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02 15:55: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的概念

篇(1)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8-033-02

一、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案例一:張同學來自農村,為了考大學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所以也獲得了回報,由于他的刻苦努力,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可是進入大學后,他會不自覺的同周圍的同學進行比較,總覺得自己是從農村來的,家庭條件不如城里的同學好,自己的服裝、言談、氣質、知識面都遠遠不如其他同學,令他產生了一種“輸在起跑線上”的自卑心理。于此同時,又非常不服氣,總想通過更好的成績來突顯自己。可是由于張同學太在乎成績,太在乎這些表面的東西,導致在學習的過程中心理非常緊張,壓力非常大,所以,并沒有讓他的成績有所提升,反而導致他經常失眠,只好通過心理咨詢來獲取幫助。

案例二:李同學是一個非常自卑的女生,盡管李同學長的非常漂亮,膚質也非常好,但是由于小時候的一場大病,導致她走路并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哪怕區別并不大,她還是很在意,總是覺得別人用鄙視的眼光看待她。曾經有很多同學經常開導她,并且陪她一起練習,但效果還是不明顯,李同學依舊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接觸外界,時間一久,大家對她也就放棄了。后來,由于壓力過大,李同學想通過心理醫生的幫助讓她可以走出自己內心的陰霾,讓自己可以用健康的視角看待自己。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不難看出,接受治療的同學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具備一個客觀、正確的自我概念,由于這種錯誤的自我概念而影響了他們心理的健康,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麻煩。

二、自我概念的內涵以及形成

自我概念也可以稱之為自我結構、自我知覺,是指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觀點以及看法。如果一個人將自己放在認識對象的角度,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外表、特長以及社會的接受程度等出現知覺并且產生穩定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人和人的社會比較以及社會互動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人們進行自我認識來構成自我概念。有些心理學者認為自我概念在人生發展的初期就已經創建出來,并且已經創建就一定會非常長久。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通常來講具備這樣幾項功能:

1、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個人需求是依照保持自我意識的一致性的行為,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一個什么樣的行動。在這方面,自我概念實際上起到了引導個人行為的效果。

2、起到了經驗的作用

一個人具備多少經驗對于這個人的意義,取決于個人的自我概念。如果一個人自認為能力一般,成績只能是中游程度,就會在成績提升的時候獲取更大的信心,認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反倒是能力突出,成績優良的自我概念的人,對于好成績會說是遭遇了非常大的失敗,認為是自己的一次挫折。

3、決定了人們的期望

通過各類不同的環境,人們對于事情出現了期望,對于環境里其他人的行為解釋以及自我環境里的行為,都取決于自我概念。成績差的同學通常因為消極的自我概念引出自我期望的消極,導致他們不會再努力學習。

四、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1、自我概念的積極性決定了心理健康的積極性和趨向

對于自我概念以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當前出現了兩類不同的研究,一類是整體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通常認為是自我概念對心理健康起到的積極或者消極的作用。一個人的自我認可度越高,他的心理也就會越健康。通常人生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8個階段,其中第5階段屬于自我統合以及角色混淆期,這時候如果自我概念清晰,追求方向明確,發展就會十分順利,如果自我感覺混亂,就會在心理上出現問題,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另一類是自我概念的某種成分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這類的研究主要在于自尊心同心理健康以及自知同心理健康的關聯。在自我概念的多維度級別的模型構造里,處在中心地位的自尊以及自知等都成為了可以評判心理健康程度的關鍵依據。個體對于自我前景持有樂觀的態度才會對心理產生健康的效應,也就不會讓人產生消沉、焦慮的心理。

2、健康心理促進積極的自我概念,很多心理問題會讓個體的自我概念降低

通過研究發現,自尊同抑郁程度、焦慮程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低自尊成為了焦慮、抑郁的主要表現以及原因之一,隨著低自尊帶來的是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迪,只有通過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大學生對自己的客觀評價,以積極的態度接納自己,不斷提升自我調節的能力,才是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黃 君.高職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 王 曼.H大學本科新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3] 鄭 涌,黃希庭.自我概念的結構:Ⅱ.大學生自我概念維度的.因素探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5).

