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條件
時間:2023-10-10 15:56: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條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traditional accounting from accounting treatment procedures, work basis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rom precondition of accounting,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accounting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關鍵詞: 環境會計;傳統會計;貨幣;持續經營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traditional accounting;currency;going concern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169-02
0 引言
1990年,Gray在《綠色會計:Pearc后的會計職業界》的文章中提出了環境問題對會計的啟示和會計界對環境保護所做的貢獻,掀起了人們對環境會計問題的興趣,從而環境會計正式從社會會計中獨立出來,成為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它是環境責任、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傳統會計的有機結合,它突破了傳統企業會計單純以利潤為中心的模式,它對傳統會計既有繼承,又有創新,那么它與傳統會計相比,繼承了什么,又創新了什么。因此本文就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聯系與區別加以研究,旨在更好的促進環境會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1 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聯系
1.1 兩者的賬務程序相同 傳統會計的賬務處理程序也稱作會計核算程序,它不僅是對不同會計崗位、會計工作的前后銜接關系進行有機的安排,也是形成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以及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專業資料的過程。在賬務處理程序的不同階段所形成的會計資料能夠提供相應的會計信息,并且他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①現階段賬務處理程序的種類有五種分別是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多欄式日記帳賬務處理程序、日記總帳賬務處理程序、通用日記帳賬務處理程序。由于環境會計是針對環境資源的惡化而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因此傳統會計的五種賬務處理程序同樣適用于環境會計。只是環境會計所填制的記賬憑證、登記帳簿和編制會計報表不局限于用貨幣計量的數字表達式,也可以采用非貨幣計量的文字敘述式。
1.2 工作依據相同 傳統的會計必須遵守國家制定的《會計法》和統一的會計制度。環境會計所提供的會計核算資料、會計報表除了和傳統會計一樣提供給社會公眾、債權人、現實或潛在的投資者、稅務部門等外,還要向環境管理機構提供環境信息,以便政府了解企業對周圍環境所做的貢獻以及損壞程度,因此同樣側重于對外,所以環境會計和傳統會計一樣,必須遵循國家制定的《會計法》和統一的會計制度。
1.3 作用時效相同 環境會計作為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在以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借鑒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以及現代經濟理論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采用以貨幣計量為主的多種計量方式和計量屬性對企業中與環境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核算和控制,通過將其確認為環境會計要是以及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計量和披露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同發展。②從環境會計的概念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環境會計也是對過去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作用的時效和傳統會計一樣主要反映過去。
1.4 最終的目的相同 傳統會計的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利潤最大化。環境會計的目標是為控制與協調經濟效益與環境資源的關系,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最優化,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但是從企業本身而言,協調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資源的關系,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并且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利潤最大化。因此環境會計和傳統會計一樣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2 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
2.1 兩者的對象不同 傳統會計對象的研究,目前會計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是將傳統會計對象定位于“資金運動論”,即是對特定會計主體在一定會計期間的資金及其運動過程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所謂資金運動就是指再生產過程中財產物資的貨幣表現,再生產過程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所構成的多種多樣的經濟活動過程。
而對于環境會計對象的研究,目前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筆者認為在我國,環境會計的對象包括微觀和宏觀兩部分,從微觀方面來說環境會計的對象是企業的經濟活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所作出的補償或獲得的收益。從宏觀方面來說環境會計的對象是鑒于近30年來,環境保護工作的內涵和環境保護機構的職能擴展到包括環境污染治理、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以及生態平衡的維持等諸多領域,因此筆者認為環境會計對象是環境的污染和治理及生態平衡的破壞和恢復以及自然資源,特別是可進行商品性開發的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說,在環境會計是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以及與環境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來進行研究,即使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活動以及與環境活動有關但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活動也應該納入環境會計對象的范圍。
由此可見就兩者核算和監督的對象來看是傳統會計只能核算和監督企業經濟活動過程中,能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而環境會計除了核算和監督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活動以外,還要核算和監督與環境活動有關但不能用貨幣計量的經濟活動。
2.2 兩者核算的基本前提條件不同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提出的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環境會計基本前提條件則是在堅持傳統會計四個基本前提條件下,對其中的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和貨幣計量提出了新的含義。
2.2.1 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指的是會計工作特定的空間范圍。有些會計學者認為由于會計處理的數據和提供的信息必須有一定的空間界限,而會計主體正是明確了會計活動的空間范圍和會計人員的責權范圍,并強調了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而環境會計理論要得以實施,其環境會計主體這個前提條件也必須具有該層含義,同時又不局限于該層含義,環境會計不僅要考核和報告會計主體自身的經濟效益,還要考核和報告該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對會計環境的影響。而對會計環境的影響,必然涉及到企業外部的單位和個人,因此環境會計的主體延伸到企業及其他具有法人資格的其他經濟組織、政府和其他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非政府組織。
2.2.2 持續經營 傳統會計的持續經營是指在正常情況下,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按既定的經營方針和預定的經營目標會無限期的經營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停產倒閉。環境會計則是在持續經營這個前提條件下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既是企業持續經營的條件下,還必須滿足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持續經營,有學者認為“環境會計核算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環境會計信息,以公平分配和使用自然資源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資源基礎不會枯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來分析和反映環境會計要素的內涵,其資產涵蓋到環境資產,負債涵蓋到當代人對未來世代人在環境資源利用方面的“代際欠債”能夠提供充分揭示企業在環保方面的社會責任的信息,并且按照社會利潤來評價企業,進而可以正確的評價產業和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
2.2.3 貨幣計量 傳統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進行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根據這個前提條件,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只局限于那些能夠用貨幣來計量的經濟活動。但是環境資源由于存在商品和非商品性兩種形式,對于森林覆蓋率、草場質量、空氣質量改善度以及沙塵暴強度和頻率等反映環境狀況的指標不僅很難用貨幣進行計量,并且用貨幣計量也不能說明問題,因此,計量存在模糊性。這充分說明了環境會計不能單純的以貨幣來計量,必須輔以其他計量單位,即環境會計可以采用貨幣和非貨幣兩種計量形式,對于環保設備購置、三廢處理費用以及水土流失治理費用等能夠用貨幣計量的盡量采用貨幣計量;對于可以采用實物指標、技術指標以及環境質量化指標的單獨編制附表等形式來反映;對于其他一些無法量化但是能夠影響用戶重大決策的定性信息,應當在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從而使得環境會計采取以貨幣計量為主,其他指標計量為輔的多元計量假設。
2.3 兩者的原則不同 對會計事項予以確認和計量時所依據的規則即為會計原則,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必須對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予以規范。傳統會計的核算原則有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原則。但是筆者認為,環境會計原則除了具有以上原則外,還要遵循適用于環境會計所特有的會計原則。
2.3.1 社會性原則 此原則是要求企業在考慮業績的時候必須站在社會會計的角度,因此,環境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充分揭示企業對環保的社會責任。
2.3.2 強制性原則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企業很難主動地披露完全的環境信息,但是環境事項的性質又關系到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就需要國家政策和法律強有力的支持。為了正確處理企業與環境的關系,國家應當頒布與環保相關的政策、法規以及會計法規和制度,并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嚴格執行這些法規和制度。此外,在公布報表時必須全面公正的反映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作用、保護或污染損耗等情況,要求企業真正做到“誰收益,誰負擔”。國家政策和法律要對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的確定予以約束,在對環境會計進行核算的時候要體現國家的相關政策方針和法律要求。此外,通過國家相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強制企業充分披露環境會計,在公布報表和提供會計信息時要求全面公正的反映企業對生態環境的作用、保護、污染、損耗等情況,不得故意忽略或隱瞞重要的數據資料。
2.4 體系的完善程度不同 傳統會計的理論體系具有規范性和統一性,體系相對成熟,形成了通用的會計規范和統一的會計模式。環境會計發展至今才30多年的歷史,雖然隨著各國立法的加強,政府和有關組織的大力支持以及環境會計的不斷實踐,環境會計逐漸趨于完善,趨于實用。但是關于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各國還沒有達成共識,從而不利于環境會計的進一步研究。因此,建立科學的環境會計基本理論體系十分重要??傊瑫嫮h境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趨于復雜化和多元化。環境會計存在的空間和必要性會越來越大,環境會計也一定會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注釋:
①王朋才.賬務處理程序改革初探[J].會計之友,2009(1).
