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3 10:51: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技術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史的特殊性
首先,科學技術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科學技術的某一歷史顯著特點,我們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這一點,它是確定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的重要依據,如果我們不能夠充分了解科學技術在歷史發展中每一個階段的顯著特點,我們就不能夠為確定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界線提供依據。其次,在進行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的確定工作時,我們應該充分地考慮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科學技術的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在于為人類提供良好的服務,通過不斷改進相關的生產技術來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它相對于社會史中的其他因素而言更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要進行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的確定工作,我們就要對近代中國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進行了解,為分期界線的確定工作提供更多明顯的依據。最后,要進行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的確定工作,我們還應該了解中國近代相關的文化史、經濟史以及政治史。
1.2參考傳統科學的相關成果
我們在進行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的確定工作時,不能夠把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孤立,因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以傳統的科學技術為基礎和前提的。傳統科學技術對近代科學技術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而傳統科學技術的相關成果更是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只有充分地認識到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密切關系,才能夠確定出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界線。
1.3結合世界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我們在進行中國近代科學史分期界線的確定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到世界科學技術對我國的影響。因為世界的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也影響著中國近代的科學技術發展。首先我們要考慮到我國近代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特點,然后再進一步分析我國近代科學技術在接受世界科技洗禮之后的發展狀態和特點。
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分期方法
2.1確定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上限
我們要確定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界線,就必須參照我國傳統的科技發展情況,中國近代科學史的分期界線必須是中國科技發展的轉折點。而就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情況來說,1582年是對全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年,這一年實現了由中國古代科技向中國近代科技的轉變,使中國的科學技術真正走向了世界科技潮流之中。但是對于中國來說還并不能像歐洲其他國家那樣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轉變。因為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政治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缺陷,17世紀的科學技術革命沒有像歐洲的科技革命一樣對社會的各階層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沒有像歐洲科學革命那樣去注重發展數學和物理學科。新的科學知識只在少數的士大夫階層和宮廷中傳播,其傳播的范圍非常有限。
2.2確定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下限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上限是明確中國古代傳統科技到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分界,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的時間下限則是中國近代科技到中國現代科技發展的分界時間。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史時間下限的確定要聯系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特點。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向現代科學技術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體制化的完成。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體制化是指中國的社會事業形成相應社會組織與社會制度的過程,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由職業的科學家形成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學共同體。以往的科學家并沒有形成相應的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學共同體,這種研究科學的社會大環境特別不適合做科學技術的相關研究工作,而由職業的科學家形成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學共同體則大大地改善了這一大局面,可以說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重大的事件。第二,科學活動的功能、價值被社會所承認。這一點對于科學家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社會對科學活動的功能、價值的承認能夠大大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三,科學技術建立了與社會其他部分的協調關系并保持自身的自主性。
三、結語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 信息技術 聯用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4)02-0231-01
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了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信息化建設,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頻繁交往對計算機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計算機技術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聯用是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創新,將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1 計算機技術的主要功能
1.1 網絡運用
如今的互聯網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實現了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相互融合,計算機技術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在多個計算機系統之間實現了真正的數據信息的高效傳輸和資源共享[1]。當前,社會中各個單位、企業或者個人都設計了自己的主頁或者網站,直接在主頁或者網站上一些重要的信息,瀏覽者直接利用網絡鏈接查看自己需求的信息。一方面,計算機技術的網絡運用,發揮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對單位和企業的管理,另一方面,為用戶提供了多種有價值的信息,滿足了用戶的信息需求。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相互融合,使人們快速了解國內外的重要信息,提高了信息資源的傳輸效率,使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緊密。
1.2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是計算機技術的重要功能,計算機技術可以自動篩選數據信息,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方便的搜索功能。用戶在計算機中輸入信息數據,計算機技術可以利用內部的程序代碼完成多種復雜數據處理,滿足了企業和用戶的需求。
2 信息技術的特點
2.1 信息性
信息性是信息技術最主要的特點,信息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信息處理,在信息加工、采集、處理等環節,具有動態性、共享性、普遍性、客觀性的特征[2],是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標志,為人們生活和工作提供大量的有價值的信息。
2.2 技術性
信息技術的應用設備和工具是非常先進的,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具有功能高效、操作便捷方便、經驗豐富、技能熟練等特點。
3 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聯用
信息技術是多種處理和管理信息技術的統稱,被廣泛的應用在計算機應用軟件、計算機信息系統、通信技術安裝、設計和計算機科學技術中,信息技術主要由通信技術、傳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三個核心部分組成[3],每一種技術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單一的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因此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聯用,實現這三個方面的相互配合和整合,發揮出更加多元化的功能,逐漸成為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
3.1 計算機技術和傳感技術的聯用
傳感技術是一種重要的現代化科學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多個領域,傳感器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工作原理也各不相同,不同的領域需要使用不同功能的傳感器,傳感器作為一種重要的檢測裝置,其內部包含了多種敏感元件,在應用的過程中,必須保穩定性,為系統提供可靠準確的數據信息。傳感技術主要的功能是將檢測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為用戶需求的信息,進而進行交換、篩選和處理。通常情況下,傳感技術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信息識別規劃設計和信息處理、評價、測試和開發,計算機技術和傳感技術的聯用實現了數據處理和信息采集的一體化操作控制,傳感技術結合用戶的需求,采集檢測對象的信息資源,捕捉和篩選有用的信息資源,然后計算機技術將這些信息資源進行分析和處理,最后儲存到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庫中,用戶可以隨時查詢和使用這些信息資源,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3.2 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聯用
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通信技術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信技術主要包括兩種重要的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和有線通信技術,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線通信技術逐漸代替了有線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聯用,不僅提高了通信系統的安全性,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使得通信數據能夠最安全、最快的傳動給接收者,實現了通信數據信息的高效率傳輸。同時,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聯用,推動了多種技術的快速發展,如數字電視、網上購物、手機網頁新聞、移動電話、多媒體技術等。
4 結語
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計算機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聯用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靜.分析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聯用[J].河南科技,2012,24:5.
