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49: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演講吸引觀眾的技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英語;公共演講;傳遞信息;技巧溝通
公共演講出現超過三千年了,人們使用公共演講交流政治和社會問題。公共演講最初出現在古希臘,但是演講一些技巧是復制和修改羅馬人的。作為公開演講的一項重要技巧,演講術在希臘和羅馬而偶爾被人研究。希臘演說家多數自說其話而非作為代表。出色的公開演講能力能幫助公民在法庭、政治活動或社交生活方面取得成功。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利用公開演講來為自己辯護。后來,拉丁式演講于20世紀初面世,它著重于各種人文學科的綜合教育,還有對智慧和幽默、對喚起聽眾的情緒以及對旁枝末節的利用。現代公開演講從他們中逐漸發展出來。現在,公開演講用途廣泛。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公開演講的開發和研究予以重視。
在公眾演講中,演講者的語音語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熟練的使用和控制的自己的聲音、音調、停頓、節奏,和各種語音修辭格,如頭韻、諧音、諧調和押韻的使用。實際上公開演講沒有一個規定的速度。一般來說,在演講者為主題預熱或表達快樂、恐懼、憤怒或驚訝等情緒時,語速會加快。而討論一個想法或表達悲傷或厭惡的感覺時,語速會變慢。有時演講者可以通過語速變慢來幫助觀眾了解自己的想法。
材料的準備是公共演講的前提。
首先,你必須知道你想說什么,然后搜集其各個方面的材料并且有秩序的放在一起。一個好的演講資料可以讓你的聽眾很快被你的演講所吸引。有一個好的材料也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有信心的演講者。
在準備材料時,我們應該注重單詞的使用。在詞匯方面有四個特點:
首先,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的公共演講和我們的日常對話或廣告眾的選詞是不一樣的,公共演講選詞時會經常選用長詞(單詞超過六個字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教學中,我們通常用一些很容易被理解的詞匯,因為使用它們方便我們互相交流和表達自己,我們只需使用那些容易被理解的詞匯就可以了。而公共演講中,演講者不僅要使自己被理解,還要選擇了正式的詞匯。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盡可能選用名詞來替換動詞。這是因為名詞短語要比動詞短語更正式,而我們做英語公共演講的大多數場合也是正式的。
第二,我們在演講時應避免非正式的單詞和詞組,如俚語、行話等。俚語是指非正式的口語句子,它是用在非正式的場合的一種非正式的語言。使用它會讓聽眾覺得你是非常不禮貌的,表明你是一個粗魯的人,沒有人想聽這樣一個人的演講。這種語言也表明演講者不拘禮節,這是不適合用在正式場合的。在日常的英語學習,很多學生想收集一些英語俚語和諺語來豐富自己的詞匯和知識,但請注意不要在正式場合使用它們。
第三,至于代詞而言,我們頻繁使用的代詞是第一人稱代詞:我,我的,我們,我們的和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你們,你們的,而很少用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們,他(她,它)們的。這是因為當演講者談到自己的觀點時,會通常用第一人稱代詞的復數形式,尤其是我們(we,us)。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就像演講者在與觀眾直接對話,觀眾會很容易被吸引,他們會很享受演講者的演講。當演講者提出自己的觀點時,使用復數形式,我們,會更容易被接受,這可以顯示出演講者站在與觀眾相同的角度和立場,觀眾會覺得他們直接很親密,所以很容易贏得觀眾的支持。當你在公共演講中談論無足輕重的事情或一些規矩時,聽眾可能會覺得你的演講很厭煩而不去重視,但是如果我們借談論一些發生在我們或觀眾身邊的人,事來表達就會使演講生動有趣,每個人也都可以從那里學到很多東西。沒人想聽說教,我們要讓觀眾感到舒適和有趣,而且最好指出聽眾和我們之間的直接關系,讓觀眾更熟悉我們才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演講。觀眾的反應是一場成功的公共演講的關鍵。一個好的演講者總是知道他的聽眾對什么感興趣,什么材料適合他們,要讓演講者和觀眾都成為演講的一部分。一個精彩的演講就像一座溝通演講者與觀眾的橋梁。
公眾演講是人們相互交流、傳遞信息和分享自己的想法給別人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它是一個很好表達自己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公共演講可以顯示出說話者與他人交流及應對壓力和危機的責任和能力。由此可見,英語演講是我們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美國著名演講家羅杰斯說,演講技巧是一切演講的伴侶。多了不多,少了也不少。
演講技巧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1.做好演講的準備
包括了解聽眾,熟悉主題和內容,搜集素材和資料,準備演講稿,作適當的演練等。
2.選擇優秀的演講者
優秀的演講者包括下述條件:(1)足夠的權威性;(2)演講者具有較強的語音能力和技巧:(3)演講者的熱情;(4)演講者的理智與智慧;(5)演講者的儀表狀態
3.運用演講藝術
包括開場白的藝術,結尾的藝術,立論的藝術,舉例的藝術,反駁的藝術,幽默的藝術,鼓動的藝術,語音的藝術,表情動作的藝術等等,通過運用各種演講藝術,使演講具備兩種力量:邏輯的力量和藝術的力量。
