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質災害防治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全面提升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我局將按照市局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計劃,組織開展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具體方案如下:
一、宣傳培訓主題
本次宣傳培訓活動主題為“識災、避災
,家喻戶曉,防災、減災,人人有責”。主要內容是對我縣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地質災害易發區群眾、鄉(鎮、街道)村監測責任人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應急知識培訓。
二、宣傳培訓目的
宣傳培訓活動旨在提高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水平,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向社會群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防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氛圍,促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落實。
三、宣傳培訓對象
本次宣傳培訓對象是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鄉(鎮)村地質災害監測人、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的全體群眾和成員單位負責人。
四、宣傳活動內容及形式
本次宣傳培訓采取省、市、縣三級結合,分類培訓方式進行,以集中學習、室外宣講和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形式開展,主要圍繞識災、防災、避險自救、災情報告等內容進行宣傳。國土資源所要結合實際,室外宣講要深入鄉村、學校、廠礦、企業、旅游景區和在建工地等開展宣傳活動。做到電視有影,報紙有字。
五、培訓安排
(一)省國土資源廳主要組織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分管局長、科(股)長、基層國土資源所長培訓,分2批5期進行。
第一批為市、縣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災害工作的分管局長和科(股)長,分2期進行。我縣參加第2期培訓,培訓地點為太原。
第二批為基層國土資源所長,分3期進行。我縣參加第5期培訓,培訓地點為臨汾。
(二)我局主要負責對鄉(鎮、街道)所長以下工作人員、監測責任人、監測員、地質災害防治成員單位負責人的培訓。
以上培訓,時間自定,總體培訓要在7月中旬前結束。
六、總結評價
各有關股(室)、所要對宣傳培訓工作進行自我評價、認真總結、上報好的經驗做法。
七、有關要求
(一)要高度重視。各國土資源所要充分認識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的重要意義,突出教育防范、超前防范,把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作為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不斷強化地質災害防范意識。
一、20*年地質災害發生概況及20*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我縣地質災害除長江岸崩規模較大,其余均為小型。20*年完成了省級重點地質災害點小孤山風景區危巖崩塌勘查,北浴鄉四吉村滑坡搬遷也基本完工。我縣未發生大型地質災害,強降雨期間小型災害偶有發生,未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20*年我縣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受強降水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仍有可能發生,因采礦引發的采空區塌陷、巖溶塌陷、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將呈多發趨勢。因工程建設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為主要因素。
二、20*年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和重點防范區域
我縣地質災害發生的強弱在時間上主要受降雨控制,主要發生在降水強度大的年份。根據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和誘發因素,重點防范期為5-9月份。
根據地質環境條件,按主要災種,全縣重要防范區段如下:
1、崩塌、滑坡、泥石流重點防范區。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區*等鄉鎮;
2、采空區塌陷,巖溶塌陷。分布于二郎、柳坪、高嶺、程嶺等鄉鎮磷礦、煤礦采空區;
3、岸崩、堤基滲透變形重點防范段。分布于同馬大堤宿松段、萬畝以上圩堤;
4、重要交通干線重點防范段。分布于北部山區:X*0線陳漢至北浴段、X*6線二郎至界嶺段、X086線。
三、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按屬地管理原則,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將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予以公告。工程建設、礦山開采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工程單位或企業將監測、預防責任落實到具體責任人,當地鄉、鎮政府要做好監督、檢查工作。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防治工作責任
各鄉鎮、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逐級落實地質災害責任,切實落實好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各項規定和“六項制度”,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緊抓重點,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期,集中強降水是主要誘發因素,因此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認真開展地質災害的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點防范期內,各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和督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讓或應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對于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設立警示標志,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險情),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應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置明顯警戒線并予公告。
2、加強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會同縣氣象局積極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負責提供全縣地質災害資料,縣氣象局負責在強降水時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在汛期天氣預報中增加防范地質災害的預警內容,發揮預警預報的重要作用。
