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2 10:20: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科普知識競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濕地科普知識 以學為主 主次分明 地方特色
十二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來不斷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結合濕地文化,在語文課堂中進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的嘗試,通過實踐,獲得幾點粗淺認識。
一、明確科普知識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是增強國力、提高國民素質、使各項事業得以持續穩步發展的一項綜合性教育。但從實踐層面看,不少地方在操作中往往將相當大的精力放在基礎知識教學領域,甚至片面地將“功課加琴棋書畫”等同于素質教育,而忽視其他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素質的重要領域,忽視學校科普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這是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片面理解素質教育的誤區。
看著孩子們那渴求知識的目光,我決心不能只讓孩子片面地接受書本知識。我深深地意識到,只有通過教師不斷的自學和探索,把科普知識推廣到孩子們的心中,才是教育工作者最應該做的事情。
二、堅持以學為主、主次分明的原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濕地科普知識教育,要把握住“以學為主,主次分明”的原則,以語文教學為主,科普教育為輔。教師只有在按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完成課本知識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才能穿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決不能脫離課本知識體系,一味去搞科普教育,形成主次不分,喧賓奪主的局面。首先要保證搞好正課教學,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在充實頭腦、啟迪思維、提高學習技能、引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自然產生對知識深度、廣度的追求。科普知識往往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其增長知識,增強科技意識,從而受到學生歡迎,這就有利于科技知識的傳播與發展。
三、依托當地特色加大科普宣傳的力度
科普知識涉及面非常廣泛,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充學生容易接受的科普知識,這點十分重要。我校位處國家級濕地,生活在這個天然的大氧吧中的我們,很幸福地享受這一切,同時也有義務向孩子們介紹保護環境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把保護環境這一科普知識貫穿在教學當中,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從小就爭當保護環境的志愿者。
四、群策群力共建科普校園
實施科普教育的關鍵在于師生“勤于動手”,在于從實踐中體驗發展。活動課程中蘊含有豐富的科普教育內容,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科普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而且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把科普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學校按教學計劃要求,開齊上足科學、綜合實踐等科學類課程,把普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作為學生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并貫穿各學科的教學全過程。
(二)拓展教育渠道,挖掘科技教育資源。讓學生走向社會,走進自然,在實踐中學習,在社會中思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更開闊的活動陣地,更多的社會實踐。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學校每學期開展的各類科學教育活動,都做到有計劃、有總結、有圖片或音像資料,并且給予在各類科技創新競賽中獲獎的學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學生科技社團組織和科技興趣活動小組,學校每學年至少組織兩次全校性的主題科普活動,各年級積極開展科普講座、科普知識競賽、廢物利用制作、科幻繪畫、科學小論文等活動。