4.何謂善用空間的演講
所謂空間就是指進行演說的場所范圍、演講者所在之處以及與聽眾間的距離等等。演說者所在之處以位居聽眾注意力容易匯集的地方最為理想。例如開會的時候、主席多半位居會議桌的上方、因為該處正是最容易匯集出席者注意力的地方。
反之,如果主席位居會議桌之正中央,則會議的進行情況會變如何呢?恐怕會使出席者注意力散漫了,且有會議冗長不休的感覺?因此,讓自己位居聽眾注意力容易匯集之處,不但能夠提升聽眾對于演講的關注,甚至具有增強演說者信賴度權威感的效果。
5.演講時的姿勢如何
演說時的姿勢(posture)也會帶給聽眾某種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縮縮的印象。雖然個人的性格與平日的習慣對此影響頗巨,不過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講的姿勢,即所謂“輕松的姿勢”。要讓身體放松,反過來說就是不要過度緊張。過度的緊張不但會表現出笨拙僵硬的姿勢,而且對于舌頭的動作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決竅之一是張開雙腳與肩同寬,挺穩整個身軀。另一個決竅是想辦法擴散并減輕施加在身體上的緊張情緒。例如將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觸桌邊、或者手握麥克風等等。
6.演講時的視線
在大眾面前說話,亦即表示必須忍受眾目睽睽的注視。當然,并非每位聽眾都會對你報以善意的眼光。盡管如此,你還是不可以漠視聽眾的眼光,避開聽眾的視線來說話。尤其當你走到麥克風旁邊站立在大眾面前的那一瞬間,來自聽眾的視線有時甚至會讓你覺得刺痛。
克服這股視線壓力的秘決,就是一面進行演講;一面從聽眾當中找尋對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溫柔眼光的人。并且無視于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視線投向強烈“點頭”以示首肯的人,對鞏固信心來進行演說也具有效果。
7.演講時的臉部表情
演講時的臉部表情無論好壞都會帶給聽眾極其深刻的印象。緊張、疲勞、喜悅、焦慮、等情緒無不清楚地表露在臉上,這是很難藉由本人的意志來加以控制的。演講的內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總覺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縮縮,演講就很容易變得欠缺說服力。
控制臉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頭”。人一旦“垂頭”就會予人“喪氣”之感,讓聽眾覺得自己很不自信。而且若視線不能與聽眾接觸,就難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另一個方法是“緩慢說話”。說話速度一旦緩慢,情緒即可穩定,臉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夠為之泰然自若起來。
8.有關服飾和發型
服裝也會帶給觀眾各種印象。尤其是東方男性總是喜歡穿著灰色或者藍色系列的服裝,難免給人過于刻板無趣印象。輕松的場合不妨穿著稍微花俏一點的服裝來參加。不過如果是正式的場合,一般來說仍以深色西服、男士無尾晚宴服(tuxedo)、以及燕尾服為宜。其次,發型也可塑造出各種形象來。長發和光頭各自蘊含其強烈的形象,而鬢角的長短也被認為是個人喜好的表征。站出來演講之際,你的服裝、究竟帶給對方何種印象?希望各位好好地思量一番。
9.聲音和腔調
聲音和腔調乃是與生俱來的,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間有所改善。不過音質與措詞對于整個演說影響頗巨,這倒是事實。根據某項研究報告指出聲音低沉的男性比聲音高亢的男性,其信賴度較高。因為聲音低沉會讓人有種威嚴沉著的感覺。盡管如此,各位還是不可能馬上就改變自己的聲音。總之,重要的是讓自己的聲音清楚地傳達給聽眾。即使是音質不好的人,如果能夠稟持自己的主張與信念的話,依舊可以吸引聽眾的熱切關注。
說話的速度也是演講的要素。為了營造沉著的氣氛,說話稍微慢點是很重要。標準大致為5分鐘三張左右的A4原稿,不過,此地要注意的是,倘若從頭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來進行,聽眾會睡覺的。
關鍵詞:初中;蒙蒙語文;演講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108-01
無論是在課文難度,又或者在教會學生人生道理上都有了跨越,需要我們的蒙語文老師更加悉心去教導和用心去教學,思考出符合初中生的蒙語文教學方法。"演講式"教學因此應運而生,是蒙語文教學眾多方法的一種組成,它意在強調蒙語文老師在講授初中蒙語文時的精神風貌和交流技巧,用一種更加有特色的教學手段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初中蒙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演講式"教學的基本概念
初中蒙語文"演講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一些演講上的技巧融入蒙語文課堂中去,因為演講也是基于漢語之上,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處理,在技巧上有許多講究。總體來說,演講和蒙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也有很多的共性,就比方說:演講者在語言表達上就會通過一些聲調的抑揚頓挫和語言的轉音停頓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通過這種技巧可以讓疲憊的觀眾重新煥發激情;演講者經常會用一些"口號萬歲",都是一種對文字的濃縮,旨在使聽眾內心產生共鳴等,而將這些技巧就可以用到蒙語文課堂中去,教師可以刻意地去學習這些技巧,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個人魅力,更能讓整個蒙語文課堂煥發生機。在演講中,對于演講者以及講稿都有非常多的技巧,甚至形成了系統的規范,我們甚至可以假設,演講者就是蒙語文老師,通過對自己聲音的處理以及教學大綱的梳理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舞臺,將蒙語文課堂講授當成做一場演講,讓學生享受到一場饕餮盛宴,整堂課都處在一種被引導狀態,跟隨老師的思路,被老師刻意去引導,提升整個課堂的質量。初中蒙語文"演講式"教學是一種特色教學,對蒙語文教師個人素質及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師為了學生去改變,而這種改變也有益于教師自身的成長。
