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0 10:2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鄉規劃專業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鄉規劃學 課程體系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51
1 引言
我國目前處在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聚集效應使得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城鄉二元矛盾也表現得愈加明顯。隨著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實施,新時期的城鎮發展戰略將更注重實現城鄉統籌和地區平衡發展,將中小城鎮及鄉村地區作為承載轉移大城市人口和產業的重要地區,旨在建設規模結構合理、功能分工明確的城鎮體系。同時,強調科學合理的城鎮發展模式,以及生態環境、文化特色等的有效保護。
因此,以城鄉建成環境為研究對象的城鄉規劃學科,其研究對象的范疇與深度、研究方法等均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原屬土建類專業下的二級學科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現狀與專業教學顯然落后于這種變化,以建筑學為基礎建立的相對單一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已難以適應新的城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求。隨著我國城鄉建設中出現面臨的一系列新的規劃和建設問題,要求城鄉規劃學科有著更加廣泛的知識體系。基于這一宏觀背景的轉變及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將城市規劃學調整為城鄉規劃學,列為一級學科,下設區域發展與規劃、城鄉規劃與設計、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城鄉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規劃、城鄉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規劃、城鄉規劃管理等六個學科研究方向,學科與專業內涵得以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城鄉規劃教育事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2013年,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出臺了新一版《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指導性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對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方向、目標、內容,以及人才培養的要求、層次、計劃及教學方法、手段等都相應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專業教學體系是建立在建筑學專業大平臺之上的,現行的培養方案是在2011年學分制改革背景下進行修訂的版本,其知識體系設置涵蓋了普通教育、專業教育、綜合教育三大部分。其中,專業教育包括學科基礎、專業特色和專業實踐訓練等知識體系。一、二年級專業課程設置以建筑學類理論和設計課為主;三、四年級以城鄉規劃類專業課程為主,如城市規劃原理(一、二、三)、城市規劃設計(一、二、三)、中外城市發展與規劃史、城市設計概論、計算機輔助規劃設計等;五年級以規劃師業務實踐和畢業設計為主。
現行的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教學側重于物質形態設計,重視建筑設計、城市詳細規劃設計等內容,設計訓練類課程在專業必修課程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學時,學生接受的設計訓練較多,因而具有較強的構思能力、設計技巧以及圖面表達能力,動手和操作能力比較強,但對涉及城鄉規劃與建設的其它要素如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知識與分析方法則重視不夠,難以支撐起對龐大而復雜的城鎮體系的規劃和研究。
現行的課程體系與《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指導性規范》對照后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核心課程中缺少與人居環境與生態保護、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地理信息系統、地區文化傳統與特色等有關的課程,難以滿足專業教學廣泛知識基礎和完成實踐項目的需求;其次,對部分工程技術類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如基礎設施規劃、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等課時將相對較小,屬于相對薄弱的教學環節,在學生走人工作實踐時成為知識體系中的短板;第三,相關知識類課程僅開設了城市社會學、地理學、工程測量等,對《規范》中重點要求的區域經濟與產業分析、社會實踐調查方法等知識點涉及甚少,遠不能滿足專業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知識要求。
因此,依據城鄉規劃專業發展背景與專業教育教學要求對現行的課程體系進行修訂與改革,調整并補充原有的知識體系框架,完善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學科人才培養方案。這是我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學培養體系和目標滿足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突出應用型大學培養本科人才的專業特色的要求。
3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針對新版《規范》和學分制改革的實行,結合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自身的辦學特點,本次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改革的目標為探索城鄉規劃復合型和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方式,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
