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6:14: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培育 閱讀 激發
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新課標中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語文教學在致力于引導學生學習博大精深的語言及感悟濃郁的人文思想的同時,還要重視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當前的語文教學較之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要有所變化。
一、語文學習由主渠道變多渠道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單渠道,要在承認課堂主渠道的前提下,突破課堂的局限,為學生營造大語文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學語文,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1.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性閱讀。學生語文學得好,得益于自己長期的課外閱讀,這是不爭的事實。著名作家吳伯蕭先生曾對語文教學提出過言之灼灼的忠告,“現在的教學把課文都講‘腫了’,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閱讀原文上。要在緊張的語文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挪出一方空間,讓學生進行輕松自由的閱讀”。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在談到如何提高美國人母語識字讀寫能力時,特別推薦一種閱讀方法――隨意自愿閱讀。即讀自己喜歡的書,不用寫讀書報告,不用作思考題,碰到不愛讀的書就放下,再去找一本。這樣的閱讀就是一種自主性閱讀。
2.開設選修課。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受到前蘇聯的影響,一直沒有重視選修課的開設,常常“千人一課”。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用班級授課的方式,一個教師甚至一次可以同時對300個學生授課,學生要接受這樣的教學,前提就是要隱藏自己的個性。”而發展學生的個性恰恰是新課程的核心思想。因而,作為以大班授課為主的我國基礎教育,選修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現出來。新課標規定,選修課設計五個系列,學校可根據課程資源和學生需求及實際水平自主設計模塊。通過豐富多彩、靈活生動的選修課教學,學生知識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教師只要適時地啟發他們去感悟文學教學,學生知識由課內拓展到課外,教師只要適時地啟發他們去感悟文學藝術的魅力,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文學素養的提高。
3.加強語文實踐活動。諸如組織各種社團(如:文學社、讀書協會、演講協會等),舉辦多種活動(如:藝術節、文化節、參觀、訪問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游戲。
4.強調語文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攜起手來,共同關心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學生不僅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學得”,還需要自然狀態下的“習得”,學生學數理化,學史地生都以漢語文字為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語文;學生與他人交流,使用的是母語,也可以視作語言實踐;學生的書面作業(外語、數學除外),更是語言實踐。語文教師必須主動與各科教師聯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生的語言“習得”。
5.強調語文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這也是營造大語文學習的環境。現在的學生已經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聯,生活、網絡、語文學習,三者已形成一個整體,正如有人提出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語文課堂由講堂變學堂
從“講堂”到“學堂”,雖一字之差而境界頓出,標志著對課堂教學主體的再界定和語文教學價值重心的位移。要想由“講堂”變“學堂”,首先教師要轉換角色。傳統教育中的師生處于“我教你學,我問你答,我講你聽”的優勢地位;學生處于受教育、受灌輸、被擺布弱勢地位,主觀能動性自然難以發揮。因此,在新課標下,教師必須轉換角色,要從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主宰者”自覺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為教師應尊重、理解、寬容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師生彼此走進心靈。教師要做到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探索,并在探索中學會學習。
其次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學習。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是以接受性學習為主的,盡管在上一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口號,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依然處于被動地位,要真正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轉變為接受性、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的結合,要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讓學生沉入文本,感受內容,感受語言,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控制課堂的局面,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提問、討論、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合作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賞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由屈從于教師或權威指令的“被壓迫者”轉換為平等交流和溝通的“對話者”,由順應教師意愿或思路的“取悅者”轉換為互為師生、教學相長的“合作者”,由忍受低效甚至無效教學的“克己者”轉換為敢于詰難、敢于爭辯的“批判者”。養成學生問蒼茫宇宙、就天人之際的博大的人文襟懷。
