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西結合的文化

中西結合的文化精品(七篇)

時間:2023-11-13 10:01: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結合的文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西結合的文化

篇(1)

中、西醫學屬于兩種醫學體系。中醫學文明源于東方中國文化,西醫學文明源于西方歐洲文化。盡管研究對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與歷史背景的不同,而異化為認識與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的兩種醫學體系。中、西醫兩種醫學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現代醫學,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必須研究中醫和西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對象、內容、觀察方法,比較二者異同點,吸取二者之長,融會貫通,創建一個新的醫學體系,即中西醫結合整體醫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醫結合經歷了50多年的探索過程,許多醫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都進入到這一廣闊的領域中,有的以中醫為主,兼通西醫;有的以西醫為主,兼通中醫。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許多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甚至面對“結而不合”的尷尬局面。筆者現就中西醫結合的難點和方法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1  中西醫結合存在問題

1.1  中、西醫缺乏對應性語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難以溝通,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障礙。如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腎”,雖與西醫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義卻不同。因為中醫的某一臟腑不單純指一個器官,它包含了現代醫學多個系統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醫藏象學說基礎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經驗反證的特點,雖有較為粗略的解剖印跡,但其主要關注的是功能和關系,本質上是歸納人體各種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號系統。

1.2  中醫學某些理論難以被證實或證偽

中醫學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方法直接參與了中醫理論的構建過程,成為中醫理論的組成部分。哲學思想的引入雖然豐富了中醫學理論的表達,但因理論概念較抽象,思辨性強而精確性低,隨之亦產生了歧義性和模糊性。如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對宇宙間各種現象和事物屬性的一般概括和總結,含有豐富的哲學含義,不能用現代醫學理論和實驗證明。中醫學理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難度。

1.3  缺乏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指導

雖然目前在臨床上可以實現中西醫兩種手段和技術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論上依然需要掌握兩種不同的內容體系,在理論基礎與學科內涵上依舊分別腳踩著中西醫學兩條“舊船”[2],中西醫結合在理論范式上至今還處在“結而未合”的狀態?,F在不少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既用傳統的望聞問切,也用現代科學儀器檢測,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醫診斷的不明確性;治療疾病時既用中藥,又用西藥,但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只是簡單的藥物疊加,對其作用機理和相互間作用不甚明確。所以,目前的中西醫結合療法還是機械的、低層次的結合,處于結合的初級階段。

1.4  中醫現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

如中醫證實質的研究,一開始就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最主要的攻關對象,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現代醫學客觀指標為中介,實現中、西兩種醫學本質上的交匯和融合[3]。然而,一個證研究出來的理化指標往往多達幾十個,由于很多理化指標缺乏特異性,因此,在臨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虛證為例,觀察的指標有70余項,所觀察的眾多指標在脾虛狀態下均為異常,最終脾虛證成了無病不涉、無指標不異常的證候,這種結論的本身就是對特異性的否定。經過專家的充分論證,最后認為脾虛證具有診斷意義的客觀指標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減少、唾液淀粉酶活性異常。盡管這兩項指標的改變對小腸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礙一類疾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脾虛證的范圍遠遠不只小腸黏膜異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腸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虛患者也大有人在。中醫常說的素體脾虛、脾虛狀態不一定都有明確的病理改變,一項或幾項客觀指標的改變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虛證[4]。

1.5  中藥藥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進行的中藥藥理研究主要是用西醫藥理研究方法對中藥進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對某病或某一檢測指標的影響。雖然用這種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穩定療效的新藥(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藥理研究結果與中醫臨床實踐不符,如許多中藥實驗證明抗菌作用不強,但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種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復方少則幾味藥,多則幾十味藥,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療作用,它們間的相互作用、綜合作用如何,在人體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高難度的課題。

2  中西醫結合方法探討

中、西醫學體系迥異,各有優勢,同時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點。因此,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從總體上對兩個醫學體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優勢和不足,在具體環節上應取長補短,有機結合。要使中西醫學在較高層次上相結合,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要堅持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與實踐必須堅持中醫學基本原理,不要以西醫原理解釋中醫;不能丟失中醫學的精髓;不能以西醫的標準與尺度作為科學標準;不能一味地分割人體,全賴實驗與局部檢測,而應保持中醫學的特點與優勢,把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體現于結合之中。以往的中西醫結合實踐證明,把中醫西化,只能使中西醫結合徒有形式,難以深入發展。

2.2  要在繼承中創新

要結合好,首先必須繼承好。繼承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踐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沒有認真的繼承,創新就沒有基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是創新性研究,需要在中醫、西醫原有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中超脫,形成結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舊,惟古獨尊,鉆到故紙堆中。創新的核心是研究內容、手段的先進性,要充分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理念、成果與方法,形成、發展和完善中西醫結合新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尋求優于中、西醫方法的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醫結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在某些疑難病癥的治療中,通過長期實踐和探索,逐步實現結合創新。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已經出現了一批結合創新的成果,如病證結合、微觀辨證、隱潛性證、急瘀證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療急腹癥、動靜結合治療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論體系上實現突破和完善

