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16: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管理服務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實施“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不同于過去的直管公房:一是建設用地跨出主城區,小區分布較廣;二是保障對象打破“戶籍限制”,居住群體素質差異性較大,人員的流動性頻繁;三是公共租賃住房周轉保障性要求更強,迫切解決租后“三難”問題等。因此,公共租賃住房小區不能簡單引用傳統的物業管理模式,它需要住保房管、街道社區、物業公司、人力社保、民政公安等多方建立聯動管理機制和綜合服務網絡。因此,研究實施“三化”管理服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今后發展的大勢所趨。
二、“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基本功能
(一)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信息化管理是通過技術聯網,呈放射狀對全市公共租賃住房和保障對象進行全面實時動態管理,形成“一張網、一盤棋”的格局,涵蓋保障對象的資格審核、入住手續辦理、租金收繳管理、房源維修管理、房源調換管理、資格退出管理、房屋信息查詢、數據報表統計等功能。
(二)智能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智能化管理是由“三級門禁”系統、可視抓拍系統、小區服務系統等組成,將傳統的智能門禁系統與多級安全、協同管理等相結合,同步與資格準入、租金收繳實時綁定,依托全數字可視對講設備實現小區三級管理、協同工作等特色功能。通過智能門禁卡實現“三級門禁”(單元門控、電梯門控、入戶門控)系統,達到租金收繳、到期退出、小區安全、生活服務等功能,全面優化租后管理,解決租后管理“三難”問題。
(三)社會化管理的基本功能
社會化管理是在立足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服務的基礎上,建立住保房管、街道社區、物業公司、公安、民政等各司其職、相互聯動、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服務模式,發揮社會各單位在租后管理中的聯動作用,積極引入共青團、婦聯、殘聯、公益基金等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參與租后管理服務工作,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和服務,提高服務滿意度和小區管理和諧度,合力解決租后管理 “三難”問題。
三、實施“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成效
“三化”管理服務系統在田園公共租賃房項目的成功實踐,一是轉變了公共租賃住房小區過去單一的、傳統的物業管理服務方式;二是整合多部門優勢、形成聯動管理機制,全面優化服務手段、節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小區居住品質、提高群眾的滿意度;三是破解租后管理“三難”問題具有較高實踐成效。
(一)信息化管理的建立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1.整合房源信息,全市統籌管理
信息化管理將全市的公共租賃住房房源和保障對象納入管理體系,按照“陽光分配、陽光管理”的要求,由住保房管部門按照“日常受理、三級審核、三次公示、適時配租”的基本原則,統籌全市公共租賃住房公開配租和租后管理。
2.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質量
信息化管理涵蓋了資格審核、搖號選房、合同簽訂、租金收繳、房源維修、退出管理等一整套分配、管理業務,業務流程設計上環環相扣,審批權力分配上相互制約,從而有效避免工作失誤和不廉潔行為,規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質量。
3.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信息互動
拓展服務渠道、優化服務舉措,利用微博平臺、QQ群等信息平臺與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對象進行有效互動,實時了解住戶需求和租賃動態,及時化解租賃矛盾,提供優質租賃服務。
(二)智能化管理的使用,有效破解租后管理難題
1.有效解決收租難問題
租金問題是將來公共租賃住房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只有保障對象按時足額繳納租金,住房保障工作才能持續有效運營。根據歷年住房保障的管理經驗,月底上門催租是常態,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明顯增加。通過智能化“三級門禁”系統,從技術層面有效破解租后收租難問題,保障對象從原來的被動繳租已轉變為如今的主動繳租,營造了良好的租賃環境。
2.有效破解退出難問題
“公平準入”與“有效退出”是住房保障工作重中之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公平準入”是住房保障的“生命線”,“有效退出”是實現周轉保障和持續“公平準入”的前提,“有效退出”雖有政策和租賃合同的雙重約束,但在實踐中退房工作極其艱難且效率低下,是住房保障工作中的現實難題,將阻礙住房保障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利用智能化“三級門禁”系統,將門禁卡使用期限與租賃期限通過信息化綁定,租賃期結束或租賃關系解除,門禁卡使用期同步終止,可有力破解“退出難”問題。同時,“三級門禁”系統在實施退房中,一方面做到人性化提醒,提前履行多次告知義務和違約責任;另一方面對于已不符合條件但仍侵占公共資源的對象,增加約束機制。
3.開創公共租賃住房低價高端的物業服務模型
智能化管理是為公共租賃住房小區量身定做的,它突破了傳統意義上保障性住房只具保障功能,不具享受功能的性質。讓廣大保障對象支付低廉的房租,享受高端、智能的物業服務,使住房保障這項惠民工程更得民心。
(三)社會化管理的建立完善,有效破解租后管理難問題
1.優化小區服務體系
改變以往住保房管部門、社區、物業、公安、民政等各自為營、相對獨立的管理手段,有機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多管齊下的局面,將涉及小區管理服務的所有事務整合到同一信息平臺上進行處理,破解租后管理難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了居住品質和群眾滿意度。
