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7 10:24: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教育市場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校藝術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存在天然的內在聯系,高校需要培養創新人才,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創新人才。主席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要使中國成為文化強國,把經濟硬實力轉向文化軟實力,從文化產業轉向文化硬實力,在這一戰略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和文化創意產業均以文化消費為導向。有需求必定有市場。高校藝術教育培養的是藝術人才,其根本目的也是要為文化創意產業輸出高素質人才。但以目前的現狀來看,創新型人才依然緊缺。以游戲市場為例,EEDAR(國外市場研究機構)表示中國潛在游戲市場規模巨大,中國玩家數量達到5.17億遠超美國人口數(數據源自游戲市場峰會2014)。但游戲行業據2011年度中國游戲行業年會出具的數據來看,中國動漫游戲行業大約有200萬左右的從業人數,但產品能夠被中國玩家認可的卻很少。在文化創意產業興起的過程,高校藝術教育領域出現了幾十個相關專業或方向,但總體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藝術教育必須及時調整辦學策略,立足產業需求,將文化創意單獨建設一個專業學科,同時擴展與文化創意相關的專業或方向形成學科集群,在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方面緊靠產業需求,建立綜合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文化創意產業管理、經營同傳統藝術類學科結合起來,增強市場意識的同時,加強審美方面的教育。
二、立足培養目標,創新教育體系
在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下,高校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當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即要培養出創新人才。也就是說要在藝術教育中加強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意能力。文化創意產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創新人才,這類人才富有個性、勇于創新。因此立足培養創新人才這一目標,高校藝術教育可實施創新型教育,將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從技能向創意轉移,結合學科集群的優勢,幫助學生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在掌握基本藝術領域技能的同時,形成對藝術和設計的創造能力。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建立起創新性藝術教育體系,將學科群、人才培養模式融入其中,重視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文化創意產業涉及多個學科,因此在教育體系當中必須加強學科體系的創新,形成具有特色的學科集群。高校本身便具有學科方面的優勢,應當在獨立的文化創意院系中以文化創意課程和藝術類課程為主干,增設市場類、管理類等課程,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甚至可以添加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精粹,比如草編藝術,這方面吉林動畫學院的經驗值得借鑒,董從仁草編技藝走進了走進了吉林動畫學院服裝設計大賽,服裝設計專業利用草編技法,設計出了風格鮮明,栩栩如生的時尚服飾,這不失為將傳統藝術的創新[1]。
三、立足培養載體,加強人才培養
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已經進入正軌,部分教育機構已經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鑒的藝術創新人才培養途徑,初步形成了產學研以及學生自主創業(掛靠學校的工作室)的模式。比如2013年福州市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簽訂協議,在戰略決策咨詢、科技創新與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干部交流合作以及人才教育培訓等五個方面展開合作。其中科技創新與合作方面,建立人大文化創意產業園,中國人民大學發揮多學科,跨行業的優勢,依托福州的優勢,合理培育新興產業基地,加快自主創新。文化創意具有極強的應用性,那么在藝術教育中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則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那么產學研將是極佳的實踐途徑,以高校為依托,以產業基地或園區為基礎,進行實踐性教學,加強人才培養的力度,提高輸出人才的質量。而自主創業模式則是產學研模式的有力補充。特別是當前網絡大電影、移動手機游戲等的市場大熱,這些往往并不需要很多成本,只要有創意,加上比較理想的制作,相對而言競爭力就會比較強,就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所以高校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提供一個孵化平臺,讓學生的創業團隊掛靠在學校,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形成一種集人才培養與創業孵化為一體的教育模式[2]。
高校藝術教育應當創新自身的教育體系和課程,把培養創造型人才放在首位。在加強傳統藝術能力培養的同時,重點突出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關鍵還是要落實實踐教育基地,建立學科集群,以市場為導向,加強人才培養。
作者:戰海洋 馬強 單位:哈爾濱華德學院
參考文獻:
高職教育的課程改革應從服裝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樹立具有時代特征的現代教育思想與觀念,根據高職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需要,調整才培養目標,以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根本,教學模式多元化,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加大操作技能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設計教學過程中強調與市場接軌,注重實踐性,強調市場性,強化工作崗位所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體現高職服裝專業特色,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優化,不斷改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創新思維相結合,符合團隊協作的社會法則,符合時尚、個性張揚的時代需求,注重培養藝術創造力,激發創新的設計理念,注重發揮學生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形成獨有的風格和主張。為造就社會真正需要的高質量服裝專業人才而進行綜合性、系統化教學改革。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重視實踐教學