2.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科技小組活動,學生總體參與率達90%以上,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學比賽。具體做法:(1)領導重視,層層落實,成立工作領導小組;(2)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指導水平;(3)廣泛動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4)落實行動,務求實效。在每次活動中,學校領導小組經常把相關的事宜在行政會議討論,并定時召開階段性會議,了解各班開展工作的情況,只要有困難就向學校反映,并要求各個實施方案提交方案的實施預算,下撥經費;(5)營造氛圍,及時獎勵,帶動全面開展。我校在對各班上交比賽作品進行評比后,及時舉行作品展示,還對獲獎同學頒發獎狀和獎品,以激勵、帶動其他的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科學普及不是幾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每個公民都應盡的義務。動員全校師生共同走進科普宣傳教育的大家庭中,每個人都為此建言獻策,有什么好的課文可以進行教學,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帶給孩子們,我們都會及時展開研討、制訂方案、集體備課,把知識及時傳遞給每一個孩子。
五、創設環境,爭當科普宣傳員
〔關鍵詞〕科普;群體受眾;網絡科普;網絡互動
〔中圖分類號〕G252.8;TN24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3)10-0149-04
互動性是科普活動的基本特點之一,現代科普強調參與性與互動性,倡導以人為本,注重科普對象的實際需要和調動公眾的參與積極性和創新性[1]。借助Web2.0技術,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載體,實現網絡互動是目前公認的科普工作發展新趨勢。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超過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3%,面對如此龐大的受眾群,開展網絡科普活動不僅要吸引公眾對某一科普知識的注意,還要激發公眾的學習興趣,保證傳播效果。本文在對網絡受眾主要群體數量和上網目的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網絡互動載體特點,探討基于群體受眾的網絡互動科普模式,分析了吉林省科普網在實踐中的經驗與問題,提出了開展個性化網絡互動科普活動的建議。
1科普網絡受眾群體特點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2)》顯示,2011年10~29歲以下的青少年占網民總數的58.2%,30~49歲占37.1%,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網民主要以中青年為主,10歲以下兒童和60歲以上老人在網民中所占比例不高。相對于兒童和老人,中青年人對科普的需求顯示出更強的個性化。
我國目前的網民中學生所占比例較大,在一份大學生
上網目的調查中顯示82%受訪者是為了聊天交友,49.5%的僅是為了娛樂和放松,47.3%的受訪者上網最關注的是“新聞等資訊”,關注“博客和空間”的大學生占30%~32%[2]。而在對于中學生的調查中,玩網絡游戲的占63%,看視頻的占36.5%,查資料占43.1%,看新聞占38.4%[3]。可以看出,網絡游戲對于中學生的吸引程度很高,對年齡較大的大學生來說,獲取信息和社交則是主要的上網目的。如圖2所示,除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及無業人員這幾個相對自由支配時間較多的群體以外,企業/公司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農林牧漁勞動者等社會行業在網民中均占有一定比例。從事行業、職業特點不同,對網絡內容的關注度也會不同。
從目前網絡受眾的年齡和職業上看,單一的網絡科普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群的需要,要實現網絡科技傳播最大化,要求網絡科普工作按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和職業特點等因素分類制定面向某一群體的科普計劃和內容。
2網絡互動科普載體
網絡互動科普載體主要是指在功能上具有互動性的網絡應用,主要包括即時通訊、博客、微博、網絡游戲等,因為手機上網比電腦上網更具快捷性和廣泛性,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未來手機網民規模將迅速擴大,所以本文將手機上網也列入了討論范圍。
2.1即時通訊
目前常用的即時通訊服務軟件包含QQ、MSN、飛信等。截至2011年底,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4.15億,使用率增長至80.9%。即時通訊軟件為使用者提供了實時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科技的傳播者可以與受眾進行交談和討論,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等。
2.2博客
博客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一個典型的博客結合了文字、圖像、其他博客或網站的鏈接、及其它與主題相關的媒體,并能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2011年,我國博客/個人空間用戶數量為3.19億,較2010年底增長2 414萬,增長率為8.2%。博客/個人空間的使用率為62.1%,較上年底下降了2.3個百分點。建立在門戶平臺上的眾多科普博客即可以是科技的傳播者也可以是受眾。
2.3微博
