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保護文化多樣性

保護文化多樣性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23 10:00: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護文化多樣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保護文化多樣性

篇(1)

關鍵詞:西部地區;民族文化;文化多樣性

作者簡介:吳惠紅,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盧遂茂,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2003級學生,廣西南寧 530004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3―0082―04

今天所說的西部,是一個包含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狀況和民族分布的綜合性概念,包括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2個自治州: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陜西、重慶、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P2)。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除了滿、朝鮮、黎、畬、赫哲和高山等9個少數民族外,其他的46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西部少數民族的人口有一億多2(P3),46個民族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使西部民族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一、西部地區民族文化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一)多民族造就了西部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我國西部共有46個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的人口有一億多,占西部總人口的30%。眾多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繁衍生息的過程中,依據自己所處的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時間積累,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交錯并立的共生地帶。時至今日,西部地區仍有著輝煌燦爛的文化遺存:古樸原始的遺址、蜿蜒起伏的長城、雄偉恢弘的王都、蒼涼渾厚的城址、絢麗多姿的廟宇、巍峨壯觀的建筑、精美絕倫的石窟、瑰麗神秘的墓葬、古拙粗獷的巖畫、渾然天成的彩陶;尤其是異彩紛呈的民族節日、五彩繽紛的民族服裝、鴻篇巨制的民族史詩、輕曼剛健的民族歌舞、色澤艷麗的民族繪畫、獨特的民間戲劇、豐富的民間文學、各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民俗文化等。

(二)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是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其中,共同的地域使民族共同體產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心理素質;共同的地域也是民族自我意識和風俗習慣形成的自然前提。因此,地理環境的不同對該地區文化形態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西部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生態環境等都比較復雜。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南北兩個亞區。西北亞區深處歐亞大陸腹地,地貌多為沙漠、戈壁,其中間有面積大小不等的綠洲、河谷,氣候干旱。西南亞區主要由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組成,高原上橫亙著多列山脈,山脈間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廣泛分布著高山草原、高山草甸、河谷平壩;除了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氣候外,尚有典型的立體性氣候。西部各少數民族根據特殊的自然條件,采取了不同的生計方式,并形成了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下面,我們以云南地區為例,研究地域環境與民族文化間的關系。

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西部,大部分分屬橫斷山脈的延伸,山脈的河流縱列,相間分布,地勢起伏大,形成復雜的地理環境。云南地區各民族按照不同的地理環境分居各處,其人文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居住的地理環境的制約,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進而形成了多種經濟文化類型。如居住在山區的苗、瑤、布郎、拉祜等民族多從事山區旱地農業;同樣居住在半山的哈尼族又從事山區高田稻作農業,并形成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梯田文化。居住在河谷、平坎的白族、壯族、部分彝族、布依族等從事稻作農業;藏族等民族既從事牧業,又有小面積的草原農業。云南各民族采取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去適應其復雜的地理環境,并不斷調整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飲食、建筑、服飾、節慶、人生禮儀、等人文景觀,豐富了云南文化的內容。如納西族“東巴文化”、白族“建筑文化”、彝族“火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等等。

(三)民族文化多樣性是西部民族文化與外來優秀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結果。一種民族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經過遷徙與其他民族的融合,經歷了不同民族間的雙向互動、吸收彼此優秀的文化的過程。西部地區每個少數民族文化的形成都經歷了這一過程。下面,我們對甘寧青地區的文化形成過程作一探究。甘寧青地區屬于山地高原區,正好處于我國最大高原――黃土高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和最干旱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邊緣和交匯地帶。甘寧青地區一直是我國古代農牧民族頻繁遷徙的主要場所。多路徑、多方式的民族人口的遷徙、移動,使大部分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長期的交錯雜居,致使各民族間不僅有政治、經濟方面的來往,還有文化、血緣等方面的交融。當然,這中間既包括自然發生的、自上而下的、無強制手段的民族融合,也包括統治者實行的強迫性的、灌輸式的民族同化。

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傳統文化積淀較少、人口規模小、與其他民族混居程度高的民族,其融合速度快一些;而傳統文化積淀較多、人口規模大、人口中與其他民族混居程度低的民族,比較容易保持其民族特性以及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凝聚力,其融合速度相對緩慢。這樣,原來的特有的民族文化與外來優秀文化并存,其文化特征更顯多樣性。

(四)國家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幫助其發展,這是西部民族文化多樣性得以保留的根本原因。國家對西部文化遺產實施了有效的保護、整理和研究,這是西部民族文化多樣性得以繼續存在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為了保持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健康繁榮發展,國家制定和實施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對西部文化遺產實施了有效的保護、整理和研究,并且舉全國之力收集編纂民族文藝志書等,在整個國家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編纂了多部民族文化志,少數民族的語言也得到保存和推廣,各種民族節日也更加流行,更具特色。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產采取“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并動員各種力量搶救、保護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以及積極組織和領導各民族古籍文化的管理工作等。同時,國家還培養了一批由少數民族的人員組成的工作研究隊伍,從事研究和搶救民族文化遺產的工作。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建設、保護和弘揚,是西部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得以繼續存在的根本原因,并為西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西部地區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現狀

分析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日益發展,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并沒有因為經濟的發展和世界文化的融合而喪失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他們在傳統的原創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不斷利用先進文化技術來發展優秀民族文化,再加上國家對西部文化遺產實施了有效的保護、整理和研究,使西部不僅民族文化多樣性得到保持和發展,也豐富了該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對外交流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當然,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具體表現在:

(一)傳統多樣的民族文化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隨著西部大開發的經濟重點向西轉移,中國加入WTO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孕育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生成環境也隨之變化,這意味著這種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獨特民族文化將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被商品化、庸俗化,各少數民族的價值取向被同化以及傳統的民族文化面臨退化的危險。

(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影響。現今,西部很多地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和農村建筑在舊城改造中遭到破壞或拆毀;現代化設施建設以占用毀壞古跡遺址為代價;不法分子以兜售文物為生;地區以開發民族特色旅游景區為名對傳統的文化景點等進行改裝。此外,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以及一些民族語言文字的失傳等原因,一些民族文物古跡遭到破壞以致無法進行辨認。

(三)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道路受到影響。一方面,現代社會是一個發展經濟、發展科技的工業型社會。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資源。但是一些傳統的民族文化被作為經濟利益的工具,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是西部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另一方面,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各種文化既相互碰撞、相互沖突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要保持多樣性的發展,就要不斷創新發展,以致不被其他文化取代或同化。在現代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西部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道路依然在探索中發展。