3、認真落實“六項制度”。縣國土資源局要認真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范值班制度》、《地質災害險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制度》、《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制度》、《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縣建設、水利、交通、旅游等有關部門應及時與縣國土資源局通報本部門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險情、災情及防治情況,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4、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災準備工作。各鄉鎮及有關部門要認真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工作,落實應急救災物資、設備、資金、人員,建立應急工作機制和應急專家隊伍,保證一旦發生災情或險情,能及時有效的進行判斷,迅速做好應急救援和應急處理。
“三突出”強化制度剛性約束嚴守地災安全底線
今年汛期以來, ****局注重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建設,“三突出”強化制度剛性約束作用,夯實地災防治基礎,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
(一)突出完善地災防治制度體系。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履行防治職責。該局認真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監測點監測人員的職責任務,做到機構、人員、責任“三落實”。二是推進制度建設,強化制度剛性。全面修訂和完善了汛期值班、災情速報、應急調查、預警預報、信息審簽報送等*項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地質災害防治制度體系,讓制度成為地質災害防治手段的重要保障。
(二)突出落實地災防治各項措施。一是強化宣傳培訓。上下聯動,多層次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和防災知識宣傳,切實提高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群眾的防災意識及自救互救能力。集中召開宣傳培訓會*次,開展宣傳活動*次,共宣傳培訓基層干部群眾*余人次,發放地災防治科普讀本和宣傳材料*萬余份。二是創新管理方式。實施街鎮、村(社區)、組(社)、自然資源所、“四位一體”地質災害網格化管理和各負其責、分片包干、分工協作、重心下沉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全區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水平。三是強化隱患排查。全區各級共出動巡查人員*余人次,重點對陡坡陡崖、各類在建工程、棄土堆場、旅游景點、交通沿線等重點區域,學校、集鎮、村莊、農家樂等人口密集部位進行巡排查,今年以來*多次遭遇極端暴雨天氣,全*上下積極行動,有效處置發生在境內道路邊坡垮塌等多處險情。四是強化值班值守制度。*局屬于一類值班單位,非汛期實行白天晚上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汛期實行雙人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切實做到監測網絡暢通、信息及時準確,確保安全度汛。
(三)突出督查督辦地災防治任務。一是嚴格任務考核。把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以《責任書》形式下發到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實施考核。建立了職責明晰、落實有力、督辦有效、問責嚴密的應急責任追究機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和管理工作切實得到落實。二是嚴格督查督辦。值班人員、帶班領導每天都要根據“值班日志”對值班現場進行全面、逐條檢查,以確保對剛性制度執行力度的有效監督。針對檢查內容,對填報信息不清楚、措施不明確,立即督促整改。值班現場的剛性制度執行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今年以來,全*地質災害防災效果顯現,已連續*年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和突發地質災害“零傷亡”事故。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任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以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為重點,健全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加大陜南移民搬遷、地質災害治理和應急處置力度,搞好宣傳培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全面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3、堅持屬地管理、各負其責的原則;
4、堅持誰引發、誰治理、誰負責的原則;
5、堅持地質災害防治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協調推進的原則。
(三)工作任務
1、全面實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計劃地開展。
2、完善和規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體系,嚴格落實縣、鎮兩級防治點的監測責任,避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
3、加強巡回排查,及時發現并成功預報地質災害隱患,密切關注重大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4、結合減災安居和移民搬遷工程,加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搬遷避讓力度。
5、完成全縣地質災害詳查工作和創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工作任務,為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全縣地質災害現狀和地質災害預測分析
(一)2011年地質災害概況
我縣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中小型堆積層滑坡、小型巖質崩塌、小型泥石流、少量膨脹土滑坡和巖質滑坡。至2011年底,我縣共發生地質災害險情39起,因預警并撤離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年末列入縣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群測群防監測點249處,涉及全縣11個鎮1182戶、4630人、5679間房屋,目前尚有近5處隱患點未得到專業機構確認。
(二)2012年地質災害預測
據市、縣氣象部門預測:2012年汛期降水量為700—850毫米,比正常降水略偏少。7月中旬末與下旬中期、8月中旬初與下旬后期為降水集中時段,有3—4次暴雨天氣,是2012年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2012年降水特點是:多短時雷雨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易造成地質災害。降雨期間與降雨后是預防地質災害的關鍵時段。
三、201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對象
2012年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對象是威脅30人以上的40處地質災害防治點(詳見附件)。其中:威脅30—4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26處、241戶、988人、1016間房;威脅50—99人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142戶、572人、644間房;威脅100人以上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213戶、1006人、1597間房。全縣危害程度最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池河鎮良田村磚廠滑坡點,不僅威脅12戶、54人的生命和85間房屋、磚廠等財產安全,而且嚴重危及陽安鐵路和316國道的安全通行,是全縣地質災害防治的重中之重。