關鍵詞:信息時代;計算機發展;技術應用
隨著人們生活時代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的運用也是十分的廣泛,計算機具有廣泛性、智能性、實用性的發展特性,要充分發揮計算機所具有的特性,擴展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保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1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世界第一臺由美軍方制定的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這臺計算機采用17840根電子管,長80英尺,寬8英尺,重28T,功率消耗為170kW,特點為體積大、功耗大、速度慢、可靠性差、價格昂貴。技術方面使用的機器語言跟匯編語言來編輯程序。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晶體管計算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晶體管為主要的元件,高級語言和編譯程序的程序更加高級。特點是體積比一代變小、功耗也降低、可靠性也提高了、速度提高。并開始運用到工業控制領域。第3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0年)在20世紀60年代,由于半導體的快速崛起與發展,集成電路也因此被制造出來,特點是速度比一代和二代更快,體積更小了,可靠性也提高,價格也沒之前昂貴了,并開始應用到文字的處理和圖像處理的領域中去。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至今)第四代計算機的體積更加的小,速度也加快了、容量更大了。采用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開創了計算機一個改革創新的時代。應用逐步向人們生活進步,在生活、工作、學習都會運用到計算機。從一開始的第一代計算機到現在的第四代計算機,從一開始到后面的家喻戶曉,計算機科學技術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計算機的智能性,極度改變了人們的存在方式,為人們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無限的貢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計算機科學技術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軟件應用、硬件應用、系統軟件、操作系統、語言處理系統等,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現在計算機在教育、辦公、經濟管理等應用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計算機明顯的提高了人們做事的效率。例如,將應用運用到辦公系統中,無紙化辦公不再是柯南一夢,防止了紙張的不必要浪費,保護了樹木保護了環境,也提高了人們的辦公效率,人們只要將資料儲存在計算機里,方便使用與快捷傳送,有效提升人們的做事效率。
2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特性
2.1廣泛性
現在人人會使用計算機,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問題都會想到使用計算機來解決問題,比如,在網上購物,不出家門竟知天下事,收集資料,圖片與文字的編輯等,無一步體現出計算機的廣泛性。
2.2實用性
計算機可以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比如在線交流,使用編程控制機械的生產。
2.3智能性
計算機越來越智能化,不僅由臺式計算機,更有便攜式筆記本,更加輕薄方便,利于辦公。2.4網絡化互聯網將計算機串聯在一起,人們可以在網上通過QQ、微信、微博進行交流與資源共享,提高了人們生活的便捷化。
3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領域的研究
3.1科學研究的方面
第一代計算機就是由美軍定制用來進行計算彈道而研制成的,所以科學計算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應用領域。計算機科學技術的主要作用是數據的采集、存儲、檢索和、數值計算、自動控制、翻譯等。數值計算主要就是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解決人們無法算出的科學問題,例如:地震的預測、天氣預報、火箭發射的時間與軌跡等都需要由計算機來進行高快速的運算。
3.2在機械和電子控制產業領域的應用
在電子機械產業的迅速發展之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廣泛性使得電子控制產業的功能強大。生產率提高,計算機的發展對控制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在控制技術這個方面發展是比較緩慢的,起步比較晚,計算機的技術又處在發展中的階段,計算機進行精確的數據檢測對控制著科技的完成,計算機技術的快運算會迅速的將數據系統進行分析和判斷判斷,并發出指令控制系統自行操作。這樣自動控制的操作理念既節約了人們的勞作的時間和人們的勞動力,還提高了工作效率與產品的合格率,滿足生產中的所以需求。
3.3在交通運輸業的應用
在交通運輸業應用中,計算機科學技術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有GPS全球定位系統,其次還有位置地理信息,座位預訂及交通系統的智能化。GPS主要就是用于追蹤、道路的查詢、緊急救助和跟蹤系統等;交通系統的智能化是將計算機的技術、網絡通信的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為一體并用于交通運輸業的應用;坐席預訂就是為人們提供方便,比如,人們可以利用網絡購買火車票、飛機票、船票等,購票的效率提高了,勞動力的成本業減少了;位置地理信息是運用計算機技術在集成系統和信息科學技術的運用下,分析數據,提供相對于的信息需求。
4總結
在人們生活的發展過程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各種應用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計算機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與改革,發展的同時業不斷的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做出巨大的貢獻,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占有重要的位置。計人們的生活水平被計算機所改變,人們的社會文明也被計算機的發展進一步推進。計算機發展的迅速,我國必須健全對計算機管理體系的管理,必須重視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計算機軟件的質量,深入改革計算機技術的重要理論,廣泛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是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化。未來的計算機科學會有更多的發展,是無盡的,多方面的,創新的,開發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它成為體現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曹偉,李峰,周書仁,何施茗,鄭瑩.基于專業認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持續改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6(02):114-120.
[2]田緒紅,肖磊,黃瓊,梁早清.大數據時代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改革[J].計算機教育,2015(19):12-16.
