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5 15:33: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術后病人的護理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闌尾炎手術屬于普外科臨床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腹部手術,在圍手術階段病人非常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各種心理,這種心理導致病人血壓上升、抵抗力降低、心率加快,容易導致手術切口愈合時間增長,從而延長病人的住院時間[1]。鑒于此,針對進行闌尾炎手術的病人,我院從2010年開始采用心理護理結合常規護理來進行護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進行如下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間進行手術的58例闌尾炎病人。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25~73歲,平均年齡為(46.3±8.1)歲。根據病人的入院尾號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29例。兩組病人在病程、性別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的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措施。
1.2.1術前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主動與病人進行交流溝通,通過親切、和藹的態度來獲取病人的信任,與病人之間構建良好的關系。通過耐心傾聽病人的傾訴,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病人來進行闌尾炎知識的宣教,以此來提升病人對于急性闌尾炎的認知程度,從而有效減少病人因為對闌尾炎知識缺乏足夠的認識而導致其不配合臨床治療或者拒絕手術的情況。此外,護理人員還必須要積極疏通病人的心理顧慮,向病人講解手術的相關知識,比如麻醉方法、手術時間、手術特點、手術方式以及手術過程中病人需要注意的地方等,并且要向病人講解闌尾炎手術的可靠性,以此來消除病人內心的疑問。
1.2.2 術中心里護理 手術過程中應當安排一名護理人員全程進行陪護,以此來提升病人的安全感。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采用撫觸、肯定的眼神等各種非語言行為來對病人表示鼓勵與支持。并且要在手術過程中教導病人放松的方法,通過轉移病人的注意力來緩解病人的緊張情緒[2]。
1.2.3 術后心理護理 手術完成以后,護理人員要盡量滿足病人身心方面的需求,病人的問題必須要一一解答。與此同時,還應當向病人宣教術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導病人自我護理的措施。在給予病人心理鼓勵的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當積極做好病人家屬的疏導工作,與病人家屬一起幫助病人,使得病人能夠處在輕松、溫馨的氛圍中。
1.3 評價標準
1.3.1 焦慮評定標準 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來進行評比。SAS總共包含20項,每項都分為4個等級評分。將各項之間的分數相加即為總分,采用總乘以1.25系數,取證書部分作為標準總分。病人得分月底,表明其焦慮程度越低。70分為重度焦慮。
1.3.2 疼痛評定標準 依照WHO疼痛標準進行分級。0級,無疼痛;1級,輕度疼痛;2級,中度疼痛;3級,重度疼痛。
2 結果
2.1 研究組病人無論是術前焦慮程度,還是術后焦慮程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病人(P
表1 兩組病人術前、術后焦慮程度對比(n/min)
組別 例數 術前焦慮 術后焦慮
研究組 29 11 17 1 23 6 0
對照組 29 3 22 4 19 9 1
注:兩組病人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研究組病人的疼痛程度整體明顯低于對照組病人(P
表2 兩組病人術后疼痛程度對比(n/級)
組別 例數 0級 1級 2級 3級
研究組 29 0 20 8 1
對照組 29 0 10 16 3
注:兩組病人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關鍵詞】痔瘺;舒適度;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741-02
