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48: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藝茶道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群稚齡小孩約5至12歲,是吉隆坡Ideonic Kids安親班的20多位學生,被他們老師安排來茶藝教室體驗泡茶是怎么一回事;星洲日報檳、吉、玻、北霹靂區的中學生記者隊40多人,安排“茶藝之旅”來到茶藝教室認識茶葉和泡茶;Sri Garden Kuala LumpurSchool International每年學校假期前就會安排各國學生過來上泡茶課,每次約有中學生50至80人不等;國民大學吉隆坡分校宿舍村華文學會將茶藝課程列為必學,工委們會按照既定時間表來茶藝教室上課;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有成人班的茶藝課程,我們茶藝教室的老師定期開講,從2006年至今,每年至少有三個學期;全國華小校長職工會吉隆坡聯邦直轄區分會及霹州分會的校長們分別在吉隆坡和怡保安排上過密集培訓的茶藝課程班;Malaysia Culture Group由定居在馬國的各國外籍人士組成的志愿文化團體。每年會有20多人來茶藝教室上泡茶課及茶文化觀摩;TheRotary Club of Kelana Jaya、The Japanese Women'sAssociation等機構,都有不定期的來茶藝教室舉辦茶藝講座和茶藝交流會。
以上都是我們常年舉辦的茶藝課程,這些來自四面八方都是只知道有“茶葉”這回事的人,為什么不約而同都來學茶道?不外乎是因為社會大眾都懂得茶是一個特殊的文化項目。所以欲進一步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無論被動或主動安排來參加上述茶活動,盡管各各有不同的理由,從茶友的多樣化、多階層來看,我們知道大家得到有關茶資訊的來源必定是多元的,有受到東方如中國、日本,西方如英國的影響,他們并不偏執于單一地域或單一民族的茶。
在這里,大家學茶都是從零基礎開始建構的,他們并沒有帶著任何特別基礎而來。所謂零基礎,就是馬來西亞的基礎,他們包括老師與學生都還沒有真正受到所謂茶道流派的影響。因此在馬來西亞這樣的時間空間,我們要來喝我們自己的茶,這包括:我們喜歡的茶,我們喜歡的喝茶器具,我們喜歡的泡茶方法,以及我們喜歡的茶道美感與思想。
如果大家認為這樣的喝茶生活很好。一直繼續下去,這就是馬來西亞當代的喝茶生活;如果加上一些對茶道精神、茶道美學有所追求的茶友參與,那么大家的喝茶方式、喝茶理念就會被發展成為一種豐富的、精致的文化,這就是馬來西亞當代的茶文化;如果大家認為他需要茶文化,而這就是他要的茶文化,那么在這樣的從零基礎開始的茶文化,在這樣的時空建立起來的茶文化就是屬于我們的馬來西亞茶文化,不是日本的色彩。不是英國的色彩,不是中國、韓國的色彩,是真正的馬來西亞的本色。我們熟悉自己生長的這個地方,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茶葉,這樣的茶葉必須用哪種泡茶器,如何沖泡才好,不必模仿或特意要制造什么風格,這樣就會產生屬于這里當代時空的茶文化。
有人會問:我們喝的茶都不產自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茶文化又如何成立?大家不必遲疑,雖然我們用的大部分茶是別地產的茶,我們用的茶具是別人做的,但茶葉與泡茶器那是既有元素、既有材料,我們可以用它來表現自己的泡茶藝術,說自己的茶話,開創自己的茶道思想,建構我們要的茶文化。難道非要全新創造一種茶出來不可嗎?這就像作家,他們用的筆是別人做的,他們也許使用華文或英文書寫,但它的內容是寫我們本土的故事,我們的思想,把馬來西亞當代人的感情描述得很好,所以這些作品就屬于是馬來西亞文學,它不會因為作家用華文或英文寫,就變成是中國文學或英國文學這樣,也沒有必要先去創造一種文字出來。茶文化也如此。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展成了用一種程式去體驗其中奧妙的四大雅道,既香道,書道,花道,茶道。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升華之后,再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后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人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醉翁之意不在茶,而于禪也”。日本茶道雖是學自于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于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更多的看重宜情,自然,幽雅灑脫等方面,追求人本性中的自然法道,而不是強化欲速則不達,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里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只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煉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制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一標準規定之外,其余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
中國茶文化主要包含四大塊:茶道,指品茶過程中自身的修煉自我的修養以及參禪悟道感受自然,茶境,指品茶時的環境,幽雅的環境,對修身養性是有很大幫助的,因此,茶道與茶境分不開,茶禮,指茶事過程的禮儀祭祀等形式,茶藝,指表面的一層,即制茶沖茶時的技藝或者藝術加工,可惜的是,如今茶道與茶境文化自然已成了日本的茶道,茶禮則被韓國學去并發揚光大,只剩下最膚淺的茶藝(也算是沖茶過程中的藝術修養但僅僅限培養情操藝術方面),看著鄰國都有了“茶道”自己堂堂中國發源地怎能沒有?因此把此揀去算是兜了底兒,這就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茶藝,更夸張的是,竟然發展成為一種表演形式,沒有主客間一起的修養及心理交流,有的只是下面的一群當看電影似的觀眾,或者是一種街頭現買現賣當賣油條式的飲食推銷,下面請個客人,沖壺茶給他喝,而臺下那位自然而然的想到的是期待茶的美味,所以,這又成了一種飲食文化了,唯一的亮點就是沖茶時的技藝,這樣既有趣又值得觀賞沖出的茶也自然美味,再加上茶藝小姐帶有表演性質的儀式,還可以看到美女紅袖添香,也算不錯,至于道不道的,就全靠自己去體味了,可悲呼?孰可悲呼?因此,中國的茶文化只能是茶藝,叫茶道就有點暴殄天物了。
中國歷代茶道按種類分可以分為三個,即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唐時期流行煎茶道,宋時在有煎茶道的基礎上又有點茶道,同時宋時還盛行“斗茶”通過品茶猜茶品,打禪趣,日本的茶道,就是吸收了煎茶道和點茶道以及斗茶的形式(自己又在其基礎上發明了“抹茶道”)宋亡以后,代表雅文化的上層社會“雅道”失傳,被元統治的都是一些漢人平民哪有什么文化,明以后才發明了泡茶道,就是現在人們所習慣的,喝茶方式的雛形。如果說唐宋茶道講究的是茶禪直接結合的話,那么盛于明中期的泡茶道則更多忽略了表象上所表達的禪的意境,而是在茶藝上表達茶趣一體,形式上注重“道”,現在的中國茶藝追其源頭來其源也是泡茶道,其中最流行的”茶道表演“,始于清代宮廷,也可以說,到了清代,茶藝中本身蘊涵的修道意義才轉化為完全以表演形式奉茶的表演意義。但現在的茶藝又和明時的泡茶道不太一樣,正確說是內涵更加退化了,現在的茶藝文化,則是由清代出現的工夫茶道發展而來,雖然工夫茶道流行于福廣地區,但也有很多不拘小結或者說退化的地方,比如說每個步驟起的一些華麗的詞名,技巧上華而不實,使用蓋碗,高沖壺,“點兵”等方式太過強烈(茶道整個氛圍應該是安靜溫和并天人合一的)不出示茶具(茶具不僅是茶本身也是整個茶文化的載體)動作上的夸張過去其形式本身的夸張,鑒賞茶葉好象很無聊,聞香品茗杯口在一起送給客人很不衛生,更重要的是,沒有客人同步驟一起品茶養性的互動感,要知道,表演不是本意,更重要的是茶道精神,哪怕僅限于品茶上。
2、茶文化禮儀
下面就說一下明中期盛行的泡茶道儀式,按理說真正的茶道文化應該在唐宋,可惜的是儀式方面已經斷代不復存了。而且,唐宋雖然有茶道的儀式,但他們往往更喜歡單純的品茶。主人邀請客人來品茶,沒有侍女沖茶,只主客幾個人,旁至多只有一童子捧案侍立,尋找一分特殊的環境。沒有沖茶-奉茶-品茶的儀式,而是拿出現成的茶招待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只喝茶,不多發言,觀察周圍的景色。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清、靜、和、寂的氛圍,禮儀形式也從簡,童子捧案向客人進茶,客人立身回禮。
明時期的泡茶道將侍女的侍茶茶藝與主客品茶悟道結合在了一起,有點介于唐宋時期的品茶和后來茶藝表演之間,既有茶藝也有修身養性方面的特征,因此也可以歸為茶道,一般只用于主人待客上席間請茶師來主持茶藝。但明又有了一種新文化意義上的發展,即茶藝成為大家閨秀的閨中之樂,作為修身養性的鍛煉過程。同時又可以培養藝術情趣、藝術情操,使得自己心靈手巧,蘭心惠質,建立德馨。因此頗受大家閨秀的青睞。其意義如同于撫琴、刺繡、插花重在自娛自賞。做茶藝前可先撫琴,然后凈手焚香、備器候用、溫杯熏杯。其形式與現在工夫茶大抵一致。茶藝的過程中還可以賞月賞畫,作為自身的修養(過程中,注重動作姿態的優雅)。