關鍵詞:技術商品;服務商品;有形商品;國際貿易
一、前言
在市場準入的技術與服務貿易種類中,技術與服務作為商品參與國際貿易,具有兩種不同的競爭特點。技術與服務的國際貿易,不同于實物商品的國際貿易。世界貿易組織將服務行業劃分為以下種類:商業服務,通訊服務,建筑及其相關的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環境,金融,衛生及社會服務,旅游及旅行相關的服務,娛樂文化及體育,交通及其他服務。服務作為一種無形商品,其商品形式就是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的各種服務。而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無形商品進入國際市場進行貿易,主要商品是科學技術發明的使用權力。除了受知識產權法保護已屆期滿轉為有益于全世界人民生活的公有知識以外,大部分的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屬于私有權利,受法律保護。因此不論是有形商品還是無形商品,都有其歸屬的性質,都受法律保護。
二、技術與服務商品的物流環節
服務貿易是以提供服務產品為主,服務是商品,服務的買方即是終端顧客,賣方要使其服務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必須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務,以買方可以直接消費該服務為原則。從賣方提供服務到買方付款消費使用該項服務這個程序的完成即為交易完成。服務產品作為商品進行競爭的主要特色是一整套的服務程序為一個完整的產品,不能像有形商品那樣像零件一樣被拆分。有形商品的貿易可以單獨交易某種零部件、某種產品原料或產品的某一部分。如汽車制造要從不同的商家購買不同的零部件組裝成完整的汽車以后才能出售給終端顧客。而技術貿易是以提供科學技術的使用權力為原則。技術的購買方得到技術以后,不能直接作為商品進行消費。技術的購買方不是該項商品的終端顧客,必須再進行投資設備,利用所購買的科學技術來生產某種商品后提供給終端顧客進行消費。從物流的角度上分析這些服務產品,服務貿易就是兩個環節:服務的供方和終端顧客即服務的消費方。其中,服務作為產品是這兩個環節的媒介。技術貿易在整個物流鏈中有以下環節:技術的供方,技術的受方和終端顧客即市場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的受方必須將技術轉化為商品的一個生產要素以后,才能使商品進入市場進行流通。因此,服務貿易過程中,服務是商品,服務的買方是終端顧客;在技術貿易過程中,技術是商品,技術的買方不是終端顧客。
三、技術與服務商品的定價特點
技術與服務貿易的定價方式也不同。服務作為商品同有形商品一樣,可以有單價形式。技術作為商品沒有單價,只有單獨的價格。假如我們擁有一項技術準備出售,該如何對這宗交易進行定價?可想而知,這項技術的價格沒有統一的參考價格,因為技術作為商品的價值主要在于科學技術創新的獨一無二性質。技術的交易價格主要取決于買方的技術水平,經營規模,該項技術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以及對未來市場份額的預測,而不是像有形商品一樣其價格構成是產品的成本加上預期利潤。世界上沒有技術開發商會開發兩項以上性能完全相同的技術供人挑選。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對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所擁有的知識產權加以保護,不允許仿冒他人的科學技術,不允許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因此,在國際技術貿易中每一項科學技術的商業價值都是因買家而異的。服務作為一種無形的商品,這種商品的貿易可以是規模交易,也可以是單件交易,如購買飛機票享受旅行服務。服務的供方所提供的商品本身是系統完整的消費品,服務產品允許市場競爭,但是要符合市場規律,因此服務產品的價格定位一般都有一個規范的價格范圍。
四、決定技術與服務商品的顧客滿意度的市場特點
技術與服務作為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的過程中,決定其顧客滿意度的因素也有不同的特點。技術與服務作為商品在消費需求中處于較高的消費層次。消費者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后,將消費提高到滿足心理的商品需求方面。消費者對于服務商品的顧客滿意度也不同于物質商品的顧客滿意特點。一張在市場上發行的唱片,顧客的滿意度會因為文化、年齡差異社會及生活層次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顧客滿意度。銀行的儲蓄業務,影響顧客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是銀行的利率,營業環境及雇員的業務素質。服務產品同有形商品一樣在市場上的競爭因終端消費者的個性差異而導致顧客的滿意度不同。如銀行業,各銀行對于所提供的服務投入的資本和人力基本上相同,所提供的金融產品質量大致相同,商品經營的效益卻因為時間和地點的差異而大相徑庭。例如貴州的銀行和北京的銀行經營效益不同,而北京的銀行又不同于紐約的銀行。服務產品所面對的顧客同一般有形商品的顧客有相同的特點,存在著不同的價格敏感度,有不同的消費水平。因此,假定多家服務企業在同一時空里所投入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大致相同,其所經營的效益會大致相同。然而服務產品的生產要素又不同于有形商品,但卻與技術產品的生產要素相同。技術與服務產品的生產要素主要是流動資本和人力資源(人力與業務知識),有形商品的生產要素主要由固定資本,人力資源和生產技術組成。因此,顧客滿意度的可變性造成服務產品的競爭力的差別。假定相同規模的服務企業在不同的地點投入相同的資本和人力來提供服務產品,由于顧客的差異,各企業的經營效益會不同。又假定在同一個地點多家服務企業投入相同的資本,面對相同的顧客進行市場競爭,企業對人力資本投入的差異也會給各企業帶來不同的經營效益。 面對相同的顧客集群,一項服務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取決于對產品注入的資本和人力資源,在市場競爭中,充滿競爭力的人力資本投入,比如獨一無二的專業技術知識、獨一無二的行業管理技術無疑會確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科學技術作為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不同于服務產品。由于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作為私有財產受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這就決定了在同一個時空內不可能出現兩個或多個完全相同的科技發明參與市場競爭。
五、技術與服務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歷史
傳統貿易以商品貿易為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服務貿易為商品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品貿易的不斷擴大引發了服務和技術貿易的加速。而服務和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通又更加促進了商品貿易的自由流通。服務和技術作為商品在20世紀80年代尚屬不可貿易的商業行為。各國的餐飲酒店基本上不出國門,交通、電訊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歸政府所有,開辦醫療、教育、保險事業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只有運輸業和國際金融業作為商品貿易的輔助行業被記入商品貿易的成本中。科學技術作為國家發展的手段受到各國政府的嚴格管制。服務行業中,銀行、保險、證券又是國家的經濟命脈,特別是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使得各國政府在開放金融市場方面愈加小心翼翼。在各國給予市場準入的服務行業中,行業競爭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進口國的非關稅壁壘。各國采取的各種軟硬措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務商品的自由競爭。一直以來,各國對于服務行業的經營主要采取壟斷和獨家經營的形式,即使各國在世界貿易組織簽署的《服務貿易總協定》中做出了市場準入的各種承諾。但是總體來看,就連發達國家也只對一半多一點的服務行業做出了市場準入的承諾,另外一小半都未做承諾(見表1)。
服務行業進入自由競爭還只是一個新的嘗試。而技術商品由于商品的獨占排它特點,商品本身具有較強的壟斷競爭優勢,基本上不參與市場競爭。國際技術貿易面臨的壁壘不是買方市場的匱乏,而是技術商品輸出國政府的嚴格管制。因此技術商品進入自由流通的經濟環境還需要世界各國進行談判。
美國在1997年率先對其電訊行業執行“放開管制”,使該行業進入自由競爭的市場。該政策著實給當時的市場帶來一場硝煙彌漫的戰爭。1998年,各大電訊公司為了搶占地盤,不惜血本,Bell Atlantic給顧客送百美元現金,Qwest 給顧客送雙人國內往返程機票,Sprint干脆率先將價格下壓。造成至今電訊業經營的成本居高不下。服務貿易參與國際競爭的歷史非常短,等待開放的空間還很大。
六、非關稅壁壘對服務與技術貿易自由競爭的制約
服務與技術的國際貿易除了商業服務、通訊服務、銷售服務、旅游及旅行相關的服務、娛樂文化及體育、交通服務根據國別類型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開放以外,其他服務商品和技術商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國的政策法規的制約。出口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出于對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因素考慮,對于技術商品的出口有嚴格的管理,發達國家所提倡的商品貿易自由化并不愿意將技術商品的貿易等同自由化,對于高科技技術商品,明文規定不許出口。而服務商品的進口,對于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卻有一定的沖擊力。因此,服務商品的進口國對于服務商品的進口持不情愿的立場。比如中國的入世承諾中對于教育服務的承諾基本上屬于完全開放的市場準入。而美國的入世承諾中雖然也對教育服務的市場準入給與基本上自由的承諾,可是服務行業進入美國市場參與競爭卻要受到嚴格的行業資格審查,教師資格的認定等行業規定給市場準入造成障礙。總體來講,技術商品的貿易壁壘主要在于出口管制,而服務商品的貿易壁壘主要來自于進口國的進口行業規定。
世界貿易組織在貿易統計中,沒有對純技術與服務兩種商品分別進行統計,而是把純技術商品歸類于服務貿易的統計中。然而,純技術的使用主要在于提高物質商品的生產力。購買一種純技術就如購買一種生產工具,在國際貿易中要單獨確立合同。中國商務部在統計數據中已經開始將純技術或技術有關的貿易數據進行分類統計,但是數據中也只涉及技術進口情況,沒有技術出口數據。這也足以說明中國的發展對技術進口的需求情況令人關注。由于服務商品和技術商品在國際貿易中尚屬新事物,服務與技術的國際貿易同傳統貿易有很大區別,有關服務與技術的貿易特點將隨著服務與技術貿易的完全自由化而被逐漸總結出來。
參考文獻:
1、劉東升.國際服務貿易[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2、饒友玲.國際服務貿易[M].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4.
