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16:08: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危機的啟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保險監管 金融危機 宏觀審慎監管
在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中,改革金融監管體系已成為各國共識。保險業作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保險業的監管體系,加強保險監管,對防范危機、減小經濟波動起著重要作用。
一、加強監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創新與監管滯后
此次金融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主要來自保險機構開展的類銀行業務,而非保險業務。美國國際集團(AIG)雖然在保險業務上保持增長,然而大量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CDS)卻使AIG陷入財務困境。CDS用于對債務抵押債券(CDO)進行擔保,與保險的區別在于,CDS的購買者不需要真正持有CDO,因此CDS可以被用于投機活動。AIG的金融服務部門從CDS中賺取了豐厚利潤,2005年為32.6億美元,接近當年AIG總收入的20%。隨著2007年住房按揭違約率的上升,CDS所擔保的債券大量違約,AIG因CDO違約而對投資者和投機者進行賠付,使其2008年的虧損額達到993億美元,巨額虧損導致AIG的信用評級下降,信用評級的下降又加劇了AIG的現金流危機,最終AIG依靠美聯儲378億美元的貸款才免于破產。
雖然保險機構不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但其發行的CDS充當了傳導危機的載體,因此CDS的監管對防范危機至關重要。然而,CDS不屬于保險,不在保險的監管范圍,作為一種場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CDS也不受到證交會的監管。由于監管缺位,CDS業務的撥備長期不足,致使這些保險機構在危機發生時陷入了流動性危機。
(二)保險業的順周期性
保險業的順周期性與保險機構的經營有重要聯系,特別是保費收入和保險資金投資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時期,受到經濟利好消息影響,保險機構采取積極的發展戰略,行業競爭加劇,為了擴大承保量,保險機構常常降低產品價格,擴大承保范圍,放松核保標準,保費收入增加的同時也使其面臨的潛在風險擴大。此外,投資是保險機構獲取利潤的主要渠道,當經濟上行時,保險機構保費收入增加,投資量隨之上升,同時資產價格上漲又使保險機構投資收益增加,促使保險機構進一步擴大投資量,而經濟下行則會使保險機構在證券市場上遭受嚴重的投資損失,從而擴大保險業的順周期性。
薪酬激勵機制過于強調短期績效也會增加保險機構投資的順周期性。許多保險機構是基于年度盈利而非風險狀況來制定具體的薪酬制度,這助長了高管的風險容忍度,高管為了追求短期利潤忽視長期風險,在經濟上行時期投資于高收益,高風險的資產。盡管短期內的績效提高,然而從長期來看卻加大了保險機構面臨的潛在風險,當經濟下行時,由于積累了大量風險,保險機構收益將會出現大幅下滑。
二、加強監管的措施
(一)微觀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縮小監管真空地帶
金融創新使保險機構的跨業經營越來越普遍,這些新業務的發展增大了風險的相關性和復雜度,有些業務甚至完全處于監管范圍之外。當前的監管體系主要強調單個保險機構的風險控制,缺乏對整體風險的考慮,要縮小監管的真空地帶,必須把微觀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保險監管部門要與銀行業和證券業的監管部門相互配合,解決分業監管問題,縮小監管真空。針對保險創新,宏觀審慎監管在預留一定空間的同時,要加強對于過度創新所帶來的風險的預防。
(二)加強逆周期監管
為了緩解保險業的順周期性,在經濟上行時,應鼓勵保險機構采取較為保守的風險評估模型,減小保險機構的承保風險。對于償付能力和準備金的順周期性,可以引入逆周期的償付能力資本要求和前瞻性的準備金制度,允許以“預期損失”為標準,提前確認損失,鼓勵保險機構在專項準備金之上計提反周期的一般準備金作為緩沖,使資本和準備金在經濟上行時得到積累,在下行時動用,發揮“以豐補歉”的作用,增強保險機構應對危機的能力。
為了消除風險根源,應當完善薪酬激勵制度,加強薪酬發放的統籌安排,將風險控制納入績效考核指標,擴大中長期考核指標的比重,建立跨周期的薪酬分配制度,引導高管行為與保險機構的長遠利益相一致,克服其短期化行為。
(三)對中國的啟示
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在投資收益方面,資本市場的大幅下挫影響了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2008年國內保險公司的平均投資收益率僅為2%,遠低于2007年的10.9%。
國內保險業存在一定程度的順周期。對此,監管部門需要立足我國保險市場的現實狀況,針對我國保險行業中的順周期效應,加強逆周期保險監管。
我國保險業的系統性在資本市場、養老健康保障、“三農”等方面皆有所體現。由于我國各家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同質化程度很高,經營差異小,容易導致羊群效應,加劇系統性風險。監管部門要加強系統性監管,將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相結合,增強對系統性風險的應對能力。我國保險行業長期面臨著創新不足的問題,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推進我國保險業的創新能力,同時應加強對創新風險的防范,限制創新型保險產品所占比例,保障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力偉.宏觀審慎監管研究的最新進展:從理論基礎到政策工具[J].金融監管,2010(11):62-72.
[2]王茂琪,陳秉正.AIG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及啟示[J].保險研究,2009(02):65-71.
啟示一,滬港之間的合作絕對是第一位的,競爭是相對的。此次危機的一大教訓是,投資銀行機構之間過度競爭和金融中心之間的過度競爭,破壞了國際金融市場運行與發展的正常秩序,貪婪引致的道德風險毀壞了平均利潤率規律。從靜態角度看,金融資源配置在各個金融中心之間是此消彼長的,但從動態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難看出,經濟增長雖然不能改變金融資源供給的存量與總量,卻能夠改變金融資源配置的結構與流量。所謂結構雷同的市場競爭,與差異化的市場競爭二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差異化競爭有利于確立滬港金融中心各自不同的優勢,從而成為維系滬港之間長久合作的堅實基礎。滬港金融發展要遵循“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導方針,要以“合作”求發展。
啟示二,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制定一攬子金融危機應對措施方面,建立制度性工作機制。此次危機不僅僅表現為投資銀行競爭體系的失敗,而且表現為霸主國家危機處理對策的失敗。但是,歸根到底,金融危機其實是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失敗和投資回報率至上的金融哲學的失敗。與其說是監管不到位,不如說是過分相信金融市場的糾偏能力與穩定效力,從而缺乏應對極端系統性危機的一攬子操作方案儲備與執行框架配置。此次危機表明,危機應對要從修復交易鏈、市場鏈、產業鏈、信心鏈的及時性、綜合性、高標準要求出發,制定全方位應急預案。因此,滬港金融合作要從穩定國家大局與擔負全球責任的思想出發,建立并完善跨市場、跨區域、跨國界,穩定的、長期的一攬子經濟金融危機應對機制及其操作框架。
啟示三,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人民幣金融創新體系建設兩個方面,深入分工、廣泛合作,切實健全和有效完善中國金融國際化實施體系。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過程,人民幣金融創新體系建設也是一個漸進過程,而香港與上海則是兩大前沿陣地,是兩大實驗中心。A股和H股相得益彰,QDII與QFII并行不悖,其原理應當在滬港金融合作的各個方面推廣應用。
啟示四,滬港金融合作要在帶頭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切實支持國家擴大內需兩個方面,實現工作同步。中國地理幅員廣大,地方經濟千差萬別,而香港、上海則分處兩大優勢板塊,而且均為兩大區域龍頭。兩個城市在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與航運方面其綜合實力分居前兩位,義不容辭地要擔當起“城市的國家責任”。兩大城市不僅要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管理優勢,分別帶動泛珠三角、長三角兩大區域經濟金融的協調發展,而且要與北京協調一致,三大城市齊心協力,共同承擔其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的龍頭引導作用與先鋒模范作用。
【關鍵詞】金融危機 啟示
隨著亞太地區逐步從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復蘇,席卷歐洲經濟的危機又掀起了該地區對出口接連受創和金融資產流動受限的新一輪恐懼。針對這一場危機,亞洲各國政府正在著手各自的對策,并可能向亞洲開發銀行尋求金融支持和政策建議。文章討論了歐洲危機對亞洲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亞行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開展的危機應對評估所帶來的啟示。
一、歐洲危機的影響和風險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亞洲的影響比之前擔心的要小得多,但是由于一個國家退出歐元區而引發的危機(雖然可能性不大)帶來的影響則可能更加深遠。這樣的事件可能會改變其他國家對歐元的認可程度,從而進一步減緩歐洲的經濟增長,增加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并導致美元資產價格的飛升。本文認為受歐洲危機的影響,目前低迷的亞洲經濟形勢將進一步加劇。的確,對亞洲各國而言,應對歐洲急劇的經濟衰退可能會比應對漫長的經濟放緩更加困難,因為后一種情形至少為亞洲出口商提供了尋求替代市場的時間。
正如在2008~2009年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中一樣,貿易也許是主要的危機傳播途徑。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由于高度依賴歐洲市場而被認為非常脆弱。而即使對于那些依賴度較低的國家,全面蔓延的歐洲危機所帶來的風險也不可忽視。如果隨之發生國際商品價格下降,同樣也會使礦石出口商面臨著較高的風險,這樣,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蒙古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將受到沖擊。同樣的影響也會發生在那些依賴旅游經濟和匯付經濟的亞行成員國家身上,如柬埔寨、吉爾吉斯、蒙古、塔吉克斯坦、泰國、東帝汶、越南和一些較小的島國。
如果信用和資產價格飛升、出口急劇下降,很多亞洲國家的金融產業將受到顯著的影響。持有較低的國外資產和較低的歐元區債券可以保護亞洲新興市場的銀行體系,但如果歐洲銀行因近來增加的風險而減少對亞洲的信貸投放,則會加劇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的脆弱性。因此,雖然從總體看亞洲地區的貧困問題受到的影響可能相對溫和,但對于小國而言,其影響則是非常嚴重的,并會直接影響到大國的弱勢群體。
二、發展中國家的危機準備和應對
歐洲危機會從多大程度影響亞行各成員國家,不僅取決于各個國家的脆弱性,還有賴于他們的機構、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強度,金融部門的健康程度以及社會安全網的水平。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亞洲的宏觀經濟和金融部門政策不斷改進和完善,旨在增強這一地區應對未來緊急情況的能力。即使在全球經濟衰退的2008~2009年,面臨嚴重的出口下滑,亞洲仍保持了可觀的經濟增長態勢。主要亞洲經濟體也不斷增強匯率的靈活性(特別是最近幾年)。因此,亞洲大部分的新興經濟體已形成了競爭性的匯率,并相應放緩了資本項目的開放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本流動對匯率和經濟的影響。同時多數國家建立了充足的外匯儲備體系,銀行和公司部門的制度不斷完善,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要求也有所提高。除此之外,這些國家減少了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產生大量現金流和期限錯配的短期外債,并相應通過豐富資產的多樣性減少金融市場風險。即便如此,亞洲特別是中亞轉型國家的金融體系仍有相當空間加強和完善。
