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思政課程建設特色方法
時間:2023-10-11 10:15: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思政課程建設特色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反性”
談到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問題,許多學者和教師都把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社會環境及教師素質等問題上,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就是大學生,他們的思想觀念基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內容和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并且大學生還會根據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對課程內容進行認識和評價,這就是教學過程中教育對象的“自反性”,這一點非常值得關注。
“自反性”是教育對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為思考和行為的對象,也就是自己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動物,人們會依據自我對社會的看法和評價,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相應的改變。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過程要思考教育對象本身對教育作用的認識和評價,也就是考慮思維與實在的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教育者對課程內容有自己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當然希望學生按照教學目的和要求來理解。但是,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這既是他們學習的基礎,也直接影響著他們對新的教育內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對象會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固有知識來評價和檢思教學內容。這樣,教學過程不僅是單純的課程內容的教學,而且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不斷發生相互影響和交流的過程,也是一個互相對自己教學(學習)過程進行自反的過程。思政課既要以教育對象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作為基礎,也要根據教育對象對課程觀念的改變而改變。
教育對象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
教育對象的自反性要求思政課教學中不僅關注教育內容,而且要關注教育對象思想觀念的狀況。我們的調查發現,“60后”和“7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從“60后”到“70后”,大學生關注的視野從宏觀轉向了微觀,價值目標從理想轉到了現實,價值取向從單一走向了整合,價值選擇評價標準從嚴格轉到了寬容,群體心態從“外向”轉為了“內向”。而“80后”在“70后”思想觀念的基礎上向“60后”回歸,他們試圖整合兩者的矛盾,表現出理性務實、開放寬容、折衷整合、多元自我、多變流動的特點,增加了成長過程的矛盾、對立和沖突。而今,新的一代,即“90后”的大學生,他們的思想觀念更微觀、具體、現實、感性、自我、質樸。從改革開放30年大學生思想軌跡來看,思政課的建構內容與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反差呈現出逐漸增大的趨勢:思政課所講授的內容是理論,是國家哲學、宏觀哲學,而學生所關注的是微觀的、個人的、短期的問題;思政課所講授的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強調社會價值、社會利益至上性,而學生常感受到的是個體的價值;思政課重視思想道德層面的發展,而當代大學生多出現心理層面的問題;思政課講授的是一個規范化社會必需的價值觀念,其講授的價值觀念一般要超越個人的生活體驗,而這種超越性常常帶給人一定的困難。
思政課與大學生思想觀念的這些反差,既說明了課程教學的難度,又展現了思政課的優勢,因為當代大學生缺乏對客觀世界的宏觀思考,對國家哲學不感興趣,這并不是一種優點,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一種宏觀的哲學指導。因此,我們需要對當代大學生的這些特點進行把握。
思政課程如何處理教育對象的自反性
教育對象的自反性,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基礎,也對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徑。
1.既要以教育對象思想觀念為基礎,又要超越教育對象思想觀念的局限性。思政課的教育內容既要進入學生世界,成為學生精神構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學生精神世界的意識形態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對象實現精神的升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思政課的教學魅力,避免出現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自說自話”、“自我循環”的狀態。
2.增強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彈性。以往課程建設及教學過程中,課程建設鋼性太強,而教育對象的“自反性”要求課程建設具有彈性。比如在注重課程建設統一性的同時,也適當尊重課程建設的差樣性;在注重課程內容綜合性的同時,也適當關注課程內容的專題性;在課程要求具有政治性、紀律性的同時,也適當強調科學性、學術性;在強調教學內容系統性、邏輯性的同時,也適當遵循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特點和成長的特定階段發展需求;在對思政課教師提出要求和任務的同時,也適當關注教師的長期的穩定發展;在強調理論學科建設的純潔性的同時,也適當考慮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交流互動;在強調課程建設的中國特色的同時,也適當以開放的視野吸納國外同類課程經驗;在建設思路上強調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意志的同時,也適當傾聽思政課一線教師的聲音。
關鍵詞:一流課程建設;古代文學;教學內容改革;路徑
一流課程建設是當下高校教學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重大戰略契機。2017年8月國務院《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的決策,即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2019年4月為進一步推動“雙一流”建設,教育部正式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1萬門國家級和1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一流課程建設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契機,其中,教學內容改革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根本與核心,是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從立德樹人、溝通古今、融匯中西、體用結合等四個方面來探討古代文學教學內容改革的路徑創新。
一.強化課程思政,將立德樹人與教授專業知識相結合
在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多側重文學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學生人文素質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究其原因,主要與古代文學課程內容特別多、教學課時比較少有關。古代文學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遼宋金元文學、明清文學,部分高校還會將近代文學納入其中,可見,古代文學包含了自上古至近代兩千多年的歷史,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內容。就文學本身而言,囊括了眾多的文學作家、文學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象、文化思潮等。顯而易見,古代文學的課程內容具有歷時悠長、涉獵廣泛、內容繁多、文義多元等特點。因此,教師為趕教學進度,往往以知識講授為主,而減少文學作品的鑒賞與評析,從而忽視了古代文學作品蘊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對學生人格精神的熏陶與培育。不難發現,中國古代文學包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僅就《論語》而論,即蘊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入則孝,出則弟”的孝道規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堅毅果敢,以及“學而優則仕”的兼濟情懷等文化精神,另有君子品格、學習方法等不必贅述。更遑論先秦諸子、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瀚如煙海的文學經典。這些文化精神與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格精神的培養目標高度一致,是立德樹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古代文學教學內容改革的第一把鑰匙。因此,在一流課程建設的戰略契機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優化教學內容,強化課程思政。具體來說,既要飽滿地完成專業知識的講授,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學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時刻以樹立學生美好品德、健全學生人格精神為教育目標,并體現在教學實踐之中,最終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終極教學目的。
