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凹凸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精品(七篇)

時間:2023-10-10 15:5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

篇(1)

關鍵詞:茶文化;社會體育教學;思路;應用

茶文化理論是我國生活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領域,是一種探尋文化結構的分析方法和技術,近年來,茶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成為國內外社會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社會關系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是社會關系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豐富、社會關系網越龐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這些之外正有一種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興起,即體育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既能使人獲得身體健康,又能使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擴大人際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對體育教學的作用

茶文化觀念融入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謙讓、禮儀等一系列優秀品質。因此將其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將為豐富和提升體育教學效果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健康第一”理念逐漸成熟,培養學生形成必要的體育修養,實施完善的體育教學方案,優化體育教學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謂體育修養,實際上指的是通過自身努力和相應體育教學活動所形成的素質,其主要包括自身體質狀況、體育技能、體育品德和思維意識等非先天因素的綜合素質、修養。

1.1茶文化內涵

茶文化是人們長期飲茶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飲茶從一種習慣,逐漸融入各種文化,并深化發展成為中國傳統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關道德、禮儀、規范的內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觀念。飲茶過程中所伴隨的禮儀、規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夠與整個教育活動相結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實際上,茶文化觀念是整個茶文化體系中最突出、最有價值的內涵。

1.2茶文化對體育教學的作用

結合茶文化觀念的具體內涵,我們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觀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禮儀規范,正是茶文化觀念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髓,因此,其應用過程中將更具有影響力。通過有效融入茶文化觀念,能豐富學生認知,提升學生對茶文化觀念的理解和自身行為的規范。其次,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統一的茶文化觀念,無論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優良道德觀念,都能為學生成長樹立良好形象。通過將茶文化觀念有效融入體育教學活動中,能夠為學生學習體育提供有益借鑒。在幫助學生掌握優異價值觀的同時,傳承民族文化。最后,將茶文化觀念融入體育教學,能夠有效推動體育被傳承、發展。當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繼承。因此在繼承過程中,需要融入當前時代特點和豐富元素,實現更大發展。

2茶文化在社會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茶文化作為社會學、經濟學及管理學的相關領域當中的研究重點也在社會的經濟活動當中演繹著重要的變量和角色。受社會學、經濟學及管理學各大相關領域關于茶文化理論研究的影響,在最近十幾年以來,體育活動及茶文化理論的研究也慢慢地被體育學研究界所廣泛聚焦。茶文化理論與社會體育教學直接相關的應用存在于五個領域:分別為體育相關企業領域、社區體育發展領域、健身參與領域、運動員成長領域和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領域。

2.1茶文化應用于體育企業領域

將茶文化相關理論成果當中的社會關系理論運用在體育企業研究領域是茶文化相關理論宏觀方面的一種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論當中社會支持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相關內容。北體大的著名學者易建東教授則是能夠比較早的把茶文化相關理論與體育相關領域相互結合并且進行深入調研的研究者,易建東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茶文化與當代中國體育用品企業成長》中,完整而又系統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論對我國體育用品公司的廣泛影響。他認為我國的體育用品企業需要盡快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企業茶文化可分為三類:縱向依屬茶文化、橫向連帶茶文化、多向輻射茶文化,其中我們的多向輻射關系是中國體育用品企業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徑,其次便是我們的縱向依屬關系,最后便是我們的橫向連帶關系。劉河旺等研究學者們在他們的《基于企業茶文化的體育用品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文章當中,將中國體育用品制造業企業的茶文化與體育產業集群的內部聯系進行了深刻廣泛的調研,指出體育用品制造企業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現了體育用品產業集群的區位優勢和發展,與此同時體育用品的產業集群化又增加了體育用品企業之間的茶文化,并且能夠非常有效地優化了企業內部之間的茶文化組織結構,為體育商品化產業的進步提供了更加優勢的外部環境和機會。

2.2茶文化應用于社區體育發展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與社區體育的發展領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論中觀層次的研究相結合,絕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社會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社會參與和社會信任的內容。劉艷麗、苗大培在《茶文化與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文章中從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論與社區公共服務體育的關系,表示在中國這樣一個現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環境下,在建立社區體育及建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體育公共服務組織等相關方面需要進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論。武建文研究員在他的文章《論茶文化在我國社區體育發展中的作用》當中指出,茶文化應當充分結合物質和人力資源,茶文化理論視域下的社會關系支持網絡促進著社區體育機構的生存和發展。茶文化通過明確與社區體育機構這個共同體的認同感,幫助加快我國社區體育機構的成長。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劉紅存也發表了觀點類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論各維度中的社會信任和社會支持網絡都可以加快社區體育進步和發展。張憲麗研究員在他的《社區體育對茶文化的構造》文章中表示過,社區體育發展不但可以滿足社區成員間的基本體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區體育群體之間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區體育發展對社區成員之間茶文化的組成和構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建立人格性網絡、削弱人們集體行動困難、發揮茶文化資源配置屬性和形成社區互惠規范。

2.3茶文化應用于健身參與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應用于健身參與領域結合茶文化微、中觀層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社會支持、社會關系網絡、社會參與和社會規范的相關研究成果。李洪君在他的《從茶文化的視角看村莊生活中的休閑體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國農村群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同時,農村居民們也逐漸參與各種休閑體育活動,這也是村民們的一種茶文化形式,促進其向上層社會流動是非常有利于的。趙栩博和張洪順在他們的《從茶文化視野審視學校體育場地開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學校要解放思想認識到開放學校體育場地是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利用學校的場地可以更加方便的為在校學生和周邊社區居民提供體育服務場所,與此同時學校也需要積極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尋找自身茶文化當中的社會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機制,進一步解決學校在體育場所開放利用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2.4茶文化應用于運動員成長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應用于與職業運動員成長領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觀層次的研究相結合,研究則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個人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獲取和社會支持的相關內容。廈門大學的徐延輝教授在她的《運動員職業聲望的社會學分析》的文章中,進一步分析了職業運動員的成功與否與其職業聲望和茶文化當中的聯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為先決條件,是職業運動員們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這個研究發現對其他相關聯職業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此外他還在《茶文化在遼寧省運動員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確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論的有效利用對運動員的長遠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運動員們擁有良好的自身社會關系網絡幫助其有效利用社會關系中的力量促進運動員們個人事業的發展和自身的成長。

2.5茶文化應用于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領域

將茶文化理論結合體育專業大學生們的就業研究是茶文化理論在其微觀層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論中社會支持、社會信任和社會關系網絡的相關內容。河南大學盧曙光在他的碩士畢業論文《茶文化與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的關系及對策研究》中對235名體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們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對體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就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著學生就業機會、信息的獲取,盡管普通畢業學生的社會關系十分薄弱可是體育專業的畢業學生相比較而言社會交往能力較強技巧較好,能夠充分構建自身社會關系網絡且發揮好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3結語

當前,針對茶文化在社會體育教學應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無幾的幾篇研究文獻,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對社會人亞健康問題的關注及社會體育生活方式的發展趨勢等方面,而體育活動與績效相關聯的文獻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課題致力于從茶文化的視角去分析社會人的體育參與行為,于理論界來說不僅是一個新興課題,也是茶文化理論與體育相結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現實考慮,從體育參與的入手去探討社會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為制定員工健身社會支持服務體系提供依據和參考。

作者:王懷華 廖文豪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黃迎春.實施健美操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5(3):282-284

[2]梁蘭穎,陳芳.對高校體育保健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和解決對策的幾點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5(4):114.

