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時間:2023-10-13 16:0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學反思一詞由來已久,杜威、蘇霍姆林斯基、葉瀾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談到過教學反思的重要性,特別是新課改以來,教學反思尤其成為了新課改的內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師不斷自律不斷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地理教師面對課堂和學生時,往往因為教學任務或班級管理的一些瑣事,降低了地理教師對于初中地理課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學反思是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原動力。通過教學反思,既能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強化自我監控意識;又能使教師捕捉到教學中的靈感,進行教學創新。”[1]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陣地,教師不僅僅要在教學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理念,更多的是作為中學教師,必須具備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筆者就自身經驗結合所見所聞,淺談以下幾點。
一、重視地理素養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養地理素養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內在要求。對于知識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記憶,而是運用,對于地理知識而言尤其如此。作為學生要懂得這個道理,擺脫記憶的怪圈。對于教師,更應該用地理素養的敏銳性來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獲得新的學習興趣。
筆者曾經用《46億年之戀》的電影名字舉例來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46億年?怎么用這么奇怪的限定詞?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可是如果學過基本的地理知識,知道46億年是地球誕生以來的年齡,就能立刻理解這個電影名字的文藝范兒。這樣具體的例子才使學生們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處處離不開地理。也正是這樣,才真正迎合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視地理教學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落實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始終相隨,它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3]要想訓練學生擁有“地理的頭腦”,教師就要拒絕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實處。因此要充分挖掘課本的相關圖表,重點把握對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的滲透。
現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中的教學內容里的淮安樞紐工程圖片為例。圖中曾獲得國家魯班獎,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學過程中很少被提及。為了增強地理課堂上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師在談及淮河閱讀知識窗部分時可以提及該圖,并在說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礎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調東線調水的唯一通道”。這樣的改動,加深了學生對我國工程技術的了解。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挖掘不僅體現在書本上,更體現在教師的話語中。話語中營造的氛圍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
三、重視對知識趣味性的有意識的鉆研
筆者曾經在聽取復習課地球大小這部分的時候,聽到課堂上的師生想方設法記住地球平均半徑這一知識點,共同討論了好幾種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實,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時間來記這個數字,6月30號過了就是7月1號,連起來就是6371,記得單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記住地球半徑是6371千米了。有了這樣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樂。
四、重視對導入新課環節的思考
導入新課是拉近課本知識與師生距離的重要環節,因此地理教師導入新課時要充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要貼合學生的心理年齡,滿足學生心理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課堂,這樣才能讓課堂活躍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中有有關東北的自然氣候的章節,在上這一章節時提及時尚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關于雪鄉――牡丹江的那期,同學們就會很有共鳴,這樣的導入就能很快地調動學生,令學生振奮。
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讓筆者深受啟發,并且努力應用到實踐中。筆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走近國家》第四節《法國》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糾結了很久。導入新課是吸引眼球的關鍵,該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筆者有四種方案備選,第一種,采用的是圖片導入法,通過和學生一起回顧觀看法國的標志性建筑、美麗的田園風光等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開始新課,這樣的導入十分正統,但缺點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種,打親情牌,介紹法國是與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國家,缺點是對孩子們來說有點兒政治化;第三種,介紹法國的奢侈品牌,缺點是有拜金主義嫌疑;第四種,法國是跑酷運動的發源國,優點是時尚又充滿活力,最適合青少年。最后筆者采用了第四種,通過介紹跑酷運動來引入法國的學習。這樣的實踐時尚風趣,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視對科學性錯誤的總結和反思