(二)重要時段
冬、春季冰雪融化時節為滑坡、崩塌高發時段;汛期突發強降雨、長期連陰雨期間及晴后3—7天內為地質災害高發時段。
(三)重點防范區段
1、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區內為薄層狀軟弱變質巖附存坡殘積土或膨脹土,是汛期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2、礦區地質條件復雜,為崩塌、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點防范區段。
3、新修筑的山區公路、山區建房,由于劈山開路,依山削坡建房,改變了原始地形和地質結構,仍有部分邊坡開挖尚未擋護加固,汛期易發生邊坡崩塌、滑坡、泥石流而造成人員傷亡。在汛期,對邊坡角大于30度的變質巖強風化地段和新建房屋后檐坎高于房高的建筑,需加強巡視,監測和預防。
四、防治措施
(一)做好監測預警。要結合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完善群測群防網絡以及相關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群眾的相互監測以及監測責任人的監測作用,做到隨時監測、隨時上報。縣氣象局、縣國土資源局要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加強聯合監測預報預警,及時臨災預警信息。當本地有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時,各鎮應及時做好應急防范工作。
(二)做好地質災害評估。各類建設項目在辦理用地手續之前都必須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防止形成地質災害隱患。各鎮以及縣交通、水利、扶貧、旅游、住建等部門要主動做好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加強地質災害執法監管力度,防止人為引發地質災害。
(三)做好應急避險。要加強對各隱患點的監測,遇到持續強降雨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危害時,各鎮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及時撤離避險,并妥善安置生產生活,直到評估危害解除后返回。
(四)做好搬遷避災。結合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加快地質災害隱患地區的群眾搬遷,搬遷補助指標要優先向這部分人傾斜,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
(五)搞好工程治理。縣國土資源局要積極爭取中、省、市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對我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對暫未排除隱患的地質災害點,應在各鎮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實施必要的水田旱作、退耕還林、簡易排阻水工程和削坡減載、壓腳等工程處理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領導,夯實責任。各鎮政府要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主體責任,積極承擔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點的防治責任。各鎮、各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組建成立地質災害領導機構及搶險隊伍;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層層簽訂責任書,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工程建設項目業主要堅持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并重,嚴格按要求進行建設施工和采礦等行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
關鍵詞:群測群防;預警預測;應急機制;項目評估;技術調查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10008103
1 引言
長興縣在創建浙江省群測群防“十有縣”過程中,通過不斷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強化縣、鄉、村群測群防三級網絡建設,加強與氣象部門的緊密合作,不斷提高預警預報能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與搬遷,開展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得到了長興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逐步增強,近幾年來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長興縣沒有發生過一起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 長興縣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長興縣縣域面積1 430km2,現轄10鎮6鄉2街道,行政村254個,總人口62萬人。地形復雜、地勢西高東低,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長興縣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4種類型。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白峴、煤山、槐坎、二界嶺等鄉鎮。根據《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8~2015),全縣易發區面積580km2,占縣域面積的40.6%。地質災害(隱患)點28處,其中滑坡11處,地面塌陷3,崩塌1處、泥石流通13處。2009年發生2處地質災害。30個地災(隱患)點共涉及12個鄉鎮和街道24個行政村,威脅59戶、244人、950萬財產安全。長興縣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有關。同時,切坡建房、礦山開采、棄碴、修路、陡坡開墾等人為活動也是近年來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3 地質災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長興縣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工作原則,國土資源部門認真履行組織、協調、指導、監督的職責,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三級網絡的作用,協同各鄉鎮和部門,出色完成了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全縣至今未發生一起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件,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了社會穩定。第一輪防治規劃實施以來,縣財政共投入地質災害監測和治理資金2 000多萬元,完成14個治理項目,搬遷農戶4家。
3.1 領導重視,責任到位
長興縣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長興縣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長興縣主要領導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親自調研,指導工作,并成立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今年以來,為了推進十有縣深入有序開展,長興縣政府召開了全縣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會議,強調通過創建活動,使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有全面提高。
