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9 11:00: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農村互聯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本文系2017年度遼寧省社科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遼寧“互聯網+”鏈接農業發展對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lslktyb-109)的階段性成果。
一、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文獻綜述
(一)互聯網與農業發展結合研究
當移動通信技術、計算機、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原本在農業領域分散的線下銷售模式與原手工粗放式生產轉向線上銷售與智能化生產,信息、網絡和高科技慢慢融入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包括產、供、銷等多個環節,并且帶動IT設備、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大數據信息服務等產業鏈條的全面升級。在互聯網對農業信息傳遞功能方面,汪雷、汪衛霞(2010)以信息不對稱理論為基本分析工具,通過重點分析農業信息的傳播內容、傳播途徑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了我國農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農業信息傳播滯礙的原因與機制[1]。嚴方(2006)、李志達(2011)、李亮(2013)對“互聯網+農業”信息利用現狀、存在問題、解決方案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2][3][4]。從以上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農業”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調動企業、社會、政府的參與,拓展“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從而打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二)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對策建議研究
在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方面,朱鏈萍、張建華、王澤天(2015)等學者從定性層面做出了探討,從“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支農”“互聯網+耕地寶”的多種模式出發,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5][6][7]。趙愛雪(2015)提出農業“互聯網+”行動方向[8]。萬寶瑞(2015)認為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自然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府首先應該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資金支持;其次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建設;最后在提升農村信息水平和農民互聯網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將農村基層應用互聯網與農業現代化連接起來,將信息化滲透到農業政務管理、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等各個環節[9]。從眾多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要結合本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政策支持、頂層設計、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開發、電商平臺等多個角度來探索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比較落后
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首先體現在信息技術方面,但是我國農村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普及率卻不盡人意。首先,互聯網技術并未徹底改造農業生產環節以提高生產率。其次,互聯網技術并未運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品質監督和管理過程。最后,互聯網技術并沒有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打通并整合成精煉而完善的產業鏈。
(二)農村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導致農民積極性不高
農村教育資源缺乏,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學習理論知識的能力有限,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農業從業人員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較慢且農民對于“互聯網+農業”潛在價值和發展前景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對于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不夠深刻,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三)“互聯網+農業”的相關配套服務發展滯后
完備的物流體系和金融支持是農村“互聯網+農業”發展所必備的條件。而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發展所需的農村物流、金融服務等跟不上,如目前農村物流已經實現縣城和鄉鎮全覆蓋,但是絕大多數行政村還沒有物流點,“最后一公里”問題嚴重,農民網上經營農產品銷售面臨發貨難問題。金融服務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數銀行只在縣城有網點,在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或者農業銀行,而且大多數網點并沒有自動存取款的ATM機,金融服務跟不上,影響農民的網上交易。
三、互聯網促進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用互聯網思維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體系“互聯網+農業”的本質是將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全面融入農業經濟發展的全過程,而不是互聯網與農業的簡單拼接,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頂層設計、分階段推進。因此,必須從全國層面加強和完善“互聯網+農業”的頂層設計,制定“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戰略規劃,從基礎設施、專項應用和服務體系等方面入手,明確入手環節、支持重點、推進措施,用互聯網思維方式,將互聯網有機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對“互聯網+農業”發展的建設任務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配置,形成全國統籌布局、部門協同推進、各市分類指導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新體系。
(二)加強網絡覆蓋面,注重發展延伸
要發展農村互聯網,首先,是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面覆蓋,考慮到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覆蓋速度,傳統互聯網金融還需要發揮主力作用,要不斷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培養、發展農村金融的主體,并且還要向相對落后的地區進行推進、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傳統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規模,有利于將來傳統金融向互聯網金融的過渡,擴大金融服務的范圍,為將來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打下基礎。
(三)利用互聯網打通農業各個環節
農村基層應根據本地區的特點,把自己本地區的優勢與農村現代化建設連接起來,將互聯網滲透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農業只有把金融、物流、銷售各個環節都打通,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給予參與的農戶以政策、資金的支持,以促進當地互聯網行業和農業的相互協調發展,才會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建設。
作者:李宏暢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汪雷,汪衛霞.基于信息不對稱的現代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7):97-100.