作為地理教師,要認真備課,并且要在關鍵點上注意強調正誤,不能想當然地糊弄學生。筆者在協助指導教師負責會考復習工作時,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一些簡單的知識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認真對待或缺乏執教經驗而導致學生信口開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種人”。學生容易想當然地認為印度人是黃種人(原因是印度是亞洲國家),或印度人是黑種人(原因是印度人膚色黑)。所以作為老師最好在第一次接觸人種劃分的時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來強調膚色不是區分人種的全部依據。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學生容易認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馬六甲海峽)。
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還遇到過很多很多,對于地理教師來說,這些錯誤都是寶貴的,因為它們能更好地反饋教學,讓地理教學工作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白文新.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技能應用策略探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09):1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在當前的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著冷熱不均的狀況,許多教師以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這具體表現在思想認識上有偏差,師資配備上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以及教學研究工作未能深入開展。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面臨的這些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初中地理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徑進行簡要分析。
一、當前初中地理教學面臨的主要困境
影響地理教學工作深入開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思想層面重視不足,其次是地理學科師資力量無法完全適應教學工作實際需求,另外還有教學研究工作不夠深入有效等方面。
1.普遍存在地理教學重視不足的思想。許多初中學校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要明顯低于語數外等學科。因語數外學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較大,就成為了師生眼中的香餑餑,而地理學科則受應試理念的影響,重視程度明顯降低,甚至在思想上對其存在著可有可無的思想,這樣的片面理念導致師生在地理教學工作中投入不足、效率低下。
2.初中地理學科師資配備明顯不平衡。縱觀各學校在地理教學崗位的人員安排,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現象。越往基層學校,師資配備力量越為薄弱,尤其是縣城以下基層初中,本來地理專業出身的教師數量就很少,甚至還有學校將部分青年教師安排任教其他學科,而將一些身體不太好、接近退休年齡的教師安排在地理教學崗位上,地理學科教學成為了照顧性安排的崗位,這就影響了地理學科整體教學工作的成效。
3.地理教學研究工作出現形式化傾向。在當前,各學科充分重視了教學研究工作,教研活動、觀摩課、研討課、教師進修等,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部分學校對地理教學的研究工作存在著形式化、表面化的傾向,雖然也排出了教研的活動項目,但是并未完全實施到位,或是簡單地走形式,并沒有發揮出對地理教學工作研究的指導意義。
二、立足實際予以優化,有效扭轉地理教育面臨的困境
針對當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面臨的種種困境,學校與教師都應當進行深刻的反思,迅速扭轉面臨的困境,打造素質化的地理教學工作。
1.切實轉變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視地理教學工作。地理學科是自然學科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學科之一,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各種環境保護問題、生態資源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地理學科息息相關。初中階段開設地理學科教學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應付中考的需要,更是為學生奠定地理學科方面的基礎知識,讓他們熟悉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掌握一些基本研究技能,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學校與教師要站在這樣的層面與角度去認識地理學科的重要性,從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地理教學工作,無論是教學安排還是資源整合,都要從最優化的角度去落實,為學生地理素質的提升夯實基礎。只有在理念上完成了轉變,才能夠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
2.打造師資隊伍,為地理教學有效開展奠定基礎。優質的師資隊伍是地理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與基礎,針對當前基層初中地理教師師資隊伍薄弱的現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從三個層面與角度著手,有效突破這一困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立足中長期教育規劃,對本轄區內各學校,尤其是基層初中地理教師配備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要針對崗位缺口、人員結構、年齡分布等方面建立完整的臺賬,分年度、分批次補充完善地理專業師資力量。要積極爭取人事部門支持,采取公開招錄等形式,分批分期吸納高校地理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初中任教,改變當前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其次,要抓好現有教學崗位的人員培訓。通過脫產學習、跟班進修、分片研討等方式,組織開展基層初中地理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以這樣的方式提高教師的崗位履職能力。尤其要豐富地理學科知識,掌握地理教學技巧,與時俱進地了解地理教學改革的第一手信息,廣泛汲取教改經驗成果,并充分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有條件的學校要開展二傳手培訓,以這樣的扎實有效的措施提升地理教學崗位人員的履職能力。另外,學校還應當從時間、資金等方面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地理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后續教育、在職培訓,以提高地理教學工作綜合素質。