沒有成熟的理論,再豐富的臨床經驗也只能是經驗,而不能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既是臨床應用的基礎,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要不斷形成越來越多的中西醫結合新理論、新概念,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推動其學術發展,從而為更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2.4  要多學科協同研究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單學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多學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只有面向現代和未來的基礎學科及高科技領域,將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系統科學、生物信息學、細胞分子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學前沿銜接,才能使中西醫結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2.5  要在醫學實踐中不斷接受檢驗

任何醫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必須能夠經受臨床實踐的檢驗,能夠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否則,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沒有實用價值的。中西醫結合是從實踐經驗開始的,其學術發展的基礎在于療效。所以,形成的理論和方法也必須在醫學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得到確認和發展。

2.6  要盡快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標準和規范”

臨床療效是中醫、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基礎。目前,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還剛剛起步,尚缺乏現代社會認可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標準。因此,建立起系統的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只有建立其標準和規范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規范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研究。

2.7  要將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同步進行

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門一級學科已經形成,但其理論體系還相當不成熟,結合創新性成果還不多,學科建設比較薄弱,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養,提高教師素質,充實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內容,合理安排課程,避免某些中西醫結合專業只是簡單地把中、西醫課程各半,中醫教師講中醫課,西醫教師講西醫課,大家互不聯系的舊的教學模式。

3  結語

中西醫結合專家吳咸中教授曾預言,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主要有3種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補、結合創新。中西醫之間的交叉與兼容由來已久,隨著中醫現代化與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交叉兼容會更加自覺和充實。兼容不僅局限在藥物上的相互應用,在理論、方法與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將普遍展開。中西互補是一種已被公認并已取得豐富經驗的結合形式,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大優勢,在某些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的防治中,同時采用中西醫兩種方法,分別針對不同發病環節,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療效。結合創新是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根本目標,這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在某些疑難疾病的治療中,在某些理論或觀點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逐步實現創新。筆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不懈地努力,中西醫結合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孔德娟,楊學輝,安勝軍,等.李恩學術論文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36.

[2] 肖小芹.從思維方式看中西醫的差異[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3):2-4.

篇(2)

關鍵詞:景觀;中西景觀元素;設計理念;現代材料語言;植物搭配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中國與世界結合的速度越來越快,諸多方面的發展也深受國際化的影響。如服裝、建筑等各個領域。當然景觀設計領域也不例外。受國際化潮流的影響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雙重因素驅動下,中國的景觀設計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景觀設計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大量生搬硬套的西方景觀模式在中國層出不窮。有些開發商認為西方的一切景觀設計都是優秀的、典雅的,照搬西方的景觀模式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也是體現個人或者公司財富的象征;有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堅持中國優秀的傳統園林文化,把園林文化直接應用到現實項目中去,以便完成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

然而我們知道,在中國景觀設計迅速發展并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局面的今天,以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園林設計文化為基礎,如何合理的借鑒西方現代景觀設計元素,以形成新時代下的中國景觀設計格調才是重中之重。針對這一觀點,我想從以下幾點進行討論和分析:

1 設計理念

眾所周知,思想指導實踐,也就是指導我們具體的行動,而創意思維同樣也決定著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設計理念貫穿于整個景觀設計的進程,我們的設計理念是“全盤西化”,“全盤中化”,還是“中西結合”?,這個理念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很顯然,“中西結合”的景觀設計模式是目前中國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然而行動起來絕非易事。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要求我們一定要合理利用西方文化的元素與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元素相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中西結合”的景觀設計格局。這就需要對中西方園林文化進行剖析,才能夠正確的提煉出優秀的元素進行巧妙的結合,以形成新的景觀格局。

概括的講,中國傳統園林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中國園林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美,追求真山真水的自然感官之美,是一種山水畫一樣的境界。在設計上講究師法自然,注重“景”和“情”,以自然山水之態呈現出特有的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而西方園林則是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刻意追求幾何圖案美,必然呈現出一種幾何制的關系,諸如軸線對稱、均衡以及確定的幾何形狀,如直線、正方形、圓、三角形等的廣泛應用。并且這各種要素是相互形成的一個整體,內在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從中西園林的不同特征我們可以這么說,中國園林講究的核心內容是“意境”,而西方園林則追求一種形式美。西方現代景觀的不斷發展,涌現出不同的設計風格,如美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追求一種極簡主義的景觀格調,并取得了一定的設計成就。所以中西景觀的結合勢必在中國形成新的設計路子,并會深入發展下去。

2 設計的材料語言

材料是最能體現中西景觀文化巧妙結合的元素之一。中國傳統的材料有很多,比如說石材、磚、瓦、木材、土等等,這些都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元素,在中國傳統園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然,在現代化的今天,它們也一樣與現代材料相結合而大量的使用,并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

比如說石材,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石材常常扮演著塑造中國名山大川的角色,已形成中國所特有的富含了豐富的詩情畫意的“意境”。石材分為很多種,最著名的莫過于太湖石。眾所周知,蘇州留園的“冠云峰”被稱為“太湖石之最”,其包含了太湖石所具有的“瘦、漏、透、皺”這四大特征,優美的自然形態讓人們留連忘返。西方現代景觀也大量利用石材,以形成特有的景觀設計:美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所設計的哈佛大學唐納噴泉項目,就用159塊石材按照極簡主義手法進行布局設計,既充滿了東方的禪境氛圍又不乏現代感,深受人們喜愛。在材料語言上,中國現代景觀也出現了很多不錯的例子。例如貝律銘先生設計的新蘇州博物館,景觀局部就采用了石材,模仿宋代米芾的山水畫進行布局設計,創造出特有的中國園林文化的“意境美”,可以說是一個以傳統石材為媒介,巧妙的形成了中國現代景觀設計風格。此外,還有上海仁恒河濱花園的入口石景設計,其融入了西方景觀簡潔的幾何形式布局,并采用中國園林傳統材料石材―太湖石,背景是毛玻璃和竹林,塑造出一個簡潔而富有現代設計感的景觀效果,也是中西景觀結合的成功典范。