篇(2)

關鍵詞:心理健康標準;心理素質標準;內涵;結構;關系

中圖分類號:B844,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2)03-0069-06

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含義的具體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診斷、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內容體系構建及促進臨床心理治療的基礎,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待回答的實踐問題。關于心理健康標準,國內外心理學界數十年來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可以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來形容。有研究者對1987—2006年間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的論文進行計量學分析后發現,討論心理健康標準的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但迄今為止,學者們仍沒有形成一個共識。本文通過對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的深入探討,系統分析兩者的關系,澄清兩者的混淆,為心理健康標準及心理素質標準的制定及相關測量工具編制提供科學依據,促進該領域研究的深化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有效開展。

一、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探討的現實價值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年9月)要求“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2002年4月)強調:“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不要過多地強調學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們一直強調“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徑是培養其健全的心理素質”。科學探討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對于從根本上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弄清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本質區別及其關系對于科學創建中國本土健康心理學和有效指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關重要。從心理健康教育實際需要角度看,可為心理健康指標的確定及量表的編制提供理論基礎,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標準和心理素質標準的眾說紛紜,從而改善目前研究者們將心理健康標準的心理狀態與心理素質標準的心理品質混為一體的現狀,建立在正確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本質內涵結構的基礎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測量指標和評價標準。從學科建設需要角度看,可以進一步從實證的角度開展相關問卷調查、追蹤和實驗研究,從而闡明兩者的關系機制,“從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發展的動態過程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歸因分析”,為維護心理健康,預防和緩解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促進學科發展。

心理健康的標準各異,從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確定的依據不同、對“標準”把握的寬嚴尺度不同,而實際上這種方法論層面的差異可能隱含著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及其關系缺乏科學的分析和明確的認識。“長期以來,學者們就心理健康標準本身的研究較多,對心理健康內涵與實質的探討較少。心理素質研究領域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雖然編制了不少心理素質問卷、對心理素質進行了許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問卷、其研究往往沒對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梳理,內涵結構混淆不清,兩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標來測量心理素質,或用心理素質的一些指標來測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則直接用心理健康的問卷來測試心理素質,只是將心理健康的概念換成了心理素質。這些均嚴重制約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相關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實踐的效益。為此,有學者就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爭論不休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區分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可見,對心理健康、心理素質的內涵結構及其兩種關系的正確認識,是解決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的重要理論前提,對于該領域及其相關研究也至關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結構

(一)健康的內涵結構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結合而成的復合概念,因此要從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內涵結構,有必要分析其屬概念健康及其本質。

關于健康這一概念,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中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且是一種在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狀態”,這是至今為止應用最普遍的、認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該定義認為:健康不僅包括個體健康,還包含群體健康(社會健康),并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基本側面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健康觀,SRHMS等國內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個方面對健康概念進行操作化處理的。此外,我國學者在國外四維健康新概念的基礎上也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虛弱的狀態,而是包含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狀態”,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外還包括道德健康。實際上道德健康也是社會健康的重要方面。

從上述關于健康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健康的本質是一種狀態,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等基本方面。作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體健康狀態的必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質上也應是一種狀態,即一種完全的心理狀態。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結構分析

篇(3)

關鍵詞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一般標準

現代社會中,人們都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現代醫學的發展以及人們關于健康觀念的逐步更新,絕大多數人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樣,與人的健康,疾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與之相應,現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越了傳統醫學模式,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概念和現代人類健康觀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組成部分。“身心和諧”已成為人類現代健康觀的主要核心內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內涵

世界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從社會適應能力角度,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這個概念包含以下含義:

心理健康一方面不僅是指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各項功能正常良好,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心理健康二是指能長期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夠有效地富有建設地完善個人生活,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發生。

對心理健康狹義的認識是指預防心理疾病和行為問題。廣義認識是指促進心理調節,發展心理效能。對中小學生來講,心理健康應是指廣義的心理健康。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由于個體在不同生活環境與生活階段,也在不同的生活,工作活動中有著不同的生活體驗與心理體驗。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對于學校特定情境中的學生來說,這一階段的主要活動是學習,人際關系以及和自我認識有關的活動、社會適應。本文認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價應從以下方面來分別進行評測:

1.學習方面

(1)智力發展正常。正常的智力使中小學生能正確對待周圍的各種事物,使他們在認識環境、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時保持客觀的態度,是順利完成學業的保障。智力的正常從測量學角度來講是指與同階段同性別學生智商的測定值保持較小差別。智商測定值大幅高于同樣本測定值也可視為正常。大幅偏低時需認真觀察被評測者其它方面的表現。

(2)體腦協調。中小學生的體腦協調性表現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上。在學校班級教學情境下,能自覺將不同學科的學習交替進行,注意體腦活動和睡眠的關系,善于利用記憶的規律來主動進行有效的學習。