2."演講式"教學的基本策略
演講是一門大學問,正規來說整個演講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要在這幾分鐘內,讓演講者和自己的講稿都達到一種盡善盡美的狀態,帶動全場氛圍,是一種嚴苛的要求,但是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正因此,演講更像是一種魔力,擁有讓全場觀眾吶喊的效果。演講的成果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演講者自身的個人魅力,包括對一些姿態或者聲音的處理;另一方面就是講稿的處理。
由此可以類比到課堂,初中蒙語文課堂要達到演講氛圍中所凸顯的那種激情生動,也需要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老師自身的個人魅力,需要老師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演講技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要一調到底,而是要有變化,值得激情的時候就要激情,值得低沉的時候就要低沉,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對自己的語言特點進行改變,多用一些能吸引學生的幽默式語言,使蒙語文課堂不要變得那么呆板;另一方面就是教師對于自己每堂課教學大綱的處理,這節課要講什么?怎么講?如何和上一節課聯系起來?又怎樣使課堂有意思?這就是對文字的處理,教師需要花費心思在大綱上,要將整節課安排得有層次、有質感,使學生感到充沛,對于知識點趣味化,就比如:在古詩詞講授過程中,就可以借用現代語言使一些艱澀的知識變得白話,或者使場景變得有趣起來,加一些歷史知識在里面等。只有蒙語文教師把握好這兩個方面,才能將演講融入蒙語文課堂中,初中蒙語文課堂定然能夠煥發出演講的魅力,充滿激情與生動。
2.1利用多媒體進行蒙語文教學。隨著現代科技技術的迅速發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中也開始運用多媒體教學,這極大地方便了老師與學生的"教"與"學"。利用多媒體進行蒙語文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利用PPT課件將文字知識轉化配之以文字,既節省了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又有利于增強蒙語文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蒙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2.2運用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蒙語文的積極性。在蒙語文教學中,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生活中的場景展現課文中的情節,還可以利用具體的物品、圖畫、音樂等再現課文中的情節,這樣多種方式的教學,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在授課過程中給了他們美的熏陶,有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
2.3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演講。蒙語文課堂前進行演講不局限于時間的長短,目的是利用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起學生在接下來的蒙語文學習中的學習氣氛,同時通過在臺上的幾分鐘演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有利于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和學生更好地進行交流溝通。
2.4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學習、體驗和探究。教師要在蒙語文課堂中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討論式和問答式兩種方法皆可,但在活動教學中,往往討論式優于問答式。問答式雖然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蒙語文的積極性,但回答的問題往往是老師已經預設好的問題,答案也是老師預定的標準,而討論式則在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
2.5布置多樣有趣的課后作業。課后作業作為初中蒙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對提高蒙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關注到如何提高蒙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可以要求學生預習備課,在課堂中上臺講課。這樣的作業形式新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實現有效教學。