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改革可以采用單元模塊化的教學模式,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理論加實踐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學校要與企業接軌,落實校企合作政策。企業為高校提供學習資源、設備與教學器材等用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同時,校方根據企業需求,培養需求人才,方便畢業生找到更合適的工作。服裝設計是兼具很強藝術性、實踐性的學科。校企合作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教師要緊密聯系企業,讓教學走出課堂、走進企業,讓學生認識企業經營模式,設計企業型服裝,培養學生市場把握能力和調控能力,能通過銷售信息反饋分析市場需求,格局市場趨勢和需求進行設計,讓設計具備市場潛力。學生只有適應市場、把握市場,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企業同時對服裝教育不斷進行指導與培養,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養步伐,為企業培養更多真正的高技能的人才,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從而適應新時期服裝市場需要,提高服裝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三、高職服裝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更新及合理充實
服裝專業的教材通常理論與實踐失衡。與社會和企業的生產實踐對接不足,課程與生產脫節。《服裝生產現場管理》替換《服裝生產管理》就很符合教學需求。現代企業服裝工藝與設備一直發展、改進,工藝教材就必須與時俱進,及時進行更新。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改革中,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發揮著核心的作用。要合理歸納和取舍有效的教學內容,將知識面合理拓寬,讓設計緊貼社會,擴大教學空間。重視并保留教材的正確、規范內容和基礎理論部分,把現代企業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能等等內容帶進教材。實踐教學要引入市場研究的內容,零距離接近市場。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要讓學生走進市場、了解市場和把握市場,使設計作品緊跟市場潮流。
四、高職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
在獲取知識能力方面,把重點教改為重點激發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識的活動中去。鍛煉思維能力角度,把給予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引導學生自我探索,發揮的無限真思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這是一個真正的思考、鍛煉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高職服裝教學方法的改革,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無限創造力。產、學、研結合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辦出職教特色之明確方向,是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教師進企業實地調研并實踐,并將企業的有關項目和任務帶回到課堂,進行教改和課改等。采用多樣辦法、多種途徑進行教學,比如教學目標和模塊可由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共同負責承擔,這樣就實現了課堂貼近企業、教室貼近廠房,教學手段與工廠設備的配套,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實踐,學校教師與企業工人師傅同堂,以不同的角色和角度,達到專業培養目標及要求,使學生具備市場適應能力。
五、配備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團隊
高職學校應該配備綜合素質較高的師資團隊,來提高教學質量,順應市場的需求。配備優秀職業教育能力,精通專業技能、熟悉服裝設計行業的專業帶頭人,高職教育需要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的扎實的實踐能力,可以聘請有較高職業技能水平的企業行業專家、高級技術人員來校參與實踐教學,但因缺乏教學經驗,往往難以達到教學目的。因而,學校應積極探索專任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長效機制,選送教師優秀學校或單位進修,提高教師素質水平,強化服裝設計的先進現念,豐富教師的工作經驗,提升動手實踐能力,打造一個高職服裝設計綜合實踐能力強的專業化團隊。教學中要強調教師、師生、同學團隊合作,根據教師、學生的特長、思維方式的不同,組織學生團隊合作進行設計、實踐的環節,反映全體教師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能力。
六、注重學生藝術品位與鑒賞力的培養
對于一個成功的服裝設計師來講,品位和鑒賞力是必須具備的能力。所以,讓學生熟悉和掌握藝術基本知識和規律,大量鑒賞優秀作品,并進行市場調研借鑒。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藝術情懷,激發學生獨特設計理念和不凡藝術情感,教學中融入新穎設計理念、新穎審美意識形態及藝術的情感表現,針對學生個性差異進行引導、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
七、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考核偏理論,服裝設計是從理論到實踐、由設計思維轉為實物化的應用性設計過程,所以,應該結合市場需求、根據市場走向和需求做出學校服裝專業考核調整,高職服裝課程考核應是理論加實踐的完整性考核,從概念構思、設計、制版、工藝制作到最終的成衣,甚至是市場數據分析及運作等缺一不可。這樣的考核標準能夠讓學生系統學習服裝設計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適應將來的企業考核方式,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服裝設計人才。
八、結論
