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16:11: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規劃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出賣農村房屋后不能再申請宅基地
案例:農民楊某將自己家的房子賣給同村村民后便外出打工。今年,村里有一塊魚塘對外承包,楊某決定回村搞養殖不再出遠門。這時他向鄉政府申請宅基地重新蓋房子時,鄉政府工作人員說他原有的房子賣了后便不能再申請宅基地了。楊某怎么也想不通,認為自己雖然賣了房子,但還是本村村民,咋就不能在村里再蓋房呢?
說法:農村宅基地是本村村民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無償取得的,農民在出賣原有房屋后,如果又重新獲得新宅基地蓋房子,實際上是農民用無償取得的集體宅基地使用權獲利后再次無償用地,此舉將變相侵害村集體的公共利益。對此,我國《土地管理法》和《關于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等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民將住宅出賣、出租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
城鎮居民到農村買房不受法律保護
案例:田老太家中一兒一女均在城市工作生活,田老太便有意將農村老家房子賣了跟隨兒女生活。經他人介紹,田老太將老宅賣給了在縣城某機關上班的王某。后來政府要對田老太原有房子進行拆遷。田老太得知政府補償款與其賣房價格差異很大后覺得虧了,便找到王某要求歸還房子,王某不肯。田老太到法院,請求確認她與王某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法院最終支持了田老太的訴求。
說法:當前城鎮居民到農村買房現象非常普遍,但我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房屋或者“小產權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享有的權利,與特定身份相關聯,為此,國家對本村以外人員進村買房限制非常嚴格。據此,王某與田老太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因違反了國家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夫妻一方賣共有房產效力如何看?買方是否善意取得
案例:農民趙某夫婦常年在外打工,但趙某染上賭博惡習。為還賭債,去年初趙某瞞著妻子徐某回農村老家,以夫妻二人做生意急需用錢為由把婚后蓋的房子賣給了同村的黃某。后來,當徐某得知房子已經賣給黃某,便以丈夫賣房未經其同意為由要求黃某歸還房子,黃某拒絕。
說法:司法實踐中對于此種情況下賣房效力如何,主要看買方是否善意取得。婚姻法解釋三規定,夫妻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共有房屋,第三人此時善意購買、支付了合理價格并辦理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法院不予支持。但目前我國農村房屋登記程序在全國范圍內尚未統一,也就可能無法實際取得產權證。但若有買賣合同、付款手續和房屋交接手續也能足以證明買方對所購房屋的所有權,前提是買房人必須為本村村民,而且是善意購買,即有充分理由相信出賣方是代表其夫妻二人的共同意見賣房,否則會被認定為買賣無效。
買房后擅自超規劃翻建屬違章
案例:村民劉某買下同村殷某的房屋后,嫌院內牛棚過小,便扒下原有圍墻,用磚瓦重新翻建,將牛棚延伸到了院外。鄉國土規劃所工作人員找到劉某,告知其搭建的牛棚已經超出審核的宅基地范圍且沒經過申請,要求其拆除多余的院外建筑。
關鍵詞:宅基地 超規劃翻建 城鎮居民 共有房產 善意取得
最近一個時期,關于農村房屋買賣引發的問題日漸增多,有的是農民申請宅基地未被批準,有的是城鎮居民購買農民的房屋被法院判決無效,還有的是夫妻一方賣掉共有房產,另一方堅決要求買方歸還。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由于農村房屋法律定位模糊,農民對其自有房屋是否有處分權在立法上存在矛盾,導致在實踐中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司法機關只能援引實際上不能作為判決依據的行政規章來作出判決,這里筆者以幾個案例向您說明,在買賣農村房屋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出賣農村房屋后不能再申請宅基地
案例:農民楊某將自己家的房子賣給同村村民后便外出打工。今年,村里有一塊魚塘對外承包,楊某決定回村搞養殖不再出遠門。這時他向鄉政府申請宅基地重新蓋房子時,鄉政府工作人員說他原有的房子賣了后便不能再申請宅基地了。楊某怎么也想不通,認為自己雖然賣了房子,但還是本村村民,咋就不能在村里再蓋房呢?