2.綜合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根據保障 對象的特點和居住需求,在引入勞動、社保、教育等行政事業單位的基礎上,聯合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事業發展機構、行業協會、公益基金等社會團體參與公共租賃住房管理服務工作,為廣大保障對象提供包括就業、教育、醫療、文化、特殊關懷等其他基本生活問題,從而豐富住房保障內涵,提升住房保障高度。
四、實施“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經驗與創新點
(一)“三化”管理服務體系主要經驗
1.明確的目標是推進工作的內在動力
“公平分配關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敗生命線”、“保障房質量更要有保障”、創建“全省示范、全國領先”的住房保障陽光工程等目標,是推進開展“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源動力和內推力。
2.合理的計劃是推進工作的必要前提
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結合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對象多元化的特點和今后住房保障發展趨勢,制定全面、系統、操作性強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是推進“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前提,對提升群眾滿意度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
3.充分的調研是推進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項目正式開始前,進行認真細致的可行性分析,通過國內、國外的研究對比,輸出參考性強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是推進“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重要手段。
4.整合社會化力量是推進工作的有效保障
項目實施過程中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代表、行風監督員、租戶代表等參與,管理過程中引入社區、物業、公安等,建立與住保房管部門多管齊下的工作態勢,是推進和實踐“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有效保障。
(二)“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創新點
1.創新管理服務模式
在公共租賃住房租后管理中,經常需要跨部門、跨地域,有著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統一管理的難度較大。智能化管理開創協同管理模式,它將信息科學領域的協同過濾法思想引用到實際管理中,通過建立協同管理機制,使管理者從煩瑣的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同時也增加了管理的客觀性,使管理向政策化、規范化的方向邁進。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實現多部門管理者在同一信息平臺上操作,達到資源共享、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社會化服務從便民的角度出發,引入社會組織力量,提升服務質量。
2.創新租金催繳模式
智能化管理是通過“三級門禁”來解決“收租難、退房難”的創新型應用。首先資格準入、租金收繳等系統與智能化管理實時聯網,在保障對象欠租(費)時或資格續審不符合的狀態下,通過住戶智能門禁卡實現“三級”門禁功能,并附帶具有人性化的語音和信息提示。
3.創新安全防范管理
通過可視對講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結合,在技術上實現人員視頻追蹤;可在聯網的管理中心調用人員出入記錄;可通過可視對講系統實現如火災、地震等意外突發事件的緊急廣播,從而形成全方位的安全防范管理體系。
五、實施“三化”管理服務體系后對人居環境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化”管理服務體系的實施和完善,尤其是首創的智能化管理服務將成為國內公共租賃住房小區的先進典范,甚至可成為完善公共租賃住房租后管理服務的努力方向。
1.指明一條住房保障事業永續經營的新路
智能化管理主要應用“三級門禁”功能有效破解公共租賃住房租后管理“三難”問題,特別是對解決租后收租難和退出難兩個直接涉及公共租賃住房公平分配的核心問題,具體較高的實踐價值,有助于住業的永續經營。
2.引導一種新型健康的居住理念
所以說,針對目前中國大眾的體質現狀,最有價值的“奧運遺產”開發應該是如何讓體育惠及更多人,讓更多人受益。正如國際奧委會委員德弗朗茲女士所說,奧運的遺產首先是人民,是所有參與和關注奧運的人,他們的存在將會把奧運的影響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就需要我們大力發展大眾體育。通過大眾體育的開展,促進全民體質的提升,國民擁有強健的體質,民族才能真正強大。
“奧運遺產”如何造福百姓
國家主管部門為了推動社區體育發展,主要采取的是“政府出資、社區管理、老百姓受益”的模式。如何對現有模式進行改革,創造出高效的、可控的,而且可持續可自身循環發展的模式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由原來的營養不良一下過渡到營養過剩,反而導致肥胖、亞健康等,對身體造成了傷害。于是,健身成為人們生活和消費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何使居民體育健身成為人們愿意付費的事情,使大眾體育健身成為投資對象,最主要的是缺一個“平臺”來支撐。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通過建立“平臺”構建完善的體系,使大眾體育成為社會服務內容,通過市場化和公共投入的協作來完成。也就是說,大眾體育要發展,就一定是以政府投入與管理,并進行社會化運營的方式來實現。