②羅喜英.從環境會計看環境經營的有效性―以理光集團為例[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
參考文獻:
[1]趙賀春.環境會計對象探究[J].財務與會計,2003.
[2].關于我國環境會計基本假設的探討[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7.
【關鍵詞】 物價變動;會計核算;影響;對策
一、前言
會計核算主要是由會計報表以及會計報表附注兩個組成,具體而言,會計報表包括: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相關的附表;相關附表又可分為利潤分配表、分部報告以及擔保余額變動表等。物價的變動將對會計核算帶來一定的影響,可能會讓歷史成本以及幣值穩定預測情況的真實性無意義,進而導致財務報表的準確性降低,因此也給會計核算招致許多疑難問題,因此,尋求正確的方法或者途徑來減少甚至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帶來的不利影響,使會計核算情況能如實地體現企業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已經成為了以會計為核心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就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及消除對策做進一步地探究和分析。
二、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物價的變動,必定將會對會計核算造成一定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對傳統會計模式下的基本會計理論帶來的影響。若不進行傳統會計模式的變革,將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和會計目標產生沖擊。其次,表現為對會計實務的嚴重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貨幣計量的沖擊。
貨幣會計計量是會計核算的前提,其含義有兩種: 一是以貨幣為統一的計量標準度量會計主體的所有經濟業務;二是貨幣價值作為計量標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紙幣的出現以及廣泛使用,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采取相關的貨幣政策進行經濟干預,那么,貨幣價值就必然會因此而出現變動。幣值不變作為會計計量的基本前提,它與經濟現實有一定的脫節。當物價出現持續上漲或者下跌時,傳統的會計模式下的貨幣計量,即幣值不變的假設也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對會計原則的沖擊。
歷史成本原則,其計量的前提條件是物價的穩定,而當物價出現持續上漲或者下跌時,在歷史成本的計量前提之下,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無法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當下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導致了企業資產中所獲得的實際成本和現行成本完全不符,進而影響了會計報表計量的真實可靠性。此外,將通貨膨脹期間獲得的收益和前期所取得的歷史成本相配比,會計核算的誤差就比較大,造成企業利潤虛增的現象。所以,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有嚴重的影響,對財務會計目標達成造成阻礙。
(3)對會計目標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沖擊。
會計目標的合理化能夠給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會計信息,以助于科學決策的實現。但另一方面,物價變動容易對會計計量的屬性造成影響。會計信息和經濟現實相脫節,進而會大大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并會阻礙會計目標的盡快實現。
三、物價變動影響的消除對策。
(一)局部調整法。
所謂的局部調整法,就是在不變革現行的會計模式的前提下,為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進而對會計信息做局部的改善。它主要著力于某一類資產的價格的變動,改變資產的計價方式,從而減少甚至是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此種方法具體包括: 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固定資產定期重估價法、實行物價變動準備金制度等。
(1)加速折舊法。
所謂的加速折舊法,即是對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具體而言,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內,其早期計提還比較高的折舊費用,并按照逐年遞減的原則,那么,在固定資產的早期,能夠以比較高的折舊和收入配比。隨著社會的發展,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能夠讓企業盡快收回固定資產的投資成本,但固定資產的折舊總額屬于歷史成本的范疇,加速折舊法并未徹底解決實質資本的維持問題,這是其存在的不足之處。
(2)固定資產定期重估價法。
企業如果對固定資產做定期的重新估價,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其現行的價值,通過此方法,不僅可以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是現行的成本報價,也可以保證利潤表之中,與當期收入相配比的折舊費用正是當期的成本,會計報表中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得以保證。
(二)全面調整法。
全面調整法是相對于局部調整法而言的,它通過改變現行的會計模式來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即消除了歷史成本會計,用物價變動會計取而代之,進而達到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質量造成影響的目的。一般而言,會計計量單位包括有名義的貨幣單位及不變購買力單位;會計計量屬性包括了歷史成本及現行成本。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會計模式、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模式和現行成本/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
(1)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會計模式。
這種會計模式又可稱為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或者是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模式。它的計量依然屬于歷史成本,但不同的是,其計量單位是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此種會計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報告的過多的影響。
(2)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模式。
此種模式又稱為現行成本會計模式。它計量的是現行成本,其計量單位是名義貨幣單位。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對各個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現行成本能夠更好地反映個別物價水平的變動情況?,F行成本的多少正是企業所關注的問題,因此,采用現行成本模式能夠為此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會計管理水平還不是很高,會計核算機制還處于初級階段,會計從業人員的技能參差不齊,而在歷史成本原則下,會計核算無法對物價變動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映,進而會導致資產、收入、負債、費用以及利潤等的計量不準確,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針對物價變動的影響實施相應的對策是必不可少的。以上采用的局部調整法和全面調整法均各有優缺點,在一定的適用條件下,有效地降低甚至是消除了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傮w而言,其消除對策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我們必須加大對會計核算的投入力度,在體制上徹底地完善它。
參考文獻
[1] 陳謀達. 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J]. 財經界(學術版). 2011(08)
[2] 朱煒.