看法:農村宅基地是本村村民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無償取得的,農民在出賣原有房屋后,如果又重新獲得新宅基地蓋房子,實際上是農民用無償取得的集體宅基地使用權獲利后再次無償用地,此舉將變相侵害村集體的公共利益。對此,《憲法》第10條,城市的土地發球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發球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也屬于集體所有。第13條:“保護公民的全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我國《土地管理法》第62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后,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準。”第63條:“家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
城鎮居民到農村買房不受法律保護
案例:田老太家中一兒一女均在城市工作生活,田老太便有意將農村老家房子賣了跟隨兒女生活。經他人介紹,田老太將老宅賣給了在縣城某機關上班的王某。后來政府要對田老太原有房子進行拆遷。田老太得知政府補償款與其賣房價格差異很大后覺得虧了,便找到王某要求歸還房子,王某不肯。田老太到法院,請求確認她與王某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法院最終支持了田老太的訴求。
看法:當前城鎮居民到農村買房現象非常普遍,但我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城鎮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民房屋或者“小產權房”。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享有的權利,與特定身份相關聯,在目前不可能合法,農民房禁止城里人購買.只能私下買賣,不受法律保護.無論如何都是不合法的.所以,不要買.要看你買的是宅基地還是集體建設用地了,原則上,宅基地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了,為此,國家對本村以外人員進村買房限制非常嚴格。破產或抵債企業所使用的建設用地使用權還有的商量,但前提是,要以公司的名義向村委會提交一份申請,經村名大會表決同意后,再報鎮政府,由鎮政府批準后才能辦理過戶手續。現在國內有很多試點城市,允許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只是各地的相關試行條例有所區別據此,王某與田老太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因違反了國家法律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夫妻一方賣共有房產效力如何看買方是否善意取得
案例:農民趙某夫婦常年在外打工,但趙某染上賭博惡習。為還賭債,去年初趙某瞞著妻子徐某回農村老家,以夫妻二人做生意急需用錢為由把婚后蓋的房子賣給了同村的黃某。后來,當徐某得知房子已經賣給黃某,便以丈夫賣房未經其同意為由要求黃某歸還房子,黃某拒絕。
看法:司法實踐中對于此種情況下賣房效力如何,主要看買方是否善意取得。婚姻法解釋三規定,夫妻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共有房屋,第三人此時善意購買、支付了合理價格并辦理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法院不予支持。但目前我國農村房屋登記程序在全國范圍內尚未統一,也就可能無法實際取得產權證。但若有買賣合同、付款手續和房屋交接手續也能足以證明買方對所購房屋的所有權,前提是買房人必須為本村村民,而且是善意購買,即有充分理由相信出賣方是代表其夫妻二人的共同意見賣房,否則會被認定為買賣無效。
買房后擅自超規劃翻建屬違章
案例:村民劉某買下同村殷某的房屋后,嫌院內牛棚過小,便扒下原有圍墻,用磚瓦重新翻建,將牛棚延伸到了院外。鄉國土規劃所工作人員找到劉某,告知其搭建的牛棚已經超出審核的宅基地范圍且沒經過申請,要求其拆除多余的院外建筑。
看法:農民在自家房子里進行翻修施工看似再正常不過了,多數農民也認為這不需要什么手續。但國家對此有相應的制度規定:農民在原有宅基地上翻建建筑設施,需要事先向國土規劃部門申請。取得批準后,在規劃許可范圍內進行施工建設,并且不能超出原宅基地占地面積。超出規劃或原宅基地部分就屬違章建筑,有關部門有權責令當事人進行拆除。
農民貸款房屋抵押
案例:近年來農村金融服務,尤其是貸款業務難以有效服務農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貸款沒有抵押物。農民貸不到款,因為他們所能拿出來的只有房子,而房子又不能作抵押。這樣實際上影響了農民的抵押貸款權,對農民來說是不公平的。
看法:根據《物權法》第183條的規定,鄉鎮、村企業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并抵押。第184條下列財產不得抵押:土地所有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但法律規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關鍵詞:農村旅游新農村建設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
農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百年以上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把鄉村旅游作為穩定農村、避免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的重要手段,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亞、東歐和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國家,都把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國家旅游局從2006年開始大力推介“中國鄉村游”或“中國和諧城鄉游”,旨在推動城市和農村實現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動、共同繁榮,這對促進城鄉交流和協調發展,建設和諧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已建成的三萬多個旅游景區(點),一半以上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據測算,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4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5.2億元人民幣。本文就這一形勢下如何進一步重視發揮好農村旅游的功能,解決好農村旅游目前所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將農村融入到現代旅游大潮之中,促進和諧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探討。
1農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眾所周知,農村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農村旅游是我國旅游產業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旅游經濟發展的最大受惠者應該是農村,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推動新農村的建設。
