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9 11:09: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營企業債務危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總理所言甚是,中國外匯儲備巨大自然引起世界垂涎,但中國保持這樣巨大的外匯儲備是迫不得已的:當前中國的外貿遭受到了保護主義的阻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貿易互通有無的目的。很多國家限制對華出口,導致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地被虛擬化,無法落實到具體的商品和技術上。
中國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體現世界經濟新龍頭的地位。但是,中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中國的外匯儲備越積累越高,外匯占款過多和國內資源價格上漲導致貨幣超發,中國控制通貨膨脹和樓市的壓力越來越高。如今新危機卷土重來,我們早就指出,中國自己已經虛火過旺,印鈔過多,別指望中國再次出手救世界。
所以,無論是美債還是歐洲債,現在購買無疑在買“白條”。
第一,歐美已經不能保證自身貨幣幣值的穩定性了,讓中國去購買他們的債券等于將中國綁定起來,一起沉淪。我們認為,要想中國救助歐洲,歐洲國家必須要改變限制出口的做法,賣中國所需要的商品和技術,而不是人家不要的東西,非要強賣給中國。這也是世界貿易的本意所在,但就是互通有無的法則,被那些列強們肆意改變的失去了原來的面貌,中國因此損失慘重。
第二,中國物價和樓價上漲的壓力,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中國所需要的增長,是有“質量的增長”,而不是“地溝油式”增長,更不是印鈔推進的數字游戲式的增長。
在筆者看來,影子銀行等于第二個印鈔機,救助中國民營企業免受高利貸盤剝和降低物價和樓價,要比購買歐美債券更重要。中國民營企業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也是億萬中國人最切合實際飯碗,中國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那么,中國失業率實際上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實在不敢想象。
第三,在國際印鈔主義盛行的今天,中國必須要“hold”住。我們“hold”住了,就等于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美國再搞印鈔主義,全球對美聯儲的信用繼續下降,最終會遭報應的。對于歐洲,同樣如此。
印鈔主義制造債務危機和資產泡沫,是制造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禍害居民的隱形殺手。奧巴馬的刺激政策為何受到阻礙,原因很簡單,就連美國人自己都看出了印鈔主義的荒唐邏輯和危害。所以,不要指望中國能夠去買歐美那些印鈔機印出連白條還不如的債券。中國貨幣政策應當多考慮實體經濟的狀況,特別是應當糾正放貸的結構。
關鍵詞:
歐債危機;對外貿易;多元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2004002
1歐債危機對湖北省對外貿易的影響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陰霾之中。為了應對危機,希臘采取財政緊縮政策,造成財政赤字過高,政府債臺高筑。2010年4月,標準普爾將希臘信用評級調至垃圾級別,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1年的年底,危機向包括荷蘭和法國在內的歐元區核心成員國蔓延。標準普爾公司在2012年1月13日調低歐元區9國長期信用評級,其中,法國和奧地利從最高的AAA評級下調至AA+;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信用評級均被下調兩個級別。2012年6月9日,西班牙銀行業發生危機,成為繼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之后第四個尋求援助的國家。2012年6月25日,塞浦路斯成為第5個向歐洲央行申請援助的國家,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
作為湖北省第一進口來源地和第一出口目的地,歐盟成員國各國經濟發展狀況與湖北省進出口貿易息息相關。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間接拖累歐盟各國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歐盟和湖北省的進出口貿易。2008年1-10月,湖北省出口增幅達51.9%,11、12月,次貸危機逐漸顯現威力,湖北省出口增幅劇降。2008年11月份當月,湖北省與歐盟的雙邊貿易總額為2.8億美元,其同比和環比均明顯下降,分別下降17.9%和28.3%。其中,對歐盟出口13億美元,同比下降31.2%,環比下降47.5%;從歐盟進口15億美元,同比下降0.7%,環比增長6.6%,外貿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而這一次,在歐盟本土爆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對湖北省進出口貿易的打擊更加嚴重。2012年1-8月,雙邊貿易總額為37.6億美元,下降15%。其中,對歐盟出口25億美元,下降12.9%;從歐盟進口12.6億美元,下降18.8%。
如表1所示,2010年爆發延續至今的歐洲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在2012年全面凸顯,雙邊貿易額、進口額和出口額全面下滑。希臘經過第二輪貸款救助之后,經濟毫無起色,西班牙在是否請求援助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歐債危機似乎看不到盡頭,這場危機對湖北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越來越深。
數據來源:根據武漢海關各年數據整理而得。
圖1 湖北省與歐盟雙邊貿易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武漢海關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2湖北省對外貿易的結構特點
歐洲債務危機之所以對湖北省影響這么大,與湖北省對外貿易的特點分不開。
2.1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為輔
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方式是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湖北省一直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發展緩慢,這是造成湖北省對外貿易總量、規模小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湖北省加工貿易雖然不斷發展,但是比重還是較小。2007年到201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 222%、21%、28%、30.5% 、30.3%。其中,2010年加工貿易進出口增幅明顯高于一般貿易,高出同期全省進出口增速13.1個百分點,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30.5%。
2.2武漢市為主,其他各州市為輔
長期以來,湖北省對外貿易以武漢市為主,周邊地區所占比重較小,這種分布上的不均衡制約了湖北省對外貿易的發展。2007年到2012年,武漢市進出口總值占同期全省進出口總值的 67%、68%、66.6%、69.7% 和68%。
2.3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主,民營企業為輔