三、保持西部地區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途徑

(一)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在西部乃至全社會營造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氛圍。保持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加強西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保護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強化保護意識。我們可以在西部地區開展民族文化保護的宣傳工作,使西部各級領導干部及廣大群眾,高度重視并認識到民族文化在民族社會發展與進步中的重要地位,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除了采用大張旗鼓的宣傳手段外,營造有利于保護西部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氛圍,教育無疑是一種重要的途徑。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主體應該是西部各民族群眾,因此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應重視西部各民族群眾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知識的教育培訓工作。通過民族語言教學、民間技藝傳習、民族歷史文化講授等多種渠道,加深西部各少數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勵和激發各民族群眾自發保護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促進實施文化保護的行動效果。我們也可以利用傳統師徒相授、現代學校教育或傳統教學和現代教育結合等方式,盡可能多地培養各種各樣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才,以實行文化項目的活態保護。我們還可以通過辦培訓班、鼓勵在職自學和脫產進修等方法,努力培養和擴大西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隊伍。總之,我們可以采用各種靈活的手段,使教育成為西部地區保持、擴大和傳播民族文化的制度。

(二)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機制。使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更加規范和科學。要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機制,立法是關鍵。建國以來,國家和各地政府曾對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國家關于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多側重于民族語言文字、民族文物方面,而民族器物和大部分的民俗類文化資源還沒有相應的法律保護規定。需要繼續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與法規。另外各地的情況不盡相同,有些地區一些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地方政府的法規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和西部地區政府應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使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更加規范和科學。在這方面,西部各級政府必須結合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將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并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以下機制:

1.建立民族文化多樣性保護的保障機制。西部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首先要解決民族文化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要加大民族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才能使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得以真正落實。為此,必須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內容包括經費劃撥、機構設置、人員組織、項目確立、稅收優惠政策、專家咨詢機構設置,以及獎勵和懲處措施等。

2.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普查和專項調查機制。普查和專項調查是對民族文化多樣性進行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對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收集。西部各地區要通過立法的形式,使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普查和專項調查制度化、規范化。

3.建立民族文化的重點保護機制。在國家和地方政府財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卓有成效,必須建立民族文化的重點保護機制。對瀕危文化遺產,應該重點予以扶持。對于瀕臨失傳的民間絕技,政府一方面要組織人員進行記錄、整理,另一方面給予民間藝人以適當的資助,鼓勵其帶徒傳藝。對于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遺產,國家采取重點扶持政策。建議對一些既無歷史、又無文化的名城或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實行摘帽制,每兩年檢查一次,對保護不力、名存實亡的各級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實行末位淘汰制。

4.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機制。西部地區風景迷人,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至今還有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地區。建議國家加大投入,對西部文化遺產進行修復保護,劃定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地區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原生形態保護區。基本要點是維持少數民族文化賴以產生、傳播和傳承的自然生態環境及人文生態環境,提供相對穩定的局部生存發展條件,維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原貌,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干擾破壞,以此恢復和增強其自身再生機制,盡可能延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良性循環周期。同時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創辦博物館、民族文化生態村、傳習館,切實搞好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

(三)充分利用西部地區的民族文化資源優

勢,建立區域性的特色經濟,發展西部民族文化產業。這是保護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一旦在社會中失去功能,就會自動消失。實踐也證明,許多文化事象之所以消失、文化資源之所以枯竭,與其長期閑置、利用不夠有很大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利用的過程也就是保護的過程。要實現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必須將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在利用中實現保護。民族文化資源可以多方面被利用。經濟方面,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成為一個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開發旅游,使傳統文化恢復活力,使各族人民重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通過開發保護民族文化,這是可行的。這種開發應突出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西部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各少數民族雜居,共建家園,形成了西部地區個性鮮明的文化特征。我們的任務就是很好地挖掘、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建立區域性的特色經濟,發展西部民族文化產業,這是保護民族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產業化的基礎與前提,文化產業化為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西部民族地區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許多可貴的探索,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逐漸過渡到“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從而使文化變成一項產業。“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習慣于讓文化成為商品的附屬,過去西部并不看好文化的經濟意義,認為文化就是花錢的,就是向政府要錢的,所以特別強調“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西部地區的人們已經開始改變這種觀念:文化不但能賺錢,而且能賺大錢,在更高的層次上,文化完全可以唱主角,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時候了。在這方面,云南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獨具特色,取得的成績與影響是公認的,近年來,云南省通過不斷的努力,打造出《云南映象》及姐妹篇《香巴拉映象》等在場文化,通過舞臺形式,為保護云南的文化多樣性,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將云南這種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創作與全力發展民族文化產品的實踐道路,概括為“黨政領導,戰略布局;職能部門,統一運作;專家論證,觀念突破;科學決策,試點先行;群眾參與,保持特色;市場運作,機制創新;立足本土,拓展海外;文化興邦,產業富民”3。廣西的文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無論是已打響品牌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還是印象劉三姐的成功開發,以及《媽勒訪天邊》等一些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都凸現了廣西文化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這些對西部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樣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我們應立足于西部的基本區情,立足西部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資源優勢,建立區域性的特色經濟,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這是保護西部地區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根本出路。這不僅能達到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也能促進當地特色經濟的建立。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單純的保護觀,是一種保留、傳承、發展觀。

當然,西部大開發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在實施這一工程的偉大實踐活動中,要注意其整體性,防止片面性、局限性。既要追求經濟的增長,又要注意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面對西部豐富的民族文化,我們需要開發與保護并重,從而發揮西部地區得天獨厚的特色優勢,實現西部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繆家福,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M].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2005.

[2]李曉東,等,全球化與文化整合[M].長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2003.

[3]和銓,熊澄宇解讀香格里拉文化[N].迪慶日報,2005―

10―20.

[4],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

版社,2005.

[5]李世平,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J].中國民族,

2004,(11).

[6]馬平,全球化格局下的民族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J].

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2005,(1).