嚴方.互聯網上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與管理研究[D].湖北:華中農業大學,2006.
李志達.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專家系統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6):135-136.
李亮.農業個性化門戶服務模式研究與實現[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朱鏈萍.互聯網金融優化農村支付環境路徑選擇[J].金融經濟,2015(10):62-63.
張建華.互聯網金融對農村信用社轉型發展的啟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澤天.互聯網金融下的農村金融發展策略調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途徑分析
(一)加強對于新時期職業農民的培育
在“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模式下,由于農村受教育情況仍處于較低水平,保守的思想觀念,落后的生產規模以及匱乏的網絡技術人才等問題,導致我國農民對于互聯網信息進行接受的能力非常弱,并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在人員素質方面的整體要求,直接制約了網絡信息等新興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一是急需提升農業生產人員信息能力與互聯網應用的素質。運用遠程教育等現代化農村信息化技術,發揮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交流方式,縮短互聯網和農民生活之間的差距,促進農民互聯網意識不斷提高;二是加強新型職業化農民的培育,對“互聯網+現代農業”領域下新型職業化農民培訓的虛擬化網絡教學氛圍進行構建,建設智慧型農民云平臺,在智能終端的基礎上建設在線課堂和互動課堂等教育平臺,使得職業化農民培育向移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培育出集聚文化和技術與經營于一身的新型職業農民團體,給予農業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讓農民成為新時期的高科技職業。
(二)在“互聯網+現代農業”基礎上發展農村建設
一是建設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現階段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達不到30%,仍不能達到標準的城鎮化水平,同時,深受設備高額費用和使用習慣所帶來的影響,農村并沒有廣泛地應用互聯網。所以,建設農村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并營造一個“互聯網+現代農業”良好的發展環境,普及農村寬帶網絡,這是“互聯網+現代農業”深入農村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二是加強農村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基礎設施配置,進一步推進完善農村物流體系,降低農產品的物流成本,有助于農村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和快速發展。
(三)加強政府的頂層設計
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確定“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戰略地位,盡可能地對“互聯網+現代農業”進行戰略性的研究。站在國家層面分析,對“互聯網+現代農業”進行頂層設計,并研究“互聯網+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意見;不僅要頒布“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劃及相關制度,避免出現信息孤島,進一步推動經濟各個領域的開發以及利用,同時也要制定“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在基礎領域以及關鍵技術領域中實現突破,并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做好立法工作,促進農業數據能夠更加有效地開放,使“互聯網+現代農業”充分的滲透到現代農業的產業鏈中。此外,政府還需要加強地方性特色農產品的扶持,形成龍頭企業,打造區域品牌。
二、把握好“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一)大數據和資源數據庫的有效融合
有效融合互聯網與農業,比較重要的就是對互聯網充分利用,實現產業和市場與資源的采集與整合以及分析。對全國農業的數據資源合理整合,建立一個包括農業各領域在內的云平臺。第一,采集并分析基礎資源,例如畜禽水產和林業、水利資源等,構建一個農業數據的資源平臺;第二,建設綜合服務型的信息平臺,結合產品監測和標準化技術以及產品質量等信息進行實施共享,為受眾主體提供不同的客戶端,針對相關的信息進行采集和推送,促使電商、物流、傳統銷售商等多方領域的互聯互通,推動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發展。
(二)農村電子商務趨勢的發展
對于“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而言,主要對產業鏈的資源和銷售與采購以及定價等環節進行整合,進而構建一個“互聯網+農產品”發展的電子商務平臺,使得農產品電商可以由比較容易儲存的農產品,比如堅果、茶葉等逐漸轉化成生鮮農產品的電商方向發展,進而打造農場到家庭的F2F和O2O的直銷模式。打造如同淘寶一樣的農村電商平臺,按照不同的品種和品質與品牌進行分類,營造線上市場,拓寬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同時通過電商平臺的線上銷售,建立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形成品牌效應,由此為農產品銷售規模帶來質的飛越。
(三)對農業模式進行創新