除此之外,瓦也是塑造中國園林所特有的材料之一。其特有的灰色,更能有效的表達中國特殊的景觀意境。在中國現代景觀設計中,傳統材料瓦和現代材料的巧妙結合也有很多不錯的案例。例如成都寬窄巷子的入口處,采用黑色的鋼結構框架結合底部的青磚墻體,重要部位采用瓦片拼接成不同類型的花瓣圖案,形成了傳統與現代材料相結合的中式景觀墻。在人們在游走欣賞的同時,也能深受中國傳統景觀意境文化的熏陶。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其標志墻體和地面也大都是由碎瓦片和碎瓷片鋪砌而成,這種新型的材料拼貼,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并以新的形象向人們所展示。

諸多成功的案例表明,材料這一重要的景觀設計媒介,在中國未來景觀設計的發展上指明了方向,并推動了現代中國景觀設計的快速發展。

3 植物

前文我們說過,中國傳統園林講究意境,同樣,植物在景觀設計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個景觀設計師曾這樣講過,在一張景觀平面圖上去掉所有的植物,你會發現你的圖紙變得毫無用處。這句話概括的說明了植物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中國傳統園林的植物種植講究模擬自然為主的原則,并把不同種類的植物進行搭配已形成富有內涵的植物種植,比如在門前種植金桂和玉蘭,寓意是“金玉滿堂”;“梅蘭竹菊”被譽為“四君子”等等。西方園林植物種植則像他們的設計原則一樣,植物常被修剪成幾何形狀,與整體幾何景觀形式相統一,呈現出一定的美學效果。在中國現代景觀設計中,也不乏成功的植物搭配案例。貝律銘先生設計的新蘇州博物館中,在紫藤園中種植了兩棵紫藤,它是中國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被賦予堅強生命力的象征。貝先生將這種植物以簡潔、雕塑的現代形式種植在博物館中,形成了極好的景觀效果。除此之外,沈陽大學的稻園景觀也對中國現代景觀影響深遠。其設計形式是結合了西方的幾何布局,采用大量稻子和鄉土植物來設計布局,形成了特有的景觀格調,深受學生們所喜愛;川美虎溪校區,大面積的水塘種植了中國傳統園林植物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人們對荷花品格的評價,表達出人們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學生們閑暇時間可以畫畫,也是不錯的案例。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景觀結合的模式在中國得到了很快的發展,這種采用中國傳統元素和西方現代元素、現代材料相結合的中式景觀格局是符合中國景觀發展要求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也為中國未來景觀的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在當代社會大發展的前提下,創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歷史在不斷進步,文化也不是靜止不動而是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新景觀模式讓我們既保留了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精髓、塑造了特有的中國景觀意境,又與時展相結合,走出了屬于中國自己的現代景觀設計之路,也希望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文化源遠流長,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民族歌??;民族化;中西結合;獨特魅力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070-02

一、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民族歌劇最早起源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不斷變革,不斷創新,走過了曲折的歷程。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以《白毛女》《兄妹開荒》為主要代表作品引起了中國歌劇的第一次,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又以《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主要歌劇作品為代表經歷了又一次繁榮,這些歌劇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甚至有許多經典曲目都保存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比如《洪湖赤衛隊》作為中國民族歌劇的優秀代表作品,在短短的四十年時間內演出了近千場,受到了全國各地人們的追捧。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因為歌劇當中飽含鮮明的中國特色,其音律以及旋律之美,能夠與中國的觀眾達到心靈上的共鳴。在音樂語言的應用以及表達的過程當中擁有極為濃厚的鄉土氣息,語言表達的民族性特點極為強烈,很好地符合了人們的審美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中國的歌曲在后續發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重點把握鮮明的民族特色,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持中國歌劇的獨立性,使得中國的歌劇更加具有魅力。

中國的歌劇在歷史上創造過輝煌的成就,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迄今為止,很多中國優秀的歌劇作品還能夠在世界舞臺上進行演出,對當今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比如《白毛女》《黨的女兒》等等作品都成了一些優秀的歌唱家在音樂會上必唱的歌劇,還有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優秀歌劇,比如《紅霞》《阿依古麗》等等作品都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些作品為我國歌劇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中國的歌劇面臨著發展的問題,其前途和命運都經歷著時代的考驗,事實證明,中國的民族歌劇擁有其獨特的魅力,擁有其自身的先進性,在大浪淘沙的時代洪流當中,并沒有被時代所拋棄,反而經歷了時代的沖刷,而顯得更加光彩動人。在當今的社會條件下,科學技術在進一步發展,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藝術,都在尋求著出路尋求發展,希望能夠在時展的過程當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時展的必然性,也是中國歌劇藝術發展所必經的考驗。