1.1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要的物質基礎,發展旅游業是旅游資源富集的農村地區發展農村生產的重要內容。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不僅可以豐富農村生產的內容,還能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有些鄉村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民自愿退耕還林還草,治荒治污,出現田園風光與山水風光渾然一體的景象。有些鄉村對農產品等資源進行深加工,生產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商品、紀念品和工藝品,還為城市賓館直供綠色農產品。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地方,同時照樣發展種植業,但都產生了附加值,有力促進了生產發展,拓寬了傳統農業的內涵與外延,農民由種糧為主轉向種養植業全面發展,由務農為主轉向農商并舉。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第一產業、推動了第二產業、拉動了第三產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1.2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旅游開發可為旅游目的地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有關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旅游收入可帶動國民生產總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業1個直接就業崗位能帶來5個間接就業機會。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所占比重較大,不少地區土地貧瘠,耕地較少。發展旅游業是其脫貧致富的一種必然選擇。同時農村旅游具有勞動密集、人員需求多層次性等特點,且投資較少,收效較快。這就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容易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麗江一些村鎮的農民,直接和間接從事旅游的比例已經達到50%以上,當地農村的就業人員比發展旅游業之前以前增加了8-10倍,實現了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就地市民化,旅游經營戶的收入平均達40萬元以上。
1.3有利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管理
旅游業屬于現代服務業,鄉村旅游同樣需要對旅游業的“吃、住、行、游、購、娛”6大要素配套發展,在產品運作過程中需要使用現代市場營銷觀念進行產品設計、營銷及規范化服務,搞好內部管理和經濟核算,處理好各種分配關系。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和現代管理概念的引入使農民自主決策、民主決策意識增強,一些農村紛紛成立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了農村的基層民主管理,加強了政治(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明建設。
1.4有利于農村形成先進文化與文明風尚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物質文明建設,也包括政治(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旅游業是提高農民素質、培育農村文明的重要手段。旅游不僅帶來人流、資金流,還帶來信息流、觀念流,發展旅游業能促進農民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樹立商品觀念、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時間觀念、效益觀念,促進農民參加各種培訓、外出學習參觀,參加技能比賽,從而使農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得以提高,促進農民主動學習旅游服務、禮儀禮節、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種養、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知識,使農民在與外來游客交往中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文化素質、文明素養和旅游審美情趣;同時旅游者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會帶來各種各樣的信息和文化知識,從而促進了鄉村地區與城市的交流,對于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人們觀念的轉變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農村良好的文明風尚。
1.5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
農村旅游使人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促進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增強了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鄉村旅游消耗資源少,環境成本低,一般不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變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形成以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方式,保護當地珍貴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村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使廣大農民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環境資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的策略
2.1統籌規劃,政府引導。
發展旅游確實可以促進新農村的全面發展,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夠發展旅游。為此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旅游,不能一哄而起,無序開發。同時政府應該認識到旅游業的重要作用,對城鎮旅游業的發展加強引導:第一,通過宣傳引導改變城鎮居民落后的旅游消費意識,樹立新的消費觀念。第二,通過有關媒體的宣傳,使人們全面了解旅游業,了解旅游產品的豐富性。第三,不斷完善健全有關的旅游法規,規范旅游經營行為,以法治旅,為居民出游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第四,做好法定假期的落實工作,如條件允許,還可適當延長帶薪假期。第五,聯合組織編制轄區內的農業旅游開發規劃,指導本地農業旅游健康發展,防止農業旅游開發的冒進現象發生。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教學環節
隨著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政策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將成為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之一。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需要一大批了解農村、熟悉農村經濟,服務一線的專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但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現行課程體系明顯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加強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和咨詢服務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職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的確定
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面廣,富有創新精神,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從事農業企業或鄉鎮企業管理的專門人才。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業企業、村級、鄉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等方面工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管理技能,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微觀經濟管理和服務的中、高級管理專門人才。
二、對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要求
通過近年來我們所作的調研,用人單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包括:專業技術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敬業精神、誠信、事業心和責任感、積極主動、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競爭意識、職業道德、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身體素質。其中最強調敬業精神和吃苦耐勞。
