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1 10:1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等職業教育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 要:文章通過對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并對職業鑒定、培養方法、培養周期等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引言
職業教育不是我國獨有的,更不是我國創造的。是世界各國都有的一種教育方式,職業教育存在的歷史非常悠久,應該說,原始社會進入石器時代,狩獵需要一定技能,她不是人類天生的,是靠人類后天學習得來的,這時就開始了“職業教育”,當然這種職業教育是零碎的,是個別的。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后,各種技能相繼出現,技能種類相當多而且復雜。技能人才需要越來越多,技能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傳授技能、技能深化作為一種獨立的新型的教育形式誕生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職業教育更是世界各種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人類還會將這一種方式繼續下去。
一、職業教育的概念
職業教育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修訂的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中指出:“技術與職業教育還進一步被理解為a.普通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b.準備進入某一就業領域以及有效加入職業界的一種手段;c.終身學習的一個方面以及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的一種準備;d.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e.促進消除貧困的一種方法”。這顯然是對職業教育的廣義的理解。狹義的職業教育是以各級職業學校為載體的職業教育,探討狹義的職業教育概念對我們在基層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同行具有更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黃炎培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首創者,他在《中華職業教育者宣言》中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獲得生活之供給與樂趣,一方盡其對群之義務”。并認為“職業教育,則凡學成后可以直接的謀生者皆是”。北京師范大學高奇教授在其《職業技術教育概論》一書中認為“狹義的職業教育系指對全體勞動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所給予的不同水平的專業知能教育,培養能夠掌握特定勞動部門的基礎知識、實用知識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顧明遠、梁忠義在其主編的《世界教育大系——職業教育》中指出“職業教育的基本涵義是什么呢?簡單地說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職業人的,以傳授某種特定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意識的教育”。
以上種種對“職業教育”的概括,雖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含義大體上還是一致的。
第一,職業教育從屬于“教育”這一概念,是作為教育的一類活動。“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第二,職業教育的獨特性在于其“職業性”。職業教育既然從屬于“教育”這一概念,那么它與其他類別的教育當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它的獨特性應該是其“職業性”。職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從事某種職業的、應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職業興趣的個人學一技之長用于謀生與發展。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者通過一定時期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掌握某種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意識,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顧明遠、粱忠義認為,職業教育作為社會所特有的活動,起源于人類社會營謀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和人類自身生產的需要;職業教育是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以傳授生產、勞動經驗和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也是一種使人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教育。杜威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為從事職業工作作準備的教育。斯內登也認為,凡是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都可稱為職業教育。梅斯在《職業教育的原理和實踐》中同樣指出,職業教育是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特定職業作準備的教育。
二、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及幾個方面的分析
1.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職業教育在我國納入正式的教育形式時間很短,需要不斷深入地研究,因此,我國非常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深入研究職業教育這種新的教育形式,切實搞好我國的職業教育,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
我國的職業教育已開展近20年,在沿海地區,開展得更早,目前來看也是比較成熟的。我國自2001年開始設立中等職業院校,目的在于培養一大批高級技能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更好地服務。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院一旦從中等學校轉變過來,名稱很快變更過來了,經過這么多年,許多職業學院仍沿襲過去中等教育的模式,從領導到教師的觀念沒多大變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培養模式都未發生變化,這樣下去,顯然與我國教育改革不符合。
我國教育規模在飛速擴大,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擴大更為明顯,這當然是好事,但關鍵是中等職業教育必須從外表到本質,她就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
2.幾個方面的分析。職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1)技能性:中等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高級專門技能的人才,因此,技能教育的教學內容是其主要內容。
(2)實踐性:要培養能夠直接從事工作的技能,顯然必須強調教學手段的實踐性,只有利用大量的時間才能不斷提高技能,積累工作經驗。