篇(2)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文化元素

我國的語言經濟學這一概念是從國外引入的,其作為一種“舶來品”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近年來,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掀起,全球經濟大融合進程的加劇,語言的交際優勢越發凸顯。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開始從傳統單一的英語專業向英語復合型學科轉變,英語漸而呈現出一種融合發展之態。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猶如一輪皎潔的月亮在浩瀚的夜空閃閃發光。茶文化與英語相結合是與語言經濟學這一理論相契合的,其對于茶文化的弘揚與社會的發展具有難以言喻的重要意義。

1語言經濟學的理論概述

語言經濟學是經濟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是利用經濟學理論把語言作為一個變量元素加以分析,探討其對于經濟的反作用。語言經濟學是語言與經濟相結合而成的一門學科,其融合了語言學的相關概念,又集聚了經濟學的理論,對于語言與經濟的雙向發展都具有鮮明的促進意義。其實,語言經濟學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5年美國的經濟學家雅各布•馬爾沙克教授提出了語言經濟學概念,將語言與經濟、信息、科技以及教育相結合。而后,語言經濟學科體系也由此而建立,并發展至今形成了完善的框架體系結構,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語言經濟學作為一種交叉性學科體系,其既具有語言學的特征,又蘊藏著經濟屬性。目前,語言經濟學這一概念被廣泛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高校也相繼設立了語言經濟學專業,英語與商務結合誕生了商務英語,語言與法律相結合誕生了國際法,語言與貿易相結合誕生了對外貿易。總而言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語言的經濟屬性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語言從一種溝通工具轉變為一種經濟化元素。

1.1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語言經濟學的產生較晚,其研究領域主要是以經濟學為主,其是理論經濟學模式下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語言的產生、發展以及演變與其本質問題。具體來說,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極為系統的,其通常會以某個地區或者國家的語言為立足點,從其源頭開始深入研究其發展規律以及其與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根據語言的形式特點,對其語言政策進行深究,并從語言政策的制定上剖析其與經濟活動之間的關聯性,進而通過觀察經濟活動的利害性來調整語言政策,將語言的經濟價值發揮到極致。再者,語言經濟學研究者會根據一個國家與地區的方言文化對其當地經濟活動的影響進行規則化分析,以不同語言之間的互通性,來實現方言之間的互相融通,逐步擴大語言文化的經濟影響。繼而,研究者也會從與語言自身的演變規律著手,結合其潛在的經濟價值,重新構建其語言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思想內涵,從而實現語言與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另外,所有的問題最后都活上升到哲學層面,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哲學領域里的物質,其研究成果即為方法論。因而,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相當廣泛的,其幾乎還涉及到了語言與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1.2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價值

語言雖然只是個文字符號,其卻承載著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信仰,其同時也是民族價值觀的展現。而從經濟學這一層面來看,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價值也是不容小覷的。語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交際的基礎,其是我們交流溝通的必要工具。人們可以利用其語言天賦從事語言工作或者參加某項特殊戶的活動,進而獲得報酬與收益,那么語言經濟學的價值也就顯而易見了。當然,語言經濟學的研究價值遠不止于此,從國家的角度而言,語言與經濟學的相關因子相融合生發出一個新的經濟學概念。例如,英語與茶文化相結合生發出了茶文化英語,既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又提高了大眾的英語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英語這一媒介,世界人民了解了茶文化,進而透過高深的茶文化內涵,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萌發敬仰之情,從而在無形中提升了我們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加強對語言經濟學的研究,那么語言經濟學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將會愈加深刻。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英語與科技相結合催生了科技英語,企業可以通過英語引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增強其核心競爭力,也可以把英語作為技術輸出的載體,將其先進的科學理念以英語的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進而全面豐富企業的文化內涵,提高其綜合實力。

2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的培養現狀

2.1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

茶文化是從傳統文化中分離出來的,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髓于一身,是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我們中國的茶文化內涵卻一直停留在國人的世界里,甚少跨出國門走向世界。日本的茶文化是在我們中華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其世界地位卻明顯高于中國茶文化。究其原因,我們的茶文化英語人才稀少,其不能以專業化的方式將茶文化翻譯成地道的英語。而再進一步細究,則是因為我國高校的茶文化英語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崇尚的是分數論,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進而使得學生都沉溺于拿高分的旋渦中,其無暇也無精力再投入到茶文化的學習中。更為不幸的是,茶文化沒有被納入到教學體系的框架之中,所以甚少有人會主動學習茶文化,了解茶文化知識。由于茶文化知識的匱乏,茶文化英語的翻譯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作為中國人其自身的茶文化知識就極為貧乏,更遑論其茶文化翻譯作品的質量了。所以,不科學的茶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加速了我國茶文化的衰落。

2.2茶文化內涵融入不足

飲茶之風的再度盛行,使得茶文化也為人所知悉。從古老的歷史中走出來的茶文化所散發出的人文藝術之光,深深地折服了國人。同時,茶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以及其為人處世之哲學也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于是,茶文化以傳統文化代表的姿態步入了高校教育系統的框架中。但是,高校在進行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的培養時,茶文化的內涵并沒有得到充分闡釋。一方面,從教師到學生,高校對于茶文化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經濟、信息以及醫學等專業。所以,高校并沒有根據教育部的號召,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語教學體系,而只是簡單地將茶文化英語設置為一門選修課,所以茶文化英語在校園的普及率并不高。另一方面,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也不高,其大多是從英語專業轉變而來的,其教學模式依舊沿用英語教學模式,并沒有以茶文化的歷史底蘊為切入點,對茶文化英語進行生動形象化教學。而且,由于教師基本茶文化英語知識的缺乏,使得其教學只是停留在表面階段,茶文化的獨特氣韻也沒有傳達給學生。

3語言經濟學視角下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3.1透過語言經濟學,融入茶文化的深層內涵

眾所周知,茶文化知識博大精深,茶文化內涵雋永含蓄。茶文化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其應該盛名遠揚而不是僅囿于我們一國之境。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培養優秀的茶文化英語人才來推動茶文化的傳播。首先,高校應該以語言經濟學為立足點,結合其研究對象對茶文化英語的經濟屬性進行深入挖掘。高校的茶文化英語教師應該從英語的語言效益理念著手,透過跨文化交際這一視角,將茶文化的深邃內涵以相得益彰的方式融入到其教學體系中,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茶文化的認知水平,不斷擴充茶文化英語內容。其次,高校教師也可以立足于語言經濟學的特點,從經濟投資的角度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進行創新性構建。在語言經濟學的指導下,以茶文化英語對外傳播的現狀為基石,開拓茶文化英語人才的培養新模式。

3.2優化課程設置,建立健全的茶文化英語教學體系

從宏觀層面而言,語言經濟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實質是專業與專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是與當前多元化的時代潮流相符合的。因而,茶文化英語作為一種復合性學科體系,其必須與時俱進循著歷史的軌跡,充分發揮語言經濟學的優勢,建立健全的茶文化英語教學體系,以促進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高校必須以語言經濟學的宏觀經濟價值為指導,創新茶文化英語知識結構,以培養茶文化英語人才的創新意識。而后,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高校也應該從語言經濟學的微觀收益為出發點,對茶文化英語課程體系進行合理設置。從當前的茶文化英語市場的人才需求出發,根據崗位的需求,培養專門化的茶文化英語專業人才。同時,教師作為茶文化英語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線人員,其應該不斷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其茶文化專業知識的水平,也強化其茶文化英語的實踐運用能力,進而使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琤,徐曉晴.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與區域經濟發展———以蘇州科技學院為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29(5):104-107.

[2]張闊.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基于語言經濟學分析[J].科技視界,2013(4):83.

[3]馬嫣,劉宇.語言經濟學視角下地方高校商務英語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9):144-147.

[4]許南,劉穎.基于語言經濟學視角下的商務英語課程優化設置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5(2):119-123.