3.2 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應急機制
近幾年建立并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制度,落實各職能部門的防災職責。制定了《長興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長興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操作手冊》、《長興縣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從2009年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范納入到長興縣防汛指揮統一系統中,長興縣防汛辦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類型、危害程度及責任人的信息,以文件形式下發到各鄉鎮。鄉鎮和街道辦每年編制年度防治預案。每個隱患點的防災預案發放到鄉鎮、村和國土所。國土局制定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每年暴雨天氣,局機關組織了6個應急小分隊組,由局領導帶隊,深入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協同鄉鎮做好群眾撤離轉移工作。
3.3 群測群防網絡發揮積極作用
按照“預防為主,分工負責”的原則,明確責任,層層落實,部門、鄉鎮、村三級都建立了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建立了防災應急機制,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防治網絡。國土局制定了《地質災害巡查職責暫行規定》,建立巡查臺帳和值班記錄。制作了《防災通知書》和《撤離通知書》,遇到特殊天氣,向群眾下發。每年調整、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今年邀請規劃編制單位,對明白卡的發放對象重新進行了一次調查,共發放明白卡110份。
3.4 提升預警預測能力
預警預測能力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前提。為了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每年5~9月在長興電視臺播出地質災害等級預報。長興縣氣象局通過預警信息平臺,鄉鎮分管領導、村級監測責任人及國土部門相關人員發放降雨信息。長興縣國土局利用系統信息平臺,發送特殊天氣地質災害防治指令。長興縣防汛指揮部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氣象的動態情況進行通報,有效地推進了防災預警預報機制的實施。加強技術監測,并在太傅變電所和白峴三洲山2個滑坡(隱患)點安裝了滑坡自動伸縮儀。
3.5 推進工程治理和農戶搬遷
避讓與治理是降低地質災害危害的有效途徑,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2007年長興縣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資金來源是采礦權價款的5%。幾年來,充分用好、用足縣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大力推進隱患點的工程治理。到目前已累計完成10項治理工程,搬遷4家。先后完成了煤山尚儒小學后山滑坡、白峴三洲山村茅山后山滑坡、和平周塢山、方家莊滑坡、龍山川步古山庵泥石流等項目的治理,大大減輕了當地的防災壓力。
3.6 開展宣傳,營造濃厚氛圍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國土地日等,通過電視報道、報紙專欄、發放宣傳資料、上門贈送防災年歷等多種形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全民普及。根據省廳部署,聯合縣委組織部、縣建委和縣教育局,共同開展了全縣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行動。為了貫徹《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精神,2010年4月,為鄉鎮、部門和村級監測責任人、國土干部職工舉辦了《條例》講解培訓會。國土局還翻印了2 000本《條例》,發放到部門、鄉鎮及山區行政村。制作了防災避災知識的圖片展板,在全縣地質災害及山區行政村進行巡回宣傳,進一步提高山區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遇險自救能力,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意識。
3.7 推進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工作
地質災害基礎性調查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技術支撐。長興縣先后完成了《全縣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長興縣1∶10 000鄉鎮地質災害與易發區圖編制》、《長興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修編了《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長興縣的防治、監測與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完成了《長興縣中小學校校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查明了全縣中小學校地質災害隱患的基本情況,為下一步治理、防范奠定了基礎。
3.8 開展項目評估,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
從2006年起,長興縣易發區內建設用地都開展了評估工作。幾年來,全縣共對124個項目完成了評估工作。各鄉鎮也十分重視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在創建生態鄉鎮、村規劃編制過程中,將地災防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論證,為各項建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4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對策
4.1 領導重視是根本保證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公益性強,涉及面廣,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因此需要長興縣委、縣政府及各鄉鎮、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才能有效地推進這項工作,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調、運行順暢的良好機制。
4.2 群測群防網絡是關鍵
地質災害的發生,隨機性很大,特殊狀況下防不勝防,單靠專業技術部門是不夠的,必須走群專結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網絡,上下聯動,層層推進,是當前有力的手段。特別是作為第一線的村級監測責任人,應在地災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3 預警預測是有效手段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雨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準確的氣象預測,能有效地指導防范措施,避免盲動。同時抓好日常巡查與監測,隨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發展趨勢,能提高工作的主動性。開展防災知識的培訓,使山區群眾和中小學生掌握識別滑坡、泥石流等類型的征兆,能有效地幫助群眾自救。
4.4 資金投入是重要保障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大至規劃編制、小至農房評估,即有隱患點的防治,還涉及到交通、水利、旅游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經費投入作保障,就無法順利推進這項繁雜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近年來,長興縣順利完成了一系列基礎性技術調查、完成了一批災害點的治理,都依賴于充足的資金支持。通過用足專項資金,到2015年將利用治理、搬遷,使28個隱患點的威脅基本得到消除。
