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2 09:43: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福安市電機電器產業發展現狀
電機電器產業是福安市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福安市電機電器產業持續快速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實力不斷增強,2004年列入福建省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2008年相繼獲得“中國中小電機出口基地”、“全國百佳產業集群”稱號。目前擁有大小各類電機電器企業約800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擁有企業集團6家,產值上億元的企業32家(6億元以上的1家,5億元至6億元的1家,3億元至5億元的4家,2億元至3億元的3家),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50多家,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上百家。2008年集群產值130億元,增長27.5%。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福建省機械工業最典型的產業集聚現象,其產值約占全省電機電器行業產值的20%。它生產的中小型電機及出口量約占全國同類產品產量的三分之一,占福建省的80%以上;在福安工業經濟中地位十分突出,電機電器集群工業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5%,上繳稅收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25%以上;產業、產品結構比較齊全,全市800家電機電器企業中,電機、水泵整機企業占200家左右,電子醫療保健器械企業40家,配件及貿易企業560家,生產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較高。
二是占有穩定的國內外市場。有近百家企業通過IS09001、9002質量管理體系認證,70多家企業通過歐共體國家CE、GS、TUV認證,8家企業通過美國UL認證,130多家電機電器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和出口質量許可證,12家企業成為國家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70%的產品銷往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中東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40%的產品自營出口,30%的產品異地出口或賣斷出口,30%的產品銷往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國內大中城市。2008年,全市電機電器產業規模企業完成出貨值超過51.6億元,其中企業自營出口5.25億美元。有13家企業出口突破1000萬美元,其中3家企業出口超過2000萬美元,1家企業出口超過1億美元。
三是擁有一批知名品牌。有2件“中國馳名商標”,2家企業獲得“國家產品質量免檢資格”,14家企業的25種產品獲得福建省級名牌產品稱號,17家企業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品牌,4家企業列合國采購供應商。世界電機百強企業臺灣東元機團與福安市政府簽定合作意向,計劃在福安建設電機企業開展技術、銷售等合作。但是,企業類型主要以中小型為主,大部分企業銷售額億元以下的小企業。
金融危機對福安電機電器產業的影響
據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2008年福安電機電器產業產值,其中9月份完成8.84億元,10月份完成7.14億元,11月份完成6.6億元;10月份同比增長11.9%,月環比下降19%;11月份同比下降16.8%,月環比下降7.5%。據寧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機電科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10月份以來,福安電機電器出口訂單急劇減少,尤以發電機、電動機為甚,11月份福安電機電器產品出口貨值1572萬美元;同比下降28%,環比下降15.6%;其中發電機同比下降53.6%,環比下降53.9%;電動機同比下降24%,環比下降32%;發電機組同比下降31%,環比下降31%。據部分規模以上電機企業10月份用電數據顯示,電機企業用電量環比下降17%,行業實際用電量環比下降25%。在調研中,已有一些小型企業特別是配件生產企業選擇停產或壓縮生產規模,一些大中型重點企業表示已準備好裁員計劃,以應對可能出現的不利局面。當前一些企業維持生產主要是完成原有訂單及長期合作客戶的部分訂單,企業普遍預計今后5至6個月生產訂單會嚴重不足,對發展前景十分茫然。分析其主要原因:
一是世界金融危機已波及到以出口為導向的電機電器產業,直接影響終端客戶投資信息導致電機電器產品市場需求低迷,出口訂單下降。
二是商和中間商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當前主要以消化庫存產品為主,對下訂單持更謹慎態度。
三是近期原材料如銅、生鐵、矽鋼片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客戶認為原材料價格未來還會下跌,并沒有形成筑低盤升的局面,等待觀望氣氛濃厚,不敢輕易下訂單。
四是貨幣匯率變化較大,企業出現經濟損失,導致出口的歐元區訂單減少,福安電機企業以往大多以美元為結算貨幣,從第三季度開始改為歐元結算,近期歐元大幅度貶值,且銀行也沒有歐元遠期匯率結算風險控制產品,企業難有采取與客戶協商的匯率變化風險控制機制,導致以歐元為結算貨幣的出口企業單獨承擔匯率損失,銀行專業人員預測歐元對人民幣可能還會繼續貶值,也使企業對以歐元結算的客戶失去興趣。
五是企業風險控制手段缺乏或單方面考慮生產成本和追求盈利,沒有形成與客戶雙方共贏的風險控制協商機制,有些企業在原材料價格上漲時,會與客戶討價還價,在當前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時,只考慮履行原有訂購單,保持企業較大利潤空間,沒有主動下調產品價格,缺少誠實經營觀念,導致客戶流失。
六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缺少高端產品,同類型同質量重復生產的產品較多,在客戶選擇和市場開發方面,持短期效益的想法較為普遍,新銷售渠道開拓投入不足,遇到客戶訂單或區域需求下降,出現企業生產能力過剩,導致行業性惡化競爭。
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措施
劇烈的經濟波動,產業面臨著嚴重危機,同時,也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機遇,只要應對正確,就能化“危”為“機”,促進產業升級。
1.強化市場開拓,多方爭取訂單。研究各國采取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組織引導、大力支持企業高管、營銷人員到國外尋找新的客戶和新的市場,重點是歐美市場外的客戶;抓住國家投入4萬億刺激計劃的機遇,開拓國內市場銷售渠道,多方爭取產品訂單,促進企業生產接續,盡力避免停產、減產損失。
2.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確保企業生產資金需求。抓住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 帶來的機遇,為福安市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寬松環境。協調財政、金融部門繼續扶持擔保機構業務發展,及時兌現上級擔保行業風險金補助,研究制定扶持適合中小企業的信貸產品,適當減輕企業稅負,盡力滿足有產品訂單企業的生產資金要求。
3.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生產技術裝備水平。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創新,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生產技術裝備水平,獲得產品更大的定價權,增加產品附加值。
