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30 10:2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專業的就業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民營企業的崛起,企業對各種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對各種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文秘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萬的企業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這說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員的素質與能力還不能適應社會需求。所以當前文秘專業的教育需加以改革,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技能的培養,突出適用性,增強文秘專業人才的就業適應性。
從文秘人才市場反饋的信息探析當前文秘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從文秘人才市場看文秘人才培養方向
當前文秘專業培養方向與當前社會環境不相符的問題。當前文秘教育的培養方向還是機關事業單位從事文員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論的或學術型的,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深入,文秘專業畢業生大部分選擇進入企業就業,所以當前文秘專業的培養方向應順應經濟的社會的變化,把秘書崗位由行政秘書向企業秘書轉化,辦學方向面向民營企業,突出企業特色,真正落實解決當前文秘人才培養方向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
從文秘人才市場看文秘專業的課程設置
過去大部分文秘專業的課程設置過分強調學科的系統性、針對性,結果專業口徑越來越窄,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適應能力,也給畢業生就業和轉崗帶來一定的困難。當前文秘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營企業,這類企業規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細,據調查這類企業很經常要求文秘人員既能當文員,還能兼管財務、統計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貿、商務方面的工作,總得說要求文秘人員是個雜家多面手,能一專多能。所以當前文秘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應用性為主旨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以實用、夠用為主,增設選修課程,開設財務會計、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經濟法等企業特色的課程;突出現代文秘特色,設置外語交際口語、商務英語、英文錄入、秘書英語寫作、汽車駕駛技術等適應當前社會經濟形勢要求的課程。
從文秘人才市場看文秘專業教學方式
職業教育是專業教育,更是素質教育,從總體上看傳統文秘專業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技能培養的傾向。隨著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對文秘的職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文秘專業的教學應把實踐技能訓練放在突出地位,以培養過硬的實務能力為主線,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充分發揮校本資源,利用學校的辦公設備,如傳真機、復印機、攝像機、投影機等設置進行操作訓練。再者重視第二課堂,比如定期組織學生到掛鉤單位進行實習、鍛煉,讓學生參與本校或有關單位接待、會場布置、宣傳、慶典等工作,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文秘工作經驗,強化業務知識,提前完成由學生向文秘人員的角色轉換。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和直觀的多媒體教育技術,也較能提高學生創造性學習和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督促學生學會利用現代網絡手段查閱、分析各種信息也是增強學生學習參與性與實踐性的一種有效手段。
寬中有窄,冷熱兼備
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被界定為文科類專業,偏重于理論。但是,大多數院校高招錄取時文理兼收,尤其隨著近年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對理科生的招錄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學生在經濟學專業碩博深造中的優勢也日益凸顯。
目前,經濟學專業大多以寬口徑為主,兼顧窄口徑方向的發展。寬口徑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操作技能,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來選擇課程以及就業的方向。在寬口徑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高校自身的科研側重點,一方面開設理論經濟學課程如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等,相對抽象,往往偏冷門;同時也適當開設應用經濟學課程像國際貿易、金融、財政、投資等,與實踐結合更為緊密。
不同高校其經濟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把握寬和窄的度的差異。報考寬口徑經濟學專業,入學后先打基礎,培養通才。寬口徑經濟學專業更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繼續讀碩攻博,如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尤其是理論經濟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并不很強調處理社會關系之類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慮選擇這些學校。至于窄口徑經濟學專業,培養目的明確,專才更有優勢。有些高校直接將某些經濟學方向直接從經濟學專業中細分出來,將經濟學專業和金融、財稅等專業都分設于眾多學院,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設置有經濟學院、財政稅務學院、金融學院等。如果報考窄口徑的經濟學專業,學生在學校學到什么知識,將來進入什么行業的目的性會相對明確,畢業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就業率高,質量喜多憂少
經濟學是個非常實用的專業,每年的高考分數線相對其他文科類專業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且這個專業也是通往高薪職位的一道“龍門”。
經濟學的就業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側重,并沒有嚴格的限定。經濟學就業面還是很廣的,如金融業(銀行、證券為核心)、咨詢行業、媒體、公司企業、政府、高校。根據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國高校本專科專業就業報告,全國高校本專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經濟學所有專業就業率均超過90%。
天時、地利、人和
1.學校性質:選擇綜合性高校還是專業性大學
綜合性大學專業種類較多,資源結構比較完善,有利于同學們多元化發展。不足之處在于如考不上財經類專業,但服從專業調劑的話,可能會被分到不想學的非經濟學類專業。而對于專業性財經大學,由于專業底蘊厚實,如果遭遇調劑也仍然屬于自己喜歡的經濟學類專業,不足之處在于學校氛圍相對綜合性院校較為單一。