二.注重古為今用,將古代經典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學距今時日久遠,與當今的語言表達方式、文化社會環境存在較大差異,譬如就語言的讀法來說,古代漢語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等四聲,而如今普通話中已無入聲字,而且現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與古代漢語中的平聲、上聲、去聲并不完全相同,這就造成了古今語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礙。再如,古代文學中的建安風骨、正始之音、玄言詩、盛唐氣象、古文運動等文學風格或文學現象,都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等密不可分,解讀古代文學需要知人論世,文化語境的不同又加深了對古代文學理解的難度。又如,律詩和詞的創作有嚴格的規范要求,講究平仄格律和對仗押韻,這在今天已經很少被創作。另外,互聯網等新媒體的普及,更加劇了古代文學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脫離。因而,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古代文學是故紙堆里的“死”學問,不具有時效性和實用價值,從而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古代文學經典也成為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案頭作品。鑒于此,在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的改革中,亟需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具體來說,應增強現代教學意識,第一,吸收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及時補充教學內容、更新教案與課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用新方法、新材料來解讀古代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常學常新的學習態度和用現代意識、現代材料解讀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方法。第二,強化實踐教學,挖掘古代文學與當下社會生活的契合點,用現代方式解讀和演繹古代文學,使古代文學“活起來”,以最終達到古為今用、溝通古今的教學目的。第三,在講授古代文學經典時,除了傳統的閱讀欣賞、評論鑒賞之外,還可以強化視聽體驗、經典再創作體驗。比如,觀看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進行比較研究。再如,化用詩詞進行現代廣告語的編寫,對古代戲劇作品進行改編、續寫等劇本創作,拍攝抖音等微視頻演繹古代文學經典等??傊?,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力求古代文學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結合,賦予古代文學新的視野與功能,使學生置身古代文學的情境之中,感受古代文學的時代魅力與現代價值。
三.推進中西融匯,將傳統文學與西方先進理論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有著鮮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烙印,因此,在傳統的古代文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一貫采用本民族的傳統思維和理論,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亦以彰顯民族特色為主。這是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必要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古代文學的國際地位和影響,不利于學生國際視野的養成。實際上,中國古代經典文學作品無論當時還是今日在國際上都有著比較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度龂萘x》早在明代隆慶三年(1569)已傳播到朝鮮,英國牛津大學收藏了一本崇禎八年(1569)的明代刊本《三國志傳》,目前朝鮮、日本、越南、英國、法國、俄國等多國都有《三國演義》的譯本,同時也有許多研究論文和專著,《三國演義》的國際影響與地位可見一斑。再如元雜劇《趙氏孤兒》曾被國外多位著名作家改編并且搬上舞臺,法國伏爾泰就據此編寫了《中國孤兒》,并于1755年出版?!度龂萘x》《趙氏孤兒》受到國外讀者的歡迎并不是個例,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許多經典作品,乃至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在國外都有著廣泛的受眾,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必然結果。另外,由于歷史的遺留問題,中國許多原始文獻曾大量流失到國外,比如敦煌學發源于國內,其第一手文獻材料卻在國外。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與教學實踐中,不能忽視其在國外的現狀。另外,西方學術研究中的先進理論也是打開中國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鑰匙。比如,西方的傳播學理論、美學理論、語言學理論、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等,與國內教學研究與改革有許多共通之處,我們可以擇其善者應用到本學科的建設與改革之中,以拓展研究視野。因此,在古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不能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而應該具備國際眼光,主動探索古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現狀和最新成果,以及國外相關學科的先進研究理論,并存其精華、化為已用,將最新的、客觀的文學知識、文學理論傳授給學生,以開拓學生視野、培育學生中西結合的先進理念。
四.提倡體用并重,將文學本位與地域文化特色相結合
中國古代文學以文學研究為本位,以歷史學和文化學研究為雙翼,古代文學的教學同樣遵守這一原則。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往往以文學創作為核心,輔以文學傳播和文學評論。其中,文學創作又注重分析作者的身世生平,創作的政治、經濟環境,文學作品的鑒賞等。這是古代文學常用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卻不利于課程特色與學科品牌的建設。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具有地域特色、校園特色的地方高校并不少見,比如鄭州西亞斯學院地處中原腹地新鄭,而新鄭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有“炎黃故里”之稱。從1992年至今,新鄭市每年3月都會舉行祭祖大典的活動,該校則承辦“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撒貝寧、馬東、酈波、康震等文化名人都曾云集于此。此外,新鄭市的文物名勝眾多,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八處,包括鄭韓故城、歐陽修陵墓、始祖山風景區、鄭風苑景區與鄭王陵博物館等。可見,鄭州西亞斯學院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該校的古代文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就地取材,增加課外參觀文物遺存、觀摩國際論壇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學在歷史長河中流過的痕跡。再如,“中華第一古都”安陽市,曾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也曾發掘出甲骨文在內的殷墟遺址。安陽師范學院則利用這種特殊的地域文化,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同時創辦了《殷商學刊》。鄭州西亞斯學院和安陽師范學院在特色學科建設方面無疑取得了成功。因此,為打造特色學科品牌,建設一流課程,古代文學在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中需體用結合,將文學本位與地域文化、學校特色結合起來,使古代文學的教學融入地方特色,將歷史拉進現實,將文學融入人生,從而使古代文學的教學生動鮮活起來。
[關鍵詞]高職 滲透教育 實踐模式
[作者簡介]鐘慶文(1968- ),男,江西萍鄉人,泰州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高職教學論與教育心理學。(江蘇 泰州 225300)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教學會2011年度科研規劃課題“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256024)、江蘇省2011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高職滲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編號:2011SJD880027)和江蘇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資助項目“高職滲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2-0044-03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诟呗殞W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強等問題,高職院校應當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特色培養之路。開展滲透教育是新時期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之舉,也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實踐的探索與開拓。
一、高職滲透教育的內涵
高職滲透教育源自“學科中的德育”。本文將滲透教育從思想政治領域的方法論延伸應用于各專業教學,并延伸到全面素質培養,指教師履行教書育人天職,以高尚師德為先導,以顯性課程為載體,以間接隱蔽、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將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質寓于各專業課程教學與其他教育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動。
高職滲透教育內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職滲透教育具有職業教育特色。要圍繞高職培養目標,以職業道德為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心理,實現“企(行)業文化進課堂、職業精神入頭腦”;二是強調專業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強化專業教學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職行動導向教學改革中體現滲透教育;三是要將全面素質培養滲透到高職專業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等學校教育各個方面,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滲透教育體系。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體系整體設計
