,必須大力發展科學與技術,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而這兩個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邏輯學的發展與研究。因為無論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構成的理論系統。科學要向前發展,其理論系統就要修改或重新建構,這些就會必然有邏輯學的應用大學教育旨在培養創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這些都是以邏輯思維素質為基礎的。
2.在邏輯教學中實現人才培養的途徑
(1)加強邏輯基礎知識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現當代邏輯學已是高度抽象化和科學化的形式理論體系,通過邏輯學的學習,可以訓練、培養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人們思維水平。如命題演算不僅僅是一些理論性很強的邏輯公理化系統,而且也是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形式化系統,通過對命題演算的學習和運用,不僅可以解決許多實際問題,而且可以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形式化(機械化)地思考問題,獲取新知、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增長。思維效率也就是思維速度,即在單位時間內,人的思維所能得出的正確思維成份或有效思想數量和質量。邏輯學要求人思維時必須遵守一定的思維規律和規則,這些規律和規則是人們長期思維活動中約定俗成的,是人類思維的客觀規律和規則。運用一系列邏輯方法,有利于人們減少思維的彎路、避免誤入歧途;同時,由于推理形式和證明形式的發明和應用,就使得有可能發揮推理和邏輯證明的效能,為取得人所必須的知識提供簡捷的手段,由此,通過學習邏輯學并運用之,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維效率。
(2)結合素質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邏輯素質作為重中之重。傳統教育是培養知識型人才,素質教育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智能型人才。在知識型教育模式向智能型教育模式的轉換中,邏輯的地位愈加凸現,因為智能型教育模式主要在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語言表達、預見決策、高效思維等能力,而這一切都是以邏輯思維素質為基石的。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應當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專業知識,始終放在首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創建與發展,為我們展示了無限發展的前景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各學科飛速發展,越來越高精尖化,這意味著各門學科的抽象化程度愈來愈高、邏輯性越來越強,許多學科向形式系統化、公理化方向發展,符號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學科之中,甚至深人生活的各個角落。學科系統化、生活符號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如果主體邏輯思維素質不高,就難以駕馭這些符號,難與這些符號系統交流。良好的邏輯思維素質是學業和事業成功的保障。同時,社會的發展就意味著機遇的尋找和選擇。一些企業之所以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其中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管理者缺乏辯證的判斷推理能力,不能及時地識別機會、捕捉機會、主動地創造機會,只認識表面現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因而也就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以至于失去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機會。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已成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實現以集約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有鑒于此,在專為培養優秀的現代企業管理而設立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入學考試中,就有邏輯這一學科。所以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在社會實踐中采取什么思維方式,能達到什么水平,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管理活動理論水平,并進而影響到管理的實踐效應。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政治經濟系
參考文獻:
[1]I?M?鮑亨斯基.邏輯、方法論和科學(陳波譯)[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1988, 2:67-68.
[2]對邏輯的思考――邏輯哲學導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157-158.
[3]金岳霖.金岳霖學術論文選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353-354.
[4]邱仁宗.當代思維研究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245-246.
[5]中國邏輯學會. 邏輯研究文集[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511-512.
[6]宋文淦. 符號邏輯基礎[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20-23.
