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4 09:3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民經濟與市場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國民經濟計劃學看成是社會主義特有的一門學科,非社會主義國家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存在這門學科,我認為這個觀點值得商榷。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國民計劃學,但卻存在著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計劃學。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編制它們的國民經濟計劃.二戰后,法國從1947年到1988年已連續制定并實施了九個發展計劃舊本從1956年到1985年也已編制和實施了8個中長期計劃;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的國家都普遍制訂和實行各種類型的經濟發展計劃。這種國民經濟計劃的實踐是不可能沒有理論指導的·也相應的有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計劃學理論指導.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美國劉易斯的著作叢書《發展計劃》、日本林武郎著的心發展計劃指南》等書,都詳細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宏觀經濟計劃的理論、實踐和方法。它們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的國民經濟計劃學。我們不能因為它們與社會主義的的國民經濟計劃學在體系、結構、理論和方法上的不同就否定其屬于國民經濟計劃學。但這決不是說我們主張把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和資本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等同起來。
這里要說明的只是國民經濟計劃學是否只是社會主義專有的問題。至于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和資本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內容的共性和特性的關系問題。正是我們在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主要問題。我們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研究的內容和資本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研究的內容就其自然屬性而言具有共性,就其社會性質而言具有不同的特性。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國民經濟計劃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及內容是存在著二重性的,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其自然屬性即通過計劃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社會屬性即通過計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國民經濟計劃學主要研究國民經濟比例關系變動的規律性,只要是社會化大生產.就要按比例的發展,就要研究使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純技術性的針劃方法。從這個意義上它所涉及的是自然屬性方面,各個社會并無什么區別。這也就是不同社會國民經濟計劃學所具有的共性。正如馬克思所說指出的“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濡要t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二定數t的社會總勞動是,這種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①但人類社會的社會化大生產除了具有自然屬性方面以外,還具有社會屬性方面.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他們(指人們一編者注)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②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必須通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利用反映這種經濟關系的各種經濟手段來實現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調節社會主義生產,發展國民經濟,達到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目的.這便是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的特性,亦即它的社會屬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國民經濟計劃學的社會屬性是不同的。
在國民經濟計劃科學體系建設上,要正確處理其內容的共性和特性的關系,既不能象過去那樣片面的否定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國民經濟計劃和國民經濟計劃學,在教學和研究過程中,單純地強調它的社會屬性產甚少研究自然屬性方面,影響這門學科的發展,一也不能片面地否定國民經濟計劃學所具有的特性,一味地強調其共性,把兩種不同社會屬性的計劃學混為一談。針對我國過去強調計劃學社會屬性較多的情況,現應在堅持必要的社會屬性的前題下,來深人研究其自然屬性方面,要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經驗和教訓.研究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來發揮計劃調節的應有作用,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計劃學。現許多同志提出要建立“一般計劃學”,其意義在于推動我們去大力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東西方制定計劃的共性內容,強調研究計劃的自然屬性.但也應該看到,不考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環境因素(如社會制度)、具體國情.建立只反映自然屬性的“一般計劃學”設想在現實經濟實踐中是很難行通的。
二、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學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
建國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首先是通過“一化三改”將國民經濟轉移到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荃礎的軌道上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計劃學。無庸諱言,從那時起到為止這一段長時期中,我國搞的實質上是產品經濟,國民經濟實際上按產品經濟模式運行的,國民經濟計劃學實際上也是產品經濟計劃學。黨的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地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四大更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實現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隨粉產品經濟的堅冰被打破,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作為指導國民經濟發展和運行的國民經濟計劃學雖然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改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就其科學體系、框架結構和內容上來看,卻沒有根本上從產品經濟的束縛下解脫出來,血肉相聯地注人到商品經濟的肌體中去。
事實證明,現在的國民經濟計劃學仍然相當嚴重的滯后于商品經濟發展的實際,更不要說,理論走在實踐的前面,有力地指導實踐的發展了。
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中,一般經濟活動都是以市場為中心而展開的,市場機制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式。在這種體制下計劃還有無存在的必要?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當代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鈞是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調控包括計劃調節為輔的經濟調節機制。法國經濟學家馬賽和帕斯卡隆,他們從法國實施計吃叼仁的實踐中提出了二元調節的理論,認為計劃與市場是有相互補充的關系,市場通過價格波動傳遞信息,對經濟進行短期調節,計劃則啟發一種長期決定.提供未來環境中由珍貴信息組成的預測,象航標一樣指導國家行動.計劃是市場的調節者,是總市場化的研究者.是不確定因素的削減器,是反盲目生產的手段。因此,一個合理的權力體系應該結合計劃與市場進行二元調節。在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中,計劃的基礎是市場.從上可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不要國民經濟計劃學,而是不要產品型國民經濟計劃學.要的是市場型國民經濟計劃學,把國民經濟計劃學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它在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巨大作用。
