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科技創新的概念

科技創新的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11-15 10:12: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創新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科技創新的概念

篇(1)

1.1海洋科學和海洋技術

海洋科學是指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變化規律,及其與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以及開發、利用、保護海洋有關的知識體,主要由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以及海洋生物學四大分支學科構成。海洋技術是研究海洋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所使用的各種方法、技能和設備的總稱。依照功能屬性,海洋技術大致可分為海洋環境觀測/監測技術、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技術、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船舶設計與制造技術等。但隨著長期的社會發展,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一體化發展趨勢也在不斷加強,海洋科學成為海洋技術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海洋科學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海洋技術進步。隨著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強化,人們較廣泛地使用“海洋科技”概念對這個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表述。

1.2海洋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概念的提出與運用有它的歷史必然性,是技術創新的深化與發展。技術創新是熊彼特于20世紀上半葉提出的經濟發展概念。在熊彼特看來,技術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轉化為可獲利的商品及其產業[1]。在熊彼特的“創新”概念中,僅僅提到“技術創新”而非“科技創新”。由于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表現為“科學”與“技術”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所以就產生了“科技創新”這一新概念[2]。多年來,經過世界各國學者的研究發展,逐漸形成了技術創新理論、國家創新理論和區域科技創新理論。技術創新是指與新產品和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研究開發、生產應用、進入市場銷售并實現商業利益以及新技術擴散整個過程有關的一切技術經濟活動的總和。技術創新始于研究開發而終于市場實現,因而它不屬于單純的科技范疇,亦不屬于單純的經濟范疇,它體現的是科技經濟的一體化[3]。國家創新理論的提出,是由于一些學者研究發現,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以及在創新過程中,都無可避免地受到創新活動賴以進行的國家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影響。于是,此后的經濟學家開始注重從社會經濟的宏觀角度來考察各國技術創新活動的不同,逐步演變成為對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并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而區域科技創新理論起源于技術創新理論和國家創新理論,是一個相對新興的研究領域。庫克對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與關聯的生產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系統,而這種系統支持并產生創新[4]。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洋科技創新既是與海洋相關的技術創新,又是以海洋為“區域”的區域科技創新。因此,可將海洋科技創新的概念界定為:是指與海洋新產品、海洋新體制、海洋新文化和海洋新技術的產生、研發、應用相關的一切技術經濟活動,以及在海洋開發與管理事務過程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體制的實踐活動。

1.3海洋科技創新的構成要素

海洋科技創新由三大要素構成,分別為創新主體、創新中介和創新客體。其中創新主體為海洋相關的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技術專家以及科技研發人員和科技的共同體;創新中介為科學觀察實驗和技術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科學儀器、設備和場所等,即企業、科研機構或高校等具有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能力的載體;創新客體為一切知識、探索、改造、利用、控制、變革的自然對象及其科技創新的知識成果或理論系統和物化形態的成果。三大要素又分別對應動力機制、能力機制和運行機制。動力機制包括對創新主體的激勵機制、社會需求和市場競爭壓力、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等,是海洋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出發點。能力機制包括企業與科研機構或高校的物質技術裝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決策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資金和原材料的供給能力等,是海洋科技創新的依托和支撐點。運行機制則包括海洋科技創新的程序和模式等,主要是指新的科學理論、新的發明創造、新的技術等一系列創新成果從出現到應用并取得效果和效益的過程,是海洋科技創新的流程和實現點。因此,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創新的三大機制方面。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動力激勵機制驅動創新主體進行自主創新、模仿科技創新、引進科技創新和合作創新;是否具有良好的組織、管理以及市場運作機制;是否具有良好的運行機制,在充分利用信息與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地將知識、技術、信息等要素納入社會生產過程中,并產生、應用和擴散新知識、技術和生產方式等要素。

2海洋科技創新的特點

海洋科技創新是某個領域里的科技創新,以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它具有科技創新的風險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等特點,同時又具有領域性和兼容性等海洋特征。(1)風險性。海洋科技創新活動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很高,一般物品的生產都具有投入與產出對等的特性,但海洋科技創新生產投入巨大,而獲得利益一方面是以隨機概率的形式獲得;另一方面受到的影響因素眾多,從而阻礙了企業進行海洋科技創新活動。(2)突破性。海洋科技創新的價值和動力就在于它的突破性。海洋科技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水平,即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相同質量的產品,或以相同成本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3)前沿性。海洋科技創新活動中,前沿科技是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高新技術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矚目的制高點,成為一些國家和跨國公司的主攻方向。(4)領域性。海洋科技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一部分,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海洋產業的發展,同時又成為社會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人類對海洋的認知,無論是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較陸地膚淺,加上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導致海洋開發的難度比陸地開發大很多。因此,海洋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較陸地產業更加依賴于科技的發展,同時對科技創新的要求也更加專業和深入。(5)兼容性。海洋科技創新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海洋科技創新的信息;另一方面還要隨時準確掌握領域外,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科技創新動態,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改進創新,提高創新能力與水平。因此,它必須是開放的,能廣泛利用其他領域內的科技與人才。在改革創新與管理創新上,通過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來支撐經濟發展,同時注重區域之間的協調和區域內的協調,最終通過管理和服務,把海洋科技全面融入經濟和產業。

