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0 10:17: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當前科技創新形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創新驅動;科技項目;經費管理;預算
1 概述
我國自十以來全面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并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是推動我國現階段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的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1]。在當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下,全社會也在逐漸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民創業創新的新局面。
科技創新按照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科學發現,創造出新知識,即知識創新;第二層次為科學發明,創造出技術,這是對創造出的知識的應用開發,即技術創新;第三層次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大量積累,集成若干技術創新,由此形成系列密切關聯的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最終構成新產業,即產業創新。知識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源頭和動力,產業創新是創新驅動的終端和目的[2]。在整個創新體系中,科學發現所帶動的知識創新是創新鏈中的基礎和源泉,在整個創新鏈中處于核心的地位[3]。在我國的創新體系中,知識創新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技院所的科學家完成。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知識創新遠離經濟活動的中心,更多的成為科學家自身的學術追求,未能對經濟發展起到足夠的驅動作用。
在知識創新活動中,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所設立的科學研究項目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科學研究經費幾乎支撐了所有知識創新活動所需的支出[4]。為適應國家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我國在2015年對科技項目的管理體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對原有的科技項目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合,經過2016年的實施,新的科技項目管理輪廓已經初步形成。美國學者Nelson等認為科學技術處于不斷變革中,政府應保證制度安排上的靈活性和適應性[5]。我國的科技項目改革,正是為了提高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科技項目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而進行的改革。相應地,科技項目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提高了,科技項目費管理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也需要隨之提高。
因此,在創新驅動戰略下、新的科技體制下,科技經費的經費管理制度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充分發揮資金利用率,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自主性、積極性,我國科技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的創新勢在必行。本文將重點探討我國當前創新驅動發展的形勢下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的建議。
2 總體原則
2.1 服務性原則
科技項目是為知識創新而設立的科技項目,科技項目的經費管理也需要為知識創新而服務,根據知識創新的客觀規律進行科技經費的管理將有助于知識創新的快速高效完成。在當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前提下,為知識創新高效服務應是科技經費管理的第一原則,即服務性原則,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則。
2.2 靈活性原則
知識創新是科學家不斷突破自我、探索未知的智力勞動,具有創造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科技經費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滿足靈活性原則,需要預算但不能完全依照預算、照搬預算而一成不變。如果完全依據預算來執行科技活動,知識創新將無法完成、永不可及。
2.3 真實性原則
科技經費的執行與管理,在靈活性的基礎上,還需要保證真實性。一切科技活動的支出,必須保證是在服務科技創新的前提下來進行,并且是真實存在的,不是虛構的。真實性原則是科技人員必須遵循的,也是科技經費管理部門對經費進行審核的重要標準。
2.4 安全性原則
科技經費是國庫資金,取之于民,也應用之于民,為更好地為創新服務,盡管在使用經費過程中需要保證經費的靈活性和真實性原則,但同時也需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原則。國家資金的安全保障是科技經費管理的基本原則,不可動搖。安全性原則與靈活性原則和真實性原則不矛盾、不沖突。
2.5 國庫支付原則
針對當前科技經費執行率明細滯后,大量資金囤積,結題之前突擊花錢,科技經費的整體流動性差的問題。建議凡是以國家或各級政府名義立項的科技項目,經費都應實行國庫支付的原則,統一管理和調配,提高國庫資金利用效率。各單位設立國庫虛擬賬號,統一從國庫支付,這樣將極大提高資金的流通性和利用率。
3 項目立項