綜合性大學以中國人民大學為龍頭,其他比較有名的院校諸如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大學,大都視經濟學類專業為他們的重點專業。同時,各省市也均有綜合類院校,雖然這些學校的經濟學專業在招收錄取時并沒有細化,但專業方向側重點仍然存在細微差異,如:遼寧大學以政治經濟學方向為優勢,山東大學的制度經濟學方向發展較好,暨南大學的金融學方向更為突出,蘭州大學的區域經濟學方向更有特點。
專業性財經院校中,中央財經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是所有財經類院校中的領跑者,占據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地理優勢,實力不容小覷。同樣,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南財經大學雖“地利”不足,地處中西部,但在“天時”上仍占一定優勢,享受國家政策方面的傾斜也較多。至于省屬的財經院校,如南京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以及江西財經大學等,由合并各種財經干部培養機構發展而來,歷史淵源相對無從夸耀,但地域性較強。這些省屬財經院校學科實力難于和前面這些高校抗衡,影響力只在本省和鄰近省份。
2.地緣因素:選擇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的高校
地理位置對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出路較為重要。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可以吸納更多的經濟類人才,而二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對基礎人才和技術類人才的需求更多。
長三角經濟區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經濟區域,如廣州、廈門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擁有更加優越的地緣優勢,更容易把握到經濟發展的脈搏和最前沿的發展。而對于中西部的高校,雖然其教學理念緊隨東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對滯后。中西部高校的培養主要是服務于其所在地區的經濟,其畢業生對工資、福利、晉升等訴求相對較低,當地的銀行、企業以及政府單位對本地生源也較為青睞。因而,中西部高校可以成為同學們今后有意向就近家鄉就業的不錯選擇。
3.個人興趣:專業,學校,還是興趣
雖然國內經濟學專業劃為文科大類,數理知識要求相對較低,但是國外對經濟學專業的基礎工具――數學卻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內一些領先高校,尤其是東部地區高校的經濟專業對經濟數學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如在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經濟學專業本科生往往雙修數學和經濟學。因而,邏輯思維強的理科生報考重點高校尤其還是名校的經濟學往往具有相對的優勢。而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這些地區的綜合類院校和理工類院校,其經濟學專業雖然也都開設了經濟數學相關課程,但課程完成的要求卻較低,因而適合一些數學功底比較差的文科類學生。
報考一個專業,不僅僅在于該專業的誘惑性,同時還應考慮到自身的興趣所在,然后根據各高校的經濟學專業特色來進行選擇:
希望畢業之后從事股票買賣工作的,可以考慮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中偏向金融方向的經濟學專業。
專業特點:寬中有窄,冷熱兼備
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被界定為文科類專業,偏重于理論。但是,大多數院校高招錄取時文理兼收,尤其隨著近年來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對理科生的招錄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學生在經濟學專業碩博深造中的優勢也日益凸顯。
目前,經濟學專業大多以寬口徑為主,兼顧窄口徑方向的發展。寬口徑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操作技能,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來選擇課程以及就業的方向。在寬口徑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高校自身的科研側重點,一方面開設理論經濟學課程如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等,相對抽象,往往偏冷門;同時也適當開設應用經濟學課程,像國際貿易、金融、財政、投資等,與實踐結合更為緊密。
不同高校其經濟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把握寬和窄的度的差異。報考寬口徑經濟學專業,入學后先打基礎,培養通才。寬口徑經濟學專業更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繼續讀碩攻博,如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尤其是理論經濟學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并不很強調處理社會關系之類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慮選擇這些學校。至于窄口徑經濟學專業,培養目的明確,專才更有優勢。有些高校直接將某些經濟學方向直接從經濟學專業中細分出來,將經濟學專業和金融、財稅等專業都分設于眾多學院,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就設置有經濟學院、財政稅務學院、金融學院等。如果報考窄口徑的經濟學專業,學生在學校學到什么知識、將來進入什么行業的目的性會相對明確,畢業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就業前景:就業率高,質量喜多憂少
經濟學是個非常實用的專業,每年的高考分數線相對其他文科類專業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且這個專業也是通往高薪職位的一道“龍門”。
經濟學的就業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側重,并沒有嚴格的限定。經濟學就業面還是很廣的,如金融業(銀行、證券為核心)、咨詢行業、媒體、公司企業、政府、高校。根據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國高校本專科專業就業報告,全國高校本專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經濟學所有專業就業率均超過90%。
高校選擇:天時、地利、人和
1.學校性質:選擇綜合性高校還是專業性大學
綜合性大學專業種類較多,資源結構比較完善,有利于同學們多元化發展。不足之處在于如考不上財經類專業,專業服從可能分到不想學的非經濟學類專業。而對于專業性財經大學,由于專業底蘊厚實,如果遭遇調劑也仍然屬于自己喜歡的經濟學類專業,不足之處在于學校氛圍相對綜性型院校較為單一。
綜合性大學以中國人民大學為龍頭,其他比較有名的院校諸如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重點大學,大都視經濟學專業為他們的重點專業。同時,各省市也均有綜合類院校,雖然這些學校的經濟學專業在招生錄取時并沒有細化,但專業方向側重點仍然存在細微差異,如:遼寧大學以政治經濟學方向為優勢,山東大學的制度經濟學方向發展較好,暨南大學的金融學方向更為突出,以及蘭州大學的區域經濟學方向更有特點。
專業性財經院校中,中央財經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是所有財經類院校中的領跑者,占據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地理優勢,實力不容小覷。同樣,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南財經大學雖“地利”不足,地處中西部,但在“天時”上仍占一定優勢,享受國家政策方面的傾斜也較多。至于省屬的財經院校,如南京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以及江西財經大學等,由合并各種財經干部培訓機構發展而來,歷史淵源相對無從夸耀,但地域性較強。這些省屬財經院校學科實力難于和前面這些高校抗衡,影響力只在本省和鄰近省份。