[關鍵詞]工業設計 市場營銷 互動融合
工業設計是一門交叉學科,其跨越范圍主要包括藝術、技術、經濟。就通常而言,大家最熟悉的是藝術和技術,因此就有了藝術學科的工業設計和工程學科的工業設計。很遺憾,我們至今沒有發現商學院開設經濟學的工業設計專業,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把市場營銷學和工業設計結合起來系統地、整體地研究。
市場營銷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產品定價、分銷、促銷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經營銷售活動”,同時,它又是一種觀念形態,一種把市場看作為消費者服務的理論。這一理論與工業設計不僅僅是考慮產品設計的形態問題,更應研究消費者需求的問題,也就是設計要適應“人”的需要的這一宗旨是一致的參考。
一、工業設計和市場營銷學專業互相融合的重要性
在工業設計“藝術、技術、經濟”的復合體中,“工業設計與市場營銷學”融合應該是比較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為了實現“想得出、造得出、賣得出”而構建完整知識結構的必須組成部分。我國工業設計教育雖已開展多年,但總是把形態設計放在首位,結構其次,而經濟類課程開設較少,往往由設計老師根據自己體會穿插一些。因此,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面臨市場營銷實際問題時才匆忙零星地了解一些市場營銷的書本知識,或是干脆憑直覺處理問題,不清楚在市場營銷規律的指導下,工業設計可以預測和把握很多設計的實際問題,使設計的市場命中率可以大大提高。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成熟而且在不斷發展進步的學科,全世界有無數學者和專家在研究其中深奧的問題。隨著經濟越來越取代了戰爭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市場營銷對其他學科的影響正在不斷擴大,即使是機械制造這樣的工程學科,也日益需要考慮成本、效率等市場競爭問題,更不要說與之知識交叉的工業設計了。在認識商品的銷售過程和市場競爭的基礎上,用工業設計的方法參與實現企業的市場定位和競爭策略。市場需求和價格條件應該是工業設計師們著手設計的出發點,畢竟產品最后必須在銷售中才能實現其社會價值,而并非是脫離市場的美觀造型和各種匪夷所思的功能和結構。
二、工業設計和市場營銷學專業的關系
工業設計和市場營銷學都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看,工業設計的誕生早于市場營銷學,但在現代社會的進化過程中,工業設計為制造業服務,總體上受市場營銷的支配,從忽視到關注,最終成了市場營銷理論中貫串全過程的一個絲絲入扣的組成部分。不過,有的市場營銷學專家對兩者的關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很多市場營銷學的教材里鮮有“工業設計”這個名詞,有的書即使在“新產品開發”的章節里,也大量使用的是“創意”、“改良”等,很難找到“工業設計”或“設計”。在國外,“設計”(design)通常等同于“工業設計”,是新品開發中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概念。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研究工業設計和市場營銷學關系的重要性。
工業設計視角研究和闡述它和市場營銷學的關系,即在市場營銷的全過程和市場營銷組合中,工業設計相應的價值和工作要點。設計并非是單純的造型行為,而是一種基于歷史、社會、自然的文化與經濟活動。
1.工業設計可以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長期以來,把科技成果轉化成商品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問題。應該認識到在新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技術研究與實驗的成功僅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只有通過工業設計才能完成另一半的工作,也就是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為能夠被人使用的、便于加工生產的成熟產品,并使之商品化,這樣才能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從而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
工業設計還決定著技術的商品化程度、市場占有率和對銷售利潤的貢獻。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實力不僅表現在技術的進步、產品的質量與生產效率的提高,還表現在對于動態的市場需求和把技術成果轉化成商品的能力,也就是說企業在技術方面和工業設計方面的綜合能力,才能反映一個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實力。
2.工業設計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
工業設計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經過設計的產品本身就意味著產生了附加值。因為工業設計師根據不同消費者和生產企業的特點確定目標市場和產品的設計定位,對產品的使用方式、外觀造型、材料選擇、結構工藝、成品的組裝生產和上市前的廣告包裝等做出精心的設計。象這樣經過設計的產品,一定會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同時也將給生產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產品的生產成本、運輸費用等等都是固定的價值,但是產品的功能、色彩、形態和它帶給人的心理感覺是很難計算出來的,它們都可以給產品帶來很大的附加值。可見,工業設計在同樣資源投人的水平上,可以使消費者用上更好的產品,使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因此追求優良設計的附加值將成為未來市場潮流的重要特征。
3.工業設計可以提升形象、促進產品銷售
工業設計是企業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企業都把企業形象戰略視為嶄新而又具體的經營要素,工業設計可以提升企業形象,引導消費潮流,促進產品的銷售。在市場經濟下,由于社會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消費者的需求大部分都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這樣就造成了市場的相對飽和。針對這種情況,企業的經營決策部門在制定企業的經營戰略和計劃時,可以通過對新產品的開發和設計來有意識地引導人們的消費傾向,通過新產品樹立企業形象,占領市場、鞏固市場,達到增加產品銷售的目的。通過工業設計可以加速老產品的淘汰,不斷開發新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和引導人們的消費潮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當人類的生理需求被滿足以后,就開始追求心理的滿足,在產品的基本使用功能滿足需求以后,人們就開始追求產品的新奇性、象征性、文化性、娛樂性,追求富有個性和美感的產品,順應消費者的心理變化,并以新設計來引導消費者。這對提升企業形象和促進產品銷售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工業設計和市場營銷學專業互相融合教學