4.推進產業資源整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進產業資源整合,淘汰一批產品質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業,引導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培植壯大骨干企業,樹立龍頭企業形象,爭取在兩到三年內形成10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電機電器企業,提升主導產業集群規模實力和集聚能力。
5.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確保經營正常運轉。一是加強擔保機構的管理,督促擔保機構強化風險評估,在盡力滿足企業生產、項目資金的同時,嚴密預防擔保對象停產倒閉,引發失償風險。二是引導企業強化營銷管理,謹慎對待客戶訂單,充分考慮原材料價格、匯率等不確定因素,盡力預防客戶棄單違約,造成企業經營損失。引導企業根據市場原材料價格變化情況,適當調整產品價格,提升對客戶下訂單的吸引力。三是強化行業內部自律,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引導企業堅持“用戶至上,質量第一,誠信經營”,以質論價,避免出現互相剎價,低質低價的惡性競爭。
6.加強部門協調,落實優惠政策。切實加強與海關、稅務等有關部門的協調,盡力幫助落實出口退稅政策,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爭取出臺扶持出口企業優惠措施,加大國外客商貨款預付金外匯兌現額度,簡化結匯手續,盡力減少企業受匯率變化和客戶棄單違約損失,支持企業資金周轉。
福安電機電器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1.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協作網絡,現已與中科院電工所、廣州電器研究所、上海電器研究所、省機械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福州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系;成立了福建省電機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寧德福安電機工程研究院及6個研發中心、福安市電機產品研發中心、福建省電機產品檢測中心,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技術攻關、技術培訓服務,6家企業列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0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品研發中心。技術進步已成為產業發展新動力。“十五”以來,電機電器企業投入技術改造、技術研發資金20多億元,建立了一批電機流水生產線、自動噴漆烘干生產線、數控模具加工生產線等,開發新產品150多項,其中多項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產品產值平均達到30%以上。骨干企業裝備技術水平、產品科技含量逐年提高。2006年以來,技術含量、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發電機組等產品出口歐美高端市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2.融資創新,創建企業擔保公司。1999年4月,全省首家專門為民營和產業企業服務的融資擔保機構――福安市恒實擔保有限公司成立。隨后幾年,以船舶修造企業為主體并為船舶修造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福安市恒順擔保有限公司;以冶金鑄造企業為主體并為冶金鑄造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福安市興融擔保有限公司;以機電配套企業為主體并為機電配套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福安市信和擔保有限公司,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體,并為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恒泰擔保有限公司等擔保機構相繼成立,并不斷增資擴股,擔保能力和融資規模不斷提升。截止2008年底,全市擁有擔保機構7家,注冊資金92209萬元,其中注冊資金超億元的6家,累計為500多家企業,擔保貸款4000多筆,擔保總額近百億元。其中2008年擔保總額516219萬元,在保責任總額231342萬元。
關鍵詞:金融危機;旅游業;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09)07-0014-03
發源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已發展為全面的經濟危機,世界經濟步入停滯甚至衰退的趨勢明顯,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胡安索馬維亞2008年10月20日預計,在2009年底之前,世界金融風暴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能造成2 000萬人失業,全世界失業人數將從2007年的1.9億上升到2009年底的2.1億[1]。金融危機已經向實體經濟蔓延,許多行業都受到了沖擊,具有高度關聯性與外向性的旅游業尤為嚴重。
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部門,是賺取外匯和解決勞動力就業的主要行業。根據《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2008》,2007年我國旅游總收入10 957億元,與GDP之比為4.5%,并且《中國旅游業遠景目標綱要》要求2010年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8%。如何準確地認識此次突發事件對我國旅游業的影響,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是當前中國旅游管理部門和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旅游業最主要的影響是對旅游市場以及旅游企業的影響,其中旅游市場包含入境、出境、國內三大市場,旅游企業包含與之相關的交通運輸、旅游社、賓館飯店、旅游景區等。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旅游市場的影響
旅游產品非基本生活必需品,而是屬于滿足較高層次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的無形產品,其需求的收入彈性較高[2],當消費者的有效收入大幅減少時,旅游消費將首先被消費者從消費計劃中削減或取消。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了實體經濟,人們收入銳減,對經濟持保守的觀望態度,旅游消費欲望降低,最終導致旅游市場大幅縮水,其中境外市場影響最為嚴重。
(一)金融危機對入境旅游市場的影響
1.入境旅游人數大幅度減少且呈擴大趨勢
根據中國旅游局統計,2008年入境旅游人數為1.3億人次,同比下降約2%;入境過夜旅游人數5 300萬人次,同比下降約3%;旅游外匯收入400億美元,同比下降約5%[3]。更值得注意的是從2008年下半年起,入境旅游市場進一步縮水(表1),各月入境旅游人數同比下降幾乎都在6%左右浮動,2009年該趨勢有擴大的跡象,2009年3月入境旅游人數竟同比下降11.3%,入境外國游客同比下降22.88%,表明金融危機對我國入境旅游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嚴重。
2.入境外國旅游者人數減少最為嚴重
如表1所示,入境的外國旅游者人數下降最為嚴重。2008年5月份入境外國旅游者人數突然同比下降5.97%,6月份之后各月平均同比下降在20%左右,2009年1月份竟然同比下降了31.18%,之后雖有緩和,但下降的趨勢仍未改變。金融危機使世界各國經濟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打亂了各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導致一些國家的貨幣貶值,加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持續提升,無疑給這些境外國家的游客出境中國旅游增加了負擔,弱化了我國旅游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價格效應增加了國外游客出游中國的旅行成本,削弱了在我國旅游的產品購買力。
3.重點客源市場萎靡