微博這種典型融合Web、手機以及其他網絡即時通訊工具的Web2.0產物,具有即時便捷、應用廣泛、互動性強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傳播優勢[4]。僅一年時間就發展成為近一半中國網民使用的重要互聯網應用。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科普微博與博客相比更新速度快,文字量小,更能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相契合。
2.4網絡游戲
休閑娛樂是我國網民上網的主要目的,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到3.24億,較去年同期的3.04億增長6.6%,網民使用比例為63.2%。網絡游戲以其娛樂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科普網絡游戲以科普為目的,內容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及教育性;以網絡游戲為表現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對用戶富有吸引力,并在娛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發揮科普功能[5]。
2.5手機上網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占整體網民比例為69.3%。艾媒市場咨詢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與網民行為調查報告》對中國手機網民上網目的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8.5%的受訪者表示,借道手機進行網絡聊天是手機上網的主要目的,選擇獲取新聞資訊內容為主要目的則占56.3%;把閱讀小說作為主要目的有51.7%;以手機上網為了游戲視頻等娛樂需求的用戶占36.2%;賺錢等生意目的占9.6%。移動通信與科普的結合是科普的一種新的形勢,是借助于移動通信平臺傳播科普的新載體,其有移動通信傳播的分眾性及精準傳播、個性定制、內容豐富性、互動性、及時性、移動便捷等特點[6]。
3主要受眾群體對網絡互動科普傳播形式需求
3.1學生
學生群體對于知識的獲取能力比較強,對網絡的新事物新趨勢具有很強的敏感性,特別是90后大學生是目前網絡上最活躍的群體。高娛樂性的科普游戲和高互動性的科普知識競賽、網上科普展館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學生也是手機上網的重要群體,目前使用3G手機上網的用戶中,學生占23.3%。手機報、手機小說閱讀和手機游戲是青少年最喜歡的手機產品形式。
3.2農林牧漁勞動者和農村外出打工者
這兩類人群的勞動強度較大,上網是工作閑暇之余娛樂放松的重要形式,也是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手段。網絡專家訪談與講座和網上科普展館可以使勞動者方便、快捷的獲取知識和技術,對于提高勞動技能、擴大收入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3專業技術人員
專業技術人員是網絡受眾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這類人群體對科普內容有著更高水平、更專業化的需求,基于即時通訊的網絡專家訪談和科普博客群更能實現科普內容更深層次的專業化。
3.4各類企業/公司人員
各類企業/公司人員工作相對緊張,生活節奏較快,利用每天上下班在公交車上的時間或其它零散時間利用手機上網了解最新資訊是這部分人的重要特點。科普手機短信、手機報和微博具有快捷性、實時性和信息量大等特點,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瀏覽豐富信息。同時,職業技能和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是該群體的普遍要求,專家講座是各類企業/公司人員能力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形式。
3.5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
這一群體做為國家公務人員和社會的服務者,在內容上具有最廣泛的科普需求。手機短信、手機報和微博等不拘泥于內容且承載量大的科普形式更能體現這一要求。
3.6無業人員
對無業人員進行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是這類群體的實際需求,通過網絡專家訪談和專家講座的形式進行個案指導和專業培訓,可以幫助他們增強就業信心,增加就業砝碼。
4基于群體受眾的網絡互動科普模式
4.1開發寓教于樂的科普網絡游戲
面向學生的科普網絡游戲應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引導性和啟發性。我國科普網游作品還比較少,受眾規模很小。要吸引學生對于科普網絡游戲的關注,科普網絡游戲應還要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1)畫面的親和性。游戲畫面的設計應符合青少年的審美要求。(2)加強游戲策劃能力。注重選題策劃和內容腳本的創作。(3)提升游戲知名度。擴大宣傳,樹立科普游戲品牌。(4)在內容上應與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相適應,注重知識、技能、研究和創新性教育。
4.2舉辦主題網絡科普知識競賽和網上科普展館
網絡科普知識競賽和網上科普展館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受眾適應性,這種形式不受科普內容的限制,任何主題都可以進行網絡競賽和設立網上展館,對相關受眾群體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達到很好的宣傳和科學普及效果。