痔瘺手術治療在肛腸科較多見,由于疼痛、便血、便秘、部潮濕、瘙癢不適及部位的特殊等因素常給病人造成很大痛苦,對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9月行痔瘺手術的88例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舒適度,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8例,男51例,女37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2±11.2)歲,肛瘺15例,痔57例,肛周膿腫16例。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44例,對照組44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別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術前、術中、術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1.2.1 術前干預 評估病人的一般資料,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及對疾病的認知。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主動關心和體貼病人,耐心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特點,手術及麻醉方式,手術前準備,手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處理方法,手術后要注意的事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顧慮及恐懼緊張心理,使患者以最佳心態配合醫護治療與護理。指導病人合理飲食,囑病人忌煙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易進營養豐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飲食。多食素菜、瓜果、預防便秘。術前腸道準備盡量采用對患者相對舒適的方法【1】。
1.2.2 術中干預 由于手術部位特殊,病人大多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盡量較少不必要的暴露,對病人進行安慰,消除害羞、恐懼心理。擺放要舒適,避免給病人帶來不適,或者損傷神經、下肢靜脈受壓。
1.2.3 術后干預 對手術后可能出現的疼痛、尿潴留、出血、感染等并發癥要有預見性,盡早干預。手術后指導病人采取舒適,避免局部受壓加重疼痛。及時處理術后疼痛,進行預見性疼痛護理,減輕患者不適。痔瘺手術后由于麻醉的影響、患者心理、切口疼痛等因素常導致尿潴留發生,這會引起病人不適感,因此術后要及時督促和鼓勵患者排尿。術后發生尿潴留者,繼續做好心理干預,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采用足底反射、按摩療法,熱滾動按摩療法,誘導排尿法【2】等方法刺激排尿,以上方法無效時可采用導尿術。切口出血:多發于術后1―7天,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等。術后24小時之內不宜過早下床活動,以免傷口疼痛及出血。觀察創面的變化,如切口滲血,應緊急行壓迫止血,觀察病人的脈搏、血壓,詢問有無頭暈、心悸等癥狀,安撫病人,避免緊張,并報告醫生。教會病人堅持中藥坐浴或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大便后隨時坐浴減輕疼痛,防止切口感染。冬季坐浴過程注意室內溫度,防止受涼。術后指導病人合理營養,宜進低渣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忌吃生冷食物及辛辣、 油膩之品。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舒適度進行評分,對滿意率進行調查對比。若患者有疼痛VAS評分3、尿潴留、便秘等其中一項為不舒適。滿意率調查采用統一調查量表,由患者根據自身感受填寫,患者舒適滿意的標準為整個圍術期身體、心理感覺良好,無特殊不適。滿意度調查分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級,滿意率=(很滿意+滿意)/(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通過整體化、個性化、人性化護理使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將不愉快程度降至最低,這是20世紀90年代Kolcaba提出的全新的護理模式【3】。“優質護理服務”是指以病人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以病人為中心”是指在思想觀念和醫療行為上,處處為病人著想,一切活動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緊緊圍繞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務質量,控制服務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簡化工作流程,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痔瘺患者由于疾病特點常常痛苦不堪,護理人員對痔瘺患者采取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護理干預措施,能減少圍手術期不適,減少并發癥,提升患者舒適度,增加患者滿意率,體現了優質護理服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張克蕊. 