[7]吳仕民,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問題[M].北京:民族出版

篇(2)

    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要針對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由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1995年以文化與發展國際委員會(TheWorldCommissiononCultureandDevelopment)的名義了產生了重大國際影響的《我們有創造力的多樣性》(OurCreativeDiversity)的報告,隨后又發表了兩個世界文化報告(WorldCultureReport1998:Culture,CreativityandMarkets;UNESCO:Paris,France,1998以及WorldCultureReport2000:CulturalDiversity,ConflictandPluralism;UNESCO:Paris,France,2000),并且還贊助了1998年關于文化發展政策的斯德哥爾摩會議。所有這些都強調了全球化市場對當地文化的可能危害,并把文化和發展概念聯系在了一起。最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文化的工作歸結到了是否應該為此制定一個國際公約的問題上來。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大會在巴黎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UniversalDeclarationonCulturalDiversity)。該宣言闡釋了文化多樣性并將其首次承認為“人類共同的遺產”,并為涉及此議題的各方提供了合作基礎。《文化多樣性宣言》的通過,開創了國際社會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的新紀元,以該宣言為政策基礎的各種性質的國際國內活動與工作日益頻繁。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大會以148票贊成的壓倒性優勢(只有美國和以色列投了反對票)通過了《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ontheProtectionandPromotionoftheDiversityofCulturalExpression)。經過較快的批準程序后,公約于2007年3月18號生效,目前已有130國家與地區正式批準了該公約。該公約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專門規定文化多樣性相關問題的國際公約,從誕生之初就被看做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之前保護文化工作的集大成者,其確認的國家為保護文化可采取政策措施的權利也一直被認為是全球范圍內支持“文化例外”的重要成果。

    二、《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評析

    無疑,《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是對經濟全球化以及WTO自由貿易對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的強制力回應,然而,經過時間與實踐檢驗,公約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1)缺乏有約束力的義務;(2)實體權利的不完全;(3)與其他國際文件的關系含糊不清。其中《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在國內文化政策及其他影響文化的政策制定與實施方面的影響已被廣泛討論;作為生效的國際條約,其與WTO協定之間的國際法關系也一直是研究的焦點。然而有關文化多樣性概念本身的理解,以及基于此價值訴求而賦予締約方的相關權利義務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1.義務的單一性。法律約束力的實質來源于其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從某種程度上說權利即意味著義務,也就是說法律賦予某部分主體權利就必然賦予另外主體以義務。盡管該公約形式上符合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公約的所有條件,但事實上公約含有非常少的義務,并且這些義務的設定僅僅是刺激成員方在國家和國際層面采取措施保護文化多樣性,而并非名副其實的義務。細讀公約,僅有兩個條款可以說是限制隨意性的:首先與給與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有關,第16條規定“發達國家應通過適當的機構和法律框架,為發展中國家的藝術家和其他文化專業人員及從業人員,以及那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供優惠待遇,促進與這些國家的文化交流”。其次與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國際合作有關,第17條規定在文化表現形式面臨消亡危險或受到嚴重威脅或是需要緊急保護的情形下,締約方應開展國際合作,尤其提及發達國家應援助發展中國家。很明顯,這是國際法立法給以發展中國家特別待遇與國際合作兩項基本準則在文化多樣性方面的具體體現,盡管這兩項“真正的”義務規定得相當不明確,并且也沒有帶來根本性改變;但它們也對保護文化多樣性中宣稱的目標有一定作用。

    2.權利的不確定性。與公約為締約方設定了極少的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義務相反,公約為締約方提供了大量的權利。公約第6條第(2)款對各締約方可采納的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的措施進行了不完全列舉,描述了主要國家已采取的政策措施,范圍從目的在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的管理措施到具體的公共文化廣播服務措施。很明顯,公約在承認了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經濟與文化雙重特性基礎上贊同國家進行市場干預。從權利義務的對立統一關系來看,意味著國家應該承擔尊重其他國家采取政策措施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的權利;然而事實往往是,一國采取的涉及文化產品與服務貿易的措施常常導致其他國家對其進行貿易保護的指責。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雙重特性使得文化與經濟雙重價值訴求在具體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產業與貿易領域很難達成平衡,公約本應預見到這一情況發生的必然,在設置權利時應“提出例如比例相稱和效果檢驗等原則,指導這些措施的應用,阻止公然的貿易保護主義形式”。④但令人遺憾的是,公約并沒有對國家在采取文化政策措施(CulturalPoliciesandMeasures)時如何避免或減輕貿易扭曲做出任何指導。而這種規范缺失的先天性缺陷又因為公約公共機制及裁判機制的不足而更加嚴重,⑤而這些機制如給與完善應該有助于從程序上澄清公約的相關規定。另外該公約還存在一個巨大的遺漏,即對知識產權的漠視。這不僅因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已是國際上一個相對成熟且靈活的制度,更是因為在談論貿易和文化時,知識產權利在至少以下兩個方面是重要的:首先,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培養促進創造性,這也是在本質上促進多樣文化表現形式的先決條件;其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通過授予具體的知識產權,使得作者對其創作有了暫時的壟斷,因而也排除了公眾對被保護作品的暫時使用。基于此,知識產權制度必然影響文化多樣性的實現,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促進必然離不開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審視。具體到公約的角度,應該落實到對文化多樣性與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價值訴求、本質特征上關聯性的確認,以及具體知識產權權利與文化多樣性實現之間的平衡法則上。歸根結底,有關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具體權利與義務的設置與實施,必然建立在對文化多樣性這一概念的質與量的明確界定基礎上,也就是說文化多樣性不僅作為一個有“質”的概念(價值目標),還應該具備可操作的“量”的內容(判斷標準)。至于公約,名為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但對于保護與促進的前提——什么是文化多樣性只在第4條⑥有關術語的定義里給與了寬泛的解釋,這樣的條文拿內容顯然無助于締約方在具體的實踐領域確認“文化多樣性”。公約是一份避免反對的文件,其勸誡性的語言形式旨在設立共同目標。相對于之前的《文化多樣性宣言》,其少量的法律性賦權與義務設置已經算是一個進步了。