基于此,擁有10年全民健身工程服務經驗的體之杰致力于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工作,從而進一步發揮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社會協同作用,有效整合公共服務資源。要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關鍵在于引入市場機制,采取政府投資與管理、企業運營的模式。政府主管部門向基層部門投入先進的設備,搭建起全民健身監管的網絡化信息平臺。同時,主管部門還可對參與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企業進行監督指導和政策扶植。而企業為了獲取足夠多的利潤維持生存必須千方百計地做好服務,刺激人們持續消費,保持高水平的服務,不斷加大投入來研究新產品滿足居民要求。這就建立了一個可循環發展的體育經濟模式:政府僅需一次性投資,借助企業的運營促使全民健身進入持續運營、自我更新維護的良性循環,最終使政府的投資效益最大化。作為健身者,居民是這一體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他們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個人體質,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出更多價值,從而將健身提升到體驗式精神消費的高度。最終,這樣一個創新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將促使全民健身進入數字化管理的新階段。
我們相信,這一體系帶來的改變將是革命性的,這就使社區體育由政府公共支出的對象轉變為社會投資的對象,這為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奠定了基礎。
“奧運遺產”促企事業單位效益提升
企事業單位要做好“奧運遺產”的開發,也要將以往的職工體育健身工作進行改革。企事業單位的發展靠的是人,只有強壯的人員和團隊,才能有高效的生產率。然而,企事業單位面臨的現狀是什么呢?職工體質弱,亞健康狀態十分普遍。
要解決職工不能長期堅持、盲目健身的問題,就一定要建立一種機制,能夠刺激人們長期堅持、科學健身。
我們知道,比賽是體育魅力的核心。要激勵人們長期堅持、科學健身,把健身活動變成比賽即可。體之杰根據企事業單位的需求,已經研發出一套專業的“體育健康在線管理服務體系”。這一體系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職工堅持健身、科學健身的難題,而且將職工體育健身與人力資源管理相結合,幫助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高效的體育健身活動。
首先,體之杰的體育健康在線管理服務體系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專業的賽事組織服務。
組織比賽要選擇合適的項目,所以,必須建立起豐富的體育項目和設施。而且,比賽要長期開展下去,必須建立完善的賽事制度、獎勵辦法等,并按競賽標準設立嚴格的等級制,將職工的每一次健身變成一場比賽,讓職工的汗水不白流、時間不白費。健身不僅提升了他們的體質,還能改善其精神面貌。
其次,體育健康在線管理服務體系擁有一整套科學的體質提升方案。體之杰擁有一支專家團隊,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提供一整套科學的體育健康解決方案。專家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狀況為其量身定制一套健身處方,內容涉及健身方法、運動量、心理、行為、餐飲營養等諸多方面。
一、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組織是指以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為骨干的鄉村農機服務組織。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組織具有穩定、健全的鄉鎮農機管理服務體系,是農機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組織主要任務是宣傳執行國家有關農機化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承擔農機管理、安全監理、新機具和新技術的推廣、人員培訓、農機作業經營、維修等社會化服務,根據主管部門的安排,利用農作物成熟期的時間差,組織農機跨區作業,以提高農機的作業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層農機管理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農機手的入戶辦證和安全生產,為新機具推廣、技術培訓、配件供應、機具維修、作業經營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務。
二、我國當前農機管理服務中存在的問班
1.基層農機管理體系不健全,技術力量薄弱。
原縣屬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在撤、擴、并后完全由縣下放到鄉鎮管理,鄉鎮農機員任行政干部,或抽調到其它業務部門去,農機管理這一基層職能難以履行。鄉鎮、村級農機服務組織也不鍵全,有的鄉鎮有名無實,有的已被鄉鎮政府擻銷,有的被企業兼并,而村級農機管理與服務組織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農機管理服務組織技術力量非常薄弱,技術基礎好的人已外流,人老體弱者從事農機服務已力不從心,而且對新技術、新農機也了解不多,有的農機網點不但技術設備簡隨,甚至有的從業人員未經培訓就上崗。
2.服務范圍較窄,服務體系中缺少“龍頭”企業
多數縣(市)級農機服務體系中,還有一定的服務范圍和內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縣(市)級農機服務站農機服務內容單一、范圍不廣。鄉鎮級農機服務機構服務范圍更狹窄。原先受國家資助、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機服務公司(站),目前已人無影、站無跡了.而尚在的鄉鎮級農機服務機構缺少“龍頭”企業,部分鄉鎮農機服務站服務品種單一,缺少活力。
3.農機服務人員素質不高,不能適應農機化發展要求
鄉鎮農機人員普遙存在人員老化、素質偏低的問題。絕大部分鄉鎮農機人員是從70年代中期進站工作的,由于人員參差不齊、文化索質不一,缺乏系統的業務培訓,知識不能更新,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影響了農機服務,尤其是新式農機具的推廣工作.鄉鎮、村級農機服務隊伍中,不少從業人員由于沒有通過系統的技術業務培訓,不符合農機化發展要求。如服務質量、服務態度,產品跟蹤服務等與農機化發展需要和用戶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4.機管理和服務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機制,宏觀調控手段不力
農機化服務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如購樣機、搞試驗和示范推廣等,如果政府對農機服務體系建設、農機化推廣應用的投人減少,特別是對那些經濟不發達的縣(市)農機管理服務機構,必然給工作帶來困難,影響這些地區農機化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也不夠。一些部門除了收費外,很少關心農機的發展,這樣只能加重農機戶的負擔,嚴重影響農民發展農機的積極性。[