2.地緣因素:選擇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的高校
地理位置對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出路較為重要。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可以吸納更多的經濟類人才,而二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對基礎人才和技術類人才的需求更多。
長三角經濟區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經濟區域,如廣州、廈門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擁有更加優越的地緣優勢,更容易把握到經濟發展的脈搏和最前沿的發展。而對于中西部的高校,雖然其教學理念緊隨東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對滯后。中西部高校的培養主要是服務于其所在地區的經濟,其畢業生對工資、福利、晉升等訴求相對較低,當地的銀行、企業以及政府單位對本地生源也較為青睞。因此,中西部高校可以成為同學們今后有意向就近家鄉就業的不錯選擇。
3.個人興趣:專業,學校,還是興趣
雖然國內經濟學專業劃為文科大類,數理知識要求相對較低,但是在國外對經濟學專業的基礎工具――數學卻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內一些領先高校,尤其是東部地區高校的經濟專業對經濟數學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如在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經濟學專業本科生往往雙修數學和經濟學。因而,邏輯思維強的理科生報考重點高校尤其還是名校的經濟學往往具有相對的優勢。而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這些地區的綜合類院校和理工類院校,其經濟學專業雖然也都開設了經濟數學相關課程,但課程完成的要求卻較低,因而適合一些數學功底比較差的文科類學生。
報考一個專業,不僅僅在于該專業的誘惑性,同時應考慮到自身的興趣所在,然后根據各高校的經濟學專業特色來進行選擇:
希望畢業之后從事股票買賣工作,可以考慮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中偏向金融方向的經濟學專業。
關鍵詞:專業方向;認知;基礎平臺;實踐;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5)03-0042-03
收稿日期:2015-01-23
作者簡介:馮小勞(1968-),女,廣東湛江機電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廣東 湛江/524094)
機電技術應用領域廣泛,幾乎涉及到各行各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有涉及面廣、就業崗位群多、技術更新快等特點。在這種大背景下,需要對中職機電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進行科學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與功效,因此我校的機電專業建設項目組探索在專業培養中實施“機電產品維修”方向和“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方向培養。
一、對機電專業分方向教學的認知
分方向培養教學是一種針對本專業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方向不同情況,施行有針對性訓練的培養手段。我校機電專業建設項目組成員對粵西本地和珠三角進行的機電人才需求調研和本校畢業生的就業信息反饋中可知,中職機電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從事機電產品加工、維修電工和機電設備安裝調試與維修等職業崗位工作,而且不同的崗位群對應的職業能力要求不同。目前我校實施的是2+1培養模式,期望學生在校二年時間內掌握機電的全部技能和崗位能力不太現實,而且課程設置過多,針對性不強,反而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但如果能結合本地經濟發展需求設置專業方向,明確教學培養目標,具體知識技能要求,可使學生在具備機電專業通用能力的同時也具備某些專項能力,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對學生的零距離就業意義重大。
二、機電專業分方向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明確機電專業的培養方向
按照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宗旨,結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機電待業的崗位需求,本專業定位于培養機電技術相關崗位的“技術藍領”,即培養學生具有機械加工、維修電工和機電設備安裝調試與維修等職業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由于中職學生入學時年齡偏小,尚未能確定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和發展目標,我們提出“基礎平臺+方向化發展”的培養模式,讓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專業基礎平臺學習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基礎能力,考核選擇“機電產品維修”方向發展或是“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方向發展。以便學生逐步明確學習的目的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提高就業的對口率,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
(二)確定職業方向能力培養要求
在企業和畢業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的共同討論,確定“機電產品維修”方向的主要崗位群是機電產品生產操作工、機電設備維保與維修技術工人;“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方向的主要崗位群是機電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的安裝、調試和檢測技術工人。接著召開由在企業工作的一線技術管理人員組成的企業實踐專家研討會,通過對兩個方向的主要就業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內容進行分析,將工作任務進行歸類整理,提煉各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從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崗位中提煉“機電產品維修”與“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的典型工作任務,從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明確了機電專門化方向的崗位能力需求,并把它們融合進各課程的教學任務中(見表1、表2)。
(三)構建以崗位能力為主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機電專業涉及領域較為廣泛,如果設置的課程過多,將會影響到學習的針對性。應當以機電專業的就業崗位、工作任務標準以及從業能力為依據,堅持必需和夠用原則,確定 “基礎平臺+方向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基礎平臺”包括了本專業的通用能力和專業核心能力,保證專業的共性要求;“方向化發展” 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專項工作能力為重點。為了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我校機電專業教師深入到行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聘請企業人員參與專業教學計劃編制、審定工作,確定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形成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見表3),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群對接、專業課程內容
