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6 10:56: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考點梳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學生、教學的三位一體,重視教學和學習的情感體驗過程。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以學定教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則是將新課改教學目標實現的鮮活表現。首先,多媒體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由于面臨高考壓力,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高考考點的解析和硬性記憶上,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經歷用來將教學要點闡釋的明朗且易于理解。除卻部分語文教師的個人教學魅力之外,大多的課堂教學傾向于枯燥乏味的知識點的羅列和灌輸。這就讓高中語文教學從情感教育功能弱化為知識的簡單傳授。但是,新課程改革標準卻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1]而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以生動的圖像質感,讓教學內容以生動的形式呈現,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參與意識,從而有效拓展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從而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其次,多媒體技術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所有學科教學的關鍵,只有學生興趣的有效投入,才能讓教學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技術的教學介入能夠改變傳統教學的讀寫模式,畫面和聲音的使用能夠很好地制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豐富。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如果只是枯燥的背誦難免乏味,多媒體的介入則能以畫面的形式,將語言難以企及的場景再現,便于記憶的同時,讓想象力有了承載。“這種全方位多媒體運用,展示著的語文教師氣質的美,將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磁場,吸引著學生,使他們在學習課文解讀文本的同時,以一種輕松自然的心情愉悅對課堂產生審美情感,從而獲得美的陶冶。”
二、高中語文教學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多媒體讓高中語文教學更具有詩意和情境的直觀性,但是高中語文教學畢竟不是藝術賞析和課堂活動,它更多的是文化傳承和人文素養的養成教學,單純的為多媒體而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取的。其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要避免形式主義傾向。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并不是因為多媒體契合了課堂教學的內容,而是因為多媒體教學是當前的大趨勢,利用的是多媒體營造的熱烈氣氛和華麗效果。這樣的教學過程往往讓學生過足了“眼癮”,而知識的有效傳承則相對缺失。這就讓語文課堂教學表現出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所必須承載的考點知識教學是一種災難。其二,對多媒體的過度應用,往往容易忽視教師與學生的現實互動。語文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師生互動性的詩意效果。“所謂師生互動是指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基礎,以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為平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師生間民主、平等的相互交流關系。”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思路,學生的思維容易局限于多媒體呈現的影音內容上,課堂聽講按照教師的多媒體課件走,交流大多停留在學生和多媒體課件形成的交流空間上,這讓師生之間的現實交流相對缺乏。其三,多媒體教學在營造詩意影音圖像的同時,卻容易限制學生的心理想象空間。語文教學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語文文本的解讀,這也是結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所謂的“文本已死”的意義所在。高中語文教學就是通過語文文本的解讀,引領學生的價值理念和情感素養。高中語文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將語文教學文本進行了圖片、音樂、文字的個人解讀,然后以影音的形式再現給學生,學生的想象空間往往會被龜縮在教師的解讀范圍內,這也是多媒體解讀的誤區所在。如《邊城》教學中對翠翠這一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本來翠翠是個多維而立體的形象,而教師使用多媒體,用簡單的三言兩語將其形象概括了。學生是看得清楚、聽得明白,可就是不知如何理解。
三、高中語文教學的多媒體理性應用
關鍵詞:趣味;知識;交際中的語言運用
新教材在學制(學段)設置上由傳統的結構模式分成了“必修”與“選修”兩個模塊,必修教材內容又改成了“閱讀鑒賞”“表達交際”“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大部分,加強了指導學生拓展探究方面的內容,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的要求。
一、提前布置,重視交流
“梳理探究”課和常規課不太一樣,它必須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學生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在課外搜集資料,展開調查,深入研究。“梳理探究”的專題學習主要是通過學生課外的收集、整理資料而獲取知識與能力,課堂只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心得的舞臺。在上課之前,就需要一些精力讓學生分組,然后安排他們回去查不同的資料,收獲不同的成果。以《交際中的語言運用》為例,十人一組,分為七組,每個小組一個問題。七個問題分別是:A.親屬稱謂;B.社交稱謂;C.職銜稱謂;D.謙敬稱謂(二組同學完成);E.特殊稱謂(二組同學完成)。這樣,每個小組目標明確,搜尋的資料更具目的性。
二、巧設導語,創設情境
巧設導語,激情引入。每一節課的導語都顯得特別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生會產生求知的渴望,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以《交際中的語言運用》為例,我的導語就是一段馬志明和黃族民的相聲《稱謂》,這段相聲十聲搞笑,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就提起來。那么接下來就可以問,大家聽了相聲,笑過之后,大腦中有什么想法呢?不掌握稱謂語常識會鬧笑話,有人一句話就把人說笑,而有人一句話卻把人說跳。交際語言關系到一個人的事業、婚姻乃至前途、命運,對人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話得體不僅是生活的需要,同時也是高考的需要,高考就專門在“語言運用”中設立了“得體”這一考點的。一方面是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是考試的需要,學生又如何能拒絕對它的興趣呢?