一、新時期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素質能力結構要求
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課程理念,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是包括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在內的三維結合的統一整體。
(一)專而博的知識素質
當前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突破了傳統的單一課程界限,走向“綜合化”;在課程內容上不斷拓展,呈現出現代化、生活化等特點,重視人文、社科前沿的動態,增加了許多生活知識。此外,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未來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活潑好動,思維方式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向師性”特別突出。因此,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應當成為通曉人文、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的通才,應當成為“能唱會跳、能說會道、能寫會畫、能學會教、能思會研”的綜合性、全能型人才。在小學教師的職前培養中,一方面要讓學生具備扎實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以及拓展和培育自身的教育理論素養作為今后支撐其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另一方面還要使學生掌握與時代密切相關的廣泛而博大的文化科學知識,這不僅體現了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化、現代化的要求,更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活動中樹立教師的威信,實現有效的教育教學。
(二)多而廣的能力素質
1.能言善辯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職業離不開語言的表達,教育的效果如何,與教師是否具備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密切相關。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幼稚狀態,在知識、生活經驗等方面幾乎是一張白紙,尤其是在新時期,小學生以他們稚嫩的眼光接觸著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如何激發他們的熱情,引導他們發現、辨別真善美,在這張白紙上打好底色,描繪美圖,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就能做到能言善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誘,從而使教育對象能夠聽師之言,感師之心,信師之道,健康成長。
2.主動積極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教師即研究者”的命題。教育科研能力已成為衡量新時期小學教師的一項重要指標。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把教育科學理論運用于教育科研實踐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查閱收集文獻的能力、運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整理分析資料和撰寫文章的能力等。通過大學的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應當不能僅滿足于做一名教學者,同時還必須做一名研究者,應該形成濃厚的科研意識,確立嚴謹的治學態度,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為今后進行主動積極的教育教學研究,以教學實踐推動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促進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3.良好的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能力是教師以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和教學方法手段、教育效果等進行認真的自我審視、分析和調整的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面對著各種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資源、模式、過程、手段與方法,面對“教什么”“怎么教”,尤其是“為什么教”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作出思考和選擇,并且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改進,以實現育人的終極目的。因此,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形成良好的教學反思能力,有助于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以一種批判的精神和態度不斷自省,改變落后理念,摒棄不良行為,優化教育策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教育教學要求,從而實現自我專業發展和推進教育整體發展的雙贏結果。
4.持續的教育創新能力
小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小學教師由傳統的單純的教育任務的執行者轉變為現代教育過程的設計、開發和創新的參與者、引導者。[1] 這樣的角色轉型,必須以持續的教育創新精神與能力為依托。而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應當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貫穿于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的創新精神來自教育。創新是教師素質能力結構的核心。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高,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對學生起著榜樣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只有自身具有較高的教育創新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才會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把創新思維逐步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才會將學生培養成為會創造的人。
5.不斷發展的自我學習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日益加速。“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已深入人心。站在知識和信息前沿的教師,特別要具有不斷發展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術,不斷完善能力和素質結構,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基礎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觀點,建構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教法和學法在新課程中被加以要求和強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既是當前的受教育者,又是未來的教育者,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并教會教育對象,“授之以漁”,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必不可少。
(三)真而恒的思想道德素質
1.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表現在:一方面要求真務實,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避免主觀臆斷,保持一顆客觀、公正之心對待教育中所發生的一切;另一方面要懷有理智好奇心和批判意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單憑感性的或經驗性的認識,而是具有不斷探究的精神,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升華。
2.堅定正直的個性修養
小學教師往往成為小學生崇拜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對小學生的影響極大 。小學教師必須養成良好的個性修養,才能在舉手投足間對小學生造成積極的影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個性修養主要體現在堅定頑強的意志品質、耐心細致的心理品質、活潑開朗的性格特征、獨立清晰的自我意識、正直寬容的人格特質等方面。
3.愛崗奉獻的職業道德
教育是以一顆心影響另一顆心,以情感贏得情感的實踐活動。《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中也提出了“師德為先”的理念。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師德修養,具備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熱愛兒童,熱愛教育事業,才能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以特別的愛心和奉獻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之中。
二、邏輯教育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優化的助推器