2.6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優化蒙語文教學語言。語言,作為一種人際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人際關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手段,它對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點,精心地設計教學語言,化抽象為具體,要生動、形象與風趣,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自身的肢體動作、眼神目光、面部表情來詮釋講解內容,這樣的綜合運用"各種"語言有助于提高蒙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結語
初中蒙語文課堂"演講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對教師教學風格的轉變,將原先沉悶、呆板的蒙語文課堂加入一些演講元素而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更加主動,愿意去聽老師講課,因為有意思!因為有激情!因為更像是藝術!
參考文獻:
活動中,演講的內容可以是專業知識、經典方法論,也可以是心靈雞湯或人生感悟,但一定要是講者最感興趣、最擅長的,熱愛的力量能彌補或許欠缺的演講技巧,抵消登臺的緊張感。內容上,可以先由熱點事件或大家普遍的疑惑引入,還可以講個笑話,甚至以表演開場,但一定不要和接下來要講的內容脫節。此外,不管是什么樣的講者,預講都是必要的,提前充分溝通。
舉辦活動的時間最好在周末的下午并避免長假,這樣可以留出充裕的布置時間。你可以集合多位講者,為每人規定演講時間,要知道,精煉的演講更有助于受眾獲得有效信息。果殼網線下活動萬有青年燴為每位講者規定的演講時長是7分鐘,最長可控制在半小時至45分鐘。
組織一場大規模的分享會,最花費資金的地方無疑是場地。為此,你需要廣開門路。有些組織為鼓勵大家進行分享活動,會推出相應的資助計劃,比如萬有青年燴就在做“萬有青年養成計劃”,你可以提交計劃書,并在通過后得到幾千元不等的資助金額。同時,你還可以聯系與你分享主題有關的公司作為合作方,讓他們意識到你的分享將有助于他們產品的宣傳和推廣,進而請他們提供資金或實物禮品。如果實在沒錢,也可以先利用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這種流行的概念進行嘗試,把自己演講的內容拍下來放在網上傳播,沒準也能吸引到相關贊助。
但與其說這種“孑然一身”的狀態讓段新星沒什么演講安全感,還不如說TED無法按照那些慣有的控制要素來確保這場演講足夠好看。正常情況下,他們不僅要提前一個月確認演講者PPT或者Keynote的具體內容,還會詳細調試里面的圖片長寬比例、文字行數。
段新星參與的活動叫做“TEDYou”,這是TEDActive中的一個觀眾分享環節。也許你知道TED是一個全球知名演講會議,但能分清TED Conference、TEDx、TEDActive和TEDGlobal的人并不多。
簡單來說,段新星參加的TEDActive是在美國加州棕櫚泉舉辦的TED年輕版,與每年2月底至3月初的TED Conference同步舉行,除了直播部分TED大會的演講,還有很多戶外互動項目和小型討論會(Workshop)。而每年在長灘舉行的TED Conference為期四天,有超過50名來自科技、娛樂、設計以及更廣泛領域(TED分別是Technology、Entertainment和Design的首字母縮寫)的演講者,進行每人18分鐘的演講。當它擴展到歐洲的時候,就叫做TEDGlobal;而TEDx則是一種品牌授權形式。
但還有一種看待TED系列的方式:TED大會的門票價格為7500美元,TEDActive為3750美元(2013年會降到2500美元),而每年7月在歐洲舉辦的TEDGlobal門票需要6000美元。TEDx要不要錢得看主辦方。
是什么讓四天的若干場演講價值7500美元?維珍航空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在2007年TED上講了自己3萬英尺高空的生活,2008年霍金把自己向宇宙提問的場所搬到了TED的舞臺,比爾?蓋茨則從2009年開始連續三年在TED大會上訴說蓋茨基金會的進展,有一次還把一群蚊子當做道具放了出來―但名人只是其中最淺顯的原因。
有一種答案是段新星說的:“TED相信并且努力去挖掘那些正向的、可以去鼓舞人們思索的、能夠改變世界的觀念,這是被人們長久以來忽略的巨大的力量。”這是大多數人看待TED的方式,有時候他們甚至懷有一種宗教般的情感。比如TEDxShanghai的創辦人徐宗漢,“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找尋些什么,很多時候是在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TED就有。”
TED的觀眾和演講者之間已經存在一種默契和信任:凡是出現在TED上的想法都是有價值的,并不僅僅是智力價值,還是投資價值。在今年的TED大會上,演講者Bryan Stevenson提出自己想做一個幫助減少美國青少年犯罪率的法律援助項目,當場就有觀眾提供1000美元至10萬美元不等的贊助,幾天之后,他很快募集到了112萬美元。而2009年“第六感”的發明者普拉納夫闡述完自己的概念之后,立刻有微軟和谷歌對他的想法表示有興趣。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是什么讓TED找到足夠優秀的演講者,吸引到一群高質量的觀眾,還讓他們至少掏出7500美元?
在說出那個讓工作人員很為難的話之前,段新星其實已經填了一份申請表,錄制了一分鐘試講視頻,還接受了幾次TED工作人員的Skype面試,雖然他要做的只不過是跟TEDActive的觀眾做一個非正式的分享。