高職滲透教育實踐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師德影響力,集校內外資源于一體,在思政教育、專業教學、校園文化等高職教育教學實踐中,以顯性、隱性課程為載體,以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為重點,全面促進學生成人成才(如圖所示)。
(一)高職滲透教育改革整體思路
1.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目標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立德樹人。高職滲透教育應當踐行人人可以成才觀,激勵學生自信自強,實現立德為先與專業、人文、身心素質的齊頭并進,使學生又紅又專、成人成才。(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書育人。高職滲透教育的開展以強化師德為前提,必須強化教師“教書”與“育人”的雙重責任意識,強調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師表,影響與感染學生,做學生喜愛的好教師。(3)推進專業教學改革,提高質量。高職滲透教育基于教學思想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規律,根據高職教育與技能學習的特點,結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開展滲透教育。同時,滲透教育實踐的成效應當成為當前高職教學改革成效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與方法。高職滲透教育必須依托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否則就失去了有效的動力方向和途徑。
2.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三重境界構想。第一層次是自發層次。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偶然性和隨機性,教師具備一定的滲透教育意識,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機智,隨機對學生實施德育滲透或職業人文素養的教育,注意通過教師的師表風范使學生感受教師治學與做人的教育啟迪。第二層次是自覺層次。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滲透教育因素,通過教學活動、課外輔導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滲透教育。其滲透教育設計的內容與過程設計或基于書本內容架構,或基于職業崗位素質要求,或基于學生現行素質差異,形成了完整體系并科學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達到專業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德藝雙馨”的效果。第三層次是文化層次。此層次超越了專業教學過程,使育人活動貫穿于學校整體教育實踐。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平臺之外,有目的地在高職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校園文化建設層面,甚至在生活上關心學生,與學生建立深厚感情,對學生學業、思想道德等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影響。這一層次教學改革的特點是,廣大高職教師經過長期的實踐與熏陶,形成教書育人文化理念,以之對人才培養與滲透教育進行頂層設計,教師主客觀活動都以培養目標為準繩,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滲透教育成為高職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滲透教育形成了鮮明導向性、有效針對性、高度自覺性的特點。只有當滲透教育進入了自覺和文化的層次,教書育人才真正落到了實處,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模式
1.高職滲透教育的頂層設計。從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入手,將滲透教育整體設計融入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滲透教育基于深厚的教學基礎,并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1)突出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滲透教育價值取向。首先,在人才培養目標中體現“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滲透教育目標。其次,在人才培養規格中,圍繞“職業崗位能力、職業素養、生涯發展能力”設定成人成才的目標指向。(2)依托課程體系體現滲透教育內容架構。將滲透教育方案作為人才培養方案附件,對滲透教育作出系統設計。一是對課程體系中能力與素質做出邏輯分析,按照年級、內容進行滲透教育目標與任務分解;二是將職業素養、生涯發展能力等滲透目標與內容落實到行業通用能力相關課程中,體現隱蔽性、滲透性;三是圍繞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將職業人文、行企業文化等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2.高職滲透教育載體搭建。突出專業課程教學,搭建“專業教學、思政教育、校園文化”三大滲透教育平臺,將滲透教育載體拓展到隱性與顯性課程,使學校各類資源成為滲透載體或途徑。(1)思政教育平臺――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課程始終承擔著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在高職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貫徹實施滲透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思政教學的德育實效性。思政教育平臺上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推進“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政課”課改方案、落實“思政實踐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與“在學生義務勞動(社會實踐)中滲透德育”等計劃。(2)專業教學平臺――以專業課程教學為載體,融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能力培養于一體,增強專業課教學效果。專業教學平臺上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實施“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德育”系列活動計劃與方案。其中,基于專業課程教學過程的滲透教育設計步驟主要是按照“三明確、三堅持”進行滲透教育特色課程設計。即明確滲透目標、明確滲透內容、明確滲透教育設計思路;堅持聯系學生實際、堅持專業課特點、堅持與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同步實施。專業課程教師要在課程標準制定、備課上課、輔導等各環節明確滲透教育要求。課標解讀:滲透教育目標的設計。在確定課程技術性目標同時,細化滲透目標,形成概要描述。內容挖掘:滲透教育內容的建立。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與教學內容,針對性地挖掘滲透教育因素。過程設計:滲透教育過程的優化。依托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合理選擇滲透形式與情境。效果評估:滲透教育學情的測評。建立相應課程考核標準。(3)校園文化平臺――著力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平臺的滲透教育實踐重點是實施“地方、企業文化進校園”方案、“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方案、“快樂大學生涯”與第二課堂活動計劃、社會實踐活動方案等。
3.高職滲透教育機制創新。以形成滲透教育范式為目標,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機制。其中的關鍵是圍繞工作推進制度建設。“全員”指通過加強師德建設與強化激勵手段,使全體教職工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做學生成人成才的導師。“全方位”指制定操作標準,建立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化滲透教育體系,在形式多樣的專業教學活動中,以顯性課程為平臺,集校內外資源共同育人?!叭^程”指制定評估指標,確保滲透教育貫穿于每一個單元教學、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在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全過程。
三、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與原則
(一)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要求
1.以大愛育人理念踐行滲透教育。大愛育人就是要根據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大力實踐職業素質教育。高職教育在現實的大環境下,很難自主選擇教育對象,但高職院校有責任為學生創設適合他們的教育。大愛育人就是要求高職教職員工愛生如子,把學生成人成才作為基本價值需求,將高度責任感滲透于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大愛育人就是要根據高職學生特點,揚長避短,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的發展之路。
2.正確處理教學與德育相互關系。高職院校必須處理好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與德育主渠道間的相互關系,實現教學為主與德育為首的統一。教學為主是德育為首的基礎,德育為首是教學為主的前提,提高師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夠鞏固教學中心地位,提高教學效益。
