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9 16:30: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地資源管理學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華南農業大學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本科教育 應用型人才培養 改革措施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學科,實際管理工作中涉及經濟、法律、行政和技術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動手能力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于是課程實習、專業綜合實習及畢業實習作為培養學生實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現行教育中,卻出現了“部分學校重理論、輕實踐”、“多數學生重實踐、輕理論”的傾向,學生雖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技能,但文案寫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嚴重不足,制約了自身的全面發展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分析其在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和改革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方式,以期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為土地資源管理“應用型人才”
土地資源管理是眾多土地利用問題催生的,旨在加強土地利用與保護、整治與管理,協調人地關系的一門新興、問題導向型、應用型學科,是介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是地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具有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四方面的學科性質。學科性質決定培養目標,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規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1]學科性質要求必須培養“應用型人才”。何為土地資源管理“應用型人才”?根據上述學科性質及培養目標,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2-3]的特性。所謂“寬口徑”是指專業知識面要廣,反映在課程體系上,則專業課的學科門類應龐雜,必須涵蓋地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等基礎理論課程及數理統計、社會調查、信息技術、測量與遙感等技術課程;“厚基礎”是指專業知識要扎實,尤其是基礎理論知識;“強實踐”則指調查研究、分析和解決實際土地利用問題的基本技術和能力。“強實踐”是最終目標,而“寬口徑”、“厚基礎”則是“強實踐”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
2.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現狀
“理論+實踐”是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致采用的人才培養方式,但具體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方式因師資條件不同而各異。華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以培養能在國土、城建、測繪、房地產、物業管理等領域從事土地調查評價與地價評估、土地利用規劃、測量與地籍管理、地圖編繪、土地利用建庫、房地產開發、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為目標,逐步完善培養計劃,理論課程涵蓋了地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等基礎理論課程及數理統計、社會調查、信息技術、測量與遙感等技術課程,其中測量學、土地資源學、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學、遙感技術基礎、土地利用規劃、不動產估價7門課程開設了課程實習。除課程實習,實踐教學還有畢業實習,為期6周;從2007級開始增設了專業綜合實習,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專業活動、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等也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鍛煉平臺。
3.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1學科定位有偏差,導致文科化傾向明顯。
設于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學科定位[1]為土地資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隱患,大類招生則使這種隱患凸顯出來,最終導致人才培養偏離“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的基本目標。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大類招生規定四年制本科前兩年開設通識教育和專業通識教育,后兩年才開展專業教育、專業拓展教育及實踐教育。專業通識教育為專業大類平臺課,由學院根據學科專業大類選定,25—40學分;專業教育為專業準出課程,專業自定,6—8門,15—25學分;拓展教育為專業方向模塊教程或其他選修課程,15—35學分,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學分均少于專業通識教育,因此專業通識教育課程對于學生專業素質培養就尤為重要。目前專業通識課程為土地管理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學原理、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社會保障學、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導論、公共管理學、政治學,后5門課程顯然不是土地資源管理的專業課程,也從未開設過,由于總學分的限制和新增這5門專業大類平臺課,以前開設的資源經濟學、自然地理學、土地行政學、土地法學、土地統計學、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經濟地理學、土木工程概預算、建筑識圖等專業課程大量縮減,既縮減了專業知識,又損傷了專業技能培養,且大量專業核心課和技能課放到大三大四才開設,與學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沖突,學生難以安心于專業學習。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255-02
中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伴隨著土地管理事業的興起而產生、發展的。根據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 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不容置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為中國土地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于中國土地資源管理的系統研究和專業教育起步較晚,課程體系設置不夠規范,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加上大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大學生畢業數量的連年增加,以及該專業就業面相對較窄等原因,與學校平均就業率相比,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率普遍偏低[1]。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對新形勢下如何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體系進行了探索,以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素質,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現狀及問題
河南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測量工程專業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規劃專業。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學科建設和辦學條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地籍調查與測量、土地信息系統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為土地行業培養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與社會發展需求相比,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中還存在不足:(1)課程體系設置欠科學。這一方面表現在課程內容之間劃分不夠明確,有交叉重疊現象。《土地管理學》應包含農用地管理和建設用地管理等內容,但我校在開設《土地管理學》課程的同時又可設了《建設用地管理》課程。《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學》課程內容也有重疊之處。另一方面專業選修課程選擇余地小,與拓寬學生視野,提高綜合素質相背離。(2)部分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有的專業教材雖經歷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訂,但教學內容變化不大,新知識較少;本應強化實踐能力的課程,課程內容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過多,技能知識較少,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后仍也僅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較差,更加缺乏創新精神;對土地科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吸收不夠,缺乏反映土地科學發展趨勢和時代特征的新興課程。(3)部分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缺失。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術管理為一體的綜合學科 [2]。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現在土地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如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調查與評價、地籍測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等都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工作,需要學生在學習期間就有不同程度的訓練。但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驗室建設較為落后,沒有建立實習基地,一些課程實驗難以有效開展,影響了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4)專業課雙語教學較為滯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際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較高的外語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教育部明確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雙語教學課程的開設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提高科研、應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土地資源專業在中國屬于一個年輕的專業,而且在國外也很少見,因此在雙語教學中,教材的選擇和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縱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歷程,其充分體現了時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變化和中國高等教育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時調整。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也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素質”為主線,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完善。