二、歌劇創作的戲曲化與民族化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就在很大程度上為后世留下了極為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還是各個地區不同的曲藝表演都成為中國歌劇創作的重要基礎,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引起了中國人對藝術的情感共鳴。中國傳統的藝術家們能夠將藝術創作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深刻的揣摩和理解,挖掘中國民間音樂當中的精華,創造出更加具備時代感也更加具備優美旋律的優秀作品。中國歌劇創作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很多優秀的歌劇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地方傳統的戲曲,比如歌劇《白毛女》就吸取了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民歌以及地方戲的小調;《小二黑結婚》則吸取了山西梆子的藝術特點;《江姐》則是以四川的民歌作為基調,這些歌劇的創作都具備十分明顯的中國傳統民族特色,也很好地結合了當今時代的特征。作曲家們從傳統的戲曲當中汲取了極為豐富的營養,通過對于民間素材的深入挖掘,完美再現了傳統文化。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也很好地把握了時展的脈絡,將傳統的民俗文化與當地的風格色彩相結合,這為歌劇的創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三、中國民族歌劇的中西融合

中國的歌劇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過輝煌的時代,創造過極為燦爛的文化。中國的歌劇在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西方歌劇的特點,借鑒了西洋歌劇的發展經驗,正是基于這種現實,中國的歌劇藝術發展中更加重視中西結合,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通過中西文化的相互補充,能夠提升中國觀眾的審美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歌劇的發展水平,在民族化與現代化之間,通過不斷的探索和求新,使得中國民族歌劇更加具有魅力。在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過程當中要把握中西結合的原則,在保持民族文化獨立性的前提下,不斷地探索中西結合的創作方式。在演唱演奏方面,盡可能多地向國際樂壇上所推出的一些優秀歌劇學習,比如《滄海》就是一部能夠反映歷史的歌劇,在這部歌劇中很好地利用了西洋歌劇的特點,從而使得整部歌劇更加大氣磅礴,這個優秀的作品也曾獲得國家多項大獎。而在《原野》這部作品當中,創作者在創作技法上很好地結合了東北地區的地方戲曲,再加上現代化的歌劇創作手法,很好地走出了一條中西結合的道路。中國的歌劇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能夠很好地與西方的歌劇創作手法相結合,將西方的歌劇與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相結合,在實際表演的過程中,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民族特點,尤其是在審美方面能夠很好地展現出民族風格以及民族特點,這是中國歌劇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當中所需要重視的一個方面。中國歌劇是十分具備生命力的,沒有中國的傳統藝術,也就沒有中國歌劇的今天,而沒有西洋歌劇的影響,中國歌劇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是缺乏一定創新性的,所以二者應當是相互結合,相互吸收而共同發展的。創作者應當更多地去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在保有傳統特色的同時引入時代感,這是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新振興

中國的民族歌劇在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中國文化當中最優秀的資源,逐步走出了一條民族與現代相結合的道路,@樣的一種發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特色,但是這樣的發展方式不能很好地把握時代的脈絡,也不能滿足當前觀眾對于中國歌劇的實際需求,而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中國的歌劇創作者開始使用一些新的創作手法,更加重視挖掘民族特色,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進一步實現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新與振興。無論是在民族化,還是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的歌劇藝術已經得到了中外行家的認可,在中國藝術界發展的新形勢下,希望中國的歌劇藝術能夠走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中國的民族歌劇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不斷發展,與中國大量的歌劇藝術家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中國歌劇當中所流傳的經典歌劇作品都是諸多優秀的歌劇藝術家們通過不斷努力,積極探索和創新,從大量的民間樂曲當中提煉一些新的事物,再加上不斷地向西方的歌劇借鑒學習,才創作出來的作品。

中國歌劇事業一次又一次的發展包含了中國幾代歌劇創作者以及歌劇表演者的汗水和心血,更加是中國優秀的歌劇藝術家們的心血,在國際國內的舞臺上,中國的歌劇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素材和資源,在國內國際舞臺上所展現出來的優秀歌劇作品,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而傳統的中國音樂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滋養中國歌劇發展的源泉,這也是中國歌劇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根源所在。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是離不開各國歌劇事業共同發展的,中國歌劇的發展是各國歷史相互影響融會貫通的過程。伴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中西歌劇在交流的過程當中發生摩擦與碰撞,在這種摩擦與碰撞的背后是文化的交融,通過借鑒歐洲地區的一些經典歌劇,使得中國歌劇的表演水平逐步提高,歌劇表演的內容也在逐年增加,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的歌劇界也涌現出了一大批極具民族特色的優秀歌劇作品,這些優秀的歌劇作品當中無一不凝結著優秀中國歌劇家的心血。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優秀的歌劇家都堅持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作品,堅定不移地走民族化的發展道路,這才使得中國的民族歌劇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很多中國優秀的歌劇作品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比如《原野》《滄?!?,這些歌劇作品都在國際范圍內享有極高的聲譽,更加是中西結合的典范。

