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初中歷史世界史知識點
時間:2023-10-13 16:0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世界史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初中歷史 知識整合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4)03-012-01
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法國哲學家狄德羅也說過:“讀史可以明智。”作為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歷史學科具有前瞻性、當代性、人文性、主客觀統一性及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的特點。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相較于別的學科而言,初中歷史更加注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強調歷史規律的作用。對比分析和總結的部分更加靈活。簡而言之就是更需要根據史實基礎進行思考和分析而非單純的死記硬背。因此,初中歷史學習方法很重要。結合我本人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一、勤耕不輟,功在平時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作為世界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世界史上也是難得一見的。要想學好歷史,就首先要學好中國歷史。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是中國歷史也好,世界史也好,哪方面地學習都非是一時之功,這就要求學生務必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夯實基礎。所以,我經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任何一段不起眼的文字的描述,都是一段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學習來不得一絲驕傲和馬虎。”即便是輝煌的成就如今天,將來載入史冊的也就是那么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就概括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是最樸實無華的,也是最不容忽視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歷史是前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發展史,任何一段都是不容有失的,任何知識漏洞的存在,都會是史學的一大憾事,因此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的技巧就在于注意歷史的連貫性,根據時間來記憶歷史事件是防止出現知識漏洞最好的記憶方法。因為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時間的先后可以幫助理解記憶。“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半辛勞一半才”只有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扎實地打好基礎,步步為營,重在積累,才能在初中歷史學習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溫故知新,善于整合
孔子說“溫故而知心,可以為師矣”“溫故而知新”有四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第四,也是我認為正確的解釋,是指通過回味歷史,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歷史知識重新進行歸類和整合,可以從中得到某種規律,從而獲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說歷史知識的整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1. 縱向的知識整合。也就是按照我們學習的順序把歷史按時間順序的先后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和中國現代史;把世界歷史單獨作為一部分進行分解記憶。這樣的記憶方法優點是把歷史分解成了幾個時間段,便于重點記憶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幾部分。缺點是如果不注意綜合很容易出現記憶偏差。把中國歷史和世界史分離開來。要知道中國歷史再怎么源遠流長,也依舊是世界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二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無法分離的。也就是說縱向的知識整合可以瞻前顧后,具有連貫性強的特點。
2. 橫向知識的整合。橫向知識整合也就是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合二為一,整合的標準有兩個,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事件。總的來說,也就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把世界各個國家所發生的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總結性記憶。橫向知識的整合的好處是可以從全局出發,左右逢源地概括統一歷史時間段內的所有知識點,整體性比較強;但其缺點是橫向的知識面太廣,記憶難度增大,很容易讓學生喪失信心。
三、與時俱進,巧用多媒體
如果說從前橫向知識整合和縱向知識整合不能兼顧,給師生們帶來了許多困擾的話。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資源的出現很輕易地就解決了這個困擾我們許久的問題:歷史學習過程中“瞻前顧后”和“左右逢源”不能兼顧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科目都開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文、圖、聲、像等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不僅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而且可以解決常規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平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利用相關的影像資料和史實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習中國古代史時可以羅列中國古代的輝煌成就進行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給世界進程帶來的巨大影響;對于修筑萬里長城,秦始皇的功過進行評析;“絲綢之路”開通以后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意義……學習世界史時,可利用影像資料詳細介紹瓦特發明蒸汽機拉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情景;利用圖示二戰以后的世界格局……
復習階段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知識整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系統的知識框架,把橫向和縱向進行對比記憶,不僅可以加深記憶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影響銜接的原因分析