3.強化教學研究,以改革創新促進教學成效提升。地理教學研究工作流于形式是許多學校面臨的共性難題,對此,應當從多個層面強化教學研究。首先,教育主管部門要強化各學校教學課題的管理,鼓勵各學校申報縣級、市級乃至省級地理教學課題,以這些教學課題為抓手,帶動一個片區乃至整個地區地理教學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學校應當積極鼓勵教師領銜承擔教學課題的研究任務。其次,各學校要扎實抓好地理教學研究工作,除了積極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主辦的地理教學競賽、教學改革分析研討等活動之外,在校內要發揮年級組、課題組、教研組等載體的作用。教導處、教科室積極配合,擬定地理教學研究的工作計劃,并將其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之中。教研課題來自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研的成果服務于地理教學難點的突破,使教學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綜合推進地理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另外,學校還要鼓勵教師與他人密切協作、相互交流,提高教學經驗、教學技巧共享程度,以及立足地理教學工作實際,認真反思、提煉經驗,尋找不足,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教師地理教學研究能力、重點難點突破能力,更好地履行教學職責。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人文素養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將人類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優秀文化成果,經過環境熏陶、知識傳遞等方式,內化為人類個體的氣質、修養、智力、品德、感情等,從而使個體的整體素質實現全面提升,它包括人文精神修養和人文知識修養兩個方面,而相對于知識修養而言,精神修養處于更高層次。作為初中地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研究中,應通過對學生進行各種人文知識的傳授和指導,進而達到培育陶冶其人文精神素養的目的,使其充分發展成為全面、健康、和諧的人。
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地理學科特點的根本要求
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備、內容豐富的學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識之外,它還包括物理、歷史、文學、數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初中地理作為整個地理課程的入門階段,肩負著學生初步接觸人文知識、錘煉人文精神素養的重要責任。因此,中學初級階段的地理課程可以說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奠基石”。
2.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地理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地理新課標中明確規定七至九年級的地理課程要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學要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態度的形成、情趣的培養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不可忽視的環節。
3.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地理教學方式的具體體現
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是高明的領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親力親為,但是在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地理事物的各種內在聯系、探索地理學科未知內容、培養對待事物和生活的態度等方面卻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指導和引領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養培育的一個方面。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缺乏人文素養的具體表現
1.課堂教學側重于應試,忽略人文精神的培養
地理教學中往往要融教師講授、師生談話、小組討論、總結綱要、分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于一體,但是目前我們的初中地理課程往往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畫出重點內容,學生單純記憶,以達到應付考試的目的,再加上初中階段的地理課程經常會被家長和老師當成是“非主課”,因此對地理教學方式的探索相對薄弱,基本上將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拋之腦后。
2.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教師與學生之間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了解,應形成彼此信任、平等、自由的關系,而目前我們的很多教師在學生面前仍然是一副嚴師尊長的面容,學生純真的想象力和判斷力在教師權威的“恫嚇”下,要么所剩無幾,要么“改旗易幟”,教師成為“一統天下”的“君王”,這使地理課堂沒有了師生的互動,更沒有了言辭激烈的爭論。
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策略
1.強化感性認識,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初中地理中不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圖表,對于初中剛剛接觸地理學科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形象、直觀、活潑的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現象展示出來。例如,在“地球和地球儀”的教學中,就可以借助幻燈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利用一個橢圓形的橙子引入,讓學生對地球的形狀有個初步的印象;然后,借助幻燈片和三維動畫,向學生展示衛星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從宏觀上給學生留下印象,也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再引入地球的半徑、周長、表面積等一系列較為抽象的數據;最后介紹一些地球環境被破壞的相關知識,號召學生愛護地球、愛護人類。通過這種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由現實到科學、由知識到情感的逐步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僅體會到地理知識的樂趣,還可以間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以及規劃未來的能力。
2.加強教師自身人文素養,提升地理教學水平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講究以情動人,初中地理教師首先要加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對學生要有豐富飽滿的熱情,對教學要有孜孜不倦的恒心,對生活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然后才能潤澤學生的心靈,才會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學組織、設計、表達、調控、反思能力,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有所貢獻。