中國的歌劇作品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而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中國的歌劇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步建立具有民族品牌特色的藝術品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一步振興中國歌劇,讓中國歌劇能夠打上民族化的標簽,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歌劇的魅力所在。中國的歌劇應當具備更加強烈的民族風格,更加鮮明的地方特色,在這樣的條件下,將中國的民族藝術融入其中,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民族歌劇的管理,利用中國的民族歌劇來解決中國歌劇自身的生存問題,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探究的問題,也是一門亟待解決的課題,中國的民族歌劇要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只有具湓嚼叢蕉嗟男郎駝擼只有擁有更加優秀的創作者才能夠實現。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地加強人們對于歌劇事業的理解和支持,讓各行各業能夠清楚地認知到民族歌劇的未來,只有這樣,中國的民族歌劇事業才能夠實現向前發展。

五、結語

中國的民族歌劇擁有著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從發展至今既飽受挫折,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就,當代中國的歌劇已經開始逐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范圍內,受到了大量觀眾的喜愛,在后續的發展過程當中,應當進一步突出民族特色,加強作品的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歌劇藝術一定能夠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童姍姍.五代“江姐”扮演者在民族歌劇中的成功演繹[J].當代音樂,2016(22).

[2]王東霞.中國民族歌劇中戲曲板式的運用及演唱探討[J].戲劇之家,2016(09).

[3]大煒.用心譜寫的民族歌劇――觀民族歌劇《彝紅》[J].歌劇,2015(08).

[4]孔繁濤.淺議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存在的問題[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5]饒軍.中國民族歌劇“美聲化趨勢”探討[J].黃河之聲,2013(18).

[6]郭克儉.“民族歌劇”名實及其他[J].歌唱藝術,2012(12).

[7]趙怡軒.一切技巧為戲劇服務――也談“民族歌劇”的是與非[J].歌唱藝術,2012(12).

[8]智艷.“民族歌劇”概念和本體形態特征淺論[J].歌唱藝術,2012(12).

篇(4)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教學 中醫學 內涵特質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110-01

中西醫結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具有理論上客觀、精密、量化的優勢,且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較好的可重復性和操作性;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具有能夠對個體實施辯證醫治,重視個體差異問題的優勢,二者形成了優勢互補的關系?;诖朔N情況,中西醫結合就可以取長補短將二者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因此,中西醫結合是必然的。同時也可以促進中醫和現代醫學的發展,所以中西醫結合將會成為我國醫學發展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中西醫教學中,將中醫學的內涵特質充分的體現出來。

1 中醫學天人相應的自然觀

我國古代文明突出任人和自然的相應關系主張“道法自然”,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的哲學問題也即是人和天之間的問題。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學說正是建立在哲學基礎之上的,這也是中醫學和西醫學的最大區別。在中醫學中,無處不滲透著天人相應的觀念。比如,“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大恐”。人想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這些都體現了人的自然、生物和社會屬性的統一。而西方文明卻注重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并演化成人們的追求,從中可以看出,西醫學認為人和自然是相對獨立的,由此可見在醫學領域當中應用了人們在征服改造自然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科學進而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

2 中醫學形神統一的整體觀念

在中醫學中,強調通過體驗、靈感以及直觀等非理性的方法,將事物整體之間通過的規律找出來,即就是注重查同,充分顯示任何自然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同時把人也看成是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突出形神統一的觀念。在對疾病的認識、預防和治療等方面非常注重形神統一和身心和諧。而在西方文化中,突出了差異的存在,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注重對事物之間本質區別的尋找,原子論和還原論作為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為分析法和歸納法。將人看做是一個普通的實體,這時人體的細胞、器官等就是作為西醫學的核心和關鍵。所以在西醫學中查同和差異各有側重。

3 中醫學治未病的預防觀念

我國文化強調順應自然,“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預防觀念。“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了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卻注重對世界本質以及變化的探索和研究,西醫則步入了實驗醫學中,輕預防而重治療。

4 中醫學辯證論治的治療觀念

一直以來我國文化都是注重感覺、表象和動態。因此在中醫學中,是從整體、動態、宏觀、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角度來對病情進行了解,并靈活處治。中醫學突出一因多果、多果多因、多因多果,這集中體現在了采用辯證的方法找到病因,內外兼修、標本兼治、同病治異、異病同治、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等辯證論治的觀念。而西方文化卻比較注重概念、靜態和理性。所以西方醫學對概念比較注重,多邏輯和分析比較重視。西方醫學的精髓就是分門別類以及追根究底,這也作為西方醫學的優勢所在。

5 中醫學思外揣內的功能觀念

我國傳統文化輕視“形而下”重視“形而上”,因此在中醫學中,重神輕形,重道輕器,重功能輕結構,重視規律輕視實體。而西方文化卻強調物質性探究的實體中心論,所以在西方醫學中,大到肌肉小到細胞對所有可以被認知的結構都進行解剖,而共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結構所決定的,對結構進行了了解,才能對功能進行準確的把握,但是死的結構不一定顯示出活的功能。由此可見,中醫學和西醫學對結構和功能方面的認識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6 中醫學陰陽自和的調理管

我國文化主張順應,側重主觀。所以在中醫學中突出辯證論證的基礎上,重視對人正確的扶持來實現對邪氣的戰勝,尤其注重在治療過程中的自我調節。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主張抗爭,側重征服,所以西方醫學在治療的過程中,是以對抗為基本原則的,通過理化作用來對病理進行改變,治療比較直接。

7 中醫學哲學意蘊的語言觀念

我國文化強調整體、感覺、功能、動態以及查同,所以其語言具有明顯的類比以及哲學特征。通常情況下,中醫學的語言不但蘊藏這文學意境,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哲學。西方文化則強調實體、概念、理性、邏輯、分析和查異,顯而易見西方文化具有概念化、客觀化、規范化以及具體化的特征。從分析中可以明顯看出,西方醫學和中醫學相比,其語言更加直接準確,傳遞和交流起來更加方便,人們也更容易接受。

8 結語

總之,中醫學和西醫學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東西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應設法實現互補。而中西醫結合這門新型學科的出現為中西文化的互補交融提供了條件,中醫學只有在二者的互補交融中,才能將其本身的意義充分的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王煒,朱虹,錢靜.境外醫學教育對中西醫結合教學的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9(5):92-96.