工業設計的專業復合性質決定了它同時具有較強的藝術屬性、技術屬性、經濟屬性,這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視角;而擴大視野觀察,可以發現這種復合幾乎交叉了現代社會所有涉及和關心的問題。在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存根本時,以經濟角度來全面認識工業設計應該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但在日常的教學中,無論理工類還是藝術類的工業設計教學往往都著眼努力協調“人-機-環境-社會”的關系,很少協調產品與市場的關系,這是一種尚未受到普遍關注的缺失。
人們越來越認識其重要性,全世界有無數經濟學者和專家在從各個角度對它進行研究,而且不斷有有價值的觀點和理論誕生。作為為先進制造業服務的一種生產關系,工業設計的價值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已越來越取決于對市場經濟的適應性,重視市場營銷學的教學因此成了很多院校的共識。但是直到現在為止,所有院校用的都是商學院的市場營銷學教材,不能體現工業設計的視角,以及學科交叉的特點
(1)通過系統市場營銷學理論學習,初步建立起工業設計師的經濟意識。建議設置市場營銷學的基本課時為32課時,有條件可另增加16課時作為課堂練習,指導根據市場某商品的情況運用市場營銷學分析決策后提出設計對策和具體設計。可以說,工業設計學生學習市場營銷理論,能夠還原工業設計本來應該具有的特征和功能,獲得完整的工業設計知識體系。會發現,除了繼續關注“5W1H”,以及新穎、美觀、舒適、綠色等現而易見的因素外,成體系地了解企業的市場定位、目標細分、競爭策略、市場營銷組合、產品生命周期位置、產品創新類型,以及消費者行為、企業的宏觀和微觀環境等等,將使你開始對設計實務及設計管理能夠做出許多有價值的分析預測,提高設計命中率。這些冰山下潛藏的部分是真正支持產品在市場上的生存基礎。
(2)其互動教學組織形式。可建立公共課程、共同對某產品進行市場調研,工業設計學生與市場營銷學的一起撰寫產品的市場研究報告,再互相比較,發現不足。
(3)學市場學的學生和老師參與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產品設計課程和畢業設計,從市場的角度對工業設計學生進行指導,提高工業設計學生對市場的正確的把握度和敏感度,并形成和市場人員的良好的合作方式,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四、結語
工業設計的專業復合性質決定了它同時具有較強的藝術屬性、技術屬性、經濟屬性,這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視角;而擴大視野觀察,可以發現這種復合幾乎交叉了現代社會所有涉及和關心的問題。如今工業設計已廣泛的參與了市場營銷范圍的活動,如市場研究、產品開發、促銷和分銷渠道、售后服務等等。可見,工業設計與市場營銷的融合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顯然,這么做肯定走不出來。
今天做內容公司,必須用全新的思維和方法打造新型的內容公司。既然互聯網可以顛覆零售,顛覆金融,顛覆教育,顛覆醫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互聯網同樣可以顛覆內容和娛樂產業。
機會來自舊思維之外
互聯網號角吹響
隨著快的和嘀嘀的正面沖突,以騰訊阿里為主要軸心國、百度局部參與的中國互聯網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打響。這場戰爭的核心戰場有兩個,一個是以O2O轉化和交易完成為核心訴求的應用場景之爭,一個是以流量為核心訴求的入口之爭。視頻平臺作為一個殺手級應用,已經成為巨大的流量入口。
對內容公司來說,如果能在巨人的必爭之地占好一個位置,同時還能讓自己直接影響巨人們在內容差異化方面的努力并進而影響到它們流量之爭的天平,其價值不言而喻。
視頻公司對新模式的渴求
把所有領先的視頻公司加在一起,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行業:每年花幾十個億從內容公司買版權,辛辛苦苦賣出了接近百億元的廣告,但支付完帶寬和營銷成本、再減去員工的成本,整個行業在燒了投資人和資本市場幾十億美元之后仍然不盈利。
這固然和行業格局有關。三巨頭都需要這個入口級的流量平臺,因此誰也不會甘心讓別人做成Netflix。況且三巨頭后面還有對客廳機會執著的蘇寧(已經戰略投資了PPTV)、對產業鏈執著的小米和對娛樂產業執著的搜狐。
既然行業格局無法改變,行業就必須尋求商業模式上的突破。而最有可能在商業模式上形成突破的地方是客廳和臥室里的那塊屏。
因此,幫己先幫人,利人必利己,誰能夠幫助那些渴求模式突破的視頻公司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誰一定最終會成就自己。
新技術新終端
對內容公司來說,新技術和新終端不僅意味著新的內容傳播渠道,也意味著新的內容形態、新的商業模式和生態鏈以及新的市場外延。
一家電影公司未來是否有可能主要票房收入不來自于電影院而來自于客廳;電視臺未來有沒有可能最重要的收入不再是廣告而是版權銷售和付費分成;一家時尚類期刊公司將來有沒有可能大部分收入來自產品零售和移動視頻。新技術和新終端正在為這樣的商業狂想提供現實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4G網絡的到來會讓我們基本不用再顧慮帶寬這件事,內容公司可以放心假設他們做出來的任何內容在任何地方任何終端上播放都如行云流水,下載都在眨眼間。
開放的新人類
對于今天大多數內容產業的主力從業者來說,對他們幫助最大的可能是他們的孩子。隨著iPad一代逐漸長大,這些從小就被新技術、新終端和新應用包圍的新新人類會給內容產業帶來很多新鮮的可能。他們是不需要紙質教科書的一代,是寧愿在3.5寸的手機屏幕上看長視頻的一代,是對新形態內容天然開放的一代,未來也是最有可能最早對微信說再見的一代和率先扔掉手機、擁抱可穿戴設備和服裝的一代。
內容產業的舊思維
內容產業里的大部分人今天還沉睡在傳統內容生產的慣性中。絕大多數做內容的公司還是項目驅動,而不是產品線驅動;他們往往把新媒體營銷簡單地理解為在網站上發幾篇稿上個焦點圖,把社會化營銷簡單地理解為發幾條微博和微信;他們以為把內容賣給視頻公司就算完成了新媒體發行,也誤以為系列產品就是干完了一才能開始想二。
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還停留在陳舊的思維里,少數想明白了的人和敢于挑戰規則、質疑常態、突破自我和重新定義市場的人才有機會面向未來,春暖花開。
敢于重新定義
面向未來的新型內容公司,有可能從四面八方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市場,但它們會有一個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敢于重新定義。
優秀的內容公司從哪來
用產品思維替代作品思維
在任何時代,高品質的內容都需要才華和創意,有價值觀支撐的好故事永遠有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腦永遠不可能替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和情懷。未來偉大的作品仍然會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作者,需要數年磨一劍的精雕細刻。因為作品思維的出發點是作者,產品思維的出發點是目標市場的用戶需求;作品思維需要作者的靈光閃現,產品思維卻需要精確的設計和計算。