    三、文化多樣性概念對國際法的影響

    (一)文化與貿易關系的展望

    《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制定的最初目的就是平衡WTO內部復雜的文化與貿易爭論,并試圖確立“文化多樣性”這一全球價值目標。鑒于其通過生效的時間的臨近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影響性以及通過公約國家的廣泛代表性,以公約約文形式規定的“文化多樣性”似乎在國際法領域確立價值目標這一層面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然而WTO是否因此公約就文化與貿易問題有了新定論?WTO成員是否在處理貿易關系時可直接以“文化多樣性”作為國內政策措施的合法例外理由?公約的締約方是否可在保護與促進本地文化形式多樣化發展時隨意采取限制自由貿易的方式?很顯然,上述問題尚無肯定答案。在WTO內部因公約形成一個更加偏向文化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在GATT及GATS的一般例外規定中包含一個文化例外條款,或者設置一個文化豁免條款,又或者在WTO協定序言中將文化多樣性作為目標之一)是極其不可能的。⑦不同的國家因為不同的原因而簽署公約,在面對“真正的”貿易利益時,很多國家都不會再是文化的急先鋒,當然這種脆弱的文化統一戰線也與文化多樣性概念固有的模糊性有關。正如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公約從未被其促成者當作創新的策略,它最初的設置只是維持貿易和文化領域的現狀。特別是發達國家,例如加拿大、法國,公約只是它們進行經濟管制的更高層次的政治背景,不只能證明其現存措施的合法性,并且也為它們在未來的新興談判領域拒絕作出承諾提供了理由。”⑧

篇(3)

關鍵詞:自然遺產;文化多樣性;對話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逐漸融為一個地球村,這大大推動了全球的經濟和政治合作,也為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為了進一步促進人類群體的和諧發展,人們開始關注全球文化的多樣性,重視不同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隨著人與自然問題的日益激化,人類文化和自然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微妙,越來越多的人強調人類文化和自然的對話,以此來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了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行動計劃要點來促進該宣言的有效實施,其中第十三條明確提出了“制定保護和開發利用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政策和戰略”的行動要求。以下,本文將從自然與文化對話的四個階段出發,分析自然遺產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從歷史角度來看,自然先于人類和人類文化出現,人類各族群的文化都是在自然的根基上綻放的花朵,而并非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自然有其自身的游戲規則,即我們所熟悉的“叢林法則”,它強調的是“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起初,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被動地去適應自然環境,人類文化就是在這適應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便是自然與文化的第一個對話階段。顯然,在此階段,雙方的對話主動權掌握在自然手里,人類文化只是被動地去適應自然。最終,人類各族群的文化深深地烙上了自然的印記,自然世界的多樣性同樣地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人對自然的態度由原先的恐懼轉變為敬畏。人們憑借對自然的了解克服了對自然的恐懼,但是自然對他們而言,依然是神奇而充滿力量的。人們重視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適度改造自然而不試圖征服自然,人類文化和自然展開了第二階段對話。與第一階段的被動適應不同,在此階段,文化與自然的對話處于互動狀態,東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所提出的。在這一時期,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無窮的文化原材料,人類各族群從中各取所需,建立和發展族群內部文化。雖然每個族群的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們也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形成互動,共同源于自然而又一齊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追求。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各族群文化愈是獨特,就愈能顯示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發展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階段,人們憑借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向世界發出征服口號,不能幸免的自然成了人類征服的對象,而且是最主要的征服對象。征服自然所帶來的讓人們遺棄了原先對自然持有的“天人合一”理念,人類文化變得野心勃勃,充滿著對自然的侵略氣息,這便形成了自然與文化的第三個對話階段。不難看出,這一階段的人類文化掌握了雙方對話的主動權,它向大自然發起進攻,人們試圖征服自然,使自然按照人類意志發展改變。但是,人們忘了自然才是文化的“根基”,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讓人類文化的發展源泉枯竭,強制自然按照人類意志發展所帶來的后果是對自然多樣性的破壞,自然多樣性的破壞進一步導致了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破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處于優勢的族群文化成了這一時期人類文化發展的標準模式,它以強勢的姿態迫使其他族群文化向其看齊,人類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了一體化的僵硬發展態勢,這打破了人類文化應有的多元局面。

在現代社會,世界的全球化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日益標準化,這使我們面臨著巨大的貧乏危險,人們開始認識到尊重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唯有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方可確保多元化的世界視野,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協調,自此,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成了國際合作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與此同時,人們重新定位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理念的價值再次被人們所認識,保護自然多樣性,保護文化多樣性成了國際社會的共識,人類文化和自然進入了目前新的對話階段,也就是第四階段對話。可以說,第四階段是對第二階段的回歸,但較之于第二階段,人類文化和自然的對話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在這一時期,西方哲學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的觀點逐漸被人們認可,自然與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和諧發展成了人們共同關注的焦點,而從多樣性自身而言,它也包含了自然與文化相互尊重、良性互動的對話前提。

篇(4)

關鍵詞:兩河口;濕地公園;植物資源;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X8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8007603

1引言

河南兩河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境內,北枕中原,南襟荊楚,左軛兩淮,右控漢江。這里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又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是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是進行科普宣傳教育的博物館。平橋區位于中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這里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溫度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雨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適宜多種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動植物生長繁衍。

2研究地概況

平橋區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和桐柏山北麓、淮河上游,東連羅山縣,北接確山縣、正陽縣,西界桐柏縣、湖北省隨州市,南鄰浉河區。濕地公園主要包括平橋區的東雙河、杜河、浉河、南灌渠、七龍溪及其周邊部分地區。總面積752h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3°42′~114°25′,北緯32°02′~32°37′。

3現狀生物調查

植物多樣性調查分為物種與群落兩部分,物種調查采取全面調查與重點詳查相結合的方法;群落調查采用取樣方法,在各個典型樣地內隨機選擇 10m×10 m的大樣方,按對角線取9個1m×1 m 的小樣方,分別記錄群落特征。動物調查采取GPS地面輔助取樣,結合實地路線調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鳥類調查主要采取樣線法,輔以樣方法,共調查了浉河、東雙河、杜河、南灌渠和七龍溪5條樣線,保證生物調查的全面覆蓋和可靠性。

3.1植物資源

濕地內環境獨特,是動植物資源的天然“基因庫”,森林覆蓋率高達80%,森林植物景觀良好,季相變化豐富,種類繁多。初步統計,境內有維管植物113科、377屬、781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4科、19屬、41種。裸子植物有4科、9屬、14種。被子植物95科、349屬、726種。在科的組成中,含1種的科27個,占全部科的24.1%,含2~9種的科68個,占全部科的60.71%,含10種以上的科17個,占全部科的15.2%;其中禾本科含74種,菊科含64種,豆科含53種,薔薇科含31種,莎草科含37種,上述5科含259種,占全部種的33.1%。在屬的組成中,含1種的屬201個,占全部屬的53.3%,含2~5種的屬156個,占全部屬的41.3%,含6~9種的較大屬18個,占全部屬的4.77%,含10種以上的大屬2屬,分別是莎草科11種,蓼屬18種。種子植物特有屬7個,銀杏屬、杉木屬、水杉屬為栽培品種,翼樸屬、枳屬為該區常見木本植物,地構葉屬、星毛芥屬是該區的草本植物。