我國入境旅游客源主要來自于香港、澳門、臺灣、韓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這些國家或地區入境旅游人數之和占我國入境旅游總人數的94.99%,2007年占88.07%[4]。然而目前香港、臺灣、韓國、日本等均已深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股市暴跌,經濟嚴重放緩,根據韓國財政部2008年10月6日的估計,此次金融危機可能使韓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降至4.5%~4.9%以下[5]。重要客源市場的經濟萎靡導致重點客源市場縮水嚴重(如表2)。
(二)金融危機對出境旅游市場的影響
中國已經成為亞洲增長速度最快的新興客源國,并穩居亞洲第一出境游客源國地位。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將達到1億人次,成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國[6]。盡管發生此次金融危機,我國出境旅游市場受到的影響不大。受國際主要貨幣匯率下降的直接影響,出境游價格相對下降,刺激了國內居民的出境旅游消費,出境游客增長仍然保持了較快速度,出境游熱潮正在醞釀。根據中國出境旅游交易會組委會,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出境旅游始終逆市發展,2008年中國內地出境旅游人數比上年增長14%,總人數達到4 584萬人次,其中約有70%是到中國香港和澳門特區旅游,另外近1 400萬人選擇到國外旅游觀光或度假。
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對中國居民心理產生影響,預計部分居民將縮減出境旅游開支,產品選擇可能由出境游向國內游轉變,出境游人數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有機構預測,2009年中國出境人數年增長率將在6%左右,2010年增長率將會超過10%[7]。中國出境旅游市場專業研究機構艾威聯合旅游顧問公司預計,中國出境旅游將在2009―2010年進入一個轉型升級的階段。
(三)金融危機對國內旅游市場的影響
金融危機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使得人們風險厭惡程度普遍上漲,對未來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預期不甚樂觀,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費必然會被縮減,因此國內旅游市場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金融危機加劇了我國A股市場的下滑,使投資者資產縮水,減弱了部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8]。2008年國內出游人數達17.1億人次,增長6.3%;國內旅游收入8 749億元,增長12.6%。與國際入境旅游市場大幅度縮水相比,金融危機對我國國內旅游市場的影響則相對平緩得多,國內游還有很大的潛力,但也要考慮經濟危機的滯后效應。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旅游企業的影響
旅游業是高度關聯的產業,由于客源市場大幅度縮水,我國旅游企業承受著非常大的負擔,很多旅游企業都在生命線上掙扎,大打價格戰,爭取有限的市場份額。國航、南航和東航三大航空巨頭大幅降低機票價格和燃油附加費,部分國內航線的機票價錢甚至低于火車票價;全國各地旅游景點紛紛調降門票價格,甚至采取免費贈票的形式促進旅游消費;大大小小的旅行社紛紛大幅下調旅游團費,采用零團費甚至負團費的形式吸引旅游消費者,2009年春節期間,澳洲游同比2008年下降2 000元左右,澳洲大堡礁艷陽之旅8天最低只需11 999元,包括歐洲游、日本游等在內的出境游價格普遍降幅均在20%以上;賓館飯店的價格和入住率均明顯下降,截至2008年11月,北京飯店平均出租率下降8.1%,上海下降5.51%[9]。可以預見,這種“賠本賺吆喝”的結局最終會是一些實力較差的旅游企業淡出舞臺,旅游企業“微利”局勢下將面臨重組洗牌,規模化、信息化、連鎖化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會造成個別旅游企業破產,員工失業等現象,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和不穩定因素。
三、我國旅游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1.積極促進國內旅游。我國旅游經濟有著獨特的優勢―大國旅游,具體表現之一是我國有著巨大的內部市場需求。相對于國際入境旅游市場的大幅度縮水,我國國內旅游市場受到的影響則相對平緩,國內游還有很大的潛力,在入境游陷入低谷之際,開拓廣闊的國內游市場應是首選的“度難關、求發展”的手段。國家應該通過各種措施積極促進國內旅游的發展,從特別重視境外營銷,轉為內外市場兼顧,增大對國內市場的營銷;盡量推出一些經濟實惠的短線游線路,提倡獎勵旅游、福利旅游,開拓學生以及老年人市場;利用價格杠桿等手段,制定各種刺激方案。
2.主抓重點市場,降低營銷成本。主要入境客源國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嚴重,要求我們必須時刻密切關注經濟動態,根據客源國入境我國的旅游人數及其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等指標來重新審視和界定重要入境客源市場,及時改變營銷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盲目加大營銷成本的投入以刺激需求是不現實的,要盡量壓縮營銷成本和費用,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對重點市場要積極保持,向其推出物美價廉的旅游產品,同時要開拓新市場,且不可寄希望于通過大量的營銷來換取旅游人數的增加。
3.監督旅游服務,維護旅游形象。各級旅游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旅游市場管理和監督,大力整頓旅游市場秩序,避免因旅游市場惡性削價競爭導致我國整體旅游形象受損。要規范旅行社市場和導游隊伍的建設,杜絕旅游企業因為個人利益欺騙旅游者的事件,做到越是危機的時候越要保持好的旅游形象。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規模較大的企業合并或收購較小的企業,通過規模化效應來降低運營成本。
4.完善旅游產品,整合旅游品牌。對旅游產品進行調整,加速產品的更新、升級和優化,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旅游產品,逐步由觀光產品向附加值高的休閑度假產品升級。加強旅游企業自身建設,進一步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尤其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培訓工作,以期在經濟復蘇時能盡快加入市場爭奪的行列;旅游企業應走集團化的道路,通過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管理合同及戰略聯盟等方式,減少企業投資風險,提高市場占有率;注意樹立品牌化意識,塑造品牌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工作人員服務的意識,不僅要“硬件”過硬,要“軟件”不軟。
參考文獻:
[1]單銘磊.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旅游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122-125.
[2]周玲強.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國際旅游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09(1):146-151.
[3]廈門市旅游局.2008年廈門旅游經濟運行分析[EB/OL]..cn/html/zfxxgk/gkml/tjxx/lyjjfx/20090420246. html,2009-01-16.
[4]鄒家紅,王慧琴.金融危機對我國入境旅游業的影響[J].社會科學家,2009,(1):88-91.
[5]李祗輝.金融危機對旅游業影響及旅行社業應對策略[J].產業經濟,2009,(569):229-230.
[6]中國文化新聞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我國旅游產業的影響[EB/OL]. /info/cnctnews/dispnews.asp newsid =564,2003-04-08.
[7]新華網.今年中國出境人數年增長預計約為6%[EB/OL]. /video/2009-04/28/content_16377605. html,2009-04-27.