自然排空與清潔灌腸對痔瘺手術患者舒適度影響的對比研究[J] .衛生職業教育,2010,28(24):136-137.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再脫位;心理反應;心理干預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脫位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及發生率為3%-4%,一旦發生將對患者心理和身體造成很大影響。我科2003年¬¬¬―2010年實施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168例,術后髖關節再脫位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煩躁、依賴等心理反應,我們通過配合實施再手術后的圍術期護理,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使患者在后期恢復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5例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齡54歲~66歲,平均62.3歲。手術原因:股骨頸骨折2例,股骨頭缺血壞死1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2例。再脫位時間:全部術后3-5周出現。脫位次數:1例脫位2次,其余1次。脫位類型:2例前脫位,3例后脫位。脫位原因:2例搬運不當,3例使用不當。4例手法閉合復位成功,1例切開復位,無后遺癥。從X線片上看,髖關節置換手術沒有易脫位因素。2例出現煩躁,2例出現依賴感,1例預感性悲哀,5例均有不同程度恐懼與焦慮。
1.2 心理分析及心理干預措施
1.2.1 心理分析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脫位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文獻報道及發生率為3%-4%。手術后髖關節不能維持正常張力,可能是導致脫位的重要原因[1]。脫位的病人多為老年人,患病后多有焦慮、急躁、恐懼、孤獨和對手術效果安全性產生擔憂。由于是手術后不久出現的脫位,病人的心理中很多存在對手術效果的懷疑,與再次手術和復位的巨大恐懼。表現為煩躁、少語、對醫護人員不信任、拒絕交流合作等,一旦發生將對患者心理和身體造成很大影響,而且容易引發醫患矛盾。從本組病人看,全部脫位均不是醫源性因素引起,均為病人使用不當發生。
1.2.2 心理干預措施
1.2.2.1 幫助患者轉換角色 ,正確對待疾病 髖關節再脫位后再進入患者角色感到緊張,焦慮。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盡快轉變角色,使他們正視疾病,重視疾病,從而配合治療。對角色強化的患者,護理人員明確告知病情已經好轉,在醫生、護士的指導、協助下應逐漸進行功能鍛煉,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1.2.2.2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溝通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取得心理干預效果的關鍵,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再脫位患者在心理上及軀體上的痛苦,如疼痛、活動受限,因此多給予關心、同情、體貼和鼓勵。與患者加強溝通,讓其采用正確的途徑和方式釋放壓力,在工作中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引導患者宣泄積怨的情緒。此外,詳細介紹關節脫位發生的原因,并非手術不成功所致。打消其思想依賴情緒,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及時滿足病人的合理需求,消除其緊張情緒。同時做好病人家屬的思想工作,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1.2.2.3 進行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 術前講解術后易發生髖關節脫位的原因、癥狀及后果,預防THA后髖關節脫位的發生。 詳細講解髖關節脫位后臥床和限制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治療和預防再脫位的方法,以及康復鍛煉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使病人心中有數,并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不管是閉合還是切開復位,患者均應臥床休息一段時間,行皮牽引,穿防旋鞋,置患肢于外展30度中立位。術后不宜過早進行直腿抬高活動,以免引起脫位和疼痛。