1.明確專業定位,完善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一所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該充分運用學校在礦山、測繪等方面的優勢,突出土地管理專業的信息技術和自然屬性,根據新形勢下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來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立足于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土地整理與復墾、測繪與土地信息技術等方面來設置課程群。培養掌握豐富的土地資源管理領域專業知識,具備有計算機應用、測繪、規劃和3S技術等基本技能,具有獨立從事工作的能力,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
2.優化課程結構體系,整合部分授課內容。合理設置課程結構體系應遵循“拓寬知識面,做到全面發展,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課程體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間信息技術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管理學,資源科學、經濟學、工程管理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同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有計劃地開設新課程,增設土地整理工程專題、房地產策劃專題等課程。二是為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就業率,應擴大選修課程,設計多個選修模塊[4]。如土地信息技術模塊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等選修課;房地產模塊主要包括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建筑學概論,工程概預算等選修課。這樣既照顧到學生個人興趣,保證培養專業人才知識需要,也為學生提供了擴大知識面、適應社會發展與市場經濟需要的機會和可能。另外,對專業課的授課內容進行整合,使授課內容更加合理。例如,將專業課《建設用地管理》課程內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學》課程之中;將《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課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劃歸《土地管理學》課程中講授,原《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改為《地籍測量》。
3.革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是應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有機結合,利用多媒體授課容量大,講授內容直觀易懂的特點,力爭將課程內容借助通俗的用語和圖片、路線圖等形象展現。二是應積極探索和實施啟發式、討論式、和案例教學等方法,將學生的被動聽課與主動學習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教學環節,重點加強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實踐環節,通過分配學生具體任務,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完成理論知識的重新認識和鞏固;在研究環節,通過讓學生參與研究項目,完成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綜合認識,提升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并進一步提高其創新能力。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雙語教學。專業建設成功的關鍵是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高素質的學科梯隊,擁有研究方向穩定、學術造詣深厚、能團結帶動整個學術梯隊進行教學和科研的學科帶頭人。具體來說,一是要選好、用好土地資源管理學科帶頭人;二是要為教師提供各種繼續教育的機會,以便為教師更新知識、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為教師創造條件,定期到有關部門、公司、企業掛職鍛煉;四是要聘請知名高校實踐能力強、理論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職教授,定期對教師開設講座,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另外,我們目前雙語教學主要定位在一些選修課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統,不動產估價與土地生態等。
三、結語
中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級專門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為適應時展對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體現“與時俱進”的思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從注重知識型人才培養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創新實踐技能人才培養的方向轉變,堅持教學改革,修訂教學計劃,加強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結構,積極更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實施社會需求決定型的動態本科培養方案,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寬知識、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土地資源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渠立權,張慶利.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就業率的對策及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0,(17):205-206.
[2] 趙凱,夏顯力.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43-46.
[3] 郭欣欣,胡 琳,楊鳳海,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12):115-116.
[4] 張合兵,桑振平,趙素霞.新形勢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1):120-121.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ourses Teaching
ZHANG Meng-li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關鍵詞:創新人才;土地資源管理;改革
作者簡介:蔡太義(1972-),男,河南南陽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講師;黃會娟(1975-),女,河南許昌人,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助教。(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01211050)、河南理工大學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KJA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0-0033-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育人才,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質量。[1]只有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接軌,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目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河南省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的主體,要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的發展目標,國土資源保障是關鍵,其中創新型土地科技人才支撐是重點。本研究圍繞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創新人才這一根本目標,結合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探索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主線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力求在土地資源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突破,進而為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乃至其他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頂層設計新時期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立足于河南理工大學地礦院校的特色,結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特色與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借鑒其他高校的有益經驗,融合管理學、3S技術、經濟學和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以“夯實基礎,拓寬知識,強化能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激發潛能”為原則,貫徹“注重通識教育,強化土地學科基礎;形成方向優勢,發揮興趣特長;培養職業素養,增強實踐能力”思路,以“管理學科工科化”為途徑,整合資源,走“工管結合”之路,進一步強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地礦與工程技術特色,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既掌握管理類學科的理論又掌握工程類學科的技能、既能從事管理工作又可從事技術應用的復合型與專業型高素質人才,凝練出集“專業素質教育,產學研結合、多平臺協調培養”為一體的復合型土地資源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二、科學設置“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根據國土行業管理業務及工程技術人才需求,并結合測繪、地信、遙感、城鄉規劃專業培養需要,提高測繪、信息技術的課程比重,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和事件能力,整合相關學科,構建以測量知識為基礎、土地學科為核心、地理信息技術為前沿的學科平臺課程,按學科知識平臺設計全新的課程體系,具體包括人文素養知識平臺、專業基礎知識平臺、專業能力知識平臺(國家土地督察、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土地調查與評價、規劃與利用、整治與開發、土地產權市場評估專業、調控與監測)、創新能力知識平臺等在內的學科知識結構平臺,形成基于學科知識結構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3]
1.加強學科知識結構平臺建設
融合通識教育知識平臺、專業基礎知識平臺、專業能力知識平臺和創新能力知識平臺建設(圖1)。[4]
圖1 學科知識平臺結構設計圖
人文素養知識平臺:注重學生個人人文素質以及個人修養的培養,通過大學語文、大學美育、文藝鑒賞等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體現對社會、環境、職業的責任。
專業基礎知識平臺:通過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土地資源管理所需要的自然科學知識,并能具體應用,掌握寬厚的基礎科學知識、基本具備專業運用的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及科研創新提供支撐。
專業能力知識平臺:立足專業,突出特色,通過專業核心課程的教育使學生掌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知識,具備運用分析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問題的基本技能,具有應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