如表2所示,2009年以前,湖北省對外貿易的一半以上來自于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緩慢。200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國有企業,并且在隨后幾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不斷增加,逐漸取代過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
數據來源:根據各年《湖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而得。
2.4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為主,其他國家為輔
如表3所示,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是湖北省穩定的前4位貿易伙伴,貿易總額占同期湖北省進出口總值的將近一半。當美國出現次貸危機和歐洲出現歐洲債務危機的時候,貿易伙伴的單一使湖北省的對外貿易遭受重創。
數據來源:根據各年《湖北省統計年鑒》相關數據整理而得。
3新形勢下湖北省發展對外貿易的建議
眾所周知,消費、投資和對外貿易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盡管張麗華通過實證分析,認為投資與消費在湖北經濟增長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外貿易在湖北省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但是,在全球經濟衰退和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緩慢的情況下,湖北省有必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穩定投資增加消費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拉動湖北省經濟增長。
3.1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樹立品牌意識
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前提下,市場已經由“產品消費”走向“品牌消費”,在產品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市場日益細分化和復雜化的今天,企業依靠貼牌生產獲得利潤的空間越來越小。單純依靠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所賺取的利潤有限,因為從國際市場的價值鏈來看,生產環節創造的增加值占30%,以品牌為標致的研發和營銷環節創造的增加值占70%,知名品牌的增值效應更加明顯。因此,品牌的競爭力是提升企業形象及增加企業盈利的關鍵,是企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我省應該轉變貿易方式,樹立品牌意識,創造出湖北省特有的品牌。但是品牌的生命在于技術創新,所以政府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給相關企業以補貼優惠的同時,建立由政府牽頭,高校與企業長期合作的長效機制,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科研人員的新技術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大多數企業技術創新不足的難題。
3.2加強行業協會商會建設,發揮聯盟作用
橫向來看,行業協會商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即能彌補政府職能的不足,又能發揮企業代表的組織優勢,在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縱向來看,行業協會商會以某一行業為依托,把各縣市州的企業及各種性質的企業組合在一起,共同抵抗貿易風險。對外貿易高度發達的歐美國家,行業協會在國家對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湖北省的行業協會商會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原因在于:一是行業商會在政治和社會事務中缺乏影響力,沒有話語權;二是商會對所屬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教育引導沒有計劃,組織教育培訓少,宣傳教育不夠;三是代表企業與有關部門溝通合作不夠,在為會員進行融資、維權、信息等方面的服務方法少,不能滿足會員的需要。所以,要想發揮行業商會協會特有的功能,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必須克服商會是民間組織,可有可無的思想,進一步落實政策,為行業協會商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行業協會商會要建立健全行業信息服務和預警系統,加強團結,積極代表企業應當貿易摩擦。
3.3深化市場多元化戰略
湖北省對外貿易的主要伙伴一直是歐盟、美國和日本,出口市場比較集中,對這些國家及地區依賴性較高,不僅容易引起貿易糾紛,而且當貿易伙伴經濟出現波動時,對本國的對外貿易影響較深。因此,湖北省應該繼續深化市場多元化戰略,擺脫單一貿易依賴,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可以按照收入和消費水平將國際市場分為不同的檔次,由于各檔次市場之間的需求差異較大,對某種產品的需求偏好和質量標準等要求不同,因此湖北省出口企業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特點確定本企業的市場位置,充分發揮企業的產品特色,搶占國際市場。
另外,盡管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經濟明顯放緩,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由于與發達國家金融關聯度較低,金融危機對其的沖擊有限,所以市場還有很大的潛力。因此,湖北省在繼續鞏固和深化發達國家市場的同時,應借助新興市場擴大出口,緩解對發達國家出口的減少。
3.4留住人才
人才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湖北省是科教大省,是全國智力密集區之一,擁有普通高校120多所,研究生培養單位45個,在校大學生130多萬,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1300多家,在鄂院士61名,但在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方面,高層次專業人才與湖北省科教大省的地位不匹配。根據調查,在武漢地區高校畢業生中,只有20%左右的本科生,10%左右的碩士生和5%左右的博士生留住武漢工作。人才的流失使省內缺乏具有專業背景、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后續人才供給不足,出現人才斷層。因此,應對各種危機給湖北省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應該出臺相應措施,留住人才。既要加強高層次和緊缺學科人才的引進,又要立足實際,在住房、醫療和榮譽等方面為現有的優秀人才創造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張麗華.湖北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5).
[2]汪倩.淺析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品牌問題與對策[J].金融經濟,2012,(7).
[3]黃孟復.商會藍皮書:中國商會發展報告NO.3(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周先旺.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湖北與俄羅斯經貿合作[EB/OL].(2012-9-28)http:///view/art/a_baa8c2217b676a90bfbffadbc48da963.