三、教學模式由填鴨式、誘導式變為共享式
李鎮西先生曾比喻性地分析語文教學中的三種模式,教師不研究學生食欲如何、消化能力如何,也不顧囊中的精神食糧營養程度如何,一味居高臨下地“填”和“灌”的填鴨式;教師有意識地創設“美餐”的情境氛圍,刺激學生食欲,使其本能地、主動地就餐的誘導式;教師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引導眾生共進“美餐”,一起品嘗的共享式。應當看到填鴨式和誘導式有形式之別,無實質之異,都是以教課書為代表的教學內容的天然富有營養,以教師為象征性的教學權威的天然正確為前提而展開的教學。所以,在新課標下必須將傳統的“填鴨式”、“誘導式”變為“共享式”。因為共享式具有自和互補性兩大特征,自就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語文學習內容,選擇語文學習方式,選擇語文作業,選擇形形的語文學習資源。互補性就是鼓勵學生積極交往,多邊互動。面對有口皆碑的言語作品,既需要自身細嚼慢咽、含英咀華,也需要與伙伴交流人中滋味及感受;物別是面對各執己見,眾說紛紜的多樣化體驗,他人的評說將有助于自己拓展視野、豐富感知、完善思想。在這里,互動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真誠平等的對話,在生本、本本、師生多邊之間展開的,以人格平等為基準的對話。置身在這種等邊對話框架內,教師是對話的主持人和對話進程的協調者;置身在這種等邊對話框架內,學生既善于傾聽,更樂于表達,他們在誠懇的傾聽中學會思考,在坦率的表達中獲得進步;日益趨向個性化的言語,不僅僅是他們所使用的一種工具或技能,更是他們心靈搏動本身、血脈涌動本身――由此,他們就會獲得超越語文學科意義上的完美成長。
四、教學評價手段由一元化變多元化
教學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它是教與學主要的、本質的、綜合性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評價是為學習服務的,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它旨在促進發展。因此,要改變過去將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手段的作法,要將考試與其他多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改變過去過分注重等級、注重量化的做法。要處理好幾種評價方式的關系。
1.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都很重要,但要加強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這樣一種評價:不斷地反饋給學生學習成功和失敗的信息。“它的重點在于對學生中屢犯錯誤深層原因的調查。”(《教育評價學》)在認知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對一個單元、一個知識點進行診斷,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把以檢測知識為目標的考試轉換為診斷性評價,就提升了教學品質。在學校教育中,總結性評價往往表現為學期考試、學年考試。對這種考試,大家的目光都不自覺地聚焦在分數上,但人們往往忘記了分數不等值規律。因此,在對學習個體的學業成績進行分析時,更多地要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去研究考試的效果。
2.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用數字精確地描述被評價的對象,是定量評價的特點,而定性評價則是對被評價對象的性質、特點、狀態的描述,具有模糊性。整合其效能,無疑會強化語文的效能。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互動;學生;教師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積弊甚多,有志于語文教學改革的老師們也積極地進行過許多探索和實踐。不過,從整體上說,語文課程仍較為封閉落后,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呆板僵化,尤其是廣大的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學生仍然是以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習,唯師唯書,缺乏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和能力。這導致學生語文素質與人格畸形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健康成長。語文老師所特有的詩情、激情、銳氣和思想的活力,往往在這種僵化封閉而缺乏活力、缺少挑戰的工作中被消磨殆盡,慢慢地喪失了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越教越不會教”成了一種可悲的普遍現象。在日常教學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口若懸河,提問不斷,而學生卻無動于衷,一臉茫然。老師提出問題后,教室里鴉雀無聲,好長時間都沒有同學發言。教師自以為趣味正濃的教學在學生心中卻蕩不起“漣漪”。這是怎么回事?主要癥結就在于語文教學缺乏互動。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主張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那么,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互動如何實現呢?