(3)專業設置的動態性:社會的需求是變化的,我們培養的專業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的,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專業的設置的是動態的。
(4)教學內容的動態性: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沒有嚴格的教學體系,而重點是強調技能。因此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案、教學進度都是動態的。
(5)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可以是現場式,可以是課堂加現場,可以是實驗室式,也可以是實驗室加課堂室,還可以是課堂式等等。
(6)教學內容沒有系統性、完整性:教學內容與中等教育、研究性教育完全不同,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依據上述分析,我國目前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新形勢并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實施,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嚴格的界定。通過對此問題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社會及廣大中等職業教育同行的思考,明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實施特點,恢復中等職業教育的本來面目,使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千萬萬的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等職業教育唯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生存、發展、壯大。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情況的幾點思考
從以上分析,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因此有以下一些思考:
1.關于職業教育的“產品”。工廠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質量,產品質量的好壞,通過檢驗便可知曉。職業教育的最終產品是技能型人才,但他又不同于產品,兩者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技能水平的高低比較好鑒定,實際上我國推行的職業技能鑒定考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也比較成熟。大力推行職業技能鑒定,注重技能等級的統一標準,鑒定應主要以鑒定實際技能為主,以理論知識的考試為輔。
2.關于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特別注重實驗室、實訓室、實訓基地、實習工廠的建設,著眼于我國未來建設所需求的人才。
3.關于中職教育的培養周期。進一步規范學制,普通專業在校一年半或兩年時間完成,高級專業在二半年或三年時間內完成。學制可由學校根據專業、對象和鑒定標準確定。
4.關于中職教育的培養內容。教學內容標準化,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學內容必須標準化,統一要求,統一考核。教學手段可根據專業情況和教學環境選擇不同方式,比如學校實驗室、實訓基地或實習工廠。
5.關于中職教育的教學進度,教學進度可由各學校自由掌控,不作統一要求,可以根據對象,也可根據專業或教學內容進行設置。
結語
中等職業教育起步晚,研究的人力與物力匱乏,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國的職業教育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吸收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真正搞好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栗原.教育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雷通群.教育社會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王亞棟.職業教育研究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5).
[4]盧潔瑩.職業教育研究視閾的轉換[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
[5]史三成.對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3).
近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積極適配著現代經濟和思想大發展的現實。但是,在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大發展的同時,德育教育卻成為了一塊短板,很多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德育教育缺失。這種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經發展到影響學校的發展的地步,甚至,這種長期的德育教育缺失都有可能影響到這一代專業職業人才的整體素質。當下,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還不能完全符合社會和現代化市場的高素質的人才標準。要想完全契合或者貼近這個社會人才標準,就要不斷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道德素質教育,結合現實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各行各業的行業特點以及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理論體系。目前,國家非常重視中等職業能力教育,非常看重實際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輸出,這就給中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是,就是在這種“硬件”設施齊全的情況下,似乎中等職業教育的“軟實力”———德育教育沒有和硬件相適配。導致如今社會上一大批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輸出的人才,專業技能較強但是道德理論水平卻是低得可怕。在社會實際工作中,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輸出的學生很難達到社會高素質實用人才的要求。這就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陷入了惡性循環。因此,先進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道德狀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相應教育措施。以便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逐步讓中等職業學校步入“出口暢,進口旺”的良性循環模式。真正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大發展,向社會輸送實用人才。
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生的現狀