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要學習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學生要能以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在字里行間體現出學生的素質和風格。要能以口頭方式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觀點以優美流利的語言表達出來。要能思、能說、能寫,還要能做,要能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獨立地解決問題,具備實踐中的操作動手能力。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必須考取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涉農企業要求現在的很多崗位都必須是持證上崗,比如:搞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搞營銷的要有營銷資格證書,搞農村收購的農村經紀人員也要有經紀員資格證,從事企業管理的可考職業經理人資格等等。學生在校期間考取了資格證書,為今后從事某專業工作提供有利條件。
三、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其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學識的深淺和能力的強弱,關系到學科的發展方向及其能否順利發展。對農業經濟管理的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需充分考慮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科學配置,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構建適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培養所需要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由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公共任選課三大部分構成(見圖示1-1課程體系設置)。公共必修課包括思政課、語數外、計算機、體育、就業創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衛生與健康、安全消防、形勢與政策等。公共任選課開設素質類課程,意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三部分構成。
四、高職農業經濟管理教學內容的改革
農林經濟管理是涵蓋農業、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是以農業經濟學為主線,重視經濟學課程,輕視管理學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企業逐漸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主體,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經濟理論分析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明顯不符合社會需求。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作出調整,增加管理類課程的比例顯得尤為重要。高職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可設置的專業方向有:會計電算化 、農(畜)產品營銷。專業核心能力為:農業經濟調查分析及市場營銷、財務核算技能。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課可開設:農業經濟基礎、農業技術經濟、農產品加工概論、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經濟法、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農村財政與金融、農業經濟調查、會計核算模擬訓練、市場營銷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加強新教材建設,積極選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規劃類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紀教材,鼓勵教師主編或參與規劃教材編寫,使課程內容充分反映學科的新發展、新要求。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五、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的完善
不斷改革現有教學方法、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結合不同課程特點,合理規劃每門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訓的課時,宜實驗、實訓的就安排實驗、實訓,宜理論教學的就安排以理論為主,兼顧實驗、實訓。課堂教學推廣以案例教學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管理教學方法。案例教學的主要方式是根據農村、農業職能部門、企業具體實際,讓學生自己去規劃農村、企業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由教師講授,由教師統一出案例題,學生課下自己找資料、去思考和設計方案,回到課堂上,教師選擇幾種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在案例教學中融入暢談式教學方式,暢談式教學使學生如魚得水,讓學生自己闡明觀點,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案例的討論,借助學生間的知識互補、信息刺激和情緒鼓勵,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果。案例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這樣學生就不會被條條框框束縛住,通過暢談,探索更好的答案。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比賽、競賽活動,例如開展演講比賽,每個學年舉行一次,要求以班為參賽單位,先在班內進行選拔組隊,再在全系范圍內進行淘汰賽,以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個人修養,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先進的思維方式,為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實基礎。
六、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基地建設
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基地意義重大,選定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基地的依據,必須在農業和農村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民主建設等方面,選擇有突出代表性的地方,作為選定建設實習基地的重要依據。另外,實習基地共建單位還應廣泛包括涉農企業、鄉鎮政府和事業單位等等。
開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時間,要求學生深入到農村、企業和部門開展調查研究,寫出調查報告,并開展指導與評比工作,將學生成績計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之中。
參考文獻
[1]許玉清.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5(2):31-33.
[2]韓玉志.我國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培養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 2004,(11):80-81.
[3]樊東,王曉云,趙奎軍.農科專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4,1(1):18-21.