3.1 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思路
3.1.1 符合學科發展及專業評估的新要求
我專業建設一直是以建筑學大平臺為基礎來構建設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教學中重視規劃設計層面,即由建筑設計階段到城市總體規劃設計階段的各種規劃設計培養,側重于動手能力、設計表達的訓練。
為適應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展,專業課程的設置也應與時俱進。應該緊密結合《規范》,在滿足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培樣方案要求的基礎上,調整現行課程,增設有關村鎮規劃、城鄉生態環境、城鄉技術與信息以及城市開發與規劃控制等方面的專業核心知識課程;同時,開設有關社會經濟類、景觀環境工程類、規劃專題類等專業特色課程,實現“寬口徑、厚基礎”的課程教學體系。
3.1.2 體現傳統特色及專業地域性,適應地區需求
我校城鄉規劃課程教學并且一直致力于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鄉規劃與設計。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應該注重發揮專業自身地域特色,強化實踐環節,在課程體系中體現地區特色和傳統保護等,并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北方地區城市規劃設計特點等內容。旨在培養既能勝任大城市規劃編制、管理和研究工作,又能承擔急需規劃人才的內蒙古地區中小城鎮城市規劃和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培養方案。在教學中,鼓勵教師針對課程內容與方法進行適度的改革,使其更符合專業培養與課程建設需要。
3.1.3 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城鄉規劃專業的特色之一。在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背景下,新形勢下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需要構筑全面的專業知識結構,熟練地掌握專業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在畢業后能盡快融人到規劃實踐中去。專業課程體系應設置多種方式和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和實踐訓練環節。
同時,面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鎮系統的復雜化,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方式、訓練創新的技能和手法,鼓勵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應對新問題和新現象的創造性解決能力,提高專業綜合素質。
3.1.4 城鄉規劃類課程向低年級滲透
現行的城鄉規劃專業課程設置在一、二年級以建筑類理論及設計課程為主,三、四年級開設城鄉規劃類課程。由于學科思維不同,狹隘而相對簡單的建筑設計轉變為廣泛而復雜的規劃設計時,學生在這一過渡時期往往表現迷茫。因此,適當壓縮建筑設計類課程學時,逐步在低年級開設城鄉規劃專業理論及設計類基礎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樹立城鄉規劃專業思維,縮短適應學科思維轉變的過渡期。
3.2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具體措施
3.2.1 增設學科基礎課,加強薄弱環節,完善相關知識
首先,在學科基礎環節中增設涉及村鎮規劃、城鄉生態與環境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舊城更新改造、城鄉社會綜合調查研究等知識點的課程;其次,針對原課程體系下的教學薄弱環節.增加相應課程的學時,如基礎設施規劃和道路交通規劃等課程;第三,完善城鄉規劃相關知識課程,在專業特色環節增設如區域規劃與區域分析、社會實踐調查方法、政策研究等方面的課程,以彌補建筑學平臺課程體系在這些方面的不足,逐步建立起符合城鄉規劃專業發展需要的專業而廣泛的知識體系。
3.2.2 適當調整課程設置,配合學生對外交流機會
課程設置中,針對某些常態化的重要專業競賽,適當調整專業課程的開課學期和教學內容進行配合。如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社會調研類和設計類作業競賽、城鄉規劃學會組織的“西部之光”大學生暑期規劃設計競賽、與其他高校共同舉辦的“聯合畢業設計”等,將專業課程中的城市總體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畢業設計等課程開設時間進行調整,配合各類設計競賽,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可以有更多對外交流學習的機會,開拓學科視野,提升其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2.3 以課程專題形式,將專業相關知識融人設計主線
在作為城鄉規劃專業教學主線的設計類課程中,穿插與設計內容密切相關的理論專題,以授課教師豐富的實踐經驗在課堂上將理論知識和實踐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相關理論知識與專業設計課程教學實現有機融合。如在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程中,加入《城市環境與歷史文化保護》、《城市道路交通與空間結構》、《城市人口與城市化預測方法》、《城市產業分析方法》等專題,將專業理論知識有效融人設計實踐環節中。
4 結語
我校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和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對現行本科課程體系進行逐步的重新梳理和優化整合,以期構建組成完整、聯系緊密、功能明顯的學科基礎課程體系,形成完善的專業人才課程教學體系,培養具有扎實的基本功、熟練的技能、敏銳的思辨能力、較強的協作能力的新一代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滿足專業培養為城鄉建設服務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良鏞.關于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同列為一級學科的思考【J】.中國園林,2011,(15):11-12.
