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時間:2023-11-29 11:0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是幼兒教育的主題。幼兒健康教育的價值決定了其完全可以滲透于其他領域的教學中。生活節奏的加快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使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幼兒園教師、家長以及全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在幼兒園各領域教育中抓住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為幼兒創設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機會,培養幼兒獨立進取的精神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現狀
目前,一些幼兒缺乏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主觀動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卻被人忽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兒教育的主體是多方面的,側重于對幼兒園硬件環境的建設,一味追求豪華來提升幼兒園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兒健康發展真正需要的軟環境建設。
1.2教育手段缺乏專業性
當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由非專業人士兼任。知識、經驗不足和角色的混亂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無法提高。
1.3重智商輕情商
目前,在幼兒園講小學課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兒的智力發展的培養,忽略了對幼兒的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為了迎合眾多家長的喜好,幼兒園都開辦了一些美術、樂器等特色班,最后導致:孩子們的熱情卻在沒有假期、沒有充分休息的幼兒時代被消耗殆盡。家長和老師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們過早地進入不必要的“競爭”狀態,導致其喪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質。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2.1更新教育理念
幼兒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兒園除了要加大硬件環境建設外,還要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讓幼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沖突時學會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同時要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系,幼兒的人際關系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關系重大。良好的同學關系有益于形成和發展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并為幼兒今后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相反,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會使幼兒在今后社會生活中產生各種行為問題。另外,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學習和創作環境。教師應鼓勵幼兒無拘無束地進行個性表現及藝術創作,并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富有勇氣和熱情。因此,幼兒教育要運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斷激發其成功欲望,又讓幼兒從世俗中超脫出來接受審美教育。
2.2構建多元化教學手段
2.2.1社會性的培養,逐漸改善幼兒的心理狀況:幼兒的社會問題、性格和情緒問題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障礙,要維護與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必須從幼兒的社會性抓起。一是進行情感教育:讓幼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沖突時學會合理地宣泄消極情緒;二是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系。幼兒的人際關系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關系重大。良好的同學關系有益于形成和發展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并為幼兒今后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相反,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會使幼兒在今后社會生活中產生各種行為問題;三是開展移情訓練:移情亦稱想象自己處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動的一種能力。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能極大地提高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水平。長期以來,德育忽視了幼兒進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兒德育工作應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提高幼兒的各種親社會行為;四是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幼兒教師要與幼兒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糾正不良行為。幼兒教師即要理解幼兒、尊重幼兒,不管幼兒智力發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對待,任何斥責、懲罰、諷刺都會給幼兒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2.2.2注重個體差異: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實施個別教育。一是開展個別輔導,每一個兒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需要通過案例討論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從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規律性東西。二是開展兒童的心理治療。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兒發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正確認識矯治的全體性有利于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針對不同心理問題的孩子要實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2.2.3游戲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能發揮增效作用。幼兒教師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戲中盡可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過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預都會使幼兒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礙。游戲是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和合群情感的發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讓兒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2.2.4開展自我評價:幼兒期幫助幼兒調整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克服過低或過高認識和評價自我的傾向,有助于增強自我接受的意識。這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關注幼兒整體發展的基礎上努力發現幼兒點滴的進步,從而有效地開展教育。
