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7 10:44: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農業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農業的生態化回歸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然而生態農業以生態功能為核心的多功能性使其具有公共物品特征,難以避免市場失靈,使其功能拓展受阻,需要政府在宣傳引導、制度建設、資金投入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護。
關鍵詞:生態需求 公共物品 政策需求 政府責任
農業的生態化回歸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然而生態農業所具有的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都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市場無法體現其完整價值,其功能拓展必然受阻,由此產生了對政府政策的需求及政府責任問題。
社會需求的演進與農業功能的拓展
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的經濟功能不斷弱化,而其非經濟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則不斷強化。
(一)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分析
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生態需求已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需求,這是農業生態功能拓展及生態農業發展的歷史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現代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科學技術的飛躍進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類消費的極大增長,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需求日益擴大。而這種需求的實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基礎之上的,使現代經濟社會出現資源短缺乃至瀕臨枯竭;同時人類又將自己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廢物還給自然界,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吸收和凈化能力的限度,使現代經濟社會出現環境污染乃至環境危機:這兩種生態現象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需求正在急劇增長,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人的基本需求。
另外,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過程以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智力勞動為主。這種變化雖然相對減少了人體筋肉的能量消耗,卻增加了勞動者神經能量的消耗,而這種消耗的補償不僅要豐富多樣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而且還要有優美健全的生態環境,人們越來越需要同作為體力和智力恢復與發展源泉的生物界交往,人們對安靜休息、愉快旅游和接觸大自然的需要就大為增長。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實際上生活在一種脫離自然環境而過分依賴人造的生活環境中,這種傾向對人的體力和智力充分發展很不利。因此,通過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良好生態文化環境,已比以往歷史時期更加重要。
關鍵詞:生態農業;技術;特點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基礎,農業不但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的原料,還為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奠定基礎,而生態農業則是現代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生產口號層出不窮,而生態文明道路、節約型社會以及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同樣,這些理念也深深影響著農業的發展,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主流趨勢。自生態農業概念出現以來,其對社會發展經濟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近年來政府開始積極投入到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化道路。我國對生態農業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時至今日取得了諸多成就。而隨著全球經濟融合程度的加深,農業發展也開始進入到新的階段。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如何實現傳統農業到生態農業的轉型,如何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是目前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 生態農業概述
1.1 概念
以生態經濟學、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通過系統工程技術的應用,有機融合現代和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并合理利用自然條件和社會資源,因地制宜的組織農業生產即生態農業生態農業。這是新型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不但繼承了傳統農業生產的優勢,還兼具現代農業生產的便捷高效特征。
1.2 特點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保證農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把生物工程技術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1.3 必要性
雖然我國地大物博,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淡水資源分布也相對不均,加之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化發展的影響,我國無法依照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方式進行發展,因此繼中國特色化經濟道路之后又提出了中國特色化農業發展道路,這種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更加符合我國國情。另外,生態農業所生產的農產品符合綠色食品要求,得到國際認證,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國農產品出口。并且生態農業的理念和生產模式都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因此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 生態農業技術概述
2.1 技術特征
對農業生產環節進行預先設計,提出合理的生態工程,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調節生態環境,并實現環境保護。除此之外,生態農業具有高節能性、節水性,注重生態效益,提供了直接性的生產收益。最后由于結合了傳統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因而實現了人力、科技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推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
2.2 技術內容
我國生態農業強調發展生態技術,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取其精華構成具有系統綜合性特征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我國生態農業技術包括:生物共生互惠及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營養生態位技術;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農業資源保護與農業生產自凈增值技術;水土流失與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開發等技術;物質與能量良性循環與再生技術;立體種植與庭院相結合的綜合利用開發技術;資源多層分級與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開發的生態工程技術;農村能源互補型綜合建設;能源副產品循環再利用技術和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生態農業綜合評價技術。
2.3 技術應用原則
盡管生態農業模式多種多樣,結構有繁有簡,但是均遵守以下各項基本原則:地域性、層次性、戰略性、高效性、多樣性、持續性、整體與協調性等,以達到資源合理利用,產品數量穩定增長,產品高質量,經濟上高效益和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3 具體技術分析
3.1 立體種養技術
相對于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養殖活動而言,生態農業更加注重立體農業生產,將若干單一的平面農業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立體農業。通過在單位面積中,不同區域、海拔內,利用區域環境差異、植物特性等,有效分析溫度、光照、水分含量、氣體成分、土壤肥沃程度等條件,合理投資,運用現代科技建立體系性的農業生產。折中立體種養技術的特征在于能夠有效利用生物種群之間相輔相成的特性,通過最佳的種群結合,充分發揮生物相生相合的作用,而不是依賴于人為的催發、抑制。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循環,和生物產品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的發揮自然資源,通過這種最貼近生物原始生態的方式獲取經濟效益。這種農業生產技術有利于土壤非禮的保持,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3.2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