篇(3)

關鍵詞:茶學;特色專業;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38-02

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創辦于1958年,是我國高校中成立最早的3個茶學專業之一。茶學專業自1982年以來一直是湖南省重點建設專業。2008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在國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專業整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歷程輝煌

自茶學專業成立伊始,在各級政府和學校的全力支持下和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茶學專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奠定了在國內同類專業中的先進地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校茶學專業就一直是全國統編教材《茶樹育種學》、《茶葉審評與檢驗》等核心教材的主編單位,在茶樹品種選育、茶樹高產栽培、紅碎茶和速溶茶的研制等方面均處于當時的國內領先水平。自1982年以來,我校茶學專業一直是湖南省重點建設專業,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我校茶學專業不斷發展壯大,1989年茶學實驗室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先進實驗室,1997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茶學專業被國家科技部定為“國際茶葉深加工技術與理論培訓基地”;2006年國家教育部與湖南省政府確定在我校共建“茶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成為省部共建實驗室。2008年茶學專業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茶學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設備、教學實習基地等較為齊備。專業已發展成為我校以本科為主,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農業推廣研究生、舉辦各種茶學技術訓練班等學歷層次最多、條件領先的專業之一。

二、特色鮮明

我校的茶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知識結構定位、辦學模式上均具有明顯特色。在人才培養目標特色上,專業著力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精專業、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和創新能力的從事茶樹栽培、育種、茶葉生產、加工、茶葉品質審評與檢驗、茶業經營管理、茶葉貿易、茶葉深加工、茶文化推廣以及類茶植物開發利用的農、工、貿、文復合型茶學專業技術人才。在人才知識結構定位特色上,致力培養基礎寬厚、專業面廣、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綜合掌握茶樹種植、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茶葉貿易、茶文化等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融農、工、貿、文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在辦學模式特色上,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擴大國際培訓領域,加大社會企業緊需人才培養力度。實現學校、企業的教學、科研、產業的良性互動,產學研一體化,緊密接軌國內國際前沿。

三、設施一流

實驗室建設水平一流。通過特色專業建設經費支持和申報省部共建茶學專業實驗室建設以及茶學重點學科建設經費支持,茶學專業實驗室近幾年實驗室共投入建設經費400萬元,使茶學教研室和八個茶學實驗室得到全面武裝,進入全國同類專業一流水平。現有實驗室面積1000m2,教學儀器設備(500元以上)200臺(套),價值600萬元。另有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學重點實驗室”和“湖南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實驗室面積1000m2,擁有價值近1000萬元的現代先進儀器設備。教學實習基地條件優越。為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茶學專業利用省部共建實驗室項目經費以及學校的配套經費,共投入100余萬元對原湖南農業大學長安教學實習茶場、茶廠進行了武裝改造,完善了名優茶、普通紅、綠茶、烏龍茶加工機械設備,同時對茶園進行了科學改造。另外,茶學專業近幾年新增湖南農業大學校外教學實習基地4個(云南茶葉研究所,白沙溪茶葉有限公司,貴州茶葉研究所,長春茶業有限公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場地。

四、成果豐碩

師資隊伍力量雄厚。堅持引進、自我培養、送出培養相結合的辦法培養教師,近4年,新進5位教師,其中3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碩士,師資隊伍增加到32人,使茶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講師7人;博士后2人、博士12人,碩士13人。茶學專業教師隊伍2009年湖南省級優秀教學團隊。以茶學為骨干的《園藝植物功能成分優異資源高效利用》團隊2009年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團隊2012年入選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專業以茶產業和茶學學科發展需求為根本,積極修訂人才培養方案。4年來茶學專業組織茶葉企業、科研單位和同類院校的企業家、專家對茶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3次討論,本校老師進行了數次討論,統一了思想,發表了相關教改論文18篇。同時,我專業與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共同完成了教育部《茶學專業規范》的制定,同時堅持人才培養與服務經濟社會相結合。茶學專業4年招收本科生235人,為社會企業培養2年制茶學專業48人,1年制茶學專業36人,培養茶藝師、評茶員(師)1080人,通過本專業申報的國家科技部“國際茶葉深加工技術與理論培訓基地”,4年為12個國家培養茶學專業人才100余人,全面提升我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影響力。2010我校茶學專業本科學生在全國首屆茶藝技能大賽中包攬團體一等獎、二等獎;獲個人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專業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以茶產業提質需求和學科發展要求為目標進行調整,從課程體系上增加了茶文化學、創新學、交際英語、商務談判、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茶學專題、現代茶學實驗技術、茶藝與評茶技術等課程。在課程內容上,茶樹栽培學增加了茶葉無公害生產、綠色食品茶生產、有機茶生產內容;在茶葉加工學上增加了茶葉深加工內容;在茶葉生物化學上增加了其功能成分提取分離技術內容;在增設茶文化課基礎上增加了茶藝技能訓練內容,在茶葉審評檢驗課程上增加了評茶員訓練內容。4年中,茶葉專業教師主編參編《茶葉審評與檢驗》等教材和專著16部,《茶葉加工學》、《茶葉審評與檢驗》兩門專業主干課程以及《茶葉生物化學》、《茶樹英語生理與品質化學》兩門茶學研究生學位課獲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茶葉加工學》同時獲校級雙語課程建設。朱海燕老師制作的《茶文化》課件2010年獲得教育部高教文科組三等獎。專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3年中我專業在全國茶學專業建設研討會上,分別就我校茶學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驗室和基地建設以及我校茶學實驗班教學情況進行了交流,發表了相關教改論文18篇,得到同類院校的一致好評。學科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2009年茶學學科成為“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園藝植物功能成分優異資源高效利用》團隊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團隊2012年入選農業部《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4年中茶學專業教師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60多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和專利23項。發表科研論文300余篇。

五、改革創新

為了確保茶學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專業今后將根據專業教師大討論形成的思路加快進度,同時確保新修訂的茶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遵循教育規律,符合茶產業發展和茶葉科學研究發展的需求,為全國茶學專業提供有效參考;通過特色專業和教學團隊建設經費加大對省級精品課程的支持。在已有4門校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申報省級精品課程;學校學院應加大開展教學評優、教學成果評獎獎勵力度。改變教師過于偏重科學研究、輕教學研究的狀況;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異緣結構比例。特色專業建設是學校專業建設的重點內容,是體現學校辦學定位、辦學思路和辦學特色的重要方面,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對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在教學改革、精品課程建設、辦學條件等方面應被給予更大的支持。鼓勵教師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從事教學研究。對于教學質量好、教學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時給予更大的政策傾斜,在計算教學工作量時給予稍高的系數等支持。

篇(4)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意識的一種學習方法。

現階段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其一,缺乏必要的時間保障;其二,缺乏有效的教師指導;其三,缺乏具體的開展措施。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實效的可供參照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策略作為參照。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好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因此,實施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應定位于三方面:培養發現問題與研究的積極性;習得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學會溝通,善于合作。

一、研究性課題發現策略

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通常比開展研究更困難。在教學中,為了減輕學生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教師應引導學生由熟到生、由淺入深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因此,在幫助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時,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進行引導或示范。

(一)常規教學中滲透課題

教師在常規課堂上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系統賞析,引導學生探究,同時借助探究的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會課文內容,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其聯想和運用能力。

例如《沁園春?長沙》一課,在了解的經歷及后人的評價后,可建議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小課題“我眼中的”。學生的視野不容小覷,涉及的書法、政治才能、愛情與家庭……通過這些拓展和研究,學生對的了解更全面而深入。這不僅延伸了課堂教學,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辯證思維。

(二)選修教學中拓展課題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區別在于:必修課側重對這篇課文的知識與能力的過手,而選修課教學側重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在選修課的設計上應深入文本,巧妙設計可以形成思維交鋒的思辨性、開放性問題。比如,在講授《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一書中的《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時,引導學生探究“杜甫是凡人還是圣人”的問題,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形成爭相發言的情景;再如講授《: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在眾多成就的因素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等問題,而教師在這一環節應少點評,制造思維交鋒的可能性,給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由此拓展出小課題“探尋杜甫的圣化道路”。

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和尊重,習得的已遠非單純的知識,而且體驗到了師生思想的相互撞擊、相互啟迪,從而生成了新知識。而正是這樣的開放性課堂和探究性閱讀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在彼此思維火花的碰撞下發掘自己的興趣點,從而深入下去探尋研究性課題。

(三)梳理探究中深化課題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一至五冊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板塊中均提供了一些研究性專題,而這些專題正是研究性學習課題的資源寶庫。

高一年級學生開始接觸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可利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為例,設計學案引導學生對漢字進行梳理和探究,形成小課題“家族姓氏溯源”。示例如下:

家族姓氏溯源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內容,并查閱相關資料,完成以下梳理:

一、你的姓氏起源(包括典故、傳說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的姓氏起源地在哪里?宗族遷徙路線是怎樣的?(包括遷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與你同姓的宗族名人主要有哪些?請擇要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的宗族是否有集體祭祖的活動或祖宗家訓?請簡要介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家族姓氏溯源》的梳理探究,學生對自己姓氏的演變以及自己宗族的遷徙過程有了比較深入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了文化自豪感,從而實現了文化自覺。同時學生已經能夠把握研究性學習在梳理探究模塊中的運用,學會根據提示查詢資料,構建基本研究思路,嘗試探究方法,整理所收集到的資料等。

(四)課外學習中自選課題

生活即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自選課題時,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學、文化現象、社會生活、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眾多領域中發現問題、生成問題,進而形成研究課題,再根據學生個體特長和興趣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課題。

比如語言類:“成都方言的生存現狀及保護措施的研究”,“從歌詞看生活化語文”。

文學類:“中西方文學特色比較――以‘巴黎圣母院’和‘家’為例”、“關于中西方神話比較的研究”。

社科類:“中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淺談成都特色街道的歷史傳承與發展――以歷史積淀凸顯發展的文化內涵”,“關于低齡出書的思考”,“小議詩酒文化”,“從茶文化看傳統文化”。

跨學科:“‘紅樓夢’政治探佚”,“路西法的側臉――精神分析與現代文學”。

其中有獨立研究的,也有小組合作研究的,學生在假期通過問卷調查、書籍、網絡等多種渠道查閱大量資料,最終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性學習論文,習得研究方法和能力。

二、研究方案設計策略

由于學生此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課題研究,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正可以為學生提供課題研究的真實體驗,習得規范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求學生擬定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在此環節,教師應充分參與學生的方案設計。

首先,以正規的學術論文開題報告做示范,為學生設計一份開題報告樣本,包括論文的目的及選題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步驟與進度、小組成員及各自承擔的任務等板塊。

第二,將此樣本印發給全體學生,教師辟出一個專門的時間(可以是一節課),將各板塊的具體填寫內容和語言規范性要求示范給學生,包括如何查找撰寫開題報告的資料。學生的困難多集中在“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一項,因此,需要教師提前列舉出學生可能使用到的所有研究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課題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

第三,將學生的開題報告收集起來,教師逐份審閱,并通過與學生面談的形式討論不太恰當的開題報告,同時給出具體的修改建議。

以楊璐嘉同學的“從茶文化看傳統文化”為例:

“從茶文化看傳統文化”開題報告

1.選題意義(略)

2.主要研究內容

2.1成都的茶文化、其蘊含蜀地文化內涵及對成都人生活的影響

2.2茶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演變、傳承及其中的矛盾和這種矛盾的利弊

2.3作為中學生,我們該怎么看待文化藝術的變遷,可以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哪些努力?

3.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1實地考察:體驗茶道、社會調查

3.2查找資料:網絡和書籍

4.實施步驟與時間

5.小組各成員及承擔任務(略)

三、課題研究實施策略

本文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可以有兩種實施方式:第一,獨立研究;第二,小組合作研究。教師不對研究小組的形成進行干涉,學生根據興趣、性格、能力等方面自由組合,組內分工協作與責任擔負也由小組成員自行分配。在學生開始研究活動之后,教師僅扮演顧問的角色,負責對學生調查問卷的科學性、可行性接受咨詢和答疑。所以,研究性學習從形式上來說是開放的、自主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最初聽說“研究性學習”時感覺新鮮,經過老師的指導,我選定了“成都方言的生存現狀及保護措施的研究”,并聯絡了四位同學組成研究小組。我們選定了課題負責人,由她負責協調研究任務。寒假中,我們去過市圖書館、舊式茶館、川劇院,通過走訪、問卷調查、資料收集等,終于寫出這篇論文,并為成都市人文環境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感謝研究性學習,讓我們與科研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讓我們領悟到了嚴謹的科研態度和作風,以及科學探究的方法。希望今后還有這樣的嘗試。(摘自成都七中高2013級14班雷昀《研究性學習感言》)

四、課題成果生成策略

研究性學習成果主要有兩類模式,即課堂生成類和非課堂生成類。

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包括前文所述必修課、選修課和梳理探究中生成的):一般采取“學案”或小論文的形式呈現,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非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寒暑假自選課題):以規范的專題論文形式呈現。教師此前從形式上、內容上加以指導。

五、課題成果評判策略

對于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教師應及時、適當地予以評判。通過對學生課題研究的優劣層次進行價值衡量,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更能促進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探究思維,習得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

研究性學習的評判要遵循兩大原則:評判主體多元化、鼓勵學生發展方向多元化。建議將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學校寒暑假作業學分制考評接軌,選作了研究性課題且成果合格,就能獲得相應學分。評判過程中強調學生研究的過程習得,包括課題研究每個步驟的階段性評價。同時關注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鼓勵學生互補式合作,將研究小組作為一個主體評判,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合作與包容意識。雖然學生的論文成果可能存在立論不嚴謹、語言不規范、研究不深入等缺憾,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保護學生的求知渴望和探究熱情應比知識本身更有價值。

因此,根據不同形態的課題成果,應選取不同的價值評判方式。經過實踐檢驗,本文提出了兩種實效性模式。

其一,課堂展示型。

對于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多采取這類模式予以評判,即利用課堂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優秀學案、舉行讀書報告會、課前三分鐘演講等形式。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使研究性學習成為高中語文學習的常態,滲透到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學生在展示和交流中,學會了相互欣賞、取長補短,形成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其二,推薦答辯型。

對于非課堂生成的研究性課題,更能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觀意識,教師應鼓勵、強化這種審美差異,充分展現學生個性。為了更大程度建立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采取教師甄選優秀論文、推薦答辯的模式。

首先,語文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將本組內的所有論文按所選課題分類組織討論,甄選出本組內的優秀論文文本。

其次,推薦優秀論文作者參加答辯。如果是小組合作形式的論文,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小組內所承擔的研究任務獨立參加答辯。答辯評委由參與論文評閱的語文教師擔任,原則上每組評委3人,且科任教師回避本班學生的答辯。答辯流程包括:

1.提前3天通知學生準備答辯。

2.進入答辯會現場,學生3分鐘陳述。

3.學生當場回答由評委提出的與論文相關的1―2個問題。

答辯會結束后,由評委教師將論文與答辯質量進行綜合評定,評出等級,獲得一等獎的論文將集結付梓。通過答辯,學生不僅公開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而且通過教師的提問和點撥,能促進學生加深對課題的領悟,為其今后更加嚴謹的科研活動奠定基礎。

篇(5)

關鍵詞:廣西農墾;茶葉品牌;實踐

茶業生產經營是廣西農墾農業重要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傳統茶業邁上了新的發展平臺。在我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大氛圍的促進下,廣西農墾茶葉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結構轉型中,因茶葉產品日益豐富、銷售形式和區域改變而形成的結構性過剩問題逐漸凸顯。在全面參與市場競爭為企業經營主體形式的前提下,加快廣西農墾茶葉品牌的建設成為推動廣西農墾茶葉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堅持將“實施品牌戰略,走品牌興企之路”作為企業經營和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確立企業品牌建設同屬生產和經營的重要范疇,明確以“穩基地、嚴管理、強創新、提質量、拓市場”為工作方針,以服務人民做好茶為宗旨,全力打造廣西農墾茶葉“大明山”品牌。通過廣西農墾廣大茶人6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廣西農墾茶業“大明山”品牌,成為了“建國以來廣西60最具影響力品牌”、“中國名牌農產品”、“廣西名牌產品”和“廣西著名商標”,品牌價值達2.04億元。是目前廣西區內唯一同時榮登“中國茶葉企業產品品牌價值百強榜”和“中國茶葉行業綜合實力百強企業”的茶業企業。

1廣西農墾茶業品牌建設的基礎

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然生產資源對茶企發展有著重要的競爭意義,建設和經營廣西農墾茶業品牌離不開這些重要因素。就茶葉產品而言,成就茶葉優良品質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環境、人員素質、鮮葉原料、加工工藝、生產加工技術等。廣西農墾茶業的資源條件在國內同行中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是形成廣西農墾茶業品牌建設與發展的基礎,是核心競爭力。