創新能力知識平臺:通過對學生第二課堂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專業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和人際環境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
2.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通過“打通、減少、增加、分類、彈性”等調整方式,在構建學科知識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學科知識通識課程、基礎課程、核心課程體系構建。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在滿足學生必需的基本知識要求外開設人文、自然科學、素質教育等通識課,擴展學生的基本知識面,提高學生基本素質;通過構建基礎課程體系,做到土地資源管理工管并重,基本科學素質有保障;構建核心課程體系能夠體現重素質、能力教育理念、擴寬專業面、突出優勢、打通專業方向的特色。
3.著力建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群
構建以“平臺課程”為依托的“課程群”式教學模塊(圖2),體現彈性學習要求,發揮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引領作用,促進課程群各課程建設與發展,以專業建設為目標,輻射遙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共享專業建設成果。
三、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依據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深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內容改革。
1.精品課程與雙語課程建設
以專業核心教材建設為抓手,以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為帶動,圍繞專業發展前沿與技術需求,推進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改革,引領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改革,重點建設“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土地管理學”和“土地利用規劃學”等精品課程、“土地信息系統”、“不動產估價”和“土地生態學”等雙語課程,積極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加強本專業特色課程的培育與建設。
2.改革教學方法手段
引入“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教學新模式,[4]即“基于問題的學習”,在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學生置于問題解決者的角度,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實際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構建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1.構建實踐教學新模式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強化實踐過程,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與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培養專業基礎能力、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和學生研究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新模式”。
(1)創新實踐教學理念。圍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測繪、地信、遙感等其他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協同教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教育思想和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為先導,吸收校外專家參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將實踐教學內容融入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創新理念;整合實踐內容,開發創新性實踐教學。在強化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和管理實踐中的新問題,開發創新性實驗課程;整合認識實習、集中實習和畢業實習,形成理論學習與能力提高相互支撐的實踐教學體系,力爭形成求實、嚴謹、奉獻、創新的實踐教學理念。
(2)構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與理論教學既有機結合又相對獨立的全程化、三層次和五模塊”的實踐教學新模式。[5]全程化實現實驗教學不斷線;“三層次”是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形成培養實踐基本能力的基礎性實踐、培養綜合能力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踐、培養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性實踐的三層次實踐教學新體系;“五模塊”是分別依托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學科科研平臺、校內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合作培養平臺五類資源,開展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畢業設計、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從而強化實踐過程。
2.改革與創新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通過整合實驗設備資源、重點購置先進的實驗裝備等提高實驗硬件水平,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
3.改革實踐課程教學內容
圍繞熟練掌握運用專業知識要求,對課堂實習內容、課程設計、集中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及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6]具體如下:
(1)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科技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的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管理與調控、土地信息處理、土地利用規劃、土地開發復墾、地產評估等專業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線,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專業實踐教學必要學分(學時)不低于25%。
(2)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倡導自選性、協作性實驗內容。
(3)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對現有實踐教學環節課程課堂實習、課程設計和集中教學條件進行改善。
(4)加強校企協同培養。探索將土地資源管理實際工作過程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將集中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關鍵能力的培養融入專業教學體系,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并以此帶動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改革與創新。
4.拓展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依托河南理工大學建立的“中原地區土地資源綜合監測與持續利用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積極與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河南省土地勘測規劃院、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焦作市中緯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等單位協同培養土地資管理創新人才。
5.改革實踐教學考核辦法
徹底改變傳統的實習成績的考核方式,按照新設置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及特點制訂考核指標及權重,著重考核綜合能力,尤其是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兼顧土地管理工作必備的團結協作能力以及實習報告的編寫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遠清.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J].中國大學教學,
2011,(11):5-7,16.
[2]李清泉.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11,(20):36-39.
[3]黃賢金,劉友兆,陳龍乾,等.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50-54.
[4]張忠年.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體系創新的階段性特征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7):90-95.
關鍵詞:教學有效性;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路徑
作者簡介:王兆林(1979-),男,山東沂南人,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助理研究員。(重慶 400067)張婷(1984-),女,重慶永川人,重慶永川中學校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學二級教師。(重慶 402160)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工商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性教學改革研究――以重慶市為例”(項目編號:13021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9-0038-03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依據我國土地利用與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教育部于1998年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并頒布,將原來的“土地管理”專業和“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合并更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等諸多領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論為核心,以規劃、信息技術為手段,多學科緊密聯系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因此該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決定了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大的挑戰性,需要教師必須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和較強綜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該學科體系復雜,同時該專業涉及眾多學科的交叉,也給缺少具體土地管理工作經驗及專業基礎相對薄弱的本科生學習帶來了不小難度。因而如何增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有效性成為該專業學生培養中一個非常有必要探討的問題。
一、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有效性內涵的理解