將“互聯網+現代農業”基礎上的新創意元素添加到農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的產業模式、經營模式、生產模式進行創新,實現精準化農業生產及智慧農業。截止目前為止,農業生產的效率還比較低,導致很多資源與勞動力出現浪費現象,嚴重影響了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利用互聯網信息、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對土地進行合理配置實現高效和節約,比如工廠化育苗、農田數據采集和監控等;二是要加快農機裝備的技術創新,比如無人機播種、噴藥,實現農業各個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數字化創新,重構農業的生產模式?,F階段,我國大部分農業產品都是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其單位價值量比較低,所獲得的利潤比較薄弱。要把農產品營銷作為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利用互聯網創意為優質農產品打造充分展示的舞臺,比如,可以利用互聯網+休閑觀光,融合農村、文化、旅游的發展思路,和城鎮居民之間有效融入,讓農業不只是單一化的生產基地,由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變身為旅游觀光的好景點,從而煥發出現代農業經濟的勃勃生機與活力。
文章立足農村財政金融信息化實際,圍繞“互聯網+”背景展開研究,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創新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基于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互聯網+”的興起將極大地促進農村金融業與信息化的融合,有效地對農業發展進行引導和預測,對構建農村金融體系信息化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一、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
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已經提出并且開始實施建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在諸多方面存在問題:農村金融機構中的資金大量向外流,本地的金融貧血,而過剩地豐富了其他部門的資金;不能滿足農村大量個體農戶以及農業企業的有效資金需求,導致農村信貸真空以及農村金融市場空心;農村的金融服務較為單一,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市場競爭,導致農村的金融體系十分脆弱,功能不健全。
二、“互聯網+”對農村金融體系的影響
雖然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不甚理想,和城鎮地區金融服務發展具有差距,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金融信息化服務將極大豐富新農村建設的金融信息需要。從現實情況來看,“互聯網+”對金融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減少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信息不對稱
市場中,大型企業常常有著較高的信息質量審核系統,并且信息的可信度也比較高,因此對于信息和風險的掌握比較容易。然而對于小型或者微型企業,由于自身的發展并不健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對信息的核實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與物力,并且準確性還不是很高,這種現象在金融體系中稱為信息不對稱。“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企業的資金流入與運轉都通過網絡進行記錄,信息記錄一旦生成便無法更改,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雙方交易中的成本,使得金融企業變得更加透明。“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使得金融資金能夠更加迅速地進行匹配,降低了運營的成本,從而有效地控制了風險。
(二)良好地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業的互動
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在于農村的建設,還有關乎農民之本的農業建設。通過“互聯網+”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將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進行融合。相關的部門根據獲得的數據信息可以更好地管理以及為大眾服務。通過建設農村金融體系數據,可以有效地將政府與市場進行結合,政府可以通過定向的委托以及招標采購等向農村企業或者個人外包某些公益信息服務,進一步為農村、鄉鎮的專門協會以及涉及農業的企業等提供便利,從而降低農村企業的成本,增加農業企業以及個體農戶的積極性,更快更有效地將農村現代化與信息化結合,從而實現新農村的建設。
三、農村金融體系與“互聯網+”的結合
為了有效解決我國三農問題,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農村金融體系“互聯網+”平臺?!盎ヂ摼W+”的平臺可以為農村發展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并且可以通過網絡設計出一些金融類產品使其滿足三農發展的需求?!盎ヂ摼W+”的應用實現了金融體系對于資金的合理安排。另外,“互聯網+”也應用于一些農業的生產過程中,可以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效率,實現資金的對接,有效地與社會進行互動,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價值。除此之外,“互聯網+”應用于農村金融管理系統中,極大地提高了相關部門的管理效率,實現了全國一體的動態化管理,對于社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更好地建設新時代的農村。
(一)農業生產中的數據應用
農業生產數據化實現了全國乃至國際農業數據的信息化與一體化,這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有用的信息。不僅如此,“互聯網+”還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它在農田當中的監測系統、地理信息、專家系統以及農具智能化的應用,使得農業的信息獲取更加精準及時,為農業建立了一個更為完善的管理系統與服務平臺,通過數據能夠及時掌握農業的發展的狀況,從而能夠有效地對農業的發展進行治理與改善。
(二)氣象信息中的數據應用