【2】趙萬民,趙民,毛其智.關于“城鄉規劃學”作為一級學科建設的學術思考【J】.城市規劃,2010,(6):46-54.
【關鍵詞】高等教學 土壤學 創新型人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21-02
1.引言
土壤學是高等林業院校中生物類(包括林學、植保、園藝、園林等)和資源與環境類(包括資源與環境城鄉規劃、環境科學、旅游、農林業與資源環境等)等專業的極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土壤學廣泛應用和服務于農林業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建設、區域治理、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科學,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價值,并對學生后續系列課程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
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培養創新人才是新時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最主要方式[1]。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目前通式教育模式的專業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學時數普遍較少,教學過程也不夠重視。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探索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十分迫切的問題。鑒于此,作者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從通式化研究性教學模式、強化專業特色教學體系改革、野外實習與室內實驗有效地結合、英文《土壤學》系列教材的篩選以及教學嘗試等方面對《土壤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嘗試, 使本課程的教學更好地服務于生物資源與環境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目前《土壤學》教學體系現狀與問題
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了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人才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是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計算機、外語等基礎課的學時數,大大縮減了專業和專業基礎課的課時數,淡化專業教育,土壤學學時也在壓縮之列。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土壤學為例,教學學時數從原來120學時緊縮為42學時,野外實習從原來的1周縮短為3天,實驗課只占12學時,且在土壤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對前沿理論和課程的最新發展情況的介紹不多;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單一化,沒有凸現不同專業對土壤學特色知識的應用;缺乏與國際化辦學培養人材的教學內容系統,再加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進一步學習的主動性,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土壤學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土壤學》、《環境土壤學》、《地質地貌學》、《土地資源學》、《土地整理》等。這些課程主要針對林學、園藝、園林、生態,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旅游規劃等十余個專業開設。這些專業中有幾個對土壤學知識的要求有相似之處,而另一些專業則差異較大。在教學學時數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如何針對不同專業開展不同教學模式的探索,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土壤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高質量完成土壤學教學過程成為急需研究的課題[2]。
3.《土壤學》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善
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人才需求,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實現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礎、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重點,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目標,學校對本科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課程體系日臻完善。目前在農林院校的《土壤學》課程教學別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培養, 其知識結構表現為橫大于豎,為扁平式“T” 字形;在能力結構上更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綜合性能力的培養[3]。為了使培養的學生符合當今農林業、園林及環境部門對人才的要求,嘗試建立了與時俱進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改變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 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4-5]。我校基于土壤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創新型人材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土壤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嘗試:
3.1建立林學、園藝、生態、生物科學專業土壤學課程的通式化教學體系
基于上述幾個專業對土壤學知識的共性要求,在土壤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制訂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實驗、實習教學大綱;采用了材和參考書;建立統一的教學課件、習題庫等,有利于精選教學內容,集中精力提高教學質量。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土壤學課程2012年被列為湖南省高校教學質量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為土壤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3.2強化園林、資源城鄉規劃與管理、旅游、環境科學專業土壤學課程的專業特色教學
對于上述幾個各有特點的專業,在完成土壤學課程基本內容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專業不同的特點強化專業特色教學:園林專業土壤學課程名稱改為《巖石與土壤》, 課程中強調植物種植要求和園林規劃、園林建筑方面的巖石造景與風景規劃要求;林學專業強調生產性;環境科學專業課程名稱改為《環境土壤學》,強調環境污染物質在土壤生態系統中的轉化以及對環境生態系統的影響。
3.3 編寫《巖石與土壤》和《土壤學實驗實習綜合指導書》