關鍵詞:金融危機;跨國公司;撤資;對策
一、金融危機下跨國公司的在中國撤資現狀
到2009年3月中國引進外資出現連續6個月的下降,2009年第1季度,同比下降20.6%,這是比較大的一個降幅,它是從2008年10月開始的。中國吸收外資出現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首次持續下降。由于現在沒有在中國跨國公司撤資的直接統計數據公布,因此只能間接估計。這也是中國外資統計應該增加的一部分新的內容。另外,山東、浙江、廣東等地的一些接連發生的外商撤資事件增多也可以支撐這一判斷。根據相關預測,外資有加速撤離的可能。此外,在金融危機下,2008年中國國內出現了部分外商直接投資非正常撤資的現象,所謂非正常撤資,即外資企業在沒有清算債務以及申報破產的情況下,不按合法程序而突然撤離的行為,遺留下大量的諸如勞資糾紛、建設工程以及買賣合同糾紛等問題,從而直接導致其配套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出現資金困難,并進一步引發經濟社會的連鎖反應。
二、應對外資撤離的相應對策
由于外資對中國經濟、外貿增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該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外資撤離。
(一)進行必要的事前控制
由于東道國事后難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遏制已經蔓延的撤資行為,因此,加強對外資流動的事前控制就成為防止跨國公司撤資以及由此帶來突發的負面影響的重要手段。
(二)適當調整外資政策
應進一步調整外資政策,保持外資流入、流出量的穩定性,使之成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運轉的較確定性的因素。同時,調整過度集中的外資來源國結構,避免資本流入量因為某國或某一地區的經濟波動受到較大影響。
(三)變外資撤退為外資在中國境內的產業轉移
利用中國產業多層次并存的特點,采取明確的產業優惠政策,變外資撤退為外資在中國境內的產業轉移,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四)保持外資制度安排的國際競爭優勢
考慮到外資制度安排的國際競爭,中國在外資制度安排上要保持一定的國際區位比較優勢,建立和鞏固新的區位優勢,引進外資,防止外資的撤退。同時要保持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穩定人民幣,減少和化解對外貿易摩擦,讓外資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經濟建設。
(五)加強引資后續服務工作的跟進
在中國有些地方經常出現引資的同時,又丟掉了一些已經投資的大項目。根源在于,只重視前期招商的環節,忽視了后續服務工作的跟進,最終導致不斷增加新項目,但已投資項目沒有服務保障而流產。要徹底扭轉地方政府招商觀念,把“招商引資”變“招商選資”,并把預防和打擊外資非法撤離列入考核范圍,從而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
(六)修訂現行《刑法》及相關法律防范外資非法撤資
為了不讓中國發生的外資非法撤離增多,僅靠《外資非正常撤離中國相關利益方跨國追究與訴訟工作指引》,還遠遠不夠,我們有必要針對外資逃跑通道,修訂現行《刑法》及相關法律,從而封死外資非法出逃路線。我們注意到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外資也在考慮如何盡快“技巧性”地從中國撤資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給以密切關注,并采取相應的有利措施。
另外,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具有個性化的反撤資的外商投資引導與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巖.對外直接投資撤退原因理論分析[J].南開學報,1995(4).
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創新;機遇;困境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8-0046-05
創新是一個企業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幾乎所有的企業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數的企業在發展歷程中實現了不斷創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創新必然要與風險聯系在一起,而這一點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1]。從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使人們擁有的財富減少,嚴重沖擊了消費市場,居民消費不足,使企業發展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擁有的資金減少導致其投資減少,進而經濟下滑,而經濟下滑又進一步導致收入減少,形成惡性循環。企業產品積壓,沒有盈利,又不能在金融市場上融資,對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得許多企業在降低成本與企業創新之間猶豫不決。
筆者認為,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對我們應對經濟危機有著一定的借鑒價值。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詳盡地闡述了他對創新思想的理解,并用創新思想解釋了經濟發展及波動的全過程。熊彼特指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五種情況:一是生產新的產品,即產品創新;二是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即工藝技術創新;三是市場創新;四是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即材料創新;五是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即組織管理創新[2]。無獨有偶,哈佛大學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破壞性創新”理論,他認為創新有不同的路徑,首先是維持性創新,在現有市場上使得現有產品或服務更好、更快或更方便;第二種創新路徑稱為破壞性創新,創新路徑是通過不連續的變化,可能是通過技術上的能力破壞或者市場的改變等因素影響。雖然克里斯坦森的破壞性創新主要運用于技術、市場等方面,但是金融危機這樣極具破壞性的因素,仍然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3]。
一、金融危機下企業創新的機遇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金融危機也是如此。在一般研究中,學者們較多地關注金融危機的風險與挑戰,卻對其正面意義認識不足。從熊彼特的經濟周期及創新理論來看,金融危機也是經濟發展和創新成長的必然過程,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長期過程,創新也是長期的、痛苦的過程,經濟發展就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它將破壞舊的產業及生產方式,讓新的產業和生產方式有崛起空間。對于企業來說,金融危機就是企業創新成長的重大機遇。具體說來,金融危機可給企業創新帶來以下機遇:
(一)金融危機可以促進企業技術、產品等的創新和升級
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升級滯后是爆發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產業內的企業個體來看,根源就是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沒有跟上市場經濟的需求,企業沒有及時對自身技術、產品更新換代,沒有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從而導致整個產業結構不合理,不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使產業鏈處于老化和固化的境地。一般說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往往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因而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不當和滯后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防范,當金融危機到來時,所有問題就暴露出來。金融危機迫使企業進行技術革新、產品升級和服務提升,從客觀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了產業的合理化、高級化,推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雖然危機的發展會造成一些企業倒閉,但這同時也是企業發展壯大、整合兼并及升級換代的契機。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經驗證明,擴大成熟的行業市場份額通常會逐漸向大品牌集中。中小企業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應該擴大市場份額,在產品更新、管理模式創新、品牌打造、品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做好應對之策。
(二)金融危機可以促進企業向集約型、循環性成長方式轉型