邏輯學是系統研究思維的邏輯形式及其規律和方法的科學。思維的邏輯形式及規律是人類理性的概括和總結,是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社會、思維和人類文化傳承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加強邏輯教育,將有助于師范生認識和掌握這些邏輯思維形式及其規律和方法,在思維實踐中主動自覺地遵守邏輯規律,從而提高思維的精確性、嚴密性和創造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不斷開拓自我發展的空間,完善自身的知識、能力等綜合素質。這也為未來小學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良好的邏輯素養是他們當前學業和今后事業成功的保障。
(一)有助于改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在知識的生產過程中,總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的運用。邏輯學為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探求新知識提供了正確思維的方法和邏輯分析的工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還要了解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而邏輯這一工具,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鍛煉自己的思維技巧,在認識活動中運用一系列邏輯方法,將已知的一般原理、規律性的知識應用到個別的特殊的事物上去,得出新的結論;也可以由已知的個別的、特殊的知識概括出一般性知識,從而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寬度。這正如列寧所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2]
此外,邏輯學與哲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教育學、政治學等人文科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形成了各種應用邏輯學或邏輯的各科應用,可見,進行較系統的邏輯學學習還能接受人文內容和人文精神的教育。[3] 因此,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要以邏輯為原則,掌握扎實的系統化的教育理論知識,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兒童教育專家”和人文涵養豐厚的“通才”。
(二)有助于培養和強化多種能力
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規律和規則以及邏輯思維方法是客觀規律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是指導人們正確思維的工具和方法。通過學習邏輯,“讀者可以得到一種訓練”。[4] 這種訓練能夠增強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由50個國家的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項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被列在第二位。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塑造其他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些能力恰恰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能力都是以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的。
1.練就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
良好的邏輯素養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練就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語言表達有“三性”,即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準確性是語言表達的前提和基礎。準確性就是邏輯問題,也就是要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乎邏輯。人們在語言表達中如果缺乏了準確性這個前提,說話、寫文章就會毫無依據,或者語無倫次,或者自相矛盾,即使用詞再怎么華麗,滔滔不絕,也只會引起思維的混亂,有害無利。“邏輯是語言表達的骨架,邏輯思維素質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和核心。”[5] 通過邏輯教育,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素質,其思維才能敏捷嚴謹,在教學、與學生交流、做科研和寫文章時才會中心明確、條理清晰、富有說服力,使自己的語言表達產生不可抗拒的威力。
2.增強教育創新能力
當今世界,知識的創新及其創造性應用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和競爭力的基礎。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成為現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邏輯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是“開啟智慧寶庫的鑰匙”。創新思維的培養與鍛煉,無不依賴于邏輯。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加強邏輯教育教學,有助于增強其邏輯思維能力,從而為培育其思維品質和提升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3.提高認知自學能力
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知識更新快的時代,認知自學能力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促進自身未來發展的重要能力,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認知自學能力的獲得和提高的基礎。因為任何科學知識都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邏輯要素。只有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對知識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正確的理解和系統的掌握,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有批判地選擇,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三)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邏輯是人們摒棄謬誤、正確思維的工具,但它又是形式化、符號化的。如果學習缺乏認真、務實的態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則很難達到熟練掌握和熟練運用。在邏輯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對學習者的這些思想品質產生積極的作用。
1.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類在長期科學活動中逐漸形成和不斷發展的一種主觀精神狀態,是探尋客觀事物規律,以追求客觀真理為目的的理性精神。邏輯是規范性科學,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是人的正確思維必須遵守的共同準則,用以保持求真思 維的確定性和前后一貫性,反對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恩格斯曾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上,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8] 小學教育乃國民教育基礎的基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性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通過邏輯的學習,可以促使其自覺遵守和運用邏輯規則,做到思維更加嚴密,形成實證精神、分析精神、批判精神等科學精神。有益于他們養成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學習和工作態度,保持其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熱情,培養其嚴謹準確、客觀公正、堅持真理、堅持科學的品質。
2.提升道德修養
邏輯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形式化、公理化的學科,邏輯中的推理和論證等需要人的耐心和細致,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可以說學習邏輯的過程本身就是考驗和培養學習者毅力和恒心的過程。同時,道德學習和養成也須仰賴邏輯工具。良好的邏輯素養,有助于個人進行清晰的道德思考和正確的道德判斷,進而內化為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精神,形成道德自覺。對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而言,耐心細致的品質、吃苦耐勞的精神、正確的道德行為恰恰是他們未來從事教育工作所特別要具備的道德修養。一方面,身正示范,言傳身教;另一方面,以理服人,做好兒童的教育工作。
總之,邏輯學對培養和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邏輯素養,優化其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特別是在培育其教育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時期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邏輯教育,進行適應其專業特色的邏輯思維訓練,培養其良好的邏輯素養,將極大地推進高素質小學教師的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重慶 北碚,400700)
參考文獻:
[1]謝培松.“三維一體”:新型小學教師的素質結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列寧.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劉邦凡.論邏輯與教育[J].教學研究,2001(6).