3.基于工學結合改革開展滲透教育。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實施滲透教育的基礎。沒有基于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能力觀實踐的滲透教育必然沒有實質內涵,沒有基于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滲透教育必然沒有生命力。因此, 滲透教育必須建立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基礎上,在高職課程改革中體現,要在教學內容、方法中挖掘滲透教育因素,找準滲透點,科學設計滲透教育情境,使專業教學與滲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學管理體制與“三全”機制。體制建設重點是滲透教育的組織保障。高職院校要成立以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指導教務處、各院系等分支機構共同實施滲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過制定《滲透教育工作評價指標》,嚴格過程檢查與監控,完善滲透教育反饋機制。同時,必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機制?!叭珕T”是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喚起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全方位”是形成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立體滲透教育體系,涵蓋學生素質成長各方面;“全過程”是貫穿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全程,在專業教學實踐中,在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開展滲透教育,使滲透教育富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
(二)高職滲透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
1.系統科學性原則。滲透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全局性思維進行頂層設計。開展滲透教育要構建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要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展開,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與文化氛圍,要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機制等。滲透教育的科學性指教師要有科學的態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教育規律,使滲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評價標準和科學評價方法。
2.主體發展性原則。主體發展性原則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學相長,共同發展。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強化教書育人意識,主動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研究學生綜合素質形成規律,促進學生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同步提高。滲透教育要有成效,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是關鍵。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師擺脫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3.內容關聯性原則。內容關聯性指滲透教育內容要與專業教學內容、教學階段性特點相聯系,表現為不同的層次和水平,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理想的滲透教育內容應當自成邏輯體系,如同有“明線”“暗線”的文學作品一樣,實現滲透教育內容階段性與整體性的統一。滲透內容還與社會政治經濟相聯系,代表一定意識形態的要求,體現教學的價值觀、政治觀導向,使滲透教育內容既體現社會性,又不脫離教學體系。
4.方法多樣性原則。滲透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實踐,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加之教學歷來都有“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之說,因此,基于專業教學、德育方法及其他教育實踐方式方法的滲透教育方法更體現多樣有效的特點。滲透教育的成效與其方法的多樣性密切相關,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只有走近學生,貼近學生,才能做到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有的放矢,還要寓理于學、寓教于樂,提高滲透教育的情感性。
5.活動實效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堅持教育教學實踐效果與德育等素質教育效果的統一。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嚴格要求避免負面影響,降低教育教學活動質量。有效的滲透教育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效益觀上,即“成功教學上的有效滲透”,關鍵在于把握好教學內容切入點,選擇好滲透時機和方法,為滲透教育系統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富文.在專業教學中開展滲透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8).
[2]劉富文.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高職教育新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6(20).
[3]劉富文,唐靖輝,倪亞蘭,等.基于職業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滲透教育模式,實現高職教育目標[J].科技信息,2010(21).
[5]王會平.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08.
[6]熊偉.對高校滲透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湖北教育,2003(16).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大學城 教學方法創新
隨著世界大學城的開通,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高校各門課程迎來了空間教學的“春風”,通過這種教學推廣實現了信息化技術與理論教學的深度融合,讓老師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自2013年以來,大力推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城空間教學的改革與試點,積極探索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步步創新。
一、創新教學理念
為進一步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落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在依托世界大學城空間的基礎上,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四個結合,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湘商文化相結合、思政理論課教學與思政實踐教學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建設與高職學生特點相結合、依托世界大學城空間的“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實現全方位育人。
二、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依托世界大學城的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以學生和教師等個人和機構建立的空間為基本單元,構建一個具有強大功能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教學平臺,該平臺實現了互助互學和交流分享的理念。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全院的老師和學生都有世界大學城賬號并實行實名制管理,實現教師人人有空間,學生人人有賬號。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精心設計了自己的個人空間,空間內有課程Y料、教學視頻和具有老師個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資料,老師可以利用空間完成一部分課堂授課特別是思政實踐課,可以布置和批改學生課外作業,還可以進行考試;學生則可以在大學城空間開展部分教學內容的自主學習,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并與老師進行交流互動,平臺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運用了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自2013年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大學城空間積極探索和實踐了“空間里”的任務驅動式教學:除了利用大學城云空間建立了一批面向學生開放的思政實踐教學的數字化資源平臺外,還積極探索了更多網絡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比如通過整合數字化資源平臺和思政實踐網絡教學系統,構建了體現學生的個體特性和符合當前時代特性的思政實踐教學管理系統。建立學生思政實踐任務庫,基于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針對各個專業的高職大學生安排相應的學習和實踐任務,發揮向學生的個人空間分發學習任務等功能。各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自主查閱和選擇自己的任務安排,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調整相關任務和內容進度。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的學習過程中,可全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互動交流。通過這個系統,學生完全可以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時時了解自己的進度,時時提交學習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成果進行在線點評和考核。