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的根本目的與出發點,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高校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有關教學有效性內涵,理論界對此有兩種定義,余文森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提高、進步。[1]孫亞玲認為“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效率、教學效果、教學效益三者的有機整合”。[2]認真分析上述定義發現,余文森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腳點定在學生身上,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強調關注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發展也是合適的,但他的觀點也有一定片面性。因為課堂教學固然主要應關注學生,但是教師的進步和發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認為土地資源管理有效性學習是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對教師、學生的發展以及對課堂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三者是有機統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還應包括該專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外實踐教學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學的有效性。
二、當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低效表現及原因分析
1.專業教材過于陳舊
我國在2000年前后組織國內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一些著名的老專家,如王萬茂、韓桐魁、葉公強等針對土地科學的學科體系編寫了一套面向21世紀的課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規劃學》、《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統》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時間甚至比現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齡還要大。盡管這些教材奠定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科基礎,顯然一些內容已經不能與時俱進了。如劉耀林主編的《土地信息系統》中演示的軟件Arc/Info、ArcView等軟件,早已被更為先進的Arcgis軟件所替代。學生對于舊版軟件學習興趣不高,而對新版軟件Arcgis表現出較為濃厚的興趣。
2.專業課程設置較多且不成體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比如將“城市規劃原理”、“土壤學”、“生態學”等課程亦納入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盡管這些課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資源科學基礎上的,但是這是課程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還是存在較大差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有關專業問題有難度,導致學生對課堂學習提不起興趣;加之本來該專業課程設置較多,該專業絕大所數大四學生盡管學習了四年的專業知識,甚至不知道土地資源管理學科體系具體內容。
3.專業實踐教學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脫離實踐單純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不但乏味而且難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統”課程學習過程中,單純講授空間數據編輯以及數據庫的理論,若不結合具體的上機實踐操作,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講是非常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該課程沒有設置上機操作部分,使得老師講授該課程感覺異常費力,學生學習也更加吃力。
4.專業研究性教學不強
這里所說的研究性教學分為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教師通過對土地資源專業的課題研究與,將該領域最新的成果介紹給學生;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有關課題研究與專業論文撰寫,理解課堂所學知識。當然兩者能夠結合是最為理想的。實際上,該專業有些教師由于參與有關科研任務不多,對于教材理解有限,無法舉出恰當的例子將先進的學科知識應用到理論教學領域,也就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參與課題研究的機會,無法通過課題實踐來加深專業理論知識,因而如何將學生理論學習運用到實踐操作中來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5.部分教師職業素養存在問題
教師的職業道德關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師的教育觀念關系到會不會教好;教師的專業技能教育方法影響著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驅動下,有些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師對教學不負責任,一心謀“第二職業”,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學上,工作馬馬虎虎,敷衍塞責;在這種情況下,教學能維持就不錯了,哪談得上提高教學有效性呢? 有的教師不注意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學;有的教學過程簡單化,完全是我講你聽,等等。教學方法的簡單化導致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也會導致教學失去預期效果。
三、增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1.完善教學課程體系
高校教學方案的制訂,應依據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圍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合理設置與當前土地資源管理熱點與難點問題息息相關的教學課程體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據自己的特色開設特色課程,形成模塊化的課程體系。也就是把課程體系中具有某種性質或擔負類似功能幾門課程的小集群劃分為同一模塊,具體遵照“課程體系課程模塊主干課程”遞進式分層。具體講,首先依據各學校的實際,遴選土地資源管理及其相關學科中可開設的備選課程,并由此通過學科交叉、內容重組組織主干課程;其次為了協調課程體系內部結構,需要按照教學內容及功能的相似性歸并成若干個課程模塊。本文參照吳壯金、嚴志強等人的研究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所開設的課程劃分為資源模塊、經濟模塊、管理模塊、技術模塊、應用模塊、選修模塊等六個模塊,并在選修模塊中,根據研究方向的差異又分為土地資源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不動產評估四個系列。[3]
2.更新與完善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
傳統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已經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必須及時更新實踐教學的內容。首先學校應積極組織和激勵專家教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編著新教材,并按照社會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及時更新與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其次教師應具有創新意識,將自身或者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作為課堂教學內容,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最后,要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建立“一個中心,五個系統”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一個中心”即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中心;建立“五個系統”,即通過建立課堂教學子系統、教學實驗子系統、專業實習子系統、畢業實習子系統、社會實踐子系統對學生進行漸進的系列培訓和鍛煉。[4]
3.構建研究性教學體系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研究性教學不再是把預先設計好的流程讓學生按部就班完成的過程,而是由教師提出一組相關課題,再由學生自己去查閱文獻,制訂流程或方案。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指導者甚至是共同學習者。因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研究性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可使學生在鞏固所學理論知識,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調查,拓展并檢驗創新性思維等方面均可發揮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各院校依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特點,以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背景,以基本能力訓練為基礎,以培養綜合素質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工程設計、文藝創作等專業素質為目標,按照“研究性”教學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理念,構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能力、教學實踐基地建設、“雙師制”師資建設、考核評估為主體的研究性教學體系。[5]詳見圖3。
4.改良實踐教學資源
實踐教學資源是教學與實踐效果的重要保障,此處的實踐教學資源不僅包括教學的硬件設施還包括教學軟件設施以及教師隊伍等內容。當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資源專業實踐教學所需的基本教學資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內實驗室投入,特別是軟件資金投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同時,高校應建立完善的實驗室管理制度,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和興趣來擇實驗項目,使他們積極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再如,當前一些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習以封閉式學習為主,較少組織多種形式的社會調查與校外實踐,學生對當前學科前沿問題根本搞不清楚。有鑒于此,學校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外實踐考察,如組織知名教授進行專題講座,介紹本學科前沿動態,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目前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相關研究機構管理機構參觀實習,加強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通過校外實踐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獨立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水平。[6]最后針對教師專業素養不高的問題,要在強化教師隊伍管理的同時,努力為教師提供各種繼續教育深造的機會,還要為教師創造各種條件,定期到相關企事業單位交流鍛煉,并與管理人員以及技術人員廣泛交流,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評論,2006,(6).
[2]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04.
[3]吳壯金,嚴志強,廖赤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廣西師范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6,(1):24-25.
[4]王承武,馬瑛.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5):68-69.