3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模式

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模式有單向線性模式、環形回路模式和網絡系統模式3種。單向線性模式是一種簡單、理想化的海洋科技創新模式,也是技術擴散的標準模式,即將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包括引入新產品、新技術等新的生產方式,開辟新的市場,開拓并應用新的原材料來源,實現生產的新的管理和組織等,從而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事實表明,創新并不一定是由發明開始到擴散的線性模式,而是出于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創新源,所有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創新,創新是創新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漸進的、持續的過程。因此,環形回路模式和網絡系統模式成為目前海洋科技創新的主要發展模式。環形回路模式引入了市場的機制,即主體的創新行為不僅僅是主觀能動帶來的,更多的是由市場的推動。在市場機制的推動下,創新不再是一個單線性技術擴散模式,而是從理論研究到技術研發,直至產品設計和生產的過程中,都會不斷受到市場(產品或技術的應用效果)的反饋,并根據這些反饋信息而不斷調整,最終創新不再是某個產品或技術的突破,而是貫穿整個過程。科技創新的網絡系統模式由公共和私人部門中的機構構成科技創新網絡系統,在這個網絡中各個行為主體相互作用,以引入、擴散知識和技術為目的,這些部門的活動和相互作用決定了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具體來說,就是由經濟和科技的組織機構組成創新推動網絡,主要由相關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教育培訓、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組成,這個系統支持并產生創新。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認識到科技創新網絡系統的重要性,對科技創新的關注,不再局限在提升科研水平、改善企業技術、改革管理制度等某一方面,而是集中在如何提升整個網絡系統的能動性和協調性,進而推動科技創新。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也必須以網絡系統模式為主,將海洋相關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教育培訓、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組成海洋科技創新網絡系統,以政府推動或市場調節的手段,維持和維護整個系統的能動性和協調性,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的發展,進而帶動地區海洋產業的發展。

4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從海洋科技創新的概念,以及海洋科技創新的構成要素和發展模式可以概括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的概念。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是指涉海企業、學校、科研機構或自然人等在海洋科學技術領域具備發明創新的綜合實力,包括科研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知識結構、研發經驗、研發經歷、科研設備、經濟實力、創新精神等7個主要因素。其中專業知識水平是科技創新最基本的條件;知識結構是本單位科技人員具備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長的專業知識;研發經驗是科技人員及本單位從事海洋領域科技攻關研究和開發的成功經驗和成果;研發經歷是科技人員及本單位從事海洋領域科技攻關研究和開發的時間和空間;科研設備是本單位開展科研試驗需要的硬件設施;經濟實力是本單位開展科研試驗和相關活動需要的經費來源;創新精神是科技人員本身和集體具備的創造力、創作靈感、奉獻精神等思想境界。

篇(2)

電子信息概念股成為滬深主板新的投資熱點,七大常委齊聚北京中關村科技園調研,主力機構全線啟動軟件、大數據、4G、智慧城市等領域股票,電子信息概念掀起漲停熱潮。浪潮軟件、中國軟件、東軟股份、太極股份為首的4大“特一級”軟件天王強勢上攻連續漲停,高居漲幅榜前列,成為電子信息概念股的領漲龍頭;中創信測連續6個一字漲停板,成為電子信息概念股的王者。杰賽科技、東方國信、華星創業、高鴻股份等4G電信概念股;同有科技、拓爾思為代表的大數據概念股;紫光股份、飛樂股份等智慧城市概念股成為細分領域的龍頭品種,強勢啟動跡象明顯,有望成為未來新的主攻對象。筆者認為,電子信息概念股有望成為繼上海自貿區后主板市場新的主流熱點,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

電子商務概念股風頭正勁,商業連鎖O2O模式受追捧,互聯網金融漲停風云再起。以號百控股、深圳華強、外運發展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概念股,連續漲停成為市場紅色的海洋。此外,蘇寧云商、農產品、深賽格、物產中拓等電子商務概念股也有精彩表現。阿里強勢入駐天弘基金,引發互聯網金融的蝴蝶效應,以內蒙君正、金證股份雙劍客為龍頭的互聯網金融概念股連續漲停,開啟互聯網金融主升浪的路程。微信購物成為新時尚,O2O轉型帶來想象,商業零售業迎來第二春,友阿股份聯手微信,首家零售百貨業實現網上支付、紅旗連鎖開啟一元廉價超市、天虹商場微信商鋪正紅火,筆者相信后市會有更精彩的表現。

金融改革創新投資大主線是筆者多次強調的下半年投資大主線,自貿區、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商業連鎖O2O、民營銀行、等概念股,都是圍繞金融改革創新進行的。筆者認為源于創新和改革的行情才進入中場,所有與創新有關的各種經營模式必將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金融改革、、養老改革、稅制改革等科技創新和金融改革創新投資良機在等待我們。

篇(3)

關鍵詞:科技資源;金融資本;科技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當今社會中,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本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結合現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這一概念最早的雛形形成于卡蘿塔·佩蕾絲的《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其中描述了技術創新與金融資本結合的基本范式。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進步,每次爆發式的經濟發展都伴隨著金融資本與技術創新的高度結合,對利潤天生的敏銳促使金融資本一次次將技術創新成功地財富化,因此每次技術創新的繁榮都伴生著金融創新的出現[1]。

國內對于“科技金融”的論述,往往是將其看做科技與金融結合的產物,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務等的系統體系[2],同時也是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國內高新技術產業亟待發展的今天,對科技金融的研究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科技金融”的研究不應該總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變量,也不應該是金融的外生變量。科技金融不僅僅是科技和金融的簡單結合,甚至不僅僅是一種創新,更應該是屬于技術經濟的范疇,其本身是一個科技創新資本化的過程,或者說是無差異的資本經過科技創新這一異化配置手段,獲得高于傳統金融附加值的投資回報過程[3]。

3科技金融的運作模式

3.1全產業運作模式

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本作為當前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兩個因素,其結合程度和結合方式直接影響著兩種資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并沒有產生預想中的良好效應,使我們對這兩類資源的結合產生了懷疑。本文認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機理的模糊導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產生了1+1<2的懷疑和失望。

從全產業鏈價值體系的角度出發,科技金融需要一個完整體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發展。在培育一個市場的時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場失靈,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體地說,我們現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種片段性的創新,而是整個體系的創新。如創業投資、科技擔保、科技保險、信用融資、科技債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發展起來的。雖然這對于國內科技金融創新時間的發展起了莫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卻也和科技金融整體發展緩慢的事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長此以往,這種既缺乏理論上的建構,也缺乏鏈條上的銜接的發展模式,必然會導致片斷性創新的過度投資,同時也伴隨著產業鏈上其他環節不發育的情況出現,從而導致了科技金融全產業鏈的投資失敗。以信用融資為例,信用市場的快速發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評估機構,但是由于信用產品應用市場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務相對過度,必然會產生市場的不均衡和資源的浪費,從而產生逆向競爭,信用產品被擱置,服務質量下降,信用市場萎縮,往往使得信用融資這一片斷性創新方式夭折,導致整個信用服務產業鏈的投資失敗。這便是典型的產業發育斷裂。