1.2.2.4 重視生活護理, 大多數術后脫位都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當造成的,因此必須重視生活護理。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正確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屬主動配合。在協助術后鍛煉時應該清楚有可能引起脫位的姿勢。在使用便盆時,從健置入,臀部上抬足夠高度,避免患肢外旋內收動作。應將整個髖關節托起,不可單純牽拉抬動患肢,側臥時注意保持屈髖屈膝,兩膝之間墊軟枕,防止髖關節內旋造成脫位。指導患者堅持正確的功能鍛煉,循序漸進地增加活動量,活動時間及活動范圍,較好地執行出院后康復計劃。囑病人三個月內不能向患側翻身,坐在凳子上不可彎腰拾東西。在日常活動中,盡量做到三不:不負重,不盤腿,不坐矮凳,即屈髖
2 結果
本組5例患者中,我們采取正確疏導、耐心傾聽、解釋等心理干預方法,使焦慮患者在2天之內焦慮癥狀減輕, 煩躁患者在兩天內減輕煩躁,有依賴感的患者在兩周之內正確轉換角色,預感性悲哀患者在3天內能積極配合,患者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痊愈出院。
3討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出現髖關節脫位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是手術后不久出現的脫位,病人的心理中很多存在對手術效果的懷疑,入院后存在嚴重的心理反應,護理人員在實施準確及時的治療和護理措施的同時,重視患者心理護理,通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重視情感支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效促進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的恢復,避免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手術室收到次日手術通知單后,護士長即安排好洗手護士與巡回護士,這兩名護士即為該手術病人的責任護士,負責手術前訪視,手術中配合和手術后隨訪工作。如果責任護士術前沒有機會探視病人,應有代訪者,并向責任護士提供口頭或書面報告,扼要地提出這一病人的護理計劃。一般盡量由責任護士術前訪視,這樣,當護士和病人在手術室再次見面時,就不覺得是陌生人了。對于急診手術病人,責任護士可利用術前短暫的時間與病人溝通。
1·1術前訪視和評估
責任護士接到手術通知單后,一般于手術前一日進行術前訪視,必要時參加術前討論,收集資料,進行術前評估。
1·1·1閱讀病歷。了解病人姓名、年齡、性別、診斷、預定的手術名稱、手術方式、所需時間、既往史、家族史;病人的呼吸、循環、代謝、腎、肝以及神經系統狀態;各項生化檢查異常情況和問題;皮膚狀態、過敏史、有無感染;營養狀態;機能障礙的部位、程度;體型、身長、體重;病人的社會背景、精神狀態、經濟狀況、職業;生活習慣、嗜好;手術同意書等。[2]
1·1·2向病房護士了解護理計劃,向經治醫生了解麻醉方法、手術進路、特殊手術的、手術需用的特殊器械和敷料、特殊設備如顯微鏡等、術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病人的精神狀態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
1·1·3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向病人作自我介紹,說明訪視的目的,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針對不同的心理,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關心、安慰、鼓勵病人,使其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
1·1·4對病人進行術前指導,根據病人的性格、職業、文化程度等恰當地向病人解釋病情、手術的必要性及預后情況;簡單地介紹有關麻醉知識,消除病人對麻醉的恐懼感或依賴感;簡要地介紹手術經過,術中的特殊及手術的可靠性和安全措施;介紹手術室的環境,可攜帶直觀用具如氧氣罩,手術室布局的照片,使病人清楚和直觀地了解手術室的環境。
1·2確定護理問題
責任護士根據收集的資料和手術種類預測手術中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一般術中常見有13種護理問題。例如恐懼、潛在性的電灼傷、潛在性的性損傷等。