基金項目:
省社科基金項目(12JCJJ07YB)資助。
中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居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受自身的局限性影響,特別是體制、機制制約,比較集中地反映出財務風險問題,形成財務風險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1.經營者風險意識淡漠。中國的企業經營者,特別民營企業主同國際的企業經營者相比較,有個明顯的不同,國際上的經營者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比較強,一份項目的可行性報告,提出幾十個、一百多個,最多提出二百多個問題,把可能發生的問題,方方面面想得很周到,而中國的民營企業主自我感覺良好,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和危機意識。許多事物是利弊相兼的,可是我國民營企業主看問題強調項目優勢,忽視潛伏的隱患和存在問題。特別是項目投資,缺少調查研究和專家的論證分析,盲目投資,造成重大損失。如溫州有家民營企業,花了幾億元從香港買一艘游船,而沒有調查港方為什么要賣船,有什么難解的疑團和難言的奧秘并不清楚,一句話對港方賣船的真諦并不清楚。另一方溫州這家公司買船有什么優勢,能把港方不賺錢的船變成賺錢生意,對于這樣的基本問題都沒有經過專家的充分論證,就買下這只船,事隔幾年,游船沒有運轉起來,還要花錢顧人守船維護。財務風險是相當可觀的。
2.負債結構不合理。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小、營運資金不足等特點,在進行企業擴張時候大部分都是靠大量舉債來經營。一般來說適度的舉債能夠優化資本結構,促進企業的發展,然而負債結構不合理造成負債比率過高的時候,就潛藏著風險,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息負擔,如果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資金流動性不強,無法按時償還債務,會造成資金鏈斷裂。在長期負債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一旦外部環境出現動蕩,那么企業隨時都會有償債能力不足的情況發生。嚴重的話還會導致企業破產。溫州有家民營企業,擁有資產1000萬元,承擔債務3500萬元,其中銀行借貸1000萬元,民間借貸2500萬元,銀行利息加民間借貸利息每月合計為35萬元,平均每天付息超過10000元。企業每月的加工費收入在20萬元左右,只夠給工人發工資,企業處于嚴重資不抵債狀況下,無力起死回生,只得申請破產。
3.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混亂。民營企業一個普遍現象是丈夫當老板,其妻子或親屬管財務。財務人員不按《會計法》和財務規則辦事,常常由私人老板說了算。企業兩本賬較為普遍,向銀行借貸時提供的資產負責表同企業的真實情況有較大差異,會計信息失真也較為普遍。如資產負債率,有許多企業其報表中只反映銀行債務,以騙得銀行貸款;如果把民間借貸也在表上反映,負債率就很高,甚至是資不抵債,銀行就不會給企業貸款。所以,兩本賬與假報表,隱含著很大風險。
4.風險預警系統缺失。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是對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會計資料采用比率分析、比較分析和因素分析,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財務活動進行預測,以發現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在危機發生之前向企業主提出警告,采取果斷有效措施解決存在風險,起到未雨綢繆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沒有建立風險預警和防范機制。如溫州的民營企業存在“兩多兩難”問題:即民營企業多,融資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有85%的企業存在“短貸長用”,用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進行項目投資,造成頻繁的借貸還貸,流動資金貸款一般是6個月,而項目投資一搞就是幾年,期間,很容易發生資金鏈斷裂。溫州財務風險中還有一個突出問題是企業之間互保鏈,溫州企業凡是有億元以上的銀行貸款的,大約有10家企業為之擔保,同時這家企業也為別的企業擔保數量相當的貸款。這些企業都沒有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截止2014年8月底,溫州全市出現各類高風險企業596家,涉及銀行貸款437億元,目前溫州全市重大擔保圈28個,涉貸507億元。以上出現一定規模信貸風險,同風險預警系統缺失有關。
二、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舉措
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是指在日常工作中,在鑒定財務風險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舉措,有效處理財務風險。
1.增強風險、危機意識。經濟全球化,經濟整體性加強,國際國內相互影響也隨之加強,很容易發生“一枝動百枝搖”的局面。如希臘的債務危機影響到歐盟的許多國家。再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影響全世界,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再是2011年溫州幾百家企業占溫州企業總數的0.38%發生資金鏈斷裂,形成溫州市的借貸風波。
現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產品周期大大縮短,過去成功開發一個國家級新產品,上市10年,還是暢銷品,現在產品壽命期縮小為2至3年,計算機軟件,壽命更短,只有幾個月。所以,現在辦企業、做生意不確定因素很多,如履薄冰,時時處處都要有風險、危機意識,這是風險防范的首要條件。
2.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分類處置財務風險。溫州近600家高風險企業除少數企業關閉停產外,多數企業生產還是正常的,部分企業接受經驗教訓,開始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分類處置財務風險。
對效益差、風險大,企業嚴重資不抵債的,啟動破產程序,擔保企業債務平移代償。或者推動龍頭企業,對風險企業溫州采取收購、兼并、重組,對重組中產生的稅費問題,采取靈活、優惠政策處理。
對企業效益較好,產業、市場前景光明,只是短期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溫州采取與銀行協調,企業保證按時付息,還款放寬期限。溫州對少數企業采用以時間換空間,企業承諾償債,銀行將貸款掛賬停息。
3.拓寬融資渠道,控制負債比例。企業從事生產經營,首先需要解決資金的來源問題。負債經營是現代大多數企業所采取的經營方式,也被市場證明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但過大的負債則只會給企業經營帶來負面影響。企業負債比例過大,意味著企業資本結構可能面臨失衡的危險,大量的負債會使企業將更多的利潤用來償債,很難用于擴大再生產,很難向股東分配紅利,從而引發企業財務風險。為此,企業管理者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建立一個負債比例警戒點,一般來說,資產負債率在45%左右是安全的。根據溫州的實踐,民營企業資產負債率在60%左右,還是可行的,即便少數企業破產清算,企業資產基本還能應對,不會造成社會震蕩。建議溫州有關部門將負債率定在60%,以防企業資不抵債或嚴重資不抵債,導致借貸風波的發生,危及社會。