1.1茶葉加工原料優越

廣西農墾茶業是廣西區內生產茶鮮葉原料最豐富的生產企業,農墾茶業集團依托廣西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和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支撐下,經幾十年來連續不斷的引種并形成規模生產能力的國家級、省部級以上優良茶樹品種達11個(廣西區內良種3個),而且種植技術水平高,面積大,普及區域廣,加工原料茶鮮葉的生產能力達到國內同行業的領先水平,給6大茶類的生產和新產品持續研發奠定基礎。

1.2茶葉加工工藝技術深厚

在傳統的茶葉加工中,由于加工控制技術落后,只能采取“看茶做茶”的技術措施。目前,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用較低的投資換取現代技術設備,實現做茶環境控制。由此升級形成了復合做青、輕萎凋,低溫輕搖長晾青,智能控溫控濕、冷包揉、低溫干燥、復式悶黃、后發酵、迭次提香等一系列的茶葉加工新技術,并提升成為一系列的地方標準,這些工藝技術成果的集成,不僅對傳統的制茶品質有顯著改善作用,且新茶品質比較穩定,制優率提高、勞動強度低、技術易操控等特點。應用這些集成新技術所開發的系列茶產品,成品茶具備外形勻整,色澤鮮潤自然,香氣高顯獨特,葉底明凈柔嫩的品質特征,市場認可度、接受程度高,效益明顯。這一系列的加工集成新技術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1.3生產加工環境優良獨具

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的茶園生產基地、茶葉加工廠毗鄰環境優良的2個國家級森林保護區(崇左市弄崗和南寧市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少數民族聚集地(百色市、崇左市),土壤環境富含長壽元素硒等,許多農墾系統的茶園地處中國長壽之鄉,地理環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溫、水、氣、土自然資源獨具,茶葉生產上具備產品出產早、產量大、品質優、保健信息強的優勢。是中國西南部最適宜的產茶區,20世紀70年代后就被確定為國家級紅茶產業帶。目前廣西農墾茶業集團茶葉生產加工基地均已獲得有機茶、ISO9001:2008(證號:00111Q20657ROM/4500)和ISO22000:2005(證號:045FSMS1300023)認證。

1.4茶文化起點高、儲備深邃

1952年起,廣西農墾茶業生產的專業技術水平,依托其生產起點高、規模經營的優勢,經過2代農墾茶人的奮斗和傳承,積淀下厚重的農墾茶葉文化底蘊。目前,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擁有高級技術職稱3人,中級職稱19人,榮獲廣西茶業榮譽(廣西茶葉大師、名師)稱號的2人,依托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和廣西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作科研開發的堅強后盾,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成為集產、學、研和產、供、銷一體茶業企業。擁有這樣技術團隊力量和專業文化知識的雄厚儲備,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是區內有相當話語權的茶葉生產企業。

1.5茶園地域分布優勢

廣西農墾茶葉種植有60多年的歷史,種植面積達4000多hm2,茶園種植區域分布有廣西東部的玉林地區,西部的百色地區,南部的欽防地區,北部的桂北地區,中部的南寧地區,幾乎涵蓋了廣西全境所有宜茶生產地域,而且“廣西農墾是一家”,區域環境的天時、地利優勢獨具。此外,廣西農墾分布在八桂大地的各個農場、企業地處于中國與東盟多區域合作的重要交匯點,是少有的沿海、沿江、沿邊優勢地域。這種獨特地理優勢所蘊含的生產資源是國內其他茶業生產企業所難以企及的。

2廣西農墾茶業品牌建設的主要工作措施

廣西農墾茶業集團在品牌建設和運作的實踐中,主要體現有以下工作新舉措,確保集團公司在建設企業品牌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2.1通過品牌聚集完成品牌發展規劃

實施廣西農墾茶葉品牌由多元化向統一化轉變,推進“品牌金字塔”效應的形成。首先,樹立品牌意識,整合產品資源,促進品牌形成。對集團內分布在廣西三大區域的5個制茶子公司的產品優勢和特色進行梳理,把原有的7個品牌統一整合為“大明山”品牌,解決了品牌多,影響力弱的矛盾。其次,正確把握品牌經營內涵,認真投入品牌實踐,理清發展思路,持之以恒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牢牢把握“品牌興企”工作主線,在生產加工和經營運作方式上堅持由集團統一管理策劃、統一生產技術標準、統一市場營銷,促進品牌建設工作的有效形成。

2.2將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首位

品牌的核心是品質的均衡統一,落實茶葉產品質量生產與銷售的優質、安全化,是提高廣西農墾“大明山”茶葉品牌內涵的重要措施。農墾茶業集團首先是強化追溯系統的實施(2008年實施至今),對茶葉產品質量實現全程監控,實現茶葉產品質量“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其次,組建聯合技術攻關機構,開展新產品的開發與研制,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升級,產品加工生產推行機械化、潔凈化。截至2015年,廣西農墾茶業集團在上林縣、西林縣投入巨資建設的兩套茶葉加工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已順利投產并通過驗收。第三,強化產品質量監控,全面建立質量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集團所屬企業先后取得ISO9001:2008和ISO22000:2005質量體系下認證,所有產品皆通過QS年審。

2.3建立營銷新平臺,拓展品牌影響力

廣西農墾茶業集團“大明山”茶葉品牌為了更貼近銷售市場,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深化品牌的影響力。首先是完善市場銷售網絡,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北上廣國際茶博會等平臺,系統推介和傳遞企業的經營理念,把產品信息向全世界拓展。同時,在淘寶網的天貓貿易平臺建立IT銷售網絡(網址:http//);其次是開發終端銷售在廣西區內各超市,“10+1”商業區、華南城等茶葉批發市場建立了100多個專營或直銷店,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起產品營銷網絡,提升“大明山”品牌的信譽度、知名度;第三,維護好傳統銷售模式,做好新老客戶的服務在新的消費市場形勢下,對客戶始終奉行“不拋棄、不放棄”原則,確保傳統銷售市場正常發展,維護好各方的利益,努力使“大明山”茶葉品牌在市場中穩定發展。截至2014年,農墾茶業集團銷售區內品牌占比4.82%,品牌/總納稅比為80.11%。

2.4加強技術標準化建設,夯實茶品牌發展基礎

廣西農墾茶業集團在努力完善企業技術標準化建設,鞏固品牌發展基礎,營造“大明山”茶葉品牌核心競爭力發展孕育的各項工作中,著重抓好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技術人才儲備,通過“外聯內聘”等方式,建立企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檔案庫,完善人才儲備。其次,加強對外技術交流,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積極參加廣西區內外茶業論壇、行業科技幫扶行動、行業評優、產品展覽、茶日節慶等涉茶社會活動,擴大企業品牌的影響力。第三,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凝聚企業技術團隊。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以扎實的茶業管理和過硬的生產加工技術,自2006年以來,在涉茶領域,共摘取了11項省級科學技術研究成果,4次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地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省級企業管理現代化成果三等獎;作為起草單位,編寫2部廣西茶葉地方標準;擁有7個技術設計專利;在行業評優中獲取全國性“中茶杯”二等獎以上獎項13個,省級“桂茶杯”一等獎以上獎項45個;累計在省級以上科技刊物發表涉茶專業技術論文11人次共29篇(含合著)。第四,在百色市的西林縣,聯合北京綠色聯盟共同投資建立廣西西林京桂古道茶業有限公司,這項合作,不僅做強西林茶葉產業,而且為農墾茶業集團奠定新的增長極,增加輻射面。第五,在上林縣初步建立廣西大明山農墾茶文化基地,極大地充實了廣西農墾“大明山”茶業品牌的文化內涵,有力地維護了茶業集團的專利和知識產權。

3廣西農墾茶葉品牌建設的意義

農產品品牌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現代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區域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農墾茶業集團茶葉品牌的建設和經營正是在當前現有國情和經濟的氛圍下,按照我國政府“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名牌產品”的要求而展開的工作。