(3)自我滿足。中小學生應該有適度的成就動機,從學習中獲得自我成就感,自我滿足感,從而不斷增強自信心。從學習活動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并促使其繼續開展學習活動。

(4)學習情緒調適能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問題,問題順利解決時可獲得成功體驗,并產生積極情緒,問題無法自行解決時,會產生不愉快的負面情緒體驗。心理健康的學生應能夠明智地接受事實,并努力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如求助他人,來擺脫這些消極負面情緒對自身的影響。

2.人際交往方面

中小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是與父母形成的親子關系,與老師形成的師生關系,與同學朋友形成的同伴關系。

(1)尊重。心理健康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別人。對待父母,師長,同學應具有敬畏之心,禮待他人。

(2)樂群。心理健康的學生的樂群性體現在樂于參加集體活動,愿意與同學交往,與同伴合作,樂于與家長,教師溝通。對于和別人交流的活動保持一定興趣。

(3)交際技巧。學生的交際技巧處于較低階段,但應表現為能客觀了解他人,關心他人的需要,有正確的交往態度和有效的人際溝通活動。

(4)獨立人格。能在人際交往方面初步體現出人格的獨立與完整性。對于低階段的小學生不做要求,但應表現為對獨自活動有較好的適應。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應逐漸開始建立獨立的人格,并保持相對穩定性。

3.自我方面

中小學生的自我認識發展程度較低,在自我認識方面較為初步。但從程度來講,中小學生應隨年齡階段逐漸表現出自我意識的發展變化。(1)自知:中小學生應具有自知力,表現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區別,低階段應能夠正常使用物主稱謂。高階段開始應逐漸對自身及自我意識有較深入的了解與認識。能夠在與別人比較后進行反省,除了通過與別人比較來了解自己以外,還經常與某些理想的標準相比較。(2)悅已:中小學生應悅納自己,對自身的優點與缺定有一定了解,并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并努力謀求自己的最佳發展。

4.社會適應方面

(1)了解現實,正視現實。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面對現實,他們能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做出客觀評價,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他們既有高于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2)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之中的,其行為總是與環境相協調、相一致。任何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在一般情況下,都愿意努力實現一定社會所認同的行為,遵守社會規范,在學校生活中表現為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等。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中小學校發展與進步息息相關的重要內容。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開展依賴于健康、有序的校園環境氛圍。師生良好、積極、健康的心理是校園環境創建的活的靈魂。在中小學校中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的需求。利用心理健康標準正確、準確地評價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對于我們校園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只有找到全面,可具操作性的評價標準才能使學生心理評價工作落到實處,使評測結果具有可使用的意義。本文僅作初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心理健康 社會文化 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復旦投毒案尚未告破,大洋彼岸的象牙塔內又驚聞槍聲。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讓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選擇非理性甚至是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在社會輿論廣泛探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的問題之時,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也是悲劇的主要成因。本文結合時事事件,從現代心理健康的標準出發,就社會文化(social culture)和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兩個因素,闡述兩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期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參考。

1 現代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稱心理衛生。從國外研究看,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愛與工作的能力”,“勤勉地完成任務、做好工作”;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在適宜的社會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其自身特點相符合的結果;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自我實現、自我接納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從國內研究看,林崇德(2003)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既包括積極的、消極的情緒情感,也包括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姚本先(2010)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盡管,社會文化大相徑庭,但國內外就心理健康的標準的核心思想是可比較的。參考相關文獻,現代心理健康的標準應為: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和諧、生活平衡積極、社會適應良好、情緒樂觀向上、意志行為健全、人格統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①

2 社會文化與心理健康

“文以化之天下”,文化本義就是通過社會性的規范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②它是社會里一群人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 表現在其傳統思維、信仰、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經由世代相傳而保留,也是群體人們所遵照的行為準繩。③“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社會實際上是先于個體而存在的,不能在社會中生活的個體、或者因為自我滿足而無需參與社會生活的個體,不是野獸就是上帝”。④因此,人的行為深深的打上了社會文化的烙印,受社會文化的控制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也不例外。這種影響可分為三個方面,(1)對人的知覺、思想、情感以及行為方式的潛在影響;(2)價值觀的影響;(3)可觀察的外顯特征的影響,如語言、風俗等。同時,社會文化通過兩個途徑,即規范化的社會文化教化和非規范化的社會文化滲透,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⑤