2.3幼兒智力和培育幼兒的品質教育相結合:幼兒時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倘使培養得不好,就會背離人的和諧發展的軌道。幼兒教育強調尋求幼兒的品行的培養和意志的樹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難壓倒,因此,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讓每一個幼兒形成以自信、歡樂、奮發為基調的心理素質。在孩子經歷挫折的同時,教師、父母應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同時幫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經歷挫折時能造就自己堅強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對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作者:張春玲 單位:蘭州七里河區秀川幼兒園
參考文獻:
[1]顧榮芳,薛菁華.幼兒園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莉.兒童發展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一)概念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一種高效而滿意的 、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物質精神環境,保持愉快的情緒。
幼兒的心理不成熟,特別容易受傷害,他們需要成人在生活和教育活動等方面給予他們精心的照顧、愛護和幫助。創設良好的物質精神環境,使幼兒在快樂、溫馨的氛圍中感受外界給予的關愛,消除恐懼感。為幼兒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2、培養幼兒尊重別人、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孩子們在交往中常常會碰到一些困難,不僅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還應支持孩子幫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難,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來,同伴的玩具不見了幫著去尋找等等。要讓孩子知道樂于助人的人就會有很多的朋友。
3、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培養幼兒大膽、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
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滿足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心理需要,健康教育,不僅給幼兒強健的身體,同時還培養了幼兒積極向上的情感、和諧的個性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幼兒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培養幼兒熱愛周圍人和事物的情感,適當滿足幼兒成功的欲望,增強自信心,學會正確對待成功和挫折,教幼兒初步學會排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培養幼兒喜歡與別人分享快樂和勇于克服困難的健康心理。
二、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幼兒從來到人間,進入家庭就是家庭的核心,家庭和社會就開始了長期的教育和正確指導。學前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各方面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時期。斷奶、認生、入托、入園等;再加上社會的急劇變化、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際關系日益復雜、家庭環境與居住環境的改變等,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學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或不利因素,致使學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偏重于身體健康
偏重于身體健康,把身體的三項指標作為幼兒健康的標準。現在不少幼兒園往往把測查幼兒身高、體重、血色素三大指標作為衡量幼兒健康達標的依據。從幼兒園的管理者到教師乃至于家長,對此都十分重視。
(二)擇人發展
只重視發展好的幼兒,忽視了發展相對滯后的幼兒。在觀察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對本班發展好的幼兒常常在各種活動中都給與更好的機會,而對班級中發展相對滯后的這部分幼兒關注卻不多,這樣就影響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使其的心理環境會向著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偏重于技能培養
偏重幼兒的知識技能培養,或略了幼兒的情緒、情感、態度、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家長到教師普遍比較看重幼兒的知識技能的培養。大多數幼兒園都開辦了英語、美術等特色班,家長們也熱情極高的送孩子到各種特色班學習,有的甚至每天指導課程排得滿滿的,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承受能力。
三、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一)在多樣化的途徑中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幼兒都是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突出的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定、行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個別幼兒甚至性格孤僻等,幼兒身心發展的稚嫩性使他們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及時的幫助,需要在多樣化的途徑中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1、重視理論的指導和學習,提高幼兒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水平
理論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要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地開展,理論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國的各級教育部門應轉變觀念,多引進一些外國的或是教育翻譯的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料,為一線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指導,因此,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是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師資缺乏的重要途徑,可以把這種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培訓作為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的一個內容,讓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有關心理衛生、心理治療、心理輔導和咨詢的理論與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將幼兒心理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2、創設良好地環境,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認為,人的生存、發展是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進行的,環境是一門隱性的課程,對人起著遷移默化的作用。