與職業活動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對接,凸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術性和應用性。
(四)做好學生的宣傳解釋工作,合理安排專門化方向課程的教學
學生剛入學時,尚未能確定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和發展目標,我們在新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和一年半專業課程學習中,不斷地介紹宣傳各專業方向崗位所需的技能和職業要求,幫助其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讓學生定下個人的發展目標和規劃,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經過一年半的專業基礎平臺學習,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的差異和興趣基本已能體現出來;在第三學期結束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基礎能力,通過一定的能力測試,選擇“機電產品維修”方向發展或是“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方向發展。并在第四學期的教學中,平行開班,小班化教學,有針對性地學習訓練,從“統一規格”轉向“個性化教學”,避免大而不當。 采用這種分流細化的教育教學及實踐管理方法,不僅使學生具有一技之長,而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學習基礎間的矛盾,使學生的專業學習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有效地發揮其自身優勢,激發學習潛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
表3 機電專業“基礎平臺”+“方向化發展”課程體系
三、分方向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
目前我校機電專業方向化培養模式已實施了11、12級中試行,受到廣大學生、家長的歡迎和肯定,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于發揮自己成才的主動性、自覺性,整體學風明顯提升;其次強化職業崗位能力,增強了就業的適應性,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此同時,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也推進了專業的教學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由于按照方向重新分班管理,對原班級的管理的一定的困難。
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實行課程改革,著眼于學生從業能力的培養,既保證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也便于學生的興趣能力的發展;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針,加強職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增強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機會和從業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公管專業;人才;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9-131 -02
一、引言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培養不再是學校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社會就接受什么樣的學生,而是應該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去培養學生。高校作為培養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教育基地,應當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的需要,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學校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二、高校公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界定
高校公管專業是順應我國政府與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變革而出現的,旨在培養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在學校、社區、體育、衛生、文化與傳媒、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它是以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問題為基礎,注重強調運用經濟學原理與定量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從公管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要求來看,它體現為較強的創造性與技術性,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大多都必須通過實踐教學方式轉變成具體的技能才能得以熟練的掌握及運用,因此,公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優化對畢業生的就業前景至關重要。
三、目前公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
以2014屆本科畢業生為例,從表1③ 可知,當前公管專業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很低,與相關度較低的前幾名專業差距很小,但和全國本科平均水平相比小了24%。這體現了大多數公管畢業生未能正確認識公管專業的職業方向。而這和我國現行的公管人才培養體系息息相關。具體問題如下:
(一)課程設計缺乏專業特色
當前公管專業的教學包含了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基礎理論課程,涉及的基礎理論課程較多,而缺少能表現專業特色的技能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考核方面,由于公共管理實操能力的考核未能比較客觀的呈現,仍舊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弱化了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等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
(二)學生培養目標與就業定位脫軌
大多數學生缺少清晰的學習目標與就業預期。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就業方向與目標上尚未形成一個能夠凸顯多種能力及興趣,且方向、目標清晰的立體就業模式。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不同學科課程的開設,涉及的學科范圍過于寬泛,使得學生難以把握各個學科的精髓,從而產生對就業前景模糊而難以把握的狀態。基于西方獨有的政治制度與行政體制而建構的公共行政學難以適應我國國情,而當前我國公管學界也未能正面解答此類問題。這就致使學生未能制定好明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時勢必感覺措手不及。
(三)社會需求研究相對欠缺