價值觀是個體行為因素的主要動力。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表現為:個體與他人的合作;對集體尊崇,遵從公共規則,追求公共價值;與他人、集體利益矛盾沖突時的犧牲。⑥個體主義的價值觀表現為獨立性和自主意識,提倡實現個人的目標和愿望, 反對任何外來的影響和壓力。⑦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同個體主義價值觀的碰撞。高等院校作為傳播先進文化和科學理念的陣地,價值觀沖突在所難免。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標準的變化使得個體面臨更多內在的挑戰。社會輿論在此背景下,對校園悲劇的反思,將悲劇的形成看作是學校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從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進行考量,認為個體出現問題源于社會。

3 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self),指個人的反身意識,即以自身為對象的意識。⑧與其將之看成一種概念,不如看成一種體系,包含功能、結構和發展三部分。Burns(1982)認為自我意識的功能是,保持內在一致性、決定對經驗的解釋、決定人的期望。⑨ Freud認為自我包含在人格結構中,可分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Rosenberg(1979)認為自我概念結構可劃分為:現在自我、期望自我與表現自我。⑩關于自我概念發展,其核心機制是不斷提高認知能力及與他人的相互作用,Cooley(1992)稱其為“鏡像過程”形成“鏡像自我”,Mead(1934)稱其為“一般化他人”。豘總之,自我意識對個體的行為有著調節和定向的作用,體現著人的自主性。同時,自我意識同社會化緊密聯系,共同指引著個體的行為。

大學生是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一方面,可以自由支配個體的行為和自主思考,另一方面,也明晰社會規范對于個體的約束,接受教育對其社會化的改造。復旦投毒案中嫌疑人林某,高學歷,為人謙虛,因與室友發生口角,遂投毒謀殺,死者剛直博。從心理健康的標準看,與人的摩擦便產生如此極端行為,心理不可謂健康。同時,人際交往的挫折情境下,便動殺人念頭,其社會適應能力較弱,親和性差。此外,死者黃洋的直博經歷也成為悲劇的誘因。總之,人際交往挫折及“妒忌”心理折射出林某自我意識的不完善。

4 小結

人的行為導向機制有兩個方面,一是依賴于外部情境,如社會文化,二是在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下實現的自主性。校園悲劇的成因既是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也是行為個體的自我選擇,甚至是毀滅。在現代心理健康的標準下,浮躁的社會氣息、成功學的泛濫以及成績動機(performance goals)的教育模式等社會文化因素與自我心理健康意識等自我意識的長期忽略的教訓是深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空談,須從以上兩個角度深入。

注釋

① 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9.

② 李平.中國文化概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③ 曾文星.華人的心理與治療[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

④ 埃利奧特·阿倫森.社會性動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⑤ 張向葵,叢曉波.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3):229-233.

⑥ 杜鴻林,趙壯道.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理論與現代化,2011.4:53-57.

⑦ 李灝,翟石磊.基于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價值觀的中美思維模式的反思[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19-124.

⑧豘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生態學;創新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生機勃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促進發揮了巨大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成為高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已無需多提。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創新,更大地發揮它的作用,更好地為師生服務是心理學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顯,可以說,基于生態學視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性探索是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意義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的時代背景

1.多元文化的沖突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沖擊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承載者和體現者。大學生的個性呈現出這樣的特點: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角度,大學生相對于小學生、初中生來講具有一定的成熟性,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仍然處于變化和不斷的成熟、完善中,其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知識水平高,內心體驗細膩、敏感,他們對社會有著自己的見解,看問題有比較廣闊的視野。但是,他們的情感還不穩定,情緒變化大,易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對事物的認識,往往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因此,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大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以下特征:影響程度大,影響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泛等。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文化全球化同經濟全球化一樣,是一種世界發展的趨勢,文化全球化直接導致了多元文化的沖突,幾十年前那種只受單一文化的影響已不復存在。文化全球化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大學歷來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殿堂、匯聚的場所。多元文化的沖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校及學生,因此,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值得關注。這就更加需要大學生們堅定正確的人生觀,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積極的心態,能夠學會辯證地、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問題。

2.實現中國夢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人民要幸福,每一個公民都身兼重任,責無旁貸。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是具有較高素質的群體,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無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是人民幸福,大學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曾任康奈爾大學校長的弗蘭克•H•T•羅德斯(FrankH.T.Rhodes)在《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一書中,分析了大學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充分肯定研究型大學對美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認為大學能夠起到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作用。因此,大學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是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大學生除了要進行先進文化知識的學習,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狀況同樣需要重視。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需要全國人民的勤奮工作和不斷努力。國家富強了,民族振興了,人民的幸福感就一定會增強。當然,人民幸福還涉及到個體如何認知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是否幸福,對于個體來說,其實是一種“主觀幸福感”的問題,除了外界客觀因素,還與很多主觀因素密切相關,這就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諸多內容。實現中國夢當然更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諧社會,不是一種社會形態,而是一種社會狀態。大學是社會構成的重要單位,因此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就理所應當地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的和諧狀態有很多方面的體現,其中就包括學生人格健全、全面發展,教師自我實現良好、幸福感指數高,學校總體人際關系和諧,等等[1]。從這個角度講,亦不能不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這都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一臂之力。