3、寓教于樂,全面滲透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游戲始終貫穿于其中,通過這種具體且形象的活動方式,幼兒的心理不斷地得到成長與發展。幼兒在游戲的體驗和訓練中,不斷地表現自我,悅納自我,通過不斷地與他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見學會自理、自控、自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內涵,提高自己的社會化水平。
(二)行為療法
幼兒心理健康指導要做好教育和矯治兩方面的工作,幼兒行為偏差或異常行為的矯治方法主要依據治療理論和方法技術,結合幼兒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矯正措施。在眾多的方法中,行為療法較適合學前兒童,結合幼兒園開展行為療法的實際,以及幼兒發展的特點,現將有關方法介紹如下:
1、積極強化法
所謂積極強化,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當個體做出某個行為之后,隨即出現的行為或事物如果導致個體增加從事這個行為的機會,那么該個體便獲得了積極強化。
在行為塑造中,我們可以告訴兒童每個具體的步驟,我們希望他做的行為,并通過這每一個步驟來最終實現我們期望他達到的目標。
2、代幣管制法
它是積極強化的另一種形式,指利用代幣作強化刺激來進行行為矯正的方法。這種方法出了在強化上比較有力以外,指向也非常具體明確。代幣管制法可用以矯正幼兒的多動、攻擊行為、膽怯、孤獨、不良習慣等多種問題行為。
3、負強化法
關鍵詞:幼兒;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幼兒教育作為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結合保育和教育的雙重特點,將幼兒教育融入到實際生活之中,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幼兒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今的幼兒教育里已經比較常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無疑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幼兒心理教育是幼兒園規范幼兒的相關行為、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時也是幼兒園培養兒童規則、制度觀念的萌芽方式。
一、幼兒教師在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以正確的教育行為影響幼兒人格的發展對于幼兒來說,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成為影響兒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有的幼兒因為遭到教師訓斥、譏諷、懲罰等而不愿意上幼兒園,幼兒的社交能力退縮,有的也是由于教師不當的言行所造成的。
2.教師要善于發展幼兒健康的人際關系幼兒的人際關系,雖然簡單,但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關系重大。在幼兒園里,幼兒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與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發展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養成合作性行為,為幼兒今后適應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3.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心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媒體就是信使,它通過兒童讀物、廣播、電視、電影、游戲機來滲透幼兒的好奇心靈,不少幼兒可從以上媒體中模仿自己所喜歡的鮮艷色彩、新奇、變化、形象豐富、活動有趣的事物,從而促進想象、理解、記憶、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興趣愛好、能力、性格,促使心理健康發展。
二、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創設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環境。幼兒離開家來到幼兒園,難免會想念親人,會出現害怕、孤僻、厭食、哭泣等現象。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及時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幼兒盡快適應。如,及時在教室里張貼幼兒的家庭照片,讓幼兒有親切感,從而漸漸消除內心的恐懼感和孤獨感;還可以抓拍一些家長接送孩子,幼兒學習、玩耍、哭泣的視頻和照片播放給幼兒看,讓幼兒了解自己、學習并模仿他人,慢慢融入身邊的集體環境;或者在教室里創設幼兒喜歡的“娃娃家”、“圖書角”等活動區,指導幼兒與同伴一起合作玩游戲、一起看書。在這樣良好的氛圍里,幼兒會逐漸活潑開朗起來,做事的自信心也就提高了,自然會越來越喜歡集體生活,從而在快樂中愉悅自己的情緒和心理。
三、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幼兒的比例較小,最為常見的心理問題在于幼兒的行為情緒、習慣、二個方面,主要的行為表現有如下。
1.情緒問題
①情緒不穩定:整天悶悶不樂、心情時好時壞、心煩、學習情緒忽高忽低。②入園焦慮:說到上學就肚子痛、頭痛、尿頻、學習力不從心,產生厭學情緒。④發脾氣:性格偏執,用發脾氣來表達不滿情緒,會出現大哭大叫、扔東西、打人等不良行為。④分離焦慮:與家長分開造成的心理不適應情緒體驗。
2行為習慣問題
①多動行為:活動過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課時手腳不停,缺乏自制力等。②咬指甲:是指經常控制不住地表現出用牙齒咬去指甲的行為。③厭食:對食物缺乏興趣,沒有食欲,進食量減少,強迫進食則易引起嘔吐。④說謊:說的話與現實不符,編造各種謊言騙人的行為。⑤吸吮手指:還可表現為吸吮被角、衣物。
四、注重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對幼兒實施保育、教育的立足點是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一日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幼兒在園時間約九小時,上課時間僅占在園時間的六分之一,其余時間是游戲,日常生活活動,體育活動、自由活動等。在這些一系列的活動中加入心理教育,會使得幼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能力得到更進一步和發展。
五、幼兒游戲促進幼兒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質的培養
在幼兒園幼兒游戲豐富多彩,游戲除了滿足幼兒個人的心理需求外,還能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例如,角色游戲“理發店”:教師和幼兒一起布置理發店的環境,有鏡子、轉椅、剪刀、梳子、吹風機、收銀臺,幼兒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理發師、顧客等等。那么,幼兒在游戲中扮演理發師,他就會學習到怎樣與顧客交流。又如,運動性游戲:這類游戲活動量較大,像老鷹捉小雞、老狼老狼幾點了、切西瓜等等,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特點,發展了幼兒活潑的個性。這樣,幼兒通過在游戲中相互商量、分工、合作,鍛煉了交往能力,同時形成了良好的性格。
由于幼兒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自控力差,不善于遵守游戲規則,針對幼兒這一特點,教師應選擇一些規則性較強的游戲,將游戲與規則融為一體,使幼兒在游戲中將被動遵守規則變為主動執行游戲規則者,目標在趣味性游戲中完成。例如,在游戲“冰棍兒化了”的游戲中,當老師說:“冰棍兒”,孩子們馬上靜止,原地不動,當老師說:“化了”,孩子們馬上快活地東跑西跳。在游戲中,幼兒努力控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在愉悅的氛圍中遵守游戲規則,培養意志品質。
一、學前兒童心理現狀