3、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與WTO法典[M].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4.
關鍵詞:存在論;科學技術;批判維度
當我們試圖從更深層次剖析科學技術問題時,不可避免的會與德國兩位偉大的思想家不期而遇——一海德格爾與馬克思,前者對技術之思進行不懈追問,提出了“思”的解困思路。后者把技術融入人類的歷史進程和社會關系之中加以分析研究,認為“關于自然的科學和關于人的科學,其實就是一門科學。”[1]
在海德格爾那里,現代技術的本質就是“座架“。座架作為一種擺置的聚集,促逼著人,使人以訂造的方式把現實的存在者作為持存物來加以解蔽。在座架的控制下,作為主體的人根本逃不掉被擺置和訂造的命運,人不再是作為存在的守護者守護存在,而是被促逼著向自然界發起進攻,不斷地攫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海德格爾認為,正是技術的這種“座架”本質,使得“人類在地球上被連根拔起”,陷入無家可歸的困境。那么,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呢?海德格爾老人提出了“思”,對于這種“思“,我們除了站在美文學的角度欣賞之外,還要看到他為當前的生存困境的苦心積慮,看到這位智慧老人對未來的預見和設想,我們就把他當做一種期待、一種呼喚,喚醒人類與自然界的共在意識,從而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詩意的棲居。
而在馬克思看來,技術的本質是人類追求自由活動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人的一種現實的、積極的活動,馬克思認為,技術體現為工業的本質,而工業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表現。
馬克思認為,技術對人奴役并不在于技術本身,而是在于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馬克思尖銳的指出;“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機器本身對于把工人從生活資料中‘游離’出來是沒有責任的。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不可分離的矛盾和對抗是不存在的,因為這些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了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了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勞動者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馬克思提出了解決技術異化問題的正確道路:要學會把機器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區別開來,從而學會把自己的攻擊從物質生產資料本身轉向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使用形式。只有這樣,技術才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由此,對科學技術的批判打開了一道從存在論進入的缺口。
一、現代科學技術的起源、形成和發展
被稱為西方第一個形而上學家柏拉圖那里,科學是對存在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念的認識。這種被稱為科學的認識,具有兩個特點;確定不變具有唯一性與它是感性世界之所以是以及如何是的原因。這種認識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我們把泰勒斯稱作哲學始祖的同時再加上科學家的桂冠就并不為過了。他除了準確預測公元前585年的日食以外,還提出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科學假說,他認為水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基質,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受其影響的兩個學生阿拉克西曼德和阿拉克西美尼,分別提出了構成萬物基礎的“元質說”和“氣說”。在著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那里,“萬物都是數,”“數是萬物本原”。柏拉圖對此心領神會,他的獨到見解表現為,數就是理念,理念乃是萬物本原。數或理念能為理性思維所把握,這就是宇宙可理解性的前提。并且這種可理解性與常識無關,亦即與感官經驗無關,它奠定在數學語言基礎之上,而數學語言的對象則是處于理想境界中的事物,將世界構想為由原子構成,物體是由原子按不同組合形式構成的分子組成。這對哲學的影響體現為,從實踐中的經驗出發,推演出世界中的全部事物。這種從一開始就認定豐富多樣的世界最終必須還原于一個確定不變的、純粹單一的“始基”,對世界的真理性解釋局限于惟一的思想,笛卡爾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形而上學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使得“我”首次成為一個特殊的主體得以呈現。其它的物都根據“我”這個主體才作為其本身而得到規定。”建立在形而上學思想基礎上的現代科學技術,主客對立成為其顯著特征。主客對立意味著客體成為主體謀劃、算計的對象。因為人也是諸客體之一,故人自身也淪為謀劃、算計的對象。
在科學思想的萌芽里,我們不難發現自然就成了人類謀劃、算計的對象,現代科學更是通過數學語言來達到這一目的。
技術這個詞源自希臘語。Technickon(技術的)意思是屬于techne(技藝)的所有事物。Techne屬于“產生”,它是某種產生性的東西,產生于人的實用需要。當原始人類為著生存而制造出第一件石器工具時,技術就誕生了。
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思維方式呈現單一性的特點與技術偏重操作實用性特點融合在一起并共同發生作用,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使得人僅能從技術這一單一維度上審視面對自然。自然本該顯現的豐富性在科學技術的壓榨之下,只能走向貧乏枯萎。
二、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與存在論科學技術觀視域的開啟
在馬克思那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馬克思終其一生都致力于改變世界的活動。在稱為馬克思哲學的誕生地和秘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里,馬克思通過“感性—對象性活動”原理對勞動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發動了一場存在論的哲學革命,實現了哲學實踐論向存在論的轉向。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吧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的本體論原則,改鑄使之發展為“感性——對象性活動原則”,他談到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世界時,這樣說道:“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設定并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此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 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如果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進行對象性活動。它所以只創造或設定對象,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設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物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3]從馬克思對勞動的闡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從存在論的再度展開的,我們可以看出費爾巴哈的影子——對現實人本的理解。把“對象性的存在物”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這也就有了存在論的命意。
在手稿中,我們還發現馬克思對恩格斯的精彩評判。“且讓我們先指出一點:恩格斯站在國民經濟學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方面,沒有看到它消極的方面。勞動是人的外化范圍之內的或者作為外化的人的自我的生成。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因此,黑格爾把一般說來構成哲學的本質的那個東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學,看成勞動的本質;因此,同以往的哲學相反,他能把哲學的各個環節加以總括,并且把自己的哲學描述成這種哲學。”[4]馬克思要說明的是黑格爾通過對“自我意識”的抽象思辨方式,揭示了勞動同人的自我生成的內在關系,勞動提供了形而上學的理論依據,因為如果作為主體的人的活動本身不具有“自我意識”的特性,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外化到對象上去,就不可能把自己的力量作為對象支持。也就難以顯示人自己的“類”本質來。這種表達毫無疑問依據的是意識論存在性質的意蘊。