[4]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5]李學鋒: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開發高職課程的"3343"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19期。
在現行土地政策下,農戶擁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卻無法像國有土地那樣自由流轉,不能合法享受城鎮化帶來的土地收益。即使發生了事實流轉,受讓方也無從獲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難有穩定的預期和行為。這種“同地不同權”的狀況,不僅損害了農民的權益,也限制了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建設。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不言而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意味著消彌土地的所有制差異,而僅僅依據位置和未來用途進行定價,同一區域內會有根據同一定價原則形成的地價。最終目標是“同地、同權、同價”。
事實上,梳理成都統籌城鄉改革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探索可以看出,“成都”的經驗,不單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而且在“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以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等多方面著力突破。相關專家表示,成都近年來的土地制度改革實踐,是一條符合目前改革方向的道路。
從鶴鳴出發
梳理成都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整個邏輯線,繞不開其改革原點:鶴鳴村。
2008年,都江堰市柳街鎮鶴鳴村首創“魚鱗圖”,來直觀描述村里土地的地塊面積、四至邊界等信息,精確確定農民土地權屬。在這張圖上全村每一處房屋、宅基地、承包地、林權的土地歸屬,都由每家每戶按上像魚鱗一樣的手印。這個創舉,被當地村民形象描繪成“魚鱗土地確權法”。
鶴鳴村的經驗旋即在成都全市推廣。歷時3年,成都基本完成了確權頒證,第一次全面、真實地摸清了農村的“家底”。
另一個時間坐標,是2009年1月18日,都江堰市大觀鎮茶坪村村民王正良和聯建者鄧小林,拿到了聯建房各自的《房屋所有權證》。這是聯建房第一張房產證,轟動一時。
從確權頒證到同證同權,不到一年時間的鮮活案例,印證了土地產權改革的巨大力量。業界普遍認為,成都的,是在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試驗區和災后重建雙重機遇雙向催動下,產生了乘數效應,為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奠定了基礎。
“成都改革之所以‘超前’,的確是因確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川和盛家園小城鎮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林說,“成都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遵循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即滿足資源變資本的三要素:產權明晰、可流動、產生剩余價值。成都確權,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就是按照這個邏輯走的。”
歷時3年確“實權”,頒“鐵證”,成都為農戶之間的止紛定爭和農村資源的便捷流轉,提供了可靠的產權保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力行認為,成都“”中,大量艱苦的基礎性工作,都是為了在農地確權基礎上使土地作為生產要素自由流轉,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減少城鄉財產性收入差距。他進而認為,成都“從人口和影響范圍來看,不是一個普通的小規模土地試驗,它的規模在歐洲就相當于一個國家”。
三種流轉
在基本完成確權后,成都把改革的重心,轉向了探索集體耕地、林地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上。
概括地說,成都的試驗展示了一幅土地制度改革的“路線圖”:在農地確權的基礎上,以土地指標交易帶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加大集體土地流轉,推動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
在這新一輪“”中,當年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農發組)里的“年輕人”陳錫文和周其仁,如今還在為農村的變革戮力求索。
周其仁領銜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土地制度改革綜合課題組,曾對成都進行了系統的調研和總結。報告中提到,“成都在城鄉統籌實踐中,在土地制度層面,經‘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以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可以平穩實現對現行體制的突破。”
這一系列表述,都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部分提法相吻合。
現在來看,成都改革的未竟之局在于,如何在確權基礎之上“引地入市”,使之轉化為以農民為交易主體、充分發育的市場為操作平臺的常態流轉模式,從而在推進城鎮化與保護農民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2008年10月13日,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成立,成為全國首家農村產權綜合性市場平臺。這是為逐步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在轉讓權方面的“同地同權”創造條件,保障集體建設用地在更大范圍內規范流轉。其后,成都市又成立了農村產權流轉擔保股份公司,以期真正激活“沉睡”的巨量土地資本。
在這個平臺上,由農民自主、以規范市場為交易平臺的土地流轉開始漸次上演。