該區位于江淮之間,屬我國北亞熱帶范圍,水熱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山地喬木主要分布有栓皮櫟、馬尾松、楓楊、麻櫟、化香等。灌木主要有杜鵑、白鵑梅、算盤子、黃荊群落、酸棗、胡枝子。草本植被主要有五節芒、黃背草、隱子草、藎草、蒿類等優勢品種。河灘地和淺水濕地沼澤分布有香蒲、蘆葦、菰草、菖蒲、水蓼、水花生、酸模。水域分布有蓮、野菱、狐尾藻、沮草和黑藻。栽培的人工植被主要有水稻、小麥、花生、紅薯、豆類、棉花、芝麻、油菜等農作物及板栗、梨、桃、葡萄等果樹和茶園;在村旁、路邊、河堤、渠岸還有歐楊、河柳、泡桐、水杉、濕地松等喬木樹種以及水竹、毛竹、剛竹、桂竹等竹類。兩河口濕地內生長著基本與陸地一樣的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存在著以狗牙根、蓮子草為主的草本植物;兩岸多以成片的竹林及高大的喬灌木為主。陸地部分的覆蓋率均在90%以上。水生植物有20余種,主要是斑塊分布的蘆葦、菱角、菖蒲、闊葉蓼等,鴨跖草、稗草、苔蘚植物伴生其間。根據吳征鎰主編的《中國植被》(1980)“中國植被區劃圖”,以及《河南省植被》的劃分,該地區植被劃分屬于亞熱帶東部常綠闊葉林區域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淮揚山地丘陵落葉櫟類、青岡櫟、馬尾松林區。

3.2脊椎動物資源

兩河口濕地公園內水棲類動物種類繁多。在調查時,GPS樣點是衛星遙感影像判讀各類景觀類型的基礎,根據室內判讀的環境類型初圖,現場核實判讀的正誤率,并對每個GPS取樣點作以下幾方面的記錄:海拔表讀出測點的海拔值和經緯度;記錄植被、地貌和人類活動狀況;記錄樣線觀察到的動物及相關信息;拍攝動物群落生活環境和典型環境外貌。在調查過程中,確定規劃范圍內動物種類及資源狀況,珍稀瀕危動物的種類及生境等。針對優勢種和常見種這些非常熟悉、數量又多的物種,利用其外形和生態環境就可以辨別,并利用實地計數和統計豐度斷定數量;少見種和偶見種這些大部分動物群體,分布廣,遇見率高,但是數量較少,針對這類動物,除利用外形和生境進行判別外,還參考其他因素,特別是利用專用設備記載和辨別其形態特征,最后加以判讀,定出其名稱和數量。如果還有疑問,利用數碼相機和攝像機進行拍攝,返回基地后再進行室內綜合分析,判斷其種類。對于數量很少的稀有動物,處理用上述方法進行辨別外,主要是采集標本,進行傳統檢索判斷和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室內鑒定。 經統計,區域內脊椎動物共有5綱34目63科300種。其中,魚綱9目15科76種;兩棲綱2目5科13種;爬行綱2目7科27種;鳥綱16目43科165種;哺乳綱5目9科19種。

4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的基因庫、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所以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體及其構成的綜合體。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環境3個水平上的保護。

4.1生物多樣性保護原則

4.1.1生態學原理

采用生態學方法來治理環境污染和解決生態破壞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因此,項目團隊在進行天然植被恢復、生態環境的改善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要按照生態學的原理,尊重科學,尊重自然規律,按照自然演變規律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013年8月綠色科技第8期

尹春,等:河南兩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自然與生態

4.1.2系統學原理

河流是兩河口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水域、陸地植被生態系統交錯分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各系統內為不同物種的生存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環境,蘊藏著豐富的物種。因此,在加強森林植被保護的同時不能只是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而是要從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與平衡的高度出發,全面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4.1.3島嶼生物學原理

島嶼上棲息的物種種類和數量與島嶼面積的大小有關,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要盡可能地擴大適宜生物棲息繁衍的環境,達到保護區內新物種遷入與原物種遷出之間的平衡,從而豐富保護區內物種資源。

4.1.4就地保護原則

保護區內的現存生物是在長期地質和環境演變的過程中,適應本地氣候、土壤、生物等環境因素的產物,開展就地保護更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和發展,更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在保護區內生存的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有時會超過自然保護區,棲息的最佳環境不一定在保護區內,因此在保護區內采取就地保護措施的同時,也需要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就地保護。

4.1.5可持續利用原則

發展必須以保護為基礎,必須保護好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在保護的基礎上持續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1]。

4.2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有廣泛的領域和規模,這個過程通常分成3個基本部分:搶救生物多樣性,研究生物多樣性,持續、合理地利用生物多樣性。從更廣泛的視野來看,保護行動必須通過多層次的合作才能進行。河南兩河口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采取了以下措施。

4.2.1健全保護管理體制

由于兩河口國家濕地公園面積較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處于起步階段,濕地公園內的動植物資源統計還不全面,因此建立珍稀動植物物種的檔案管理是首要工作,應堅持檔案的延續性。另外根據生物分布情況和生長繁殖習性,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制,制定和落實相關的保護措施,依法加強管理。

4.2.2建立生物資源監測網絡

對珍稀瀕危物種,及時展開搶救性的保護行動,建立生物資源監測網絡。通常恢復前和恢復后的都進行一定強度的監測。對受干擾物種進行恢復前監測可以為恢復提供有效的基礎數據,同時恢復后長期的監測對于評價和理解生物恢復技術的有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恢復后的監測在前期保證了數據的精確和有效性,按月為周期進行監測,等生物群落逐步成長和穩定之后可以按低頻率如3個月或1年進行繼續監測,直到系統進入自然循環狀態。監測應該記錄的是恢復后長期的自我持續狀態。