馬克思在手稿中通過“感性——對象性活動原則”對勞動的存在論闡明,開啟了存在論的境遇。
三、馬克思科學技術觀的批判維度
1、科學技術的“工具理性”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創始人霍克海默指出,科學技術的昌明使醉心于其中的人們陷入了實證主義之井,他說::”每一種徹底粉碎自然奴役的嘗試都只會在打破自然的過程中,更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縛之中。”[5],也就是說,主體理性的勝利是以主體順從理性和現存事物為代價的,即當人們用理性來批判一切時,人的思維也就受制于理性的邏輯,這種邏輯往往具有抽象性,但卻失去了對現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哈貝馬斯把科學技術當做是工具理性并展開對其的批判。我們首先要明確在歷史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理性曾經作為解放力量,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統治中解放出來,但是由于社會的工業化,理性走到了反面,成了達到實用主義目的的手段,成了統治人,奴役人的工具。哈貝馬斯對科學技術的批判自有其合理之處,他看到了現代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消極影響,并抨擊了工具理性給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尤其是對思想文化造成的危害,但從本質上說,他的種觀點則是錯誤的,他將對工具理性的批判當做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基礎,并日益用對工具理性及科學技術的批判來代替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批判,這些是和觀點根部違背對。對當代資本主義批判的首要任務是批判它的政治經濟制度。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成了第一位的生產力,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這是哈貝馬斯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觀點的發展和貢獻,但他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獨立的剩余價值的來源,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創造者,從而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則是不正確的,因為科學技術必須和生產力中的其它要素結合才能創造價值。況且,除了科學技術外,勞動和自然同樣是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源泉。
3、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批判
以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注意到了科技進步對人的理性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重大影響。認為科學技術在當代工業社會,不僅加強了人對自然的攫取,推動了社會的物質生產的發展,而且執行意識形態的功能,成為統治者用以對人進行統治與壓抑的有效手段。這種認識自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揭示出當時統治者利用科學技術來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辯護的新特點。但是,他們脫離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過分夸大了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甚至把科學技術直接等同于意識形態。經典作家從來沒有把科學技術歸入意識形態范疇,而是歸入生產力范疇。
作為現代人生存方式的科學技術,憑借形而上學思想的堅實理論后盾,已經扎根在人們的頭腦,滲透進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中。海德格爾的技術追問和馬克思的科技批判,固然難以給我們提供一種具體可行的行動綱領,但作為哲學功能的反思,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單行本)【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英]馬克思著, 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單印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
現在就農業科學技術這個側面,分析一下它在近代落后的過程、原因和教訓。
一、過程
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源遠流長,匯集豐富。在秦漢時期,傳統農業科學技術體系已經初步具備,后來又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中國古代三百多種農書就是這一過程的真實記錄。當歐洲人還在使用木犁時,中國已推廣了鐵犁。十八世紀他們把條播機當作新發明,而我國漢代已經有了這種東西。當歐洲農業還是休閑制時,我們已進人輪作復種階段。中國古代農業在能量循環利用、用養結合、多種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制造精巧的農具、利用自然力,特別是水利工程方面都有很多創造。凡是深人研究過中國古代農業的外國學者都是嘆為觀止的,他們稱為中國農業歷史之謎,認為中國古代農業是創造了奇跡的。可以說在經驗科學范圍內,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成熟較早,水平較高,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什么時候開始落后了呢?這得先從十八世紀英國產業革命說起。英國產業革命和農業革命是同步發生的。農業革命既是生產關系的革命,也是農業科學技術的革命。當時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具改革,推行條播機、中耕機等馬拉農具,二是實行輪作制,用牧草、根類作物、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輪作,代替過去的休閑制;三是家畜由放牧到舍飼。因此改善了管理,增加了肥料,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這些變革和歐洲中世紀比是巨大的革命,但它仍然屬于傳統農業,在技術水平上并沒有超過中國,可以說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十八世紀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并不比歐洲落后。
歷史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歐洲農業科學技術有了新發展。比較突出的事件是蒸汽機開始用于農業的固定作業,也有了蒸汽動力的繩索牽引犁。笨重的蒸汽機在農業上雖然沒有象工業上使用那樣成功,但不失為第一代農業機械動力。再者農業化學對植物營養、土壤、肥料進行了研究,企圖用科學理論來指導生產,用實驗方法來探明農業中的因果聯系。這說明歐洲農業開始由手工向機械作業,由經驗向理論過渡。這時,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和歐洲比,不但發展速度落后了,而且水平也落后了。如果以李比希1840年發表“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運用’作為歐洲農業實驗科學的開端魄話,這剛好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巧合,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就是在中國的歷史轉折時期開始落后了。雖然十九世紀中期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開始落后了,但當時的差距不是很大的。歐洲、北美洲的農業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前并沒有很大的變化,拿美國來說,本世紀三十年代前仍然是馬拉農具,施肥很少,產量不高。中國農業科學技術與西方比真正出現大的差距是在二士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后。這時西方推行農業機械化,農業科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這是半個世紀來發生的事情。