4.5 加強宣傳教育是基礎前提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形成領導重視、責任到位,全社會積極參與防災救災的良好氛圍,是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的思想基礎。開展防災知識的普及,能夠提高群眾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4.6 基礎性調查是技術支撐
開展各項地質災害專項調查,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技術保障,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有針對性。真正摸清全縣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狀況,為防治奠定基礎。雖然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存在不足之處,面臨新的問題。
(1)地質災害調查的準確度還不能滿足防災的要求,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往往未進入防治視野。
(2)山區農民建房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防范仍然薄弱。
(3)干部群眾對于地質災害防治的警惕性有所降低。
(4)茶葉開發、工程建設引發了新的地質災害,山區農家樂旅游開發大多集在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
(5)與鄰近縣、市相比,長興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規范化管理、運用專業技術力量等方面還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地方。
5 長興縣未來防治地質災害的建議
5.1 全面開展汛期巡查
目前已進入汛期,針對2010年天氣異常的情況,應聯合防汛辦、交通、旅游等部門,對所有隱患點及地質構造復雜、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開展一次防災工作大檢查,尤其是對中小學校舍、山區削坡建房、切山筑路、山區農家樂、水庫等加強地災監測管理。對一些建設時間早、存在地質災害隱患但未進行危險性評估的建設項目,要進行一次調查梳理,落實責任單位進行危險性評估,落實防范措施。落實好汛期值班,臺風雨天氣,做好群眾的轉移撤離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5.2 強化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貫徹落實《條例》精神,進一步健全部門、鄉鎮的共同防治責任機制。目前正在籌備召開長興縣地質災害領導小組座談會,建立部門地質災害會商制度,開展聯合檢查。進一步鞏固和健全縣、鄉(鎮)、村為基礎,全民參與的群測群防體系,走群專結合的路子,提高防災的群眾參與率,提高群眾的防災水平和自救能力,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對地質災害防治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實行考核獎勵。對照十有縣創建標準,不斷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建立監測責任人考核和獎懲制度,進一步強化村級監測網絡建設。國土局已經制定了《長興縣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考核辦法》,由鄉鎮和國土局聯合考核,對考核合格的監測責任人獎勵1 200元。按照省廳部署,開展創建“五到位”(評估、巡查、預案、宣傳和人員5個到位)國土資源所,使一批基礎好的國土所通過達標驗收。
5.3 加強預警預報,增強快速反應能力
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提高預警預報水平,使各級防災責任人能在第一時間及時了解雨情,落實防災工作。同時,要根據《長興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建立和完善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分工負責、協調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落實包括國土資源、建設、水利、公安、民政、交通、衛生等部門在內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組織一次全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演練,增強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5.4 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和搬遷
要按照“科學規劃、精心設計、管理從嚴、建設從精”的要求,高標準組織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制定長興縣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程序,確保質量。在確保完成2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基礎上,再啟動4個治理項目,目前已組織鄉鎮申報立項。調整地質災害點搬遷農戶的資金補助政策,從目前的每戶補助2萬元調整到4萬元,鼓勵地災點群眾搬遷的積極性。優先安排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農戶避讓搬遷的新村規劃用地,使農戶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域,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通過綜合整治,逐年減少地質災害點,努力為工業化、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地質環境條件。
一、2012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一)重點防范時段和類型
據往年的氣象情況,縣地質災害多發階段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汛期和7-9月的臺汛期。梅雨期暴雨和臺風暴雨極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根據縣地質環境特點,地質災害防范的重點時段為每小時雨量大于30毫米的強降雨時及雨止后的一段時間(根據山體高差不同約3-48小時),連續3天中到大雨和較長時間的陰雨天氣時段,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類型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臺汛期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時段為降雨開始至臺風警報解除后數小時。除梅汛期和臺汛期之外,每年秋冬季的雨水期,也易引發地質災害,雨水滲入巖土體容易引起開裂形成滑坡和崩塌災害。
(二)重點防治區
1.地質災害易發區。滑坡、崩塌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在北岙街道的擂網岙村、大岙村、小長坑村,大門鎮的小門村、美岙村、豆巖村,東屏街道的岙仔村、壟頭村、松柏園村,霓嶼街道的正岙村、布袋岙村、下郎村、郎等村,鹿西鄉的鹿西村等區域。
2.重要交通干線及山區公路沿線。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有五島沿線、鄉村級公路,由劈山削坡修建而成,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公路等級低,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有:大門公路沿線、霓嶼康莊公路、環島公路段、旅游景區道路,以及其他“康莊工程”公路沿線等。