二、生態主義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新解讀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質的飛躍,符合時展特征,能真正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助一臂之力,能夠充分發揮出促進校園和社會和諧的作用,首先要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內涵從全新的層面上進行解讀。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具體的手段、方法的探討。從生態學的視角,對心理健康的內涵進行解讀,這是富有創造性的、全新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探索。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包括層次觀、整體觀、系統觀和協同進化觀。生態學方法論的基礎是生態交互論,即強調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生態心理學大約形成于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國。這種研究取向認為人與環境密不可分,強調人與環境的動態交互過程,強調研究人的現實行為和自然發生的心理過程。科學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心理現象”,認為可以像物理學研究物理現象一樣去研究心理現象。這已引起無數批判,人的心理活動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時刻變化的,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種環境因素影響的。因此生態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關系”,是真實環境中的動態系統。長期以來,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和標準就是處在不斷的爭論和發展之中,心理學、生態學取向研究的觀點和論述對此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和建設性。綜合來看以下兩點論述具有代表性意義。

1.心理成長論

葛魯嘉的新心性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從心理現象轉向心理生活,強調變化、創造、生成,心理生活與環境是一個共生的過程,這亦是在生態學背景下的探討。人和環境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人與環境應該是協同發展的。那么如果把心理生活作為對象,在探討心理健康標準時就會有不同的發現。“心理障礙的矯正實際上就是心理生活的拓展,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是沒有心理疾病的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得到充分成長的健康,所謂的充分成長就是心理生活的拓展,越是得到充分的拓展,心理健康的程度就會越高,因此,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而且是心理的充分拓展。”[2]這實際上強調了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我們所追求的并不是沒有心理疾病這種平靜的狀態,心理的充分拓展和不斷成長才是人們的目標。心理的拓展和成長都是動態的、發展的,都是與它所依賴的環境相互影響的,這正符合了生態主義的宗旨。

2.心理平衡論

還有學者提出,從生態主義的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實質就是自我的平衡以及自我與環境的平衡:“自我的平衡包括自我的心理平衡和自我生理與心理的平衡,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包括自我與社會環境的平衡、自我與自然環境的平衡。[3]”可以這樣理解:自我的平衡實質上意味著對自我有一個良好的認識,能夠接納自己,個體的各人格結構穩定協調,基本的心理過程如認知、情緒、意志等處于正常狀態;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則意味著自我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有能力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自我的平衡、自我與環境的平衡強調的也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平衡意味著變化,意味著發展。意味著協調,平衡最終的目標就是達到一種和諧狀態。這個概念與“心理和諧”的概念不謀而合。心理和諧是心理以及直接影響心理的各要素之間在總體意義上的協調統一、相對穩定的關系。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指出了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以執政黨文件的形式將心理和諧的問題提到如此高度,這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是一種激勵。通過以上分析,心理平衡與和諧這個概念要優于心理健康概念,因為它是從整體和動態的視角出發對人的心理進行定義的。綜上所述,心理的平衡—不平衡—平衡這樣一個過程是不是就可以看作是心理的成長過程的呢?心理的平衡狀態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和自己認知行為的改變會進入到一個不平衡的狀態。當心理不平衡時,或者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或者改變環境來符合自己的要求,然后達到下一個平衡狀態,這實質上就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過程。因此這兩個概念在實質上是有共通之處的,是相輔相成的。心理的成長、平衡與和諧的標準都是相對的,因為它們都是與所依賴的各種環境相互影響的,是不斷變化的,是富有個性的,沒有大一統的標準,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去符合一個統一的標準。有關心理健康的定義和標準一直都是學者們爭議的對象,心理成長、心理平衡與心理和諧概念的提出對此有很大的啟示意義。有了這些基礎性的探討,下一步的工作就會有據可循。

三、生態主義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徑創新性探索

基于前面的探討,即對心理健康的內涵有了全新的拓展性的解讀之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就有了切入點,有了依據。