要把計劃學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我們必須首先要在進一步徹底破除產品經濟觀念和確立商品經濟觀念的基礎上,破除產品型計劃觀念,確立市場型計劃觀念。為此,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搞清產品型計劃與市場型計劃的不同特點:
(一)從計劃的范圍和著重點上看,產品型計劃襄括一切,是有全面的搜蓋性,即包括社會再生產的所有環節,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經濟、社會和科技所有方面,但其著重點實際上是重生產、投資計劃,輕社會、科技計劃,重生產環節的發展,輕流通、消費環節的發展.市場型計劃從宏觀調控的意義上講仍具有全面的硬蓋性,需制定經濟政策、經濟杠桿等手段進行宏觀控制,但它的著重點,是把市場能夠正常調節的部分還給市場調節.而把市場不能正常調節的部分作為自己調節的重點,如去解決“市場失靈”問題,把市場無力提供具有“同時共享性”的公共產品以及污染等外部效應問題納人計劃管理的范疇,把建立、維護和管理平等自由競爭的市場,反壟斷以及彌補市場調節果,克服市場調節盲目性等列人計劃工作的重點。
(二)從計劃所使用的調節手段來看,產品型計劃,項目無論大小,產品無論巨細均納人指令性計劃,具有強制性,經濟的運轉和計劃的實現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場型計劃的手段一般有國家訂貨或提供信息的指導性計劃,產業政策、外貿政策等政策性計劃;財政和金融手段,法津手段以及少量適當的行政手段,其計劃不具有行政約束力;
(三)從計劃的分配環節上看,產品型計劃用物資分配和劃撥清算的辦法取代了市場交換,生產資料尤其如此,實際上實行的是否定市場無流通的產品分配制度.而市場型計劃的確定則以市場為基礎,列人計劃的產品都要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其流通,而不是采取直接分配的形式;
(四)產品型計劃是直接的計劃,上下一般粗,企業沒有自,不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而市場型計劃則尊重企業作為商品生產和經營者實休的地位,給予企業微觀計劃的制定權;
(五)在許劃所使用的方法上,產品型計劃制定計劃的方法,主要是傳統的靜態的編制計劃特別是年度計劃的方法,經濟的發展難以根據經濟的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調整;而市場型計劃制定計劃的方法,主要以編制年度計劃為主的方法轉變為主要編制中長期計劃的方法,由靜態的計劃方法轉變為動態的計劃方法.主要研究編制計劃的方法轉向主要研究規劃和調控的方法,并加強市場調研的方法;
(六)在計劃應履行的職能上,由產品型計劃的指導、組織執行和監督的職能轉變為市場型計劃的宏觀決策與調控、社會經濟服務與協調和微觀建立與塑造的職能.
從上可見,產品型計劃和市場型計劃是有很大區別的。應該承認由產品型計劃轉變為市場型計劃,意味著計劃體制的根本性變化,它必須通過計劃體制的改革來加以實現,這也是計劃工作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因而是艱巨復雜的,不是輕而易舉的。同樣應看到的是,自以來,我國由產品型計劃向市場型計劃改革的軌道上已經前進了若干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冷靜地說這個轉化仍處于初期階段。國民經濟計劃學應對這個轉化的全過程及其發展階段作出理論概括并揭示其規律性的東西,以反映和指導這個轉化,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就必須根據市場型計劃的特點來改造計劃學的內容。
三、國民經濟計劃學中的定性和定t的關系
國民經濟計劃學要解決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就應該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定最分析.可以說,沒有必要的數t分析就不能完成這門學科的任務.沒有定性分析的定盆分析只是數學游戲,沒有任何意義;沒有定量分析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也是說不清楚的,我們可通過定全分析來完善定性分析。但是回顧這門學科過去的狀況,則存在著重定性分析輕定t分析的傾向。在定t分析上,由于較多地采用靜態傳統計劃方法,使定t分析很大程度上存在著主觀隨意性、模糊性、不規范性,并顯得支離破碎不成體系即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近幾年強調采用的現代計劃方法,對加強定量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方法和實踐兩張皮的結合上沒有很好的解決,影響了定t分析的具體效用;在內容章闡述中所引人的數據上.也往往陳舊過時,數據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中.有些只適用過去產品經濟的計劃方法現仍保留在計劃學內容中,這就更造成了定全分析與經濟發展實踐的脫節,在闡述某些理論原則時,不是把作為國民經濟計劃學經濟理論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已經闡明了原理作為前提和出發點,運用它來指導本學科獨立內容的建設,而是相當程度上存在著重復經濟理論原理的現象,而且與部門經濟學的內容也有相互重復現象。我們認為上述問題必須在體系結構和內容安排上進一步加以改進。
在定性分析上,要盡快使之轉移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要在政治經濟學和部門經濟學已闡明原理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計劃理論。要加強定量分析,除了前面市場型計劃第五個特點所闡明的計劃方法的幾個轉變而外,要變傳統的靜態的綜合平衡分析為總量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性平衡是全面的價值平衡,過去的財政、信貸、物資、外匯和勞動力等專項核算,已不能完整地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的總體平衡;要變比例的量的分析為結構分析。市場經濟要求我們不能停留在比例關系的靜態的研究上,而應從動態的結構變動中研究產業變動的量的規律性;要加強現代化方法的運用如消費的分析和預測、資本產出比、部門間投人產出分析、線性規劃、經濟計量模型和模擬模型的研究和運用,要把現代方法和傳統方法融合起來以計劃工作的過程即計劃調查、計劃設計、計劃預測、計劃決策、計劃調控和計劃評價為脈絡,研究汁劃方法.研究計劃方法在計劃工作各了階段上的具體運用,使計劃方法的運用系統化、規范化;還要在內容的闡述由及時引入必要的數據,結合必要的實證案似分析。
四、正確處理自我完普與借鑒吸收的關系
商品經濟及其相連的市場經濟既是一個歷史范疇,又是一個世界性范疇。要真正完善地建立起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型國民經濟計劃學,首先和主要地是把握我國吐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吸收其它讓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計劃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同時,也必須有原則、有分析地借鑒和吸收西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工作的經驗和國民經濟計劃學的有用成份。
一 社會市場經濟以及社會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含義
根據德國"經濟奇跡之父"艾茵哈特的設想,社會市場經濟就是把市場競爭自由原則和社會利益均衡原則相結合,把個人進取心與社會進步相結合,以社會大眾福利制為目的的市場經濟體制〔1〕。 因取得社會進步和貫徹福利制是國家的任務,所以國家必須建立對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機制。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市場經濟,二是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三是大眾福利制。社會市場經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德國取得執政地位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提出的執政綱領,在他們戰后長期的執政中這一綱領得到了充分的實施,在社會市場經濟作為基本國策規定入憲法之后,也得到了曾經一度執政的社會人的遵守。
所謂市場經濟,就是以商品生產與交換為目的,以自由競爭為手段的經濟體制。德國歷屆政府和學術界的一致看法是,市場經濟是和計劃經濟相對立的一種經濟體制,根據西方社會多年的經驗,因為市場經濟能夠保障個人自由并發揮個人積極性創造性,故只有它才能提供國民經濟發展的自覺的和永久的動力,而計劃經濟則不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德國實行的是全面的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體制。其實戰后德國也有實施計劃經濟的機會,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時參與競選的社會就是把計劃經濟作為他們的競選綱領的。但是隨著社民黨人這次競選失敗,計劃經濟的主張在德國似乎永遠失去了支持者,而社會市場經濟成為憲法規定的國策。
所謂國家宏觀調控機制,指的是國家利用各種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積極干預的各種制度的整體,這是相對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自由放任式經濟體制提出的。德國人認為,自由放任式市場經濟并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正如1929-1933年的國際性經濟危機證明的那樣。為協調經濟發展,平衡社會利益分配,緩和階級沖突,國家必須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這是實行國家宏觀調控機制的目的之一。實行國家宏觀調控機制的目的之二,是防止不正當競爭和限制競爭(壟斷),使始終處于競爭的狀態之中,使國民經濟始終具有發展的動力。國家宏觀調控機制,是社會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在市場經濟運轉正常的情況下,國家把經濟發展的一切決定權放手給企業和民間,但是一經顯示國民經濟發展有異常情形,國家則立即施行多種干預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整,使其歸于正常。德國人對此的概括是:"平時國家不問不管,緊時國家多方出面"。