1·3制定護理計劃。根據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制定術中相應的護理措施,例如潛在的性損傷,采取的措施為:①正確安置,既便于醫生操作,又順應呼吸、循環功能,避免神經、血管受傷,避免身體各部肌肉扭傷;②安置動作輕柔緩慢、協調一致,注意負重點和支點是否正確;③禁忌將病人安置在超過其忍受限度的強迫上。
1·4手術中的整體護理
將制定的護理計劃貫穿于全手術過程中,在術中,責任護士用熟練的專業技術和知識,配合手術、觀察病人,根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及早發現問題,果斷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使手術順利完成。此外,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4·1護士熱情、友善地把病人接到手術間并用幾分鐘時間專門照顧他,讓他感到他是這里最重要的人,親切地稱謂病人,勿用床號、病名或手術名稱代替病人姓名,與病人作簡單的交談,如“我是張護士,整個手術過程中我會照顧您,有什么需要盡管對我講。”
1·4·2病人入室后,始終有人陪伴他,簡單介紹手術室的設置,現代化的儀器設備、經驗豐富的手術大夫和麻醉師,向病人講明麻醉與術中必要的配合,可能體驗到的各種感覺與注意事項。如術中牽拉臟器時會有不適和牽拉痛,作深呼吸可減輕不適與疼痛。
1·4·3保持環境安靜。避免不必要的噪雜聲,各項護理操作做到穩、準、輕、快,在病人聽得見的地方,不允許喧笑,無謂的閑談,對病人的病情不隨意議論或竊竊私語,尤其對矯形、燒傷、婦科及手術者,更要注意言辭勿損傷病人自尊心。
1·4·4關心病人需求,讓病人感到舒適。允許病人用枕頭直到麻醉師認為應撤去枕頭為止;可松開病人的領口,以利呼吸;詢問病人冷不冷,是否需要蓋被;病人感到口唇干燥不適,可用濕棉球濕潤口唇以助緩解不適,以上措施是保證病人身體上的舒適。其次,要保證病人精神上松弛。病人可能希望和手術醫生談話,護士要讓他得到這個機會;在每一步操作和采取一些措施時,都應耐心解釋,以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如給病人縛安全帶時告訴他不是把他綁在手術臺上,而是象汽車里座位安全帶能保障安全;對孤獨和恐懼的病人,對他進行安撫如握住病人的手,撫摸患兒的臉能增加舒適并消除顧慮;病人對術中身體暴露往往感到羞怯,護理時應給予理解,并做到最小范圍的暴露,保護病人的自尊心。
1·5術后隨訪與評價
術后隨訪有助于責任護士評估手術中的護理效果,當病人知道手術室的護士仍然關心他的術后恢復時,會很愉快,這種愉快的心情也能促使他早日康復。一般于手術后第二天隨訪,對特殊病人,亦可于手術當天或術后幾日多次隨訪,向病人和家屬介紹手術情況并進行術后指導。查看病人有無手術并發癥,并通過局麻病人對手術的體驗以及對護理情況的描述,手術醫生對護士配合質量的評價,來評估術中護理計劃的落實情況。
2體會
2·1消除病人的焦慮,使其獲得安全感
外科病人在手術室停留時間雖然短暫,但卻是整個疾病治療中關鍵的一環,也是病人身心最脆弱的時刻。手術病人在術前普遍存在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術前訪視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緊張焦慮程度。通過對病人術前訪視,使接受手術的病人感到被尊重和被關心,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與安全感,從而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這樣,病人情緒穩定,精神輕松,從身心兩方面為主動配合手術做好準備。
2·2確保手術病人在護理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3]
目前,手術科室護士為病人制定的護理計劃只有術前、術后部分,而術中卻是空白,手術室責任護士對病人實行整體護理,并將護理計劃及實施情況記錄于表內,在術后與病房責任護士詳細交待,這一短暫而特殊的護理過程可以說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繼續。
2·3提高手術室護士的業務素質
手術室實行整體護理,激發了護士的學習熱情。新的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專業理論、心理、教育、倫理、哲學和美學諸多方面知識,促使護士不斷學習新知識和積累工作經驗,從而提高手術室護理水平。
1 臨床資料
本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6~52,平均35;頸椎骨折8,腰椎間盤突出癥9,胸腰椎壓縮性骨折23,
2.舒適護理
2.1礎舒適護理:①舒適晨間護理:早晨起床時播放一些節奏舒緩、令人心情舒暢的輕音樂,可以使患者感覺美好的一天即將開始。為術后疼痛患者護理查房時,可介紹一下當天的治療及護理項目,聽取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意見。②舒適晚間護理:晚上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檢查及護理。夜間盡可能關燈或開地燈,巡視患者時如用手電筒,不能直接照射患者的頭部,應用墻壁反射光觀察,這樣不會影響患者休息。③舒適的:術中采用腰麻或全麻的患者,術后為防止誤吸應去枕平臥6 h,長時間臥床可引起肌肉關節疲乏、疼痛,為減少患者不舒適感,做到勤觀察,消除引起疼痛的誘因,在不影響治療護理的同時,為患者安置舒適。