關于土壤學實驗實習的指導書已經不少,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缺陷就是實驗方法沒有及時更新且實驗內容繁多,缺乏先進性和實用性,通過文獻檢索、兄弟院校調研以及國外動態跟蹤等方式,在掌握土壤學實驗課程的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的基礎上,參考傳統《地質學》、《土壤學》和《土壤肥料學》、《地貌學》、《園林土壤肥料學》等教材和書籍,廣泛吸納與《巖石與土壤》相關的資料內容,增強了該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編制了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知識體系的兩本新教材。
3.4土壤學系列課程實驗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改革
綜合性實驗是指在學生具有一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考查學生運用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多個知識點構思實驗,并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6]。除了重新編寫了具有先進方法和實用性的實驗實習的指導書外,還對實驗實習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改革。除了礦物、巖石觀察實驗仍按課程要求安排在與理論課教學同步進行外,所有理化分析類實驗全部推遲到課程結束前1-2周時間內進行,為了使實驗與實習有機結合,把野外實習時間從課程結束后,提前到課程結束前2-3周左右,即先進行野外實習,再進行室內理化性質分析實驗。其次,進行綜合性實驗嘗試。野外實習取來土壤樣品后,任課老師只簡單介紹實驗方法原理和注意點,所有理化性質測定過程全部由學生摸索完成,2人一組可自行在2天時間內完成全部分析內容。再者,訓練學生實習、實驗報告的綜合寫作能力。實習、實驗連續完成后,讓每位學生獨立完成1份《土壤學實習、實驗綜合報告》。要求學生描寫野外觀察到的巖石及其與形成土壤的關系、土壤剖面挖掘觀察注意點以及所處氣候帶主要土壤類型基本性態外,著重要求學生對采集樣品進行分析的目的、分析后所得的結果能否說明目的、原因以及如何進一步來闡述所要弄清的問題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專業寫作技能。
3.5土壤學系列課程雙語教學方法改革
考慮到我校國際辦學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還對土壤學雙語教學進行了探索,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①雙語教學教材篩選與確定:國內調研采用網絡通訊、實地走訪進行,國外調研主要通過網絡、電話等通訊方式以及參加國際專業學術交流大會時或國外相關專家到訪時進行;通過國內相關學校《土壤學》、《土壤肥料學》及其它相關課程雙語教學經驗調研,以及對國外高校相關專業《土壤學》、《土壤肥料學》3門課程教材使用情況、教學方式方法與經驗、教學模式等的調研,通過比較、確定與中文版教材內容基本一致的《地質地貌學》、《土壤學》、《環境土壤學》原版教材。②雙語教學課堂教學內容:根據中文教材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英文版教材、雙語教學的特殊性,編寫用于英語課堂教學的教學大綱和確定教學基本內容。為了使學生掌握中、英文基本概念、基本術語等基本知識,基礎知識內容部分采用雙語雙向教學;專業應用、深化部分視具體情況采用雙語或英語教學。③雙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探討:課堂上主要通過教師講述、結合提問――學業生回答、或學生提問――教師解答等相互交流和討論的方式,以及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主題發言(presentation)等形式,使學生掌握中英文概念、專業用語及其內涵,力求學生在基本知識方面的中英文用語及其理解能夠融會貫通;實驗及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室內實物、標本、圖像及室外實地教學等形象傳輸的教學形式與方法;課外通過網絡及其它傳媒查閱大量的英文資料,練習小論文寫作等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應用英文專業知識,為學生們將來考研及從事相關科學研究打好基礎,受到了同學們的好評。
3.6土壤學系列課程網絡課堂教學平臺的建設
運用天空教室軟件構建了土壤學系列課程網絡課程,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授課錄像、多媒體課件、教案等材料電子化,放在網絡課堂上供學生下載學習,將土壤學實驗過程拍成錄像文件,供學生下載觀看學習如何做實驗;將作業布置在網絡課堂上,讓學生在網絡課堂上完成作業;在網絡課堂上開發了聊天室和BBS功能,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7改革考核方法
閉卷考試是土壤學考核的通行方式,雖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閉卷考試還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方式,完全放棄閉卷考試方式會導致大部分學生疏忽于土壤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即便是考試前突擊復習,對土壤學基本知識面的掌握還是有相當大的作用,但閉卷考試不能做為唯一的考核方式,這種考試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符合創新型人材教育的要求。通過探索,筆者認為考核的方式應為:閉卷考試+實驗考試+綜合能力測評(包括專業英語能力)+考勤。野外實習考核單獨記入成績。各考核方式的比例應為:①閉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主要測試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綜合知識的應用。②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25%,考察成績包括實驗態度(10%)、實驗操作(40%)、實驗報告(50%) 這種考核方法比較全面、公正地反映了學生學習土壤學實驗課的情況。③綜合能力占總成績的10%,由課堂討論、及相關專業英語的能力等綜合評定。④考勤占總成績的5%。作者認為考核方法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方向,這樣不僅避免培養高分低能的學生,還能促進學生朝著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這將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開發。
4.結語
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我校的《土壤學》課程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大的收獲。我們緊密結合生物類和資源環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了融基礎內容與學科研究前沿、經典內容與現代內容為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 采用了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結合的教學手法,教學方法上實現了由單向灌輸式向多項互動式轉變、從被動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轉變,建立了與時俱進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通式化研究性教學與專業特色教學相結合的通專結合一體化教學;實驗與實習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網絡課堂建設,優化課程教學方法和進行考試方式方法改革,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改變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 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寧濱.創新型人才培養應把握三個著力點[N].中國教育報,2010-01-28(3).