關鍵詞:實驗室;功能最大化;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2-136-04
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要求新時期的大學生必須是不斷創新且能推動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的當代青年。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傳統大學教育在思想上依然囿于書本理論灌輸,并且在實踐中依然是隨身一個多年不變PPT(騙騙他)優盤充斥著現代多功能實驗室,價格不菲的開發軟件被束之高閣直至在更新換代中無人問津而“壽終正寢”,創新模式的實驗實踐教學由此成為一句空話,一個幌子。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被窒息在經濟社會新常態的真空中,當代青年的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方面的能力被,這一現狀直接導致學生畢業之后為實現學校社會“軟著陸”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如何破解這一“瓶頸”,成為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教育工作者不斷追求探索的現實問題。
筆者通過海南大學實驗室動態中的“破”與“立”的經驗及實驗實踐教學點出:積極拓展新常態下高校實驗室功能最大化是解決上述癥結的途徑所在,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范例。
1 高校實驗室管理現狀與本性回歸
1.1 高校實驗室管理現狀 囿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多科任教師甚至是學校主管領導在思想意識上,依然把實驗室作為理論課堂的衍生物,把實驗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可有可無部分。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長出來,學生在大學校園斷了試驗實踐這條“尾巴”,將來在步入社會中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長出了。殊不知,也正是由于這種思想認識的存在,使我們當代大學生在步入社會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實驗室等同于理論教學的教室,使當代大學生失去發展的平臺與場所,抑制了大學生自我探索疑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對實驗室本質的錯誤解讀。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校實驗室在管理模式多樣化、功能最大化的探究與發展。大學實驗室常常是“鐵將軍”把門,剝奪了當代大學生實驗實踐及解決心中疑問的場所與平臺,而這一境況是高校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對實驗室功能的。
1.2 高校實驗室本性回歸 中科院院士馮端教授曾經講過:“實驗室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實現大學的心臟”。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講:高校實驗室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理論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資源自我超越能力的場所與平臺。當代大學生只有在這一拓展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功能最大化現實的平臺上,才能真正實現高校青年從學校到社會的“軟著陸”。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各位任課教師及實驗室管理人員正是在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中認清了這一點,即高校實驗室在積極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實現自我功能最大化的起點和基礎上,使得實驗實踐教學中碩果累累:就業率名列前茅;保研人數每年增加且全部為985高校(2/3者為碩博連讀)。據用人單位及保研學生就讀高校信息反饋:本專業畢業的學生富有創新思維、勤于積累與動手,在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方面尤為突出。這些成效的取得應該說是與其在大學四年中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實現實驗室功能最大化分不開的。
2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在新常態下的探究與實踐
2.1 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是專業教育的一大亮點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源于華南熱帶作物學院1993年成立的兩年制土地資源管理專科專業。其經過幾代專業師生的不斷努力,現已成為海南省唯一由國家控制布點的特色專業。2010年,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和社會市場需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細分為3個方向:土地資源管理與規劃方向、房地產經營管理方向和土地信息系統方向。多年來,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系緊扣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內涵與外延這一主干,利用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這一平臺,把學生融合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實驗實踐能力已成為海南大學專業課程學習與社會就業需求有力結合的一大特色。從近5a畢業生走向(隨機)調查中發現: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已經成為本專業教育的一大亮點(如圖1):
用人單位在海南大學招收專業畢業生人數增加,說明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不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接軌,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在步入社會后能很快找到符合自已專業優勢的職業。同時在工作崗位上顯示出自己踏實肯干與勤奮創新能力,專業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后,統計數據中的90%從初期的文職工作到器材技術操作再到技術專利研發管理職位或從初期的器材技術操作到技術專利研發管理職位。在對此現象進一步地調查和梳理中,我們不難發現,本專業畢業生其自主創新和綜合實踐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專業實驗室在大學四年內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寬廣平臺。
2.2 與實驗室平臺對應的科學合理的設計措施
2.2.1 專業課程教師堅持科學合理地使用實驗室理念 搭建科學合理的實驗室平臺,專業課程教師是關鍵。每個學年,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及土地資源管理系不僅按照管理對年輕教師進行實驗室綜合利用平臺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評判,更會對專業畢業生工作境況及遇到的現實問題進行剖析,使專業課程教師在思想上和現實的教學中堅決摒棄那種把實驗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錯誤認識和行為。經過近幾年來的不斷努力,專業課程教師已經認識到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提升和拓展,是理論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
2.2.2 實驗室細分實現社會需求和學生興趣傾向二者的統一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緊跟時代步伐,積極獲取社會信息,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突出海南省特色專業亮點:以課程教學為依托,以社會需求(也包括土地管理領域內的熱點問題)為指向,進行實驗室精準細分為: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土地利用規劃實驗室和房地產項目營銷與策劃實驗室。以此鼓勵專業教師積極探索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改革;鼓勵專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實踐,學校提供相關學生創新性學習資金支持。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內部實行雙向選擇模式:當專業學生進入大二即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精準細分為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地產項目營銷與策劃3個方向的基礎上再一次細分,3個方向有專業科任教師負責,特別是對實驗室一些實驗實踐教學操作性強且產品更新換代快的儀器或軟件,如RTK、全站儀等,院校會和相關公司(絕大多數建有專業實驗實踐校外實踐基地)結對,讓學生在實驗室中就可以提前接觸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前沿的技術。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主要通過下表進行精準細化細分:
模塊式課程細分教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內部實行雙向選擇模式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大一大二學年的學習,學生在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公共基礎模塊、信息技術模塊、土地管理模塊及資源經濟模塊的學習與掌握,特別是在專業科任教師指導引領下,學生在結合自己及社會實際情況,開始在專業內部進行興趣傾向分流,由此也就引出實驗室學生自主管理創新模式。
2.3 積極開創實驗室大學生自主管理的管理創新模式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實行實驗室主任+實驗室教輔人員+學生助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為了給專業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能真正實現學生自我實驗實踐的獨立性,實驗室在開放時間上實行定時、預約及無限時3種開放形式。定時就是以每個學期專業課程教師所授課程實驗課時為依托,專業課程師生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相應的課程工作量,以此提高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時效性。預約模式就是要求向土地資源管理實驗室辦公室提前提出實驗室使用申請,經實驗室管理人員協調并通知實驗室學生助理備案后,預約學生在學生助理的配合下進入實驗室,此實驗室預約模式可以分層拓展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疑問探索推進和自主實驗實踐能力的提高。無限時實驗室管理模式是本專業學生對所學已學等相關內容進行課前預習、課后練習,特別是專業器材,如全仗義、RTC等測量器材的練習等,學生可以在提前預約的基礎上,經學生助理記錄備案后無限時的進入實驗室進行儀器操作和相關實驗,如節假日等,學生可以全天候的呆在實驗室,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實踐。
2.3.1 以“2+1”帶動模式來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操守 模式一:專業課程教師(包括教師科研項目引領)與學生科研助理的勤工+培養訓練模式,這里尤其要講的就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行的雙向促進(促進教師申報科研和促進學生加入教師科研團隊),通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這個現實平臺,增進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了解和團隊內部默契的團結協作感情,以此真正實現教學相長(見圖2)。
模式二:興趣小組(高年級帶動低年級),配以土地資源管理學生聯合會+專業性強的比賽項目模式,專業實驗室這個平臺搭建后需要具體的內容來豐滿,除了教師科研外,專業性強的校內外比賽賽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沖擊點,在這個過程中能讓在校學生看到自己、看清自己,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真正有反思,有奮起(見圖3)。
2.3.2 多方位規章守則下學生自主管理的行為控制 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采用過程量化與結果質化相結合的指標模式。每個學期開始,院校教務部門就會對各個專業實驗室進行量化式的常規檢查考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精準細化考核方式,由學院主管實驗室副院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系主任、實驗室負責教師及高年級專業學生組成自查小組,制定可細節量化規章守則125條,專人檢查、專人登記、專人反饋,以此確保學生自主管理規范性、安全性、科學性、高效性。
2.3.3 分層循環互動模式提高學生自主管理實驗室效率和利用效率 學生自主管理實驗室管理創模式是雙向選擇模式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檢驗雙向選擇模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可總結為:分層循環互動模式就是大學生自主管理實驗室管理創新模式的動力源,這個分層包括2個層次:層次一就是大二大三學年為一個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實驗室層次,上述已有論述;這里主要論述的是層次二,即在大四學年(主要是下學期)學生陸陸續續實習返校后,針對他們對實習過程中自己知識技能方面的欠缺,進行再一次(校內最后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培訓。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通過再一次的實驗實踐教學學習,進一步縮短自己技能和社會需求的差距。與此同時,專業科任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這一平臺實現上述2個層次的有效溝通。
3 前進中的海南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
3.1 在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中推進實驗室循環效率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驗室在合理利用學校實驗室專項基金的同時,積極多方位的開拓校友優勢,獲得多項已畢業且在社會上做出成績的校友人力物力財力的贊助,并聘請其作為校外指導教師,積極利用實驗室這個實驗實踐教學平臺,指導在校生成長,校友的經歷是在校學弟學妹憧憬社會的“回音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在校專業學生呆在實驗室,靜得下心、刻苦地學,進一步提高實驗室循環使用效率。
3.2 科學理性得面對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推進過程 好鋼要用到刀刃上。土管人特別是專業教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當前國家加大對中西部高校(海南省也屬于中西部地區)實驗室資助力度中,改變過去那種眉毛胡子一把抓、重購置輕利用效率的做法,突出專業特色,對專業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提煉和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積極呼吁大學生自主管理的實驗室管理創新模式,這種模式是積極應對實驗室器材時間折舊,提高使用率及使用價值的有效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驗實驗教學中實現實驗室功能最大化,才能在實驗室實驗實踐教學中真正實現教育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英俊,孫淑琴,于世鈞,等.多種模式開放實驗室,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3):121-124.
[2]欒喬林,谷秀蘭.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建設與實踐---以海南大學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4(23):150-154.
[3]王興邦.實驗室開放的內涵與機制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5):11-13.
[4]左鐵鏞.高校實驗室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1-3.
[5].實驗改革和實施開放實驗模式的創新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17-19.
[6]楊鳳珍,謝蓉,高欣,等.開放式研究型專業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23-25.
[7]李鳴華,李欣.高校實驗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8(3):8-10.
[8]李艷華.新時期如何加強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8(3):94-96.
[9]徐輝,魏瑩,侯海鴿,等.高校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1,14(2):148-151.
[10]初漢芳,李鋒.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0,13(6):139-141.
[11]張彩紅,虞春生,吳曉晨,等.創新是高校實驗室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334-337.
[12]劉冬英.實驗室工作之我見[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8,4:122-123.