一、營造民主氛圍
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一定要有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進行初中語文互動教學的第一步。學生與教師一樣,都有獨立的人格,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都享有足夠的表決權和話語權,都需要受到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和諧氛圍。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只有彼此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和溝通,才能將互動式教學順利的開展下去,實現共同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相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溝通、探討、總結,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加速了知識認知、理解和運用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是充滿跳躍性的色彩的。在互動教學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學生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理解問題,且有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利。師生在這個民主、和諧的氛圍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討,必定會促進創新精神的不斷提高。在教學實踐中,要致力于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還課堂于學生。一般情況下,我將課堂結構設計如下:先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進行思考,懂得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針對同學提出的問題,全班齊思考,齊討論,共同來解決問題;最后是通過個人的體驗與感悟,能對課文內容提出與眾不同的、新穎的、科學的見解,以期達到“語文學習是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起訓練,使之相輔相成,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葉圣陶語)的目的。
二、引導自主探究
即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覺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構建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學習要求。興趣能使人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推動人們去探求新的知識。新課標在教學目的方面要求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學生充分運用老師所提供的和學生自己在課堂外所搜集的資料的基礎上展開,整個課堂教學以學生在質疑基礎上的討論問題為主,使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不要賦予課本內容和所講知識以絕對真理的色彩,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獨特的闡發、評價和質疑,其中包括雖不成熟完善,卻閃爍著創新思維火花的一得之見;要滿腔熱情地激勵學生以獨立的人格立場和建設性的價值取向來對教師的既定之論作出科學的批評和爭辯,形成師生雙邊心智對流。
三、巧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寓教于樂,是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學之中,如果能不斷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里,在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接受知識,能夠幫助學生融入進文章所講述的內容之中,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
四、鼓勵討論質疑
討論質疑是思維碰撞、理清思路、升華思想過程。教師要創設發言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最終達成共識,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與集體的協同發展的能力。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針對學習中暴露的問題,選擇其中對學生發展價值高、興趣大的問題展開討論質疑。在教學中設法鼓勵學生去探索、猜想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經常地啟發學生去思考,提出問題,讓學生逐步養成求知、好問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通過設疑、質疑、激疑,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使課堂氣氛跌宕起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互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素養有著極大的促進的作用。這種多元互動的教學策略也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合作學習 培養能力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本,還課堂以學生。教師應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狀態中高效率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過去的課堂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而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思維文化不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出問題;也不是要求我們教師機械地講授書本知識,而是鼓勵我們教師進行創造性教學。如此反思過去自己曾經努力求索的課,過于注重知識灌輸,所以在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有幾點認識:
一、創設情境,開放課堂,教師應樹立服務意識
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一個互相尊重、理解、寬容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對我們教師產生親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輕松感。有時我們教師形象生動的富于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一個激發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形成了技能,也能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我們教師還應樹立服務意識,把“玩”的權力還給學生,把學習任務交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受到壓抑,不同的聲音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才得以自由綻放,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情感愉悅的課堂,才能讓學生的情感得以舒展,個性得以張揚,生命的潛能才會不斷的開發,生活品質才能不斷提升。每一個孩子的潛能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教師要讓“愛”充盈課堂,愛每一個學生,細心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靈,用自己的快樂為學生打造一個快樂的家園。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的課堂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常言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產生不斷前進,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強烈渴望,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于以豐富的教育經驗、智慧和教育藝術來培養和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之處于“激活”狀態,從而爆發出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之責任不在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結合語文特有的學科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否則就變“我要學”為“要我學”,課堂效果不會太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每課的內容,巧設導語或問題或聯系生活的課堂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機會,合作學習