2.對分課堂教學法。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老教師利用大學城空間,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資源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課堂延伸資源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習題庫和試題庫。并在這些基礎上,以對分課堂教學法為主,整合以上各資源庫內容建設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開展基于大學城空間的信息化教學。所謂對分式教學法就是把一次課堂教學時間(九十分鐘)對半分,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四十五分鐘,學生自主或分小組合作完成空間任務(或合作探究研究性學習課題)四十五分鐘。對分課堂教學法重視的是學生的知行合一,它使課堂承載的功能不僅是老師向學生講授知識或提供相關學習資源,而且搭建老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及合作平臺,把個體學習和實踐變成合作以完成學習和實踐。
3.翻轉課堂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運用主要把原來的以老師為中心的講授課堂轉變為以大學生為中心的交流和討論學堂。在實際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利用大學城空間的功能將需要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提前布置給學生在課前學習,方式可以是老師的教學視頻、微課視頻和課件等。在課堂上,老師主要是通過提問和討論等方式檢驗和掌握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對于學生自學的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另外,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學習和典型案例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章節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中,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與開放”這部分內容作為試點,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在空間給學生提供了老師講課視頻、多媒體課件、案例視頻和延伸閱讀資料等,上課時學生自主開展討論、小組匯報和交流,老師針對討論內容進行點評,進一步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原來大部分以老師講授的課堂變為以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即便有學生的參與,也只是有限的學生課堂展示,難以做到所有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教學,這就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依托大學城空間將翻轉課堂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迫使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大學生思想的激蕩甚至觀點的交鋒,相較于過去讓人有些昏昏欲睡的滿堂灌輸,無疑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創新教學管理
自開展空間教學以來,我們在教學管理上進行創新,對日常教學實行任務驅動和項目管理。老師根據班級專業和學生特點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自己選出組長,在空間教學研究任務或項目,學生以組為單位領受任務和項目開展研究,每個小組的成員在組長的管理和分工下合作完成。組長在任務項目進度表上詳細記錄小組研究進展,每周在空間里向老師匯報情況,老師利用平臺空間進行指導。期中或者期末,每個小組都在空間(部分項目可安排在課堂)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上傳任務項目進度表和研究報告。老師根據學生完成研究項目的過程和結果考核學生。這種管理方式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以我的大學城空間為例,我在空間建設的課程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我在空間首頁的課程導航中設置了課程資源區、課堂內容延伸區、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展示區和實踐教學成果區,與學生的在線交流包括思政實踐任務、學生成果提交、在線測試和成績評定等欄目。課程資源區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課程介紹、課程教案和課件、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參考資料、考核方案、教學素材、習題集和試題庫等;課堂內容延伸區包含我介紹給學生閱讀的各類課外書籍、雜志和報刊資料,還包括許多經典的紅和近期上映的許多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展示區主要是我氖濾枷胝治理論課教學以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包括我創新授課方式的“人物傳記”和“檔案解密”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創新授課內容的“微宣講”、“微解讀”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全套教學資料和教學視頻,供學生課前和課后學習。實踐教學展示區是我給學生的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此欄目下有學生在思政實踐教學中完成的任務和項目展示,包括微視頻、時事評論展示和研究性學習成果等內容。只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團隊才能在此舞臺上展示,這是一種獎勵也是一種激勵。這些欄目的設置和內容是不斷完善和更新的,體現了我的各個教學環節,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以信息化手段展示于大學城空間中。
參考文獻:
[1]郭玲玲.“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探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4.
[2]胡恒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2.
[3]黃丹.空間教學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04).
[4]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學城平臺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09).
[5]胡梅.因勢利導搭建世界大學城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南方論刊,2012(12).
學校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思路為:完善機制,內涵發展,積極開拓,提升層次。下大力氣抓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積極開拓,創造條件提升辦學層次。
學科建設以教育部學位授權體系結構調整的改革為指導,穩步發展學術學位二級點設置,根據需要可以適當設立交叉學科點,重點發展專業學位,把提升辦學層次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構建結構合理、類型多樣、特色突出的學科體系。
強化制度的落實,積極構建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標準與監控體系。學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設經過如下階段;第一階段以學生培養為主要內容,第二個階段以學科建設和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2013年下半年啟動了第三階段,主要內容已經轉移到研究生教育質量標準和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上來。
深化培養模式改革,鞏固擴大近年來推行的學生課題制度、專業主文獻閱讀制度、國內外訪學交流制度,使學校研究生培養的“學術素養、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定位落實到實處。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健全責權機制。以《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為依據開展導師培訓,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提高導師的責任心和學術水平。完善學科負責人制度,評選優秀導師,適時引入淘汰機制。
中國學院李偉:
學校從2004年開始招收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學2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從2007年開始,原有的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分為2個專業招生(哲學專業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屬學院、基本原理專業屬中國研究中心)。2009年,院系機構再次調整,哲學專業歸屬到新的學院。2012年,學院新增了外國哲學專業并招生。
學院研究生培養工作具備以下特點:不同學科相互支撐,形成增量協調優勢;培養模式豐富多樣,“第二課堂”發揮作用;嚴格管理不能松懈,建章建制立好規矩;充分發揮現有資源,著力提高教育水平。
未來,學院將調整課程設置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加強交流合作,開放培養體系;加強制度建設,優化導師制度;注重調查研究,優化考核體系。
青少年工作系吳魯平:
在近10年的發展中,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教育工作快速發展。學科專業點不斷壯大;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生源質量明顯提升;導師人數不斷增加,導師隊伍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學科結構日趨合理;不斷探索并創新思政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嚴格管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研究生培養走向制度化,教育、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針對高校思政專業普遍存在的招生難、出口難、學生進校后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青少年工作系堅定不移地走與時俱進的創新改革之路,特別注意“兩個堅持”:一是堅持理論指導與社科理論和方法知識借鑒相結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研究與緊密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尤其是結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而展開的理論研究或實證研究并舉。未來,青少年工作系將為建構新型思政的“話語體系”做長期努力;走“科學化”之路;建構志同道合的“學術共同體”,加強溝通與交流;成立學科建設專家指導小組;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