“他們在Skype上要我更詳細地講講半步崩拳和詠春拳誕生的故事。我試講完之后,對方發現用時超過了預定的5分鐘,就建議我把兩個故事縮減成一個故事,或者兩個故事都講,但都更簡明扼要一些。”段新星對《第一財經周刊》說,“任何一個環節他們都會反復確認好。”
當然,這都是演講者身份確定下來之后的事了。你可以在旁邊的圖表里看到一個“TED籌備時間軸”,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尋找合適演講者。這種田野調查式的工作方式事無巨細,但人力資源并不對等─在不到100人的TED團隊里,只有3個人會負責演講者的挑選和決策。
“我們通常選擇這些演講者的方式,是通過人們的推薦,我們一個一個地做調查,進行大量地閱讀,看視頻等等方式去了解這個演講者。當我們想要去探尋更細節、更具體的內容時,我們會去問一些我們所熟識的人,了解他們的感受,同時會去看這些演講的主題是不是符合那一屆大會的主題。”TED的內容主管Kelly Stoetzel告訴《第一財經周刊》。他是那3個內容決策者之一,另外2個分別是TED的總策劃人Chris Anderson和一個研究部門的成員。
2013年TED Conference的主題是“年輕人、智者和未被發現的事物”,這意味著Kelly Stoetzel從現在開始就要去尋找符合TED2013主題的演講內容,并思考它們以何種形式呈現。“我們會想如何讓演講者的內容迎合每個主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TED會點名一些知名人士作為演講人參加,他們的內容將構建起整場大會的框架。正因如此,很多知名的TED演講人和Chris Anderson成了朋友,他們會為TED的主題和組織方式提供更多意見。
“整個進程其實非常慢,我們花一年的時間在上面,這是保證TED優秀質量的前提,然后你才會接著找到想要的演講者,”Kelly Stoetzel說。
TED演講人的選擇范圍包括全世界,當一些候選人作品很多,但在互聯網上可以搜尋的資料很少的時候,TED會做更多了解,目的是“確保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一個叫姚坤杰的TEDx組織者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如果你要跟一個人完全講清楚,再加上一些技術上的指導,一共至少需要9個小時至12個小時,需要見面2次至3次,這還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如果有趣的人因為準備不足而講不出有趣的故事,這是個遺憾。”
為了2013年主題發現更多有意思的內容,TED第一次開放了網上直接申請。而以往,除了自己做功課之外,TED一般依賴推薦提名的方式:在參加完一場TED Conference以后,參會者會給TED提出很多演講人的推薦建議,在之后的調查研究中,TED又會發現更多合適的演講人。
“我們把演講者分成不同的組,這樣做既可以形成一種敘事,同時也給觀眾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間,以及和演講者交流的時間。”Kelly Stoetzel說。有趣的是,TED Conference并不允許觀眾提問,因為“會讓場面失去控制”。
一旦演講者在TED Conference的身份確認下來,他就進入了下一個被一些人稱之為“訓練”(Coaching)的流程。
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天生的演講者,哪怕他們的想法是一個絕世好主意,也未必就能用語言表達出來。TED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值得傳播的想法”包裝起來。
段新星最后沒能提前到TEDActive的現場進行彩排,因為那天他以TEDx創辦者的身份被邀請去長灘觀摩TED大會的準備。他進會場的時候,可以容納1500位觀眾的座位席還空著,TED策劃人Chris Anderson正坐在前排觀看第11場的9位演講者預排。演講者們則依次登臺,在舞臺上自己揣摩演講的內容和形式,偶爾與Chris Anderson進行交流。
在TED Conference開幕前的48小時里,Chris Anderson可能就這么坐在那兒,按照TED媒體渠道經理卜秋靜的說法,“一天10個小時”。Chris Anderson要看的是彩排各個程序之間的銜接,“Chris Anderson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我們承包出去的電腦特效,就算他在紐約看過Demo,但在劇場里可能放出來會不一樣,所以會有臨時的調整。開會的那一個星期他幾乎是不睡覺的。”卜秋靜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演講者預排在大會開幕前的兩天就已經開始,在大會舉行期間,Chris Anderson甚至還會召集尚未登臺的演講者在晚上進行排練。不過現場彩排幾乎是TED對演講質量控制的最后一環,在這之前,TED的工作人員從演講者確認開始,就不停地與他們進行演講內容上的溝通和討論,這個過程往往要反復好幾輪。
Kelly Stoetzel認為,TED的工作人員與演講者的溝通主要并不是指導他們的演講技巧,而是幫助他們找到最值得講的內容。
“我們要做的最多的就是去聽演講者自己會說些什么,需要專注于聽他們談論自己的工作,因為那是他們最興奮的部分。不過任由他們自己發揮總是會大大超過演講的18分鐘限制,我們必須要幫他們找到其中最有意義的點,這樣才能在舞臺上呈現出一個精彩的故事。”Kelly Stoetzel并不喜歡用“訓練”這個詞形容這個過程。
“TED側重于發掘,當認為你本身有故事,本身想法不錯的時候,才會去邀請你。哪怕演講的時候有磕碰,都是真情流露的過程,由內而外生發的過程,而不是經過系統排練之后的結果。這反而是最出彩的地方。”段新星說。這和Kelly Stoetzel的想法多少有點相似,后者認為,正是每個演講中個人化、情緒化的部分讓演講變得與眾不 同。