二、復雜的因果鏈條
中國有成功的農業歷史,但沒有發展為現代農業科學,而且在近代變得落后了,這又是一個歷史之謎,更需認真總結。
從歐洲近代的發展來看,有幾個因素促進了近代農業科學的發展:生產關系的改變,工業的興起,基礎科學的產生,國際交流,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歐洲之所長,正是中國之所短,我們可以從它的反面來分析中國近代農業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
1.農業生產的停滯和農業科學技術的衰落
在明代,江南農業有新的發展,水田作業的水平是相當高的,同時手工業和商業也很繁榮。在這種背景下,涌現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和科學著作:有徐光啟的總結農業生產方面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總結農業、手工業方面的。天工開物》等,這些著作和同時期正處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相比都毫不遜色,互有長短。問題在于中國始終沒沖破舊的束縛,帶著沉重的封建枷鎖步履維艱地爬行著。帝國主義的人侵又中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獨立發展。以后,中國的政治、經濟內外交困,農業生產日趨凋弊,從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就停滯了。1639年出版的《農政全書,,是中國傳統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此后再沒有什么新發展。除1742年由皇帝授命編輯出版的,并沒有多少新東西的《授時通考》外,不過出現了些小型地方農書。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后,連小型農書也沒有了。直到二十世紀初的前后,才開始零星地介紹西方的農業科學技術,然而這己是移植過來的技術體系。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有多半個世紀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處于空白階段,舊的東西停滯了,新的東西還沒有產生。當然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的要從農業生產中去尋找。沒有生產提出新要求、提供新經驗,科學技術就會枯竭。當我們處在空白時期時,歐洲農業科學技術卻迅速趕上來,相比之下我們就落后了。
2.工業的落后使農業機械技術始終處于手工階段
由機器作業代替手工作業,使農業越來越帶有工業的特點,這是近代西方的趨勢。資本主義初期,農業曾支援了工業。當工業發展起來以后,使農業這個古老的生產部門顯得遜色,后來工業又反過來支援農業,使農業成為用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產業。沒有工業的發展,農業技術的改造是不能實現的。中國在宋代就有比較繁榮的工商業,到明代工商業有進一步的發展,紡織業、陶瓷業、采礦治金都是很發達的,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以致于十九世紀初英帝國主義拿不出象樣的產品和中國抗衡而求助于鴉片作武器。中國并不是不具備發展為工商業大國的基礎,但是中國的封建統治者把工商業發展看作是農業的腐蝕劑,有動搖自己統治基礎的危險性,竭力推行“重農抑末”的政策,打擊了工商業的發展。“重本抑末”在古代保護過農業的發展,但在近代不但起不了保護農業的作用,而且危害了農業的發展。因為工業發展不起來,農業只能停留在手工階段。以后,中國的工業雖也有些發展,但總是帶著殖民地的特點。帝國主義只允許殖民地提供原料,發展輕工業,不允許重工業,特別是機器制造業有較大的發展,以便控制殖民地的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都是在鋼鐵產量和機器制造業達到一定水平時才實現的,中國近代始終沒有具備這樣的條件。
3.農業基礎理論科學沒發展起來,農業生物技術處于經驗階段
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是各基礎理論學科不斷向農業科學技術滲透的歷史,也是農業科學不斷形成自己的基礎理論的歷史。十九世紀中葉,化學繼辦學之后,成為帶頭學科之一,化學也帶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技術的突破,就從化學的運用開始的。二十世紀初,農業各基礎理論學科先后成熟并獨立出來,它們是:微生物學和病理學、土壤學和肥料學、植物生理學和動物營養學、遺傳學和育種學、昆蟲學和農藥學及農業氣象學等。這些學科既區別又聯系構成了農業科學技術體系。這是西方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發達的原因之一。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多出于匠人之手,有講究實際的傳統,有較高的技藝,這是中國古代經驗科學水平較高的原因,但匠人們由于條件的限制而輕視理論,一些科學家也不乏高度的哲學概括,而理論上總顯得空泛,沒有實驗科學的根底,這又是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的原因。以農業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植物學為例,可以看出近代中國和西方在科學發展上的區別。1858年由李善蘭和英國傳教士韋廉臣合作翻譯的.植物學,,是中國首先介紹西方近代生物學知識的書,原本是英國林德利(Iindely,2799一2565)的代植物基礎》(ElementsofBotany),它和中國傳統的偏重于實用方面的植物學(如本草學)有相當大的差別。它介紹了包括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植物的內部構造,各種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不是按實用而是按親緣關系的分類。這已經是近代建立在觀察、實•驗基礎上的普通植物學內容,是基礎理論著作,偏重于自然規律的闡明而不著重于經濟價值。這是西方生物技術發達的基礎。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局限于經驗,拘泥于實際,跟著生產跑,無法完成自身體系的完整性,農業生物技術沒有能夠達到普遍的理論認識。
4.經濟的封閉性抑制了農業的發展,斷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交流
近代科學是在相互交流中發展起來的。十八世紀英國的農業革命,在技術上接受了低地國家的成果,德、法、意則受到英國農業革命的影響,而美國農業是直接來自歐洲的。英國在農作制方面,德、法在農業化學方面,美國在農業機械方面,俄國在土壤學方面,在近代都各有長處,它們的交流共同促進了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繁榮。海外的貿易既刺激了農業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交流。新大陸的發現,世界航道的開辟,是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生物資源的一次大交流。近展起來的國家都是航海業發達的國家。中國古代為了擴大政治影響,常接受朝貢或派出使節,保持著半開放的狀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代科學技術的交流。自鄭和以后,中國的航海業不行了,西方強大起來了。封建統治者害怕與國外接觸會動搖自己的地位,妄圖關起門來做世界中心的美夢,不知道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不知道海外發生的巨大變化。在近代科學發展如千帆競發的形勢下,中國卻在孤立中沉沒了。中國的鎖國政策是小農經濟保守性的反映。小農經濟曾促進了中國古代集約農業的發展,到了近代它又阻礙了資本主義大農業的發展。它自給自足,規模狹小,再生產能力弱,沒有專業分工,基本上是封閉的農業經濟。這種封閉性不僅表現在國內,而且表現在國際交流方面。當帝國主義打開中國的大門時,我們不得不和國外發生關系,然已處于被動地位。帝國主義的入侵,強制農業商品化,進行不等價的掠奪性的交換,使農業生產惡化。這時雖然開始介紹國外的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然而在如此低下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是無法扎根的。
5.人口的激增既加大了農業的壓力又成了運用農業科學技術的限制因素
中國的人口問題是近代才突出起來的。據估算中國歷史上人口是在五、六千萬上下波動,人均耕地至少在十畝以上,人多地少的問題是不存在的。封建的傳統觀念是鼓勵多子多孫,把人口增加視為興旺發達的表現。康熙時人口突破一億,道光十四年(1834)達到四億,清代時不到二百年人口增加了八倍,人多地少的問題暴露出來了。近代史上工業革命前后,發達國家人口巨增是普遍現象。但是歐、美發達國家工商業發展很快,城市吸收了大量的人口,農村人口相對減少,勞力短缺是主要問題,迫切需要改進技術提高效率。中國的工商業一直沒發展起來,城市容納的人口很有限,增加的人口主要留在農村,人多地少是主要問題。大量的人口給農業增加了壓力,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拼命復種和墾殖,惡性循環就從這里發生了。因為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對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機械技術的要求就不那么迫切。人們寧愿去雇用勞動力而不愿使用機器。這是中國近代一直靠投人大量的勞動而進行集約經營的基礎。中國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和中國社會在近代的發展變化相聯系的。我只說到了與農業科學技術直接有關的因果鏈條,而那些原因的原因基本上沒有涉及,需要歷史學家去作更深入的研究。