3.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我縣的滑坡和崩塌災害大都為人工開挖邊坡引發,海島群眾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邊坡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在長時間降雨或強降雨時易發生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對海島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4.建設工程。主要包括水庫周邊、旅游風景區、通訊、電力、學校等已建或在建基礎設施、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等,以及全縣各個料場存在礦渣亂堆放和廢棄礦山宕口為滑坡、崩塌易發區。
各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落實專人,加強監管,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
二、主要任務
(一)加快地質災害隱患治理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按照《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8-2015)》的安排,加快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制定治理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并做好治理資金的籌措,確保治理任務完成。縣國土資源局要加強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與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防止出現安全事故,保證治理經費專款專用,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或減輕地質災害威脅。
(二)做好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與監測
全面落實《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8-2015)》確定的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監測任務,加強和提高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工作能力。緊密結合防災需要,開展對有較大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體的監測、巡查指導、預測預報工作。縣國土資源局要加強對監測人和有關防災責任人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巡回檢查,督促相關責任人做好監測預警,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
(三)建立健全快速反應信息系統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要按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建立街道(鄉鎮)和村居的群測群防網絡和群測群防點,健全汛期值班、巡查和預警提示等為主要內容的工作制度和信息傳輸渠道,做好災情速報,不斷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對已發生和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發放防災、避險明白卡,明確防治責任人、監測負責人、監測人及其主要職責,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要按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要求,及時組織專業隊伍對突發地質災害進行應急調查,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搶險救災以及心理救援等防災減災工作,做好災情速報。
縣國土資源局與縣氣象局要為縣政府指導抗災以及災后重建等一系列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并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分析、評價,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自動氣象站信息,不斷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的科技含量和預測預報精度。
(四)加強新農村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管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在進行村鎮規劃、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要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確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集中居民點、重要工程設施建設的,必須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村莊規劃時,必須依法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保證農民建房過程中地質環境安全,縣國土資源局應免費對擬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房的農民宅基地逐一進行地質調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地質災害防治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工程建設安全,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作創建“平安”、“和諧”的重要內容。要以“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投資”以及屬地管理的原則,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措施,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地質災害安全隱患降低到最小程度,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對不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的建設單位,對在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工作中弄虛作假的責任單位,對侵占、損毀、損壞地質災害監測設施或者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二)認真履行職責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加強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縣國土資源局要切實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城市規劃、鄉鎮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規劃時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縣農林水利局要認真做好水庫周邊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防地質災害危及水庫安全引發次生災害;縣交通運輸局要認真做好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同各有關部門在隱患路段設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注意;其他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做好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強汛期地質災害巡查
汛前,各街道(鄉鎮)要組織有關部門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和交通沿線進行檢查,對地質災害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做出分析評價,提出具體可行的防范意見和防災減災措施。汛期,各街道(鄉鎮)要加強對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切坡建房點和鄉村公路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