在2009年的TED India大會(TED官方在印度舉辦的專門會議)上,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學生普拉納夫?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展示了自己在第六感技術上的研究成果。他記得當時Chris Anderson與他溝通演講內容時也沒有提什么要求,“只表示希望演講者可以最好地、最大程度地表達出他們的想法。”當然,如果演講者需要,TED方面也會提供演講技巧的指導。比如Chris Anderson就會告訴演講者,如果需要在舞臺上走動,就一定要自信地邁開步子。
18分鐘是TED與演講者溝通時最強調的部分,Chris Anderson在現場彩排時也會把演講者們召集到舞臺上,提醒他們在演講時注意留心舞臺前部中間的18分鐘倒計時提示器,當演講超過18分鐘時,演講者需要盡快結束。“18分鐘不至于太短暫,你可以嚴肅地提出一個話題,然后討論它;但18分鐘也足夠短,能夠讓人們愿意抽出時間來,喝一杯咖啡,順便看一個演講,它是一個擁有傳播力的時間長度。”Chris Anderson說。
溝通的內容還包括演講者如何把PPT與演講內容結合得到最佳效果。TED會邀請總部位于硅谷的PPT制作公司Duarte幫助演講者找到合適的PPT展示方式。Duarte的創始人兼CEO Nancy Duarte在與演講者們的溝通中發現,很多演講者并不理解如何把故事組織到他們的演講中去。
“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組織并補充他們想要講述的內容。”而更常見的問題是,很多演講者會在一張幻燈片上堆放太多的內容,Nancy Duarte和她的團隊就會指導演講者把內容拆散分開寫在不同的幻燈片上,確保在一張幻燈片上只寫明一個點,并且每個點之間有所間隔。調整完后,他們還會與演講者在電話上進行排練,確保演講可以在規定的18分鐘內完成。
如果沒有Chris Anderson,TED在呈現方式上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1984年,Richard Saul Wurman在加州蒙特雷舉辦了第一場TED。在那場會議上,蘋果公司搬來了剛研發的Macintosh電腦,數學家Benoit Mandelbrot演示了分形理論,索尼公司展示了最新的激光唱片。但這場售價3000美元的TED只來了300個觀眾,其中有一半還是為了填滿座位而免票進入的。
由于第一場TED虧損嚴重,直到1990年Richard Saul Wurman才下決心舉辦第二屆TED。而到了1992年,TED一口氣請到了比爾?蓋茨、Adobe創始人John Warnock、信息設計大師Edward Tufte,以及蘋果當時的CEO John Sculley。大腕云集讓TED在科技、設計和娛樂這些新興的行業里名噪一時,便固定下來成為每年定期舉辦的會議。但直到2001年Chris Anderson從Richard Saul Wurman手中買下TED之前,TED一直沒有限制演講時長的傳統,而對于報名參加的觀眾,也是采用先到先得的方式。
2001年,Chris Anderson通過他自己的種子基金會(Sapling Foundation)以6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TED。在2002年的TED大會上,以現在的眼光看是個糟糕的演講者的Chris Anderson,哆哆嗦嗦地從舞臺一角拉了一把椅子坐下,時不時地用手摸著自己的臉,朝臺下前傾著,開始講述他對TED未來的規劃:不改動TED的核心價值,利用種子基金會的運作使TED脫離商業化,以及增加各種限制。
這些限制包括你之前看到的18分鐘演講時長,也包括對觀眾入場資格的審核─也就是說,即便你付得起7500美元,你也不一定能成為每年1500名TED Conference觀眾的一員。那些想進入長灘藝術中心的人,必須要填寫一份長長的表格,包括你從事的職業、教育背景等等。
這樣的限制帶來了兩種效應,第一種是普拉納夫和大多數演講者感受到的,TED Confrence上的觀眾可能是他們見過最友好的那種,“他們給予每個演講者高度的注意力、肯定和善意,現場氛圍非常好。”
段新星則把觀眾的反應用鼓掌的形式歸了類。“稀疏的鼓掌、熱烈的鼓掌、一部分人站起來鼓掌、集體站立起來鼓掌,并持續非常長的時間。”他對《第一財經周刊》說,“演講者在場上也可能出現很多差錯,但下面觀眾很配合,卡住的話也會有熱烈的掌聲鼓勵。比較感興趣的話,觀眾就會起立鼓掌。場上座位上到處都是隨意放的iPhone、MacBook,很少出現安全事故。”
另一種效應,則是TED近年來持續受到的“精英化”質疑,反對者們聲稱TED Conference成了美國白人男性說了算的交流活動─不管這種質疑正確與否,在某種程度上,Chris Anderson的18分鐘規定否定了這一點。
18分鐘的演講時長和互聯網的結合讓TED真正在全球流行起來,進入普通大眾視野。2006年,網站的上線。這一年,Twitter剛剛創立,Facebook走出校園向所有互聯網用戶開放注冊,Google以16.省略上,正在進入社交媒體時代的人們開始可以在這里免費觀看到TED的演講。這直接導致了TED團隊中,25人的媒體團隊成為了最龐大的一個部門。卜秋靜在6個月前剛加入了TED的媒體團隊,負責聯絡Hulu、Youtube、赫芬頓郵報等網站轉載TED演講視頻。她的同事中有3位是負責演講視頻剪輯的編導,他們中還有人在好萊塢做過電影剪輯師。
TED有一個高效的媒體團隊。在TED大會期間,每場演講8個機位拍攝的素材片在休息時間傳回媒體工作室,編導往往花一個通宵就能把部分視頻剪輯出來,并立即上傳到網站上。網站上線后,TED隨后推出翻譯計劃,邀請全球各國的觀眾用不同的語言為TED翻譯字幕。
卜秋靜來到TED的時候,媒體團隊正在擴張,“我們開始往傳統的媒體渠道上擴張,最近TED的演講會在NPR、NHK等電視臺上播出。”同時,ted.省略上。這大大拓展了TED的品牌,因為這意味著大學里幾個志同道合者也可以舉辦一個TED式演講會,“x”后面可以跟上任何名稱。尤其是,不是有那么多人明白什么是TED,而什么是TEDx。
徐宗漢在2009年和兩位朋友一起申請了TEDxShanghai的活動牌照,成為國內最早一批的TEDx創辦者。他在上海出生,5歲時跟隨父母移居法國,在歐洲、日本、馬來西亞生活多年后又回到中國做創意設計,徐宗漢說自己“了解中國的一些好故事,想要把它們講給世界聽,或者給中國人 聽。”