學生作為一所學校的主體和主題,他們的整體素質決定著一所學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近年來,“普高”已經成為了一種全社會都在追求的升學理念。一些成績非常好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要選擇一所好高中,然后經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一所自己理想的大學,之后找一個滿意的工作。而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也在升學熱的大潮中對自己形成了一種社會群體似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也一定要進入高中,然后想辦法考入大學,最終和那些成績好的學生跨到同一個起跑線上。只有那些成績非常差的學生,進入高中沒有機會,還不想輟學,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進入職業中學學習。這部分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學習成績都不是很好,學習相關理論的能力都不是很強。這樣就導致了中等職業學校生源整體素質不高,學校管理者的管理興趣不大,學校學生品性逐漸下滑的現象。同時在這些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中,有一部分學生喜歡自己所選擇的專業。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希望的只是踏踏實實地學好自己的專業,將來找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工作。但這只是一小部分。還有一大部分學生是處于無奈才選擇中等職業學校,在他們眼里,專業無所謂,成績無所謂,工作無所謂。這樣的“三無”學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厭學,經常以各種理由不上課。久而久之,就忘記了作為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作為從事專業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中等職業學校卻不能拋棄這樣的學生,要用特殊的、符合實際的教學和管理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中等職業教育中的德育
(一)德育的形成過程
德育的大眾概念是指“學校對學生(兒童與青少年)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同時,也有一部分學者對德育的概念進行了細化的總結和概括,他們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取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覺積極地參與互動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在這兩種概念體系中都強調了德育這個過程對受教育者的影響作用。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是時時刻刻都離不開德育教育的。因為只有把德育教育貫穿在職業教育動態體系中,才能形成一個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同時,在開展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和充實了教師的職業德育認知以及相應的專業教育素養。在德育教育實施過程中自然地要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師生關系,教師用良好的師德去積極影響學生,用扎實的專業技能去帶領學生,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道德水平有一個隱性的提高。在這種隱性提高過程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學生良好的道德發展方向。學校德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社會普遍道德要求規范化為學生的個體內在道德體現,并通過實際道德行為表現出來,得到社會的認可。這個道德影響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道德基礎形成的過程。而學校在這個學生道德認知形成的過程中起到絕對的主導作用,因此學校要時刻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不能當做客體來對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師從人生導師和真心朋友兩個方面積極引導,贏得學生的信任,時刻把握教育交流的主動權,最終引導學生自我內在道德的形成。
(二)形成良好德育教育的對策
1.尊重學生,身心共同發展
學生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因此在實際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老師要時刻尊重學生,不僅僅是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讓學生身心共同發展,形成良好的人格體系。尊重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用一種方式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2.因勢利導,全面評價學生
在日常的實際教學生活中,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把德育作為一種評價體系應用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一個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是有品德的學生,相反的,對一個有品德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提高的他的學習成績。在教師以及學校的評價體系中應該評價學生的優勢,用忽略戰術逐步改掉學生的劣勢。不再挑剔地看待學生,而是贊賞地看待每位學生身上的優點。
3.形式多樣,培養注意力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有一大部分成績不是很好,自然地對待學習的熱情就不會很高。那么,這種現實存在狀況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利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影視、PPT、廣播等,在學生有學習熱情的同時,自然地就主動接受了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以及所傳播的精神內涵。
4.心理教育,全方位保護學生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集體,經歷了“上不去、下不來”的那個尷尬時期最終才選擇讀職業學校。所以在這些學生中會習慣性地給自己貼上不是好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形象標簽。這種自我心理暗示的形成是很難糾正過來的。因此,對這些學生要加強心理教育,把他們從“失敗者”“落水者”的陰影中解救出來,引導他們進行正常的人際交流和社會生活,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
四、結語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教學資源
當前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為了提升教學水平,抓好教學質量,信息化教學已經逐漸進入了職業教育的課堂。為了使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及時地展開、普及并發展,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優勢,不斷增強教學活力,促進學生在智力水平與實踐能力方面均獲得發展。
一、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1.職業學校教師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普遍不高。
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服務于課程教學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動力,中職學校教師在使用計算機能力方面,能熟練使用的主要軟件是Word、Powerpoint和IE等,而且只是對這些軟件的最基礎的操作和應用,更深層次的應用能力不高,特別是對數據庫、網頁制作、圖象處理等軟件使用和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共享的能力更欠一籌。