當前,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大多數是從實用性的角度去考慮。而高校現行的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缺少將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與就業方向和所處區域社會、經濟、企事業發展的實際概況與人才需求相結合。同時,培養方案還缺少對所在院校的學科特點及特色的凸顯。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側重于領導、管理、政府官員等“官僚型”意識培養,而缺乏服務大眾的平民化、基層化等的“事務型”就業意識,而后者對公管人才需求潛力巨大。這就體現出高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未能順應國家產業結構變革與經濟增長模式的革新。
(四)公管專業工作進入壁壘低、退出高
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和智力的投資,才能進入經濟、法律、工商管理等領域,而其他人文社科專業的人才卻能輕易進入公共管理領域學習與工作。例如在公務員考試中,由表2① 可知,公務員考試招考職位數量及招考人數更傾向于經濟學、會計、財政、法學類、稅務等,政府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有限,且明確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的招考更少。從管理學中邁克爾?波特的“壁壘”分析框架入手分析可知,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目前正處于進入壁壘低,而退出壁壘高的尷尬境地,難以讓人看到公管專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公管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措施
在公管專業培養上,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課程設置自,挖掘專業本質,以社會需求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科學設置培養方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切入,探索一條創新的教學新路子,緊隨市場辦學科、憑借優勢開專業、根據崗位定課程、提高技能求發展。
(一)優化課程設置,注重理論實踐結合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了我國高校實踐性教學欠缺的問題,因此,加大實踐教學建設力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實踐性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與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平臺。大學課程要完善實踐教學比例,重視個體經驗價值。羅伯特?M?戴爾蒙德關于優質課程體系的觀點如下:第一,綜合經歷。只有讓學生綜合使用從不同地方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或特殊的情況,學生的學習才可以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第二,及時實踐所學技能。未經實踐的技能往往會退化,特別是計算機與寫作之類的技能。第三,教育與體驗相結合。對于公管專業而言,做到理論課和技能課的有機結合,構建優質課程體系的關鍵就在于實施好“三實”教學――實踐、實習、實訓,三者應形成科學協調的體系。實施“三實”教學,一要通過競賽增加實踐,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國家、地方、學校等的實踐類競賽,將知識學以致用;二要招聘相關教學人員增加實訓,可以聘用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任職過的高級人才為兼職教師、舉辦講座,采用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等形式,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三要完善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機制增加實習機會,構建學生實習基地、平臺,通過實戰來收獲經驗。
(二)人才差異化培養
高校應當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學科優勢等情況來明確各自的培養方案。高校在公管專業培養目標方面通常界定為“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以及“熟悉政府運行機制,了解公共管理和政治學知識”等比較寬泛的概念。在就業去向方面,多為黨政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在目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培養目標與就業去向趨同導致求職競爭愈演愈烈,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博而不專的尷尬境地。因此應該限定公管專業的招生規模,各個高校可根據社會的需求與自身的優勢,設置一些公共事務管理的新專業,如城市管理、危機管理、政府采購等,以便在人才培養上差異化發展,形成就業上錯位競爭。
(三)制定具有特色的培養方案
依托學校特色與優勢,在專業教學中發展自身特色應和本校的傳統優勢學科有機結合,在課程設置方面體現出地方特色。要盡量依據本校學科資源、師資優勢與特點及地方發展的具體狀況開設凸顯本校特色的課程,使專業課程順應特色化的社會需求,同時這更是拓展學生知識、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例如經濟類院校定位在財政管理方向,農業類院校可將專業定向為土地管理方向,并且緊緊圍繞所確定的方向設置課程。專業方向特色轉化后,專業課程設置也變得更有針對性、實用性,有利于學生掌握就業所應備的操作技能。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公共管理(人口與社會管理方向),設置了社區管理、社會政策評估、老齡工作管理等課程;廈門大學公管專業(衛生管理方向)設置了衛生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衛生法與衛生監督、衛生經濟、衛生政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針對性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的設置對于就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四)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公管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從學生未來就業方向著手,并準確界定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促進其專業可持續發展。而這就和學生們的從業發展意愿密切相關,需要對不同年級的在校生與不同年份的畢業生進行調研,主要了解公共管理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在不同階段,對從事工作類型想法的變化及能力要求,以此來權衡其與高校現行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是否相符。如若有出入,可依據社會需求方招收畢業生的需求引導學生的就業意愿,或從社會需求方接受畢業生的需求條件與學生的就業意愿兩方面優化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預期,最終達到三者的動態和諧一致。
五、結語
從我國現狀出發,以學生就業前景視角入手,創新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是提高學生受教育水平,對其未來的就業與發展能力的培養,還是著力于培養和提供適應社會、經濟、企事業發展需求的人才的有效途徑。這對國家目前關于公管專業人才就業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坦英. 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企業導報, 2013, (21): 157-158.