然而,偉大的作品不等于優秀的內容公司。一家優秀的內容公司,無論能否生產出偉大的作品,首先要有能力用生產線和生產流程來保證可以規模化地、可預期地、連續地生產出擁有明確市場定位和清晰商業模式、有機會形成內容品牌的優質內容。作品思維的核心關注在于作品本身的影響力,產品思維的核心關注在于作品是否可以形成一個擁有續集潛力的內容品牌……
從項目驅動轉向受眾驅動
傳統影視公司往往是項目驅動,項目與項目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新型內容公司應該盡可能圍繞同一目標受眾群構筑生產線,形成板塊效應,這樣不同生產線之間更容易產生協同,整個公司也更有機會圍繞這個目標人群打造出一個更加完整的產業鏈。
傳統影視公司的發行和營銷流程通常只有一個,無論什么樣的作品一旦進入了管道都變成了行活。新型內容公司會根據內容本身的特點量體裁衣地確定發行和營銷策略。譬如,如果你的目標受眾群是95后,手機和Pad就是你重要的傳播渠道。
機構化能力更加前傾
傳統的影視公司往往從本子開始,以播出來回收商業價值。新型內容公司必須從市場需求和產品研發開始,并更多地從產業鏈、而不僅僅是播出和上映來獲取商業價值。因此,新型內容公司的機構化能力和組織架構會更加前傾。
因此,只有建立強大的市場研究和產品研發能力,才有可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產品。其中,市場研究部門的工作是給目標人群把脈,找準他們的興奮點;產品研發部門則需要根據市場調研的結果找到合適的作品載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內容公司拼的就是市場研究和產品研發的能力,以及社會化營銷。其它的都可以交給別人來做。這里才是最有可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的地方。
用大數據替代主觀判斷
大數據將不僅僅被用于市場和受眾調研。從決定什么樣的電影用什么樣的導演和卡司到確定一個多少分鐘的故事應該有幾個扣到了第幾分鐘必須解扣,從決定面向某個受眾人群營銷預算應該如何分配到分析電影上畫時可能碰到的天氣對于院線上座率的潛在影響,大數據都有用武之地。
最近兩部熱播劇正在被市場廣為談論,一部是《來自星星的你》,一部是《紙牌屋》第二季。Netflix推出《紙牌屋》第一季的時候只需要它帶來不到52萬的新增用戶就可以回收這部劇的全部成本,結果三個月之內這部劇幫助Netflix新增了300萬用戶。
這是內容對于平臺的價值,也為內容公司指明了提升自身價值的方向。
一、高等學校“服裝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未來社會發展對設計師素質與能力的要求是綜合和廣泛的,必須兼備理論研究和實際產品開發能力,具備材料的認知、工藝技術的開發和生產程序的掌握能力,能夠分析社會和社會文化資源的關系,分析產品和產品分配的渠道,密切關注社會發展趨勢,確定自己的創意手法。我國的服裝設計教育雖然經過了不斷的探索與改革,但課程結構總體上是從學科出發,偏重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重視傳授知識和技能,卻忽視了知識的運用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和應用性。“學歷與技能割裂”表現得非常明顯,畢業生理論脫離實際,工作能力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的現狀,已經引起企業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
實訓項目設計是對服裝設計課程教學進行的實質性的改革和創新。20 多年來,設計課實踐教學基本都依據同樣的設計理論、同樣的授課方式以及同樣的課題作業,缺變化和創新,不能夠適應目前飛速發展的時代需求。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服裝設計教育的知識構架和體系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對設計師的職業能力和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設計意識不強、貧乏單調而長期重復的實踐教學訓練,已成為服裝設計課程實踐教學的痼疾之一。即使有由國外引進的課程,也因缺乏變化能力和發展能力而顯得僵化,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的需要。
二、實踐教學項目設計應注重原創并從技能型向創新型轉換
全球化的國際競爭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人才,更需要具有創新能力、判斷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競爭的背景下,創新能力是設計教育的靈魂,是藝術設計發展的惟一出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成了衡量藝術設計人才職業素質最重要的標準。服裝設計課實踐教學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途徑,涉及到“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實訓項目在設計上要靈活,應注重原創性,并從技能型向創新型轉換。傳統的實踐教學項目,多是為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而設計的知識積累型、經驗式的項目,通常注重設計技能、設計表達等訓練,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卻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發揮和延伸,設計思維容易禁錮在某一具體的項目環節,而無法突破,創新型的實踐教學項目設計要求學生采取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進行知識創新,在學習中掌握自我決策的能力和獨立分析的能力。實踐教學項目設計從技能型向創新型轉換,首先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訓練,培養其創造的習慣和意識。意識決定行為,通過訓練項目的設計,使學生把創新意識當作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一種自覺和自律,貫穿在日常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通過項目實踐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設備,及時地了解掌握服裝行業、專業的前沿信息。實踐教學項目設計要注重學生科技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國外,有超過 40% 的設計工作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大部分設計師已經熟諳這種設計方式和工作模式。這種學習形式對學生知識更新和專業創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課題設計可以按照工作室的教學與實踐的模式,根據工作室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特點設計創新實踐項目,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式的創新環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和更廣泛的社會接觸面。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更充分地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實踐教學要引入市場研究的內容,零距離接近市場