2.中職學校的多功能教室配備不足,影響教師和學生對課程教學信息化的興趣。
在中職學校,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機房大多是相互獨立的,且配備的數量十分有限。這不僅會使學生失去自我實踐的機會,而且也不利于師生進行交流與溝通。要使課程教學信息化體現出傳統的教室、教師、學生之間的情感融合,就必須建設多功能的教、學、練一體化教室。
3.校本教材和相關的課件等信息資源不足,沒有達到網絡資源共享。
現在大多數中職學校都以自己學校為單位開發課件資源,由于每個學科的教師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而且重復性開發嚴重,因此導致可供教師課堂真正使用的課件不多,而且有的教師并沒有及時將課件上傳共享,所以教學資源利用率較低。
二、中等職業教育引用信息化教學,應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而對勞動力大軍的技術及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中等職業教育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就無法滿足社會和產業界的需要,它更使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勢在必行。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創造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運用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利用中等職業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使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成為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的應用來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職業發展的具有應變能力的各種專門人才,使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及時回報社會需求。
三、中等職業教育通過的信息化教學,不僅可以使抽象的問題變的更為直觀,也能豐富教學形式,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現狀來看,這些學生來職業學校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一點壓力和憂患意識,加上他們學習基礎差,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學生還有比較嚴重的厭學情緒,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繼續延用以往的教學模式,根本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這些學生能在步入社會后不僅在技能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專業知識上有所了解和掌握,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問題或目前因條件所限不能實訓的內容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轉換成更為直觀、且能所見即所得的內容,使枯燥的概念和內容變得直觀化、具體化,增強他們能對所學內容的興趣。
四、中等職業教育通過信息化教學,可以創設更適當的模擬實習環境,提升實訓成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在中職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專業課的學習不僅需要勤動手,而且還要勤動腦。盡管好多學生剛上課的時候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面對這么一個陌生的實訓環境和從來沒有用過的機器既想動手試試,又怕弄壞機器,因而產生無從下手的心理障礙,為了克服學生的這種心理障礙,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適當創設適合的模擬實習環境,比如用計算機模擬軟件解決了實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指導教師數量不足、消耗過大、環境污染、設備昂貴、儀器短缺及操作程序不規范等問題。讓學生心中有一定的操作流程,熟悉操作方法,使他們能在實訓過程中能很快地有所收獲,并產生成就感。計算機模擬的現場環境、手感力度、手工技能形成等方面雖不能完全替代實物訓練,但在自主交互學習、大量重復訓練、內部結構探析等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積極動手能力甚至包括想象力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就會使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
五、中等職業教育通過信息化教學,能夠充分進行信息技術整合、共享和創新優秀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并解決教育資源匱乏的難題
目前,盡管各級政府部門對中等職業教育也加大了硬件設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對中等職業教育也加大了財力方面的支撐,但信息化資源開發和專門人員培訓等軟件建設方面仍現投入不足。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信息類專業在職業學校的普遍開設,使計算機生均數顯的就有些偏低,但在網絡的支持下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將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信息化,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更多信息,這也彌補了中等職業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教師深入研究廣泛應用才能產生互動的“教”與“學”的效應,我們相信,在基礎教育改革洪流中,信息化教學一定會迎來嶄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有些人認為:只有擴大普通教育規模,壓縮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甚至不再舉辦中等職業教育,才能提升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并實現教育公平。這些人本來就對職業教育持鄙視態度,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了解過職業教育,更沒有真正懂得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戰略地位。他們認為過去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因為我國的教育尚不夠發達,普通高中沒法容納這么多初中畢業生,讓這么多學生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是不得已而為之,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我國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而且使職校生接受了不公平的教育。在國家提出“十三五”期間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這一背景下,他們乘勢提出沒有必要再大規模保持中等職業教育了,應當滿足民眾的受教育要求,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機會。