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影響[J]. 特區經濟. 2007(10)
當前經濟形勢下,地勘單位在切實履行事業職能的同時,還需要突出自身主導優勢產業,積極謀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活動領域向深度和廣度齊發展,這就需要一系列科學的管理規章制度和決策程序做保障。
一、會計核算與績效目標考核的關系
會計核算也稱會計反映,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環節。會計核算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反映。作為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組成部分,合理地組織會計核算形式是做好會計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對于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為領導層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績效目標考核是一項管理制度,屬于財務管理范疇,以提高單位管理服務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約束激勵機制、激發提升單位活力為目的。
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會計核算是為反映單位經濟發展狀況和取得經營成果組織開展的常規性基礎工作,績效目標考核是以預先制定的程序方法評價被考核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的生產經營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管理成效的一項制度,兩者均突出了規范經濟行為、促進單位健康有序發展的共同目的和特征。同時,會計核算是基礎前提,績效目標考核是評價方法,沒有準確的會計核算數據,績效目標考核就容易產生偏差,就無法對地勘單位的健康發展起到指導和推動作用。
二、規范會計基礎工作,確保績效目標考核行之有效
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許多地勘單位認識到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工作逐步規范,水平穩步提高,也使會計工作在單位經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會計基礎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突出表現在:
1.因內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會計基礎工作,會計核算脫離實際情況,造成賬目混亂、財產不實、數據失真。
2.會計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不高,不能準確把握核算程序和尺度,主觀原因造成手續不清、差錯嚴重、會計資料散失。
3.為了完成指標或達到某些目的,采取偽造、變造虛假的會計資料,掩蓋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上述問題,不僅削弱了會計基礎工作,影響了會計工作秩序的正常運行和會計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單位經濟秩序,對單位的經營管理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為嚴重的消極影響。
績效目標考核需要以經濟數據、財務指標為評價標準,真實、準確、有效的財務信息是保證績效目標考核行之有效的前提條件,因此只有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制定科學的績效目標考核辦法,才能使考核工作達到預定目標。沒有哪位會計人員愿從主觀上去做假賬,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除了管理乏力、督促檢查不夠以及制度建設不規范、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外,缺乏責任意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地勘單位應重視會計基礎工作,增強領導、職工的經濟和法律意識,加強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培訓和職業素質培養,完善規章制度并落實監督檢查機制,只有大家都提升了責任意識,強化了自我保護意識,才能進一步規范會計基礎工作,使一項經濟工作從源頭上得到理順。
三、突破傳統會計核算模式,完善地勘績效目標考核
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側重事后反映某一時期和時點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營成果,具有滯后性。同時,注重強調會計基礎核算,缺乏對會計數據進行精細化的歸集劃分和分析處理,無法從本質上真實反映單位的實際財務狀況,從而影響績效目標考核的有效性?,F試從突破傳統會計核算模式談談個人設想。
1.突破會計分期假設,科學制定考核周期
會計核算有會計主體、會計分期等基本前提假設及核算原則,不同期間所反映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既有時期指標也有時點指標,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基本能反映出一個單位在某個時期和時點的經濟發展程度和經營效益狀況。但是,會計核算只能事后反映某一時期和時點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經營成果,具有滯后性。
制定績效目標考核是為了尋找和培養地勘單位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和管理不斷完善。在考核經濟工作方面,不僅考核年度同比各項指標要增長,未來某一時期指標也要循環向上增長。一項績效目標考核的主體條款往往能適用好幾年,這就說明其具有前瞻性,就這點而言,會計核算和績效目標考核兩者是互相沖突的。如何才能將兩者相融合,促進考核作用最大化?建議以特定某一年度為考核周期的起點,以地勘單位負責人任期的工作周期,例如三年為考核總周期,相應設立科學、有效的考核總指標,并在充分論證和聽取被考核單位意見的基礎上,將總指標科學地分解到各個考核年度,把年度考核指標作為周期總指標的一部分,最終以總指標完成情況做評價依據。
這種方法可以使被考核單位根??主營業務發展規劃預測經濟發展趨勢,穩中有序地發展經濟,有利于避免一些剛起步或經濟發展不穩定的地勘單位在不同年度的考核成績波動較大,也能杜絕為了追求考核數據而把經營管理工作當作為完成考核而工作的奇怪現象。同時,對于一些經營管理相對穩定的地勘單位,這種做法同樣適用,可以促進其更加合理地安排規劃主營業務,使自身的發展更具靈活性。
另外,我們也需要對一些問題靈活處理,比如在總考核中期,單位主要領導工作調動或者遇到重大政策調整,阻礙了考核機制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適時調整考核總周期,以其實際任期為考核總周期,科學公正地開展考核評價。
2.加強推動管理會計,有效提升考核效果
績效目標考核必須以做好成本收入的歸集與分配為前提,正確的成本收入歸集分配是保證會計數據質量的關鍵,體現為收入分配合理、費用劃分準確、匯總歸集有序。2014年10月,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管理會計是會計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務于單位內部管理需要,是利用相關信息,有機融合財務與業務活動,在單位規劃、決策、控制和評價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動。該意見強調了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的目標。因此,地勘單位必須認識到會計核算不能只是單純地將會計數據進行錄入統計,應突破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推動管理會計的培訓與發展,不僅為績效目標考核提供更為精確的財務數據,也為單位的經營發展精準把脈、科學決策。
比如地勘單位的績效目標考核中,需對當年度地質項目財政性資金的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如果在日常的會計核算中,未對項目支出進行分析統計和跟蹤監控,就無法直觀精準地反映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為了實時掌握相關數據,可以建立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表,通過收集項目預算,按照地質項目工作手段、費用項目、成本項目的分類對預算數據進行細化錄入,之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時更新項目支出金額,保持與會計賬套數據的一致性。這就是一種管理會計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模式,不僅能夠實時統計分類數據,還能夠及時預警報賬偏差,指導項目組及時合理地運用項目資金,有效提高預算執行考核指標。
3.靈活制定考核辦法,增加設立軟性指標
地勘單位各具特色,有的注重發揮公益性職能,有的事業職能與經營生產職能兼具,有的傾向于市場經營。各地勘單位應根據主營業務性質,在上級主管局的績效目標考核框架下,靈活制定適用于自身的績效目標考核辦法,用以考核內部單位的生產經營成果和管理成效,避免?⒖己稅旆ㄉ?搬硬套,影響考核的實際操作性和有效性。
當前地勘單位的績效目標考核,主要針對地質服務工作、經濟工作、精神文明工作、安全工作等方面,忽略了對單位行業影響力、綜合競爭力、管理方式創新力、職工隊伍凝聚力等軟性指標的考核。與精神文明工作和安全工作的考核方式一樣,這些軟性的考核指標無法通過會計核算工作來計算與衡量,屬于一種定性指標,需要結合單位整體情況進行主觀評價。
因此,一套科學合理且操作性強的績效目標考核辦法出臺,需經過必要的調研,廣泛聽取各生產部門及職工代表意見和建議,科學設立考核指標,這樣才能全面評價單位的整體運行情況,充分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避免單位發展急功近利,同時也為規范會計行為、拓展會計模式提供有利環境。
[關鍵詞]物價變動 會計核算 影響 對策