設計從最初的動機到最后價值的實現,都離不開經濟因素。設計的這種經濟性質決定設計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市場經濟意識。目前,我國正處于一個全球化市場經濟的時代,設計與市場完全融合,設計師的價值只有在市場中才能體現。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隨時關注市場的需求及其變化,應對國內的經濟形式有所了解,對世界經濟局勢也要留意觀察,對設計的物品的成本價格、銷售狀況要清楚掌握。另外,在企業里,設計師的表達、勾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設計水平的體現。設計師不僅要能進行單一的產品開發設計,重要的是能在產品細節的設計、時尚思維的創造、品牌風格的提煉、品牌市場的定位、品牌營銷方式等設計中,創造出提升企業靈魂和品牌精神的文化設計。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要讓學生走進市場,了解市場和把握市場,從市場中發現新的亮點,找到與自己所要設計的對象共同的語言,才能使自己所設計的作品緊跟市場。
四、注重體驗式項目設計,將設計師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融入項目
(一)制定品牌化發展戰略
1、打造品牌課程。依托文化產業學科資源,在課程設置上,緊密聯系成人學員,特別是文化產業領域從業人員在職業發展中的知識和技能需求,設置符合時代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和教學模式,開發一批符合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的精品課程。文化產業的課程要注意縱橫結合、通專結合。文化產業有不同的行業門類,這是橫向劃分,比如出版發行、影視制作、藝術設計等,而縱向劃分就是文化產業系統的各個環節,如文化策劃、文化市場營銷、文化管理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包含公共基礎課程、文化產業管理基礎課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以及相關學科課程,也可以分為通識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兩方面,通識基礎教育包含文史哲、藝術等,而專業教育主要包括諸如文化市場學、文化市場營銷學、文化創意與策劃等課程,只有相互結合,才能提升學員的文化素質和實踐運營能力。
2、打造品牌師資。“山不在高,有師則名”,名師造就名校。文化產業類高校要緊密圍繞文化產業為主題,著力打造一支具有符合自身品牌風格、理論和實踐能力優秀的繼續教育專屬師資隊伍,以教師的個人影響力形成教師品牌,綜合推動教育品牌的形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上,文化產業類高校要針對文化產業學科特點培養師資力量。文化產業學科屬于復合型專業,專業跨度較大,包含管理學、經濟學、新聞學以及藝術學等學科,加上繼續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對文化產業類繼續教育教師素質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要鼓勵青年教師跨專業學習,積極進行文化產業類前沿課題研究,高校也應努力搭建跨國、跨校、跨學科的教學科研交流平臺,形成不同地域、不同專業的任課教師之間的教學科研交流氛圍,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3、打造品牌學員。學生是體現教育水平的最好說明,在讀學生、畢業學生所形成的校友資源,是學院品牌的構成要素,要注重對優秀學生資源的宣傳打造,形成文化產業類高校繼續教育學員良好的整體形象,從而增強繼續教育品牌影響力。
4、打造品牌服務。教育產品必須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及其他方面價值,學生才會選擇人力資本投資。只有始終堅持以學員為本,樹立市場營銷理念,在為學員服務的每一個環節中體現人性化,形成良好的服務品牌,是繼續教育品牌建立過程中很重要的環節。
5、打造品牌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內涵,事關高校形象和品位,也關系到人才的質量和品位,是大學精神形成的重要載體。而高校繼續教育的文化,在依托高校自身的文化積淀基礎上,更要結合繼續教育特點,結合學院實際情況,通過完善繼續教育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繼續教育機制,打造特色學科優勢課程,名師和學員風采,繼續教育文化活動等,形成繼續教育自身的品牌文化。
(二)構建產學研一體化運行機制
1、與政府部門合作。為宣傳文化系統的干部,研發適合的培訓項目和課程。目前,宣傳文化系統的干部,管理水平高,但是在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新形勢下,文化產業的知識能力還不夠全面,具備文化、經濟、管理等素質皆優的人才,數量有限。因此,依托高校的平臺,為宣傳文化系統的領導干部提供行業前沿、市場高端、國際化、專業化的培訓,進一步提升宣傳文化系統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能力,是文化產業類人才繼續教育的一個重點。
2、與行業協會合作。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特色專業學科上的優勢,以及依托宣傳文化系統的行業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產業類各項認證標準的制定,共同研發文化產業行業所需的崗位技術資格證培訓的項目和課程。并且與考試認證機構合作,共同研發培訓項目。
3、加強國際合作辦學,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僅增加辦學經費,還可以借鑒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推動自身繼續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改革,以自身專業特色與國際化平臺的結合,推動繼續教育的現代化、國際化。同時,實施中外合作辦學,還可以使繼續教育強勢進入到國際留學市場,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國際教學課程,拓寬辦學模式,打造出國際化的繼續教育品牌。
(三)引入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