還有些人認為:在技術與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勞動者的基本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工業系統的自動化改造升級,將大大提升對勞動者基本素質的要求。這就要求把職業教育建立在更加深厚的普通教育基礎上,因而有必要對教育系統重新進行設計,我國沒有必要再保持龐大的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而應當讓更多初中畢業生接受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然后把職業教育放在中學后進行。
另外一些人認為:要實現國家提出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現實的途徑是大力發展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因為普通高中教育的辦學成本低,而且民眾更容易接受;經濟落后地區是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政策的主要地區,因為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了,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于經濟落后地區,然而這些地區恰恰因為經濟落后,因而既不具備發展職業教育所需要的財力,也不具備發展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產業基礎。
這些觀點與中職教育招生難的現實混合在一起,正在嚴重威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很可能要遭受難以估量的厄運。
討論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國家提出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并非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中中等職業教育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說明,相信大家不會沒有注意到兩字之差背后的重大意義。在上述幾種觀點中,第一種觀點容易被我們看出其錯誤,甚至會覺得它很荒謬。中等職業學校,其無數教師通過自己的耐心和育人的智慧,給了無數被普通教育淘汰的學生另一種成才的路徑,為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存在卻被說成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因素,這是何等片面的觀點?然而,我們不能因為這種觀點幾近荒謬而忽視它,反而應對它高度警惕,因為它是一些能影響政策的研究者的觀點。
后兩種觀點也有較大的代表性,它們當然也是錯誤的,然而其論證的缺陷卻要隱蔽得多。只要簡單環顧一下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其走過的歷程,就可以輕松地動搖其合理性。
在職業教育方面進步,能夠補充大量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員,從而能使我國的人員結構發生很大的改變,對我國社會的產業結構有了很大的提升,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因此,數學的作用也就顯現出來了。社會對從業人員的數學思維和對問題的解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好數學這門課,能為學生開辟廣闊的未來就業機會。
一、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模式研究背景
1.研究現狀
伴隨著,中等職業學校,以就業為導向的呼聲,越來越多的領導者,開始注重為專業服務的思想,對公共課進行壓縮,數學教育的地位,很是讓人擔心。據調查顯示:中等學校的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較差,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基本的計算都不會,有的連基本的概念都很模糊,沒有邏輯思維能力,更別談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因此,對數學有學習興趣的學生也不多,據統計,在一個45人的班級里,大約有16個人對數學有興趣,占33%;12個左右對數學一竅不通。
2.研究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接受數學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解題方法的素質。
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重要性在于:
2.1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了,理性思維形成了,智力發展了。
2.2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應用意識增強了,能夠解決簡單實際的問題。
2.3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物理、化學、電工基礎、財務會計、技術’等課程。
2.4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了。
因此,對于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其性質定位,應具有“四性”:
(1)實用性:個人能夠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2)公民性:公民能夠參加公民事務。
(3)職業性:學生能夠就業和學業服務。
(4)文化性:人類文化的主要傳遞要素。
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模式
1. 構建大眾數學,關注不同需求
根據“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在職業教育階段,被作為一個最基本的理念。因此,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分對待,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基礎性較多。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體現‘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在現代生活及生產中得廣泛應用,滿足了所有學生的共同愿望。第二方面、滿足了學生不同學習數學的需求,是學生發展,所需要的基礎性課程。
2.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
提倡“以人為本”的新課程,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這切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職業教育的學生,其數學,普遍基礎較差;學習的習慣不好;學習的興趣不夠高。我們要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恐懼和抗拒的心理,并且讓學生能感受學習數學的興趣。
2.1創設學生們熟悉的情景,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在一定程度上,教師可以,改變學習條件,尤其,外部條件。這些外部條件的構成,是由教師安排和控制的。學生們熟悉情景的創設,需要我們經常和學生交談,來了解學生的思想、生活的情況,同時,還要注意,從身邊的現象中,提煉數學問題;從報刊和其它媒體中,獲取生產生活的信息,從中提煉出,數學問題,或者從其它學科中,尋找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或者借鑒和改編,國外資料中,有關的數學實際問題等。
2.2體現數學的文化性,加強數學史的教學
目前,各方面認識到了,在教學中,數學這門學科體系的建立,要有有趣的史實、故事滲透。這樣,在教學中,有助于學生,領會數學的美、數學思想的精神,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就被激發了。
3.體現以生為本,改善學習方式