會計核算主要是由會計報表以及會計報表附注兩個組成,具體而言,會計報表包括: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相關的附表;相關附表又可分為利潤分配表、分部報告以及擔保余額變動表等。物價的變動將對會計核算帶來一定的影響,可能會讓歷史成本以及幣值穩定預測情況的真實性無意義,進而導致財務報表的準確性降低,因此也給會計核算招致許多疑難問題,因此,尋求正確的方法或者途徑來減少甚至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帶來的不利影響,使會計核算情況能如實地體現企業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已經成為了以會計為核心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本文就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及消除對策做進一步地探究和分析。
一、物價變動的定義與分類
1.物價變動的定義
物價,簡而言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價格,即商品或者勞務價值在貨幣上的表現。一定單位的貨幣能夠購買到的商品或者換取勞務的數量就是貨幣的購買力。當物價上漲時,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額能夠購買到的商品或者換取的勞務數量相應地就會減少,那么,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而反之,則貨幣的購買力就上升。通常而言,這種商品和勞務價格的變動或貨幣購買力的變化就被稱為物價變動。
2.物價變動的分類
(1)就變化范圍來分,物價變動包括綜合變動和特定變動。綜合變動表露的是貨幣單位價值的上升或者下降。而特定變動則表示的是某一特定商品價格的上升或者下降。綜合變動與特定變動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關系,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2)就變動方向來劃分,物價變動有物價上漲及物價下跌兩種。在同一個市場中,現行的商品價格或勞務價格比它們以往的價格高,稱為物價上漲;反之,則稱為物價下跌。而在特殊情況下,物價的持續且較大幅度的上漲,就稱之為通貨膨脹,反之,則為通貨緊縮。
二、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
物價的變動,必定將會對會計核算造成一定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對傳統會計模式下的基本會計理論帶來的影響。若不進行傳統會計模式的變革,將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和會計目標產生沖擊。其次,表現為對會計實務的嚴重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貨幣計量的沖擊
貨幣會計計量是會計核算的前提,其含義有兩種: 一是以貨幣為統一的計量標準度量會計主體的所有經濟業務;二是貨幣價值作為計量標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而紙幣的出現以及廣泛使用,世界各國政府紛紛采取相關的貨幣政策進行經濟干預,那么,貨幣價值就必然會因此而出現變動。幣值不變作為會計計量的基本前提,它與經濟現實有一定的脫節。當物價出現持續上漲或者下跌時,傳統的會計模式下的貨幣計量,即幣值不變的假設也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2.對會計原則的沖擊
歷史成本原則,其計量的前提條件是物價的穩定,而當物價出現持續上漲或者下跌時,在歷史成本的計量前提之下,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無法真實、準確地反映企業當下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導致了企業資產中所獲得的實際成本和現行成本完全不符,進而影響了會計報表計量的真實可靠性。此外,將通貨膨脹期間獲得的收益和前期所取得的歷史成本相配比,會計核算的誤差就比較大,造成企業利潤虛增的現象。所以,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有嚴重的影響,對財務會計目標達成造成阻礙。
3.對會計目標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沖擊
會計目標的合理化能夠給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會計信息,以助于科學決策的實現。但另一方面,物價變動容易對會計計量的屬性造成影響。會計信息和經濟現實相脫節,進而會大大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并會阻礙會計目標的盡快實現。
4.會計報表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物價的大幅度變動,導致會計報表中的相關數據的有效性喪失,進而導致會計報表無法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這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具體而言,歷史成本會計以開展業務時的歷史成本、計量、報告資產以及負債等項目為標準,但實際上,各項業務開展的時間、物價指數、貨幣購買力均是不同的,因此,資產負債表中的數據集項目的真實性降低。而在利潤表中,歷史成本會計的收益確認采用配比原則,但是實際上,由于收人是當期才實現的, 但成本或者費用是依據歷史成本結轉而來,因此,配比結果與實際結果有一定的差距性,特別是自物價出現大幅度的變動時,歷史成本與現行成本的差值會更大,那么,繪制的利潤也就無法真實地反映該企業的經營成果。企業的利潤處于虛增狀況,所繳納的稅比實際應繳的要多,這樣會降低企業的財力,企業很可能將因此而喪失存貨以及資產能力, 進而嚴重影響到企業的再生產能力。
5.無法反映投入資本的情況
企業凈資產的確認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包括資產、收入、負債、費用以及收益等。各項須采用分期計量的方式,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之下,各個會計核算期間的貨幣價值以及資產價值都有差異,所以,會計報表無法真實反映投入資本的保持狀況。此外,企業進行投資的目的主要是獲取更大的收益,而獲得收益的前提是資本的保全,但實際上,按歷史成本原則計量的資產價值比現時價值要低,出現虛增收益的現象,因此,要繳納的所得稅以及支付股利就比實際應繳的要多,那么,必然將出現虛盈實虧的狀況,不利于企業的提升。
三、物價變動影響的消除對策
1.局部調整法
所謂的局部調整法,就是在不變革現行的會計模式的前提下,為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進而對會計信息做局部的改善。它主要著力于某一類資產的價格的變動,改變資產的計價方式,從而減少甚至是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的影響。此種方法具體包括: 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固定資產定期重估價法、實行物價變動準備金制度等。
(1)加速折舊法
所謂的加速折舊法,即是對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具體而言,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內,其早期計提還比較高的折舊費用,并按照逐年遞減的原則,那么,在固定資產的早期,能夠以比較高的折舊和收入配比。隨著社會的發展,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法能夠讓企業盡快收回固定資產的投資成本,但固定資產的折舊總額屬于歷史成本的范疇,加速折舊法并未徹底解決實質資本的維持問題,這是其存在的不足之處。
(2)固定資產定期重估價法
企業如果對固定資產做定期的重新估價,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其現行的價值,通過此方法,不僅可以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是現行的成本報價,也可以保證利潤表之中,與當期收入相配比的折舊費用正是當期的成本,會計報表中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得以保證。
(3)實行物價變動準備金制度
許多企業已耗的資產補償不足,于是針對這一問題,實施物價變動準備金制度。即通過為資產負債表之中的固定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構建物價準備金制度,能夠用此非貨幣性資產的物價指數對其價值進行重估并從中提取出一定的準備金,將其增值的部分計入到資產價值變動準備項目之中。
2.全面調整法
全面調整法是相對于局部調整法而言的,它通過改變現行的會計模式來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即消除了歷史成本會計,用物價變動會計取而代之,進而達到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信息質量造成影響的目的。一般而言,會計計量單位包括有名義的貨幣單位及不變購買力單位;會計計量屬性包括了歷史成本及現行成本。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會計模式、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模式和現行成本/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
(1)歷史成本/不變購買力會計模式
這種會計模式又可稱為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或者是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模式。它的計量依然屬于歷史成本,但不同的是,其計量單位是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此種會計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物價變動對會計報告的過多的影響。
(2)現行成本/名義貨幣模式
此種模式又稱為現行成本會計模式。它計量的是現行成本,其計量單位是名義貨幣單位。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動對各個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現行成本能夠更好地反映個別物價水平的變動情況?,F行成本的多少正是企業所關注的問題,因此,采用現行成本模式能夠為此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3)現行成本/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
此種模式是一般購買力會計模式與名義貨幣模式相結合而成,它一方面計量現行成本,另一方面以一般購買力貨幣作為其計量單位,因此,可以消除一般物價變動以及個別物價變動的所帶來的影響。