關鍵詞:改革;汲取;運用
一、汲取――博覽群書,擴展學生的積累范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總量應該在400萬字以上,并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這明確強調積累的重要性,特別強調的是通過大量閱讀進行積
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去積累,筆者在一線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身先士卒,和學生一道參與詩詞背誦的競賽過程。其次,采取各種手段,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語言信息天地。如果在閱讀中遇到疑難之處,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獲得多方面信息,進行整理、評議,進而讓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學會享受讀書的樂趣,形成興趣,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碰撞,從而打下誠實厚重的文學素養。
二、運用――改變教法,優化課堂結構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會學生學習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作為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自己運用學過的方法及所積累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學會自學、學會做人。例如,筆者在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在課前預習和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去深讀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提醒孩子們讀書要做到靜心,要沉住氣,不要慌,舉手不如讀書,這樣有意識地壓住學生急于求成的個性,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耐心、認真讀書的好習慣。這種課堂讀書的指導,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擴大了學生自讀、自思、自議、自悟的空間,也使學生之間的互動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悟之以理”。
一、以讀為本,以讀激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讀”的重要性。離開了朗讀,語文課就很難成為真正的語文課。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于讀,更注重于讀的方式,摒棄那種“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讀法,而是教給學生讀有目標、讀有形式、讀有競爭、讀問結合、讀中有導等多種朗讀方法。其中,我最常用的是“讀有競爭”的朗讀方法。因為競爭出生氣,出活力。具體操作是:把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各組進行朗讀賽。一組在讀時,其他組認真傾聽,等到該組讀完后,其他各組對朗讀組進行評議。每教一課,教師都評出優秀小組。實踐證明,多種朗讀形式在語文教學中的交替使用和綜合運用,能調劑學生情緒,激發學生明讀興趣。
二、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問藝術才會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義的提問,不僅不能起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智力的作用,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調動學生課上積極參與學習,我常常采用記憶型提問、了解型提問、理解型提問、運用型提問和評析型提問等提問類型來進行教學。如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則采用“理解型提問”法提出:文章哪幾段寫迎春?哪幾段寫繪春?哪幾段寫頌春?學生通過閱讀全文明確問題的答案,從而使學生更深更透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時我還使用“運用型提問法”提出:“盼望著,盼望著”這是什么修辭方法?這里表達了作者是用怎樣的心情來迎接春天的到來的?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分別運用修辭和讀寫知識來分析閱讀中的具體問題,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知識在表達中的作用。可見這個問題的提出對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是有很大意義的。
三、借助媒體提高效益
由于多媒體教學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于一體, 有很強的可感性和可觀性。在合理繼承傳統教學媒體的同時,我積極引進現代教學媒體,使二者恰當結合,相輔相成,從而準確、迅速地傳輸教學信息,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如《濟南的冬天》一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奇特的冬景:這里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喚醒。在教學時,學生一邊朗讀課文,老師一邊把幾幅幻燈片投影出來;學生不僅對濟南冬天的景色產生了感性認識,而且對課文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也會產生切實的體會。在教學實踐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端正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內容,注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同步改革,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研究新教法,探究新課型
多年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我認真學習新課標、新理念,努力鉆研新教材,摸索新課型的教學,大膽嘗試,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我每周都抽取一節課進行演講比賽、背書比賽、查字典比賽、找錯別字比賽、成語接龍、作文片段描寫比賽等。這些生動有趣的課型,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更加激起了他們對語文這門課程的熱愛。使他們“愛學”、“樂學”。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也在這種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得到了提高。
五、借積累材料,激寫作興趣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實施語文課堂教學的全人教育呢?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思維方式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廣大語文教師面臨著一個從經驗型思維到科學型思維轉變的重大任務,要構建開放型、多維型和創造型思維,要把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方式,從知識灌輸轉向思維認識,真正做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轉向學生的全面發展。
要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全人教育,教師就要使自己努力成為知識的活水源頭,只有教師思維活躍了,學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學生才能做到長足、實效地發展。
二、教師要不斷學習,形成扎實的知識功底
要實現語文教學的全人教育,教師要不斷學習形成扎實的知識功底。一位先哲說過:“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們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甚至多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可見,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課堂教學才能豐富多彩,才能做到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全人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教師要有掌控權,促成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合作交流、互相溝通、共同探索、共同實踐思考的課堂,語文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真正做到尊重學生,放手學生,做到師生平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創設一種互相尊重、和諧平等的新課堂氛圍,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如我在教學散文《散步》時,通過對話討論:《散步》通過選取了生活中最富有詩意的一些片段來描繪子孫三代幸福和諧、令人愉悅的場景,這些場景的描繪向我們傳遞了怎樣的信息?學生相互討論,課堂氛圍濃濃。接著,我又留有課堂空間,讓學生向老師提問。有同學提出:老師,您是老師,同時,您也是兒(妻)子,若有類似書中的事情發生,您是怎么處理的?舉例說說。我傾吐真實的感悟,這樣,師生之間拉近了距離,師生的互動進入了深層次、高效率。