TEDx的創辦者往往會很努力地去模仿TED的成功,盡管TED官方并沒有在TEDx的組織上有太多的一致性要求。“TED如果是個圓圈,TEDx就是個半圓。”姚坤杰說,他在去年5月舉辦了他的第一場TEDxFSS(五角場)演講會。
1、提問式:提問方式是引起聽眾注意的首選方法。提問能促使他們很快便把思想集中起來,一邊迅速思考,一邊留神聽。聽眾帶著問題聽講,將大大增加他對演講內容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但提出的問題不能太濫,應圍繞中心,饒有趣味,發人深省;如果問得平平淡淡,不痛不癢,反而弄巧成拙,失去這種開場白的優勢。
例如:題為《講真話》的演講稿就采用了這種開場白:“同志們,首先請允許我冒昧地提個問題:在座的各位都講真話嗎……”此問讓人為之一震,也切中正題。
2、新聞式:時事新聞是大家所關注的。當演講者首先當眾宣布一條引人注目的新聞那么便能引起全場聽眾的高度注意。
例如:《文明古國的悲哀》演講稿的開頭用得就是新聞式:“據一家國家級的報紙報道:在國外,幾乎所有國家的公共場所都專門貼有用中文寫的告示牌--請不要隨地吐痰和亂扔果皮、紙屑。朋友們,這并非是一件正常的小事,而是對號稱文明古國的子孫們的一種諷刺。”
這樣的開頭,一下子就能使聽眾為之震驚,并對事態關注起來。但這種新聞首先必須真實可靠,切不可故弄玄虛,否則,愚弄聽眾只會引起反感;其次要新,不能是過時的“舊聞”。
3、贊揚式:好話人人愛聽。當演講者在開場時說幾句贊揚性的話,可以盡快縮短與聽眾的感情距離。但要注意分寸,不然會給人嘩眾取寵、油嘴滑舌的印象。
4、“套近乎”式:演講者可根據聽眾的社會閱歷、興趣愛好、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描述自己的一段生活經歷或學習工作上遇到的問題,甚至自己的煩惱,自己的喜樂,這樣容易給聽眾一種親切感,從而產生共同語言,雙方的感情距離一下子縮短了。
5、懸念式:也叫“故事式”,就是開頭講一個內容生動精彩、情節扣人心弦的故事或舉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來制造懸念,設計的一種情境,一種氛圍,令人神往,令人關注,使聽眾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深表關切,從而仔細聽下去。
6、直入式:開門見山,言簡意賅,單刀直入,直截了當接觸演講的主題也許比起繁瑣無味的開始更得聽眾者心。如《下一個》演講稿的開頭:“當球王貝利踢進一千個球時,有位記者問他,‘哪一個最精彩'貝利回答說:‘下一個!'努力追求'下一個',是優秀運動員和各行各業先進人物的共同品格。"
7、道具式:又叫“實物式”,演講者開講之前向聽眾展示某件實物,給聽眾以新鮮、形象的感覺,引起他們的注意。實物可以是一幅畫、一張照片、一張圖表、一件衣服等。
8、幽默式: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和新奇貼切的比喻開頭,既能緊緊抓住聽眾的心,引人發笑,又能活躍會場氣氛,讓人在笑聲中思考。
9、忠告式:演講者采取鄭重其事的態度,向聽眾講明利害關系,以引起大家的警覺,從而增強演講的實際效果的一種方式,一開始就講出了事態的嚴峻,引起了聽眾的注意和警惕,使聽眾產生了急于欲聽下去的迫切感。
10、渲染式:創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引發聽眾相應的感情,引導聽眾很快進入講題的開頭方法。
例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開頭:
“三月十四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開頭,只用短短的兩句話,便把聽眾引進了一個莊嚴、肅穆、沉痛、對革命導師敬仰的氣氛之中,有利于聽眾接受演講的正文所欲展開的談論。
11、名言式:格言、諺語、詩詞名句、名人名言等,具有思想深邃和語言優美的特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對青年人更有魅力。若能適當的運用名言作為開頭,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并不是凡引用名言作開頭都有好處。那些司空見慣,為青年所熟知的名言,經反復引用后,往往便給人俗套之感,使聽眾覺得你的本事不外乎會背《名人名言錄》而已。這樣不僅不能起到吸引人的作用,使得全場噓聲四起。引用名言,要讓聽眾有回味、咀嚼的余地。哲理性要強,但不要太深奧莫測,甚至晦澀難懂,應當注意語言的通俗性。
如《走自己的路》演講稿的開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的開頭引用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含義深邃而又必然地引出下文。
[關鍵詞]語言演講技巧 演講準備
一、究竟要講些什么,揣摩過主題了嗎
主題是演講的靈魂,在生活中常常有我們說了一大堆話還不清楚自己究竟要說什么,既沒有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更沒有達到說話的目的。顯然,如果這樣演講,則是失敗的。我們演講的所有準備工作都是建立在對主題正確、深入的認識上。比如我們將收集哪方面的素材?如何對素材進行取舍、組織和加工。比如既然確定談“誠信”的問題,就沒有必要扯上“要助人為樂”或者“寬容”之類的話題。精彩地演講需要合理地組織語言,在演講臺上極短的時間,只有明確主題才能有效利用每一秒鐘,所以演講的準備首先需要仔細“揣摩”,明白自己主要講什么。
二、明確你說話的目的
應該說,語言表達都有目的性,當眾演講尤其如此。所謂說話無目的只是自己不明確罷了。很多人演講前往往都苦思于“演講稿怎么寫?”其實,只需要思考“演講的目的是什么?”關于目的我們大致可以分作:使知演說、使動演說和使悅演說。其余的演講目的都借助或依附于這三者之一:能通過演講明白過去不明白的知識;能在聽你的演講后去做過去不肯做的事,或者通過聽演講獲得愉悅,如“迎送”、“答謝”、“紀念”、“就職”等演說。因此明確了你的目的,才能把握演講的主題,讓演講辭更有力量,從而最終達到演講的目的。