3.1 簡化項目預算編制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近年來,由于生產技術、采煤工藝與設備的不斷更新,采礦工程專業學生不僅要具有煤炭及礦床開采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還要掌握通風安全、機電、掘進、運輸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然而,舊有的課程設置知識結構單一,與現代化計算機技術、機電技術、環境工程和經濟管理等的結合不夠。課堂教學內容落后,知識面較窄,沒有反映當前科學技術成果的新進展,缺乏同步性,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2.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采礦專業實踐性很強,需要很快地適應礦山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所以在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實踐教學對本專業顯得尤為重要,而原有培養體系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實驗課時不足實驗室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基礎平臺,不僅鞏固和延伸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但是,礦大(北京)的采礦工程專業原培養方案中,實驗課時量僅占總課堂教學的10%,其中演示類和操作類的比例約為4:6,學生的實踐學習環節比較薄弱。實踐方式與工程應用脫節原有實踐教學方式單一,僅包括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環節,不能全面了解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不緊密,與工程應用脫節,無法滿足實踐性、目標型人才的培養,以至于很多畢業生就業后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現場工作。實習質量難以保證由于很多煤礦單位考慮人身安全和煤炭生產的因素,未能讓學生體會到真正的課外實習,導致實習限于井下參觀、企業介紹、圖紙講解等象征性的形式,下井次數少,鮮有跟班勞動,無法保證實習質量。
3.畢業設計有待優化
畢業設計是采礦工程專業最重要的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體現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綜合素質。然而,由于該專業本身的特點和人為的因素,導致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下降。如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包括設計和專題兩個部分,設計部分是按實習礦井的地質條件,完成該礦井的初步設計,包括礦井基本經濟指標和配套圖紙;專題部分是針對生產實際中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因此,畢業設計任務重、工作量大、內容重復,部分學生照搬他人的模式,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力的發揮;加之學生對畢業設計思想上不重視、指導老師水平與精力有限,嚴重影響了設計質量。
二、新形勢下精英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1.改革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針對當前煤炭工業的發展新形勢,要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大綱,密切結合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大幅消減陳舊的教學內容,精選教學計劃中主干課程的教材。完善教師職稱評定制度,使任課教師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制定采礦與計算機、采礦與機電或采礦與環境等交叉學科培養方案,拓寬采礦工程專業知識面。優化教學管理,有意識地增加學生的平時訓練,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
2.建設實踐基地,參與創新計劃
校內做到積極開放實驗室,加快多功能型實驗室的建設,改善實驗室的教學環境,及時更新實驗儀器,提高實驗教學內容創新度,增加實驗教學課時量等。校外要建立良好的校企、校校合作關系,開設第二課堂,建設穩固的實踐基地。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如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各種學科競賽等,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加強與國際名校的合作交流,同國際院校聯合培養采礦工程專業學生,打造面向國際化的一流采礦人才。
3.加強基地建設,重視過程管理
與煤礦企業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強化工程實踐教學。利用閑置礦用裝備建立模擬工作面進行模擬訓練,這樣就可以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進行安全教學。同時,根據各實習單位的實際情況,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安排礦上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跟班實習,和帶隊老師一起協作。學生亦可分成小組到不同的科室輪班上崗,了解礦上的工作制度,確保實習質量。
4.豐富畢業設計內容,優化教學方案
針對目前煤炭行業的發展趨勢,適時改進畢業設計題目、豐富設計內容。強化中間過程的管理,提供完善的硬件設備,實時掌握學生的出勤情況、設計進度、出現的問題等。實行導師制,鼓勵學生提前1~2學年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并深入煤礦生產實踐,為畢業設計提前進行實踐方面的準備工作。答辯時嚴格落實考核機制,實施設計成果獎懲制度,嚴格控制通過率。
三、結語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臨的機遇