下面就來說說待客中的茶道。唐宋時期的茶境,即品茶的環境,以戶外為主。多選擇禪室道場內,清風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間等愜意的地點,以自然環境為主。到了明代,明人發明了專門的茶廬茶室這樣特殊的地點,室內陳設多以配合茶藝表演操作而設置,基本格局每間茶室幾乎差不多,個別的布置,如掛畫擺設等皆按照主人喜好與品位來安排。不同的布置代表了主人不同的品位和不同的思想感悟。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繡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于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莊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后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于旁邊。
準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于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于腹前掩于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后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征性)然后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后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于凈心)然后茶師點燃香爐,一放于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于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于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于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后茶師將茶具放于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3、茶文化禮儀
洗茶
巖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后,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后,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于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后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后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于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后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于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于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致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于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于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后將茶杯放于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后,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后,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于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于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聞香杯,雙手端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注上茶水后,取聞香杯覆于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后將絲帕放于左手,用右手折疊,將茶杯放于絲帕上,然后雙手放茶杯于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于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后侍女捧案依次奉于客人,先客后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于杯上,一起端于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于鼻前,捻轉而嗅,然后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于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后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于杯前部,防御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后放下。(對于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論文關鍵詞;茶文化 茶道 中職學生素質教育
筆者有幸在中國茶博看到韓國著名畫家閔庚燦繪制的國畫《松竹梅》,畫面松柏蒼翠、墨梅橫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園。中國自古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可這里畫家卻將茶與松、梅并提,可見在畫家看來茶的品格與松、梅一樣高尚。筆者作為一線中職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讓中職學生這群特殊的孩子也擁有茶一樣的高尚品質,定能使學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體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農時期就被發現,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此“嘉木”也在經歷著多樣的變化。茶最初被人們作為藥物使用,后來又逐漸被推為食材,之后茶又成為一種健康的飲品。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所以茶文化組成體系應該包括茶學,茶道,茶情,這三個層面。
這里的茶學是建立在狹義的層面上。在《茶葉》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權威和茶人都認為“茶學”是一門關于茶葉的源與流的學科。筆者覺得茶道是通過泡茶藝術(茶藝)這種方式,給心靈創造安靜的氛圍,用自己的心去領悟不可言說的個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為載體的茶書,茶詩、畫等及品茶所帶來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職學校所帶來的功效
茶文化對他們的益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拓寬學生的就業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國家商務部公布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范》中指出,茶藝師與從業人員的比例分別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藝師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目前大專院校中,把茶文化作為專業很是罕見,使得高素質的茶藝師實在難找。所以即知茶藝又懂悟道的茶藝師必將成為近來較為緊缺的“寵兒”。因此在各不同專業的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們在接受系統的本專業學習的同時,也學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專業,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藝師資格。