高一新生的認知水平基本還停留在初中階段,進入高中,面對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現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但認為歷史很難,甚至有同學開始決定要拋棄這門課程,這就比較嚴重了。為什么會在銜接上出現這樣的狀況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必要的歷史知識和理論認識,這是影響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主觀原因。這種狀況是由功利觀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歷史所有的教與學都圍繞考試指揮棒進行。歷史教學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則就不教,同時,在中考總分中,歷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這就在學校部分領導、教師和部分學生及家長心目中,歷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歷史課的地位和受重視程度大打折扣,學生態度上的輕視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中考范圍一般只選取中國史、世界史的部分單元進行考核,學生最后只需對較少的零碎的考試內容進行強化復習、訓練,從而使學生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課程設置的巨大差異和跨度,這是影響初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銜接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這種差異和跨度主要體現在:
1.課程體系的設置:初中采用通史體例,中國史、世界史分編,基本按照從古至今的時序,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基本規律。而高中則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采用模塊+專題的體例。這種體例跳躍性大,時序顛倒,沒有連續性和系統性,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很高。
2.課程內容的編排:初中課程重中國史輕世界史;重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相對薄弱;內容編寫淺顯易懂、生動有趣。而高中課程中外歷史權重大致相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占一個模塊,三足鼎立;內容偏深、偏難,涉及的基本理論、概念比較枯燥、深奧、抽象,可讀性不強。這樣的差異和跨度,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高一新生來說,學習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一旦由此產生畏難情緒,則十分不利于歷史教學的進行。
針對這些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成為高一教學中的首要任務。
二、有效的解決措施
第一,做好課程內容的銜接。教師在面對高一新生時,要對初中歷史課標和教科書的要求和特點、中考的范圍等都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知曉學生初中階段歷史知識的學習狀況,心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第二,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針對高一新生歷史知識零碎,缺少知識結構的狀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時刻注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盡量將三個模塊的內容融會貫通,將中外歷史在宏觀空間中聯系。比如在講授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給學生整理一個中國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著再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三個方面,把必修三個模塊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構成整個中國古代史的全貌。同樣,對于某一個單元甚至某一課,我們都可以幫助學生去構建知識體系。擁有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復習,還能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
第三,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高一新生的學習方法基本還是沿用初中那一套,習慣于機械背誦,總以為讀讀背背是拿高分的法寶。其實,高中歷史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比初中大的多,知識結構也更復雜。因此,在高一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用靈活多樣的手段,指導學生如何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復習,保證學生學習各個環節的科學、正確,以此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意識。比如在做筆記環節,可以指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下重點、難點和一些相關的說明,而不是全盤記下。這樣既節省時間,也提高效率。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將筆記記在書本空白處,這樣便于結合教材理解掌握。
關鍵詞:點;線;面
有的地方不將歷史納入中考的考試范圍,學校對語、數、外科目研究、探討有余,但對歷史愛理不理。這些都給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與任務。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教學質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把龐雜的久遠、枯燥無味的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成了廣大歷史教師不得不重視的一個話題。
以筆者淺薄的教學經驗認為,看似龐雜的歷史,其實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教學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從而為心理還不夠成熟或知識面、分析能力都還有待進一步發展的初中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1.抓點。也就是知識點。大到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歷史事件,小至整個歷史事件的原因、時間、背景等。這一個個的點就是學生必須要掌握或了解的東西。如,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問題,大致可以簡化為以下幾個知識點:(1)對臺灣的統治的強化。(2)對的統治的加強。(3)對新疆的管理。(4)對西北及東北塞防的加強等。這樣,對多民族的國家政權的鞏固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清晰的認識。
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通過串線,讓學生把中外古今的歷史事件做一個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從而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深化了知識點的學習。如,把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事件(點)都串起來,那么就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展史。這對初中生來說,理解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是一個橫向的全景圖。如,對的教學過程,通過九一八、、血戰臺兒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美國攻入日本本土等事件的學習,使學生對的發展有了一個全景式的認識。學生再不會把這階段的事件與其他事件混為一談了,也能正確分析出這段國際國內矛盾等。從而做到中國史與世界史合而為一,事半功倍。