[2] 劉星.“天人合一”觀本質的演變及對中醫學的影響[J].中國醫藥學報,2002(7):398-400.

篇(5)

師徒傳承曾為中醫學的發展起過關鍵作用。尋尋覓覓幾千年,師父找傳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經”求得也很艱難。把這個過程挖掘出來本身就是一個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最近貴刊陸續連載了師帶徒的有關文章,要求暢敘一言,各抒己見。我是一名中醫師帶徒的受益者,通過理論學習,加以老師的傳授,使我深深體會到“真經”所在。我入門的第一堂課是要明白中醫是科學的、唯物的、中西醫結合的。老師明確指出:“舊醫跳出圈子外,磨轉粉下舞數再,科學唯物中西結合,奮起跟上新世代”以及“陰陽五行實踐知辨證論治一把尺,原理掌握通神明,圓轉機平重體質”的臨床總結,同時特別強調,把讀通西醫作為研究中醫的基礎,把中醫的理論、術語及方法拿到科學的軌道上來,把觀察、實驗、思考的目的放在病原病灶上;先求明白體象病因,然后再講理法、方藥;把扶正,運化治未病,三妙理融會處方之中。因此,老師主張中西結合,借用西醫之病理以相互佐證,實無別途。并且要求學生“借助西醫,提高中醫,磨轉粉下,打綱四九”16個字之精髓,必須深刻掌握運用。

現實已經表明,如果脫離了時代就會讓我們難以立身。為什么中醫臨床醫療市場萎縮,每年一批批中醫院校畢業生找不到用武之地?其根本原因是患者對現代中醫人的信任度不足。處理好繼承與發揚的關系,學古而不泯古是發展中醫的根本原則。如臨床上是以中醫療法為主,還是中西療法互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治愈患者就行,臨床醫生當以患者為本。

我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所以任重道遠;因為我們從事的是救死扶傷的事業,所以責任重大。我們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厚德載物,實事求是:在醫術上精益求精,聯合起來共同拒絕庸醫假藥,創造優質的就醫環境,讓光輝燦爛的中醫文化與我們同行,與

篇(6)

【關鍵詞】 中醫預防保??; 體系; 展望

The expectation for Establish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system HU Ling-juan,CHEN Zhan-lu,ZHAO Hui-qing,WU Feng,LI Rui-feng.Administration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By a summary of three years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roject,the article forecasts the future trend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system.it not only forms the Combination Traditional and Westren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system, but also can save health costs, promote developing the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cause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he treatment obtain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raise the people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level,tur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into the second window of the process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publicizing after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Key words】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System; Expectation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的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有48億人雖然沒有被診斷出患有任何疾病,但卻忍受著幾十種亞健康癥狀所帶來的煩惱與痛苦。據有關專家統計,我國符合WHO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其余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1]。這樣一個龐大的“亞健康”群體將是未來衛生資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時也是我國衛生支出的一個沉重負擔。數據顯示,盡管現代醫療技術已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的健康問題。當機體處于疾病狀態再尋求治療時,其產生的效果是非常微小的。

因此,各國都在尋求其他的途徑解決衛生費用支出居高不下的局面,改變生活方式和注重預防。我國也在積極地探索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建設,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工作對個人健康、行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中醫藥在多年的實踐積累中已經完善了該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疾病預防及養生保健的經驗,這是我國在健康管理方面有著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優勢。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工程在經過前期30個?。ㄖ陛犑校?03家試點單位三年的實踐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績[2]。初步形成了區域性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網絡體系;組建了中醫特色明顯、能獨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工作的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了體現個性化、系統化、全程化及中醫特色明顯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內容體系。對于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可以進行一個大體的勾勒。

1 建成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我國的醫學預防體系是建立在西醫學基礎之上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疾病預防與控制體系,在預防疾病,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這個預防控制體系里卻缺少中醫藥預防保健這重要的一塊。

1.1 中醫預防保健的特點 眾所周知,西醫對于亞健康、亞疾病狀態,檢測不到明確的指標,因而缺乏有效的對策。中醫注重臨床癥狀,即使對于亞健康、亞疾病狀態,也具有相應的理論和辨證治療手段。對于很多重大疾病的康復,西醫缺少有效手段,中醫的調理就能顯出很多優勢,能加速康復。中醫藥在體現干預、進行預防,切斷疾病發展演變方面,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具有很大的優勢。

1.2 中西醫結合建立預防保健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西方醫學的理論基礎是還原論,即把人體分解成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等。中醫學與西方醫學不同,中醫理論強調系統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各臟腑組織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中醫臨床上就是根據這一理論,對人體進行辯證施治的。