據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13%。另據某地區對當地5000名4~6歲幼兒心理健康調查,9.7%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4%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9%的幼兒憂慮、緊張。在對本園幼兒的日常行為觀察和教育中發現:有的幼兒性格過于內向,表現出膽小,不善言語,缺乏自信;有的幼兒由于長期受家長的溺愛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獨尊與人格格不入。個別幼兒甚至帶有問題行為,或蠻橫無理,或依賴退縮等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妨礙著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還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聯合國專家曾經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足以見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狀態受多種交叉、滲透、影響的因素制約。歸結起來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響:生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對幼兒心理健康的促進具有重要意義。
1.幼兒生活環境中的生理性不良刺激有很多,如不適當的溫度、濕度、照明、空間和噪音等刺激長期作用,會使幼兒生理上難以忍受,并影響到情緒和行為。調查表明,長期高強度的嗓音刺激會使兒童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失調,條件反射異常,腦血管功能受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產生頭痛、耳鳴、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癥狀;在生活空間小的環境中生活的幼兒侵犯增多,焦慮水平高;室內氣溫過高,會使 幼兒頭痛、惡心、多汗、視覺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反應遲鈍。
2.在心理性不良刺激方面,不良的人際交往是最重要的。幼兒與家長、教師和同伴之間的關系不協調,會導致幼兒心理發展不平衡,尤其遇到家長體罰、教師冷落、同伴譏笑時,其心理壓力加劇。如果家長與教師本身性格古怪,脾氣暴躁,情緒多變,更會使刺激的強度增加。
3.社會性不良刺激也對幼兒產生作用。如社會文化背景的不良或變化過分強烈,會形成巨大的壓力,使幼兒難以適應,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社會性刺激還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變故,親人的去世,父母的離異與再組,經濟狀況的改變,住房遷移,制度變更等等。
三、游戲符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雖然幼兒神經系統在學前末期已經發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腦皮質機能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發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們的皮質抑制機能還是較弱,因而是不宜對幼兒提出過高的抑制要求的。認知方面,學前兒童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性只是初步發展。兒童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使得兒童在認識和把握事物時主要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即表象來進行的,很少憑借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關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兒憑借概念、判斷或推理來認識、把握事物是很有難度的。學前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認知思維是具體形象性占主導。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決定了對幼兒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積極心理健康知識去簡單傳授。能有效開展幼兒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是游戲,幼兒好奇、充滿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圍環境去實現某種意愿的沖動等等都讓幼兒對游戲特別青睞,而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體驗又能幫助他們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從而形成積極、主動的健康人格。
四、通過游戲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幼兒 心理健康 構建模式 解析
學前教育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開端,是我們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重點提到了要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幼兒教師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最基層的實踐者,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培育者。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幼兒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建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營造溫馨校園氛圍,用真愛去感染孩子
家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是孩子的保護者。當孩子離開家要上幼兒園時心理就會有些變化,作為幼兒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幼兒入園開始就要給孩子們安全感,讓孩子們保持積極快樂的情緒。孩子們來園,幼兒教師應主動和他們打招呼,蹲下來和他們握手、貼臉、擁抱、,給予他們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或是讓能力強的孩子做“小迎賓”主動和家長小朋友問好。老師和孩子們的真愛,創造了愛的氛圍,滿足了孩子當時的心理需要,為幼兒在幼兒園這一天健康、快樂的生活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二、構建有趣的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
《綱要》中指出: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樂于交往”、“不怕困難”的幼兒。教育家皮亞杰也曾說過:尊重幼兒,使其發揮應有的主體性,幼兒才有可能主動、積極、創造性地活動。而幼兒園區域活動,就體現了以上教育思想。幼兒園區域活動一般都是采取自選游戲的組織形式,讓幼兒自選、自由地開展游戲活動。區域活動雖然有其自主性,但也不是幼兒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區域,在區域活動過程中也要遵守每個區域的規則。
筆者在所在班級創設了五個區域:閱讀區、種植區、扮演區、美工區、益智區;并在每個區域里投放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和半成品材料。老師不用引導幼兒玩什么,孩子們會到各個區域去看今天有什么新材料,然后找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區域去玩,這里沒有老師的強迫,想做手工就去美工區;想下棋就到益智區;想觀察就到種植區。孩子們沒有壓力輕松快樂地發揮著自己的潛能。
老師這時要尤為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積極的、肯定的話語來引導他們,教育他們,讓孩子們有信心、主動、大膽的完成自己到區域的想法與任務。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獲得了快樂與自信,變得勇敢,樂于交往。由此可見,幼兒教師一定要為幼兒創設有利的、有效的教育環境,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幼兒盡早地建立起各種健康行為。