[2] 李建生, 林頓, 戴年紅.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 30(12): 116-118.
[3] 邱成嶺, 安俊美. 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及改革路徑分析――新情境下學生就業前景分析視角[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11, 9(6): 108-110.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就業;人才培養;改革[中圖分類號]H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4)9-0122-02
當今大多數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了細化,包括秘書學方向、漢語言文學方向、編輯出版方向、語文教育方向等,另外還包括一些新興的方向,比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將其細化的“創意寫作”方向。高校在課程教學和專業設置等方面比較靈活,能夠及時地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學生的專長,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被喻為所有專業中的“萬金油”,但這也同樣表明畢業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全面的基礎知識,這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1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1.1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蘊含深厚歷史積淀的傳統專業,也是一個老牌的強勢就業專業,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不減反增。然而,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社會對理工技術型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大,這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壓力。
1.2知識結構更新速度不適應市場需求
一是在課程設置方面,語言文學類科目是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課程設置相對單一,而現在市場需要的是具有綜合漢語言文學基礎及其他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在實踐方面,一些學校不重視學生的實踐環節,培養出來的學生所具有的知識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差,社會適應性不強。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改進課程設置,重視學科建設,增強該專業的市場適應性;突出學生技能訓練,強化實踐環節,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
1.3缺乏合理科學的職業規劃,畢業生就業準備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對大學生就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高效的就業指導,很多高校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未來發展沒有比較準確的定位,更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沒有做好具體的就業準備,自己深陷迷茫之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畢業生的滿意就業。
2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趨勢預測
通過調查分析,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未來的就業趨勢作如下預測。
2.1城市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畢業生到縣級以下地區就業成為趨勢
未來的幾年,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畢業生的就業難和用人單位的招人難“兩難”并存,就業格局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中,受發展機會、工資收入、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一些畢業生寧愿選擇在大城市以待業來等待就業機會,也不愿意到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和邊遠地區就業。隨著國家建設新農村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縣級以下的基層和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將越來越成為接收大學畢業生的重要地區。
2.2機關事業單位吸納作用日漸弱化,企業和“新農村”成為就業的主渠道
傳統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進入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的比較多,但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規的實施,機關事業單位總體規模不可能出現大的變化,未來幾年畢業生考取機關事業單位如“萬人同擠獨木橋”的現象將愈演愈烈,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相反,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民營經濟的進一步活躍,這一塊空間為畢業生提供了比較旺盛的就業需求,面向企業、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民族地區將成為畢業生的理性選擇。
2.3寫作能力強、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供不應求
現代社會對知識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不僅要求具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必須具備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大容量的知識儲備,要求從業者知識水平高、知識內容新、實用性強。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寫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仍供不應求。
總體來看,與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比較廣,社會市場對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的需求量比較大。雖然目前看來就業情況良好,但此類專業可替代性比較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不僅面臨著擴招所帶來的巨大就業競爭壓力,同時還面臨著來自其他專業的橫向競爭。不同于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趨勢,未來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方向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3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根據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能力需求,為了進一步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人才培養模式應以能力型人才培養為主,強化文學審美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職業技術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培育。
3.1提升文學審美能力
文學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一定的文學知識,更需要良好的文學閱讀習慣及文學審美經驗。傳統的培養模式大都強調文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注重文學史知識及文學理論的傳授,文學審美實踐成為文學知識的演繹和附庸,忽略了學生文學閱讀興趣的培養。事實上,這種培養模式脫離了市場,脫離了職業活動的過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第二十章認為“如果實驗科學的進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為‘做’的產物,否則就沒有所謂真正的知識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學審美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更重要的是知識的運用。筆者認為如果將文學知識的傳授與當今流行的網絡、影視、游戲、動漫等相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如從《功夫熊貓》出發,挖掘中國的民族元素,從流行音樂的歌詞探討宋詞的流行及主題,從網絡游戲《三國》探討《三國演義》的諸多內容和價值觀等。
3.2強化文字表達能力
傳統的培養模式寫作課較少,即使有也多為基礎寫作,講授寫作的基礎知識;或專業寫作,或以體裁為主進行分類講授,但課時遠遠少于文學類其他課程。應根據社會需求,大大增加寫作課的課時,開設各種可供選擇的職業寫作課程,如策劃書寫作、文案創作、公文寫作、故事創作、詩歌創作、散文創作、腳本寫作、影視評論、文學評論等,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就業需要。課程教學模式不是以講授為主,而是講授、討論與訓練并行;考核方式不是概念的死記硬背,而是以創作出的作品為成績評定標準;鼓勵學生投稿及參加各類競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及創作自信。不斷夯實文字功底。
3.3訓練職業技術能力
傳統觀點認為,職業技術能力可以參加工作后再進行學習。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招聘單位往往要求員工能馬上適應工作,因此必須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因為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化正在被以影像和網絡為主的多媒體文化所分割,影像文化和網絡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我們培養的文學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可以想象,那種在文學、影視和網絡媒體多棲的創新人才一定會備受推崇。在現代技術語境和傳播語境下更為如魚得水。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能耍筆桿子,又能扛攝像機,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肯定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為此,我們的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增加辦公軟件及設備運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等課程的比重,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去考駕照以增強職業競爭力。
3.4培訓良好職業素養
當今的工作往往分工細致,一項工作的完成需要幾個人甚至是多個部門的合作,這就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多書生氣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溝通及協調能力較差,缺乏團隊意識。此外,現在學生多為九零后學生,獨生子女多,眼高手低者多,責任心較差,依賴性強,缺乏吃苦耐勞和抗壓能力等職業精神。因此,學校應采取措施鼓勵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以見習、實習或兼職等方式盡早走進社會,親身感受職場與學校的差別,進而掌握與人溝通協調的處事態度及負責敬業的職業精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要從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不僅要注重文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適應新時期的社會要求,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蘇兆龍.在就業市場中尋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88-91.