案例之一即是2008年汶川地震災后進行的“聯建”。聯建引入的社會資金,大大緩解了災后重建的壓力,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流轉,為鄉村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之二是成都錦江區用出讓國有土地的方式,掛牌出讓兩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錦江模式”的價值在于,農戶和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已逐步成為主動、平等的出讓方,而不再被動接受國家征地。
深水區平衡
據成都市農委統計,到2012年,成都全市耕地流轉面積達30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7.9%。來自成都市農村產權交易所的信息顯示,等待流轉的土地達到數萬宗。成都地產界一位人士分析,即使按保守的100萬元/畝計算,300萬畝土地市值將超過3萬億元,而且按規劃將以每年4000億元價值遞增,“這將產生天文數字的市值。”
前提是,如何解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所需要的龐大資本?農村和農民的自我積累有限,只能來自于城鎮化傳遞的土地溢價。這一切都表明,成都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盡管國家政策層面允許試驗,地方政策層面也支持積極探索,但近年來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案例表明,實現同地同權同價的探索并不如想象的樂觀。”在成都大學城鄉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建瓴看來,對于如何達至“同地同權同價”,大多數的目光仍然集中在取消農村集體土地“不得用于商品房地產開發建設和住宅建設”這一限制條件下。從成都市已經操作的農村集體土地入市項目來看,“能夠自主盈利的幾乎沒有”,這一現象更值得探討。
一、基于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園際合作目標
為使園際合作更具目的性、成效性,經雙方協商,試圖通過學校、團隊、教師三個方面的合作,最終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具體包括以下合作目標:在學校發展方面,兩園通過合作互動,加深了解,取長補短,在穩步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使地處農村的南豐幼兒園形成鮮明的辦園特色,逐步樹立品牌意識,在張家港市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幼兒園。在教師團隊成長方面,注重相互交流,通過教科組、教研組、年級組、學科組、備課組等多種形式的團隊學習,使兩園的教師團隊合作能力、教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并利用團隊力量促使教師個人發展,使團隊學習成為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良好途徑。在教師個人發展方面,通過師徒結對,開展課例研討、案例分析、同課異構、網上交流等活動,拓寬教師視野,豐富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專業技能。
二、基于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園際合作主要實踐
(一)園際合作,轉變觀念
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要靠教師去理解與落實,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辦園理念的支撐。農村幼兒園由于受諸多條件的限制,在辦園理念的提煉與落實、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傳承、教師發展的專業化方面與城市幼兒園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借助園際合作的機會,借鑒城市幼兒園相對先進的辦園思想及方法,轉變思路,調整策略,逐步形成適合農村幼兒園發展的辦園特色,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
1.理念提升。
辦園理念是幼兒園辦園思想的集中體現,對幼兒園的辦學目標與發展方向起著引導與規范的作用。[2]在與蘇州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的合作過程中,兩園確定了以理念提升為主要內容、以現場討論為主要方式的每月一次活動。在辦園理念方面,兩園園長帶領骨干教師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圍繞理念提煉、教職工行為的外顯以及物質、心理環境的創設等,開展了參觀環境、觀摩教科研活動、教師座談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從園長到教師,都對辦園理念有了全新的認識。在課程理念的把握上,兩園通過骨干集體討論,使現有的課程更適合農村幼兒園的發展,提升課程的可執行度;通過邀請專家講座,更新教師教育思想,提高課程執行力;通過定點坐診剖析,挖掘課程亮點與不足,以便繼承與反思。
2.特色提煉。
有學者強調,幼兒園特色是指在幼兒園發展歷程中,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幼兒園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別優于其他方面,也優于其他幼兒園的獨特品質。[3]由于發展歷程、所處地域的不同,每所幼兒園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因此,在辦園特色的提煉上,兩園首先對辦園特色的理解進行了分享,隨后回顧了辦園歷程中的特色亮點,并根據南豐幼兒園地處農村、鄉土材料十分豐富的優勢,確定了以沙藝文化和農耕文化為主導的特色項目,并將目標進行了分解,制定了具體的行動計劃。在特色實施過程中,兩園區不斷交流與分享、反思與調整,形成了開放互動、相互探討、不斷提升的特色發展格局。
3.資源共享。
休斯在《協作走向合作》一書中具體闡述了教育資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讓大家了解到教育資源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質量。在城市與農村幼兒園的園際合作之中,資源共享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其中包含了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的共享。硬件資源的共享包括幼兒園的圖書資源、設備資源等,軟件資源包括課程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兩園采用園長講座、教師短時流動、開放式備課管理、課件同步等方式,使教師有更多相互交流、學習他人之長、提升自我素養的機會。