中等職業教育數學,其教學方式要改變,而實踐模式應從:傳統‘教師教’轉變到‘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本,保證了學生自主性、探索性、體驗性。這樣,學習落到了實處,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意味著,學生由被動聽講變成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體驗到了,深入理解數學;嚴格推理的重要性;所有學生建立起了自信心。因此,對于數學課程,學習數學的方式,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這些方式,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突出服務宗旨,發展應用意識
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其內容的選擇,應從‘關注學生’今天發展,轉向‘關注學生’明天發展考慮。近年來,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其數學基礎不扎實,厭倦學習數學的傾向,較為嚴重。對于這一點,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其內容選擇上, 應貼近學生,考慮其入學的基礎、專業背景、實際學習能力等,重在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欲望。我們要給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因此,我們要搞好,以下四個銜接:
4.1注重銜接初中數學課程,加強基礎、注重能力、突出應用,增強彈性、適度更新,兼顧體系。
4.2注重銜接專業課程,深入淺出、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近
4.3注重銜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能力實際,突出算、畫、讀等,實踐性教學形態。
4.4注重銜接中等職業學校校本課程,給學校和教師,留有一定的選擇空間,他們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和條件,制定課程發展計劃,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學生選擇的課程,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未來人生規劃的思考。
5.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每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于計算機的操作,都需要懂得。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要求普通公民,具有數量意識,要更高標準的;市場經濟,需要人們,掌握有用的數學,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的完善,無論是城市,農村,生產者,經營者,都要會使用一系列經濟詞匯,如:成本、利潤、貨款、收益、市場預測、風險評估等,而‘買與賣,存款與保險,股票與債卷…’這些,幾乎都熟悉。(下 轉26頁)
(上接58頁)目前,國家重視職業教育,我們數學教師得到了挑戰,也是很好的機遇,我們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嘗試,課堂教學的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郝愛霞;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研究與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學籍管理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168-02
筆者從事中等職業學校學籍管理工作近兩年,發現中職學生學籍很難監管,無法像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籍管理那么嚴格。中職學生學籍管理難在哪里,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還是管理部門的不重視?深入探究,發現中等職業學校學籍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生源結構多元化、辦學規模較大、生源數量下降等問題。
一 中職學籍管理的內涵
1.“管理”的概念
在分析中職學籍管理之前,首先要研究管理的概念。“管理過程之父”法約爾認為,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認為,管理是一種以績效責任為基礎的專業職能。美國科學管理之父泰羅認為,管理就是確切地知道要別人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系統論則將管理定義為,根據一個系統所固有的客觀規律,施加影響于這個系統,從而使這個系統呈現一種新狀態的過程。南京大學周三多教授認為,管理是在社會組織中,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管理由管理職能、管理方法、管理對象和管理人員四大要素構成。
2.中職學籍管理
根據教育部2010年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可以看出,中職學籍管理的職能是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提高教育質量,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其管理對象是所有中等職業學歷教育的學生及其學籍信息,管理人員是國家、省(區、市)、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及各學校學籍管理人員。
二 中職學籍管理的規定
1.教育部的相關規定
國務院早于1991年就做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為此,國家教委1994年印發了《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規范了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教育部于2001年印發了《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的原則意見》,并于2010年重新制訂并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
2.湖北省及兄弟省份的相關規定
為加強中職學校學生學籍管理,湖北省教育廳先后印發了《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的通知》、《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職學校學籍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廳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籍管理和資助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12年秋季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新生學籍注冊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兄弟省份中,河北省制訂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陜西省制訂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江蘇省和黑龍江省制訂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籍管理規定》,湖南省制訂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等。
三 中職學籍管理的困難及其根源
1.中職學校生源結構多元化,管理對象難以監管