三、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豐富的經驗教訓,“悟已往之不鑒,知來者之可迫”,總結這些經驗教訓雖無補于過去,卻有益于今天和明天。西方近代如何發展的,我們如何落后的,今后應該怎么辦,都需要歷史地加以總結。
1.西方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首先是西方社會發生的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造成的,這一點,我們經過社會主義革命以后已經解決了,而且在制度上超過了資本主義。隨著“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將會出現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時期。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我們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的物質墓礎薄弱,舊的影響較重,經驗不足。好的社會制度還要有好的組織形式,好的管理方法。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各種農業經營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掃清各種障礙。
2.農業機械技術是由工業技術武裝起來的,要提高農業機械技術,必須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是先搞工業化,農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最后不得不返回頭來武裝農業。我們不能走這樣的路,我們必須工農業同時發展,既不能掠奪農業來發展工業,也不能發展農業不強調工業。工農業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是對抗的關系。就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實現國家工業化時,農業應該受到更大的重視。
3.農業科學技術要不停留在經驗階段,就得發展基礎科學理論。我們既要重視應用問題的研究,也要重視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技術的突破是以理論突破為前提的,從達爾文發現雜交優勢到雜交玉米的育成,從李比希的“歸還說”到近代化肥工業的建立,都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理論準備。直到現在農業科學中還有不少領域是經驗性的東西,還不能稱為科學。只有在基礎理論科學基礎上,才能建立起科學的農業。
摘要:納米技術為人類帶來的便利:納米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對于有害氣體,污水處理,而且對于磁輻射,廢棄物等治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納米技術的逐步發展,人類一味的對技術產生依賴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用自己的判斷力,增加自己的基本素養,具備獨立思維的能力,合理的運用科技的發展為人類服務。
關鍵詞:納米技術 污水處理 依賴技術 基本素養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2
1.納米技術的定義
納米技術是一種創新的技術,它在非常小的范圍之內之內,來進行對原子,分子的研究,并利用其來進行發展和創新的一門技術,納米機器人,納米馬桶,人類通過電子顯微鏡看到的微觀的人體細胞,病毒等等。利用納米技術制作的材料又與我們經常使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區別,它發展了吸附等的一系列功能。那么這種新型材料的出現,也將會利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技術創新。
2.納米技術為人類帶來的便利
納米技術的發展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新的改革,納米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醫學、藝術等方面的發展。醫學中產生了光學傳感設備,對于骨質修復作用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納米技術在藥物輸送方面產生了重要作用,納米技術在藝術層面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納米畫等作品。納米技術不僅從技術層面關心人類,而且從人的綜合狀態中予以提升。
2.1 納米技術帶來了科技層面的改革
例如,納米技術制作的微型器械,按照人類的操作任意運動,將微小的顆粒,劃分成原子或者分子,再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拼接,這些器械不僅可以按照人類的想法任意工作,而且具有自我還原的能力。納米材料是一種新型的材料,這也體現了從認識―實踐―認識的客觀規律。人類之所以能制作出納米儀器,利用納米材料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對于納米世界認識的比較深入全面,然后再利用納米材料制作出納米設備,這也是令一個再認識―實踐―認識的過程,推動了從不斷認識到實踐的過程,體現出了發展是靠不斷運動的哲學道理。
2.2 納米技術體現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人類推動了納米材料的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類對納米世界有了非常客觀的認識,了解了它的運動發展規律,通過人類對于納米世界的學習和研究,來創造出納米材料,而這種材料的創造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起到了發作用。
2.3 納米技術同時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物質的質變有兩種來源,一種形式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質變,質變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在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內部組織自己行的排列與組合,從而產生質變,納米技術一方面是利用納米結構的特點而生產的一種納米材料,另一種就是利用原子,分子中間的距離變化,重新組合,而產生的質變生產的納米材料,這就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4 納米技術加強了人們對于排列結構的認識
原子,或分子之間的距離,位置不同就會形成新的不同的物質,納米技術也就是利用了這一特點,而形成的技術。納米技術完成了從生物到非生物的跨越,在醫學上生產出新的微型儀器,置放在人體中代替,或者彌補人體某些部分臟器的功能,通過改變人體細胞的組織結構,利用納米技術孕育出新的生命,
3.納米技術帶來的消極影響
納米就會造成人類社會的危害,人類的想象和發明沒有邊界,納米技術的產生就是對原子分子進行重新的排列組合,在這種非常方便的狀況下,納米技術也會生產出任何東西,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這種沒有節制的的狀態下,納米技術就像病毒一樣無限蔓延開來,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周圍到處存在著納米儀器,有有利于人類發展的儀器設備,醫藥用品,也有限制人類發展的納米病毒,學生利用納米儀器來應付考試,小偷利用納米儀器進行偷竊,人人都有納米設備防身,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人類如果過度依賴技術,就會將人類和技術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不是技術為人類服務,而是人類對技術的崇拜,人的思想會隨著發生改變,產生混亂和偏執,基本理論的缺失。