隨著現代高等教育功能的擴展和高校科技工作在國家經濟、社會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顯,科研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1 世紀以來,特別是通過國家“211工程”和“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實施,我國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關注,科技工作發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實力和競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現已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志前不久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提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要緊緊扭住為國家發展服務這個中心任務,堅持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著力提高解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著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著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革的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要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大力加強國家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單位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加快建設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依靠科技進步,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開發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高新技術,以及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和政策體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
總而言之,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進一步貫徹“面向和依靠”的方針以及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為高校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帶來了大好機遇。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高校科技工作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依然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一些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仍然沒有明顯突破,而且更加突出。
1.由于歷史的原因,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分離的體制問題仍然是制約高校科研發展的首要問題。建國以后,我國“以蘇為師”,建立了龐大的獨立于高等教育和企業之外的研究院所系統。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實踐的逐步發展,這種體制也造成了科技與經濟的脫節,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分離。高校長期沒有得到國家財政科學事業經費專門的支持,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嚴重的抑制,明顯影響了高校師資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制約了高校特色的形成,造成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匱乏和難以積聚的局面。體制問題是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也是阻礙我國科技、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最大障礙。
2.由于“功利”的原因,我國科研總體上數量多、質量差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科研考核辦法或規定大多側重于量化評價和考核,即所謂的“打分”現象,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一方面,在不少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中,往往把教師所承擔的項目數量與經費多少常常與個人待遇掛鉤,致使許多教師往往熱衷于追求項目數量而忽視質量;另一方面,論文和著作數量的多少被當作衡量教師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標。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在于我們的考核體制。在我國的高校,基于職稱評定、年度工作量考核的壓力“迫使”科研人員不斷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而輕視了科研的質量。毋庸置疑,這種片面強調數量的作法與講求厚積薄發、循序漸進的科研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其直接后果是導致急功近利、淺薄浮躁之風盛行和創新求實精神的喪失。
3.客觀現實中,我國高校中拔尖創新人才嚴重匱乏。人才集中原本是高校突出的優勢之一,但在當前科技全球化以及國內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從高校科技人才狀況與國際人才競爭態勢上看,人才問題仍然是高校科技發展面臨的最為嚴峻挑戰。有關專家曾經對內地和港臺研究型大學的科技人員做過一個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美國科學情報所分21個學科領域對近二十年來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人員進行了統計,每個學科領域共250人左右。美國馬里蘭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分別有20余人,而哈佛大學有130余人。內地大學沒有人入圍,香港科技大學有4人,香港大學和臺灣大學各有1人。這個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大學拔尖人才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近年來,盡管我們通過各種人才計劃,如“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等培養、引進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人才,但是頂尖人才匱乏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更是緊缺。如果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滯后于經濟、科技體制的改革,也必然影響高校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和穩定。