四、教師要具應變能力,以應對教育突發事件
語文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拓展性與可塑性。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就要教學環節的不斷深入,和教學內容的不斷拓展,進行有深度和廣度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求知的目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究與合作,交流與互動,使語文教學課堂充滿活力,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大有效。《范進中舉》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后,我站在學生中間進行巡回與指導,突然,一個平時不太學習的同學站起來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范進的悲劇在我們這代讀書人身上,會不會重演啊?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尖銳,確實令我很緊張因為我毫無防備,我靜下心,經過冷靜思考,對學生進行了合理解釋。通過這個案例,我深感我們語文教師走進課堂時,與學生一樣,共同經歷著接受新知識的過程,或許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精彩還是平淡,我們教師都要認真面對,給予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和一定的應變能力,更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才能面對一切突發的教育事件。
五、教師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教學的內容來自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把語文教學和生活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語文教學的活動形式很多,諸如板報、讀書比賽、演講比賽、主題班會、課外活動等,都是使語文教學走進生活的好形式。
[關鍵詞] 方法 新課標 師生關系 興趣 實踐 思維
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當代的小學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的智者。教學模式也要從單一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程式走向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客觀的板塊式程式。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又有哪些新的教學方法呢?
一、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學生是需要被理解的,教師應“深知每個兒童的內心世界”,學生方能用心靈感覺到教師的情緒,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境界。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不應只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天地,隨時隨地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樣的高度,盡可能地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善待學生,當學生無意中犯了錯誤時,我們不能無端地訓斥和責備,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傷害。看著已經很傷心地學生,我們可以帶著微笑并把他攬入懷中問:怎么想的……讓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久而久之,學生會消除對老師的懼怕心理和敬畏思想,當然,體罰和變相體罰也會遠離我們每一位教師。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建良好的課堂氣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興趣是兒童探索追求知識的動力,是學好語文的先導,也是培養高素質語文人才的先決條件。一堂語文課能否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心,導語很關鍵。精彩、適度的導入,能夠使學生熱愛上語文,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盡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從而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適宜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以情感人,以趣激人,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同時,教師應巧妙、適時地提問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三、解放教學形式,注重實踐教學
新課程要求我們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生存和發展著想。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要著力解決教改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解放教學形式。只要開放教學形式,學生會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見解“釋放”。我在教學人教版第二冊《司馬光》一文時,學生讀懂課文后,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你想對文中的哪個小朋友說什么?”開始,學生面面相覷,露出想說而不敢說的神色。我改變了形式:“這樣吧,吧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訴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師熱鬧了。然后,我再點名(其伙伴)來說,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構建互動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暢所欲言,敢說出自己內心的“秘密”,在這開放過程中,學生毫無顧忌地吐露真言,這讓老師無比開心。
實踐教學兼顧了教學目標中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和身體運動領域三個方面,有很強的綜合性,在閱讀教學中,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個人表演、小組合作、綜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即興表演課文,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使學生在體悟中不斷創新。
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教會學生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教師應當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課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導學生,讓他們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時間。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激情,自主、創造性的讀書。
學生有著無窮的想像力,充滿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應該說,課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是老師培養的,也是老師壓抑的。要學生自主學習,就要保護他們的這種可貴精神。課堂上,歡迎學生提問,不因他們的問題幼稚可笑或不合時宜而呵斥,而應積極鼓勵表揚。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也不必直接回答,可以把問題反傳給學生:“誰來幫他解決這個問題?”使得一堂課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積極動腦、動口,甚至動手實踐,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實踐出真知,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步,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地努力,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我們一定會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創新的過程中,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廣州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課堂教學優化的原理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