說到公孫龍其人,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馬非馬”這個詞語。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在政治課本上第一次看到這個詞語的,它作為一個“割裂了事物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反例出現,意圖證明古代時期人們思想的局限性。然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究竟是什么意思,反倒很少有人問津了。
自我炒作——
“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有一天,公孫龍騎著一匹白馬打算出城,但是這天恰好趕上官府下達禁令,只許人出城,不許馬出城,因此公孫龍剛一走到城門口,就被一個守城士兵攔下了。士兵說“今天所有的馬都不允許出城!”公孫龍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我現在騎的是白馬,白馬和馬不是一種東西啊!你看,白馬擁有‘白’的顏色和‘馬’的外形,而馬只擁有‘馬’的外形而不具有‘白’的顏色。擁有兩種特性的白馬怎么會和只擁有一種特性的馬相等呢?所以說,我騎的白馬不是馬,自然可以出城了!”士兵聽了無法反駁,只得放騎著白馬的公孫龍出城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得不感嘆,如果公孫龍活在現代社會,趙本山小品里的“大忽悠”也要對他甘拜下風。公孫龍的這段話,每一句分開看都是對的,讓人無法反駁,但是由這些正確的話推導出的結論卻違背了人們的一般認知,在不能承認卻也無力辯駁之后,人們就給公孫龍安上了一個“詭辯”的頭銜。
那么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的理論是為什么呢?真的就是為了把人說暈嗎?事實卻不盡然。
想了解公孫龍的思想,首先就要了解公孫龍生活的時代。當時天下大亂,禮壞樂崩,我們知道,“禮”講求的是有序,有序就是所有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各守其禮。而禮壞樂崩的情況下,人們就沒了這種名副其實的概念,現實中“名”與“實”嚴重脫離。比如士大夫在宴請賓客時使用和天子同樣的規格,妻子背叛丈夫與他人私通,孩子不守孝道虐待父母等等。這樣的社會現狀令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孔子作為春秋時期最有名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名”這一術語,并提倡“正名”運動。此后,諸子百家都開始加入到“名辯”的浪潮之中,儒、墨、道、法等學派紛紛發表自己有關名實的看法,不過他們大多是以政治的觀點來看待名實關系。直至惠施、公孫龍,才開始真正將“名實關系”作為一個專門的邏輯問題加以研究,形成了“名家”學派,可以說公孫龍正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的創始人。
公孫龍創立學說的目的也與其他學者一樣是為了“正名實”和“化天下”,只不過公孫龍走的是一條“另類”的道路,那就是用類似今天“炒作”的手段讓自己的學說聞名四方。他別出心裁地用“白馬非馬”這一明顯有違常人認知的例子引出了自己的觀點,果然其學說剛剛興起就引來各家的高手來與自己“質辯”。一來二去,公孫龍也就隨著“白馬非馬”的觀點在學術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近乎完整的邏輯體系
其實,公孫龍提出的“白馬非馬”理論只是他在課堂上給學生演示辯論之術的一個例子。他真正的希望是通過這種辯論,訓練自己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論技巧。而他的邏輯基礎和在此之上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則在《公孫龍子》一書中進行了完整的闡述,并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邏輯體系。