2.2舒適環境的管理 有研究表明,舒適環境的管理是重要的護理活動,對住院病人來說,適宜的聲響,光線,氣味,溫濕度能提高環境舒適度,適當的感覺刺激,對健康是有益的。
創造一個整體、舒適、安靜的環境,讓病人安心養病,根據氣溫來調節病人的冷暖,必要時加蓋毛毯或涼被。盡可能安排同性病人住在同一個病房,病房內溫度、濕度要適宜。保持病人床單位的清潔、整齊。減少探病人員,避免病房噪音。
2.3 止痛措施的運用 藥物止痛仍是目前解除術后病人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這里除了要正確運用鎮痛藥物以外,為了使疼痛病人取得最佳的鎮痛效果,應摒棄傳統的“按需給藥”改為根據藥物半衰期的“按時給藥”,使藥物濃度長時間維持在一定水平。在鎮痛效果的同時起到“預防為主”的作用。臥床患者應用足底靜脈泵,從而增加血液循環,舒筋活血來減輕疼痛,使病人舒適。應用耳穴壓籽減輕術后疼痛。
2.4輕患者心理壓力:手術后患者對疼痛有焦慮和恐懼的心理,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護士與患者做5~10min的必要談話,可使鎮痛效果持續18h,10min的笑能使患者在幾小時內不再受疼痛的困擾。因此護士要給予必要的關心,疏導患者心中郁積的不良情緒,以安慰和鼓勵減輕其心理壓力,使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思想輕松,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
2.5屬積極配合:術后患者的生活暫時或長期不能自理,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感受需要他人的理解、支持、鼓勵和安慰,但因患者疼痛的表情造成家屬的焦慮和不安又不可影響到患者,以免加重其對疼痛的敏感性。因此,要告知家屬,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定期與患者家庭、朋友及單位溝通,積極尋求社會支持系統對患者精神、情感、經濟上的支持,提高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度。創造條件讓親友、同事多探視,多給予患者安慰、鼓勵,滿足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
3 結果通過對本組4例骨科手術后疼痛病人運用舒適護理方式,本組病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改善,病人滿意度為96,護患糾紛下降為0。
【關鍵詞】結腸癌 直腸癌 護理措施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在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和地區。因此,如何預防其發生、降低發病率和早期發現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降低死亡率已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共同任務和目標。就整個大腸而言,癌腫好發部位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和橫結腸,好發于40~50歲。下面將結腸和直腸癌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護理問題
1.1 焦慮、恐懼或絕望 與對疾病的發展及預后缺乏了解;對疾病治療效果沒有信心;與手術、化療及術后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有關。
1.2 疼痛 與癌腫侵及或壓迫神經及手術創傷有關。
1.3 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腫瘤高代謝及禁食或限制進食等因素有關。
1.4 自我形象紊亂 與手術、放療、化療、造口等引起的外表改變有關。
1.5 知識缺乏 與缺乏結、直腸癌的治療護理知識有關。
2 護理目標
2.1 病人能識別和表達恐懼的感覺,說出恐懼的原因,感受或說出恐懼的感覺減輕,在心理和生理上舒適感有所增加。
2.2 病人訴說疼痛減輕或感覺到疼痛的次數減少。
2.3 病人營養攝取增加,體重不下降。
2.4 病人語言或行為表現出對外表改變的接受。
2.5 病人改變生活習慣,適應新生活;了解疾病康復、預防復發及并發癥的知識。
3 護理措施
3.1 減輕焦慮和恐懼
3.1.1評估焦慮與恐懼的原因及程度。
3.1.2術前與醫生聯系,向病人介紹手術方法及必要性,介紹預期效果、可能發生的危險、麻醉方式、康復時間等情況。
3.1.3根據病人對手術等知識理解程度,護士應加強對病人的健康指導,取得病人信任。