4.2.3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保護生物多樣性活動的開展。保護物種、種群和遺傳多樣性,提高在自然生境中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能力;加強遷地保護[2]時的建設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民眾并為可持續發展做貢獻。擴大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能力,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價值和重要性的正確評議和了解;幫助公共機構傳遞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發揮其效益所需的信息;改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4.2.4棲息地保護

針對野生動植物資源,對其棲息地進行保護。按照兩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的分區分級保護區域,設置相應的界樁,明確區域的范圍并設置標志牌。對兩河口濕地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加強管理,必要時在相應區域設置隔離保護設施。嚴禁在公園范圍內捕魚,同時開展特有魚的保護工作,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方案論證,避開保護魚類的產卵區域以及魚類的洄游路線。建立野生動物救助站,及時對濕地公園內傷殘、病害動物提供必要的人工救治,待其康復后放歸大自然[3]。

4.2.5棲息地恢復

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富有彈性,能自我維持,能承受一定的環境壓力及變化,其主要生態因子能在一定的自然變化范圍內正常運轉。濕地恢復是恢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及其組成、結構、功能與自然生態過程,濕地公園的生物棲息地恢復采用自然恢復法和人工促進恢復法消除導致濕地退化或喪生的威脅因素,從而恢復濕地的功能和價值。

4.2.6建立濕地宣傳、展示園

在濕地走廊的岸邊,結合南灌渠生態柔性護坡工程,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結合音響系統展示兩河口濕地文化、水利文化和農耕文化。游客在濕地文化長廊中游覽時,一方面體驗濕地自然植物景觀、生態群落景觀,一方面通過沿路的宣傳資料增強生物保護的責任和認識。在河州榭地域建立了濕地植物園。河州榭屬于兩河口的分水嘴,區域濕地類型多樣,濕地植物種類繁多,鳥類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地勢平坦,在此建立鳥類文化展示平臺、濕地植物收集與展示區。濕地植物園一方面展示兩河口濕地豐富的植物景觀和優美的生態景觀,打造以濕地植物為特色的田園風光,讓游客學習濕地植物的相關知識[4]。

5結語

兩河口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到逐步改善、持續增長,把嚴格的科學分析和能為廣大公眾所確認的社會、經濟和精神上的價值結合起來。做好豫東南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有利于豫東南地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河南履行國際公約、樹立國際形象,為全省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探索和積累經驗,有利于河南省“生態立省”和“綠色經濟強省”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孫建忠,柴文運.永昌東大河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J].甘肅科技,2008(1):17~18.

[2]徐廣,李萍.張掖黑河濕地資源現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對策[J].甘肅林業科技,2010(12):52~53.

篇(5)

1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價值

在人口劇增、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巨大壓力之下,天然生物資源趨于減少,使生物多樣性面臨極大威脅。這種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從遺傳基因到生態系統乃至景觀的各個層次。生物多樣性具有經濟、生態、科學研究、美學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就城市生態系統而言,生物多樣性是城市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人類物質生活的主要來源,還具有極其重要的環境資源價值,如調節氣候、保持水平、降低噪音、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同時,在人類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娛樂、美學、社會文化、科學教育、精神及歷史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樣性以其積極向上的勃勃生機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豐富了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此,它對于人們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起點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也是難以估量的。

2城市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現狀

城市生態環境是特定地域內的人口資源環境(包括生物的、物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通過各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建起來的人類聚居地或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體。城市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場所,又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地,城市生態系統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即城市的生物區系組成(包括微生物、植物、動物)。伴隨著城市化進程,雖然人們竭力保持原有的物種,并有意識地進行綠化和園林建設,增加了一些人工景觀單元,甚至無意識地帶入了一些伴人生物,使城市中某些生物種類及其遺傳品系有所增加,但總起來看,城市中生物多樣性是不令人滿意的,主要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人類自目的開發建設,使自然生物種類減少,而伴隨著生物種類相應增加,破壞了城市的生物區系組成。

3角軍決問題的出路和途徑

由于城市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特性,在人工生態環境系統中不具備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全面的、綜合的系統,同時不具備自然生態系統中自我保護與修復功能,因此,人工生態系統相對比較脆弱一些。另一方面,其具有經濟化發較好、資金儲存量大、以及人類所需物質基礎豐富,存在大量人類所需生產生活所需物品。其中,其物質的補充及豐富以及資源的積累需要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資源流動來實現的,人類只是利用其資源卻忽略其環境的保護,將廢棄物品修道自然環境中,生產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現象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危害。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威肋、自然生態環境,還使打破了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生存,使矛盾日益增大,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必須進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從而探討其對于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研究出具有科學依據的解決措施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維護國家基本利益。

3.1將城市生態系統置于生物圈的范疇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居民為主體,以地域空間和各種設施為環境,通過人類活動,在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改造和營建的人工生態系統。從歸屬看,城市生態系統屬于陸地生態系統的人工生態系統,而陸地生態系統與淡水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一起構成生物圈,所以城市生態系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生物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建設和發展,不能只考慮自身,而必須從生物圈的范圍來衡量。城市居民與任何一種微生物、植物、動物物種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員,共同生活于生物圈,所以,人類不應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而應與之協調相處,遵循自然規律,以維持生物圈的良性運轉。

3.2搞好城市生態園林建設

城市園林是一類以人工生態為主體的景觀,以市區公園、廣場綠地、庭院綠地、道路綠化帶、森林公園、苗圃等。一個完善的、生態穩定的園林景觀應是其結構與功能的高度統一、和諧的景觀,其外部形式應符合美學規律,而其內部結構和整體功能,更應符合生態學原則和生物學特征,如群落的分層、鑲嵌、生態平衡、生物與環境相互適應等。由于生態園林強調是人工園林和自然生物群落的有機結合,因而在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方面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如園林的空間異質性、園林類型的多樣化及大園林規劃等都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豐富所發展奠定了優越的基礎。在美國,城市園林還積極參與了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體現出二多一少的特色,即樹木花草多,野生鳥獸多,建筑少。在國內,許多城市的園林建設正逐步走向生態化、自然化。

3.3加強城市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研究 應對城市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編目,并結合地理、植被、管理等建立城市多樣性信息系統(包括數據庫,圖形庫、專家系統庫),同時建立監測網點進行長期監測。從而為生物多樣性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據。

3.4提高全民素質,強化保護意識

篇(6)