2.2茶文化對學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職學生增長文化知識,從而樹立信心,讓精神不再空虛。茶的故鄉是中國,茶的起源、發展、傳播經歷了幾千年。所以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讓他們學習到茶起源、發展、傳播的過程,而且能彌補他們的最為缺少的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對他們每個人來說起點是一樣的,這就等于給了很多放縱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讓每一個自信心不足的或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樹立信心,并把這份自信心帶到生活中,也能讓那些早已把本專業知識學的得心應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讓他們課余不再精神空虛。
(2)茶文化有助于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
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價值觀和人生觀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比較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沉睡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懷,讓他們變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還不夠成熟,有較強的虛榮心和過度的自尊心,表現欲望較強。
再者,中職學生對“個性”往往曲解。很多學生認為“個性”是對傳統的一味反叛,或是對紀律的抵制就是個性。
最后,自我為中心,在行為上缺乏理智和規范,往往為求利益,不計手段;在內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幫助他們。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來,很多茶人、學者都將茶道的思想內涵總結為“和、靜、怡、真。也許每個人對這四個字有不同的理解,筆者看來“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蘊含在“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茶藝過程中;行儉之德藏在“樸實古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心態上;明倫之禮體現在“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待客之道上,謙和之禮就在“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吃”茶過程中(《茶道茶經》)。這些可以修正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傳承的,相信在中職學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傳遞到下一代手中,而且還能喚醒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當他們遇到在喧囂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時,能學會點一段淡雅的檀香,讓心慢慢的平和,讓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蘇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濁塵,仿佛也洗去了積累在心上的濁塵,用平和潔凈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寧靜的氛圍和空靈情潔的心情慢慢出現?!傍P凰三點頭之后,杯中茶葉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彌散在身邊,飲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隨著茶香慢慢飄蕩,心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此時輕輕的抿一口佳茗,讓色、香、味纏繞著舌尖,不禁讓人覺得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悅,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認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閔齡所說,這是一種洗凈了骨髓的精神升華。而這就是茶道之“怡所帶來的“怡神悅志”之感,“明心見性之暢。最終將引導飲者到達“物我兩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中職學生的審美能力較弱,以致他們對美的理解往往特別怪異、浮淺。在一些學生看來,美僅僅是服飾上的怪異,和發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讓他們正確的認識美,品味美,最終創造美。
3在中職學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給學生創造一個環境。
(2)開設茶文化社團。這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動手和交流的平臺。社團可以開展茶藝培訓、表演,茶葉采摘、加工等活動。
(3)通過講座、展覽等形式,擴大茶文化在中職學生中的影響。
(4)結合學生自身的專業開展與茶文化相關的活動。
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還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主人公精神。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學生德育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的培養都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歷史古國,傳統文化是必須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現代教育工作者和各大高校必須承擔起這份責任,體育學科作為德育、思政教育的平臺,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勢必要發光發熱,以校園體育為載體的茶文化應該受到學校領導以及教師的重視,本文就以此為主題,進行幾方面分析。
關鍵詞:
校園體育;茶文化;促進
校園體育是學校文化建設與學生思想、德育教育的良好平臺,校園體育教育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充分利用體育課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如果在體育課堂合理引入,必然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營造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學環境,最終全面提升學生文化修養,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1茶文化核心思想概述
中國古人對于茶以及茶文化的熱愛。時至今日,飲茶依舊是中國人的普遍習慣,茶文化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茶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最為突出的就是“廉、美、和、敬”。它融合了儒、法、佛三家思想精髓,對于中國教育理論的完善以及創新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茶文化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愛茶之人都比較自律,并且茶道文化中的“廉、美”側重人的修為和自身修養,通過研究茶文化、學習茶文化,能夠提升人的品味和道德品質;而“和、敬”則側重于人和社會、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講究協調、共融、秩序。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人們的人際關系會更加和諧,矛盾沖突會越來越少,行為舉止會更加文明。在當今社會下,競爭壓力大,經濟發展迅速,物欲膨脹,人心浮躁,在這樣的情況下,校園風氣會受到感染,學生思想也會受到影響,茶文化在體育教育中的應用,可以凈化校園環境,促進素質教育有效發展。
2校園體育中茶文化的促進作用