三、提高趣味,積極參與
“梳理探究”課本來就是比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師不再是主體,而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展示自己的成果。但需要一個能充分引起學生興趣的引導方式。比如,講親屬稱謂時,讓學生們結合《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圖,來講二個人之間的稱謂問題。一方面,學生剛剛學過《紅樓夢》;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個稱謂問題。所以,對問題的回答十分積極。如幻燈片打出:賈敬是賈寶玉的________;刑夫人是賈寶玉的________。大家回答后,再請做這組問題的同學來為大家總結并展示他們的成果。學生自己便能總結出謙敬詞當中的規律:“家大舍小令外人”。
另外,可以加上一些課外趣味的小知識,會讓學生們的興致再一次提高。如乾隆下江南時,在途中遇到一位141歲高齡的老人,當即贈一上聯:“花甲重開又加三七歲月”;隨行的紀昀立刻對一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花甲為六十歲,“重開”即過了兩個六十歲了,上聯是乘法與加法的混合算式:60*2+3*7=141;古稀為七十歲,“雙慶”即過了兩個七十歲了,也是乘法與加法的混合算式:70*2+1=141。此聯文、理結合,包含著對這位老人的美好祝福。這樣的小故事,會讓同學們的興致立即提高許多,不僅記住了今天學的小知識,也熱愛上語文。
四、注重實踐,發展探究
知識的接受總是愉悅,但良好的課堂氣氛有時會迷惑我們的雙眼。因為我們所學的知識,要會運用到生活和考題中去,那才是真正地接受。所以在梳理探究課中,要安排適當的習題來檢測他們的接受程度。梳理探究部分的內容通常都出現在高考考題的語言運用當中,所以選擇一些與此相關的運用題,可以讓他們提前觸摸到高考的脈搏。《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第五個方面就是“發現?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知識的接受并非只能枯燥進行,我們可以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完成知識的傳輸。在梳理探究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搜集并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尤其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杜秉莊.從一位考生答題引起的思考.語文學習,1991(3):7.
2.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
3.溫立三.中學語文教材教法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4.錢夢龍.導讀的藝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在“選”、“讀”、“述”、“評”四環節教學法中,“選”字是基礎和前提。沒有正確有效的“選”,就談不上正確有效的“讀”,而“述”和“評”也就成了無的放矢,就會勞而無功。所謂“選”,既包括教師發出的選擇,也包括學生發出的選擇;既包括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包括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內容上,既包括教學篇目的選擇,也包括教學重點的選擇;教學方式上,既包括教學媒體多元化與單一化的選擇,也包括教學過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的選擇。只有將原則性和靈活性充分結合,既考慮全國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統一規定,又結合我校語文教師與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才能做出正確、合理、有效的選擇。
一、“選”的原則
1、兼顧教師的集中統一與學生的自主選擇。
無疑,相對于必修課來說,選修課更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掘其個性。但若過于強調學生的個性化、自主性,又往往流于空話。從具體實踐看來,一方面,選修教材均由上級指定,學校及師生無法做主;另一方面,基層學校囿于教學硬件,選修課的走班制教學難以實現。再加上師授生學的傳統更易于駕輕就熟,所以不宜把選課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目前以班為單位進行授課的模式是事實上的最佳選擇。