4.3邀請各行業專家進行網絡專家訪談和講座
舉辦專業細分的專家訪談和講座活動,通過專家與受眾的互動提高科學傳播效果,在內容上主要是進行教育培訓和知識傳授,如農業技術服務、執業培訓、就業指導、相關專題講座等。
4.4基于博客和微博的科普知識群體內部交流和外部知識擴散在科普網站上建立科研機構或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普博客和微博,各科研機構和個人撰寫的文章、心得等在科普組織內部成員間可以高效率的傳播,這種溝通可以有效地提高組織內部成員的科學素質以及科普能力,組織內部成員既是科普知識的生產者又是科普知識的受用者。同時,科普博客和微博也起到了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的作用[7]。
4.5建立面向大眾科普與分眾訂制的手機短信、手機報等移動媒體在對大眾科普,針對社會上的重大熱點問題,通過科普短信、科普手機報等形式,在公眾未產生恐慌情緒以前,最快速的以科學的觀點對問題做出解釋,化解不良社會心態,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對于分眾,按不同行業、性別、年齡的受眾特點,分類編輯資訊內容,根據分眾的選擇,按需發送。
5吉林省科普網基于群體受眾的科普傳播實踐
吉林科普網是由吉林省科技廳主辦,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承辦的大型科普類網站,吉林科普網已經開通科普動態、科學博覽、科普園地、應急避險、青少年科普、吉林大自然科普、科技活動周、科普法規等欄目。擁有各類電子圖書30萬冊;各類科普視頻講座16 000余部,時長共計45萬分鐘,涵蓋天文、生物、地理、歷史、數理、醫藥衛生、農學等20門學科。
吉林省科普網自開通以來一直力求突破傳統科普宣傳的模式,重在營造關注科學的氛圍,變單向傳授為互動式傳播。在形式與內容上兼顧廣泛性與個性化是吉林省科普網的重要理念之一。青少年科普欄目根據青少年學習特點,設計了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實驗、計算機實驗等一系列虛擬體驗教程,增加了科學FLASH小游戲模塊,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體現了娛樂性和趣味性。2012年,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舉辦的網絡科普知識大賽,加大了宣傳力度,吸引了社會各年齡段、各階層的人士參加,具有廣泛的參與性。
6開展個性化網絡互動科普活動的建議
6.1建立專業性科普傳播機制
由政府出資組建綜合性網絡服務平臺,建立健全由科學技術行政部門主導,各專業研發機構、企業各司其職、互補聯動的科普服務平臺工作機制。鼓勵各專業研發機構與企業在科普服務平臺上通過開辟專欄或建立子網站的形式,按照平臺統一的專業規劃,開展相關領域的科普宣傳活動。政府行政部門依靠研究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完成了對受眾進行專業性科普教育的目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在科普宣傳活動中,提升了在公眾中的知名度,樹立了品牌形象。
6.2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個性化科普品牌
建立專門從事科普平臺建設的公益性機構,以平臺作為政府、機構和企業向公眾傳播科普知識的接口。要吸引網絡受眾群體對科普平臺的關注,參與科普活動,定制企業個性化科普服務,就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搞大型社會活動、媒體宣傳等形式擴大知名度,向受眾展示科普服務的科學性、公益性、專業性,提升受眾的信任度。
6.3建立多渠道的網絡傳播體系
在形式上,網頁瀏覽、視頻播放、論壇、博客、游戲、移動通訊等功能于一體的網絡科普傳播體系。針對科普內容和受眾特點選取媒介形式,做到各種網絡傳播手段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內容上建立科普平臺專項資金,支持機構、企業和個人進行科普圖書、動漫、影視等的創作。
6.4加強科普隊伍建設
加強科普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專業化教育,吸收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加入到科普工作隊伍當中。建立行業專家檔案,邀請專家在科普平臺開博、主持論壇、參加知識講座和訪談,發揮專家在行業內部的帶頭和示范作用,帶動更多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科普工作。
參考文獻
[1]楊文志,吳國彬.現代科普教程[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6:73.
[2]趙會民,趙西敏.對大學生上網目的的調查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0,(5):136-137.
[3]金黎.當代中學生上網現狀的調查和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1,(9):78-79.
[4]蔡勝龍,范以錦.微博給傳統媒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挑戰[J].新聞傳播,2010,(3):16-18.
[5]劉玉花,費廣正,姜珂.科普網游及其產業發展研究[J].科普研究,2011,6(6):34-38.