生態農業接口技術是指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化的連接技術。它主要包含:飼料接口技術、貯藏工程技術、肥料接口技術和加工工程技術。
3.3 綜合利用水肥資源
水資源缺乏是我國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節約用水一直是生產生活中提倡的重要口號。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建立節水農業降低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是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節約型農業的重要手段。通過綜合利用水肥資源,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農業用水產出效益,結合化學節水、管理節水以及生物節水等手段,全方位提高生態農業用水效率。
3.4 庭院生態農業技術
庭院生態農業是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結合的產物,是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在農村充分利用庭院的設施、資源和勞動力等優勢,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從事適宜的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生產經營。該技術包括庭院環境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這樣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人類生活環境,如凈化空氣、美化生活、陶冶情操、防止噪聲等功能。
3.5 能源的綜合開發
農村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生產資源相對短缺,并且既有資源的利用率也相對較低,這些都極大的阻礙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基于這一點,在提倡能源節約的同時,還應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的利用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農產品的副產品開發新型清潔能源,例如利用動物糞便、作物秸稈生產沼氣、太陽能發電、生物發電、風力發電等。這種能源的轉換是新型生態農業遵循的基本原則。政府應當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重視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并因地制宜的選擇清潔能源生產方式,加快清潔農業、新型能源工程的建設,推進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發展。
4 結束語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綜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生態農業作為符合我國發展、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雖然在不斷的改進中得以完善,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發展新趨勢。但是實際的生產中仍舊存在很多需要予以改進的地方。因此農業生產中應當不斷總結實際經驗,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實踐中改進技術,令產業化動力推進農業生產生態化改造。不斷尋求傳統農業生產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建立友好型農業、綠色農業。
參考文獻
[1]黃海濱.農村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2):3636-3653.
關鍵詞:鎮江市;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農業;“互聯網+生態農業”;食品安全
0引言
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阿爾布勒奇最早提出了生態農業(Eco-agriculture,簡稱ECO)的概念,本意是指通過低投入或絕對排斥使用農用化學品的小型農業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是指基于生態學和經濟學理論,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借鑒傳統農業的經驗,所構建起來的具有的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對于現代農業而言,產量的提升一般基于種植面積規模化、大量使用化肥、過度適用農藥等,但是,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威脅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穩定和安全。當前,我國農業自然資源已經處于飽和性開發和利用狀態,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短時間難以恢復。同時,由于大量農藥的使用,農田生態也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生態農業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鎮江市是地處江蘇南部一座美麗、古老、典雅的城市,農業經濟一直是一項支柱經濟。鎮江市擁有2651km2的丘陵山地面積,16萬hm2的耕地面積,5.33萬hm2林地面積,8.2萬hm2水域面積,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光、水比較協調,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盛產水稻、小麥、油菜、茶葉、蠶桑、多種瓜果蔬菜、以及各種水產品。因此,鎮江農業資源豐富多樣,是歷史上的“魚米之鄉”。近年來,鎮江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多方的關注。在農業發展戰略方面,何培樹(2015)認為,鎮江市農業的發展要做強“一體兩翼”,認為鎮江農業已經形成了優質糧油、精品茶果、特種養殖、花卉苗木、觀光農業五大特色;何培樹、尤恒(2015)研究了鎮江市農業發展方式的戰略選擇問題,指出綠色、高效、融合、創新、統籌應成為鎮江農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在休閑農業發展方面,張文文、張利明(2016)研究了鎮江休閑農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問題,提出了鎮江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強調了因地制宜、規劃先行、彰顯特色、示范引導等策略。在農業園區建設方面,安林海(2014)研究了鎮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提出了市場化運作、科技支撐、多元化投資、土地集約化等發展策略;鐘志仁、劉長珍(2014)指出,鎮江現代農業園區是鎮江農業集約化投入、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載體,在鎮江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戶增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農業科技服務方面,溫小林、張玉軍(2014)分析了鎮江市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重構問題,認為科技服務體系應力求滿足所有農業生產者的需求,并與不斷完善的農業市場格局相適應。溫小林、馬媛媛(2015)探討了鎮江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創新問題,認為鎮江市農業科技服務存在著供需不均衡現象,并提出了若干治理對策。在智慧農業方面,夏露、羅明(2017)研究了新形勢下鎮江智慧農業的發展問題,同時也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啟領了方向。如同全國許多地區一樣,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諸如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環境資源日益短缺、生活污染不斷加重等等,都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現有的研究探討了鎮江市智慧農業、休閑農業、農業園區、農業科技服務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為鎮江生態農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遠未形成完善的鎮江市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體系。因此,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機理、路徑和方向,對于鎮江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1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的路徑