三、利用每日的集中活動,滲漏心理健康教育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重視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內容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要充分挖掘其內在聯系,進行有效的整合。幼兒教育的整合,最終應該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之中。在各個領域的活動中滲透其他領域的內容,也是主題綜合活動的重要體現。例如,針對孩子挑食、厭食、不喜歡吃青菜的情況,幼兒教師可以組織一次主題綜合活動。活動開始通過課件請小朋友猜猜厭食的小朋友為什么這么瘦?為什么書包都背不動?再領小朋友到“菜市場”(幼兒實踐區)認識青菜。他們認識了黃瓜、菠菜、白菜,知道了其特征,所含的營養成分,吃法等有關青菜的知識。不知不覺間孩子們就對青菜有了好感,看到一盤盤五顏六色的青菜佳肴,小朋友有了吃的欲望。
四、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活動,隨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健康教育;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應該把握時機。”在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中離不開盥洗、進餐、清潔、睡眠、游戲等環節。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僅僅依靠健康教學活動是無法達成健康目標的,要抓住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進行隨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在小朋友進行盥洗、清潔時教育他們要排隊,學會等候,學會謙讓,學會原諒別人。在小朋友進餐時,老師會向幼兒介紹每種菜的營養成分,告訴吃了這些菜你會長高,變得漂亮,會像“喜羊羊”一樣聰明,小朋友聽了就不會挑食。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老師在孩子們的戶外游戲中最容易引導幼兒鍛煉勇敢和不怕困難。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在幼兒的生活活動中一定要做到細心、巧妙、聰明。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活動環節,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綱要》要求幼兒園把促進幼兒健康放在了工作的首位,決定了幼兒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一天在幼兒園生活的時間是最長的,回家大多是睡眠時間,因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進行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幼兒教師應具有全面的、正確的了解兒童發展的能力,積極適宜地把握兒童發展進程及其特點,這是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首要前提。此外,幼兒教師要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教育中不斷地思考、分析、概括、總結,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育實踐過程,使自己不斷地在反思中有效的提高,真正成為兒童健康成長的促進者。
參考文獻:
生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美國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了生涯教育,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師培養和教育模式規范等方面借鑒美國生涯教育經驗,改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關鍵詞:
美國高校;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迅速變化,當今時代的大學生要直面日趨復雜化的成長環境。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常伴有課業壓力、交際壓力、就業壓力,由此而產生負面效應。很多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堪憂,心理調適能力明顯不足。對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其可以幫助在校大學生增強其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達到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目的。[1]由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僅采取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個人或者團體的心理輔導及咨詢活動的方式來進行,還處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例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面,學生反映課程內容空洞、流于形式,對于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及心理調適能力的增強作用并不明顯。另外,當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大多放在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方面,屬于心理矯正,并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心理健康危機預防、預警機制。如何能夠讓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功用及效果最大化,生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思路。美國是生涯教育的發源地,在中在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涯教育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一、生涯教育內涵的嬗變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最初生涯教育是在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產生的,由職業指導的相關理論轉變而來。隨著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和職業決策社會學模式的提出,職業指導理論強調個人特征和社會、家庭、工作、職業發展過程中的交互作用。在職業指導理論的影響下,生涯教育最早出現于1971年美國聯邦政府開始的一項教育運動。美國教育總署對生涯教育作出了如下的定義:生涯教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育計劃,其重點應該放在人的全部生涯當中,即從幼兒園開始到成年的成長過程當中,應該逐一按照生涯規劃的五個步驟來實施,即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生涯熟練。通過生涯教育使學生獲得各自的謀生技能,從而建立良好的個人生活狀態。從美國聯邦教育總署所下的定義可以看出,美國教育的重點已經開始面向人的全部生涯教育發展歷程。進入到21世紀,美國生涯教育更進一步形成了從“學校到工作”(STW)到“學校到生涯”(STC)工作思路的轉變。[2]生涯教育內涵的轉變反映了其關注的重點從追求社會就業率轉移到提升就業質量和未來的幸福感。這種內涵的嬗變秉承了杜威的教育哲學和終身教育思想的主要理念。首先,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包涵了適用于當代生涯輔導理論發展的合理因素;其次,終身教育打破了傳統“一次性教育可以解決終身教育問題”的觀念,使職業生涯的可持續性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成為可能。[3]這種內涵的嬗變也迎合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發展是整個人生的主題,強調“終身性”而非“階段性”、“綜合性”而非“單一職業性”的生涯教育,對于引導個體全面協調發展和破解畢業生就業問題都是很有裨益的。而這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有共通之處。當前的心理健康不再僅僅停留于傳統意義上的靜態層面,而是動態的、綜合的,包括心理、身體、精神、生活態度以及環境統一協調的健康。[4]由此可以看出,生涯教育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是漫長的,唯有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逐漸適應整個社會,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在當代大學生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想解決時,往往離不開對自身生涯發展的總體認識。總之,生涯教育已成為研究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重要課題、途徑和方法。這正如俞國良等學者所言,生涯規劃概念的演變及其發展歷程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分不開的,生涯教育的發展已經逐步被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當中,同時生涯教育概念的演變與心理健康概念的形成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5]