總之,通過抓點、串線與鋪面,學生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征,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從而達到盡可能地提高課堂效率。
當然,要真正落實以上這些,需要教師熟練靈活的運用教材,深入淺出的講解,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做,但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是首要的,再加上生動愉快的課堂教學和切實有效的課后鞏固,歷史教學將會是學生的樂土。
參考文獻:
[1]孫萊珠.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新課改基礎整合活力
我們是我校第一屆實施新課改的,所以碰到的困難是最多的。一 新課改的條件不盡人意,雖然教師是新課改的具體實施者,但在這個過程中受制約的因素太多,比如我們所在的偏遠民族地區,沒有建立起與新課改相配套的教學體制,沒有建立起更適合民族地區的課改評價體制等;二 初高中歷史課改不配套。初中歷史課改著眼于破除舊教材的繁難深的知識體系,大量刪減知識點,而且通過調查了解,初中階段學生對歷史不重視,對歷史課還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認為可學可不學,并且歷史課呈現出簡單淺顯的特點;而高中歷史課改著眼于拓寬知識面,深化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呈現出的特點是份量重,內容龐雜,時間緊。那么在課改轉型期,如何更有效,更順利地搞好新課改,需要身處第一線的教師勇于探索、實踐、不斷反思總結。
一 正確定位,重視基礎,提高素養
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講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的事,講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學習歷史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過去,服務現在,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德育是教育的靈魂,所以歷史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現代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并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樹立關注民族和人類命運的理想,這應當而且始終是中學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可在現實中,中學歷史成為升學的鑰匙,從高一年級開始教學中明顯存在一種傾向,就是不根據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現狀,而是片面強調教學與高考接軌,希望學生有完整的知識體系,到位的理論分析,并不斷培養其熟練的解題能力,這種教學定位,往往因為起點過高,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尤其是民族地區的學生造成心理上的畏懼,進而形成思想上的抵觸,甚至厭學情緒,這種現象妨礙了歷史新課改的順利進行。因此,要搞好歷史新課改工作,必須要有正確的定位。面對將來大部分學生學習文科這個現實,我們更應該注重夯實基礎,采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更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是單純地應付高考,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學科優勢,它能使人豐富知識,提高素養,健全人格。
二整合新課改下的教材內容
歷史新課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材編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通史變為中外混編的專題式體例,反映出人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狀況。新教材主題突出,注重個單元之間的對比和聯系,比如政治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中國與西方進行對比,有利于廣大師生用世界的眼光去整體認識歷史的發展,用一個較全面的眼光來了解和思考歷史問題。但是這樣的編排顯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歷史知識的系統性。跳躍性強一會兒中國史一會兒世界史,對時間把握模糊,很容易出現前后內容的混淆,增加學生學習困難,且理論性太強;再加上初中歷史課改降低教學難度,大量削減知識點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這給高中的教學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是擺在我們每位老師面前的重任。這要求我們教師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多思考,對于教材已有的資料,如圖片、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必須充分利用;按照課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和設計,適當的取舍,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如必修一第13課《》,舊教材用了四節課講述,新教材濃縮成了一課。對我們的學生來講容量太大,消化不了,有些內容一筆帶過,不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所以如何處理教材?就需要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對教材進行重組,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對于教材敘述過于簡單的重要內容,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點。這就對教師的素養、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課堂教學怎么組織、引導?
一、 創設歷史場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是要教學生歷史知識,而且要教學生從歷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和歸納歷史發展的規律,以達到以古鑒今明事曉理的目的。針對中學生的特點,對感性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力,如果我們總是用枯燥的語言來進行教育,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會讓學生反感,而運用多媒體創設歷史場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歷史事件,那么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感官,生動形象地了解歷史。例如在講“”一目中,通過展示的歷史照片,如《〈東京日日新聞〉報道的向井敏少尉與野田巖少尉在南京舉行殺人競賽》的圖片、《1937年中日軍活埋中國軍民》、《中被日軍割下的中國人的頭顱》等圖片。再將這些圖片與現在的一些事實如“2002年7月8日的日本右翼分子趁機抬頭,禁止學生參觀紀念館”等新聞相對比,讓學生主動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無須教師用生硬空洞的語言,長篇累犢地教育,僅僅是幾張真實的照片就能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歷史場景中深刻的認識愛國主義的重要!