4.建立專業化、職業化、高素質的財務管理團隊。要切實改變民營企業“丈夫當經理,妻子管財務”的局面,改變非會計專業人員從事財務管理的現象。民營企業面廣數量大,要真正解決財務信息失真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容易辦到的事,必須分期分批解決。首先,是解決民營企業500強,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集團,各市、各縣重點民營企業,必須規定由專業化、職業化、高素質人員組成財務管理團隊。為維護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建議董事會的獨立董事負責財務監督,真正把財務風險防范的基礎工作做好。
可以肯定地說,在陳金義的債務危機中,魯冠球扮演的是一個“救世主”的角色,也許是出于英雄相惜的情懷,也許是深受浙商“抱團”文化的熏陶,魯冠球在向陳金義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時,也贏得了整個商界乃至社會的尊敬。
而在此之前,輿論僅僅從法律的角度出發而對深陷債務危機的陳金義一度表現出指責和落井下石的看客心態,而本應被大力提倡的冒險、執著和強烈的創新欲望等企業家精神卻遭到了忽視。如今,在魯冠球對其施以援助之后,一種幫助和支持陳金義的行動和聲音也風生水起。
一個最近的消息是,浙江省工業經濟聯合會、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三家組織,聯合發文肯定陳金義,稱他“不是揮霍金錢、欠債不還的‘老賴’,而是把財產和生命投入事業、但目前一時資金周轉困難的創業者”。除了這種道義上的支持之外,也有浙商表示,愿意以個人名義幫助陳金義,而杭州網友甚至倡議民間捐款幫助陳金義。
“一個好漢三個幫”,英雄落難的陳金義終于獲得了各界的支持和幫助,然而這種幫助的出現卻充滿了偶然色彩,一方面可能與魯冠球在浙江商界“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影響力有關,另一方面浙商相互幫扶的商業文化傳統也促進了這種幫助的形成。
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問題是,這種通過人際關系的偶然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暴露出制度必然性的缺失,正如這種在英雄落難的事后幫助暴露出企業之間事前合作的缺失一樣。如果沒有魯冠球等來自浙江商界的援助,陳金義將有怎樣的結局?這樣的假設令人掩卷沉思。
盡管商業動機是陳金義將“乳化油”項目堅持到底的動力,但一個關系到國家能源戰略的重大科研項目,卻只壓在了一個民營企業家“稚嫩”的肩膀上,于是,一個具有探討性的問題油然而生――在技術創新和科研開發方面,企業之間可否進行攜手共進的密切合作?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一個可以借鑒的案例是,在燃料電池方面,日本企業就采取了聯合研發的模式,這種模式是由政府部門提議,由豐田、松下、東京煤氣、三洋電機等在燃料電池開發方面有實力的企業聯合組建公司的形式進行,而政府也將這一研究作為國家項目予以雄厚的資金支持,以鞏固日本在這一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而在國內,為應對歐盟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RoHs指令,寧波的家電企業也已經組織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家電產業組建“研發聯合體”,抱團進行技術攻關,共同接招。國內外的案例均已說明,在自主創新方面,企業之間完全可以開創一條聯合研發攜手共進的新路。
關鍵詞:迪拜模式;債務危機;啟示
中圖分類號:F1文獻標識碼:A
一、迪拜債務危機及其形成原因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島東部,面積3,885平方公里,人口226.2萬人,為人口最多的酋長國。目前迪拜的常住居民中有80%為外來人口,來自150多個國家。迪拜的經濟實力在阿聯酋排第二位,阿聯酋70%左右的非石油貿易集中在迪拜,所以習慣上迪拜被稱為阿聯酋的“貿易之都”,它也是整個中東地區的轉口貿易中心。
但是,在阿聯酋7個酋長國中,迪拜是最缺石油的一個,只占有其石油資源的約2%,而且這些石油資源將于2010年枯竭:在迪拜政府看來,地下的石油總有一天是會被采光的,而要維持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早作打算,發展其他產業。由此,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設想,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的城市基礎建設以及旅游設施的開發等。迪拜的轉型,主要是走高借貸開放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的道路。這一模式巧妙地躲過了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揚長避短,一時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僅過去5年間,迪拜就有3,000億美元的建設項目紛紛上馬,包括世界上唯一一家七星級帆船酒店、世界最奢侈的室內滑雪場等。但是,海外資金是迪拜經濟得以維持的關鍵,而國際金融危機的肆虐,引發迪拜出現外資抽逃、資產縮水,使得迪拜債務危機出現。
2009年11月26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迪拜酋長國政府宣布,將重組其最大的企業實體迪拜世界的債務,公司所欠約600億美元債務將至少延期六個月償還,其中包括迪拜世界下屬地產巨頭納西勒公司即將于12月份到期的35億美元伊斯蘭債券。消息一出,令全球金融市場為之震驚。一時間,股市一片慘淡,金價、油價嚴重受挫。迪拜的債務危機宣告了“迪拜模式”的破產。所謂迪拜模式,就是以高端房地產和金融業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靠大規模舉債和融資等大興土木,試圖驅動金融杠桿“利滾利”,以此拉動經濟發展。迪拜債務危機爆發后,迪拜的房價比最高峰時期下滑了近70%。股票市場上,在銀行股帶動下全球股市大跌,美國三大股指分別下跌了1.48%~1.73%;26日法國CAC指數下跌3.41%;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3.18%;德國DAX指數下跌3.25%。27日標普500指數下跌1.72%。亞洲股市延續歐洲股市的暴跌,27日日經225指數跌幅達3.21%;韓國漢城指數跌幅高達4.69%;香港恒生指數暴跌1075.91點。跌幅達4.84%。滬、深股市繼26日暴跌之后,第二天繼續分別大跌2.36%、3.09%。
導致迪拜債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經濟對房地產過度依賴。迪拜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本國人民的居住需求,而是把目光投向世界高端消費者的身上。可是,這樣的消費群體畢竟只是少數,所以一旦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因為本國消費無法填補外來消費大量減少而留下的空白,使原本并不處于危機中心的迪拜,自身發生了危機。即將完工的‘迪拜塔’饅全球最高建筑,大樓內外裝潢都極度豪華,而正是為了建造這個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迪拜才背上了800億美元的外債,是其GDP的1。03倍。另外,大力發展房地產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著名跨國公司在迪拜落戶,而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跨國公司縮減開支,也造成迪拜的寫字樓租金收入不足,導致現金流斷裂。在迪拜,投機者經常從銀行獲取貸款,然后將其中的1/10投在還沒有修建的某處地產上,僅需要將這處房產轉手給下一個買家就能賺取巨額利潤,下一個買家也會做同樣的事情賺錢。因此,在迪拜某些地產的價格僅在幾年之內就增長了十倍。可以說,迪拜債務危機是房地產泡沫的必然結果,也暴露出迪拜經濟發展模式和高速發展背后的隱憂。許多市場人士指出,迪拜的盛衰與其地產開發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有關,真可謂成也地產,敗也地產。