在班級授課制的大背景下,我們當然要進行微調。選課必須兼顧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教師的集中統一,既要考慮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和個人興趣愛好,又要考慮到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計劃的安排和教學進度的推進。在選課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并尊重學生的興趣。從實踐來看,選擇《中國小說欣賞》的學生相對較多,此外就是《中國古代詩歌與散文欣賞》,可能是感覺輕松些;而選擇《先秦諸子選讀》和《新聞閱讀與實踐》的較少,可能是覺得無此需求。但是,教師還得做出一定的調整,根據自己和學生的主客觀條件,再結合教學大綱以及高考相關要求,去作綜合的衡量,最終確定選修課的學習內容。
2、注重必修教材與選修內容的有機結合。
相對其他學科,語文科更具開放性,開設選修課更有利于拓展語文的學習空間。因此,在選課時,可以在有效利用必修教材的基礎上,精心地選擇合適的選修內容,既加強了必修課的學習效果,又使選修課不致于無的放矢。
比如,在必修課中學習了《短新聞兩篇》之后,就可以選修《新聞閱讀與實踐》的第一章第二章;在必修課中學習了《包身工》之后,就可以選修《新聞閱讀與實踐》的第六章《報告文學:交叉的新聞與文學》。在必修課中學習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后,就可以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在必修課中學習了《竇娥冤》《雷雨》等戲劇作品之后,就可以選修《中外戲劇名作欣賞》第三單元的《湯顯祖與》和第八單元的《老舍與》。其實,除了必修課的主體部分“閱讀鑒賞”可以這樣外,必修課中的其他部分比如“表達交流”和“梳理探究”都可以與選修課內容相結合。
3、關注個性發展,不忘高考備考。
相對于必修課,選修課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個人興趣與個性化發展,著眼于處理學生的興趣特長、專業志向和職業潛能的關系。但實際上,現行的人教版選修課教材,都或明或暗地與高考的考試要求緊密相關。因此,選課時應該關注個性的發展,但也不忘高考備考。
二、“選”的步驟與方法
1、學生先行自主提出選修內容的需求,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的問題進行選修內容的選擇。
比如《語言文字應用》學生選得比較少,但實際上他們語言基礎方面基礎并不扎實,恰恰是學習的短板,知識基礎又制約著語言能力的提高。進行這方面的學習、訓練很有必要,我們便引導學生選擇一些兼顧價值和趣味的內容。
2、教師從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出發,結合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要求對選修內容進行再度選擇。
在學生選擇了選修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再度進行選擇,因為教師才熟悉大綱考綱。比如學生選擇了《中國小說欣賞》,這本教材總共九個單元,選編了小說十八部,多為長篇,不適合于全部學習,教師就應有取有舍,擇要而授。
三、“選”的技巧與要點
1、選擇好各門選修課的教學課時。
對于學生相對熟悉、易于理解的選修課,宜選擇少占教學課時,以省出時間去選修其他相對陌生、難以理解的課程。對于學生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一般,跟高考考點有一定聯系的選修內容,宜選擇適中的教學課時。對于學生感覺是難點,并且又跟高考考點聯系緊密的選修內容,就應選擇多占教學課時。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課就屬于最后一種情況。因為平時學生都覺得難以準確高效地理解與欣賞,加之詩詞鑒賞也是高考必考的考點,教師就應該選擇花費較多的教學課時進行全方位有深度的鑒賞教學。
2、根據課時多寡選擇課程內容。
一般說來,課時安排得多的,課程內容便可拓展得充裕些,教師的傳授與指導以及學生的訓練與被啟發也就更豐富些。但課時多寡有時跟課程內容不是構成簡單的正比例關系,因為還涉及到課程內容的性質。有些內容,適合快的方式呈現;有的內容,則適合以慢的方式呈現。這樣一來,課時多寡的安排應該靈活掌握,不能一概而論。比如,雖然可以安排較多課時在詩歌賞析上,但我們不能在某一首詩或某一類詩上無節制的地旁征博引。反之,如果教學《語言文字應用》講到造字法,雖然總的課時不會很多,但多舉幾個例子是完全可以的。
總之,高中語文選修課要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必從“選”字做起,而要做好“選”字文章,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則,講究一定的步驟與方法,注意一定的技巧與要點。上述幾個方面有機結合,宏觀微觀都不忽視,“選”字的第一環節做到了位,“讀”、“述”、“評”三個后續環節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1、課前要提前做好準備工具。
2、上課要認真聽講,不東張西望,不和周圍的人說悄悄話。
3、每天堅持看半個小時課外書。
4、資源和練習冊的錯題要及時改正,不能一天拖一天。
5、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按時時完成。
6、生字或者寫話作業要寫工整,不能胡涂亂畫。
7、把作文或雜文中的錯別字通通消滅掉。
8、提前預習新課。
如果我按照這些學習計劃去做,這學期我就會更棒!