二、生涯教育視域下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由于生涯教育的發展是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隨著個體生涯發展問題的突出和生涯教育對個體人格心理發展作用的凸顯,生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不可缺失的效能。在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生涯教育已影響到心理健康理念與課程設計、教師能力素養和實施模式。
1.在心理健康理念上重視生涯教育
在后工業時代,心理健康內涵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健康并非簡單的生理健康,也要包括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實質及內涵重點應該在健康上,要考慮到將各方面的多種因素有機結合集合起來,以人的健康發展作為切入點,突出生涯發展的狀態,強調個體能夠在日常的工作和所從事的職業當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讓自己過上健康并且有效率的生活。相較我國而言,美國心理協會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較為全面。其中關于生涯的模塊更具關注力度,具體表現為能充分運用自己的天賦;能確立合理的人生目標;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擇;能全力投入工作,能尋求樂趣幾方面。美國的這種心理健康理念一直影響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及課程的開展,具體內容主要涉及到心理健康咨詢、生活指導以及磋商等幾個放面。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開展,美國成立了國家學校心理學學者協會(NASP)和美國心理學會(APA),在其官網上可以找到關于生涯教育的專題模塊,供每一位公民參考。前者通過網絡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尋找工作咨詢、畢業生職業生涯輔導和已工作者的生涯咨詢幾個方面的服務和指導。[6]后者也專門為美國當代大學生提供個體生涯發展方面的專業指南、生涯培訓等多方面的服務和幫助。[7]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力素養涵蓋生涯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很強,需要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和進行相關的輔助。美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養上遵循嚴格的準入制度,體現在教師資格的認證標準方面。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資格認證主要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是州強制性的資格認證方式,第二類是符合國家水平的自愿的資格認證方式。[8]由于州際標準差異很大,這里只對國家層面標準的生涯教育特點進行闡述。美國全國優秀教師委員會(NBPTS)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標準中規定了優秀教師對學生升學、生涯發展、社會生存能力有深入和廣泛的理解。[9]對于如何指導學生,教師應通過小組和個別輔導相統一的方法,與學生一起制定學生學業計劃,并教授一些實用的技巧;對于學生生涯發展,教師通過了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興趣和動機,鼓勵他們探索未來發展的方向,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源讓其了解各種職業的具體要求及工作狀態,并以此指導學生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計劃;對于社會生存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與同學、同伴的交往,提高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模式融合了生涯教育內容
美國學校心理學會(NASP)提出了一套全國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模式,以指導畢業指導、證書發放、專業的教育服務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道德行為。從此實施模式分成的兩大方面,即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和實施原則來看,生涯教育都融合在其中。[10]在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方面,美國學校心理學會(NASP)特別提出了要提供關于發展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干預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整合學生行為發展、心理健康、學業三大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自我約束的健康行為,用發展的系統思維方法來找出影響學生學習、生活上出現的行為困難的原因。總之,將生涯教育的理念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當中,對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大有裨益,符合學生成長成才的心理需求,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較為明顯。模式的實施原則提出了在組織、環境、專業交流等六個方面的行為價值取向,都體現有生涯教育。如在環境原則中就提出學校應該縮小學校和工作的環境差異,以使學生盡快適應工作生活。
三、美國生涯教育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美國生涯教育對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影響,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較完善的操作體系。掌握生涯教育的理論體系對于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其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1.生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面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職業性”的規劃和生涯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取向要進行轉變,應從社會本位走向人本位,讓當代大學生學會協調自身與社會的關系,達到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和諧,逐漸促進自身達到一種自覺的道德境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境。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德育教育過程中更加關注人的存在和社會性發展的統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取向也應轉變,從單一走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知識不是單一,知識應用應是具體、動態的。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實施應從“說教”走向“對話”,更加注重學生個體的體驗,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2.生涯教育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美國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教師要求十分嚴格,例如在學歷要求上就要求獲得心理學博士、碩士及以上學位,并獲得執照,生涯教育內容是其培訓必有的課程和環節。我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雖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和心理咨詢師的等級證書,但專職老師比例較少。由于教師培訓課時較短,且培訓課程僅限于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師專業素養明顯不足,尤其在生涯發展指導方面非常薄弱,更談不上系統掌握生涯教育知識和技巧。總之,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拓展生涯教育的內容,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學校和社會。