自亞洲金融危機后,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國家得到有效控制。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擴散和蔓延,一些亞洲國家在2008年下半年迅速下調利率以釋放流動性。一些國家物價上漲的壓力顯現,但通貨膨脹率在2012年初回歸到了預警水平以內。因此,這些國家在面對新一輪金融危機時,還有調整應對的空間,例如降低現金儲備率和利率水平以鼓勵銀行業刺激經濟發展。
財政赤字的下降,在2008至2009年間為大部分亞洲國家提供了實施擴張性政策措施應對金融危機的空間。雖然在面臨此次歐洲危機時,亞洲大部分國家同樣擁有進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自由,但是居高不下的政府赤字,使得這些國家的政策制定者面臨一個兩難的困境。高赤字可能會削弱信心,而此時收縮財政可能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波動負面沖擊的影響。因而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持續性以及政府逆周期的財政支出一籃子計劃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確保經濟增長目標,逆周期的支出(特別是消費類支出)必須是可逆的,同時,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的投資應帶來生產效益。
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跨地區和亞洲各國之間高度的國際合作成為了有利的危機應對措施。面對歐洲危機,同樣需要通過國家之間通力協作以阻止危機的傳染和蔓延。下一步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將是推動公司和銀行部門間制度的國際合作以適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需要。發展中國家間的共同應對措施將減少金融危機對亞洲地區的影響。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和有效的金融整合使得亞洲在應對全球性危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時也意味著亞洲將在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歐元區的危機生動地暴露了在不同國家之間實行固定匯率體系的弊端和危害。與之相比,亞洲國家在收入水平、金融體系和法律、政治制度上更為多種多樣。這樣的多樣性使得推動貨幣整合受到嚴苛的條約和制度安排限制。在變化莫測的全球環境下凸顯了亞洲國家堅持浮動匯率制和獨立貨幣政策的優越性。
GDP:國內生產總值;區內均值經過GDP加權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數據
三、危機應對給亞行和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亞行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對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應對進行的評估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啟示。專欄1指出了未來發展中國家、亞行和國際金融機構將如何應對,評估機構將如何更加有效。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管理;啟示
引言
如果從2007年底美國發生“次級貸款”危機算起,被稱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至今已近兩年了,現在還再探討這個題目,似乎有炒冷飯之嫌,但在筆者看來,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說,金融危機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不應失去思考;它摧毀了我們許多,但不應摧毀價值。還有人說金融危機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認識到它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是年輕人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它給我們多了一種經歷、一種見識、一種歷練、一種本事。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思考,認真總結經驗,不能輕易地放棄金融危機給人類思考的價值。
理由之二:人們經常說形勢決定任務。當前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對世界經濟寒潮何時消退的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以便確定當前任務。
就我國而言,在經濟寒潮何時消退中存在多種意見,其中有兩種代表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經濟2008年底就觸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次經濟寒潮2009年才能見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應當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張2009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曙光的理由,媒體已有許多的披露,這里從略。下面主要講主張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時代,世界雖大也只不過是個地球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里先關注世界多數經濟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目前仍見不到底,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能見底。因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治;實體經濟深層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經濟調整還將進一步展開。有的專家還預言會出現第二波金融危機。拿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來說,經濟危機還在繼續,其經濟仍然在惡化,失業在增加,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70%降到60%等。這是因為,美國生產要素已缺乏增長動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夠填平金融海嘯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維持美元穩固的世界地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因預測到這次金融危機而得獎)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經濟將真正進入蕭條期,人們將看到零利息、通貨膨脹和無復蘇景象,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很長時間。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是1元。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是通過美元和五花八門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國擴散,并滲透到世界各國經濟中。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及發展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我國所面對的外部嚴峻環境和自身的困難。而對于后者。主要有四點判斷:
第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長61%;全國財政收入1.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用電量和運輸量一般是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的風向標,而一季度用電量還在下降,說明經濟產出仍是下降趨勢。有人具體指出,2009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時減速的險情。先說投資。投資增長的原因,是經濟增速的拉動。現在經濟下滑,投資自然就沒有積極性。再說消費,這幾年主要是靠汽車、房地產拉動,而這兩個產業又是靠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然而百姓的消費力已經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費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億,而現在只有4億多。而今又有1000多萬的農民工返鄉,農村的消費很難拉動,目前又很難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策略并不理想。東部不想買,西部又買不起。有的還說,家電是因為不能出口,才轉銷到農村的,而價格優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稅而已。
第三,央行認為,房地產目前仍有回調的危險。商品房開工面積還在下降。其調整時間約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業的調整。
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產業的分工,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對外貿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內難以逆轉。如我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我國出口卻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降24.9%。我國經濟面臨美歐經濟衰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巨大考驗。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到盡頭的說法并不可靠,現在僅是進入止穩狀態。因此,如何從認識危機產生原因和怎樣科學認識危機的問題出發,進而總結經驗、豐富知識、提振信心、沉著應對、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共克時艱這些問題,今天仍然嚴肅地擺在面前,需要我們做出響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并沒有過時,更不是炒冷飯,仍然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針對性。