中西醫結合是我國衛生工作者在尊重和繼承中醫國粹基礎上的大膽嘗試與創新,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在解決人民群眾疾苦方面已經并將繼續發揮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西醫結合是符合我國國情和醫學科學發展規律的,中西醫結合是對中西醫藥學各自優勢的互補和集成,顯示出中西醫結合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學上的創新性,要加以堅持并發揚光大。陳可冀先生就提出中西醫結合醫學,就是伴隨著東、西方文化交融發展而產生的。它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發出的一個和諧音符”,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結果[3]。隨著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中西醫結合的理念也將滲透到該領域,并將逐步形成以中醫“治未病”為主線,中西醫有機結合,立體的、全方位的,具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1.3 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體系的優勢 實踐充分證明,中西醫結合建立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有其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和創新性,現有西醫為主的預防服務體系成熟,網絡健全,重視群體性預防;而中醫預防保健技術和方法豐富多樣,人群不同,更注重四時養生保健和因人而異的保健方法,但是體系尚未建立。因此中西醫結合的預防保健體系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研究應朝多學科、多層次、高水平、綜合性方向發展,吸納多學科知識成分,提煉出新的醫學認識,形成新的醫學范疇,產生新的醫學成果和醫學技術,繼承發揚老一輩的優秀中醫學術思想,努力做到中西醫學取長補短,交叉滲透,緊緊圍繞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見病防治研究[4]。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始終堅持中醫特色,中醫預防保健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魅力,不同于西醫學的概念,在評價和利用中醫預防保健手段、方法時要堅持其自身的特色,同時不要排斥西醫學的知識,在評價體系、群防群治等方面加以借鑒,建立中西醫并重的預防保健體系。

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西方醫學有很大的進步,但有些疾病也無法解決,中醫學恰恰在很多方面可以補充,有獨特的優勢;但中醫也不是“ 包治百病”,也要超越自我。中醫藥學是更強調宏觀和整體的;西醫則是強調局部的和微觀的,中西醫兩種醫學互相取長補短,重視整合互補,可以更加全面。21世紀必將成為“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的世紀,也是全人類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共同發展的世紀。

2 形成中醫治療與預防保健均衡發展的態勢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中醫預防保?。ā爸挝床 保┦沁@一有機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然而數千年來并沒有被人們所重視?!爸刂屋p防”不僅是西醫發展的現狀,也是中醫臨床服務的概括。盡管不斷強調防治結合,二者地位同等,都要重視,但現實中卻一直缺少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一席之地。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將從理論和臨床應用為“治未病”科學思想體系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形成“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立體的防治結合、均衡發展的態勢,防止臨床實踐中重治輕防,或重防輕治等各種不正確的極端做法。

西醫學預防保健體系發展非常成熟,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卻剛剛起步,因此許多地方可以借鑒西醫的方法,將人體的辨證施治與防護、整體群防群治相結合,加強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設,形成均衡發展的預防保健體系。

3 節約醫療費用,提高防治效果

隨著經濟生活的進步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公眾健康狀況已經從以患感染性疾病為主,轉變到患代謝性疾病為主,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發生率逐年上升。這類疾病主要是個體在環境及遺傳等因素的作用下,體內生物指標逐步發生改變的結果。因其發展過程緩慢,所以在早期階段并沒有明顯的可診斷的癥狀出現。這使得疾病在不知情和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不斷地發展和加重。最終引起突如其來的臨床發作,使得患者面臨精神上、身體上的巨大痛苦和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這也就是為什么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衛生領域內的經費投入,卻仍然無法有效緩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國家“九五”攻關研究表明,把1元錢花在預防上,可以節省8.59元藥費,還能相應節省約100元的搶救費、誤工損失、陪護費等。如果能及早確認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采取必要的預防保健干預措施,防患于未然,不但可以延緩疾病的到來,甚至可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隨著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和推廣,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當前的諸如老百姓看病難,醫院壓力大,國家在衛生領域內經費投入不足等多重矛盾將極大緩解。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減少居民醫療費用開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水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4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成為繼中醫治療之外的第二個對外交流窗口

中醫藥國際化是有效應用全球科技人文資源,加速中醫藥科學發展,培養中醫藥尖端人才和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中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是我國中醫藥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關鍵環節和必由之路。

隨著人類疾病譜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傳統醫學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得到了政府的廣泛重視和民眾的逐漸接納。有資料顯示,繼“非典”之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府機構,在對中醫藥的研究方面,逐步加大了資金的支持力度。世界各國的醫學研究機構在中醫藥相關領域的研究課題也不斷增多,與我國的合作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大。這是我國中醫藥國際化的最好時期,同時,這也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走向世界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重視對中醫藥預防保健涉外服務人員的培養,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國外在中醫藥領域的動態研究,廣泛收集信息。以中醫藥文化為切入點,加大對中醫預防保健的宣傳。拓寬政府、國際組織和民間關于中醫預防保健的交流和合作的渠道,使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繼中醫治療之后,成為第二個中醫藥對外交流的窗口。