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繁重,為了達到預期的目標,我決定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要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有效的溝通。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同時又要嚴格要求學生。課堂上,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一直保持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熱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緊張心理和壓力。課余用作業批語與學生交流,給他們激勵。平時經常在作業本上、卷子上給學生寫點短信,用貼近他們心理的話語來幫助他們,使他們明確不足,努力進步。另外,有時間就與個別困難學生談心,幫助他們找出問題原因,樹立積極奮進的健康心態。
2、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多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內容,理解其精神實質;多查閱參考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多看有關教學藝術方面的資料,提高自己對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管理能力;總之,我與學生共同成長。
3、加強教學常規的落實,把工作做實。
備課
(1)充分利用中學語文資源網等的資料和學校、個人資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證備課質量。
(2) 充分根據學生實際實行有效教法,保證課堂上充分讓學生活動。
(3) 認真設計每課教案,精心設計各項練習,尤其是知識點匯總練習和錯處反饋練習。
(4) 認真設計語文專題訓練,針對學生弱點突出強化習題。
上課
(1) 一切圍繞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落實扎實、練習有效、效率高、動手動口動腦。
(2) 結合不同階段設計好新課、復習課、訓練課、閱讀課、寫作課、考試課、講評課。
(3) 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分層提問做題,努力促尖轉中補差。
(4) 狠抓知識點落實,專題練習,補充大量高考知識。
(5) 認真布置作業,突出重點和知識整理。
(6) 嚴格課堂紀律,保證每一個學生能認真學習、練習。
輔導
(1)培優補差,設計練習講究梯度和系列性。
(2)對藝術生加強文化專題訓練和能力訓練。
(3)課后抓名篇名句的落實。
閱讀寫作
(1)上好每周閱讀寫作課,要求學生做好摘抄和讀書筆記。
(2)印發每次學生佳作,閱讀并討論,借鑒并提高。
(3)分題材和體裁印發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指導學生欣賞學習寫作感悟。
(4)印發美文專題,擴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位。
(5)指導做摘抄筆記,定量定質定范圍,同時進行交流。
考試評價
(1)以周周練的形式,分階段專題測試。
(2)以月考的形式,進行綜合訓練。
(3)及時評分評講。甚至針對部分學生偏題的作文,進行個別輔導。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作如下安排:
1、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六冊的教學,我們將擇取重要的篇目,培養學生各類文章的閱讀能力,圍繞高考考點要求,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相應的主觀閱讀題答題能力。
2、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的復習中,著重要點的回顧與整理,鞏固已有的感性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嘗試著進行理性歸納,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溫故而知新,為總復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3、高中語文考點知識系統梳理、高考應考技巧指導與能力訓練中,主要介紹高考最新信息、發展動態,分析考試大綱,評價近年高考試卷,預測命題趨勢,歸結語文知識的學習及語文試卷的應考中的實用方法技巧。簡言之,就是專題復習,梳理知識,解讀政策,預測命題,指導學法,指點秘笈,示范解法,規范答題,提升能力。
四 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 本人有一定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教學基本功,我相信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工作熱情,我的工作會出成績的。
2. 確保班級學風的良好,及時鼓勵學生,及時指導學生調整學習內容、時間、方法。
3. 落實好閱讀、摘抄、練筆,教學中多引導學生關注人生熱愛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加強學生認識能力、思辨能力的訓練,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注意示之以例,授之以法,練之以趣。
五.總目標達成度與現階段教學目標達成度的相關分析:
語文教育目標,必須依據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語文教育的實際狀況客觀的加以設定。學生在特定的學習階段里從什么樣的語文基礎起步,經過努力要達到什么樣的語文程度,其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能否適應并因此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往往從根本上影響到語文教育目標的設定;特定區域、學校、班級的教育條件及教學活動賴以展開的實際情形,也對語文教育目標的設定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在教學中必須設定基于學生發展水平和語文教育實際的目標,達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的根本目的。這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在高中三年中最為繁重,既要完成新課的教學任務,又要進行高考的專題訓練,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強敦品勵學以品養慧教育;進一步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善學、樂學,主動學習,為明年的高考蓄勢待發。