第二,投資過度依賴外部貸款。迪拜雖地處中東,但是它既不是一個產油大國,也沒有像樣的支柱產業,舍棄工業基礎而發展房地產行業使迪拜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大大減弱。迪拜國內基礎貨幣儲蓄并不多,為了大力發展房地產和旅游業,只能依賴外部貸款。在以前,國際經濟環境大好時,國際上看好迪拜發展,于是熱錢大舉流入。但是,一旦金融危機發生,國外投資者風險意識加強了,再投資就更加謹慎,并不愿再多借錢。這次危機發生時,迪拜的很多建設項目還在進行當中,仍需后續資金源源不斷地注入,但由于過度依賴外部貸款使得迪拜在此刻無錢可用,出現資金鏈斷裂無法避免。迪拜夢想建立一個世界金融中心,實現跳躍式發展,實在是太急功近利。利用國際上的熱錢來搞建設,最終只不過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
第三,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對迪拜的影響并不像其宣稱的那樣“毫發無傷”。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大國都受到沖擊,迪拜也是不可幸免。房價下跌、建設項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接連出現,使其暫停償還債務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且近年來迪拜也大舉投入國際金融業,在金融危機持續的影響下,迪拜的投資出現嚴重虧損,給債務危機埋下隱患。比如:2007年,“迪拜世界”斥資51億美元。購入美國娛樂業巨頭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后來,米高梅的股價一度從當時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另外,迪拜其他投資公司花費近30億美元購入了德意志銀行和渣打銀行的股份,但這兩家銀行的股價在金融危機中也大幅縮水。海外投資的失敗,對迪拜更是雪上加霜。
第四,匯率制度缺乏彈性。迪拜執行的是本國貨幣迪拉姆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使得本國的匯率制度缺乏彈性,一旦美元有什么變化,本國貨幣的匯率跟著受影響。盯住匯率制是一種匯率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它是指一國使本幣同某外國貨幣或一籃子貨幣保持固定比價的匯率制度。迪拜盯住美元匯率制度有利于維護本國貨幣的穩定性、預防惡性通貨膨脹、穩定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關系,也有利于提高一些它的貨幣國際信譽和地位。但是,釘住美元匯率制度會導致迪拜經濟政策失去獨立性,且更容易遭受國際游資投機的沖擊。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發放4萬億美元救市,使得國際社會對美元貶值形成強烈的預期,從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貶值導致迪拜和海灣地區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率連續數月高達兩位數。美元的貶值
引發迪拜經濟的衰退,這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此次債務危機的“幫兇”。
總之,迪拜危機的根源,從表面看是因為房地產投資的過度膨脹,但其本質卻是國家發展戰略出現了失誤,脫離了本國的實際,做了超越其本身能力的事情。
二、迪拜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迪拜危機對當前的中國有很重要的啟示。表面看來,兩國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國情來看幾乎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但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兩國均擁有龐大的經常項目順差;迪拜和中國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熱衷于做大規模的基礎投資:兩國都希望以房地產為新的支柱帶動經濟高速增長,房地產價格持續快速上升;兩國的匯率制度都仍然是相當固定的,一個緊盯美元,一個參照一籃子貨幣:最后,迪拜和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占領了國民經濟的重要領域,利潤狀況良好,但企業制度透明度極低,激勵機制嚴重扭曲。此外,中國和迪拜還有一個“通病”,就是彼此都屬國際熱錢垂青的市場。基于以上現實,此次迪拜債務危機給我們帶來了較多的啟示,主要表現在:
第一,應警惕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繁榮。迪拜事件中對房地產市場過度依賴所造成的慘烈后果,值得我們借鑒來反思我們國內的房地產市場。現在中國的房地產也很熱,迪拜事件發生后,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房地產業,無疑中國的房地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尤其房價泡沫~直為社會各方之詬病。目前,一方面由于通貨膨脹的預期和保值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投資渠道的狹小和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在股票市場陰晴不定的情況下,大量資金涌入看似更加有潛力的樓市。因此,中國的樓市基本上是投機和投資性需求,形成最終消費能力的自住型需求已被高昂的房價擠出了市場。商品房空置率(空置率=空置面積,近三年累計竣工面積)也許就是一個證明。有研究機構認為,中國商品房的空置率在30%~50%。于是一邊是大量的房屋空置,一邊是普通居民望房興嘆的危險局面出現了。整個房地產金融業可謂隱患重重。有專家認為,目前房地產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命脈,而迪拜的教訓告訴我們這是危險的。中國房地產業的巨大泡沫、畸形發展已經在扭曲中國的經濟結構,威脅中國經濟金融安全。然而,由于GDP政績和土地、住房開發對地方財政的高貢獻率,一些地方和城市經濟如迪拜一樣完全靠房地產支撐。中國政府似乎被房地產“綁架”了。如國內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房地產業,并繼續容忍房價飆升,這就如同迪拜極度奢華的七星級酒店一樣,無法避免因資金鏈條斷裂而導致爛尾工程出現,最終會負面影響國內實體經濟運行的穩定。中國政府不是沒有預見到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威脅,過去幾個月來也有一系列的動作,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威脅仍在,動作都不果斷,改革的力度不足,行動過于遲緩都可能致命,中國應吸取迪拜的教訓,盡量采取行動,以確保中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