社會工作學院陳樹強:
社會工作學院于2006年成功申報社會學碩士研究生點,2007年招收首屆學生,2011年獲批成為社會學一級學科點。
學院注重打造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努力建構教學、研究、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方面,注重課堂教學,亦注重實踐教學;在研究方面,鼓勵導師帶領學生科研,也鼓勵學生自主開展研究,尤其是積極參加學校資助的研究生科研項目;在社會服務方面,鼓勵導師在開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時引領學生參與,同時,激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以項目的形式組織學生赴境外學習交流。學院還把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全程育人”學生工作體系應用在研究生工作上,分階段、全方位地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入學適應、社會適應、就業指導等服務。
未來,學院將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積極申報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二是認真研究社會工作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之間的區別,進一步明確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方法;三是對原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較大幅度修訂,進一步明確應用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兩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四是配合研究處進一步完善有關研究生的規章制度。
法學院吳用:
法律系自1993年建系,從2003年開始招收刑法學碩士研究生,迄今已有10年,共培養研究生586人。目前,法律系碩士生導師為35名(含1位校外專家)。
回顧10年的研究生招生培養工作,法律系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主動推進和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推進校外兼職導師聘任工作,目前聘任了60余位;推進實踐類課程建設,培養學生的司法職業能力;推進研究生科研工作,實施研究生科研立項資助計劃;推進研究生海外交流項目,順應國際化辦學的大趨勢。
經濟管理學院譚祖誼:
2006年,世界經濟學獲批理論經濟學二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經濟系獲得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在該一級學科之下,設立金融學和數量經濟學二級學科碩士點。
經濟系研究生培養歷程有以下幾個特征: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控制招生規模,走“少而精”的發展道路;培養質量很高,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生源質量相對較低,本系本科畢業生報考人數較少,但增長快;研究生師資力量比較弱,指導教師專業學術背景多元化。
今后,經濟系將優化專業布局;繼續控制招生規模,堅持培養“精英人才”戰略;進一步優化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加強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努力提高生源質量,以高質量的培養過程和良好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吸引本校優質生源;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整合現有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大力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充實導師隊伍。
新聞與傳播系羅自文:
新聞與傳播系研究生包含新聞學、傳播學兩個專業??傮w上,新聞與傳播系研究生生源質量有一定保證,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研究生學科體系;建立了一支有特色的研究生導師隊伍;課堂教學、專業實踐、學術能力培養等教學體系相對比較完備;教學方式多樣;實行研究生讀書報告會制度,學生學術能力有較大提升;研究生培養目標較為明確,研究生就業總體形勢較好,特別是就業質量較高。
今后,新聞與傳播系將主要從學科建設上下功夫,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力爭打造兩支隊伍,制定兩個計劃: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穩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持續的發展規劃、結構優化的學術梯隊。以申報卓越人才培養基地和專業碩士為契機,為研究生營造更好的學科環境。優化培養方案、夯實學生專業技能、建立培養效果反饋機制。
公共管理系柴寶勇:
公共管理系設有社會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2014年開始招收首屆研究生。目前,政治哲學二級學科碩士點正處在論證階段。一個學科的設立,需要具備內在的邏輯性,要與學校的特色相結合。社會管理和政治哲學二級學科碩士點都符合學校的特色和定位。
從長遠來看,公共管理系在辦好現有學科點的基礎上,要依靠社會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培育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依靠政治哲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培育政治學一級學科,著重突破瓶頸,進一步實現學科整合,真正體現學校的青年和政治特色。這也符合社會對學校的期待。
學校在設立公共管理碩士(MPA)上具有多個優勢:符合學校特色,契合學校的發展定位;依托團中央的組織系統支持;學校有培訓團干部的優厚資源和優良傳統;MPA能整合學校各學科資源,以政治學和公共管理學為主,兼有經濟學、管理學甚至社會學課程等。
中國語言文學系張跣:
2013年,中國語言文學系獲批目錄外二級學科碩士點。目前,文化哲學碩士點正在建設中。文化哲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型學科。一方面,它將哲學作為文化研究的對象,采用“文化性”思考的范式,把價值世界與現實世界相結合,尋求哲學可能具有的更大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它對文化進行“哲學性”思考,通過對文化符號的不斷反思和追問,對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展開形而上的思考,探尋貫穿多種文化現象的普遍性結論。
關鍵詞: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調查研究
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為更深入了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的實際情況,筆者選擇了部分高職院校一年級學生做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個別訪談法,共發放問卷120 份(其中男生80 名,女生 40 名),回收116份,回收率為96.67%,調查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狀況、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此外,筆者還和每位思政教師進行交流和查閱大量相關資料,修正和彌補了單純依靠一手資料的不足,力求達到全面、準確。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看到了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所取得的眾多成效,同時也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較陳舊,課程建設缺乏準確定位
這是高職教育的通病,也是一個根本性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直沿襲著中?;蚱胀ū究频乃枷胝谓逃J剑]有因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因為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起步較晚,發展的歷程不長,缺乏對學校和課程進行準確的定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機械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模式,不能機械套用其他課程的建設模式。
在和部分思政教師的交流中發現,有46.8%的老師認為所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較陳舊;有79.2%的老師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缺乏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觀念、職業信念的教育。在學生問卷“您希望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一題中,具有不同于中職和本科院校的特色占 52.6%,與技能教育同樣重要占 21.65%,與技能教育要兼顧占21.4 %,可有可無占 4.35%,說明大部分學生期望建立由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對教法研究不夠,方法單一,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