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的建設,凡是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層組織,應設立地質災害監測員,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檢查防范工作。縣國土資源局在汛期前應對各地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和運行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縣住建、農林水利、交通、電力、旅游和教育等部門應根據各自的職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在汛前和汛期加強對水庫周邊、公路沿線、風景區、電力、校舍等建成或在建的基礎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并報縣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
(三)認真執行地質災害治理“三同時”制度
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認真執行地質災害治理“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縣國土資源局要對地質災害治理“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督促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中提出的各項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對于不執行地質災害治理“三同時”制度的單位或個人,要發出整改通知責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將按照《地質災害防制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總則
(一)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本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發生或者臨災時的應急處置反應。
(三)工作原則
以為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屬地為主。
二、組織體系和職責分工
(一)組織體系
為加強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管理,區政府成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區應急指揮部),具體負責全區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
總指揮長:區政府主管副區長
副指揮長:國土分局局長
成員:區委宣傳部、區發展計劃局、財政局、民政局、國土分局、建設局、水利局、交通局、衛生局、農林局、公安分局、環保分局以及各鎮辦負責人。
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分析、判斷成災的原因,確定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部署和組織有關部門和對受災地區進行緊急援救;協調組織指揮部隊參加搶險救災;指導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工作;處理其他有關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的重要工作。
區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國土分局,辦公室主任由國土分局局長兼任。辦公室職責:是匯集、上報險情災情和應急處置與救災進展情況;提出具體的應急處置與救災方案和措施建議;貫徹區應急指揮部的指示和部署,協調有關鎮辦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區應急指揮部或單位之間的應急工作,并督促落實;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分析災害發展趨勢,對災害損失及影響進行評估,為區應急指揮部決策提供依據;組織應急防治與救災的新聞;起草區應急指揮部文件、簡報;負責區應急指揮部各類文書資料的準備和整理歸檔;承擔區應急指揮部日常事務和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職責分工
1、國土分局負責做好全區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工作,指導做好恢復重建的相關工作。
2、區水利局負責指導汛情監測以及地質災害引發的次生洪澇災害處置工作。
3、環保分局負責做好受災區域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
4、區衛生局負責組織醫療衛生技術力量,做好醫療救護和傷病員搶救工作;監測飲用水,對重大疫情組織實施緊急處理,預防控制疫情發生和蔓延。
5、公安分局負責維護災區社會治安,打擊各種蓄意擴大傳播地質災害險情的違法行為;必要時,對災區和通往災區的道路實行交通管制,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6、區交通局負責組織力量對地質災害區域內被毀交通設施進行修復,保障地面交通運輸暢通。同時,調配緊急救援和撤離人員及疏散所需車輛等運輸工具。
7、區委宣傳部負責及時做好新聞媒體的接待、答復和引導工作。
8、區民政局負責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申請、管理、分配救災物資并監督使用。
9、區建設局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對因災受損的各種基礎設施盡快加以恢復,積極參與做好各項災后重建工作。
10、區發展計劃局負責做好重大救災和應急治理項目計劃的協調安排工作,落實有關方面的項目資金。
11、區財政局負責做好區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資金預算及救災應急款撥付工作,并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12、區農林局負責組織災區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加強動物疫病的監測;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動物疫情的暴發流行;做好災后農業的查災工作,指導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自救工作。
13、事發地鎮辦負責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災民的臨時生活安置、災民的轉移和應急救助等工作;做好搶險物資和救援工具的供應工作;做好地質災害現場秩序的維護和善后處理等工作。
三、地質災害的預防
(一)災害的監測
各鎮辦要加快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和專業監測網絡,形成覆蓋轄區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對轄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按照防災預案要求,落實專人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在監測中發現危險時,須立即按預案制定的預警方式做出預警信號,通知處于危險區域的人員按規定的撤離疏散路線向安全地帶撤離。
(二)信息收集與分析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數據庫,實現各部門間的資料共享。
(三)地質災害巡查
各鎮辦和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的作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
(四)“防災明白卡”發放