在這本書《名實論》的篇章中,公孫龍開篇便提出并解釋了“物”、“實”、“位”、“正”、“名”這幾個蘊含邏輯哲學的術語,奠定了整篇論述的邏輯基礎。公孫龍認為,“物”就是世間萬物的總稱,“實”是決定事物性質的本質屬性,“位”是公孫龍獨創的概念,是指名與實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正”是指名是否符實的標準,而“名”則是對事物的稱謂。
接下來的論證過程則與現代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相當吻合。
首先是形式邏輯中的同一律,其公式為:A是A。在《名實論》中表現為“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意思是,彼名專指彼實,此名專指此實,這是可以的。這說明概念和判斷必須保持一致。舉例來說就是“貓是貓”、“狗是狗”等等。
其次是形式邏輯中的排中律,其公式為:或者是A,或者是非A。在《名實論》中表現為“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意思是彼此不同的名稱不能稱呼同一個事物,舉例來說就是“狗是狗”,“貓不是狗”。
再接下來是形式邏輯中的矛盾律,公式為:A不是非A。在《名實論》中表現為“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說明對同一事物兩個相互對立的判斷至少有一個是假的。比如,我們不能既說“這是狗”,又說“這不是狗”。
《名實論》是《公孫龍子》一書的綱領性篇章,其后的論證均是以此為基礎的。整本《公孫龍子》構成了一個相當完美的邏輯體系,只不過這個邏輯體系在表述上過于晦澀,沒有像西方邏輯學那樣不斷發展下去。這是為什么呢?
被漢字所阻礙的古代邏輯學
如果將中國古代邏輯學沒能形成類似于西方邏輯學的完整體系,歸因于哲學家與思想家的能力問題,那是不客觀的。對比于希臘古代的哲學家們,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思想家在思辨上毫不遜色,留下的富有邏輯的辯論故事也是比比皆是,只是這些邏輯辯論都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上,未能上升到抽象的領域,這和我國獨特的漢字系統是分不開的。
從上面《名實篇》與形式邏輯公式的對比不難看出,明明講的是同一個問題,在西方邏輯學中,人們可以用一個字母或符號來表示,比如A=A,清晰易懂,一目了然,而在《公孫龍子》的著作中,則要用“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這樣繞來繞去的文字表示相同的意思;漢字還經常出現一詞多義的現象,比如“彼彼止于彼”,一句話中出現了三個“彼”字,每個“彼”字所代表的意思都不同,這種繁復的漢字系統也阻礙了抽象思維。
相反,西方的文字在這方面就沒有這個問題。雖然說“BOOK”組合后會具有“書本”的意思,但是一個“B”本身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它也就可以被賦予各種不同的意義,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存在。要知道,亞里士多德作為形式邏輯的奠基人,最富于革命性的貢獻就是把符號、字母引入邏輯語言中。用字母表述邏輯中的問題,能夠有效地避免內容的干擾,比如“白馬非馬”換成符號語言就是“AB≠B”,這樣變換之后,“白馬非馬”問題還會有那么多的質疑聲嗎?
由于缺乏一套與之相配合的符號系統而無法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因此公孫龍的邏輯思想長期以來在中國被認為是“詭辯”,一直處于被批駁的地位。中國古代的邏輯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流傳下來,從而使中國人在理性思考與邏輯思維方面一直處于弱勢。
可以說,漢字對于古代中國的邏輯學發展有著較大的阻礙作用,然而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使公孫龍不能成功呢?
邏輯學“無用”?“有害”?