由于繼續教育的市場性較強,因此高校在開展繼續教育時,要樹立市場觀念和營銷理念,在立足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主動地開拓市場。文化產業類高校首先要根據社會熱點和需求,從自身學科優勢出發,結合社會各層次、各行業需求,形成系統開發的局面。對市場需求大的教育培訓項目集中力量打造,并積極挖掘潛在需求,做好市場預測、市場細分,通過市場調研,依據需求差異,選擇最佳的目標群體提供服務,做好消費者分析,確定對象需求,制定符合教育對象和市場需求的繼續教育項目。其次,文化產業繼續教育項目只有重點發展文化產業繼續教育精品,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認為:“一個品牌就是在某些方式下能將它和用于滿足相同需求的其他產品或者服務區別開的一種產品或服務的特性”。打造文化產業繼續教育精品,必須引入市場營銷理念,具備品牌營銷思維,建立品牌營銷機制。將先進的繼續教育理念和市場營銷理念相結合,根據文化產業市場需求,設置繼續教育內容,突出實用性、前沿性,采取現代科技教學手段,運用營銷模式進行綜合運作。同時,要充分依托文化產業特色學科,深度挖掘文化產業行業有代表性的,市場緊缺的精品化項目。
二、結語
【關鍵詞】 年輕藝術家 藝術市場 藝術創作
【中圖分類號】 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幾年來,一批20—40歲的年輕藝術家相繼成為藝術市場的寵兒。他們有著與老一輩藝術家截然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大部分人擁有高等院校的學歷證書,在公辦的教育體系接受并完成了專業藝術的學習創作和訓練,藝術觀念與創作方法更是深受當代藝術教學體系的影響。而且他們對于市場也并不陌生,在校學習期間即可有選擇地進行各種實驗性的藝術創作,并通過大量的展覽機會來接觸市場、了解市場的反應,同時引起評論界的關注。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創作風格的形成和未來藝術道路的選擇。反過來他們的選擇與追求勢必會影響中國未來的藝術和藝術市場的發展,也勢必會對中國未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重要導向作用。因此,了解這支隊伍的現狀,關注他們的生活方式、創作傾向以及創作特征即是關注未來中國藝術的發展趨向。
年輕藝術家往往在藝術風格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他們樂于嘗試不同的創作媒介與藝術形式,且勇于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比如一些油畫出身的藝術家轉而探索裝置、影像藝術等。對他們來說,學院的專業背景為他們提供的只是一種技術方法與思考方式上的訓練。相對于專注某種單一的技法,有些藝術家更傾向于根據自己的創作理念應用不同的媒介。這種廣泛不受限制的媒介實驗,既可以看做藝術家自由大膽、勇于創新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他們在尋找新的創作方法以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由于尚處于風格探索期,他們并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創作方法,更多的還是在前輩藝術家與西方視覺資源中尋找突破。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在個人風格尚不成熟時,市場的誘惑與一些潛在的危機相伴而至。對于大多數藝術院校畢業的年輕藝術家來說,選擇自由職業藝術家這一行業,雖然更利于實現自我價值,并且能夠保障充裕的創作時間,但是又不得不面對生存的壓力。只有作品價格高,市場行情好,藝術家才可以保持較高的生活水平,無后顧之憂地集中精力進行藝術創作。于是,好多年輕的藝術家們會不可避免地落到以市場價值取向為參照標準,來設計自己的創作風格的窠臼中來。導致自己只顧及作品的商品價值而忽略了藝術的本身,從而使藝術創作出現了一種刻意迎合市場和消費者口味的媚俗化的現象。對此,我們也要有充分的理解,畢竟作品走向市場是藝術家們賴以生存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手段。只是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之下,當少數幾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爆出天價行情之后,原本只有一位或者幾位藝術家的,帶有個人風格的創作往往會演變為一股跟風風潮。于是在許多作品中便出現了大量的消費品,美女、流行的服飾等消費符號,這是當代藝術創作中最普遍的一種現象。這些年輕藝術家僅僅提供了消費時代的視覺表層圖像,并沒有對社會政治問題進行進一步思考,更缺乏對消費時代異質現象的批判與反思。這一類型的藝術家看重的并不是把圖像轉換為與社會或個人有聯系的觀念和內涵,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將畫面畫得更漂亮、更吸引人的眼球等視覺語言的表現技巧上。這種市場化的思路并不可怕,但這種現象如果成為了時尚和潮流,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主要審美趣味,我們就一定要警惕。
誠然,藝術家對其藝術母題、風格、材料、手法等一切藝術元素的選擇取決于他們的學習能力、個人閱歷、對某一門類知識的掌握以及所處的生活群體等因素。而這些因素的多元化趨勢直接影響其對藝術方式的取向、審美。當一個藝術家為了取悅市場,一直維持一種并不屬于自己的風格的時候,他們作品的創造力和價值就受到質疑,這種創作也不能被定性或者命名為某某風格。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又不是生活,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永遠都不能為零,藝術對大眾和現實生活秉承的應該是一種批判的態度。它要滿足的是人類精神的需要,是生活的超越,并不是要淪為大眾的日常現實生活。因此作為年輕的一代藝術家,應該對社會負責任,時刻在創作中保持一種批判的精神。
藝術市場的空前繁榮對藝術創作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給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帶來了生機,使得創作者在大眾圖像的使用和觀念的表達中滲透了智慧和思辯,為作品在精神層面與讀者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條件下,部分創作者對金錢過于崇拜,追風潮流泛濫,真正具有文化性的作品日趨漸少,這種現象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因為藝術創作是一件體現人自身精神性的事業,如果脫離人文價值,那它就成了一幅涂滿豐富顏色的畫布,僅能讓我們看到表面的絢麗卻深入不到人的內心,更遠離了藝術前進的步伐。
藝術市場給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
首先,市場利益的誘惑成為不少當代藝術家創作的原動力,這使得不少藝術家失去了潛心研究、艱苦探索的可能性,進而使藝術創作的水平停滯不前。藝術創作與市場經營有著一定的矛盾性,有些藝術家的作品風格一旦被市場認可,藝術家就很難放棄可觀的收入與市場的厚愛,不會主動在學術上進一步探索和研究。過早結束自己的藝術生命;其次,高度繁榮的藝術市場讓不少當代藝術家的年產量劇增,使藝術創作流于形式與套路,而缺乏真摯的情感寄托與內涵。某些藝術家只要有畫廊或者收藏者需求,就可以拼命地重復、復制作品。沒有真摯情感的注入與抒發,就不會有經典力作問世。其三,藝術品價格定位標準的紊亂使不少當代藝術家迷失自我,千方百計地去尋求各種關系與人情,來實現作品價格的上漲。一件藝術品價格的高低與藝術家的身份、社會職務等有著很大的關系,而職務的高低又直接決定了藝術品價格的多少。因此,不少藝術家往往不是潛心研究藝術,而是終日研究關系網來提升社會地位,進而達到抬高作品價格的目的,這都是在市場利導下出現的亂象。