[2]周建利,應兵,朱建強.農業院校《土壤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01(6).
[3]戴良香,劉東強.土壤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5,01(10).
[4]趙秀蘭,江長勝,胡必琴.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6).
[5]徐秋芳,姜培坤,錢新標.高等林業院校土壤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4,22(5):64-65.
[6]李志濤. 高校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與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J].科教論叢, 2008,02(4).
關鍵詞:本科生 閱讀傾向 閱讀量 抽樣調查
高校圖書館的中心任務是開展文獻情報服務,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館藏圖書的外借是圖書館最經典的基礎工作,從圖書的館藏量、借閱量、借閱類型的統計數據中,可以反映讀者的知識結構、個人品味和閱讀傾向。
本文根據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圖書館2004~2009年上半年(截止2009年6月30日)的借閱記錄為基礎數據,對館藏量、借閱量等數據作一基礎性的統計分析,初步比較了不同校區、不同專業之間的閱讀傾向和學風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對2002~2006級四個專業的畢業生300余人,進行了定向性問卷回訪,對他們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和知識點與就業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調查與分析。
1.數據統計與閱讀傾向分析
數據來自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圖書館信息中心,包括四個校區各個圖書館2004年1月~2009年6月30日的借閱記錄數據。
從館藏總量和借閱頻次來看(見表1),我校藏書達百萬冊,2006年以來增長較快,現已達150萬冊以上,特別是借閱頻次高達25萬次以上,近三年已接近40萬次,與國外大型研究型圖書館的流通量相當,同時顯示了較高的圖書利用效率(平均約25%)。
由表1不難發現,圖書的借閱頻次增長大致與新書增量基本同步或略滯后,2006年大量新書的購置激發了校園的讀書熱,當年圖書年借閱頻次急劇增長,至2007年達到峰值,隨后的新書購進中,借閱頻次卻略有下降。這在圖書利用率上也表現出明顯的波動。筆者以為,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新書已經不能刺激閱讀,另一方面可能還反映了讀者的閱讀傾向發生變化。為此,我們將館藏圖書借閱頻次較高的主要圖書類和亞類制成表2,以探究我校讀者的閱讀傾向。
我們從表2可見,首先,最大借閱量的圖書是藝術類(J)和語言(H)圖書,尤其是藝術類圖書借閱頻次約占全館年借閱頻次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但2004年以來這類圖書的借閱頻次并沒有顯著的增長,2008~2009年間還略有下降趨勢;語言類圖書的借閱量自2006年以來急速增長,很可能與學校對英語四六級過關考試的重視以及大量考研外語復習考試書籍借閱有關。
其次,有較大借閱量的是工業技術類(T),2007-2008年間快速增加至峰值,在湖南大學[1]、天津大學[2]的圖書借閱量分析中,T類書籍的借閱普遍增量較大(40%),尤以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類(TP)增長較快,但我校TP類借閱量增長不強(20%),而建筑類、輕工類和一般工業技術類圖書增速更快(未列入表中)。