3.2政府對市場培育

從培育的角度講,科技金融不僅僅是一般的市場行為,同時應該具有強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說,科技金融應該同時具備金融屬性和財政屬性。因為對一種戰略性市場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場失靈的環節更應該是政策性最應該關注的環節。比如,在科技創新的整個過程中,由于科技創新越前端風險越大,因而其科技創新的融資問題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創新活動進入穩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與之匹配的金融市場,因而科技金融對其的支持會越來越少。從這個角度講,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體制上的創新,而不僅僅是金融工具的創新。科技金融體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體系最上層的創新,是最需要政府關注也最能體現創新性的環節。

4結語

針對科技金融整體發展緩慢的現狀,我們不能僅僅只將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幫助和支持。因為這樣的思路和模式不夠系統,違背了科技與金融的內在關系。應該認清金融資本作為一種市場資源的逐利性,培養一個讓金融資本有利可逐的投資渠道是現階段科技金融最應該創新的環節。科技金融

的實質是科技資源借助金融資源實現風險的分散和價值發現,金融資源通過科技創新產生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額的回報。只有是這樣一個存在相互反饋的體系,才能保證科技金融作為一個整體而形成動態的平衡,實現兩大資源的互利互動,體系發展。

參考文獻:

[1]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趙昌文.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篇(4)

[關鍵詞] 科技創新 成果轉化 轉化路徑

將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真正轉向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的軌道上來,早日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除創新成果數量和質量外,最為關鍵的問題在于科技創新與生產過程的融合程度,即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眾所周知,與歐美等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總量相對較少,其中一部分無轉化價值或轉化“夭折”,最終能夠并入生產過程,引領經濟發展的成果占科技成果總量的比例明顯偏低。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最為關鍵的環節是具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缺少足夠的歷史經驗積淀,又極具中國特色,為此,迫切需要多方努力探索,建設適應我國國情,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的管理體系,包括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多年來,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頗多,認識愈加清晰,但尚未形成具有更大權威性的系統理論,深化對科技創新成果界定與分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內涵與轉化路徑、轉化標志等最基礎問題的研究,仍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科技創新成果的界定與分類

1.科技創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創新也是人類的一項生產活動。依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開展科技創新意在建立一種新的科技研發活動函數,把新發現的知識,新研制出的技術、工藝、方法等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引進生產體系中,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從而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其是指科技領域內不斷取得突破與發展的過程,是通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活動,即基于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試驗開發等系列活動而求取新“收獲”的過程,是一個從新知識的產生、新技術的開發到新產品的生產、新產業的形成直至新價值的實現的復雜的系統動態過程,而科技創新成果即為通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所獲得的新收獲,這種新收獲可能是新知識,也可能是實驗室產品或新技術,也可能是新思想。

2.科技創新成果的分類

科技創新成果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第一,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會產生不同的成果,即使都屬技術創新成果,也會有產品成果和工藝成果之分,體現形式各異;第二,科技創新成果均具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各有側重。有些成果直接作用于勞動力,則其更多體現社會價值,有些成果直接作用于勞動工具或勞動對象,其更多體現經濟價值。但根據其主要體現形式科技創新成果基本可劃分為三種類型:(1)基礎理論性成果,即科學原理和技術原理,是指通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而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主要體現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基本屬知識型成果。(2)應用技術性成果,即以科學原理或技術原理為基礎,通過開展技術發明活動而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件等實驗室產品,基本屬技術型成果;(3)管理理念性成果,即軟科學研究成果,它涉及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等的新觀點、新思想,主要體現形式為研究報告,基本屬于思想型成果。具體歸納如下:

科技創新成果分類

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內涵及轉化路徑

1.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內涵

人類開展科技創新這項生產活動的本意就在于并入經濟生產和社會進步過程,使人類社會發展得更快更好更加可持續,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換句話說,人類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就是為轉化成生產力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按照最為公認的說法,生產力包括勞動力、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三要素,科技創新成果無論轉化為哪一項要素的提升動力,都會促進生產力發展,且任何一項要素的提升都會連帶其他兩項要素的提升。為此,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從全要素生產力角度衡量。

1996年我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一章第二條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這一概念表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指研究成果從形成到轉化為有形產品,直至產生經濟效益的完整過程,主要適用于應用技術性成果,應屬狹義概念,因為只有應用技術性成果能轉化為產品,能進行產業化,能直接創造經濟價值,基礎理論性、管理理念性成果轉化都不能按此標準衡量。眾所周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理論界與實業界均對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給予高度關注,關于科技成果轉化內涵也給出了多種界定。文興吾等學者提出,廣義的成果轉化包括:(1)科學研究成果向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試驗發展;(2)技術成果通過開發向生產領域的轉化,即設計到試制再到中間試驗最后到工業性試驗等;(3)新技術在小范圍應用成熟后向更大范圍的推廣擴散。劉洪等學者堅持從系統科學角度提倡廣義科技成果轉化觀念,認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是指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要素,通常是應用性研究成果通過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形成新產品、新工藝和新的管理技術與方法;廣義上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從各類科技成果的創造形成、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既包括自然科學成果的轉化,也包括社會科學成果,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科技成果的轉化。他認為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心環節和重要內容。由此可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分析上述兩類比較典型的理論觀點,不難看出,大家都贊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目的不僅為經濟發展需要,也為社會管理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為此應從廣義內涵加以研究,且從生產力全要素角度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除包含著對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等影響而產生經濟和社會價值外,還包含著對勞動力---人的知識的豐富和技能的提升等影響,這說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還具有階段性特點。總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指上述各類成果從創造性形成并得以擴散的過程,這種擴散可以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或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或對勞動對象的認識、改造、控制能力得到進一步深化等等。有人形象地將其比喻為接力賽跑, “跑完全程”,依次完成各環節增值是科技成果轉化,而每次接力棒傳遞也相當于完成了一次轉化,因為每次接力棒傳遞對生產力三要素都會產生影響,即已轉化為生產力,如基礎理論性成果,基本屬知識型成果,其轉化為應用技術性成果,是科技成果轉化,而借助科學普及與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掌握知識,提升了文化素養和技術能力,即使未轉化成應用技術性成果,也是科技成果轉化。