三、完善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的對策
1.大力宣傳,提高對加強農機管理和完善農機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農機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教興農的橋梁和載體,是農業產業化的有力支撐,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也是農機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一定要大力宣傳大農業生產中農機的作用,把農業現代化與農機化發展緊密的聯系起來,使農機工作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2.完善農機安全管理體制。
(1)健全體制。鄉(鎮)一級由縣農機局根據一定的配備標準,派駐農機安全管理員,當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調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職權法定。農機安全管理機構的職權必須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享有執法主體資格,縣農機局加大農機安全監理執法檢查力度,查處重大農業機械安全事故和違法案件,指導基層農機安全監理工作和業務培訓。
3.提高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綜合素質
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素質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素質提高了,才能科學地操作各種現代化農機工具,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機效益;只有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素質提高了,才能自覺遵章守法、杜絕違章操作;只有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素質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務于農村經濟。提高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的素質,是實現農村機械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必須加強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業務培訓。通過培訓,增加專業知識,增強服務觀念,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作風,造就一支作風過硬、品德優良、知法懂法、精通業務的基層農機管理服務隊伍,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4.加強農機站自身建設,做好綜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項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項任務細化、指標量化,使人人有目標、個個有職責。二是考核制度:根據各自分工不同,實行干部年終考核百分制。三是獎懲制度:實行“三獎勵”、“三結合”即以獎勵為主,獎勵與懲罰相結合;以表揚為主,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精神與物質相結合。以此來激勵干部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推動整個農機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二是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設立服務監督臺,熱情解答機手咨詢,接受群眾來訪,“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優質服務”,使農機管理規范化、社會化。
四、結語
農業機械化管理是指國家農業機械主管部門依法在其職權范圍內,對農業機械及其從事相關活動的單位、組織或公民實施管理的活動。農機安全監理是農業機械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機械主管部門行政執法的一項重要職責。各級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在“依法行政,規范管理,優質服務,確保安全”和服務農村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論文關鍵詞:農機管理基層問題
論文摘要:加強農機管理,發揮農業機械的重要作用,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就成了農機管理部門的歷史使命。筆者根據多年的基層農機管理工作經驗探討我國基層農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參考文獻:
[1]畢占偉.基層農機管理中的不良現象及該采取的措施[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2004,(04)
[2]崔學東.加強村農機管理員隊伍建設[J].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1999,(04)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社區管理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的信息化、規范化正在良性發展,社區不少“特殊群體”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距離社區群眾的多元化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除部分弱勢群體外,大部分社區群眾的認同感、歸屬感明顯不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氛圍還沒有形成。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各級政府進行社區管理服務機制的創新。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建立社區公共服務管理制度和社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不斷探索完善社區管理服務的制度建設,以機制創新推動社區管理服務更好更快地發展。