六.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1、平時要注重收集網上信息,整合自己的教學資源。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現代文閱讀 閱讀方法 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高考命題考查的重點,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語言轉化表述能力,以及很高的鑒賞評價水平。因此,要提高現代文閱讀水平,需要一定量的積累和訓練,更需要方法的獲得與有效的運用。
一、掌握多種閱讀方法,提高有效閱讀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主要圍繞閱讀開展教學,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掌握閱讀方法,獲得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1.應用多種閱讀方法,提高學習質量。閱讀分析與鑒賞能力不是天生的,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在日常閱讀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多種不同的閱讀方法,讓他們學會質疑和探索釋疑,知道閱讀重點和難點所在。如蘇教版必修教材明確了必讀課文和選讀課文,那么,在閱讀學習時就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粗讀、精讀、跳讀等。如楊絳的《老王》,老王的“不幸”可以粗讀,只要大致把握“老王”不幸的幾個方面,知道他的不幸的根源就可以;分析“楊絳一家”的“善”的時候,可以跳讀,找到文章寫楊絳及其家人的事件、語言和心理活動。在一些關鍵的地方要精讀、細讀、反復揣摩地讀,如:“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呢?“我”為什么說“有錢”的時候“笑”?這里體現著“老王”的善良,這一底層人物自己生活艱難,還不忘關心別人,讀者閱讀時感受到他金子般的心;楊絳的“笑”應該是一種感激,也是對對方的寬慰,于是我們懂得了人與人相交赤誠的可貴。
2.運用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現代文閱讀題應是日常閱讀能力的檢測與運用,要整體把握,局部重點內容突破,從語言、內容、思想、布局等方面思考。如2012年江蘇高考現代文閱讀《郵差先生》,學生閱讀的時候普遍感到容易理解,可是對題目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他們掌握閱讀的幾種方法,就能有效閱讀,較好答題。如第11題:“請簡要概括這篇小說中小城生活的特點。”我們可以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粗讀、跳讀,找到文章寫環境方面的內容,如“仍有許多剩余時間”、“空曠的很少行人的街上”、“一個愛開玩笑的小子忽然攔住他的去路”等句子作概括就能較好做答,而在“文中兩處畫線的句子寫出了郵差什么樣的性格?請簡要分析”就是反復閱讀與揣摩兩處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從而梳理出人物的性格。
二、明確題目考查側重,有效運用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的方式是先開展整體把握的閱讀,之后帶著問題力求找到相應答題區域細讀,驗證所讀,找出做題依據并合理表述作答。但是高考現代文閱讀還要對試題進行研究,在日常做題中掌握不同能力要求的答題側重與方法。那么,閱讀和做答就會有質量。
1.把握不同問題命題特點,提高答題準確性。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和素養的具有選拔性的高考試題不是沒有路徑可循,沒有方法可找的。就現代文閱讀而言,選材上多是在小說與散文中選,如小說的命題多是圍繞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情節和環境,外加小說的主題設置題目。不管怎么問,其實考什么是可以找出來的,一般來說命題是依據考綱圍繞考試說明的,考題主要是對重點詞語、句子理解,句段作用分析,語言運用的作用和好處;鑒賞評價作品中人物事物的形象,評價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探究蘊含的思想性與時代性等方面。如2014年江蘇卷的《安娜之死》的閱讀題的第12題是對內容的簡析,是理解概括題,也是對小說人物的心理變化的考查。2013年江蘇卷第14題對文本最后依據一句話“他喜愛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幾位說得來的朋友”進行探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含義,從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寫作意圖方面分析探究。
2.熟悉不同題型答題策略,提高作答得分率。現代文閱讀題的設置對能力考查是有指向的,如在日常練習中找出他們的特點,結合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作答的是可以答準答好的。這需要學生掌握不同題型的答題技巧并靈活運用,不斷提高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和鑒賞評價及探究的水平。如2014年江蘇高考卷第13題是對考查描寫的特點和作用題,其實這道題是兩個問,我們要從主人公角度思考是什么樣的描寫及用這樣描寫的好處,而另一問是作用題,學生一般會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思考作答,而描寫則是為人物的性格、品質與形象服務的,因此,我們還是可以答出表現主人公安娜恍惚、敏感、神經質等心理狀態的。當然,學生在揣摩人物心理上練習的可能少些,難以答得精準。又如2013年的江蘇高考卷的第11題的句子作用分析題答題策略就清晰得多了,只要學生從內容與結構兩個方面做答,并有效提煉內容,整體感知結構的作用,就可以提高得分率。
總之,考試的現代文閱讀是日常閱讀能力的再現和運用,學生只要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在具體做題中運用閱讀技巧,并與閱讀的能力層次、考點相結合,針對不同題型運用答題策略,就會使做答方向準確,提高得分率。當然,要合理組織語言、有條理地科學表述,學生就要不斷在訓練中反思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熊際濤.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初探[J].語數外學習,2012(05).