三、 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管理要適應時展的要求,無論是管理機構還是科研機構都要不斷提高管理質量。首先,要實現管理機構的智能化,引導和組織高校內部的應用型科研機構成為市場的主體。其次,科研管理機構要引導應用科研機構向市場化方向轉型,促進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再次,高校科研管理的內部組織體制也要創新,要改變傳統的等級觀念,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敢為事業用人才”,才能最終促進高校科研管理機構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風的轉變。
綜上所述,學校只有努力營造科學研究氛圍,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才能真正樹立優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生存力。科研管理工作只有堅持以科研目標為導向,凸現以人為本,突出教師的科研需求,強化過程管理,營造寬松的科研氛圍才能真正為建設研究型大學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一)科研項目管理的內涵與業務流程本文認為:科研項目管理是以科研項目目標的實現與科研組織競爭力提升為目標,以制度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方式為實施手段,在科研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申請與立項、實施與驗收、推廣與轉化等環節,分配人、財、物等科技資源并使之得到有效利用,協調暢通項目委托單位、項目承擔單位、項目課題組以及課題組成員之間的各種關系,溝通,最終實現。(二)科研項目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系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國家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增加對科研項目支持力度,科研事業單位作為承擔科研項目的中堅力量,應遵循創新發展的理念,制定科研發展戰略,取得更好的科研業績,為我國當前的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科研項目管理客體多人、多層次、多過程的特性決定其管理的復雜性,其管理的每個環節都蘊含著大量的知識、信息與數據。知識管理是對知識以及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實踐的管理。科研事業單位在科研項目管理中灌注并實施知識管理,不但可以實現組織內部知識的獲取、分享、轉化與應用,幫助組織實現內部知識創新,并最終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競爭力的提升與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知識管理在創新科研項目管理理念以及項目全過程管理中,大有可為。1.創新科研項目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知識管理環境當前,以行政化為基礎的墨守成規的科研管理理念,造成了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缺乏創新精神。在管理中,重行政管理,輕需求服務,管理形式流于表面,管理力度不到位。這勢必影響到科研項目的開展與整個科研組織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因此,這就要求科研事業單位的科研管理部門創新工作理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將知識管理的理念、方法融入到科研項目管理流程中并有機結合起來,創新科研管理工作方式,將科研項目管理由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向滿足用戶需求的知識管理轉變,挖掘科研項目承載的知識——整合知識——共享知識,改變科研人員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建立起科研知識學習與共享的內部環境,促進科研管理人員間形成一種開放共享的、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文化,做好科研項目信息咨詢工作,滿足科研人員的知識與創新需求,提升組織的知識共享能力與科研競爭能力。2.創新科研項目管理業務流程科研項目是一種知識的高集成載體,但我國當前采用的課題負責人制度,使得每個項目之間缺乏聯系,相互分離,不僅造成了項目間的“信息孤島”,還有可能導致重復研究。而在科研項目生命周期內運用知識管理,將大為提交信息的交互與共享,從而更好地實現科技創新。在項目申報與立項階段:知識管理在科研選題、申請立項中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參謀作用。科研管理部門是科研項目信息重要的資源庫。在進行科研立項和選題時,需要科研管理部門根據已有的科研項目資源庫,查出重復課題或未來有發展潛力的研究方向,這是啟動新的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科學系統鏈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環節,科研管理人員應幫助科研人員獲取相應的知識,滿足科研人員的創新需求,啟發科研人員思路,實現科研業務創新。在項目實施與驗收階段:樹立知識管理理念,營造組織內科研人員的共享氛圍,利用各種科研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各種來源知識(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對顯性知識進行技術編碼,注重信息的處理和傳遞,注重信息系統的構建,實現信息化共享;對隱性知識進行“解碼共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頭腦風暴、報告講座以及學術沙龍等活動,使科研人員頭腦中的經驗、體會得以表達,使隱性的知識顯性化、明晰化、共享化,實現顯性與隱形知識二者間的動態轉化以及隱性知識共享,促進項目組科研人員間的溝通與協作,從而更好地實現科研項目創新。在轉化與推廣階段:當前科研項目研究中始終存在“重科研,輕轉化”的現象。就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而言,它具有跨部門、跨領域、多主體,多環節的屬性,復雜多樣,影響因素多,一直屬于科技創新的薄弱環節。知識管理可就單個科研項目構建一個共享的信息系統,為解決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與方法。