由于農業的發展與氣候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關注氣象是保證農業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互聯網+”應用在氣象信息中,不僅可以準確地把握天氣的變化,及時地獲取天氣狀況、空氣質量等信息,而且還能有效地對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土質、水資源以及動植物進行預測。對搜集到的氣象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并建立相應的模型對其中的關聯性進行探究,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業的發展。
(三)農產品交易中的數據應用
農產品的交易經過“互聯網+”進行標價出售或者終端消費,以此在滿足消費者的前提下保證了農村金融的有效互動,數據化的實現高效地掌控了農產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去向,使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價格浮動的具體情況可以得到及時的反饋,實現了農業生產鏈和供應鏈的良性對接。通過對農產品生產、銷售以及監督等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了消費者對農產品信息的迅速獲取,保證了產品的流通與農業的生產,為農村金融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結束語
“互聯網+”在農業金融體系信息化的建設,主要是通過信息化和農業生產以及產品銷售進行的融合,保證農村的資金可以得到合理的調配,確保農民以及廣大的消費者在這一過程中受益?!盎ヂ摼W+”的分析與應用通常是由企業進行管理,有效地服務于三農,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建立全國性的農村數據平臺是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必要環節,更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將給傳統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必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來臨時,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凹哟髮︵l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边@是中央1號文件連續第三年提及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偫碓诮衲甑恼ぷ鲌蟾嬷?,多次提到了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并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這無疑給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理念,帶來了新機遇,增添新活力。
據最新統計,全國僅在淘寶和天貓上的農村網店,就超過200萬家。CNNIC第35次調查報告也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較2013年底增加188萬人。阿里巴巴在去年10月的“千縣萬村”計劃中,宣布將在未來3到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設覆蓋10萬個行政村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京東則宣布在2015年全面啟動“千縣燎原計劃”,首批在全國55個試點縣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試點。連硬件廠商英特爾也表示,將推出定制化的農村網店專用電腦和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產品。
從表象上看,這是“互聯網+”的橫空出世,是農村網民、農村網店的爆發之勢,而其背后則是更為深刻的變化。無數農民正在通過鼠標和手機屏幕“日進斗金”,電子商務在帶動農村收入提高的同時,通過打破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倒逼農業轉型升級。曾經飽受銷路之苦的農產品與廣闊市場的距離不再遙遠,曾經就業無門的鄉村青年有了創業就業的新平臺,曾經缺乏后勁的農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徑,曾經活力不足的農村消費市場出現了令人興奮的新增長點?;诖?,許多地方非常勇躍地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實施新農村“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首選。
但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互聯網+”不該只是局限于農村電商,如今的“互聯網+”孕育著無限可能。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賦予了傳統農業、落后農村、弱勢農民奔向現代化征途上一次后發制勝的絕佳契機。也有人認為,“互聯網+”給新農村建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將是下一個風口。例如,“互聯網+生產”,使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精準化、數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監管;“互聯網+培訓”,用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等造就出一批“新農人”;“互聯網+服務”,以借助農業信息平臺和信息共享,構建科技成果應用新通道;“互聯網+管理”,突出農業政務系統和農產品質量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總之,“互聯網+”在新農村建設中意義是重大的,涵蓋著眾多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必須要全方位的開發和利用,而那種只把“互聯網+”局限于農村電商,就顯得過于短視和狹隘了。
“互聯網+”之于新農村的未來,前景廣闊,值得期待,是一座富礦、金礦,有待于挖掘和開采。我們堅信,“互聯網+”的時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一定會到來。
關鍵詞:“互聯網+”;河南;農業貿易