關鍵詞:土壤環境學;土地資源管理;教學內容改革
作者簡介:趙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曹銀貴(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講師。(北京 10008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學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項目編號: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創新,培養目標定位為以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管理為目標,以“3S”技術與工程技術為手段,以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整理復墾、保護管理為研究核心,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計算機、測繪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管理、土地估價、土地規劃、房地產經營開發等工作的中高級專門人才。[1]該專業分別于2008 年、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專業依托學校地學、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學科優勢,強化了具有明顯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復墾與生態修復”、“土地資源評價與利用規劃”、“土地集約利用技術與工程”的學生能力的培養。[2] 2009 年,學校為落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啟動新一輪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此為契機,從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材建設、突出實踐教學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建立了“通識基礎課 + 學科基礎課 + 專業基礎課 + 專業主干課 + 實踐必修課 +公共選修課”循序漸進式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專業基礎課增加了土壤環境學、土地生態學、土壤地理學等環境科學、生態學背景的課程。
土壤環境學是一門環境科學與土壤科學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科學的興起逐漸發展起來的,著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發生與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等方面,是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3,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下簡稱“我校”)開設該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現有的土壤環境學教材知識結構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不太適用,為使“土壤環境學”符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需要,更好地滿足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需求,必須對現有“土壤環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
一、“土壤環境學”教學特點
1.內容多
現有“土壤環境學”內容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土壤基礎知識、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組成、結構、性質(物理、化學性質),是學習后面內容的理論基礎知識,對沒有土壤學背景的學生來說,這部分課時量需要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環境背景值、土壤環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來源與分類、特點、土壤污染動力學過程(遷移轉化規律)、土壤污染監測與評價等內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與修復包括土壤污染修復概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有機污染修復技術、放射性污染修復技術及其案例分析等內容。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教學內容非常多,而該課程安排學時量為32學時。
2.知識面窄
從上一節“土壤環境學”主要教學內容可以看出,整個內容體系除了前面的基礎理論知識部分外,其他內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發生、遷移轉化、防治與修復等,也就是說土壤污染與修復是該課程的主題內容。從土壤環境學的環境科學發展背景來看這一知識結構體系是不難理解的,土壤環境學是隨著環境科學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并作為環境科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成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數的土壤環境學教材主要是面向環境科學專業并以上述內容為主體知識結構。除了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外,教學更側重于講授土壤污染的發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遷移轉化規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方法等。[4]
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當前的“土壤環境學”教學內容顯然知識面太窄。此外,隨著環境科學向著重視生態環境研究方向發展的趨勢,土壤環境學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與擴展,土壤生態環境與生態保護研究也同樣受到重視,并獲得重要進展,例如土壤環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農業侵占等。土壤環境學應成為融合土壤環境學基礎理論,土壤污染與防治,土壤生態環境保護,環境質量評價、規劃和管理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5]曲向榮[5]對土壤環境學內容體系試圖做了些調整嘗試,將土壤污染與修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一章關于土壤生態保護與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的內容。
3.實踐性強
“試驗實踐”是“土壤環境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學生在掌握土壤環境學基礎理論的同時,還必須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樣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樣,土壤理化性質室內分析試驗,土壤中常見污染物的調查、分析及污染評價,土壤修復技術操作觀摩等。其教學不能僅僅是傳授基礎土壤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土壤環境學知識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治理土壤環境問題。因此,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二、“土壤環境學”教學內容體系重構
“土壤環境學”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陳懷滿主編的《環境土壤學》,王紅旗主編的《土壤環境學》(研究生用),張輝主編的《土壤環境學》,曲向榮主編的《土壤環境學》。這些教材均是針對環境科學專業而編寫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與防治為主題內容。雖然曲向榮主編的《土壤環境學》對教材內容體系試圖做了些調整嘗試,將土壤污染與修復的內容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一章關于土壤生態保護與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內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鹽漬化、酸化等諸多土壤環境問題僅僅是點到即止,篇幅較少。而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體系中土壤環境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機理及其調控與治理方法。為了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環境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根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知識結構需求以及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內容聯系,對其內容體系進行了重新組織與優化。主要內容由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土壤環境退化與防治、土壤環境評價與管理三大部分組成,具體見圖1。
1.土壤學基礎理論知識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與發育、土壤的組成、性質,是學習后面章節的基礎和前提。按照“系統結構組成決定系統性質,系統性質決定其功能發揮”的邏輯思路,該部分內容對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后面章節的內容至關重要。而本專業學生先修課程里有關土壤學基礎知識方面的課程很少,因此,在32個總學時中,分配1/4左右的學時數講授該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與發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學中有詳細介紹,為避免知識重復并節約課時將本部分內容刪掉。土壤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生物、土壤水、熱、空氣,其中土壤礦物質、有機質與土壤性質及后面要講的土壤退化過程有著緊密的聯系,需作為重點來講;土壤生物部分壓縮,主要講授與土壤性質關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與土壤有機質合并為一章;土壤水、熱、空氣一章內容進行壓縮和簡化,保留與土壤退化過程關系較緊密的主要內容。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容重、孔隙度、質地等;化學性質:酸堿性質、膠體化學性質、氧化還原性質等)都與土壤退化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需詳細介紹。經過如此調整,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種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過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環境退化與防治
這部分內容將重點擴充。主要講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或機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與修復、土壤沙化與治理、水土流失與治理、土壤鹽漬化與治理、土壤酸化與治理,每部分設置一個案例。該部分打破了傳統的土壤環境學只介紹“土壤污染”這一種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內容壓縮,補充了其他幾種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寬了知識面,更有利于土地綜合整治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結構的需求。該部分是該課程主體教學內容,安排總學時的1/2左右進行講授。