[2]劉聰穎,孫鵬.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邯鄲學院學報,2009(4):122-125.
[3]曲文軍.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10(2):1-4.
[4]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9-12.
[5]錢慧真.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40-142.
[6]張愛明,宗瑞.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問題及分析[J].大眾文藝,2011(8):234-235.
【關鍵詞】專業 就業 國貿 偏差
本文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1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具有紡織特色的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批準號:中紡協zfx201110)。
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增強學生的自主選擇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已經成為許多高校改革的一個共識。推行個性化培養是一個發展大趨勢,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個人充分發展的內在要求。正因如此,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里,如何發揮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對于高校本身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高校培養學生的質量。部分高校在將總學分縮減的同時,增加選修學分,有些個性化課程模塊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修讀。[1]這既為學生自由參加各種學術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更多的空間,也給予了學生跨學科學習和專業選擇的自。在增加學生自主性、推行個性化培養的過程中,必然要求學生對所選擇專業的學科性質、知識結構與能力要求、就業前景等問題有較深入的了解,否則會事與愿違。為了了解學生對所學專業及相關學科的熟悉程度及其就業預期,武漢紡織大學“具有紡織特色的地方院校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對本校相關經管類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近幾年來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進行了分析。本文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調查的數據及其反映出來的問題為基礎進行分析。本項調查預期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以武漢紡織大學國貿專業為例,研究高校行業背景對其非行業特色專業的就業影響。武漢紡織大學的校名就具有鮮明的行業背景特色,紡織服裝及相關工程類專業在社會上已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這個特色可能對非行業特色的專業(如國貿等經管類專業)的就業可能產生某種影響。第二,了解在校學生對所學專業及其特色的認知。一是了解在校學生對本專業的一般認知,二是對本校本專業特色的認知。第三,了解在校學生對本專業及其特色認知與實際就業差異的原因。
調查情況介紹
1.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的總體設計與主要目的。整個調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在校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就業預期的問卷調查。這部分設計了11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國貿專業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差異和就業預期。另一部分是利用學校就業數據庫中的數據,對國貿專業已經畢業學生的就業去向進行分類分析,并與在校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差異和就業預期進行對比。主要目的是分析國貿專業在校學生的專業認知、就業預期與實際情況的差距及其原因。
(2)問卷調查的主要內容。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專業面向、就業地域面向、預期薪資、學校特色與專業特色認知等四個方面。
2.分析的樣本及數據
(1)專業認知與就業預期調查數據。關于在校學生專業認知和就業預期的問卷調查在國貿專業2011、2010、2009三個年級的在校學生中進行。共發放問卷121分,收回117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6.69%。
(2)實際就業去向的相關數據。實際就業去向的數據為2011屆國貿專業有182名畢業生,其中數據完全有151名畢業生,有效數據占82.97%。
調查結果及其分析
1.就業方向預期與實際就業去向的偏差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貿專業到貿易公司從事單證員、業務員等相關工作的意愿和到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行業工作的意愿高達31.28%,到其他行業工作的意愿為37.44%。但是2011屆畢業生直接到貿易公司、金融業、其他行業的比例分別僅為3.31%、2.65%和94.04%。這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雖然到非貿易公司也可能從事單證員、業務員等與貿易相關的工作,但是,意愿就業行業與實際就業行業反差如此之大,很可能表明在校學生對國貿專業的專業面向理解過于狹窄。另一方面,國貿專業的學生對到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工作意愿與實際差距太大,這可能表明國貿專業在校學生對金融知識比較感興趣。這反映出在校學生對國貿專業面向認知不足。
表1 就業方向預期與實際就業去向
2.就業地域預期與實際就業地域的偏差分析