(一)概念。宏觀經濟管理是指國家在遵循市場規律和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從經濟運行的全局、整體出發,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總體管理和調控。是對整個復雜國民經濟有機系統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進行全盤統籌安排和協調,其目標在于有效及時地處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實現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二)意義。宏觀經濟管理從宏觀經濟整體考慮,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彌補和糾正市場經濟失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涉及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給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帶來嚴重的影響,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其宏觀經濟管理作用,克服經濟危機,為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二、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現狀
(一)宏觀經濟管理理論研究不足,難以提供有效的基礎支撐。目前,我國宏觀經濟管理方面,不論從范式到假設、模型等幾乎全部沿襲了西方經濟學理論,局限于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分析和解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拿來主義”盛行。借鑒過多,創新性不足,一個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派還沒形成。然而西方經濟學,尤其是宏觀經濟學,是基于對其國內具體經濟現象的解釋研究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也是在基于開放和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的假設構架之上進行討論的。對比我國經濟的運行情況,中國經濟的特殊性、社會發展經歷的重大變革及社會傳統文化的影響,都造成我國經濟運行的復雜程度很難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建模時的許多假設與我國的具體情況都不相符合。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時,不比較宏觀經濟學理論所適用的條件,簡單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難以避免。有些情況下,甚至于將研究結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依據,在國內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和市場調節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的情況下,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經濟問題,反而加劇經濟有序運行難度。
(二)管理靈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統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場環境,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存在著東西中部、城鄉等地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異,而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雖然我國宏觀經濟管理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待加強,但相對于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和對比國外先進國家的宏觀調控,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靈活性明顯不足。對國內外經濟和社會形勢的變化、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及各地的具體狀況難以及時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觀經濟管理存在簡單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產業政策、信貸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業的巨大差異,“統一口徑”,一視同仁。結果不僅難以實現政策的最初目標,甚至于讓相關的產業、企業發展受到負面影響。如全國準備金率的提高措施,導致貸款額下降,然而仍有許多行業迫切需要貸款資金啟動。特別是政府相關部門的本位主義,加上政策出臺缺乏部門間的協商機制,也導致了整體的非理性。
(三)宏觀經濟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現象嚴重,同時造成市場經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體現。金融危機至今,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傾向明顯,缺乏前瞻性,過于專注于細枝末節的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能從經濟的宏觀全局出發,缺乏對長遠利益的考慮。調控時機的準確把握和選擇差,造成宏觀經濟管理嚴重的滯后性,難以適應宏觀調控的要求。在政府職能轉變和改變中,政府的職能還沒有實現真正轉換,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現象仍不時存在,出現政府主導經濟的局面,政企還沒有真正分開,還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政府失靈問題。政府對宏觀調控手段的駕御還不嫻熟,調控方式簡單化,行政命令和紅頭文件多,通過稅收、匯率、價格、財政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調節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關系還未理順,越位、缺位現象嚴重,造成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難以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宏觀經濟管理限入惡性循環的困境。
三、促進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對策
(一)加大理論研究力度,建立起適應中國具體國情的宏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管理理論。宏觀經濟管理模式的選擇是基于對整個國家的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政治、歷史、文化等元素的具體分析上形成的,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可循。中國地大物博,經濟和社會處于深刻的變革中,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立足我國具體國情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的成功經驗,摒棄“拿來主義”,鼓勵自主創新,創立起具有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國民經濟增長;現狀;重要;策略
1引言
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房地產經濟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拉動我國的消費與投資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上升速度快,雖然說國家對房地產的管理十分重視,對房價采取了適當的控制措施,但是城市化發展進程速度加快,城市發展規模擴大,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依舊是處于十分活躍的狀態,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在此背景下,探討房地產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發揮的重要性十分的必要,有益于更好地發揮出房地產經濟的推動作用,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2房地產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房地產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發展十分活躍,有益于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一是當前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速度快,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房地產經濟背后的價值鏈,加大了對房地產行業的資金投入,為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動力。