3.生涯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載體
心理健康教育要秉持“系統化”的原則,是一項系統教育工程,是軀體、心理、生活乃至工作多樣需求的統一。而生涯教育實施的特點恰能符合其需求。首先,就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而言,其系統性較強,包括自我評估、環境分析、設定職業目標、制定行動方案、評估與反饋等幾方面內容。其次,生涯教育以學校為基點,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讓學生自覺、自愿、自主地參與其中,以保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開展。第三,由于生涯規劃是分階段進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
作者:肖漢 鄔強 單位:惠州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Z].2001.
[2]付雪凌.從STW到STC:實際之交美國職業教育改革走向[J].職業技術教育.2005(10):72-75.
[3]張姝.杜威教育思想對"生涯輔導"的影響與啟示[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9(2):105-107.
[4]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29-33.
一、樹立科學教養觀念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十分重視智力投資,讓孩子參加特長班、速成班,渴望孩子們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態立足社會。然而,卻忽略了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無視孩子或以不當的方法對待孩子成長中的“出格”和“異樣”,乃至最后無法教育孩子時,就出現了抱怨、打罵、懲罰,產生“這孩子怎么啦”的困惑。原因很簡單,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許多問題的積累都在不經意之間。正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的疏忽和誤導,才使得孩子的問題積少成多,最后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壯壯,5歲半,長得結實強壯,討人喜愛。可是,他有個愛“打人”的壞毛病。小朋友和他玩不了一會兒,都會被打得“哇哇”大哭。
因此,我們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我們不僅要以慈母般的胸懷去關心每一個孩子,還要努力成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寬容的態度走近孩子,認識孩子,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贊賞的語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讓“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為孩子積極進取的動力。
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
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心理安全需要的環境,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早上入園時,老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友好的問候,自然的,就會讓孩子逐漸融入一個心理安全、情緒穩定的環境,確立起新的依戀對象,開始新的社會交往。
相反,如果幼兒入園后得不到相應的關懷,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時大多數孩子會哭泣,會拒絕,不久后哭泣雖然會停止,但仍會不快樂,不主動與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會以破壞玩具、打罵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這說明:一個感情溫暖、心理安全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活動室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創造條件,營造自由、寬松的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動。如室外設置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動畫或卡通畫;室內便于幼兒隨時閱讀的書架、圖書,幼兒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區、娃娃家等活動區域,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引導孩子在這些區域中,自己建立規則,自己設置游戲內容,逐漸學會分享、懂得謙讓、合作,還要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讓他們放開自己的雙手、雙腳自由地去觀察、探索:為什么肥皂水會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樹葉為什么會從樹上落下來……讓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緒,自由想象與思考。
三、組織開展多種健康教育活動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去。通過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等活動的組織,各種游戲的開展及一日生活常規管理,有意識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如語言活動“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都要帶小毯子,現實中許多孩子也有這樣“戀物”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故事,設計系列活動,讓故事中的阿文通過表演和感受,并附之以針對性的談話,幫助孩子改掉“戀物”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在游戲活動中,可以利用游戲自身的特點為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場所:“娃娃家”的孩子今天去郊游,而且坐火車去;“小餐館”的大廚索性搬到郊外,為郊游的孩子做出可口的午餐,“游樂場”附近還有一個開心“書吧”,郊游的孩子當然樂意光顧,不僅可以坐下來休息,還有好聽的故事、好看的圖書……孩子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愉悅,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促進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幫助幼兒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個性心理傾向,在生活中,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及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進行健康教育活動。
四、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