調查中,在問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你更喜歡哪種方式時,有46.8%的同學選擇看視頻節目;選擇課堂討論的占43.6%,選擇教師單純教授的占9.6%。調查說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喜歡直觀方式的教學,喜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互動性。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應用形象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而往往過分強調理論的邏輯完整性,造成了把理論束之高閣,讓學生對其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學分離的現象。思政課教學在很多學校一直沿襲一種灌輸式的舊模式,教師往往處于布道者的優越地位,使得學生要么無條件地接受現成的理論成果,要么就根本聽不進去。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思考和選擇的權利,與大學生思維活躍、善于思考的特點產生了鮮明反差,這不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影響了學生學習思政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
(三)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不合理的現象。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仍存在著不合理現象。一是思政課教師隊伍相對來說受到的重視不夠。很多學校往往把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看作“萬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但沒什么大用。在培訓晉升或對外交流學習等方面,存在受“歧視”的現象,機會往往不如專業課教師多。長期得不到重視,培訓考察機會有限,勢必影響教師素質與能力的提高;二是兼職教師過多,由于兼職教師大多肩負行政崗位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很難投入足夠精力來從事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學。
二、改進措施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一)構建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
新的體系的構建必須圍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這個核心?!耙粋€社會的文明水平,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職業道德意識的強弱?!盵1]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明確要求,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應緊密結合社會生產一線對學生素質的要求,選擇那些社會熱點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如突出職業道德、法制、創業等教育內容。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學應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職業道德等作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
加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為突破口的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霸趯嵙暬蚣媛氈校J為企業對員工哪一方面的素質更重視”問題,選專業技能占 34%,職業道德占 31%,理論知識占 13%,學歷占6%,個人品行占 16%。這說明學生在職業道德素質修養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按照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做三者統一”的原則,讓學生在職業實踐中提高對職業道德的感受和認同,引導和發展學生對職業道德中兩難問題的辨別及處理能力。
(二)切實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兩課”教師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幫助教師樹立職業自豪感和工作責任心。其次,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養?!巴ㄟ^長期的與短期的,正規的與業余的,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識不斷得到更新,素質不斷得到提高,成為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勝任本職工作的內行。”[2] 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教師實地參觀考察學習不斷開闊視野,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怎么樣,最終能不能在學生那里發揮作用,關鍵在教師”。[3]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一要通過認真的學習和研究,完整準確地掌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將其內化作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自身行動的信念和指南;二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學生進行理論教育,讓學生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最后,從校內外聘請一些優秀的專家學者、黨政干部,組成兼職教師隊伍,參與到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中去。
(三)貼近學生實際,改進教學方法。
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實際思想狀況、知識結構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和觀念的變化與發展狀況。教學活動的有效完成,依賴于教學切入點的選擇是否科學準確。思政課教學的切入點往往不是教學內容本身,而是達到教學目標和解決學生思想、心理、情感等實際問題的結合點。因為,思政教學是“雙邊”的活動,教師所教的知識只有是學生所需要的,才能被很好地接受;而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關鍵取決于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要做到這一點,要求思政教師必須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所學理論知識真正成為學生未來人生發展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高分子基礎教學;信息化教改設計;課程思政設計;教學診斷與反思;職業技術教育教學
受疫情影響,各大院校都面臨傳統線下教學模式難以開展的現狀。為響應教育部的“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和教學計劃,各院校紛紛在疫情防控期間開展在線教學和疫情后常態化教學模式改革的推廣應用?;I領域學習課程《高分子基礎》的教學也要打破傳統,建立基于職教云和在線虛擬仿真操作網絡平臺的課程設計體系,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和在線虛擬仿真操作的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活動,并結合課程教學資源挖掘“課程思政”內涵,在潤物細無聲中達到德技雙修的教學目標。
1《高分子基礎》信息化教改的設計理念
《高分子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設計理念是以就業為導向,根據行業專家對高分子化工類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職業能力分析,以單體來源、合成方法、路線到聚合成原理、方法為主線,緊緊圍繞主線的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圍繞與職業活動相關的“項目”工作過程,借助信息化手段與技術展開教學,創設學習—工作情境,以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設定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綜合考核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2《高分子基礎》信息化教改的設計思路
《高分子基礎》信息化教改的設計思路首先是要做好課程的整體設計,從設計說明,學情和教材分析,學習目標和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設計、學習資源、企業崗位實踐和考核設計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和實施計劃,并根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總體目標,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明確課程育人目標、在課程整體設計中體現課程思政,挖掘思政素材。其次,教師還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精心做好每一次課的教學單元設計,優化課程單元教學方案、健全評價體系,實現紅專并進。
3《高分子基礎》信息化教改具體實踐