活用教材,豐富認知
小學科學教材中,每個學期設計了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探究。其實,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給了教師一個展開教學的借鑒平臺。像“植物的一生”“動物的一生”單元,教師操作起來就比較困難。因為課堂上的40分鐘,學生要想領略植物生長、動物繁衍的過程,只能通過說教或利用多媒體介紹來讓學生了解;可是,這樣的教學,學生是不滿意的。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學生要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與知識是沒有任何阻礙的,但要直觀地感受生命的可貴,對學生進行比較到位的生命教育,信息化手段就顯得比較簡單了。而科普活動可以幫助科學教師完善自己的教學。比如,學生學到“植物的一生”單元時,就可以開展種植活動。給學生一塊種植地,通過教師的指導,讓他們自己種出植物。教材上可能只是介紹了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而現實的種植活動,則可以讓學生種植多種植物,還可以通過觀察比較,了解不同植物生長的特點,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
合理策劃,施展個性
在教學中可以發現:由于個體的差異,有部分同學對“天文”比較感興趣,有部分同學對“地理”比較感興趣,還有部分同學對“微生物”比較感興趣;還可以發現,有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強,有的科普知識比較豐富,有的表達能力比較強,有的整理能力強。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更多的學生能在“科學”這個舞臺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呢?看來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而科學教師作為科普知識的傳播者,只要合理精心策劃一些科普活動,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這方面的壓力。
保證活動的豐富性 由于不同的個體對活動內容有不同要求,所以,教師可以策劃不同內容的活動,比如:可以開展“雙星伴月”天文觀測、天文觀測進社區、須茂園農作物種植、科普圖片展覽、科普器材展覽、科普知識講座、科普知識競賽、長橋杯風箏比賽、天文社長競聘、科學幻想畫創作、科學宣傳畫制作等不同內容的活動。這樣,有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樂意地參與活動,進而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活躍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力求活動的多樣性 在保證活動內容豐富性的基礎上,還可以考慮活動的多樣性。既有科學講座的嚴肅性,也有競賽活動的趣味性;既有重在科學知識的積累,也有重在科學技術的探索;既有經常性的勞動基地的實踐,也有臨時性的天文觀測活動;既有個人能力的展示,也有集體智慧的碰撞;既立足校園,也面向大眾、走進社區。這樣,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在活動中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彰顯自己的個性。
注重活動的層次性 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年級的特點,所以,在策劃活動時,除了要考慮活動的豐富性、多樣性,更應該考慮活動的層次性。科普教育活動作為科學課堂教學的“后花園”,要面向全體學生,不管是低年級小朋友,還是六年級畢業生,都可以在活動的菜單中選擇適合自己年級段開展的活動,并在活動中受到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的熏陶。這也是開展科普活動的最終目的――普及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能在活動中真實地走近科學,探索科學,享受科學,從而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可能。
彰顯成效,激發動力
愉悅了學生身心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勢必會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有的同學在風箏比賽中掌握了放飛的技巧,有的同學在天文觀測活動中感受了大自然的奧妙,有的同學在創作科學幻想畫的過程中放飛了心靈,有的同學在走進社區的活動中增強了責任感……當收獲這些科普成果時,學生是愉悅的,這也就勢必會激發學生潛在的探究科學的動力。
奠定了學生信心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的表彰,畢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學課堂教學以課堂為本,針對的是固定的個體,故而表彰力度不是很強。因此,可以通過“科普節”這樣的綜合性活動,在全校進行表彰,請校領導進行表揚,更可以請更上級的領導對學生進行鼓勵;還可以通過上級部門組織的不同科技競賽活動,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這個表彰力度,相對就要強得多。通過這樣強力度的表彰,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就會有更強的自信,這也能推動學生向科學高峰攀登。
一、多一點人文氣息
依據新課程標準,科學課的重點不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上,而是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應該是關心生活,熱愛科學,并善于把科學應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1.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創造歷程
可在實驗室側面的窄墻上貼一些科學家的畫像和名言,并利用每節課課前3分鐘的時間輪流讓學生講科學家的故事,開展“我學科學家”、“我講科學家故事”等活動。學生自查資料,介紹科學家事跡,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會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和感悟,促進他們科學情感及科學素養的形成。
2.讓學生感受“科學”的應用價值
在實驗室的后墻角設立“科普書報城”,介紹科學在人類社會中廣泛而重要的應用價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識和科技動態影片,如:《非典“元兇”》專題片、《載人火箭重返地球》實況紀錄片等,細雨無聲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科學的神奇力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倡和鼓勵學生有選擇,有改進,有創造,讓科學教育充滿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點創新氛圍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因此有必要讓實驗室自己說話,讓學生時時刻刻看到創新,讀到創新,想到創新,做到創新。