3.1農墾茶文化建設與繼承的需要

廣西農墾茶葉生產始于1952年,到20世紀80年代,農墾茶業由于種植起點高、產業規模大、生產與加工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優良穩定等優點,在廣西茶葉對外貿易中贏得聲譽,一度占據全省農產品出口茶葉類的“半壁江山”,多次受到省外貿局等單位的表彰,成為國家紅茶出口重要生產基地。但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時期,廣西農墾茶業都是以生產國家出口需要的優質原料為主,缺乏品牌孕育發展的機制,延緩了廣西農墾茶葉品牌建設近半個世紀。第二,廣西農墾茶業近期以集團式生產經營發展較快,區內企業綜合實力排名位列第1,全國綜合排名位列87。全年經營總收入近2億元,企業品牌評估價值為2.04億元(見圖1)。生產經營開始邁上新的模式,企業經營主要板塊有茶產品經營、茶文化經營和茶品牌經營。通過產品、服務和體驗滿足現代人民不斷提升的生活需求,努力實現企業經營向更高層次的技術、文化生產的平臺發展。第三,廣西農墾茶業品牌建設是當今茶葉市場快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結果,代表著一種從無到有、來自于1941年的“南泥灣”精神,也是對廣西農墾茶業與茶文化的傳承與延續。

3.2適應市場多元化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茶葉生產與消費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的六大茶類和幾千個茶葉品種構成了豐富的茶葉市場。傳統茶品市場消費形式,多是消費者與生產者同對茶樣作價值判定的方式進行消費流通,這種感官評判存在諸多人為因素,受地域影響也大,難以擴大產品的統一影響,茶葉品牌建立基礎較薄弱。如目前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所銷售的產品近八成仍是以此模式進行。此外,目前的茶葉產品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因受到不同茶葉品種標準和區域限制,較難一概而全地執行統一標準,豐富的茶葉品種給消費市場留下難以適從的選擇。如廣西農墾茶葉的產品種類和品種標準與區內各茶葉企業所執行的生產標準存在差異,使相同標的茶品不能體現出優質優價的效果。因此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茶文化普及和消費者對茶葉品質、包裝和服務等意識的提高、茶葉質量認證和檢測體系的逐步完善,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的茶葉品牌建設是順應消費市場對茶葉產品便利化、信息化、休閑化和品牌化的索求。

3.3滿足農業品牌建設的需要

茶葉是中國傳統出口農產品,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獨特的區域優勢和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給廣西農墾茶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為農墾茶業在我國新的“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中,發展外向型農業、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帶來新的機遇。但廣西農墾茶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發展相對滯后,茶葉品牌建設與發展工作不能同步于消費市場因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而產生的對茶葉供給結構和質量的新要求。同時,廣西農墾茶業集團與地方企業間合作協同力較為松散(全區各類茶葉加工廠4000多家),市場同質競爭現象的矛盾突出,嚴重影響茶葉產品的質量均衡統一性,進而制約了廣西農墾茶業品牌影響力的拓展。此外,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產品經營規模在全區行業中占比較少,茶葉品牌建設仍處于成長階段。在近期國內茶葉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下,缺乏品牌的茶產品將逐步淡出市場。因此,加快茶業發展,拓展茶葉銷售市場,加強茶葉品牌的提升和建設,是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發展中的必經之路。

4結語

品牌建設反映的不僅是企業經濟效益問題,還是生產管理、市場營銷、企業文化和服務管理的綜合能力表現。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的品牌建設工作在這十多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大明山”茶葉品牌的成功引領下,衍生了“廣西農墾茶業”、“京桂古道”2個新品牌。然而從國內外的許多百年著名茶業品牌發展歷程中看到,茶葉品牌的發展都有一個較長的過程,表現出品牌成長都具有一定的長期性與艱巨性。目前,廣西農墾茶業集團的品牌建設仍然處于起始階段,在茶業品牌建設的系統工程中還存在諸多欠缺,如品牌區域內整體的市場營銷能力、品牌資產及其增值、品牌管理組織、品牌文化的融合性及其制度等問題。促進和加快整合廣西農墾茶葉區域內的優勢資源,加強廣西農墾茶業的品牌經營管理,推進茶業創新等將成為廣西農墾茶業集團品牌建設工作的新挑戰。

作者:蘇毅 閉榕 單位:廣西農墾茶業集團有限公司

篇(6)

關鍵詞:飲食文化旅游;發展綜述;研究綜述

飲食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吃”已不再是僅僅滿足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漸漸成為一種休閑活動,一種豐富生活的象征。如今,旅游者日益成熟,他們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游覽,而是希望通過全方位的參與和體驗,感受旅游地的內涵與特色,而品味當地的美食成為了解當地生活和文化最便捷的途徑。因此,飲食文化旅游成為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對飲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況作了比較完整的綜述,希望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為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飲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一)國外的概念

關于這一概念,國外的術語比較多,其中采用比較普遍的是Culinary Tourism。1998年,Lucy Long提出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這一概念,并在2004年將其定義為“經歷和參與其他區域人民的飲食生活,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消費、烹飪和飲食項目的介紹”。

(二)國內的概念

國內尚無統一概念。傅文偉1994年給飲食文化旅游下的定義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為主要吸引物而開發的一項特殊旅游,它通過愉悅多樣的活動形式,將觀光游覽、美食享受結合起來,使游客從中獲得物產、美食烹調制作的有關文化歷史知識和技藝,增加情趣,以達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李江教等人在《文化旅游開發》一書中提出:“所謂飲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將飲食文化與旅游活動相結合,以品嘗美食、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游覽所在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輔助內容的特色旅游”。

二.國外飲食文化旅游研究概況

國外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食旅游的影響研究

關于影響研究,學者們多研究美食旅游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只有C.M.Hall,L.研究了負面影響,指出旅游帶來了美食的均質化現象。最早對此進行研究的是Hobsbawn,E.和Ranger,T.,他們指出,那些以口味和特色而知名的美食可以作為旅游產品推進一地旅游的發展。Frochot,I.(2003)在對法國美食旅游研究中發現,美食可以展示一個區域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法國的形象一直是它的美食和葡萄酒。Boniface(2003)與 McKercher(2007)都贊成飲食旅游是目的地營銷(destination marketing)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C.M.Hall,L.(2003)指出,國際旅游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真實性”(Authenticity)的逐漸消亡以及各地美食的均質化現象,而成熟旅游者對真實性體驗的需求日益強烈,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

(二)從利益相關者角度進行的研究

該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旅游者和政府上面,作為旅游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的社區居民,尚無相關研究。Jones,A.與Jenkins,I.(2002)認為對于旅游者來說,美食不僅僅是一種基本需要,更是旅游地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Jeou-Shyan Horng(2010)認為政府旅游網站對于宣傳推廣當地飲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塑造當地飲食文化形象,為旅游者創造虛擬旅游體驗。并通過分析香港、日本、新加坡、臺灣、泰國的美食網站,提出了具體的營銷策略,包括餐廳導游和資格認證等。Shaowen Cheng等人(2012)探討中國信陽茶文化旅游時,指出發展茶文化旅游需要各方通力協作,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和媒體、旅行社的宣傳營銷。

(三)葡萄酒旅游研究

Hall,M.與Macionis,N.對“葡萄酒旅游業”進行了定義:對葡萄園,釀酒廠,葡萄酒節及葡萄酒展覽會的訪問,這種訪問是把品嘗葡萄酒和對葡萄酒產地的特征的體驗作為主要訪問目的。David J.和Telfer(1999)分析了尼加拉的葡萄酒旅游線路,提出葡萄酒旅游的順利開展需要與其它領域合作。

三.國內飲食文化旅游研究概況

相對于國外而言,國內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最早的是章采烈1992年出版的《中國美食特色旅游》,書中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特色飲食和文化底蘊,并將這些特色飲食作為旅游項目來介紹。2003年,我國將旅游主題定為“烹飪王國游”,飲食文化旅游的研究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一)理論性研究