2.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路徑

科技成果轉化似源流,既有路徑,也有流向。按線性邏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該是一個閉環線性過程,通過科學創新到技術創新,同時連帶工藝、管理創新,實現從基礎理論性成果到應用技術性成果和管理理念性成果的循環往復,即具有整體性又具有階段性特點,轉化路徑也具有多樣性。根據遠德玉教授的“田字型”轉化模式,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可分為從科學原理到技術原理,從技術原理到技術發明,從技術發明到生產技術的階段性轉化,多階段轉化路徑構成螺旋上升式封閉系統,屬正向轉化路徑。此外,也存在“反裘工程”,即產業發展需求誘發技術創新,從而直接產生應用技術性成果,而由應用技術性成果可以轉化為技術發明,同時也可能誘發科學革命,產生科學原理,促進原始創新,這一種轉化是以應用技術性成果為原點,向基礎理論性成果和生產技術兩個方向流動,形成兩個環流。正如科技創新系統一樣,存在正向,也存在逆向和正向逆向混合型的轉化路徑。而管理理念性成果轉化路徑較為單一,即在成果與組織決策間形成彈塑性轉化路徑。總之,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不是單一路徑,更不是線性流動,而是一個由多段、不同向路徑構成的一個鏈接結構。

三、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標志

如上所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不是簡單的從研發到生產應用的一站式過程,而是一點到多點的多階段性目標體系,不同階段均有不同的轉化標志。基礎理論性成果中科學論文與著作屬知識性成果,而知識對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對勞動者的影響,即豐富勞動者的知識,提升勞動者技能,科學知識普及傳播程度、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是其轉化的重要標志;原理性模型和發明專利屬理論設計與構思,需轉向中試環節,進行孵化,通過培育和孵化向應用技術性成果演變,其轉化標志在于入孵和成功孵化產品的數量;應用技術性研究成果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的轉化標志為通過企業或現場測試,實現勞動工具的改進或替代品的出現,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與對勞動對象認識的深化等;計算機軟件轉化標志為通過測試,進行注冊,直接應用于生產,這一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更多具有經濟效益顯示度。管理理念性成果研究報告轉化的標志是為組織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中的觀點吸納到決策中,形成組織政策、管理制度或激發相關活動等。由此可見,基礎理論性成果、管理理念性成果轉化并不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更多具有社會價值,只有應用技術性成果轉化可以直接帶來經濟價值,且每一階段成果轉化標志各不相同。

四、結論

科技創新成果多種多樣,具有不同的體現形式和價值特點。應對其予以合理分類,才能科學界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內涵,準確選取轉化路徑,構建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本文關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內涵及基本路徑、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標志等研究結論,有助于深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研究理論觀點,并為國家、地方積極采取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的舉措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文興吾.“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觀念辨析與范式轉變[J].中國科技論壇, 2004,(3):111

篇(5)

科技創新是創小板市場結構性牛市的投資大主線是毋庸置疑的,而國企改革是主板市場投資大主線的觀點,在本周得到市場印證。

科技創新投資繼續演繹牛市行情,特斯拉、智能科技、移動互聯網龍頭盡顯英雄本色。特斯拉概念股走勢強勁,萬向集團在對美國混合動力車制造商菲斯特的競拍中勝出,成功打通萬向集團電動車產業鏈,萬向錢潮連續3個一字漲停板,成為繼金瑞科技后特斯拉概念股新的王者;此外,以國機汽車、天汽模、首鋼股份等特斯拉合作概念股也有不錯的市場表現。在智能科技主題投資上,以和晶科技、金亞科技、美菱電器為代表的智能家居概念股,以順威股份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概念股,以九安醫療、博暉創新為代表的的智能醫療概念股(智能穿戴的升級版),深受市場主力機構的青睞,成為智能科技的龍頭品種。在移動互聯網主題投資上,以新開普、國民技術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概念股,以搜于特、星期六為代表的微信商城概念股,以方直科技為代表的在線教育概念股,高居科技創新投資主線的漲幅榜。

國企改革投資揭開主板牛市紅蓋頭,中石化掀起油改概念股漲停浪潮。本周四晚,中石化公告《啟動中石化銷售業務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的議案》具有歷史性意義。筆者認為,中石化率先啟動混合所有制,是國家最高決策層在打破壟斷的實質性舉措,標志著央企改革的第一槍已經打響。本周市場,受中石化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響,油氣改革概念股全線爆發,以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儀征化纖為代表的中石化下屬概念股,以泰山石油、廣聚能源、國際實業、龍宇燃油為代表的的油品銷售概念股,以天利高新、茂化實華、通遼化工、恒逸石化為代表的油氣開發概念股,連續漲停成為本周市場最亮麗的風景。筆者認為,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推進,一些被國企壟斷的行業和領域或將逐步放開,同時國資國企證券化的進程也將再次加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大高層決策機構將進入全面運轉階段,國企改革提速的步伐越來越近。

綜上所述,筆者堅定看好國企改革投資大題材的投資機會。投資者應從三大投資主線挖掘國企改革機會。第一,具有資產整合或資產注入題材的概念股;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受益概念股;第三,虧損的國企有望通過發展職業經理人制度,實現脫胎換骨帶來的投資機會。具體到投資領域,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石油、電信、醫療、鐵路等打破國企壟斷,引入民資參與投資機會。

展望后市,短線積極看好油氣概念股和世界通訊大會的投資機會,建議投資者積極大膽的參與油氣改革受益股,逢低介入智慧醫療概念股。

篇(6)