首先,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提升學生素質,要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學校體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教學環境與內容的特殊性,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在校園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必然豐富學生思想世界,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在當前競爭形勢日漸嚴峻的環境下,學生難免會遭受一定的就業壓力,一旦學生不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往往會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會出現一些悲劇。此時,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體育教師應該認識到自身承擔的教育責任,在教學中通過多元化的茶文化形式,為學生營造輕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緩解學生因為課業壓力以及就業壓力所產生的負面情緒,使學生能夠正面面對挑戰。其次,茶文化可以豐富體育教育內涵。從體育課程的特點來看,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心情會比較放松、歡愉,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各種知識。體育教師首先要意識到自身所承擔的責任,然后有計劃、有目的地豐富課堂內容,創新教學形式。而茶文化恰好為體育教學內容結構的完善提供了平臺,茶文化包括茶藝、茶道、茶禮等等,體育教師通過茶道講解、茶藝展現以及茶禮傳授等方式,為體育課注入新鮮的元素,這樣一來,傳統死板、模式化的課堂被打破,學生在一個新鮮、輕松的環境學習,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文化修養都會得到提升。最后,當今體育教育中,融入茶文化,不僅能夠拓展體育教育的外延,豐富教學形式,而企業還能夠強化體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通過茶道表演、茶舞操練等活動,激發學生們的傳統文化學習熱情,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促使心理素質以及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會更加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未來職業需求。
3校園體育中茶文化的發展
3.1傳承民族文化
教育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就是要提升全面素質,以此促進國家的建設發展。而茶文化在校園體育中的應用,其本質目的是一樣的。首先要構建民族文化傳承為目的的教學理念,要將其作為重點,傳承它、保護它。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茶文化內涵以及茶文化思想的傳授,以此豐富學生的頭腦,進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比如:茶道、茶藝是現代茶文化的核心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茶道表演的視頻,或者是直接自己表演茶道,通過茶道的講解,展現茶文化。茶道中有很多茶藝表演需要人們的肢體語言來展現,這正好豐富了體育運動的形式,教師在播放或者表演了茶道之后,傳授學生基礎的肢體動作,結合不同茶品的特點,講解茶藝要點以及其中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思想精髓,達到傳播茶文化,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目的。
3.2凸顯茶文化特色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已經建立獨立的茶文化科系,這為茶文化在體育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校園體育教學中茶文化的發展,教育工作者要將挖掘茶文化資源以及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結合在一起,做好教學調研,運用多元分析方法,逐步完善教學體系,要注重文化普及的規律以及事物發展的規律。現代體育教學還提倡發展傳統體育項目,比如,中國武術以及舞蹈等等,在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有很多是與茶文化緊密聯系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極拳,很多茶藝表演中都融入了太極拳的招式和理念。太極茶,它以太極拳為基礎,結合長壺茶藝技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種茶文化表現形式。這種茶藝表演,結合了武術與茶文化的精髓,得到了業界學者的一致認同。太極茶以形為中心,以神為目的,通過肢體語言展現茶文化藝術,在構建茶文化特色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入這類的表演形式,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通過茶文化與體育項目的有機結合,寓教于樂,以無形的文化感染力,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以及品味內涵的提升。這也是茶文化在校園體育中發展得的重要表現。
3.3豐富教學形式
在現代體育教學中融入茶文化,通過體育課程這個媒介,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當今體育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樣的教育需求下,體育教學工作者就應該思考,如何能夠運用更加快速、有效的方式,實現體育教學與茶文化的融合,并能夠為學生所接受。目前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為體育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多媒體課件等媒介,豐富教學形式,拓展體育教育的外延,教師可以將茶文化寓言、故事、茶藝表演以及茶文化歷史,致學校官方論壇,學生通過點擊論壇,了解中國茶文化,同時積極宣傳茶文化與體育項目、賽事的結合,讓學生了解到茶文化與體育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近些年來,國家教育部門大力倡導茶文化運動,中國教育領域也掀起來一股茶文化復興風潮,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高校與當地體育部門取得了聯系,并積極開展了很多展現茶文化魅力與體育精神的文化活動,以“第十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例,這一屆自行車賽創造性的融入了以福建綠色生態為主題的茶文化因素,將綠藤生態名茶與環湖比較相結合,讓世界各地的參賽選手在展現體育精神的同時,品嘗到了中國的特色茶品,并了解到了博大的中國茶文化。這是非常具有特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體育與茶文化的融合,體現了茶文化在體育領域的發展與傳承。校園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樣的案例展現給學生,同時也要多多借鑒這樣的成功經驗,在學校中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體育比賽項目,將茶文化與體育項目結合在一起,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太極茶道,教師在傳授了太極茶道之后,可以舉辦一次小型的比賽,讓學生通過網絡媒體或者圖書等工具,在課余時間搜集和聯系這樣的茶藝表演,然后選擇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們展現自己的成果,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傳播了茶文化,也鍛煉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等等,是非常有效的教學形式。
結束語
體育教育是中國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的有效載體。在茶文化復興的大浪潮中,體育教育有責任承擔起推廣茶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重擔。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擁有較為自由、寬闊的教學環節,很多茶道表演以及體育項目,學生可以實地練習,在自然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放松,身心舒暢,是學習中國茶道、茶文化的最佳時機。本文從茶文化思想、校園體育中茶文化的作用、校園體育中茶文化的發展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略盡綿薄之力。
作者:汪珂永 單位:四川工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慶彬,凌穎,周家金.民族傳統體育校園化改編的方法探析———以民間采茶舞的體育教學改編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5):78-82.