3.1精選現有的網絡資源,設計教學活動整體方案,優化首次單元教學。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整體設計為兩大模塊,模塊一為理論知識學習,可細分為五個教學情景,即識別聚合物與聚合反應、連鎖聚合、逐步聚合、聚合物化學反應和聚合方法;模塊二為高分子合成基本技術,即高分子合成儀器和裝置認識學習情景,高分子合成實訓基本操作。要想在有限的課時內實現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首先需要遵循“對崗位、依規程、練操作”的課程建設理念,整體教學設計時要精選現有的網絡資源,完善符合本課程特點的校本資源,并在平臺上進行課程信息分類,包括課程介紹、教學標準、課程導學、單元教學設計等教學信息;教學資源包括PPT、教案、試題庫以及微課視頻。其次是做好首次課教學設計優化。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有顯著相關性。首次課講好,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抓起來,調動其學習興趣。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學習興趣的誘發,因為認識是一種積極主動的不間斷的建構活動,不斷構建自身的智力和思維能力。教學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能夠自發的學習,就必須創設有趣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首次課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授課者思量。在首次教學中,結合當下疫情防控中應用到的高分子材料進行介紹,再通過現實生活中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廣泛應用舉例,讓學生感受到本課程所教授的高分子材料的實用性和廣泛性,借此消除學生對本學習領域的陌生感,進而再通過高分子界的名人逸事潤物細無聲進行課程思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激情調動后,緊接著布置整體教學設計任務,以便學生積極主動配合教學,使本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起好步并開好頭。3.2堅持改革創新,優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目前一次完整的單元教學設計,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每個階段都必須根據本次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綜合使用職教云平臺資源建設、騰訊課堂直播、QQ群答疑多平臺混合模式展開教學,全方位多維度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如圖1所示:課前,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傳課程任務和相關課件及微課資源,做好學生自主學習的領路人;學生接受學習任務后,自主學習線上資源,完成預習任務。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平臺的交互性,在課前回復里將疑問及時反饋給教師,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并及時調整上課內容和授課方式方法。課中,教師依據課前預習情況有的放矢的強化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在課堂適當的時候插入名人逸事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充分調動其學習興趣,然后循序漸進,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教學中不要一味的采用“灌入”式教學,應將課中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完一個重要知識點后,要及時進行檢測,這也是檢驗線上線下教學成果的關鍵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案,進一步鞏固知識點的學習。線上,學生按時完成平臺上的討論、提問、頭腦風暴、小測驗等形式的活動,教師及時批閱反饋,利用平臺共享性讓學生更快知道自己學習中的不足;線下,教師可采取抽查或學生互評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的進行面對面指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也將對沒有按時參與并提交教學活動的學生有更好的督促作用。課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并用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布置適量課后練習以鞏固復習消化當堂所學的相關知識,并推送相關學習拓展資源。3.3精心設計實踐教學方案,在模塊二實踐教學環節中引入執業操作規范,采用翻轉課堂教學融入思政元素。本課程理論教學僅僅36學時,為了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并使學生將來就業能適應新產品研發及小試實驗工作崗位,本課程還設計了為期一周26學時的集中訓練實操。精選代表性實訓項目,并將學生分成4~5人小組,每組派一人擔任小組長,負責仿真軟件教師站學員成績檢測匯報并配合教師做好實訓項目預習報告檢查工作。實訓第一天先集中線下講解,并選派做事認真負責的學生配合實驗教輔人員做好一周實驗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然后根據抽查預習情況,將學生分成兩路分別在實驗室和仿真練習室進行四個實驗項目實操訓練和典型的聚合反應單元仿真操作,然后進行交換。兩名指導教師分別下組到學生中進行實訓項目實操指導,另外指導教師再根據職教云平臺中反饋的學生完成提問、討論等教學活動的情況,進行點評,并針對完成任務困難的學生,一對一指導。模塊二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特色之一是采用虛實結合方式完成實踐性教學。即精選具有代表性的聚合合成實驗和北京東方仿真公司開發的典型聚合反應單元仿真操作軟件兩者結合,讓學生在完成實訓項目工作任務的過程之中,引出該項目所涉及的相關理論知識,達到職業教育“必須,夠用,實用”的教學要求。特色之二是利用往屆學生仿真操作錄像引領學生模仿操作,指導大多數學生初步學習練習,學習效果較高,并鼓勵學生練熟后再錄制下來進行展評,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領和激勵作用。針對個別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通過學生發起屏幕分享實施個性化指導,并通過騰訊課堂錄播回看功能兼顧類似問題學生的分享指導,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特色之三利用實踐教學中聚合反應時間較長,學生搭建裝置投料生產穩態監控等待結果的碎片化時間進行課程思政。再比如結合聚合物的識別任務,將高分子材料專業大賽的比賽項目之一滲透到教學任務之中;同時將高分子材料鑒別操作賽項操作規范引入實踐教學任務訓練之中。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兼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其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實嚴謹、追求卓越、熱愛勞動等優秀品質。特色之四是采用翻轉課堂教學融入思政元素,將有限的專業課程教學延伸至課外,指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查閱資料,收集整理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教學元素,制作項目匯報課件、輪流匯報講課、組內點評、別組提問及教師點評。在項目匯報教學活動中實施課程思政并做好評價測評。要求教師課前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將任務分解到每個小組,并設計好匯報測評考評表。學習情景匯報測評表設計如下:這樣學生既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鍛煉了檢索、歸納、概括知識的能力,在匯報測評過程中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無形中滲透了課程思政元素,培養了學生積極進取、奉獻社會的情懷。
4信息化教改診斷與反思
4.1教學效果。結合時展,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強化課堂設計,教師不僅傳遞知識,更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點亮學生的心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北京東方仿真公司易思在線平臺上記錄的學生練習典型聚合反應單元操作數據分析,全部同學經過多次反復練習后,成績均能達到九十分以上。4.2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教師應從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順序和效果五個方面進行反思,記錄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并進行整理、分析從而進一步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創造前提。尤其是首次課不僅要優化教學設計,還要及時反思,因為首次課主要引導學生進入高分子世界,起入門的作用,重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探索高分子世界的神奇,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高分子的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同時結合學習任務和背景知識進行課程施政教學,重點進行人文和環境教育滲透,對學生進行精神境界的熏陶,激發學生探索真知的熱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做中學、做中教”;讓積極參與學生帶動學習不積極的,讓基礎好的帶領基礎薄弱的,這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精心的教學設計,利用智慧職教云平臺和學習QQ群等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對高分子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并在潤物細無聲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難點。這樣的教學設計得到了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可為其他課程教學或者其他相關學科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吳芳.“課程思政”視域下《高分子化學》線上教學改革探索[J].廣東化工,2020,48(21):196-197,200.
[2]劉雄偉,劉暢,俸婷婷,等.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推進《有機化學》課堂教學改革[J].廣東化工,2021,48(01):185-186.
[3]王芳,王建廣,來常偉,等.在高分子學科專業課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優勢[J].廣東化工,2020,47(17):214-215.
[4]秦四勇,李琳,江華芳,等.高分子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Carothers方程的應用”為例[J].大學化學,2021,36:2007053.
[5]閆毅,顏靜,姚東東.高分子材料合成創新實驗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1,36:2008023.
[6]賈曌.在高分子化學專業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8(21):167-168.
[7]張杰,鄒洪濤,毛海立,等.《高分子化學》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2):67-68.
[8]李曉冬,胡鵬程,張甜,等.對乙酰水楊酸制備實驗課程的思政研究[J].廣州化工,2021,49(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