關鍵詞:林業科技;創新;探討

技術創新是林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和推動力,只有制度、組織等的創新,而沒有技術的創新,林業產業化經營只能在低層面上重復,只有通過創造性的思維、研究、發明、設計和制造,將各種資源有效的組合起來,才能將資源潛能轉變為現實產品成效益,林業產業化才能在不斷提高的層次上得到較快發展。

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兩個主要方面。研究開發是技術創新的關鍵,主要是新的技術、新的工藝、設備、新的產品以及市場的開發等內容。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不但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力的積累,更要形成有效的技術創新組織和創新中介服務體系,使技術創新更符合林業產業化實際,并能將創新成果應用于林業產業化經營。

以科技為先導,走產學研、林科教結合之路,既是林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林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推動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1 科技創新主體的確定

自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技術創新概念并將其形成創新理論以來,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出來,特別是人類社會即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按照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范疇,而非技術范疇,它不是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而是指把已發明的科學技術引入企業之中,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因此,技術創新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理論和設計思想的“商業化”。盡管目前對技術創新概念的表述不盡一致,但是我認為,所謂技術創新主要是指新的技術(包括新的產品和新的工藝方法)在生產等領域的運用過程。

林業科技創新是推動林業產業化的重要驅動力,其創新體系主要包括兩部分:即林業企業技術創新和林業產業技術創新。林業企業技術創新是指某一單一林業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過程,而林業產業技術創新則是指某一類技術創新活動。林業產業技術創新是以林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為基礎和主體的,但它并不僅僅只是某個產業中不同企業技術創新結果的簡單疊加,而是同一產業中多個企業技術創新結果的有機結合與擴散。這種有機結合與擴散的結果,表現出創新技術的規模化和群體化,并由此而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化.而實現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創新源來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也包括了企業研究機構),創新技術的應用主體是企業,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有效鏈接的是政府及有關中介組織。因此,林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林業企業,但技術創新體系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政府、中介組織、企業等為技術創新而合作組成的“科技共同體”。當然,從創造新技術到應用于企業.需要技術本身的適用性,但更需要體制和服務體系的完善。

2 林業自主科技創新的目標和重點

在林業科技創新與科技發展進程中必須實施系統創新戰略。即在林業科技創新中應注重改革、創新和發展協調化;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主體、創新主體和需求主體一體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系統化;林、科、教、產、學、研結合化;科技、經濟和社會緊密化。系統創新應把科技和教育納入經濟發展的軌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將科技投入視為生產性投入,從而不斷提高林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和林業科技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強化林業科技的競爭力,促進林業科技健康持續發展。

著力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大幅提升林業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障。長期以來,我國林業自主科技創新平臺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相對滯后,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短板。必須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生態效益監測、服務功能評估和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為目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信息共享平臺;積極探索新機制,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創新服務平臺,大幅度提升林業自主創新能力。

3 林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3.1 更新觀念,樹立創新發展意識。創新是發展的基石,技術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核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各項措施的采取,但首先應是觀念的更新。破除過去計劃經濟思想,樹立市場競爭的觀念;破除自我封閉運行的觀念,樹立開放式、社會化生產觀念;改革傳統林業生產方式,樹立以科技為先導的觀念。只有觀念更新,傳統思維定勢改變,才能有創新發展的意識。

3.2 適應林業產業化發展要求,明確技術開發重點。林業技術創新要符合林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為此,科技開發的重點應是:現有林保護經營技術、工業用材林定向培育技術開發、各種林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的開發、非林非木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研究等方面。

3.3 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包括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目前林業企業經濟比較危困,企業無力對科技創新有更大投入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力度,金融部門采取優惠措施為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注入資金,以扶持林業企業科技開發活動。

企業對投入資金要進行合理配置,將投入資金真正用于急需的科拉開發項目中去。對于人才投入,一是林業企業采取優厚待遇吸引所需人才,同時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二是“借雞生蛋”,聘用高校、科研部門專家到本企業進行科技開發。

3.4 建立健全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增強技術輸送功能。中介服務體系主要是指在技術創新過程中技術的供方和技術的用方之間起橋梁作用的機構及活動。林業科技創新落后,不能不說與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有著很大關系。因此,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是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中介服務體系的主要功能是,為企業提供各種技術咨詢和信息,進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各種硬件服務。因此,建立的中介服務體系應包括:①對科技成果作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工程化和設計等方面的服務,如技術開發中心等;②為解決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各類問題提供信息和解決辦法的咨詢服務,如創新咨詢公司等;③進行各類技術的推廣應用,如技術推廣中心;④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場所、設備等硬件服務,如高科技園區等。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服務,都要向著企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增強自身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并且各服務機構進行有機協調和聯系,以提高整體服務效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5 林科教相結合。林科教相結合既是使科技成果及時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林業企業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林業產業化的重要內涵。林科教結合可采取多種形式,如科研院所、高校與林業生產企業長期合作攻關形式,院所、高校針對林業企業招標進行技術承包形式,為林業企業培訓人才方式等。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重要的是要面向企業生產實際,解決企業關鍵的技術問題。并且對科技成果實行按市場原則有償轉讓,發揮其擴散效應,一方面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參考文獻

篇(7)

2006年國務院16個部門聯合實施的《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指出,中醫藥創新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并確立了“通過科技創新支撐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總體目標[1]。2011年江蘇省中醫藥工作會議決定,“十二五”期間江蘇省將深入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戰略,并提出注重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2]。因此無論是全國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還是江蘇中醫藥強省發展戰略,都離不開中醫藥的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已成為促進中醫藥持續、快速發展的源動力。由于中醫藥蘊含大量隱性知識及其特有師承教育模式,使得中醫藥繼承與科技創新的基地主要集中在中醫醫院,因此研究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已成為促進我國中醫藥事業向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近年來,國內出現了少量幾篇文獻對中醫醫院科技創新作了一些定性研究, 為促進醫院科技創新提出了對策,但是,結合中醫藥蘊含大量隱性知識特點,基于隱性知識管理視角,對中醫醫院科技創新的影響機理及定量實證研究文獻幾乎未見。從已查到的文獻來看,傅一軍等結合中醫特色優勢角度,給出促進醫院科技創新的一些措施[3];劉志國等對隱性知識共享與醫院科技創新的關系進行了定性分析[4];周典等對醫院知識管理與科技創新關系進行了定性分析[5];郝芹華研究了加強科研管理與促進醫院科技創新的關系[6];何含兵等對醫院科技創新文化、組織學習與科技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7];吉建偉等對綜合性醫院科技創新和學科建設進行了定性研究[8]。