企業創新的根本目標和要求就是達到低消耗、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從企業成長方式來看,創新就是要使企業走向集約型和循環型成長之路。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重工業企業的發展,這些年來一直走一條粗放型的成長道路,這種成長方式的主要特點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低產出、低效益。這種方式不僅消耗了極大的能源,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在金融危機的嚴酷環境下,這種成長方式將被加速改變,被更加依賴創新的集約型、循環型的成長方式取代。集約型、循環型成長方式的基本特點就是企業通過創新來提高資源質量和利用效率,實現企業成本和社會發展成本的降低,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增長,追求低消耗、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益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當金融危機來臨時,各企業本身就缺少足夠的資金來擴大生產規模,加之由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萎縮、成本上升等,使得企業不得不轉型,通過創新使用新技術、新工藝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成長方式向集約型和循環型轉變。
(三)金融危機為企業提供了海外并購和人才獵取的機會
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淘“便宜貨”機會[4]。金融危機的發生給國內企業帶來了并購國外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和一些制造性企業的機會,很顯然,次貸危機后美國的大部分銀行倒閉,貨幣市場處于嚴重的癱瘓狀態,人力資本市場供求嚴重失衡,直接導致海外企業融資困難,財富資本縮水,為了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不得不尋求國際合作伙伴。這樣的大環境使得中國企業直接從并購中獲取高新技術和品牌產品的機會大大增加。而對于國內的企業來說,其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附加值一直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確實有很大差距,在技術、產品設計、流程再造等方面發展和不斷創新能很好地把握住這次機會,在同國際企業協作過程中,不但把其高端技術要引進來,而且要學會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核心技術,突破國內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進而提升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另一方面看,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在創新中最缺乏的不是資金,而是創新型人才。金融危機導致了歐美很多企業破產或是大量裁員,很多高級技術創新人才面臨著失業,這就為中國企業獲取創新型人才和高新技術人才提供了機會。
(四)金融危機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合作
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很多企業遭受了重創,尤其是主要依賴出口的企業,和這些企業直接或是間接相關的企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合作應對危機就成為產業鏈上企業的同舟共濟之途。比如隨著河北鋼鐵集團的成立和2010年4月份對石家莊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收購,極大地提高了進口鐵礦石談判話語權和國際地位、提高了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和危機下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包括“聯想”、“海爾”、“長虹”等都在使用視高科技提供的視頻會議租用解決方案,他們利用這個穩固、安全、優質的信息交流平臺在全球范圍內每天進行無數次的遠程會議,做到企業內部重要信息適時通報,市場問題隨時解決,在最短時間作出決策。對此視高協同視頻會議系統租用服務不僅能為大量企業提供完善周到的信息服務,同時也為他們節省了大筆的差旅費開支,成為企業在金融危機的非常時期保證開源節流的最佳合作“伙伴”。要想實現突破性的創新是非常困難的,在經濟危機時期更是如此。必須合縱連橫,集約社會力量,聯合戰略伙伴協同創新。”[5]企業之間這種協同合作客觀上不僅避免了自身資源資金不足的困難,也推動了企業間技術的交流交換,提升了企業組織的學習力,增強了對金融危機的抵抗力。
(五)企業對危機防范機制的創新
危機管理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企業為了預防、轉化危機而采取的一系列維護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使企業擺脫困境、避免或減少企業財產損失,將危機化解為轉機的一種企業管理的積極主動行為[6]。要進行危機管理,首先就要厘清危機的原因。分清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會讓企業對危機的防范有更深的認識,幫助企業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防范危機再次發生。危機管理還要求企業要從面對危機及解決危機的過程中學習、總結和創新出一套適合企業的危機防范機制,建立危機管理制度,這一點對目前中國企業來說,還處于極不成熟的階段,因此通過對危機的認知采取積極措施防范金融危機就成了當務之急。
二、金融危機下企業創新的困境分析
從消極的角度看,金融危機給企業創新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金融危機給企業創新造成諸如市場萎縮、資金短缺、消費減少、產品積壓等考驗和挑戰,對企業創新進程而言都是不小的阻礙,導致不少企業陷入創新與生存的“囚徒困境”當中。
(一)企業創新的頭號困境就是資金匱乏,成本壓力大
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了經濟不景氣,經濟不景氣導致收入下降、需求不足、購買力下降,進而影響到市場萎縮,市場萎縮直接影響了企業生產經營,企業盈利下降,部分企業艱難度日,一些企業甚至陷入癱瘓狀態和破產。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削減投入、降低成本勢在必行,但是無論是從削減人力成本還是研發資金對企業的創新都是減緩作用,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到底是要堅持創新還是要削減成本,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選擇。研發和生產條碼打印機的Datamax-O'Neil公司就遇到了這樣的兩難問題。其許多原本已制定好采購計劃的用戶決定推遲購買Datamax-O'Neil的產品,這對他們的經營狀況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研發投入也不得不更加慎重。[5]
(二)企業的經營管理困境
金融危機肆虐下,企業經營環境極度不穩定,給企業的管理環境帶來了高度不確定性。企業創新時不僅要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還要考慮技術的變遷、顧客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變化、以及危機時期政府政策變化等,這一系列的因素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很大。在危機影響下,管理環境變化的幅度、速度、不可預測性和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管理環境的巨變增加了企業創新失敗的風險,導致企業寧愿削減成本以安度危機也不愿意增加投入進行研發創新,以減少失敗風險。也有一些企業原本就沒把創新放在應有的位置,而在金融危機面前創新更是成了企業的“雞肋”,甚至被企業所拋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部分企業本身處于企業發展體制轉換之中,尚未形成創新的內在動力和機制,因此企業創新不存在。第二,很多企業在金融危機時,最先想到的就是削減生產成本、減少人力成本和降低研發投入等措施,根本沒有意識到只有創新才是走出危機的根本出路,也就是說,企業管理者并沒有認識到創新的真正價值,在思想觀念上不重視企業創新。第三,對于現在的國內民營企業來說,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存活艱難,根本沒有創新的資本、技術和人才,也就是沒有創新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一味地仿照別人,抄襲別人,成為山寨企業,部分企業甚至連“山寨”都做不下去,只能倒閉破產了之。第四,部分企業在金融危機的脅迫下走入舊的發展慣性,害怕創新失敗,于是只能在習慣的長期不變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中勉強度日。
(三)企業傳統文化觀念束縛困境
企業的文化觀念,是指企業組織內的主流文化觀念。企業領導者,不但要開發創新成果,也要注意培植既有企業特色,先進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創新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7]部分中國企業家信奉“中庸之道”,認為凡事過猶不及,中庸的思想導致中國人不愿冒險,企業的經營者有厭惡風險的心態及行為。其次是愛“面子”的觀念導致企業家畏懼冒險。企業家在生產經營中,為保全“面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不敢貿然冒險。這一點對于在金融危機中的中國企業來說是致命的缺陷,所以,思想方面的沖突形成企業創新中高風險性與維持現狀的矛盾。