第三,我校社科類圖書借閱量增幅較大,其中馬哲、社科、政法和軍事類(A、B、C、D、E類)借閱量增長顯著(80%),這在其他院校圖書流通中是比較罕見的,特別是這個增幅主要來自哲學類圖書;而經濟類圖書(F)借閱量較快的增長(60%)則較為常見。與此同時,自然科學類、數理化(O)類和天地生類的借閱漲幅很小,甚至萎縮。筆者以為,這個變化一方面與全校廣泛展開的文化素質選修課程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該領域大量新書更新有關。
2.不同校區間的借閱量比較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現有四個校區和各自的圖書館,各個校區的專業側重點不盡相同,校區之間圖書流通便利。本文在此將幾個校區的閱讀規律作一比較與分析。表3是各個校區的藏書量。其中,本部校區圖書館藏書量約占全館65%,北院占20%,河濱校區10%,同濟校區較少,多為近年新進圖書。考慮到各個校區不同專業的學生混住,各校區的圖書互借十分頻繁,因此選取各個校區較有代表性的專業來比較校區之間閱讀量變化。包括本部的計算機專業、土木工程專業;北院的動物醫學專業;河濱校區的臨床醫學專業;同濟校區緊鄰本部,本科專業發展較晚,加之數據缺乏,未作為比較的一部分。
圖1統計了四個專業近五年來年人均借書頻次。以2004級動物醫學專業為例,四年間共有79名學生(不包含無借閱記錄的學生,下同),合計借閱7260次,4731種圖書,年人均借閱23.0次。各專業年級統計方法類同。其中,借閱頻次最高的是07級臨床醫學專業的41.8次,最低的是04計算機專業9.9次;動物醫學專業的各個年級較為平均(15.1~27.6次),近年來有下降趨勢;臨床醫學專業各個年級間波動較大(10.0~41.8次),06和07級峰值較高;計算機專業(9.9~19.4次)和土木工程專業(11.8~16.5次)的平均借閱量低,且波動不大。與其他地方院校的類似結果相比[3, 4],我校平均借閱量正常偏低,臨床醫學和動物醫學專業略高,但計算機和土木工程專業的明顯偏低則較為罕見。值得擔憂的是,08級新生的借閱量有下降的趨勢。
臨床醫學專業和動物醫學專業分屬學校本部之外的河濱校區和北院校區,圖書資源量和新書相對匱乏,而兩地借閱頻次略高。位于本部的計算機和土木工程專業,圖書資源豐富,新書供給較充分,但這類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借閱量明顯偏低。在其他院校的相關研究和經驗總結中[5, 6],藏書量大、新書多有利于提高借閱量,而我校反常的借閱量反映了各個校園的學習風氣狀況:校園本部地處市區中心,交通便利,商業、文體活動眾多,學生的各種課外活動十分豐富,尤以兼職和社團活動為主;河濱校區和北院所在的城區一隅和城郊地帶,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交通不便,似乎有益于學生的專心讀書。
3.對畢業生就業與知識點的回訪調查
對畢業生的回訪問卷調查,選取了2002~2006級的畢業生,涉及土木工程(工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理科)、地理信息系統(理科)和旅游管理(管理科)四個專業,共計300余人,由授課教師配合進行了定向的回訪調查,設計的問卷調查與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學習、業余閱讀、就業知識點、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
由于組織等方面的原因,僅有109份不完全問卷先后返回,經仔細分析和歸納,將有關內容匯總如下:
3.1 專業就業率偏低。平均專業就業率不足5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9%)。土木工程專業(4/2人)專業就業率略高(50%),但數據量少,代表性不足;資環專業(48/21人)的專業就業率43.8%,地信專業(31/11人)為30.6%,旅游專業(26/9人)34.6%。調查發現,畢業生首次就業選擇本專業較多,一年后再擇業轉行較普遍,非公用企事業就業學生轉行更頻繁,且大多轉在非專業領域。
3.2 非專業就業向服務業集中。非專業領域的就業主要是銷售、外貿和管理等,在教育、保險、證券和銀行等領域也有少量學生就業。我校學生主要就業于廣佛及珠三角地區,區內產業主要是中小型非公有制制造業、加工業,產品市場競爭充分,外貿依存度高,城市化快速發展,金融領域活躍。這種產業形勢需要大量基礎行業,學校的專業發展需要向社會需要的方向轉移。