基于此,根據有關文獻及筆者學習的體會,這里先講金融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講當前人們對金融危機的幾種認識;接著討論一下怎樣科學與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最后,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形勢,談一談金融危機給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一、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這場危機來得莫名其妙。在談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說一下什么是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過熱到停滯,再走向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發生經濟危機。從其表面現象來說,就是你所生產的東西,有錢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買不起;或者說,大家需要的東西無人生產,不需要的東西卻還在大量制造。嚴重而又全面的經濟危機,是以下述7種現象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經濟嚴重泡沫化(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價值);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生產相對過剩;三是銀行嚴重虧損,有的倒閉;四是很多企業破產,大量員工失業;五是發生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六是經濟下滑;七是經濟秩序混亂。當人類被動地接受懲罰后,又會回到價值規律上來,使經濟得以恢復。但以后又會再出現經濟危機,使經濟呈現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經濟危機既有始,也會有終,所以稱其為經濟發展的周期性。
那么,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么?應當說,各個時期產生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至今還在繼續。此時,要對這場金融危機做出全面的尋根究源還不是時候。下面根據有關資料,講五個主要原因。
(一)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美國人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習慣,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錢。然而。天上掉不下餡餅。這就要碰到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錢保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常規的做法是借債和撈錢。
先說借債。美國人在世紀之交,儲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錢花,負債的水平相當高,據說已達10多萬億美元。這是什
么概念呢?拿我們的人民幣來說,10多萬億美元,相當于70萬億人民幣。而我國2008年的財政收入約6萬多億人民幣。即使什么錢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還清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也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人說過。美國是太多的人花了還不起的錢,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錢借給了不該借的人。如很多國家都買美國的國債,我國到2008年底總共持有美國的國債7274億美元,占美國國債的23.6%,已經超過日本,是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現在,我們還在買美國的國債。
再說撈錢。多年來,他們揮舞著美元的大棒,認為經濟的增長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產要素,而是熱心地去制造科技網絡泡沫、房地產泡沫和衍生產品泡沫等等,以便撈錢。有這樣的社會存在,就很容易養成投機的心理。投機雖是市場的劑,但漠視風險的過度投機所制造的泡沫總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使市場失去穩定的基礎,引發金融危機。例如,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投資銀行逐步地放棄需要資本金很少、以賺取傭金的主業務,而是不務正業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級貸款”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投資。而衍生金融產品又具有眾所周知的杠桿效應,可以放大收益和風險,交易主體只要交少量的保證金就可以完成高回報的交易。高杠桿率使得投資銀行對融資依賴增強,一旦投資銀行不能通過融資維持流動性時,就容易引起投資銀行的破產。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就是教訓。
(二)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
雖然金融創新對金融的發展具有推進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風險的一面,是把雙刃劍。因此,必須把金融創新風險置于可控的范圍內。美國是推崇金融創新的國度,現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誰也無法搞清楚。它們又是如何創新和使用金融創新工具的呢?如美國的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變迭加,信用鏈條拉長。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和推動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可以說,美國本輪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所蔓延的結果,“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
總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糧,終究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同時,也使我們想到,我們黨所提出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是何等的正確和有眼光。
(三)對經濟疏于監管
正反的經驗均證明,市場經濟是法制的經濟,必須依法進行監管。建立在法制和監管基礎上的一些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是一個健康和有序的金融體系賴以運行的基石。市場主體如果脫離監管和法制的約束,過度追求盈利,盲目競爭,市場就可能滑向無序,金融危機就極易發生。而美國自由金融主義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頂峰,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潰。總理2009年初在劍橋演講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不公,最終受到懲罰。總理還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些經濟實體疏于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金融杠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不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勵
有關機構的研究資料表明,2007年美國大企業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員工的275倍,而大約30年前,則是35比1。在中國,據媒體的披露,中國銀行董事長是150萬,相當于美國30年前的水平。金融機構對高管激勵措施,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在誘人的高薪軀動下,華爾街的精英們為了追求巨額短期回報,紛紛試水“有毒證券”,借助于金融創新從事金融冒險。如前所說,美國的房貸機構、經紀公司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則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重獎之下放棄授信標準。離開合理邊界的高薪激勵,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之一。
(五)數學模型的濫用
數學模型本身是科學與嚴密的,但卻是靜止的,而資本市場則是生動活潑和瞬息萬變的。數學模型依賴一些脫離現實市場條件的抽象假設和歷史數據,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投資決策參考,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過分依賴模型進行投資決策是不科學的,必須對模型計算結果給予科學判斷。恰恰是不準確的投資模型,使得華爾街分析師、精算師忽略系統性錯誤,并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違約率計算上出現預測失誤,最終成為這次美國系統性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
存在決定意識。金融危機,既然發生了,人們會有怎樣的認識呢?
二、對這場金融危機現有的幾種認識
下面列舉現有的三種認識。
(一)巴不得一夜之間就能告別經濟危機
據有的媒體披露,1998年東南亞發生了金融危機,泰國人一夜醒來,每個家庭的財富縮水了20%。本次金融危機已造成世界4萬億美元損失,大體上每人平均約3萬元人民幣。這對非洲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我國有些地區來說,都是天文數字。對我國來說,尚未見到這樣的指針和數字。盡管我國經濟基本面還是好的,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蒙受了損失,其程度估計不會亞于泰國人。根據媒體的披露,給我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
第一,經濟下滑。如2008年國家的GDP和財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滬A從六千一百多點跌到一千六百多點,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減少了20多萬億元,創證券市場開張侶年以來的記錄。因市值減少,中國經濟證券化比率也從2007年157.5%回歸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業面縮小,失業增加。畢業大學生就業難,有一千多萬農民工返鄉,使許多家庭的收入縮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業的業績下滑,職工的工資和獎金減少。
不難想象,上述的這些情況給生活帶來了壓力,又給精神上帶來煩惱。甚至使人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對經濟和生活失去應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人比7年前還窮,歷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億萬富翁自殺。4月22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來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殺。鄰居都講他是好人,同事講他的能力出眾,去年還獲85萬美元獎金。自殺原因可能是壓力太大。俄羅斯的億萬富翁因金融危機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萬富豪在2008年減少了6.6萬人,平均流動資產(基金、股票、外匯、債券及其它流動資產)減少120萬港元。因此,許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間就
能揮手告別經濟危機。
(二)盼望房價能越低越好
我國房地產的價格時有上漲過快的情況,很多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子。政府根據這一現象,采取了如運用稅收和利率杠桿等調控的措施,鼓勵買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進一步運用行政手段,打壓房價,價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買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貨
為了促進消費,刺激經濟,政府采取了包括發放消費券在內的許多措施,幫助困難群眾。許多企業也為了使自己手頭有真金白銀,以便在危機中取得主動,采取了包括降價在內的許多促銷策略,有許多商品的價格低于成本。這種策略使得部分人認為,經濟危機沒有什么不好,工資一分也沒少,而衣食住行樂都在降價,天天有便宜貨可買。有的人一買東西,就可以用好幾年。
上述這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與科學?