房地產經濟的發展,還需要有國家政策與政府部門的支持,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來促進我國房地產經濟的良好發展。二是在房地產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就有利于發揮出協調帶動的作用,從多個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上,共同推動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三是雖然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也需要意識到房地產經濟發展的同時,各項市場經濟秩序不夠完善,缺乏健全的調控機制。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如果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管與調控,就會使得房地產價格發展不受控制,房價不穩定,既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四是在房地產經濟發展過程中,信用貸款風險頻繁發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房地產行業的穩定發展。房地產行業與多個行業都息息相關,比如說金融行業、建設行業。從金融行業層面上來說,如果房地產市場發展不穩定,各項市場機制不夠規范,就容易加大金融行業的信貸危機,也會影響到證券行業的發展形勢。五是在房地產行業發展中,出現了過熱的局面,越來越多的投資商將目標轉移到房地產行業,投資比重較大,房地產行業中涉及的資金數量巨大,容易出現投資過剩的局面,而投資比重大,容易引發的問題就是房地產領域發展出現過剩,容易演變為泡沫產業,不利于真正發揮出房地產行業的推動作用。
3房地產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3.1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作用分析
所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指的在房地產行業中,所有的開發法人單位在建筑物、配套設施以及土地費用等投資上的費用支出。從實際中來看,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中大部分是采用調查法來進行有關的投資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對我國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具有很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有關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4年,在我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值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有的比重為17%。而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作用,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2房地產生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房地產生產指的是在房地產行業與其相關行業的生產活動。從當前來說,房地產生產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房地產的開發與經營,二是房地產的物業管理,三是房地產的一些中介應用等等有關內容。當前,從我國現有的情況上來看,在我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居民的自有房與租房之間的比重都有不同的變化,在計算房地產生產經濟時,就需要重視居民自有住房的總產出與其實際的增長值等相關的數據,從這些數據中來更好的分析房地產生產的作用。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經濟生產中一項極其重要的產業結構,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發展息息相關,比如說建筑材料業、物流業、家電業等等。而在房地產行業的推動下,這些行業的發展,又會極大地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為市場經濟發展貢獻出更多的活力。
3.3房地產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越來越多人將手中的資本投入到房地產行業中,從我國當前居民的消費來看,在居民總體消費過程中,房地產消費占據著重大比重,并且隨著房地產價格的發展,居民房地產消費的投入總額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說,在1978年的時候,城鎮房屋的建設面積只有3,800萬平方米,而到了2016年,我國的城鎮建設面積高達36.3億平方米,在短短幾十年中,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快。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房地產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從當前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來看,購房、租房、水電煤氣以及住房的維修等支出在居民消費中占據重要組成部分,其費用支出也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房地產消費的結構,消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發揮消費這駕馬車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
4提升房地產經濟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策略
4.1強化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
當前,針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為了進一步發揮出房地產經濟對我國國內經濟增長的作用,就需要強化對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控制,善于借助宏觀調控手段,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就需要完善自身的職能,在開展宏觀調控的時候,應該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各個地區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實際狀況,通過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來調控當地的房地產價格,完善房地產市場中的秩序,從而來提高風險防范的能力,避免出現泡沫經濟的情況。而對于成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二者的房地產消費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的時候,就需要政府能夠貫徹落實好自身的職能,考慮到發展的現實問題,為二者提供不一樣的住房需求。并且,還要完善房地產的住房體系建設發展,來規范房地產市場交易行為,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4.2完善有關的金融政策
在房地產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政策與房地產市場發展之間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從銀行信貸來說,有很多人在買房的時候,就會尋求銀行貸款的支撐,而銀行信貸政策是否科學、合理就對房地產行業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進一步發揮出房地產經濟的作用,需要有關的政府部門能夠更加重視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規范銀行的信貸政策,根據實際的市場經濟需要,采取更為科學有效的措施,發揮出信貸的作用,減少信貸的風險。與此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還可以借助于轉變融資的方式,拓寬融資的渠道,來完善相關的金融政策,進而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運行。
4.3促進房地產經濟的綜合發展
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但是房地產價格的增長還是要進行適當的調控,如果一味地重視房地產經濟的發展,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房地產行業發展中,任由房地產價格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忽視地區其他行業發展的重要性,房地產價格的增長也會影響到居民的生活或者是帶來泡沫產業,導致地區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的現象。為此,政府要協調好房地產經濟發展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平衡關系,制定綜合的發展戰略,從全局角度上把控好房地產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促進房地產行業的穩定發展。
5結語
房地產經濟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為此有關的人員需要發揮出自身的作用,規范房地產市場的各項秩序,協調好房地產行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避免出現泡沫經濟與通貨膨脹等有關問題,從而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憲春,賈海,李皎等.房地產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5(1).