[2]周家金,黃向平,孫慶彬.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學模式探析———以桂東南采茶舞引入高校體育課堂為例[J].梧州學院學報,2014(6):57-61.
[3]蘭玉珊.贛南客家民俗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形成、演進與發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8):23-25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課程;教學實踐
20世紀末以來,茶文化逐漸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分支,開始進入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目前已經有一些高等院校將其設為一門專業,本人嘗試在我們這樣的金融類院校開設一門中國茶文化選修課,從師資知識結構層面來講,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揚長避短,側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選擇講授茶的自然科學知識。試圖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通過茶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在浮躁中得到安寧。
一、在金融類院校開設茶文化選修課的目的與意義
課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具體手段,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傳承中華文化是值得探索的課題。根據本人近幾年來在全校開設選修課課程的經驗來看,選擇什么樣內容的課程,與能否培養學生人文素質、能否傳承中華文化有密切的關系。《中國茶文化》是一門科普性、操作性、藝術性、思想性(這一點特性主要體現在茶道中)很強的公共選修課,在我院嘗試開這門選修課有如下幾個目的與意義:一則為不懂茶葉的學生普及茶葉科學知識,為愛好茶葉的學生豐富茶葉科學知識。二則讓學生了解茶和茶文化的發展史,開闊視野,弘揚中國傳統茶文化。三則側重讓學生了解茶文化中所蘊含的重德、尚和、崇儉、貴真的茶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四則希望學生們能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領會茶道這一核心精神,學會從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品味美,少一份焦慮和浮躁,多一份趣味和涵養。五則利用茶這一文化載體,讓學生通過茶文化的學習,樹立艱苦樸素的文化理念,厲行節約,不盲目攀比。
二、《中國茶文化》選修課的課程內容體系設置
(一)教材的篩選
選用了王玲的《中國茶文化》(九州出版社)這本非教材系列的、學術性比較強的著作。這本書不僅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其由技而藝,由藝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點和思想。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連印數版,被讀者稱為“茶道、茶藝、茶文化入門的基本讀物”和“中國茶文化的理論性著作”。
(二)教學內容的安排
本人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底本,設計教學內容時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科學一面,設計以下教學內容:第一章,茶及茶文化的發展歷史;第二章,茶藝;第三章,茶道;這兩章是中國茶文化的兩大核心,講茶藝不僅僅是講點茶技法,更側重在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中包含的藝術精神。而茶道因其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與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高度契合,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第四章,茶禮茶儀茶俗;第五章,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第六章,茶文化與各族人民生活;第七章,茶葉的分類、加工原理、貯藏保鮮方法;第八章,茶葉品質評定與各種茶的鑒別方法;第九章,茶葉的營養成分與保健功能。前六章內容基本以王玲的《中國茶文化》為主線,后三章屬于自然學科方面且是獨立自成體系的內容,參考了茶學方面的專業教材,以周巨根、朱永興主編的《茶學概論》為主要參照。
(三)教學手段的利用
在教學思想上,本課程強調趣味性、文化性、互動性、研究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本人主要采用的教學手段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課堂講授。在講授過程中努力反映茶學學科的特色與精華,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在深度和廣度上體現茶葉(尤其是名茶)在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中的適用性,使我們這樣的金融類院校的非茶學專業的學生以及茶葉興趣愛好者對茶葉知識有科學、全面的了解,提升其茶文化素養。對于茶道部分主要是講授,介紹各門派的分類標準和類別,同時將自己比較認同的派別做細化講解,其他只拋磚引玉,啟發學生自己多做研究性探討。二是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本課程的內容與特點十分適合運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授課,在教學過程播放一些茶音樂或展示一些與茶有關的電子圖片、茶畫、紀錄片等,通過多種形式的茶文化資料展示,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好地把茶文化的內容展示出來,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喜歡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強了學生對茶文化的學習研究興趣,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布置展示主題,分組、限時進行課堂展示。學生在備講過程中,從收集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到制作PPT、課堂展示,都分工合作,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可謂一箭雙雕。
(四)考核方式的設計
本課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兩部分,一是平時考核。這一部分由三塊組成,即在學習本課程期間要求學生寫課程學習心得、課堂展示、考勤,以此綜合作為平時成績。這部分的重點放在寫學習心得的考核上。二是期末考核。期末采取開卷考試的方式,以論文的形式考核。為確保論文的質量,提前四周布置論題范圍,本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學生簡要講授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及規范要求,規定完成的論文不能少于五個參考文獻。這兩項作業要求學生必須以手寫的形式完成。
三、茶文化課在金融類院校開設所面臨的困境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為人類文明留下絢麗光輝的一頁。因而其相關方面的創造內容可謂浩繁卷帙,令人目不暇接。如何精挑細選,如何做到講解時聲情并茂,又能緊密聯系實際,又能說出相關的經驗和感受,筆者認為難度比較大。在十幾個周的教學實踐中,本人深切體會到茶文化課對授課者的語言、文字和指導實踐的示范傳授能力要求極高,甚至在藝術素養和個人品味上也有極高的要求。
先天的不足靠勤奮努力可以彌補,但教學資源匱乏非本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善。茶文化內容的許多方面表現為實物展示和現場即興方式。如茶的自然科學性和茶的文化藝術的結晶,以及茶與民俗方面的創作等,還有如茶藝展示以現場即興較合適。教學中唯有以實物和現場展示的形式,才容易被學生了解、記憶,也便于學生引起有關方面的共鳴。所以,只能調整自己,定位要準,開這樣的課勢必只能浮光獵影,不可深海探寶。既然是只企鵝就永遠別想成為熱帶魚,美夢醒后,初步設想率先在財經傳媒系成立大學生的茶文化社團,為真正喜歡茶的學生搭建一個交流提高的平臺,幫助學生對茶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提高認識。
最后高校應該加大對公選課的資金投入,對于優秀的公選課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打造精品課程。除了教師主動提出開課申請外,學校還應合理調配教師資源,還應該積極邀請知名學者、社會名流做兼職教授或講座教授,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四、結語
茶在中國已經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邁入精神領域,成為一種修養。作為一門與專業無關的文化素質類選修課,有那么多學生選課,并不是課講得有多么好,而是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心靈需要。但是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我們短短的36學時,只能是論其皮毛,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但筆者將不斷研究學習新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盡心盡力把中華茶文化的種子傳播到每一個真誠的心靈中。
參考文獻
[1]胡付照.略談中華茶道與茶藝[J].貴州茶葉,2011(1).