1“互聯網+”應用于河南農業貿易中的社會背景和市場背景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戰略部署,無疑給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打了一劑助推劑。互聯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將更加緊密,作用也將更大,而且未來發展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它會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為中國經濟的健康高速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同樣,互聯網的發展對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隨著近年來工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機制陳舊,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尤為凸顯,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給進入發展瓶頸中的農業經濟帶來的新的活力,一些制約農業發展的掐脖子問題,也隨著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得到解決,給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特別是,國務院“電商國八條”的出臺,更是將發展農村的互聯網建設進度推向了快車道,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的專項資金,勢必會對農村網絡基礎建設工作帶來極大的推進,農村的網絡覆蓋率將會更廣,使用網絡的成本也會更低,網絡的受益人群也會越大,農民依靠網絡的發展農業經濟的力度也會越來越大。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發展較快,也較集中的區域都在城市,中國的農村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這就說明了,中國電商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在或已經對準了農村這塊還未經開采的寶地。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大佬已經開始行動,紛紛建立了新的電商營銷戰略,將戰略重心轉向農村,加大與農業經濟的相互融合,一些新的經營理念將會得到推廣,一些具有極強互聯網時代特設的營銷方式將會成為主流,這都將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農業經濟正在經歷一場革命,而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之一的河南省,必定首當其沖,也必定能因此而獲得巨大的收益[1-2]。
2“互聯網+”應用于河南農業貿易中的優勢及弊端
自古以來,河南省作為河南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的地位從未改變,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農業經濟得到發展,作為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省的糧食產量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而且還成為了中國的產糧大省之一,在農產品的轉化加工方面也是站在全國前列。河南省共有108個縣,鄉鎮將近1900個,村莊突破了47000個,農村人口統計結果將近6000萬,農村網民達2500多萬人,占全省網民的四成多,為農村農業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和潛力,具有先天的優勢。在農產品方面,種類十分豐富,一些產品在全國都非常有名,而且產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例如焦作懷藥、新鄭大棗、鄢陵花卉、信陽毛尖等。連續十幾年在商務部舉辦的全國農產品購銷對接會上,成交額都位于前列。除此之外,近年來,河南省的物流快遞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物流快遞網絡,每個縣基本上都有分撥,每個鄉也都設有網店,順達、中通、匯通等快遞品牌鄉鎮網點覆蓋率均達50%以上。通過之前的效果可以看出,通過“互聯網+”帶動農業貿易,不僅能夠有效帶動農產品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使農產品銷售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同時還可以有效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然而,從河南省目前的狀況來看,“互聯網+農業”在各個地方的推進還存在有較多的細節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流通環節過長、高端物流供給不足以及生產銷售脫節等問題,其產業鏈的主流仍然是先生產后消費,很少見到以消費帶動規模化生產的訂單農業。另外,還有不少地方由于意識不足以及資金不足等問題,存在農村電商貿易缺乏完善的建設功能性配套設施、電商融資困難,以及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亟待解決。
3“互聯網+”應用于河南農業貿易的具體實踐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通過以往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簡單的做加法,都難以成功。農業作為傳統企業,在新的發展時期必須要與互聯網更好的結合起來?;ヂ摼W+農業貿易不僅僅是一個零售渠道的改變或者是銷售方式的,而是一個思想觀念的進步,一種發展理念的進步。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既可以改變暢通較為繁瑣的銷售方式,通過網絡直銷直接實現農產品的銷售,省去了中間環節,使農產品的銷售更加順暢,銷路更加廣泛,能夠有效減低銷售成本,提高利潤。同時,為了滿足農村電子商務的銷售和運行,一些基礎化設施將會進一步完善,農業的智能化、集約化、精細化改造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和提高,而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也將進一步得到提升。