在公孫龍同時期,儒家和道家都對他的思想進行過打擊批判。莊子就曾批評公孫龍的思想都是些無用之言、旁門左道。他還認為世人會因辯而惑,終將導致天下大亂。而儒家也認為公孫龍的理論有百害而無一利,儒家的重要人物荀子就說,對于公孫龍的理論,“王公好之則亂法,百姓好之則亂事。”
儒道兩家為何會覺得公孫龍的思想無用呢?這是因為,雖然公孫龍提出理論的目的是“正名實而化天下”,但是他的主張中卻很少有政治主張與見解。更多的是邏輯的推理證明方法。這就使得公孫龍的思想看上去有些難以理解,因此在實行和運用上自然也就有一定難度了。一般人如果不能理解公孫龍的思想內涵,很容易將他的邏輯思維理解或應用成詭辯,而詭辯自然是無益于事的。
關鍵詞:邏輯學;公安院校;教學方法
邏輯學是一門以思維的邏輯形式、思維的基本規律以及簡單的邏輯方法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是"思維的文法",對于構建思維框架,提高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經過古今中外若干偉大的邏輯學家的努力,邏輯學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強大的學科,在當今學科體系中的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對于這樣一門歷史悠久、實用性高但理論性也很強的學科,應該如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果,將是任課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筆者在自己近些年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大膽嘗試,逐漸摸索出來了一些教學方法。
一、興趣教學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借助工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總的來說,有兩種方式:
邏輯學在好多人的眼里是抽象的,是晦澀難懂的,因而自然而然也就會覺得它是難學的,其實邏輯學的知識就存在于我們身邊,我們很多人都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無意識的運用了多種邏輯知識,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這種隱藏于日常的邏輯知識點,并適時的導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習難度。例如,在講解概念和與語詞的關系時,我們知道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概念,比如說,"西紅柿"和"番茄","醫生"和"大夫","火柴"和"洋火","硬幣"和"鋼G"等等,這些都是同一個概念的不同的叫法而已,這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去理解: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它是全人類的,而語詞只是一種語言符號,它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約定俗成的。再比如,講到命題與語句的關系時,我們可以借助影視作品中的例子加以講解:電影《忠烈楊家將》中,楊家將深陷困境,前途未卜,佘太君半夜上山找到鬼谷先生進行占卜,鬼谷先生命弟子交給佘太君一張字條,上面寫著十二個字:"當知天命難違,七子去六子回",對于這一語句,可以表達兩個不同的命題,其一,七個孩子去,只有六個能回來,會犧牲一個;其二,七個孩子去,只有第六個孩子能回來,犧牲六個。運用生動經典的例子,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一語句表達不同命題這一知識點了。趣味學習可以有效地增加邏輯課程的吸引力,使晦澀的內容易于理解,充滿樂趣。
二、案例分析法
公安院校的邏輯教學應該積極的引入公安工作的經典案例進行邏輯分析。比如,在講授復合命題推理時,可以選擇這樣一個案例: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日下午,在距北京城區四十里外的田間路旁,發現一具女尸。公安人員接到報案后立即趕到現場,經周密勘驗,獲得如下情況:
1.死者系女性,二十五六歲,被,死亡時間,不到24小時;
2.死者頭部有二十九處傷,系大量出血死亡,兇器可能是一把直徑為2.5厘米的圓形鐵錘;
3.死者的右手小指骨折,系抵抗傷;
4.尸體附近沒有血跡和搏斗的痕跡;
5.從死者衣袋里的介紹信查得死者叫李鳳珍,系上海支邊青年,十一月九日從牡丹江坐火車經北京回上海結婚,隨身攜帶兩個旅行袋、一個方形背包;
6.在離尸體現場十里遠的三河找到旅行包和背包,里面有死者錢物,包內錢物完好,無任何翻動跡象;
7.從現場唯一可疑足跡推斷,有一身高1.7米的中年男人到過現場;
8..經查,死者生前與任何人無情感糾葛和恩怨。
根據以上事實,可得出什么結論?