第二,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實,迪拜危機對于中國的借鑒意義,與其說是在于房地產不能超常發展,還不如說是應該制定一個合乎國情的發展戰略,要把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經濟在2008年下半年是很危險的,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面臨垮掉的風險。于是政府出臺了“4萬億救市計劃”。2009年上半年,銀行發放信貸7.37萬億元,本來是希望企業拿到這筆錢去做實業,擴大內需,希望流動性注入經濟后,利率下降,投資成本下降,將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最終推動GDP增長。郎成平說過,“中國目前的情況是,經濟70%過冷,30%過熱。其中靠政府投資和相關產業是過熱的,比如基礎建設,而其他民營企業是過冷的。”在政府加大投資力度的情況下,擠出效應在所難免。再加上資本市場不完善,中小民營企業因缺乏擔保、信用記錄等,很難拿到資金。而拿到錢的基本上是大型國有企業,但是在外需萎縮導致嚴重產能過剩,缺乏高利潤的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大量流動性流向價格波動性高的資本市場,尋求投機機會,導致這些企業將錢投向不動產。誠然,投資房地產,刺激老百姓買房也是內需,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國家把恢復經濟都靠在房地產上,那是很危險的。老百姓如果把大部分錢都放在房子上,哪里還會有錢去消費其他的商品?而只會造成國家財富流向政府和房地產商手中。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資擴張來拉動的。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一直快于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2003年我國消費率僅為55.4%,2004年的總投資率上升到43%,這相當于1993年經濟嚴重過熱時的水平,而總消費率還不足57%,2006年消費率更是首次下降到50%以下,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就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來看,消費率一般在76%~79%,投資率為18%~21%。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率偏低20%左右。投資率則偏高18%左右。因此,在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上,要把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當前拉動內需的一項重要任務。現階段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是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需求要多元化。這樣國民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第三,提高風險意識,警惕國際熱錢。據中國官方估計,2009年流入中國的熱錢至少有近1,000億美元。雖然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完善,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但在開放人民幣資本市場上要吸取迪拜教訓。危機之前,迪拜一直是熱錢青睞的圣地,巨大資本流動性的積聚大大加快了迪拜資產泡沫化的進程,然而在國際資本逃離和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資產大幅縮水、房地產市場低迷、銀行放貸停滯、大型項目停工,再加上能源價格重挫、債務飆升,迪拜奇跡破滅。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政策在應對流動性時已明顯表現出局限性、滯后性和被動性,貨幣政策的順周期特征也不足以應對流動性和資產泡沫。當務之急是防止熱錢快進快出。今年中國的股市、樓市都很火,里面有很多國際熱錢在“搗鬼”。如果金融危機繼續深化,中國經濟出現不利局面時,國際熱錢就會快速轉移,到時會加重危機程度。
第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談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但由于增長速度一直很快,決策者難以下決心動大手術。迪拜危機明確地揭示了其經濟模式的重要缺陷:過度依賴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外部賬戶順差過高、國有企業長期壟斷重要行業。而這些恰恰也是我們的問題。對于我國而言,此次危機的最大機遇就是實現結構的調整。如果結構性失衡問題不解決,周期性危機的爆發就是必然,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以及外貿結構都面臨著系統性調整的需要。社會的發展還是要靠實業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家的心態,都應避免浮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經濟才能健康平穩地運行。
第五,積極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在金融危機對世界造成巨大影響的今
天,中國的經濟仍然能夠保持總體向好的態勢,這是令世界羨慕的,同時也是那些金融炒家眼里的“肥肉”。迪拜夢碎了,他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并且目前國際上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不斷上升,國際炒家通過各種途徑大舉進入我國,豪賭人民幣升值。大量熱錢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不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就曾發出過“人民幣過快升值無異于自殺”的警告。他指出,人民幣過快升值是沒有道理的,對中國來說這絕對是個壞消息,如果人民幣升值太快,中國房地產市場也會受到很大打擊。我國在2005年開始實施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改革,主要是為了克服原有人民幣匯率制度日益突出的弊端,確立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以適應國際和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更好地為我國經濟金融的改革和發展服務。與盯住某種單一貨幣相比,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比較難以管理,盯住的程度也相對較弱。由于所有的雙邊匯率都是浮動的,交易成本也就較高。面對諸多復雜的國際環境,人民幣匯率應當更靈活地變化和調整來更為準確地反映國際收支的發展變化,避免過度和持久的高估或低估,以便有效地對國際收支失衡產生調節作用。因此,只有相應地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才能使中國的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獨立性。