早期,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的招生對象主要為初中畢業生以及具有同等學歷的人員。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緊缺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們觀念的變化,部分未升學高中畢業生也開始逐漸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力求通過所學的一技之長為就業增加砝碼。同時,國家鼓勵中職學校招收復轉軍人和進城農民工進行中等職業教育與培訓。
不可否認的是,接受中職學歷教育的學生大多數為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困生。這部分學生在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就易被同學和老師忽略,對學習的興趣較低,也是周圍人眼中不聽話、特立獨行的另類。特別是應屆初中畢業的學生,年齡較小,多為十四、五歲到十六歲的未成年人,思想還不成熟,自控能力較差,無法預料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也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給中職學校學生學籍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中職教育辦學規模逐年擴大,管理對象數量增多
在加快發展中職教育,擴大中職教育招生規模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部分學校間采取聯合、連鎖、集團化辦學等多種辦學模式,擴大招生規模;有的利用普通中學舉辦中等職業教育班;相關部門支持和鼓勵獨立設置的高職學校舉辦中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廣播電視中專、中央農廣校等遠程教育機構的招生規模;擴大民辦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提高民辦中職教育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所占的比例。
多形式辦學模式的存在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得中職學籍管理對象增多,范圍加大。大部分聯合辦學和開展遠程教育的學校將學生和學籍管理工作委托給聯合辦學點、分校及校外班,僅在學生注冊和畢業時匯總學籍信息并上報。因此,不在學校本部就讀的學生學籍信息如果發生變動便不能及時地傳輸給主辦學校,主辦學校也無法準確掌握辦學點、分校及校外班的學生情況,不能做到學籍常態化管理,這種學校內部的信息不對稱大大降低了學籍管理效率。
3.中職教育生源數量逐年下降,學校放松對學籍的管理
近幾年,在國家人口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義務階段教育適齡兒童逐年減少,高中階段教育的生源總數也相應減少。與此同時,普通高校卻仍在逐年擴招,學生和家長看到通過普通高中和高考進入大學的幾率增加,再加上普遍存在的中職學校低人一等的心理,在高中階段教育的選擇上更傾向于普通高中。一方面生源總數減少,另一方面選擇普通高中的學生增多,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數就大大降低了。
學生數量減少,學校的生存受到威脅,教職工人員無心教學和管理工作,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招生和留住學生上。因此,雖然相關文件對學校招生錄取、新生入學注冊,以及學籍變動與信息變更等方面作出了規定,但學校依然隨時歡迎學生到校就讀,學生注冊后中途因各種原因流失也不據實及時上報,以期學生再次返校。學校學籍管理工作的放松,使得在學生學籍信息掌控中處于劣勢方的教育行政部門更加難以監管,加大了工作的難度。
四 解決中職學籍管理困境的對策
以上幾種情況,反映了學校負責人及學籍管理人員對待學籍管理態度不認真,相關行政部門在學籍管理工作方面統籌管理不嚴格。為保證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維護學生的切身權益,為解決中職學籍管理的困境,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明確校長是學籍管理第一責任人的職責
校長切實落實學籍管理職責。學校學籍管理人員在學生報到、注冊時應認真核對學生的學歷證件、身份證和戶口本,確保學生學籍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于證件信息有出入的學生應嚴格審查,謹慎對待。學校在注冊時需嚴格把關,并對逐級呈遞給教育行政部門的注冊表信息負有直接責任。
2.增加漏注冊和畢業生信息漏報處理辦法
新生注冊和畢業生畢業證驗印期限過去后,確因學校工作失誤等實際情況,未能及時辦理,符合相關條件并經省教育廳復核,可予以補注冊或補發畢業證書。相關條件如下:(1)學校提供學生實際在校學習的相關證明,包括學生繳費憑據、考試試卷、學籍卡等;(2)漏報國控專業新生注冊的,需提供相關省級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當年招生的批文;(3)學校(和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加蓋公章的整改報告;(4)市州教育局審核同意并加蓋公章的書面報告。
3.加強在校學生信息管理
充分利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電子學籍注冊,并將此電子學籍作為學生畢業審核的重要依據。學生注冊后,原則上不得進行基本信息更改,對于確需更改的學生,學校需提供學生的合法證明材料(如身份證、戶口本等)原件、復印件及相關說明,定期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備案后方能更改。
4.在學籍管理文件中增加責任追究相關條款
沒有責任追究,管理辦法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貫徹落實,只制訂不能執行和執行過程無監督都是中職學籍管理中的疏漏。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適當的責任追究辦法。
參考文獻
[1]李霞.試論在學籍管理改革中推進電子注冊工作[J].學理論·上,2012(10):217~218
[2]陳湘陵.淺析如何提高職業學校學籍管理效果[J].中國電子商務,2012(8):156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改革 互聯網+ 策略
【分類號】G719.2
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一計劃具有一定的緊迫性,時不我待。教育部根據計劃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也都緊跟時展的腳步,主動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發展,對教育進行著大規模的改革和創新,與時代接軌。在新形勢下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建了教育的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使教學信息化,推動教育改革,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要求,使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
一、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機構,通過幾年的學習,學生需要掌握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也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工匠”型人才。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只有通過深刻的思考,進行改革才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不能落后于時代。為了培養出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中等職業學校也要進行改革,使學生可以在互聯網時代下主動探究,掌握技能。為了提高社會勞動力的技能,使他們具有很強的能力,可以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過改革的方式才能夠使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滿足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要求,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與時代接軌。