5 促進繼承、整理和挖掘一批中醫藥預防保健的新技術,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中醫藥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一門科學,其理論均來自于民間的醫療實踐。早在《黃帝內經》上就有關于中醫預防保健理論的記載,關于臨床實踐的知識在歷代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同時,在民間一定還存在著大量的關于預防保健的知識和技術。中醫藥預防保健的方法非常豐富,有些已經被廣泛開發使用,如天灸的冬病夏治,灸“足三里”養生保健等,但還有許多未被開發利用。這就需要集中力量加以盡快開發,其中也包括許多民族醫、民間單方驗方的推廣使用。借助中醫預防保健體系的建立過程,可以有力的促進這一工作的開展。

目前,中醫預防保健的臨床實踐正在方興未艾地展開,要緊緊依托這一實踐平臺,在有效繼承前人豐富思想的基礎上,積極整理和挖掘民間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技術,創造性地開展中醫預防預防保健研究與臨床應用,培養一大批中醫藥基本理論扎實、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熟練掌握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技能的醫師隊伍,以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并不斷豐富我國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寶庫。

通過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可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使人們達到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緩疾病的目的,提高全民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可以減輕全民的醫療衛生負擔,降低國家的醫療衛生費用支出,可以進一步凸顯中醫藥特色,擴展中醫藥服務領域,進一步提升中醫藥服務內涵和服務層次。

參 考 文 獻

[1] 朱民,袁長津.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狀態的優勢探討.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換屆選舉暨“‘治未病’及亞健康防治論壇”論文集,2008.

[2] 孫曉生,邢巖.構建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設構想.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5(27):519.

篇(7)

1以中醫之長補西醫之短

中醫的基本理論受惠于中國古代“天人相應”思想,逐漸形成了整體觀、平衡論和“中和”的文化觀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重視臟腑組織功能及其內在的聯系,也強調人體自身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并從自然界的變化過程中來探索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因此,中醫學始終強調運用人體的整體和動態平衡思維,來認識生、長、壯、老、已及機體發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掌控預測疾病的發展脈絡與演變趨勢,并確定相應的診治原則。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中醫的整體治療對腫瘤的影響,不僅可增強和調整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誘導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和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變化與協調,而且更促使人體的整體功能恢復以抑制腫瘤的轉移與復發。中醫的整體觀正是西醫所忽略的,如西醫的腫瘤分期只考慮局部的變化,很少重視機體整體的評估;西醫的支柱療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慮機體自身保護治療的“補”;微創手術仍停留于解剖層面上,很少見到以保護機體功能為目的的“生理微創”。中醫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醫所接受,然而西醫的現代化手段也正是中醫能否早日進入醫學主流世界所必須的條件之一,所以中西醫結合必將使腫瘤防治產生革命性的突破與發展,對世界腫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貢獻。中醫把握的是個性和整體,它通過辨證和用藥加減解決了個體間的差異,而西醫把握的是共性的整體,依靠的理論是抽象產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醫共同揭示的是個體生命的不同層次的規律,二者都把健康與疾病防治作為共同努力的終極目標??陀^地比較中西醫學,方能正確地認識中西兩種醫學在學術上的差異和統一,中醫應當學習和利用西醫現代科學技術完善自己的基礎理論和技能方法,而西醫在宏觀調控與整體觀和平衡論的認識方面也必須加強與中醫互補,從而開創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模式。

2促進中西醫結合向轉化醫學聚焦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國際健康領域出現的新概念,是一種臨床與基礎醫學互為動力的雙贏理念,對促進醫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曾提出臨床與基礎醫學密切結合是腫瘤防治的重要舉措[2]48,之后有學者進一步闡述了轉化醫學的概念,認為應該從臨床工作中發現、提出問題并與基礎合作,并在臨床工作中驗收其成果,以提高醫學總體水平[4]。轉化醫學可以使臨床與基礎彼此直接聯系,相互快速轉化,推進醫學發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

2.1中醫“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腫瘤治療的雙重寶劍”

癌癥的發生除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外尚存在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統的監視效應不利可導致腫瘤持續生長,而應用中醫“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補兼施則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再如一類廣泛存在于人體免疫細胞上的具有生物學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種蛋白可以與其存在于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以“鎖陰結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殺傷腫瘤的淋巴細胞,削弱抑制殺傷腫瘤,二者協同可有效地發揮抗腫瘤作用,這一認識正是取自于中醫學扶正與祛邪的治療理念。

2.2中西醫結合是向轉化醫學轉型的重要體現

健脾法治療對荷瘤脾虛動物的效驗研究顯示,脾虛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應用健脾類藥物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藥物組的腫瘤潛伏期延長,發展減慢,瘤體縮小,宿主全身狀態良好,生存期延長,癌細胞分裂像減少,細胞動力學的分期明顯下降,對宿主免疫反應可見T細胞活化、NK細胞數值升高;在與化療藥物環磷酰胺綜合應用后,可見瘤體加速縮小,NK細胞明顯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療的抗腫瘤作用也應立足于中西醫結合基點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顯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轉移;赤芍、丹參與小量化療藥物合用可明顯減少腫瘤肺轉移,但單用活血化瘀藥則有促進腫瘤轉移作用[6]619,如此更驗證了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顯效性。

2.3加大力度促進抗癌中藥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国产麻豆精品精东影业av网站|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 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入口|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五月天亚洲图片婷婷|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网站|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www|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三年片在线观看大全国语|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免费国精产品自偷自偷免费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免费| 国产自产21区丝袜|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蘑菇视频| 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精品影片在线观看的网站|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国产午夜片无码区在线播放| 国产女主播精品大秀系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午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