第六,平衡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根據郎咸平教授的觀點,“目前我國的投資營商環境不斷惡化,企業家們不再干實業了,拿到的貸款,不去再投資而是打入股市樓市,因為那里的利潤更高。”如果真是如此,這倒是可以說明目前我國的樓市不斷攀升的原因。但是股市、樓市都是屬于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支持,轉移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實體經濟運行的效率和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但另一方面,虛擬經濟也是一種極易滋長泡沫的經濟,一旦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監管稍有疏忽,容易導致泡沫破裂,發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無論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還是迪拜的債務危機,都是源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而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以及股票市場都存在著虛擬經濟的泡沫。4萬億元流動性資金注入后,這種情況只會更加嚴重。所以。我們應當重視金融監管,對于金融創新也應該抱著謹慎的態度,在引入金融衍生品、金融創新業務時,風險評估、管理機制要跟得上。實體經濟是本,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因為唯有實體經濟發展良好,建立在其基礎上的虛擬經濟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如果本末倒置,只會使經濟泡沫越吹越大,但是泡沫總會破滅的,到那時造成的危害是難以估計的。
國家有關部門耗時多半年對廣東、浙江、江蘇等16個省進行系統調研,數據顯示:1-7月份,在31萬戶中小民營企業中,虧損企業戶數為4萬戶,虧損面為12.7%,各月虧損面總體變化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虧損程度卻在逐月加重: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由1-2月的22.2%上升至1-6月的41.6%,1-7月又進一步升至46.9%。其中,超過50%的受訪企業認為“金融危機將會再次出現”,企業普遍對大環境表示擔憂;在談及企業當前運行的狀況與一年前相比有什么變化時,包括36.4%的企業決策者認為,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在最近一年里變得更差;在貨幣緊縮的背景下,高達75.5%的受訪中小企業認為,當前銀行貸款供應偏緊;有42.6%的企業認為,目前已經出現了中小企業的“倒閉潮”。
根據現狀,我們發現: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外需銳減、訂單減少有所不同,2011年很多中小企業訂單不少,但面臨缺資金、缺電、缺工等要素制約,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致使原本就很微薄的利潤再次被壓縮,如果目前的匯率升值延續,原材料與勞動力價格上升無法緩解,很多中小企業將舉步維艱,持續掙扎在死亡線的邊緣。2008年是訂單減少沒錢賺,而2011年是有訂單不敢做,忙死忙活也是沒錢賺甚至虧本,處于“不生產等死、生產找死”的尷尬處境之中。
在各種不利因素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融資難。重公輕私的銀行偏好在今年表現尤其明顯,大概只有10%的中小企業能夠從正規銀行體系得到貸款。目前民間借貸的年利率高達120%,即使這樣,民間融資還是供不應求。然而民間借貸缺乏監管、利率高,中小企業還本歸息的壓力極大,已經潛藏著巨大的債務風險。
國際上,美國繼續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再加上日本大地震核輻射,西亞北非政局混亂,歐盟繼續爆發債務危機,推升了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全球通脹情況嚴重,經濟復蘇形勢并不樂觀。這方面的情況,廣大做外貿的公司廠家更有發言權。
以上,中小企業是否陷入了比2008年更大的困境?是現實還是煙幕?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小企業的倒閉是否正常?民企發展困難的癥結何在?民營企業未來的出路在哪里?在此有幾點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體制創新:
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到今天,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關系到民企發展后勁和發展空間的緊要大事。民營企業最大的優勢是產權明晰、動力強勁;最大的問題是產權封閉、勢單力薄。單純靠自我積累來做大是不可能的,要學會如何兼并重組,通過資本市場來進行資源整合。
現在的關鍵是觀念問題,民營企業寧當雞頭,不當鳳尾。這一點與西方的觀念不一樣。經過200多年的摸爬滾打,西方企業早就認識到必須走聯合兼并的道路,現在國外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都是股份制,老板是誰不知道。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體制的變革和創新這一關早晚得過,從單個資本走向社會資本,而闖不過去的話要么是永遠長不大,要不就死掉。
在當前情況之下,改變不了環境,企業只能改變自己。現在看來,危機中能夠挺得住的都是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小企業一下子就摔跤了,所以就要進行企業體制的創新,兼并重組,從單個資本變成社會資本。
二、產品創新:
大部分民企起家的原因在于仿制、抄襲市場上暢銷的產品,然后快速搶占市場而存活下來甚至活的越來越舒服。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問題就出現了,因沒有核心技術,產品不具備市場競爭力,到最后只能是打價格戰,直至陷入危機之中無法自拔。這其中嚴重缺失的就是技術創新的問題。民營企業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自己創新,還可能闖出一條路來。
不要把創新看得很神秘,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有自己特殊的地方。正是上下縱橫審視自己總結出有哪些特點,把專長、最強的地方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創新。產品創新的成功者無一例外地至少遵循以下三條原則中的一條:第一,時刻聆聽顧客的聲音,根據他們的需求設計相應的產品;第二,密切關注市場上的顧客和競爭對手的任何變化,把握市場趨勢;第三,最大化地利用技術和研發實力實現創新。
在產品創新中,企業不但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審視自己的能力,還要預測競爭對手的反應,并準備好相應的戰術。現在有好多企業不知道自己的長處,總是盲目地看別人如何多元化,反而丟失了自己。所以,在外部環境不好的時候,正是企業檢討自己的時候。
三、管理創新:
民營企業內部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欠缺,很多還停留在家族式、情感式、梁山好漢式的一種狀態。遇到問題時總是強調外部環境不好,外部確實比較困難,但為什么有人做的好?