3.1.4根據手術方式和特定需要,對病人及家屬在術后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床邊指導:術前腸道準備方法、藥物準備及實驗室檢查;術后靜脈高營養治療;胃管、尿管及其他引流管的護理、疼痛的處理及活動的必要性、傷口的自我保護等。
3.1.5造口術前定位:由醫生或造口治療師完成。
3.1.6做好家屬及朋友工作,激發他們的責任感,給病人生活上的照顧和心理上的支持。
3.1.7鼓勵病人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使其盡快適應新的生活。
3.2 減輕疼痛
3.2.1評估疼痛部位、性質及持續時間,分析疼痛原因及病人對疼痛的耐受性。
3.2.2設法除去或減少使疼痛加重的因素
給予舒適:術后生命體征平穩給予半臥位,減小切口張力,減輕疼痛。教會病人咳嗽或變換時用雙手保護傷口,減少傷口的牽拉痛。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
3.2.3及時了解病人心理動態,做好心理護理。
3.2.4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藥,同時觀察止痛藥的效果、副作用并記錄。
3.2.5指導病人應用無創傷性的解除疼痛的措施:教會病人放松技術以減輕疼痛的強度。利用枕頭或毛毯支撐疼痛部位以減輕肌肉張力。指導病人看書、聽音樂以分散注意力。
3.3 增進營養
3.3.1術前給予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需禁食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治療,保證營養攝入。術后靜脈補充足夠的營養、水及電解質,必要時給予血漿或蛋白。
3.3.2每周測體重一次,檢測血清蛋白、血紅蛋白、非蛋白氮等生化指標的變化,并及時記錄。
3.3.3術后早期嚴格記錄出入量,保證液體出入平衡。
3.3.4術后腸功能恢復后飲食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從流食、半流食到普食,少量多餐,以不引起腹脹為宜。
3.4 指導病人適應形象的改變。
3.4.1與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感情和對自己的看法,說出自身的健康問題、處理和預后,并澄清誤解。
3.4.2促進病人與社會交往,鼓勵病人多走動,鼓勵家屬和朋友探視,鼓勵病人接受別人的幫助,提供機會與有同樣經歷的人接觸和交往,多參與病房的活動。
3.4.3根據不同情況提供護理
1)對化療引起的改變:說明有脫發、閉經、不能生育等可能性,但需強調這些改變在治療后可能恢復;準備好假發、帽子或頭巾等以便在脫發時使用;教會減少脫發的方法,如用疏齒梳子、不用發夾、不染發等;向家屬說明正確對待形象改變。
2)對排便的改變——造口身份:評估病人的接受能力和認識程度;要注意到其他人的反應和對病人的影響,鼓勵親人們之間互相交流認識、統一思想;允許病人發泄;幫助家屬接受病人的形象改變,如協助病人妻子或丈夫護理其配偶的造口而不表示厭惡;鼓勵病人發揮自己的潛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做到自我照顧;指導病人監測自己的進步;鼓勵其參加社會活動,如造口聯誼會、造口愛心之家的活動;提供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方式和聯系電話。
3.5 指導病人術后康復鍛煉和自我護理方法
3.5.1評估病人學習能力和影響學習的因素。
3.5.2用示教方法教授病人在翻身、咳嗽、下床活動時傷口的自我保護方法,保證腹帶加壓包扎的有效性,減少對傷口的牽拉痛。
3.5.3指導術后鍛煉的方法:床上的下肢鍛煉-床上翻身-床上坐起-床邊站立-床邊走動-房間走動-走廊內走動,循序漸進,以不感到心慌為宜。
3.5.4為避免腹部傷口疼痛,可以練習胸式呼吸,術后每小時進行深呼吸1次。
3.5.5講解疾病復發及需要警惕的癥狀:如定期檢測血清腫瘤標記物(CEA、CA199、CA125)的數值,每3~6個月復查1次;同時做影像學檢查,及時發現轉移征兆。日常生活中注意排便情況,觀察有無糞便帶血,排便情況的改變,及時就診;若有腹痛、腹脹甚至貧血的情況,應高度警惕。
3.6 預防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3.6.1 Miles術后會陰傷口裂開、感染的防治
1)術后骶前引流管保持通暢,或者持續負壓吸引。
2)持續導尿2周,避免膀胱充盈將盆底腹膜掀起,致骶前殘腔積血。
3)術后3~5天內避免下蹲動作,術后第10~13天會陰切口完全愈合,方可拆線。
4)術后會理療。
3.6.2切口疼痛處理
1)協助取舒適,生命體征平穩即可給予半臥位。
2)做好心理護理,講解疼痛的原因和緩解時間。
3)分散注意力,指導病人聽音樂、聊天、看報。
4)給予止痛藥,如哌替啶。
5)使用病人自控鎮痛泵。
6)術后3天疼痛加重,要注意除外感染。
3.6.3造口護理
1)嚴密觀察,預防造口早期并發癥的發生:一般結腸造口位于左下腹,造口直徑一般為2.5~3.5cm,高度為突出腹壁皮膚1.5cm,便于粘貼造口袋時對周圍皮膚的保護。
2)顏色:腸造口黏膜的正常顏色為紅色或粉紅色,類似正常人嘴唇的顏色,表面光滑、濕潤。如果造口的顏色蒼白或深暗紅,應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防止缺血壞死。