總結上述文獻可知,現有文獻大多是對綜合性醫院科技創新的影響進行了定性與實證分析,對于中醫醫院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缺乏必要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因此,本文運用隱性知識管理理論,通過對江蘇省內有代表性的中醫醫院進行問卷調查與結構方程分析,研究中醫知識傳承與中醫醫院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為促進中醫醫院科技創新提可操作的對策與建議。

申俊龍,等:基于中醫傳承的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

Vol.31, No.2預 測2012年第2期

2 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影響因素的概念模型與研究假設

2.1 概念模型

根據隱性知識管理理論分析[9,10],中醫醫院科技創新是在中醫醫院特定情境中,通過中醫知識傳承實現的。中醫醫院情境的不同,決定其中醫知識的差異,從而影響中醫知識傳承。中醫知識的情境嵌入性意味著中醫知識傳承必須充分考慮中醫醫院情境因素的影響。本文結合中醫醫院的特點,將中醫醫院知識場境分為醫院學習文化SC、領導行為LB、激勵措施IM、醫院知識管理模式KM和組織結構OS五個維度指標。中醫醫院科技創新能力延伸至管理角度,實際上是以中醫知識傳承即中醫知識如何獲得并使用為前提的。中醫知識傳承是對中醫知識及其創造、匯集、組織、傳播、利用和發展的系統管理,它需要在注重且提升中醫傳承意愿的情況下,將個人知識轉化為可以為中醫醫院內廣泛分享和合理應用的中醫知識。本文將中醫知識傳承分為中醫知識獲取CMKO、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CMKS、中醫知識傳承意愿CMKW三個維度指標。根據文獻[1],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包括中醫科學理論創新CMTC與中醫技術與應用創新CMSC兩個維度指標。

本文運用隱性知識管理理論分析中醫醫院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將中醫知識傳承作為自變量,中醫醫院知識場境作為影響變量,中醫醫院科技創新作為因變量,研究促使中醫醫院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構建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影響因素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2.2 研究假設

本文提出以下假設擬加以驗證。

H1a 醫院學習文化與中醫知識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1b 醫院學習文化與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存在正相關關系。

H1c 醫院學習文化與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存在正相關關系。

H2a 領導行為與中醫知識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2b 領導行為與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存在正相關關系。

H2c 領導行為與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存在正相關關系。

H3a 激勵措施與中醫知識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3b 激勵措施與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存在正相關關系。

H3c 激勵措施與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存在正相關關系。

H4a 醫院知識管理模式與中醫知識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4b 醫院知識管理模式與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存在正相關關系。

H5a 組織結構與中醫知識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5b 組織結構與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存在正相關關系。

H6a 中醫知識獲取與中醫科學理論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

H6b 中醫知識獲取與中醫科學技術與應用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

H7a 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與中醫科學理論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

H7b 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與中醫技術與應用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

H8a 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對中醫知識獲取存在正相關關系。

H8b 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對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存在正相關關系。

3 研究設計

3.1 問卷設計和樣本選取

本研究所使用的問卷是在參考文獻研究成果[10~12]、省內各中醫院老中醫專家座談、學術專家座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管理領導訪談、團隊多次集中討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問卷由四部分組成:基本信息部分,包括被調查者年齡、職稱等信息,中醫知識場境子量表由16道題組成,中醫知識傳承子量表由11道題組成,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子量表由13道題組成,量表采用利克特表(Likert Scale)5分制法。

研究樣本從江蘇省市級以上中醫醫院名錄中選取, 最終從蘇南、蘇中、蘇北各片區選取有代表性的8家中醫醫院,每家中醫院選取30至40名有臨床經驗的中醫醫生及少量科技管理干部,共270位中醫醫生及科技管理干部組成問卷調查的樣本。問卷回收后,剔除問卷的準則是:剔除問卷填寫缺漏多于5個選項者; 剔除問卷從頭到尾選擇同一分值者。剔除掉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3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7%。

3.2 信度和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結果顯示,中醫知識場境子量表的16道問題項Item-Total相關系數都大于0.6,五個維度指標的

Cronbach’α系數都大于0.83;中醫知識傳承子量表的11道問題項的Item-Total相關系數都大于0.68,三個維度指標的Cronbach’α系數都大于0.87;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子量表的13道問題項的Item-Total相關系數大于0.7,兩個維度指標的Cronbach’α系數值都大于0.87,符合Item-Total相關系數應大于0.35,Cronbach’α系數值應大于0.7的判斷標準[13]。檢驗結果表明各子量表的信度較高,各維度指標之間具有較高的內部結構一致性。

收斂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各子量表中各維度指標CFA模型的χ2值在測度模型有自由度時的顯著性概率都大于0.05;χ2/df值符合小于3的標準;GFI、NFI、CFI和IFI等都大于推薦的標準值0.9;AGFI都大于推薦的0.8;TLI都大于0.9;RMR都小于0.05;RMSEA都小于0.06。各項測度指標都比較接近理想值,說明各維度指標測度模型的擬合效果符合要求。在各量表中,維度指標對各題項回歸系數的臨界比(C.R.)都大于1.96,各題項對維度指標的回歸系數,因為某些顯變量的因子載荷固定為1,所以會出現顯變量的因子載荷大于1的情況。標準差都大于零,說明各題項對維度指標的解釋能力符合要求,不需要刪除任何題項。上述結果表明,各子量表中的題項可以表征維度指標的內涵,子量表中變量收斂效度符合要求。