此外還可以通過擴大會計表披露的范圍來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由于現行財務報告主要提供的財務信息是以歷史成本為主的,遵循歷史成本原則,而這一原則使財務報表僅僅能夠反映已獲取的收入及已花費的費用等歷史性的信息,而實際上由于當今是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的更新速率較之以前,大大提升,信息的不確定性增強,而目前的會計報表卻沒有披露各種不確定性信息,這樣就導致了報表的真實性降低,為此,實現表外披露,進一步增加會計報表附注的內容,能夠使企業的決策更加科學。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會計管理水平還不是很高,會計核算機制還處于初級階段,會計從業人員的技能參差不齊,而在歷史成本原則下,會計核算無法對物價變動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映,進而會導致資產、收入、負債、費用以及利潤等的計量不準確,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針對物價變動的影響實施相應的對策是必不可少的。以上采用的局部調整法和全面調整法均各有優缺點,在一定的適用條件下,有效地降低甚至是消除了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傮w而言,其消除對策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我們必須加大對會計核算的投入力度,在體制上徹底地完善它。
參考文獻:
[1]陳謀達.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 2011(08)
[2]胡燕玲.淺談物價變動對會計的影響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 2009(04)
[3]朱煒.物價變動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的影響[J].特區經濟. 2007(10)
[4]陳麗嬌,朱蕾.論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會計的影響與模式選擇[J].經營管理者. 2011(04)
一、會計與產權
(一)任何時期的會計都建立在一定產權關系上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五個社會形態。由于各歷史時期的所有制形態和政治體制不同,相對應的會計也有所區別,這種區別從產權理論的角度來考察是由于產權關系的原因所致。在原始社會,財產屬于公有(即公有產權),人與人之間關系是平等的,人們共同擁有、使用財產,該時期的會計建立在樸素的公有產權關系基礎上,其主要職能是簡單地反映生產活動。由于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結構過于簡單,因而會計維護產權主體和產權關系的屬性沒有充分顯現。從奴隸社會后,隨著私有產權即排他性產權的出現,會計明顯地表現為雙重性:即一方面要滿足管理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還要維護產權主體(財產所有者)和產權關系。會計作為一種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手段所發揮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被財產所有者所利用,即使是在發生利益沖突和經濟糾紛時,會計記錄都可以成為一種有力的證據,證明財產所有者對財產的支配權。會計發展史表明,會計的產生是一種必然,它是為特定的產權主體服務,并建立在一定的產權關系上的。有些人認為會計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這僅指出了會計的技術性一面,而忽略了會計的社會屬性。即使是會計的技術性,只要認真考察一下,也會發現其技術性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產權關系的變化。會計要通過對財產的記錄、計算來完成其使命,對財產的價值及其數量(實物計量)的客觀反映是第一位的,而客觀反映要依賴會計的專門方法,如復式記帳法、會計報表等。這些技術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產權關系的變化,如從單式記帳法到復式記帳法,其背后是由于單一私人資本向合伙資本過渡及其日益復雜的商業活動等原因所致。
隨著財富的增加、技術的進步、產權結構的多元化,尤其是企業組織形式和規模的變化,對企業的控制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變得很難駕馭,會計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和發展,產權結構的變化和形式的多元,使得會計無論在技術上和理論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譬如會計平衡公式、會計信息披露方式、會計監督模式、會計報告等,都因產權結構而發生了改變。特別是產權制度不同的企業,經濟責任和權利的劃分不同,企業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及會計政策和處理程序也可能存在較大區別。這也說明企業會計行為與企業產權結構和形式直接相關,并受企業產權制度左右。因此,可以說會計不僅要建立在一定的產權關系上,體現和保護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并且還要隨之而變化和發展,任何一個企業的會計無時無刻不被打上產權關系及產權制度的烙印。
(二)任何一種類型的會計都要維護特定的產權制度
任何一種類型的會計都會受產權的影響和左右,并表現為維護其特定的產權制度。從宏觀上,世界各國的會計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第一是納稅主導型,其特點強調會計應為國家納稅服務,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第二是私人投資主導型,其特點以維護投資者的利益為中心;第三是企業主導型,其特點以維護企業法人的利益為中心;第四是政府主導型,其特點以維護國家利益為中心。以上這四種會計模式雖然其利益維護中心存在區別,但從會計維護特定產權制度這一命題上來看卻無本質區別。采用納稅主導型會計模式的一般屬于大陸法系的國家,如日本、德國等。其會計法規的制定基本上由國家政府部門來負責,而這些國家的經濟類型大多屬于后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政府干預的色彩比較濃,政府在國家經濟發展歷程中起指導、扶持和管制的作用。特別是這些國家在企業的產權結構上法人持股的比重大,為適應這一產權結構特點和國家管制的需要,這種類型國家的會計強調會計信息為國家納稅服務。私人投資主導型會計模式的國家一般都是經過了長時間充分市場競爭的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等,其法律體系屬于英美法系,采用判例法。由于這種類型國家的資本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比較完善,企業的股權結構較為分散,政府對企業的控制主要依靠間接手段和市場來調節,所以會計準則的制定通常依靠民間團體來完成,民間團體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企業分散股東的意志。政府主導型會計模式的國家,一般國有經濟所占比重較大,如我國即如此。其法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股權由于在企業中所占比重大,政府控制的色彩自然較重,會計將服從于國家的宏觀管理置于首位,會計法規由國家來制定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企業主導型會計模式,主要是從維護“企業法人”的利益出發,會計傾向于企業自由選擇,法人擁有更大的自,也就是說在這一模式下,產權中的“法人財產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擁有會計信息的生成權。通過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會計模式同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而法律體系又是產權關系和產權制度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現,應該承認,會計模式更直接的是與該國企業的產權結構相關。
從微觀上來看,企業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私人企業、合伙制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國有企業等。任何一種組織形式的企業其產權結構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會計的處理方法、會計信息的披露重點、會計管理手段、內部控制方法都存在著一定差異。造成會計方面差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產權制度的不同,可以說不管何種類型的企業,維護本企業的利益、實現利益最大化是會計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無論是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來考察,任何一種類型、任何一個企業的會計都要維護其特定的產權制度。
(三)產權理論下的會計推論與啟示
毫無疑問,產權與會計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聯系,任何時期的會計都是建立在一定產權關系上;任何一種類型的會計都要維護特定的產權制度。產權理論中孕育著諸多會計思想,同時會計研究和實際問題的解決也需要產權理論的指導,產權理論下的會計推論與啟示給會計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
1.科斯定理的會計推論
科斯定理是一組定理,它由三個相互關聯的定理來組成,其本質是關于產權制度安排與產權關系的定理,核心是交易費用,通過對交易費用為零假設的否定,提出了企業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理論。根據科斯定理,有的會計學者對財務會計信息及其市場資源配置作出了兩個推論:(1)若交易費用為零,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和公開程度,不影響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2)在市場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財務會計信息的合理界定和公開揭示,是市場資源有效配置的條件。本人認為,依據科斯定理,至少可在以下方面得到啟示。
啟示1:會計信息與企業產權、市場之間存在這樣一種相關關系,即:產權有助于界定會計信息的邊際,會計信息能夠引導市場交易;
啟示2:會計信息質量在很大程度上由“產權制度”來決定;