在實驗室的四面寬墻上設計創新專欄。每個創新專欄上方的標題都是與創新有關的格言妙語,使學生體會到創新就在身邊,就在科學學習的活動之中。引導學生不管是在課上的學習活動中,還是在課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訓練創新能力。
每個創新專欄方框里面的科普內容都是教師精選最前沿的科技知識、最貼近學生生活的科普文學,以及學生獲獎的科技小論文和適合學生動手操作的科學實驗等,并且定期更換。這些創新專欄整體看上去圖文并茂、和諧美觀,每一處都顯示著設計者的巧妙用心,孩子們在這些設計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了創新興趣。學生對環保,對高科技,對生活科學,對科學實驗,也有了新的認識。
三、多一點個性空間
科學課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學生個性。實驗室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空間,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設立學生自制標本展櫥
在實驗室后面的墻上用玻璃制成一個透明的櫥窗,將學生制作的各種動植物標本擺放進去,讓學生利用課前課后時間盡情觀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櫥窗下面及實驗室門前陳列飼養槽、飼養籠,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雞、鴿子、兔子、金魚等。飼養小動物是學生們很喜歡做的事情,它為學生提供了觀察思考的機會,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持之以恒的精神。
2.設立科技作品展櫥
在實驗室的前面墻角放一個展櫥,分成多層,使其能放更多的物品,把學生在課上課下及科技活動中制作的小發明、小創造等科技作品陳列出來,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對培養創新精神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設置科學工具箱
設置一個科學工具箱,放置實驗和研究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動紀錄卡等。科學工具箱里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種金屬條、塑料瓶、海綿、泡沫、木塊、木炭、橡皮、硬紙板、皮筋、氣球、乒乓球、斷鋸條、各種彈簧、玻璃片、石頭等都由學生自主籌備。教師應發動學生不斷為它“添磚加瓦”,使它應有盡有,為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實施開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四、多一點活動時間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
1.注重教學趣味,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注重教學趣味,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變通地讓學生覺得知識很新鮮,很實用,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和學生一同解決“為什么”,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多思考、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2.突出教學的實用性。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日常生產和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教學,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產生活,甚至高科技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3.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學經驗,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二是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實驗習題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積極組織課外教學活動
物理課外活動是加強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與課堂教學相比,課外活動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選擇性。
1.設計富有趣味的小實驗。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飛機投彈”、“噴氣火箭”、“紙鍋燒水”,等等。這些實驗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舉辦課外科技創作活動。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科技創作活動,如自制電鈴、自制潛望鏡、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針孔照相機、自制量筒、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并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為學生將來工作后自制簡易教學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礎。
3.指導學生廣泛閱讀科普讀物。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4.舉辦科普知識講座。
科技知識與社會發展、生產、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舉辦科技講座時,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動課分班級或集中學習。可以收集軍事科學、航天技術、通信技術、空間技術、科學家的事例與貢獻等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科學素質教育;可以聯系社會生活中的物理,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還可以利用板報介紹科普知識及物理知識的應用。
5.組織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識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如家庭電路、物體動靜摩擦力的大小、光的利用等,并總結歸納,提出改進意見。
總之,加強學生科技意識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是科技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新世紀優秀人才的需要。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高青少年科普意識