章采烈(1992)提出了中國美食特色旅游的內涵:以品嘗中國美食為主要內容,并同時以游覽所在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輔助內容的那些特色旅游。傅文偉(1994)給出飲食文化旅游的定義: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為主要吸引物而開發的一項特殊旅游,它通過愉悅多樣的活動形式,將觀光游覽、美食享受結合起來,使游客從中獲得物產、美食烹調制作的有關文化歷史知識和技藝,增加情趣,達到物質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范嬌嬌(2010)構建了飲食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包括項目類飲食文化旅游產品、景觀類飲食文化旅游產品及飲食文化旅游商品。“美食旅游”這一概念出現較早,“飲食文化旅游”的概念是在其基礎上提出的。兩者并無本質差別,只是后者更強調旅游的文化功能,也發映出現代旅游者對文化要素的強烈需求。

(二)飲食文化與旅游的關系研究

考慮到旅游開發的負面影響,一些學者探求飲食文化與旅游的協同發展,但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何宏(2007)指出在旅游開發中餐飲產品的地方特色遭到破壞,強調飲食文化的開發應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礎上適當創新。王含西(2010)認為傳統飲食文化在旅游活動中得到更多的保護和傳承,同時飲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品位,二者有機融合,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

(三)飲食文化旅游開發研究

楊麗(2001)劃分了中華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三個層次:基礎層次——佳肴品嘗游;發展層次——飲食醫療保健游;更高層次——飲食文化旅游。毛震(2007)指出佛教飲食也是獨特的飲食文化資源,開發佛教飲食文化旅游可與發展佛教旅游相互促進。周書云(2010)指出地方飲食文化的旅游開發應注重加強聯合,參與認證,培育飲食文化品牌。胡亞光,黃德林(2011)以游客為調查對象,分析了井岡山紅色餐飲審美需求要素,據此為開發出以顧客審美需求為導向的特色餐飲產品提出一些建議。

四.評述與展望

整體上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體系。從研究內容來看,研究多注重飲食文化對旅游的作用,忽視了旅游對飲食文化的影響以及相關應對措施。從研究視角來看,缺乏從生態學角度進行的研究,運用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來指導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從研究方法來看,以定性研究為主,缺少定量研究;個案研究較多,缺少對比研究。國外重視微觀層面的研究,尤其是旅游需求的研究,實用性較強,但理論探討不足;國內的理論研究較為完善,強調深層次挖掘文化內涵,但對資源開發方式的研究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飲食文化已經成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飲食文化旅游開始要比國外早,但相關研究卻比國外晚了近十年,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并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結合當今旅游業的發展趨勢與飲食文化的本土特色進行系統研究,以推動飲食文化旅游科學發展,促進飲食業與旅游業的雙贏。

參考文獻:

[1]Hobsbawn,E.,Ranger,T.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Long,L. Lexington,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J]. Culinary tourism,2004.

[3] Shaowen Cheng,Jing Hu,Dorothy Fox,Yuting Zhang.Tea tourism development in Xinyang,China: Stakeholders' view[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Volumes 2–3,2012.

篇(7)

【關鍵詞】茶產業 結構調整 規模效應

一、茶產業發展的特點

1、面積增長較快,產量減少。2005年以來,受市場非理性發展的影響,全省茶葉種植面積增幅較快,但是茶葉總產量自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減產,2008年茶葉生產總產16.98萬噸。紅茶、綠茶產量增加,普洱茶比2007年減少4.62萬噸,減少46.7%,其他茶0.79萬噸,占總產量的4.65%。茶葉綜合產值達105.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5.47億元,工業產值44.15億元,第三產業產值35.58億元。受市場價格的波動,2007年干茶單產每畝110公斤左右,但是2008年干茶單產每畝88公斤左右,單產減少20%之多。2009年上半年,全縣共完成毛茶產量2421噸,比2008年同期的2091噸增加330噸,增長15.7%(其中名優綠茶320噸,比2008年同期的182噸增加138噸,增長75.8%;烘青茶1856噸,比2008年同期的1599噸增加257噸,增長16%;曬青毛茶產量245噸,比2008年同期的310噸減少65噸,減少20.9%),普洱茶產量371噸,比2008年同期的450噸減少79噸,減少17.5%。全縣2009年茶葉實現農業產值6054萬元,比2008年同期的4182萬元增加1872萬元,增長44.7%;其中實現名優綠茶增加值800萬元,比2008年同期的455萬元增加345萬元,增長75.8%;實現普洱茶增加值482萬元,比2008年同期的544萬元減少62萬元,減少11.4%。全縣茶葉實現總產值7337萬元,比2008年同期的5181萬元增加2156萬元,增長41.6%。在市場價格方面,高檔名優綠茶價格50元/公斤,比2008年同期的47元/公斤增加3元/公斤,增長6.3%;毛茶價格25元/公斤,與2008年同期基本持平;普洱茶價格38元/公斤,比2008年同期的45元/公斤減少7元/公斤。1―6月份,全縣實現茶葉稅收642839萬元,比2008年同期的516987萬元增加125852萬元,增長24%。受市場影響,縣內茶葉專營店由2007年高峰時期的120戶減少至目前的78戶。茶葉基地因受市場不景氣影響,茶葉基地專業茶農由2008年同期的1.2萬余人減少至1萬余人。今年各茶廠、農戶受資金投入有限以及入春以來天氣干旱的影響,產量較往年減少,產品的質量不高。

2、高優茶園面積增加,產品結構調整顯著,產品品質普遍提高。一是高優茶園面積穩步增加。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59.90萬畝,比2007年增加28.4萬畝,增長21.60%;更新改造低產茶園59.53萬畝,比2007年增加21.63萬畝,增長57.07%;新增茶園56.81萬畝,增長257.30%;無公害茶園66.28萬畝,新增1.58萬畝,增長2.44%;有機茶園15.88萬畝,新增8.58萬畝,增長117.53%。二是加工產品結構調整十分顯著。以市場為導向,各茶葉主產州、市及生產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普洱茶產品比例下降,綠茶、紅茶產量普遍上升,部分州、市還生產少量烏龍茶和白茶。三是加工產品品質實現新突破,加工能力不斷提高。大部分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加快了QS認證速度,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目前,已有852家企業通過了QS標準認證。此外,隨著普洱茶成為加工的重點,茶葉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擴建或新建使普洱茶加工能力顯著提升。

3、企業營銷方式普遍提升,品牌化發展趨勢明顯,銷售區域不斷擴大。針對市場變化,各茶葉生產龍頭企業首先轉變傳統銷售模式,加強營銷體系建設和終端市場開發。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品牌建設不斷加強,“云茶”的社會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提高,普洱茶產品呈現出系列化發展趨勢,“大益”、“朗河”、“勐庫”等普洱茶產品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隨著人們對普洱茶認識的不斷加深,飲用、收藏普洱茶的消費者和生產加工、經銷普洱茶的企業越來越多,國內銷售區域擴大近一倍,在大部分國內大中城市都有普洱茶銷售點,消費群體較2005年增加了3成多。在普洱茶的傳統銷區,熟茶銷售比2007年增長了30%左右,東北、西北等新興市場擴張較快,產業進入依靠品飲消費拉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

4、生態茶園的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普洱市寧洱縣的普洱集團公司在白草地基地建設國家級的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其面積達1370畝之多,占集團總茶園面積的17.13%左右。可持續的生態茶園建設的側重點主要有:實施生態栽培,保持茶園生物多樣性;實施生態防治,控制茶葉農藥殘留,進行生態加工。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在病蟲害防治上,采用立體的綜合生態防治網絡,包括農業防治(如分批多次采摘、茶園修剪、耕鋤培土、清園疏枝、茶園噴灌等)、生物防治(如釋放赤眼蜂、噴用生物農藥等)、物理機械防治(如摘除、燈光誘殺等)和生物源、礦物源農藥防治等多種方法,確保茶園環境生態化;科學施肥,促進生態茶園優質高效。這一生態防治的過程是相當復雜而且工作量較大,但可以從源頭上保證生態鮮葉茶的生產。在云南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應提高單位面積茶葉產值,必須走名優普洱茶、生態普洱茶生產之路。全省各茶葉生產單位應在現有名優茶的基礎上,以優質鮮葉加工成的優質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原料作保障,加大名優普洱茶研制和開發力度,穩定名優茶加工工藝,并制定相應的名優普洱茶加工標準,在生產中嚴格按標準操作,保證名優普洱茶品質優良、穩定,并不斷擴大普洱茶產量。同時在包裝、宣傳、營銷手段上下工夫,促進云南省名優普洱茶在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由此帶動全省茶葉產業的發展與繁榮。名優普洱茶及有機普洱茶代表了今后云南普洱茶蓬勃發展的光明方向,這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面對廣大的普洱茶生產企業與云南省數百萬茶農,現階段大力發展無公害生態普洱茶更為實際。