因學校地處武漢,考慮到武漢在華中的經濟地位和發達程度,本文將武漢與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并列。從表2中不難看出,到廣東、武漢工作的意愿分別為12.42%和18.95%,但到這兩個地區實際就業占比分別為33.11%和26.49%。到上海與北京工作的意愿高達45.75%,遠遠超過了實際就業地區占比(僅為1.97%),這一數據反映出就業地域預期與實際就業去向強烈的反差。另一個反差較強烈的是愿意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占比僅為0.65%,但實際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占比為12.58%。
從這些數據來看,在校學生就業的地域意愿仍集中于大中型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即使愿意到中西部地區工作也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區的大中型城市。這與我國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的經濟戰略調整急需大量人才有很大差距。
表2 就業地區預期與實際就業地區
注:中西部不含武漢市。
3.預期薪資與實際行業薪酬之間的差距分析
從表3和表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國貿專業在校學生預期薪資與實際薪資差距不大。因上海和北京的月工資水平分別為5510元和5430元,考慮到45.75%的學生愿意到上海與北京等發達地區,學生預期薪資偏低,這可能與學生為了更好地發展前景,寧愿接受相對較低的工資;或是學生已經意識到社會給予新手的薪酬不會太高。但是考慮絕大部分學生不可能到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工作,作為職場新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薪資仍偏高。
表3 在校學生預期每月薪資
表4 2010年實際工資水平
注:實際工資水平=平均工資÷12,單位:元。
數據來源:武漢數據來源于《武漢統計年鑒2011》,其他數據來源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
4.學校行業背景與就業方向的差距分析
作為行業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非行業特色專業的學生就業可能受到學校行業背景的影響。從表5中不難看出,國貿專業到紡織服裝行業實際就業人數占比為14.57%在校學生,低于在校學生認為應該增強國貿專業的紡織服裝特色的比例(為17.24%)。考慮到武漢紡織大學的行業特色,到紡織服裝等行業工作的國貿專業學生僅為14.57%,很可能表明學校行業背景對國貿專業的就業沒有太大影響,或者是學校的國貿專業與紡織服裝特色聯系不是很緊密,也可能反映出在校學生對學校行業背景對如國貿之類的非行業特色專業的就業影響缺乏認識。
表5 學校行業特色與實際就業行業關聯度
表6反映在校學生確實對學校國貿專業的特色了解很少,因為有高達54.42%的學生對本校國貿專業的特色僅“了解一點”,還有28.57%的學生“不了解”。而表7反映出了在校學生對本校國貿專業不了解的原因,主要是宣傳不夠。進校前無法通過社會及學校宣傳等渠道導致缺乏了解的學生比例為34.13%,還有43.71%的學生認為進校后學校和學院宣傳不夠。
表6 對國貿專業特色的了解程度
表7 對國貿專業不了解的原因
本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特色了解不夠,其原因是多方面。目前地方高校主要是在進行規模上的擴張。以武漢紡織大學為例,近幾年先后合并了湖北對外經貿學校、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其校名也更改過幾次,1999年由武漢紡織工學院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2010年更名為武漢紡織大學。合并與更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對學校專業特色的認知。
結論與建議
1.從專業面向看,亟須加強高校在校學生對專業面向的認知與教育
從“寬專業厚基礎”的角度來看,既要強化專業特色,又要專業面向的多元化。對于國貿專業而言,既要強化國貿專業區分與如金融學等其他專業的專業特色,又要強調作為應用經濟學大類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與傳授,增加國貿專業學生就業的專業面向優勢。同時,學校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本校相關專業的宣傳。對于地方高校而言,主動加強對學校專業特色的宣傳可能比知名高校更為迫切。
2.從就業地域面向看,高校在校學生應逐步調整工作地域重心
過去大多數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地域為“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和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發展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和東北等地區亟需各種專業人才。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高校在校學生應逐步調整自己未來就業的地域。
3.從就業薪資預期看,高校畢業生應降低薪酬預期
作為初入職場的新手,高校畢業生更應看中工作給予自身未來的發展空間,更應該考慮到就業地域當地薪資情況。
4.從學校發展來看,學校應著眼于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強化特色、注重創新,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按照內涵式發展要求,完善實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發展規劃”[2]。作為行業特色較強的地方高校,只有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著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才可能真正創建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
參考文獻:
[1]徐高明,張紅霞.我國一流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突破與老問題[J].福建教育論壇,2010(8):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