三、必須以科學、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一場金融危機
針對上述三種想法,相應地講三點:
(一)應充分認識到金融危機的客觀性和不可抗拒性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放棄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價值規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謂的價值規律,講的是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目前還無法加以直接計算,只能借助于價格(貨幣)加以表現。由于供求關系,價格會隨價值上下波動,但最終決定價格的是價值。市場經濟正是通過價值規律的價格機制進行調節。即通過價格信號知道要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所以,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
市場經濟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在追逐利潤的競爭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生產的無政府主義,會使生產具有很大盲目性,進而引發經濟結構失衡,從而出現開頭所講的那些經濟危機現象。這些現象,不是買賣雙方或是某個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受到懲罰后才能知道的,屬于事后的懲罰,當發現并要糾正時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經濟危機是無法阻擋也逃脫不了的。換言之,經濟危機不是那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而是具有客觀性質和不可抗拒性,并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另一條經濟規律,叫做經濟周期規律。這也是實行市場經濟這一資源配置形式,在創造高速生產力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為如此,認識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機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
(二)商品房價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價格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思維上往往會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
首先,從理論上看,商品房價格不是由主觀愿望決定的,它最終是被商品房的價值所決定的。也就是價格太高了,背離其價值,很多人買不起,這當然不行,也不可能長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虧本生意沒有人會做。其價格問題,只能由市場決定,由價值規律進行調節。決不能倒退到商品價格均由政府規定的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況且,據統計,房地產行業牽涉到五十幾個行業,如鋼鐵和水泥等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占到GDP的比重10%,與相關的56個行業加起來占到GDP的40%。這里有個如何照顧到更多人利益的問題。
其次,商品房價格問題,同很多經濟問題一樣,是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溫總理2009年2月28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過千萬戶以上。但是。筆者認為實際比這要多。因為每年的大學生有600萬人,不久就要結婚,這需要多少房子?總理這里想說的是,商品房目前還存在著很大的需求。可總理沒有講另一方面,也就是現在居民手中有錢,光儲蓄就有25萬億多元,這還沒有包括基金、股票、債券、外匯等。可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錢。又有需求,而商房卻大量積壓?其癥結是開發商與消費方想法不一致,沒有找到合理的價格。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處于究竟是傾向老百姓還是傾向開發商這種兩難選擇的境地。十個行業的振興計劃只有房地產行業可能與此有關。如何解決需要與價格的均沖性問題,這正是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任務。最近中央發表了房地產白皮書,稱由于需求的剛性,再降房價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關于是不是必須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子的問題,號稱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國,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實,經濟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資源也高度地在流動,買個房子會感到很拖累。
總之,商品房價格要降到合理的價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價格不能嚴重背離價值。
(三)商品低價促銷問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經濟學中有個基本常識,只有投入小于產出時,社會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發展。因此,任何社會都要節約,力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來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這里講的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節約,時間節約規律被稱為是最高級的經濟規律。社會對節約要求的強制性,也適用于企業。現在用時間節約規律來看促銷的現象,企業能長期用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嗎?如果是這樣,企業一定不能生存。現在的促銷只是一種戰略,而且他們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補償。促銷對于經濟危機來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更不是長遠之計。
由此可見,上述的三種想法均不大科學,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辯證法。對于金融危機,科學的態度應是:一方面是要承認和尊重規律,人類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積極地去面對。也就是說,30年前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享受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市場周期性波動。
四、金融危機對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的啟示
對財會工作者而言,這次經濟危機,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顯和提升財務理念的好機會,把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當今,每個企業都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以下的建設和管理。
(一)必須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研究和建設
財務管理應采取什么戰略?這是財務管理的首要問題。過去,有相當多的企業隨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詢、分析和制訂戰略,確定經營模式。根據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今后應看重考慮的問題主要有:
1 企業的生產經營要著重于實業
當前的危機是危中有機,關鍵看能否抓住機遇。現在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所投入的每一分錢,在戰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學發展,再不能回到傳統發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長的同時,要做到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因為只有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可持續性,才是應對危機的長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訂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的戰略時,我國的實體經濟應名副其實,生產經營應重在實業。
雖然融資等問題離不開資本市場,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本市場上,特別是股票投資。
2 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
本來,金融創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機的根源,但如果濫用或將其視為投資工具,就會成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2007年全球外匯資金和金融衍生產品全年交易量達3259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GDP總和的67倍,已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特別是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據數據介紹,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則:
第一,總量適度的原則。要以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的需要為標準,而不是要通過投資獲利。否則又將演變成不可抗拒的風險。
第二,程控的原則。對金融衍生產品投資要有內控機制,如果是無法控制,則不能投資。
第三,穩步推行原則。先推行簡單、風險低的產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復雜、風險高的產品過渡。
說到財務戰略,熱門的話題是樓市和股市,卻很少有人去關心居民儲蓄以及貨幣量擴大的問題。可把它比喻為定時炸彈、籠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炸和潰堤?估計在未來GDP溫和增長下還可能發生通貨膨脹。對此,在理財戰略上怎么應對?