一是建立以“四項制度”為核心的社區公共服務管理制度。這些制度分別是:“管線包片”制度,采取專項服務與責任片區相結合的方式,每名社區專職工作者除負責專線為民服務項目外,還要負責聯系一定數量的“責任片區”。日常工作制度,探索民情懇談、協商議事、監督評議、網上論壇等有效形式,引導鼓勵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廣泛參與,健全“日受理、周例會、月講評、季懇談、年考評”五項社區服務工作機制。績效追蹤制度,社區專職工作者按工作職責承擔專項服務的受理、分類、落實、反饋任務,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建立以“后臺追蹤、全員考評”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追蹤機制,通過組建以社區居民為骨干的專兼職績效監督隊伍,對社區為民服務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實時回訪和動態監督,促進社區更好地為居民群眾服務。綜合考評制度,建立服務績效與“精品社區”評估、星級和諧社區評選的對接機制。二是進一步完善社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共駐共建、資源共享是新形勢下社區管理服務工作的客觀要求,從健全社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入手,本著培育社區共建意識、凝聚社區各方力量、培植社區各種資源、創建優良環境的共建原則,進一步研究和探討聯席會議的工作機制和長效機制,使社區聯席會議制度在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增強社區整體功能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社區各方面關系互動與融合。
構建社區綜合救助保障體系、便民利民服務體系、社企之間相互服務體系。服務是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進一步創新社區服務方式、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強化社區服務功能、豐富社區服務項目、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推動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一是實施“扶民”工程,建立社區綜合救助保障體系。建立以政府救濟為主體、社會互助為輔助、基層組織為依托的社會救助體系,面對困難家庭、優撫對象、殘疾人、外來務工人員大力開展廉租房、醫療、司法等各項救助工作;建立低保與就業的聯動機制,積極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多渠道開展就業和再就業培訓,切實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工作;適應呼和浩特市已進入老齡社會的趨勢,探索建立區、街、社區三級居家養老組織機構和服務網絡的有效途徑,推進特色居家養老服務建設。二是落實“便民”工程,建立便民利民服務體系。在服務設施方面,圍繞便民利民的原則,在街道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司法調解中心、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和社區再就業指導中心,構建起社區綜合服務體系。同時,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實現社區服務資源1+1>2的綜合效應。依托社區服務中心,采用遴選、簽約、掛牌服務的形式將轄區的商家、超市、奶站、維修點等整合到社區服務體系中,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質量滿意、價格公道的服務。三是拓展社區服務領域,構建社企之間相互服務體系。不斷探索公共服務、中介服務、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社區、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企業及居民個人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基本形成社區服務組織健全、服務功能完善、服務主體多元、服務質量較高、覆蓋全體居民并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區服務體系,實現社區成員需有所應、困有所助、難有所幫。
重點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政府公共服務進社區。按照打造“服務型政府”的方式,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工作重心下移,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機關職能部門要做到工作任務、人員配置、服務承諾、考評監督、工作經費“五到社區”。同時,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推行“三轉三服務”:權隨責轉,對接服務;費隨事轉,購買服務;人隨崗轉,優化服務。二是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組織建設,逐步健全由地區志愿者服務機構、服務基地、服務隊伍構成的組織網絡,為居民提供各種類型的服務。三是打造“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進一步發揮新城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的作用,以打造“社區十分鐘生活服務圈”的形式進一步明確服務工作標準,規范服務內容,通過建立社區服務公開承諾、社區服務人員培訓和社區服務質量監督三項制度,為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提供堅強的保障。充分調動社區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企業投資社區服務信息化項目和相關設施。四是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規范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推進農村和諧社區建設。農村社區的服務功能,不僅要為居民提供生活服務,更要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生產服務。要學習和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的經驗,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為農服務中心、公共事業服務中心、搭建好服務平臺,使其具備商品流通、文化娛樂、衛生醫療、體育健康四大功能,為農村社區居民構建一個功能齊全、貼近生活、感受親切的生活服務圈,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目標。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政協黨組書記)