3)水腫:手術后幾天,造口出現一些水腫,無須處理;一周后,如果水腫無消退的跡象,應查明原因,是否有低蛋白或心功能不全等。水腫者一般選用一件式造口袋,底盤應略大于造口,以免損傷黏膜。
【關鍵詞】 顱腦損傷;護理;體會
顱腦外傷作為神經外科的常見病,病情變化快,近年來其發生率呈增高趨勢。作者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105名重型顱腦損傷的病人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認為本病護理重點是仔細觀察病情變化,監測顱內壓,并密切監測病人生命體征,協作醫師及時治療。
1 臨床資料
自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共收入重型顱腦損傷病人105名,其中男性71人,女性34人。全部病人都進行過顱腦CT檢查確診,入院時格拉斯哥評分不高于8分。處理方式:66名手術指征不明顯的病人入住神經外科ICU密切監護處理,49名具有手術指征者立即完成術前準備后手術救治,術后入ICU密切觀察救治。
2 病情監測
2.1 生命體征 顱腦外傷的病人,其血壓、體溫、脈搏、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常不穩定,密切觀測可以及早發現病人病情改變。如血壓增高,心率降低,呼吸頻率減低常常是顱內壓升高導致的連鎖改變。應常規配備多功能心電監護儀進行持續生命體征監測,重點監測呼吸頻率、血壓、心率等,因為血壓失穩、心率改變和呼吸頻率不規律常常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2.2 瞳孔改變 瞳孔直徑的改變作為反映顱腦外傷病情改變的重要指標,需要熟練掌握。如一側瞳孔逐漸擴大,同時伴另一側肢體癱瘓,并有意識障礙等表現,多為腦疝的征兆;如兩側瞳孔散大固定,且無對光反應,是腦干受傷的表現。
2.3 意識狀態 仔細認真的觀察,及早發現意識改變,可以幫助判斷可能的病情進展,為采取下一步治療措施提供依據。判斷病人的意識時應注意下面三個方面:一是先排除急診病人的意識改變是否與飲酒或服用某些藥物有關;二是要對病人意識障礙的輕重進行客觀的描述,一般是進行格拉斯哥評分;三是監測病人意識改變的變化趨勢,如意識由清醒逐漸變為嗜睡,常常表示病人顱內活動性出血,需通知醫師及時處理。
3 護 理
3.1 脫水藥的使用 顱腦損傷后,因為腦血管破裂出血,腦組織震蕩受損,引發腦水腫、顱壓增高,甚至嚴重時引起腦疝。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注意腦疝征象,主要的藥物預防措施即為脫水藥物的使用。當病人持續意識喪失伴發顱壓增高時,應堅持應用脫水藥物。脫水藥物靜脈滴注時速度控制很重要,一般250毫升濃度20%的甘露醇輸入時間不長于20分鐘,過緩輸入對癥狀改善效果不佳。同時長期用脫水藥物時,要注意病人內環境的改變,尤其是預防水電解質紊亂、急性腎功能減退等。
3.2 使用鎮靜藥物的護理 開顱手術的病人常常在術后使用巴比妥類藥物,在起到鎮靜效果的同時可以保護病人的腦細胞,預防抽搐發作。當術后病人躁動不安,或者中樞性高熱時,應使用冬眠合劑。
3.3 高熱護理 顱腦損傷病人術后常常出現高熱不退癥狀,持續高熱會損害病人神經系統功能,需要降溫處理,目標溫度一般不高于38℃。常用的降溫措施為冰毯降溫,并可配合使用肢體大血管冷敷,多可以有效控制體溫,病人意識恢復后要繼續冷敷控溫2天左右,直至體溫穩定。頑固高熱患者可使用冬眠藥物和激素處理,務必將病人體溫控制在合理水平。
3.4 呼吸道監測 病人意識喪失后,因咳嗽反射消失,呼吸道分泌物無法及時排出,留置在細支氣管或吸入肺內后極易引起感染癥狀,惡化病人的一般狀況。因此,應定時翻身拍背,強化基礎護理,定期進行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促進排出。
3.5 術后護理 顱腦損傷病人行開顱術后24小時最容易出現再次出血,術后1周是顱內壓增高的危險期,同時是呼吸道感染等多種并發癥發生的高發期,此時期內,要加強監護,密切注意呼吸、心率、體溫血氧飽和度等體征,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處理。
3.6 強化營養 病人術后機體消耗大,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加大,應早期進行靜脈營養,病人身體條件許可后及早進行鼻飼流質飲食,飲食以高蛋白質無渣飲食為主,充分的營養保障可以促進病人及早康復。
3.7 強化皮膚護理 病人術后長期臥床容易并發褥瘡,需要勤翻身,每隔0.5-1小時要翻身一次,床墊要松軟適度,睡泡沫墊,有條件者應配備氣墊床,床單經常更換清洗,足跟、髖骨隆起處等易發生褥瘡部位要經常檢查,有發紅等異常癥狀時及早處理。在我科收治全部105名病人未有褥瘡癥狀出現。
參考文獻
[1] 李冬芬,吳輝,黃春梅.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7:120-121.
[2] 莊文燕,儀立志,孔文龍,等.神經外科術前護理常見風險問題及應對措施[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