關鍵詞:城市景觀 保護 設計 

        0 引言

        城市景觀環境,是城市設計中一種表象的物質形式,通過視覺審美而形成。城市景觀規劃,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城市發展相關任務和目標,是整個城市建設的重點部署內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內容及其周邊的環境,進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過設計以及施工建設來達到提供給居民以理想、安靜、舒適等交通居住環境。作為城市的景觀設計以及建設,對城市土地綜合利用,改善土地相關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觀的保護意義重大,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1 城市景觀保護現狀概述

        我國經濟的騰飛,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而在城市建設中,相應地面臨的困難以及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比如由于歷史、政治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隨著歷史的河流而相應改變。但是長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們在追求美麗景觀的過程,日趨漫長。特別是官僚主意以及暴發戶特征意識,導致中國城市的景觀缺少人性化考慮,在景觀設計中,只是片面追求某種視覺效果,而對于景觀給人們帶來的其他環境因素,欠缺考慮。在景觀改造過程中,沒有遵循景觀保護原則,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

        所謂城市景觀保護設計,必然遵循自然景觀的保護,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生態設計。生態型指具有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能夠開展適當游憩活動的城市自然遺留地,管理的目標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持生態的穩定性和多樣性。生態型城市自然遺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風景樣本,其中的動植物物種、生境和地貌具有保護、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義。根據管理目的的不同,還可以再分為生態保護型、生態游賞型、生態科普型等。必須保護生態多樣性,而生物多樣性不是簡單的生物個數,而是包含生物基因多樣性在內的,具體分為物種以及群落和生態系統等不同。在城市景觀設計和建設中,生物多樣性,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它們是構成生態環境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可以這么說,城市生態多樣性,無論是基因、物種,還是群落及生態系統等,都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具有某種和諧的聯系。作為人居的環境,它們是人們在生活以及生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必須考慮景觀設計給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帶來的正面以及負面影響,必須明細景觀的設計除了給人帶來最大利之外,還不能影響生物多樣性原則,不能破壞生態自然環境以及自然遺留地的物種特性。

        2 城市景觀保護設計策略

        2.1 城市建筑景觀保護策略 對于建筑景觀而言,通常由于歷史以及文化等原因,我必須充分考慮其存在的價值。歷史建筑作為城市景觀保護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其意義非常重要。通常情況下,建筑具備幾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人居因素,一個是時間因素(即歷史因素),另一個便是文化因素。無論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應,或是歷史遺留的歷史效應,還是其璀璨的文化效應,都構成了建筑景觀的保護與否的影響因子。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確定其聲望值,當聲望值超過需要保護的臨界值時,必須對建筑景觀進行保護設計。

        建筑景觀的保護設計,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的優化利用,在城市整體設計中,資源的合理利用最為重要。作為一個世紀以來的科技和商業發展的結果,城市中心總是處于適應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壓力下,然而許多城市中心卻有一種錯綜復雜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長的交通和重建破壞。取代所有舊的事物來滿足新的要求會浪費資源,而且很昂貴,這會有效地毀滅一個地區甚至整個城市。不滿足今天的需要、不預測明天的需要,可能會成為經濟和文化的自毀。我們必須在某處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個社區之間;或者是它們的特性值得保護,或者一種古老的、很受喜愛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還是藝術品。建造什么,何時何地重建或徹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個判斷力的問題,在實踐這種判斷時,應該簡要地參考別的地方的經驗。

        2.2 生態景觀保護設計 除了建筑景觀的保護設計外,生態景觀的保護設計也是城市景觀保護設計的重點。因為,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第一生產者——綠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態系統中最為主要的紐帶,其為城市整個生態系統提供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所以綠色植物的保護設計以及生物多樣性設計,是城市生態景觀保護設計中的主要內容。植物園以及樹木園,作為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中心,必須全面收集相關植物,重點保護相關等級的生物,必須組建生物基因庫以及城市種子庫,便于對生物進行離體保存。植物園既是植物資源遷地保護、植物科學研究的基地,也是對公眾進行植物科普宣傳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核心作用。筆者認為,植物園、動物園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過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標本,在經濟上是行不通的;②保護中幾乎沒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應(habitat.resonsive)發生,所以這種人為控制的種群往往無法適應環境條件的變化;③受到保護的種群其遺傳基礎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個體以使之表現出廣泛的基因型;④保護還依賴于政策和資金的持續穩定,但這遠沒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將動植物物種與野生的群體和自然環境相隔離,其結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種的自然生態習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種的遺傳多樣性,這樣并未起到真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態景觀保護過程中,充分利用景觀規劃方法,實現最優化保護效果,這樣可以減少植物園以及生態園的數量。

        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途徑,景觀規劃可以分兩種方式來實現。①傳統保護模式,即基于物種保護的方法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②最優化保護模式,即基于生態系統保護的方法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一般來講,第一種方法在早前運用的比較廣泛,它對于瀕臨物種,能起到很好的保護效果;而第二種方法是從源頭來避免瀕臨物種的產生,強調的是和諧發展,即全面聯合景觀系統以及生態系統,讓各物種以更好的狀態來生活于生態系統中,或適應新的生態系統。從實際效果來說,從物種保護這種單一的保護來看,這種做法有待改進,因為,單一的物種保護只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護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來改善事后的環境,人為地構筑適合物種生產的環境。而生態景觀學最優化景觀保護是以最優化模型為基礎,從事前控制出發,充分考慮生態和諧因素,建立適合物種生物鏈的生態保護模式,是城市景觀保護中可持續設計的重要環節,所以,以第二種保護模式——最優化保護模式,是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

        3 結語

        城市景觀保護意義重大,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認識當前景觀保護形式,從建筑保護到生態保護出發,才能把我國城市景觀保護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啟照.城市景觀設計新思維——可持續發展范式芻議[j].上海商業.2009.(9).48-50.