企業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過程不僅復雜而且風險較高。“風險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復雜性和變動性的影響,使實際結果和預期發生背離而導致利益損失的可能性[8]。”美國《幸福》雜志報道,新產品開發的失敗率為8 715%;美國的風險企業,10個中有2個完全失敗,6個受挫折,只有2個成功,2個之中只有1個真正獲得經濟的巨大收益。日本學者板治光共對200多個技術開發項目案例的調查顯示,真正成功的項目在10%以下;據中國有關部門對全國10 000多個新產品開發項目的調查,70%的項目取得技術成果,僅11%的項目開拓了市場[9]。這些還僅僅是在經濟景氣、沒有危機的情況下的調查研究結果。
三、金融危機下企業創新的對策
很多世界級大公司因為從不放棄技術創新,所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不僅沒能擊垮他們,反而成為其做大做強、跨越式發展的難得機遇。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怎么樣才能在金融危機的蕭條狀況下堅持創新,實現發展仍然任重道遠。筆者看來,至少要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促使企業堅持創新,安度危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堅定創新信念,在創新中降成本謀發展
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害怕失敗,不敢承擔風險,“好面子”,中庸思想比較嚴重,舊觀念就成為企業創新的桎梏。行動從思想中來,思想支配行動,企業要在金融危機中生存,就必須創新,企業要創新,就必須進行思想觀念的革新,要拋棄頭腦中那些“中庸之道”、拋開“好面子”的想法,勇于承擔風險,勇于支持創新。在金融危機情況下,企業創新首先要注重觀念的不斷革新,持續注重市場變化、技術革新、成本降低、信息更新等內容,尤其是管理者要有支持創新的魄力,要有只有創新才能生存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迅速適應金融危機,改變自身現狀。
金融危機使得消費者的收入減少,需求降低,市場萎縮,企業盈利下降甚至虧損,尤其是對于那些以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來說,金融危機使得出口大幅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其認為降低商品的價格就是企業生存的法寶之一,可以通過降低商品價格來擴大出口,搶占更多國際市場份額。問題來自于那些利潤本來就比較低的企業,其企業的商品本來利潤低微,一再降價必然導致企業陷入虧損。因此以降價來達到度過危機的目的難以實現,為了度過危機,就只有削減成本一條道路。而創新則給企業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捷徑,企業通過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來降低成本,不僅可以使得企業安度危機,還能使企業站在技術領先的地位,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創新帶來的不僅是生存下去的目標,而且帶來了競爭的優勢。比如世界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在大蕭條前后的11年里,共投入2 200萬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員,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一舉奠定了全球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及在化學工業的領軍地位[5]。
(二)管理創新,突破管理瓶頸
金融危機帶來的復雜環境和挑戰,讓企業管理陷入管理困境,固定不變的常規企業管理已經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危機的挑戰,企業必須在管理上進行創新才能降低風險,走出危機。對于不同企業來說,集權與分權、專業分工與流程再造、組織變革與人員削減、管理創新應該也必須向著人本化、柔性化、網絡化、知識化進步。企業要想持續成長,持續創新,就需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搭建一個制度化、系統化的管理平臺,建立適合企業創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以推動企業各項創新為指導,從而為企業安度金融危機提供管理保障。
以深圳市萬興軟件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消費類通用軟件出口企業,盡管技術與資金都不是太大問題,但該公司管理層認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管理最大的難題在于效益不能隨著企業規模的增長而提升。因此,萬興公司通過搭建企業基礎架構,解決組織架構需求,改變了過去的直線職能型組織結構,建立起“大平臺小團隊”的矩陣式雙層基礎架構,各個部門組成底層平臺,依托構建在底層平臺上的靈活機動的事業部,快速進入了一系列產品領域[5]。
(三)保障制度支持,搞活企業融資模式
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不暢一直是困擾我國企業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危害不斷加深,中小企業發展更加困難,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要打破制度和觀念束縛,就要鼓勵優質的企業和投資者向那些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參股投資。目前為支持中小企業應對金融危機,中央銀行、銀監會、各商業銀行已經出臺并將陸續出臺放寬貸款標準額度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短期資金只能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在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我國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業型、高成長的中小企業,不僅僅需要生存條件,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個解決成長和發展所必須資本金的平臺即資本市場;同時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的研究,制定出科學的評估體系和方法,以知識產權作價,使科技型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特別是通過風險投資機構進行融資,[10]以幫助企業走出危機。另外還要啟動民間資本,讓民間資本來解決企業融資的資金來源。[11]
(四)鼓勵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技術、產品、服務升級改造
現階段,由于自主創新不足,國內山寨企業風行,山寨產品遍布,雖然這在短期內幫助企業度過了危機,但是從長遠來看,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們的企業發展仍處于產業鏈尾端,仍然只是一味地模仿、制造,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不能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競爭優勢。因此,支持企業或者企業之間的合作,支持企業建立技術產品創新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就成為企業追求的目標。同時,應用自身的創新取得的成功,進行企業技術、產品、服務等的更新改造,促進企業的產品升級換代和產業轉型,從而使企業順利度過難關,實現持續發展。另外,我國有眾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些機構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夠研究出很多適合推廣的自主創新產品和技術,但缺乏將之轉化的渠道和途徑,這些自主高科技技術和產品的轉化并不盡如人意,因此推動這些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進行研究成果的轉化,也是企業快速創新和走出危機的快捷途徑。
參考文獻:
[1]Pervaiz K,Ahmed.Culture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1):30-43.
[2]【奧地利】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陳繼祥,王敏.破壞性創新理論最新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1).
[4]樊重俊,熊紅林.金融危機的積極作用于中國的機會[J].財經科學,2009,(3).
[5]孫文娟.低迷期企業的創新之困[EB/OL].money.省略,2009-11-08.
[6]何蘇湘.對企業危機管理的理論界定[J].商業經濟研究,1998,(5).
[7]王遜.企業創新及創新管理若干問題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02,(1).
[8]傅家驥.技術創新――中國企業發展之路[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2.
[9]李仕明.高技術產業開發的風險分析[J].中國軟科學,1997,(6).
[10]辛怡.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融資之道[J].中國禽業導刊,2008,(24).
[11]吳毓薇,曾紀瑤.金融海嘯下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策略探討[J].南方農村,2008,(6).