啟示3: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會計信息是對稱和無任何秘密可言的,任何人都可以獲得其所想要得到的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只有生成成本,而無價值可言;
啟示4:在非完全競爭條件下,會計核算及會計管理對資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是相對的;
啟示5:會計制度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第一位外在因素,并且會計制度的管制程度決定著會計信息的披露數量,會計制度對市場、交易以及資源配置都是極為重要的;
啟示6:會計信息是引導資本流動及資源配置的前提,不管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如何,真實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決策者作出正確的判斷,虛假的會計信息可能會使決策者產生錯誤判斷;
啟示7:沒有會計信息市場及產權流動不可能實現企業及社會制度的變遷,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會計披露的程度和真實性。
2.運用交易費用理論進行推論
傳統經濟學將交易費用假設為零,所以推斷出市場價格機制是資源配置的信號。但現實中存在交易費用,并且交易費用為正,市場價格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并不充分,企業是市場的替代品,政府管理也是必要的。據此可以推斷,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會計制度、會計信息和政府會計管制對資源配置是有效果的,并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會計信息不影響資源的配置,不會產生效率。本人認為,從交易費用理論出發,在會計研究方面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啟示1:交易費用是會計研究的重要范疇,應對其在定性基礎上進行定量研究,并需要對交易費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探討;
啟示2:雖然使交易費用達到零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但使交易費用在數量上逐漸逼近零還是可以實現的;
啟示3:外部效應內部化是建立社會會計和社會關聯會計的理論基礎,如環境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社會報告會計等;
啟示4:有必要研究生產成本與社會成本的關系,以及社會成本的量化;
啟示5:有必要建立交易費用與資源配置的函數關系;
啟示6:應對交易費用的構成內容及相關要素進行研究。
(四)關于會計與產權之間相互關系的簡單結論
產權理論及發展對會計的影響至少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一是利用產權理論可對會計理論和會計現象作出更合理、更科學的解釋;二是現實的產權變動為會計提出了新的問題,需要人們去解決。會計與產權的關系可作如下簡單的概括:任何一個時期的會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產權關系上;任何一種類型的會計都要維護特定的產權制度;很多會計問題都可以運用產權理論對其進行解釋和說明;諸多產權理論中隱喻著會計思想;會計與產權的影響是相互而直接的。
二、現代產權理論對會計提出的挑戰
會計理論是對會計實踐的總結,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釋會計行為,在解釋的過程中隱含著指導的因素。產權理論對會計的挑戰主要表現在會計理論、會計方法和會計人員思想觀念三個方面。
(一)對會計理論提出新的挑戰
由客觀事物的內在因素和普遍聯系的規律所決定,產權理論與會計理論,特別是基本理論之間有諸多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內容。現代產權理論對會計理論的某些方面如會計基本前提(假設)、會計對象、會計信息等,提出了挑戰。
1.關于對會計基本前提的挑戰
會計基本前提也稱會計假設或會計假定,它是進行會計核算和管理的先決條件。不同的學者對會計基本前提持有不同的意見,形成了以下代表性的觀點:(1)三前提論,具體包括企業實體、會計期間、貨幣計算;(2)四前提論,具體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單位;(3)七前提論,包括特定獨立實體、繼續經營、貨幣計量單位、歷史成本、會計時期(定期性)、營業收入之承認、配合。
眾所周知,會計基本前提的目的在于將會計限定在一定的基礎上,通過一些約束條件來減少會計研究和處理的不確定性,使會計工作和理論研究在更加理想的狀態下得到解釋和進行操作?,F代產權理論對會計基本前提提出的挑戰主要集中在:會計主體與產權主體的關系;持續經營與非持續經營條件下的會計等。以前人們研究、解釋和處理會計問題時,都是將會計主體嚴格地界定在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的前提下,產權理論則不完全按照傳統會計上的持續經營的觀點去理解,而是更多地考慮“非持續經營”和“非會計分期”前提下的問題。而在產權理論指導下至少可以對會計基本前提進行這樣的描述:會計更應注意非持續經營下的會計理論和實務;會計主體與產權主體是存在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貨幣計量單位和會計報告的提供對象是相對有限的;交易費用為正的限定。
2.對會計對象的表述提出的挑戰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工作的對象,它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對會計對象形成了不少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資金運動論”、“價值運動論”等。會計對象到底如何表述,本人認為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且這些結論所起到的作用不盡相同;在產權理論指導下的會計對象可以用“產權及其運動中能用貨幣形式表現的方面”來表述。因為:(1)從現實的會計對象要素考察,人們一般將其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五個方面,而這五個要素是實際工作中會計對象的具體化,也就是說無論經濟業務如何復雜,會計上都可用這五個要素進行涵蓋,而這五個要素無一不是產權的范疇;(2)會計報告及會計平衡公式都是對產權及其運動的特定反映;(3)從會計技術性方法上來講,如復式記帳法、權責發生制等都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產權關系及其變動情況。正如r.瓦茨和j.齊默爾曼所指出的:“會計和審計都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是為了監督企業契約簽訂和執行而產生的。”由于現在會計在技術處理上的原因,那些不能用貨幣進行計量的行為,或者說非貨幣計量的活動,目前會計上還無法納入其信息處理和管理系統。
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會計對象可以用“產權及其運動中能用貨幣表現的方面”來表述,并不是對會計對象其他表述的否定,只能說明在產權理論指導下的會計對象研究所解決的問題以及理論具有針對性。
3.對會計信息與會計制度提出的挑戰
產權理論對會計信息和會計制度的挑戰是人們感受最強烈的。會計信息是不是越多和越充分越好?從市場決策的角度來說當然如此。而從產權理論角度來看,會計信息的充分雖然有助于社會資源的配置,但由于會計信息的生成需要成本,且在產權制度客觀存在的現實社會中,會計還要維護特定的產權主體利益,因此,會計信息的披露并不是沒有和邊界的。依據產權理論,產權制度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別是公共財務會計信息是要靠政府管制來實現的,很多股東對于會計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高漲。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外公布的會計信息成為了“公共物品”,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以使用,但這些信息的提供一般是通過政府的“會計制度”來約束和管制的。在交易費用為正,也就是市場存在磨擦,人們在市場的交換需要花費一定成本的前提下,競爭并不完全,信息也不對稱。由于市場活動的參與者對特定交易信息的擁有不相等,有些參與者擁有比其他參與者更多的信息,所以,會計制度必然會成為一種“工具”或“手段”為特定利益主體服務,并受產權制度制約。為保證產品及各種交易的正常進行,會計信息和會計制度是其前提,而不是通常所認識的結果,以前人們經常將會計作為對交易過程的簡單反映是不正確的。從產權理論來分析,市場的交換表面上表現為物品或勞務的交換,其實質是各種權利的交換;而要使權利交換能夠順利實現,會計方面的信息不可缺少。另外,會計制度是保證交易者(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按照公認的一般原則或政府規定的標準進行經濟業務處理及有關會計信息提供的規范,是保證整個社會市場秩序的前提條件。無論傳統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最優”,還是產權經濟學的社會資源配置最優,都離不開會計信息和會計制度。因此,僅將會計信息和會計制度看作是對經濟業務的事后反映,是不完整和不確切的。
(二)對會計技術方法定位提出的挑戰
這里所說的會計技術方法就是會計核算方法,如復式記帳法、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等。在產權理論下,對會計技術方法進行考察,會發現會計核算的諸方法都是對產權及其變動情況的反映和監督。首先,會計核算方法是對企業各利害關系集團權益的保護,如通過會計科目和帳戶對企業的所有者、債權人和利害關系集團的利益作出了合理的界定,維護了產權主體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會計核算方法通過會計平衡公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來正確反映企業的產權結構和正當權利與義務,使法人財產權(資產)和債權**益(負債)以及財產剩余索取權(所有者權益)之間形成了一種平衡關系,這種平衡關系實際上是企業產權各項權利的再現,也是會計按照產權關系進行技術處理的標準。再次,通過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能夠對企業的產權及其變動進行客觀的描述和管理,充分揭示企業的產權信息流。因此,從產權理論的角度出發考察會計的技術方法,會發現會計與產權具有一種天然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會計的技術方法的定位應當是:既是對企業產權及產權變動的客觀反映,也是維護企業產權制度的方法與手段。