健康量化管理服務模式的過程是通過健康信息收集,早期發現健康危險因素;健康評估,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健康危險因素干預,通過規范化的服務和個體化的督導,使健康計劃變成服務對象的實際行動。核心是“能量平衡、有效運動、量化管理” [1],應用能量監測儀和飲食運動管理軟件技術,對參與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指導。在病因治療的同時合理用藥,體現健康促進的診療管理服務模式。它貫徹了戰略前移、健康促進、引導自我管理的方針,讓管理對象知道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知道怎么活動、活動多少時間,實現知行果的循環,逐步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達到促進健康、減少疾病,同時節省醫療資源,降低就醫成本的目的。能量平衡量化管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在蘇州已經逐步開展,部分社區的實施情況報告如下。
1 現狀分析
慢性病嚴重影響我國勞動力人口健康,而這種與生活方式相關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等慢性病多為終身性疾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巨大。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必須要采取措施立即行動起來對慢性病實施干預。基于大量的防治實踐,專家們鎖定慢性病防治的關鍵點是“3個環節”和“3個人群”。“3個環節”即控制危險因素、早診早治、規范管理;“3個人群”即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2]。這也是目前開展健康量化管理的背景、途徑和目的。
1.1 年齡與性別分布
2008年1―6月,在社區慢性病量化管理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大致相等。隨著年齡的增加,患有慢性病的人數呈上升趨勢。21~60歲人群所占比例為42.76%,60歲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為57.24%(表1)。
表1 蘇州部分社區參加量化管理人群的年齡性別分布
1.2 病種分布
病種以高血壓和糖尿病為主(表2)。
表2 蘇州部分社區參加量化管理人群的病種分布
2 存在問題
2.1 缺少與健康管理模式相配套的衛生管理政策和體制環境
健康管理模式已經推出了好幾年,但一直沒能真正運用,主要原因一是這種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沒有被列為治療項目不能收費,還要社區自身投資買儀器,用儀器,衛生機構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病人對參與管理之后所產生的檢查費用支出亦不情愿,病人的積極性也不高。
2.2 社區居民預防意識不強
居民中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膳食不合理、缺少體育運動等,同時對慢性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防范措施,習慣患病后到大醫院找醫生,不信任社區醫生,愿意花錢“買藥”,不情愿花錢“買健康”。社區醫生被動找病人,求病人,等病人上門。大部分居民認為社區醫療還是診斷和治療,不了解社區衛生服務預防保健的特色。
2.3 財政經費和人才不足
目前實行的差額撥款制度經常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運轉顯得捉襟見肘,用于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經費就更加力不從心。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體上人員結構老化,專業水平較低,特別是全科醫生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健康管理涉及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和營養學等。雖然國家已經開始健康管理師的職業培訓,但是這類人才還是相對匱乏,也缺少把人才引進社區、留在社區、為老百姓服務的機制。
3 對策
3.1 制定有利于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的政策和法規
由于健康管理是一項預防性、全局性、社會性的系統工程,應當引起政府重視,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行政力量干預和支持才能推進和規范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目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始終定位于醫療,致使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服務等功能嚴重弱化,實施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政府各級管理者需要加強宣傳力度,明確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定位于以預防保健為主的綜合,以維護居民的健康為服務宗旨,落實社區醫療服務預防保健“六位一體”的基本職能,使得社區預防保健功能深入人心。
3.2 創新醫保費用管理模式