其次,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會推動農民思想發生新的變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會隨之改變,更多的就業機會會讓外出打工的大量勞動力在此回到家門口來掙錢,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會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而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還有有效帶動與電子商務有著密切關系的交通物流以及信息網絡等業務的發展和壯大,城鄉之間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水平會越來越小,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模式必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在今后的發展中,河南省應幫助農產品銷售環節打造O2O平臺和服務模式,將優勢農產品通過京東、淘寶等電商展開銷售,或者也可以通過網絡宣傳與大客戶簽訂協議進行訂單生產、定向銷售,這對于推動農業貿易的轉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ヂ摼W產銷模式能夠走多遠,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看其在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是否能夠得到順利的解決,例如運輸渠道、物流成本等。尤其是農村各個地區,都必須要將重點放在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上,進一步加快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交通的優化力度,加快與物流企業的深度融合,不斷降低物流成本。要主動適應互聯網營銷模式的新要求和新變化,加快鄉鎮電商服務中心的打造力度,充分發揮鄉鎮電商服務中心在農產品的信息收集和共享,做好市場大數據的分析和整理,加大對市場需求的預判,為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提供最新、最有效的信息和咨詢,同時,搭建具有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全方位一體化營銷體系,幫助農民更加高效,更加全面的使用網絡,讓“互聯網+農業”的新模式早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從而推動河南全省的農業經濟向著更加全面,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對農民知識水平的提升,在當前的農村,人們知識水平較低,對于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不足,對互聯網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認識不足,對“互聯網+農業”在農村的發展帶來阻礙,必須下大力氣,花大功夫預計解決。因此,將加大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要多組織技術力量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傳授更多的電子商務營銷策略和理念,盡快培養出真正有知識,會技術,能操作的電商人才。要加大外來電商人才的引入,吸引更多具有豐富經驗的電商人才扎根農村,服務農村。同時,要加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盡可能的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拓寬信貸渠道,鼓勵農民積極投身到“互聯網+農業”行動中來,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助推河南省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
4結束語
“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全面實施勢必會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再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一個以互聯網為帶動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形成,改革勢在必行。
作者:朱曉語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農民收入及農產品銷售情況
我國農業現處在人均農業用地偏少,農業用地被轉化為其他類型用地,土地質量下降等大環境下,農民在土地上所獲收入也成多變態勢。為了深入探究“互聯網+農產品”的電商模式,了解近年農民在農產品銷售收入和互聯網使用情況,我們走訪保定農村,發放了270份調查問卷,共回收250份,回收率92.5%。
1.1 農民收入情況
根據調查,農民在農業收入上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有高達47%的農民表示近年農業收入有所減少,針對這種情形,我們調查了在此背景下是否有轉業想法,如圖2所示,有87%的農民選擇了繼續從事農業,在這其中有26%的農民考慮在從事農業的基礎上增加副業。剩下13%有轉業想法,絕大部分的農民選擇繼續從事農業,但農業收入近年有所減少,如果農民不能尋求在農業收入上突破,維持現在農產品銷售狀態,將會給生活帶來困境。
1.2 農產品銷售情況
造成農民近年在農業收入上有所減少的趨勢的原因是什么呢?經調查如圖3所示。市場變化在原因要素中占比最大,有83%人選擇。經研究發現,市場變化內容主要為[1]:供需關系變化,造成農民盲目擴大種植或者減產,產品價格發生暴漲暴跌。而造成這樣的局面的客觀原因主要概括為三點:一是農民缺乏基本市場分析能力;二是農業供求信息得不到及時了解;三是政府部門在農民種植方面沒有提供相關知識普及和種植引導。在品牌意識上,只有27%的農民認為其對農產品銷售有影響,這正是傳統農業思維的表現,品牌是“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的尚方寶劍,農民們按照慣性思維去銷售農產品,不突出特色,無品牌包裝意識。上漲的燃油價格,過度密集的運輸途中收費站點,物流規劃不合理,流通環節多,加大了蔬菜流通環節[2]的成本,而這些成本也只能分攤在農戶手中。
圖3 造成農產品滯銷原因
農民在銷售農產品時失去了議價權,成本控制力,且缺乏銷售技巧和銷售渠道、模式的知識積累,處在轉型被動處境,因此我們調查了在傳統產業的互聯網化的大形勢下,農民們希望得到哪些幫助來提升農產品銷量,控制成本,如圖4。將措施概括為:政府可為、互聯網可為、農民可為、企業可為,將這四要素結合,需要發揮互聯網紐帶作用,聯結并打通農產品銷售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這也將是農村電商模式的探索。
2農村互聯網使用現狀
2016年2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了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3],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全國互聯網普及和使用正進一步擴大,那廣大的農村互聯網使用狀況呢?