(三)對會計思想觀念提出的挑戰
在現代產權理論下,會計工作者與研究人員思想觀念受到挑戰,必須加以轉變。
1.學習新理論,解決新問題
筆者認為,會計人員學習新理論既包括新理論會計也包括與會計相關的新理論,如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產權理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產權制度因素分析方法、契約理論、委托理論等,對會計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都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會計人員通過對新理論的學習,能夠豐富自我,提高認識水平,服務于會計研究和會計實務工作,解決新問題。
2.會計是大環境下的大會計
會計處于一定的環境中,而且會計的環境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而變化,新的理論發展也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新環境會帶來新問題,會計人員只有將會計理論置于社會大環境下才能獲得全面而科學的結論。產權理論是關于社會和企業整體的理論,它將“企業”視為“市場”的替代物,并認為會計信息和會計制度是進行市場交易的必要前提,把會計信息作為引導社會資源配置的信號之一。因此,會計人員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不能將自己僅僅限定于“會計核算”的范圍內,這樣將不利于會計工作的開展以及會計學的發展。
3.建立現代企業產權會計
產權理論給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會計研究者、實際工作者以眾多啟示與發展空間。產權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企業產權變動所帶來的會計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講的非持續經營下的會計。以前會計人員對非持續經營會計的認識不足,研究不夠深入,而產權理論提示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產權制度變動是經常的和多樣的。這就要會計人員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探討新領域,尋找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面向科學和未來,徹底轉變思想觀念,努力探索建立現代企業產權會計的新途徑。
會計系統的復雜性,客觀上決定了人們對會計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對會計的研究也應從多角度去進行。近幾十年來,日趨成熟的產權理論及其研究成果,對社會科學各個方面的研究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產權的視角對會計的諸問題進行考察和分析,并試圖通過這種分析解釋會計現象,解決會計問題,謀求建立產權會計,是具有現實和深遠決義的。
[參考文獻]
[1]伍中信:《產權與會計》,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版。
[2]田昆儒:《論企業產權重組會計》,《南開管理評論》,1999年第3期。
[3]田昆儒:《論產權制度與會計信息揭示》,《會計研究》,1999年第11期。
[4]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年版。
[5]田昆儒:《產權經濟會計論綱》,《財會月刊》,1998年第6期。
會計信息化是對會計電算化的完善和發展,是會計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早在1999 年,謝詩芬教授曾提出,會計電算化是會計信息化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會計信息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重構,并在重構的現代會計模式上通過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會計信息資源,建立技術與會計高度融合的、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會計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的基礎和組成部分。從這則概念中可以看出,會計信息化實際上是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融入到傳統的會計工作當中,使會計工作信息化、集成化、規范化。
二、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
如果說會計電算化是傳統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會計信息化更是一次歷史性的重大革新。會計電算化是將會計數據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和保存,更加強調會計數據和處理操作的規范性。而會計信息化要求企業的經濟業務全面信息化,使得會計數據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影響企業戰略的制定,更加強調會計工作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具體來看,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可以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會計信息化是企業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前提。其次,會計信息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世界,信息量的發展速度如爆炸一般席卷人類生活。信息技術也隨之飛速發展起來,并全面融入到各個領域中去。結合現代會計理論,在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迫切需要下,會計信息化應運而生。企業想要長遠發展、緊隨時代步伐,就必須進行會計信息化。
三、我國會計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
( 一) 安全隱患
計算機安全、網絡信息安全都是影響數據保密的主要因素,保障財務數據的安全與防止泄密是會計信息化推廣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計算機本身具有安全漏洞,計算機系統一旦遭到黑客的破壞和病毒的感染,很容易導致企業的會計信息損壞、流失。另一方面,計算機操作人員防范意識不高也會導致會計信息系統遭到非法訪問、未經授權拷貝、商業機密泄露等問題出現。
( 二) 法治不完善
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經濟快速提升,在此領域內的犯罪行為也相應的增多,而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條文并不是十分完善,難以對出現的新問題做出及時、恰當、合理的處理。我國目前仍然缺少針對會計軟件合法化的相關法律或規章。對于財政部制定的《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企業在實際工作和日常管理、監督中還做得不夠到位。同時,計算機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為立法執法增加了難度,但這也是會計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之一。
( 三) 缺乏相應的復合型人才
會計信息化不僅要求會計工作人員熟練掌握傳統會計的工作技能,還要求會計工作人員能夠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并且能夠把會計和網絡技術相結合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目前我國的會計行業人才供給呈現中低端人才過剩,高精端精英緊缺的情況。而且很多會計人員對會計信息化認識不足,缺乏會計信息化的思想意識,這也使得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進程緩慢。
四、相關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 一) 改變思想意識
會計信息化是在會計核算工具改進、會計核算速度提高的基礎上,會計信息為單位、部門或社會服務,實現會計數據的自動傳輸,全社會需要會計信息的人員和管理部門共享的一種現代化會計工作方式,而并不是單純的會計記賬方法、會計核算和數據報送形式的改變。會計信息化所要處理的數據不僅是單位內部財務方面的數據,而且還要處理來自除了單位內部以外的整個社會的數據,包括購銷方面的數據、生產方面的數據、管理方面的數據等,以滿足單位的需要。
( 二) 加強會計信息化的研究與人才培育
目前社會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作為社會信息化組成的會計信息化,也越來越緊要,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將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保證。要發展會計信息化必須全面加快社會經濟與企業信息化的的建設,主要是社會信息系統各部分協調發展,同時要注意研究會計信息化對傳統會計原理、會計業務流程、現有會計及財稅管理制度的影響及變革對策,注意研究企業人流、物流、資源流對單位經營狀況的影響,以保證會計信息化的順利發展。還要加速會計人員的培訓,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可以就地取材,在現有會計人員具備初級知識的基礎上,抓好會計人員的中級復合性人才培訓工作,以促進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進一步推動會計事業的進步。
一、網絡財會的基本理論。
(一)網絡財會的概念。
以電腦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實施電子商務為基礎目標,以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財務管理為核心,能夠提供互聯網絡環境下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及其各種功能的全新的財務會計管理系統。它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熬W絡財會”這一概念是20世紀末提出并受到財務界的廣泛關注,并很快被接受且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二)網絡財會的特征。