[2]劉桂華,高旭輝.金哲.茶文化與大學和諧校園的建設[J].中國茶葉加工,2010(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旅游業的興旺,越來越多的飯店設有茶室,茶樓、茶葉店、茶藝館也越來越多。飯店、茶樓、企事業單位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有一技之長、一專之能,茶藝師是茶葉行業中具有茶葉專業知識和茶藝表演,服務,管理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專職人員。茶藝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是國家37個特有工種職業資格培訓鑒定的一種,被納入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正因為如此,國內不少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等專業開設了茶藝課程。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茶藝課程開設于2010年,首先針對的是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2013年也面向航空、高鐵專業開設。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與技能技巧,能適應現代行業發展第一線所需的旅游企業接待崗位、酒店茶藝服務崗位、茶館茶樓優秀服務人員、基層管理人員等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把中級茶藝師技能考證相關內容融入教學。使學生達到中級茶藝師職業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茶藝師崗位工作。
1現階段茶藝課程教學存在問題
1.1課程學時短,生源基礎相對薄弱
茶藝課程開設時間為大一第一或第二學期,課程總學時36學時,課程包含理論與實踐。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同學主要通過高考,少部分是中職,升入高職院校。沒有相關農林專業學習背景,與茶相關的理論基礎薄弱。學生特點是不太愛理論學習,但動手能力及好奇心強。如何在36學時內,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茶興趣,學茶、習茶、愛上茶?并能進行相應茶藝表演與茶席設計?這是高職院校酒店專業領導及老師務必思考的問題,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道路,課程設置及培養目標應當有別于茶學專業。
1.2教材局限性
市場上高職院校茶藝教材側重實訓,理論闡述較為簡單。日本、韓國、臺灣茶藝等介紹相對較少,相關音頻信息更是缺乏。實訓室條件有待完善采購人員采購茶具存在各個茶具型號不相匹配,存在個別茶具數量不夠等現象。部分茶具數量需要增添,實訓室實訓硬件設施與條件需要進一步完善。
2現階段茶藝教學的幾點思考
2.1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不以茶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來設計旅游酒店管理專業
茶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能從事茶藝編創與服務、茶席設計與茶會組織、茶葉加工與評審等。這相對于高職高專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同學來說難度相對較大。考慮受36學時束縛及學生本身基礎等原因,本課程目標僅要求同學能夠對常見茶進行品質鑒別,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論知識、茶水服務的基本技能,能從事六大茶類的茶藝表演。對茶室的管理、自主創業的實踐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后期大三第一、二學期的專業實習獲取。后階段,也可考慮把學時增加至54學時。或者在茶藝課程開設前,增設一門茶文化理論課程作為先導課程,茶藝課程作為純實訓課程。
2.2師資的培養與提高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健全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和標準。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茶藝課程的任課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取得勞動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高級茶藝師、茶藝師考評員、中級評茶師證書;參加2015年全國茶藝大賽教學指導及裁判執裁學習研討會議;參加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中華茶藝技能大賽執裁。學習培訓與研討會議的多次參與,進一步提高了茶藝課程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保證了教學質量、能力、水平穩步前進。
2.3教學方式與方法改進
2.3.1茶藝教學突出旅游專業背景。結合旅游酒店專業特點編創有旅游專業特色的茶藝表演。授課時注意結合旅游專業的中外民俗文化,適當擴充各民族茶俗知識,豐富民族茶俗表演,安排學生觀看、練習傣族竹筒茶茶藝、白族三道茶茶藝、佤族烤茶茶藝。受學時限制,部分內容可上傳至班級QQ共享,方便同學自行查閱,反復觀賞學習。以便同學畢業后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能針對不同民族進行不同茶藝表演,或者演繹民族茶藝,顯示旅游酒店專業同學學茶優勢。同時,要求同學思考,研究無錫本土民俗,根據無錫民俗,進行創新茶藝表演。2015年大學生創新項目無錫阿福茶藝的編創與表演,就很具有地方特色。2.3.2任課教師認真備課,多渠道收集前沿信息。多渠道收集,傳遞茶界最新信息。理論教學,增加茶健康知識,指導同學健康、科學飲茶?!皫熣?,傳道,授業解惑也?!痹诮虒W過程,不僅注重茶之物質面,也注意茶之精神,茶之價值觀傳導。茶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飲料,而是與宗教、藝術高度的結合。讓同學們理解廉、美、和、敬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與儒、釋、道關系,從而更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文化,使同學獲得自我身心凈化和人格升華,在茶教學過程中滲透健康人格教育,使同學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懂得團結互助,和諧共處。教學過程中利用QQ、微信等現代化通訊手段,與同學線上線下交流,好文好視頻共享。積極參與好文點贊,多次提交經典評論者,增加其平時成績,促進同學主動學習與思考。2.3.3注重實踐教學,適當延長實踐課程的學時。將課程36學時分為理論學時16學時,實踐學時20學時。其中實踐課采取分模塊分項目教學與考核,重點解決上課人數較多,課時較短情況下,如何使學生學習效率最大化?解決辦法一:請高年級茶藝課程成績優良同學作為小老師,在課程上進行示范,課余實踐進行茶藝指導。師兄師姐的示范,能有效激發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學長與同學間學習交流更有共同語言,學長作為小老師對同學們茶技提升也有很大幫助。高鐵141班在2014至2015學年第一學期即大一上學期學習了茶藝課程,姜素玉同學茶藝技能掌握較好,此學年第二學期請其作為小老師在課余時間示范,指導酒店班、航空班同學進行烏龍茶茶藝、紅茶茶藝學習。小老師很好的輔助任課教師課堂教學,大大減輕了教師工作壓力,也得到同學們的肯定與贊美。教學相長,姜素玉同學茶藝技能也大有提高。解決辦法二:課程分小組進行,課程上小組與小組間進行競賽,競賽成績計入實訓平時成績,競賽能夠提高同學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良好;實踐考核分兩塊進行:一是小組創新茶藝,小組自編、自導、自演。二是指定茶藝,綠茶、紅茶、青茶選一進行考核,以抽簽方式抽簽決定綠茶、紅茶、青茶中一款進行考核。考慮時間性,指定茶藝小組可選派一名或多名選手同時參加。