為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各鎮辦和相關部門要根據當地已查出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將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村委會主任以及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要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到村民手中。
四、災害的報告
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后,發生地鎮辦應立即向區應急指揮部報告,并同時向區應急辦報告災情,區應急指揮部接到中、小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30分鐘內報區政府和市國土資源局,并根據災害情況,確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時機。
災害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
五、應急響應及處置
應急響應指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臨災狀態時,而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防災和搶險救災行動,分為險情應急和災情應急。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度,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
(一)險情應急
險情應急指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在短期內可能發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或較大財產損失的險情時,即進入險情應急期,所采取的緊急防災避險行動。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鎮辦,應及時上報區應急指揮部。接到報告后,區應急指揮部要立即派出專業人員(專家組)趕赴現場,與事發地鎮辦一起進行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
地質災害險情確定為臨災狀態時,事發地鎮辦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進入工作狀態,立即成立現場險情應急搶險指揮部,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啟動“防、搶、撤”方案,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采取強制措施,組織群眾疏散避災。同時,加強監測預報,有序組織防災各項工作。
地質災害險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區應急指揮部應按照事發地鎮辦和專業人員(專家組)建議,確定撤銷或者繼續保留危險區管制措施,提出下一步防災、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并安排有關部門或單位組織實施。
(二)災情應急
災情應急指地質災害已發生,即進入災情應急期,所采取的緊急搶險救災和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的行動。
當發生地質災害時,區應急指揮部進入工作狀態,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在第一時間報告市政府及市國土資源局。同時,迅速派出由國土分局及有關部門組成的應急調查組,立即趕赴現場了解情況,查明災害類型、規模、成因、預測發展趨勢,提出應急防范措施,為搶險救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并將災情調查報告上報市國土資源局。
由區應急指揮部在災情發生現場成立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并根據需要和部門分工,設立若干應急工作組。各應急工作組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開展預警監測,劃定危險區和搶險救災特別管制區,搶救受傷、被埋人員,轉移受威脅居民。同時,做好食品、飲水、衣物等救災物資的調集和發放及死難者的善后處理等工作。
六、應急保障
(一)應急隊伍、資金、物資、裝備保障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建立搶險救災協調工作機制,落實搶險救災人員,建立搶險救災應急隊伍,要不定期的開展應急搶險救災演練,確保應急救助手段及時到位。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鎮辦要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品、交通通訊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供應;要加強救災裝備建設,配備無線通訊設備、信息傳輸工具、應急用品、搶險救災裝備等。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二)通信與信息傳遞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臺及互聯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全區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并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三)應急技術保障
國土分局成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為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應急工作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要和有關單位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方法、技術的研究,開展應急調查、應急評估、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四)宣傳與培訓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加強群眾防災、減災、自救知識宣傳和培訓,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增強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習和培訓工作。
(五)新聞信息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按照《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相關要求執行。
(六)監督檢查
國土分局要加強對各鎮辦和相關部門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的督導和檢查,確保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責任落實到位。
七、責任與獎懲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對引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追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處理;對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中失職、瀆職的有關人員,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八、預案管理與更新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各鎮辦,應當參照本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鎮辦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國土分局備案。
本預案由國土分局負責修訂更新,修訂更新后的預案,報區政府批準。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更新期限最長為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