1.模式的轉變由關注心理問題向關注心理成長轉變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最關注的就是學生已經出現的或者潛在的各種心理問題。老師和學生們都普遍認為,只有出現心理問題了之后才會去尋找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這種看法不妨改變一下。如前所述,心理健康可以是沒有疾病的健康,也可以是心理得到充分拓展的健康。關注心理成長并不意味著不關注心理問題,正相反,心理問題的克服和治療正是心理成長的一部分。心理成長是包含解決心理問題在內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心理問題的解決并不是最終目的,還要幫助學生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拓展,使他們的“心理生活”更加完滿。當然這種拓展是與外界情境密不可分的,是依賴于具體情境的拓展,因為無論是心理的成長還是心理的平衡與和諧,都不能離開具體環境而孤立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改變以往的模式,除了關注已出現的心理問題之外,還要探索幫助學生心理成長的方法和手段,使他們的心理得到拓展,不斷地達到平衡與和諧狀態。也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觀念轉變的問題,例如,探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以發展的視角、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問題”[4]。并且積極心理學不只關注問題,更加關注發展。因此,這方面的探討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很大程度上創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對象的轉變由關注學生向關注學生、教師、家長的轉變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毋庸置疑就是學生,而在生態主義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對象由關注學生向關注學生、教師、家長轉變。例如說,心理咨詢機構應該讓所有家長和教師知道這個機構的存在以及所肩負的任務;發現學生的某些問題之后應該及時與家長和相關教師取得聯系以便更詳細地了解這個學生的成長史以及尋求他們的協助;要讓家長和教師明白心理咨詢機構非常歡迎他們的主動聯系,以便更好地更積極地幫助每一個學生;要不定期地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和教師們普及有關心理健康的觀念和知識,使相關人士共同關注、重視這個問題。關注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危機,幫助他們心理成長,就不可能忽視他們的成長環境和與他們關系最親密的人。

3.媒介的轉變由師生點對面的教育向以網絡為基礎的互動模式轉變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師生點對面的教育,教師在講授,在宣傳,但學生領悟的怎么樣不得而知。甚至很多學生望心理咨詢而卻步;或者意識到自己內心不太“平靜”,但是卻覺得還沒達到求助心理咨詢的程度;或者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心理很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與自己無關,等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就沒有達到相應的目的。網絡具有自由、隨意、方便、私密等特點,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可建立相應的網站,設立不同的欄目,既可以宣傳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又可以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網絡上回答學生的問題,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議,還可以預約咨詢,等等。綜上所述,在多元文化的沖突下,在實現中國夢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中,絕對不可忽視校園的主體、校園文化的體現者和承載者大學生們的心理狀態。因此,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性探索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而基于生態學視角的考察和研究更加具有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積極地加以實踐。

參考文獻:

[1]唐榮雙,陳銘彬.大學生心理和諧與和諧校園構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9):192194.

[2]葛魯嘉.心理學視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構與拓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8(1):4044.

[3]楊峰.大學生生態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篇(6)

關鍵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058-02

一、前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在校生人數的增加及社會經濟變革的加劇,學生的心理狀態如果不及時的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在媒體曝光藥家鑫典型案例后,曾有人對高校的學生生活狀態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近些年在高校經常發生一些打架斗毆、故意傷人的現象,只是沒有藥家鑫案極端和典型而已。這從一方面說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利于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進行,而且學生心理健康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因此,加強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迫切。

二、學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想弄明白學生心理健康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高效滿意并持續的心理狀態,這是廣義的概念,狹義的概念是基本心理活動協調、完善過程的內容。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可以理解為學生的情、知、意、行達到完美的統一,可以協調、完整的適應社會。

三、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一)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部分的高校,幾乎每年都有因為打架斗毆或觸犯校規而被處分或被勒令退學的學生。也有很多同學因為不適應高校的環境、生活習慣、和同學關系難以相處、失戀、對所學專業的排斥心理、對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領導的不滿等,最終走向退學、傷害他人或自殺的絕路。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四川、上海對在校學生的心理狀況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校學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礙,嚴重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也就是說,如今高校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已成為普遍現象。

(二)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呈上升趨勢

據我國國家教委的調查結果顯示:89年的時候,被調查學生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比例為20.2%,92年的時候,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31%多,而到95年的時候,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33.47%,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的比例不敢想象,但是,有一點可以證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三)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呈多樣性