3.土壤環境評價與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環境現狀調查、土壤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土壤環境質量預測、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生態風險評價以及土壤環境管理。土壤環境現狀與預測評價依據評價側重點的不同,可分為側重土壤環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評價和側重于土壤生態變化的土壤生態評價以及對土壤環境特性和外部條件、土壤污染和生態在內的系統全面的綜合評價。[5]通過該部分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環境評價的內容與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與措施。
三、實踐教學設計
土壤環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土壤環境學授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加強土壤環境學實踐教學環節,在總學時只有32個學時的情況下,本課程教學大綱設置了8個學時的實踐教學學時。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實踐學時,本文對實踐教學部分進行了重新設計。土壤樣品的野外采集與保存是大多數“土壤環境學”實踐的必有環節,由于本課程授課對象學習的“土壤地理學”中安排了土樣采集這一環節,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直接去掉了這一環節。在這有限的8個學時內,對土壤環境學的核心實踐內容進行實習教學,土壤污染的調查、評價及修復,即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對土壤中常見污染物進行調查、污染評價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適的修復或治理對策,由學生自由選題,自行設計方案,進行綜合性和探究性試驗,通過試驗掌握土壤中常見污染物的調查、評價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態及其影響因素,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及其原理,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小結
當前土地退化問題日益嚴重,生態功能減弱或喪失,加強土地綜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決土地退化問題,恢復土地各種生態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礎、具有生態連鎖效應的退化現象,因此,土壤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是土地整治的關鍵與前提。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土壤環境退化過程或機理及其防治的專業理論及實踐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土壤環境學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針對本科二年級學生而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任務是通過土壤學基礎知識以及土壤環境問題的形成及防治理論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利用這些理論知識與方法來發現和解決土壤環境問題,為土地綜合整治與管理奠定專業技能基礎,從而全面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付梅臣,袁春,周偉,等.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與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5,(2):26-29.
[2]周偉,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資源管理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J].中國地質教育,2012,(2):38-43.
[3]胡學玉.環境工程專業“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82-183.
在分析獨立學院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從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闡述了獨立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其特點,并通過問卷調查得到了綜合實訓的教學效果,并提出了未來綜合實訓的改進方向。
關鍵詞:
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隨著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事業的發展,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招生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用人單位希望招聘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畢業生。結合院校學科背景與辦學特色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門人才就成為一個緊迫的課題。作為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獨立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受到了高度重視,需要開設相應的課程來保障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其合理與否決定著人才培養目標的質量和實現程度[1]。
一、背景分析
為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對國土行業從業者、專家的走訪調查,收集分析當前國土行業主要面對的項目類型,在對這些項目類型進行分析歸納后,結合學院周邊環境以及院內實驗室軟硬件設施條件、師資力量、學生知識背景等客觀實際,設立了包括專題講座、城鎮地籍調查、農村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規劃等四個項目模塊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每個模塊下設若干相對獨立并前后相承的實驗項目,具體實驗項目設置如表1所示。
二、課程特點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過程[2]。在深入行業調研,綜合分析社會與行業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我院師資以及教學資源條件,設置了由專題講座、城鎮地籍調查、農村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規劃等四個模塊組成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表1所示),每個模塊下面又包含若干子模塊,這些子模塊分別承擔一個環節的實訓任務,共同構成了整個實訓體系。
1.以項目為載體,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訓體系由專題講座、城鎮地籍調查、農村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規劃等四大模塊組成,除去以宣傳動員、職場人際關系處理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外,城鎮地籍調查、農村土地調查和土地利用規劃等三大模塊被設置為三個獨立并完整的國土項目,每個項目又被分解為若干子項目。指導教師通過適當的演示,讓學生分組圍繞各自的項目進行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將按照行業規范,創造性地運用在前三年所學的專業知識,完成項目。既幫助學生理清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就業競爭力。
2.實訓模塊前后聯系,完整的模擬了國土行業常見項目流程土地調查主要是了解土地利用現狀,為今后的土地利用服務;而要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必須先取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必須進行土地調查。簡而言之,土地調查是基礎工作,土地規劃是對未來土地利用方向的規劃與布局。整個實訓體系涵蓋了從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國土業務流程,按照業務的先后順序模擬了國土業務的開展秩序,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和理解國土業務流程。
3.多種教學方法結合使用,推動課程改革實訓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演示法與課堂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求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實訓教學效果
根據對參加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本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79.25%的學生對綜合實訓項目的實踐教學效果表示滿意,18.87%的學生表示一般,1.89%的學生表示不滿意,說明絕大數學生認可綜合實訓這種集中式的實踐教學方式。71.70%的學生認為綜合實訓課程能夠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24.53%的學生表示一般,3.77%的學生認為綜合實訓對自己作用不大,說明綜合實訓確實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86.79%的學生對綜合實訓課程的內容設計表示滿意,7.55%的學生表示一般,5.66%的學生表示不滿意,說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內容的設計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認可,這與在用人單位得到的反饋信息是一致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綜合實訓課程體系受學校軟硬件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制約,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開設的實訓模塊較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突發故障的處置能力不足。
四、結語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管理學科,仍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因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也需要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實訓教學團隊應不斷追蹤行業的發展,將國土戰線的最新動態融入綜合實訓教學過程中,以保證學生能得到最符合行業需要的實訓,打造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良好的軟硬件教學條件也是高質量教學的保證,應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綜合實訓教學條件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守忠,李玉英,胡囡.應用型本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課程體系構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