Countermeasure Analyses on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t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Time
Fan Yushu
(Finance Department, Hua Smelt Resources Limited Company of China Smelts Group, Handan 056034, China)
關鍵詞:煤炭企業;金融危機;應對措施;管理;
去年,隨著雷曼兄弟在美國破產及美國投資銀行--美林證券把控股權給美國銀行的那天開始,源自西方本土的國際危機就由此迅速演變成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機。此次蔓延世界的國際危機,影響程度較深,涉及范圍與沖擊強度都很大,遠超出經濟學家的預算。當前,國際危機的波及,全世界的經濟發展都嚴重滯緩,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沖擊較為突出。隨著國際危機對煤炭行業的影響逐步浸透,當前煤炭市場的整體需求也開始萎縮,相關煤價也迅速降低,并且下降勢頭漸顯,同時將來風險也更大,煤炭企業的經濟運行出現困難。所以作為煤炭企業要合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采取強化措施、通過加強企業管理,就可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順利在國際危機中合理、快速發展。
1 金融危機對煤炭企業產生的深遠影響
自去年國際金融危機到現在,國際、國內煤炭價格連續降低,尤其硬煤價格下降幅度較大,燃燒煤價格、優質煤價格也有小范圍小幅降低。并且受這次國際危機的影響,當前國際煤炭需求總量減少,煤價大幅降低。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
(1)金融危機致使相關行業需求降低。
煤炭相對其他貨物來講,成本剛性較大。尤其這種情況下,產量需求就成為主導世界煤價走向的風向標。自去年開始,國家經濟增速就開始減緩,這不僅與國家宏觀調控有關,更與金融危機休戚相關。而當宏觀經濟減緩反映到市場時,首先表現為煤炭的下游支撐行業鋼鐵、電力、水泥、化工增速開始全面變緩。進而導致煤炭需求出現需求減弱現象。這其中反映最為突出的是鋼鐵業。去年以來,無論國際、國內,鋼材價格都開始大幅降低,這就直接影響了煤制品的供需平衡,小電廠企業也就隨之限產降價。據不完全統計,國內電力業中的長材、板材價格較去年夏天的降低幅度已經超過31% ,這導致細煤、精煤用量持續降低。同時,今年初,電力等國家第二產業等增長率分別為下降 ,增速分別比前年同期回落近10個百分點,這種一直表現增速降低趨勢已經導致國內如大同煤礦等需求量區域性減少。
(2)金融危機致使國家進出口煤炭制品分布格局改變。
通常,能源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速度關聯度較大,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降低了需求。因為煤炭這個資源用處很廣泛,比如煉鋼,發電。當大家需求減少的時候他的價格自然下降。目前煤炭價格已經開始下跌,跌幅還是不小的。根據上周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濮洪九的報告,8月份,直供電網的電煤消耗總量比7月份減少了397萬噸,環比下降6%;9月份比8月份下降了764萬噸,環比下降12%。火電發電量下降,直接影響到電煤消耗。此外,鋼鐵產量走低,冶金用煤大幅減少。8、9月份,國內鋼產量連續出現10年來罕見的月環比負增長,9月份鋼鐵產量3915萬噸,比8月份下降10%。截至10月10日,全國鋼材價格已經下降30%左右。山西焦煤、潞安、平頂山、永城和神火等企業供冶金用精煤、高爐噴吹煤需求量大幅下降,價格每噸普遍下降300-400元,多數鋼鐵企業要求暫時停止發貨。故筆者認為,由于下游鋼鐵廠仍在減產,今后幾個月山西焦炭產量也會繼續下滑,預期10月份山西省的焦炭產量將進一步減少20%-30%,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格局的變化情形。同時,若國際煤價繼續下降,肯定會改變進出口格局,進而造成國內煤炭企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從而引發國內煤炭的價格再次波動。
(3)金融危機導致煤炭企業流動資金較為困難。
山西省是我國煤炭大省,具體以山西省內煤炭企業為例,反映出我們導致煤炭企業流動資金較為困難。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融資困難,流動資金緊張,企業資金嚴重短缺。由于金融危機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省企業市場需求下降,銷售受阻,效益下滑,虧損增加,導致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短缺,流動資金短缺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重大難題。在這個方面,中小企業表現的尤為突出。盡管煤炭企業在宏觀層面上制定了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但一些產品有市場、有潛力、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受生產行業、信譽等級等因素的限制,卻很難通過銀行的貸款審批程序,融資難的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在目前原材料價格低的情況下無法做充足的儲備,在原料價格上漲時抵御風險的能力相應就差。一些新建成的完工項目無流動資金注入,金融部門不愿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服務,民間的融資渠道又太缺乏,資金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影響了經濟的增長。2009年2季度,煤炭企業流動資金景氣指數僅為65.3,中小型企業的流動資金景氣指數則分別為59.5和60;企業融資景氣指數僅為63.5,中小企業的融資景氣指數分別為55.1和54.9。資金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影響了經濟的增長。
而且從企業綜合生產經營的指標來看,除流動資金和企業融資兩項指標呈下降趨勢外,另一個同樣呈下降趨勢的貨款拖欠問題也不容忽視。2009年2季度煤炭企業貨款拖欠景氣指數為96,環比下降3.5點,同比下降10點,是2008年4季度以來連續3個季度處于不低于100的不景氣區間。貨款拖欠在不景氣區間的持續運行加劇了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成為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的進程中不容忽視。這就從
2 煤炭企業在金融危機情形下的應對措施
當前針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煤炭企業都出現銷售滯后、收入下降、虧損減利、成本超支、收益下降等多個問題。當前,從國內經濟走勢來看,金融危機本身尚未見底,同時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進一步加深。作為煤炭企業要采取以下措施確保企業的生存與發展[3]。
(1)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因地制宜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結構調整是煤炭企業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根本出路,也是煤炭企業經濟工作的主線和中心任務。要按照煤炭企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部署,進 一步加大推進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業基地建設的力度。要繼續加快煤炭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步伐,積極培育龍頭產品,擴大市場銷售,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努力做到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的有機統一,要以新型化為方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規模化為方向,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通過產業的延伸與創新,通過優化存量與調整增量的互動,有力促進煤炭企業經濟結構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調整。加快煤炭企業重組、改制、驗收工作步伐,加大非煤礦山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力度,使復合安全生產標準的煤炭和礦山企業盡早復產,將促進焦鐵、化工產業鏈和煤炭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2)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和服務職能。
首先政府應加強引導企業共同面對困境,研究經濟形勢,謀劃對策,增強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充分調動企業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大力營造加快工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其次應徹底轉變觀念,變領導為指導,增強服務意識,面對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各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企業幫助企業擴產提質度過難關;另外煤炭企業應積極推進減免緩停過渡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暫行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經營服務性收費。很多煤炭企業舊生產線停產,未能啟動,房產、土地閑置,相關部門應根據經營情況符合困難企業條件,對企業的房產、土地稅費適當減免;引導企業開拓市場,切實解決企業資金瓶頸問題。在嚴格控制部分投資行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同時,大力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準入標準的行業項目和龍頭企業,積極主動為有市場、有效益、前景好、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持。
(3) 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煤炭企業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在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同時,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著力搞好潛力產品的培育和開發,加快企業信息化步伐,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切實加強企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體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3 結論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的情況下,大型煤炭企業出臺的大量的宏觀調控政策初顯成效,煤炭企業企業家信心有所恢復,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有所改善,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一些行業,一些企業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心,做好在較長時間內應對各種困難和復雜局面的準備。通過依靠國家的政策,煤炭企業也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斷改善經營管理,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積極政策,把握各種有利時機,避“危”尋“機”,盡快走出金融危機的影響,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總體來看,這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其影響已經放緩,只要我們提振信心,積極應對,集中力量攻破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矛盾,就有可能在逆境中實現增長方式的轉化升級,推動煤炭企業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