[2]姜文波,李琳.房地產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J].房地產導刊,2015(33).
[3]郗曼.房地產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研究[J].商,2015(24).
(一)股票市場的發展揭示著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向
事實上,股票市場是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能推動企業的發展。投資者之所以會投資于股票市場,最主要的原因是股票市場有財富效應,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財富增值的機會。投資者購買股票能夠通過股票價格的上漲,分享高風險投資帶來的高收益。上市公司可以通過發行股票來迅速籌集到大筆本是閑散的資金用于企業的發展。
而且,股票市場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使國民經濟健康地發展。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是廣大投資者對公司投資決策、管理水平、經營業績較為客觀的評價,會對公司管理層產生一定的監督壓力。朝陽產業、高科技產業的高市盈率會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層增加對科研的投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同一產業內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的差異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不同評估,公司的股票價格隨著不盡如人意報表的公布而下跌,這些都是投資者迫使企業管理層改善自身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經濟績效的一種市場壓力。股票市場規模的擴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固定資產投資,加快了企業的技術進步,推動了國民經濟更快的增長。
由此,股票市場發展是金融深化的重要環節,是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一股推動力量,是經濟發展潛力的一項重要衡量指標。
(二)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了股票市場的發展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為了調節固定投資規模使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政府不可避免地將出臺一些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這些政策在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對股市走勢構成影響。
2007年,為了遏制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無論是央行、銀監會還是政府相應的部門,都紛紛出臺了一系列強制經濟降溫的調控措施。如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收縮信貸;銀監會則要求商業銀行對于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沒有按規定程序審批的項目,停發新的貸款;國務院則要求各地清理檢查2003年以來的土地占用情況;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要求控制出臺漲價項目等。這些政策推出后,不僅掀起了國內金融市場的巨大波瀾,而且很快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由此可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對股票市場的決定作用。
二、股票市場與國民經濟相互背離的探討
尤其是在2007年尾和2008年初,股票市場與國民經濟相互背離的情況最為清楚。雖然股票市場和國民經濟有上述密切的關系,但是在我國總會出現股票市場與國民經濟背離的情況。綜其原因,應從一下幾方面去分析:
(一)我國是股票市場的發展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不適應如今,多個上市公司似乎遠遠代表不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一些上市公司目前已成為了本行業的龍頭,但是,這一“樣本”還不到足夠大。而且,上市公司中主要還是國有企業,而作為我國目前經濟增長中堅力量的民營企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只有當不斷增長的上市公司在各自的行業中不僅僅是龍頭地位而且還能夠起到群龍之首作用的情況下,它們才能扮演整個國民經濟晴雨表的角色。只有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多和質量的提高,它才會更貼近國民經濟,兩者的相互作用才會更直接、更有力。
(二)證券市場中存在某些計劃因素
在我國,證券市場的產生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相關聯的。因此,證券市場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改革開放之前,雖然也是社會化大生產,但實行的不是商品經濟而是計劃經濟,因此只能取消證券交易行為和證券市場。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證券市場也逐步地成長起來。但是由于我國至今還不能說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而是伴隨有一定程度的計劃經濟的痕跡,因此,現階段的我國證券市場也就無法完全體現市場經濟的特征,一些人為的因素必然會夾雜其中,這些人為的因素中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主觀因素包括了對證券市場的期冀和愿望,客觀因素則是通過對其他市場的命令和指揮來影響著證券市場,帶有計劃色彩的政策性的證券市場也就由此產生。這種計劃的色彩其表現形式不一定是直截了當或裸的,但它的影響力度卻是不容忽視的。
(三)股票市場中各種違規行為的廣泛存在
我國過去十多年股票市場的發展歷程也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這樣的一個時期,由于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不可避免地給各種投機者以可乘之機,在各種投機行為廣泛存在的情況下,這個市場已經變得十分混亂,造成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巨大經濟損失,
而且由于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力,致使人們對股票市場的公平性產生了極大懷疑。而且這幾年來,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人們能夠很容易地通過互聯網這一便利的渠道收集到很多關于股市和上市公司的信息,這就使得原來那種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種違規行為或者是一些不加證實的謠言更加容易廣泛傳播。在這樣一個獲取信息成本越來越低的社會里,違規行為的廣泛存在,而管理當局對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不夠,使得人們容易有充分的理由對這個市場的合理性產生懷疑。
【關鍵詞】國民經濟動員;軍民融合;制度創新;技術融合