二、基于知識管理的科研項目管理策略研究
(一)“以人為本”的科研人員需求服務“以人為本”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必須以需求為宗旨,樹立現代科研管理用戶導向型服務理念,加強參與意識、主動意識、優質意識。科研管理人員應加強對科研事業單位內部科研項目的熟悉,對科研項目進行整理、總結與分析研究,以便給科研人員提供優質的科研項目信息服務,做到超前服務、主動服務。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員應利用現代信息與技術手段,加強構建以科研項目核心內容的知識庫(或知識管理系統),建立以項目研究過程、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研究專家、項目研究機構、項目研究領域以及項目研究文獻等內容信息為基礎的知識庫,從而打造科研項目總結與分析的基礎;另一方面,還應加強科研管理人員自身業務學習與培訓,提高自身科研素養,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科研管理需求。(二)“以創新為導向”的科研氛圍營造在科研項目管理的全過程以及項目科研事業單位內部環境中,建立尊重知識的氛圍,建立學習型組織,暢通溝通渠道,建立溝通平臺,促進科研人員日常工作中的信息與知識交流;使組織內部人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要求科研人員及科研管理人員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加強知識的分享與溝通行為,將知識轉變為生產力。(三)“以編碼為基礎”的顯性知識管理本文中的編碼法是指:將科研項目中的可標準化的顯性知識逐一編碼并儲存到數據庫當中,使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及時地獲取知識,使科研人員可最大程度的獲取整個科研組織的知識資源并轉化為潛在的創新能力。這要求科研組織要加強以下三個層次的投入力度:基礎層——通信網絡與數據庫存儲的投入,用于支持知識的傳播;服務層——科研管理人員的投入用于知識的甄別與采集;信息層——數據庫存儲與傳播的投入,用于構建知識的共享主體。(四)“以人員法為基礎”的隱形知識管理本文中的人員法是指:以人員為管理對象的隱性知識的獲取,將科研人員頭腦中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用專業術語進行清晰表達并能進行傳播與共享的顯性知識。野中郁次郎認為,隱性知識深深地植根于個體的思維模式、信仰觀點和心智模式等。4因此,這就要求科研組織建立以下兩方面機制,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通過各種平臺、渠道與方法,如培訓、會議、頭腦風暴等,加強科研人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建立學習型組織;以激勵機制為手段,構建合理的知識貢獻率評價指標體系,使隱性知識擁有者的利益要求得到滿足,從而激發他們分享知識的愿望。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基于知識管理的科研項目管理策略圖可總結出如下架構:
三、結語
關鍵詞:科技管理體制;新時期;科研;科技成果
1概述
目前,我國新時期科技管理體制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多頭交叉管理;過于強調市場導向,重視技術創新管理,卻忽略科學創新管理;行政權力過分干預科技研究;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資源分配不對等;科研管理實行雙軌制;缺乏有力的監督執行機構。所以,為了更好的應對這些問題,就要不斷加強宏觀調控能力,做好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培育科研精神氣質;改革科研評價機制;堅持提倡將科研物質利益與精神追求兩者結合。總之,在新形勢下,科技管理部門所面臨的要求會更高,同時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2新時期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科技管理部門重視立項,卻忽視科技管理的過程
我國開展科技管理工作總是受到傳統觀念和陳舊制度的影響,管理模式仍堅持采用傳統保守的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模式,這明顯已經不適于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門將具體項目及研究團隊管理兩個方面作為管理工作的重點,由此出現了管理范圍太多寬泛,工作死板、過細,這一系列問題都不利于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與此同時,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還出現了一些科研組織和科技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該問題的出現迫使一些政府職員無法針對社會組織的情況來進行客觀、真實的全面調查。此外,這種信息的不對稱性被個別社會科研組織會利用,在對外提供信息時只是選擇性地提供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卻被遮掩起來,由此產生信息不真實問題,而這些機構或者企業正是通過這種不良方式而爭取到了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所以,科技管理部門對監管經費的使用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也可以說科技管理部門對科研經費的管理存在盲目性,針對這一問題,必須要進行有效的改善,這樣才能使科研經費有的放矢。
2.2科技管理工作滿足不了當前的市場需求