4 研究結果

4.1 結構方程回歸路徑檢驗

結構方程(SEM)中各潛變量均以多個測量項加以測量,而若均以具有多重指標的潛變量進行結構方程分析,有可能因為結構方程的數理運算過于復雜,估計參數過多,導致模型的擬合度降低。為避免此問題,本文在進行假設檢驗時,首先以“嵌套模型方法”進行整體結構方程模型的驗證,而后再以個別路徑系數的t值驗證個別假設是否成立[13]。結果顯示上述關系所表示的模型顯示出良好的擬合狀態。為深入研究變量間路徑關系并驗證假設,需進一步進行路徑分析和比較,分析潛變量的直接路徑系數(見表1)。路徑系數中標準化系數值越大表示在路徑關系中的重要性越高。

根據表1的分析結果,驗證直接作用假設。本研究驗證通過條件為:臨界比C.R.的絕對值大于1.96,且顯著性概率值控制在0.05以下。在此基礎上,標準化系數值越大表示在路徑關系中的重要性越高。因此各直接作用假設的驗證結果是:假設H2c、H4a及H4b不成立,其余假設均驗證通過。

4.2 結果分析

驗證結果表明,有3條原假設不成立,反映出中醫醫院科技創新中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中醫傳承意愿并未引起高度重視。領導行為與中醫知識傳承意愿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不明顯,這說明領導行為對中醫知識傳承意愿的作用不明顯。在中醫知識傳承過程中,傳與承的強烈意愿對中醫的順利傳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本研究結果說明在這方面,雖然有專家意識到了中醫知識傳承意愿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中中醫醫院管理過程中的領導行為并未真正將加強中醫信念作為重要考慮,使得在重視進修學習過程中并未將其納入,使之成為被忽略的方面。

(2)知識庫建設對中醫知識傳承的潛作用力還有待挖掘。醫院知識管理模式到中醫知識獲取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不明顯,這說明醫院知識管理模式對中醫知識獲取的作用不明顯;醫院知識管理模式到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不明顯,這說明醫院知識管理模式對中醫知識傳播與共享的作用不明顯。從結果來看,醫院知識管理模式對中醫知識的獲取、傳播與共享的作用均不明顯,究其原因,目前中醫醫院里知識庫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知識庫的建設還很少,在企業里很重視的知識庫在中醫醫院還比較陌生。但是中醫知識的獲取與傳播、共享的過程在中醫醫院以一種其他的方式進行著,因此二者未表現出明顯的相關性。作為信息時代的現代化工具,知識庫的作用會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因此,中醫知識傳承除了采用自身的途徑進行之外,還必須重視信息化工具的高效利用。

從成立的假設及影響重要度來看,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對中醫知識的獲取、傳播與共享均有著顯著的影響,而中醫知識獲取、傳播與共享對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又有著顯著的影響,而且中醫知識的傳播與共享在影響度上要大于中醫知識獲取的影響度。這說明我國中醫醫院科技創新僅重視中醫知識的獲取積累還遠遠不夠,還需更加重視現有中醫知識的傳播與共享,在傳播與共享中促進中醫醫院科技創新。而我國在中醫傳播與共享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機制。

5 對策與建議

上述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表明中醫醫院知識與中醫知識傳承成正相關關系,中醫知識傳承對中醫醫院科技創新產生正向作用,因此營造有利于中醫知識傳承的中醫醫院知識場境,加強中醫知識傳承對促進中醫醫院科技創新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中還發現,中醫知識傳承意愿雖然不能直接對中醫醫院科技創新產生影響,但是卻對中醫知識獲取、傳播與共享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注重加強中醫知識傳承的同時必須要提高中醫知識傳承意愿。針對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對策建議如下。

5.1 營造有利于中醫知識傳承的中醫醫院知識場境

(1)提倡學習、繼承與創新的中醫院文化氛圍。由于中醫知識具有繼承性、創新性和過程性等特點,而且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知識的源泉,中醫院文化需要強調學習精神、繼承精神和創新精神。中醫院文化建設首先就是創造一種促進醫務人員不斷學習、繼承和開拓創新的文化氛圍,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內外部交流、培訓,如選派人員參加公共培訓班、研討會、論壇等,或聘請一些名中醫、專家到中醫院內部進行授課與培訓,為全體醫務人員提供一個學習平臺,提高醫務人員的知識水平,減少因知識差異導致的中醫知識共享與創新障礙。中醫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最終由中醫院的醫務人員去實踐,因而必須動員全體醫務人員參與到組織學習中來。醫務人員對組織的認同和承諾將影響組織的凝聚力,全員參與組織學習將會大大增強醫務人員對組織目標和戰略的共識和理解程度,增強組織的中醫科技創新能力。

(2)建立“按知分配、按才分配”的中醫知識的生產、傳播、共享和運用的激勵措施。中醫知識存在于中醫院醫務人員這一特殊的知識群體中,存在于個人腦海中的中醫隱性知識被認為是個人價值的體現,而且這些中醫知識與其在中醫院中的地位和待遇緊密聯結在一起。通常中醫院醫務人員用自己所掌握而別人尚未掌握的中醫知識來衡量自身價值,不愿意與其他人共享中醫知識,害怕把中醫知識傳播給他人后,會影響自己工作的穩定性和個人利益。因此,建立中醫知識開發、傳播和應用的激勵措施非常關鍵。雖然中醫院為中醫知識共享與創新提供了平臺,但是中醫院仍然需要對每個醫務人員不斷進行激勵,持續激發他們共享和創新中醫知識,從而有效地把醫務人員個體中醫知識轉化為中醫院共有中醫知識,擴大中醫院的中醫知識存量。中醫院應把醫務人員視為“有知識的人”,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讓醫務人員感到公平,必須建立與醫務人員的中醫知識運用與創造性相匹配的激勵制度。合理的知識報酬體系能夠讓醫務人員感到公平,并能留住醫術好的核心骨干醫生,有發展潛力的醫生,不斷淘汰表現較差的醫務人員。精神方面,可以授予中醫隱性知識擁有者和貢獻者相應的榮譽稱號,在中醫院內進行表彰等來滿足醫務人員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轉貼于