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是我黨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國民經濟動員貫徹軍民融合理念,已經取得很大成績。但要謀劃國民經濟動員建設深度發展,實現工作轉型,還必須把握好民營經濟貫徹軍事需求機制、國民經濟動員配套制度和加強軍民科技創新系統融合等三個環節。
一、健全民營經濟貫徹軍事需求機制,擴大國民經濟動員資源潛力
民營經濟產權明晰,利益主體分明,擁有充分的自和高度靈活的運營機制,與市場經濟具有與生俱來的適應性,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國國民經濟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民營經濟貫徹軍事需求機制是推動國民經濟動員建設、提高國民經濟動員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國民經濟動員潛力越來越多地蘊藏在民營經濟中,而國民經濟動員潛力和能力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一個國民經濟應變力,即關系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應急、應戰、化解風險”的全方位應變力,是一種重大戰略能力。經過幾十年發展,民營經濟貫徹軍事需求機制已經具備了基礎。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明顯提高,總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1~4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占總投資的35.1%,民間投資占57.7%。與2003年到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資占比下降了8.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加了22.5個百分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到2007年末,我國民營科技企業超過16.2萬家;當年技工貿總收入達到9.8萬億元,接近同期我國GDP24.6萬億的40%;長期職工人數達1588萬人;研發投入2130億元;上繳稅金4870億元,出口創匯2867億美元。技工貿總收入、研發投入、上繳稅金和出口創匯都比上一年增長30%左右。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以靈活的民營機制、雄厚的科技資源和創新能力,成長為國民經濟的一支有生力量。
為了推動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大動員”國防經濟潛力的形成,就必須形成規范的目標形成機制,暢通的信息傳導機制、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有效地約束機制。相應的,就要采取培育民營經濟作為軍品市場主體、將軍事需求融入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加強軍民兩用技術合作等措施。當前,國民經濟動員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和應對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形勢,在促進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建設相互協調發展中的作用不夠突出。主要問題之一是市場競爭機制在經濟動員活動中的作用發揮不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和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態勢,價格、競爭、供求等市場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形成市場的均衡。在經濟環境方面,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國民經濟動員資源越來越豐富,國民經濟動員的經濟基礎――市場機制能夠使國民經濟動員活動遵循價值規律要求,適應市場供求變化,降低動員成本,增加動員效益。因此,必須根據供求變化,利用價格杠桿,發揮競爭博弈的作用。目前,民營經濟在軍品市場和經濟動員活動中沒有取得完全平等的市場主體地位,存在市場準入機制問題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相關部門有必要及時軍品供求信息,對民營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進行積極引導。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制度性規則,給民營經濟貫徹軍事需求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更多機會,把民營經濟貫徹軍事需求的機制落到實處。
二、制定并落實國民經濟動員配套制度,規范國民經濟動員活動
國民經濟動員作為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路徑,需要法律制度進行保障??疾飕F有的國民經濟動員制度建設,在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從國民經濟動員制度的需求和供給關系來看,總體上存在不均衡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國民經濟動員領域的基礎法律――“國民經濟動員法”。雖然《國防動員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但是,它不能取代“國民經濟動員法”。二是現有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有些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憲法》、《國防法》和《國防動員法》都是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法律依據,但是作為效力層次很高的根本法和基本法律,其內容主要是原則性、概括性或者框架型的制度規范,基本都缺乏可操作性,配套的法規制度還沒有成型。三是從立法成本與收益的關系來看,立法效益較低。
要實現實行國民經濟動員法治化,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做到制度需求與供給的均衡。制度均衡就是人們對既定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結構的一種滿足狀態或滿意狀態,因而無力也無意改變制度均衡。反之,當人們對現行制度不滿意或不滿足,意欲改變而尚未改變的狀態則為制度的非均衡。非均衡的狀態需要建立新的制度達到均衡。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也是一種商品,盡管造成制度不均衡的原因有多種,但它的供求同樣需要達到均衡狀態,實現制度的“帕累托最優狀態”。雖然在現實的立法實踐中這種狀態幾乎是不存在的,現實中總是處于一種非均衡狀態,但無論哪一個法律體系,都應該努力向“帕累托最優狀態”靠近,以實現凈收益的最大化。我國現階段國民經濟動員法律供求市場的顯著特點是法律總體上處于非均衡狀態,表現在法律制度供給上的不足。必須通過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及配套制度建設,進一步明確規定以下基本問題:(1)國民經濟動員主體及其職責、權力。(2)國民經濟動員對象及其義務和權益。(3)國民經濟動員的程序和原則。(4)國民經濟動員行為的法律責任。國民經濟動員法律規范之間應相互協調。還應通過運行,保持國民經濟動員法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穩定性。