在新時期,我國引進市場經濟機制與國外相比之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仍顯滯后。在科技資源的配置中,市場機制要將本應有的指導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但是,科技項目的設置上沒有將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完全發揮出來,造成了項目開發與成果應用分離普遍,市場經濟與科技管理體制“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轉化難,很難走出去,在市場上無法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體現在科技管理部門充當著“智囊團”的角色,但是自身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實業界與高校的研發、科研機構的聯系不夠緊密。根據當前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小于10%,而實現產業化的還不足5%。從這一數據上可以知道,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轉化速度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并且許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離市場及企業要求有較大差距等現象仍然存在,結果就直接造成了我國有限科技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這一系列因素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化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2.3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體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在長期受傳統計劃管理模式的影響下,其具有的行政色彩也十分濃厚。另外,在科技管理部門中還缺一套完整的并能適應科研和技術開發規律的研發、評價和監管機制。在培養鼓勵創新的環境、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等方面也存在著不足,即:缺乏對科技資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調控,嚴重影響科技發展目標,從而不利于實施科技發展戰略。
2.4科技管理中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的問題
該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立法上看,有很多部門規章,但內容卻不統一。科技部、教育部等對當前的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表現形式、處理程序等規定上各執一詞,意見不統一。二是各規范性文件調整的范圍覆蓋不夠全面。現階段的科研不端行為主要是依據部門規章或是部門規范性文件進行調整的現狀,各個部門只能對自己的管理領域進行規范。三是各規范性文件中沒有對法律責任進行統一規定。各部門規范科研不端行為的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其中不乏對科研不端行為處罰措施或法律責任的規定,但寬嚴不一,這也是要注意的問題之一。
3解決新時期科技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方法
3.1優化資源配置,營造創新環境
科技創新和科學進步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到政策、制度、資金、人力資源等多方面要素,積聚這些要素將對我國科技發展、創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管理部門與其他政府管理部門有著多渠道的合作,所以,要主動引導和聚集分散于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社會中的各類要素資源,將其整合配置到科技創新工作中去。優化創新的企業環境不僅提升了員工的素質,還能加速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
3.2遵循市場經濟的主導原則來改善科技管理體制
所謂的改善科技管理體制,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能夠適應當前我國國情的科技管理體制,從而達到科技與社會經濟的完美結合,讓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發展。對于改善科技管理體制工作來說,要將重點放在對科研活動分層次管理上,如:通過商業運作的模式來發展科研活動。同時在改善科技管理體制的過程中,要對各個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設定,例如:政府、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等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明確各個主體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使整個科技資源整合形成一條明確的價值鏈,建立起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分工協調又緊密聯系的科技管理體系。在對科技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時,應該以市場經濟的主導原則為依據,從職能上對政府與市場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區分,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規,使科學技術活動能在正常秩序下進行,采用各種經濟手段引導科技發展,同時有效的配置各種社會資源。
3.3改革科研評價機制,導引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
當前的科研評價體系對于成果數量賦值過高,但是對科研成果創新性的質量指標賦值偏低,基于這一問題就要科學設置評價指標,正確的引領科研人員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在科研評價中要摒棄一刀切行為,并在學科分類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學科來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也可以從實踐角度出發,組織科研成果的使用者來參與評價。
作者:張冰 單位:黑龍江省計算中心
參考文獻:
[1]趙曉麗.淺析企業科技創新管理[J].管理科學,2014(10).
一、征求的意見和自查情況
1、要求加強作風建設,提供的科技服務更加優質。
2、在服務“三農”,促進成果轉化、實用技術推廣方面不夠,建議加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建設。
3、向企業提供最新科技政策及信息方面還做得不夠。
4、要求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特別是積極爭取省、市科技項目的申報力度。
5、要求加強科技交流,提供對外科技服務渠道。
二、自糾情況及整改方向