2014至2015學年的第二學期,132酒店班、141航空班及142航空班,采用此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實踐考核,此考核方式既增強了團隊合作性又充分調動了同學們主觀能動性,同學們考核前認真準備,考核效果良好,所有參加考核同學實踐成績均為良好以上。解決辦法三:開放式實踐教學,打破課內、課外時間概念。上課時間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每周一、周三晚,周二下午開放茶藝實訓室,學生在此時間段自由練習,鼓勵同學在實訓室多品、多練、多交流。解決辦法四:鼓勵同學校內校外考察實踐。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一些民間茶事活動,鼓勵茶葉茶具用品店、茶樓、酒店茶藝服務等崗位參加社會兼職。校內也積極給同學創造一系列茶藝表演機會,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知識技能活學活用。2013年11月8日年南洋學院建校十五周年大慶,2012屆高鐵班韓佳凌、旅游班王倩被選中進入校慶禮儀隊,進行茶藝表演,沖泡接待,兩人圓滿完成校慶服務工作;2014年3月25日我院與蘇南碩放機場合作簽約,韓佳凌與王倩同學在VIP接待室為蘇南碩放機場白總、成總等嘉賓進行烏龍十八式茶藝展示,同學們真誠、清新、優雅的表演得到嘉賓及院領導的贊許與認可;2014年6月12日南洋學院首屆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大學生職業風采展示,韓佳凌、王倩茶藝表演獲得學院一等獎;2014年12月16日,高鐵141班姜素玉、王左悅同學主題為師生情的茶藝表演在第二屆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風采展示也獲得學院一等獎好成績;同年姜素玉同學主持申報的2015年大學生創新項目無錫阿福茶藝表演編創與實踐成功立項。教學與實踐一體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塑造學生人格與氣質,陶冶學生美好心靈,更好為其專業學習和今后職業發展服務。賽事的磨練,使得學院學子在就業求職過程中表現也更加自信,他們的熟練的技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2012屆韓佳凌同學大三就被上海鐵路局上海客運段,高鐵一車隊,上海虹橋站成功錄用;2012屆王倩同學也被上海清實網絡有限公司錄用。2.3.4作業形式多樣化,充分利用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地理環境優勢,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安排學生茶園采風,體驗。也安排學生深入各大超市考察。具體內容如下:作業一主題:茶園考察。內容:要求通過PPT呈現,考察分小組進行,3至4人一組,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茶園實踐,記錄5-10天茶之生長狀況,附圖,并簡單說明茶之生產環境,并比較六大茶類的不同制作工藝。作業二主題:茶葉店考察。內容:要求通過PPT呈現,考察中國十大名茶,用圖片配與文字說明分別描述其色、香、味、形。并標注其市場價。作業三主題:我最喜愛的一款茶。內容:要求通過PPT呈現,通過品飲實踐,深度描述你最喜歡一款茶特征。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內容接地氣,有效調動了同學學習熱情。作業制作完成后,在課堂上分小組闡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迎合了青年同學好表現、好張揚的個性,團隊共同完成作業增進同學間友誼,每次課堂作業匯報現場氣氛熱烈,作業完成效果良好。
2.4合理選擇、使用教材
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適當選用參考教材。2010年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選用的教材是饒雪梅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茶藝服務實訓教程《茶藝》,該教材有點注重實訓,是平面化教材,沒有音頻資料。2013年,選用周作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茶藝》,此教材側重實訓,附有光盤,便于同學課后學習與演練模仿。缺點是理論表述相對較少,音頻資料無法反應行業最新動態與茶藝表演,創新茶藝欠缺。選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施兆鵬主編的《茶葉審評與檢驗》,作為課程參考教材,對常見茶葉品質鑒別與審評知識補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丁以壽主編的《中華茶藝》有關茶具選配及擇水候湯闡述較為詳細,可作為相關資料的補充。另外注意利用互聯網查詢文字資料、音頻視頻資料,充實豐富教學資源。廣泛收集當前最熱點日本抹茶道、煎茶道、臺灣茶藝、唐代煮茶、宋代點茶等視頻,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習興趣。同時考慮到南洋學院為民辦院校,民辦院校的學生情商較高,對理論知識興趣較弱,動手能力強,課程組也在準備開發適合南洋民辦院校學生使用校本教材。
2.5充分利用現有實訓條件,并不斷完善
老師應根據現有的實訓條件合理安排實訓教學,達到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教學效果最大化。根據特定的茶藝表演適時增添些好用、耐看、益茶湯之器具。第二屆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風采展示茶藝表演就根據師生情這一主題需要添置了竹制茶荷2個,150毫升紫砂功夫茶壺2個,150毫升紫砂公道杯2個,手工刻繪干泡茶盤2個,田園風桌旗1個。為保證實訓課程上課需要,也要因時因地不斷增添茶具,茶具購買與添置規格參照全國職業院校中華茶藝技能大賽比賽用具列表。2015年6月,為改善茶藝實訓條件,學院與大益愛心基金會洽談,積極籌建大益愛心茶室,此項目正在洽談中。
3結語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見,茶不僅從物質角度還是精神角度,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會學家、教育家蘇步青在上海第二屆茶文化研討會上提出:弘揚茶文化得從娃娃抓起!可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茶文化,其傳承與弘揚已備受關注。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設了茶文化的相關課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負著傳統文化傳承的職責,也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任。筆者從事旅游管理的教學,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專門系統學習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藝培訓,深感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無論從其課程所涵蓋的內容看還是從其教學方式來看,筆者都認為在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程,既可以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響應當今高等教育的主題――素質教育。但是,據了解,現在開設茶文化課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針對茶葉茶學專業、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幾個為數很少的專業開設這門課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師資的農業大學把茶文化課開設為全校的公共選修課。