第一,大力打造鎮江市特色生態農業。鎮江地處長江之南、長三角之北,其農業特征屬于典型的長三角城郊型農業,既區別于蘇州、無錫、常州的長三角城鎮型農業,也不同于蘇北的農區型農業。因此,鎮江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與江蘇省其他地區應有所差異。同時,即使在鎮江市境內,各縣、區內部也并不趨同。揚中、丹陽偏近于蘇南的城鎮型農業,而句容、丹徒偏近于蘇北的農區型農業。因此,鎮江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具有自身的特色。第二,在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中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和前提,同時,鎮江市生態文明建設是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生態文明包含豐富的具體內容,同時也涵蓋生態倫理、社會倫理。當前,鎮江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還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尚不能滿足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生態文明是生態農業和外部社會的一個結合點,需要汲取外部社會的有利因素。第三,在鎮江市生態農業建設中注重生態倫理和生態道德建設。從長遠看,生態倫理是生態農業的支柱性因素,正是生態倫理的缺失,才阻礙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倫理約束了反生態行為,將人類社會引入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鎮江市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應構建自身的生態倫理,并加入遵從。生態道德是政府、農業企業和農戶在生態農業生產活動中的道德意識。當前,鎮江市生態道德處于低谷,引發了諸如食品危機等一系列社會事件。生態倫理是防范生態危機的支柱,生態道德是防范食品危機的支柱,在健康的生態農業體系中,其價值和作用均高于法律監督。第四,探討鎮江市生態農業發展的一般模式。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模式包括廢棄物能量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立體開發利用模式、種植養殖加工一體化模式等。鎮江市應根據自身農業資源的特征,在現有模式借鑒的基礎上,構建自身的獨特的一般性發展模式。在這里,獨特性是相對于其他省市而言的,即不能盲目仿照其他省市的生態農業模式。一般性是針對于鎮江市本身而言的,即歸納了鎮江市生態農業的一般性特征。第五,推動鎮江市“互聯網+生態農業”的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就是將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到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及農業生活之中,實現農業發展的“信息支撐、管理協同、高效產出、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最終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是借助現代科技來促進傳統農業全面升級的全新命題,也是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互聯網+生態農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缺乏頂層設計,同時,農業信息基礎也較為薄弱、專業人才和資金也較為短缺,農產品也缺乏品牌競爭力。因此,“互聯網+生態農業”的發展仍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第六,推動鎮江市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相結合的旅游形式,也是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強調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倡導可持續旅游。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鎮江市具有丘陵、山地、平原、湖泊、森林、長江水域等多種自然資源,非常適合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集觀光、休閑、健康、求知、娛樂為一體,為游客提供獨特的體驗。第七,加強鎮江市生態農業建設中的食品安全保護。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一項積弊成災的社會問題,嚴重危害了人民健康和社會安定。生態農業在廣義上涵蓋食品安全問題,發展生態農業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一項重要策略。當前,如同全國一樣,鎮江市食品安全問題也較為敏感,一直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盡管鎮江市各級政府在食品安全上較為重視,并逐漸加大治理力度,但是,由于在執法力度、監管范圍、執法人員素質等問題上存在著許多不足,致使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存在。食品安全問題與生態倫理和社會道德息息相關,這些都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第八,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作用。鎮江市生態農業建設,需要政府、企業、農民的共同努力,其中,在初級階段,政府具有主導性的作用。政府對企業應制定優惠的政策,在市場上公平招標,尋找到具有一定資質和能力的生態農業公司。同時,要對農民進行地進行宣傳,提供必要的資金補助。政府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尋找到適合本地區的生態農業模式。在成熟階段,政府應逐步退出,生態農業變為由市場所主導。第九,做好鎮江市生態農業效益的評價。生態農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生態學、農業科學、生態經濟學、環境學和林學等學科,因此,生態農業的效益評價需要以這些學科作為綜合性理論基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國家、社會、農業企業、農戶、消費者都是受益方,因而效益評價要兼顧各方的利益獲取,同時還要考慮生態農業對生態環境安全與危機的影響。生態農業效益評價是一個穩定與動態相結合的過程,要根據農業經濟環境的變化而適當調整。在生態農業研究中,效益評價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現代化農業;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章標識碼】D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6-0156-01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一、理論基礎尚不完備
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這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三、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四、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
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五、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六、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七、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八、推廣力度不夠
一、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范、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我國生態農業在這些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1.理論基礎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生態學、經濟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還不夠深透。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農學、生態學、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2.技術體系不健全。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其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3.政策措施不完善。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4.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強。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另外,盡管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5.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加入WTO,既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中,農業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要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發展障礙探討
Abstract:Atpresent,althoughourcountryinaspectsandsoonecologicalagriculture''''sfundamentalresearch,experimentaldemonstration,promotedpopularizationhadalready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cannotdeny,butalsohassomeproblems.Thesequestionsarebecomingthebarrierwhichthelimitecologicalagriculturefurtherdevelops.
keyword:Ecologicalagriculture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rrierdiscussion
前言
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推廣力度不夠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因為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污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
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的自身的理論體系。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政策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不能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
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素。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不能適應要求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
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僅僅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