3.重視鄉土地理教學,拓寬學生視野
鄉土地理展現了學生本地感性豐富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它是地理教材的延伸和拓寬,學生通過親自收集、發現身邊的地理現象,然后運用掌握的各種地理知識對其加以解釋和說明,在自我探究和學習中發現學習地理的樂趣,進而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懂得欣賞、玩味生活的情趣。
參考文獻:
[1]張 芳.中學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
《人生地理學》是牧口常三郎的第一本個人著作。在標題中,“人生”一詞指人的有生之年及其一生的活動。該書從人的生活或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詮釋地理學知識,其中蘊涵的教育思想是和他的創價教育學理論一致的。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地理教學以及整個地理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一、《人生地理學》的寫作初衷
作為一個致力于教育事業的人,為什么要寫一部地理方面的著作呢?牧口常三郎在他的書中作了解釋。牧口常三郎曾教過幾年地理,他發現地理“往往被視為學校課程中不重要的、次要的部分,即使它所涉及的觀點與原則對孩子們和青年人的生活、成長極其重要”。他認為,在學校課程中,地理課應該被賦予一個顯著的地位。他甚至認為:“如果能創造出更有意義、更具有成效的地理教學方法,我們社會所面臨的許多教育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牧口常三郎之所以將地理教育擺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他懷有要讓學生過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這就要關注孩子們的生存環境。在牧口常三郎看來,供人類生存和居住的地球的重要性,就像構成教育的基本概念一樣重要。
二、《人生地理學》對地理教學的借鑒意義
雖然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人生地理學》中的一些觀點對我國的中學地理教育仍然有啟示。書中涉及的一些觀點至今看來仍然是新穎的、發人深思的,筆者從中摘錄出來一些,以饗讀者。
1.從人生與地球關系把握地理學
在人類知識領域里出現地理學,恰恰是因為我們有必要理解人生與地球的關系。但是,傳統地理學科已經變得如此零散和過分專業化,對我們認識與地球關系的重要性毫無用處。(摘自《人生地理學》,第5頁。)
我們周圍充滿了豐富的事例和信息,但令人震驚的是,如此多的人特別是教師,忽略了這種基本又意義深遠的觀察法,而堅持死記書本知識。他們閱讀,然后忘記,再讀再忘,讀了又忘,忘了又讀……如此循環。最后他們厭倦了這種閱讀、死記和遺忘的循環學習法――或許開始意識到這是浪費時間和精力――而把責任推到地理學本身。(摘自《人生地理學》,第9頁。)
記得一位老師講到,有人將地理學比喻為“會下蛋的母雞”,地質學、水文學、氣象學等都源于地理學。這就是牧口常三郎所說的“零散和過分專業化”,隨著分支學科的研究日益深化,地理學本身的地位似乎越來越不重要了。這是部分人對地理學科的誤解,“地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兩大特征,這表明,地理學從整體上把握地理現象,將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連。正因為如此,牧口常三郎認為在我們學校課程中,地理應該被賦予一個顯著地位。而傳統的地理教學僅僅是山川、湖海、人口、礦藏等知識的簡單拼湊和羅列,將學生關在教室中,死記硬背這些地理知識,這導致了學生的身心受到壓抑,也導致了學生對地理學這門學科的排斥。而實際上,地理學本身是沒有錯的,學生對地理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地理教學是與人相隔離的,忽視了人的存在。為了改變“無人”的知識堆砌和灌輸,在各章的闡述中,牧口常三郎都繞著人生與地球的關系來介紹地理知識,如“月亮、星辰與人生”、“島的種類的人生”、“海洋與心情”、“海峽的人生”等,這樣就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地理知識不再是僵化的知識拼湊,地理教學也不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僵化的知識。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許多老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改變學生不喜歡學習地理現狀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因此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地理學的魅力凸現出來。
2.我們必須對周圍無窮的財富敏感
我們絕大多數人只看事物的表面,我們放棄與自然現象的直接密切聯系,卻淪落為書本的奴隸。(摘自《人生地理學》,第9~10頁。)
在一個狹小而有限的家鄉范圍能觀察整個宇宙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們必須對周圍無窮的財富敏感,并學會如何使觀察富有效率。(摘自《人生地理學》,第10頁。)
全世界和整個地球自身的任何方面,都能在孩子們身邊的小世界里得到反映,無論它位于何處。(摘自《人生地理學》,第11~12頁。)
也許每位地理教師都能認識到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聯系實際地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會有這樣的困惑:書本知識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太遙遠,沒有辦法從學生的經驗入手進行教學。在我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之后,只能回到原點,依舊是照本宣科。這個時候,教師不妨反思自己是否“對周圍無窮的財富敏感”。在我們身邊,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而教師往往視而不見。一位美國地理教師看到學生津津有味地吃著牛肉漢堡,于是便問道:“你知不知道,在中美,已有將近一半的雨林被砍伐掉了?你可知道中美的雨林為什么被破壞、被燒掉了呢?”原來,這位老師是想引導學生發現雨林破壞與他所吃的牛肉漢堡之間的關系。毀掉這些雨林,主要目的是為了騰出更多的空間用來放牧養牛。這些牧場所生產的牛肉被出售到了美國,為做牛肉漢堡、熱狗和寵物食品提供廉價的原料。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就能意識到自己有可能在無意識地破壞環境,保護環境責任意識也會更強。
那么,該怎樣培養這種“敏感性”呢?牧口常三郎在書中講到了天才的培養,他認為“天才并不是生來就是天才”,而是發展了“觀察”的方法,要用敏銳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去把握身邊真實的自然界,不能只停留在“觀察”表面。地理教師自身要拓展自己的閱讀面,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勤于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才能引領學生去細致入微地觀察。
3.人與外界的同情關系
因為與外界具有同情關系,我們應該把人類、動物、樹木、河流和巖石等當作我們自己,并認識到我們與這一切存在很多相同之處。這樣的關系會引起我們下意識地思考,“如果我處在他們的位置,我會有什么感覺……或者做點什么?”(摘自《人生地理學》,第16頁。)