20*年,全區各級團組織抓住奧運契機,依托鄉村青年文化節、校園文化節等有利契機,深入校園、社區、村鎮宣傳“科技奧運”理念,圍繞節能環保、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和青少年關心的熱點話題在全區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在3月5日志愿者服務日期間,團區委組織各系統團員青年、志愿者走上街頭,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掛圖、發放宣傳材料、入戶提供科普咨詢服務等形式大范圍開展科普宣傳工作,營造了濃厚的科普知識學習氛圍。據不完全統計,20*年,全區各級團組織共發放科普宣傳手冊、讀本10余種1000余冊(份),宣傳材料2000余份,組織大小科普宣傳活動10余次,接待群眾咨詢1000余人次。
二、圍繞全區農業中心工作,深入開展農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動
團區委深入發揮團組織社會化工作體系職能作用,不斷完善區、鎮、村三級青年星火示范基地建設,分層次地抓好農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動,著力提高農村青年的綜合素質,增強科技致富的本領。
一是充分發揮“*區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聯誼會”的作用,組織全區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到北京農學院參觀了北京農業應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北京農學院農業科技園,并請專業教授進行了技術培訓,充分發揮了致富帶頭人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對青年科技致富帶頭人選樹典型及基本情況建立了信息資源庫,便于更好地為農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準確、便捷的信息服務;三是依托“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溫暖活動,通過宣傳展板、發放科技資料等途徑向農村青年宣傳科技致富理念,同時邀請果樹種植專家為村民舉辦果樹種植講座。
三、以青少年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依托,大力開展科普實踐活動
一是團區委聯合有關單位組織開展了“科普進校園”活動,組織青少年科普愛好者參觀了中國科技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等科普宣傳陣地,并利用寒暑假組織青少年參加了科普夏令營活動等,突出科技文化現代化新氣息。
二是團區委加強青少年自我保護教育,聯合區教育團工委、區公安局、區消防支隊、區衛生局、區交通局等單位在前鋒學校、實驗中學、*一中等校開展了“星光青春自護校園行”活動,并邀請資深專家進行了多場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知識系列教育講座,以“青春擁抱和諧,自護伴我成長”為主題,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青少年自我保護教育月”宣傳活動。
三是結合奧運契機開展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系列活動。團區委在全區農民工子弟學校中開展了奧運征文活動、在“奧運會倒計時200天、100天”和活動舉辦期間組織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實踐活動,動員最廣大青年參與形式多樣的奧運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倡導志愿精神和微笑理念,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良好精神風貌,全面提升了青少年參與奧運的意識和服務奧運的能力,積極實踐“人文奧運”理念,努力營造全區青年支持奧運、參與奧運、共享奧運的良好氛圍。通過開展奧運會志愿者周末美化行動,提高*青年的文明素質,營造清潔、安全、美觀的城市環境。
四是結合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未成年預防宣傳教育工作,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6月團區委聯合區禁毒辦組織*區禁毒志愿者開展了原植物踏查活動和“兩法一條例”的宣傳教育活動;“6.26”國際禁毒日期間,聯合有關單位開展了法律知識競賽、科普演講比賽;10月,組織禁毒志愿者骨干和青少年參觀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開展了“遠離關愛未來”未成年人禁毒宣傳教育等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青少年法制教育、科普教育的社會氛圍。
五是注重青少年理論和思想調研工作。今年3月,團區委在開展服務青少年的各項工作的同時,聯合基層團組織深入開展了社區閑散青少年現狀調研工作和*區農民工子弟學校學生思想狀況調研,更新整理了*區社區閑散青少年的相關資料,加強了服務社區青少年的各項工作。
四、加強信息宣傳工作,構建青少年科普信息傳播體系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對科普類讀物比較排斥,覺得這類書不好玩、很難讀。作為科學課教師,理應正視小學生所面臨的科學知識類閱讀難題,充分利用科學課堂進行有效的閱讀指導。
精心選擇閱讀素材
科學知識類閱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選擇并建立一批豐富的閱讀素材庫。而今,隨著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學校都有著比較豐富的科學類藏書;在書店里,針對小學生的各類科普讀物也是卷軼浩繁;網絡上,各類科普資料更是無所不包。面對如此多的閱讀素材,如何選擇最切合小學生實際的、最被他們所接受的內容成為教師開展閱讀指導的前提。
以課堂教材為中心 把《科學》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較,就會發現教材中有大量的圖片、趣味性文字,可讀性非常強,表面上看起來教材比較簡單,但是在貌似簡單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學生理解領悟能力較差,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科學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堂教材,引領學生閱讀、討論,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青島版《科學》教材中,閱讀材料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知識補充型,如三年級下冊《骨骼》中“怎樣補鈣才科學”、五年級上冊《地震》中“避震小常識”等。二是課外拓展型,如五年級上冊《地表的變化》中“京杭大運河”、六年級下冊《開發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維啟發型,如五年級上冊《誰能傳播聲音》中“聲音的波浪”、六年級下冊《電腦與網絡》中“因特網”等。對于這些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或課下自行閱讀。