篇(7)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原生態民族唱法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會議上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標志著全球已達成提倡文化多樣性的共識。保持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維持文化生態的平衡如同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一樣,是人類生存和共同發展的前提和需要。文化多樣性是一個民族生存和延續的條件,也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基礎。

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語言豐富,因而聲樂種類繁多。中國聲樂發展到今天,在唱法上已經形成美聲、民族、通俗、原生態共存的百花盛開的繁榮局面(這里的民族唱法特指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在中國傳統聲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學院派為代表的唱法)。在此文化多樣性視野下,筆者就原生態、民族唱法與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發表一己之見。

一、原生態作為中國民族聲樂的根基和個性的體現,首先應當受到提倡和保護

原生態唱法是中國百姓在生活的自然空間中,以自然的發聲方法為基礎,不斷總結和改進發展而來的。它不論在演唱的語言、內容、形式還是技巧上都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多元的音樂風格、鮮明的民族特性、個性化的演唱都植根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其不可替代的相對的文化價值。近年來,主流媒體上的大量展示使人們對原生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如青歌賽中朝鮮族卞英花古典的演唱、蒙古族的呼麥、李氏姐弟的海菜腔、扎西拉宗的康巴弦子等眾多鮮明地方色彩、濃郁民族特色的演唱,都給大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使觀眾認識到中國除了有以郭蘭英、李谷一、閻維文、、宋祖英等為代表的民族唱法外,還有如此豐富、有個性的聲樂文化。

原生態是培養藝術家的沃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源泉。聲樂教育家萬昌文教授也曾經說過,要唱好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就需要用民間音樂的風格和唱法。民族歌唱家大都有向原生態學習的經歷,如吳雁澤到鄂西向放排工學習“打啊哈哈”后,才將《清江放排》唱得更加腔正味濃。胡松華曾深入40多個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曾向彝族歌手白素珍學習過“海菜腔”,向“草原長調之王”哈扎布學習過“若古拉”,向藏族“囊達”大師扎西頓珠學習過“真園”,向“花兒歌王”朱仲祿學過“花兒”,還學過維吾爾族“木卡姆”、苗族“飛歌”等原生態音樂,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原生態是中國民族聲樂的根基和源泉,也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個性所在。它體現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和源遠流長,也體現了中華各民族的神韻,獨特的審美品質以及巨大的藝術創造力,彰顯出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無窮的音樂智慧。

但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其他諸多原因,使原生態的生存受到了極大地威脅。因此,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政策和制度并加強對其實施的力度。特別要重視對原生態的搜集、整理以及對傳承者、原生態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保護。媒體應該更積極地引導大眾對原生態的關注和認識。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增加更多原生態的內容等措施來保護和提倡原生態,這也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

二、民族唱法作為中國民族聲樂共性的體現也應受到提倡和保護

以學院派為代表的民族唱法(以下簡稱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民族語言基礎之上的,適合民族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表現民族音樂特有的韻味,反映民族的審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這些特征上,它與原生態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它繼承了傳統民族唱法的精髓,主要以漢民族為審美主體。它的產生與發展適應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時代的產物。早在1963年,總理就曾經指示要研究出一套不同于別人,訓練嗓子基本功的民族的歌唱、民族的發聲方法,這就要求確立自己的民族唱法。要確立一個唱法或建立一個學派就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必須理論化、規范化、系統化。簡言之,要有共性作為評價的標準。以學院派為代表的民族唱法正是這樣做的并且發展得很快,已經能夠作為中國民族聲樂的代表走向世界,在新加坡、宋祖英在悉尼和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的獨唱音樂會就是有力的證明。而且它已經被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接受和喜愛,其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完整體系是其他原生態所無法替代的。它的共性化使其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由此可見,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原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如果說原生態是強調中國民族聲樂的個性,那么民族唱法則是強調共性,是中國民族聲樂這一問題矛盾的兩個方面。樊祖蔭先生也曾說過:“音樂教育的規范性與民間音樂的即興性特征有著天然的矛盾,但并不能丟棄任何一方,應學會兩條腿走路。”①因此,筆者認為民族唱法和原生態應該共融互補,共同繁榮我國民族聲樂,從而達到提倡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目的。

至于田青先生所說“在規范化的歌聲里不要說歷史,常常連人性都感覺不到,感覺到的就是技術”。②這恐怕有些絕對。宋祖英在維也納演唱的《孟姜女》,雖然外國人聽不懂歌詞,但觀眾熱烈的反應說明他們聽懂了音樂,聽懂了藝術。況且國內更有數不勝數的民族唱法的忠實觀眾,他們中有幾人能聽出技術上的孰優孰劣?絕大多數是被歌唱家的藝術感染力所吸引,并接受和喜愛民族唱法。田青先生還說:“這個民族唱法很了不起,最適合歌頌,因為它宏大、亮、通、透、傳得遠,這種頌歌式的民族唱法就變成了我們唯一的民族唱法……我們的民族唱法就是‘頌’,你聽幾個有名的歌手唱過幾首愛情歌呢?我們的民族唱法唱什么?黨、祖國、母親、父親、戰友、長江、黃河等。”③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似乎是對民族唱法稍有些偏見。就算民族唱法只唱頌歌,頌歌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就文化層面來講,它也是多樣文化中的一種,也應該被保護和提倡,更何況它還有如《蘭花花》《望月》《五哥放羊》《孟姜女》《小背簍》《辣妹子》等許多頌歌以外的內容。

聲樂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聲樂均為世界多元聲樂文化的一元,都有其相對的文化價值。尊重不同民族聲樂的差異性和平等價值,保護和提倡聲樂文化多樣性,傳承和發展民族聲樂,也是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做出貢獻。

注釋:

①劉曉真.專家說“原生態民歌”[J].藝術評論,2004,10:34.

②③田青.原生態音樂的當代意義[J].人民音樂,2006,9:20,18.

參考文獻:

[1]劉曉真.專家說“原生態民歌”[J].藝術評論,2004,10.

[2]田青.原生態音樂的當代意義[J].人民音樂,2006,9.

[3]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的現狀及創新[J].中國音樂,2005,4.

[4]郭克儉.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J].音樂研究,2004,4.

[5]王磊、趙英華.原生態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義[J].中國音樂,2006,4.

[6]楊仲華、尤志國.中國氣派民族神韻百姓歡迎──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確立[J].中國音樂,2005,1.

[7]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民族聲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脱了我奶罩亲我奶头好舒服| 亚洲天堂2017无码| 疯狂迎合进入强壮公的视频|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日本三级吃奶头添泬|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 午夜成人亚洲理伦片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三年片中国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大胆gogo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8|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男人电影天堂热app| 免费欧洲毛片a级视频老妇女 | 天天射寡妇射|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人成人网站色www| 高清精品国内视频| 亚洲 欧美 小说|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性爱视频|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日本无遮挡真人祼交视频|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野花香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版| 亚洲 欧美 小说|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在线| 一个人看的www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