在信息化市場經濟時代,學生面臨的事物和事情復雜繁多,導致他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相當一部分嚴重的已經患上了例如焦慮癥、憂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等心理疾病。就是稍顯正常的學生也是整天擔心著自己的一切,比如現在的女朋友怎么樣,她愛我嗎?對我忠貞嗎?我的專業現在還行,等我畢業后會怎么樣呢?學校的老師不公平,明明我的成績好,卻把獎學金給那個比我成績差的同學等。

四、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個性發展,倡導差異化教育

個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目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也有利于給學生營造情感宣泄的渠道。學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思想靈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他們的價值取向也沒有完全確立,這就要求從事學生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在這種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他們實行個別輔導教育,即差異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要探索學生的心理共性,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礎。

(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確價值的確立的教育

把學生心理素質的組成部分加以細分,比如,責任感、自我價值的體現、樂觀的生活態度等,分別對學生進行強化教育,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最重要的。學生都比較敏感,校園里的環境、人際關系、專業、情感問題等,可能都不是很合他們的心意,擁有樂觀的精神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他們的心理壓抑感,不至于因為一些小事情就引起很大的挫敗感,同時也有利于他們正確對待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等,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學生的心理壓抑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學業上的壓力,一是人際關系上的壓力。這兩個方面對于不同的學生其比重也不同。心理上一旦有包袱就要及時的宣泄,否則長期下去很容易誘發心理疾病。殺人犯馬加爵就是因為和同學搞不好關系,長期心理壓抑,最終走向絕路。因此,高校平時要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讓他們懂得放松,也會放松自己。比如,舉辦各種體育比賽,茶話會,宿舍聯誼會等,也可以舉辦舞會,書法會等,一方面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忘卻煩惱和郁悶,也使他們的交際圈擴大,增加他們溝通交流的機會,同時讓他們鞏固自己的愛好或學習到新的知識和技能,有利于他們對自己興趣的發現和適應未來的生活。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模范作用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在大學里教師就是學生在家的父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們學習的目標。特別是學校的氛圍和風氣,真正能影響學校風氣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樂觀好學,積極上進,他們的學生自然也會樂觀好學,積極進取,長久下去,師生相互促進,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和道德氛圍就產生了。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一樣,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先鋒作用,公平做事,公正待人,迎難而上,敢于挑戰等,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自己的學生,使學生在不自覺中走上心理健康的道路。

(五)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

現代社會,事物紛繁復雜,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也在所難免,但是,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重視它。為了能夠給那些出現小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提供咨詢和幫助,學校應下大力氣構建好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工作機制,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軟硬件建設,為學生搭建學習、咨詢、交流溝通的平臺,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防患于未然。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促進學業進步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學生最多的國家,我國的高校相對世界而言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有限的教育資源環境的制約下,受傳統教育觀念、成才道路的影響,我國學生的競爭是何等激烈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很多學生不能從積極的角度正確看待這些現象,整天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等,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科學證明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學生過多的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良情緒上,只能獲得更多的負面信息。好的心態應該是樂觀積極,專注于本職工作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把精力投放到學業上,促進學術的發展。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市場經濟時代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各種不良的思想和習慣在學生校園里蔓延,嚴重腐蝕了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們正確看待市場經濟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有利于強化他們的愛國情懷。

(三)有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知識型人才,高校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地方。為此,教育部曾發出文件確立建立和諧校園的目標,為人才的培養創建良好的環境。然而我國的現實情況卻是什么呢,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每80萬學生中每年有15人自殺。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也有利于減少校園中的不穩定因素和和諧校園的構建。

(四)有利于推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諧校園的構建,更有利于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個人道德素質,提升個人化解心理矛盾、個人矛盾和社會矛盾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調節人際沖突的關鍵所在。校園是社會的一部分,校園的穩定,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另外,身心健康也是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條件之一,當學生轉變為社會人時,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他們周邊人際關系的穩定,擴散開來,有利于推動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

六、結語

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生力軍,是我國綜合競爭力的體現,然而,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受特殊年齡階段和心智特點的制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到自身的成長、校園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穩定等。為此,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和國家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詹倫敏.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

篇(7)

論文摘要:采用自然教學實驗的研究方法,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信念、健康行為、健康水平的影響。采用健康信念、行為調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時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調查和測試。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明顯改善了大學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而且提高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事實表明,不僅有害的物質因素能造成各種各樣的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樣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社會適應能力差的人,常因人際關系的矛盾而產生心理上的煩惱,并持續地出現焦慮、壓抑、憤怒等不良情緒反應,而不良的情緒反應可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生理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大學生體育教材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不夠,加上個別教師對大學生心理教育重視不夠,因此難以起到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實驗以興趣課的形式向大學一年級學生開課,在自愿報名的學生中隨即抽取60名學生構成實驗組,大學一年級中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課程的學習,在同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60人作為對照組。