(二)加強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內部控制隨環境變化,處于不斷的演進之中。針對現代企業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存的這一環境,COSO委員會于2004年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ERM),認為以前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包含在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說明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視。從中明白,風險發現就是收益發現的過程。這次金融危機不知有多少企業倒下(20世紀30年代有15 000多家銀行倒閉)?2009年的頭兩個月,美國又有14家銀行倒閉。盡管各個企業倒閉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對風險的管理不到位,資金的風險管理做得不好。根據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育與啟示。當前資金的風險管理應針對性地做好三個方面:
第一,現在相當多的企業,仍然存在著不是內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這是造成資金風險管理有名無實的重要原因。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有效的授權與監控機制。因為在風險投機收益的誘惑面前,監督往往無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責任感的建設。這是因為:一方面風險管理絕不是管理階層幾個人的事,而是要貫穿企業管理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萬能的,新的情況與問題會不斷發生,這就要求做到在授權之內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第三,大國之間的摩擦或由于某個國家的金融危機,都會對收匯造成致命的打擊。還有不斷創新金融的工具,它們都充滿風險,需要對此高度警惕。
(三)樹立“現金為王”的觀念
資金是企業“血液”。對此,人們在平日里也許不能充分領悟,但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就不再難以理解了。這次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現金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事實表明。由于現金流動性不足,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破產的不在少數,甚至有的企業還是盈利性破產。因此,在預期融資困難時,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就必須儲備盡可能多的現金,以保全企業的生存。盡管金融危機不是經常爆發,但又很難預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希望企業的基業常青,控制負債水平,保持科學流動性,持有必要的現金儲備,就顯得十分必要。這就是所說的“現金為王”的觀念。同時,在方法上,要重視企業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分析和應用,把現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這并不是說持有現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與風險的匹配。從理論上說,資產的盈利性與流動性具有替代關系。企業現金保持量越多,流動性就越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盈利性;企業現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流動性,這就是利益與風險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觀經濟行業環境、國家貨幣政策、公司財務狀況等都是公司現金持有量的影響因素,有很深學問。現有人對1998年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現金持有比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進行了比較,發現美國企業的現金持有比率為6.4%、英國為6.1%、日本為15.5%、我國臺灣為11.6%。相比而言,國內大陸上市公司現金持有水平比較高:中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持有比率約為16.8%。1998~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現金持有比率約為24%。各國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沒有答案。
(四)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再認識和提出新的認識
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實施了與世界趨同的新會計準則。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引進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經本次金融危機實踐的檢驗,其科學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簡單的回顧。1990年9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時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參議院銀行、住宅及都市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他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直存在爭論并不斷進行調整、修訂與完善,經歷了風風雨雨。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問題再次成為金融界與會計界的焦點。對其看法有不同聲音:
據資料證明,歐美政治家曾經把矛頭指向了按市價計算的所謂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他們認為,在金融危機時,公允價值計量會令很多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為了讓資產負債表好看,又會被迫拋售損失比較大的資產,進一步壓低了這些資產價格,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是加劇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
現任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在參加一次座談會時指出,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是美國超前消費及衍生金融產品泛濫。它原則上是經濟問題而非會計問題,公允價值僅是一種計量工具,是一種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機發生的原因。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計量方法上還需要研究。
對這些意見怎么看?筆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從表面上看來,只是一種計量的方法問題,這沒有錯。但它客觀上會導致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項目發生波動,從而會影響著經營者與投資者行為,是有經濟后果的。問題還在于,所謂的公允價值取得,存在著技術上的困難。同時,公允價值既有如實反映的一面,又會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縱并運用于盈余管理等。具體到本次金融危機,其主要的表現是:公允價值在反映企業金融資產的價格上過于敏感,很多時候會成為資本市場助漲與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場狂熱時,它可以加劇市場狂熱;而當市場陷入恐慌時,則可以加劇市場陷入恐慌,這就是人們所講的推波助瀾。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實踐進行分析,并得到相應啟示。現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流動性管理。流動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金支付能力,它是企業資產配置和資本結構管理的結果。因此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要以流動性為目標,要能保證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有足夠現金頭寸。
第二,提倡交易對象的管理。交易對象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管理上,應運用該法獲得交易對象的情況概要,對各項財務的指標影響進行判斷,包括收益、資本、財務比率是否達到企業內部控制標準。
第三,重視處理好與投資者的關系。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尤其是不可觀測數據的采用、管理層的判斷等,更是企業需要詳細披露的內容。同時管理層需要重視與投資者溝通,并解釋財務指標的變動,使投資者了解企業的價值等。
總之,公允價值計量不是惡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現今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論上,不能簡單化,而要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也就是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約束。今后,公允價值這種計量方法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不斷地進行再認識并提出新認識。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啟示 商業銀行
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已經演變成為21世紀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不僅使得美國經濟進入衰退,而且導致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遭遇寒流,甚至進入冷冬。這場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從投資銀行蔓延到商業銀行。迄今為止,美國已有15家銀行倒閉。其中最大的銀行是IndyMac,該行擁有320億美元資產和190億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國歷史上破產的第三大銀行。美國金融巨擘花旗股票連續多個交易日下挫,其市值僅為210億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時2740億美元的1/10。根據IMF的統計,全球金融業將因次貸危機而損失1.4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于工行市值的7倍之多。
一、次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在金融體系與金融機構方面