盡管高山、田野、河流等本身沒有感情,但人類有感情,同時人類會將自己的感情遷移在這些沒有感情的事物身上,這就是人與外界的同情關系。為什么我們會有思鄉之情?為什么我們會對流浪的小狗心存憐憫?就像著名的童話《小王子》中所說的那樣,從表面上看,他的玫瑰花和地球上眾多的玫瑰花毫無差別,但小王子知道,他的玫瑰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那支玫瑰曾經被他“馴養”過,一經“馴養”,這支玫瑰在小王子眼中就成了與眾不同的花。同樣的,家鄉的河流在外人看來,或許和其他同類河流沒什么兩樣,但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家鄉的河流是那么與眾不同,因為這里面藏著他們美好的回憶。那么,在我們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忽視人與自然界的這種“同情的關系”。如果將學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動物、樹木、河流等地理事物當中,他們也將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而也會產生愛護整個人類家園的情懷。豐富生動的地理課堂,應該是具有人情味的,而并非僅有干澀枯燥的知識和規律陳述,地理教學中情感的融入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結束語
關鍵詞: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學 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117-01
探究式教學法,簡單的說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對教學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提問等,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切實地提高學生觀察、思維、自學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快速發展。
1 教師設問、學生提問是順利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前提
在高中地理實際教學中,教師的合理設問以及學生的主動提問,都是促使探究式教學得以順利展開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師應當如何設問、學生應當如何提問呢?就前者而言,教師在設問的時候要重視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為基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生的學習并不都是從底層開始的,可以說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會影響到學生現在的學習,即教學只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才能真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從而幫助學生實現主動學習。為此,為了更好在實現這一點,教師就要提出具有探究式的地理問題。例如,在學習“晝夜長短變化”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這樣設問道:“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晝夜長短在一年中是如何進行變化的?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呢?”這一問題的設問,能有效地讓學生在聯系生活的過程中,感受晝夜長短的變化,進而產生想要探究的欲望,促進探究式教學在地理教學課堂中的發展。我們都知道,提問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實施探究的關鍵所在,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的過程,通常要比起結論的得出更重要。為此,教師就要加強對學生提問的培養,即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白提問的重要性,其次,創設良好的提問教學情境,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在提問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進而激發提問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城市化”的時候,學生在閱讀的教材上的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就其進行引導,先自己拋出一個問題,然后讓學生繼續提問,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的學生提問道:“我國城市化的進程,為什么比英國晚?”還有的學生問道:“英國的市中心為什么會有空房子呢?市中心不應該是大家爭先恐后聚集的地方嗎?”像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提問,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2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推進探究式教學發展的關鍵
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地理理論知識、實現學習技能的提升,可以說探究式教學相較于傳統地理教學模式要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實踐性、問題性。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加強對學生探究實踐過程中的關注度,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規律,獲取教學情感的體驗,積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知識與方法。為了更好地達到探究式教學的目標以及獲取更好的教學經驗,教師就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高中地理教材不同于初中地理教材,其具有更多的研究性教學課題,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探究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更好的完成這些教學課題,教師就要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采用多種創新思維培養的方法。例如,歸納教學、聯想教育、從特殊到一般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進行創新思維培養的模式基本是這樣的,即從創設情境到激發學生產生疑問,再到引導啟發,進而讓學生在鼓勵與探究中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海洋環境”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厄爾尼諾現象等引入課堂,創設情境,之后再引導學生聯想到海洋和大氣、水之間的關系,進而在歸納中獲取知識、得出結論。
3 豐富探究式教學形式是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的保障