2.1 農村互聯網情況
在所調查人群覆蓋的103個家庭中,裝有電腦的有31個,占比為30.1%,其中有13戶家庭是近三年接入的,這也說明農村互聯網接入速度明顯加快,這對于將來推廣“互聯網+農產品”是一個利好數據。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使用率大幅增長,“移動互聯+各行各業”勢如破竹,在調查中,使用移動端上網的達到185人,占比74%,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速度,從我們調查問卷中整理的互聯網使用(移動、電腦)情況如圖5所示,這些增長很大部分得益于移動端的增長,農村電商勢必會借移動互聯東風興起。
2.2 農村互聯網使用情況
在上網時長上,84%的農民表示每次上網時間不長,而且大部分時間集中在下午或晚上,對于年紀比較年輕的農民,他們的上網時間則相對要長且分散。在這些上網農民中,主要將互聯網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統計如圖6所示。和城鎮情形差不多,絕大多數農民將互聯網用于娛樂,而只有為數不多的2%的人數將互聯網主要用于農業。這也意味著雖然我們的網絡建設不斷增強,但相關的知識普及和培訓遠遠沒有跟上,對農民來講,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空白區。作為具有創造力的青年農民未將互聯網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缺乏一定教育和知識的積累。
2.3 農村電商方面
我們進一步調查了農民是否曾經有在網上購物的經歷,如圖7所示。絕大多數農民未親自網購過,“不習慣”“認為不安全”“不懂操作”成為阻礙農民網購的主因。然而近年來,隨著信息安全等網購問題已逐步解決完善,安全性已經可以保證,農民對網購的觀念比較落伍,需要權威部門進一步對農民網購進行引導。對于電商作用于農產品銷售的態度上,農民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如圖8。但農村電商所遇到的問題也比較復雜,如農民對市場、品牌、互聯網知識的空白,對電商的安全性、可靠性的憂慮,政府、企業對農村電商發展扶持不到位等等,給“互聯網+農產品”農村電商發展帶來挑戰。
因此研究以互聯網為紐帶,融合各主體――農民、農產品、政府部門、企業參與的農村“互聯網+農產品”的電商發展模式對農民增收具有巨大現實意義。
3電商模式的打造
加快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收入比例,減少產品以外因素對收入的影響,需要利用互聯網優勢以及國家互聯網政策對農村的支持[4],充分發揮“互聯網+農產品”作用。
經過調研河北省正定縣的商鋪和早現、三角村、王莊三個村莊農戶電商模式,并結合當地政府部門將要在正定開展的電商項目規劃,我們發現正定電商模式主要是以省、縣兩級農村電商服務中心為依靠,人才為助力,整合現有各個物流網點,引進電商企業入駐,建設電商園區,即通過互聯網將農產品與傳統農業銷售所遇到問題的物流、人才、網點、企業聯結,如圖9。
正定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的模式很好地發揮了各方在農產品銷售中的優勢作用,用傳統農業銷售無法想象的途徑開創了新局面,為了能夠創建一種更易推廣的農產品電商銷售模式,我們也同時調研了全國比較優秀的農村電商發展經驗,主要有以“特色農產品+本地電商化[5]+城域互動”的浙江遂昌模式;以“多品類產品+電商平臺+城域互動”的四川仁壽模式(如圖10);以“品牌+電商園區+人才”的吉林通榆模式。
無論是哪種模式,它們都很好的融入了政府、企業、農民的作用,將互聯網用作農產品銷售的紐帶,其表現主要為:
[關鍵詞]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互聯網;新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3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在如此大好形勢下,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需要解決的難題。西部地區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西部地區中,11個省、市、區(不含)共有國家級貧困縣375個,且全國低收入人口大多聚集于此。[1]近年來,國家對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較為關注?;ヂ摼W的出現為西部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經濟模式,因此,值得探究分析。
1當前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
為了制定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必須了解西部地區各個省份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經過不斷地發展和政府的幫扶,西部農村經濟在農業結構上已經進行了調整。同時,相關體制也進行了改革,已經基本實現農業快速綜合發展。截至當前,種植業雖占第1位,但比重明顯下降,由80%降到575%;林業變化不明顯;牧業比重由155%上升到286%;漁業比重上升,由16%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達到103%。[2]
現如今,在政府的推動下,西部地區已經在逐步推進“互聯網+”一村一品工作。以西部地區的陜西省為例,其擁有眾多優質水果,包括洛川的蘋果、陜北的紅棗、戶縣的葡萄、眉縣的獼猴桃,陜南的各種茶葉、核桃、野生木耳、豆腐干等,這些均是特色農產品,有形成品牌效應的潛力。但是,西部地區農村的電子商務起步較晚,加之農產品滯銷嚴重等問題,因此,經濟發展狀況改善不明顯。
2影響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因素