文言文作為我國早期語言交流和文字傳承的工具,它是古人們遺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是我國五千多年文化的寫照。然而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由于課程知識量大、課程進度緊張,致使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沒有對重點知識進行全面把握,加上缺少高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抵觸、厭惡的情緒。本文就對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方法進行了闡述。
一、增加教學方式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文言文學習感興趣了才能消除畏懼心理,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到文言文的學習中。老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時機,采用合適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蘭亭集序》時,可以向同學們展示部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讓他們親眼感受一下“天下第一行書”的魅力,從而對課文的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如學習《鴻門宴》時,可以播放電影“鴻門宴”的相關片段,讓同學們在電影中感受當時劍拔弩張、暗流涌動的緊張氣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樣針對不同的課文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來培養同學們對文言文的興趣,能夠大大提高上課的效率與效果。
二、聯系相關歷史背景,增加學生見聞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選擇的文言文大多都和史實或當時的政治相關,要么就關乎作者個人的人生境遇、情感波動,因此,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地對課文進行講解而忽視其歷史背景就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文章的背景、邏輯、情感,也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先向同學們介紹一下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歷史背景,講述一下秦、晉兩國聯合攻打鄭國的原因(晉國一方面是晉文公逃亡時在鄭國沒有得到禮遇以及公元前632年晉、楚交戰之時鄭國出兵幫助楚國,另一方面是為了爭奪霸權,和當時也急于擴張的秦國聯盟對鄭國發動戰爭)。同學們了解了城濮之戰和秦晉攻鄭的歷史背景后,對當時復雜的國家關系就能夠心中有數,更容易理順文中的邏輯關系,對文章能夠有一個更深刻地理解。同樣,《鴻門宴》、《荊軻刺秦王》、《過秦論》等文章均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相聯系,構成重要的因果關系,不聯系相關歷史背景進行教學,很難達到好的效果。
三、加強字、詞、句式的教學,強化學生基礎知識
字、詞、句式是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對文言文中涉及的基礎知識和重要考點一遍又一遍地講解、重復,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次多義”、“詞類活用”等概念。教法很死,學生學習也枯燥,但是這些基礎知識又是文言文學習的根本,不得不重視,那么老師實際的教學中就要做到“死中有活”。例如,通假字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用字現象,它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表另一個字,如《鴻門宴》中“令將軍與臣有?S”,“?S”通“隙”是隔閡、嫌怨的意思。通假字的掌握是解讀文言文必備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教學中要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生理解、掌握。對于一詞多義的現象,我們不僅要了解詞的本義,還要了解其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如“畔”本義是“田邊”的意思,引申為“旁邊”,如橋畔;又因為其與“叛”同音,假借為“背叛”的意識,即其假借義,如“親戚畔之”。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梳理能力都比較弱,老師對于這一類的基礎知識要不斷強調,及時總結、歸類,對于“被動句”、“省略句”、“定語后置”、“賓語前置”、“固定句式”等常見的文言文句式要讓學生做到了解他們的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新大綱對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句式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老師一定要做好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強化基礎知識教育,同時也要立足教材和學生實際,在教法上靈活生動,強化課堂效果。
四、強化技巧教學,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關鍵詞:語文;學案;時效
中圖分類號:H319
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一、變革教學設計的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學生習慣于回到家里隨意翻翻語文書(或者根本不看書),自以為預習差不多了。結果,第二天上課老師檢查發現:學生預習知識只是應付了事。所以,傳統的教案教學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在備課時還需要考慮備學生的學習方案。“學案”主要是教師的編制,也可以精心利用或編選“資源與學案”(人教版配套教輔資料)。提出“學案”教改思路,配合課堂教學,很好的解決了教與學分離的問題。它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語文的聽說讀寫訓練比較好的反映在學案中,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堂的探究學習和課后鞏復習有機融合。