中小企業普遍缺少“三高人才”: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策劃人才、高級技術人才。導致缺少三種人才的原因有當前的環境所造成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業的老板造成的,沒有一套成熟的機制來接納這些高級人才,不能通過企業文化和核心理念凝聚人心,讓大家有個奔頭,有一種歸屬感。其中尤其是以家族型企業最為典型。因為沒有高端人才最終導致企業管理跟不上,理念落后,一片混亂。
所以在當前民營企業要有管理創新。能否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主要來源于企業的人力資源,任何成功的企業都離不開優秀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小民營企業必須尋求人力資源管理創新,這樣才能有助于企業的整體提升或轉型,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在目前激烈競爭的新形勢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四、品牌創新:
現在很多民營企業不懂經營和塑造品牌,把它們簡單地理解成銷售,只會打價格戰。沒有品牌賣不出好價錢,沒有渠道只能眼看別人賺錢,所以企業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創建自己的商業渠道,這才是最重要的。以前做OEM(原始設備生產商)的企業要逐步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的企業進行轉變,以前做ODM的企業要向做OBM(原始品牌制造商)的企業進行轉變,一步一步一個腳印的練好內功。對于有品牌的中小型企業來說,要做好品牌的推廣和升華,使得業務能夠保持穩定或增長。對于沒有品牌的做OEM或ODM企業,通過前期的企,運作幫助積累了資本、管理經驗、人才、技術和資源,這時應該創立屬于自己的品牌,進行品牌創新。
在品牌創新時同時要注意防范風險,現在一些企業在壓力之下很明顯體現出沒有風險意識,因為一旦出了問題再補救就來不及了。企業內部一定要有專人查補漏洞,對風險及早防范。
2012年金磚四國,是繼續黃金時期,還是折戟沉沙?事關金磚四國前途,更涉及對中國經濟增長性質的基本判斷。
十年前,金磚四國概念一經提出,引領了十年間的全球資金流向。而在十年后,全球債務危機爆發,金磚四國是否會被債務鏈條壓垮,建立在出口與資源價格上升地基上的經濟成長能否得到延續。
反思亞洲四龍、五虎的衰退,可以讓我們更加清醒,目前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全球經濟泡沫的紅利。
經濟增長是用錢堆出來的,還是市場內生的?這是判斷好增長與泡沫式增長的標準。如果經濟發展建立在生產效率與公平分配的基礎上,我們就有理由表示樂觀,反之,我們只能跪下祈禱。現在,祈禱吧,然后改變增長方式。
2012年,債務金磚四國將遭遇極大挑戰。
原因很簡單,此前源源不斷流入金磚四國的資金,在債務脅迫與避險需求的雙重壓力下,往歐美回流。資金回撤,資產泡沫下降,高負債國難以維持增長,俄羅斯等國家不可能靠石油等資源品價格上升維持高增長假象,而中國建立在投資與出口基礎上的經濟增長也將大幅下滑。
2011年金磚四國衰退初露端倪。拉美新興市場股市基金資金凈流出11%,逼近2008年的凈流出12%;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新興市場股市基金資金凈流出9%,已超過2008年凈流出(8%);亞太新興市場股市基金凈流出6%,接近2008年凈流出(9%);印度盧比匯率在年末貶值至歷史新低:自去年8月1日至12月15日,印度盧比對美元貶值約18%,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其最高貶值幅度也僅約25%。其他金磚國家貨幣,除了中國人民幣之外也均出現大幅貶值:8月1日至12月15日,巴西雷亞爾對美元貶值約17%;俄羅斯盧布對美元貶值約13%;南非蘭特對美元貶值約21%。金磚國家之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也基本是震蕩貶值趨勢。
2012年對金磚四國是個嚴峻的考驗。這些國家所積累的財富是否足夠應對目前的債務風險?這些國家是否有足夠的動力進行旨在提高生產效率的改革?
印度風險在增加。謝國忠先生認為,印度每個月的貿易赤字約為1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7%-8%。彌補貿易赤字缺口的三個渠道都在枯竭:出口到西方的服務、印度勞動力在海外的收入以及熱錢流入。印度的外匯儲備約為3000億美元,該國的熱錢規模約是外匯儲備的兩倍,隨著熱錢流出,這一儲備將很快被耗盡。
俄羅斯風險加劇。如果全球貨幣泡沫消失,實體經濟緊縮,依靠石油、天然氣為生的俄羅斯人的福利生活將告一段落,隨之而起的將是國內動蕩,財富枯竭。對于俄羅斯人而言,對于俄羅斯政府而言,最好指望全球貨幣泡沫持續,中國等國繼續大規模投資,將傳統能源價格維持在高位上。
就國際收支而言,巴西與印度隸屬難兄難弟。巴西和印度擁有相同的國際收支模式,面臨龐大的經常項赤字,并依賴資本賬戶填補缺口,巴西雷亞爾的波動與印度盧比類似,均遭遇大幅貶值。需要注意的是,巴西經常項赤字形成的原因是大規模的收益項逆差,主要體現的是國際資本在巴西的投資收入。由于資本項目開放,巴西資本金融賬戶波動更為劇烈,金融危機期間從盈余300億美元以上下滑至赤字200億美元以上,隨后又跳升至盈余300億美元。
上述三個國家可能最終擺脫不了裸泳的嫌疑,不過還沒有穿上皇帝的新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