二、 互聯網和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便利人們進行學習、生活、工作的有效工具,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空間和環境。在這里人們可以暢游新地帶,感受新體驗,了解新動態,形成性思維。通過網絡的連接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知曉天下事,可以說地球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它方便了人們之間的聯系、溝通和交流,促進人們通過共建和合作的方式實現共贏,深化了人們進行互聯的意識和主動性。它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在教育中也應該發揮其作用。
“+”的本意是加法,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表示著對互聯網的拓展使用和廣泛推廣。應用到中等職業教育中表示的就是互聯網與教學的深入融合,在教學中推廣互聯網,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通過在教學中融入互聯網,教師和學生的思想都更新了,需要用新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式來呈現學習內容,為學習過程服務,實現教育的改革和學習的高效,使中等職業教育可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在改革中不斷地生存下去,促進學生掌握更多專業的技能,從而提高綜合能力,具有“工匠精神”。
三、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有效策略
1. 互聯網+課程
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學校課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等職業教學的課程不僅僅局限在學校規定的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開發和探索,從互聯網上選擇適合學生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不是靠教講會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會學習,主動地探究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互聯網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外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和學習內容,使課堂可以與時俱進。互聯網上豐富的內容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技能的需要來進行探究,尋找適合自己專業的課程內容。課程的內容不斷地豐富,無形中使學生增加了學習興趣,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樂趣,主動地進行探究和思考,提高學習能力。教師借助互聯網的幫助呈現出多樣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對于自己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了解,增加了學生學習的欲望。
2. 互聯網+教學
互聯網的發展使課堂呈現出了更多的、更豐富的教學模式,以往我們在課堂上更多的是采用項目教學法和行為導向教學法進行教學,這些教學方法或多或少的受到時間、空間上的限制。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走進課堂,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形成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課程教學也隨之出現了很多創新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隨時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知識來進行不同的教學,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探究自己的專業知識,研究專業技能,會促進學生成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時代人才,從而收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只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夠使中職學生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提高自己。
3. 互聯網+學習
互聯網的出現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在中等職業教育中探究中可以主動探究解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學生的學習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幫助主動進行,教師不再是知識方面的權威。在自主學習中學生會發現問題,實現質疑,通過自主探究或者是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要求進行自主探究,習得自己的專業知識,掌握技能。只有學生的思想親歷了學習過程,他們才能夠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全面深化理解,促進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操作、實踐技能的提高。互聯網的出現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沒有針對性。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專業要求來進行探究,同時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潛能進行分析,在網絡的幫助下提高自己對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探究,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互聯網的出現讓學生可以看到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主動地探究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潛能的發揮。
總之,互聯網+時代下的中等職業教育是不斷創新和變化的,學生和教師都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融入到社會中,成為主動探究和學習的一員,借著新時代的機遇來迎接新世代的挑戰,呈現出新時代的“網絡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吳立偉;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探討 [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2. 臧紅梅 新時期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模式初探 [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年03期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