目前這種茶文化課程的開設現狀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作用及其微小,筆者認為在高校普遍開設茶文化課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內涵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歷史記載至今,茶文化在中國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統的文化知識體系。茶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有關茶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內涵十分豐富廣泛,包含了有關茶的歷史起源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禮儀、專著、詩歌、繪畫等,還有人們在茶事活動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質等。按照文化層次的劃分,中華茶文化包含了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四個層次。物質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生產中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如茶樹的種植栽培,茶葉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產使用等可以直觀感受的茶文化內容;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歷史上的茶稅、貢茶等茶政內容;行為文化主要指人們在茶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活動過程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處世哲學等主觀因素,如在茶藝操作過程中生發的審美聯想,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的茶詩、茶音樂、茶戲曲等文藝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論高度即我們常說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與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體現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應該通過教學方式多樣化、課程設置豐富化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來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從課程設置方面來說,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不應該只是開設跟專業相關的課程,也應該考慮培養學生的多樣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課程和教材體系,今年2月在此基礎上再次發文,再次強調了高校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筆者也在去年開設了《茶文化》課程,在鉆研和教學的過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內容之豐富以及茶道的修養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課程的開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茶文化課的開設,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貫徹十教育精神
進入21世紀,隨著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對日韓文化、歐美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似乎沒那么熱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今年2月在此基礎上再次發文,對高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開設選修課和必修課,舉行各種系列活動等。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華,對茶文化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開設茶文化課程,既可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貫徹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課的開設,可以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較為功利化,過分地注重培養學生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謀生手段。其實,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人,而是培養“全人”,這種”全人”應該具有廣泛的知識、基本的科學態度、獨立的個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育目的要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手段等各方面來實現。
在課程設置上,要力求廣博,學科體系上強調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而茶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影響力。通過對茶的起源歷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藝側重于泡茶和飲茶的技藝。這部分內容包含了各種茶類的沖泡程序、技巧、禮儀(尤其是寓意禮鳳凰三點頭、回旋禮等)、茶具的選擇、品茶的方法等,這些技藝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茶文化的主觀能動性;茶藝的學習還涉及到較多的實踐操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長期在習茶氛圍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心態,協調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強悟性。對于不同的院校和專業,也可以根據專業需要或學生需要,把茶文化內容融入到其他的課程中,比如歷史學、文學、藝術等,為茶文化的傳承創造機會和條件。
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由于學生對茶文化知識了解甚少,可以用啟發探索式結合傳統的講授,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現相關知識,并對茶葉、茶具、茶藝等知識可以通過實物、實操,讓學生有直觀的認知與掌握。相比其他理論課程的枯燥,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是很靈活的,內容也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調劑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團或協會,由專業教師指導,精心組織一些跟茶文化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比如茶藝表演、品茶會、茶文化講座、茶道討論會、茶與人生,甚至可以組織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大學校園中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并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價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廣泛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