地方立法機關和地方政府在各自的權限范圍內,制定具體制度,保證國民經濟動員法律條文的貫徹實施。二是加強國民經濟動員的執法工作?!秶绖訂T法》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關于國民經濟動員的內容。在“國民經濟動員法”尚未制定出來之前,《國防動員法》的有關規定就是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直接依據。保證《國防動員法》的實施,主要手段是加強執法工作,完善和強化執法機制。負有國防動員職責的各級國家機關,都是《國防動員法》的執法機關。在《國防動員法》的實施過程中,執法機關必須從國防建設的大局出發,遵循合法性原則、合理性原則和有序高效原則,克服地區保護主義、行業保護主義,切實保證動員法在本地區、本部門的順利施行。三是落實對國民經濟動員執法的檢查監督。按照我國憲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經濟動員法規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可以采取立法機關、執法機關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立法機關主要檢查各級機關制定、的規定、決議是否與國家經濟動員法律、法規相一致;執法機關主要檢查經濟動員法律、法規是否得到貫徹;廣大群眾主要是對違反經濟動員法律、法規的現象進行反映、舉報和揭發。對貫徹執行經濟動員法律、法規成績突出的,國家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給經濟動員工作造成較大損失的,國家按照有關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三、加強軍民科技創新系統融合,促進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
加強軍民科技創新系統融合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影響國民經濟平戰轉換能力的關鍵問題?!笆濉逼陂g國民經濟動員發展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依靠科技,注重融合”,即要做到充分利用先進的高新技術成果,努力提高國民經濟動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國民經濟動員項目建設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軍民融合度,提高國民經濟的平戰轉換能力。
由于應用領域和管理體制的因素影響,科學技術被分為“民用”和“軍用”,這種分離現象導致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相對低下,并影響科技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從而間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動員資源潛力和應變能力。當今世界國防科技工業正由軍備競賽刺激的持續擴張向軍民一體化發展轉型。為了促進我國民用高新技術企業開拓國防現代化領域的市場,構建基于高新技術和新競爭力的國家安全體系,必須群策群力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國民經濟的平戰轉換能力。
對于軍民科技創新體系的融合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視角把握思路:一是從軍民科技資源配置角度,進一步推進國防科技資源配置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多層次的評價標準體系;完善招標制和國防合同管理制度;實行諸軍兵種聯合研制的科研管理體制;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及各項智力勞動成果;重塑國防科技創新系統,建立相應的政策支撐體系;發揮民用科技優勢,為國防科技發展服務。二是建立軍民科技創新的虛擬模式和柔性組織體系。在軍工企業改革中實施虛擬組織模式具有現實意義。具體來說,就是以專業化分工為基礎,利用網絡技術作為作為實現組織之間聯系的手段,以項目為聯系紐帶,以技術合作為聯盟的起點,以技術開發貫穿全過程,并以分享高新技術成果和效益作為聯盟目的,強調聯盟成員之間的合作和知識、信息技術與資源共享。建立軍民技術聯合研發的柔性組織體系,從實踐形式上看,主要有虛擬企業和虛擬研究中心。通過解決內部資源開發和外部資源整合、培養軍民企業核心競爭力、健全軍民企業間的信息網絡、加強以動員項目工程為統一各方參與企業的管理手段、選擇適當虛擬方向和對象等工作,建立動態靈活的虛擬組織體系,使企業能夠用從容不迫地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獲得長期的經濟效益。企業獲得了經濟效益,就能為動員能力轉換創造條件。三是構建區域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系統。即通過創造良好環境、完善科技中介機構、建立區域性公共信息網絡等手段,構建區域軍民融合的聯動體系。通過發展風險投資基金、聯辦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板市場,推進企業產權資本化、證券化,完善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產品等手段,加快構建區域軍民融合科技資本市場。通過科學篩選軍民融合產業化項目、建立區域軍民融合產業園等手段培育配套企業,實現產業集聚。區域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系統的建立和發展,將大大促進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國民經濟動員項目建設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使國民經濟的平戰轉換擺脫技術約束。
參 考 文 獻
[1]周建平.《認清形勢,明確目標,科學謀劃“十二五”國民經濟動員發展》.載《中國國防經濟》2010(1)
[2]李剛.《初論國民經濟應變力》.《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4(2)
[3]《我國民營經濟總量占GDP50%以上》.《人民日報》.2011,7(8)
[4]束洪福.《中國民營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高峰論壇拉開帷幕》.載《科技日報》.2009,2(13)3
[5]周建平.《認清形勢,明確目標,科學謀劃“十二五”國民經濟動員發展》.載《中國國防經濟》.2010(1)
[6]于川信,周建平.《軍民融合式發展理論與實踐》.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3)
[7]胡青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企業導報.2009(10)