盡快研究醫保制度的轉型,從目前所實行的事后支付醫療費用的單病醫療保險發展到防治結合健康保險[3]。尚未患病和亞健康的人把個人賬戶內積累的資金用于健康管理,鼓勵患者對病因進行治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個人賬戶內專有資金用于健康管理,改變其不良生活方式,降低危險因素,減少并發癥,從而提高生活質量,相應的減少醫療費用。這樣就解決了健康保險制度促進健康管理的普及,健康管理幫助化解醫療保險費用的控制問題,使醫療衛生重點從醫院下移到社區,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北京市衛生局和勞動社會保障局聯合,從2005年5月開始,在城八區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知己健康管理服務的試點工作,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1 252名患者服務,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北京市政府明確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納入公共衛生范疇,由政府“埋單”,這樣就推動了這種新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更快地發展,保護了居民的健康,也使有限的社保基金發揮更好的效益成為可能。
3.3 社區加強宣傳教育功能
以多種形式(如多媒體、印制宣傳資料、個人經驗座談會等)對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的動員、宣傳、組織和培訓,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水平。幫助居民建立良好的疾病因果觀和健康理念,引導居民在醫療消費上從被動付費治病轉向主動增加健康投資,使個人和家庭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篩查工作,提高慢性病發現率,對篩查結果進行分類管理,建立居民健康管理檔案,利用管理軟件進行動態管理,及時評估管理效果。不讓一個病人“漏網”,并且鎖定高危人群,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同時社區在不斷完善自身衛生服務水平的同時,加強人才建設。
由于慢性病防治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而建立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更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工程,在具體工作中出現了種種困難,遇到了層層阻力。而在目前社會對醫療服務需求增加,人民健康意識逐步增強的有利形勢下,我們除了要積極采取合適的對策外,還應制定合理的戰略措施,分階段、分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逐步完善。可按居民不同層次的健康服務需要,實行健康分類管理。針對社區居民的特點,對社區大部分居民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喜聞樂見的健康教育為主,逐步讓其接受健康管理的理念和特點,主動參與進來。對健康意識較高的群眾如高校教師、退休干部、公務員等,可率先實行健康量化管理,達到以點帶面,重點人群帶動非重點人群,少數人群帶動大多數人群的效果,逐步建立覆蓋全民的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由于健康管理在我國還在起步階段,關于健康管理的系統理論和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總之,作為慢性病防治工作者,如何結合國家衛生政策,根據本地區人口學和疾病譜特點,使社區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模式走向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仍然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4 參考文獻
[1]王燁源,陳建勛,王漢亮,等.從源頭上阻斷“慢病”自然進程的《健康管理模式》[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7,23(2):123-127.
[2]張璐,孔靈芝.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世界衛生組織報告[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1):1-4.
關鍵詞:農業機械;服務體系;規范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S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2-56-1
1 農機化發展現狀
梅河口市地處吉林省東南部,位于長白山區與松遼平原的交匯處。全市耕地面積150萬畝,其中旱田面積90萬畝。因地勢較為平緩,絕大部分耕地適合機械化作業,具有發展農機化的優勢。多年來,該市一直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同時也是吉林省最大的綠優水稻生產加工基地。2007年6月,梅河口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全市有35萬畝水田被上級質檢部門列為“綠優水稻標準化示范區”。
近幾年,梅河口市農機部門根據本市農作物特點和地形地貌特征,制定了農機化發展規劃。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機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強化服務和管理,使農機化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2 農業機械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機維修網點在管理制度上亟需規范
目前,覆蓋農村的農機維修網點主要由個體修理部及一部分農機合作社負責建設。一些農機合作社在章程的制定和修改、人員設置與培訓、民主管理與決策等方面還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與水平差強人意,經營成本較高,經濟效益偏低。
2.2 服務領域需要拓寬
維修網點內的維修技術人員大都是老師傅,缺少科班出身的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管理人員以及專門的后勤保障人員。另外,維修站點大都以本合作社的農業機械為主要服務對象,沒有加入農機合作社的農機使用人,一旦遇到機械出現故障,往往要到市區或者個體修理鋪才能得到維修。農機合作組織以及農機大戶大都滿足于自給自足,絲毫沒有跨區作業觀念,市場化、社會化服務理念比較淡薄。
2.3 基礎設施相對滯后
在一些城鎮,農機維修網點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其保養、維修、檢測等技術與汽車4S店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大都無法對農機具進行高質量的服務。另外,由于農機合作社可供抵押質押的資產十分有限,當地金融部門難以實時有效地對其提供信貸資金,缺乏資金支持,導致農機合作社的維修設備、設施較為落后。