以課外閱讀為延伸 在做好教材閱讀的基礎上,圍繞課堂知識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閱讀,不斷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學習完青島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密切聯系的生物界》,讓學生在課后閱讀《澳大利亞為什么要進口屎殼郎》(選自《小學生無敵百科通》)和《釘在樹上的繭,生與死的斗爭》(選自“果殼網”)兩篇科普短文。學習完四年級下冊《熱脹冷縮》,讓學生閱讀《生活中的智慧:熱脹冷縮》(選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報》)。通過課后閱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學,實現了課堂和生活的緊密結合,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以相關書目為拓展 科學專職教師執教的平行班級較多,教師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適合的書單。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科學》教材涉及的總體內容,按照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科學與技術等七個大類進行書目的精選。選書時,要遵循以下幾點:一是圖文并茂。書籍的視覺美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假若翻開書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紹,對于這些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順利閱讀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一定要挑選插圖精心設計過的書籍。二是淺顯易懂。小學生的背景知識較單薄,所以教師推薦讀的書內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利于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趣味性強。常見的一些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其實不怎么受學生的喜歡,因為缺少趣味性。近年來,以德國少年兒童百科知識叢書《什么是什么》為代表的一批國外優秀科普讀物,以新穎活潑、好玩易懂的形式,帶領小學生進入浩瀚的科學領域,暢游在地球科學、生物科學、太空科學、氣象學、古生物學等學科中,都深受學生的喜愛。
大力營造科學閱讀氛圍
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是小學生心智成長的重要特征,科學課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一特征,以教學課堂為中心,大力營造科學閱讀氛圍,不斷激發學生進行科學閱讀的興趣。
教師帶頭閱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故而有“什么樣的老師帶出什么樣的學生”的說法。就科學閱讀來講,教師首先要成為科學閱讀的忠實踐行者,通過閱讀盡快熟悉和掌握相關的科學故事、科學原理、科學方法、科學事件等,并與教材知識融會貫通。然后,以科學課堂為載體,把科學故事、科學原理、科學方法、科學事件等知識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也產生自覺閱讀的需要。科學課教師要用自身淵博的知識來讓學生佩服,并不斷鼓勵學生進行閱讀。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慢慢培養學生的科學閱讀習慣。
舉辦讀書活動 以班級為基地,舉辦“科普圖書漂流活動”。由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課外科普圖書拿出來,和同班同學進行互相借閱,建立班級科普圖書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圖書館借書、到書店買書,帶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科學閱讀,讓他們感受科學閱讀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臺 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們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經常是虎頭蛇尾。這就需要科學課教師提供展示的平臺來調動學生科學閱讀的意愿。比如,利用課堂舉辦科技新聞、科學故事演講比賽、科普知識競賽、評選閱讀之星等活動,讓學生感受科學閱讀成果帶來的喜悅,使每一名學生都被科學閱讀氛圍所浸染。科技新聞會可以每周舉行一次,時間放在上課前十分鐘,主要由學生講述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興趣的科技新聞,讓學生在相互分享中強化科學興趣和科學意識;科學故事演講比賽可以每一個學期舉辦一次,有學生收集與教材相關科學家的故事,向科學家學習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識競賽可以每一個學年舉行一次,通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來做題,檢驗其科學閱讀的成效,選拔一批有潛力的苗子參加上級的比賽;評選閱讀之星是對科學閱讀的綜合性獎勵,每學期評選一次。
有效引導課外科學閱讀
單靠每周兩節課的科學學習,學生學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領學生進行課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閱讀,擴大知識面,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創造性閱讀 創造性閱讀首先要求學生對閱讀內容展開想象。如三年級下冊《燈泡亮了》一課,一開始就提到手電筒能夠發光,那么手電筒為何能發光呢?教師由此指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沒有電池能否發光”“沒有導線能否發光”。二是要求學生對閱讀內容提出問題,大膽質疑。如教學五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一課,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懂得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后,在課堂上有學生提出:“在微風中,國旗飄揚為什么沒有聲音?”教師立即用音叉實驗解決了疑問。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相關材料,尋求正確答案。例如,六年級下冊《通電的線圈》中結合教材中的設問:“電可以產生磁,磁能不能產生電呢?”讓大家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又擴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