首先,教師引導的探究式教學。主要的模式為:講解、討論、練習。例如,在學習“大氣環境保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講解大氣垂直分層、臭氧層破壞等知識點以后,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后再讓學生在具有針對性的訓練中鞏固已學到的知識。其次,小組合作的探究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學習“海洋環境和海洋權益”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走向海洋”為主題的小組合作討論會。組內要自行分工,然后再在各個小組討論出結果以后,讓其選擇代表進行發言,進而在共同討論中,得出如何更好地利用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資源的結論。最后,開放式的探究式教學。高中地理教學十分看重實際生活與教材之間的聯系,對于這些內容,學生都要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和認識,為此,教師就必須要鼓勵學生經常地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開展開放式的探究式教學。例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氣象站去參觀學習,并讓學生在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試著做一回天氣預報員,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和效率。
4 結語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地打破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端、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是勢在必行的,為此,為了更好的發揮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價值,教師就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在不斷地總結、反思中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標;中學地理;地理教學
中學地理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普及地理常識,是素質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具體要求,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重視課堂教學的開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備課、教學模式選擇及課后作業的設計等角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滿足中學地理課堂教學需要,促進中學地理教學取得實效。因此,我們應對新課標背景下中學地理課堂進行深入探討。
一、新課標對中學地理課堂的具體規定
2001年國家啟動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地理學科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新課標下的地理教學是民主的,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民主精神,創造民主平等的條件與氣氛,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采用民主的教學方法,調動師生雙方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使學生得到全而的發展。新課標下的中學地理教育,要體現學生的個性需求,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二是教育的個性化或個人化,包括教育就考慮個人的生理、心理、年齡特點,考慮個人的天賦、特長、興趣、愛好,考慮個人的社會志向各職業選擇等;三是教育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要做好教育職能的定位。基于這一考慮,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按照新課標的規定,認真做好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為最終目的,全面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新課標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中學地理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需要教師在熟悉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要對自身教師的角色上進行反思,教師不光要有扎實的地理專業知識、教學理論,而且要有充實的教學實踐知識。這樣才能有基礎把學生教育好。當然,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絕對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在講臺上講的是不亦樂乎,但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從來也沒引起教師的關注,教學中只關注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使教師成為了“講師”,而學生卻成了聽眾,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為此,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衡量一節課的質量部是看老師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學手段、不在于課堂氣氛如何的活躍,更重要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學過程中,知識不是由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的結論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而是學生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以自身為主,利用教材和圖冊等必要的學習材料,圍繞問題,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獨立思考,協作討論,教師點撥,最終得出問題的結論,獲得新知識。
三、新課標下應合理使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更不能代替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師生間的交流。多媒體代替“粉筆+黑板”不是課改。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種教學手段,淡化“裝飾”效應,使教學工具與教學主體相適應,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四、新課標下應注意加強學習過程的評價
課堂教學中應當強化學習過程的評價活動,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采用提出問題、口頭回答、指圖、填圖、讀圖分析、演示操作、資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評價形式來激勵學生學習和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及時評價可以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興趣、信心.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新課標下應增加中學生地理課外實踐活動