所謂次級按揭是指向負債較重,資產信用評級在620分以下,多數沒有固定收入憑證的“劣質客戶”提供貸款。在激烈的競爭面前,諸如新世紀金融和Countryside這樣的按揭貸款發放機構降低住房信貸消費準入標準,把大量的房地產按揭發放給沒有能力償還貸款的中低收入購房者。出現了零首付以及向“劣質客戶”提供貸款的行為。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僅需聲明其收入情況,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次級貸款一般是無本金貸款,在開始幾年只需每月償還貸款利息,只用償還超低利息,之后利率將重設,并且在3-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從實際利率看,大部分次級貸款基于浮動利率,即貸款利率隨短期利率變動而變動。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又通過以次級按揭還款為抵押品的衍生證券把中低收入購房者償還貸款的風險轉移給了風險接力賽中的接棒者。發放貸款的機構大多“只貸不存”,為了不斷獲取資金,維持放貸規模,這些機構通過二級市場中的對沖基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社會公眾籌集資本,使得大量投資者聚集到次級貸這個鏈條上來。由于這些次級貸款是建立在低利率和房價不斷上漲的基礎之上的,而自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連續的升息政策,將基準利率從1%調到5.25%,使得借款人成本激增,加上樓市開始下滑,動搖了整個次級貸款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使得次級按揭還款出現拖欠的情況日益嚴重,違約率不斷提高。抵押貸款企業紛紛宣布倒閉,2007年3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因為超過84億美元的債務無法償還提出破產保護。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的時候,整個金融系統的危機隨之降臨。
2、投資者方面
這些金融衍生品的生成過程很復雜,一般的投資者是沒有能力去辨認是建立在什么價值基礎上的,不具備理解這些衍生證券所攜帶的金融風險的能力。投資者的不理智一面,使得投資者在發現錯誤的時候反應過度。
3、監管方面
由于監管方面的缺失,政府把對這種金融衍生品的監督責任交給了評級機構。但這些評級機構并沒有真實,準確的反映次級債券的風險情況。做出了一些不負責任的評級,使得投資者在沒有充分能力去理解整個金融衍生品風險的情況下依靠這些評級結果,做出錯誤的決策。我國持有雷曼兄弟債券的中資銀行有7家。中國建設銀行持有雷曼債券1.914億美元,占公司總資產的0.29%,中國工商銀行(包括境外機構)持有雷曼債券1.518億美元,占公司總資產的0.01%,中國交通銀行持有雷曼銀行債券7002萬美元,占公司總資產的0.02%。而我國銀行國際交易涉及次級貸逼近100億美元。隨著次級貸款風波的不斷升級,我國金融機構因次級貸損失高達49億人民幣。目前國內國外宏觀經濟都存在一定的下滑可能性的情況下,我國國內商業銀行將面臨資產質量惡化以及利潤增長放緩的狀況,并且已經有14家上市銀行已經出現了借款人違約數量增加以及流動性收緊的跡象,商業銀行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不良資產。我們應當重視這場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的教訓和啟示,發揮后發優勢,讓我國的商業銀行走得更快更穩。
二、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1、嚴把信用風險關口
強化風險控制,確保償付能力,量化風險。在結合巴塞爾協議8%的最低資本金要求,建立符合相應風險管理需要的資本金充足水平和貸款呆賬準備金。同時應嚴格準入標準,把握信用風險的關口,并做好貸款擔保和抵押的動態管理,防止因為2009年房價可能進入下行通道導致的抵押物價值不足的問題,保持信貸業務持續穩定發展。近年來,大部分商業銀行已將住房信貸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來加以發展,有的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在信貸資產中的比重高達40%以上。我國目前房貸證券化產品很少,并且發行量比較小,房貸大部分只涉及銀行和購房者。2005年12月15日,建設銀行推出國內首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2007年12月建行又推出自己的41.6億元人民幣的證券化產品。這與整個抵押貸款市場的規模相比,證券化率非常低。與美國銀行業以及房地產業相比較,我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規定首付比例20%-30%,還貸收入比不得超過50%,而且在我國,商業銀行一般都保持1元的貸款抵押物的市值一般超過2元。這些措施降低了借款人違約的概率,有效保證了銀行系統的穩定性。但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弱趨勢越來越明顯,為了防止大規模違約風險的發生,在發放住房貸款時應該更加注意挑選信用記錄好,收入穩定,還款能力強的客戶作為發展對象。
2、保障金融安全,注重風險管理
(1)商業銀行的基本原則是“存款立行,風控保行,服務興行,科技強行”。如果商業銀行過多的依賴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融資而忽略自己的主業將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風險當中,北巖銀行的破產就值得我們引以為戒。英國國內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也是最具活力的銀行之一北巖銀行(Northern Rock)大量通過吸引存款、同業拆借、抵押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來融資,并投資于歐洲之外的債券市場。這次由于受到次級貸的牽連導致流動性不足而最終破產,引發了英國銀行100多年來的首次擠兌行為,并實際上迫使英國政府為英國銀行業體系的負債。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不應脫離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則一旦外部環境變差,商業銀行將面臨巨大風險。
(2)做好風險評估,切實把握風險,而不是盲目跟進。把握好度,在進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夠風險控制的業務領域時要謹慎。我國的商業銀行與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相比較而言,在業務種類和范圍,風險管控上都有一定差距。由于在許多業務領域缺乏經驗,所以應在充分了解這些業務的時候再進行投資決策,盡可能地防范風險。
(3)要注重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對風險進行管理。從外部和內部的風險管理是使風險得以控制的關鍵所在。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處理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通過頒布政策、規定等措施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商業銀行應該嚴格按照各項規定運作。首先,在外部監管方面:一是我國銀行業的監管機構主要是銀監會,但是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審計署、財政檢查專員辦等也在某些范圍內對銀行進行著監管。由于各部門都有自己的標準,且處罰措施不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為了增強監管的有效性和力度,加強各個監管部門的溝通,對現存的監管體制進行適當的修改,權利適當的集中,從而提升效率和降低監管成本。二是切實提高金融創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條件,因此應當加強監管以及信息披露的強度,對商業銀行面對的主要風險要及時披露。金融創新是銀行發展的動力但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要看到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和促進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在金融發展方面發揮的助推器作用,但同時,次貸危機也表明,金融創新可以放大風險,可能產生巨大的財務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因此要又有強有力的風險保障機制。在市場上投機意味非常濃烈的時刻,市場主體往往并不關注真正的價值基礎,反而不斷的去推高這個市場,讓這種泡沫蔓延。而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金融危機正是巨大的泡沫破裂的后果。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教訓之一就是信息披露一定要充分、及時。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當中,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社會公眾由于這些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過于復雜而且不透明,在不了解這些金融創新品的原理和相關的風險信息時,僅以評級機構的不負責任的某些結論來購買這些次級債券,從而成為大量的風險積累的犧牲品。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后,我國也在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6號――商業銀行信息披露特別規定》中采取了一定應對措施,明確要求對商業銀行所持有的金融債券的類別和金額,委托理財、資產證券化、各項、托管等業務的開展和損益情況進行披露。其次,在內部控制方面:第一,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機制,保證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由于委托――關系的原因,“股票期權”,“大比例分紅”等激勵措施使得高管階層和各級員工不顧公司長遠利益和金融體系穩定的短期逐利行為,使金融創新變了質。第二,建立問責制度。如果企業制度中缺少問責制度和高層管理不當收入追回機制,使得那些讓公司破產倒閉的高管們還能逍遙度日。把權利和責任有效的聯系起來,監督和追查對錯誤負有責任人的。促使企業人員更加注重風險,從而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降低風險。第三,我國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應當將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防范風險”放在首位,保證各項經營活動都建立在合理風險控制的基礎上。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各商業銀行應注重培育和強化風險意識,引進在風險管控方面有經驗的人才,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在國內外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加強內部審計和對風險的預測和分析,為將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好預案,按照銀監會于2008年初下發的《商業銀行壓力測試指引》提出的指導性建議,逐步引進并深入研究壓力測試技術。
3、更具有前瞻性
隨著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國已經不能做到在金融危機面前獨善其身,所以要提高對國際風險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時刻對保持國際局勢的變化的警覺。在能力范圍內去分析國際上發生的各項事件對商業銀行的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好應對措施,不打無準備之仗。
(注:本文作者為蘭州銀行行長助理、計財部總經理。)
【參考文獻】
[1] 楊紹平、楊宇: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住房金融業務的啟示[J].現代商業銀行導論,2008(10).
[2] 王華:關于我國銀行業監管制度問題的若干思考[J].現代商業銀行導論,2008(10).
[3] 王英貴:美國次級房屋貸款及其抵押債券危機的成因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9).