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與東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從地域環境方面分析,制約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以及土地荒漠化繼續蔓延。調查顯示,受西北的風蝕和西南的水蝕作用,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區域占全國絕大比例。西部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占中國沙化土地面積的90%以上。[3]同時,西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從區域發展條件分析,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與西部城鄉發展失衡嚴重有關。具體表現為:①產業結構不合理。西部開發投資的特色產業和加工制造業不多,且該地區市場化程度達不到標準,產業配套條件欠缺。由此還形成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輸出的困境。②西部農村工業體系落后,不足以帶動農村積極發展。依附于農村經濟的西部農村工業,表現為布局分散,資源共享低,效益不高,規模小,技術、品種效率低。[4]③西部農村教育缺失。因此,難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環境。以西部地區某鎮為例,當地網絡覆蓋較為齊全,而且特色農產品的種植規模也頗為壯大。當地的經濟發展之所以較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當地人對互聯網的認知度普遍較低。從調查中發現,當地的農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市場需求而維系。而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還遇到諸多問題,譬如農產品的保鮮運輸問題。
3實踐探索西部農村經濟發展融入“互聯網+”新模式的路徑為了提升我國西部地區農村勞動生產力,改善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有必要針對西部農村實施“互聯網+”新模式,用以改善西部地區薄弱的農村經濟基礎。為此,應該以建設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利環境為根本目標,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31“互聯網+”政府
政府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負責人,在新經濟模式下,應該發揮其宏觀作用。為了快速推進“互聯網+農業”,政府需要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研發適于農民的智能終端,解決農村信息通信問題。由此,才能推廣“互聯網+”農業信息服務。同時,政府還要致力于推動國家農業大數據應用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借此形成一個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等全環節的完整信息鏈,供農業生產各環節應用。
32“互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
為了有效推進西部地區“互聯網+”行櫻應該加快建設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各類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幫助“大市場”與“小農戶”和“農產品消費者”之間直接對接。由此為提高農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奠定根基。借助“互聯網+”行動,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就會形成網絡化運營體系,并且擁有農業資金流、信息流、物資流、冷鏈物流等。[5]各類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為西部地區農資、農產品等農業商品的銷售創造了一個新的途徑。一直以來,西部地區農村都以“生產基地+銷售點”的模式產銷,而互聯網的應用,使其變成了“生產基地+消費者”的對接,這有利于整合產業鏈資源,也為形成一批農場至家庭的F2F、O2O直銷模式打開了突破口。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可借鑒江蘇蔬菜園藝產銷網(佳園網)。
33“互聯網+”優秀產業
為了凸顯區域特色,互聯網必須和優秀的產業融合。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特色農產品,形成“互聯網+”生鮮農產品的銷售模式。農產品銷售,一直采用傳統批發銷售渠道模式,銷售渠道單一,品牌效應不好。因此,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以生鮮農產品品牌化為著力點,優化運營模式。在此方面,可借鑒的例子非常多,譬如蒙牛推出的可追溯牛奶,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文字、圖片,牧場、工廠生產全過程,而就是通過百度云技術和二維碼實現的。是“互聯網+”優秀產業的典型代表。
34“互聯網+”農民
為了體現互聯網在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必須推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活動?!盎ヂ摼W+”農業的實踐應用,離不開各種先進人才。西部地區有文化、懂經營、會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較少,為此,需要做好文化培育。只有擁有大批有文化、懂經營、會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互聯網+”農業才會落到實處。為了落實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可借助“互聯網+”的虛擬網絡教育培訓環境進行在線或互動教學,讓農民真正地接觸和了解互聯網,受惠于互聯網。
4結論
綜上所述,西部地區作為占據我國國土絕大部分比例的一個區域,其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采用“互聯網+” 的發展模式于西部農村區域中,能夠為提升西部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讓西部農村邁進精準化、動態化、智能化的農業新時代大門,必然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當地農民的鼎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丹西部農村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選擇[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2]胡鞍鋼,溫軍,吳群剛,等西部開發的新模式與新原則[C].//國情報告[第三卷 2000年(下)]2012:44
[3]吳永興,唐青生西部地區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基于2001―2010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2):80-87