三、你有多了解你的聽眾
說話的內容取決于自己,說話的方式則需根據聽眾而定。平時的溝通要分析對方的喜好和習慣,當眾演講,在演講前最需要明白聽眾主要是什么階層,能夠接受哪種說話方式。許多失敗的演講往往并不是演講者講得不好,也不是內容讓聽眾反感,而是沒有把握好聽眾所能接受的表達方式。
四、你要說什么
知道了演講的主題、目的,知道了了解聽眾的重要性,下面就該是實際的準備工作――收集資料(素材)。
資料當然是越多越好,只要是與演講的主題相關的,哪怕有些用不上,了解了也會讓你說話更加自信、應變能力更強。收集來的資料我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觀上的,包括對主題的思考、分析和感受。另一類是客觀上的,即與自己本無直接聯系,但可以借助自己闡明主題。如聽來的經歷,報刊雜志的新聞,其他書籍或權威著作等。
五、收集更多、更新的素材,吸引住你的聽眾
上面談了素材的來源,現在我們關心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這些素材。選擇素材大體有這些原則:
1.在收集的兩類資料中,第一類優于第二類,原因是談自己真實的感情最能激起聽眾的共鳴。
2.只談經歷,聽眾會說你在講故事――不夠深刻;只談感受聽眾會覺得枯燥――畢竟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所以演講中最好是要既講故事(經歷或者客觀現象)又談感受,就像臺灣作家劉墉出的暢銷書一樣。
3.不要總是拿權威著作來壓聽眾。請想想,誰喜歡演講者一張口就從亞里士多德談到康德,一會談孔子一會講康有為?要花邊新聞!大家都喜歡聽花邊新聞。網上一大堆要多少有多少,當然,只談這些聽眾會以為你膚淺,所以這最能考驗演講者的水平,是否能從最膚淺的事中發掘深刻的道理。
4.“新”就會勝人一籌。你談今天早上的新聞絕對比《二十四史》上面的故事更具吸引力。
5.幽默比不幽默更能讓聽眾接受。
6.明確你的主題是什么?不要閑扯!演講不是談天。
六、“講得好嗎?”“好”“說來聽聽”“忘了”
講得好可惜聽眾不能記住,有什么用?作為演講者,聽眾記不得你的話完全是你的責任。
首先,整個演講不能充斥過多的內容,要不然聽眾要承受不了。
其次,整個演講的主線要單一、脈絡要清晰。
再次,每隔一小段時間對你講的內容做概括、總結。
七、丟掉演講稿
既然決心讓聽眾記住你的話,演講者就沒有理由不記住自己的話?況且,有了那么多收集來的資料,演講稿也是演講者按照上面說的步驟一手完成的,所以要對自己的記憶力足夠自信!
記講稿的竅門是:根據主線理出提綱――根據提綱溫習你的材料――立足提綱復述你的材料――根據你的提綱復述演講稿――記住提綱――放心的丟掉演講稿。
可能你還會擔心上臺演講時因沒有系統背過稿紙會偶爾重復、停頓,或用詞不當。但是請相信,你的魅力就在于此:別人是心不在焉的念,你是在講;別人的話從嘴里飄出來,你的話是從肚子里流出來;別人噼里啪啦,你用心的敘述;別人記住全文兩千字才安全,你只用記住二十個字的提綱便無憂,誰更從容?誰的演講更能讓聽眾接受?
八、道法自然是最大的技巧
對于我們言談,最需要強調的是 “真”,其實“真”與“自然”就是一以貫之的,就像技巧是準備的前提一樣,“自然”是“真”的外在表達形式。不論即將談到的眼神、手勢、語調如何安排,一旦離開了“自然”就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九、用眼睛告訴別人,你的話要誰聽
和誰說話就注視著誰,在日常交談中,是最起碼的禮貌。在演講中這是一種能力。你用心的看誰,誰就會覺得你在關照他。你只看天花板,當然就只有天花板受你關照,可惜它不會感恩!你目光飄渺無神,像是在看所有的人,又誰都沒有認真看――你把所有人都得罪了!說得罪可能嚴重了,至少在地位相差并不大的情況下,沒有人愿意關注不關注自己的人。失掉聽眾其實也是在不經意之間。
十、別被西方人騙了
有人提到過這樣一個公式:
良好的溝通=70%的體勢語+25%的語調+5%的內容
這個公式可以代表中國現代一部分研究演講和溝通的人的觀點。我承認西方研究演講和溝通在語言表達上(不是“語言本身的技巧”)比中國更成體系,但是不難知道,用西方人好的溝通方式來要求中國人如何溝通,難免牽強。
我們對比較一下東西方的電影,語言交流的方式差異很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1)西方人更注重體式語(搖頭、攤手、聳肩幾乎充斥整個表達過程),(2)不太習慣運用語言本身的技巧。
在我們日常演講中體勢語絕對需要,但也不能太多,觀眾會覺得眼花繚亂,華而不實。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自《論語》)……大家更欣賞厚重、端莊的表達方式。
十一、體勢語
在演講中,內容永遠比體勢語更重要。因為達到我們演講的目的,首先是要讓聽眾關注,記住演講的內容,而體勢語是為內容服務的。
但是決不能以為:為內容服務就可有可無,沒有它,演講還真就大失顏色。我認為手的動作有以下幾項注意,(1)投入,飽含你更多的感情。(2)盡可能優雅。(3)與你講話的內容相協調,不做作,不過度夸張。身體,除了與手相協調以外,要端正,昂首挺胸。并在恰當的時候微向前傾,表示你的話與聽眾有更進一步的聯系。
體勢語的目的在于讓你容易表達你的內容、讓聽眾更方便接收你的信息。
十二、天之道,補不足而損有余
“補不足而損有余”(《道德經》)是道家的哲學命題,它從陰陽調和的角度出發闡述儒家的折衷思想。在上面談到的所有演講的技巧和規則中都提到過“不要太過”,表達的技巧和語言本身的技巧不能超過聽眾承受的限度。演講作為一項社會活動,自身的很多因素決定:“折衷”更加利于大眾接受。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語言溝通尤其如此,至于演講中“折衷”的具體做法,就需要演講者根據演講的主題、內容和聽眾等因素,來決定上面談到或沒有談到的:笑容、眼神、體勢語、聲音、著裝等諸多細節了。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岳麓書社出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