1.2研究工具

采用開放式與封閉式相結合的調查問卷,作為評價大學生健康信念、健康行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一般背景信息,包括年級、年齡、班級、干部、三好學生等;二是關于健康信念(個人對健康、健康原因的認識)與健康行為(個人為自己的健康行為所做的一切)的開放式問題;三是cawte健康量表,其中cawte健康量表是用來評估個人的健康水平,它包括2個分量表,分別測量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水平。每個分量表有10個有關身心癥狀的是非判斷題目,分數越高,則健康水平越低。

1.3研究的組織

“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輔導”興趣課程是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進行的。開課前,先用健康教育信念和健康行為問卷及cawte健康量表對實驗組進行前測。然后將實驗組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輔導”的課程教學。教學時間為15周,每周2學時(利用課余時間),共為3o個課時。以華南師大應用心理教研室所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輔導》為主要教材,教學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概論、學生心理適應問題、學習問題、人際交往、情緒障礙、人格障礙、性心理困擾、以及相應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的方法與技能。講課時,教師著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的教育和輔導,增強學生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教學方法根據主題需要而靈活變化,有講座、討論、座談、觀看實驗錄相及學生心理咨詢課堂模仿訓練等。再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大學生健康問卷,同時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調查和收集資料。最后,對實驗組被測前后兩次調查結果,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調查測試結果進行對比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健康概念的調查結果及其比較

分別在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前測結果之間,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后測結果之間,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自身前測與后測結果之間進行了比較(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對照組與實驗組身體健康的前測結果不存在差異x2=0.22>0.5)。

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后測結果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x2=5.96,p<0.o1),實驗組本身的前、后測結果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4.15,p<0、01)。以上結果表明,通過一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組對健康概念的理解的確發生了顯著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單純從生物學意義去理解健康的學生人數減少,更多學生能全面、正確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認識到健康不僅是身體“無病、無殘、無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2.2關于健康方法信念的調查結果及其比較

我們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對對照組被測、實驗組被測的前測和后測的三個結果(%)進行了比較和差異性檢驗(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照組被測健康方法信念的調查結果與實驗組被試前測結果基本一致;對照組被試健康方法信念調查結果與實驗組被試后測結果的差異增多。實驗組被試健康信念的前測和后測結果在某些項目上有顯著的變化,即認為體育鍛煉和有病及時看醫生是健康方法的人增多,主張樂觀人生態度和認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人數增多。以上結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實驗有效地改進了大學生的健康信念,特別是對有關心理調節方法的認識有了提高。

2.3被試健康行為的調查結果及其比較

將對照組與實驗組被試健康行為(%)的前測和后測調查結果進行統計比較(表3)。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在鍛煉行為上,對照組的調查結果與實驗組前測結果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對照組的調查結果與實驗組后測結果之間有顯著差異,主要是實驗組的有病及時看醫生、體育鍛煉、交友、情緒調節、樂觀人生態度和個人和環境衛生行為顯著多于對照組;實驗組被試的前測與后測結果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主要是體育鍛煉的學生有所增加,有病及時看醫生的學生有所變化,豐富業余生活、交友和認知提高的學生明顯增加。

以上結果證明:心理健康的實驗明顯改進了學生的健康行為,特別是有關心理調節的行為明顯增多。

2.4被試健康水平的測試結果及其比較將對照組健康水平測試結果與實驗組前后兩次健康水平測試的結果進行分析和平均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cawte健康測試的兩個分量表分和總分上,對照組與實驗組前測結果均沒有顯著差異;對照組與實驗組后測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前測與后測結果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這些結果表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驗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健康水平,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3 結論與建議

(1)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時改善了大學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日本高清www午色夜在线视频| 风流少妇又紧又爽又丰满| 疯狂做受xxxx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丝袜老师高潮呻吟高潮 |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人人超碰人人爱超碰国产|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53 |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午夜免费视频| 丰满熟妇乱又伦在线无码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a∨中文字幕下载 | 青楼妓女禁脔道具调教sm|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一欧美内射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亚洲熟妇色xxxxx亚洲| 亚洲蜜桃v妇女| 欧美牲交videossexeso欧美|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在线观看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愉自愉免费精品七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大香线蕉线伊人久久|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酒店大战丝袜高跟鞋人妻|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真人作爱试看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