技術會導致人缺乏用自己的思維,一味的對技術產生依賴心理。有些觀點認為納米技術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此觀點認為,所有的物質存在方式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存在的,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自己的規則,相互之間也有自己的的特點,遵循著某種法則,依照納米技術的原理,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也可以任意組合,相互之間可以打亂,再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有的觀點認為,人的思維,與任何一種社會存在進行排列組合,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依照納米技術的存在方式來進行發展,有機界和無機界,非生物和生物,任何物種都可以排列組合,有些組合還沒有實現,得依據納米技術的發展狀況,需要進一步學習研究。更有甚者認為人的思維是由大腦控制的,為了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完全可以像納米技術那樣,將人的大腦細胞與大腦結構重新進行排列組合,這種思想是非常可怕的。
依照這種推論,我們要想讓剛種的樹苗,瞬間長大,完全可以改變它內部細胞生長結構,要想讓剛出生的嬰兒長大,改變他的細胞排列結構,要想讓養的家禽快速長大,只要改變體內細胞的排列結構,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況且這種言論還沒有成立,納米技術的無限制發展就會對人類社會帶來危害,使人的思維發生錯亂,
這也是一種拜物的想法,一味的抬高技術的發展,而降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服務于技術,技術是最高的物質,失去了人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雖然這樣的想法沒有辦法去證明它的合理性,但也很難證明它的不合理性,但是能夠確定的是,如果按照這種狀況發展下去,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會被阻撓。
4.面對納米技術的優劣是該如何解決
根據納米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些消極理論,我們必須做一些考慮,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意見,來限制其肆意發展。阻止其危害人類社會。納米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人類的醫學,藝術,技術各個方面提供了積極地影響,而另一方面納米技術的肆意發展又導致了人的異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阻礙,這種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存在這兩面的,如果利大于弊,它就是正面的,可繼續發展的,如果弊大于利,就要引起人們的反思,那么從納米技術的發展狀況來看,它更多地是造福人類,但是在它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又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阻礙。對于這一利大于弊的現狀,針對于它的利弊我們一方面要改變人的觀念發揚正面的力量;另一方面,應該采取一些相關的政策措施,針對性的阻礙它的負面影響。
4.1 改變人們的觀念發揚正面力量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從人的本身開始,從知識文化層面,提高人本身的素養,對科學技術重新認識,樹立科學的文化精神。只有這樣,當新的的技術出現時,就不會出現違背科學文化而出現的不合于人的倫理道德的事情,人類尊重科學知識,但不盲目崇拜,對科學技術的態度,要合理保護。只有這種科學知識觀念扎根在人的腦海中,任何消極的觀念都不會滋生,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的最要的目的,是以為人類共同利益而服務的,我們應該分出什么任務是共同的,這就需要對人類自身修養的提高與豐富,當面對共同利益時,聯合起來,共同發展,當科學技術不符合人的共同利益時,人的自我修養自我意識,就可以提醒自己,科學技術的發展危害到人的共同利益時,要知道杜絕其發展,人的思想也是一步一步完善起來的,科學技術也在發展的階段,雖然人類很難預測科技發展的后果,但由于人類有基本的科學素養,基本的科學文化,人類在面臨科學發展的時候,最基本要做到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要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
科學技術是一種被人類用來創造的東西,是人類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或者媒介,是人類可以掌控的東西,在這個時候就對創造者有要求,創作發明者本著為人類共同利益的原則,選擇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哲學,納米技術也一樣,當它符合人的共同利益的時候我們大力發展,當它沒有邊界肆意發展,為社會的發展總成阻礙,危害人類的共同利益,違反公共道德,反人類的基本素養,創造者就要摒棄它,限制其發展,當然在不同的年代,各個國家對于科學技術發展,納米技術的發展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在這個時候,首先納米技術的發展要符合當時,符合國家的需求,符合人們的共同利益,不能超越人類的道德底線,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國情,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和當時國家的人們素質,國慶的發展相互協調,整體性推動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不能違反人類的共同需求,和人性發展的基本素質的本質要求。
4.2 納米技術的發展應從政治、教育、法律等方面來約束和規范
從政治方面國家應該出抬相應的政策引導納米技術的發展朝向符合國家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發展,明確規定杜絕哪些科學技術的發展。最大化的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杜絕不良技術的發展滋生,不僅僅要依靠政策的導向,嚴重的情節要依靠法律的武器,徹底消滅不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科技發展,有些人為了自己私利,不顧人類發展的根本利益,利用科學技術,發展生產一些危害人類的利益,危害社會健康的一些科技,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家的法律應該做出明確的規定,對于這類,危害人類,危害社會發展的行為,予以法律的制裁。目前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發展中的階段,以上說的政策導向。和法律法規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科學技術,尤其是納米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新型的事物,人類對它的了解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狀態,所以難免會造成一些違背大眾基本文化原則的事情,所以人類要樹立這種科技發展的文化觀,在每朝每代,社會輿論,難免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催化劑,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人人心里樹立正確的和意識,引導科學技術從正確的方向發展,當科學技術,違背大眾輿論的時候,人類要積極站出來,對不良的發展想象造成壓力,時刻朝向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結語:納米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科學技術,是科技發展的一場革命,它將人類帶進了另一個新的先進的世界,它的發展造福了大眾,另一個新的光明的世界已經到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雙層的利害關系,納米技術的發展也如此,人類不能被異化,要樹立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認識和基本素養,并通過政治、文化、法律等一列的約束和導向,使科學技術朝正確的方向發展,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陣垮泉.納米科技探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孫超.納米技術帶來的哲學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1)
[3]郝春城等.納米科技及納米材料發展的哲學思考[J].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1.
[4]吳文新.科學技術應成為上帝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1).
[5]王秀麗,王德勝.納米技術的哲學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2(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