二、 歷史地理知識緊密聯系,形成整體的空間概念
歷史與地理的關系是緊密的,但在傳統的教育條件下,在歷史課堂里講授歷史地圖僅能依靠地圖冊和掛圖,但是這種方式不便于學生形成整體的時空概念。特別是在講戰爭的時候,很不方便。而多媒體中的Flash軟件可以制作動畫的地圖,讓學生直觀地掌握戰爭的形勢和經過。
例如在講授這一板塊時,可使用《日本歷年侵略中國領土略圖》的Flash,直觀地掌握日本從到1945年侵占中國領土的情況,以及中中日雙方的戰略考慮。這樣,學生就能對整個形成時空的整體印象。
三、 課件教學讓學生更全面的掌握教材。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授課局限于黑板的篇幅,往往只能從局部分析教材。而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可充分運用幻燈片的優點,用主板書將整個知識框架建造出來,然后在講知識點的時候,用超級連接功能,將知識點進行詳細闡述,這樣既照顧到了整個知識結構,有兼顧了對知識點的理解。
例如在的爆發這一節中,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這一知識點就包含了第一章第五節的一些內容,那教師就可以運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的超級連接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展開來講,再回到爆發這一部分來。這樣就做到了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對知識點的理解兩不誤。
四、運用電教媒體和創設情境
【關鍵詞】信息技術 歷史教學 學科素養
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為信息技術在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方面提供了條件,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好歷史的前提,學生興趣的培養也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內容。教師是歷史課堂的引導者,而學生是歷史課堂的主體部分,通過圖片、音頻等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使課堂內容生動形象,有畫面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各大網站或者出版社所擁有的各種歷史紀錄片、歷史類的電影以及相關的圖片等都可成為教學的輔助。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對其進行合理豐富的整理,并在教學中合適地使用,歷史課堂就會生動有趣,而不是僅僅是老師一味的講授。
如在講授隋唐大運河這一知識點時,充分使用地圖,并將不同歷史時期修建的線路用不同顏色表示,在沿線的重鎮有星號予以標記,而且在其中插入相關的歷史紀錄片,使一張地圖變得豐富生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對于學生來說,中規中矩的傳統模式使其覺得歷史的學習很枯燥,但信息技術的運用則增強了歷史課堂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自身的歷史素養自然得以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教學改革的深入,歷史教材的內容和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今使用歷史教材比起傳統的教材既刪除了一些知識,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清歷史的脈絡,在課堂上會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的授課內容不僅有課本內容還有課外知識,而歷史教師授課的時間有限,這樣就會產生巨大的教學壓力。這種情形下,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則是一個有效的措施,這樣能夠豐富課堂的內容,補充課外知識,更加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學。
如在講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這一專題時,由于課本內容的理論化強,加之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困難并且學習興趣不高,而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僅用課本上的文字和較少的插圖來進行知識傳授,不僅會使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困難,而且也會使教學內容貧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非常有利,可以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更能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豐富課堂的內容。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輕松的學習,歷史素養也逐漸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科素養
歷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開闊學生的歷史視野,而且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歷史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站,以便學生可以直接查閱相關的文獻、圖片和音頻等,并且學生也根據自身的興趣所在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這就改變了傳統改變教學模式下了歷史教師一人傳授知識的局面,學生學習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教師課堂的講授內容和課本所有的內容,而是學生可以興趣自主的學習,從而提高了其歷史素養。歷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諸如合作、創新等多種能力。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不只是簡單對歷史的發展過程進行瀏覽,而且可能會看到大量的古代典籍、珍貴的原始圖片和視頻等資料,在這些資料的學習過程中,對資料的閱讀和分析、整理,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比如通過古文獻可以對更多繁體字進行釋讀等,而且是對學生資料收集和處理方面的能力的鍛煉。除此之外,歷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例如v授民國的社會生活這一專題時,歷史教師布置相關的課前預習,讓學生收集有關民國社會生活的資料。教師對學生所收集的圖片、實物照片、音頻等的資料進行整理,指導學生將收集的資料制成PPT并予以展示,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之間資源共享,加深對民國社會生活的理解,而且在資料的收集、整理、講述的過程中更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除此之外,學生可以運用網絡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并且獲得了團隊合作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選擇更科學、合適的學習方法,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有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
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網絡信息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信息技術現在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是大勢所趨。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論述,分析了信息技術對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益處,希望有關研究者能從中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張新生、宮惠民. 小議初中歷史教學如何信息化[J]. 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3):243-244.
[2] 朱連偉. 淺議信息技術教育在歷史學科中的運用[J]. 學周刊,2013(4):170-170.
[3] 萬艷. 淺談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學科的整合[J]. 新課程:下,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