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是中學地理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在地理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導生學”教學活動,教師只作啟示性講述,不搞填壓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地理學科綜合性強,涉及面廣,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受時空限制,對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識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完全理解,因而應組織學生多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如,可以辦地理小報、創辦地理興趣小組,特別是利用鄉土教材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活動。這能使學生理解和消化課堂知識,充分地實現自我、展現才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精神,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這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
六、總結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不但要認識到地理課程的重要性,還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重點做好課堂教學工作。重要應從課前備課、教學模式選擇和課后探究性作業設置等幾個方面人手,全面提升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質量,滿足中學地理教學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征,根據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編排和知識的內在聯系,我們在高中課程教學中完成必修Ⅰ、Ⅱ、Ⅲ之后增加區域地理內容教學。大致利用一個學期加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部分的學習。
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學中記憶量最大的教學內容,學生首先需要記憶不同區域所特有的自然、經濟、社會特點等。但同時區域地理又不僅僅只是對知識點的簡單羅列記憶。我認為各區域特點只是作為基礎儲備知識,而利用儲備知識分析、解決陌生區域問題才是高考考察的關鍵,因此區域地理的教學重點在于教會學生區域分析的方法,并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利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其他的區域。記憶是基礎,重點在于掌握地理各要素間的聯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教學實踐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雖然區域地理教學過程中重點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但記憶區域地理特點是基礎,因此如果連基礎都打不牢,又何談運用呢?因此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首先要樹立學生空間定位意識,在區域地理教學過程中時,首先應給學生強調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可以通過習題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
2.認識區域地理研究結構,構建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
區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區域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區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農業、工業、文化等;區域整治和開發利用:資源條件、環境問題、自然災害、經濟結構調整、重大工程等建設等。
區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為:首先區域定位――根據區域位置,判斷分析地形、氣候的類型和特征――以地形、氣候條件為基礎,確定其相應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為條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對主要人文地理現象的影響。分析評價區域發展的主要優勢條件和限制性因素――確定區域發展方向、主要問題及其解決措施。
老師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采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通過學習小組自學,教師課堂答疑,學生課下記憶鞏固。
3.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區域地理部分內容繁雜,需要記憶的內容多成為很多學生學習過程中無法逾越的障礙,從而失去對區域地理學習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穩定的興趣能使學生學習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學生的觀察更加敏銳,記憶更準確,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學中我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感覺到地理知識是鮮活生動有趣的,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地理,從而在教學中達到培養地理素養的目的。
為了提高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興趣,我在講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個章節講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該地區旅游宣傳片,使學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觀,民俗民風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設置了每課一題的環節,講解本章涉及地區或國家的奇聞異事,風俗習慣等等。學生為了介紹本區域,通過查閱資料,擴充知識,可以說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課堂生動有趣,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無形中加強了學生對于區域地理知識的掌握,成效明顯。
4.多種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