(二)團隊合作,夯實基礎
有研究指出,教師團隊的發展,可以有效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使教師養成主動教研的習慣,拓展各類教師的認知廣度,提升工作能力。[5]經協商,兩園將全體教師重組,形成了兩地一體的各類教師團隊,有年級組、教研組、教科組、備課組、學科組等,并通過小組共同學習的形式,不斷豐富農村教師的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原則上每兩周開展一次活動。
1.各類團隊的自主活動。
在各類教師團隊形成學習共同體的基礎上,兩園鼓勵教師克服交通、地域、時間等困難,通過現場研討、視頻會議、網上論壇等形式,定期組織年級組、教研組、教科組、備課組、學科組等團隊學習活動。現場研討每月一次,一般利用兩園團隊碰面的機會進行,視頻會議兩周一次,網上論壇每周一次。通過以上活動形式,兩園的各團隊圍繞教育教學計劃開展話題沙龍、案例分享、問題剖析等活動,在團隊學習中分享與交流,學習與成長,增強團隊意識的同時,又促進了教師個體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展。
2.農村教師的跟崗學習。
農村教師有教學研究的熱情,但卻缺乏科學的理念與方法。跟崗學習,能夠讓教師近距離地觀察骨干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行為、團隊管理方法,深刻感受幼兒園的辦園理念,體驗并領悟骨干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實踐智慧。因此,在園際合作過程中,南豐幼兒園根據各個崗位的不同需要,定期派出教師到蘇州實小附幼跟崗學習。在跟崗前,做好自己的專業發展規劃,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在跟崗中,做好觀察筆記,發展教師自我學習的能力;在跟崗后,寫好心得體會,并運用模仿課、情境再現等方式,將學到的經驗運用于實踐,提升實踐反思的能力。
3.城市教師的跟蹤指導。
相對于跟崗學習來說,另一提升農村教師實踐能力的方法就是城市教師的跟蹤指導活動。一對一的跟蹤指導,能夠讓城市教師站在另一角度審視農村幼兒園在團隊管理、教育理念、教學技能等方面的現狀,尋找與城市園的差距,以便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每月一到兩次的現場跟蹤指導,要求在跟蹤前,向被指導對象了解團隊管理的理念以及團隊學習的方式;跟蹤期間作好觀察記錄,敏銳地發現問題;跟蹤后及時與被指導對象進行深入的交流,提出問題,共同探討解決。跟蹤指導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優化團隊活動的方式,提高效率。
(三)師徒合作,提升能力
教師專業化不僅要求有職業資格認證等外在的條件和制度的保障,更是一個從業者群體和教師個體的自學的內在追求,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6]對于農村教師來說,與城市幼兒園的骨干教師結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實踐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提升。由于距離上的限制,兩園教師面對面跟蹤指導的機會并不多,師徒結對活動主要依靠論壇、QQ等方式進行。首先,徒弟對自我發展會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內容涉及骨干稱號、科研水平、課堂教學等多個方面,接著師徒根據發展方向,制定活動方案,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科研指導、課堂觀摩等幾個方面促進農村教師專業成長。
1.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包含了課堂教學的案例、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案例、幼兒發展個案等多方面的內容。徒弟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形成案例,在網絡上與師傅一起針對案例中的情況,圍繞教育理論、幼兒發展規律、教育教學方法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反思后更新教育理念。這樣的形式,使得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學會了實踐與理論的相互結合,為自己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科研指導。
大多數農村教師滿足于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而不善于將教學經驗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提煉,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憑著個人經驗來進行的,重模仿輕創新,重積累輕發展。而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要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重視科研能力的發展。因此,科研工作的指導成了師徒結對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在課題研究上,師徒之間利用面談、網絡的形式,直面研究的困惑,開展充分的討論,從中獲取有益的信息;在寫作能力方面,師傅定期為徒弟修改論文、隨筆、案例等,提出寫作的建議與要求。從兩方面進行的科研指導,使農村教師轉變了科研的觀念,意識到科研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在日常教學中進行科學研究的意識,提高了科研能力。
3.課堂觀摩。