資金是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角色,缺乏資金將會導致經濟發展的遲緩。資金永遠是一種稀缺資源,用盡量少的資金辦效益最大的事,是資金配置的內在要求,也是節約資源,提升國民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傳統的專業銀行資金配置有效率低、產品功能單一、缺乏生存危機與發展動力,銀行在客戶需求的不斷滿足中難以持續提升收益,這對于銀行微觀與宏觀經濟都是不利的,因而商業銀行的改革勢在必行,只有經過商業化改革,才能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的信用主要形式為國家信用和銀行信用,其發展都不夠充分,商業銀行作為資金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奉行效率優先的原則,追求資金的最優化配置是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戶的價值最大化,而這也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的基本理念。國民經濟需求和商業銀行的改革密切相關,商業銀行的改革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本質上是一種高風險的經營模式,不僅涉及到銀行的生存發展,而且關系到客戶的收益風險。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約束是非對稱的,資產對客戶的約束是軟約束,受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政策風險、道德風險、價格風險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決定著國家金融風險的程度,對安全性影響明顯。而對客戶的負債是硬約束,必須償還。要規避金融風險,必須基于穩定的銀行經營,商業銀行體系能夠抵御各種風險損失,并且保證充足的盈利,極力消除金融風險。傳統的專業銀行的經營往往不求盈利、不計成本,無法承擔防范國家金融風險的責任,因而從化解金融風險出發,國民經濟需求和商業銀行的改革相關聯,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運行的角度出發,商業銀行的改革是銀行理性的選擇。
二、國民經濟需求與商業銀行改革的研究
1.商業銀行的改革刺激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
資金在市場經濟中是作為經濟活動的紐帶,用戶(企業和居民)對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簡單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獲取收益時以更小的資金使用量為追求,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各種金融的需求不斷涌現。傳統的國有銀行一線業務員配置偏低,產品創新的能力較弱,以行政區域為基礎設立分支結構、管理機構過濫、過多,大部分營業以客戶的結算和存取為基礎,產品缺乏開發的深度和經營的廣度,與國民經濟的需求有一定的脫節。除儲蓄之外的金融資產形式過少,金融體系的發展不夠健全,國民金融需求過于壓抑,無法使金融發展多元化,增加了發展的風險,這種銀行模式不利于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而商業銀行的改革可以促進集約化經營和扁平化管理,推進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從業人員的比例,消除功能單一、低效的儲蓄所等結構,轉而發展全功能的營業結構,在最廣大的程度上實現銀行的功能。目前我國的金融壓抑不利于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而銀行商業改革為資金的流動性、安全性等提供了關鍵的保障,在銀行的微觀經營上,可以增強其競爭能力,在宏觀上,集約化和扁平化管理將促進銀行功能的擴展,用戶可以選擇的范圍較廣,有利于內需的擴大,實現金融對經濟的良性協助,化解當前儲蓄額過高的風險,儲蓄逐步向消費和投資轉化,有利于直接融資比例和內需的擴大。因而,從微觀和宏觀上而言,商業銀行的改革刺激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
2.滿足國民及中小企業日益增強的金融需求。
在市場經濟中,資金作為稀缺資源,是銀行業務的基礎,因而要推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將資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門,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資金的配置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我國的商業銀行在資金的分配上,過分關注大公司、上市企業和大項目上,但對國民及中小企業的關注度低,但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所創造的GDP占全國的50%以上,但其獲得銀行的資金配置的比例卻過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欠缺資金支持的中小企業的成長受到制約,只能向非法金融機構等進行借貸,提升了成本,并且風險增加,不利于中小企的發展。因而商業銀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業,對中小企業進行理性的服務和指導,而這種糾正也是符合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幾個方面:其一,當前大型企業和上市企業迫于業績壓力,利潤虛高,而中小企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其發展的質量并不低,有的甚至前景非常廣闊,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可以為其提供資金保障,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發展的效率;其二,雖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免債空間大,反而降低了其資金利用的效率,中小企業迫于生存的壓力,資金配置的有效率會更高;其三,隨著信用制度的建立,在評估企業的償還能力時,并不完全依賴于企業的規模,而中小企業管理的靈活性和其制度建設的規范化,風險控制并不弱于大型企業,商業銀行在改革中加大對其支持力度也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其四,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出發,銀行要降低經營的風險,就不能經營過于單一,在資金配置上要更多的向中小企業傾斜,實現資金配置的均衡,降低其非對稱性,銀行與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實現共贏;其五,我國的儲蓄額過高,風險大,資金過剩、流動性差也會降低其利用率,不利于財務狀況的改善,因而商業銀行的改革可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和資金利用率,提升其發展的質量。
3.提升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需求。
傳統的銀行過于保守,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過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隨著我國的經濟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要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著手對商業銀行進行改革。中外銀行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競爭,會促使中國金融業的借貸壓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資金的配置率來應對競爭,對于商業銀行的服務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其經營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加強,必然能夠促進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在市場中只有利益,沒有永遠的對手,商業銀行在與國外的銀行進行競爭的同時,也會借鑒與合作,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也是國民經濟需求增長的內在要求。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