許多當代藝術的先行者、美術批評家、策展人對此都十分憂慮。他們對藝術與市場有著清醒的認識。
著名當代藝術家張曉剛認為,年輕藝術家肯定都要走同樣的一條路,從艱苦的探索到慢慢地接近自己的理想,這是很正常的。至于市場對年輕藝術家的影響,是否影響到他的創作狀態,要因人而異。一個好的藝術家,一輩子需要經歷很多東西,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會正確地去對待很多問題,這個不用擔心。
曾梵志認為藝術家的創作不應設定具體的創作思路,應有感而發。畫廊也不應對藝術家的創作數量提出任何要求。以前由于種種原因,藝術家的創作受到很多限制,造成了千人一面;而現在約束相對少了許多,市場反而較好。藝術創作應該有充分的自由,對藝術家的創作自由進行過多的約束是不可取的。
四川美院的王林教授也認為畫廊過早的,其實扼殺了藝術家的某種可能性。本來一個藝術家可能有很多種創作上的可能性,也許他的某一種可能性能做出成績。但畫廊根據藏家的口味來要求藝術家,讓藝術家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創作作品,由此帶來的風氣就很不好。這使得藝術家在藝術的探索上不愿意去作更艱苦的努力,都急功近利地去找一個圖式,以求被畫廊。雖然藝術家總是以藝術為生,但得到畫廊的資助,僅僅是一個生存保障,之后就要看藝術家自己對藝術的態度——到底是真的熱愛,還是只想以此換錢。對于一個有自主性的藝術家而言,相信他還是會選擇自由創作的。而且也有很多畫廊懂得創作自由的重要性,也允許藝術家去自行探索和改變。當前有兩種不同的藝術家,一種是學術性的藝術家,一種是商業性的藝術家。畫廊也有學術性和商業性之分。做一個學術性的藝術家,道路更艱辛和漫長,但藝術價值可能更大。
策展人沈其斌建議年輕人不要太急功近利,心態要放平。要努力讓自己在學術上有所積累和建樹,如果學術地位確立了,市場價格上的反映是遲早的事情。要重新梳理中國自身的優秀文化,從中挖掘優秀的人文精神,重新進行闡釋。只有讓自身創作扎根于民族藝術的土壤之中,才會獲得更為深厚的知識積累和文化積淀。
為了不盲目地拒絕或者順從,在探討年輕藝術家該采取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市場之前,我們有必要厘清藝術市場與學術水平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并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藝術水平較高的作品價格一般情況下比較高,雖然有時候也會出現低迷的現象,但其升值的潛力和空間很大。而水平不高的作品也許偶爾會出現價格很高的現象,但早晚會在市場的調節中逐漸退去。藝術品的投資判斷標準終究會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即判斷標準會集中在作品的藝術水平與藝術風格的獨特性方面。因此,面對繁榮的藝術市場,當代年輕藝術家應趨利避害,集中精力進行藝術創作,盡量回避主動扮演純粹商人的角色。針對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暫時性忘卻市場,潛心藝術創作。暫時性忘卻市場不是永遠忘記市場,更不是不進入市場,這一點需要明確。暫時性忘卻市場是為了以后更加順利地進入市場,并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因為,藝術市場化帶來的經濟收益不是藝術家追求的終極目的,換句話說,藝術家進行創作不是單純地為了利益化,其終極目的還在于精神的愉悅與享受。如果藝術家不能暫時忘卻市場,創作的時候心里惦記著市場帶來多少回報,他的心態就不能夠平穩,就不可能平心靜氣,潛心苦練,最終就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潛心創作首先要加強自身文化藝術修養,提高藝術品味,而這恰恰是藝術創作水平提高與否的關鍵所在。
其次,選準時機進入市場。當藝術家的創作作品逐步成熟,風格逐漸形成時,就需要開始考慮進入藝術市場。藝術市場可以讓藝術家的勞動得到價值回報,改善藝術家的物質生活條件,給藝術家提供更加優越的創作環境。而且更為值得提及的是,這也是藝術家對社會貢獻的一個重要方式。好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的文化藝術水平,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同時能夠提高了藝術家的知名度。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被社會與學術界接受與認可,既是對創作的肯定,更是對精神勞動的最大的贊頌。
其三,塑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形象。藝術家進入市場以后,必須了解市場,把握藝術市場運行的規律,在藝術市場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與品格。首先,一定要確保作品的質量。吳冠中先生曾多次提醒藝術家“不要在賣畫過程中將人格也賣掉”,并且身體力行,每年都會銷毀一些自己不滿意的作品,以防止流入市場。其次,要有獨立的藝術發展方向。這一點要求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中必須保持獨立的人格,不能讓市場牽著鼻子走,去一味迎合市場,迷失藝術方向,在市場中失去人格與尊嚴。
如今,年輕藝術家作品的藝術價值性和投資價值越來越多地受到市場關注。許多國內重要畫廊都將注意力集中于這些新興力量,推介具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加大開拓青年藝術家市場的力度。他們注重的是如何培養藝術家,讓藝術家們有一個自由創作的氛圍,而很少考慮他們作品的價格要以一個什么樣的幅度上漲,更不會私下操縱市場價格,畫廊的藝術家不是直接以市場為目的的,而是做有意義的學術展覽,推廣好的藝術家、好的作品給真正關心藝術的藏家來欣賞,以獲得精神上的認同。
當代年輕的藝術家們大可不必去刻意了解市場,也不要在意自己作品市場價位的高低。因為藝術家不是全能的,市場也不是施展才華的舞臺。直接參與市場的結果必然是弊大于利。他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集中全部的精力來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只有這樣,他們的作品才會越來越富有生命力。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 [法]丹納,張偉.藝術哲學[M].沈耀峰 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
2.[德]瓦爾德?比梅爾,孫周興.當代藝術的哲學分析[M].李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法]伊麗莎白?庫蒂里耶.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M].謝倩雪 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呂澎.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進程與市場化趨勢[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