由于兩園相距較遠,現場活動的時間較少,因此,除了一學期兩至三次的現場課堂觀摩之外,大多數時間采用的是錄像觀摩的方式。徒弟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拍成錄像,通過網絡發送給師傅,師傅利用空余時間觀看錄像,圍繞教學目標的制定與把握、教學過程中的師幼互動、如何利用幼兒發展的規律進行教學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當然,師傅也會將自己的課堂教學拍成錄像,與徒弟分享,師徒共同尋找其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這樣的課堂研討形式,增加了師徒間交流的機會,有利于拓寬農村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學會從多方面審視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效果分析
經過一年的園際合作實踐,兩園在合作策略上不斷地反思和調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合作經驗,農村園的辦園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技能也在不斷提升之中。
(一)目標明確,特色鮮明
在雙方園長帶領下,骨干教師們經過多次研討,為南豐幼兒園理清了辦園思路,形成了“輸出優質教育,打造一流窗口”的辦園宗旨,并以“蒙以養正,啟以新知”為辦園思想,在特色提煉上下功夫,打造“沙藝術”教育特色,并以此為課題研究的重點及品牌發展方向,擴大了知名度。在物質環境上,以“沙藝術”為抓手,創設了“三館三廳”:沙雕展覽館、沙畫創作館、沙藝主題館、沙瓶展示廳、沙藝理念廳、沙藝探索廳。在特色發展及環境之路上,南豐幼兒園將課題研究融入于幼兒生活、游戲、環境之中,開展沙藝教學研究、沙藝區域探索、沙藝種植園地、沙藝韻律體操等活動,讓幼兒進行發散性想象、藝術化創作和拓展性實踐;開展沙畫才藝秀,沙畫故事節、沙雕創意展等活動,展現沙藝術教育魅力;開展了“我說,我的世界”沙藝術講述,“我想,我的世界”沙藝術感知,“我看,我的世界”沙藝術欣賞,“我建,我的世界”沙藝術創造四大課程行動,使得“沙藝術”教育園本特色更加鮮亮。
(二)團隊成長,效果凸顯
教師團隊在園際合作之下的成長顯而易見。通過團隊的多通道合作,南豐幼兒園的年級組、備課組、學科組、教研組等團隊的工作氛圍更加濃厚,創新了團隊學習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師在團隊中有了發現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例如教師們原來認為教研組活動就是一群人嚴肅地坐在一起,板著臉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但在一年的園際合作中,教師們主動創新,改變了這種沉悶的活動形式,開展了“教學游戲”、“開心詞典”、“名師作坊”等活動,教師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日漸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也在逐步增長,專業素養也在一次次的活動中不斷地積累與提升。
(三)個體發展,突飛猛進
園際合作之下的師徒結對,給教師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與發展空間,猶如一對隱形的翅膀,帶領她們在專業的海洋里遨游。在班級管理方面,教師們改變了以往憑經驗管理的模式,懂得了理論聯系實際,從幼兒發展規律及內在需要出發,讓孩子們生活愉快,學習輕松高效;在骨干教師成長方面,南豐幼兒園新增加了市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等共七人;在各類競賽方面,有三名教師獲得了市評優課一、二等獎,一名老師獲得市電教評優課一等獎;在方面,一學年有二十多篇文章發表在各級各類雜志上,另有二十多篇文章獲得了省級以上獎項。從取得的成績來看,教師們在專業成長方面有了更積極的需求,也在實際的園際合作過程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張曉曉.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丁翎.辦園理念與幼兒園發展[J].學前教育研究,2011,(4).
[3]王成剛.提升辦園品質,彰顯辦園特色[J].學前教育研究,2006,(4).
[4]劉楊,高洪源.美國教育資源共享的經驗及其啟示――休斯的理論觀點[J].外國教育研究,2005,(7).
第一,工作機制創新,領導親為,抓好教學管理。我校在繼承原有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對關鍵環節大膽創新。由組織部領導和我校領導班子帶領工作團隊帶班,按照培訓方案,對班級管理各項事務依工作流程全過程分解,確定工作調節、開學、組織討論等相關工作,加強溝通,全面協調,切實做到親力親為,排除工作障礙,降低工作難度,加強了教學管理,提高了辦班效率。
第二,教學形式新穎,研討互動,突破傳統模式。本期培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根據當前我縣農村重點工作和鄉鎮領導班子職責分別設置了鄉鎮書記班和鄉鎮長班專題研討,并進行全程錄像。在研討會上,各鄉鎮書記和鄉鎮長都緊密結合了本鄉鎮工作實際,就加快農村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程中的許多現實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通過交流,學員們彼此間加深了溝通,增進了了解,工作中也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本期研修班采用專題研討的形式是我校實行教改轉折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研討互動,給廣大學員提供了一個廣泛交流的平臺,一改黨校教學環節中“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的學風問題,既調動了學員學習研討的積極性、主動性,又促進了教師思考探索新的研究領域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起到了“給領導以參考、給學員以啟示、給工作以推動”的作用。
第三,教學主題鮮明,細化案例,提高辦班質量。今年,是我縣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關鍵一年。我縣經濟進入了大發展階段,農村工作出現了新特點,任務重,難題亟待破解。因此,本期培訓以農村工作為主題,針對當前農村重點工作設置了研討題目,希望通過研討使鄉鎮領導班子切實認識到解決農村工作問題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并通過學員根據自己在農村工作中的實踐,通過案例分析,互相研討的方法,探討解決當前農村工作的瓶頸問題的途徑,為我縣農村工作建言獻策,拓展了學員發展思路,提高了學員創新破難,加快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