1、加強作風建設方面。干部職工存在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敢于沖破傳統觀念束縛的思想。今后縣科技局要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樹立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切實轉變科技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在工作上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銳氣;在紀律上克己奉公,廉潔勤政。堅決同腐敗現象做斗爭;在作風上,深入實際,聯系群眾,傾聽群眾意見,決不脫離群眾,努力為群眾俳優解難。
責任人:全體干部職工
完成時間:長期
2、針對農業科技工作薄弱問題。對農村科技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科技培訓有待加強。今后一是要大力開展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的推廣,搞好科技下鄉活動,提升群眾科技素質,增強農民持續增收能力;二是要進一步加強與涉農部門的協調,通過舉辦培訓班,培養一批用得上、做得好的鄉村技術人才;三是要抓好農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戶的建設。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各鄉鎮特點建設一批特色基地。
責任人:
責任股室:信息股
完成時間:2010年底
3、針對信息提供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政務信息沒有上網,信息公開有待加強。今后主要通過國家、省、市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和網絡,輔以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科技大篷車等活動,加強對科技政策的宣傳。
責任人:
責任股室:信息股
完成時間:2012年底
4、科技投入方面問題。主要是我縣科技三項費一直比較緊缺,近年省市項目較少。我局要積極爭取縣財政按國家、省、市科技大會精神要求足額安排科技三項費的同時,重點要放在向國家、省、市爭資爭項上。
負責人:
責任股室:成果股
完成時間:2012年底
5、針對科技交流問題。我縣科技基礎比較薄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對企業引智引技重視不夠。今后要遵循“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原則,積極引導企業與國內先進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項目為載體開展廣泛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增強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建立新形勢下的科技工作模式。
負責人:
責任股室:成果股
完成時間:2012至2013年
三、整改落實情況
1、通過自查整改,落實了首問負責制及責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廣大干部職工對行評工作的重要意義有了深刻的理解,工作熱情和政風行風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努力辦好每一項事關群眾根本利益的工作;通過落實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五條禁令”、“六項工作制度”,嚴格執行上下班考勤制度、縣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加強,服務的意識明顯增強,服務態度明顯改善,服務質量也有了新的提高。
2、我局對農村的科技宣傳力度大大加強,全年針對農村開展大型科普活動5次以上,2013年以來就開展了科技救災、科技活動周、科技入戶,針對端午季節的病蟲害頻發期邀請專家下田間等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一致肯定,市日報、通訊、網等媒體進行了報道;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有了進一步突破,2012年推廣新技術、新成果21項,2013年申報省重點新產品2個;基地建設得到了完善,我縣建設各類基地5個,湖云鄉有珍珠、林果基地,鎮有苗木基地,上坊鄉有甜竹、蠶繭基地,大黃村有甜竹基地等,為我縣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3、我局積極信息公開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印發了《科技進園區宣傳手冊》,系統地解釋了當前科技政策、法規。重大事務做到了網上公布,在征求2013年縣級科技項目中,電話通知到人,并在《網》首要位置上進行了公示,極大的調動了全縣申報項目的積極性。同時我局配合全省建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工作,收集各類科技信息1500余條,為今后政務公開做好積極準備。
關鍵詞:科研單位;轉制;薪酬分配改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科研單位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科研單位轉制建立現代企業過程中怎樣保證這些以大量知識員工為載體、大規模生產知識型高附加值產品的經營形態能夠延續并得以發展壯大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科研單位歷來是高學歷、高技術、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在轉制建立現代企業過程中怎樣落實以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建立適應知識力密集型企業的薪酬分配體系是科研院所企業化改制過程中必須深入思考并認真解決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直接關系到科技體制改革、轉制工作能否順利推進。
一、科研單位薪酬分配制度現狀
現階段,科研事業單位薪酬管理觀念相對落后,薪酬分配體系比較陳舊,還是遵循“平均付酬”的理念,廣大職工的收入不是按照實際工作量和貢獻來分配,而是依照職稱、職務、學歷、工作年限等指標,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存在不少弊端。