參考文獻:
[1]雷波.加強煤炭企業管理創新[J].管理觀察.2009.(11):115-116.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形成原因;我國的應對策略
國際金融危機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貨幣危機,是指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面臨大規模的拋壓,從而導致該種貨幣的急劇貶值,或者迫使貨幣當局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維護現行匯率;外債危機,是指一國不能履約償還到期對外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門的債務和政府債務;銀行危機,是指由于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導致個人和公司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的擠兌現象。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那么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呢?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發展轉變。
宏觀調控力度不當、房地產市場失衡、金融機構推波助瀾等問題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風波的重要原因。
我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到現在為止美國經濟還沒有衰退,只是下調,這次下調絕不是短期就可以過去的這對我們的出口影響就很重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對中國的第二個影響是相關銀行的損失。從媒體公布的有關資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關年報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銀行購買了美國的“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債券;第三個影響則是潛在的危險,因為我們持有的國際外匯儲備對外公布的數字是18000多億,其中美國國債大概5、6千億的樣子,而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們持有的美國債券實際上應該還是有一些影響的;第四個影響則是由于國外資金流出導致的股市房地產市場的疲軟加劇。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資銀行、老牌銀行、大的投資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機構。尤其是像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已經有158年的歷史。而全美500家銀行中,到現在已經有117家面臨破產。
二、面對金融危機,我國應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各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確保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資本市場,開放金融市場要做好準備和試點,應該采取謹慎的步驟和策略。就目前形勢看,次貸危機對中國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較為穩定。但受國際石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對此采取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2007年3月起連續6次提高銀行存貸款利率,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以期降低通貨膨脹率。2008年中國應該繼續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脹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之間尋找平衡。
【關鍵詞】金融危機出口影響對策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一)實際增長率大幅回落
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程度比較大,升值程度將近7%,國內的物價上漲較快,這使我國的出口商品,更重要的是進口商品,出口量沒有增長,但是出口金額增長快。進口商品的進口量增長遠沒有進口金額那么快。出口也出現類似的現象。如果按照實際增長來看,今年的進口和出口,出口實際增長率大概只有8%到9%,而不是21%。和往年相比,增長速度大大下降。因為名義增長率虛高,實際增長率比較低,才出現在沿海省份,相當一部分的中小企業比較困難。
(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
金融危機使美歐經濟增長前景擔憂,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美國是我們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前10個月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0%多一些,比2007年回落了幾個百分點,至少是3—4個百分點。對于香港地區出口回落比較快,因為到香港出口反映出一些問題,多數商品是從香港轉口到美國。我們對這兩個貿易伙伴的出口速度回落比較快。對于歐盟、日本的增長速度回落也有,但是相對平緩一些。但是也有一些貿易伙伴,我們和它的貿易還很景氣,比如對韓國、東盟還是不錯的。
(三)加工貿易更加困難
從加工貿易項下大宗商品出口情況看,2008年前11個月出口均呈現增速大幅回落趨勢,部分商品甚至逆轉為大幅減少。其中,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237.7億美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9個百分點;出口鞋類93.7億美元,同比增長9.6%,比去年同期回落0.3個百分點;出口家具(包括其零件)68.1億美元,由去年的增長5.4%逆轉為下降0.7%;出口玩具45.4億美元,增長0.9%,增速迅速回落近18個百分點;出口圣誕用品5.2億美元,由去年同期的大幅增長23.6%逆轉為下降2.1%。截至11月份,2008年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實際進出口企業數量為52569家,而2007年同期為54406家,同比減少1837家,減少3.4%。其中,2008年前11個月,出口企業45794家,2007年同期為47226家,同比減少1432家,減少3%;加工貿易進口企業47138家,2007年同期為48190家,同比減少1052家,減少2.2%。從出口規模角度分析,2008年前11個月,全國出口規模在10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有23637家,比2007年同期減少2085家,同比減少9.7%;全國進口規模在10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有31054家,比2007年同期減少1358家,同比減少4.6%。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受沖擊程度明顯強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應采取的對策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中國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經濟增長過度依靠對外出口,對美國出口的依存度尤其大。這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容易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因此,中國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國內的投資、消費,尤其是依靠消費,這可以從前面的分析得出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大于出口。因此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中,要注意共享式增長。即經濟增長能兼顧到收入分配、社會公平等方面,這樣的增長才會既高速、又穩固,這也是被東亞幾個國家地區已經證明了的。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要分配能向居民傾斜,消費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加強,這會減輕由于過度依靠出口導致的全球經濟波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二)加大出口促進政策
推進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協調金融部門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
(三)努力開拓新市場
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開拓新興市場,努力實現市場多元化。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中國出口高度依賴美、歐的風險早已存在,當前的次貸危機使這一風險變為了現實,這使我國加大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力度顯得尤為緊迫。從目前來看,中國對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速加快,這是我國過去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成果,也增強了進一步開拓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信心。當前加大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區談判,是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拓展出口市場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場消化了,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彌補了對美國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國正在同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這些自由貿易區涵蓋了中國外貿總額的1/4。相信隨著我國自由貿易區網絡的逐步形成,將增加貿易渠道,分散出口過度集中少數發達國家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