二、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是構建語文有效課堂的關鍵。這一點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首先,預習要到位。課前預習是學生與文本的自我對話,也是對文本的整體感知,自主學習的過程。要求是(1)課文是根本。整體閱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自己生成課本基礎內容信息點:作者簡介、字詞歸納、結構內容、精彩句段等;(2)學案要務實。教師在精心設計學案時,不僅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標、知識的重難點,而且為學生明確學法,以課前梳理,自主學習、課內精讀,合作學習和延伸拓展,達標測試三大內容貫穿學案。我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學案,既要預習課本,更要落實文本相關知識點,學會思考。當然,學案的完成不能搞一刀切,必須考慮分層教學的實際情況。這樣的課前預習到位了,老師的課堂教學就顯得游刃有余。
其次,早讀定目標。語文科目的優勢是有早讀課。那么,如何有效地上好早讀課?語文早讀課基本原則是定任務,計時間,求實效。具體做法:在黑板上明確早讀的任務和完成的時間;學生合作與競爭;師生互動,檢查與落實;對學案的基礎知識部分交流、評價總結。
再次,課堂求實效。這是構建語文有效課堂的核心。課堂教學要巧用學案,把握知識的重、難點,找出最佳切入點。推行“學案”教學,構建語文有效課堂可以認為是一條新路。它摒棄舊有的傳統理念(保留精華,兼收并蓄),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新的學習模式。老師的教學開放性、創新性、成果性日漸明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更加突出。
1、導入學習。導學,也就是組織、引導學生學習之意。它包括①組織教學,②復習舊知,③導入新課三方面內容。
2、明確目標。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明確,既是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引導提示,也是師生學習互動的方向。只有在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突破,一課一得,就是有效課堂的體現。
3、預習交流。學生的課前預習是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極少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開展預習交流活動,學生自己交流學習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結論。通過練習及時自查和鞏固學習效果也是老師對學生完成學案的基本要求。簡言之,學生獨立完成學案,自己提出問題,然后經過各種學習交流活動有效地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時,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給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料及提示相關信息,起著活動的輔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此環節時間不宜多,教師要適時調控,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成果展示提供更好地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4、合作探究。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學習顯得非常重要。這里的合作學習既有師生間的合作學習又有生生互動合作探究學習。老師設計問題的前提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要特別強調的是:課堂活躍卻不能雜亂,討論問題要看內容所需,收放自如。老師積極參與,化整為零,不拘一格,由學生學習小組自選學習內容展開學習,師生及時交流,互動評價。
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A、科學搭配,合理分組。科學合理的劃分學習小組,既能讓學生感到強烈的個人責任感,又能使他們認識到積極互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它對改善課堂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良好的認知品質的發展,培養學生合作、社交等各種技能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B、教師參與,適時調控。在教學中教師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研討,是實施“合作學習”的一項重要舉措。C、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的組織語文后進生在課堂上舉行演講、討論等活動,為他們提供和諧的學習環境,搭建有利的學習平臺,使每個學生都有鍛煉和表現的機會。
5、成果展示。語文課堂為學生盡力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課前3分鐘演講,課堂上詩歌的吟唱、課本劇的表演,等等,學生在師生的互動學習中找到了樂趣。
6、學習評價。每節課的結束,都會對學生做出比較中肯的評價,大多數情況是對學生的優點和進步表示肯定和表揚,同時也會指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當然,最不能忘記的是對后進生提出鼓勵,表達對他們的深切希望。
最后,復習抓缺漏。課內學習,強調學生要夯實語文基礎,形成基本能力。而課外要加強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具體需要從兩方面去努力:
(1)建立錯題集。把自己平時訓練的單元測試卷、月考試卷、期中考試卷以及作業題收集整理,專門建立錯題集,及時復習鞏固,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如詩詞默寫、病句修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