1. 不利于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不利于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由于我國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沒有建立適應市場的薪酬分配體系,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吃“大鍋飯”現象嚴重,主要經營管理者和技術骨干的薪酬不能反映其在市場中的真正價值,造成人才外流或“出工不出力”現象,從而影響企業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2. 薪酬體系陳舊復雜,削弱了薪酬的激勵作用
各類科研企事業單位嚴重存在著檔案工資只占其總收入的少部分,而各類津貼和獎金種類繁多,遠高于工資性收入的現象。各類補貼發放中的平均主義和隨意性較大,補貼的多少主要體現在職稱和年限上而不與工作技能掛鉤,整體削弱了薪酬的激勵作用。
3. 用工形式多樣,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用工形式多樣,致使同工不同酬現象比較普遍,客觀上造成侵占他人勞動報酬的現象,既沒有體現公平原則,造成團隊內部的割裂,也不利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造成企業內部身份的多軌制。
4. 薪酬分配缺乏合理的調配機制,沒有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受政府影響,薪酬分配不能完全市場化,不能真正體現貢獻、效益與薪酬的合理掛鉤。同時,缺少員工集體談判協商薪酬的氛圍,沒有建立工資正常增長的機制。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與對策
1. 建立以崗位工資為主體的薪酬分配制度
崗位工資制是首先對崗位本身的價值做出客觀的評價,然后根據這種評估的結果賦予任職者與其崗位價值相當的薪酬。
在激勵機制上要保證最高管理者的責權利統一,使其在承擔巨大的風險責任后能夠取得相應的報酬,以保證他們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績效年薪制將使領導者收入和貢獻聯系起來,與單位的生存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層管理人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工作效果將直接影響到經營責任目標的實現。實現利潤分配計劃,讓中層管理人員的個人收入與單位的經營利潤掛鉤,最大限度挖掘其創造力,使其有工作成就感,激勵與約束相統一。
專業技術人員是科研單位最寶貴的人力資源,也是科研單位生存和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專業技術技術人員內部的分配必須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切實把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技能、責任、貢獻、績效等與其收入掛鉤并兼顧公平。實行與科研成果掛鉤的分配模式能較好地發揮分配的激勵作用,調動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骨干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對一般職工實行按勞取酬制。采用勞動定額與輔助獎勵的方法真正體現個人勞動付出和對單位的貢獻,從而消除平均主義。
在合理拉大高級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和一般員工的收入差距,體現按照貢獻參與分配原則的同時,完善企業的福利體系,將其作為企業的軟薪酬,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增強企業凝聚力。
2.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
長期以來,科研事業單位內部勞動力的價格與價值背離,與人才價值脫節。在我國現階段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的情況下,有“科研”桂冠的單位有更多的機會獲得廉價勞動力,但其所獲得勞力的多少終必與其所付出的工資相配比。換言之,一定的待遇只能換來相應層次的人才,出多少錢只能得到多少勞力。科研工作由于其特殊性,沒有科研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是不會出有價值的成果的,所以對于改制后的知識性企業而言,只有提供與市場相匹配的工資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司戰略發展所需的人才。
3. 建立多維的薪酬體系,實現管理與技術并重的發展通道
在傳統薪酬分配體系下,員工的薪酬增長往往與“官本位”掛鉤而不是與能力掛鉤,因為即使能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是在企業中沒有出現“官位”的空缺,員工仍然無法獲得較高的薪酬。在多維的薪酬體系設計下,員工只要注意發展企業所需要的那些專業技術和能力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樣,員工就不需要為了薪酬的增長而去斤斤計較崗位晉升等方面的問題,向員工傳遞一種以績效和能力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來引導員工之間的合作和知識共享,以此來培育積極的團隊績效文化,從而大大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4. 建立薪酬分配動態管理機制
一個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應該處于動態運行之中,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和企業的經營狀況而調整。大力推進員工集體談判協商薪酬制度使得員工的收入與公司經營業績成正相關關系,解決了員工認為公司經營效益每年提升而員工卻沒有享受公司發展成果的問題,增加了調整薪酬的渠道,另一方面實現人工成本總額隨企業的經營狀況有規律的變動,增強了對人工成本總額的控制力度,使員工薪酬真正隨著崗位、技術的變化和崗位勞動效率、效益情況增減,以適應薪酬分配的市場化要求。
三、結語
本文研究探索了科研事業單位轉制為科技型企業后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是個利益調整過程,就是要打破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薪酬分配體系,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正向激勵”分配制度促進科研事業單位轉制后又快又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向.當前國有企業薪酬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