網絡財會相對于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主要有開放性、電子化實時性、集成性、遠程化等特征。
1.網絡財會按照財務信息處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企事業單位的財會工作進行重新構建,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2.網絡財會以電子符號代替財務數據,磁介質代替了紙介質,網絡數據代替了紙頁數據,網絡數據成為財務信息輸出的嶄新方式。
3.經營業務與財務同步是網絡財務最大的特征。網絡財務最大限度地縮短了交易雙方物理距離使一切遠程交易結算、監控變得實時。因而有利于企業實時了解市場變化趨勢、物價動態以及供求狀況等。
(三)網絡財會的功能首先,網絡財會拓展了財務管理的空間,會計數據的載體由紙張變為磁介質或光介質載體,發展到網頁形式。
所有的物理距離變成鼠標距離,財務管理能力能夠延伸到全球任何一個結點,財會信息的傳輸不再受空間的限制,做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眾多的遠程處理功能得以實現,如遠程報表、遠程報賬、遠程查賬、遠程審計等多種遠程處理功能。
其次,網絡財會提高了財務管理效率。網絡財會下會計數據處理由算盤、草紙變為高速運算的計算機,并且可以進行遠程計算,網絡計算是網絡財務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動力,是網絡財務軟件借以實現各項功能的技術基礎。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匯集世界各地的海量數據只需瞬時,并由計算機生成所需的計算結果,網絡財務系統解決了速度問題,網絡財會下的會計核算將從事后的靜態核算達到事中的動態核算,極大地豐富會計信息內容,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網絡財會系統能夠便捷產生各種反映企業經營和質量狀況的動態財務報表,年報、季報、月報和日報可以即時生成。
二、網絡財會系統的管理。
(一)網絡財會系統實施的前提條件。
網絡化會計信息系統是以節約整個企業內部的財務資源為出發點,以充分實現整個企業內部的全面及時管理及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無縫連接為目標,從而使企業實現管理信息化的電算化系統。但是要實現這樣一個系統需要一個良好的、規范的經濟環境與市場環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
1.由于網絡化財會信息系統的強大后盾是發達的網絡系統,其各自子系統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協同處理會計事項,由此形成了財務信息的共享。
2.信息要及時。在網絡財會信息系統中,財會人員可以在一個開放的財務網絡上處理各項財務事項。而幾乎所有的財務處理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都將發生根本變化,網絡財務將改變過去財務人員獨立和封閉的工作方式,可進行網上財務審批,在線審計,在線會計教育,在線資金調度,在線系統維護,在線咨詢,在線版本升級等。
3.信息要多樣。網絡化會計信息系統采用在線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能夠實現企業的整體管理。網絡消除了物理距離和時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及時處理和分析,同時實現業務協同、動態管理、及時控制、科學預測,使企業實現決策科學化,業務智能化,使企業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投資回報率,保障企業在有序的智能化狀態下高速發展。
4.培養高素質人才。網絡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實施需要管理人員具備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管理人員的素質決定了網絡會計系統應用的質量和效率。為此,企業應培訓一批自己的軟件開發和維護力量,使應用系統更加適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并使之更趨完善。
(1)強化內部控制可有效地減輕由于內部人員道德風險、系統資源風險和網絡病毒所造成的危害。
(2)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加以防范。技術是保證系統安全的另一個重要手段。
(3)采用安全協議規范關聯雙方的行為,促進網絡財會信息系統的發展。
(二)網絡財會準則。
1.環境適應原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企業的生存環境,為了適應網絡技術所帶來經營方式的變化,滿足世界資本市場參與者的利益,由于網絡環境的產生進一步促使財會制度的一系列變革。
2.充分披露原則。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提供比傳統方式更大規模的信息成為可能。以前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而沒有要求披露的信息現在由于成本的降低是完全可行的3.基數統一原則。信息系統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標準并不統一。實踐中,信息技術標準產生的范圍很廣,即使是由一個公司制定的,只要市場接受因為產權標準符合這個行業需求的其他企業,就可成為行業便準。從本質上來說,網絡信息披露應該是全球化的,從長遠來看,統一的標準有利于信息的交換,因此,網絡財會準則應該對信息披露的技術標準進行詳細的規定,力求統一,以方便使用。
4.適時更新原則。信息技術發展很快,技術標準的統一不能成為拒絕新技術的理由,一旦有更好的、更成熟的技術可以應用,網絡財會準則應該適時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轉貼于
三、網絡時代財會制度的創新。
網絡經濟時代是爭奪知識和信息的時代,基于網絡環境的網絡會計系統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網絡會計理論,同時安全問題也是每個網絡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為此,我們應丟棄陳舊的觀念,不斷吸取新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以適應網絡經濟的新要求。
(一)網絡會計理論的創新。
網絡經濟時代的到來,全球化的網絡會計系統的發展,使會計信息實現數字化。傳統的會計隨著網絡會計系統的實施有所創新,形成相應的網絡會計理論。
1.會計目標的創新。會計目標主要明確為什么要提供會計信息,向誰提供會計信息,提供哪些會計信息等問題。
在網絡經濟時代,一方面,網絡會計系統的建立使企業可以及時提供比較全面的會計信息;另一方面,會計信息需求者可以通過網絡對其進行實時跟蹤,及時查詢該企業的詳細資料,還可以進行雙向交流;企業在了解會計信息需求者的需求類型后,可以針對其需要,向其提供專門的財務報告。
2、會計基本前提的創新。網絡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網絡化導致了許多“網絡公司”的出現。對于“網絡公司”,傳統的會計基本前提已不再適用:其一,“網絡公司”突破了地域空間的概念,處于虛擬的媒體空間中。因此,傳統會計理論中的會計主體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二,網絡公司的外延每天都在發生變化,而且它的負債和現金流量按需要和效率分割成條塊。因此,傳統會計理論這個基本前題對“網絡公司”也不再適用;其三,“網絡公司”通常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項交易,在完成交易后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傳統會計理論中的“會計分期”對“網絡公司”也不再適用;其四,對于貨幣計量,在網絡經濟時代,連接各國的信息網絡,使全球形成了統一大市場,經濟活動的國內國外界限變得模糊,國際間資本的流動加快。同時“,網上銀行”的出現,一致的電子貨幣計量單位已成為可能。
3.無形資產計量和核算的創新。在網絡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而企業品牌,服務品牌,營銷網絡,專業技術,人力資源價值,企業家價值,文化論文" target="_blank">企業文化,融資關系等都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因,是構成企業價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但在現行會計條件下卻無法確認和計量,也沒有反映在企業的報表中,使得投資者無法正確了解和評價企業的價值內涵。有的無形資產雖然在現行會計中對其進行了處理,但由于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其核算也變得不相適應。
(二)網絡財務管理創新。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財務管理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通過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好企業各種財務關系,有效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網絡財會管理的目標不僅包括“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還包括企業“物質資本”與“知識資本”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即在追求傳統股東利益的同時還要追求其他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和社會利益,必須兼顧和均衡各利益相關者的財務利益,確立“經濟效益最大化,社會責任最優化”的財務管理目標。目前,企業所依賴的經濟信息中,有70%以上由財務、會計部門提供,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企業的決策和發展。而在網絡財會條件下,則更是如此。因此,網絡財務管理創新決定著網絡財務在我國的發展規模、速度和現代化水平。
1.加速發展會計網絡化。網絡不僅是信息交流、傳播的主要承載方式,而且也是當今社會基本的組織形式,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與發展,不僅豐富了會計業務內容,而且也大大增加會計業務的形成。加速發展財會網絡化,必須以網絡系統理論及實務為基礎,以企業和客戶的要求為基本出發點,根據實際需要不斷開發網絡財務的新功能,同時向網上用戶提供及時、靈活、多樣化信息服務。通過網絡財務企業的資金運動就可利用信息技術在虛擬空間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