【關鍵詞】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后金融危機;趨同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又一次得到了印證。由美國次貸危機肇始并于2008年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各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為全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成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研究了金融危機成因和應對措施后,倡議建立一套全球統一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并希望G20各成員國及地區加快會計準則趨同步伐。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肩負了這一重要任務,并不斷致力于其制定的IFRS的完善。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國家紛紛表示,支持趨同大勢,并將逐步舍棄本國的會計準則,而采用全球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盡管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困難的過程,但是各國的會計準則的確會朝著趨同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以歐盟和美國兩個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和地區會計準則趨同現狀進行淺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以便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有所啟示。
一、采用IFRS的代表性國家介紹
歐盟是當今世界上區域經濟合作最為緊密的國家間聯盟,也是世界上最早積極表態支持與IFRS接軌的一個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歐盟對IFRS采用了一種“審議選擇”制度。首先,由歐盟成員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報表編制和使用者、會計職業組織代表組成的歐洲財務報告咨詢組(EFRAG)對IASB新或修訂的IFRS進行分析,提出歐盟是否采用該準則的建議。其次,由高層次獨立專家組成的準則咨詢審議組(SARG)對EFRAG的建議進行審議并提出意見。最后由歐盟成員國代表組成的歐洲會計監管委員會(ARC)根據EFRAG和SARG的意見,向歐盟委員會相關部門建議是否采用該準則。歐盟委員會就此作出決定并報歐洲議會批準。履行這些程序后,該準則即成為歐盟所采用的IFRS的一部分。歐盟對IFRS采用的這種“審議選擇”制度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一方面避免了高額的準則制定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此維護歐盟自身利益,爭取主動權。
歐盟還堅持以積極的態度處理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一方面敦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采用IFRS替代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另一方面對與IFRS等效的其他國家會計準則予以認可。2008年11月,歐盟決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年底前的過渡期內,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即不需要根據歐盟境內市場采用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調整財務報表。中歐會計等效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認可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及有效實施的事實,降低了我國企業赴歐盟上市成本;另一方面也為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等效起到了促進和示范作用。
二、擬采用IFRS或與之逐步趨同的代表性國家介紹
美國會計準則的發展先后經歷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和“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三個階段,由CAP的“會計研究公報”、APB的“會計原則委員會意見書”以及FASB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共同形成了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主體。2002年10月29日,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與IASB的合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雙方正式達成了《諾沃克協議》,表明了相互趨同的立場。2006年2月, FASB和IASB聯合了一份諒解備忘錄(MOU),名為“IFRS與美國GAAP在2006―2008年的趨同路線圖”。在這份備忘錄里FASB與IASB重申了為世界資本市場建立高質量和通用會計準則的共同目標,進一步細化了《諾沃克協議》中首次提出的目標和原則。
2010年6月,FASB與IASB共同了《關于承諾會計準則趨同和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的進展報告》。該報告回顧了雙方在趨同工作方面的進展,并針對當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調整了雙方擬在2011年6月前完成的重要項目議程。由此可見,美國希望通過FASB與IASB開展合作來消除差異,推動兩者會計準則的趨同。2010年12月23日,奧巴馬政府任命萊斯麗?賽德曼為FASB主席。賽德曼在就職聲明中稱將力求與IASB協調,大舉修改美國企業財務報告標準,消除美國企業目前遵循的會計準則與世界其他多數企業遵循的IFRS之間的分歧,計劃在2011年6月前完成與全球會計準則之間的“趨同計劃”。此舉將為SEC擬在2011年提交的《美國企業全部遵循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議案打下基礎。
三、我國與IFRS趨同的政策建議
基于歐盟和美國在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以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作出的努力和成就,財政部于2010年4月2日正式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提出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IFRS持續趨同的目標。但是,由于會計準則與IFRS協調的經濟利益是巨大的,又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我國會計準則與IFRS還存在很大差距,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資本市場,我國應積極借鑒歐盟和美國的經驗,建立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兼顧國際慣例的會計準則。為此,我國應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一)構建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是會計準則趨同的必要前提條件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會計理論中最實用的部分,不包括會計思想、會計思想史、不同的會計觀點和學派等等(葛家澍,2005)。由于概念框架是制定和評價會計準則的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一套相互關聯的會計基本概念體系,可以引導前后一貫、內在一致的會計準則的產生,因此,要使各國會計準則趨同,作為制定會計準則的指導思想或原則體系的趨同是十分重要的(汪祥耀,2006)。所以,西方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陸續制定出了概念框架:FASB了系列《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編制和呈報財務報表的框架》是以FASB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基礎形成的;英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財務報告原則公告》是參考IASC的概念框架制定出來的。我國也于1992年了《企業會計準則》的基本會計準則,雖有巨大進步但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006年,財政部了《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下稱“基本準則”)作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盡管修訂后的基本準則的確比原來的基本準則更加完善也更符合國際慣例,但是兩者不管在性質定位上還是結構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基本準則無法替代概念框架,在條件成熟時我國還是要構建自己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二)促使會計計量模式的趨同,是會計準則趨同的核心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伊尻雄治(Yuri Iriji)曾經指出,會計計量是會計活動的核心職能。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也認為,傳統地看,初步地看,和會計這個名詞最貼切的性質,或者說,會計的本質屬性,首先在于會計計量。因為同一種會計事項采用不同的會計計量方法,將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會計結果,進而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當今國際會計界在計量模式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了公允價值,并且普遍認為公允價值的應用和駕馭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會計準則體系發達和完善程度的重要標準。隨著我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深化,在推進我國會計準則協調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公允價值的應用問題。我國應該繼續密切關注國際相關方面的動態,加強與IASB的溝通,積極開展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研究,為完善我國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提供借鑒。
(三)追求與IFRS形式上的趨同,是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要求
實質與形式相比較,我國似乎一直都傾向“實質重于形式”的觀點,甚至曾有一段時間我國會計準則制定工作陷于停頓并恢復采用企業會計制度,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只要采用與IFRS相同或類似的會計處理方法,采用會計準則還是會計制度的形式并不重要。然而,隨著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國會計準則及其產生的會計信息將面向國外使用者,若我國不采用符合國際慣例的表達方式,而一味符合所謂的“中國特色”,那么將很可能極大影響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認可度。
(四)改進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借鑒IASB的“應循程序”
2002年5月IASB公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前言》闡述了IFRS制定的應循程序(Due Process):首先,工作人員結合《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確定與審核相關問題,接下來與國家準則制定機構交換看法,準則咨詢委員會(SAC)建議是否可列入議程;其次成立咨詢委員會就該項目向IASB提供建議;再次公布討論稿征求意見(其中IASB至少8票同意),公布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包括結論基礎),考慮收到的意見(有必要的話舉行聽證會、實地試驗),接下來IASB投票(至少8票同意);最后正式公布準則。可見IASB制定IFRS的應循程序具有很強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會計準則制定程序的趨同是會計準則趨同的必要條件之一,所以我國應該充分借鑒IASB的“應循程序”,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
(五)及時關注IFRS進展情況,積極主動參與IFRS的制定過程,爭取更多的發言權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國對IFRS的進展關注很不及時,對IASB制定準則的參與度也不夠,這導致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滯后性,客觀上失去了主動權。歐盟和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它們都不是被動地接受IFRS,而是主動爭取IASB的控制權。在實現全球會計準則趨同的進程中,我國也要隨時關注IASB的工作進度,跟上IFRS制定工作的節拍,積極參與IFRS 的制定與修訂過程,充分反映我國各利益團體的呼聲,擴大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影響力,盡量保持與IFRS時間上的趨同,在國際會計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六)認真貫徹路線圖的實施,促進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向縱深發展
2007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全球會計趨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了順應各國國際趨同趨勢,明確我國趨同立場,財政部于2010年4月2日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簡稱“路線圖”)。路線圖的一方面是為了響應二十國集團(G20)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倡議,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另一方面也是深化我國會計改革,部署下一階段我國會計準則建設工作的需要。路線圖,積極推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是我國緊緊把握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契機,是確保我國經濟長期平穩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我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切實維護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穩定的具體表現,其意義顯而易見(劉玉廷,2010)。所以我國要積極做好路線圖的宣傳工作,認真聽取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為新一輪會計準則建設工作做好準備。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玉廷.中國企業會計準則改革與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汪祥耀.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路徑選擇與政策建議[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3] 汪祥耀.美國會計準則研究――從經濟大蕭條到全球金融危機[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
[4] 財政部會計司.化危機為機遇,以星火成燎原――當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的采用情況(上)[J].商業會計,2010(17).
[5] 財政部會計司.化危機為機遇,以星火成燎原――當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全球的采用情況(下)[J].商業會計,2010(18).
[6] 吳中華.關于推進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幾點認識[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2).
[7] 梁婷.世界經驗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9(2).
[8] 王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之友,2007(3).
[9] 鄭偉.全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主要路線模式評析[J].財務與會計,2010(9).
[10] 張杰.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與我國基本準則的國際趨同[J].財會通訊,2008(11).
[11] 葛家澍.實質重于形式欲速則不達――分兩步走制定中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J].會計研究,2005(6).