任何案件的偵破,在取得了一些客觀真實的材料之后,接下來就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梳理和邏輯分析了,從而得出所需要的結論,那么,下一步,就是有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篩選,歸納,運用所學邏輯知識,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作出如下分析:
(一)關于作案動機
針對案件收集的有關情況,我們可對兇手作案的動機作出如下猜想,兇手的作案動機或是情殺,或是仇殺,或是財殺,或是奸殺。依據情況1、2、3、8,可以排除情殺和仇殺,依據情況1、2、3、6,可以排除財殺。所以,由此可以推斷,兇手的動機為奸殺,這里結論的獲取應用了相容選言命題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二)關于作案環境和作案現場
根據情況2、4,應用推理可以得結論:"發現尸體的地方不是第一現場"。因為如果這里是作案現場,尸體附近應該有血跡和搏斗的痕跡,而這里沒有血跡和搏斗的痕跡。所以,這里不是作案的現場,這個結論是應用蘊涵命題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得出的。
那么,第一現場究竟在哪里,根據收集到的相關情況,兇手作案的現場或在別處野地,或在附近農戶家中,或在城區。"如果犯罪分子在別處野地作案,則沒有必要移尸至此;如果在農村家中作案,現場離最近的村莊也有五華里左右,尸體不包裝并且攜帶那么多東西,一人一次徒手不可能搬運出來,往返搬運很容易被人發現,這種可能性很小,所以,罪犯可能在城區,這一結論是應用相容選言命題推理得出的。
在此結論的基礎上,結合背景情況我們可以作如下推理:
如果在城區作案,現場距離市區四十多里,就必然要用運載工具。而運載工具或是汽車,或是三輪車,或是自行車。"從現場沿途沒有連續滴漏的血跡和其它痕跡看,罪犯所用運載工具不象是自行車和三輪車"。因此得出結論:"運載工具極大可能是汽車",這里也運用了相容選言命題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通過這樣的推理分析,就刻畫出了罪犯的一個基本特征:具有使用汽車的方便條件。
(三)關于作案人
根據現場勘查所得出材料2和上述推導所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作如下推理:
"死者頭部傷痕象是錘子打的,從二十九處傷沒有致命傷分析,很可能受到空間的限制……這符合在小轎車或卡車駕駛室里作案的特點。"而有條件在小轎車或卡車駕駛室作案的人是什么人呢?當然極大可能是汽車司機"。
綜上所述,兇手可能是身高1.7米的中年男人,職業為汽車司機,這一結論是應用聯言命題推理的構成式得出的。
三、公務員試題講解法
公安院校的學生畢業之后,要進入公安機關工作,必須要參加公務員考試或招警考試,而邏輯學在職業能力測試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適時適量的穿插一些公務員試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溫故而知新,并且對公務員考試提前預熱,可謂是一舉三得。比如,在講授命題的邏輯分析時,可以列舉公務員考試的選擇題:
某單位要從100名報名者中挑選出20名獻血者進行體檢。最不可能被挑選上的是1993年以來已經獻過血,或是1995年以來在獻血體檢中不合格的人。
如果上述斷定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項所言及的報名者最有可能被選上?
A. 小張1995年獻過血,他的血型是O型,醫用價值最高。
B. 小王是區獻血標兵,近年來每年獻血,這次他堅決要求獻血。
C. 小劉1996年報名獻血,因"澳抗"陽性體檢不合格,這次出具了"澳抗"轉陰證明,并堅決要求獻血。
D. 大陳最近一次獻血時間是在1992年,他因公傷截肢,血管中流動著義務獻血者的血。他說:"我比任何人都有理由獻血。"
E. 老孫1993年因體檢不合格未能獻血,1995年體檢合格獻血。
一般遇到這種題,學生們都會無從下手,束手無策,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往我們已經學過的邏輯知識點上去靠攏,這個題目其實是一個相容選言命題,只要滿足其中一個選言支,就屬于最不可能被挑選上的人。那么,通過分析和比較,只有D項大陳兩個選言支都不能滿足,不屬于最不可能被挑上的人,所以最有可能被挑上。這樣一來,看似復雜繁瑣的題目,經過教師的點化提取,一下子變得簡單了起來,既教會了學生解題技巧,又通過練習起到了對知識點鞏固加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波.邏輯學是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漢民.論邏輯教學與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