二、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市場體系不健全,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全省茶葉生產企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在茶葉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龍頭企業自身市場體系不健全、知名品牌少、經營方式落后、基礎薄弱、精深加工開發能力不足,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結構調整的能力有限,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動力和產業化經營水平急需提高。

2、普洱茶品飲消費宣傳與推介滯后,茶文化建設不健全。沒有文化的產業沒有生命力,21世紀是中國茶的世紀,這已成為茶人共識,但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茶企業要想在消費者心中占據特殊位置,就必須在市場上樹立自己的個性,建立品牌的差異性。茶產業要進一步發展,文化要先行。經濟、產品有其周期性,文化才容易傳承。要率先普及茶文化,擴大茶的受眾,通過茶文化觀念進行引領,倡導新生態的生活方式,讓大家充分認識到喝茶是健康、是時尚。目前云南省對茶文化缺乏系統研究,茶文化宣傳對推動茶產業發展影響力有限。今后,不僅要充分挖掘普洱茶自然、生態文化,還要挖掘其人文文化,如歷史、工藝,以及相關的茶藝、茶歌、茶舞、歷史遺跡等等。

應該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使普洱茶的身價大大提高,茶產業越來越繁榮。一旦茶農富裕了,從而就會帶動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比如加強年度的“普洱茶神州行”系列活動,圍繞“綠色、品牌、誠信、文化”這一主題,橫跨多個省市,全面展示普洱茶的形象,使市場得到極大的拓展。

3、種植管理水平粗放,低產茶園所占比重大,茶葉產業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茶園有效灌溉面積22.67萬畝,僅占總面積的4.63%;良種化程度低,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僅占茶園總面積的32.68%;茶園面積的擴張速度太快,不利于產業整體素質的提高。2008年全省茶園單產僅有50公斤,比2007年減少7公斤,而且茶園失管面積呈現遞增的趨勢。以云南普洱集團失管面積為例,其集團公司共失管1813.36畝,若以17元/畝計算,則需對其投入30827.12元進行除草及噴藥等管理工作。比較嚴重的是會蓮和百草地基地,失管面積分別為902.7畝和215畝,占總面積的10%之多。

4、科研基礎薄弱,精深加工異常欠缺。企業新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開發能力弱,產品附加值和產業升級換代能力低。目前我省雖然對普洱茶發酵機理、品質形成機理以及內含物質成分、特征性物質、健康營養價值等已投入經費和人力進行了系統研究,但研究成果遠遠滯后于市場的變化和發展。同時,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產品的開發及提取茶多酚、兒茶素等深度開發產品尚處于起步階段,全省茶葉產品基本上是初級產品,與國內外的差距大,綜合利用水平較低。以普洱集團為例,每年投入的茶葉科研經費很少,占總銷售額的2%都不到,其茶葉的發酵過程都是很古老的發酵技術,很難跟上時代的發展。

5、茶農生活狀況改善步伐較慢,甚至有些地區正在惡化。茶農有嚴重的邊緣化趨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一趨勢顯得更加突出。首先,從其鮮葉價格的下降就可以了解到茶農的收入呈下降的趨勢。以普洱市的寧洱縣為例,在2007年,其茶農采摘鮮葉的價格是4.5元/公斤(一芽一葉),而到2009年則是3.0元/公斤(一芽一葉),單價跌幅高達50%.

茶園經營性質主要包括集團的白草地基地和板山基地的租賃經營和溫泉村散戶的國家土地。其中白草地茶葉種植面積1300畝,板山基地茶葉種植面積8000畝左右,人均6畝左右。干茶單產110公斤左右,由于茶價不好,2008年干茶單產88公斤左右。茶葉收入從2007年的戶均20000元以上回落到2009年的戶均9000元左右。對于溫泉村的茶農散戶而言,茶葉種植面積不一,茶葉的產量還比較穩定,畝產平均達105公斤左右。茶葉收入相對于茶農的影響要小一些,2009年戶均收入仍可達到12000左右,比租賃經營戶均多3000元,但是其對茶葉無公害的意識不強,對農藥殘留不夠了解。

三、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1、通過結構性的財稅政策,引導云南省茶產業內部的結構性調整,促使其行業資源較優化整合。行業企業加快設備更新、技術升級與產業鏈延長,培育與壯大知名度較高的茶集團企業。國家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還要更大力度地鼓勵相關茶企業加大職工技術培訓投入,允許更多的職工培訓費在稅前成本列支;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對新品種茶苗的引進、突破性環保技術等種植過程加大優惠力度;鼓勵與獎勵國內企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增強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與控制力;鼓勵精品名優的茶出口,細化出口茶產品的稅則分項,根據不同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含量,給予不同的出口退稅率,支持出口結構升級。

2、加大對一些茶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稅收減讓。第一,對改造低產茶園的企業給予稅收的減讓,讓企業加快對低產茶園的改造,同時應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對實施循環及可持續發展經濟的企業、項目,應給予各種稅收優惠。具體來講,近期可考慮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在改造期(3―5年內)適當降低改造茶園產量的企業所得稅。第二,對引進先進的儀器、設備、技術企業適當地降低其儀器、設備、技術增值稅,使企業加快其技術的升級,從而優化技術結構;加大對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及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研發費用的稅前扣除比例;可以實行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等措施。第三,在新產品及品牌開發設計階段,對企業與技術提供商實行稅收減免或補貼,對創新產品及品牌生產的企業降低所得稅稅率;對專門從事茶貿易的中小企業實施增值稅減免;對消費者免收茶及與茶有關的商品消費稅。

3、加大對茶農的轉移支付。目前中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形式越來越多。比如,有對種糧的農民進行補貼的糧種補貼、購買農機具的補貼,還有對養豬戶進行的各種各樣的補貼,但茶農卻得不到國家或地方政府有關種茶方面的補貼。各級政府應重視且加強對茶農的補貼機制的建立,對采取豬―沼―茶“三位一體”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建園模式的農戶給予技術支持,同時減免其各個環節的與茶種植有關的稅收,比如對購買種植茶及其設備給予財政補貼,加大有機肥的購買及其財政補貼等,同時加大對使用農藥噴灑茶葉的企業及農戶的懲罰力度等。

4、支持完善中小茶企業融資擔保體系。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應該安排專門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開展,逐步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損失補償機制。一是對擔保機構開展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按貸款擔保總額不超過1%的比例給予獎勵,鼓勵其圍繞中小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努力擴大中小企業獲取貸款的規模。二是對擔保費率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30%的業務,按相關擔保業務額不高于0.5%的比例給予保費補貼,努力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此外,對納入全國試點范圍的非營利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對其從事擔保業務取得的收入,3年內免征營業稅。這樣將會增強擔保機構的抗風險能力,有效激勵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的積極性,促進擔保行業的規范發展。同時,提升中小企業的信用度,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將發揮積極作用。中央對促進就業再就業的中小茶企業也應該給予稅收的減讓,鼓勵中小茶企業吸收下崗人員及剛畢業的大學生,以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

(注:本文受國家科技部普洱茶生態茶園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支持,課題代碼:2007BAD58B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 国产麻无矿码直接进入|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在线看|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天堂中文www官网| 大地资源网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又爽又黄无遮拦成人网站| 国产乱子轮xxx农村|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无遮挡边吃摸边吃奶边做|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色欲老女人人妻综合网| 全黄性性激高免费视频|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天然素人在线|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无码av三级|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极品少妇被猛的白浆直喷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