論文摘要: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如何防御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經濟的穩定,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國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從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抵御金融危機的侵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機的背景和成因,闡述了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改革的啟示。
一、金融危機的背景
近些年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一度將基準利率調將至1%,由此引發了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放貸機構不計風險地向低信用客戶發放貸款。次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后流向二級市場,在投資銀行的包裝下,誕生了一批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其購買者遍布全球。但隨著經濟過熱,美聯儲開始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由1%一直提高到5.25%,房地產市場在出現頂點后開始由繁榮走向衰退,房地產價格應聲下跌。2006年下半年起,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逐步上升,多家放貸機構破產,而新世界金融的破產揭開了次貸風波的序幕。其后,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對沖基金崩盤,全球各大金融機構紛紛爆出巨額虧損。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08年7月14日,美國聯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同時,全球10大銀行宣布設立700億美元基金自救。各國央行紛紛向金融市場注資。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將持續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危機還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
(一)利率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2000年至2005年間,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繁榮,房價年平均實際漲幅達實際漲6.4%,而促成房價在2000至2005年間大幅上揚的最重要原因,是聯邦基金利率的大幅下調,從而帶動抵押貸款市場利率的走低。之所以美聯儲在2001年至2004年間高舉降息大旗,并將聯邦基金利率將到46年的最低點1%,是為了刺激互聯網泡沫破裂后的美國經濟。于是,大量流動性資產涌入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然而,隨著美國經濟的全面復蘇,通貨膨脹的壓力重新顯現,為了抑止通脹,美聯儲從2004年6月起開始加息步伐,兩年內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勢頭在2005年夏天突然中止,利率上升導致大部分次級抵押貸款利率重新設定,借款者的還款壓力驟然上升,而另一方面,房價卻在持續下降,借款者面臨即便出售房屋也無法還清本息的困境,最終只能選擇違約,危機不可避免的爆發。
(二)新的金融工具的濫用
過去的十年,資產證券化以及無數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機構中的廣泛應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一些銀行利用金融市場迅速擴張貸款的規模,這些銀行把放出的貸款進行分類歸集并打包出售給一些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再將這些貸款在資本市場上抵押發行債券。通過這樣一系列行為,銀行不但擺脫了對儲蓄存款的絕對依賴,而且將貸款移除資產負債表表從而轉移了風險。這種起初為了擺脫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限制的業務模式逐漸被銀行界廣泛采用,并逐漸擴散到歐洲的銀行業。這種業務模式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任何問題,除非資本市場流動性出現嚴重的問題。而這種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影響就是巨額的虧損,甚至倒閉,這便是它的高危害性,正是美國金融工具的濫用和高風險的業務模式,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三)信用危機的加劇
信用風險傳染可能導致大面積信用風險違約,引發嚴重金融危機。美國投資銀行高杠桿商業模式隱藏了巨大的風險。在信貸的旺季,借貸成本往往較低,投資銀行可以低價借入大量資金,用于發放貸款或買入金融資產,獲取暴利。一旦市場低迷,風險就很高,高額負債讓投資銀行在損失面前幾乎沒有緩沖余地,加之信用傳染普遍性,加重了美國金融市場危機程度。另一方面,信用評級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價也有可能與實際情況發生偏差。現有的信用評級機制都是通過對歷史數據的評估進而預測將來客戶的表現以做出信用評價,由于房價低于貸款數這種情況在歷史中從未發生,這就造成了信用評級機構在對違約風險評價時的缺陷。信用風險也就是違約風險被大幅度的低估,最終釀成了危機的爆發。
三、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改革的啟示
(一)正確運用金融產品創新
在如今競爭愈發激烈的金融市場中,為了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推進金融創新。但是,如果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不加以研究,對產品的使用不加以控制,就會帶來風險。對于我國來說,金融創新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西方那些經過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金融創新產品的內在機制和運行規律可能并不完全適應于我國的國情,還需要我們自己加以探索并加以改進,因此,這意味著首先需要堅決打好創新基礎,以優質資產作為衍生產品的標的推出新產品,而不良資產只能作為補充,從源頭控制可能產生的風險。同時,也不能追求過于復雜的金融技術,而是應該首先學習和推出各種債權和股權類的基礎產品。當然,在此期間,監管層的責任也是巨大的,現有的監管手段,如反映資本充足性的資產負債比率、預測貸款組合潛在損失的措施、基于日常風險值計算的交易帳戶風險管理措施等已不再完全適用于衍生產品與日俱增的金融市場,監管層不僅要緊跟金融產品創新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還要保護創新者的積極性,鼓勵與支持創新,而不是一出問題就采取遏制、廢止的方式。
(二)保持宏觀經濟基礎的穩定
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國際收支結構一直保持雙順差,人民幣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中國匯率制度在趨向浮動利率制度轉變時,人民幣也在逐步升值,要不失時機的減輕人民幣升值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如果當前中國政府側重于采用人民幣升值來解決人民幣升值壓力、解決貿易順差過大問題,一旦人民幣實現了大幅升值,并且得不到經濟基本面的支持,那么國際資本就會大量流出,人民幣匯率走勢就會出現逆轉,就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因此需要從國家宏觀經濟基本面著手,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總體運行良好,但經濟在局部地區過熱、行業的經濟泡沫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應該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條件。除此以外,中國有關政策的完備和有效性、經濟主體的行為合法性以及腐敗與官僚問題等,對于金融改革過程中銀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影響,要消除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把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
(三)加強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
1.完善個人信用體系
市場經濟也是一種信用經濟,離開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住房按揭貸款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銀行能夠準確判斷客戶的信用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率。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提高違約成本,增強貸款者的信用意識,減少違約事件發生的概率,防止危機的出現。
2.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并重
銀行內部控制是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銀行需要在風險和收益的權衡中做出的理性選擇,提高識別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強銀行內部控制,應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立數據庫以利于相對準確的行情預測和分析,為內部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健全同業自律機制,加強同業公會在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與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中的作用,維護同業競爭秩序,保護同業成員利益;加強銀行信貸審查和貸后管理,保證審慎經營原則。外部監管同樣十分重要,正是美國政府對貸款機構濫發抵押貸款等行為監管不力,才為次貸危機埋下了隱患。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密切監控機構風險,及時向市場提示風險。
(四)促使公民樹立危機意識
金融改革的進行,還必須從思想上做好準備,樹立危機意識。從新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征來看,公民的信心對危機的發生和影響程度具有較強的影響,因此,政府首先要充分維護公眾對金融機構的威信。一是維護經濟政策的一貫性,使人逐步確立預期的確定性,從而增強公信力;二是當國外發生金融危機時,國內輿論要及時正確地披露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機措施,在公眾心理上建立一道防線,防止和減輕金融恐慌心理的傳導。其次,構建公民危機防范教育體系,有助于降低公民的信心失衡和增強公民對風險的防范意識,有效控制公民信心失衡。加強公民的防范意識,可以通過建立公民危機防范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國民風險教育,培育風險意識,培養理性投資行為,提高全體國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結論
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但是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我們要吸取其他國家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用于更好地發展我國的金融市場,更好的進行金融改革,從美國金融危機中我們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機的發生不是一國孤立的事情,而是許多國內外的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在,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市場正在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出現問題等于世界經濟出現問題。所以,我們應站在對全人類負責的高度上研究和實施防范金融危機的問題,通過加強國際間金融合作與協調來加強對外部金融沖擊的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磊,美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