3 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加快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科技創新、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增產目標,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各級相關主管部門必須加快政策落實,切實保證農機服務體系規范化建設的正常進行。
3.1 強化宣傳,提高認識
要通過多種傳播媒介,廣泛宣傳開展農機服務體系規范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增強社會各界對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農業、發改、財政等相關部門將加快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完善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從而為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氛圍。
3.2 加強合作組織建設,明確政策實施方向
各地應嚴格按照法律政策的相關規定和要求,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因地制宜的引導農機服務組織合法經營、加強管理、傾心服務,努力營造農機生產與服務的和諧發展氛圍。與此同時,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強農田作業道路建設,解決大型農業機械停放的場地建設問題;全力爭取和落實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在財政補貼、稅費減免、貸款貼息、政策性保險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3.3 抓好專業人才引進,搞好技術培訓工作
農機專業技術人才是提高縣域農機化發展水平,提高服務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各地應本著“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原則,制定優惠政策,從編制、薪酬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吸引高層次人才,為他們提供施展才干的平臺。同時,有效利用現有師資力量,為廣大農民提供通俗易懂、好學管用的技能培訓,為他們購置農機創造條件。要加強基層農機管理服務站建設,逐步加大硬件設施投入,提高其對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的服務能力。
3.4 始終堅持多元化發展,鼓勵多元合作經營
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法規,積極推動農機合作社、農機銷售公司、農機經紀人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共同發展。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和靈活的服務發展模式。積極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農機服務業,建立產權明晰、運轉高效的經營管理體制,不斷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和經營收益。
3.5 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一是建立以衣食住行為主要項目的生活照料服務體系。對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便或根本無親屬照料,且個人又愿意過集體生活的老干部,要資助他們入住社區養老機構,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社區養老機構要實行長托、短托和日托等多種形式的托養,并提供配套服務。要組織下崗、待業人員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根據老干部的不同需求,采取定點、上門等服務方式,為他們提供家政、照料、保健、應急等專業化服務。要引導和組織志愿者開展“進老干部門、知老干部情、解老干部難、暖老干部心”等活動,常年無償地為老干部辦實事、送溫暖;并可建立老干部關照小組,讓低齡且身體尚好的老干部自愿為左鄰右舍孤寡、特困和殘疾老干部提供生活和安全關照,以確保他們“小事不出社區,難事有人幫助”。
二是建立以醫療保健為主要方面的就醫幫助服務體系。要以地方大醫院為依托,全面啟動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體系,設立社區衛生醫療服務網點,并把社區衛生醫療網點納入醫保就醫定點范圍,確保社區參保老干部就近就醫;社區衛生醫療服務網點應與地方大醫院定點協作掛鉤,建立規范有序的雙向轉診關系,使“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成為主要的就醫模式。對老干部就醫發放優惠卡,讓他們享受方便、價廉、優質的服務;并堅持常年向老干部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咨詢等服務,分季度組織專業人員開展醫療保健知識咨詢講座。要建立醫療救助制度,堅持向特困老干部提供醫療救助。條件允許的,社區應配備具有治療、搶救、康復、安養四大功能的正規定點醫院,使老干部在社區一般疾病可得到治療,急癥、重癥能及時得到搶救,對日常醫療保健能提供咨詢指導,對半自理、無自理能力的有條件提供全方位的照料。
三是建立以思想穩定為主要取向的教育管理服務體系。要按規定建立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或黨小組,選好配強支部書記,并以開展“一個黨員一面旗,黨員責任在社區”活動為抓手,引導老干部黨員自覺體現先進性。要建立老干部協會等自管組織,讓他們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社區干部要與老干部加強聯系,堅持定期上門走訪看望、交心談心、了解情況,并針對他們的思想、生活等問題,幫助解惑釋疑。
四是建立以時事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學習服務體系。要緊緊圍繞黨的各個時期重大政治任務和政治活動,通過設立老年大學、建立學習小組和舉辦讀書班、輔導講座等形式,定期組織老干部學習形勢政策、政治理論和法律法規,確保他們離崗不離責、退休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