3.3 就業與知識點和閱讀的關系。從就業的知識點來看,專業就業領域主要用的是專業基礎知識,如地信專業做地圖數據的能力,資環專業管理地圖的工作,旅游專業接團帶團的工作等。非專業就業的學生,大多經歷了短期的職業上崗培訓,部分學生認為,大學基礎課程和實踐訓練使他們上手很快而獲得機會。如外貿行業就業,四六級考試是門檻,基礎好的學生培訓過關也就容易。有從事企業管理的學生感慨自己沒有學好《管理學》,許多學生認為就業需要做事的能力,更需要學會做人(脈)。對比我校圖書館主要圖書借閱頻次統計表(參見表2)可知,語言-藝術類和社科-經濟類是學生們重點外借的閱讀書目,自然科學、工業技術類是本科學生眼中不實用的書目。作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高校,除為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之外,如何拓寬學生專業之外的知識領域將是今后的任務之一。
4.結論與討論
通過上述分析和比較,現將小結并討論如下:
4.1 我校圖書資源豐富,利用率較高。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作為地方高校,圖書館藏書153萬冊,生均150本,年借閱頻次約38萬次,屬于高效利用的圖書館。其中,大量新書購進和便利的借閱服務是高效借閱的基礎。從已有的研究結果[2, 5]來看,借閱服務的便利化和新書購進等都刺激了讀者的閱讀熱情,但最終圖書館的利用率是由圖書是否滿足讀者的需要來決定的,作為圖書館需要了解讀者的興趣所在,本文是一個初步的嘗試。
4.2 大量借閱集中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業技術類借閱不足。其中,社會科學以休閑類藝術、小說閱讀為主,以及語言類、經濟學類等;自然科學類中,理論性的自然科學總論、綜合類和數理化類等借閱量較少,工業類和計算機自動化亞類增幅較大。總體表現的是休閑型和教學參考型借閱,缺乏高層次的閱讀。我校讀者以本科生為主,兼有少量專科生和部分成人教育學生,只有少量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在理工科為主的其他院校中,也只有研究生群體表現出對自然科學中理論專著的借閱偏好[6]。目前,我校正按“以工為主,綜合發展”的構想調整學科,研究生教育的缺乏急待改進。
4.3 理工科學生人均借閱量偏低,城市中心的校區借閱量更低。我校理工科學生年人均借閱量約為15~20本書,遠低于校內大部分文科專業,相比與類似地方院校平均值略低,與重點高校相比差距較大[1, 2, 6]。其中,城郊生命科學學院北院校區和相對僻靜的醫學院河濱校區的借閱量較高,近市中心的本部校園讀書風氣較差。
4.4 部分專業對口的就業率低,閱讀發散的趨勢明顯。本次抽樣的四個專業對口的就業率偏低,基本是產業形勢決定的。未來須在調整專業方向的基礎上,適度強化外語等基礎課程的教學,并拓寬非專業領域的知識面,地方高校圖書館任重而道遠。
本文受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本科生閱讀傾向調查與跟蹤回訪”科研項目資助,成果編號2011X069。
參考文獻:
[1]李桂梅,譚小華.高校圖書館圖書借閱量統計分析報告[J].中外企業家,2009(7):215-216.
[2]隋松苓,羨芃,曹琦,劉波.淺談開架借閱對圖書流通和借閱傾向的影響[J].津圖學刊,2004(2):39-40,80.
[3]葉青,郭維真.從圖書借閱量數據分析看大學生的閱讀傾向[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6):1-3.
[4]秦忠群,廖薇.貴陽學院圖書館借閱量的統計與分析[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5-58.
[5]李丕仕,黃賢樹.中文圖書入藏量與借閱量關系的定性探討[J].情報雜志,1998,17(3):42-43.
[6]靳萍,張大為.工科院校大學生閱讀傾向分析研究——以西安工程大學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18):2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