(3)構建扁平化的中醫院組織結構,提高組織管理與學習效率。中醫院組織結構決定了中醫知識共享與創新的效率。中醫院知識分布的變化及其創新過程往往要求中醫院在組織設計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從整體上看,與中醫知識創新相匹配的組織結構必須是具備環境適應性,具有較強的學習和創新動力,能夠有效激勵知識員工的開放式組織結構,其突出特征就是能夠有效地將組織內外分散化的中醫知識加以有效整合,并持續地實現中醫院組織知識的積累、創造和更新。目前我國大多數中醫院都是“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從最上面決策層到最下面操作層之間隔著許多管理層,管理手段主要依靠權力和責任的分配,使得組織中的每個人與上級很難進行平等的溝通,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受到極大的限制和損害。同時,由于機構臃腫、層次過多、協調不暢,往往阻礙了信息的有效傳遞。因此中醫院必須改變傳統組織模式,優化組織結構,以便于在中醫院內部實現終身而高效的組織學習。

(4)建立與中醫院發展相適應的中醫知識庫,并充分有效利用中醫知識庫。雖然研究結果表明醫院知識管理模式與中醫知識傳承的正相關關系不成立。但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這主要是由于絕大部分中醫院都不重視或根本就沒有中醫知識庫管理的概念,從而導致中醫知識庫管理水平極其低下,以至于沒有對中醫知識傳承發揮任何作用。但大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知識管理研究表明,組織知識管理模式對組織知識的創新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中醫院要想促進中醫知識傳承與創新,未來必須建立與時展相適應的中醫知識庫。

5.2 重視中醫知識傳承,促進中醫醫院科技創新

(1)提高中醫從業人員對中醫知識傳承的意愿。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中醫藥特色優勢逐漸淡化,服務領域趨于萎縮,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國內也不斷出現反對中醫的聲音,甚至一些中醫醫生都對中醫產生了一些動搖。這明顯阻礙了中醫的傳承。這種情況下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尤其需要加強中醫知識傳承意愿。國家要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制定利于中醫傳承與發展的政策,各地方政府根據各地的經濟狀況制定適合當地的中醫政策和措施。國家及地方政府對中醫的態度對民眾的態度有著明顯的導向作用,因此必須從政策層面為中醫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各地中醫醫院必須加強中醫從業人員對中醫的信念,尤其加強師承過程里中青年中醫醫生的信念,并且采取一定的保障和激勵措施促使名老中醫積極地傳授自己的臨床診療經驗。

(2)正視中醫知識特點,重視中醫知識獲取、傳播與共享。由于中醫藥隱性知識是個性化的知識,其多在名醫診療過程和思辨過程中動態體現。因此,若要想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整理挖掘其隱性知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名醫的診療過程和思辨過程。隱性知識只有在流動和共享中才能顯出價值。而且如果不及時梳理和更新,很可能會衰減和弱化。因此中醫知識的獲取、傳播與共享刻不容緩。中醫知識獲取主要包括了中醫知識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數據挖掘技術,針對大量醫學數據實施合理的數據處理和知識提取,促進中醫隱性知識顯性化。而中醫知識的傳播與共享包括了橫向與縱向的交流,包括加強中醫不同流派之間的學術交流,中醫醫院間學術交流以及中醫醫院與中醫科研院所的研究合作交流,同時不可忽視中醫醫院內部不同科室的知識交流與共享,加強優勢互補的中醫醫治團隊建設。由于中醫知識相比較西醫知識的隱性特點更明顯,因此,寬松的知識交流與經驗共享,構建集思廣益、自由討論的氛圍,對中醫知識的傳播與共享作用更加明顯。

(3)順應中醫知識特點,重視師承制在中醫臨床教育上的作用。現代化的學校教育模式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養,這對高等中醫基礎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臨床中醫知識的隱性特點,學校教育無法達到真正中醫人才的培養要求,致使真正能夠精通中醫藥整個知識體系、具有創新精神的名醫、名家欠缺。實踐經驗表明,中醫藥學術需要多模式的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的實踐性強、學術流派多及獨具特色學科本身決定了師承制教育在中醫傳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學術界也已經逐漸開始重視師承教育在中醫臨床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從中醫臨床教育的人才培養角度考慮,師承教育與學校教育并不矛盾,中醫顯性知識的學習主要靠學校教育,而中醫隱性知識的學習與中醫臨床學術思想和經驗卻必須靠師承教育模式。近年來中醫師承工作頗有成績,對于中醫重點、經典著作的學習和挖掘程度大大加深,中醫的學科水平得到較大提高,這也說明了師承制在中醫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參 考 文 獻:

[1]中國國務院16部委.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EB/OL].tianshannet.com.cn/news/content/2007-03/21/content_1752389.htm, 2007-03-21.

[2]江蘇提出“十二五”中醫藥強省建設戰略[EB/OL]. health.people.com.cn/GB/200501/13838416.html, 2011-01-28.

[3]傅一軍,茅揚.發揮中醫特色優勢推進醫院科技創新[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8):28-29.

[4]劉志國,崔健.醫院科技創新與隱性知識共享[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4):222-224.

[5]周典,劉心報.醫院知識管理與科技創新關系的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7,27(3):193-195.

[6]郝芹華.加強科研管理促進醫院科技創新[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10,32(1):88-89.

[7]何含兵,羅長坤,孫兆林同,等.醫院科技創新文化、組織學習與科技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22(3):112-118.

[8]吉建偉,鄭孔林,葛煥青,等.綜合性醫院科技創新和學科建設的路徑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10,30(9):34-35.

[9]譚可欣,郭東強.隱性知識管理及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J].管理評論,2007,19(12):49-54.

[10]Nonaka L,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34.

[11]王國榮.組織學習視角:公司核心競爭力與組織學習方式相關性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6.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粉嫩虎白女毛片人体| 国产精品sp调教打屁股| 极品人妻videosss人妻| 欧美巨大巨粗黑人性aaaaaa|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精品拍自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成全视频观看免费高清| 真人插b免费视频播放| 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97午夜理论片在线影院| 日韩 欧美 动漫 国产 制服|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gif | 亚洲成人色|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午夜福利|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 国产精品不卡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v|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 朋友新婚人妻无套| 大地资源二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小说|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